美章网 精品范文 智慧教育新生态范文

智慧教育新生态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智慧教育新生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智慧教育新生态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学过程是一个由预设转化为生成的复杂的过程,是创造性地执行教学预设的过程,预设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一、精心预设,充分准备,为生成创造条件

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过程非常灵活,但并不意味着不用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事实上自主学习模式下的教学设计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虽然我们无法预料到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所有内容,却可以设定多种预案,这样在生成预案中的情况时,将预设转换为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可行性就越强。对整个教学的过程进行周全的考虑与设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措手不及”,帮助教师成功地完成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正确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预设不是生成的堡垒,而是生成的指南针。充分巧妙的预设是课堂生命的本源,也是生成的土壤和催化剂。

比如,在教学“认识画图软件”时,我请学生打开画图软件,认识工具箱的工具。突然传来王浩的声音:“老师,我的软件没有工具箱,怎么画呀?”同学们都好奇地看着他。有两三个同学也说自己的画图工具箱没了。其实在上课一开始,我发现有几台电脑的画图工具箱隐藏了,我并没有处理,因为学生之前对菜单栏比较陌生,因此我想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认识菜单栏的妙用。我说:“有哪位同学知道原因?”教室里静得出奇,有几个学生开始讨论办法。我又说:“以前学过的“记事本”软件的菜单栏里有许多秘密,那画图软件的菜单栏里有秘密吗?咱们到菜单栏里去找一找,看有什么发现。”学生马上找到了“查看”菜单里的工具箱,个个兴趣盎然,还自主发现了菜单栏藏着许多功能。按照预设开展教学活动,保证了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但课堂突况面前,教师应在精心充分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整,从而在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的融合中焕发课堂生命活力。

二、加强对生活中实例的运用

相对于传统的学科,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承载着更多的信息量,需要更强的动手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技术的学习非常困难。很显然,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进行理论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信息技术生成性资源的形成和应用。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把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将会是应用生成性资源的切入点。

三、善于发现,捕捉动态生成成果

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知识和能力,生成重视的是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预设关注的是结果,生成关注的是过程;预设关注的是目标的达成,生成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创造与生命。

比如,在word“学做邮票”的教学中,设计好邮票的背景和面值,插入邮票的主题图案时,通过单击“绘图”工具栏中“插入剪贴画”按钮,将图片插入到编辑区。接下来应该是在“图片”工具栏中单击“文字环绕”、“紧密型环绕”即可。我还未来得及显示操作,有个学生自己站起来抢着说,用其他的方法也是可以的。我一愣,他继续说在“文字环绕”的操作中,随便选哪个环绕都是可以的,如果出错的话,只要最后选择“浮于文字上方”就可以了。虽然他的方法并不十分准确,但是他提示了我,于是我组织学生重新思考,得出了更加容易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方法。此时师生都沉浸在兴奋之中,学生的生命价值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四、设计富有弹性的习题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练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再创造、再发展的空间。但是,练习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要讲究练习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坡度,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下功夫。在设计时可由浅入深地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题,适合全体学生;第二个层次是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合全体学生;第三个层次是发展性练习,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独创性,让每个学生在求知中求发展、在成功中求自信。为了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在习题设计时要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多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董自明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与运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0,(9)。

第2篇

一、统一思想为“六破六立”之前提

思想支配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有积极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行动,有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行动。我党在几十年的领导过程中,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就是“统一思想”,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任何工作都只可能四分五裂或一事无成。因为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每个职工有自己不同的认识,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在某件事情上表现或体现出自己的头脑,于是,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悲剧。我们要真正地落实和执行“六破六立”,首先就得从思想上进行统一,特别是我们的干部思想、党员思想,最后才是我们的职工思想。职工的思想其实很简单,就10个字:“上面怎么做,下面怎么学”,广大职工需要的是一个航标、一面旗子、一个方向,然后才会付之行动,所以首先得从我们的党员干部们身上破起、立起,从每一个人开始,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深入统一;别来不来就想统一全校职工的思想,那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那是一种不切实际,不求真务实的做法,我们能先把全校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管理者和党员们的思想统一了,那就成功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就得看我们这些管理者和党员们怎么去引导职工,影响职工,带动职工了。

二、端正态度为“六破六立”之保障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这是句不变的真理。我们学习和实践“六破六立”必须端正态度,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正如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试想,一个连简单的小事都做不好的人,能成就什么伟大的事业?一个连自己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人,你还指望他能做到“六破六立”?

我们的管理者、党员们首先就得端正态度,作出表率,“兵强强一个,将雄雄一窝”,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我们的管理者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却做不到,为什么呢?因为态度上有问题,我们个别管理者不思进取,不敢担待,畏首畏尾等问题在职工们中造成很不好的负面影响,我们一些党员职工得过且过,不求上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工作态度也给广大职工带来了很大的困惑。管理者和党员们都如此,那我们还可能指望职工超越他们吗?所以,要破要立首先得从管理者、党员身上抓起,只有我们的管理者和党员们都把态度端正了,作风改变了,我相信广大职工会陆续得跟上步伐的。

三、认真落实为“六破六立”之根本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古人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人深不治”。“六破六立”的方针好,但也需要一个认真的落实,落实到基层中去,落实到职工中去,使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以确保“六破六立”能真的破进去,立起来。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不走过场,这样才能让“六破六立”发挥出它的作用,显现出它的效果。

很多时候,我们执行一些方针政策缺少恒心,没有坚持到底的毅力,让很多东西变成了龙头蛇尾,浪费了很多人力、财力、物力,但却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我想如果我们真正把“六破六立”做好了,过去很多夭折的东西还是可以复活的。根本的东西解决好了,对实际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从根本上破除了坏风气,坏习惯,坏想法,也就从根本上树立起好作风,好习惯,好想法。只要我们把这些好的东西一直坚持下去,我相信是会看见成效的。

四、持续发展为“六破六立”之目标

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健康心态;引领者;高职院校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当今社会人们的观念越来越开放和多元化,这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观念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如何抵制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培育出一批批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并成为社会健康心态的引领者就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所在。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学生社会健康心态中的作用

现在社会心态研究逐步进入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务实包容的社会心态已成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社会心态中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良好社会心态中的认识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源于学生认识活动的内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使主观正确反映客观,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而当前出现各种负面社会心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合理社会现象的存在,二是学生的社会认知存在偏差。社会认知上的问题主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解决。尤其是面临比较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时,应当从大局出发认清长远利益和共同利益,主动将各种消极情绪、急躁心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引导学生学会用理性、务实、包容的态度对待问题和思考问题,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2、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社会健康心态中的疏导作用。社会心态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待社会的态度与社会系统的和谐稳定。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利益关系复杂、新旧观念冲突等诱发了一系列负面社会心态,这些负面社会心态如果得不到有效疏导,容易导致各种不满情绪引发社会心态危机,甚至引起社会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参与疏导不良社会心态,引导学生认清危机、直面危机,使不良社会心态的负面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并在学校正确的引导下成为未来社会健康心态的引领者与风向标。

二、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

当下,在社会心态越来越开放多元、主动积极的同时,高职院校学生也出现了一些浮躁、炒作、炫富、冷漠等“不理性”、“不平和”的复杂化趋势,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偏差。由于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和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 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其结果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学生中盛行。因此才有一些学生喊出:“嫁个有钱人,至少奋斗20年”、“宁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使得很多学生耐不住寂寞、抵不住诱惑,不能安心学习。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

2、高职学生弱势心理的影响。首先,贫富差距让一部分大学生深感弱势。以后,中国改革开放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向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转变,社会贫富差距逐步拉大,这种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的现实也投射到在校学生当中,有的一个月生活费几千元,有的连吃饭都成问题。有的同学穿名牌、用名牌(手机、电脑等等),有的同学则望尘莫及。马克思曾经讲过:当大家都住在茅舍样的小房子里的时候,谁也没有感到有什么不满,但是一旦在小房子旁耸立起一座宫殿,所有小房子里的居住者就会感到不舒适、不满和被人轻视。也就是说,贫富反差也造成部分高职学生强烈地被弱势化的感觉。其次,由于社会地位的变化,高职学生普遍有弱势化的感觉。过去,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而今天,大学生中有些人拥挤在大城市就业市场上竞争,能找到两、三千元一个月的工作就很不容易,这让学生们深感弱势;甚至还有一些毕业找不到工作而待业的学生,他们被迫啃老,而媒体负面报道不断,社会对他们的谴责不断,更让部分学生倍感弱势;同时,物价上涨、动辄几百万元的房价,市场化、现代化、城市化的推进,让学生人们时刻担心被社会甩出。

3、社会诚信缺失给高职学生带来的心理影响。据商务部统计,中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在诚信成本太高,而失信又几乎没什么成本的情况下,违约、造假、欺诈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还有形形的各种假机构、假警察、假工商,甚至假婚姻、假文凭、假考、假招聘、假唱等等,这些不诚信社会现象的泛滥,让原本诚信的学生信用面临严峻的危机考验。也为学生未来步入社会提供了反面教材,影响了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

三、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健康心态的培养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育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是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佳课程,是将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等社会现实问题紧密相连的重要载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例如引入人文、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推广电化教育的手段,采取座谈式、辩论式、专题报告、专题调查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引导学生开展旨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帮助学生调适各种心态、促进心态和谐的重要作用。

2、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管是哪个社会层面,个体间的不平衡常常是导致心理失衡和不良心态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倡导一种个体关怀,关注并有效地改变,尤其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成员如贫困生的现实处境。因此必须完善高校的心理健康辅导与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同时,在高职院校普及心理健康课的覆盖区,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色,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

3、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人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优化学生的课程设置,扩大人文素质的培育阵地。其次还要寓教于乐,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此外,还可通过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优化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开展法制教育等措施积极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四、小结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塑造学生健康的社会心态,培育出一批批合格的和谐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不仅是高职院校教师的责任、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我们把每一届学生用心去培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就业观;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丰满与完善,成为社会健康心态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力求成为社会健康心态的引领者。

参考文献:

[1]曹勃亚.时事报告(大学生版)[J].2012-01-10(52).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1-12(36).

[3]赵静.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社会心态培育,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北京:2012-01-04(246-247).

第4篇

职业教育生态是指依据生态学的观点,研究职业教育过程中学习者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以及学习者之间和学习者与职业教育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研究指出,创新人才的出现,并不是教育刻意培养的结果,而是缘于其所依存的良好教育生态[1]。在一个宽松的教育生态中,学习者摆脱模式化教育的束缚,自我完善、自我进化、自我超越,呈现出发展的多样性,并以“自然选择”的方式使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脱颖而出。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必须要营造一个适合个体自在发育的教育生态,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1 我国职业教育生态的发展和现状

在农业社会,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体现于家庭式、学徒制的作坊生态,学生在专业上选择不多,教师按学生的特点凭借自身的经验进行专业技能的传承。在当时的条件下,教师可教授的学生不多,挑选学生的条件也比较苛刻,这使很多的人,无法享有职业化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在小农意识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上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因而在农业社会的职业生态中,学习者虽然处于主体地位,但人的全面发展受到很大局限,职业教育在普及面上和效率上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工业时代的来临,催生了以普众教育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生态,使大部分的人沐浴到了教育的阳光,从作坊走向工厂,从土地走向机械,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在这种教育生态下,职业教育的公平公正得以实现,但由于其侧重于关注人才的“合格”和“量产”,所采用的“标准化”培养带来的是人才的“格式化”发展,严重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沦为学习的机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

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展开,日益更新的技术和设备进入职业教育领域,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很多职业院校做了教育教学变革的多种探索,但并未从实质上改变原来的职业教育生态,学生被置于更加被动学习的境地。在信息时代人才需求的映射下,现存的职业教育生态中人才培养方式落后、院校专业设置缺乏规划、教学效率低下、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现象普遍存在[2]。

2 职业教育新生态的时代诉求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经济发展的换挡期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期,产业升级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待。为此,2014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同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将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和经济与社会可持续谋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要求现代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3]。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由单一转向多元,情况表明,目前的职业教育已无法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变化,时代呼唤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也期待一个更有活力的新生态。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果实的差异源于生态上的差别。要从根本上提升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现存的职业教育生态。印度教育科学家苏伽特?米特拉指出:人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自组织行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者也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学习的进行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能动,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自我实现而学习,才能激发他们内在的创造力[4]。学生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将学生置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是职业教育的本末颠倒。在信息时代,必须建立一个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多元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个性化自主学习为主体、灵活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新生态。在新生态中,职业教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宽松、自由、竞争的环境下,孕育出具有独立思维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

3 大数据为重塑职业教育生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大数据源于美国NASA研究人员对飞机周围难于获取和处理的模拟气流数据的描述[5]。尽管目前我们对大数据尚未有一个规范、统一的定义,但大数据浪潮还是以其独特的方式,给现实世界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变革,正处于信息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必将迎来变革的又一次挑战和机遇。

3.1 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2012年10月,美国教育部了《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技术来提高教与学:问题简述》报告,报告主张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学习分析和可视化数据分析来改进自适应学习系统,实现个性化学习。指出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有两大领域,一个是对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进行量化、分析和建模的教育数据挖掘(EDM);另一个是利用已有的模型来认识理解新的学习行为和过程学习分析技术(LA)[6]。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习系统和管理系统被应用到教育和教学中,海量教育数据逐步得以积累和呈现[7],伴随大数据技术应用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开展,我们可以通过挖掘、分析教育大数据,从新的视角对教学规律进行分析和探索,从多个维度实现对学习个体的关注,开展广泛的教育研究,进而推动职业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3.2 大数据多维度推动职业教育新生态建设

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旧生态终将被新生态所取代,这是历史的必然。随着信息化的对职业教育教学要素的深入渗透,大数据从技术层面实现了各种学习行为数据的量化和显现。就职业教育来说,利用大数据技术,我们可以突破思维上的桎梏,破解实践中的难题,建立适合于孕育高素质人才的职业教育新生态。

1)大数据能促进职业院校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教育类型。目前,院校是职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大数据提供的预测研判分析,有助于职业院校洞察社会行业的生命周期,了解人才市场的供需平衡。在大数据的支持下,职业院校可科学、系统地设置和调整专业与课程,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紧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学生也可以依据预测研判,迅速灵活地调整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提高学习的能动性和有效性,使职业教育新生态更具有活力和效率。

2)大数据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变革。职业教育跨越了企业与学校,跨越了工作与学习,跨越了职业与教育,打破了传统学校式教育的“围城”,是“跨界”创新的教育[8]。这对职业院校的学习组织提出了的实践性和灵活性的要求,大数据能为此提供有效的数字化支撑。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多样的学习组织形式,广泛开展基于资源的数字化学习、基于虚拟技术的情境创设学习、基于交互的探究学习、基于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立足于知识技能培养的任务导向学习、拓展于问题解决的综合实践活动。丰富的学习模式和灵活的职业技能培养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训提供了多层次的选择空间,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逐步引向深入;

3)大数据能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和职能的转变。国家对职业院校提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要求职校教师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大数据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个性化的“学习包”,定制个性化的进修和实训方案,使他们逐步成长为职业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大数据技术了解教学数据背后隐藏的关系,分析各学习要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抓住教学中的关键要素和主要环节,有的放矢,建构出一种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有助于体现教师支持的学习模型,进而不断优化教与学的过程;通过大数据技术,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将由“学习分数”向“学习要素”转变,实现对每一个学习个体的背景、基础、态度、努力程度等数据的多维度了解,将学生置身于教育场景中进行审视和评估。在此基础上,教师以新的角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的“学习扶手”,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方向不偏移,又能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跌倒”。

4)大数据能支持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大数据技术带来的教学信息、业务和组织结构扁平化将促进学校的功能由管理控制转向服务支撑。学生在学习中的核心地位得以确认,学习过程中的人格得到尊重,学习潜能得以发展。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大数据可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随着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日益丰富、学习环境和方法更加灵活,大规模在线教育的适用,混合教学的普及,以及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的蓬勃兴起,每个职校学生都有机会根据自身的意愿和特点,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大数据提供的个性化评价分析使学生能够为自己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发展;新的职业教育生态将帮助学生突破传统教育的“厚茧”,以自适合自组织的学习方式获得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智慧发展。

5)大数据能促进职业教育终生学习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在大数据环境下,国家教育部门可成立全国的职业教育数据中心,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数据档案进行统一管理。这样在横向发展上,可推动全国职业院校的一体化进程,对学生资质和学分实行统一认证和管理,打破职业院校间的“围墙”,只要符合准入条件,学生不论年龄、不分地域,可以在全国的职业院校间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层次提出的不同需求;在纵向发展上,可贯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间的融合渠道,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既有助于普通高校学生向职业教育的转向,又有利于满足职业院校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学习诉求。在职业教育新生态中,通过终生学习体系,每一名学习者都有机会实现个人的价值追求,获得全面的发展。

第5篇

“创客教育”进入国家层面的教育发展规划

创客教育的兴起,源自于全球的创客运动热潮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也符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现实需要。

2015年1月4日,总理考察深圳柴火创客空间,盛赞“创客”充分展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迅速引发了全国性建设创客空间的热情。在创客运动席卷全球的影响下,创客教育融合互联网技术,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创新教育变革新潮。创客运动作为一项人人可以参与、鼓励将创意变成行动的创新活动,以融合、开放、实践、分享等为显著特点。创客与教育的结合,将学生带入“创客”式学习的新时代。

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企业事务部教育事务总监朱文利表示:“如果学生在一个很自主、很开放的空间里学习和创造,加上技术支撑和老师支持,他可以充分发挥创意。这样的环境还能更好地激发他的兴趣,培养他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此外,这个过程也培养他的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些创客教育先行地区和学校也纷纷行动。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在2015年底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小学创客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中小学校实现创客教育“五个一”工程,即每校开出一门创客课程、建设一个创客空间、聘任一位创客指导师、每年组织一次创客教育活动和每生每年完成一个创客作品;提出到2016年温州各县(市、区)校园创客空间建有率达到20%,按照每年20%递增,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深圳市提出了3年内,所有公办学校都建有至少一个创客工作室,对每个工作室每年资助30万元。

2016年1月20日,由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倡议,全市首批30个学校(单位)自发组成的重庆市青少年创客教育联盟宣布成立。

4月15日,中国创客教育联盟成立,成为不断升温的创客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6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由“创客运动”引发的“创客教育”热潮,正式进入国家层面的教育发展规划。

走入实践的创客教育需要注意什么

“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2016年2月22日,中国电子学会创客教育专家委员会经过众筹式的讨论,得出了相对权威的定义。

随着创客教育的迅速流行,有些学校纷纷创建创客空间。创客空间的创建需要一定活动场所、设备配置、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队伍,前面两项条件可以通过资金的投入迅速解决,课程设置与师资队伍培养则需要长期踏实的行动。

浙江温州中学资深创客教师谢作如认为,中小学应当鼓励以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为核心,汇聚科学、艺术、数学等学科教师以及校外专家组成指导团队,对学校创客活动进行全面指导。从全国层面看,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尚缺乏课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又没有找到合适的有价值的内容,创客教育刚好可以弥补这一尴尬的局面。

只要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认识到创客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普惠教育,建创客空间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特色教育,而是填补了传统教育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缺失,那么创客教育的发展后劲将是迅猛的。

互联网+创客教育,连接未来与创造教育新生态

第6篇

初露端倪

为了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双方的合作将采用共同设计、共同销售互联网教育产品的合作模式。巨人主要负责提供教学内容,并对课程进行教研与分析,同时在巨人的原销售渠道进行营销推广。鹏博士主要提供IT整体解决方案、支撑环境及运维服务,并通过鹏博士的渠道对该产品进行营销推广。“空中万人云课堂”的横空出世,将打造出一个崭新的家校自教育新生场景。根据合作计划,“空中万人云课堂”的建设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沉浸式、交互式、直播式新课堂。这些新课堂将实现百兆带宽网络的直联以保证校区与校区间的高清直播,同时学生可通过电视、电脑、iPad、手机任何一种终端收看,更让便利的学习无处不在;第二,通过1个超强功能的大麦盒子定制巨人专属的教育新频道,实现将教室搬到客厅的梦想,超高清晰的画面,名师如在身旁;第三,新颖的MOOCS在线教学全新网络平台,将线下教学内容快速搬到线上,互动问答随时解决学生问题,通关式学习模式确保整体教学质量。对于国内中小学生及家长而言,其所提供的是一个全新的自教育模式。

不难看出,“云课堂”带来的在线教育的变革,归根结底在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相比传统的线下教育,在线教育的优势在于:第一,没有时空限制,何时何地皆可学;第二,可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设备的便携性不断发挥作用;第三,内容多样化,包括K12教育(指幼儿园到高中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各类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兴趣教育等。此外,对于线下和线上的教育企业,两者的成本构成比重也有很大差异,场地费用、市场推广、教师工资都有很大不同。教育产业目前在发达国家较为成熟,在中国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教育行业尤其是在线教育将引领新浪潮。教育行业增势迅猛,上升的空间巨大。

1991年至2012年中国教育财政经费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9%,主要投入于义务教育及部分高等教育。然而中国的教育投入依然不足以让每个学生都能进入大学,再加上教育投资的不均衡,高学历往往意味着高收入,中国学生之间的竞争远大于其他国家。中国居民家庭需要在课外辅导、语言培训、IT及考试培训课程等方面为孩子投入更多资源。业内人士预计,5年内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接近4000亿元。

“圣陶大语文”首发出场

巨人面向全国青少年及家长的六大集群式课程源将是本次与鹏博士合作的重点。 所谓“圣陶大语文”,其主要大在内涵气韵十足,大在透过现象直击文化本身,大在透视先贤伟人的灵魂,大在以美学和伟岸的人格影响孩子的一生。“圣陶大语文”它的首发出场也必将引发学生与家长的关注,而要认识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进课堂,充分了解如何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孩子学习成绩的秘诀。另外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入,明年还将逐步拓展到巨人的理科教学、艺术教学、体育教学等学科。面向未来,双方还将在课程策划、教研上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打造出更多的互联网教育精品课程。

“云、管、端”战略

对于云计算如何在教育行业落地,各个教育机构和ICT厂商一直在畅想中不断摸索,而对于最终使用者来说,无论是管理人员、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希望能够互联共通的驰骋教育云,体验创新的管理、教学形式与内容。

鹏博士集团副总裁吴祯女士强调,作为智慧教育产品及服务提供者,鹏博士依托网络技术、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互联网创新能力作为基础,通过整合线下、线上教育产品及服务资源,创新教育O2O商业模式,全面融入“云、管、端”战略,为教育机构、教师、家庭带来更为智慧、丰富的智慧教育产品及服务。基于此次合作,鹏博士将更加坚定地以宽管道作为努力方向,并通过“空中万人云课堂”,让“家有儿女”的全国千万家庭在教育上切实受益。当前是信息消费的大数据时代,宽管道、大数据量的价值也会体现在教育上。未来是大带宽的时代,也将是云课堂的时代,大带宽的未来,就是巨人与鹏博士合作的未来。依托“云管端”特色“生态链”。

第7篇

1.1我国农业发展动力分析

未来10~20年,我国农业发展主要受到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双重”影响。内部动力包括:①农业基本职能的驱动,给粮食及农产品的生产带来很大发展空间,主要体现在品种光合潜能的利用空间大、土地利用的空间大、良种良法配套集成应用的领域广、农艺与农机结合效率提升的幅度高;②农业功能拓展的驱动,使农业由单一生产功能向一、二、三产业综合性和多功能化拓展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主要体现在农业转型升级的效益提升快,农业支撑其他产业发展的链条长、相互依赖度高。外部动力包括:①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持,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国家财政实力增强和国民收入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推动力;②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拉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十分显著。主要体现在人们高质量生活需求和新兴、高效产业发展对产业竞争力、效益提高、收入增加的需求拉动。由于双重动力的驱动和拉动,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已经进入到最活跃的时期。

1.2我国农业发展的主体方向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形势及农业农村发展势头,可以初步判断,在农业发展内、外部双重动力作用下,转型发展和升级发展将成为未来10~20年我国农业发展的主体方向。转型发展是指农业从一种产业形态发展到另一种产业形态,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型。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型主要体现在生产主体由小农户向规模化、集约化合作经营组织的转变,生产要素由土地、劳动力等向科技第一核心要素等投入的转变,生产工具由手工、人畜力为主向现代化机械应用为主的转变,农业布局分工由国内区域布局与分工向全球化布局与分工的转变;农业经营方式转型主要体现在市场形式由孤立、封闭的小农市场形式向开放化、信息化、社会化市场形式的转变,经营模式由立足国内自给自足经营向全球化布局经营的转变,经营主体由一家一户向新型经营主体主导的转变;农业管理方式转型主要体现在理念上由单一投入管理向全产业链、系统化集中管理转变,方式上由传统人工管理向自动、高效和智能的智慧化管理转变,目标上由注重提高产能向提高综合效益、可持续发展转变。可以预见,未来10~20年是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农业将出现多种形态并存的状态。

升级发展是指从一种产业水平提升到另一种产业水平,主要体现在农业品种、农业技术和农业产业(产品)的优化与升级。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业品种的优化升级主要体现在品种特性由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向高产、优质、高效、安全、营养及专用化的升级,品种结构布局由多样性向专业化、随意性向标准化、小面积向规模化等方向的优化发展;技术的优化升级主要体现在由单一技术向技术体系、技术系统方向的发展,由平面化生产体系向空间、立体式生产技术体系的优化发展,更加注重多元技术系统的综合发展和目标产品的生产技术系统应用;产业(产品)的优化升级主要体现在产品由传统农产品向商品、专用功能产品的发展,由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的产业链延伸,更加突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由过去高投入高产出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升级,贸易上由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拓展。可以预见,未来10~20年是我国农业升级发展的重要时期,农业技术、产品和产业水平将大幅提升。

2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主导方向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孕育和形成,对农业科技发展产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一是农业生物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转基因方法和技术、基因克隆、生物反应器、干细胞、分子改良(动植物分子设计育种)、生物药物(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疫苗等)等技术产品不断涌现。尤其是近年来发展的各种组学、生物反应器、合成生物(如人工叶片)、3D打印等技术,对生物产品创制等产生重大变革。二是农业信息技术不断升级。信息采集、作物数字模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产品信息追溯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突破并广泛应用于农业,涌现出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物联网等技术产品,大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量子信息、物联网、超高速泛在网等的发展,提升了农业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能力和水平,对农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等产生重大变革。三是智能化农业工程控制技术不断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设施和工厂化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电脑全自动控制甚至装备农用机器人的现代化高科技温室、植物工厂、太空农业,生产性能和效率大大提升。同时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拱棚、遮阳网、防虫网、无土栽培等设施农业技术加速发展,提升了农业的抗灾能力、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四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制造技术快速发展。微生物工程技术、生物膜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微波技术、高压处理技术、冷冻干燥技术、磁力杀菌和电场杀菌技术等不断发展,大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五是生态农业技术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随着新能源、新材料、环境科学的加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农业,从根本上减少了非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对化肥、农药的依赖,防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特别是纳米技术、生物基材料等的发展,将对传统农业投入品、制造技术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产生重大影响,对农业第二入品创制产生重大变革。可以看出,基因鉴定与编辑技术、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生物药物创制技术、精准化施用与管控技术、远程诊断与信息化处理技术等展示了良好应用前景,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当前,全球性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它必将推动一个新的农业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形成,将农业生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1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动力分析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强有力地支撑和服务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农作物分子育种、保护性耕作、病虫害防控等方面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随着国民经济和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需求十分强劲。未来10~20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主要受到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双重影响。内部动力包括:①基础科学、社会科学快速发展的推动力,使农业科学向纵深、综合、交叉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水平。②科学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交叉,不断催生出一批新兴学科,同时成为新技术创新的“爆破点”,引爆产业技术革命,成为农业功能拓展的强大动力。③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新制造(加工)技术、空间开发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等为核心内容的新技术革命,必将引领新一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变革,农业科技正孕育着新的突破[9]。外部动力主要包括:①农业转型动力,要求发挥生物品种光合作用及其增产潜能,利用生物体营养物质及功能因子,满足人类与自然在包括食品、医药、化工、能源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新需求,农业生产效益和产品价值将实现突破性提升。②农业升级动力,要求借助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现代种植业、现代养殖业生产技术的力量,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农产品生产将更加突出以高效化为标志的综合能力提升,带动农业产能的重大变革。由于双重动力的驱动和拉动,决定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最关键时期。

2.2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主导方向

根据农业科技发展态势和国民经济发展形势,可以初步判断,在农业科技发展内、外部双重动力作用下,主导技术和先导技术将成为未来10~20年农业科技发展的主导方向。主导技术是指代表今后一段时期技术发展的趋势和主流,影响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技术。今后一段时期,杂种优势利用与重大品种改良、高效种养殖技术、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技术、农产品加工利用技术、农业生产机械化装备技术、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等依然是支撑和服务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性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需要从科学和技术层面进行一体化发展并取得突破,以实现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和服务。

先导技术是指代表未来发展的新生长点,能够培育新兴产业的关键性技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催化性等特点。今后一段时期,现代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农业纳米技术、空间农业技术、海洋农业技术、极端环境农业技术、新一代智慧农业技术、生物合成与3D打印技术等将成为农业新技术革命的代表性技术。这些技术一旦取得突破,将成为国家新兴产业的新生长点,催生出一个产业的全貌发展,能够全面提升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升级与变革。当今世界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正在孕育着重大创新突破[10]。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按照“发挥强势、培育优势、重点突破”的基本思路,力争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浪潮中抢占制高点,把握主动权。为此,应重点加强“三大先导技术”的创新突破:一是“农业生物分子设计与合成技术”,重点研究和开发各种“组学”技术、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强化技术、生物合成技术以及3D生物打印技术等,实现农业动植物新品种的分子设计、组装与合成,大幅提高新品种高产、稳产、优质、营养、安全、高效性能,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二是“新一代智慧农业技术”,重点开发利用精准农业技术、下一代农业通信网络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数字虚拟技术、农业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处理系统,以及智能化、自动化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农机农艺智能化融合技术等,用信息技术、机械化技术等装备农业,实现智慧型现代农业的变革和发展。三是“农业生态环境系统重构技术”,重点发展光能生物高效合成与转化技术、生物质转化与利用技术、生物工程过程处理技术、生物催化工程技术、生物制造技术、生物环保技术、生态建植与修复技术等,发挥生物体物质合成与贮存性能,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提高农业生产效能,确保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重大命题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尽管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依然存在一系列长期制约发展的关键性瓶颈问题,如品种单产低、耕地肥力差、农田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农产品深度开发不足等,需要更加发挥科技的核心驱动力作用。同时,随着科技与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未来各国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我国农业也处于转型发展和升级发展的最活跃时期,急需通过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生长点,以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未来10~20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凝练,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重大命题,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

3.1农业科技重大命题的定位

农业科技重大命题是指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按照主导技术和先导技术的统一布局,需要努力攻克的长期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性重大难题和需要培育的引领未来农业发展新生长点的关键性重大选题。重大命题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和系统性等特点。

3.2新时期农业科技重大命题分析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未来产业发展的要求,未来10~20年我国农业科技在农业生物进化、农业生物品种创制、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智慧农业和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的需求更加迫切。建议当前要重点实施以下若干重大命题:

3.2.1“农业生物进化与系统还原”重大命题重点设立和攻克农业生物发育生殖与遗传进化分析、农业生物信息诠释与功能基因挖掘、农业生物免疫系统原理及其分子调控、动(植)物经络系统与还原调控等重大任务,阐明农业生物的本质特征。

3.2.2“农业生物品种的现代化创制”重大命题重点设立和攻克动植物分子设计与合成生物技术、重要畜禽及园艺植物“国产化”品种培育、C3植物的C4合成途径与高光效育种、特殊逆境生物品种改良与开发、动植物杂种优势聚合与利用、粮食作物固氮育种等重大任务,继续挖掘和利用生物性能。

3.2.3“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管理”重大命题重点设立和攻克粮食作物高产优化生产系统、农艺农机智能化融合技术与装备开发、工厂化产肉理论和技术系统、农林生物质功能化利用技术系统等重大任务,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2.4“农产品质量与功能的提升增值”重大命题重点设立和攻克农产品安全要素全程监测与精确控制系统、鲜活农产品周年安全贮藏与智能分级技术系统、新型农业生物功能产品开发、农产品及食品工业化精深加工技术体系等重大任务,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经济价值。

3.2.5“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现代化重构”重大命题重点设立和攻克后备耕地功能定位与综合利用、中低产田提质改造及受损农田修复、清洁流域环境与生态重构技术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还原体系、农业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与减灾技术系统、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等重大任务,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3.2.6“智慧农业与农村信息化”重大命题重点设立和攻克新一代智慧农业技术系统、基于导航系统的农业机械化作业系统、农产品生产经营预警与优化决策巨系统等重大任务,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和农产品生产的科学化决策水平。

3.2.7“新兴农业产业生长点培育”重大命题重点设立和攻克垂直农业生产技术系统、新型纳米农用制品创制、农业干细胞、生物反应器与功能药物开发、极端环境农业生产技术系统、太空农业生产技术系统、海洋农业种养殖技术系统等重大任务,为我国新兴农业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生长点。

3.3重大命题的组织管理机制构想

重大命题的组织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发挥有关部门、单位及广大科技、推广、教育、企业、生产人员的作用,建立研-学-推-企-产-用一体化高效协同创新与应用的推进机制[11,12]。国家相关部门要将重大命题纳入国家及行业科技计划,设立相应的科技工程,如现代种业科技工程、智慧农业科技工程、农业生态系统重构工程等,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组织科研、推广、教育、企业、生产等部门及其相应学科创新团队、推广服务团队和生产管理团队等开展大联合协作攻关;要重点做好全国性宏观统筹与学科布局,组建各具特色的学科创新团队,发挥农业科研国家队在重大命题中的牵头作用,由上、中、下游各学科团队组成重大命题主要任务的基本实施单元,通过目标控制和绩效评价等手段,建立完善相应创新工作机制,并从资金、人才、平台和政策等方面保障重大命题的组织实施。重大命题牵头单位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在组织制定重大命题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要着力构建重大命题的目标控制与评价系统、知识流动与资源共享系统、成果集成与分享系统,构建各环节相互衔接的机制和各模块集成的系统工作方法,在项目层面建立科研工作分析决策与指挥机构、学术咨询机构和命题分析诊断与评价机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价值评价,加强项目成果的集成创新和成果的中试熟化与转化应用,推动成果集成应用和重大成果形成,最终实现项目预期的目标。

4展望

第8篇

先给大家重点推荐一本期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征稿信息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一份综合性中文期刊,集政策指导性、学术理论性和应用服务于一身,是教育部指导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是服务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主要阵地。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投稿栏目:主要有职教要闻、专稿专访、综合管理方略、课程教材、教研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探讨、职业指导、职业培训、高等职业教育等栏目。

再给大家推荐职业教育范文: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变革及模式建构

董文娟1,黄尧2(1.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天津300350;2.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北京100875)

摘要:顺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浪潮,基于新兴技术的职业教育变革及新模式建构势在必行。该文从职业教育智慧化、经济发展、政策保障、信息化生态重构四个方面,剖析了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变革的现实诉求,并进一步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外部环境及其自身发展的困境。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变革体现出融合、创新、跨界、终身化的新特征。基于此,从课程、教学、学习、环境、教师发展、评价、教育管理及组织等方面,探究职业教育的变革路径及模式建构。最后探讨了职业教育模式变革还面临回归教育本质、规避技术弊端等挑战,并提出“适应—引领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变革;模式建构;智慧化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超级计算等新理论、新技术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1]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新常态”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使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运用人工智能改革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智能职教体系,提升信息技术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能力。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变革的现实诉求

人工智能对传统教育理念产生了革命性冲击,职业教育结构不断调整,劳动力素质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学习方式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矛盾等促使职业教育向智慧化、智能化发展。目前,我国处于教育信息化2.0、工业4.0的新时期,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进行。“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人工智能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及以新技术、新产业为特征的新兴经济模式要求教育领域,尤其是职业教育培养行业、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智慧型人才,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促进智慧化发展,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一)职业教育智慧化诉求: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智慧教育是以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依托,创造智慧教学环境,转换教育方法,内容与手段,注重教育网络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一种教育新模式。”[2]智慧教育作为“一种由学校、区域或国家提供的高学习体验、高内容适配性和高教学效率的教育行为(系统)”,被视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端形态[3]。因此,职业教育的智慧化并非简单的数字化,强调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变革,改变思维模式,创建价值等方面共享的学习共同体,培养创新型、智慧型人才。

职业教育智慧化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正在稳步提高,投入持续增加,各种智能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测量评价等领域,并逐步成熟,正在努力打造一个信息化、智慧化的现代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新时期我国很多地区及职业院校积极提升现有信息化系统的智慧化水平,积极创建智慧校园、智慧社区等,逐步实现了组织管理的智慧化、资源环境的智慧化和服务评价的智慧化。

(二)经济发展诉求: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兴经济需要高技能智慧型人才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经济及其他部门跨界融合,不断创造新产品、新业务,推动职业教育模式创新,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为实现手段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人工智能时代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的新时代,各行各业的运作发展和对知识技术的掌握要求达到了更高层面,相应的教育需求也有所提升,市场环境渴求勇于创新、个性化的高技能智慧型人才。职业教育要应对行业上升发展的劳动力需求问题,基于人工智能应用,提高技能培养层级,以适应新的社会劳务需求。现代企业生产依托互联网科技,与智能化设备直接联接,通过数据分析和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劳动密集型企业已不适应现代行业、产业发展,需升级为网络智能型,与此同时,职业院校的课程模式、专业设置、实习实训、师资结构等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革新,既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智慧化、智能化,又推动了产业升级和工业变革。

(三)政策保障:国家从宏观层面保障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发展

2016年是我国人工智能元年,2017年我国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将发展人工智能放在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系统谋划和布局”,这预示着我国人工智能时代的全面到来,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人工智能给职业教育带来了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积极融合信息技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影响和改变了原有的教育生态。紧密依托信息共享平台,突破时空限制,让学习者自我选择,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我国很多职业院校已经开启了智慧校园的行动计划,一些大中城市也在积极制定实施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在良好的政策保障中提升智慧化水平。

(四)信息化生态重构诉求: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变革是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的重构

“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我国正在有序推进数字教育向智慧教育的跃迁升级和创新发展。”[4]在新兴智能信息技术的催促下,技术变革带来了职业教育系统的颠覆性创新改革,打破现有的条条框框,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再造教育业务新流程。在职业教育领域创新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各科各门教育教学业务,打造各级各类智能实训部门、培训机构,覆盖贯通中高职院校,整合系统内外现有资源,推进智慧教育生态有序发展,为各类用户提供最适合、最智能的职业教育资源和服务,完成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的重构。

二、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具有革命性和颠覆性,可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可能带来不确定性的挑战,比如可能会改变就业结构、影响政府管理、威胁经济安全等,还可能会冲击法律与社会伦理,影响社会稳定乃至全球治理。当前,人工智能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席卷而来,职业院校既是人工智能应用的战场,又是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梦工厂”[5]。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影响是广而深的,对职业教育外部环境及其本身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一)职业教育外部环境发展困境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到2020年,人工智能将替代20亿个工作岗位”[6],那些技术含量低、重复性强的技能将被智能机器、数码设备所替代,工业机器人也将大面积应用。智能设备替代行业劳动力,能够降低劳动成本,且具有高效、易操作等竞争优势。传统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很难适应未来行业、产业的发展需求,人工智能冲击职业教育就业岗位,撼动其所依附的岗位基础,对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定位产生了威胁。因此,根据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岗位特征与需求,提升职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困境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领域内的应用和提高是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校园信息化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但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仍不够紧密,表现出信息化管理效率低、科学决策水平低等现象。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困境表现在:

1.课程与教学困境

职业院校新课程改革提倡构建智慧课堂,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注重课堂实施效果。但目前的实际课程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灌输,重视统一性和计划性,与教育改革提倡的个性化教学相去甚远。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更新慢,很难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创新性思维弱,使得个性化教育的无法实现。近年来,中央、省、市、县四级教育平台逐步建立起来,课程与教学的层级设计逐步完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各级平台之间存在沟通不畅等问题,各级资源内容不系统,不衔接,导致无序叠加和资源的重复浪费,“精品课程”等项目丰富了课程资源,但质量不高。在线课程与教学以传统的科目、章节为单元,构建系统性的在线教育内容,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知识选择,但由于受时间条件等限制,大多数受教育者习惯于碎片化学习,连贯性和整体性差,缺乏对课程与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学习。

2.认知困境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许多职业院校将“未来教室”“智慧课堂”定位为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多种尝试和改革,如MOOC混合教学、翻转课堂、多屏教学等,但“管理者和施教者对智慧教育的理解多停留在‘智慧课堂=多媒体+传统教学的层面’,教学观念和思维依然固化,并没有因为新技术的参与而得到实质改变”[7],缺乏对多媒体网络架构和智能学习平台的深层认识,更缺乏对管理评价和互动交流等模块的理解与掌握,虽投入大量人力财力采购了数量巨大、设备精良的多媒体设备和智能服务设备,但没有充分有效使用,大大限制了智慧教育的发展潜力。

3.用户困境

传统教学以群体教育为基本单元,教师和学习者作为学习共同体,在管理、学习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强大的群体约束力,促进双方共同进步。在信息化教育时代,学习者自由掌握学习时间和进度,遇到问题可能无法及时解决并获得反馈,无法进行面对面交流,因此,基于人工智能网络化学习平台,学习者需要高自控力、高学习能力才能适应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4.评价困境

传统的评价方式多依靠经验和观察,智慧型评价则是基于学习过程的一种发展性评价,以采集到的学习数据为客观基础。在人工智能、数字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效果的评价实际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局限,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之中,许多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难以进行定性定量的智慧评价,如互动交流及深层次的学习评价等。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变革的新特征

人工智能带来了思维模式的创新,改变了人们认识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越来越多地依赖人与智能网络的协同创新。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变革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大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体现校企合作、知行合一等职教特色,以应用促融合、以融合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8]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变革必将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智能化进程,表现出了融合、创新、跨界和终身化的新特征。

(一)融合

人工智能技术科学应用于当前职业教育,在最短的时间内整合、重组大量的知识信息,形成科学的技术技能知识体系,为职业教育资源、企业资源、产业资源、社会资源等一切有可能联结的资源融合提供了可能。为促进职业教育的智慧化发展,在现有的合作模式、集团模式、产教融合模式等实体协作发展的基础上,建立智能互动的智慧教育供给平台、常态化智慧课堂和大数据化智慧教育生态系统,为我国新兴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智慧型人才支撑。

(二)创新

信息化时代下“变”为创新立足之要点。创新时代最需要提升的就是创造智慧。“由知识的理解记忆,转向知识的迁移、应用并最终指向创造发明”[9],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提升其创新思维和智慧思维,不断开拓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和宽度。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是创新不断的时代,是原有知识不断被更新、技术不断被升级的时代。人工智能促使社会化协同大规模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体系核心要素的重组与重构,创新生产关系,呈现出新的协作架构,开创了新的教育供给方式,增加了教育的选择性,推动了教育的民主化。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兴趣与爱好等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促进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三)跨界

智能科学与职业教育连接起来,搭建起两者沟通的桥梁,跨越了人工智能虚拟教育和线下实体教育的界限,实现了两者之间的融合。教育供给由竞争资源转变为协同合作,直线型的中心组织管理转向去中心化、泛化管理。通过大数据智能技术平台、远程教育平台等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共享,跨越教育边界,与市场、行业、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对接,提供更加便捷的智慧化服务。

(四)终身化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变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学习者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以任意方式、任意步调终身学习的需求[10]。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体现了教育的泛在化、个性化和终身化,与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目标不谋而合。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人们追求高层次自我价值的实现,充分体现出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创建泛在学习环境,致力于构建终身化学习型社会,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向全民提供终身教育与学习的机会。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建构

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变革预示着全新思维意识形态、社会发展形态的变革,重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重构信息时代职业教育的价值链和生态系统。智能化技术科学将现代职业教育内部各要素,以及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通过虚拟技术和智能化手段互联贯通,突破传统教育价值的链状模式,使职业教育由传统模式走向“人工智能+职业教育”模式的建构。人工智能对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产生系统性影响,为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现实路径,解决不能兼顾职业教育规模和质量的矛盾问题。下面将从课程、教学、学习、环境、教师发展、评价、教育管理及组织等方面来探究职业教育的变革路径及模式建构。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

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知识、科学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更新和迭代,呈现出了碎片化、多元化、创新性、社会性的特征。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是为学习者提供按需可随时选择的知识储备智能模式,解决了传统职业院校课程教学的滞后性,呈现的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前沿信息和内容。课程革命愈演愈烈,灵活多样的微课、慕课等形式层出不穷,在线课程将成为常态,信息传播媒介、知识获取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的表现形态、呈现方式、实施及评价等也都进行了相应变革。智能化信息科学技术为课程的设计、架构、实施提供了快捷和便利,为学习者的个性化、终身化选择提供了多种渠道。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线上线下融合的大规模开放课程融入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表现形态和实施途径呈现出智能化、数字化、立体化的特征,成为学校常态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机会,使实施个性化课程成为可能。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强调学术性与生活性相互融合与转化,融入社会资源,立足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新常态和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化协同发展,共赢共创;其次,课程实施的空间得以拓展,跨越了社会组织边界、职业院校边界,将从班级、年级、全校扩展到网络社区以及更大的空间。课程的整体结构从分散走向整合,以技术为媒介,形成跨学科、多学科整合的课程;最后,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逐步模块化、碎片化、移动化与泛在化,社会化分工更加精细,教师也将承担教学设计、技术开发、在线辅导等不同的角色。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人工智能时代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职业教育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从知识的传递转变为认知的建构,从注重讲授和内容,转变成重视学习过程[11],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人们的学习方法、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信息化教学使得信息技术已成为学习者认知的必要工具,认知方式也由“从技术中学”转型为“用技术学”。其次,信息化教学的重点从“面向内容设计”转变到“面向学习过程设计”,更加重视学习者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及其获得学习活动的体验。同时,信息化教学要将课堂内的学习知识和课堂外的实践活动联结互动,按照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和认知方式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第三,智慧教学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新重点。日常教学工作形态不再是点线面的连接,而是呈现为智能化、立体化的教学空间,智慧课堂将会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交互学习和融合学习,智能备课、批阅以及个性化指导等也将成为教育者新的教学工作形式。从机械评价学习结果转变成适应性评价学习结果。第四,在线教学、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将成为新的教学形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跨学校、跨区域的流转。移动学习、远程协作等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全面实时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学习模式

智能系统和互联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和环境,推进了教育教学活动与学习环境的融合发展,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学习模式也逐步建立起来,具体表现为:首先,智能时代的互联网络全面覆盖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活动空间由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正在互相补充、互相与融合,导致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变化、学习方式的革新。其次,基于互联网出现了一批创新的学习方式,借助情景感知技术及智慧信息技术,进行真实过程体验的情境学习,促进学习者知识迁移运用的情境化和社会化。第三,借助互联网云技术和各种应用工具,学习者可根据自身学习需求,选择最优学习方式,也可利用数据分析技术,追踪记录学习路径和学习交互过程,随时随地获取个性化教学服务和量身定制的学习资源,拓宽了智慧教育视野。第四,各职业院校开始拓展校园智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实现虚拟和现实相互结合的智慧校园育人环境。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加强教与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引导各地各职业院校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和个性化自主学习系统”[12],强化优质资源在学习环境中的实际应用。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环境模式

智慧教育环境是以大数据、多媒体、云计算等智能信息技术为基础而构建的虚实融合、智能适应的均衡化生态系统。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师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智慧化的成长环境,如智慧云平台、智慧校园。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环境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智慧教育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服务结合、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结合,形成数字化的、虚实结合的职业教育智能服务新模式。其次,智慧教育环境将促进各种智能化、数字化信息技术融入职业院校的各个业务范围和业务领域,与系统内的其他业务横向互联、纵向贯通,且信息能够适时生成和采集,全过程实现数字化与互联化。第三,智慧教育环境能够感知学习者所处的学习情境,理解学习者的行为与意图,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元化的适应服务和智能感知的信息服务。互联网应用基于智能数据分析,实现智能调节与自动监控,为学习者提供定制式的学习服务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未来教室必将变成“虚拟+现实”的智慧课堂,在网络空间中参与线上课程、线下活动,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同时,智慧校园的创建和管理,能够对每个班级、学区进行动态管理,构建出一个以问题、任务为线索,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知识体系和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智慧管理平台。到2020年,“90%以上的职业院校建成不低于《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要求的数字校园,各地普遍建立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机制”[13],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泛在学习普遍开展,精准的智能服务能够满足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定制。

(五)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教师发展模式

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变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素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改变了教师的能力结构和工作状态。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手段的产生、智能化设备的使用极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素养,以适应新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教师发展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外在环境都要求教师能够认识、了解和应用互联网新技术工具,促使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和丰富。其次,教师的专业发展要面向实际、情境化、网络化的教学问题,教师需要在多变的教育情境中综合运用核心教学技能,将信息技术知识、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很好地融合并迁移运用。新时代的教师要学会掌握使用智能化设备和数字化网络资源,积极加强与其他专家、教师的合作,或远程工作,形成基于智慧教育技术的多元化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工作状态由个体的单独工作转变为群体的共同协作,大大提升了教师的工作效率。第三,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发生转变,由促进学生“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建构”,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参与”,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体验,从了解信息技术转变为掌握智慧教育技术,保持学科知识,教学方法,核心技术的动态平衡,促进学生智慧学习的发生。第四,信息化教师要学会使用智能化教育技术,积极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创设丰富多元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掌握智能信息工具,学会探究和解决问题,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信息化学习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素养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常态化。

(六)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评价模式

现代教育价值趋于多元,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化信息技术使教育评价在评价依据、评价内容、评价主体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全面转变。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评价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过程使得伴随式评价成为可能,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强调过程评价和多元共同评价,更加客观全面,重视评价过程的诊断与改进功能,以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其次,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云技术的出现使得评价的技术和手段多样化、智能化,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第三,以大数据为基础的适应性评价因人而异,可获得及时反馈,可真实地测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能力倾向和个性特征等,从知识领域扩展到技能领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以学习者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测量与评价体系,促进学习者发展。

(七)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

智能化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能够促进大规模社会化协同,拓展教育资源与服务的共享性,提高教育管理、决策与评价的智慧性,因此,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管理必将逐步走向“智慧管理”模式。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互联网将家庭、学校、社区等紧密、方便地联系在一起,拓宽了家长和社会机构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各利益相关者可共同参与现代职业院校的学校管理,协作育人。其次,新时代的职业院校管理模式通过可视化界面进行智能化管理,业务数据几乎全部数字化,能有效降低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门槛,使管理工作更加轻松、高效。通过深度的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够实现个性化、精准资源信息的智能推荐和服务,为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及时、全面、精准的数据支持,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第三,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全方位、随时的远程监督与指导,从督导评估转变为实时评估,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实时沟通与协作,促进社会化分工,促进职业院校内部重构管理业务流程,使管理智能化、网络化、专业化。

(八)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组织模式

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冲击着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向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各职业院校需要合理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和资源分配,通过互联网加快信息流动等方式,提高各职业院校组织管理的效率和活力。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组织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的产生不可能替代学校教育,但可以改变学校教育的基本业务流程。人工智能推动了学校组织结构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教学与课程是提供信息数据的重要平台,学校组织则构成了教育大数据生态系统。其次,“互联网+职业教育”的跨界融合将打破学校的围墙的阻隔,互联网将学校组织与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机构紧密联系起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共同承担知识的传授、传播、转化等功能,促进学校组织体系核心要素的重构。第三,建设“智慧校园”,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校园育人环境,实施一体化校园网络认证,推动智能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均衡发展。

五、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模式变革面临的挑战及发展目标

人工智能将推进大数据、云技术等智能信息技术深层次融入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组织与管理、评价与反馈等领域,形成社会化多元供给,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方式、自主选择的学习形式和及时获得反馈的评价途径,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的共建、共享、共治。但其全面实现,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挑战

首先,职业教育的新模式建构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各职业院校积极建构智慧校园,努力实现智慧化产学研环境,打造一体化智慧城市网络等核心技术的开发,都需要资金的根本保障。政府要给予资金政策保障并加强监管,资金管理部门要合理规划,合理利用,专款专用,落到实处。其次,职业教育的新模式建构的成果表现离不开学习者对技术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既要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变革职业教育,也要避免技术中心主义倾向,“避免一味追赶技术新潮而不顾学生身心健康等,技术本身是一个祸福相依的辩证法。”[14]第三,“目前的教育实践中,仍未能充分实现人机合理分工和双边优势互补。人工智能终端系统擅长逻辑性、单调重复的工作,而人类则更适合情感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的工作。”[15]现阶段,信息化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智能机器不能完全胜任知识传播、数据处理等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绝对依赖互联网络和设备,还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发展目标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变革重新架构了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完成了对资源的重新整合配置,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人工智能时代下没有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就不可能建构真正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个三方面:

1.“智慧脑”与“智能脑”融通

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到来,信息技术爆发式发展,造就了以电脑、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脑。职业教育智慧化发展的一个目标就是如何让学习者发挥人脑“智慧脑”与机器设备“智能脑”的“双脑”共同协作[16]。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就是要通过“智慧脑”和“智能脑”的协同作用,发挥互补优势,进行融通式学习,而不是简单地人脑与电脑的技术对接。

2.“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结合

在人工智能时代,网络虚拟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拥有了真实与虚拟两个世界,虚拟信息技术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实体教育,实体教育的发展也需要虚拟技术的支撑。但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还会存在利用这两个世界时顾此失彼、难以平衡的问题。目前,虚拟化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不断应用与推广,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不断优化,使得职业院校线上线下的边界逐渐消融,“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更好地结合。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学习者要学会利用这两个世界虚实融合、高度互动,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3.职业教育“适应人工智能”发展为“引领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为职业教育带来了便利。初始阶段的职业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被数字化和智能化,通过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云教育模式,个性化学习计划等,适应并应用人工智能,以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和质量。职业教育重在技术创新,对于行业技术发展具有一定的引领性作用。未来人工智能将成为职业院校快速发展和转型的技术支撑。“如某些职业院校基于自身优势专业与相关行业的智能自动化企业合作,实现以职业教育发展引领人工智能。”[17]目前,人工智能处于适应性大发展阶段,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提高和智能化设备的普及,人工智能时代必将由专用人工智能时代步入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在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高效协作,职业教育完全适应且完美应用于人工智能,进一步引领人工智能发展,由“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发展为“职业教育+人工智能”的时代。

第9篇

【关 键 词】教育研究/学术合法性危机/教育学命运/学术创造力

【作者简介】潘涌(1959-),男,浙江嘉兴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 金华 312004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35(2009)04-0067-08

进入新世纪,教育研究领域出现了一场具有鲜明反思和批判特色的学术讨论。这场影响广泛、尚在持续进行中的学术讨论,质疑尖锐、反思深入,为历史新时期乃至建国后教育研究史所仅见。它体现了当代教育学学者们真诚的学术良知和严肃的学术责任感,也进一步催生了教育学界具有使命意识的更深入反思。

纵观几年来的评论文章,有感于当前教育研究和实验的学术生态,笔者以为教育研究中所暴露的某些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动摇了某些所谓教育研究的学术合法性,甚至动摇了本来历史不长、根基欠深的教育学自身的学术地位。从这样的意义上看,言之为源于积弊的教育研究的学术合法性危机,并不为过;而基于对中国教育学未来的关切,我们自然不能不严肃正视之。

一、教育研究中的学术合法性危机及其表现

所谓教育研究中的学术合法性危机,是指由教育研究中长期积弊而导致的对学术思想原创性、学术成果有效性、学术运作规范性之质疑所引发的学术信度和效度问题,其实质是由于违背基本学术法理而导致的教育研究的学术信仰问题。在学术法庭上,最高的法理是基于学术创造志趣和学术创新准则的合价值性、合规律性,否则,就难于避免学术合法性危机的出现。而认真审视教育研究的现状,虽然其中不乏具有真实思想、自身话语和一己追求的独立自主的“真研究”(包括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研究),但令人忧思的是,贫乏空洞、简单复制、缺少自我灵魂主宰的学术赝品也同时充斥教育学界,故有严肃自重的学者痛斥:“环顾当今中国教育学界”,“哗众取宠、自作多情”的“所谓‘教育思想’何其多也!”[1]

教育研究中的学术合法性危机,具体表现在下述若干方面。第一,批判力丧失。教育研究与其他任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一样,贵在研究者坚定秉持一种以我为主、有所思考、有所取舍的批判力。可是,无论是引进西方教育思想,还是宣释主流教育观点(尤其表现在前者),不少研究者是缺乏基本的判断意识和抉择能力的,往往不能用科学、理性的筛子去仔细淘洗。置于西方文化背景和西方教育现实上的种种学说,未必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未必同时是包治东方教育病的万能良药。从尊奉西学为“经”到丧失母文化之本、再到遗忘酿造东方教育新学,这是长期以来教育研究过程中学术衰微的轨迹。在一些学院派的所谓研究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盲目的思想依附和简单的观念移植。因此,有学者调侃此类教育研究是对外来思想的虔诚“寻找”而不是别具只眼的发现和发现之后独具匠心的再造。[1]当教育研究领域内此类“思想拣拾者”批量产生时,质疑学术研究合法性的声音自然不绝于耳。第二,解释力走弱。本真意义上的教育研究,必须深切关注本土纷纭的教育现实,而且要密切跟踪变迁中的新教育形态,从中提炼出来的判断和结论才具有对教育实践真正深刻的解释力和说服力、甚至对教育变革的走势发生价值导向功能。而满足于西方中心主义的标签式“研究”,或者止于对教育主流政策平面化复述的“研究”,当然不会对斑驳陆离、变幻神速的当代中国教育现实具有基本的解释力——甚至不具有这种解释力的起码资格。教育学是一门将自身价值指向教育实践的学科,其理论品格是在实践中获得提炼并升华、更能对今天和明天之教育实践产生切实的价值引导的,否则必然在对教育现实的疏离和“外在”中迷失自身而沦为仅供学院派把玩的“玄学”。久之,伴随着教育研究对现实解释力走弱的将是其学术生命力的逐渐丧失乃至消亡。第三,表达力衰微。既然研究者肩膀上扛的不是自己的脑袋,那么,其唇吻间发出的自然不会是自己的话语,不是沾着自己生命血性和智慧汁液的独特话语。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思维语境,决定着独特的话语系统。具有自身特定文化内核的教育理论话语,显然难以完全“套用”于生成于异质文化的教育现实。这样,“外在”于本土教育现实的研究者势必无法摆脱话语表达的困窘:言说者往往未必清楚“谁”在言说。在话语的游戏中消磨生命的才情,在文字的拼接中迷失自己的思想,这种无我的话语复制泛滥到一定的程度,反使个性化的表达显得“另类”、显得“孤僻”,最终可能淹没具有坚定追求者的智慧。正如有的批评者所指出的那样:“更令人悲哀的是,这种写作与措辞风格或姑且称之为表达范式,却成了教育理论专业水平和学术规范的尺度,以至于非此主流的言说和表达往往被认定为‘肤浅’或‘非专业’。”[2]第四,创造力贫困。这是上述诸多危机表征的必然后果。纵观1901年王国维先生引进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以来的百余年历程,应该说,结束极“左”政治思潮后的历史新时期是教育研究加速递进的增长期,但是这种增长属于外部型、片面型,有数量累加之名而少创新思维之实。今日之中国教育学内涵丰富,体系庞大,学科门类齐全,外来的新思潮、新观念、新知识几乎应有俱有——只是少有深刻、博大、充满洞察智慧的本土教育思想,少有底蕴深厚、洋溢着研究主体独立精神的低重心教育思想。那种以超常规的学术思路匆匆追踪着国际教育学界流行的新观点、新概念之“研究”,那种试图以“快捷方式”弥补形成历史才百余年的教育学之先天不足的“研究”,能促进中国教育学的健康成长和成熟吗?长此以往,中国教育学的命运将如何?中国教育的命运又将如何?

以上种种,即为教育研究中学术合法性危机的若干表征。总其实质,是教育研究中创造力的失落;究其根源,是教育研究者主体精神的庸化和主体人格的矮化。

二、教育研究学术合法性危机成因初探

危机之本因:研究者主体精神的缺失。教育研究者不是器皿式的“学者”,他首先是顶天立地、永远大写着的“人”,是被主体精神所充盈、所灌注的独立生命。“教育学不只是一种知识,一套话语方式,一种逻辑追问;更是一种信仰,一种品质,一种性格。”[3]主体精神是作为生命个体的研究者打造学术真品和精品必须具备的人格要素,这种人格要素自然会在学术研究中获得鲜明的综合体现。当研究者缺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崇高而纯粹的人生信仰,缺失“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这种坚忍忘我的治学意志,缺失“沉浸醴郁,含英咀华”这种怡养学问的超然心态,缺失“我思故我在,我疑故我立”这种独立与批判的学术品格,那么,研究者的学术行为、学术成果,就可能被时弊左右而沾染上市侩的、商业化的色彩。教育研究界不幸正是如此。学界部分研究者在不良世风的裹挟下,抱着“著书都为稻粮谋”的过度的功利主义心态,把论文、著作、课题视为换得“钱程”的筹码,于是乎,“宁静致远,淡泊明志”那种建立在理想主义基础上的超然情怀被弃置一边,“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那种淡定襟抱更被讥讽为陈腐。正如有学者一针见血捅破的那样:“只有邯郸学步、人云亦云、复制粘贴,否则的话,便得不到相应的职称、学位和官位,甚至无法在其既得的那个位置上生存和发展。”[2]这固然有学术生态使然的因素,但究其根源,还是研究者自身主体人格、主体精神缺乏基本修炼所致。此外,教育研究群体中的另一组成部分,即从事基础教育的研究型教师,其主体精神之缺失同样严重。本来,作为拥有教育实践资源的研究型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教育研究的前提性缺憾,但是,在丧失主体精神下的“空壳研究”更暴露出变相复制、低水平重复、言不由衷等负面现象,甚至为了迎合教育时尚、追随学界新潮而不惜虚构教育故事、人为拔高实验数据、制造教育改革业绩。可以说,主体精神的集体性“缺席”已成泛化之势。面对喧嚣繁杂、斑驳陆离的世态,怎样秉持高迈志向、守护好自己的灵魂,这是每一位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共知识分子所应深深省思的。当研究者失去了高迈、独立、自主、坚定的主体精神,其直接的结果就表现为耐于寂寞、敢于突破的创造激情之黯熄,诸如坚守不住漫长煎熬的研究周期、不敢质疑流行的教育思潮、乃至囿于外来教育新学的阴影中孤芳自赏,如此,自然不屑面向现实的教育生活,不愿通过周密观察和亲身体验去发现并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而予以深入探究。进而推之,作为学术创造力最核心的研究个性,诸如独特的观照视角、独特的探究理路、独特的切入方法、独特的语言表达均随主体精神的失落而消减,作为应葆学术个性的研究者被同质化为安于平庸、满足既得的一般“群众人”。[4]

危机之外因:人文生态环境的恶化。就外部而言,由主体精神的失落而导致学术创造力的消减之所以在教育研究界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因研究者所依存的人文生态环境趋向恶化。这里包括教育体制、科研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等一系列问题。首先是教育体制。目前活跃于教育学术界的中青年研究者,多是在工具主义色彩浓厚的应试教育体制中成长起来的,其中为数不少者在人格构成上烙下了与生俱来的惯于附和、轻易同化、重知识而轻思辨、热衷西学而冷落现实的若干“精神胎记”,从深层次的人生价值取向到外显在生活表层的行为方式(包括学术研究活动方式),往往更适宜于作“学术搬运工”而非“学术建树者”。人生价值取向上的唯计当下、唯计利禄,不重立身品位和人生境界;知识学习态度上,自足于单向接受和求同,疏于质疑、批判和求异;思考和言语表达上,追随主流、安于无我的公共话语,偏废真实为本、个性是尊、生命体验为贵,致使象征学术创新性之高度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江河日下、大有不堪卒读之趋势。如此等等,传统的应试教育深深埋下了教育研究者日后的素养之种,使突破科研体制“茧缚”难上加难。其次是科研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具体到项目申报、论著认定、成果评奖、课题鉴定等,往往是重形式轻内容、重标记轻实质,致使建立在原创基础上的真正的新思想、新学人不易获得认可和鼓励。项目申报时所谓立项级别上的“台阶”论和“前期基础”说,明显是纵容因袭复制而排斥“空前”的原创性研究;论著认定,只重出版社或期刊社的档次、规格,不正视思想内容和言语表达的创新与否;课题鉴定唯名家名流、成果评奖唯行政级别等等,尤其是职称评聘上把对学者学术创造力的质性考评简单量化为对其研究成果机械的数字统计,这些都是导致研究者重外表包装甚于内容创造、重数量推销甚于文本研制的一系列“软压迫”。

这样的人文生态环境,对于追求教育研究的横放杰出、对于高标研究者的思维个性和表达个性,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实际上这种人文生态环境的恶化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已不限于教育研究领域。正因如此,2007年4月在杭州召开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与学术期刊的责任”学术研讨会上,基于对“功利化的学术体制造成了学术腐败”的深刻反思,出现了这样一种急切呼吁:“打造一个鼓励创新、鼓励学者摆脱急功近利的学术环境意义重大。”[5]

三、培植创造力:中国教育学命运之转机

教育研究中的学术合法性危机,无疑给中国教育学的未来命运笼罩上了一层很难抹去的浓重阴影。作为兼具理论品格和实践指向的教育学之命运,由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所决定,而即使是创造性的教育实践所蕴含的种种丰富的经验教训,也需通过教育研究规范有序、科学理性的流程而予以提炼和升华、并形成一定的理论品格。因此,无论是置身教育实践之内外的研究者,其研究素养(包括其研究品质和能力)、成果品位对于构建具有东方特色教育学体系必将产生直接的影响,正是教育研究的创造性程度决定了教育学的未来和教育的未来。换言之,欲突破教育研究中学术合法性危机之阴影,关键在于从诸多方面去自觉地培植深厚的学术创造力,让学术创造力为教育学学科的存在与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生机和激情,并为其赢得未来蓬勃的新生。这里,实质上就是如何使教育研究者安身立命的学术创造力有机地转化为教育学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中安身立命之根基。这种转换的基本前提是教育研究者首先必须高度自觉地培植自身的学术创造力。只有在拥有学术创造力的教育研究者群落中,才可能崛起目光高远、思维开放、使命感和建树欲强烈的教育学家——而这样的教育学家及其创造性研究成果才能最终支撑起教育学足以自享自豪的学术世界。

就研究心态和价值取向而言,有抱负的教育研究者要怡养生成学术创造力的独特的主体精神。尽管包括教育学在内的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生态环境确乎并不适宜于创造性研究成果的诞生,但改善学术生态环境是一种社会性、综合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历史赋予更多的时代条件(鉴于问题的复杂性,另文研讨)。更重要、更紧迫的在于研究者主体自身能秉持力克学术合法性危机这一份学术责任和学术良知,从而一定程度上弥补因学术生态环境欠佳而导致的创新难度。恰如有学者在分析教育同质化现象时指出的:如果“没有精神理想,就失去了对抗同质化的唯一有效的方式。”[6]对教育研究也可作如是观。具言之,研究者的主体精神,其要素包括超越当下利益束缚的“养根俟实,加膏希光”的学术信念,排除驳杂世态诱惑、“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的学术意志,但愿有所建树、不片面追求四方闻达、甚至乐与寂寞为伴的学术心境……这些不趋时媚俗的学人人格特质,恰恰是酝蓄并激发学术创造力的强劲动力。表面上,这里论及的只是“为人”而非“为学”,其实就面临学术合法性危机的教育研究者而言,“为人”与“为学”本是合二为“一”的。正如前文论及,教育研究中的危机并非仅是“学科的危机”,其实更是“人的危机”,是研究者自身主体精神失落而导致的一系列学术失范。只有研究者自身“逆势”而“归正”,才有可能在虔诚的期待与坚守中迎来教育学学术创造力的渐次进发。也正因如此,近年不少学者强烈呼吁“促进学风建设”,呼吁“学术品德、学术品位、学术智慧”等的回归;[7]他们强调“保持学术良知,敬畏教育”,敬告学界“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高于“功利”。[8]作为全球最庞大的一支教育研究队伍(包括实践研究取向的中小学研究型教师),与其说中国学者生命深处缺乏学术创造力的潜质,还不如说是缺乏开发学术创造力的这种情意态度和价值取向。本来,越是学术生态环境欠佳,越是需要注重研究主体的人格修炼,我们甚至不妨将高迈的情意态度和价值取向视作研究者的“学术准入资格”,进而言之,这是真正的研究者向教育学家跃升的必备精神素养。中国教育学的振兴亟需一批有境界、有品位的教育学家之出现,而后者正是教育学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作为以创建东方教育学为己任的未来的教育学家,确乎需要重温被誉为“人类的老师”孔子那种“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忘我精神,确乎需要品味“教育超越论”的力倡者鲁洁教授那种但求真知、甘受非议的超然情怀,确乎需要深思“大成教育学”的年轻探索者王小平那种敢于自主选择学术道路的超常胆识和决断。

就研究方法和实施途径而言,有抱负的教育研究者应在“问题意识”的驱使下激发学术创造力的充分释放。我们需要哲学思辨,而且,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教育学传统,教育学与哲学的亲密关系,使之原本就充满了思辨色彩。然而,真正的思辨既不是让研究主体的思想力迤逦穿行于异国教育境遇中并作异域术语拼盘的游戏,也不是让思想力浮掠于本土的教育现实表层而作唯上或应景的文字点缀。我们深切期待在唯实求真的价值理念下研究主体能适度降低研究重心、顺应作为内蕴实践品质的教育学的学科价值取向,期待着追求创造境界的研究者能高度自觉地点燃“问题意识”、并凭借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去洞察教育现实和发展走势,去透视纷纭教育现象背后的种种必然和应然。

第一,从本土教育实践中提炼“真问题”。尽管源自本土教育实践的新思维、新观念反过来不一定完全具有对教育实践普遍的指导价值,而对教育实践具有普遍指导价值的新思维、新观念则一定源自本土的教育实践。其间,凸显在教育实践中的“真问题”就是这种新思维、新观念的精神摇篮。所谓“真问题”,就其性质而言,不仅是指已经或正在发生于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更是指蕴含了教育意义和价值、具有深远研究前景的焦点问题、原点问题和基础问题。所谓“真问题”,就其来源而言,它不是来自书案上堆叠的资料,而是来自研究主体在场的观察、切肤的体验和透彻的判断。当前,中国教育改革正聚焦于处在攻坚阶段的课程改革,一系列尖锐的现实问题正等待教育研究者给出有深度的答案,时代要求教育研究者转换视角和角色,即从仰视外来教育理论到俯视自己立足的教育现实,并对前者作批判性审视;从外来教育理论的单一吸纳者到中外教育理论与本土教育实践兼顾的、完整意义上的研究者。尔后,研究者才能在对无价值的伪问题的淘汰中确定值得探究的“真问题”——如此为慧眼所提炼出来的“真问题”,其实已经包含了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第二,以“真问题”为研究的载体和思想的舞台。“真问题”,其内蕴性质的前沿性和先导性,使之成为研究主体教育思想驰骋的大舞台、智慧进发的大舞台。围绕“真问题”而展开研究与围绕理论本本而展开研究,这是教育研究领域内区分学术创造性之有无、高低的试金石。由于“真问题”源自复杂的教育实践,因而“真问题”探究中所生成观点、深化思想、最后升华到具有创造力高度的过程,正是创新教育思想伴随教育“真问题”而前行的一种基本轨迹和必然归宿。多年来,在教育研究界既产生了突出的思想影响力、又获得诸多实验成效的著名教改实践,很有资格从正面印证上述观点。裴娣娜与主体性教育实验、朱永新与新教育实验、郭思乐与生本教育实验、叶澜与新基础教育实验、顾泠沅与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实验等等,都直面教育现实、围绕真实问题、跟踪学校实验、展开周期研究,尤其是这些重大研究项目正视中国基础教育中统考制度对教学创造力的致命扼杀这对尖锐矛盾,并基于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于深入持久地开发个体生命潜在的创造性精神资源这一信念,进行了序列化、多学科源于教育实验的广泛研究,由此而凝练了一系列切中时弊、影响深远、颇有思想力度的创造性观点。裴娣娜教授从大量学校实验中提炼出“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这四种对中小学广泛适切、深有价值的教学策略。[9]叶澜教授概括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创造带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这种深入人心的教育新理念。[10]朱永新教授归纳出“新教育实验的五个基本观点”:“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并设计了与之配套的“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创设特色学校”。[11]郭思乐教授在突破东方频考文化圈基础上,强调生本教育从“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倡导教师“解放自己,放飞学生”。[12]通过实践体系而提炼出来的这些教育新理念或应用于教育实验而逐渐丰富完善起来的这些教育新思维,以其鲜明的“去弊”特色而迸发出新鲜的创造活力并获得教师们的由衷欢迎,它们之所以在经院式研究所发生的普遍性危机中“一枝独秀”,是因为这种学术创造力生长在探究“真问题”的本土教育实践中,或者说是面向教育现实的“问题意识”催生了创造性思维成果。这些弘扬着主体精神的研究者,在开放的全球视野下,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坚定的本土行动,进行了并继续进行着突破教育研究学术合法性危机的学术之旅,在崇洋情绪泛滥的背景下捍卫了中国教育学的学术尊严,也在相当程度上昭示着未来创造性教育研究的实施可能,昭示着富于中国气派的教育学大家和教育学派诞生之希望。

就学术思维和表达形式而言,有抱负的教育研究者应在对学术个性的自觉追求中抵达创造性学术境界。学术个性是学者个性在自身研究领域内自然的综合性呈显,这里重点指学者主体的研究个性,即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思想立场、努力追求卓越的思维品质以及不流俗的成果表达形式。研究个性的价值指向是不拘框格的学术创造力,研究个性与学术创造力构成正比例关系,研究个性的鲜明程度正是学术创造力旺盛的主要标志。中国教育学要诀别“复印式、装潢式、树碑式、创收式”等伪研究,[13]要走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和谐健康的学术之路,最后取决于学术个性鲜明的研究主体之持续崛起。

首先,研究者能敢于秉持独立的思想立场。笔者完全同意对研究者的身份与权利之界定:“每一个真正的‘研究者’,都应当首先是思想者。应当首先尊重自己的思想权利,首先珍惜自己的思想欲求,首先相信自己的思想能力,首先重视自己的已有思想基础。”[1]现代文明社会的研究者之所以为研究主体而非“我注六经”式的传统拷贝型学者,究其根本在于其研究内容实为众家思想之聚纳、其研究过程实为一己思想之积淀、其研究结果实为思想交融之升华,离开了思想,何谓“研究”!因此,如何从独立的思想立场出发,攥紧思想的权利、坚守思想的责任,实为“研究”之要。教育研究中长期泛滥的“崇外”、“媚俗”、“唯上”等非理性、非学术化倾向,必须在清醒的反思中一一破除:在一片盲目的附和中,敢于说“不”;在一片“杀跌”的挞伐中,敢于说“且慢”。不但善于否定“他我”,而且勇于挑战“旧我”(即梁启超曰“以今日之我攻昨日我”),不但敢于坚守已获验证的思想立场,而且善于在拥有充分理由的前提下创新和发展之。总之,对教育之“真”的执著追求是确立并把握独立思想立场的至高原则,对教育之“美”的强烈憧憬是超越当下狭隘功利的思想之旅的最终动力。

其次,研究者要善于养成面向未来的优秀的思维品质。这种作为研究主体当具的优秀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开放性、批判性和深刻性。所谓思维的开放性,既能在空间维度上以自信自立的心态,以我为主地汲取各国教育思想的精华,又能在时间维度上创造性传承本国教育文化传统,以前瞻的姿态面向当下的教育现实。所谓思维的批判性,即以热爱真理、超越利害的原则去评判同质或异质思维成果,这是一切研究者科学理性精神的真切显现。所谓思维的深刻性,则要求研究者源于教育实践的原真态而又能超越这种原真态,在深入教育事相中开掘和提炼其真义。立志走向新理论形态的当代教育学建树者,在面对跨学科的教育研究时自当为完成更高的学术使命而努力完善、优化自身的思维品质。

最后,研究者要形成不流俗的甚至有一定陌生化效应的表达形式。其中包括文体的多样化、言语表述的个性化。鉴于教育学学科所蕴含的多种属性之逐步确认,鉴于质性研究、量化研究和演绎思辨等多元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综合运用,研究者个体对教育研究的文体也获得了更多的选择自主权,深刻的评论、精细的观察、周密的叙述、生动的描摹、含情的抒写……都可以且应该成为教育研究者自由挥洒创造性思维的相宜文体。尤其是言语的表达最能外显研究者的学术个性。“反观教育表达的历史与现实,之所以会出现‘晦涩’与‘肤浅’的争论,并不是因为言说者的‘个性表达’,而恰恰是因为许多的表达者有意或无意地、主动或被动地以某种中心或权威的话语方式为模板,在追求某种表达范式的过程中被某种言语系统所奴役和困惑而‘迷失了自我’。”[2]正是基于这种正在蔓延的对教育思想表述的话语危机,我们认为研究者言语表达个性化意识的觉醒,正是其学术生命走向成熟的一种标志,其言语表达个性化的充分实现,当是其学术创造力获得圆满释放的一种象征。而这正是研究主体对教育学学科发展的一大贡献。一门成熟而富有生命力的学科,不但要独具公认的基本概念和特定的话语体系,而且需要优秀的研究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不断予以刷新,以其历久弥新的个性化语符推进学科的多元繁荣和持续发展。这里,我们特别关注创造概念、更新言语、形成风格三事项。关于创造概念,即创造属于自己所熟悉的这个教育时代、适合于自己所研究的当下教育问题之“关键词”或“中心句”,构建具有研究主体特色的相对稳定、成熟的概念系统、话语系统。思想统领语言,无论是创造性思想的萌芽甚至创造性思想体系的构建往往体现在关键性概念的突破或中心话语的率先运用上,后者如灵魂般支撑新教育思想、新教育观念的形成。真正追求创造性教育研究成果的思想者,当会精心打造自己独特的“关键词”或“中心句”,以此为切入口展开既不简单复制、也不机械模仿的思想运作。例如,我们相信,在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中如能以“课眼”、“二度创造”、“教学深度”等新概念为枢纽展开思考,极可能产出创意的研究成果。前文所述的教改实验研究中,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等“关键词”、“中心句”,在教育研究界和教改实验校均耳熟能详、流播深广。可以说:相当程度上“关键词”和“中心句”决定了教育研究的创造力。关于更新言语。言语是对语符系统动态、立体、个性化的运用。语符系统不可能全面更新,但在具体语境中的独特组合则完全可以出新、出彩。言语的过程就是研究主体教育思想演绎、生成和升华的过程,只要是研究主体在对教育现实观察和思考、对教育历史反思和分析、对教育理论评判和取舍基础上而形成的自己的思想,那么,其言语过程自然焕发出鲜明的个人特色,其言语组合必然自出心裁而决不致像“前卫”的教育研究者那样在对光怪离陆的“外来词”的机械粘贴中淹没了自我的真实思想。关于形成风格。在创造术语、更新言语的基础上,进而有意识地打造自己个性、亮丽的风格化语言,使教育研究的表达内容与表达形式之间达成富于审美价值的高度和谐。纵观教育研究之刊林,即使是内容饱满且有思想深度的教育研究成果,也常难免陷于平庸、单调、枯燥的共性化表述。究其根源,安于求同的思想表达已成研究者的习惯性心理。以创造性思维为内核的学术个性,呼唤着与之相称的风格化语言的诞生。如是表达,方能承载创造性的教育思想;进而推之,如上学术个性的全面凸显,方能促进教育研究中学术创造力的蓬勃生长,使之点点滴滴的建树都富于时代的真实感和研究主体的生命活力,久之,则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教育学发展的走向与命运。

恩格斯关于西方文艺复兴的那段著名评语很能催生我们的遐想:“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术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14]作为学术创造力内核的“巨人意识”之觉醒,必然会超越外部学术生态环境的制约而释放出激情和智慧等生命能量。处在“巨人意识”觉醒中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自然可以期待走向全面繁荣的学术黄金期;同理,研究者主体精神获得全面弘扬后的教育学也必将迈入学术创新的真正的活时代。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有意义的”教育思想从何而来[J].教育研究,2004(5):19-23.

[2]张荣伟,朱永新.试论教育思想表达的话语困境[J].教育研究,2004(4):22-27.

[3]柳海民,王晋.20世纪中国教育学发展之镜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1):1-5.

[4]丹尔·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31.

[5]董希望.“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与学术期刊的责任”研究会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07(3):215-219.

[6]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32.

[7]孙元涛,杨昌勇.论学院化教育研究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5-8.

[8]靳玉乐.当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2007(5):51-55.

[9]武思敏.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验[J].教育研究,2000(5):50-54.

[10]《教育研究》记者.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J].教育研究,2004(2):33-37.

[1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87-204.

[1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5-70.

第10篇

一、变“要农民学”为“农民要学”,要把农民“招得来”

(一)加大投入,健全培训体系,让农民能来

多年来困扰农广校的是招生难,解决招生难,首先就是要强自身。县级农广校普遍存在经费不到位、场地没保障、管理欠规范等问题。有的县级校是一人一校。2013年7月,农业部出台《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宜都市农广校牢牢把握这个尚方宝剑,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

宜都农广校是A级校,也是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单位,2004年开始办脱产中专班,独立的办学场所、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施齐全,有柑橘示范园、土老憨生态农业等培训基地,按照体系建设文件要求,宜都市农广校依托村组建设“田间学校”,形成“村组有田间学校、乡镇有实践基地”,让农广校走近农民、贴近农民、服务农民,让农民能来。

(二)争取政策,让农民愿意来

当前,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人走村空”、农业后继乏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是一项简单的教育培训任务,需要从政策层面引导和扶持。目前,宜都市农广校正在研究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向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出具体政策建议。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就得稳定、完善。

二、变“配角”为“主角”,要让农民“学得懂”

培训以农民为中心,让农民当主角、教师做配角,让农民“学得懂”。

(一)就地就近办班,要方便农民

围绕农民生活和生产需要,农民需要在哪办班,就在哪办;农民喜欢在哪学,班就办到哪;主导产业在哪,课堂就在哪。近几年,宜都市农广校本着农民需求,开设柑橘班、茶叶班和园艺班,吸引了一大批农村能人、专业大户加入。

结合农民特点,农学结合,让农民学习、生产两不误。农广校在农活关键环节分阶段,结合农时组织培训,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组织学员走进示范园,到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体验先进生产经营理念。

(二)精心设计培训,实惠农民

因地制宜,围绕农民需求开班。每个班挑选50个学习积极性高、年龄低、文化基础好的学员,9人1组;配备素质良好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实行双班主任制度,由农广校教师任主班主任、村书记或主任为副班主任,配备5~6名教师为辅导员,1个小组1名辅导员,辅导员与农民建立互动式师徒关系,引导和指导农民的学习和生产经营。

班主任和辅导员精心编写辅导计划和培训内容,让学员学有所成。江苏句容农职院校培训的学员学习半年或一年,学成后就是非常熟练的技术人才。宜都市农广校以江苏句容农职院校为榜样,办的第一期“手把手”培训班,由8名技术专家带领55名学员经过1年的系统学习,个个都是技术骨干,成为了宜都技术推广的二传手。

(三)多种方式教学,智慧农民

田间就是课堂:在办“手把手”培训班时,宜都市农广校实行“学员点菜”,“教师现炒”。如春季柑橘修剪课,课堂就在橘园,柑橘树就是教材,教师拿着枝条为学员授课,为什么剪,怎样剪,手把手地教,学员们一听就懂,懂了就动手实践;柑橘大实蝇防治技术课,不在教室看图谱讲病理,到田间看实物现场防治,学员学得“津津有味”。

参与激发兴趣:宜都柑橘精品果园在当地顶呱呱,班里有19名学员自愿参与精品果园建设。宜都市农广校安排两名柑橘专家带学员,一个月后,大枝修剪、控湿增糖,病虫综防、生态微灌等柑橘技术个个精通,学员在参与中越学兴趣越浓。

样板辐射周边:宜都市农广校要求每个培训班的学员都来讲一课,个个回家办样板。先在田间课堂讲,然后回家办样板。弥水桥村的学员黄葵葵,边学边在自家和明泉精制茶场各办了5亩样板田,运用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教茶农采茶制茶,目睹省力又挣钱的新技术,村民们纷纷效仿。现在,明泉精制茶场加工量突破50万斤,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

多种方式教学:充分运用讲座、观摩、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经验分享和多媒体等方式,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智慧农民。

三、变“单纯培训”为“需求调研+培训”,要确保农民“用得上”

硬性要求农民参加培训效果不理想。农民需要什么,农广校就培训什么,变“传统培训”为“需求调研+培训”。培训前做好需求调研,先了解和记录农民的知识需要,然后进行数据收集的过程,再对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找出农民真正需要的培训课程。

围绕农民需求的培训,农民才愿意学,学会了才受益匪浅。王畈乡小河村易礼平是茶叶班学员,运用所学技能使自家茶园单产达到85公斤,比入学前产量增长15.3%;桃树班学员曾勇回乡后育桃苗、栽桃树,指导乡亲们开山种桃,让架锅山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果山,他的事迹还上了电视《宜都人家》栏目;柑橘班的曾凡贵,参加完培训班后成立“今果果”柑专业合作社,开展柑橘修剪、测土配肥和销售,每年为会员销售柑100万斤。现在,全市柑橘总面积达到了23万亩;茶园总面积已达到67979亩。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有力促进了宜都新农村建设。

第11篇

关键词:互联网;发展;计划;智慧城市

1 何为“互联网+”

国内最早提出“互联网+”理念源于2013年马化腾在众安保险开业仪式上的一次发言。马化腾提出:“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是代表了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提升。”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据国家发改委《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其准确定义为:“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本质就是充分地、有效地、积极地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各行各业与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融合和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地深化,创造新的模式、新的业务和新的产品,构建可以链接一切、互通有无的新生态。

2 抚顺“互联网+”发展计划

2015年8月13日,抚顺市人民政府和腾讯公司在第五届东北亚互联网及电商大会上签署了合作协议,正式启动“抚顺・互联网+城市服务”项目。抚顺成为继大连、本溪之后,与腾讯签署“智慧城市”战略协议的第3座东北地区城市。

抚顺市将充分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契机,积极与包括腾讯在内的国内知名互联网公司开展深入合作,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助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互联网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进一步融合。并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积极打造新的经济产业增长点。同时,抚顺还将全面接入微信、腾讯新闻客户端民生页卡、手机QQ三大腾讯“民生服务”平台,涵盖包括医疗、交通出行、教育、社保、交警、出入境、户政、旅游等多项服务,市民通过腾讯多平台产品可以轻松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生活。

2.1 抚顺市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发展 培育经济新动力在现阶段已经成为了抚顺市委、市政府在“互联网+”行动计划指导下的重点工作内容。抚顺市根据《抚顺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组建电子商务发展小组,并且成立了电子商务的协会和办公室,其中以抚顺、沈阳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已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带头作用。相继开设具有特色的电子商务网站,促进交易额的持续增长,大力推进商务平台的建设步伐,不断扩大网上商场的规模。2015年上半年,抚顺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50亿。沈抚新城被评为辽宁省电子商务集聚示范区,清原满族自治县被确定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辽宁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的桂冠就落在抚顺东北网贸港产业园区有限公司的身上。

2.2 全面启动“互联网+”行动计划 抚顺市明确了开展11个重点行动,7个方面保障措施,全力推进“互联网+”工作。11个重点行动实际上就是在各个领域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利用和贯彻“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创业创新方面,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重要支撑作用;在协同制造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来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在现代农业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来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在智慧能源方面,使电网的新型业务和通信设施得以健康发展;在普惠金融方面,建设金融云服务平台,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不断地拓展金融服务;在移民服务方面,大力发展新兴消费和新兴服务;在高校物流方面,智能仓储系统的建立健全,智能物流配送调配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电子商务方面,大力发展跨境电商、行业电商和农村电商;在便捷交通方面,促进交通运输服务向着便捷化的方向深入发展;在绿色生态方面,实现生态环境数据开放共享和互通互联;在人工智能方面,不断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终端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不断地提高。

3 “互联网+”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3.1 推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当下将要面临诸多的问题,人口增多增加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内需拉动严重不足,急剧锐减的人口红利,依赖传统增长方式的制造业发展模式等,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提出和应用,不断深化各个行业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让新的业态模式包括众包众创、线上线下、电子商务等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就是位置服务、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远程教育、物联网和数字医疗等产业的飞速发展。

3.2 推动新兴产业地位升级 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实际上是突破了地域的技术、组织和地狱的限制,起到了整合资源优势的作用,“互联网+”为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沃土,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既然“互联网+”可以孕育新兴行业,那么“互联网+”就必然要促进传统行业的变革和创新、商务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这就是对互联网平台的充分有效地利用,不仅能够满足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而且还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第12篇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以主题为经、心灵为纬,编织生活的丰富。以智慧作帆、艺术作桨,描绘人生的精彩。在“薇心”引领下“薇行”不息,收获满满的“薇幸福”。

——题记

启东市紫薇小学是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四轨制学校。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有限的校园阵地,紫薇小学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面临硬件方面的不足和缺失,学校不得不提高软件的实力和质量。于是,校园文化成了学校开发和打造的重点。

作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德育的隐形课程,学校在校园文化打造的初期,侧重于关注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设,其主要构建人性化的自然环境,创建花园式的绿化环境,把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三化”工作落实到位。此外,就是有限的橱窗展示和班级文化布置。

在2015年,学校为了拓宽德育渠道,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创办了校刊《薇·成长》。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刊物,在传播校园新闻信息、引导校园舆论走向、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学校自我宣传的窗口,对外开放沟通交流的桥梁,更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于细微处见真心,于无痕处育真人。

在这个基础上,学校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师生在校园里,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都有文化的熏染?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为师生传递一种有温度、有思想、有灵魂,并能无形间进行渗透的育人文化?

近年来,随着学校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一条富有学校特色且符合学校发展轨迹的氛围文化线已初具雏形。薇,谐音“微”也,紫薇小学的教育于细微处见真心,于无痕处育真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学校以“薇·成长”为主题,打造了楼道文化、楼层文化和室内文化。打造期间,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教育新常态指引下,积极整合阳光教育的资源与成果,深入倡导“彩绘童年,阳光一生”的德育核心思想,努力帮助孩子们学好人生第一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之成为立德树人的新生长点。

一、“薇心”浸润, 引领“薇行”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校园氛围文明和谐,学生的言行会自觉地调节和支配。校容校貌整洁诗意,学生的情操会得到陶冶和提升。为了创设一个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我们的领导小组因地制宜,加大文化环境建设投入,对学校主要的行政楼暨学生活动的专用楼----知行楼,展开文化建设整体规划,以此为突破口,为师生心灵的熏陶与成长提供展示的空间。

(一)廉政文化,清风化雨润人心

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廉洁奉公、勤俭正德”这几个醒目的大字。每次会议,全体教师都会经过于此,它们就如一缕清风扑面而来,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大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增强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做到依法执教、廉洁从教、严谨治学、潜心育人。孩子们以“廉”字标准相伴童年,树立崇尚廉洁、诚信守法的意识,增强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教育他们要成为一个正直、有担当之人。

(二)特色文化,靓丽名片精心造

作为江苏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首批STEM教育试点学校,中国STEM教育创新行动计划种子学校和南通市艺术特色学校,特色就是紫薇小学就是紫薇小学的一张名片。

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一项又一项的科技小发明在紫薇园诞生,并走出校园,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一张张奖状、一块块奖牌、一座座奖杯,无不向大家证明:紫小孩子有无穷的创新智慧,科技的魅力开出了无比璀璨的花朵!

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润育每个心灵,扎实高效的艺术课堂让学生享受美,开展异彩纷呈的艺术活动让学生展现美,合唱、舞蹈、陶艺、科幻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在这里起步,每一位紫小学子努力争做“知书达理、多才多艺、德智并举、艺文双馨”的好少年。

特色文化还体现在跨学科、多领域融合联动的活动中。参与南通市篮球啦啦操、开展英语课本剧比赛、组织歌唱祖国快闪活动……亮点频频,精彩无限。

近年来特色学科的活动和成果,是荣誉,也是继续前进的动力。每学年,学校不仅会定期更换活动照片,还会展示一批小科学家和小艺术家。

通过全方位的文化建设,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润心践行,身心得到了全面地发展。

二、“薇心”求道,传承文化

问学楼,是学校主要的教学楼。每天师生们在这里进行知识的传递和分享,在这里进行思维的碰撞和启发,在这里接受思想的洗礼和提升。

(一)以梦为笔,增亮生命底色

在问学楼东楼道的文化布置中,学校结合了“八礼四仪”和“中国梦想”两个版块。五千年的文明礼仪之邦,欢声笑语诉说着文明的守望。“八礼”是日常养成,“四仪”是激励巩固。文明从孩子抓起,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融入“爱、善、诚、勤、俭、美”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更好的促进学生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梦想,是寄托,是希望,更是一种力量。学校希望每一位学生用智慧的脑、温暖的心、实践的手,共同涂抹生命的底色,成就美好的未来,做一个自强不息的接班人。

(二)立足学科,提升文化素养

问学楼西楼道里的每一层文化布置都和学科息息相关,语文、数学、英语、艺体……师生徜徉其间,犹如漫步知识与文化长廊,给人启迪,使人奋发。

“温故知新、敏而好学、学思合一”……一个个出自《论语》的成语既向师生展示了大教育家孔子的教学理念,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师生的学习与生活,不断完善自我;数学小百科通过一则则数学小故事,引领师生探究数形奥秘,深化理性思维;吴道子、徐悲鸿、梵高,一位位艺术大师,吸引着孩子们鉴赏艺术之美,开启人生艺术之旅。

三、“薇行”足迹,见证成长

在楼道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随之孕育的还有楼层文化和室内文化(两者又称班级文化区)。低年级“薇·希望”,中年级“薇·成长”,高年级“薇·幸福”,展示形式为学生绘画、摄影、小报等,内容为学生自创自编,体现积极向上。

(一)走廊墙报,异彩纷呈彰显特色

漫步问学楼走廊,各班级外墙上的文化布置常令人流连忘返。“薇·希望”、“薇·成长”、“薇·幸福”的主题鲜明,设计独具匠心,布局合理美观,图片、书画、手抄报、剪贴画,形式多样,寓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让走廊充满浓厚的文化氛围,记录着学生的成长足迹。

(二)班级环境,温馨典雅彰显内涵

对班级环境布置,如“黑板报宣传”、“墙报专栏”等学校有详实具体的要求。在体现班级特色的基础上,班主任指导学生正确利用宣传途径,营造“温馨教室”,打造积极乐观的班级“舆论氛围”,努力布置好富有班级特色和品味的美文角、书画角、图书角及班级宣传橱窗,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能成为教育之场所。

目前,学校的楼道、楼层文化图文集合了梦想人生、八礼四仪、廉政文化、学科素养、特色教育等内容,既有传统的文化底蕴,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漫步楼道,拾级而上,可以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与世界交流;可以聆听古今良训,欣赏中外名言;更可点燃梦想,展望未来……

四、“薇行”不息,收获幸福

在不断提升育人环境文化涵养的同时,学校下一阶段将重点关注学生“心育环境”的建设。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拓宽阳光心育渠道,创新阳光心育方式,将阳光心育延伸到课堂,延伸到学校的角角落落,延伸到每位学生的心坎中。要让学生懂得珍惜,学会感动,学会关怀,享受生命的充实和快乐,培养完美的人格。通过个体辅导、团体辅导、广播、橱窗宣传、开通“心语热线”等形式,加强交流、沟通,让学生逐步学会悦纳自己,关怀他人;让学生懂得我成长,我快乐;真正让“阳光聊天室”不是一种摆设,不是一种噱头。学校将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大力开展阳光心育活动,努力做好优化阳光心育特色品牌的创建。

经过近三年的不断完善,紫薇小学的楼道和楼层文化形成了一条“薇·成长”主题参观路线。每年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课,由正副班主任带领参观,每位新入职的教师,也是在同事的带领下熟悉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正所谓,育人先育心。

第13篇

[英]利特尔著 青岛出版社 2009年1月

“谈人生系列”是青岛出版社不久前引进的欧美家庭教育畅销书,共分三册:《与女儿谈人生》、《与儿子谈人生》和《与父母谈人生》。主要作者为伊莎贝拉・利特尔,她是一位业绩非凡的IT业女强人、一位出色的演说家,更是一位成功的母亲,一直是女儿的贴心朋友,陪女儿快乐成长。《与女儿谈人生》和《与儿子谈人生》是青少年成长、成才、成功的指导读物。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代青少年的梦想和困惑,通过本书告诉青少年要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用健康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应对成长的烦恼,健康、快乐地成长,拥有完美的人生。每本书分为“处世之道”“亲情、友情、爱情”和“人生挑战”等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若干话题,每本书共计约60个话题。作者就青少年生活中最常见的话题展开讨论,并给出具体有效的建议,为孩子由青春期向成人顺利过渡提供了人生指南。

《中国母亲教育批判》

东子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9年1月

母亲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终生的老师,在家庭教育中,母亲的教育是任何人所不能替代的。据对成功人士的调查表明:对其一生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母亲。同样,对犯人的调查也表明:对其一生犯罪影响最大的也是母亲。中外历史和当代的教育科学都证实了这样一条规律:在早期教育问题上,相对而言,母亲比父亲更重要一些。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很重视对女性的教育,他们的共识是只有高素质的妇女才有高素质的下一代,才有全体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母亲的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经过观察和研究,我们发现了母亲的教养态度和儿童性格发展的内在联系。因此教育应从教育母亲开始。本书致力于引导和帮助母亲由“自然母亲”成为“合格母亲”,构筑“母亲播种爱、子女传承爱、人类充满爱、世界享有爱”的精神生态链;本书重视母亲教育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提高,引导家长做一个有进取精神的母亲,做一个身体力行的母亲,做一个不娇惯溺爱孩子的母亲,做一个能科学教子、会因材施教的母亲,为孩子的成长开辟一方晴朗的天空,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

《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詹文龄著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8年8月

本书作者詹文龄是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有丰富的儿童教育经验。她的教育理念是:“尊重生命,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家长和教师要用心分析和研究孩子的个体情况,透过生命表象去追本溯源,寻找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本书收集了作者在各地演讲和电台做节目的一手资料,通过大量对孩子教育的实例,介绍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书中例子极具普遍性和典型性,对家长和教师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本书内容包括:①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天性,研究孩子的潜能;②如何帮助这些“亮起红灯”的孩子;③差孩子是家长教出来的;④如何在孩子心中播一颗“好种子”;⑤要正确地对待孩子的成绩;⑥帮助孩子过好学校生活;⑦父母与孩子如何“化干戈为玉帛”;⑧如何让你的孩子融入同伴;⑨如何从玩培养孩子的兴趣与特长;⑩生活中处处有教育。

《斯波克博士教子经》

[美]本杰明・斯波克著,宋苗译著 京华出版社 2008年7月

本书适于0岁~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阅读。《斯波克博士教子经》是本杰明・斯波克博士继《斯波克育儿经》之后的又一力作。本书针对当代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从孩子的心理、生理等方面对父母提供了全面、专业、细致、切实可行的建议。我们生活中的焦虑、新生儿、睡眠问题、童年时期几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性格与态度的培养、孩子的一些行为问题、对孩子的管教、难以相处的关系、当今如何做父亲、健康与营养、离婚及其影响……在本书中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杰明・斯波克博士是美国儿科权威、医学博士,其名著《斯波克育儿经》自1946年问世以来,一直在不断修订和补充,2005年已经出版至第8版,被译为39种语言,全球销量已高达5500多万册,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改变人类思想和生活的十本书之一,他因此被誉为“育儿之父”,成为20世纪世界上最可信和最受爱戴的一位“养育”大师。

《21世纪家庭教育新理念丛书》

(共4册)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8年11月

《开启孩子的智慧之门:培养孩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美]斯蒂佩克、西尔著 李旭大译

我们怎样向孩子展示学习的乐趣?怎样激励他们学得更多?通过连续几年在学校中调查、验证最新的研究成果,狄波拉・斯蒂佩克博士和凯茜・西尔总结出来一套有效又易于实践的新方法。这套方法向我们展示了与成人的亲密关系以及自我完善和自主的感觉如何去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孩子,别怕!帮助孩子应对恐惧和焦虑》

[美]布罗姆菲尔德著 周邦宪、周希译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把现实生活中的恐惧和成长的焦虑幻化成恐怖的巨兽。9・11事件使他们意识到前所未有的恐怖,这加剧了他们的想象。所以,现在孩子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需要坚强、可依靠和明智的父母。理查德・布罗姆菲尔德博士既是一位知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又是一名父亲,他在本书中向家长提供了一系列明智、有效的建议,并且帮助他们扩大视野,以更宽容和富有远见的眼光来认识这个不断变化的新世界。

《孩子的心声:倾听我,拥抱我,相信我》

[美]伍丁著 刘冬花译

“在孩子眼中,理想的父母该具有哪些特点呢?”斯科特・伍丁博士作为一名注重实践的心理学家和咨询师,曾向一些高中低年级的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本书包含了孩子们关于这一问题的生动、坦率的回答。通过它,你可以了解在这些青少年心里哪些因素是占据首要位置的,了解他们在穿衣打扮、家庭作业、娱乐休闲和朋友交往方面的种种想法。通过它,孩子们也会告诉你他们喜欢父母做的哪些事情,不喜欢哪些事情,他们通过总结的12条理想父母应具备的特点,告诉你他们希望父母以何种方式来对待自己。

《如何培养有教养的孩子》

第14篇

近年来,兵团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培育创新文化和创业创新人才,加强新型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普惠性政策扶持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激发全兵团创业创新活力。基层群众、小微企业、大企业、大集团,有胆识、有作为的创业创新主体不断涌现;专业合作社、职工创业园、智慧化园区、“互联网+”等,资源集聚、服务专业的创业创新平台不断筑就,创业创新正成为兵团发展的动力之源、富民之道。

优化政策环境,培育“双创”主体

辞掉工作,跳进商海,在创业的路上寻求志同道合的合伙人……这些原本大多是在电影中上演的传奇桥段,如今在现实中不断被演绎,一师阿拉尔农场的林鹏飞便是这诸多“双创”故事中的一员。

2014年,当时还是阿拉尔农场七连副连长的林鹏飞作了一个重大决定:辞职经商。他紧抓南疆大范围种植红枣的资源优势,与合伙人一起创立了阿拉尔天山荣华枣业专业合作社。经过2年多的发展,目前,合作社效益良好,生产出的红枣销往兰州、西安、太原、济南等地。

“兵团出台的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坚定了我创业的决心,我相信今后会更好的。”林鹏飞充满信心地说。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业是就业富民之源。“双创”计划从最初的“破冰”到现在的卓有成效,正是源于兵团以打造一流的创业创新生态环境为使命,不断优化政策措施,从而为创业创新提供便利,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结果。

今年,兵团制定了《兵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6年行动计划》,提出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培育创业创新能力、建设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强化创业创新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投融资平台建设、支持各类社会群体创业创新、培育和发展兵团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改革创新突破瓶颈制约、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开展监测评估和绩效考核为主要任务,统筹谋划、全面推动各项“双创”政策措施的落实,加快形成“双创”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近年来,兵团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创业创新体系,推动了“双创”深入发展。兵团制定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兵团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全面构建科技计划体系,重点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鼓励和支持科技领军型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兵团不仅提高了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收益比例,同时还对科技型企业贷款融资给予贴息、风险补偿等鼓励政策。

构建载体平台,强化金融支撑

“现在我宣布,获得团队组一等奖的是凝霞红酒综合服务供应商,恭喜你们!”今年8月8日,在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兵团赛区)暨火炬杯第二届兵团创新创业大赛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现场,当主持人热情洋溢地宣布新疆凝霞红酒项目获得本次大赛团队组一等奖的时候,坐在台下的凝霞红酒综合服务供应商负责人王菲菲的脸上满是笑容。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兵团为我们搭建的创业平台和强大的资金支持。”回想自己的创业之路,王菲菲不无感慨。

2008年,怀揣创业梦想的王菲菲和妻子来到十二师二二二团,先后承包土地种植小麦和打瓜,但因缺乏种植技术和系统成熟的市场调研,曾一度负债近40万元。

2013年年初,二二二团为王菲菲提供了10万元青年创业贴息贷款,解决了他的资金难题,并对他进行技术帮扶和创业指导。2015年,王菲菲成立了新疆凝霞葡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着手在山西省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葡萄酒实体店,当年实现销售收入60万元,创造利润31万元,存酒20吨。2016年,王菲菲在二二二团八连筹建了占地6亩的酒庄。

如王菲菲一般,在“双创”大环境下,创业者创业之初虽有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优惠的创业政策,但缺乏资金、创业知识和经验是最让创业者苦恼的问题。

近年来,兵团通过观念引导、信息提供、资金扶持、培训提升等手段,鼓励引导各类群体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创业创新。

2016年,兵团争取到了1500万元贴息资金,落实了2亿元贷款,扶持100个自主创业示范项目,直接扶持2000户示范户创业创新,间接带动4000户群众多元增收,带动300户贫困户脱贫。同时,兵团还设立了“双创”扶持资金,对电子商务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专业合作社项目、少数民族特色项目和文化创意项目等进行重点扶持。

此外,为了大力推动众创空间发展,兵团出台了《兵团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兵团双创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建成兵团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众创空间15家、“双创”示范基地4家。同时,兵团还不断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建成1家兵团级科技服务业示范基地、7家兵团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6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激发了全兵团创业创新活力,营造了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环境。

强化服务保障,激发“双创”活力

“一个窗口办完所有手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进了企业经营者的心坎里!”10月13日,十师、北屯市青年大学生创业园负责人王仃仃帮助青年大学生办理工商营业执照时由衷地说道。

2016年,十师、北屯市为强化服务,激发“双创”活力,开辟出“双创”绿色通道,精简审批事项,调整行政审批27项,取消行政许可9项,清理整顿收费项目,优化市场准入环境,简化企业注册登记手续。

面对“双创”环境,如何“创”出经济发展新引擎、新天地?兵团用改革激发动力,直指审批事项过多、操作流程繁琐等问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发展繁荣的“活力”,找准制约创新发展的“堵点”、创业谋事的“痛点”,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推动兵团“双创”工作。

此外,为更好地服务广大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兵团还建立了创业导师资源库,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创投对接等服务,并从企业家精神培育、团队打造、商业模式等方面入手,对企业负责人进行培训。

今年,兵团计划投入940万元,择优选拔、支持2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围绕兵团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创新型研究;择优选拔、支持建设6个研究方向明确、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研究和解决兵团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重大科技问题。

第15篇

一、结合实际拟规划

在认真总结学校工作的基础上来制定规划,才能保持学校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使学校规划不会成为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而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也更具有本校的特色,更容易组织实施。要认真组织发动全校的干部教师员工,参与学习和总结,有利于集中群众的智慧,有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更快地统一思想。要特别关注学校已经取得的成绩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例如学校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是否存在不足或者缺陷?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是否恰当?德育工作有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工程?教师队伍建设是不是有制度的保障?办学经费是不是足够及有保障?等等。

对于区域教育中的下游学校来说,生存和稳定是第一问题。学校环境和资源比较差,进入恶性循环,问题主要源于学校内部可视性硬件的不足,学校规划应以务实的态度,简单化。主要对策是校长以身作则,想方设法改善办学条件,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学校领导与老师们同坐一条船,形成命运共同体。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够避免被撤消或者被合并的命运。对于区域教育中处于中游的学校,发展与稳定是第一问题。学校环境和资源一般,问题主要源于办学规范化标准、要求的提高幅度。应该积极争取政府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加大资金的投入。规划应以果敢的态度,相对地应该更具体、详细、集中。应该加强与兄弟学校的联系与合作,对策是一方面狠抓规范,另一方面狠抓特色,力争创出一条新路。对于在区域教育中上游的学校,创新是第一要务。学校环境和资源优越,进入良性循环,问题主要源于学校内部不可视性部分如内涵、文化、战略等,对策是一方面提升文化,另一方面充分授权。应大胆创新学校各种文化建设,在不断完善自身建设的基础上,还应主动帮助和扶持区域内其它相对薄弱的学校,辐射带动整个区域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以人为本抓规划

学校规划的指导思想应是继续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一代新人。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做到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厉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优越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坚持正面教育,要努力调动起学生当家作主的积极性。教学工作是学校实现办学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为学生的将来成人和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要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加强学习指导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可以聘请社区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员担任校外监督员,保障学生的学习权益。学校发展规划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发展建设规划。要把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干部和教师队伍作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大事来抓,并使之常态化。

三、社区互动广规划

学校不能成为一个脱离社会的“孤岛”。社区作为地域性的社会,是学校最直接的社会环境。因此,增进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与交流成为了新时代教育研究的一门重要课题。区域教育管理者和校长应努力构建学校与社区联动的教育新生态。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学校管理者只有把教育工作的思路、措施、成就和经验,以及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新情况、新问题,对整个社区群众进行恰如其分的宣传,才能使社会各界了解学校教育,理解学校的办学思路和教育主张,激发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学校教育的热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