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314-02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社会影响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影响食品安全,而食品安全情况决定了社会和谐稳定,更进一步影响到国家安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全国各地层出不穷的“毒茄子”“毒豇豆”“毒生姜”“镉大米”“瘦肉精”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触目惊心。为做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这项责任重大的工作,笔者通过近些年工作的亲身体会,并作了大量的调查,分析了巴东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供借鉴。
1 巴东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巴东县常年种植各种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10.87万hm2,总产117.435万t,其中粮食作物6万hm2,产量45万t;蔬菜8 666.67 hm2,产量39万t;水果7 333.33 hm2,产量12万t;油菜1.53万hm2,产量2.3万t;茶叶2 133.33 hm2,产量1 600 t;烟叶4 333.33 hm2,产量0.975万t;其他作物1.09万hm2,产量18万t。以上这些农产品65%在巴东县自足消费食用,35%销往外地,通过近2年开展农残随机例行抽样送检,结果抽检合格率为100%,没有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尽管巴东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向好,但在监管、生产等过程中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2.1 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人员缺乏
巴东县自2010年6月成立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后,常年负责各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但乡镇没有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村级更没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员,面对千家万户的源头生产,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人员缺乏。
2.2 检测机构形同虚设,未正常开展检测工作
巴东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是专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机构,自2011年9月成立以来,由于起步较晚,基础弱、缺资金,缺少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资职认证的基本没有,不能正常开展检测工作,无法提供常规检测、监督检测、例行抽检数据,需要开展检测时,还需用专车派专人送往州、省检测机构。因此,目前巴东县的检测机构还不能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需要[1-3]。
2.3 农药、化肥势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影响
据调查,2005年全县化肥施用量2.80万t,2013年高达3.78万t,化肥施用量上升幅度为35.00%;2005年农药施用量150 t,2013年施用量为178 t,农药施用量上升增幅为18.67%,化肥农药在生产源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具体操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重化学防治轻综合防治。自从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应用后,农民对农药高效应用效果的依赖性加大,往往不重视传统农业防治和新型生物防治等安全环保的综合防治措施。过量使用农药导致农作物生长的土壤理化状态遭到破坏,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农药残留量大,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二是用药结构单一。部分地区由于某种农药使用效果好便常年使用单一品种农药,导致病虫害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更进一步增加了后期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同时由于农药用量的不断加大,也加重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三是施用方法不科学。主要表现为农户在施用农药时往往较盲目,不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田间主要病虫害种类,从而无法对症施药,同时由于农户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施药时未详细查看农药产品说明书,随意施用,施药时间与时机不当、农药配制比例不合理、用药量和用药次数不准确等均严重影响农药的使用效果。甚至使用限用高毒农药灌根防治地下害虫,特别是在蔬菜产区使用限用高毒农药灌根防治地下害虫,造成蔬菜农残超标,甚至成为毒蔬菜。四是农药经销市场混乱时有发生。无证经营、农药套证,有时掺杂使假,使得农药内含物与外标签内容不相符,有的经销商以肥冒药,还有部分农药产品的有效成分含量标注不准,以次充好,甚至销售“三无”农业投入品。五是面源污染不断加重。由于农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而据监测真正被作物吸收的只是其中极少一部分,其余大部分随雨水渗透到地下,污染了地下水,有时土壤有害物质残留非常严重,从而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重,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4-6]。
2.4 规模化畜禽养殖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畜禽养殖业是巴东县的支柱产业,截至2013年,巴东县规模化畜禽养殖农户数上升至826家,生猪出栏已达31万头,家禽出笼达35万只。据估测,全县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产生量可达28万t,这些粪便40%以上都被随意排放到农业生产环境中,若处置不当,将会对农产品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2.5 农村生活源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农村生活源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的生活垃圾与污水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城镇垃圾向农村运送扩散的情况,而由于农村一般没有垃圾填埋处理场,广阔的田野、良田成了天然垃圾堆放场,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6 生产源头监管和控制难度较大
由于农业生产面广、经营个体多、规模化程度低,加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较薄弱,缺乏社会监督与约束,难以进行科学施肥、科学用药及标准化生产。并且由于当前农产品优质优价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农资价格过高,产出比例失调,部分农产品生产加工户为追求产量而忽视了产品质量,并且屡禁不止,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农药、种子、兽药等生产资料的标签不规范,商品名多、杂、乱,包装简陋,难以分辨出其主要成分和用途,很难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责任追究提供依据[7-8]。
3 对策
面对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问题,必须采取以下相应的对策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1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质发〔2011〕7号《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等文件精神,不仅县级要设置“农安办”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乡镇也必须设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并配备2~5名专职人员,每个村还要配备1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这样才能从县、乡、村建立一支比较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以便加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3.2 加速对县级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
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一是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配齐设备,尽快认证;二是加强现有检测机构检验人员的业务培训,以适应新的工作需要;三是通过人事部门招聘2~3名专门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专业人员。
3.3 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强化责任管理
为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贯彻“政府负责、抓大促小、控制源头、综合监管”的工作方针,制定阶段性工作规划,重点环节重点监管,按照规划有序开展工作,努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消费安全。落实各部门各行政主体的具体责任,签好“四个责任状”,即县乡政府签订的责任状、上下主管部门签订的责任状、主管部门与企业签订的责任状、乡镇监管站与村签订的责任状。通过签订责任状的方式增加对各部门的约束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3.4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监管
一是开展源头治理,狠抓农业投入品监管。依据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农药经营许可,规范经营行为,认真落实农药“五制”,即购进备案制、经营专柜制、购销台帐制、购买实名制、公开承诺制。二是加强对各生产环节的全程监制。督促农产品生产单位或个体户建立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三是加大对重要案件的查处力度,充分发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执法主体作用,切实加强对重要案件的查处。同时,积极开展联合执法活动,以对伺机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组织产生威慑作用。
3.5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本着“生产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的原则,生产农产品的农户、专业合作社或企业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必须对一切农事操作、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做好记录,还可在主要商品农产品基地实施严格的编码制度,对每户生产的农产品进行专一编码,为农产品的查询溯源提供保证。同时每一农产品加贴标有采收日期、农产品检验合格等信息的标牌。做好农产品的信息化标记工作后,一旦发现农产品的质量问题,便可及时追溯生产源,不仅可及时对质量安全问题进行追责,还可对农产品生产户形成监督约束作用,保证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6 科学用药
在防治作物病虫害时,应以预防为主,并采用综合防治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包括化学、物理、生物、农业防治措施,采用化学防治措施时应针对农作物病虫害特点选择相应的化学药剂,并严格按照农药产品的具体施药方法进行操作,注意施用时间与配制剂量的严格控制,保证施药效果,避免过量施药。并且由于大部分病虫害在发病初期危害小,施用针对性农药防治效果好,而后期大面积暴发,即使加倍施用农药也难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因而对病虫害的防治应重视预防,发病初期及时进行防治,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积极推广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以减轻对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3.7 全面推行标准化,大力开发农业“三品”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作,是农业生产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桥梁,是保证农产品质量、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尤其是在主要大宗农产品如水稻、玉米、蔬菜、柑橘、茶叶等农产品生产中推行标准化生产,对于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要使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企业大力开展农业“三品”,因农业“三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标识,使更多的农产品符合“三品”标准,农产品的质量自然就有了保证。
3.8 采取综合措施,控制面源污染
面源污染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任意排放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造成大气、土壤、水体的污染,从而影响到农产品的品质。为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强道路、沼气、垃圾池建设等;二是加强小流域治理,如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措施,优化措施配置,治理面源污染;三是依靠科学进步,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如推广生态农业、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科学合理用药等。
3.9 推广清洁能源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面对规模化养殖和畜禽养殖逐年上升的趋势,一是要
建立畜禽养殖清洁化技术体系,转变传统的畜禽粪便处理办法,采用新技术、新措施实现畜禽养殖过程中粪便的清洁化与环保化处理,改善养殖环境卫生条件,并利用畜禽粪便为原料通过发酵池生产沼气,保证畜禽养殖污染物零排放;二是对农村的大量生活垃圾与污水进行综合利用,实现农业生产清洁化、废弃物无害化,合理妥善地处理农业生产污染物;三是大力推广沼气技术,将人畜粪便通过沼气池生产沼气解决生活用能,沼渣沼液又返回农田用作肥料,通过推广清洁能源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又一道防线。
3.10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并借助于省人大组织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荆楚行”和“阳光培训”等活动,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4 结语
总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涉及范围广、内容多、责任大,因而应从监管、技术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谨的标准、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能吃上安全的农产品。
5 参考文献
[1] 刘慧杰,张龙.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业与技术,2010(4):11-13.
[2] 何花娟,.彬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8):360-361.
[3] 唐建平.华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11(12):48-49.
[4] 刘勇,陈娟,贡俊杰,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探索生产过程全程控制建设[J].农业装备技术,2011(6):59-60.
[5] 张蓉,兰栋梅,陈小文.陕西省柞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4):32-34.
[6] 王佩汤,李树森,张玉梅,等.临泽县农药及农产品质量监管现状与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13):30-31.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对策;青海循化
中图分类号 F322;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03-02
“政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市场上陆续发现出售地沟油、馒头加工使用其他工业原料和增白剂、蔬菜使用甲拌磷等情况,直接影响全县人民的身体健康。循化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作为农业发展的客观要素,也是循化县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循化县结合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开展“农产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县级监测站建设,带动循化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稳步提升。但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依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现就循化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探讨,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以供参考。
1 循化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与重视程度不足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质量安全检查检测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加强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相关部门认识不够,投入力度不强[1]。另外,对安全体系建设宣传力度不到位,部分企业对产品质量安全认识模糊,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
1.2 农产品检测体系不健全
一是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正在构建当中,农贸市场、生产企业、农产品重点生产基地的产品自检体系尚未建成,乡镇级没有设置监管检测机构和专职人员[2]。监管检测网络尚未完善。二是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目前专业检测人员少,检测人员检测能力有限。检测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循化县监测站编制人数12人,但目前从事检测人员仅有5人,全为农业推广相关技术人员,由于化验检测、分析化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缺乏,造成了无法适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相关新形势。但是,目前受经费等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农产品检测技术人员更新知识难,造成知识构成与工作实际不匹配的问题。原子荧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等高科技检测仪器设备缺乏相关专业操作人员,而现有检测人员缺少相关仪器操作培训,同时由于使用成本较高等原因,使得这些仪器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三是检测水平低、范围小。由于检测力量、检测力度等不足,循化县目前主要进行的是蔬菜农残速检,作为农产品检测主要手段,造成农产品检测的范围狭窄,每天可以进行的农产品检测数量有限。同时由于检测手段相对单一,仅能采用定性的方法检测蔬菜中的农药残留超标情况,畜禽产品及水产品中的药残、添加剂等无法进行快速的定性检测,肉蛋奶质量检测无法开展。普遍存在“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的问题。
1.3 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范围广、环节多,工作基础薄弱,普遍存在缺机构、缺人员、缺经费、缺手段现象。在机构设置上,无明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监管职能挂靠县农业技术中心下属站室,没有形成统一领导与协调的组织管理体制,体现不出行政监管职能。在监管执法力度上,相应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农产品健全监管工作执行难度大。由于在监督管理实际工作中缺少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因此对没有投入品使用记录的种植和养殖业生产者、生产档案、出售含有违禁药物或不执行安全间隔期要求的农产品企业、农户,不能做到农产品质量可控和可溯源,从而造成农产品监管工作不能真正从源头做起。
1.4 投入经费不足
检测工作需要大量经费投入,但目前检测经费投入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目前循化县农产品检测、监管工作仅仅在化验室进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无法开展检验检测相关市场抽样、基地、人员培训等,同时检测人员技术水平也得不到提高。
2 对策
2.1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要明确职责[3],学习省内外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县级检测站将监管、认证、检测工作同时进行,并且按政府要求进行相关农产品例行监测工作。坚决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摆到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做到工作措施有力、监督管理有效,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年终综合考评。农业局要发挥行政职能,做好牵头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落实生产者的主体责任,增强生产者的法律法规意识,规范农药、兽药、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严格执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共同推进循化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及管理工作。
2.2 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加强检测机构建设
县农产品质检站要不断完善检测相关机构设施,并全面配备专职检测人员,开展现场快速检测,进而指导农业生产,对全县最主要生产基地、集镇市场、超市内组建农产品检测机构,通过使用快速检测仪器设备,完成农产品检验检测,为农产品把好质量入口关[4]。在乡镇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构建县、乡、企业(市场)三级检验检测体系。强化检测能力,提高检测水平。加强检测人员技能培训,规范检测技术人员工作。检测站要积极争取经费及各类项目,尽早开展工作,提升检测水平,并积极做好实验室计量认证和资质认可的准备工作。
2.3 加强人员配备,壮大检测队伍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工作任务繁重。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应至少安排5名农产品检测专职人员,检测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工明确,保证正常有序开展检测工作。
2.4 加强检测实验室建设,提高检验检测能力
化验检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必要手段,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基础[5-6]。循化县农产品质检站应在现有设备和设施的基础上,采取整合现有土壤化验室资源、填平补齐和完善功能等办法,根据需要购买必需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确保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购置的相关仪器设备应重点用于保障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监管和检测的需要,如配备不间断电源、电脑等,使检测室硬件条件、环境条件等方面与所承担的检测任务相适应。
2.5 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投入
县级政府应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和文件精神,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工作所需的工作经费列入本级年度同级财政预算,同时要逐年追加这方面工作的经费投入,保证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市场监管和人员培训、化验室建设等方面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充足的经费。
另外,监管检测站也要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项目,充分利用各项财政支农和农业产业化项目中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倾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积极开展监管检测共组,以提高循化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 参考文献
[1] 张百灵.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的完善重点[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0-85,124.
[2] 李卿.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亟待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体系[J].甘肃科技纵横,2005(1):65.
[3] 王宁.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J].知识经济,2011(23):84,87.
[4] 王汉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2013(4):43-44.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策;黑龙江肇东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312-01
1 肇东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宣传发动面不宽
目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没有形成连贯性、持续性,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不强、认识不深。
1.2 建设资金投入缺乏
目前还未形成良好的投入机制,政府投入无异于杯水车薪。资金短缺是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瓶颈”。
1.3 安全监管不严
肇东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刚刚起步,由于技术人员、资金等多方面原因的制约而不能完全落实到位,造成监管留有“死角”。
2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
2.1 健全四大体系,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
2.1.1 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推进全市农业投入品、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建立自律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比如督促和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等。开展对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标准的宣传贯彻、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等工作。积极争取市财政的经费保障,以保证年检测样品3 000个、1.5万个项次,监测3万t农产品质量安全。
2.1.2 健全农业执法监管体系。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建立多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从抓源头、抓重点、抓要案入手,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市场的执法检查,加大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形成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大的震慑力。
2.1.3 健全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全面贯彻落实《黑龙江省无公害食品生产管理条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条例》,按照完整、配套、简便的原则,重点围绕产、供、销等环节,组织专家制定《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汇编》《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实用手册》,推广病虫害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控技术,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和分等分级及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体系,彻底解决“三无”问题(无标生产、无标流通、无标销售)[1-2]。
2.1.4 健全农产品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及时向社会及相关部门、有关事业单位农业质量标准动态信息,将农业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结果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
2.2 建立六项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2.2.1 建立投入品使用制度。全面整顿农资市场,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例行检查、监督抽查,特别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等零散农资经营场所的监管,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使用违禁物品。农产品基地投入品实行制度化管理,把现有化肥、农药编成目录,明确使用种类和范围,凡是投入到基地的物品,从购入、经销到投入各环节都必须进行登记备案[3]。
2.2.2 建立基地准出制度。大力推行“五统一”管理模式(统一技术培训、物资供应、配备检测仪器、制度规范、注册商标),建立指导机构,确定专人负责,“三品”认证基地农残抽检合格率达100%[4-5]。
2.2.3 建立市场准入和农产品检测制度。农产品市场开办者、商业零售单位对进入本市场经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负有监督管理的责任,配备专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农产品流通档案,质量未达标者禁止出售。实行自检和抽检相结合,对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开展相关质量监控工作,如例行监测、监督抽检和质量监控等。按照先常规后特殊,先从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蔬菜、谷子和水稻的质量安全监管开始,逐步向肉、禽、蛋、鱼、奶等农产品延伸。
2.2.4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对全市蔬菜瓜果、谷子和水稻生产基地及生产者实行身份编码识别管理制度。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保鲜)到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的记录制度[6-7]。减少中转环节。实现农产品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溯。
2.2.5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应及时、有程序地上报有关单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理机制,有效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控制事态扩大和蔓延[8]。
3 参考文献
[1] 郑先荣.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J].湖北植保,2011(1):61.
[2] 李光.浅谈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2005(8):109-111.
[3] 杨虎臣,符建伟.郑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05(7):108-110.
[4]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将全面强化[J].家禽科学,2011(1):56.
[5] 雷瑛.扩大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思考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7(12):7-8.
[6] 方舟.科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6):1.
1 和静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和静县农业生产得到迅猛发展,农产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换,广大消费者最为关心的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通过对蔬菜及其他农产品的检测,发现影响蔬菜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有:
(1)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尤其是国家禁用的剧毒农药,造成蔬菜产品农药残毒超标。
(2)盲目施用化肥,尤其是过量施用各种肥料,造成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超标。
(3)由于忽视了环境保护,造成农田及水质受到有害金属及非金属元素的污染,进而造成农产品中铅、汞、铬等残留物超标。
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1)传统农业生产一直以增加产量为第一目标,由此形成的生产管理方式,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农民们更多关心的是成本、产量、价格和管理,而忽视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有时明知剧毒农药有害,但是由于杀虫效果好、药效时间长、相对成本低,因此依然在生产中使用,没有把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摆在首位。
(2)首先,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总体不高,因此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的防治不科学,造成错用、乱用、滥用农药及其他投入品的情况屡屡发生,导致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其次,由于农产品市场销售主体的多元化,优质农产品不能实现优质优价,从而降低了生产经营者创建优质农产品品牌的积极性。再次,由于农产品流通的市场监管难以到位,一些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的农产品仍有销售渠道,发生问题无法追根查源,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3)投入品的使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农资经营市场允许多种主体进行农资的经销、代销、分销,因此,加强农资销售市场监管显得非常重要。而农资销售市场监管又涉及到农业、工商、质监等部门,存在着执法主体多元、职能重复交叉和相互扯皮等现象,给不同的农资经营者提供了“规避”空间,未能形成合力和建立严密的农业投入品源头控制网络,使一些剧毒高残留农药不适当地使用成为可能。
3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发展对策
和静县是农业生产大县,近两年来设施农业发展迅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不仅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需要。因此要把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加强领导,搞好规划,全面推进。
(1)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和组织群众积极投入“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活动中,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深入民心,让农民懂得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为什么要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怎样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同时,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各级农技服务站根据不同的生产情况,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带头人,使他们既成为农业生产的示范户,又成为农情信息的宣传员,同时也成为农资销售的中介力量。从而较好地解决农情信息难到户、农资销售难统一的问题,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做法;问题;对策;安徽萧县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316-02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萧县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亟需改善现状,努力提高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 主要做法
1.1 重视宣传,加强培训
为提高农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积极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并结合各项农业发展项目的实施,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培训,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知识,使基地农户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树立品牌观念,能够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程进行生产。
1.2 推广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
县农技中心先后编写了《萧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实施方案》《萧县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葡萄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菜用豌豆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韭黄栽培技术规程》《无公害萧国圣桃标准》《萧国圣桃标准化生产技术》《绿色食品 胡萝卜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山药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梨棚架栽培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甜瓜保护地栽培技术规程》等30余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其中15项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为“安徽省地方标准”,为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2007年萧县6 666.67 hm2孙圩子胡萝卜生产基地被批准为安徽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萧县开展的2万hm2“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及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先后创建国家级与省市级蔬菜、水果标准园10余个。在农产品生产中积极推行了多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在病虫害暴发流行期及时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确保农产品生产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从源头上严把生产质量关。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研发了“麦田天敌预测及利用技术”,该项技术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3]。
1.3 积极开展“三品”认证工作
近几年,在惠农政策的鼓舞下,在县委、县政府及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的具体指导,全县先后建立了16个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与18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并成立了相应的专业合作社组织,通过积极引导,上下联动,20个无公害农产品、16个绿色食品获得国家级认定,为社会提供了大批高质量的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
1.4 认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
在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发展的同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投资260万元,建成一个功能齐全、仪器设备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该套检测设备能对农产品中的亚硝酸盐、农残、重金属等项目开展检测,同时添置2台农产品农药残留速测仪,并配备了5名专职检测人员,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有效提升了检测人员的检测技能。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全县农产品生产基地及销售市场例行检测制度,在病虫害危害高峰期的6―10月,每月抽取200个样品进行检测,每周抽检2次,其余月份每月抽检100个样品,每周抽检1次,并以叶菜类、果菜类等用药较多的蔬菜为重点检测对象。2005―2013年9年共抽检蔬菜、水果及其制品28 947个样本,检测合格率达99.26%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由于多为分散式的小户生产经营制,目前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受到检测范围的局限,再加上农户受传统生产习惯的影响,仍然使用农产品生产禁用农药,并且未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程操作,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带来一定隐患。
2.2 农产品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农产品生产基地基础设施薄弱,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与现代化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降雨量稍多便易发生内涝,导致农产品病虫害进一步加重,阻碍了农产品的自然生长,并且不得不加大农药使用量。
2.3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
目前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工作刚刚起步,一方面,标准制定相对滞后;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生产规模、生产者素质等诸多因素制约着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的实施。随着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4-5]。
2.4 农产品农残检测技术力量薄弱,制约了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萧县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较晚,技术水平不足;并且由于用于农残检测的专项资金缺乏,各项工作开展困难,仅靠其他业务经费勉强维持该项工作的开展,更难以保证宣传、推广、检测、监管等各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利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及农业面源污染等各种相关项目的实施进行多方宣传,重点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一新生事物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基本概念,使广大农户重视对农产品质量的保证,从盲目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发展为数量与质量并重,引导广大消费者踊跃购买质量安全的无公害农产品,一致抵制质量不合格的农产品[6-7]。
3.2 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一是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做好萧县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二是加强规范化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促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发展。三是积极鼓励各农业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标准化生产模式引导全县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并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条码追溯管理试点,完善农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推动全县农业标准化推广普及进程。
3.3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推行市场准入制
一是加强和完善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建成标准化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二是构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负责本区域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三是要求对生产基地农产品进行全程监控,对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实行日日检测,试点推行生产基地产品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总体做到快速检测与定性定量检测、日常检测与节假日抽检相结合,以保证全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3.4 突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
重点做好新庄山药、大屯芦笋、圣泉菜用豌豆等农产品的无公害认证,及孙圩子胡萝卜、山区杏与石榴等特色农产品的绿色食品认证工作。
3.5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标准化生产整体技术水平
组织印发农业标准化技术资料、教材,推行分级培训制度,县级负责培训乡(镇)、村技术人员及农业管理干部,乡镇级负责生产基地工作与生产者培训,或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指导发动广大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
3.6 实施农业规模化生产,统一经营管理
目前农村青壮劳动力多外出打工,剩下老弱病残人员,其生产能力有限,应利用政策优势,尽快实行土地流转或转手承包,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统一进行经营管理,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同时完善农产品市场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 参考文献
[1] 纵瑞敬.萧县蔬菜质量安全现状与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08(4):17-19.
[2] 周颀,黄阳诚,李翔,等.蔬菜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探讨[J].长江蔬菜,2007(7):5-7.
[3] 陈红艳,聂宜民,车明亮,等.蔬菜安全生产管理与服务网络平台设计及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10(1):246-251.
[4] 国维华,郑丹丹,孙金才.蔬菜加工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实践和应用[J].食品科技,2009(9):264-268.
[5] 严宝华,赵康.大力推广安全高效生产技术在设施蔬菜上的应用[J].上海蔬菜,2008(5):7-8.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体系
从农田到餐桌,对于现代人来说,有关健康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如何吃出营养吃出健康,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是确保“吃出营养,吃出健康”的关键。由于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安全问题和每一个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频繁出现农产品安全大案,势必影响居民对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预期,从而影响社会的长期稳定。同时,由于农产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居民不得不将许多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对农产品安全性的鉴别上,这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福利的下降。
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综合起来,我国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化肥、农药等残留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在我国过去五十多年的农业发展中,农业的化学投入品的数量急剧增长,而且由于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使用的农药品种大多数属于有毒有机物,其中有的还是国家已明令禁止的,这些毒性的残留对消费者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2、食物加工中滥加化学添加剂,导致食物中毒现象日益严重。我国不少农民为争取果菜早上市大量使用催生剂和激素,滥施化学剂,使农产品质量下降,造成水果、蔬菜和肉类口感和安全性较差,有的还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因蔬菜、水果农药污染造成的急性中毒事件并不鲜见。另外,少数厂商见利忘义,不顾人们的健康,使用国家已明令禁止的添加剂加工农产品,造成如“瘦肉精”、“毒大米”、“金华火腿”等恶性事件,对社会、对整个食品行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使消费者在选购农产品时,心存顾虑,缺乏安全感。
3、食物污染问题变得愈来愈严重、愈来愈难控制。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不断进步,食物受到污染的机会日益增多。除由于食物意外地被大量农药、铅、砷等有害物质污染而引起急性中毒外,目前更受到关注的是少量化学污染长期通过食物进入人体而造成的慢性健康危害。如重金属铅、汞、镉,以及燃煤中的氟等,这些污染物可能在人体内长期蓄积而对人的健康造成各种慢性危害。此类化学性污染大都是工业化的副产品,一旦进入食物链,很难消除。同时,这类污染由于其污染的种类多,污染源多,难以及时发现,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性质又极为严重,如造成脑损伤、致癌、先天畸形等,从而引起消费者的特别关注,甚至引起恐慌。
4、由于质量安全问题导致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面临挑战。2002年来我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因农、兽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而遭拒收、扣留、中止合同等停止进口的事件超过历史同期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使我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中遭受巨大损失,对国家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不仅损失产品及其运输费用,而且还影响了未来货物的价格。更为严重的是,某些国家和地区以此为借口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实施限制,还往往形成扩散效应,在其他出口市场形成连锁反应,从而降低了对我国农产品的信任度。
二、导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因
导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认识问题。由于过去长期徘徊在温饱线上,厂商只重视农产品数量而轻视质量,只关注“多打粮食”,奉行生产观念。同时由于长期管理上的分割,使从事加工的人员缺乏原料常识,从事生产的人员又缺乏加工知识,因此造成许多概念上的混乱,甚至许多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等都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名称。另外,不少市民还有“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传统落后的观念。
2、农业经营体制问题。自从我国实行农业生产责任承包制以来,分散经营,每户的经营规模一般都很小。由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对种植的统一规划、指导,也难以形成由市场规范的收购加工体系,造成农民生产的无序竞争,产品品种杂乱,难以保证其规格标准及质量安全。
3、检测能力弱。我国虽然也制定了不少农产品和食品标准,但无论是标准的制定还是实施,碰到的最大困难是对标准所规定的技术指标缺乏完善的检查体系和相应的评价分析仪器。普通市民更是无法用肉眼检测判断,甚至由此造成逆反心理:越好看的食品越有可能是不合格的。
4、支撑保障体系不健全。包括检验依据的标准数量不足,配套性差;监测工作尚未制度化;质检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如执法过程缺乏规范化和持续性,往往是在出现了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之后,进行一阵风式的检查、处理,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三、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
(一)确定我国未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改革方向。
1、改革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机构。一个有效的食物控制系统由三部分组成:行政部门、监督检测部门和分析实验室。通过对食物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全过程的食物安全性问题进行监督、检查、管理、执法,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欧美等发达国家对食物健康问题十分关注,其严格、全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针对部门分割问题,应该设立一个专门委员会来取代当前各自为政的现象,专门协调食物健康与营养安全问题。
2、转变农业科研重点。农业科研重点应更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以保障人身健康。要鼓励采用有益于环境和食物安全性的生产技术,阻止有害物质进入人类食物链。应加强环保型技术的研究,促进生产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3、建立高效的食物安全预警系统。通过预警系统的建立,禁止有害化学物质的滥用。重点要通过对农业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食物环境质量监测,特别要重视对土壤肥力、水土流失及农业环境污染状况的监测。
4、推广农产品产地标签制度。我们应学习借鉴欧盟的农产品标签制度,确保消费者能享用到安全健康的食品。通过推广农产品产地标签制度,使农产品有了自己的“身份证”,有利于对农产品实施追溯制度,使消费者能及时充分地了解产品信息,认清食物安全性的危害。食物标签、食物广告、食物报道是消费者了解产品性质的主要途径,要下大力气改变当前存在的“只报喜不报忧”的现象。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的“每周质检报告”,对普及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就很有意义。
(二)加快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1、提高农业标准化意识,培养全新的理念。农业生产者要面向市场,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必须树立和强化农业标准化意识,不断加强标准意识、科技意识、信息意识、产品包装意识、品牌效应意识等先进理念。
2、制定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和修订农业标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指导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以及年度的农业标准化实施计划,然后雷厉风行地贯彻执行。特别要加紧进行主要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加工性能、分等分级、包装保鲜和安全卫生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使主要农产品的产品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能成龙配套,使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标准作为技术依据。
3、完善农业标准化机构,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要把农业标准化工作列入科技工作的重点来抓,完善相应的机构,并在经费投入上予以大力支持,使各级农业标准化机构都能够迅速地配齐人员、配齐设备,保证农业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尤其要注意发挥农业质量监测部门的职能,提高农产品中农残、兽残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监督和管理,推行GMP生产控制等模式,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确保食品的食用安全。要将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是立法的核心,这样才有法可依。要建立和健全农产品安全管理的专门机构,促进管理的规范化和长期化。只有通过长期规范化的管理遏制农产品安全问题恶化的势头,才能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
4、加强领导,建立农业标准化责任制。在我国,只要领导重视,事情办起来就顺畅多了。要使领导重视,必须建立相应的责任制。为此,应推行农业标准化责任制,通过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考核指标体系,对农业标准化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考核。同时有必要自上而下地成立由领导和有关农业专家组成的领导机构,既负责督促制定农业标准,又督促农业标准实施计划的贯彻落实。
5、积极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强化有关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经济全球化是必然趋势,我国农业必须与国际接轨,这就需要采用国内外相一致的农业标准。鉴于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具有先进性和广泛的适用范围,中国在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中,可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作为长期坚持的技术经济政策和技术进步措施。但农业标准必须与时俱进,使农业标准不断地适应国内外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及相应的类型、规格的要求,不断加以完善。为此,中国必须认真做好科技信息和标准情报工作,及时了解、准确跟踪国际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李里特.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N].科技导报(京)2000(11).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 质量安全 监管体系 改进措施
近年来,食用农产品安全事故频率增加,随着市场经济竞争强度的增加,各大商业运营商已经开始调整其经营策略,以应对市场的千变万化。
一、食用农产品监管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
中国农业生产早期阶段的销售情况是不理想的,农业监管体系还没有发育完全,给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国内市场增长速度加快,现有监管体系已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新时代的要求。
1 法律不足
农业监管工作的主要依据是法律政策,一个健全的法律制度可以监管食用农产品的各项活动。
2 体系不全
一个完整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监控系统应涵盖整个消费的生产和加工的整个过程,现行的监管制度,重点仅限于在市场上出售的农产品,不重视原有的加工、包装处理、货物运输和其他方面的问题。
3 策略不当
对于出现在市场上的食用农产品,监管部门未能严格把关,未能充分考虑各种问题及采取相应措施以至影响了整个监管制度性能的发挥。
4 人员不多
由于市场是一个广泛的经济交易平台,整个市场的食用农产品的监管策略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
二、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的作用
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措施,须从整体市场经济活动监管,维护市场经营主体的利益,更新现有的监管制度且也是市场经济的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监管制度的作用体现在:
1 规范市场秩序
当今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世界贸易是一个开放的格局。在这个开放的过程中,还必须依靠各种监管策略加以保护,从而创造良好的交易环境。改善监管制度,可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引导各交易活动的主体,按照规定,以避免市场交易混乱。
2 维护各方利益。
运营商,在食用农产品的监管制度下交易,通过业务发展产生的收入,以确保经济利益的合法性。消费者依照监管制度,以保障购买安全的食用农产品,遇到各种质量问题时,可以按照监管要求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些都表明食用农产品监管的重要作用。
3 保证产品安全
近几年,国内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农产品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农产品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能够引导经营者规范经营,保障食用农产品的安全指标,以确保安全和可靠性。
4 创造经济效益。市场稳定是经济利益的前提条件,只有监管制度完善,才会合法经营,同时这也是运营商获取经济利益关注的重点。完美的食用农产品的监管制度,是各种交易活动的有序进行的保障,并引导各主体正确的交易,以避免各种纠纷的出现。
三、切实加强监管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力度
1 加强资源整合,落实资金保障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产业政策支持的联动机制,立足现有农业政策和项目,并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农业主体培育、动物和植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作为工程应用和检验测试的内容,有关政府部门要加大整合力度,应设置专门的预算,落实资金保障。
2 健全源头管理,推进全程监管制度
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网络覆盖城市和农村地区是一个最基础的工作,基层安全监管网络延伸,可以提高小规模生产消费农产品市场准入的门槛,提高小规模生产者的教育和监督,而从使农产品生产投入品得到更好的管理和监督。
3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管理责任制度
县级以上农业部门应成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乡镇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动物和植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监管目标和责任,按照管理制度、生产记录、质量检测、产品标识等的相关要求,全面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的监督。
4 实现标识管理,建立可追溯制度
生产经营者必须对生产经营的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负责,对其提供的农产品出具追溯凭证,能找到相应的产地及操作人员,以确定该产品的身份,历史和来源。食用农产品原料采购应索要凭证,更加有购买和销售台帐,档案管理等等,实现食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性,严把市场关。
四、一个健全的监管制度的有效策略
1 加强立法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立法部门应制定农产品相关法律,调整现有的监管制度且不断更新,以确保食用农产品的监管制度的执行。
2 依法监管
食用农产品监督人员在监管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处理工作,对于假冒伪劣食用农产品,必须立即处理回收。
3 搞好宣传
为了使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提高安全意识,执法工作人员应做好宣传工作,严厉打击各种非法经营,确保食用农产品符合质量要求,使消费者放心购买。
4 宏观调控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江苏泗阳
泗阳县从2002年开始进行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6年来,该县一直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发展至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由于一些客观方面的原因,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要求。现就泗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
1现状
1.1进行了三品认证(认定)工作
泗阳县从2002年至今,共完成无公害产地认定1.67万hm2,无公害产品50个;绿色产品4个,面积266.67 hm2;有机食品1个,面积53.33 hm2。
1.2进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泗阳县从2006年开始对农产品(主要是蔬菜)生产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产品销售(批发和零售)市场和初加工企业进行监管,并建立监管档案。现在该县的农产品(主要是蔬菜)生产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和初加工企业基本能按照规定进行生产、加工、销售,并建立较为完整的相关档案。
1.3进行了农产品检测工作
泗阳县从2004年开始进行农产品(主要是蔬菜)检测工作,主要是采取速测灵、速测仪进行速测,同时配合省、市检测中心进行抽样检测和例行监测。
1.4进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工作
泗阳县从一开始很就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工作,6年来,该县通过电视、报纸、下乡讲课等形式对农户和消费者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培训。时至今日,该县的农户和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2 存在的问题
2.1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
农产品的生产涉及的范围广、时间长,优质优价尚未显现,受利益驱动,生产者不愿花费太多的金钱与精力在质量安全上下功夫。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劳力绝大多数外出务工,留守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客观上也难以按无公害要求去组织生产。广大的消费者虽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但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仍以购买便宜产品为主,多数消费者对品牌产品很少问津,事实上即使是发达地区的农贸市场晚上闭市前购买便宜蔬菜的大有人在。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建设虽然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但相当一部分地方仍停留在形式上,没有真正落实到过程之中[1]。根据随机调查,大部分农户虽然知道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概念,但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完全顾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部分农药使用仍十分普遍,安全间隔期制度不能完全执行;在化学肥料的使用上存在误区[2]。重施无机肥,忽视有机肥,大量施用氮磷肥,很少施用钾肥,造成氮磷过剩,钾素不足,土壤中的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调,既浪费了资源,增加成本,又破坏了土壤结构。
2.2检测力量薄弱
泗阳县现有的检测设备主要是对农产品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定性测定,不能定量,且干扰因素较多,检测结果误差较大。检测人员不能专职开展工作。
2.3监督部门不明确,种植效益不高
目前,泗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由县农林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部分同志兼职承担,未成立专职机构,工作中难免会出现顾不过来的现象。虽然泗阳县近几年来,成功申报了一批无公害粮油、蔬菜、畜禽等农产品,但真正打出品牌创出效益的为数不多。
3原因
一是宣传不到位,种植户素质有待提高。种植农户一向先注重农产品产量,退而求质量,且种植户对农产品质量也只是以好看、好吃为依据,很少顾及其中的营养、有害物质等因素。二是人员不足,难以对农户生产进行有效监督。泗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一直注重申报,而对申报成功的产地、产品缺乏正确引导,多半是呈无人管理状态。三是体制不顺,误时误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为多部门管理,相互协作,而一旦出现问题则互相推诿,最终误时误事。四是经费不足,难以承担重任。作为农业大县,现有的检测人员及检测设备很难适应其发展要求。受政府财力的限制,投入的资金不能满足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农业环境监测、“三品”基地建设、“三品”品牌申报认定、市场准入检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定点抽检等公益性、基础性工作的需要,亟待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投入机制。
4对策
4.1加强宣传,提高种植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种植农户是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基础,离开种植农户,谈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则是一句空话。针对当前农村主要以老人、妇女为主的劳动群体,对其不能只发放一些资料,要有耐心搞好试验示范,做给他们看,带着他们干,全过程全方位地搞好服务。
4.2加强监督机制建设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不仅要对农户生产进行监督,还要对农资市场进行管理,尤其是高毒、高残留农药要严格管理。对无《高毒农药销售许可证》的单位严禁销售高毒农药;对有《高毒农药销售许可证》但不执行其有关规定而随意卖药的,要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要吊销其《高毒农药销售许可证》。
4.3理顺体制,互相配合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单位,全国应有一个统一管理模式,如对未加工或初加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由农业部门负责,对深加工或已是熟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由卫生部门负责,对假冒伪劣缺斤少两的农产品由工商或质检部门负责,从而避免出现一些互相扯皮的问题[3-4]。
4.4加强检测设备建设,培训或引进专业的检测人员
引进必要的检测设备和专业的检测人员,是衡量泗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是否达标的重要环节,也是随时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于造辉.丹东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设想[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0(2):163.
[2] 薛宇,刘玉然,孙振国.邹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9):354,356.
关键词:农畜a品 ; 安全 ;卓尼县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165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农产品检测方面:卓尼县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采取定点、定时监测与全程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本县农产品市场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监管范围,以蔬菜、肉类为重点开展农产品的抽检工作,检测对象以合作社、种养大户、基地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为主,每季度抽检一次,每次20个产品,8个品种,例行抽检等,年均抽检样品200个以上,品种30以上,抽检合格率为100%。
畜产品监管:为了有效杜绝食品安全事故事件发生,确保卓尼县广大人民饮食安全,卓尼县组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每季度对县城(社区)、城乡结合部的生猪养殖场、屠宰场、超市、肉品经销点进行了集中检查,连续五年未检出“瘦肉精”、“注水肉”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也未发现病死畜上市交易的现象。
标准化生产:依托卓尼县高原特色优势产业,把发展“三品一标”作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的重要抓手,全面推广应用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和规程,引导支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按照标准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加工。截至目前,卓尼县共有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5个,主要产品有青稞、油菜、蔬菜、牦牛。
牧业投品监管: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安全,我县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对农残的源头――农药、化肥、兽药、饲料等重点农资实行了定点定期例行监测。每年春耕、夏播、动物春秋防疫之前,都定期对销售的农资产品进行抽检。结合全县农资打假专项活动,加大了对农资市场检查的密度和力度,重点对本县农资批发铺和乡、村农资集散地进行集中整治,严禁经销高毒高残留农药、兽药,坚决杜绝了高毒高残留农药、兽药进入田间、养殖场(小区)。
2 存在的问题
重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大部分人员对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发展安全优质农畜产品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对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推动力度与农产品安全消费的要求还很不适应,给监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工作才刚刚起步,大多数农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都没有配备自检设备,质量安全很难得到保证。
逐步完善监管体系,提高监测能力。将农产品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这是开展工作的经费保障;加强专业人员的配置和培训,这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保障,并在在编3人的基础上增加工作人员的编制;加强和完善基层农产品监管部门的硬件和专业人员的配备以及经费的保障,才能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以日常监管管理为主,常态化管理,逐步向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引自检和送检过渡的最后才是市场准入和市场准出制度的建立。根据目前卓尼县的情况看,卓尼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的各项工作才刚刚起步。上述条件有待以后逐步完善,由于各种原因制约,各项工作都较滞后。
进一步加强农畜产品生产企业(基地、合作社)的标准化生产进程。由于卓尼县属以牧为主,农业、药材种植,畜产品加工的多元化经济结构,各生产基地居分散,且认识问题,自检能力弱,无品牌效应或品牌效应不明显等问题是较大的发展瓶颈。同时也受到了交通、通讯、发展监管、人才、技术等因素的困扰。政府部门应多措并举,逐步加强监管水平和检测能力。
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有待于加强。农牧业综合执法做的不完善,执法权过于分散,未形成合力,存在多头执法、分散执法现象,缺乏监管力度。
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乡镇检测站虽然已经挂靠到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但没有上级部门出台具体的指导性方案,年初也没有签订目标责任书,再加上无专职检测技术人员,没有专门的办公场地,无监测设备,不能完全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检测工作。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一、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状况
1.产品质量稳中有升,抽检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山西省从2004年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并开始实施例行监测计划。例行抽检由原来的省会城市太原,扩大到了全省11个市的生产基地,2007~2013年山西省蔬菜农残合格率处于平稳向好阶段,并一直维持在95%以上。总体来看,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呈现稳中有升、逐步向好的发展态势,产品质量有保障,消费安全可靠。
2.依法监管格局基本形成,监管体系建设任务艰巨
(1)法律法规逐步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相继颁布实施;《农药管理条例》《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农产品地理标识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和相应的强制性技术规范(即标准)跟进制定。(2)监管监测体系建设任务艰巨。省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成立于2010年,全省11个市农委系统从2010年开始,陆续通过编办批复成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其中在行政单位设立了10个,事业单位设立了1个。全省115个涉农县,有71个县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全省1265个涉农乡镇(包括涉农街道办)共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1086个,其中大部分没有开展工作。2007年以来,中央先后7批投资山西省建设县级农产品质检站96个。
3.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风险隐患依然存在
通过多年连续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取消了一批剧毒、高毒农药的登记,积极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六六六、甲胺磷等农药已基本禁绝,农药残留急性中毒问题得到遏制,违法违规使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禁用农药得到了很好的控制。2007年以来国家禁止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生产,农药残留急性中毒问题逐步得到遏制,从这些年执法检查情况看,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蔬菜农药超标问题依然存在。从超标农药看,蔬菜中克百威等农药残留还时有检出;从品种上看,问题较多的为豇豆、韭菜和芹菜等。二是产地重金属污染。大多数是由环境污染长期累积形成的。三是假劣农资。目前危害最大的是地下“黑窝点”和乱添加隐性成分,主要原因是农资生产经营小、散、乱。
4.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解决
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在对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的同时,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转变,更多地考虑农产品是否安全、是否有益于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问题之一。一是分散农户的监管问题。目前全省共有700多万农户,其中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62.8万户,还不到全部的10%,组织化程度不高的状况很难短时间得到改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难度很大。二是分散农资经营体制问题。全省有农兽药生产企业139家,经营单位4709家,绝大多数为小规模个体经营,很多农民缺乏科学合理使用知识,容易出现投入品滥用、乱用的问题。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带来极大的困难。三是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目前2/3的县区农业部门没有建立专门监管机构;乡镇机构人手少、经费不足、执法能力弱的情况普遍存在,越往基层监管力量越弱,成为监管手段不能落到实处的难点。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宗作物油菜小麦等传统种植业面积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蔬菜、瓜果、苗木等休闲、观光农业。种植业化肥、农药大量的投入增加,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快速增长,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生活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和畜禽养殖业污染,已成为当前影响生态环境三大污染的源头。
2.农产品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认识不到位。主要是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还不强,诚信经营的意识还不够,缺乏必要的责任感;部分申报企业存在着重视申报、轻视管理的现象,产品通过认证后证书常常束之高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管理往往流于形式,从而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严重隐患。(2)品牌意识不强。农产品生产者品牌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品牌产品的带动作用,在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品”发展上步伐缓慢。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未能培育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3)农产品监测监管体系待健全。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标准不配套,农业标准覆盖率还不高,农业投入品主要是农药的使用难以完全监管到位;对无公害产地环境质量监管不力,缺乏系统的、动态的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控和有效的监管手段;由于目前大多数安全农产品产地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实行农产品生产档案制度,农产品质量溯源还不能真正付诸实施;缺少快捷的信息反馈和统计平台,难以及时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动态,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政府监管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脱节,难以实现实时监控;检测机构的仪器设备落后,检测经费严重不足;缺乏专业检测人员。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当前,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应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为目标,转变观念,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逐步建立管理、监督、应急、处罚、服务为一体的监管工作格局。结合实际,找准切入点和突破点,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体系,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加强组织保障措施,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放心消费。
1.加快体系建设,奠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基础保障
(1)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围绕农业生产急需,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使主要农产品在产前、产中、产后都有相应的标准来遵循,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2)加快完善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建立省、市、县、乡、基地五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将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制度,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逐步对粮食、水果、干果、畜产品等食用农产品定期进行质量安全监测,加大对主要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监控,加强产地管理,分类指导,落实整改,促使监管体系成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有力手段。(3)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途径,加强认证产品的市场监管,同时加快农产品品牌化进程,大力培育名优农产品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抢占国内外市场份额。
2.强化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
(1)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力建设。加大农业标准的宣传、培训、示范和推广力度,全面提高标准化种植意识和素质,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按标准化生产,加快建成一批高标准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建设。积极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加快实现市场记录可储存,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的追溯目标。把农产品产地环境控制、农产品生产管理、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市场准入等监管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从农田到市场全过程质量安全溯源监管能力。(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服务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服务指导,推行标准化生产,净化产地环境,强化源头控制,规范生产过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落实组织保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实效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强化和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组织保障措施。围绕四个环节实施监管,一是在监管主体上重点要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督促他们落实主体责任,同时带动农户依法依规进行生产;二是在监管产品上重点抓住本县、本乡镇、本村的主导产业,重点强化上市量大的“菜篮子”产品的监管;三是在生产环节上主要是抓农业标准化,推广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同时加强用药检查和生产档案记录管理;四是在日常监管上突出农业投入品,加强农资经营门店的检查,把住入口关,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进入本乡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大胆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新模式和有效办法,提高监管效率。积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管理制度。
作者:李 源 申爱英 单位:1.长治市郊区农业委员会;2.潞城市农业委员会
参考文献:
[1]周进军.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形势.
[2]黄梦来.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1):33-34.
[3]王芳,郭晓东,杨丽杰等.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果实证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3):48-52.
[4]赵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探讨[J].食物安全,2010(1):49-54.
[5]智红涛.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2):18-21.
[6]章力建.进一步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几点建议[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6):12-15.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建议;青海贵德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279-0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具有重大影响。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对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是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此,笔者在省质检局的领导下,对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科学监管、先进做法进行专题调研,实地考察。结合贵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找出问题,并提出建议。
1 贵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1.1 农产品生产过程监管现状
贵德县现有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33万hm2,其中粮食作物6 933.33 hm2,油料作物3 533.33 hm2,蔬菜1 066.67 hm2,其他作物1 800.00 hm2。病虫害防治面积8 546.67 hm2次,占全县发生面积的43%;全县只有1个生态园区的蔬菜进行抽检送超市,其余全县生产及调进的蔬菜都未进行抽检。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现状
贵德县农产品质检站于2012年挂牌成立,与县农技推广中心是一套人员,编制20个,有4个股,即园艺股、植保股、作栽股、土肥股,现有人员17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由植保股一名技术人员兼职,技术力量单薄,缺乏专业系统的技术人员。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一是从整体来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滞后,干部、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识不到位,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无法对农药、化肥进行科学使用,违反规定使用禁用农药,随意缩短安全用药期限,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二是贵德县农产品营销未与市场接轨,生产者对市场准入标准认识全无。三是对非法生产、出售不安全农产品的打击、处罚力度较轻,部分人员存在侥幸心理,以身试法。
2.2 监管体制不完善
贵德县无县乡一体的专职监管机构。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工作由农技推广中心植保股1人兼职,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缺乏专职的监管体系,严重缺乏编制,缺少技术人员[1-3]。
2.3 监管难度较大
一是监管范围较宽、面大、点多。贵德县7个乡镇119个行政村,约3万农户,基本上每一个农户就是一个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单位,各个生产环节监管十分困难。二是经费投入不足。由于财力有限,尚未列入预算给予稳定投入,开展工作也没有专项的监管经费。三是没有监管设施。四是监管技术力量薄弱[4-5]。现有人员工作任务繁多、压力大,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等问题,与从事监管工作的要求相差很大。
3 建议
3.1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一是政府及农业、工商、质监、安监、新闻媒体等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公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二是提高生产者的安全意识。通过宣传、培训指导生产者实施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接受市场准入,从源头把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提高营销者的安全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监督营销者销售合格的无公害农产品,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是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坚决消费安全食品,拒绝消费有害食品。
3.2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财政投入机制
政府部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纳入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并每年安排一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专项经费,确保农产品质量质量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3.3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一是成立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二是配备快速检测的设备,开展快速检测。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监控体系。四是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操作上可在现有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加挂“农产品质量检验安全管理站”的牌子,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职责,建立农产品安全生产与农技干部的工资挂钩联系制度,要求农技干部深入到田间地头、直接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全程监管工作。
3.4 强化农业执法,加强农业投入物源头管理
建立完善事前预警、事中强化管理、事后监督追查的农业生产投入物管理机制。增强农业投入物经营者、使用者的法制意识,提高其科学安全用药的意识和道德素养。事中强化管理就是要强化农业投入物的经营监管力度。事后监督追查机制就是通过对违禁投入品的事后回溯追查,对从事非法农业投入物的经销者、使用者给予严厉的打击和处罚。
3.5 建立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管理机制
一是制订贵德县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土地流转,实行招商引资,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形成完备的种植业标准化生产体系。二是大力开展标准化农产品的市场化运作。通过采取广泛宣传,积极开展无公害产品外包装,打造品牌,创建无公害农产品超市,推动贵德县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发展。
3.6 强化技术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
一是解决农产品质量监管技术设备,增强硬件功能,提升科技含量;二是加强对原有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三是新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这支队伍年轻化、知识新颖前沿化,为贵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保驾护航。
4 参考文献
[1] 李艳妮,王晓妮,李乃会.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8-9.
[2] 雷百战,郑玉燕,肖广江.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361-362.
[3] 金发忠,钱永忠.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与对策[J].农业质量标准,2003(2):26-29.
关键词:宁国市;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143-02
宁国市地处皖南山区,“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构成宁国市特殊地理环境,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农产品生产水平不平衡。《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自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至今10a了,10a来宁国市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本能够满足新形势下的农产品监管要求,但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容乐观。笔者从事农产品监管多年,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宁国市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有待加强 今年年初笔者对宁国市19个乡镇、办事处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知道《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不多,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更少,而且基层越偏远的山区人们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越淡薄,偏远山区农民很少接受培训,农产品种植技术落后,多数农民凭经验种植,农民在食用农产品上盲目使用{毒限用农药时有发生。因此,急需要加强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
1.2 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宁国市从县级市到乡镇已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有专业执法人员。宁国市(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检测设备已基本完备,配有专业技术人员,能正常开展工作。乡镇监管站在2012年宁国市编办已下文成立,文件要求至少2名监管员从乡镇的植保、畜牧岗位人员调入,大多数乡镇2名监管员已到位,但仍有一部分乡镇没有或只有1名监管员,还是兼职,以应付上面检查、考核,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难开展。农产品检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必要手段,宁国市乡镇虽然有检测室,但绝大部分检测室无检测设备不够配套、无检测技术人员、无监管经费,不能满足基层农产品日常监管需要,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急需改善。
1.3 乡镇基层农产品生产源头监管急需要加强 一方面乡镇基层监管部门由于人员少、监管水平落后,没有执法车辆,很难完成对偏远乡村的日常监管;另一方面乡镇基层农产品生产规模小而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生产者文化程度不高,年龄老化,农产品生产主体自律能力差,种植水平落后,生产无记录,监管难度大。乡镇基层源头监管盲区多,基层农产品生产源头监管急需要加强。
2 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建议
针对宁国市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结合宁国市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及监管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2.1 加大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抓好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3.15”、食品安全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大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和深度,由街道延伸到村、村民组直至农户,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手册和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常识,在人口密集村庄或社区播放宣传片、发放宣传资料;结合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将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送到田间地头,提高生产者的生产技能。通过宣传培训,在基层营造人人讲质量安全的氛围。
2.2 完善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目前我市已建立市农产品质量监管局、区域服务中心、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村级协管四级管理网络。2014年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行属地管理并纳入乡镇年终目标考核,考核细则明确要求基层成立监管机构,配备检测室及速测设备,乡村明确监管员和协管员,并且要有工作经费。强化对乡镇考核,落实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保障乡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2.3 大力推进乡镇基层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一是加大基层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主体,推进基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标准园、标准化健康养殖场建设。聘请农业院校教授、农业技术部门专家到基层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扩大标准化覆盖面和普及率。二是发展规模化生产,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乡镇农产品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以规模化、组织化来保障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的落实,确保源头农产品质量安全。
2.4 加强乡镇基层农产品生产源头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4.1 建立乡镇基层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 乡镇监管站要结合辖区内农产品生产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督促农产品生产者健全农产品生产记录,并对上市产品及时抽样检测,以保证合格的农产品准出。学习借鉴上海等大城市农产品准出经验,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生产单位为重点,开展乡镇基层农产品基地准出试点,为基层农产品产地准出提供经验。
2.4.2 开展基层农产品抽样检测 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加强源头监管,开展对源头生产基地生产的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至关重要。建议县级政府和地方政府加大人、财、物的投入,使基层农产品监管站能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检,通过监测,科学地反映本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加以预警,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整改和依法处理。根据监测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提高基层监管工作效率。
摘要分析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发展的对策,以为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问题;对策;陕西宝鸡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0-0358-01
1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于2008年7月正式成立,主要职责是承担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及监测管理,负责全市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落实、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申报等项工作。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4名,配备1辆检测车和3台速测仪器,可以承担农产品农药残留速测和业务培训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抽查蔬菜11 526个,水果3 328个,食用菌60个,其中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测试中心(杨凌)检测样品105个,总体合格率99.8%;配合部、省安排的例行检测和监督抽查8次,抽检样品 139个,合格率97.8%。近年来,该市未出现因食用初级农产品而引发的中毒事件,维护了公众健康,切实保障了农产品消费安全。
2008年8月,《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实施意见》正式启动实施,先后在市恒丰园蔬菜批发市场、宝商家美佳超市、华润万家超市等建立10个蔬菜检测室,由专人负责,并配备检测人员,制订、完善各项制度,开展日常检测工作。每天抽取各自经营的水果和蔬菜样品进行农残检测,并向农业部门通报检测信息,有效防止不合格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有力保障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其次,在市区批发市场以政府公益岗位制聘用检测人员,分别安排在金台、渭滨和陈仓区的农产品批零市场和生产基地,既解决了人员工资待遇问题,又保障入市检测顺利实施。
已有陈仓区、凤翔、太白、岐山和扶风等县先后建立农产品质检站,其余各县均在农口部门设立农产品检测站。其中,陈仓区和凤翔县已完成项目建设,等待验收,眉县、陇县、凤县、金台区和渭滨区也在努力争取建设项目。目前有农药残留速测仪器的县区,也只能进行果蔬农药残留速测。
2存在的问题
2.1监管体系不健全
大多数县区农业局没有单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有些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牌挂靠在农技中心、执法大队,无固定编制,无专职检测人员,检测设备不齐全,监管工作不能独立进行。乡镇监管责任未落实,难以依法行使监管职责,监管体系不健全,缺位问题非常突出[1-2]。
2.2使用农业投入品
个别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因盲目追求产量和收入,忽视农产品质量,大量使用超标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生长剂等其他农业投入品,导致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2.3检测能力差
市监测中心目前只有一些简单的农药残留速测仪器,只能进行部分速测检验工作。大部分县区未争取到监测项目建设,有些县区检测仪器只能闲置,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市、县经费不足问题更为突出,根本无法开展日常监测工作,难以有效监管。
3对策
3.1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资金投入力度,财政部门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把加大检验体系建设、开展例行检测和监督检测等工作经费足额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加快监管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以市级监测中心为龙头,以县(区)监测站为依托,以乡镇检测所为基础,以农产品产销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农产品产地、专业协会及乡镇重点农产品集散地)内设检测室为补充的“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形成“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监管模式。从上到下形成一个完备的监管网络,逐步建立职责明确、关系协调、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3-5]。
3.3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和市执法大队要加大对各大超市、农贸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要求其建立农产品检测室,每天进行抽样检测,建立档案管理。不合格的农产品坚决不能入市销售,对检测发现重大质量问题的农产品要及时上报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处理。
3.4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措施。加快农业标准化,坚持“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则,扩大示范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和产业效益,实现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运用。通过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进一步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6-7]。
(下转第360页)
(上接第358页)
3.5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通过新闻媒体、发放宣传资料、现场检测、举办培训班、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等形式,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信息和法律法规经常性的宣传,提高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指导消费者安全消费。
4参考文献
[1] 雷郑莉,张玲,祁玉峰.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及构建[J].河南农业科学,2007(2):114-116.
[2] 李艳妮,王晓妮,李乃会.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6-7.
[3] 刘毓侠,于传宗.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6):1-2,18
[4] 李发新,王地动.关于济源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2007(10):5-7.
[5] 高龙.巴东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践与经验[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3):21-22.
【关键词】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策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消费者的高度重视。切实解决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较低,法律意识不强
生产者受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识不够;个别生产者经济利益至上,为使利益最大化,违规生产,不顾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在生产过程中竭力降低成本,使用见效快、高毒高残留农药,施药未过间隔期就上市销售。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水平和配套设施薄弱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够健全。经费不足,技术手段落后,检测能力不能适应新的检测项目和参数要求。
1.3 监督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没有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农业投入品强制认证和准入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督抽查制度,因此对农产品质量监控缺乏有效的强制性约束手段。对单个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对初级农产品实施市场准入的监管等还难以有效到位。
2 措施
以完善体系、建立制度、强化监管和加强宣传为重点,全面建成“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志溯源,实时监控,消费安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基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和质量溯源,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1 在技术培训方面
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准确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
2.2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
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壮大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产品生产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和组织化程度。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积极引导农民联户生产,规模生产,统一品种,统一标准,打造优势品牌。为避免产销脱节现象,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农超对接 。
2.3 深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从源头抓起,实现从以生产领域监管为主,依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行政监督和行政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对生产、经营、加工、流通环节国家规定的禁用、限用农药、肥料进行检查,确保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安全。
2.4 大力宣传,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广泛深入宣传,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加强法制法规、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法律意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为目标,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通过媒体报道等不断提高全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2.5 优化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资源的配置
成立农业检测和农业执法两支队伍,争取资金,引进人才,完善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强化了检测与监管职能,通过不断提高检测人员技术水平和配置先进仪器以增加检测范围,提高检测水平。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强了检测检验网络的建设,加强了县、乡检测快速检测站和产地速测点的建设。
2.6 重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指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的建立,旨在保证消费安全,并且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从1999年开始,农业部门便在全国范围内逐步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活动及工作,相继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然而,2010年先后发生的一系列质量安全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管理中所存在的隐患及问题,同时也反映出了安全监测工作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与目前的农产品质量要求与安全形势相比,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有着很大差距。由此可见,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着尤为重要的社会意义以及现实意义。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现状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大体上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但是产品抽样数量与监测品种相当有限。1999年,我国实施了中药物残留监测于动物源性产品中;200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普刊开始实施;2001年,“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启动,主要城市试点为北京、深圳、天津、伤害,开展畜产品“瘦肉精”和蔬菜中农药残留的监测;200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得以全面推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监控、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残留监控、兽药及兽药残联监控、农资打假监控、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监控计划逐步实施;2004年,水产品安全例行监测实施。截止到目前为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农产品安全例行监测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普查等诸多监测计划初步形成。其中,监督抽查、例行监测、普查针对水产品、畜产品、蔬菜等农产品,在多个省市的超市、批发市场和生产基地等环节抽样检测,与此同时,其他监测计划针对主要农业投入品,比如化肥、农药、种子、兽药等,在销售与生产环节抽样检测。另外,农业部于2007年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后,共建成不少于500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建成不少于2000家的质检机构,基本上覆盖了主要的农产品检测参数,形成了系统化的检测检验体系,使得农业质检机构的检测水平和能力得以大大增强。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所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很多地区农检机构因受到专业人才缺乏、监测设备单一、分析时间长和试剂昂贵等因素的制约,造成监测能力和监测项目受限,所以,区县以下的监测机构均局限于兽药中盐酸克伦特诺以及农药残留中氨基尖酸脂类、有机磷的速测。在监测的过程当中,因仪器设备、检测设备的缺乏,导致检测误差的出现,误判现象屡见不鲜。
2.2 监督职能未充分发挥
对于农产品监测结果,农产品检测机构应当严格的遵循国家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予以执法,保证监测结果能够有效的发挥应有作用,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尚且未明确农业行政执法的程序、机构、权限和队伍等,并且无法有效及时的处理农产品监测中所发现的问题,这便导致“弱监督、强检测”的不良局面出现。
3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有效措施
3.1 要强化农业综合执法力度
详细的来讲,农业综合执法也就是以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为基础,将农业行政部门所具备的执法权相对集中起来,改变过去分散、多头的执法状况,以促进执法效率提高的一种组织形式。农业综合执法是规范农业执法主体的重要环节,能够提供组织上和体制上的可靠保障为农业执法,不仅切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并且还能够将农产品监督管理问题解决。要将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予以组建,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建立法制工作机构,真正的落实经费、编制和人员,形成层次分明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明确综合执法机构的具体职能,统一调配各级农业执法机构的力量,从整体上提高农业执法实力,促使分散的执法得到全面整合。
3.2 要优化监测抽样,拓展抽样覆盖面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基本上能够凭靠质保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并且与县级质监站建设相结合,逐步将覆盖全国且独立的抽样网络构建起来,不仅有助于抽样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抽样质量的增强。所以,应当将稳定而又持续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起来,适当的拓展抽样数量、抽样范围。与此同时,应当结合实际生产状况、实际消费量、开展评估需要以及以往监测结果等,将每年监测的抽样数量及优先顺序等加以制定,取样的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加工企业、农贸市场、生产基地和超市等,将监测的代表性大幅度提高。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