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中生;负性情绪;转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2-0016-03
一、负性情绪的相关概念
心理学将情绪定义为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1]。个体每天都在不停地接受和处理各种事情。行为主义心理学将这类事件称为刺激源,认知心理学称之为应激事件。情绪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对刺激都有一个原始预期,如果刺激实际强度和我们的预期相符合,往往不会引起情绪的变化,如果刺激强度与我们预期不符合,则会产生一定的情绪变化。这种不符合主要有两种类型[2]。第一种类型,如果刺激行为符合并超出个体的预期会对个体产生正向影响,个体会产生积极的、正向的情绪;第二种类型,如果刺激行为低于个体预期或与预期相反,会对个体产生不良影响时,个体则会产生消极、不良的情绪。本文中我们将这种消极的,不良的情绪界定为“负性情绪”(negative affect,NA)。之所以界定为“负性情绪”,是因为会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会让我们在主观上体验到一系列令人厌恶的情绪体验,例如恐惧、内疚、愤怒与厌恶等。近几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家对情绪的研究成果丰硕,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负性情绪也会对我们产生一些积极影响,例如进化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的祖先在面对威胁时,愤怒之后会产生反击行为,恐惧之后会产生逃跑行为,厌恶之后会产生驱逐行为等,负性情绪使人类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境中获得生存[3]。然而尽管如此,在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主要是被其负面影响所困扰,在学生群体中,以高中生最为突出。本文所有阐述均是在其负面的影响基础上进行的。
高中阶段是人的个性逐渐定型的时期,虽然这时高中生已有了驾驭自己情绪的能力,但仍然经常会因学习、人际交往、生活等事件与预期不符合而产生负性情绪。本文将高中生负性情绪范畴界定为“在高中生群体中,因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刺激事件与高中生原先预期不符而产生的系列消极态度或不良情绪变化”。
二、高中生负性情绪的可能表现与成因分析
高中生处于青年时期或处于由少年向青年转型的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王桂霞老师认为[4],情绪正常与异常的区分主要可以从情绪反应与其所产生的情境是否相符、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情绪持续的长久来分析,从这三方面把一个人的情绪同大多数人相比较,同时与他本人在类似情形下的习惯情绪表现相比较,如果是合乎常情的,那就是正常的,否则就是不正常的。根据王桂霞老师在《中学生不良情绪的自我调整》一文中对不良情绪的分类方法,笔者将高中生负性情绪分为两类:一类是过于强烈的负性情绪;另一类是持久的负性情绪。
(一)过于强烈的负性情绪表现
1.易愤怒。愤怒是人类最基本的的情绪之一,但易愤怒则表现为非常容易就发怒,遇到不如人意的事情时,听不进任何人的劝说,尤其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不能自控,习惯于通过吵架、发脾气等方式解决问题,事后又表现出特别后悔。易愤怒是高中生最常表现的负性情绪。
2.易急躁。高中生易急躁主要表现为做事风风火火,鲁莽和冲动,只要兴致来了,在没有准备和计划的情况下也能立刻动手,而且急于看到成效,稍微遇到一点儿困难就表现出焦躁不安。在学习上大多表现表现为好高鹜远,一个计划实行一两天后就通过各种方法检验其成效,特别是经过努力后成绩进步不大,就耐不住性子,结果成绩还是上不去。形成一种越上不去越急、越急越上不去的恶性循环。
(二)持久性的负性情绪表现
1.易焦虑。高中生的焦虑主要是对考试的焦虑,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加快、心慌、胸闷、恶心、呕吐、口干、面色苍白、出汗、手脚发凉、尿频尿急等身体症状;经常担心不好的事情发生,甚至出现恐惧心理;在对待考试上,则表现为过分重视考试结果,总想过去的失败经验,容易想到与考试无关的事情,考试来临时,有的学生则寻找各种理由逃避考试。
2.易沮丧。这样的个体经常会灰心丧气、长吁短叹,感叹社会不公,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整天无精打采,严重的还封闭自己,责备自己,怨恨自己,自信心下降,疏于与外界沟通,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最后产生抑郁的情绪,有的学生会产生轻生的想法和行动。
3.易厌倦。高中生的易厌倦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和原先感兴趣且一直进行的事物产生无所谓和厌烦的态度,严重的还会演化成对世界感到不满或厌烦,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儿,整天昏昏欲睡。
4.易忧愁。高中生的忧愁大多和学习、人际关系有关,易忧愁的学生过去有过失败经历,表现为感到自卑,对前景过度担忧,整日无精打采,闷闷不乐,经常发呆,上课走神,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表现为不能正确地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
5.易自责。高中生易自责主要表现为在对学业情况做出不当评价或对学业成绩不满时过分责怪自己,否定自己。长期处于自责中的学生可能会引发易消沉的表现,严重的也会有自残的行为。大多易自责的学生在问题进行归因时习惯于把成功的一面归于外因,认为是好运气使然,而对不良结果归于内因,认为完全是自己的责任。
高中生的这些负性情绪会给他们带来许多困扰,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情绪问题,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努力培养积极情绪,使消极情绪向积极方面转化,是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高中生负性情绪的转化策略
(一)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理念转化高中生负性情绪
埃利斯(Albert Ellis)在其情绪ABC理论中提到:诱发个体情绪的最直接的因素往往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个体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事件的评价和解释。即对于诱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通过当事者对该事件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该事件所形成的信念B(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与行为后果C(consequence),在A、B和C这三种关系中,A对C只起间接作用,而B对C则起直接作用,即个体的负性情绪困扰的后果C并非由事件A造成,而是由个体对A的认知、解释B造成的。所以,B对于个人的思想行为方法起决定作用。在高中生负性情绪转化过程中,我们发现高中生所产生的某些负性情绪体验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们所面临的一些事件,而是他们对这些事件的不当误评价和错误认知。在引导高中生调整负性情绪时,我们需要引导他们对引起负性情绪的事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认识,引导其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多方面分析事件,从而形成更合理的认知,产生积极的情绪。
(二)积极心理课堂培养高中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5],培养积极的情绪与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密不可分,意志坚强的人,其耐挫折力强,情绪积极。当前国内相当多的高中已经开设心理课,心理课也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不过遗憾的是大部分高中心理课仍停留在普及、问题矫治和预防层面。近些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热潮的掀起,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已经开始成功运用于中学心理课堂。因此,在倡导高中积极心理课堂的同时,要重视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我们需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纳入积极心理课堂计划,有条件的、课时充足的学校可以将其单独列为一个版块,促进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发展。
高中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立志教育,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高中生不仅仅要立志,更重要的是树立合理、清晰明确的志向,而不是简单的以祖国现代化和社会进步与发展为志。因此,高中心理教师或班主任在课堂上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自己有可能达到的清晰志向。二是践行小步子原理,主要是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逐步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从那些自己最容易忽略和暴露自己意志弱点的小事做起。三是行为约束,引导学生自觉严格守纪,锻炼意志。可以引导学生在学校纪律和班级纪律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个人纪律”和相应的监督检查措施,自行制定的纪律一般比较容易遵守,通过遵守纪律而锻炼意志。四是兴趣转移法。高中生意志力不强大多表现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培养坚持学习的毅力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培养其他兴趣,然后再将爱好转移到学习中来,形成良性循环。
(三)建立完善学校心理辅导机构提供负性情绪的释放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情绪及时有效的宣泄有利于减少负性情绪。而不良情绪宣泄的途径有很多,例如呐喊、音乐放松等。高中心理辅导机构可以提供如下服务:一是积极开展个体咨询,笔者多年实践发现,许多前来咨询的学生,一通激动讲述完自己的事情后,便是一句“老师,讲给你听后,我心里舒服多了”,有时虽然我们表面上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些消除负性情绪的方法,但对引发负性情绪的事件的重新阐述本身就是一种宣泄;二是提供宣泄设施,当前心理学研究成果很多已成功运用于实践中,最典型就是宣泄设施的出现,有条件的学校在建立心理辅导机构时可配置一些情绪宣泄人模,设置情绪涂鸦墙等,让学生在产生负性情绪需要宣泄的时候能及时宣泄;三是放松训练,当负性情绪对个体产生不良影响时,及时有效的身心放松训练也是有效的,因此在处理高中生负性情绪时,我们可以适当进行放松训练。同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专门的音乐放松椅帮助学生进行放松练习。
(四)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
心理学认为,挫折是个体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因想要达到的欲望和目标受阻碍和干扰而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情感反应。高中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再加上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在被父母亲包办的过程中长大,遇到各类挫折时往往不能有效应对,因此,注意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培养高中学生挫折能力,主要引导高中生正确看待挫折。高中学习压力较大,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冲突较多,因此,无论主观还是在客观原因都决定了不可能完全避免遇到挫折,诸如学业压力、竞争压力、遭受批评、蒙受委屈、自律不严、人际关系不和等都会使他们产生挫折感。这些挫折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则会对他们产生消极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挫折的两面性,在看到挫折对自己产生消极影响的同时要能看到挫折的积极影响,从而把遇到挫折当作锻炼自己的一次机会,发挥挫折的积极作用,把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五)引导学生构建负性情绪自我调适机制
高中生活相对职校和大学等其他类型学校较单调,因此高中生在心理发展过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负性情绪都是正常的,也是可预料的。在调整负性情绪的过程中,除了外界给予一定的帮助意外,高中生进行自我调适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因此帮他们构建一套负性情绪的自我调适机制非常重要。首先,应正确引导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负性情绪,并努力寻找各种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和由此而产生的行为。其次,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调节方法,例如对于善于写作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将负性情绪用文字描述出来,从而起到自我宣泄的作用;而对于那些体质较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选择跑步的形式进行自我宣泄。另外,也可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地转移自己的情绪,比如指导学生收集座右铭、名人名言、人生哲理,在情绪低落或过激时读一读,用理智的力量战胜非理智的情绪等。当然,自我调适机制的核心在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因此引导学生提高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自我调适机制的建立。
主要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合订本)[M]. 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保罗·艾克曼[美]. 杨旭译.情绪的解析[M].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2008.
[3]廖友国.负性情绪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0).
[4]王桂霞.中学生不良情绪的自我调整[J].科技信息,2007,15.
关键词 高中生 日常学习 复原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61
Abstract O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training, help to alleviate some of the daily learning in the face of the pressure, to overcome the setbacks encountered in learning, reduce the learning task of bringing the tired and anxi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learning content,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elf expectations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silienc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e tried by guiding students to form good learning habits, maintain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etc. method to develop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stimulate the lasting power of the daily learning.
Key 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daily study; resilience
1 复原力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1.1 高中生复原力的内涵
“复原力”一词最早提出于心理学研究领域,它是美国心理学家在一项关于“儿童在逆境或挫折中表现出的心理反应”的研究中发现的,被认为是儿童在逆境中形成的一种恢复调节的能力。随着复原力在教育领域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复原力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学者Martin和Marsh就学生复原力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学生成功应对学校日常学习活动中典型的学业挫折与挑战的能力。”我国学者徐浩岚和邹晓丹在《试论青少年的教育复原力》一文中认为“教育复原力是在教育情境中,尽管有明显的逆境存在,但个体通过与环境之间的不断交互作用仍可以取得积极学习结果的能力。”根据众多研究可将中学生复原力概括归纳为:中学生在克服日常性学习所带来的挫折困难以及应对竞争等诸多压力时所产生的能够以一定的标准维持自己行为的平衡,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并通过心理暗示达到自我情绪修复的能力。
1.2 高中生复原力的特点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高中生自我意识强烈,思维活跃,不盲从但思想认知不成熟。同时其,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升学竞争,外界环境等干扰使得其复原力具有诸多特点。其一,环境调控性。由于高中生处于思想认识发育阶段,外部环境的刺激会使其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尤其是困难,挫折,充满竞争环境,更能激发其产生复原力。其二,自我恢复性,随着高中生心理认知的发展,其对事物的认知,对自我情绪的掌控也达到新的高度。在环境作用的同时,会产生强烈的自我调解意识。因此高中生复原力并不是用完为止,而是可以通过自我认知,自我恢复调节,从而产生新的动力。其三,日常发展性。在高中生的日常学习中,其面临的学习问题难度不同,要求不同,因此高中生复原力随着其对问题的测量会有所增加,这也使得其复原力在学习的机遇和挑战中得以不断发展,同时不断提高解决学习问题的难度系数。其四,循序渐进性。高中生复原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分析其影响因素,建构适当的培养模式,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发展的。通过对以上特点的分析可知,培养高中生复原力是有据可依,有律可循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促进其复原力的发展形成。
2 日常学习中对高中生复原力培养的必要性
2.1 高中生复原力的培养,有利于调适消极的学习情绪
随着课业难度的增加,高中阶段的学习面临着新的挑战。进入高中后,学生知识需求量增加,学科思维模式进一步强化,使得高中生需要大量的知识记忆和思维转换时间。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使得学生产生弃学或是厌学情绪,加之当今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很多学生将高考视为“改变命运”的一搏,让“唯成绩论”之风盛行。因此,培养学生复原力有助于适当减缓学生学习压力,予以正确的心理引导和心理暗示,将正确的教育意图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从而恢复学习动力。
2.2 高中生复原力的培养,有利于改善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 医教协同;心理健康;情绪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22-0016-03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可持续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学业成绩的提高不能再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这不仅需要广大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重视身心素质的发展,还需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身心负荷情况,提供健康促进、问题预防和疾病转介等不同层次的健康服务。
相关研究发现,情绪问题是高中生最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了进一步探索适应高中生心理健康需求的有效服务模式,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在黄浦、杨浦、浦东、闸北四区抽取了12所高中50%的高一、高二学生(3814人)为研究对象,试点 “筛查―评估―分类干预”全流程的医教协同健康促进工作。
一、调查发现
(一)2.22%的高中生存在情绪问题高风险,需要接受更专业的心理预防服务
本次研究首先采用自陈问卷(“长处与困难问卷”“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Kutcher青少年抑郁自评量表”)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发现其中有546名(14.32%)高中学生需要接受进一步的评估,看是否需要在学校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为其提供更专业的心理问题预防服务。
在获取学生和家长的知情同意后,514人接受了一对一的简明儿童国际神经精神访谈。最终发现高一、高二年级有心理问题高风险性学生154人(4.07%),涉及抑郁、焦虑、应激等各个方面。其中,约一半人存在焦虑或抑郁问题高风险(84人,占总样本的2.22%)。可见,情绪领域的健康促进―问题预防―疾病转介是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服务的重点。
(二)高中生焦虑类情绪问题进应和抑郁类一样受到高度重视
由于抑郁类情绪问题干预不及时可能会转化为自杀等恶性事件,受关注度更高。但本次评估发现在焦虑类、抑郁类情绪问题高风险的学生中,单纯抑郁类高风险学生26人(31.0%),单纯焦虑类高风险学生45人(53.6%),焦虑-抑郁合并类高风险13人(15.4%)。这反映出高中生有焦虑类情绪困扰的现象更为普遍,且表现形式更为多样。焦虑类情绪问题不仅会损伤学生本人的身心状态和社会功能,而且长期承受焦虑类情绪带来的压力感也会让学生处于易激惹状态,也可能会转化为伤人、杀人等恶性事件。因此,焦虑类情绪问题的健康促进应和抑郁类一样受到高度重视。
(三)焦虑类情绪的健康促进可从提升自信与避免创伤性事件两个角度入手,问题预防需要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的男生
数据显示,焦虑类情绪的健康促进工作,可以从提升高中学生自信心、自我价值感,塑造开朗、外向的性格等个体发展角度入手,也可以从营造互帮互助的支持氛围、提升父母婚姻和睦度、推荐由父母亲自抚养、避免学生遭受暴力虐待、关注学生失去亲朋的情况等环境调整的角度入手。
在广泛性焦虑、躯体化、分离焦虑、社交恐惧、学校恐惧等各类焦虑情绪中,男生的焦虑情绪主要集中于学校恐惧方面。而性格内向又对焦虑程度有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在焦虑类情绪问题的预防工作方面,需要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男生的情况。
(四)抑郁类情绪的健康促进工作应针对各类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抑郁问题预防需特别重视哀伤辅导
总体而言,抑郁类情绪的健康促进工作可从提升自我价值感、加强环境中提供帮助的支持性程度入手。但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抑郁情绪有主要影响力的因素各不相同。在日常工作中更需要因人而异地采用多样化的手段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数据显示,失去亲朋这项因素对这些学生的抑郁程度有显著的影响力(=0.426,t=2.26*)。可见,失去亲朋的哀伤辅导应成为抑郁类情绪问题预防的抓手。抽烟喝酒的频率可作为教师、家长观测高中生抑郁类情绪变化的外显指标。
二、工作建议
(一)建立“健康促进―问题预防―疾病转介”多层立体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本次研究的数据表明,面向全体学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能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本次SDQ筛查数据优于全市平均水平),有利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但即使是这些心理健康工作优秀校,依然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评估出有各类心理问题的高风险性。有“问题预防”需求的学生群体并不会因学校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实施而完全消失。而且由丧失亲朋和暴力虐待等负性生活事件引发的情绪问题也不适合通过面上的工作进行。此外,近些年高中亦有个别学生经医院诊断确实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这些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已经超出了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能力与职责范畴。因此,为了让所有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接受适应其真实需求的心理健康服务,必须建立“健康促进―问题预防―疾病转介”多层立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二)普适性的心理健康促进课程与活动宜覆盖高中三年
上海的高中一般只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高二只有部分学生能选修心理课程,全校学生都能参与的心理健康活动就更少了。缺少了课程与活动这两个心理健康宣传与促进的主阵地,学生与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与支持性必然会有所下降。其实,心理健康活动课不是一门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学术类课程,而是一门以体验、感悟为主要手段,以宣传心理健康理念,提升心理健康素质为主要目的的健康促进课程。因此,普适性的心理健康课程与活动有必要像体育、体锻课一样排进高中三年的课表(各年级的课时数可以有所不同)。让每一个学生在高中三年都有机会一边增加学识一边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实现可持续地全面成长。
(三)情绪健康促进工作宜将情绪调适课程和自我认同课程整合实施
本次研究发现,无论是对于所有学生,还是有情绪问题高风险的学生,自我认同度高(自信、自我价值感高)都是显著的保护性因素。可见,对于面向学生的情绪健康促进课程,其落脚点不应局限于了解、探索常用的情绪调适方法,而应结合合理归因,认知调整等方式在情绪调适的同时提升自我认同度。让女生在情绪的变化过程中更多地积淀对自己能力的积极评价,让男生在情绪的变化过程中更多地感受对自己价值的积极评价。在情绪转化与自我认同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提升高中生情绪弹性与抗逆力。
(四)情绪问题的预防工作应以建立协同关注学生生活重大变故的网络为基点
本次研究发现,高中生易患的抑郁类问题主要是由生活事件引发的抑郁发作,而心境问题与丧失亲朋和暴力虐待的负性生活经历能显著提升多数高中生患情绪类问题的风险性相对应。但学校的心理教师并不能及时掌握全校学生是否曾经(或正在)经历负性生活经历的信息,往往会错失情绪问题预防的先机。因此,有必要建立由社区―家长―老师―学生心理委员组成的协同关注网络,及时发现高中生,特别是性格内向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大变故。使学校心理教师能及时了解、专业跟进,以降低其因不能正确处理负性生活事件的打击而罹患情绪类问题的可能。
(五)以生态―系统的视角改善成长环境,才能帮助高中生从根本上化解情绪困扰
根本性地改变高中生的情绪困扰,必须要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对其成长环境进行全面改良,提升支持性和包容度。当前应以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建构适宜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和家庭、社会氛围。决不能再走仅靠心理教师孤军奋战,其他人袖手旁观,甚至不断给学生加压的老路。
综上所述,医教协同视角下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以“筛查―评估―分类干预”为主要的工作路径,包括“健康促进―问题预防―疾病转介”多个层次。在各层面的具体工作中,宜根据高中男、女生的不同特点有所侧重。学校、家庭、医院、社会要真正肩负起增进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职责,共同营造有利于高中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成长环境,携手提供满足各类学生需求的多层服务体系。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