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华民族历史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由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稳定的、具有特定内涵且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个性、形态及精神。不同于西方智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一种伦理险文化”,是一种德智结合、以德摄政的文化。中华民族形成的复杂性、长期性决定了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连续性;而儒家多元、开放的思想理念促进传统文化的融合性、变革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同时存在积极、正向和消极、腐朽的文化思想观念。在思政教育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应采取批判性的继承态度,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旧赋新。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强思政教育功能,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重要的教育资源,传统文化精髓对于大学生“大到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小到修身养性,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其本质是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的思想干预和行为引导,目标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因此,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文化活动,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传统文化更有互通互补的紧密联系。当前,部分高校将《论语》《大学》等传统文化经典读物作为教学教材,开设专门的国学课程,这说明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势在必行。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目前,部分高校正积极着手加强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实际运用,但这项工作仍有欠缺,仍需进行全新、全面的构建。首先,各方的重视度不足。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思政工作者难以转变固有观念。部分高校由于教学资金、资源等方面顾虑,无法全面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门也缺乏有针对性的强有力的方针,未形成机制保障;其次,在思政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通过“两课”开展,课程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尚不完善。尽管部分高校开设了《国学经典解读》《传统文化导论》等选修课程,但仍存在内容不充实、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最后,在思政教育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方法相对陈旧。各类现代教育手段未能广泛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部分高校只是直接搬用教育手段,没有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也“没有形成教育手段现代化的覆盖网络”。
三、拓展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一)立足传统文化完善教育理念
首先,在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中坚持马克J恩主义教育观,并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吸收。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也不能颂古非今,要以辩证的、发展的态度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并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进行时代性的解读和运用,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与大学生实际相结合;其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文化讲求以“德”为立人之本,这与当前以德育人的教育方针相契合,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方向。思政教育者应充分了解传统文化中对立人、育人、树人的要求,结合人才发展需求设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其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较高社会价值的人才;最后,要做到现代教育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例如,建构主义教育观认为,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建构。这就要求思政教育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实现其对传统文化的自主建构和应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丰富和创新教育形式及内容
第一,从形式方面讲应寻求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例如,以传统节日、学校重大事件为契机,通过文艺节目、典礼活动、演出、论坛等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思政教育中。还可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展示、文学作品创作、网页制作、网站设计、宣传片设计等竞赛,促进大学生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使其自觉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另外,运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介展现和传播传统文化。例如,可组织大学生收看“百家讲坛”等电视栏目及反映传统文化的影视剧、纪录片、宣传片等。教师也可以运用微博、微信等向大学生传播传统文化,形成线上线下思政教育的合力;第二,从教学内容方面讲,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思政教学内容。例如,“儒家讲求‘人不知而不温’和‘吾日三省乎吾身’的内修和内省,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这些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琴棋书画礼等文化技能以及传统文学、古典戏剧、古代建筑、中医养生等文化知识,都应作为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
(三)全面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首先,各高校应围绕思政教育目标及自身办学特点,结合传统文化构建,激发大学生爱国感情、爱校深情、学习热情和生活激情的大学精神。在大学精神的构建过程中可聘请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结合教学实情和人才培养方案将传统文化创造性地体现在大学精神中;其次,通过高校校园自然环境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从校园建设、建筑布置、校园管理等角度着手为大学生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使学生树立向往美好生活、热爱自然、追求崇高理想的心态,对学习传统文化起到寓学于情、寓教于景的效果。例如,北京大学的建筑物多为古式建筑,校园的湖泊、拱桥、楼阁等也具有传统文化元素,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情感认同;最后,通过校园文化宣传系统,加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宣传力度。可充分利用教学楼、办公楼、体育馆、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等场所,建立集校报、校刊、校园电视、校园广播、校内网、报栏、展品等宣传设施于一体的传统文化宣传系统。
总之,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其关键性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当前传统文化元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情况并不理想,还需要教育部门、高校、思政工作者、大学生及社会各界的共同配合,从更新教育理念、扩展教育形式及内容、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教育队伍建设等层面发力,探索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路径,充分彰显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于晓霞.试论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南方论刊,2011(06)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以伦理观念为主,关注各种社会要素的协调发展,在政治方面强调“以德摄政”、“家国一体”,在伦理观念方面要求人们惩恶扬善、敬畏自然、善待他人,这些也是大学生应当坚持的重要观念。其次,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具有双重性,人们应该选择性地继承。长久以来,儒家文化对我国的政治思想、民众思维与行为方式、文化艺术的影响颇深,其中的一些封建思想与当今的社会发展相背离,需要我们辩证地学习和应用。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减轻多元文化给大学生思想造成的负面影响
全球一体化为中国带来了更加先进的科技,也带来了多元且复杂的文化。大学是传授知识、传播思想的重要阵地,也是外来文化和观念影响最深的地方;特别是艺术类大学生,他们因为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着东西方艺术思想和观念的碰撞融合,所以不得不面对更加复杂且多元的道德、思想及价值取向。事实上,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因为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影响,难以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若他们片面地接受了外来观念和价值取向,则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阶段是思想道德建设和政治觉悟培养的关键时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不仅能树立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还能有效抵御外来错误观念和文化的侵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提高政治觉悟。
(二)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新时期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文化、思想道德及身体三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因此,在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能够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观念形成全方位的影响;通过教师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能够丰富他们的知识内容、完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最终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共同提高。
(三)引导大学生的高尚行为
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有许多行为准则,其中多为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目前,大学中出现了许多缺失诚信与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如考试作弊、代考替考、抄袭论文,不尊重师长,逃课现象严重,师生、生生关系紧张等等。清华投毒案、药家鑫案、复旦投毒案时刻提醒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推广,引导大学生树立传统美德,践行高尚的行为准则。
(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无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一些学生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的心理,引入传统文化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强,一般以历史典故的形式表达思想观念,生动形象的故事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传统文化教育不同于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它更加注重知识理解和思想交流,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乏味,有利于艺术类大学生的自愿参与。另外,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例如,戏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艺术类大学生在观赏戏曲的过程中不仅受到艺术熏陶,还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加强了教育的生动性。
三、中华传统文化在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将传统文化列入教学大纲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想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因此,教育部门应当为艺术类大学生创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条件,并在教学大纲中体现相关内容,使学生与教师从根本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高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古代艺术、文学、道德等有益思想,可以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的教育方式,在必修课中掌握《诗经》《论语》等重点内容,开设古代戏曲、绘画等选修课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设立相关的教师考核机制,使教师从内心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有机结合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艺术类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应该不断创新和完善授课方式与内容,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手段辅助教学。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和兴趣特点,教师可以采取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不仅解决了学生的思想困惑,而且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三)校园文化中融入传统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发展作用不可忽视,能够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时刻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相对于其他文化,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可度更高,内心更易受其影响。因此,艺术类院校可以将蕴含丰富哲理的传统语句立为校训,重视校园内古建筑的文化宣传,在学院网站中增加传统文化板块,从而将传统文化最大限度地融入到艺术类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
(四)开展传统文化的校园宣传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是强化艺术类大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在校园内举办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表演、实践活动、学术讨论,不仅能丰富校园活动的内容,还能加强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传统文化。
四、结语
1.有利于提高对工作岗位的忠诚度现在的许多大学生急功近利,不愿脚踏实地地面对工作,得到一份工作后,稍不满意就马上跳槽,对企业没有诚信可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讲究忠诚度,注重从一而终,强调“术业有专攻”、“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存在消极因素,但是,在对待工作的忠诚度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成分的,要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忠于岗位、热爱岗位的思想。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当代大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与周围同学协作互助的意识淡薄,人际关系疏远,而现在企业普遍要求员工之间团结互助,通过友好协作谋求任务的完成。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和为贵”、“中庸和谐”的精神和思想与现代社会和企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不谋而合,充分挖掘祖国文化的优秀精髓,教育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团结互助、和气协商的品质,这对当代公民的文明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有利于大局意识的培养在优越的生活条件的熏陶下,当代大学生普遍看重自我权利,看淡整体利益,他们的大局观和集体意识淡薄。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服从整体的精神,都强调在个人与集体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全局意识,反对个人主义。
4.有利于不断创新、刻苦钻研精神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焕发生命力的不竭动力,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和发展中靠自己的勤劳勇敢、勇于创新、刻苦钻研积累起来的。科技方面的四大发明,建筑方面的万里长城、都江堰和圆明园等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大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如果能深入地领会和继承这些文明成果中蕴含的创新和刻苦精神,对自身和国家的发展将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消极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看重门第和等级,地位差别非常明显,“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普遍代表了古人对社会等级制度的默认和维护,对大学生民主精神的培养不利。这从某种意义上也激发了人们对“官本位”思想的推崇和膜拜,并一直延续至今,我们的社会深受其害。
(二)中国传统文化只有群体没有自我,这种思想蔓延的结果是,人们的“忠君”思想较重,而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受到漠视,人民的公共意识不能得到有效培育,不利于公民社会和民主思想的建设。
(三)过于肯定“中庸”的处事方式,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思想,导致高校学生的积极进取意识和创新思想得不到提升和发展。他们更多地倾向于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追求平平安安,尽量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这种“无为”的思想造成学生中庸俗习气的蔓延,扼杀了创新的思想光芒。
(四)比较重视关系和人情。中国社会是一个关系织就的社会网络,人情组成的社会。“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中关系和人情的重要性。
三、新形势下积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积极重视高校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氛围是学习的重要资源,文化气息浓郁的环境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手段,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非常生动地表现了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意义。在校园环境里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培育和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用浓郁的文化气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的熏陶,在传统文化的陶冶中健康成长。
(二)积极重视传统文化课程的引入当下,各高校非常看重专业课程教学,将大部分的力量投放到了专业教学上去,高职院校在重视专业教学和技能教学的基础上还积极重视就业工作的提升,而对学生的个人和将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综合素质教育却被逐渐边缘化。近年来,国学在国内逐渐升温,并逐渐被各个高校所重视,于是许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课纷纷进入各个高校的选修课范围。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从本质上讲,人们所受的教育,主要指的是文化的教育。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类社会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创造出来的,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内在提炼。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丰富而视角深邃的传统文化背景相联系,通过汲取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目标是塑造人们健康的人格,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升人们理解人与人、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的能力。所有这些都符合今天我们所大力倡导和追求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与今天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目标是一致的。目标的一致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二,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的活水源泉。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爱国主义思想和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的价值信仰,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衡量指标。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题材广泛的爱国主义思想正是今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竭源泉。
总之,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深叶茂,健康发展。否则,丢掉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当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法绕开的“结”,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优秀的文化成果对我们今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而有效的引导作用,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不竭的资源,人们通过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会使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概括来说,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塑造人、培养人的功能等方面。具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背景。传统文化是人类精神智慧的结晶,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教育是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一种生命机制,没有文化传统就不会有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无法拒绝的历史传承,这就注定了教育必须以传统为前提、为基础,去继承传统,承认历史和传统对人类的作用,从而根据民族传统采取特定的教育行动向下一代提供有关人类历史发展的范型和参照系。”现代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社会不断发展,结合时代要求变化而来的,没有传统文化这一历史文化基础,现代文化发展必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的教育功能,必须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和基点,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价值。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正是这些内容优秀而题材广泛的传统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它激发了我们的民族白尊心、自信心,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并且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积淀成我们民族的共同心理。”我们中华民族有着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高尚人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刚健奋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标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慨;“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勉风格;“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奉献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气节等等。这些最优秀、最可贵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我们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及其宝贵的教育内容。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教育原则和方法。一般来讲,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如下几种教育原则和方法:一是教育注重言传身教的原则。如孔子主张以道德示范为特点的教育方式。“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都说明了以身试教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为我们今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二是道德教育与内心自省相统一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心理教化的积极作用,“内省”“慎独”的人身修养以及“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道德修养方式,为我们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心里教化方面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借鉴。三是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方法。中国古代教育家大多认为德育要高于智育,一个人首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做人,知识只有用于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三、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实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表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切实的效果,能否始终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性与发展性,必须充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和功能。新形势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切实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积极利用各种传媒,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大众传媒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平台,通过各种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载体具体而形象的向广大群众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群众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人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从而达到对广大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第二,构建全国性的文化网站,使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到广大青年朋友。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的新的重要阵地。通过构建全国性的文化宣传网站,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让广大青年朋友远离媚俗,陶冶情操,培养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也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的心中扎根,从而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统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表明了,人与自然应该在一个和谐统一的氛围下共存。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谐统一还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讲究以和为贵。追求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认为的和谐最高境界就是中庸之道。
2.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理性教养。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维系社会的关系、调节个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活动并不是依靠外部力量,主要靠的是对自我的约束。中国古代的人提出,通过对自己进行道德约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提升并且完善自我。
3.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世界中曾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体系,例如四大文明古国。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化仍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使得其在历史的检验中顽强的流传至今。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使得中国人在不同的地域都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这种情感超越了国界,使得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都能够很好的凝聚在一起。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教育价值
中国文化提倡以仁和善为本,传统的优秀文化能够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确的教育方向和教育资源,进而实现其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对人们
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强调道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自我约束的前提下实现自我道德的提高。传统文化提倡,从自己做起,使得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在生活的实践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传统文化提倡提高人们的主体自觉性。这种主体自觉性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倡导的自主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自我磨练的方法可以使得处于高速发展社会中的人们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找到自我,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启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中国文化重视天人合一。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得到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在社会中,古人提倡人与人之间仁爱的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尊老爱幼,具有仁爱之心,我国的社会才能够更加有秩序的发展。传统文化中,仁爱的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度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优化教育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2.传统文化塑造人的良好人格。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人们
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了使每个人的道德建设都能够有效的适应当下我国的社会发展,教育工作者需要培养人们的人文主义精神增强对人们的理想信念的教育。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倡导以苦为乐,注重对自身的完善,主张理性与感性的容易,将艰苦的过程进行美化。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对教育受教者有着较高的要求,也对传授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古人说,一个成功的人生应该经历自我修养、持家、治理国家、平整天下的历程。这一思想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与客体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人感,只用主、客体通过对自身修养的不断强化,才能够完成二者的人格构件。另外,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精神。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时代的需求和传统的精髓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将自强不息的人文主义精神进一步融入到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让这种精神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并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传统文化提倡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培养现代
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经过大量的锻炼人能够超越自我,不断加强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养。这种精神也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我国社会的发展即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自强不息的精神能够为人们带来强大的精神力,使我们在严峻的局势下开辟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道路。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进一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教育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的精髓是爱国主义,古人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提倡天下为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奠定了有利的思想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要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时代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激励人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共同奋斗。在信息化时代下的中国,思想政治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成员科学的三观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以道德行为规范。在教育是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不断的追求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进步。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教育价值还表现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中华文化提倡在道德实践中育人。这种精神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以民为本,依靠群众解决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以民为本的思想正好也呼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民生”建设。这种重视民生的思想告诉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将人们的基本利益放在教育与发展的首位。教育工作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将思想道德的教育与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这样在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今思想教育中的价值。
三、实现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它集中的反应了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传统文化的合理选择与继承,它不仅体现了我国当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良好的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是我国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它对将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相结合,能够保证传统文化的正确传承,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一步取缔。
2.要辩证的认识和利用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教育中的功能。
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具有其特有的两面性,它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精华文化,也存在着一些落后封建的思想糟粕。同志曾经指出,清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吸取先人博大精深的智慧,是提高我国国民的自信心和发展新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首要条件。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要进行批判的吸收,科学并且辩证的认识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还要以为基础,使用唯物辩证法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筛选和剔除。还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科学的整理。此外,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结合当今时代的特性,有选择性的进行继承与发展。
3.建立良好的制度保证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
我国在建国后,受到了各种各样文化的冲击,曾经一度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导致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走向了消失的地步。在教育界,由于受到西方新的教学观念和知识理论的影响,我国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存在了巨大的缺失,这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曾一度的中断,甚至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排斥的态度。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人,不仅出于三观形成的时期,也正处于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时刻,我国的各个相关部门应该进行多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将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落实到法律法规中。例如:我国的教育部门在学生的中小学阶段,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适当的在教学课程中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里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向上精神、民族自豪感,可以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中国几千年来所沉淀的人文主义精神,使得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建立起来。使得学生在为中国灿烂辉煌的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更加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而为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此外,还要在我国的教育界努力营造一个充满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教育大环境。并且通过法律制度的保障,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深入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的了解我国传统的道德精髓,以便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中华民资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所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国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所积累的优秀精神食粮。对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发掘,有助于帮助我们进一步的发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利于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四、结语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政教育;价值与应用
21世纪,是一个科技技术十分进步,经济水平高度发展的年代,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紧密,这个时候西方外来文化开始对我国老百姓进行侵蚀和影响。尤其是对刚成年不久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西方新鲜事物和文化的影响,近些年来,一些大学生身上弥漫着浓厚的西方理念,完全没有传统文化的影子,甚至有些学生连传统民族节日,民族精神都忘记了。这样的情况,会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与压力。因此,要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就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应用。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仅仅是依靠思修课程进行教学,这些思修课程大部分是偏政治思想类,对于当今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枯燥无味,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长期下去会影响高校的思政工作。在思政教育课堂,插入传统文化,能够丰富课堂的内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上古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好奇心,并慢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长期下去能够提升思想教育课堂的效率。
2、有助于培养“四有新人”
高校思想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要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就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正义、礼仪、自强等精神,还有敬业、奉公、奉献等内涵,这些传统文化内容都与高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目标相适应。例如,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授“端午节”、“屈原”等传统文化的故事,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教育学生要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3、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现在思想政治教学,教材比较单一,内容过于简单,给高校学生的感觉是空洞无趣,对高校教师来说,缺乏比较充实丰富的教学素材。要丰富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就可以借鉴传统文化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要求,借鉴传统文化的优秀土壤。例如,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仁爱孝悌”的家庭规范,可以在教学中增加“能温席小黄香”“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学生要学会仁爱、学会孝顺、学会尊敬长辈。再如,要教育学生“艰苦奋斗”的个人修养,在教学中可以增加“囊萤映雪”的故事,讲授古代中由于家庭贫困,节约灯油,就借助萤火虫看书,甚至冬天在雪地上看书,鼓励学生向古人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
4、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
目前高校的师资力量仍然比较薄弱,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师资更是达不到教学的要求。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都是由非专业的教师兼任,有些高校甚至让一些行政教师担任,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程的教学效率,思政工作缺乏专业化和科学化。现在高校的教师受到工作、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缺乏心态较差,喜欢抱怨,甚至借助课堂去发泄自己情绪,出现抱怨国家、抱怨政府、抱怨社会的心声,长期下去会严重损害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借鉴传统文化进行教学,高校教师在备课、查阅资料的时候,也是在给自己重新复习传统文化的精髓,重新对自己心灵进行洗礼。例如,教师收集“集体利益”的资料,重新查阅古代的“苏武牧羊”、“昭君出塞”故事,这样可以提升自己的内涵,并强化自身的集体主义意识。
5、有助改善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就提到过“因材施教”等思想,孔子曾经就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培养了三千名弟子。作为高校教师,随时可能几百名的大学生,这些学生的性格差异较大,兴趣爱好具有较大的不同点。教师,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因材施教”等方法,注意对每位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作为高校教师,根据现在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知识水平、心理特点等,以人为本,尊重差异,挖掘学生的潜能,这样比较有效地促进高校思政工作的进展。另外,作为教师,凡事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教育工作者,在备课的时候,可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以身作则等教育理念,大思想家墨子也善于以身作则,借助墨子的思想“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要让学生树立良好思想政治目标,教师要先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时刻在大学面前,展示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高校教师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时不断提升个人的修养,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的注意事项
1、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工作应用中要与时俱进
在高校思政工作中,虽然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应用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不能一成不变。对于传统文化,始终要抱着辩证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要借助现代技术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例如通过多媒体等播放历史故事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勿直接照搬过去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例如有些高校直接让学生每天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开始会比较新鲜,时间久了会比较呆板。在讲授传统文化的精髓的时候,可以引入一些现代的一些案例,这样让学生感觉整个教学更加贴切。
2、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工作应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改革,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中心,因此高校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在引用传统文化相关理论,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借用那些适合本专业学生的历史故事。例如,对于外语专业等以女生为主的班级,教师可以引用古代的“武则天”、“慈禧太后”“窦太后”等人的正面或者反面故事。假如面对是工科以男生为主的班级,可以引用“曹操”、“唐太宗”、“屈原”等名人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王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
[2]李曼.浅谈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
[3]王威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4]郑轶.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途径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2(10).
Abstract: Aiming at severe challenge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way of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教育;整合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ideological education;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214-02
0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需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化和思想来指导;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也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平台。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整合,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及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培养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可行性依据分析
1.1 二者整合在教育内容上促进互补思想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的内容则围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陶冶高尚情操为主题的人文学科知识传授和教育。我国大学过于注重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决定了我国大学生文化教育更加强调人文素质教育,这从文化素质教育缘起于人文教育相对薄弱的理工类大学可见端倪。人文素质教育要处理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必然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内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必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而传统文化教育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包涵着许多优秀的思想道德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中吸取某些内容,以充实道德教育的知识含量,增强其感染力因此,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在内容上存在着互补关系。二者整合教育让大学生们不断汲取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料,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1.2 二者整合在教育功能上体现多层次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人自身发展为代价的,而人自身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发展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功能不能不兼顾既要造就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又要使人尽可能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并且尽力使二者相互促进作用显示出来。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由单一功能向多样功能发展,实现其发展。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使大学生可以领会古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的许多知识和礼节,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在细微之处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和思想品质。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逐步趋向全面深化,逐步向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多层次发展,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1.3 二者整合在教育意义上具有时代价值随着中国加入WTO 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迈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中西方国家充分利用经济强势,进一步提出“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西方文化“植入”发展中国家日趋成为一股汹涌而至的浪潮,这种浪潮也渗透到中国的高校,一部分学生的精神境界、思想道德发生了新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混乱无序现象。因此,增强社会认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认同、社会责任认同无疑是当前增强我国居民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阶段认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一个重要而有力的思想武器。特别是对当前的大学生而言,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和责任意识教育,以增强大学生对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增强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决心。因此,二者整合教育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思想指导,对维护国家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具有时代价值。
2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途径
2.1 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针对当前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导致一些负面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锻造学生理想人格、提高学生政治高度,树立学生更高境界的信念与责任感方面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因此,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之一在于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内容到形式,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并挖掘、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因素,突出其教化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获得文化活力,更好地引导和确保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例如,可在高校各专业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同时,补充《中国哲学史》课程,并且把其作为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哲学反映了中国各个时期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较全面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国哲学的辩证特点,自觉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伦理道德水平的基础上,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等等,使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哲理又有文理,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
2.2 弘扬传统文化美德,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2.1 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在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经过数千年的演绎和扬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榜样等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风尚习俗等形式存在着。这些文化积累,己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激励当代大学生以民族英雄为榜样,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努力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富强繁荣奉献自己的力量。
2.2.2 弘扬诚实守信传统,诚信立人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以诚相待,忠诚守信,历来是中国人的道德信条和优良传统。挖掘传统诚信道德,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价值。同时,良好诚信行为的培养不仅需要良好的教育氛围,也需要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目前各高校比较认同的做法。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信用教育,学校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将学生在校期间涉及到信用方面的事项逐一记录在册,包括守信与失信,通过这些一系列的数据、事实、行为的记载,就会有效地达到教育学生诚信行为的目的。
2.2.3 弘扬崇高进取传统,培养高尚人格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注重气节、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强调忧国忧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尤其强调一个人只要按照修身的原则和方法,自强不息,进德修业,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就一定会锻造出理想人格。道德伦理观念和为人处事哲学等道德修养的精义,对于塑造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要发展就必须将理论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将二者融会贯通,形成互补,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2.3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使传统文化与现时代相适应,也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在站在现时代的角度去理解传统文化,同时引领传统文化走向现时代。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迫切需要创新,以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降低的局面。为此,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扬弃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辟新路子,总结新经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守创新原则:一是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格教育的优化整合,注重先进科技文化成果的宣传教育和普及,促使各种优秀文化成果不断转化为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素质。如前文所述,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互补性,若将其课程融为一体,并加以规范、系统,确定科学的比例,不但能避免二者分离状态下必然形成的课程重复设置问题,而且一方面可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赋予“两课”教学更厚实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又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导向性,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扎根于优良道德品质的深厚土壤中,可谓相得益彰。二是对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解读时要求我们必须以现时代的价值取向去理解一些优秀文化传统。在时代大潮的搏击中,在全球化竞争的洗礼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引导大学生把个人命运和整个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联系起来,在整体的世界环境中求得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因此,大学生群体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以一种平等、认同、尊重、宽容、开放的心态,以跨文化的多维视野,确立“与国际接轨”的总体态度,自觉寻求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合点,始终保持对于别国、其他民族的新鲜感和敏锐性,努力学习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培育时代所需而中国本土又急缺的民主、科学和法治精神,使传统文化不致与现时代的价值取向相背离。
3总结
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教育是在保持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探索二者相结合的途径和渠道。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导,使它更具有方向性和影响力;以传统文化作为道德教化的大背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形象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丽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究,2007,(02).
【摘 要】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行各业要谋求发展必然要不断从“创新”中掘取前进的动力,审视问题应对挑战,教育亦是如此。纵观当今教育界,“少、慢、差、费”的历史问题仍然存在。“僵化、功利”的新问题层出不穷。“创新教育”实施缓慢,步履维艰。其中不乏客观条件的制约,但主要原因在于人们主观思想的抵触和误解。因此,我们探究当代问题,需立足传统,溯源文化,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才是教学研究的根本所在。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通过对道家思想理论的分析,从而得出传统文化对于当今教育的阻碍因素。这对于我们今后在进行教育改革创新时该本着何种思想和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传统文化;道家思想;教育创新;阻碍;误区
一、引言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厚重的岁月积淀,更是璀璨的文化缩影。五千年的文化熏陶早已渗透于我们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以及道德标准。特别是作为文化源头的“儒、道”二家,其影响更为深远和广泛。然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其进步性,积极性,也有其阻碍性,消极性。当今社会文化日趋多元,新旧思想交替碰撞,对于传统文化的扭曲与误读也是比比皆是。如何择取符合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内容并非易事。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客观的进行分析、解读。
二、“道家”思想中对“创新教育”的阻碍因素
通过对道家思想的研读,我们从中总结出三点要素。分别是“道家”天法自然的世界观与创新教育“人治”观念的相悖。道学中“相生相克”的辩证思想对于“求新、求异”的否定。以及道家学派所倡导的“绝圣去智”的核心教育思想对于创新教育的一些不利因素。
1.“人治”教育观与“道法自然”世界观的矛盾
“道”,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永恒存在的,揭示着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人治顺应天治。反之便会破坏原有秩序造成危害。在这里“人治”的范围包含的很广泛,既包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先进技术的提出,也包括一些新思想的提出。教育的理论,方法,技巧的创新也是一种“人治”。从道家角度来看,教育发展自有规律。这正是道家“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一种体现。也正是这种思想使得我们在进行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时候,时刻有一种“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惰性思想。首先我们不否定道家理论的正确性,但是我们必须认清的是我们在遵循这种理论时不能存在歪曲和误解,道家所讲的“无为”是不“妄为”非不“作为”。如果说道家的这种思想体现在而今的教育中。应是对当下这种过度加工,过度雕琢的所谓的“天才计划”的批驳。是对这种现行社会中产生的将教育过程尽可能的缩短,过分强调结果的忽视教育客观规律的病态教育的驳斥。而非是要我们对教育创新“静观其变”“袖手旁观”。
2.对于道家“相生相克”辩证思想的误读
道家认为事物都是在对立的关系中衍生的,正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承,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事物一分为二,相互转化。而最为理想的模式就是一种“守恒”的状态。创新思想的产生必然要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打破原有平衡,增加不稳定因素。二是新思想也有利弊,若是弊大于利我们又该如何处之呢。《道德经》中有云:“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慈孝;国家混乱,有忠臣”。老子认为仁义也好,智慧也罢,表面看来似乎有益,但是人们不要忽视了其相反的一面。 众所周知,教育本身是一种成长的过程,传统的模式未必会适应当下的发展。但为何我们在提到改革与创新时,总会出现各种反对之音呢?究其原因,正是这种隐含的辩证思想在潜移默化的对我们的教育活动产生着影响。一方面,教育者担心教育上的改革创新会变革长久以来形成的教育大环境,甚至忧虑教育创新会使教育的质量下降,甚至还不如不改革之前。
3.“绝圣去智”的“无为”教育思想
“无为”思想反映在教育上主要体现为“绝圣去智”的教育理念。“绝圣去智”出自《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去智,民利百倍;绝仁去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认为所谓的“仁义”“道德”都可视为“巧利”是统治者扰民的“有为”是欺骗百姓的冠冕堂皇的“文饰”。更是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根源。而这种“有为”体现在教育上既是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理念的更新,及教育实验的进行。老子历来是抨击“知”的。其认为“知”与“欲”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天下每每大乱,罪在好知”“知者,争之器也”。局势更迭,文化先行。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教育,教育和文化可以说是一种相互辩证的关系。一方面,文化要通过教育传播,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人思想的不断发展。而思想的发展就会引起时局的动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老子是不主张实施教育的。他提出“少学寡欲,绝学无忧”,其做法就是“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即教育要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知常”一个是“无为”。知常指的是要遵循教学规律,这在今天也是为大众所承认和认可的。而“无为”指的是要不给予人为的干涉,最好是要不给予任何的干涉。“绝圣去智”的教育理念在今天来看可以理解为教育无须固定的模式,更不要抽象的理论,教育的规律不是外在的约束而是内在的推动。
三、结语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信息主导的时代,而创新思想正是知识信息产生的源泉。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只有以强大的民族创新能力为支撑,才能建设起稳固的知识经济型社会,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地位之重。杨振宁教授曾说:“西南联大教会了我严谨,而西方却教会了我创新。 ”现在的中国教育正是处于这种知识掌握有余,而创新思想不足的状态。有人说教育改革千头万绪,实施改革必将工程浩大。我认为纵然如此,改革思路若是从文化角度出发也必将有迹可循,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积淀的国家。也只有从根源上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比较彻底的解决因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取文化之精华,弃不利之因素。及时矫正人们对于文化理解的误区。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有未来,民族才会有希望。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中华书局出版社
[2]廖敏.《浅谈道家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大理学院学报6卷3期.2007.03
[3]余秉颐.《方东美对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的阐释》.江淮论坛2001.06
【作者简介】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良好的意识品质价值和人文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引导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内涵。因此,如何将传统文化合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加深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核心价值领域是对我国公民价值准则、国家国家目标与社会价值取向的高度总结与凝练,毋庸置疑,在吸收社会主义价值原则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也传承、创新、发展了传统文化。可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是全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统文化展现了我国文化社会遗传,此种遗传因子存在于每一位公民身上。传统文化的学习,其实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文化基因的探寻,有利于加深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感,提升高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应对多元文化价值观冲击的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思想文化的传播、沟通与交融越来越频繁,社会思想观念也越来越活跃,多元化文化形态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并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西方国家流入的一些歪曲我国文化的内容,部分高校学生轻视主流价值观,对民族文化没有自信。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广泛,紧密联系着我们的精神命脉,为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传统文化思想资源,主动回应社会提出的理论与问题,科学转化与发展传统文化中充满魅力、更具价值的重要内容,从而提升高校学生应对多元文化价值观冲击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完善人格
我国传统文化旨在强调道德修养,即一个人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成就自身德行、提高自身内在修养水平,主张通过学习,做一个有理想、思想高尚的人。高校学生是重要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将他们培养成高素质、有理想、有知识的优秀公民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高校除了要创建校园文化、营造班级小氛围、紧抓社会大环境,还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灌输,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作用,推动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完善人格、提升学生德行修养等,并使这些积极因素演变成高校学生德育的主要手段。可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对策
1、加大校园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广泛,且故事性较强,所以广受高校学生的欢迎与喜欢,为了更好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高校可以依据实际发展情况加强传统文化内容的宣传作用,例如,发挥校园媒体优势,加大宣传力度,从而加深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切实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校园媒体本身就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若再专门为传统文化内容设计相应的板块,定期一些教育价值广泛的文化内容,自然可以丰富高校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高校叙事的认识水平、培养高校学生的德育素养,以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当然,高校也可以主动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将传统文化合理贯穿始终,有效结合校园文化和传统文化,创建与众不同的活动氛围,促进校园文化气息的大幅度提升。
2、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添传统文化课程
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有着决定性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枯燥,且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与引导,在此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阻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这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一些与课程内容密切相连的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提升高校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高校学生的道德修养、丰富高校的文化知识。具体来说,一方面,高校应结合教学安排合理开设一门将传统文化视作重点内容的课程。现阶段教育环境下,传统文化还未演变成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系统中稳固的组成部分,增设传统文化课程,加深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重要性的认识,并将其成为高校学生需要累积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优秀文化的学习,高校学生可以较好地转变自身思想和品行;另一方面,思政教师除了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渗透,还要在其他学科中进行宣传与渗透,促进其他学科涉及内容和传统文化内容的有效结合,进而拓展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强调以学生为本,坚持道德人本主义,在创建思想道德时,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观念,要求学生注重人的本真,把完整的人看作一种目的,这无疑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久远,且可以应用于各个学科之中。同时,高校学生还对以人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随着这种理解的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逐渐加深,长期以往,高校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灵魂得到了净化。
3、创建和谐宽松的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环境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既要重视传统文化重要内容,又要关注课堂学习氛围,充溢着文化气息、又宽松活跃的学习环境自然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德育。同时,高校需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将传统文化有效贯穿于整个校园,让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谐宽松的校园文化绯闻可以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文化情景,所以,创建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的主要途径。例如,在创建校园文化硬件时,高校可以将传统文化的精神融入校园建筑、人为景观或教学设施之中,让高校学生随时随地感受传统文化的良好熏陶;在创建校园软件时,高校可以将传统文化因子融入校徽设计、校歌创作、校训制定之中,并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学科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校史在学校内增加名人雕像等人文景观。另外,高校需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或微博公众号的作用,采取学生感兴趣,并可以满足学生需求的形式合理推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专业教师帮助下,创建精读传统经典、弘扬传统技术的学生社团,如书法、武术等传统技艺,开展有利于宣传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提升对传统文化氛围的重视度,帮助高校叙事更好地认识、理解、领会传统文化。高校还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空间进一步学习传统文化,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真正从多方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渗透。
4、创建高素质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
为了更好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高校需要创建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此教师队伍的创建需要做到两个保证,即第一要保证传统文化教师具备良好的责任心及工作积极性,第二保证传统文化教师具备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能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有效融入教学体系,以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结合。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影响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耐心帮助学生解答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除了是教育者还是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主动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从自己身上发现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思想水平的重要影响,从而将此作为标准严厉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修养和文化底蕴。由此可见,高素质传统文化教师队伍的创建对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理渗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越来越明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既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科学性,又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高校需要依据教学实际选择合理的内容,制定可行性对策,从而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波,赵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12)
[2]苏珍梅.关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6)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国传统文化灿烂辉煌、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魅力,这些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承和演变,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并渗透和影响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和人们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紧紧联系在一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导向和精神动力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在当今复杂快变的社会背景和高校环境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发挥优势,必须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从中汲取营养,丰富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内容和方式、方法。
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和现实、内部和外部的原因,使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教化作用和对青年学子的引导作用日渐式微,产生了很多问题。为了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重续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和教化功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资源、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它们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因此,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生动活泼,更加“有血有肉”,更有说服力,更易于被学生接受,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仁者爱人”博爱大众精神、“见利思义”的重义精神、“克勤克俭”的勤俭精神等都是现今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点教育的内容。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古圣先贤的教育思想内容精辟、富有哲理,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弘扬这些优秀思想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行为,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优秀传统文化所肯定的思想和行为,会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追求和提倡。加强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他们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正确的价值观,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目前情况看,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现象明显,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难和问题。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基础薄弱
受市场经济环境、应试教育、西方价值观和网络文化盛行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状态很不理想,具体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传统文化具体内涵的理解程度不高,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传统文化知识欠缺,传统美德观念薄弱;大学生追求个性,崇尚自由,常常重利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表现得较为明显,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等。
(二)高校辅导员传统文化底蕴不足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也起着极其重要的引导和教育的作用。然后现在高校辅导员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不足,无法实施有效的教育,不能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各种机会有效地影响和教育大学生,无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辅导员也是从大学毕业生中选的,大学生身上传统文化基础薄弱的特点也体现在辅导员身上,加之辅导员工作繁忙、琐碎,很多辅导员无法自觉、主动加强传统文化学习,没能切实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质,无法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水平。
(三)高校传统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很多高校缺少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目前,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之类的选修课,而在大多数的高校课堂里几乎找不到传统文化的影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失,重政治性轻文化性的现象普遍,多数高校没有找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平台和有效模式,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当前高等教育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多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相对较为迅速和及时。而传统文化的影响过程相对较为缓慢和长久,教育效果比较隐性、不易表现,这造成很多传统文化教育、伦理教育、道德教育、价值教育在大学课程中的比重降低,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受到严重冲击和挑战。
(四)从研究层面上看,一般只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没有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
虽然现在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研究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问题,但多数没有提出可行性方案,这导致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办法不多,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不升反降。部分学者的研究缺乏从受教育者的视角考虑问题,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研究成果缺乏有效性。
三、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探析
(一)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建设,从政策层面凸显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关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文件,对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具体落实作出规定并要求各高校严格实施,推动和促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并制定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师资培养、经费投入、政策配套等内容的具体实施规划,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加强课程改革力度,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1、开设传统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在目前“两课”的基础上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变“两课”为“三课”,同时开设多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也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并注意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性和主动性。
2、努力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专业教育。专业教师要理清“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的人文因素,把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有机结合。
3、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优秀的文化、历史、价值、美德融入其中,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告别苍白无力的灌输,实现生动、活跃的教学氛围,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氛围
高校可以开展相关的活动引导大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如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戏剧小说等,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底蕴。高校可以邀请名家开设传统文化人文讲座、举办文化论坛、传统文化艺术展览等浓厚校园传统文化氛围;高校可以通过演讲、辩论、征文、读书月、经典诵读等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高校可以结合现实发生的具体事件,有针对性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
(四)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高校应利用各种建筑、橱窗、灯箱、板报、横幅、标语、路牌、警世语等文化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使校园各处都充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氛。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传媒的育人功能,通过网络、电台、校报、学生社团刊物等传媒手段,强调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44-01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比较缺失,从历史来看,主要是因为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认为中国的贫穷根源是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简单的等同于封建文化,把现代化等同于完全西化,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今天看来,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我们在坚持改革开放、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为我所用的同时,在主流思想上回归传统文化、并以此建立民族自信和民族认同,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分析、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以此来教育青年,就很有必要。
1.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资源
我们要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发掘出对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正面、适用的精华内容,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和青年现状,中华传统文化中可用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1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蕴含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是全国各族人们共同的精神支柱,鼓舞和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斗。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爱国传统的国家: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驱避之"。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缔造了许多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利益而献出自己的力量,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我们要继续发扬这种爱国精神,同时把爱国情感和爱国信念转化为爱国行动,把青年动员起来、凝聚起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
1.2重德倾向。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一向重视和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认为"德行为先",也留下了很多优秀的道德教育的内容,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很好的资源。《礼记・大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方法主要是内省和慎独。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要不断的进行自我心灵的省察。对教育者而言要身教示范,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重视德育,而且对个人如何修炼、培养优秀的道德有诸多表述。青年人多多学习这些内容,必然会大有裨益。
1.3和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以和为贵"、"持中守和"等思想,一直追求"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和谐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个人自身的和谐。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提倡"与天为一"。现今的各种生态危机已经给我们人类提供了警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我们必需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而任意的破坏自然,最终必会遭到大自然的毁灭性的报复。这些现象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教育青年以和谐思想为发展指导,促进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
2.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途径
2.1注重引领,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努力做到在学习、体验、运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做法有:将传统文化纳入课程教育体系中,让民族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学校可以把传统文化的合理部分有针对性、层次性的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还可以开设专门的介绍传统文化的精品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发挥各门学科的合力作用,在语文、历史等学科中也能广泛的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青年能够在学习专业文化的过程中加强民族精神的教育,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弘扬民族文化。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带动青年去用心认识,自觉学习,进而引导青年实现自我教育,自觉消化、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2.2多管齐下,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课堂教学作为第一课堂,能够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的的思想理论教育,引导青年正确认识民族精神,形成民族情感和信念,而要想真正的发扬传统文化,更需要的是把理论付之于实践中,在活动中形成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气质。
在开发和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我们要重视开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教育活动,可以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以及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纪念日,举办主题鲜明、形式活泼、重在体验的活动;组织青年学唱爱国主义歌曲,定期举行歌咏比赛和文艺演出;组织青年开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格言、中华经典美文的诵读活动等,让青年在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传统的真谛,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够将民族精神更好的运用到生活中,让人们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将传统理论与现实环境结合起来,从而去粗取精,有针对性的吸收适合人身发展,社会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实现真正的内化与外化的合理超越,促进人们的道德文化品质的发展。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青年生活的每个场景、每个细节,让青年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显得尤为必要。
2.3与时俱进,重视网络新媒体手段。网络被称为新媒体,是区别于传统媒体手段的新兴力量,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优势资源来广泛的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可以有组织的开展青年收看各类电视讲坛,如中央台的百家讲坛,就是讲解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组织青年观看反映传统文化和历史题材的经典影视剧。在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时,我们更应该利用好网络这一新型载体,更快更有效地占领网络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有效地整合网络资源,建立各类"红色网站"、"国学网站",开辟专门的优秀传统文化节目,建立网上课堂。同时,还要建立起一支既懂得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精通传统文化,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占领网络阵地,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年的民族精神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总而言之,我们要从课堂、课外、社会氛围等多方面立体打造,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氛围覆盖并影响到全体青年。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当前青年的特点,传播手段上要重视网络工具的应用。惟其如此,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为青年所接受、吸收,并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06).
[3]董晓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探[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06).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思考
一、渗透传统文化对中学生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风雨洗礼,成为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里众多古文明都成出现中断,唯独中华民族屹立不倒,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同化力、包容性有着密切联系,更与中华民主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密不可分。时至今日,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依然指引着我们不断向前发展,但不少的现代人却早已不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至抛诸脑后。中学生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阶段,正确的在思想品德课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良好契机,无论是对学生的成长还是对文化的发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树立正确的思想情怀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对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情况,端正的人生态度是影响深远的,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当非常重视这个阶段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塑造。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需要的一定是具有高尚品德的爱国人士,而非单纯的知识“机器”,一个人在社会中实现价值,并不是看他有多大的才能,而是取决于对社会有多大的奉献,当今世界能够取得非凡成就之人,往往并非聪明绝顶者,而是宅心仁厚心系天下之人。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对人品质和思想的教育,以爱国主义和孝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情怀意义重大。
(三)培养端正刚毅的品格
在传统文化中,古人常常为梦想坚持不懈、为理想奋斗不息,马革裹尸还的刚毅精神以及头悬梁锥刺股的坚定信念都是当前众多学子所缺失的重要品格。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取得重大成就,优越的物资生活让很多人丧失了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遇难而退的人原来越多,迎难而上的好男儿越来越少。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融入这种传统优良精神,将能够激发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意志,培养坚定不移刚毅不屈的优秀品格。也只有这样的才人,才是能担当能为祖国和社会做出卓越贡献之人。
二、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
(一)重视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导向性
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初中阶段的教育思想教育应当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学生思想引导的重要课程,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丰富学生人文知识的同时,巧借传统文化强大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思想品德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第一项原则就应当是重视思想引导性,努力以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端正的思想态度和人生信念。
(二)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在过去老式教学课堂体系下,课堂的主体是老师,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并不考虑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打消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更磨灭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切实以学生为主导,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认可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三)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要灵活运用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多如浩瀚的繁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巧妙的将传统文化与当前的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相结合是教学的重点。中学教师必须对课程内容和传统文化都有充足的了解,然后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不会感觉到疲惫和困乏。学生兴趣的培养是教育有效性的前提,运用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是当前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四)坚持思品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思想品德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应当是一脉相承,相互融合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这而这融会贯通,切忌在教学中生搬硬套,将思品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相互隔离的做法。中学生处在只是较为贫乏的阶段,老师的引导和教育依然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点部分,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系统的融合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而相互割裂的知识体系则略显枯燥和乏味。
三、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
(一)在知识传递中渗透传统文化
知识传递是中学教学的主要手段和目的,任何教育都具有两方面的作用的目标,一个是思想引导,一个是知识传递。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知识内容的传递,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和提升头脑思考能力,在知识传递中教师就要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巧妙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统文化,并且在潜意识中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这样的教学才算是成功有效的。
(二)在知识启发中渗透传统文化
学生学习知识最终还是要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能够用所学的知识知道社会实践,否则死记硬背知识点是毫无益处的。知识的学习考记忆,知识的应用则是靠思考,在教学中教师更重要的作用应当是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思考,对知识有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对知识的运用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样学生才能够学有所用。因此,在对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去自己思考和探索知识,同时融入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学生思维空间,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探索的兴趣。
(三)在知识检测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敦促学生认真学习的有效手段。通过在知识检测中加入传统文化内容,学生会以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更专注的注意力去关注和思考传统文化,并且在考试中主动将传统文化与所学知识点相结合,提升自身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结语
相比较现代的教育教学方法,传统文化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培养和品格的塑造,所教导出来的学生与社会而言更为有用,也更有利于学生后期成长和发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即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也是对学生性格培养的重要帮助。中学教师应当在今后的教学中,广泛灵活运用传统文化的力量,全面提升思想品德课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熊豪.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意志品质培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互动模式 探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思想观念、道德素养、政治觉悟的一门教学活动,其中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理念,在教学课程体系中处于主要位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逐渐完善,教学不仅要立足社会、自足新时代,还要坚持弘扬主旋律和传统文化,基于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历史构建思想政治教学的新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是对历史的传承,其中包含了很多先进思想,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弘扬文化的有效形式,两者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彼此之间互相促进、相互影响。作为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自身就具有教化功能,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弘扬也必须依赖于思想政治的教育形式,只有批判地继承,积极汲取营养,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思想代代相传。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古代时期,传统文化具有教化的功能,是文治的一种手段,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的教育。简言之,文化就是一门综合学科,包括知识、艺术、法律、习俗、信仰等,是能力的总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具有历史价值的、经过长时间沉淀积累而来的文化,具有民族创造性的鲜明特征,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传统节日、中华武术、民间工艺、饮食文化、传说故事等都包含其中。
顾名思义,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人类思想进行的教化,是指社会或社会集团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还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因此,可以构建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模式,吸收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的精华,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同时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传播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思想政治中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传统文化弘扬传播后带来的智慧与思想,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展现传统文化的外在形式。思想政治的弘扬离不开文化的积淀,传统文化的持久性传播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学。
二、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的可行性
(一)从内容角度
文化是社会形态的集合,是一个人内在的底蕴,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而又深远持久的,我们常说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素养、社会行为都是文化外在的具体表现形式,从内容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互动明显。
(二)从功能角度
文化是人类在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的素养,看似人为而成,但是可以反过来塑造人、影响人。人类的教育也可以看成是文化的教学。例如,儒家学派主张的“仁爱”与“忠孝”,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头脑,对人们培养爱心与忠厚孝顺的品格有深远的教育意义。这些恰恰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之意。因此,从育人的功能上来看,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三)从目标角度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最大功能就是教育人、培养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也是希望通过思想道德的传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常说的“君子”就是文化教育目标的体现。也就是说,两者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对人类发展起到主要教育作用。
(四)从价值取向角度
文化是长时间沉淀而来的人生,是对人类生活追求的集中体现,也是传统价值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大学》一书中提到的“大学之道”提倡的就是良好的德行,与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标相同,两者价值统一。
三、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的重要性
其一,协调好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首先,借助悠久的传统文化,可以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的厚重感,有关思想的传播不是一纸空谈,它要有丰富的历史传承,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其次,传统文化的内省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德育教育都是思想的精髓,也是当今教学应该研究的主要议题;最后,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魅力,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照本宣科,强调其与传统文化的互动,更易于被人们接受,文化中包含的文学、音乐、体育等知识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切入点,丰富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将传统文化转变为积极的思想。
其二,协调好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模式,可以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的传承一直以来都是学者关心的焦点,只有不中断地发扬优秀文化,才能确保思想的传承。坚持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互动融合,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树立人们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教学中通过实践、锻炼、教育等方式弘扬悠久的文化。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的构建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彼此的关系。想要通过构建两者互动模式实现创新发展,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就必须结合实际找到互动的新方式。
(一)理论构建
第一,辩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优秀的精华,但不免会有不值得现代社会推崇的地方。比如,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束缚人们的思想已然不再适合现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科学地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其中的精华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第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因此,传统文化中包含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仔细研读中国经典著作,找出其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利的部分。
第三,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兼具政治性与文化性,要求我们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同时,也应该自觉遵循文化教育的规律,注重不断拓展文化资源、充实文化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学本身就吸借鉴了教育学、伦理学等知识,因此关注其文化价值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与针对性,而且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文化涵养。
(二)具体实践
首先,要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将各类文化要素整合起来,在学习和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借助作品展示、革命区活动等实践活动突出文化的育人功能。
其次,发挥新技术的优势,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等智能化设备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在一起,组织多样化论坛,为人们提供一个沟通的新渠道。
最后,坚持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做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凝聚爱国主义思想,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才。
五、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弘扬新思想,坚持教育功能的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并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传播文化,通过理论与实践共同努力促进人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继红,王易.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与趋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89-93.
[2]张祥浩,石开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56-59+127.
[3]王威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21-125.
[4]尹才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一部力作――评顾友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1:175-156.
[5]王志刚.传统文化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图绘――《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一书评介[J].黑龙江史志,2013,15:155+157.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探索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刍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究 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浅谈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探究 刍议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析 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1-11.
[2]新闻网.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2014-05-05)[2015-04-13]..
[3]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11-112.
(一)中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发端。
中国的教育理念发端于孔子,孔子弟子三千,是典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傅带徒弟。而他的《论语》几乎全是夫子自道一人独白,没有学生质疑,更没有学生反对他的观点,即使有所谓循循善诱的启发式,也不过是启发学生说出他早已知道要告诉学生的内容。“引而不发,跃如也。”这就是教育的本质。这样的启发式实际上还是不平等。而西方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自称自己的方法是“精神助产术”,是自知其无知而引导别人学习,看看苏格拉底的著作,那是学生和老师的对话、辩论而不是老师对学生的训诫教导。西方现在也是这样,上课前老师不一定有什么现成的结论。结论在他们的探讨中。他们是师生,更是对手。在他们那里可能没有标准答案。符合标准答案的学生也很难是好学生。谁的见解新鲜出奇别具一格,有创新就是好学生,老师会给他%高分。即使错了也会受到鼓励。一个人即使倒下也是向前的。“吾爱吾师,可是我更爱真理。”这样的传统和观念在过去中国是不可能出现,不允许存在的。把真理当作老师和把老师当作真理是根本不同的。把真理当作老师,真理会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多人们都有进步和提高,而把老师当作真理只会真理越来越少,师傅越来越多从而使人萎缩。中西方的差别也正在这里。
(二)中西方教育对别国教育理念的不同借鉴。
除此之外,中国当前教育同时还借鉴了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国家按统一标准来塑造大学,导致“千校一面”;各个大学又按照统一的要求塑造学生,导致“万人一格”;总之,以“塑造”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严重的制约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从而使教育失去了活力和创造性,“一考定终身”和“唯分数论”的观念渗透到各行各业。西方教育的理念则不然,成长教育是西方教育理念的核心,它贯穿在从幼儿到研究生的教育全过程中。在西方国家,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开明的,是顺应自然发展的,他们几乎从不干预孩子的兴趣,更不会强迫孩子干什么或不干什么。他们倒是十分重视对孩子的自身锻炼,要孩子懂得无论什么事情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西方国家的成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教育理论的影响。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现代儿童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创始人。同时,卢梭又是自然主义教育的奠基者,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是他全部教育学说的核心。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成人不能不顾儿童的特点,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教育,干预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对比中西方的教育理念,最根本的就是教育理念源头上的差别,这就是我国应试教育的根源,也就是我国缺少杰出人才的根本原因。
二、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的教育需要从根源上鼓励改革创新。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教育是存在着许多问题的,当然这些问题的存在其实和孔子本人没有什么关系,孔子创造的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也不简单,问题在于后人不敢和不能超越他,把他奉为不可超越的万世师表,这就十分悲哀了。儒家本来就不是提倡创新的思想体系。中国传统教育适应中国传统社会,一向缺乏创新机制和精神。而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柏拉图的学生亚里世多德就是一个名声和水平不亚于苏格拉底的哲学家,西方其后乃至如今也是大师带出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带出了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才是教师的本领,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反观中国的“教育”,孔子的后人没有一个人超过孔子,在这个意义上,孔子就输给了苏格拉底,中国的教育就输给了西方的education。
(二)学校是中国教育改革践行的前沿。
创新需要澎湃激情,创新需要勇敢坚定,创新需要机动灵活,创新需要融会贯通,而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教育缺乏、反对、扼杀的也就是它们。它使只会接受这种死知识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人格发育不健全,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严重暴露了其缺陷。中国的“教育”和课程设置深受中国传统社会和苏联影响,把课程理解为少数人研制、多数人实施、自上而下单向传递的指令和目标。教育以教师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这必定是以教材以知识为标准,其内容侵害了学生利益;学生和教师都成为了教材和知识的奴隶,教材内容太多,同时又死板,对学生的要求又极高,中国的学生负担之重是世界上少有的,“减负”的呼吁也叫喊多年,但就是减不下来,甚至是越减越多。原因就在于这些负担不是由学生主动要求的而是教育者强加的,标准是他们定的,自然我们缺乏创新精神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