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艺术教育的任务范文

艺术教育的任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艺术教育的任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艺术教育的任务

第1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建设;人本主义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改变。现代传媒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频繁,现代社会急需一批具有专业技能能力强的人才,使以面向社会需要培养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得到迅速发展,其培养的学生也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但与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相比较,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明显存在着一些突出的不足。国外高职院校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建校时间早,社会认可程度高,在发展过程中积累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师资队伍。西方的教育事业遵循人本主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式和中国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方的教育事业一直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其优秀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现代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急需一批综合素质高的艺术型人才,丰富文化生活,所以对人力资源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的艺术类招生数量还会持续增加。所以高职院校的扩展更需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为支撑,这就需要找出现实中存在的不足,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优化师资力量,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

一、我国高职艺术类教师队伍的存在问题

虽然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高职院校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但是多是技能人才,艺术类人才还不多见,而且其发展历史只有数十年,所以相对高等教育学院,缺少一批合格专业的师资队伍。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寻找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的优秀的先进经验,从学校长远发展目标出发,找出问题,寻求解决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艺术类教师队伍学历偏低,缺乏现代教育理念。首先,高职院校作为现代社会的新兴产物,发展历史短暂,只有数十年之久,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有一批优秀的师资力量。现代高等学府的师范专业多是培养初高级教师,现代高职教师的培养也只是在近几年在部分学校开始试点,从源头上来说,就不可能有高学历的教师队伍。而且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是地方的初高中学校的教师组成,学历比较低,多数是大专水平,缺乏现代教育理念,明显不利于现代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

其次,相比大学等高等学府,高职院校缺少足够的号召力和信服力,不能吸引国内一流艺术家的青睐。而且自身的机构设置也显示出了一些弊端,在教育经费和待遇水平上也是不能和高等院校相比的,所以,高职院校招不到优秀的人才补充师资力量的不足。

(二)高职院校艺术类的教师队伍不稳定,缺乏和谐的师生关系。高职院校发展历史短暂,而且艺术类教师队伍建设明显缺乏科学系统的发展目标和规划,使教师队伍不够稳定,结构不够合理,一些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教师的素质低下,明显不能起到为人师表的带头模范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面临着高层次艺术人才引进困难,职称职务晋升困难等问题。现代教育的改革,使教师面临职称问题。每一个优秀的老师都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尤其是艺术家,然而在高职院校却面临着升职困难,自身的价值得不到认可。所以,高职院校往往留不住优秀的专业教师。

总之,高职院校想得到长远发展就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和专业技能扎实的师资力量为支撑教师应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有使教育人性化,以学生为本,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所以,高职学校艺术类的教师建设迫在眉睫,急需先进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强自身的建设。实践证明,国内现在关于高职教育的系统思想不多,传统教育思想存在明显的不足,所以必须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充实我国的高职教育理念,适应全球化地需要。

二、人本主义教育的理论意义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是一种在西方具有极大影响的教育理论思想。研究学习它,有助于对西方教育的深入了解,同时可以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一种有益的借鉴。其代表人物,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的思想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伊拉斯谟,现代的当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罗杰斯,现代人本主义的发展改进了早期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不足,推动了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一,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人本主义教育者严厉的批评了传统教育中学生适应学校的传统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在不同程度上挫败了学生在寻求自我表现和社会化方面的努力,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否认了人作为社会个体的差异性,从而,认为传统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合现代教育的发展,提倡尊重人的主体性,培养独特的人。所以,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努力适应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以培养出心理健康的人。

第二,强调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健康的和谐地发展。这一点恰巧符合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只有研究和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教育才有出路。比如当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著名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曾指出,教学必须从儿童的内在需要和心理过程出发,从学习者出发的有意义学习和经验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

第三,重视学生的品德熏陶。具体些说,人本主义教育家已经注意到技术社会、竞争社会给青年一代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因此,他们高度重视情感的培养和训练,重视真诚态度的培育,重视对社会、对环境、对他人的“关心”态度的养成。

(二)有利于弥补我国传统教育的不足

首先,人本主义教育的价值追求是实现人的自我发展,教育的本质本来就是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根本目的,所以借鉴人本主义思想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目前教育目标的实现。现在,我国虽然进行教育改革,实行素质教育,但在高职艺术类教育方面,一直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现在还是以灌输为主,而高职院校在学历上低于大专、本科等高等教育,艺术类招生刚刚开始,所以,高职教师必须给学生树立足够的信心,尊重他们的个性,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实现人生价值。

其次,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充分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怀,以学生为本。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只有学生健康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才会持久。报考高职院校的艺术类学生大多学习成绩不理想,不能进入国家的大学,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价值,培养学生的信心,树立起对未来的希望,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总而言之,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武装高职院校的教师,将有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转贴于

三、构建高职院校艺术类教师建设的人本主义教育的几点意见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时俱进地实行人本主义教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所以,担负着培养祖国艺术型人才的高职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学会正确处理新时代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实现学生的价值,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坚持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

随着社会现代传媒页的迅速发展,必然急需富有艺术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政府现在倡导与时俱进,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确保教育观念符合时代的要求,确保教育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服务。

针对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不足,首先,高职院校的艺术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应借鉴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树立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同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做到有针对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这就要求老师一方面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树立自身威信时保持好与学生的距离,确保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互相学习、合作合作、共同提高。艺术是无国界的,艺术是人类共同的灵魂家园,只有让学生学会共享,学生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高职艺术教育应当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培养其多方面能力及专业素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并最终完成学生价值的自我实现、人格精神的塑造以及正确价值观的调整。

(二)坚持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式

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支撑,就必须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得到运用。鼓励学与社会接轨,使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首先,高职院校艺术类教师应把握住时代脉搏,适应社会需要开设课程。同时必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全面整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进行课程重组,减少课程重复内容,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而且要抓好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比重,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其次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既要求高职院校艺术类的老师应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人格作风,抵制社会不良的影响,树立榜样,又要求老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有利于师生交流,又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主动性。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弥补其不足。艺术是活泼的课程,不同于一般的教课,针对特殊的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寓教于乐,在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基础上,加强对其艺术潜力的挖掘,因此,在施教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融入艺术一定量的时间和空间保证,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理解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在以后的发展中才会有潜力。

(三)坚持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强调人的潜能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高职教师在充分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不能忘记培养他们健康的品格。只有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健康,才能证明教师的作用。

高职院校虽然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但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着重塑造学生的心理健康。艺术类学生本身在学校时,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现在进入高职院校又肩负起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身边缺少良师益友的话,面对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纾解,很容易走向极端。另外,接触时尚前沿的艺术类学生也很容易受社会拜金虚荣的腐蚀,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借鉴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平时多关心学生,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扩大他们的交际范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对每一位艺术生的未来负责。因此,艺术类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2篇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艺术生;英语 口语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涉外活动的增加,英语口语显得在当今时代愈发显得重要,继而大学艺术专业里的艺术生的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受到学校乃至学生的普遍关注,也随着社会对艺术生学生的就业要求,从注重知识转向注重技能,英语教学需相应地以侧重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口头交际能力为目的 目前,传统的英语教学过于注重书面英语,对于他们口语在真实的语言环境的表达则少之更少。,课堂成为学生学外语的主要场所和途径因此,如何提高口语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实用口语交际能力成为英语教学一项重要任务。所以采用行之有效有效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口语教学活动的特点

1.交互性

口语是一种基于群体之上的活动形式,在大部分场合中需要有即时交流对象,通过交流传递信息。很难想象没有交流对象的口语活动的实际意义。

2.目的性

人们进行口头交际是为了达到某一既定目的。意思是必须能指事、行事和成事如,约定会面的时间,询问火车或飞机的班次,描述以往的经历,并能与人沟通,让别人明白自己想做什么等等。

3.准语言性[3]

说话者有时通过语调、重音或音量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如:I beg your pardon.用降调时,表示道歉;用升调时,表示听不懂,请对方再说一遍。

4.非语言性

说话者有时通过体态语言来传递信息,如,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运用体态语时,要注意不同的民族有其独特的体态语。

5.听力与口语的不可分割性

运用语言交流时听和说是密切相关的,你要听得懂才可以对对方所说的话作出适当的反应,听力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口语交际的质量。比如,在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考生的听力考试分数高的,口试的分数也会高。

6.交际的得体性

交际的得体性包括两个方面:非文化交际的得体性和跨文化交际的得体性。前者是指通常的交际的礼貌,如,有问有答,不要中断对方的说话,说话音量、语速、语调要适当,用词恰如其分,对人的称呼要因人而异等。后者是指尊重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习俗。如,不要打听西方国家妇女的年龄.

二、口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法

1、任务型教学的定义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比较新的外语教学方法起源于世纪80年代九十年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任务型教学强调“做中学”能给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其核心就是用语言做事。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它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提供学习者良好的学习环境充足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机会。[7]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2、艺术生英语任务型教学过程

由于艺术学生语言基础能力薄弱,影响口语交际,与英语专业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相对薄弱得多。可见,学生们普遍认为词汇量不足是影响其口语表达的最大障碍,在通过与个别学生交谈中,大多数学生也认为无法找到恰当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语言环境缺乏又是另一个原因。所以我们必须循序渐进的来进行实施任务型教学,而不是一刀切,而是要按照步骤按部就班的来:

2.1任务前期准备阶段

这是信息的输入阶段 在本阶段教师进行任务背景和规则介绍。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和相关背景包括新单词短语及句型,课文,还有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熟悉任务的要求,介绍任务实施的具体步骤。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与任务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是进行的一个语言的输入,为进行口语的任务型教学做好准备

2.2任务实施阶段

这是一个全面开放型的教学环节,是艺术生英语任务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艺术生英语任务型教学的这一环节中,学生要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的整合理解和巩固教师设计出数个小型任务。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形式来完成任务。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把学习情况性别和学习主动性不同的学生恰当分组学生分阶段分步骤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小型任务。让学生体会到完成任务的喜悦。例如先布置一个简单又被学生所熟知的题目,对于那些平时不太积极并不太喜欢张口的同学,先采取书写的形式,然后再付诸于口头表达,给他们一个反应的过程。然后,学生进行分组,并在小组间让他们讨论交流,最后,再让组内成员发言,以此给任务,锻炼。

2.3任务后阶段

这是任务型教学环节中的展示阶段,进行上一阶段的任务汇报与展示。由上一阶段的各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任务结果,展示完成任务的情况。可以通过演讲和角色扮演等方式生动地展示任务成果,展示过程中全班同学仔细观看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评价和补充,或者还可以由其他小组的成员针对他们所展示的进行提问,以此来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小组活动还可以克服个别同学的自卑感,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任务型英语教学的发展,艺术生英语任务型教学仍然需要继续研究,而且对于他们基础薄弱的他们以及确实也是不小挑战。任务的准备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很多老师忽视了艺术生长久形成的散漫情况,对英语更是失去了信心,所以在进行任务型教学的同时也要兼顾艺术生心理的变化,并进行开导鼓励。除此,英语任务型教学应该努力向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和高技术型人才。根据艺术学生的特点教师应结合任务型英语教学和其他语言的教学,使课堂更加生动满足社会对艺术生人才的需求。(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程晓棠.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孔昱.浅谈高职高专英语任务型教学.[J].海外英语,2010(6).

[3]鲁子问.任务型英语教学简述[J].学科教育,2002(6).

[4]刘津开.英语任务型教学设计——案例点评与范例[J]湛 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2):108-111.

[5]龚亚夫、罗少茜 任务型语言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50-151.

[6]刘津开.英语任务型教学设计——案例点评与范例[J]湛 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2):108-111.

第3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任务型;模式设计

一、引言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建议教师要“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学生则要“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重申了英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课标指出,“知识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

二、任务型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高中艺术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

1.基础差,缺乏兴趣,缺少自信

由于艺术特长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专业课上,况且进入高中后,本来英语基础就很差的他们,面对高中教材的英语词汇量增多,课文难度加深,不知从何做起,从而对英语的学习失去了兴趣,也失去了自信心。

2.经历数次失败,缺少成功体验

艺术生在教师、同学们眼中的印象只是考试不及格,只会画画,或只会唱歌,要不就是爱跳舞,爱做运动。这些特长生的突出能力还不能被所有教师、同学肯定,而且文化课学得不好也没有成功的感受,从而导致高考英语成为他们的负担。

3.好奇、好动、爱表现和善模仿等特点

艺术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爱表现和善模仿等特点,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重视教师的表扬,不怕犯错,很少有羞怯感。任务型教学具有明确的目标,在教师设计的各种任务中,学生通过听、说、唱、演、画、玩等活动不断获得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所谓任务型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就是以话题为核心,以结构和功能项目为主线,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的“做中学”,也就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综合地应用语言完成一些任务。

任务型课堂模式把学生的注意力聚集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的句子是否正确,任务完成的结果为学习者提供自我评价的标准,并使其产生成就感。这些目标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学生是直接的受益者。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和以活动为方式”的思想,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三、任务型教学法的模式设计

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关于任务教学法的实施,国际语言学家Willis提出了任务实施的三个阶段:

1.任务前期准备阶段

介绍主题、明确任务。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任务的主题和要达到的目标,按照常规的课堂教学程序,课堂教学首先需要导入。在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导入中,我们应该强调导入与任务的相关性,通过不同的手段解决任务中可能出现的障碍,这是确保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回忆起学过的知识,使他们组织将要表达的内容,利于完成下个环节的任务。

2.任务阶段

任务型教学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明确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在任务的驱动下(task-driven)去学习语言知识,进行技能训练,自始至终使学生置于需要完成的任务情景的氛围中,这样有利于强化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能力状态,触发学生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语言意义的交换,并完成课堂任务;在其他学生和老师的帮助下,对语言修改、完善进行。只有在丰富多彩的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思维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主动地去习得英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任务中来,真正地做到“Learning by using”,并从中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3.语言焦点阶段

该阶段在整个过程中起到总结和把活动推向的作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基于此,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善于设计适当的教学环境,向学生提出任务完成方式,教师在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设计完成每节课的任务,创设听与说的语言环境,教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同时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4.言语、情景真实性原则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言语、情景真实性原则应该是实施任务型教学的关键。教师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采取有效措施,创设交际条件,为学生提供真实和半真实的情景。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尽量为学生创设真实和半真实的情景,使课堂教学交际化,获得交际能力。在半真半假的情景中,不仅使学生学习英语的情绪高涨,同时知识掌握也更扎实,听、说、读、写能力得以全面发展,获得交际能力。

四、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任务型教学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思想,它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语法,运用语法的机会,而且能够减轻学习者在学习时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更大胆地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运用的面与量,使学生在相互帮助与促进,实现语法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但要怎样才能批判地吸收,创新地运用任务型教学法,避免产生误区和偏差,有待广大英语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地摸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4篇

一、围绕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小学艺术教育专业的舞蹈课与舞蹈学校的专业训练不同,其针对性强,主要是作为从事小学艺术教育的职业训练,教授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舞蹈的基本技能。因此,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师范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所学的舞蹈风格种类要丰富多样,技能技巧要难度适中。

教学内容必须围绕培养目标选择,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如低年级的基础训练中,除了基本功训练外,同时要学习风格不同的各种舞蹈组合。要把教学内容的增删与有效的课时协调一致,这就要求教师切合实际地精选好教材,在教学中应以训练直、立、灵活、感觉为主,腰腿的软度和技能的练习为辅。根据师范学生的特点,让其了解舞蹈的特点和种类,了解儿童舞蹈教学的常用术语和记录方法,进而创编各种风格的儿童舞蹈。如训练腿的软度时,选择压腿和大踢腿。跳的练习选择“一位小跳”,翻的练习中选择“踏步翻身”,转的练习中选择平转,同时,再进行各种风格不同的舞蹈组合练习。如芭蕾舞、中国古典舞的手位、脚位组合、身韵、呼吸组合、儿童基本舞步练习.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形体训练,又广泛接触了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为其教学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尊重学生兴趣,奠定专业基础

多数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对舞蹈课颇感兴趣。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保证教学质量的秘诀。兴趣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耐性和记忆力、能发展思维和想象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是建立在个人爱好和生活需要上的人们积极认识事物的倾向。兴趣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种是天赋的、个性化的客观行为,对喜爱的事物表现出信心十足、不觉疲倦、如痴如魔、精益求精、以苦为乐等方面。另一种是通过培养产生的,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氛围的熏陶而形成的,带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它是通过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以及在实践适用的过程中形成爱好的“升级”。要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学习舞蹈的兴趣,做到“因势利导、推波助澜”,使这种爱好舞蹈的兴趣得到进一步升温和发展,成为学习和创新的动力。

课堂教学证明,学生对舞蹈及组合颇感兴趣。由于兴趣的支撑,使他们保持了自信、不卑不亢的心理特征。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教师就要结合学生实际,针对学生年龄、舞蹈基础、接受能力等设计编排合理的教学组合。如教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师要从民族风格的代表性、训练性和实用性上来进行综合选择。如东北秧歌中进行“手巾花组合”和“跳踢步组合”的教学较为合适,因“手巾花组合”是基本动律的练习,“跳踢步组合”在训练上是属于初级组合,通过该组合训练,能提高腰、腕等部位的控制能力。跳步还具有表现儿童活泼跳跃的特点。另外,藏族的“弦子”和“踢踏组合”、蒙古族的“肩”和“马步”组合,“傣族的基本手位组合,维吾尔族的”、“赛乃姆”、“萨玛舞”、“手鼓舞组合”,朝鲜民族的“果格里”组合等,以及相关的儿童舞蹈、集体舞。以上这些民间舞蹈组合都有着不同的训练价值和典型性及实用性,通过这些练习,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并丰富了学生的舞蹈语汇,提高了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做好准备。

三、实现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舞蹈是用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人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为此,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让学生通过情感的把握,提高舞蹈的艺术感染力。在舞蹈教学的初期阶段,对于了解舞蹈甚少的学生来讲,就要从选择欣赏具有代表性的舞种,如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以及民间舞等作品开始。以不同角度介绍它们的风格、特点、类别,让学生在美的情感中认识和了解舞蹈,进而在情感的感召下,经过艺术创造,使情感和动作融为一体,“传情达意”。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情感是舞蹈的本质,是“源”。越是抽象的东西,越难以发现,越容易忽视。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可视性的动作体现丰富的情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良好契机,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内部动力。

(二)教学中可选择几个典型的动作,进行实例比较,辨别异同,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舞蹈的能力。例如,在教中国古典舞动作时,把芭蕾舞的基本手位、脚位和代表性动作“迎风展翅”和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手位、脚位和典型动作“顺风旗”进行对比,可从手位、脚位、身体体态,运动轨迹和内在气质及舞蹈风格上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芭蕾舞特点是“开、绷、直、立”舞姿长而舒展延伸,动作多表现在下肢,线条清新等;与之相比中国古典舞特点是“圆曲、圆弧、有回旋”舞姿婉转修长,上下身配合,线条曲折等。通过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对不同风格认识得更清晰、动作要领把握得更准确。

(三)可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儿童舞蹈编排的能力.教学中,让学生在了解儿童心理、生理特点及实际动作发展和接受水平基础上,利用短小、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性强、情节简单、动作贴切等特点的舞蹈构思来激发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作灵感,把自己丰富的情感和动作完美结合,创编丰富多彩的儿童舞蹈。在教学生动作时,学一个动作,鼓励学生去延伸想象,从空间、力度等变化去想象。如学习东北秧歌舞蹈“手巾花”时,学生学会了“里绕花”后,让其创编,然后将即兴创编的动作,如“上下绕、站着绕、跑着绕”等评议总结,与教材中手位动作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编舞创造的能力。

总之,小学艺术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应该是一个由培养兴趣入手到表现美感、创编与教授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5篇

关键词:舞蹈;人格;教育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ance education should cultivate good from the point of personality, teacher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o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from The direct, indirect effect and integrated system function of the dance discusses and demonstrates the unique role of complete personality on the dance education. Key words: dance education; personality

中图分类号:J7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科学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因此,加强素质教育已势在必行,素质教育包括了很多方面,而完整的人格教育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21世纪,完整人格的培养已成为当今全球教育的主题之一。

在人们审美需求的作用下,舞蹈艺术教育作为人类最早的教育活动之一,千百年来以其多元整合的教育功能,重在塑造和提升人生境界,教人求真、向善、尚美。舞蹈作为一门“动”的艺术,与生命情调最接近,能够最直接、最强烈、最细腻地表现内心情感,袒露人的心灵。在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学校的舞蹈艺术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想要了解如何培养正确的人格,那么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人格。

一、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人格又称性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有不同的看法,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在人格的发展和形成中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一是机体因素、二是环境社会因素、三是个人生活方式实践因素,在这三个因素中,机体因素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提供了引诱力,而个体因素把两者结合起来,使之可能变为现实。”而另一位西方哲学家是这样解释人格的:“人格是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统一,即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资格和品格的总和。”

关于完整人格的定义及标准的理解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一种新型的完整的人,是人的一切潜能的最充分的发展,从自由发展中产生创造性的生活表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完整人格的标准概括为:“完整人格的标准应是完美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其含义是:只有追求“真善美” 的人,才具有完整人格。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应该有创造性、自我实现、超越自我、充分发展潜能等优秀品质,具有求真、求美、求善的本质要求等等。

(一)人格取决性格

人格的形成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个人的性格。从性格的发展规律看,大学生的性格正处于逐渐定型到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如何定型,定什么样的型,这对大学生的未来将起到重大影响。由于大学期间,学生的性格还没有完全稳定,特别是青年初期的性格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这为大学生性格培养与锻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大学生的性格又具有相对稳定性,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已逐步形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是非辨别能力的增长,他们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加。他们可以以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此同时,又可进一步认识自我,改造自我,逐渐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优良性格特征。总之,大学生性格的可塑性和相对稳定性,对其人格的完善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教育促成人格

过去,我们曾片面地认为,人格教育主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与其他学科关系不大。由于这种片面的观点,导致包括舞蹈艺术教育在内的诸多教育学科,在教育作用及教育功能的发挥方面一度有所削弱。事实上,人格的形成本身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教育对人格的形成都给人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化教育活动――舞蹈,千百年来以“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不但传承着人类文明,提升着人类的情感。

二、舞蹈艺术教育不可忽视对人格的教育

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从整体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而又系统的,在这其中,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主要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完整人格的培养也应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入手,要把完整人格的教育贯穿在知识、能力培养的每个教学环节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舞蹈艺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舞蹈艺术教育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的自觉意识。

舞蹈教师培养学生完整人格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生理、心理的个体差异性,不能搞“一刀切”。例如芭蕾基训课中软度和开度训练要在个人原有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如操之过急,强度过大,则容易造成过度疲劳和伤害,反而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打击学生的情绪情感。教育心理学的实验证明,在快乐情绪之下,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认知课程的速度快;反之,受负面情绪的干扰,则使认知操作速度减慢。由此可见,生理、心理引起的个体差异性不仅关系到效率的高低,而且还制约着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和人格的形成。又如,舞蹈专业的学生有的自身条件不够好,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对学习失去信心。介于此,在施教中应可能地考虑一个周全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接受。对于个别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进度区别对待,比如,在教学形式上,除了集体课外,还可以选择诸如小组、个别辅导等不同的授课方式,有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观看优秀演出。此外,在教学中采用鼓励欣赏、扬长避短的原则,可以促进学生自信心、荣誉感的建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有的学生虽然自身已经非常努力了,但由于先天动作协调能力欠缺(或者动作节奏感、模仿能力较差),一方面要继续耐心细致地指导其进行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其尽量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说舞”,把“说舞”纳入评价学生成绩的一方面,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表达能力,还可以弥补部分学生在“跳”上的先天不足,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信、自觉地投入到舞蹈课的学习当中去。

其次,在舞蹈艺术教育中,教师应该自觉培养学生的自我塑造能力。人的一生是不断变化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发展,每个人从青年到老年,都要不断的重新认识自己,不断的进行反省,自我调节与控制,这样才能不断改正与完善,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进行人格的自我塑造,只有当个体的自我塑造能力提高了,完整人格才能正真形成。一般来说,完整人格的培养及其初始阶段的形成受外界影响较多,但当其教育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判断力达到一定水平、特别是自我意识觉醒后,就能自觉地选择优与劣来完善个体的人格。学生应该主动拿社会普遍认同的完整人格作为参照,来审查自我人格的局限,发挥自我人格上的优点,克服自我人格上的缺点,进而在实践中运用完整人格标准来指导、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制力、自我监督和自我激励能力。因此,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使之成为学生用以仿效的榜样。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方法。如舞蹈艺术作品中包含了一种审美媒介聚集和浓缩着人类丰富而深邃的内心精神,让学生在欣赏舞蹈和表现舞蹈的同时,默默观照着另一个“自我”,从而将审美媒介作为认识自己、教育自己、娱悦和开拓自己的精神动力。对照自己与舞蹈作品中所反映、描写、刻画、塑造的人物、事件以及所感悟的高尚境界、高尚品质和生活美与艺术标准的差距,进行自我分析与总结。

三、舞蹈艺术教育促成学生人格完整的“三作用”

舞蹈艺术教育是借助于舞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组织、有目的的一种教育形式。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在艺术经验中获得更为完整的人格,是目前舞蹈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首先应结合舞蹈艺术的特点,以舞蹈艺术审美为核心,以受教育者的欣赏、体验等活动为主要教学方法,完成舞蹈艺术功能的实现。其次,舞蹈艺术教育应通过舞蹈对人的“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和“综合系统作用”等三个舞蹈艺术独有的特点来促进完整人格的形成。

(一)直接作用

所谓直接作用就是指通过舞蹈艺术教育活动本身对完整人格的形成所起到的潜移默化作用。英国著名哲学家艾理斯在《生命之舞》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对舞蹈艺术漠然视之,那么我们无法了解肉体生命的至高表征,而且无法了解精神生命的至高象征。”人类从舞蹈这种既能改变自身(肉体和精神的),也能施及社会(道德和文明)的艺术形式中,可以获取审美经验,增强优美体魄,开启智慧大门和培养高尚道德的价值,从而,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走向崇高。舞蹈艺术教育既是审美的、又是娱情的,它主要通过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和教育人。离开了感性的、现实的、直观的艺术形象,舞蹈艺术的教育就失去了价值。就舞蹈艺术教育而言,它的形象性既不同于思想品德的说明和教育,也不同于智力教育的概念和推理,更不同于体育教育,生动感人的教学却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它是通过蕴涵丰富情感内容的舞蹈艺术形象的直观展现来进行感染、启迪,最终达到施教者预期的教育目的。俄国文艺理论家普列诺夫在谈艺术表现时是这样论述的,他认为:“艺术既表现人的感情,也表现人的思想。”舞蹈艺术教育通过感人至深的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在给人以强烈感染的同时,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培养一种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使人变得更加高尚,从而形成完整人格的道德特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现代大学生知识多元化的构建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通过舞蹈艺术教育,还可以直接培养人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性、自觉性、自制性、独立性、知识性等品质,运用舞蹈艺术特有的感应力和感染力可直接培养促进人的完整人格的形成。

(二)间接作用

舞蹈艺术教育,通过师生双方教与学的活动,可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某些促进完整人格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不是直接实现完整人格的内涵,而是完整人格因素形成的必备条件,所以我们把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叫间接作用。比如:教师通过舞蹈教学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认知能力、认识方式、认知结构、表演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通过舞蹈教学激发积极性、自觉性。这些能力和属性虽然不发属于完整人格所包含的因素,但正是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个体人格因素的形成,是个体完整人格形成的必备内在条件。在课堂上,先让学生随意做几拍动作,再引导学生用舞蹈的意识来加以美化,分析动作节奏的几种可能性,进行常规动作和反常规动作的体验,打破思维定势,假造不同的节奏。通过这一训练学生会发现自身舞蹈运用的创作,同样可以表现不现情感,从而达到“超越本能的一种飞跃”,这种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加速个体完整人格形成的必备内在条件的培养。

(三)综合系统作用

完整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通过舞蹈艺术教育活动本身对完整人格培养所发的作用。另一方面,其他学科专业特点在各自的教育活动中对完整人格的培养也同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舞蹈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交叉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生理学、解剖学等。这些学科的交叉、知识的交叉、教学方式的交叉,使得各学科教学内容相互交融,从而对于完整人格的形成和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它是一切艺术中最具综合性的艺术。舞蹈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相通的一面,都具有空间的、时间的运动方式,都必须承认与尊重客观实际。这些学科与舞蹈学科无从客观上还是微观中,都有是在探索与揭示客观实际规律,提练与抽取客观实际的本质。舞蹈学科和其他 “相通”的是“共生”的,也是相互作用的,对这些“相通”的方面,用其它学科的基础理论,能够帮助理解舞蹈学科的运动理论基础知识,而舞蹈学科的运动理论,则为自然科学的动力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也正是这种综合性、系统性和多元性所具的凝合力在完整人格的形成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促使舞蹈艺术教育最终实现完整人格的目的。

结 语

作为人格教育主渠道的学校,有责任开展多方面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圆满人格,决不只限于笼统的提出思想教育,而应该在提高学生人格素质的基础上,去谈思想进步,政治信仰,爱国主义等等。将舞蹈专业教育与塑造人格紧密结合起来,培养适应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忠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风尚的舞蹈人才, 而这一类人物在我国历史文化沉淀中大有人在,都靠教育者在创造性为学生树立榜样,但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方式,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去发现发掘每一个学生人格上的闪光点,去鼓励实践者去继续实践,去鞭策未实践者紧紧跟上,大力表扬,广为倡导,激励大家竞相学习。舞蹈艺术教育就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不仅能作用于人的外表,塑造富有表现力和创造力的美的形体,同时还能够作用于人的内心,教人追求真善尚美。因此,应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完整人格的教育,培养知识水平高、能力强、人格健康完整的21世纪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梅传强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②《心理学》章志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③《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第16次印刷

④《中外舞蹈思想概论》 于平 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⑤《舞蹈》杂志 2005年第8期

⑥《舞蹈》杂志 2005年第10期

第6篇

一、 称谓中体现着人物的个性

在直呼别人的称谓中体现人物的个性,是很多作品的擅长之法。《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鲁提辖在不同的场景下,根据不同的目的,对镇关西使用了不同的称谓。在潘家酒楼,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后,气愤地骂郑屠为“这个腌脏泼才”,表示了自己无限的蔑视,也为金氏父女出了气,撑了腰,壮了胆。来到肉铺,鲁提辖为了寻求“拳打”的借口,直呼“郑屠”,逼其发怒。疾恶如仇、有勇有谋的鲁提辖跃然纸上。

课文《范进中举》中,作者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对范进使用的称谓也有所不同。范进的岳丈、经营小肉店的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总是摆长辈架子,心高气傲,骂范进是“现世宝” “烂忠厚没用的人”;当范进向他借盘缠准备去应考时,他非但不借,还臭骂其“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尖嘴猴腮”;中举后,胡屠户忽然一改凶神恶煞之相,称范进“贤婿老爷”,“贤婿”,甚至直呼“老爷”,粗俗野蛮、奉迎献媚之态尽现。再看张乡绅,过去一向称范进为“穷鬼”,范进中举后,他迫不及待地前去拜访,并称范进“世先生”“世兄弟”。胡屠户和张乡绅虽然同属一群市侩,在范进中举后也都想巴结拉拢,但是由于他们的家境、地位、文化素养不同,所以使用的称谓也不一样:前者粗野庸俗,后者虚伪世故,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在其对范进的不同称谓中表露无遗。

二、 称谓中凸现着人物的身份

不少作品中使用人物称谓有时不是直呼其名,而是以人物外貌的某个特征部分代替称谓,这种借代用法,使称谓具体生动,能启发读者联想。如《多收了三五斗》,作者称农民是“旧毡帽”或“旧毡帽朋友”,因为头戴旧毡帽是江浙一带农民的共同外貌特征。借旧毡帽代称农民,就突出了农民的劳苦贫困。他们在米行里希望的破灭、各种打算的落空,就更使人同情,更增加了小说丰收成灾的悲剧色彩。万盛米行的账房先生却称农民“乡下曲辫子”,虽然也是人物外貌的一个部分,却显露出说话人对农民蔑视、嘲笑和鄙夷的感情,也突出了农民地位的低下和农民的不幸。

三、 称谓中饱蘸着作者的情感

称谓不仅仅能透射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也在不断地折射着作者自身的爱憎情感。《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这么一段:“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作者纵情讴歌志愿军战士,使用的是一组人物称谓,这些称谓不仅对志愿军战士进行了全面的赞颂,而且起到了总结的作用,抒发了作者无限崇敬之情。

再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的妻子克拉丽丝得知于勒成了有钱人,对其称呼是“好心的于勒”,可是当发现了轮船上衣衫褴褛的老水手是于勒时,克拉丽丝立刻称他为“这个贼”“那个讨饭的”。前后的称谓对比,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揭示得淋漓尽致。但是若瑟夫却一直认为于勒是自己的叔叔,文中有这样一句:“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作者用“我的叔叔”为题,道出了一个孩子的不满,也抒发了作者对叔叔的悲怜与同情。

四、 称谓中揭示着作品的主题

作品主题的揭示不单单是在情节的宏观中展示,亦有小到人物称谓这样的微观折射。《故乡》一文中,闰土和“我”以前是哥弟相称——“闰土哥”“迅哥儿”;二十余年后,“我”一见闰土仍然叫道:“啊!闰土哥……”可是闰土“脸上显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分明地叫道:‘老爷!’”人物称谓的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人物关系的变化,而且深刻地揭示了中年闰土性格的变化、生活的穷困、命运的悲惨、精神的麻木,揭示并控诉着封建等级制度对人的戕害。

五、 称谓中聚焦着人物的精神

第7篇

医务人员参加学术活动和继续教育的规定

为规范医院医务人员参加学术活动和继续医学教育,特规定如下:

一、参加资格、次数及地点范围:

(一)各级继续教育项目及有学分的年会,限于职称晋升需要的医务人员,具体规定按浙江省继续教育委员会现行文件执行。

(二)医务人员每年只能报销一次学术活动经费。有论文交流的各专业学术组主委、副主委参加本专业组织的学术会议不受此限制。

(三)护师参加学术活动的地点限于本省内和上海;医、药、技和护理中级职称限于江、浙、沪;科主任、护士长、副高限于华东地区;正高、职能部门主任限于全国范围,在国外举办的专业会议需经院长特批。

(四)本院举办的继续教育项目,内容可兼顾的以参加本院学习为主,举办继续教育项目科室的项目负责人、主讲人不计入规定次数。

二、下列学术活动(含年会)可不计入规定次数的费用开支:

(一)市级以上计划内课题,经费由课题支出。

(二)重点学科重点培养的由学科建设基金支出。

(三)医院重点发展专科培养由专科建设基金支出。

三、信息索取:

医教部负责收集本学年中各地举办的国家级及省级继续教育项目,有关内容在医院局域网上公布,供申请参加者选择参考,亦可直接到医教部查询。对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鼓励医务人员积极投稿,凡被录取为大会发言的,可凭会议邀请函申请参会。学习通知分发到各科室主任,护理专业分发到护理部。

四、申请、备案、报销:

外出学习的医、药和技类人员凭会议邀请函或会议通知,经所在科室主任同意后报医教部主任审批;护理人员由科室护士长同意后报护理部主任审批;医教部和护理部再分别报分管院长审批,其中科主任和护士长外出需报院长审批。护理人员待审批后到医教部备案。

(一) 费用由医院支付的,在符合第一、第二条后经本人填写外出学习申请表,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方可填写学习回执。学习结束后凭会议邀请信及审批手续到财务部核准报销相关费用。

(二) 费用不需医院支付的,经本人申请、科主任批准后到医教部主任审批,可不计入规定次数。

(三)外出学习时,为保障医疗工作正常秩序,护理人员到护理部备案,其余医务人员到医教部备案,在征得同意后方能外出参会或学习。

第8篇

关键词:史记;战国策;细节描写;语言运用

中图分类号:I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188-03

《史记》与《战国策》皆是鸿篇巨制的文学著作,在艺术技巧的使用上都有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是出色。历代以来,众多的文学大家们对这两部书的写人成就,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里就这一点作些比较,一方面更好的了解两部书在艺术上的成就,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二者的前后继承。本文欲从人物塑造的细节描绘以及语言运用方面来对比两部作品,以期探索并发现其内在联系。

一、二者细节描写方面的比较

(一)《战国策》细节描写

先来看《战国策》,《战国策》偏重记言,人物的性格特征大多是从言语中体现出来的。只有少数的细节描写,比如被历代奉为经典的《苏秦始将连横》一文,苏秦刚开始没成功的时候“归至家,妻不下,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而在后来成功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①其中的几个动作细节描写,可以说是相当到位,比如“侧目”、“倾耳”、“蛇行匍伏”等,寥寥数言,将苏秦的父母妻嫂那种嫌贫爱富的势利嘴脸勾画的栩栩如生,其嫂最后的一句坦白更是绝妙,毫不掩饰其贪财嘴脸,令人为其坦白而咋舌。而苏秦虽然从头到尾只说了一句话,却正是这一句话透露了他是个斤斤计较的小人,明明知道其嫂势利,他却还是偏偏要问一句,说明了他的心胸狭隘,也说明了苏秦对于自己的功成名就是相当得意的,并不以自己的功利思想为耻。又如《齐人有冯谖者》一文,这种典型的先抑后扬的写法有利于更加完整的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且增加一波三折的趣味感,抓住读者的心。这些都是《战国策》的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此一情节在《史记》中也有出现,文字略有不同,情节很相似,说明司马迁对于《战国策》的这段情节也是有所借鉴的。

另外又如“荆轲刺秦”一节,《史记》与《战国策》的描写几乎相差无几,有些话更是原封未动。田光其人,虽然只是占了小小一段的篇幅,但是一位千古义士的形象已经清晰的被勾勒出来。然后是“易水送别”,几句话便营造出一种悲壮慷慨的气氛,荆轲临行而歌表现出慷慨赴死、临危不惧的豪侠精神,突出了战国时期所推崇的“义”的最高境界。而在最后的故事的部分,即“刺秦”一节里,更是用了大量的细节动作描写,表现当时情况的紧张与危急。动作描写细致,读来情景如见目前,颇有惊心动魄之感。

《战国策》虽然着重细节描绘之处不多,仅有的几处却是处处玄妙,被历代奉为经典之作,就连《史记》在写到这些地方的时候,也是基本采用原文,只是个别文字略有变动,说明了《战国策》在这些细节上塑造人物的成功之处。

(二)《史记》细节描写

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也是《史记》的一大特色,而且在这一点上,《史记》比《战国策》要出色许多,不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有时还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来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如关于“吕不韦见秦质子异人”一节,《战国策》里关于吕不韦第一次见异人的记载,吕不韦的谋划都是通过他的语言表达出来的,看起来与别的策士并无不同。而异人则是一个完全被忽略的人物,除了知道有这个人之外,通过这段话我们连异人的轮廓都描绘不出来。

再来看《史记》所载,文中吕不韦见异人“居处困”而怜之,说道“此奇货可居”,这些都是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这些描写可以使人物的个性更加突出,吕不韦已经不再是战国众多策士中的一个,而是一个善于投机取巧、有野心、有谋略的商人。在吕不韦与子楚你来我往的对话中,不仅表现了吕不韦的善于策划,也体现出了子楚的性格。比如“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说明子楚虽为质子,但是也有野心,不甘于自己的命运就是如此潦倒,见吕不韦有意,于是与之深谈。子楚在得知了吕不韦的计划之后,也立即表明态度,说若成功愿意“分秦国与君共之”,明确表达了自己的野心。在司马迁的笔下,子楚不再是一个轮廓模糊不清的人,他不甘心自己身为秦国王子却一直是质子,一待机会出现,立即显露自己的野心。又因为他的身份特殊,在对话中几经试探,透露了他的谨慎与精明。子楚从头到尾只说了三句话,却已经勾勒出这个人物的形象出来,不能不佩服司马迁对人物刻画的到位。在这一点上,《史记》显然要强过《战国策》。

又如刘邦与项羽在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两人不同的心理活动。刘邦慨叹“大丈夫当如此也”,②项羽则相当坦白的说“彼可取而代也”,③从这一心理的描写可以看出两个人的性格区别,刘邦不明说出自己的向往,只说应当如此,说明此人心机深沉,不露声色,为他以后成大事打下伏笔。而项羽的话则表明他的性格坦白直爽,在波诡云谲、硝烟不断的秦末年代,“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④的景况,众多英雄豪杰各骋其能,用尽心机以争夺天下的时候,他的这种坦白的性格就注定了他在这场逐鹿之争中位居下风。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在汉以前的众多著作中,尚无人重视到这一点,由司马迁开始,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含有小说的因素。

二、二者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比较

此两部书皆以语言见长,《战国策》因源出纵横家,故而语言的运用上以及对话的技巧上皆是无懈可击的,言辞间气势如虹,纵横捭阖,极具说服力。《史记》的语言上的成就也是非同小可的,司马迁尤其善于利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感特征。下面来看看二者之间的对比。

(一)战国策的语言运用

《战国策》在语言对话上的运用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其中一大特色就是人物对话善用譬喻,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战国策》书中多为策士游说之言,重在说理,要使人信服,譬喻是一个形象而且较容易为大家接受的方法,因而成为众多策士语言运用上的一大工具。比如《张仪欲以汉中与楚》中张仪对秦王说:“有汉中,蠹。种树不处者,人必害之;家有不宜之财,则伤。今汉中南边为楚利,此国累也。”⑤将汉中比喻为“蠹”,极为形象,且更加容易理解。再如《楚绝齐齐举兵欲伐楚》一文,用了有名的“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比喻,生动的描绘出当时三国之间的利害关系,令人心服。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战国策》中的比喻使用极为频繁,这与战国策士本身有关系,他们的工作就是说理服人,比喻是个可以让道理更加通俗化的捷径,因而最多被用到。

《战国策》语言的第二大特色就是善用排比、顶真等句式,营造一种恢弘的气势,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如《张仪说秦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志绝,荆赵之志绝,则赵危,赵危则荆孤。”《平原君谓平阳君》:“夫贵不与富期,而富至;富不与梁肉期,而梁肉至;梁肉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⑥这里使用的顶真手法,读起来声调铿锵,富有音乐性和煽动性,同样能加强语言的气势。

(二)《史记》的语言运用

再看《史记》,《史记》的语言的一大特色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突显人物的性格。关于对争夺天下的看法,陈涉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矣。”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鲜明的形象通过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表现出来,相当的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陈涉是平民,他的话体现了他对于阶级不平等的反抗;刘邦是下级官吏,对于帝王的奢华生活有羡慕也有野心,但他为人谨慎,即使有野心,也要隐而不显;而项羽原就出身贵族,加之性格桀骜不逊,因而口出狂言,欲取而代之,也是符合他自己的地位的。三人性格一目了然,司马迁对于人物语言的掌控力可见一斑。再比如吕不韦初见异人,便说道:“此奇货可居。”一句话便透露出他的商人本质,一切从利出发。甚至是国家大事,他也将之当作商业行为来进行,等于拿异人来做了一笔生意,所不同的是生意如果做成,他获得的是倾国的权力与财富,将军国大事玩弄于股掌之间。

除了个性化的语言外,语言的讽刺性,也是《史记》的一大特点。比如在《萧相国世家》中讲了三件事情,第一件:“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后来论功行赏,“高祖以萧何功最盛”,群臣不服,高祖说,“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第二件:在淮阴侯伏诛后,高祖大赏萧何,众人皆贺,独召平吊之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第三件:“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陈时。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人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货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这三件事描写的是刘邦屡次慰问萧何,看似好意,实为监视怀疑之意。萧何多次听从别人建议,免去大祸。以萧何之劳苦功高,从刘邦起兵即跟随在侧,不离不弃,尚且如此,况别人乎?刘邦之多疑寡情由此可见,司马迁讽刺之意不言而喻,读来令人齿冷心寒。

(三)二者在语言运用上的承继

《史记》与《战国策》在语言的运用上各有胜场,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是一脉相承的。刘熙载认为:“《国策》文有两种:一坚明约束,贾生得之;一沈郁顿挫,司马子长得之。”⑦是说司马迁承袭了《战国策》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司马迁著《史记》时,诸多史实都是基于《战国策》加工而成,其语言受其影响也是自然。两部书中都喜欢用夸张的言辞来营造气势就很相似。如《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中以极其夸张的言辞极力的渲染了苏秦相六国之后,六国合力抗秦的盛况,读来琅琅上口,能感觉到其中睥睨天下的豪迈之气。这种夸饰的语言风格在《战国策》随处可见,构成独特的纵横捭阖、气势如虹的语言,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史记》中也有很多使用夸张手法的地方。在《刺客列传》中,荆轲易水辞燕丹时,“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这里显然也是一种夸张,所谓“发尽上指冠”的情形在现实中是不太可能出现的,这里是为了渲染那种悲愤莫名复又慷慨至极的情景,故而夸饰一下,是一种艺术上的加工。这些夸张的用词很明显的具有战国遗风,可知司马迁是受了战国纵横家文风的影响,正所谓“汉家文章,周、秦并法”,⑧说的就是秦汉间文章风格的传承。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天汉。……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⑨这段话可以说是对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一个精准的概括,有《史记》的成书基础,也有司马迁的述史原则。“辨而不华”、“质而不俚”都是说明《史记》所用语言通俗质朴又不落俗套,内容思辩又不花哨,所以称为“实录”。

注 释:

①⑤《战国策・秦策一》.

②《史记・高祖本纪》.

③《史记・项羽本纪》.

④《史记・淮阴侯列传》.

⑥《战国策・赵策三》.

⑦[清]刘熙载.艺概笺注・文概三十五[M].王气中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14.

⑧[清]刘熙载.艺概・文概[M].刘熙载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59.

⑨[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M].中华书局,1962.2737.

参考文献:

〔1〕[汉]刘向.张清常、王延栋笺注.战国策笺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2〕熊宪光.战国策研究与选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3〕陆永品.司马迁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4〕[汉]司马迁.[南朝宋]裴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汉]班固.王先谦补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第9篇

关键词:生物医药;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044-02

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是整个社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药领域人才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但目前生物医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急需对现有已获得一定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成人,针对岗位工作进行相关知识、技术提高培训。同时,由于相关企业将要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和GMP认证,也急需对员工整体素质、技术水平提高培训。对生物医药领域技术人员进行非学历培训教育,不仅对补充知识、提升技能、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具有推动作用,而且也是适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提升、人才储备、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吉林大学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实验中心)积极发挥辐射示范作用,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非学历教育培训的需求,构建面向生物医药技术人才非学历培训的教育体系,提高生物医药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满足现代生物医药领域技术人才需要。

一、非学历培训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终生学习的思想已经被世界上很多国家认同。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在20世纪初期提出了终生学习的观点,指出“真正的学习来自于离开学校后,而不是结束于离开学校时。学习应该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1]例如在密西根大学商业管理学院,参加非学历教育培训人数多达6000余人,而本院的全日制学位的学生仅有2000余人[2]。

在我国,各高校虽然积极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制定并完善了管理政策和教学体系,但是仍然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3]随着社会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逐步提高,与其相适应的专业人才短缺,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校非学历培训教学体系迫在眉睫。目前,针对生物医药领域非学历教育培训,尚处于零打碎敲阶段,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科学的培训体系,缺乏有效的分类培训的课程内容体系,缺少高效的培训机制和培训方法,缺少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培训管理制度,无法保证生物医药领域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模块化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

由于非学历教育培训人员的对象为在职人员,其接受继续教育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再加上接受培训时间有限。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注重满足实际生产的可行性与操作性。根据生物医药领域不同岗位工作的需要,通过建立分类、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人员培训的需要。具体可分为普遍员工素质提高培训、生产工艺技术培训、质量检测控制技术培训、制剂新技术培训、经营管理培训等培训模块,并根据各模块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样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时间安排,选择培训课程内容,以便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建立符合非学历培训的教育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不同岗位需求,充分发挥高校生物制药中试平台的资源优势,开设与理论教学相对应不同难易程度的实验项目。[4]如针对企业研发人员培训,开设缓控释药物制备技术及分析检测、基因工程菌发酵表达及分离纯化等学科前沿实验项目;针对企业质检人员开设药物高效液相分析检测技术、体内活性检测技术等实验项目;针对生产一线工人开设生物常规实验技术、药物分离提取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等。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提高了学员专业素质,增强了学员实践创新意识。[5]

2.线上线下相结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化、数字化教育资源已成为非学历教育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制作非现场教学视频、现场教学视频、实验操作视频和仪器讲解视频,教师在线答疑及学员自测等,实现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提高了培训效率,促进学员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

3.互动与研讨相结合。在生物医药非学历培训教育中,教师采取课堂提问、专家点评、总结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课下利用网络平台展开师生互动、在线答疑、议题讨论等互动与研讨教学模式,强化学员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促进学员的合作式学习;培训结束前,组织学员集中对培训内容、方式、收获、体会与建议进行研讨。这种互动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加强了学员对培训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拓展学员的知识面、提高了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为今后的师生在生物医药领域更好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四、组建经验足、水平高的培训师资队伍

高校优质的师资队伍是高校非学历培训的核心,同时也是保障培训质量的基础。从事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并具备先进的学科前沿知识和实践经验,保障授课的前瞻性和实用性。中心根据实践培训需要组建经验丰富、结构优化、相对稳定的培训团队,该团队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近五年发表科研论文132篇(SCI、EI索引54篇),获授权专利55项,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18项,科技成果转化8项。[6]

五、建立规范的培训制度和多元化考核方法

制定规范标准的管理制度是非学历培训教学任务顺利实施的保障。针对培训学员、教师、培训过程、考核办法等制定了学员准入制度、培训教师岗位职责、培训计划大纲、考勤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制度等制度,将培训环节细化、量化,指导各个教学环节,做到培训有章可循,保障非学历教育培训稳定、持续的发展。如,集中培训考试、动手操作考核、研讨发言、线上考核等多元化考核方式。培训结束时,综合多项考核成绩,对考核合格的学员发放相应培训合格证。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体系,聘任专家组成教学监督委员会,对培训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并跟踪调研毕业学员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搜集用人单位诉求,进一步完善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

近年来,中心在保障学校全日制学生的正常教学同时,根据生物医药企业人员培训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优质资源,积极承担社会培训教育任务,先后为生物医药相关企业技术人员专项培训23期,培训人数2000多人次。2015年10月受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委托承办“生物制药新技术及应用”高级研修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适合生物医药企业培训的教育体系,提高了生物医药产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实力,推动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维斌.高校非学历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14,(4).

[2]李建斌.美国四所著名高校教育培训调研报告(一)美国名校继续教育现状研究[J].继续教育,2008,(8).

[3]吴佳新.市场需求导向下高职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1).

[4]刘艳.在线教育发展下的为实验建设初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2015,(5).

第10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教学;数控

一、引言: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关联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动手能力,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容易感到厌倦,学生缺乏应用性,在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根据学生以及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的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含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而“任务驱动”就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根据《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对应职业能力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主线,把教学内容合理而巧妙地融入每个“任务”之中,以探索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带着真实“任务”,在探索中学习。该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零件加工“任务”驱动下,展开协作学习交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增加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使得学生即使在全国任何一个企业就业,都能够胜任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岗位和数控机床操作岗位职业工作。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三、数控编程与操作中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分析与应用: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教师以各自“任务”的形式带着学生真实地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形象化,学生也就容易实现所学的目标,即“学中做、做中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如图1所示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六个步骤,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1.资讯:明确工作任务,知道要做什么。教师给每个学生提供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的零件图纸及任务书。根据图纸及任务书的要求,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完成工作任务的准备。

2. 计划:如何完成工作?在此阶段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合理划分数控加工工序,规划走刀路线,确定零件的装夹,选用刀具,选用切削用量等。学生填写工序卡和刀具卡。

3.决策:确定具体方案。教师分析工艺方案的重点,工作标准,分配每个人的工作任务、要求,重点观察和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个人完成工艺文件的制作及数控程序的编制。

4.实施:确定程序,执行方案完成零件。教师分组讲解与演示数控机床操作,保证机床在没有故障的情况下进行,告诫学生机床安全操作的准则。学生按图纸要求完成成品。

5.检查:检测零件制作质量。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量具,检查零件的形位公差。学生对照零件图纸逐次检查零件的加工质量,并将检测结果填入规定的表格中形成检测报告。

6.评价:对制作过程与结果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任务完成后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评价。

四、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中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案例:

工作任务描述:拟加工如图2所示的轴,编制该轴的数控加工工艺,填写相关的工艺文件,编制该轴的数控车削加工程序,并利用数控车床以经济方式及专业要求加工出合格零件。

根据图1所示轴零件图及技术要求以及表1所示的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地制订加工工艺规程并填写加工工艺卡,如表2

在数控加工工艺卡的指导下,按照数控编程规则,选择合适的编程指令编写轴零件的加工程序,如表3所示加工程序单

五、结束语

在《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的教学过程中,提出合理适合任务是前提,分析任务是关键,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完成任务是重点,对效果的评价与反馈信息是总结和提高。这里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统筹合理兼顾。手脑并用,做学结合,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的独特特点,更加适用高职院校理工学科的教学。因此需要注意:(1)选取合适的工作任务是非常重要的。(2)要适时地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3)在计划、决策及具体实施阶段,教师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加工方案,制定合理的加工工艺并编制正确的加工程序。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巡回指导和点评终结。(4)在每一个具体项目完成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回顾并总结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林诗.“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7(12):27-28.

[2]宋国杰.浅谈任务驱动法在PLC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 , 2009(26):45.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 PLC

PLC应用技术是技工学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以机电设备的自动控制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毕业后从事相关技术工作奠定必需的基础。在课程教学中,笔者尝试以项目为载体,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应用任务驱动型一体化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以二台电动机顺序启动的电路教学内容为例,探讨任务驱动型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处理

二台电动机顺序启动的电路是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PLC应用技术(三菱)》(主编瞿彩萍,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的内容。教材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色,但在内容的编排上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与项目分离,在教学过程中,需把大任务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将知识点分散穿插在各教学环节和子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完成子任务,最终完成实际的工作项目,实现教、学、做紧密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技校学生的学习特点,确定该次课的知识目标为掌握定时器的编程格式及应用,能力目标为能熟练运用定时器实现二台电动机顺序启动控制,情感目标为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动手、团结协作、严谨仔细、安全文明生产的职业习惯。

3.重点难点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确立教学重点为定时器的编程格式及基本编程方法,要求学生能用经验法编制二台电动机顺序启动控制电路的梯形图,教学难点为定时器的使用及基本编程方法。

二、学情分析

该课程的学习对象是技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该次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部分基本指令,能用经验法编制三相异步电动机连续运行控制电路、正反转控制电路的梯形图,已初步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和程序调试能力。但由于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故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拓展学生的技能。

三、教学设计思路

在课程教学中,以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教学为主线,辅以提问、讲授、启发式、演示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以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将实际的工作项目,分解成由浅入深,彼此关联的教学环节和子任务,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将各知识点分散穿插在各教学环节和子任务中,让课本知识为项目服务,降低学习难度,克服技工学校学生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注意力不够的缺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教学在PLC实训室进行,共有31套实训装置,以4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1.项目导入(5分钟)

通过工作情境导入项目。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工业设备上装有多台电动机,各电动机工作时序往往要求不一样。如通用机床一般要求主轴电动机启动后,进给电动机再启动,带有液压系统的机床一般需要先启动液压泵电动机后,才能启动其他的电动机。在可编程序控制技术中怎样实现时序控制,需用到什么元器件?这是该次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项目:用PLC实现两台电动机顺序启动电路的控制,电路如教材的图3-24所示。控制要求:按下启动按钮SB1后,第一台电动机M1启动,5s后第二台电动机M2启动,完成相关工作后,按下停止按钮SB2,两台电动机同时停止。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导入项目和分析任务要求。学生解读项目情境及控制要求,明确学习任务及目标要求。

2.新知学习(15分钟)

任务1:设计一个灯控系统。控制要求:当开关S闭合时,灯延时100s才亮,当开关S断开时,灯马上熄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控制要求,确定输入和输出,画出PLC接线图,编程、连接电路、运行程序,让学生分别观察定时器的两种不同工作情况:开关S闭合,当定时器当前值达到设定值时,触点动作,灯亮;当开关S断开时,定时器复位,灯熄灭。开关S闭合,观察定时器的当前值,当未达到设定值时,断开开关S,可看到定时器复位,当前值变为0。通过比较定时器的两种工作情况,学生能够理解通用定时器的特点,初步认识定时器。在此基础上,教师讲解定时器编程格式、工作时间设定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和使用。

3.知识应用(10分钟)

任务2:设计一个灯控系统。控制要求:当开关S闭合时,灯延时20s亮;当开关S断开时,灯马上熄灭。各小组确定输入和输出、画PLC接线图、编程、连接电路、运行程序和调试程序,同时请1名学生到教师机编程、连接、调试电路和程序。教师巡回指导,对各小组完成情况和问题进行点评、总结。

4.探索巩固(15分钟)

任务3:设计一个灯控系统。控制要求是:当开关S闭合时,灯马上亮;当开关S断开时,灯延时10s才熄灭。学生分组完成任务,选择一至二组不同程序的小组到教师机上编程、投影、演示。教师巡回检查各组完成情况及记录存在问题,评价小组完成情况,对问题进行点评、总结。

5.新知学习(10分钟)

任务4:用积算定时器设计一个灯控系统。控制要求:当开关S1闭合时,灯延时100s才亮,当开关S2断开时,灯马上熄灭。教师引导完成编程,演示积算定时器的两种工作情况:当开关S1闭合,定时器达到设定值时触点动作, 开关S2闭合时,定时器复位,当前值变为0,触点复位;当开关S1闭合,定时器未达到设定值时,断开S1,观察定时器当前值,经过时间t后再闭合S1,可看到定时器从原来保留的当前值开始继续累积,当前值达到设定值时触点动作,开关S2闭合时,定时器复位,当前值变为0,触点复位。学生通过与学习任务一的现象比较,理解积算定时器工作特点,掌握通用定时器和积算定时器的异同。

6.综合应用(25分钟)

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经验完成两台电动机顺序启动电路梯形图设计。学生分组在机上自行完成任务,教师巡查、指导学生编程,记录问题。

7.总结布置作业(10分钟)

各组组长汇报小组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评价各小组完成情况、问题,梳理、总结定时器的基本编程方法和技巧,布置作业。

五、教学收获

第12篇

【关键词】“五感”观念 视觉艺术教育 局限性 发展方向

在处处充斥着“技术”且被打上市场化烙印的社会,人与人的感情越来越冷漠,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生活与工作中,人的敏感性与智慧正在逐渐丧失,感知能力也在逐步退化,甚至异化,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唤醒人的感觉及情感的设计。

一、艺术设计中“五感”理论的发展现状

设计中的“五感”概念由日本设计师杉浦康平提出,其理论源于佛教观点。“五感”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这五种感官共同作用,形成最后的感知结果。通常认为设计应该是创造某物,而“五感”设计的目的却“不是如何创造,而是如何让某人感觉某物”,①是对人的感官的创造性唤醒,即“感觉设计”,这种感觉设计只关乎人的感官,是一种感知方式的设计。

杉浦康平致力于书籍设计,“五感”理论的提出给书籍设计带来了一次革命性转变。传统的书籍设计着重于视觉感官的刺激与表现,装饰性较浓,企图利用视觉美博取人的眼球,推动销售。之后,由原研哉应用于平面设计的其他领域中,他认为设计不应只局限于视觉领域,而应调动身体的各个器官去收集信息,感受世界,通过“五感”接受外部刺激,形成最后的综合结果,得到最真切的愉悦体验。原研哉还举办了一次针对“五感”的设计展览,参加者的作品必须通过感官的设计传达设计思想,将感觉与感受相互渗透、交织,令人在脑海中浮现出别样的景象。

“五感”理论打破了只关乎视觉的传统设计形式,将设计延伸至感觉系统的各个方面,且此理论现已在设计领域中广布开来,尤其是包装设计和工业设计,相关的设计产品已相继问世,在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也罗列了许多相关的设计作品。另外,该理论已被国际设计界所接受,国外的一些设计院校也开始将此理论引入教学中,在网易公开课中已可查阅到相关的教学视频。在书籍设计方面,由于电子媒介的冲击,书籍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全民阅读缺失,为了让人们重新重视纸质书籍阅读,一些书籍设计开始将“五感”理论应用其中,从人的情感入手,借助于材质,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因子。因此,该理论现已应用于设计的方方面面。

二、视觉艺术教育的局限性及原因

时代在变,艺术教育也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所变化,恰恰相反的是,我国设计艺术教育长久以来没有太大变化,仍旧以绘画式教学模式为基础,以视觉审美为教学目的,设计教学的重点仍然落在纯视觉的表象上。视觉感官教学作为培养设计人才的主要模式,教学内容停留在空洞的视觉表现层面上,技能训练成为课程的重中之重,将设计形式化,将人的感官与审美体验孤立化,在启发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方面比较欠缺。艺术教育强调感受性与创作性,重点是培养学生心智。很多学生的思维被固化,作品总围绕着视觉表现展开,满脑子都是如何以视觉取悦受众,而不是如何唤醒受众的感知。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具有独立的思考与创作能力,而我国当前艺术教育的重点却倾向于视觉效果的制造,使学生的感受与分析能力下降,自觉思考能力缺乏,更不用说具备优秀的创作能力了。纵观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上述局限性的形成可能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受早期设计教育模式的影响

我国早期美术教育的学科知识较为普及,这也是它被纳入学校系统的原因所在。由于早期美术教育的教育体系、办学规模都比设计教育成熟,所以当时设计教育的教学活动以美术教育为标榜,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绘画展开,教育观念也多倾向于纯美术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设计教育中设计的成分被冷落。当时从事设计教育的教师大多是绘画出身,知识面较窄,教学中只能按照原有的绘画模式进行授课,造成了学生创作意识缺乏的局面。然而,这种错误的教学模式一直被沿用,影响至今。

(二)受技能型专才教育模式影响

纵观我国各个时期的手工艺教学,师徒相授是一种普遍应用的教育模式,被沿用至今,现在被称之为技能型教育。教师思想的局限性连同知识与经验一并传授给了学生,使其很难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人的创造性就是在独立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这种技能型专才教育模式将人束缚在狭窄的技术层面上,使受教育者成为技工,而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思想活力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者,不能将授课内容只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上,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有用人才。高校的培养目标也不仅仅是培养具有设计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是培养其创造能力。美国芝加哥大学前任校长罗伯特・M・赫金斯曾说过,“大学教育不是教授具体的事物、理论和法则,……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专门的技术人员。大学教育宁可拨乱学生的固有思想,从而促使他们开阔眼界,启迪他们的聪明才智。”②

(三)急功近利的市场化影响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能否创造效益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有相当数量的高校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只开设适应社会需求的对口课程,人为割裂了各学科间的联系,这无疑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扼杀。计算机是提高办公效率的重要工具,在设计中,它能加快画面的呈现速度,因此,现在各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虽然在课程的命名上有“辅助”二字,但它的学时远远超出了设计理论课程。计算机的功能过分夸大,而与设计相关的一些人文、社会课程却甚少涉及。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人始终是社会的主体,思维才是创新的根本。计算机只是作品实现的一种技术手段,对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作用甚微,因此,不能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课程。这种过分市场化的教学形式只能让艺术设计教育与培养目标相背离。

(四)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性

我国大部分高校课程之间缺少联系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少衔接。在我国大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基础教学不分专业、统一授课,时间为一年,授课内容以空间和形体塑造为主,不涉及专业知识,而后两年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两者之间缺少衔接与过渡,致使学生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不能很好地融合。二是专业课程之间缺少联系性。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往往都是独立的,不注意与其他相关课程知识的渗透与交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将知识相互联系应用的意识,不能做到承上启下、融会贯通。

(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少交集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贯穿高等教育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然而,近几年来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实践教学倾向于职业化培训,过于重视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对学生缺乏设计意识的培养;另一种是理论教学中的理论空洞、落后,不能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必须以理论为依托。英国课程理论家斯坦豪斯曾经指出:“教育的目的主要体现在知识的理解及智力的发展,而不是外在的行为训练……”③教学中应该正视二者的关系,将二者完美结合,发挥其培养学生设计思维与设计意识的作用,推动学生欣赏力与创造力的开发,使之成为真正的设计人才。

(六)受课程设置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要参考标准,课程的技能性、实践性较强,围绕着技艺训练展开,对设计思维、设计方法、设计创意课程的设置较少,致使学生的设计审美依然停留在形式表现层面上,即“视觉”感官的体验,忽视对其他感官审美体验的开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本质是培养具有独立创作能力的创新人才,而当前的设计教育所培养出的学生缺乏这种独立自主的创作能力,创新更是无从谈起。创新是知识、经验、经历等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多方面的积累,仅通过应用能力的培养远达不到这一目标。除专业知识外,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人文、社会、艺术等领域的补充,只有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艺术设计教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艺术教育要想有长足发展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这也是时代的必然。据国内部分院校开设的课程实践证明,以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势必成为我国未来艺术设计教育的主导。综合教育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有裨益,同时,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方向的把握,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传统教学只重视视觉审美意识培养的弊端。如1999年11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合并)成立之际,采用的教学模式即跨学科合作,采取综合授课的形式,课程内容囊括了艺术、人文、社会等学科,为学院培养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优秀人才产生了积极作用,也提高了学院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2003年江南大学推出教育改革,对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做了重要调整,明确提出了“学科交叉”“不同专业的学科背景教师组成特体教学团队……实施教学”“重视综合素质的考察”等规定,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设计创造力建立在综合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基础之上。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的过分细化根本实现不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只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且限制了其设计思路与创造力的发挥。

由此可见,视觉艺术教育要想改变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创造力与欣赏力的现状,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调整原有的课程结构,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重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必须本着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的角度,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扭转原有的教育观念,这既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发挥个性,也有利于高校未来的发展。我国高校中的艺术设计教育问题颇多,必须在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理念与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国实际,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结语

正视我国视觉艺术教育中存在的局限性,以积极的态度,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实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引入“五感”观念,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审美素养,带动其欣赏力与创造力的提升,只有这样,我国视觉艺术教育才会有长足发展。

(注:本文为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五感’观念带动视觉艺术的创造力与欣赏力之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2326)

参考文献:

[1]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8.

[2]甘阳,陈来,苏力.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06:3.

第13篇

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生活经验数学化,将数学知识生活化,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教师应先于学生养成生活化的教育意识,以生活化思想为指导,进行有效教学设计,以趣导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和发现数学的价值,提高其学习有效性。

以“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为例,先将学生带到操场上,问学生怎样才能知道国旗杆的高度?一些学生可能会说爬上国旗杆上进行测量,但是显然这很难实现,此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测量自己实际身高与影子的长度,然后将身高与影子长度的比值计算出来,学生脑中马上就能出现“比值相等”的原理,身高与影长是成比例的,而人的身高和影长与旗杆高度和影长所构成的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计算出身高与影长之比,再测量出旗杆的影子长度,方可算出旗杆的实际长度。通过上述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巩固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性质。

二、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盐是每个人健康成长所需要的东西,但是不能就盐吃盐,那是很难咽下的,盐需要溶人汤中才能被吸收。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融人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它的情感与价值,才能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而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应用的过程,在过程中体验建立数感、符号感、应用意识、合作和探究意识,从中理解数学概念和意义。

以“无理数的引入”为例,创设问题情境。两个小正方形面积为1,通过剪拼得到一个大正方形,大多数学生将一个小正方形剪成四个面积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分别拼在另一个小正方形四边,得到大正方形。此时,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①拼接得到的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②设大正方形边长为x,x是一个什么数?是整数吗?可能是以2或3为分母的分数吗?可能是分数吗?让学生讨论,最终得出“大正方形的边长x不是整数”的结论。大正方形面积为2,如何求x,就需要解决(?)2=2的问题,也就是求出2的平方根是多少?对于4、9、16、25这类数字,求其平方根并不难,但是求2的平方根,就需用无理数表示。为此,人们发明了不表示整数也不表示分数的根号,2的平方根可写为。所以大正方形边长。

三、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是解决教学有效性的创新方式

数学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特点,如果以传统方式进行教学,一些数学知识将不易于学生理解。新课程理念下多媒体、电子白板等手段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若能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就能将抽象数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通过幻灯片展示动态的立体模型,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运用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把学生从静态的课本模型中解放出来,帮助学生更直观掌握抽象的数学模型。这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刺激学生创新思维、克服学生学习障碍,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学习“立体几何的三视图”时,教师可设计一个模型,拍摄该模型正、俯、左三个视角下的模型图像,并在课堂中展示模型,让学生尝试画出三视图,播放模型图像,将其与学生所画图像进行对比,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针对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进行教学,是有效性教学的关键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教学必须立足于现有发展区,针对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来展开的。“先学”立足于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老师通过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进行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如果老师对学生现有发展区的了解不足,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困惑,老师始终遵循课本或导学案等环节进行着,虽然老师能够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是学生只知道一些简单、明显的数学知识,至于方法的归纳、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等隐性知识,学生无法通过短暂的学习而获得,那是低效或无效的。

问题1:某公司决定组织48名员工到水上公园坐船游玩,公园租金情况为大船可载5人,租金为3元;小船可载3人,租金为2元,在避免超载情况下,怎样设计才能使所支付的租金最少?

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或通过讨论设计方案,并当着其他学生的面说出自己的设计结果。在此过程中,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对于说错的学生也应赞扬他的勇气。之后对学生设计的方案作出总结,然后师生共同研讨:设租用大船x只,小船y只,所支付租金为m元,则有5x+3y=48,3x+2y=m,最后得出结论当x=9时,m最小,也就是说租用9只大船1只小船时,所支付的租金最少,为20元。我们会发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思考的空间,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五、通过问题提升学习动力,是教学有效性不可忽失的环节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营养物质一样,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思维是学生自己的,教师所要做的是让信息进入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分析、归纳,掌握探究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比如,在学习三角函数后,可以给出一道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

这道问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效地培养学生推理的严谨性,提高思维的批判性。以问题引发动力,学生才会满足,才会成长,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积累了正能量,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储备筹码。在学习难度可控的限度内,数学问题越是有创造性的、探究性,它就越能达到艺术般的高度,给人以艺术般的魅力。

第14篇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药物保守治疗; 异位妊娠

因受精卵在正常附着位外的部位错误的着床、发育而引起的生殖系统的疾病称为异位妊娠[1]。此病可给子宫及输卵管带来一系列病理改变,治疗不及时,常造成再次受孕的困难甚至威胁生命,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对异位妊娠患者尤为重要。腹腔镜手术是一种现代新型的治疗方式,而药物保守治疗则相对传统,现为探讨并比较两者对治疗异位妊娠疗效,我院特做此次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期间72例异位妊娠的患者分为两组,经临床观察、血HCG水平测定、超声检查和血浆孕激素的检查,符合许华《异位妊娠的诊治进展》中关于异位妊娠的诊断标准,排除黄体破裂、宫内妊娠先兆流产和功能性子宫出血等患者。对照组36例,年龄25~4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4±0.9)岁,其中输卵管妊娠17例;观察组36例,年龄23~41岁之间,平均年龄(27±0,4)岁。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给药方案为甲氨蝶呤1mg/kg,隔日进行肌肉注射。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在静脉复合麻醉和置入CO2气腹的配合下进行,于脐下作小切口植入腹腔镜,在左、右骼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分别作穿刺进行治疗[2]。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并进行跟进调查,判断疗效,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

1.3疗效评价标准

异位妊娠的疗效标准分为,治愈:治疗后两周所有症状体征检测正常;显效:治疗后2周血清HCG和B超检测包块明显下降,腹痛、阴道流血都显著减少;有效:治疗后14d血清HCG大于15%且小于50%,B超显示包块缩小大于等于1/3且小于2/3,有腹痛,阴道流血;无效:出现剧烈疼痛或输卵管破裂症状,进行进一步治疗[3]。总有效为治愈、显效和有效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l5.0软件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有效率相差11.11%,χ2=1.93,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的治愈率相差41.12%,χ2=10.01,P

2.2两组远期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再次妊娠时宫内妊娠成功率相差44.44%,盆腔炎的发病率相差41.67%,P

第15篇

应用型人才生物技术实验教学近几年来,随着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生物技术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生产企业中,这就要求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不断自我提高,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和科研素质,适应行业的高速发展。因此,强调应用型人才对于医学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显得尤为重要。实验教学是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对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因此,建立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更加重要。

吉林医药学院依托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的特点与相关学科优势,适应生物医药产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建立了具有医学背景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了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实验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应用能力,取得了一些成果,更好地满足了社会对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

一、医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

医学生物技术主要是由生物学、医学等学科交叉而成的一种应用型很强的新兴学科,是集医学、生物学、药学、实验方法等为一体的综合技术,这就要求学生不但具有生物学和医学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有生物学和医学的实验技能。形成符合国家对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现代生物技术和医学背景的,满足我国医学生物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生物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二、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吉林医药学院原先是一所军队院校,2004年移交给地方办学,是一所医学类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是我校新办专业,在实验教学方面比较薄弱。在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方面,主要存在基础仪器设备数量不够,而且有的仪器设备比较陈旧,缺少一些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些仪器设备;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缺少具有医学背景的应用型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实验内容脱离时代前沿,和生产实际结合不够,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一般采用教师讲解学生操作的教学模式;另外在实验考核方面,还缺乏科学合理性。

三、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以上问题和不足,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以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制定了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教育理念,对医学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1.通过更新整合资源,建立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在我院实验室原有的仪器的基础上,进行了资源整合,又购进了PCR仪,凝胶成像系统,二氧化碳培养箱,荧光倒置显微镜,发酵罐,蛋白质纯化系统,高效液相色谱,多功能酶标仪等先进的实验设备。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细胞培养室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医学背景的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中心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发酵实验室、蛋白质纯化分析室、药物筛选实验室,并且还做到对学生完全开放,学生可以申请毕业论文和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等。通过教学中心的建设,既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又顺应了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2.引进优秀实验教师

医学生物技术实验课具有医学和生物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实践性很强,实验室技术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还要有高水平的医学和生物学相关的实验技术。我们实验室对人才的引进,要求具有医学相关学科背景的硕士研究生,优先录用具有医学和生物技术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并且由科研骨干教师考核,考核期合格才能被录用。并且新入职的实验教师还要进行生产实训,到医药生物技术公司进行系统培训。

3.改革教学方法和实验内容

改变传统的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将多媒体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到实验课中。它可以将一些陌生、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对于一些抽象的实验,如PCR实验,可以用动画讲解整个实验过程,将抽象的原理变得形象化,并可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理解和记忆。在实验内容上,减少一些陈旧性的实验内容,多开设一些设计性、应用型实验,与医药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紧密结合,如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蛋白质药物的纯化,基因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等综合性实验。

4.改革实验考核制度

改变评分标准主要依据实验报告的传统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我们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实验考核制度。在学期实验结束后,除了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外,还要考察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对其进行量化打分。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实验数据20%,实验操作50%,解决问题的能力20%,创新能力10%。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地位,转变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四、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在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在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改革探索,初步建立了以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大学生实验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还不够完善,医学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想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与尝试。

参考文献:

[1]姜勇,王会岩,张磊.等.普通医学高校生物技术教学改革[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