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动物医学的意义范文

动物医学的意义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动物医学的意义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动物医学的意义

第1篇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c)-130-01

生物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预防与治疗人类的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它是通过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两个基本途径来实现的,而不论临床研究还是实验室均离不开动物实验。特别是医学科学从“经验医学”发展到“实验医学”阶段,动物实验就显得尤其重要。动物实验方法的采用及发展,促进了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解决了许多以往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指出:“整个医学,只有经过实验的火焰,才能成为它所应

当成为的东西。”

1 人与动物的异同

目前,大多数人的看法是人与动物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所在,似乎这是一种很辩证的看法,但这不是一种彻底的辩证看法,实际上,人们必须回答人与动物在生物学上是大同小异或是小同大异?如果动物与人的相同仅仅是个别的、特殊的,那么今天我们进行的大量动物实验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一个阿米巴、一只青蛙与一个人其外表上截然不同,但它们都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它们都必须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来维持其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一旦这种稳定受到破坏,就可能造成机能障碍甚至死亡。人与许多动物一样,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些细胞基本上都由膜、浆、核三部分构成。脊椎动物构成机体的器官基本上是类似的,尽管人体机能的调节比许多动物复杂,但它们的基本调节方式都是神经体液调节。例如:前列腺素不但在人体内存在,而且在低等动物(如柳珊瑚)体内存在,甚至于香蕉里也有大量的前列腺素。正因为许多基本生理过程人与动物是一样的,所以动物实验才能对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2 动物实验的意义

动物实验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动物本身生命现象的研究,进而推用到人类,探索人类的生命奥秘,控制人类的疾病和衰老,延长人类的寿命。随着医学生物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人类基因组逐渐被破译,动物实验的重要性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它已被认为是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支柱。当前我们正处于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的非常时期,生物工程、微电子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动物实验,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这是因为在生物科学领域内,不能用人去实验,因此我们必须借助动物实验去探索生命的起源,揭开遗传的奥秘,攻克癌症的堡垒,研究各种疾病与衰老的机理。

3 动物实验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在生命科学中,人类的健康和福利研究离不开动物实验,在对人的各种生理现象和病理机制及疾病的防治研究中,实验的动物是人的替难者,比如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疾病,由于在肿瘤的移植、免疫、治疗等研究中使用了裸鼠、悉生动物和无菌动物的实验,对各种恶性肿瘤的致癌原因尤其是化学致癌物质、病毒致癌、肿瘤的病毒免疫、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有了极大的进展,计划生育研究有相当大的工作是在动物身上工作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试验和我国生物学家朱洗的无外祖父的蟾蜍,即由动物实验进行成功。各种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肺炎、神经系统疾病、畸形、传染病、外科疾病、免疫疾病等各方面的机理,都经动物实验加以阐明或证实,因此,有人统计生物医学的科研课题有60%以上需要动物实验,有许多课题的研究离开了动物实验就寸步难行。此外,制药和化学工业产品如不用动物进行安全试验,包括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试验,给人类应用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由此可见,动物实验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和推动性的作用。

4 动物实验是医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存在一个如何与疾病斗争的问题,最初在既无医又无药的情况下,除了一些迷信方法外,人们最早尝试的方法可能就是利用天然存在的各种动植物来治病,有些可能成功,有些可能失败,从神农到李时珍,他们研究的方法基本相似,或是根据以往的临床实践,或是亲身试验,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的经验,为医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这种试验方法既费事又危险。从我国秦汉的“神农本草”记载的369种药物到李时珍《本草纲目》的1 892种药物耗费了1 000多年的时间。现在世界上1年新合成的化学药物近20万种,即使可以找到这么多自愿受试者,它的代价也高得令人不能接受。这种局面就强迫我们不得不用动物来代替人进行试验。为了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正视过去动物实验存在的缺点、动物实验客观上的困难。总之和临床观察一样,动物实验的出现是医学发展的客观需要。由于种种原因,可造成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脱节,但不能构成否定动物实验的理由。为促进医学发展,关键的问题在于正确处理这个问题,动物实验应由过去比较注重分析性实验逐步转向更多的注重综合性的实验,笔者主张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临床也应做一些分析性的实验。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学给我们提供的机会,注意在具有多种动物品质的模型进行实验,当然在进行这一番努力后临床医学与动物实验仍会有重大差别,也正因为如此,医学研究的这两种方法将长期存在,不能互相取代。

第2篇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生物医学;动物模型

1实验动物学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由于生物动物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很多多家都早早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分别在47、50、53、56年成立生物学研究方向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生物科学协会以及医疗科学国际组织联合在1956年成立了国际实验动物委员会,现今已经有45个国家参与。在这些国家努力下,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十分迅速,甚至早早就设立了独立的科学研究部门。研究实验动物学的部门也越发建立起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教育、管理、科研。这样的有组织的发展,促进了有关生物学的各方面发展。美、日等国家更是专门设立了大规模独立的研究,用于发展生物实验。时间来到近些年,很多国家为了加强实验动物学的发展,都设立的专门的大学来培养人才。医学院、兽医院和很多综合性的大学也孕育而生,为了培养专业的人才,学校都设有高水平、大规模、先进性的设备确保实验中心的研究工作。动物保护协会在动物实验中也提出:Replacement(替代)、Reduc-tion(减少)、Refinement(优化)这三个宗旨。提出实验中尽可能少地使用动物,如果能另寻它法最好。善待动,物对实验动物饲养和管理尽量以最佳条件,使动物实验的设计、操作达到最佳的方案。我国实验动物学的发展近况:我国实验动物研究学起步较晚,1918年元北平中央防疫处刚开始用小白鼠进行防疫试验。20世纪30年代,几个大城市少数的科研单位开始进行小规模的实验饲养。在解放后实验动物工作才算正式发展起来,20世纪50年代为预防各大传染病我国在各地建立起研究单位,并开始大规模的饲养繁殖。1982年我国科委主持召开全国首次实验动物科技的会议,正式将实验动物科技加入规划,先后建立起4个国家级实验动物中心。1987年成立了中国实验动物学会。1988国家科委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1994年国家技术监督局了实验动物的国家标准,从此我国的生物实验动物开始走上了科学、标准的轨道。目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实验动物学方面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当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实验动物的管理条例也愈发成熟,各级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实验动物管理机构。并各大医学院校设立了实验动物学课程,一些院校还设立了实验动物专业,并且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中国政府和日本合作开设中国实验动物培训中心,培训出了大批良好的人才。我国培训这些人才,都为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1995年不完全统计,全国生产大鼠、小鼠、豚鼠、兔、犬、猴、地鼠、猪、SPF鸡等实验动物约900万只。在数量上大部分地区基本可以满足科技工作的需要,实验动物的生产已开始向企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2动物模型的优越性

2.1避免在人身上进行实验带来的风险

临床试验是最有效果知道试验结果的医学方式,但是临床上外伤、中毒等试验研究是十分有难度的。还有急性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不可能在人身上反复试验的。因此动物可以作为人类的试验者,在工作人员反复研究下可以反复观察试验体的情况进行研究。克服人类在研究中遇到的伦理和社会限制问题,试验中可能为了试验需要损伤动物器官或处死动物。

2.2可以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临床上很多疾病是复杂的,就来一个换有肾脏疾病的病人来说,他也同时患有心脏病或肺脏疾病。即使患有同样疾病的两个人也会因自身的特点年龄、性别、体重、健康状态等等原因疾病的发展而产生千差地别的影响。而动物就能克制这些因素的发生,各方面的因素甚至湿度、温度、私聊方面都能严格控制。无论是在营养学、卫生学、肿瘤学、环境等方面,同一时期内很难在人身上取得一定数量的定性疾病材料。动物模型不仅仅在数量上可以得到满足,而且还可以通过投服一定剂量的药物或移植。

2.3有利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

临床研究多会有局限性,病原体的感染会应为动物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人畜感染患病比较研究,可以研究出同一病原体对不同机体带来各种损害、不良反应。从中工作人员能发现某种疾病的本质,有利于解释在人体上的病历变化。动物疾病模型的另一个成效的用途:能仔细观察环境或遗传因素对疾病发生后的发展情况,对于全面地认识疾病本质有重要意义。

3结论

第3篇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动物医学实验;概述;管理现状;管理思考

实验室是学生获得知识应用能力和积累实践经验的重要基地,在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开放式实验教学更利于学生发挥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使其自觉地参与教学研究,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结合当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发展,可发现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还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如果能够针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下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就能够有效的提高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水平,使生命科学研究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开放性实验教学概述

1.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特点

开放性实验室打破了传统实验室严格的时间限制,使实验室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整合和利用。但随之而来的是更繁重的管理工作,由于实验室的开放性,实验室工作人员要随时随地的为有实验需要的人进行服务,实验者可以通过预约等,调整自己参与实验的时间,这样进行试验的大批人就分散开来,缓解大批人一同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压力,但也增加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因此,开放性实验需要高科技的支持,应用高科技减轻实验室管理的繁重工作,使实验室各项管理工作有条不紊。例如,门禁考勤管理、条码产品管理、实验室对外开放管理等,高科技的应用使开放型实验室的建设更完美,促进了动物医学实验教学的发展,更好的支持了学校实验教学和科研项目。此外,开放型实验教学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的地进行实验的需求,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也使学生能够逐渐的摆脱对老师的依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对理论的研究结果,使知识的应用更加熟练,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了生物学培养人才的质量。

2.开放性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的比较

开放性实验与传统实验相比,存在着很大的优势。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开放性实验教学更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实验参与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能自愿的投入到对知识的研究使用中。而传统实验教学,实验资源紧张,每一次实验都是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发挥。在实验当中,学生的自觉性和参与主动性很差,有的学生,甚至只是跟着“看热闹”,学生的参与性极、主动性都很差,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不足,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这显然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其次,两种实验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差异较大。开放性实验教学,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处一种轻松的、自由的实验环境中,这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研究,实践表明,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下动物医学实验的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而传统实验教学,学生参与实验教学非常的被动,难以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一次实验基本都是老师推着学生“走”,学生参与实验只是为了单一的验证教学理论,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的培养认识不够,也没有主动地激发学生潜能的思想。因此,教学的效果不如开放式实验教教学效果好。再次,开放式实验教学不受时间限制,在相对自由的实验时间的选择模式下,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实验的意识,让学生逐渐的摆脱对老师的依赖,学生可结合自己的时间空闲合理的安排实验的时间,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才能更有效的发挥其研究学习能力,使实验效果更上一层楼。而传统实验教学,学生只能在安排好的时间内进行实验,而且基本都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实验的,并且因为实验安排的时间比较集中,学生人数多,学生参与实验、动手实验非常的被动、压抑,还会影响到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很多时候,实验就成了形式上的教学参与,学生学不到知识,在实验中也无法获得知识应用的技巧,实验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3.动物医学实验的概况分析

动物医学实验是一种非常繁琐、复杂、严谨的实验,所有实验所具备的特点,所需要注意的安全性,在动物医学实验中都会有所要求。而且,动物实验的实验材料特殊,研究范围极广。因此,动物实验比其他实验更具有繁琐性、复杂性等特点,而且对实验者的操作能力,技术能力要求很高。此外。动物实验室的实验器材精密,分类多、价钱昂贵,因此,动物实验室的管理更要细心、认真、负责。传统动物医学实验对不同实验划分得非常的明确。例如,原生理学实验、理生理学实验等,这些都是分开的,实验在不同的实验室进行。所有的实验器材需要单另购置,分实验室保管。特别是一些专用设备,利用率低,保管、养护难度大。开放式实验教学建立以来,动物医学实验的各种设备的应用率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对这些仪器、设备的保管、养护难度却更大了,动物医学实验的特点决定了其实验室管理的复杂性和繁琐性。因此,基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给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人力、物力等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现状分析

1.实验室队伍建设跟不上,实验室管理压力大

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对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实验室队伍建设跟不上成了当前实验室管理压力大的直接原因。首先,开放式实验室允许实验者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那就需要实验室管理者进行密切的配合。而当前很多开放式的动物医学实验室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大多都是在职人员身兼数职,管理人员除了有教学任务、实验指导任务,等,还要负责实验室的管理等工作,可以说非常的忙。同时,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比较复杂,教学的任务也比较繁重,动物医学实验指导难度也大,指导任务重,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实验室工作队伍的组建必须跟上来。其次,动物医学实验中发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的配合不够密切。这也表明了,实验指导老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都需要有所提高,同时要培养实验参与人员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再次,传统的动物医学试验大多只能达到验证理论教学的目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对动物医学实验的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动物医学实验由原来的验证性向设计性、综合性过渡,那就需要老师具有更强的指导能力。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参与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在试验中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把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这也需要一个强大的实验室队伍的支持,使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达到更高层次,确保实验的质量和效果。

2.实验问题多,实验效果差

动物医学实验本身就是个复杂的、难度很大的实验,加之实验室管理中的各种问题,致使开放型实验教学模式下的动物医学实验室实验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实验操作随意性大,对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验操作中的动手能力较弱,对于实验缺少整体的、长远的规划,在这种“混乱”的实验参与形势下,实验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此外,实验室设备成旧,对仪器的管理使用不规范,也影响了实验的效果。总之,基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新思想、新技术、新科技的应用还不够,实验教学的设计、实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动物医学实验的课题陈旧,学生对于一些先进的、超前的知识应用意识不足,也没有主动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影响了实验室教学效益的发挥。

3.资源共享度低,实验室管理问题多

实验室管理,同样对于实验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前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问题多,资源共享低,也是开放式实验教学极需改进的地方。第一,动物医学实验室设备多为专用设备,实验对于设备的质量及实验者的操作技术能力要求都很高。而在实际中,动物医学实验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很多专用的实验设备、仪器等也是重复购买、重复投资,其使用价值和使用效益不能最大的发挥出来。第二,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动物医学实验室更是紧张,在实验需求与有限的资源矛盾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如果还不能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是这些实验资源达到更好的共享效果,那么动物医学实验室的管理将会更混乱。一方面,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优势无法发挥,实验效果难以保障,实验的质量也很难提高。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得不到完善,课题研究太局限,学科知识的创新应用不够,人才培养达不到高端水平。

三、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的思考

1.建设师资队伍,提高实验质量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生物医学实验室管理的前提。在开放式实验教学环境下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首先,要具有一只强大的师资队伍,要确保老师和管理人员对实验室有充分的管理时间和管理精力,避免动物医学实验室成为参考文献[1]钟敏,袁干军,李汉广等.高校开发式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基于生物工程人才的培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03).[2]孟建宇,李蘅.微生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4,(09).[3]李建奎,魏春华,杨小燕.地方本科院校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农学(中旬),2013,(12).[4]王雪艳.高等院校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4).[5]张强,王松华,孙玉军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化学》[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下旬),2016,(07).基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思考“有人用,没人管”的教学地基。这就要求,一方面,老师有充分的时间来完成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任务,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全面的、合理的安排,统筹规划教学、指导实验和管理实验室的时间,为学生参与试验、科研课题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另一方面,学校要重视对实验室管理老师的专业素质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使动物医学实验室在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模式下有更好的管理效果。其次,结合现代科技和生物医学的发展,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老师多参与实践,不断的提高实验室老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实验技能等,使其在动物医学实验中发挥更强的指导能力,使动物医学实验从验证性实验顺利的过度到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再次,动物医学实验本身难度较大,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能顺利进行,并确保实验的质量。而且老师之间也要做好协调,避免生物医学实验过程中出横生枝节。因此,开放式实验教学需要参与人员的密切合作,要发挥集体的能力,要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协调作用,发挥学生在教学参与中的主体地,才能确保实验的质量和实验效果。

2.善用信息技术,提高实验效果

开放式实验教学,必须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得以实现。基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首先,要重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通过计算机网络应用对动物医学实验进行实验设计,模拟实验过程。让学生在实验以前充分的了解实验的步骤内容等等,在实验前做好充分准备,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动物医学实验的实验质量。其次,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线上教学,提前将要进行的实验制作成课件或微课等,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了解实验内容,并引导学生一利用计算机网络搜寻、整理相关的实验资料,让学生做到对整个实验的心中有数,这样实验中学生才能发挥更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老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平台,了解学生实验后体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科学合理地改进实验设计,使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再次,注重实验设备的更新和维护,并注重智能化的实验室管理设备的引进。让学生和老师认识到学校对于动物医学实验的重视,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使其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进来,提高学生实验过程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研究能力,使开放式的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能够达到更高水平,使其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效益。

3.转变教学思想,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第4篇

1 动物的选择

1.1 动物来源确定 动物来源要选择国家、省相关部门确定的医学动物实验室,其中包括《实验动物管理条件》、《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并取得医学动物实验条件的合格证明书。 其要求实验动物的同种属、同品系、同月龄、性别雌雄比例。

1.2 熟悉并了解实验动物 在实验前,准备阶段要到相应动物实验室对参加实验的动物进行初步的观察、了解,主要观察其生活习性、了解饲养要求等,重点掌握实验的组织、器官等生理解剖部位、特点、并作初步评估。

2 预实验

预实验是对研究技术、方法的训练,对设计方案的实践评估,同时可以了解实验动物对各种处理因素的反应情况,以及在试验过程中,动物在生理、精神状态、饲养等方面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以了解,以便在正式实验过程中作好提前的预防、分析,保证实验过程的顺利实施。

3 实验方法

3.1 保证动物或预行实验静脉的随机分组 采用抽签法,在正式实验前1周对动编号、打印分组,并保证实验静脉的完好。

3.2 设置对照组 实验组、对照组应具有可比性,包括对象、饲养环境与方法,操作、处理因素等。

3.3 设计方案 要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设计方案。

3.4 做好观察指标的管理 选择必要的观察指标,如实验室检查、X线、病理、细菌 培养等,记录结果要拟订专用表格,必要时建立实验动物病 历与档案,具体项目包括日期、时间、实验者、取标本者以及样本的编号排序等要逐一详实记录并签字。

4 实验效果

动物实验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对整个实验过程必须周密布置,诸如以上各项做法,尽最大限度地保 障动物实验的质量。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5 讨论与分析

动物实验尽管有一定的不足,但在人体实验之前,动物实验是很重要的医学研究方法,因此,从事医疗科研人员应该更多熟悉、了解和掌握有关动物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为临床科研工作做好基础。

第5篇

关键词: 动物学试卷 教学改革 考试改革

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试卷改革又是考试改革的重点。在以试卷作为主要方式的考试中,出好一张试卷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十多年对动物学试卷的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面以一张动物学试卷为例,从题型组成、试题类型、答题分析、评分标准等方面进行反思和探讨。

1.题型组成

动物学试卷一方面要考核学生对动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要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题型主要包括名词解释、填空、判断、选择、画图或填图、简答、论述等。题型比较好地体现了动物学所要考核的范围和内容,但学生主要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复习动物学知识,因此我们对题型稍作调整。将名词解释改成名词比较、画图或填图在动物学实验考核中完成,论述题改成必做题与选做题两类。整张试卷客观题比例40%~50%,主观题比例50%~60%,各题分值为名词比较题15分、填空题10分、选择题10分、简答题20分、必做题20分、选做题25分。选做题理论分值25分,具体按学生实际得分计算。答题数量按卷面规定,由于试题数量多,可供学生自由选择。一般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所选题的分值较大,可能得高分,但总成绩最高仍为一百分。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中等难度的主观题,确保通过及格线。

2.试题类型

将名词解释改为名词比较后,比较意义相似,容易混淆的名词。如:真体腔和假体腔、皮肌细胞和皮肌囊、脊索和脊柱、卵胎生和胎生等。学生答题时只要列出三个两者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即可得满分,这样学生在考试前不再死记名词概念,而更注重在归纳的基础上,重点理解名词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填空题和选择题与以往一样,侧重对动物学基础知识的考核。简答题注重考核学生知识的迁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主要解释日常生活中与动物有关的现象。如:简述赤潮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如何理解江南地区常说的“九雌十雄”、“秋风响,蟹脚痒”?野外不小心被蛇咬伤后,第一时间该如何处理等?以此促进学生将动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现象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高尚情感。

论述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必做题考核学生对动物学综合知识的掌握与理解。需要通过归纳和总结,才能得出完整的答案,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础知识。如:通过分析间日疟原虫,请你提出与之相关的五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并作出解释?列出三种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产生的飞跃性结构及其在进化史上的意义?选做题难度有易有难,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如:论述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趋势了解昆虫的口器和触角有何实际意义,对于如何防治害虫有何建议?鱼类的洄游分为几种类型,洄游有何实际意义等?

3.评分标准

客观题按以往参考答案评分,有分步得分的要求。主观题不设具体的参考答案,只列出范围,主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名词概念的比较,只要列出相同或不同点三个就可得满分。论述题中对于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建议,只要合理即给分,对有创意的提问或答案给以满分,对不太成熟的想法,如有创新点也给予一定的鼓励分。

4.答题分析

学生对客观题如填空、选择的答题准确率较高,主观题的答题,归纳总结缺乏系统性。如在回答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的演化趋势时,比较多的学生只是单列各纲动物的神经系统特点,缺乏归纳之后的提炼。对于自问自答题,所提的问题相对简单,虽然试卷中明确指出要提出有一定思考性的题目,但实际效果一般。在选做题中,绝大多数学生选做两题难度较小的题目,难度较大的题目学生选做得较少,即使选做答题时考虑不全面,有创意的回答也不多。

在考试改革的同时,我们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注重对学生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学期中实行段考,对于段考中的分析归纳题,考后师生进行分析讨论,共同总结答题规律。并且在每章节课堂教学内容结束后,及时要求学生总结知识点,并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在毕博平台上交流。课后还要求学生对动物学知识进行拓展和补充,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实际生活中的动物学问题,在网上共享。

5.考试方式

采用一页开卷逐步过渡到半页开卷的形式。一方面避免学生过多地死记硬背动物学知识,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对动物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提高归纳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6.改革效果

从学生层面,大部分学生认为题目灵活,贴近实际生活,部分题目对学生的归纳能力要求较高,摆脱了死记硬背的习惯。同时,学习方式也发生变化,平时更注重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也有学生认为缺乏适应的过程,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加大辅导力度。

从教师层面,由于试卷改变,教学方式发生明显的变化,要创造施展教学个性、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的环境。

7.反思

教学环节中的任何一项改革,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而考试改革中试卷改革,一方面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另一方面从试题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方面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并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目前我们已经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如在动物学开篇部分,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动物?动物与植物有什么区别?动物学学什么?怎样学好动物学等?每个章节除教师提出问题外,还要求学生列出存在的疑惑和还想知道的问题。通过一年的动物学教学实践,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试卷改革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考试改革将逐步完善,教学质量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以此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卢祥云,韩曜平,勾影波,张燕萍.动物学课程考试改革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12):57-79.

[2]卢祥云,张燕萍,顾志良.基于师范生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改革探索[J].高师理科学刊,2011,31(5):110.

[3]卢祥云,张燕萍,李轶群.关于一道动物学试题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9,(32):9-10.

[4]陈华.地方师范高校生物专业动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49-50.

[5]曹成全,刘超,陈申芝.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动物学教学改革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11):69-71.

第6篇

[关键词]免疫血清;免疫;免疫学试验;效价

[中图分类号]R39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12(b)-139-02

动物免疫血清的制备是一项常用的免疫学实验技术,广泛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中,为教学、科研、检验之常用。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形象、直观、简易的直接凝集反应有助于学生了解抗原、抗体及抗原抗体间的免疫反应等抽象的概念,免疫血清的质量直接影响实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因此,制备高质量的免疫血清是建立高水平检测方法的前提条件。但免疫血清的制备较复杂,且需学生动手操作,用量较大,为达到这一目的,除了具备理想的免疫原外,还需要选择适宜的动物和设计有效可行的免疫程序或方案。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制备了高效价、高特异性、高亲和性的动物免疫血清,既经济又方便,供教学、科研所用,提高了实验的开出率。

1 方法与结果

1.1 动物的选择及饲养

制备抗血清的动物主要是哺乳类和禽类。羊、马、豚鼠、兔都是常用的动物,在实验中,选择动物时应考虑抗原与动物的种属关系、抗原性质与动物种类、免疫血清的需要量、要求以及动物个体等因素。因不同动物对同一抗原的敏感性不同,免疫时至少取用2只以上动物。选择制备免疫血清的动物必须是适龄、健壮、无感染的正常动物,体重最好在2~3 kg,年龄6个月以上,因雌性动物在性周期的不同阶段和怀孕、授乳时机体对抗原的敏感性有较大改变,所以一般挑取雄性动物。动物免疫后要认真做好动物的编号、标记、管理和记录,本实验用的动物是健康家兔。

1.2 抗原的制备

1.2.1 抗原稀释

用灭菌生理盐水将抗原稀释为2mg/ml,放置4℃过夜,次日取出,与佐剂混合制成乳剂后用于动物免疫。免疫原的注射剂量随抗原的性质有较大差异。一般考虑抗原的免疫原性的强弱、分子量大小、抗原的纯度、有无毒性及动物个体状态、免疫途径和时间、佐剂的使用与否等。对于纯的可溶性抗原,免疫时需与等量的弗氏完全佐剂混合,其免疫剂量以动物体重计算,一次注入的总剂量以0.5 mg/kg为宜。通常免为100~1000μg/次。另外免疫周期长者可少量多次注射,免疫周期短者可大量少次注射制备高度特异性的抗血清,选用低剂量抗原短程免疫法。

免疫周期随抗原和免疫方法的不同以及是否使用佐剂而变化。单次注射抗体产生缓慢,效价低,维持时间短,但抗体特异性高;多次注射无以上缺点,但抗体特异性有所降低,一般以3~4次较合适。注射间隔时间一般以1~2周为宜。间隔时间短,起不到再次免疫的作用;太长,则免疫过程延长,从而影响血清的特异性,如无佐剂时间隔2~4d,加用佐剂时可间隔10~30d。初次免疫与第二次免疫的间隔时间多为2~4周,此后,每次加强免疫的间隔时间为2~3周。

1.2.2 佐剂和抗原乳剂的配制

1.2.2.1 佐剂的配制。弗氏完全佐剂,各实验室的配方不尽相同,我室采用的配方如下:医用液体石腊20 ml与羊毛脂12g混匀加热溶化,分装于青霉素小瓶,用纱布、线绳扎紧瓶塞。高压灭菌,4℃保存备用。于免疫前准备抗原乳剂制备时,以活卡介苗代替死结核菌,每毫升试剂中加入10mg活卡介苗,即为弗氏完全佐剂。

1.2.2.2 抗原乳剂的制备。本实验选用注射器推注法:将抗原溶液和等量的完全佐剂(注意佐剂必须先加热融化。不超过50℃)分别吸入两个5 ml注射器内,在两个注射器的12号针头间用一根长约8-12 cm的医用无毒塑料管。将两个注射器连接在一起(塑料管必须浸泡消毒与注射器针头相连接)。针头塑料管1~2 cm然后两人相对而坐。缓缓推动针栓,使管内溶液进入塑料管道至对侧注射器内,每次必须把管内容物全部推出,另一侧同样操作,使管内液体往返混合直至形成油包水乳剂为止。

制成的乳剂是否形成油包水乳剂直接影响免疫效果,因此,必须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的方法:将制成的乳剂滴在凉的自来水表面,质量合格的乳剂滴入水面保持乳滴珠完整而不分散;如进入水面后立即扩散,水面油花逐渐扩大即不合格,应继续乳化至合格为止。

1.3 免疫途径、注射时间、部位及剂量

不同的免疫途径,抗原在体内的的代谢速度不同,对免疫系统的刺激强弱也就不同,因而产生抗体的水平也就不同。抗原的注射途径可根据免疫动物个体的大小、抗原及抗体制备目的或要求不同,选用皮内、皮下、肌肉、静脉或腹腔等不同途径免疫。本实验对家兔使用皮内和皮下多点注射。第1周在足、掌皮内注射含佐剂抗原0.1ml,第2周在腹部皮下注射含佐剂抗原0.5 ml,第3周在腹部皮下注射不含佐剂抗原0.5 ml,第4周在腹部皮下注射不含佐剂抗原0.5 ml。

1.4 试血及测定抗体效价

末次注射10 d后于耳静脉采血2 ml,分离血清进行试血。笔者选用免疫双扩散法在56℃条件下加热30 min灭活补体。在琼脂板中间孔加稀释的抗原10μl( mg/ml),周围孔依顺时针方向,分别加入用生理盐水或PBS按1:2,1:4,1:8,1:16,1:32和1:64的比例稀释的动物免疫血清。经37℃保温24 h后观察结果,效价在1:16以上即可决定采血。选用环状沉淀试验将一定浓度的抗原200μl加入到环状沉淀管中,然后在抗原液面上加入稀释的免疫血清,如在20 min内,抗原与血清的交界面能出现“++”的沉淀环,以沉淀环的直径、大小来判断效价的高低。一般效价高达1:2040以上才可放血。

1.5 取血、分离、分装及保存

免疫动物经效价检测合格后即可考虑取血。为减少血清中的脂肪含量,放血前可考虑停食12 h。本实验采用心脏穿刺取血,无菌技术进行操作,动物于仰卧位固定,用食指探明心脏博动量高部位,剪去少许毛。用2.5%碘酒和75%酒精消毒后,以9号针头在预定位置与胸部呈45。角刺入心脏,微微上下移动针头,待血液进入针筒后,即将注射器位置固定取血。2.5kg体重的家兔一次可取血20~30ml。取血后由静脉缓缓注入等量5%葡萄糖液以补足失血量。取血的兔子经2~3个月休息。可再次加强免疫后取血。

1.6 分离血清及免疫血清的保存

无菌条件下将平皿或三角瓶内的血液凝固血块收缩后,用无菌滴管吸取血清,于3 000 rpm离心15 min。取上清液。合格后的抗血清以1:100比例加入1%的硫柳汞或5%的叠氮钠,最后浓度分别为0.01%或0.05%,用无菌滴管将抗血清分装小管,每管装1ml左右。-20℃以下保存,可保存2年以上。如有条件可将血清冷冻干燥保存于4℃以下冰箱。保存时间更久。

第7篇

1.1研究对象

学院2012级动物医学专业共有4个班,随机选取2个班为实验组(共57人),2个班为对照组(共56人)。两组学生均为2012年全国高考统一录取的学生,他们在平均年龄、入学成绩和基础课成绩间均没有明显差异。

1.2研究方法

两组学生动物免疫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学时、实验项目、实验教材、实验场所、实验资源、任课教师均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即以教师集中讲授与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的方式进行。实验组采用“任务教学法”,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为例,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2.1任务准备

实验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定义和重要性,指出该项目的实验目的、实验重点、难点,然后安排具体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途径及最后的评价标准,对组长及成员的职责提出具体要求。安排的具体任务为: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原理;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分类及其用途;3)开展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基本材料与试剂;4)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操作步骤;5)进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过程的注意事项;6)分析本组实验结果与实验体会。

1.2.2任务实施阶段

上实验课前一天,让学生们通过小组成员之间讨论,计划出实验所需的材料与试剂,在实验指导教师的辅助下进行实验准备。课堂上,由实验指导教师随机指派一位学生代表围绕实验任务进行讲解,其余学生根据讲解内容进行讨论、交流。根据学生讲解与讨论的情况,实验指导教师进行针对性地点评与总结,更正错误和补充不完整的内容,并对实验相关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学生开始做实验。

1.2.3任务评价

实验结束后,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再次分析、讨论与思考,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并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体现出来。

2教学效果评价

2.1实验平时成绩评价

根据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中体现的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判定实验报告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用统计学的方法比较两组学生的平时成绩。实验组学生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2.2实验考核成绩评价

实验教学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实验考核,用统计学的方法比较两组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见表2。通过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考核成绩中优秀率和及格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2.3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教学结束后,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在实验组中进行实验效果调查评估。从任务教学法效果评价(见表3)可以得知,大部分学生均能接受任务教学法,且认为该教学方法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能提高学习的参与性和创造性、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并可提升综合能力。

3讨论

第8篇

【关键词】舞蹈律动;声乐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248-01

有形无声是舞蹈的显著特点,属于视觉艺术的一种,声乐刚好与舞蹈相反,有声而无形,是听觉艺术的一种。舞蹈与声乐也有一定的共同点,都是借助肢体与器官对人类思想以及情感进行有效表达。将声乐教学与舞蹈动作进行有效结合,不仅可对声乐教学起到促进作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舞蹈教学的作用,促使教学效果生动化以及形象化。声乐与舞蹈相结合是一种直观的表达方式,对推动声乐教学具有革命性意义。

一、舞蹈律动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一)舞蹈律动对声乐教学有强化情感表达的作用。歌唱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对内心的情感进行表达时,人类通常会对优美的声音进行充分利用,同时利用熟练的发声技巧对情感进行有效传递。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想内容以及音乐情感进行形象生动的表达,还会最大限度地引起倾听者的情感共鸣。在实际进行歌唱时,要遵从内心,借助自己的声音对情感进行充分表达,给予倾听者艺术的享受。歌唱时,一定要注意将自己的感情与声乐进行有效结合,防止出现音乐中只有声音与技巧的现象。因此,歌唱的关键就是对情感的表达,以及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从艺术表达角度来说,声音与情感是一个整体,感觉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对歌唱艺术效果进行有效表达,促使情感与歌唱紧密联系在一起。演唱基础与声乐教学质量对歌唱情感的表达有直接影响,人类生产以及发展过程都可以通过声乐情感尽情表达。因此,在实际进行音乐教学时可将舞蹈动作与其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对音乐感觉进行寻找,促进我国音乐事业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舞蹈律动丰富声乐教学内容。自身的身体条件是舞蹈和声乐的基础,视觉以及听觉也会对舞蹈和声乐产生直接影响。我们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声乐教学内容,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声乐教学课堂。为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这也是声乐教学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趋势。

传统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仅对学生自身发展有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将声乐与舞蹈进行有效结合,可对这一现象进行有效改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自身状况对教学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改变,以提高学生兴趣为目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自主学习能力。

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将其与舞蹈元素进行充分融合,有利于造型艺术的构建,在@个过程中也实现了对节奏等知识的教学。所以说课堂教学内容的创新对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学生在进行歌唱时难免会有些不足,但是舞蹈动作以及身体姿势会对这一现象进行有效弥补,不仅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主动参与,才会对学习效果进行有效提升,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利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舞蹈律动对声乐教学的辅助作用。舞蹈是视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身体姿态与动作作为表现工具,对思想情感进行充分表达。静态与动态是舞蹈造型的两种主要形式,利用身体语言作为基础对情感进行表达就是舞蹈的内涵与本质。同时舞蹈也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模式,通过对音乐节奏以及情绪进行阐述,对声乐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声乐是音乐的特点与语言的语音,也被称为歌唱艺术。声乐是歌唱艺术语言和声乐艺术的结合,创造一个生动、悠扬的听觉形象。

二、舞蹈律动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研究

随着艺术专业的划分,声乐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盲目强调专业的误区。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根据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我们应重新审视我们的声乐教学,以及传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从舞蹈的角度来促进音乐教学改革,从教学改革的根本出发也会发现许多融合过程中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舞蹈节奏与声乐教学的积极作用是显然存在的,而真正推动改革和声乐的科学发展还需要声乐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探索总结,舞蹈与音乐等主体相辅相成,各种艺术元素的完美结合,给人类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物理;实践意义

中图分类号O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111-02

现代流体学中,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是一个重要物理理论基础,是地表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在某一高度上风速为零的物理表示,能够反映风沙活动及风速对地表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同时也是作为流体力学和大气边界层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对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研究,在大气科学、风沙科学及流体力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现阶段,空气空力学粗糙度已经大范围应用与不同地表类型的空气动力学性质研究中。因此,对其物理与实践意义的理解,有助于推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研究。

1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由来

粗糙度来源于古典水力学研究,1854年,Darcy采用多跟不同直径和不同材料的圆管进行了水流试验,根据实验步骤及结果建立了摩阻损失方程,如下:

式中,表示处摩阻损失;为管长;为管径;为流体速度;为重力加速度; 为摩阻系数。上述试验结果说明摩阻系数随着流体雷诺数与管壁粗糙度的影响而变化。Prandtl则根据相关试验建立适合与粗糙和光滑管径的速度分布方程:

式中,为高度为处的速度;为地表高度;为轴线风速;为摩擦速度; 为常数,通过试验确定。从上述试验可以,=8.5。所以,在充分粗糙的条件下有:

式中,表示冯卡曼常数,我0.4。通过风洞试验对风沙流进行研究中,重点研究沙粒与气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沙粒运动的时候,风速廓线遵循壁面定理,且=0.6mm,风速为0.02处为0,称为空气动力学粗糙度1/30定律。该结论已经被广泛用于风沙研究中,当然,也有写着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在此不做赘述。

2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物理意义

根据空气动力学粗糙度1/30定律可知,表示地表上平均风速为零的某一个高度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表示地表空气空力学特征,反映风速与风沙流对地表产生的作用,同时也是衡量大气边界属性的一个指标。Greeley等人建立了粗糙度与起动摩阻速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式中:表示沙粒粒径;表示沙粒密度。

Bagnold的输沙率方程表示为:

式中,表示常数;表示输沙率;=0.25mm,表示标准粒径。

White的输沙率方程表示为:

除以上输沙率模型以外,其它输沙率模型中,输沙率都和起动风速有直接的关系。从以上三式可知,沙粒的起动风速直接受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影响,进而对输沙量产生绝对或相对的影响。由此可见,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对沉积物运动、土地荒漠化形成、隔壁风蚀面及沙丘迁移的发育和形成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自Bagnold建立起风沙物理学以后,在这一方面的研究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在风沙问题研究中对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应用越来越多。对不同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来说,需要加大研究的力度。地表障碍物与气流的相互作用通过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零平面位移高度及阻力系数等参数来表示。但是,在这些参数中,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阻力系数,最后是零平面位移高度。例如,在对海滩阻力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后可知,阻力系数增加2.5~3.5倍,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增加达到100~500倍。所以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在各种下垫面空气动力学特征表征中被广泛应用。

3不同下垫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

3.1沙质地表

根据风洞试验,对于平整沙质地表而言,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是沙粒粒径的1/30,也就是=。该结论已经给广泛接受,但是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不同意见。如Zingg认为随着沙粒粒径的对数变化而变化,表示为:=;White认为=。而对于沙粒大小不同的不规则沙质地表来说,粗糙度与沙粒大小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目前的研究结果是针对沙粒大小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空气动力学完全光滑区、过渡区及完全粗糙区。

3.2植被覆盖地表

在存在植被覆盖的地表,平均风速廓线方程表示为:

式中,反应空气动力学特征的物理量为和,这两个物理量也是反映植被与大气之间能量与物质交换的主要参数。部分学者用最小二乘法对对数廓线方程进行计算,从计算结果来看,方程中、及是几个相互制约和关联的物理量。根据上式不可能同时求得三个量的准确值。近些年,不断有学者通过新的方法对这几个物理量进行计算。不管是采用何种方法,都显示受植物覆盖度、植物柔韧性及枯枝落叶层的厚度影响较大。

3.3砾石覆盖地表

地表覆盖的砾石形状及高度的差异,对风动量的吸收也是不同的,那么地表的粗糙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砾石粒径与空气动力学粗糙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有助于防沙治沙工作的开展。Dong等人通过风洞试验,对不同粒级的砾石通过多种不同覆盖度进行试验,结果显示,光滑床面的介于0.0016cm~0.0048cm之间,而有砾石覆盖的地表,增加了1.375~663倍,倍数与风速和砾石覆盖度有直接关系。

4结论

通过本文对不同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进行研究,对风沙科学等一系列学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常用的空气动力学研究方法有自身的优势,但也有不足,因此寻找一种简单、方便、有效的空气空气学粗糙度方法及测量方法,是相关学者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志球,卞林根,逯昌贵,陆龙骅,王金星,汪瑛.城市下垫面空气动力学参数的估算[J].应用气象学报,2012(z1).

第10篇

关键词 动物小说 中学语文 教育意义 沈石溪 斑羚飞渡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的第六单元,收录了包括冯骥才的《珍珠鸟》、沈石溪《斑羚飞渡》、牛汉的《华南虎》、布封的《马》和蒲松龄的《狼》在内的5篇“动物小说”。5位作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描写了狼、虎、马、羚羊等动物各自的世界与生活,为学生带来了与人类社会不同的属于动物世界的情感与伦理道德。

笔者认为,将动物小说收录进初中语文教材,这与作品中浸透着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内涵,以及学生从中可以收获的情感体验是分不开的。本文谨以“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为例,试从文本解析、作品价值和人文内涵这三方面出发,简要论述“动物小说”对中学语文教育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

1 “动物小说”概念阐释

可以说,“动物小说”这一概念,是本论文中出现的中心概念。对这一概念做一个清晰的阐释,对于本论文的展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整理了现有的研究资料之后发现,“动物小说”的概念可分三个层次去理解:

首先,“动物小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体裁形式。其特点在于它是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形象地描绘动物世界的生活、各种动物寻食、求偶、避难、御敌的情态、技能,动物在大自然中的命运、遭遇及动物间的关系,动物与人类的接触等,从中寻觅大自然的奥秘与情趣,给人类以有益的启示与享受。

其次,在中国文学的长廊中,有无数作品以动物为主角,但是,并非所有以动物为主人翁的文学作品都是“动物小说”,那些把不同种类的动物当作人类社会道德观念的形象符号,或当作不同类型人物的化身,让动物进入人类的生活形态,让动物开口说话,仅仅把动物自身的生活形态和行为动作当作点缀或趣味,这一类作品或可称为寓言或可称童话。而那些实录性作品,虽然是以动物为主人翁,着力描绘动物的生活形态和行为动作,其中也不乏有精彩的心理描写,但总体上说,是以知识性和趣味性见长,基本上都是站在人类的叙述角度对动物进行外部观察和命运追溯,就分类而言划入动物故事或动物传记文学更为妥当。

再者,本文所指涉的“动物小说”是指,以动物为主人翁展开故事建构,在故事情节和动物行为基本真实的基础上不拘泥于个别动物的心理感受和思维稍稍逸出物种局限的,渗透着作家对人生、对命运等问题思考的兼有文学性与艺术性的文学作品。

2沈石溪及其《斑羚飞渡》

有着“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之称的沈石溪,原名沈一鸣,1952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慈溪。1969年初中毕业赴西双版纳插队,在云南边疆生活了十八年。创作以动物小说为主,已出版作品五百多万字,代表作有《狼王梦》《第七条猎狗》《双面猎犬》《一只猎雕的遭遇》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曾获得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一直来,沈石溪的动物小说都深受学生及成年读者的欢迎。从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非常多的学生通过阅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获得了心灵上的洗礼。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首先在于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引起了学生听故事的兴趣,作家深情诠释的动物形象深深感染着他们纯真的内心,惊险刺激的动物故事牵动着稚嫩的神经,从而培养了学生关心热爱动物的责任心和面对死亡的勇气;其次,在作家笔尖缓缓流淌的文字如同催化剂一般促使学生去思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去体会动物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在无情的丛林法则面前是多么渺小与微不足道,就好像,与手持猎枪的人类比起来,哪怕是再凶狠的动物都是无助与无奈的,沈石溪动物小说直接激起了学生对人性、道德、生命、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关注。好几次在讲解作品《斑羚飞渡》时,笔者都曾深深被学生们所流露出来的真情所打动。

作为课堂教育的直接对象,学生对语文作品的接受与反馈程度,是检验一部作品、一堂课甚至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最好的指标,从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中,笔者感受到了语文课本的魅力和课堂教育的价值所在。这是与该小说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分不开的。具体而言,《斑羚飞渡》这部作品所具有的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自然生态内涵。《斑羚飞渡》一文描写了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不惜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来摆脱困境。从作家动人的描写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动物在自然中生存的法则和羚羊的生存现状。用牺牲一半来挽救另一半羚羊的办法,可以说是这个物种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生存窍门”,其中蕴含着一定的自然生态法则。学生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可以了解到动物世界不同于人类世界的生存、繁衍、进化法则,对于他们而言,不仅可以从中收获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可以了解更多与这个大自然息息相关的生态知识。从这个方面而言,《斑羚飞渡》是一部具有自然生态内涵的作品。

(2)人文内涵。人文内涵是《斑羚飞渡》真正打动学生的关键所在,也是作家作品之所以如此具有魅力的原因所在。作品中,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展示了处于个体利益与家庭(族群)利益冲突中的动物们毅然以家庭(族群)利益为先的气魄。当一只年老体弱的羚羊,以自己的牺牲来获得另一只年轻羚羊的生机,这种以家庭、集体利益为先的行为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体现出了悲剧(悲壮美),而学生们之所以在课堂上能从作品中获得心灵的洗礼,也正是因为该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深刻的人文内涵。

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的心智相较于小学阶段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也有了进一步成熟的趋势,因此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更应该承担起树立学生能够欣赏甚至是享受语文作品,从作品中获得心灵的陶冶进而引导他们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的任务。但同时也不能忽略了作品本身文学性因素的剖析,让他们在作品中获得文学的熏陶,感受语言的魅力。

3动物小说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意义

在上文的论述中,笔者简要阐述了沈石溪《斑羚飞渡》的内涵价值,而纵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的第六单元所收录的这5部动物小说作品,就可以发现它们都是以不同动物形象为主人公的作品,它们的出现可以为初中语文教育带来怎样的意义呢?

首先,令中学语文课本的作品形式更加丰富。在论文的第一部分,笔者已经阐释了“动物小说”的定义,而将以动物的喜怒哀乐为主要表现内容的作品带入中学语文的课堂,可以大大丰富整个课本的作品形式,令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类型的语文作品,培养他们对不同类型作品的鉴赏能力,尤其是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令学生可以从课本中感受到文学的博大精深,提升他们对作家作品的学习兴趣。如果中学课本中,所有作品都是以人类形象为主人公的话,那么学生便不能更加全面、丰富、多元的感受到文学的立体性、深厚,同时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阐释能力和想象能力,一定程度上就有损语文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有利于开发中学生的情感世界,尤其是对动物世界的关注与同情。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人类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大自然的生态圈要紧紧围绕人类为中心进行运转。但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中学生作为一个心智并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群体,他们应该更多元地接触大自然,更丰富地去了解这个世界的斑斓美丽,而将动物小说带入中学语文课堂,不仅仅可以让中学生了解到动物与人类在自然中应该是平等的,动物同我们人类一样,有着友情、爱情、亲情的需要,它们的生存现状是与我们的生态文明紧密相关的,我们应该更多的对它们加以关注与照顾。通过课堂上对动物小说的学习,可以陶冶中学生们的情操,在他们心中播撒关爱、平等与尊重的意识,进而令他们更好的与人、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笔者认为,这将是动物小说进入中学课堂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4结语

“动物小说”作品进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笔者认为这绝不会是偶然。多年的教学实践,让笔者不断地从这些作品中发现新的可供与学生交流、学习的知识,“动物小说”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的价值和意义是巨大的,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仅让学生感受了文学、文字的魅力,也让学生们获得了更多对动物世界、自然世界的了解和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因此,笔者认为如何更深入地挖掘这些“动物小说”中的深刻所指,是值得中学语文老师重视与关注的。对于这一点,笔者将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积累、不断丰富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曹文轩:《动物小说:人间的延伸》[J],儿童文学研究,1997(01)。

[2] 沈石溪:《斑羚飞渡》,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8月。

[3] 朱宝荣:《动物形象:儿童文学不能承受之重》[N],《文艺报・理论与争鸣》,2004年10月26日(002)。

第11篇

摘 要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有关文献资料,结合整理归纳、专家访谈等方法,以东莞市技师学院足球运动开展的情况进行实际分析研究,发现在学院中开展小型足球运动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有效的途径。为此,本文在把小型足球与十一人制足球相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小型足球的特点和价值,以及它在东莞市技师学院足球运动中普及的趋势和具有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小型足球 可行性 推广

十一人制足球运动规则是一种相对比较标准化的足球规则,拿小型足球的运动情况与之相对比,第一方面,小型足球运动具有所占用空间小、参与性高、精彩刺激、条件限制小的特点非常受球迷与大众的喜爱。另一方面,可有效解决足球运动场地不足,参与人数众多的矛盾,因此,在技工院校普及和开展小型足球尤其是小型足球具有相当高的可行性。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小型足球模式在我国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得到正式开展,发展较为薄弱,远远落后于国际发展水平。就正是由于小型足球运动具有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按东莞市技师学院目前的教学条件来讲,小型足球运动更适合在东莞市技师学院开展,以发展小型足球运动为手段,以发扬光大足球运动这一项目为目标,以体育健身完成全民健身纲要为核心进行对小型足球运动进行推广,争取使东莞市技师学院的足球运动早日为我国足球事业做一枚“螺丝钉”。

一、小型足球运动的特点

(一)场地小、设备简单、利于开展

小型足球运动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场地的尺度小,参赛人数少,小型足球运动的场地要求长度25.42米,宽度要求在15.2米,这个尺寸基本上是一个十一人制的标准足球场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一个可供二十二个人参加足球运动的十一人制足球场地内可以划分出四块小型足球运动场地小型足球比赛花费的精力和经费少,占用条件简单,治理起来方法便捷,同时它的规则也相对正规。

(二)运动负荷适宜,安全性较高

与十一人制足球比赛上半场比赛时间(45分钟)相比,小型足球比赛半场时间为20分钟,全场比赛仅需要50分钟,没有换人次数的限制,同时,别替换的队员可以重新上场进行比赛,具有运动量小的特点,同时,在比赛规则方面,对一些交易产生危害的行为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这样的规定,使得运动员的受伤几率明显减少,同时减小了运动员的心理负担,在安全性方面有了更强的保证。

(三)有利于培养球员扎实的基本功

由于小型足球运动的特殊化,在很小的空间内进行各种复杂多变的动作,更重要的是在动作的完成过程中要求频率快、动作准确、配合精妙、协调传切精准、局部换位快等要素,对运动员的本身基本功要求极为严格。所以,小型足球运动的训练可以大力度的培养运动员的基本功。

(四)观赏性及娱乐性强

小型足球比赛的特点是:其动作转变快,短时间内的攻守转换,进球几率大,运动强度大,因而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同时热烈的赛场氛围也增强了队员们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其竞赛规则规定:“裁判开场哨音落闭,即可直接射门得分”,这样的规定,使得比赛更加激烈和具有挑战性。

(五)普及性及广泛性强

在足球运动中,相比较十一人制足球运动,小型足球项目活动灵活,对参与者的时间没有特别强制性的要求,对日常的生活影响不大,对自身身体素质确实一种很好的提高。同时,就场地而言,小型足球运动在场地上要求不高,一个标准足球场可划分为几个小型足球场,因此参与者很多,对各阶段的人群都适用,有助于培养各阶段人群对足球的兴趣爱好,有助于足球运动的推广。

二、小型足球运动的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

现今社会学生们的身心素质难以得到好的发展,而体育运动却是一项可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手段。小型足球比赛是一项参与程度大素质训练性高的运动,它不仅仅可以娱乐身心提高学生们的运动兴趣,而且可以在运动中升华人们的情操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在这项运动中使学生们德、智、体、美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升。在这项运动中学生们的各项身体素质都可以得到提高,比如学生们的头、肩部、腰部、腿部、脚步等各项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且提高。学生们在这项运动中适量的停转奔跑急停等活动。对学生们的身体素质特别有效。可以大力度的提高学生们的内部器官的工作能力,使学生们在适应生理特点的情况下大大的提高身体从内到外各方面的功能。对学生们施教小型足球运动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对足球乐趣的充分体验。而且在他们心中为体育健身运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铺垫。

(二)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足球是集体项目,它区别于依靠“个人英雄主义”的球类项目。它不仅强调足球运动的整体性和纪律性,而且需要队员具备良好整体战术意识和精神斗志,这样就能显示出“1+1>2”的战斗力。因此,开展足球运动,建设好高校足球文化平台,能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意识

高校足球文化本身是一种规范化的群体意识,在于通过具体载体渗透到人们的心里,形成群体认可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且引导学生按照行为准则去行事,把他控、互控和自控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意识。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校足球文化的激励作用在于通过充满竞技性、娱乐性、创造性及挑战性的足球运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小型足球比赛启示我们更准确的把握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

小型足球比赛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种,它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由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资文化等几部分组成,是素质教育和体育两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它以锻炼身体和激发求胜欲,即独特的“身心双育”的方式,优化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小型足球比赛的开展可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高校的体育文化丰富且有特色。

(六)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是人才摇篮,很多文化的发展和起源都是其自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有多种文化的组合,而体育文化就是正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体育可以促进一个学校的精神建设和集体主义精神。作为体育方面的首位运动项目,足球的文化底蕴更是深不可测。拥有者无限的发掘意义和重要精神文化。小型足球运动是一项参与广泛的体育运动,精神和意义都非常的重大。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们顽强的精神和集体主义感,为促进校园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促进小型足球运动的开展的同时可以大力度的提升学生们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相应的,在此同时又可以反作用于体育活动,使学生们更加热爱体育活动,更加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和推动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以校园的进行推广至社会,从而影响社会。

(七)缓解场地不足,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由于学校的扩招,人数的增多,体育活动场地和教学场所出现了供小于求的现象逐渐显著,而对于小型足球运动,由于其具有的场地占用少,灵活等特点,有助于提高叫教学效率和场地利用率。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和训练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细微的改变,使得小型足球运动具有灵活多样的比赛形式,有助于因地制宜的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另外,和十一人制足球运动相比较,在技术要求方面更有灵活性和隐蔽性,有助于培养参与者的娴熟的技能和严密的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兰生.试论小型足球的特点及其在甘肃高校推广的意义[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

[2] 闫洪杰.对小型足球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05.

[3] 郭李亮.我国室外小型足球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体育科技.2002.02.

第12篇

一、指导思想

2011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 “六五”普法规划启动之年。今年我校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将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这条主线,以教育管理干部学法为龙头,以满足广大师生的法律知识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做好“六五”普法启动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维护教育系统稳定,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为我县全面实施“十二五”发展战略强劲起航、高开高走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二、组织领导

组长:张卫东(漩口小学校长 )

副组长:周志平(副校长)、班永成(漩口镇派出所所长)

成 员: 何林(漩口小学副校长兼教导主任)、王飞(漩口派镇副所长出、漩口学校法制辅导员)、潘良全(漩口小学支部委员)、董丹(漩口小学德育主任)、张伟(漩口小学工会主席)、张思栋(漩口小学法制辅导员)、郭洪(漩口小学心里辅导教师);各班主任。

三、活动时间

“六五”普法宣传月的时间定于2011年6月。

四、活动主题

学校“六五”普法宣传月活动的主题是: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五、邀请单位:漩口派出所、漩口镇综合治理办公室、漩口镇法庭、漩口镇司法所、漩口紫坪铺交警中队 。

六、活动内容

(一)举办“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法治漩小。”普法宣传启动仪式。

活动时间: 2011年6月8日下午。

地点:漩口小学综合楼多媒体教室。

责任部门:德育处、普法办

(二)开设“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法治漩小”专栏,推进“警校共育”、“法制进校园”活动。

采取黑板报、标语、宣传栏、悬挂横幅、法律咨询等各种形式宣传法律知识和法治理论,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师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互动的法制教育网络,深化“警校共育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和“法制进校园”活动,使“警校共育”活动深入学校、年级、班级、深入到家庭,掀起“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法制漩小”活动的新。营造“六五”普法宣传氛围,发动师生积极参与投入到“六五”的活动中去。

活动时间:2011年6月8日至6月30日。

责任部门:德育处、普法办、班主任。

七、活动要求

第13篇

宁乡猪的繁殖期长,且繁育能力较强。公猪3月龄性成熟,5~6月龄可配种。母猪4月龄第一次,7~8月龄可配种,利用年限约8~10年。成年母猪的有效可达12只以上,每胎产活仔数8~12头。

1.1种质特性朱吉等[1]发现宁乡猪经营养物质条件的改善及饲养科学的适应性变化,肢蹄卧系率降低92.2%,体尺体重性状和繁殖性状提高率分别达6.97%~27.67%、11.62%~17.44%,窝重提高率达26.91%~78.97%,特别是阉猪的生长速度和胴体性能明显提高。宁乡猪母猪日增重表现为前期低、中期高、后期下降的生长曲线,阉猪表现为前期高、中期低、后期回升的生长曲线,阉猪和母猪都具有生长肥育期日增重曲线的相似性。后备公猪的体重及体尺指标不及同龄母猪,主要是性成熟过早所致。

1.2肥育性能Rorz指出,改变日粮组成分与结构可以减少3.2%~62%的氮排出。宁乡猪与瘦肉型猪氮的消化利用能力存在差异,宁乡猪12.91%蛋白质日粮组具有较好的能氮平衡性。研究表明在宁乡猪生长肥育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半胱胺可促进生长、提高胴体瘦肉率和改善猪肉品质。宁乡猪杂交组合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和胴体品质。宁乡猪生长肥育性能的可塑性较强,阉公猪的生长肥育性能优于母猪,优化饲粮是提高其肥育性能的基础。宁乡猪肥育期日增重与膘厚、肥育率呈正相关;胴体长与胴体宽、后腿重与腿臀围呈强正相关,与肥肉率呈弱正相关,与瘦肉率呈弱负相关;眼肌面积与瘦肉率呈弱负相关,而与肥肉率呈弱正相关。最近研究表明由于宁乡猪肥膘产量高,相对产值较低,所以55~85kg阶段是宁乡猪的最佳屠宰期。

1.3母猪营养需要研究表明宁乡猪母猪妊娠前期、妊娠后期和哺乳期能源分别为37%~39%、22%~24%和39%~41%,相应的日摄食标准消化能分别为18.9MJ、27.0MJ和45.5MJ,粗蛋白质分别为156g、242g、538g;提高母猪哺乳期采食量是节省能量、提高仔猪增重的重要途径,补饲青料可提高母猪的饲料利用率。近期研究表明14%以上的日粮蛋白水平有利于促进宁乡猪母猪的生长发育。

2生理、生化指标

研究表明宁乡猪白细胞总数、红细胞体积、淋巴细胞计数及血小板均低于三元猪;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清甲状腺素T3含量高于三元猪,血清甲状腺素T4和胰高血糖素含量下限值低于、上限值高于三元猪,血清葡萄糖含量低于三元猪可能与胰岛素含量高于、胰高血糖素低于三元猪有关。与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广西巴马猪和贵州小型猪等国内小型猪相比,宁乡猪的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较高,而γ-谷氨酰转移酶、三酰甘油、肌酐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低;与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夏猪等国外引进品种猪相比,宁乡猪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明显较高,总胆固醇明显较低,γ-谷氨酰转移酶、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葡萄糖相差不大[9]。郭洁平等[10]研究发现与长白猪相比,宁乡猪血清精氨酸、一氧化氮浓度较低,空肠前段和肝脏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较高,肾脏中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最低,肠道和肝脏中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mRNA表达水平最高。

3病理特性

研究发现猪流感(H3)诱发宁乡猪高热病病理变化主要在呼吸器官,表现为气管、支气管充血,肺肿大,小叶间质增宽,肺尖叶有实质病变,肠胃出现卡他炎症、弥漫性出血。外来良种猪及其三元杂交、二元杂交生猪发病严重,死亡率高,宁乡猪及其与外来良种猪的杂交后病症状较轻,治疗也容易一些,有的生猪甚至不治而康复,死亡率也相对较低。

4肉质性状

宁乡猪肌纤维纤细,纹理间脂肪分布丰富均匀,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是北京奥运会唯一指定猪肉产品。根据营养需要推荐饲养标准配制日粮,测定肌肉常规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发现宁乡猪肌肉内脂肪为5.37%,风味氨基酸高达220.5%,必需氨基酸高达122.4%,油酸(18:1)51.0%,亚油酸(18:2)7.74%,不饱和脂肪酸59.6%,是与深海鱼油媲美的保健食品。宁乡猪和三元猪鲜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差异不显著。目前开展了宁乡猪与商品瘦肉型猪生长激素基因功能比较研究,王文策等选用了融合表达载体构建宁乡猪生长激素的原核表达质粒,成功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GH。

5遗传学特性

研究发现宁乡猪二、四、六月龄时体重变异系数均在16.28%以上,体长、胸围、腿臀围变异系数为5.66%~8.55%。宁乡猪的体长与胸围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43,表型相关系数为0.74,这与宁乡猪属于脂防型猪种、具有边长边肥的特点有关。宁乡猪头长、额宽、腿臀围、体高具有高遗传力,头长、额宽表型变量受环境偏差的影响较小。宁乡猪的变异系数较小,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重、泌乳力、断奶重等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宁乡猪毛色是品种特征和遗传稳定性的标志;与瘦肉量相关系数最高的是后腿重。研究发现TLR6基因片段MspI酶切位点的两种等位基因T/C的频率分别为0.186/0.814,TT基因型个体显著影响4月龄体质量性状,TT基因型4月龄体质量比CC型高25.92%;TT基因型个体显著影响45日龄体质量、6月龄体质量、体长和胸围性状,TT基因型45日龄体质量比CC型高12.46%,结果提示宁乡猪TLR6基因不同基因型对生长性状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宁乡猪育种应用中的一个潜在遗传标记[15]。

6实验宁乡猪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6.1实验宁乡猪应用于医学研究的优点研究显示灵长类、犬、猫等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受到伦理限制,而猪被认为是研究人类疾病最合适的实验动物。既经济实用,又克服了同种器官的短缺。猪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生理特征和对致动脉粥样硬化食物的反应与人类高度一致,成为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标准模型动物;猪肾脏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几乎是人类的复制品;猪也是皮肤和整形外科手术、皮肤烧伤等较理想的模型动物;小型猪还是皮肤黑色素瘤研究的首选实验动物。刚出生的或剖腹产得到的仔猪,是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很好的模型动物,小型猪也是人类异种移植理想的组织、器官来源,可作为异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模型。

6.2实验宁乡猪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最近研究发现原代宁乡猪与其第一代仔猪13项血液生理指标如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积压及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如总胆红素、尿素氮、总蛋白等有显著性差异,为宁乡猪实验动物化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研究发现宁乡猪与人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3.2%,与小鼠同源性达90.76%,为内源性精氨酸的营养调节提供一个新的途径。赵拴平等发现宁乡猪的总蛋白、三酰甘油、尿素氮、葡萄糖等血液生化指标都处于人参考值范围内,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均高于人参考值范围。耿梅梅等还发现,门静脉灌注葡萄糖可使宁乡猪血糖短期升高,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α-淀粉酶活性下降,经机体代谢,上述指标逐渐恢复,但尿素氮、高密度脂蛋白、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基本无变化。研究还发现宁乡猪与瘦肉型猪相比有不同的代谢,包括脂肪生成、脂质过氧化、能源利用和分区、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胃肠道微生物的发酵,肥胖宁乡猪可能是儿童肥胖研究的有用模型,也可能是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有利模型。宁乡猪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为有关遗传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数据,但研究还表明宁乡猪可能不宜作为异种移植的适当供体。

7展望

第14篇

【关键词】物理;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成因;对策

经常听到有学生抱怨:“物理贴近生活,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题就错。”其实,物理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学科,学好物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动手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本文将结合我二十多年的从教经验就这一现象的成因从教师、学生这两个方面做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与同行共勉。

对于大多数初中学生来说,在教师的指导下“听懂”一节物理课并不难。但学生在课后独立思考、解答陌生的题型时,便出现了思维障碍。因此,学生这种“懂”,只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懂”,自己想不到的地方,教师讲课时有提示、有引导。课后独立作业时,如果没有教师的启发,就会觉得迷茫。现就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一下分析。

1 从教的方面,主要是教师在观念上存在一些误区

1.1 简单就容易学,其实不然。

经常听到教师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上课同类例题已经讲过,还有这么多错误。”其实,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就学生而言,从接受到掌握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

对策:在上课前,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知识,在基础知识学习中提升能力。

1.2 认为讲的多效果就好。

教师将大量知识以讲授的方式教给学生。课堂上,教师“尽心尽责”地教,力争在课堂内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以为这样才是高效的课堂教学。事实上,学生到底能接受多少、理解多少、应用多少,却很少去关注。

对策:提高课堂效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要精讲精练。教学任务完成的质量高低不能只看容量的大小,关键应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的效果。

1.3 讲清和学生听懂是两码事。

教师讲课条理清晰。思维严密,逻辑性强,可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讲得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不能同步,不能引起“共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的余地。这样学生即使听懂了,那也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对策:在教学时,教师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1.4 学生听懂但不等于学生就已经掌握。

有些时候,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反应也很快,学生在课堂上的确听懂了,但课后作业又是错误百出,这说明学生听懂是一回事,而切实掌握所学知识的是另一回事。究其原因,教师在课堂上太追求“完美”,掩盖了错误的暴露,忽视了纠错过程。轻视了这一环节,很容易造成学生课上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教师一点就通的局面。

对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两个典型例题,让学生暴露错误,师生共同分析错因,学生就能从反面吸取教训,迅速从错误中走出,从而增强辨别错误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从学的方面看,学生做题也需要自己下工夫反复学习与体会

2.1 听懂不等于理解。

有的学生听懂了,不愿意做题,可是一做题就发现,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

对策:多做题,从做题过程中发现问题。

2.2 记住公式概念就能灵活应用。

有的学生不能根据具体物理情境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做题易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使得解题简单化,从而使解题陷入困境。

对策:多观察,多思考。

2.3 不能坚持。

有的学生一遇到困难就放弃。熟不知,学习也需要坚强的意志。

对策:对一时不会的题,可查资料、请教同学、老师,如果还不懂,可放一段时间再看看,说不定就会做了,因为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2.4 不及时复习。

第15篇

关键词: 就业 动物医学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畜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由于现代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高效化生产特点,市场急需高素质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为了适应动物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及学生就业的需要,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方式及手段,注重实践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1.当今形势下,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2011年就业形势发表了我国第一本专门阐述人力资源状况和政策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发言人尹成基就当前中国就业压力情况和存在的矛盾作出了阐述:2011年中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2011年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630万人,还有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600万人左右,另外,还有大量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伍人员需要安排就业,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将达2400万人左右,而目前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先后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省级“品牌专业”、国家教育部立项建设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等,2011年入选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建设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已成为最受我校学生欢迎的专业之一,多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率达100%,但随着近年来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的形势非常严峻。

2.现在农林院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指导思想是:为社会培养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根据动物医学专业的特点及教学指导思想,本专业的教学上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2.1教学形式单一:以理论课程为主,临床实验操作为辅。

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既掌握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从事具体临床工作的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而本专业的课程教学主要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与教学相关的实验课程不多,且基本都是实验室实习,教学与临床实践全面结合的渠道较少;受专业特点的制约,不能进行成批量的或长时间的实习而导致学生参与生产实习的力度不够,使得学生只有理论知识,而实际动手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2.2考核方法不完善。

考试模式还是传统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临床动手能力。没有实施考教分离。

2.3师资力量不足,科研任务较重。

专业课程都是综合性学科,它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懂理论知识,而且要懂临床生产实际等知识。目前,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大部分教师专业知识面比较窄,复合型人才较少。而且中国高校教师由于科研任务较重,教学质量得不到足够的保证,使得本科生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

3.动物医学专业人才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3.1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

依照目前状况,动物医学的课程大部分是以理论为主导的,与课程相结合的临床实践课不多。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进行改革。

3.1.1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根据农业院校教学的要求,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要、能用为度,关键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1.1.1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并体现职能技能的培养。单一课程知识讲授不够合理,不仅会造成“过渡学习”的浪费,割断学科的联系,而且难以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造成“学而无用”。动物医学专业课程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根据考试需求和人才市场对动物医学专业素质的需要、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授课内容紧紧围绕动物医学服务社会畜牧业生产的内容展开。

3.1.1.2增加实训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了增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按照实践性环节教学大纲教学的基础上,加大了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主要包括课程实训教学、校内模拟实训、校外学年实习、校外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内容。积极推行工作和学习结合,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积极推行校内实训和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模拟的强化训练,专业的实训时间在一年左右,实践性环节的学时占总学时的40%以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所有专业实训、实验课程开出率均达100%,实践教学满足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整个实践教学效果显著。

3.1.1.3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实施中以质量保证为宗旨,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大力推广病例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病例式教学——通过大量的病例导入,引出并掌握各个知识点;主要做法是结合课堂内容,选取相关病例,要求学生围绕该病例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讨论式教学——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选取一部分知识点让学生组织讨论,提出并阐述自己的防治观点,学生讨论热烈,运用此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举办多次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知识培训,使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实现PPT教学,教学效果较好,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多媒体教学在有限的学时内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既可以使教学变得轻松、活泼,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解决黑板板书中不便、费时等问题。利用校园网搞好辅助教学,增加网上课件的数量。让学生可以在课外随时上网学习本专业课程。利用学院网络资源,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延长了学习的时间,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2教学模式改革。

采用“课堂+实验室”、“课堂+实践基地”、“教学+公司”等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作为高等农业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加强实训和实习环节,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利用暑期、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到校内实践基地、养殖场实践实习,使其在走出校门之时即能适应社会需要,实现毕业和就业的“零距离”。

3.3考试模式改革。

高等农业院校考试改革就是要按照素质教育的方针,通过考试观念、内容、形式、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3.3.1更新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建立以“生产实践知识、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综合于考试”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始终坚持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不是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数衡量学生,而要把考试真正当作实现教育现在动物医学本科生过程中的一项有效手段,而不是教育目标自身。

3.3.2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考试命题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确定教和学的方法,最后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考试内容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

3.3.3构建多种形式的考试体系,突出高职特色考试方式突出了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不是只限于笔试,还采取了临床实际操作考试、生产场站生产知识考核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还可以通过面谈、正式课堂作业、自立项目调查、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和写论文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例如在《兽医产科学》这门课中采用这样的考试方式,学生自评占5%,实验室操作占10%,教师平时考评占10%,临床实际操作占30%,生产场站占20%(校内、校外各10%),期末卷面成绩占25%。全面衡量学生本学科的学习成绩。

3.3.4加大考试管理的工作力度,不断完善考试管理体制。

首先,建立了科学的考评体系。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学习和利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成果,研究和规划考评体系,制定了各种类型考试试题质量的评价标准,为课程考试质量的客观、科学、公正提供保障。

其次,建立健全考试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对考试成绩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和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建立考试结果分析,总结教学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反馈渠道和沟通机制。

最后,做好考务管理工作。健全了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建设,实行“教考分离”。加大考试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完善考试管理体制,重点抓好命题、制卷、监考、阅卷、评价等工作环节的科学规范管理。理顺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严肃考风考纪,突出考试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3.4大力提高本专业教师素质。

由于动物医学专业的大部分年轻教师是毕业后就直接从教,专业知识面比较窄,因此要强化教资队伍建设,建立专业教师队伍。

3.4.1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针。对于学历高、实践经验少的教师,建立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制度,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轮流参加实训基地的教学和建设工作,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改变单纯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教师的做法。增加从企事业单位、国外留学生中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比重;通过有计划地引进或送出培养的方式,逐步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加快教师的培养。

3.4.2坚持专兼职互补的方针。聘请其他高等院校的教授、行业专家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能手担任兼职教师进行“项目指导”,优化教师素质队伍结构。组织教师参与职业兽医师资格考试。通过对现有教师的培养,使本专业90%以上的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一定生产实际操作技能和生产管理经验。

3.5建设实习、实训课程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

学校领导决定了实习课程、教学实践课程和实践基地建设在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为此,本专业重点加强了临床诊断、临床技能培训和竞赛等实践课程的建设,在校内建立了实习农场和校内实践基地。在校外积极与企事业单位联系,建立实习基地,满足学生校内、校外实习生产实践的需要。

4.教学改革所带来的成果

4.1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

动物医学专业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在校学习了扎实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学生毕业后,就能够第一时间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

4.2就业竞争实力增强。

本专业近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到100%,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表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4.3社会评价好。

通过对部分07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得出用人单位对07届毕业生的总体评价。统计显示,评价“较好以上”为98.5%,“称职以上”为100%,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程度达99.8%。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他们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毕业之后即能胜任本职岗位工作;他们思想积极向上、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他们团队合作意识强,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他们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善于钻研,能将所学专业知识融入到工作中,动手能力强;他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好的人际关系。集体观念强,诚实可信。

总之,农业院校教育中的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培养出不但能掌握扎实的动物医学理论基础,而且具有从事具体动物医学业务工作的能力,精通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临床操作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有一定的专业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勇于开拓、善于创新、脚踏实地、精通业务、勤奋向上的高素质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铁山.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教改纪实.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