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医基础理论内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医基础理论内容

第1篇

关键词:西医理论基础;内容整合;药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31-02

《西医理论基础》主要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1]。它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医学课程,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等三方面内容。它是我校非医学专业如药学、制药工程、药剂、中药英语和药物营销等专业必修课的使用教材。以前使用的同类教材如《解剖生理学》中,解剖在前,生理在后,每一部分知识独立分布,并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教授,学生明显感觉到所学知识既不连贯,也不便于理解。为了适应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需要,在长期教学实践和教材研究基础上[2],我们创新性地把同一系统同一器官的解剖、组织和生理学知识整合在了一起。如消化系统中的胃,既有胃的解剖又有胃的组织学和生理的知识,把同一器官的形态和功能整合在一起,并由同一教师讲授,这样学生明显体会到内容紧凑、易于理解、重点突出。下面我们就把使用《西医理论基础》教材前后的情况作一调查对比。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以河南中医学院4年制药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1级学生219人,2010级学生233人。

2.调查方法。分两部分进行:一是采用问卷式随机调查,现场回收。共派发问卷452份,回收442份,有效问卷435份,其中2011级212份,2012级223份。总有效率为96.2%。二是统计期末考试成绩。

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6.0软件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

二、结果

1.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学习体会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2012级认为《西医理论基础》教材合理的人数多于2011级使用其他同类教材的人数,高出21.9%;,经过X2检验(X2=24.867),这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2.通过考试成绩分析:2012级学生考试成绩优于2011级学生,差异具有显著性(P

三、讨论

药学相关专业开设的《西医理论基础》课程只有90个学时,要在这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全部的知识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应该使教材内容连贯、精练,把相关知识整合成一体,做到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同步学习[3]。学生对使用教材的评价是教材评估的主要内容之一[4]。从上述的调查统计中发现,认为相关知识整合的《西医理论基础》内容量适中、编写合理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使用其他相关教材的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其他相关教材中往往前一部分是解剖、组织形态知识,后一部分是生理内容,学完形态再学机能,老师授课容易,但是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所以我们根据这些,创新性地把同一章节的解剖、组织和生理知识整合在一起,一方面可减少内容的重复,另一方面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教材则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基础“范本”[5]。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进度,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好的教材有助于学生理解程度的提高。在对课程理解程度的调查中发现;与2011级相比,使用《西医理论基础》教材的2012级学生选择“理解”的学生增加了19.6%,选择“一般”和“不理解”的下降了10.4%和9.2%。同时,本调查结果也显示:2012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比2011级提高了14.2%。这说明《西医理论基础》教材的内容整合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还能增加学习兴趣。药学相关专业学生学习《西医理论基础》主要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掌握一些医学基础知识,为他们日后把药学与医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奠定理论基础。调查结果显示2012级学生的学习目的比2011级明确,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西医理论基础》可使更多的药学相关专业学生知道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另外,根据对期末考试成绩的分析,发现80分以上的人数比例增加,由27.3%上升到44.4%;不及格的人数下降,5.2%降到2.7%;平均分由72.1提高到了81.9,这说明《西医理论基础》的内容整合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通过近几年把《西医理论基础》作为我校药学专业教科书的使用,得到了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们的普遍赞誉,他们认为这本教材知识点紧凑、章节编写合理、便于理解。当然通过使用我们也发现了不足,如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的删减,语言需要更简练和避免一些细节上的错误等。针对这些,我们目前又对《西医理论基础》进行了再版,使之更加精确完善,以便让更多的药学专业同学能学习到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成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医药人才。

参考文献:

[1]游言文,高剑锋.西医理论基础[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2]廖亚利,黄卫春,云等.高等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改革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22(6):169-172.

[3]陈杰,彭东,陈禹.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的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3,(3):130.

第2篇

【关键词】 中医基础相关课程 优化整合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内经》均为中医基础相关课程。这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多有交叉、重复,个别地方还存在知识点的遗漏等问题。因此优化整合这三门课程,使课程之间的联系及分工更为合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1

《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

这两门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复主要体现在《中医诊断学》的脏腑辨证与《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病理表现之间。这部分内容两门课程之间的重复过多,讲解的时候又都作为重点,实属不必要的重复。

2

《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

《内经》是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之后的提高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课在讲解中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时经常用《内经》原文进行了引证。这些原文及原文中体现的医理在两门课程中都要进行讲解,也属于不必要的重复。相反有些内容如十二经脉循行原文等,两门课程又都没有介绍,这样就造成了这部分内容的脱节。

3

优化整合三门课程的方法

3. 1

重新修订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组织三个教研室的教师认真研究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课程之间交叉、重复及遗漏的内容做出明确界定,进一步做出合理分工,重新修订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针对《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在脏腑辨证方面存在的重复,采取《中医基础理论》中详细介绍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中医诊断学》则以引导学生复习《中医基础理论》中讲过的脏腑病理表现入手,加上四诊中的舌诊和脉诊即由学生推导出脏腑辨证的证候特点。这样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又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中重复的原文,在中医基础授课时主要引用内经原文进行解释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侧重介绍医理部分。《内经》授课时除介绍文理以外,对于医理部分应在中医基础介绍的基础上进行拔高和深入展开。对于经络循行这部分内容,则明确了由《内经》进行讲解原文并要求学生背诵,而《中医基础理论》则用白话文进行简单介绍。这样既可以减少重复,又可以避免知识点的遗漏。

3. 2

培养教师能够讲授三门课程

通过组织三个教研室的教师互相听课、集体备课,共同研究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每名教师都能够兼上其他两门课程。这样由一名教师同时讲授三门课程,可以清楚地掌握哪些地方已经讲过了,或者将要在其他两门课程中详细介绍,这样可以最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这三门课程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陈彩燕.论整合课程与分析课程的并存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9124.

[2]李云海.张雪荣.论中医经典课程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2):101102.

[3]孙爱云.中医学在当展的思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13.

第3篇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整个中医学体系的基础性学科至关重要,根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概念抽象、模糊难懂,枯燥难记,只有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今后学习与临床实践中,做到融会贯通。

1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不同于现代医学,其特点以下:

1.1具抽象性中医基础理论不象现代医学建立在解剖和实验等科学的基础之上,具体阐述人体脏腑的解剖结构,所讲病因易被理解和认识。而是建立在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通过总结实践规律,来解释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所讲主要内容阴阳五行、人体脏腑、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病机,比如说: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都带有哲学思辨,偏向于抽象性,理解十分困难。

1.2具有整体性和联系性中医基础理论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认为人体与生存环境、心身的和谐是统一整体。在探诊病因时,常常与宇宙自然结合整体性处理。而且所讲述的是人们从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和临床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必须依赖于临床。不同现代医学有具体的组织结构和实验等作为基础,即使脱离临床也能理解。因此,在基础理论学习中,必须联系临床实践,才能够熟练掌握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以及发病原因和致病机理,系统性的对患者出现症状做出分析。

2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适应度慢由于中医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叙述性,都是些基本概念,专业术语,对刚进入中医大学的学生来讲,单靠认真死记书上讲的内容,脑海中没能及时跟进哲学思辨,去接受抽象的基础理论肯定消化不了,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产生畏难情绪。即使靠机械记住的,也不能在临床实践中做到举一反三,甚至好多的学生是差不多学完了整个中医学科的知识之后,才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有所了解。

2.2教学理论与实践分割独立,前后不一致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临床实习只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检验前期教学的效果,被割裂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阶段,因此,在内容、目标上与理论教学难以保持前后一致,导致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用于临床实际问题运用效果不佳,科研能力明显不足。

2.3 教学模式枯燥,成效不明显中医基础理论文字古奥,内容博大精深,学生真正透彻领会抽象的术语、概念、学说并不容易。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过程中容易出现枯燥、单调和生硬,学生主动学习性差,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易丧失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对中医学知识的理解。

3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创新方式

仅靠“老师教,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必须要在实际教学任务中,针对现象找到良好的教学办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结合临床病例,基础理论知识倒置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不能够理解的概念术语如何连贯运用,可结合临床病例倒置教学。如讲授“肺主行水”名词术语,可先拿出临床病例:某女,咳嗽咽痛发热4天,热退后出现一身悉肿。并提出问题,咳嗽为什么会产生水肿。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后,得出结论:咳嗽乃肺气失宣所致,而肺气的宣发肃降与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密切相关。继之紧扣名词术语的定义,强调正是由于肺气宣发失常影响到水液代谢,水液停留于肌肤,发为水肿。如此这般的,学生便能深刻理解到抽象知识的理解,易于掌握。

3.2循循善诱学生开动脑筋,活学活用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课堂中,留下少许时间,给出接合本次课堂内容的一些病案,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进行现场模拟诊断治疗,分析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内容,给出药方,然后再进行课堂讨论,总结复习巩固。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临床辩证分析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培养学生学习人文知识,充分利用知识迁移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与中医有关的哲学、人文等书籍,充分利用知识迁移,将所学的多种学科知识运用到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的思考理解中,来掌握中医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性,认识并接受抽象思维的中医学习方式,确保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4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积极灵活运用启发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效结合多媒体,通过课件、光盘、动画等多重视听效果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如脏腑经络,可通过动画片播放各经络循经走向,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加深印象。

3.5借助现代医学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利用中、西医学的统一性,通过比来学习,来研究对于相同的生理及病理现象,中、西医学则会发现共同点及不同点, 有助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认识中医理论的特殊性。

4结束语

总之,“学无定法,教无定规”,中医基础理论是构筑中医药学的基石,认真研究每种教学创新方法特点及内容,并融于教学过程中,才能保证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能较好的传授给学生,为后期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l] 王蕾,李春英,张炎,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调查情况分析[J].中医教育,2000,19(6):23.

[2]赵智辉.互动式教学探讨[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2(24):l

[3] 刘道清,周一谋.中医名言大辞典[M].北京:中原农民出版社,1991:63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