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堂笔记范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堂笔记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堂笔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堂笔记

第1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互动;实效性

课堂互动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和教学媒体之间,在一定环境下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需要,通过对信息的交换、沟通和分享而产生的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和过程。课堂互动的真谛,是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沟通,达到交流思想、思维碰撞和情感沟通的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形成创造性思维,也有利于教师广泛利用教学资源,发现问题,提高反思能力,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但是,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并没有能够对课堂互动进行有效把握和运用,有的浅尝辄止,有的又回到了“一言堂”的老路。笔者对自己所在县的农村中小学课堂互动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本文试就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互动有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互动实施的现状与问题

1.多数教师认为课堂互动对教学有帮助,但认识有待提高

课题组对笔者所在县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00名教师中,认为课堂互动对教学有帮助的占95%以上,5%的教师表示无所谓。

2.在课堂互动方式选择上,缺乏创新

在回答“你认为课堂互动最困难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最多的答案是“问而不答”“冷场”“学生不配合”,其次是“自己把握不了”“缺乏技巧和耐心”,再次是“影响教学任务完成”“收不住课堂纪律”等。

通过对近千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笔者总结:课堂互动是必要的,是教学的有效方式,但课堂互动的高效性十分重要,农村中小学课堂互动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二、提高农村中小学语文课堂互动实效性的策略

1.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是课堂互动的基石

讲台固然是属于教师的,但是讲台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无形的隔阂,教师只有走下讲台,与学生形成亲和的平等关系,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互动的乐趣,才愿意敞开心扉,展示真实的自我,教师也才能真正发现自己在讲台上看不到的、学生潜在的另一面。有时候,教师教学的缺陷和不足,也能通过互动折射出来,以便教师及时修正。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互动有效性的基础。

2.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是实施课堂互动的沃土

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是体现人文因素,语文课堂教学就是紧扣语言运用这个中心。语文课堂互动有别于科学实验,也有别于数理化探微,它要求教学体现人文意识。准确的表述、精确的拼读、声情并茂的朗诵和规范的语言要求,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吸引和有效组织学生进入互动的前提。因此,用心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是语文课堂互动之树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

3.目标明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课堂互动的关键

课堂互动的目的是使课堂形成多向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探究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因此,课堂互动务必有的放矢,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明确预设,并对互动有清晰的把握。恰如其分地收放,才能使教学锦上添花,收到实效。反之,盲目、随意的互动将是低效的,甚至会因为互动无效而成为教师心理上的包袱。

4.技巧是提高课堂互动实效性的催化剂

笔者举一个案例:错发作文本(作文教学片断,尧梭中心小学四年级语文)。

课堂教学开始,教师对本次作文的总体情况做了简要评说后,提出三个问题:“你认为你的这次作文写得成功吗?优缺点在哪里?老师对你的评价你能理解接受吗?”之后,教师就开始发作文本。但教师并没有按学生姓名分发,而是把本子随手发了下去,学生人手一本,拿到的并不一定是自己的作文本。正在学生疑惑的时候,教师开口了:“同学们,你们大多数人手里都是别人的作文本,请你们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自己又是怎么写的。通过比较,找出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用笔记下来,再交换给另一位同学,最后归还给本人,然后再回答老师的问题,好吗?”学生高兴地回答:“好!”之后就开始认真地看自己手中的作文,并认真记录,然后和同学交换,再看再记录。15分钟后,学生自己的作文本回到了本人手中,开始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讲得具体而有条理,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就轻松地解决了学生写作中的反思与修改的问题,是一个成功的探究互动。

综观这个案例,不难得出结论,教师对课堂互动的构思与把握,是讲究技巧的。这些技巧可归结为几个要点:一是互动目标明确具体;二是注意启发引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三是互动方式选择正确;四是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思考的空间;五是把问题设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间上,设置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不过于简单,也不让学生遥不可及;六是巧妙利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七是不面面俱到,对学生不完全责备;八是灵活处理课堂预设与课堂互动生成的关系,教师要灵活掌握,做到收放自如。

第2篇

一、用于激发兴趣时

色彩鲜明的图片、悦耳动听的声音或形象生动的视频,无疑会强烈冲击学生的视听。因此,在教学内容特别平淡的课文时,巧妙使用媒体,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将生字短语隐藏在一只只红艳的、橙黄的、翠绿的苹果、橘子、西瓜背后,标上序号让学生自主选择认读。面对具有诱惑力的图片、富有挑战性的游戏,学生兴味盎然,跃跃欲试,注意力高度集中,比单一地出现字词认读的效果更好。在教学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时,也可以通过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教学词串“塞北、秋风、骏马”,有位教师出示骏马在塞北辽阔的原野里迎着秋风奔驰的图片,并配以相关音乐,即刻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纷纷描述画面,表达心中的感受。这就要求教师研究学生学习需要,善于发现那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点”,适时、适量运用多媒体为课堂增添一些趣味,为学生学习增加一些乐趣。

二、 用于引导质疑处

学贵有疑,有疑之处,正是有思之时。选择文本中最易产生疑惑的地方展现在屏幕上,学生便容易聚焦问题,产生思考。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把游人登山时的表现与老人说的话一同呈现,启发学生质疑:看看游人的表现,再听听老人的话,你心中会产生什么问题?学生自然会感到意外:为什么上同一座山,游人那么累,70多岁的老人扫着石阶却不累呢?进而深入阅读,领会老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精神。以多媒体呈现反差较大的同类事物或异类事物,也可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教学《黄山奇松》时,在品读了描写几种形态松树的句子之后,集中欣赏几张姿态奇特的黄山松图片,再欣赏几幅平原常见的松树图片,引导质疑:欣赏了黄山松,再看平原松,你的心中有什么疑惑?学生会发问:同是松树,为什么生长于黄山与平原其形态会截然不同呢?探究的愿望被激起,教师再要求学生提出假想,课后查找资料,探寻其中的原因。

三、用于突破难点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碍于学生生活积累所限,将文字转化为形象的难度很大,这便构成了教学的难点。此时,运用多媒体突破难点易如反掌。如《雾凇》一文中关于雾凇形成过程的描述比较抽象,涉及许多科学常识,小学四年级学生不易理解。用FLASH制作出雾凇形成过程的动态画面之后,再配以课文内容提要式的讲解,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教学难点迎刃而解。课本中还有些教学内容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往往也难以披文入境,此时媒体的介入就显得十分必要。记得有位教师在试教《马背上的小》一文时,学生对过草地的艰难一直难以入情入境。尽管教师使出浑身解数,以语言描述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可学生的朗读效果表明收效甚微。第二次试教,他截取了电影中的一组镜头:战士在泥泞不堪的草地上艰难行走,发现有能吃的野菜,连忙采摘下来在袖子上擦擦就往嘴里塞,大口大口嚼着……看着这组镜头,无需教师多言,学生已进入情境,朗读起来十分投入。有些课文光是语言的渲染不足以唤起学生对环境与心境的体悟与融汇,但是配上音乐后效果就截然不同。多媒体如一叶小舟,载着师生一同渡过语言的海洋,走过狭窄的山道,领略一路无限风光,感受人间真切,彻悟世间道理,探究科学奥秘……

四、 用于强化印象处

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思想的火花一闪而过、有一些印象随着时间流淌而过,需要我们即时捕捉,将其固化,储存到记忆里。黑板的容量有限,多媒体的价值便突显了。一些文学常识可以经过教师的提炼呈现在屏幕上,成为学生当堂笔记的内容。教学名家名篇时,教师常常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学生的汇报往往是零散的、包罗万象的。这就需要教师择其要而显,强化印象,引导学生做笔记。如教学《草原》时,学生依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对老舍作了比较充分的介绍后,我在屏幕上显示了有关资料: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写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写有剧本《茶馆》《龙须沟》。这样,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强化了必要的知识点。同样,关键字词、重要句子的意思,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之后也需要一个固化的环节。适时运用多媒体呈现,便于学生将流动的语言符号凝固,以规范简洁的语言记录下来。无论是对知识的积累,还是对语言的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感恩教育 教学策略

引言

陶志琼博士说:“什么是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让小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施恩。”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思想启蒙的重要时期,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感恩教育不仅有益于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与发展也大有裨益。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意义

《辞海》曰:感恩,即在得到别人的帮助之后,对他人产生的一种感激和爱戴之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父辈们经过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后,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现在的小学生从小便生活在蜜罐里,冷漠自私、唯我独尊、缺乏责任感、耐挫能力差等心理特点凸显无疑。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各个媒体平面搜索到许多案例:

事件1:东东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最近因在课堂上故意喧哗被老师罚值日。他一肚子的怨气,回到家后要求爸爸妈妈到学校去替他值日,否则的话他就绝食。最后,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太忙,不能脱身,爷爷奶奶亲自到校替孙子擦黑板、扫地、擦玻璃。

事件2:雯雯在课堂上走神了,被老师发现,受到了批评。课下,雯雯恶狠狠地对同桌说:“真可恶,一点也不给面子,等我长大了,一定找机会好好地给这家伙一个教训。”

事件3:“六一”儿童节到了,政府、学校为贫困生准备了爱心礼物。上台领取时,阿旭嘻嘻哈哈,一脸的无所谓,下来后还对同学们说:“就这点东西,捐赠的人也太抠门了吧!”他们贫困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

……

这样的案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甚至于已经成为一种认知常态。为了一点小小的挫折、误会而离家出走、伤害亲人、报复社会等案例也不时地见诸报端,都让我们伤心不已、徒留嗟叹。文教材中,有许多如卧冰求鲤、扇枕温衾的典故,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格言,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词名句。当我们阅读自然山水的文字时,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山河,感恩自然馈赠;学习无私亲情的课文时,要引导学生领悟父母之爱的伟大、深沉……点点滴滴、润物无声,有效地渗透感恩教育,促进小学生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这或许也正是课程改革的初衷。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内容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只要我们敏锐捕捉、深入挖掘,就一定能够觅得丰富、精彩的感恩教育的内容,为有效渗透感恩教育提供素材。

(一)自然馈赠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编者安排了《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这几篇文章,风起云涌、潮涨潮落、奇花异木、高山深谷,大自然像一位强大的魔术师,在我们的面前呈现出精彩绝伦、神奇瑰丽的美好画面。在享受这篇篇美景的同时,我们也要心怀敬畏与感恩,以自己积极的学习态度、谦逊的人文品德,和大自然一起健康成长,共享和谐。教学《观潮》时,师生在课堂上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师:同学们,现在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生1: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两丈多高”,该有多高啊,恐怕比我们的教学楼还要高,这是多么壮观的画面啊!

生2: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这震耳欲聋的声音,这浩浩荡荡的气势,让我特别想去见识一下钱塘江大潮,我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生3:这篇文章中我喜欢的句子很多,很多,几乎每个句子都让我甘之如饴、爱不释手,我想大自然给了我们如此丰厚的馈赠,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常怀感恩之心,不乱扔垃圾,不随意践踏草坪,不破坏公物,不随地吐痰,等等,让大自然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永远美丽、万古常青。

……

另外,感恩自然的材料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中也屡见不鲜、俯拾皆是,像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就编有《第一朵杏花》《走,我们去植树》《沙漠中的绿洲》《天鹅的故事》等文章,只要我们心怀感恩,善于发现,眼前就一定繁花似锦、姹紫嫣红。

(二)祖国历史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编排了《秦始皇陵兵马俑》一文,教学时老师可以联系五年级下册《囚歌》一诗开展对比阅读,组织学生交流阅读这两篇文章的感受。

生1:读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折服于它恢弘的气势、高超的制作技术,引用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话:“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生2:再读《囚歌》,我依然怀着莫大的沉痛与崇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变得更美好,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生3:无论是《囚歌》中革命者艰苦卓绝的斗争,还是《秦始皇陵兵马俑》中流露的古代艺术,这两篇文章都让我由衷地感受到,我们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不屈斗争精神的民族,我为自己是一名炎黄子孙而无比自豪!

……

悠悠数千年,祖国的历史既有唐宋华章的精彩,又有屡遭侵略的耻辱,这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一定的渗透。教学中适时地把握这些素材,不仅有益于升华小学生感恩教育,而且对塑造他们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大有裨益。

(三)父母亲情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编排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学生们非常感动于教材中母亲牵着作者、背着妹妹、挑着重担的画面。他们是善于联想的,在强烈的心理共鸣中,学生们纷纷谈起了生活中爸爸妈妈的点点滴滴。

生1: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我第一次独自上学,心里很高兴,蹦蹦跳跳地跑在前面,拐弯的时候,我无意地回头,竟隐约发现爸爸就跟在我身后不远的地方。我瞬时明白:爸爸,就是无时无刻的爱。

生2:有一次妈妈炖了三个鸡腿,说我们一家人一人一个,我一会儿就狼吞虎咽地下肚了。后来,爸爸说自己太胖了,肉吃多了不好,便把他那只给了我,妈妈也说自己不爱吃,她的留到晚上让我再吃。记得当时我特高兴,现在才理解,父母的爱多么伟大、深沉。

……

千百年来,歌颂父母之爱、美好亲情的文章数不胜数,引导学生积累、品读这些文本,是积极渗透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与载体。时常沐浴在爱的长河里,知恩图报会像一粒粒春天的种子,在成长的岁月中破土、发芽,并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创新课堂模式,改革教学理念蔚然成风。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以开放的胸怀,构建种种行之有效、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渗透感恩教育。

(一)课堂活动

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采取以下几项课堂活动渗透感恩教育。

首先,诵读体验。这篇文章有很多雷棣的语言描写,组织学生诵读这些语句,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感恩体验,让他们了解现在社会的和平是多么地来之不易,我们要像雷棣一样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本领,长大后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课堂辩论。就“雷棣应不应该接受哥本哈根大学教授的邀请”这一话题展开辩论,不应该接受邀请的原因是雷棣需要学好本领,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昂首阔步走进大学;应该接受邀请的原因是雷棣只有尽快地到大学里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尽快地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观点各异,本质却是一样的,它们都有着浓浓的感恩心理,而这正是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初衷。

再次,随堂练笔。就“爸爸,我想对你说”这一话题,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雷棣的口吻开展随堂练笔活动,一方面将阅读与写作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还可以深化学生的语文素养,潜移默化地渗透感恩教育,润物无声。

(二)实践作业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六”安排了“和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的写作内容。对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实践作业,而不必急于开始写作,如“回家后要认真端详妈妈,或者爸爸的脸、手、脊背,或者腰、脚5分钟,然后用笔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吃完饭后主动帮助妈妈刷洗碗筷,注意观察妈妈的表情,倾听妈妈会絮叨些什么”、“尝试着送给爸爸一份礼物,可以是一首歌、一个拥抱、一幅画,或者是写给爸爸的一封信,给爸爸端一盆洗脚水,或者在爸爸洗澡的时候给他搓一次澡,通过爸爸的表情变化揣摩他的心理活动”……

这次实践性作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写作时不但下笔千言、一挥而就,而且情真意切,对爸爸妈妈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受此启发,我们可以结合植树节、教师节、母亲节、感恩节等中西方节日,联动学校各德育教育组织,开展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升华感恩教育效果。

(三)结合网络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安排了“我最敬佩的人”口语交际活动,为了激发孩子们的交际灵感,我们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一些精彩的感恩教育视频,利用班班通教学设备在教室掀起一阵感恩的热潮。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将学生们的感恩行动、演讲情况,还有他们的相关习作上传到网络中,供网友评论点赞,最大限度地升华感恩教育活动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走进了社会各行业的各个角落,结合网络技术开展语文教学、感恩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浓郁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可以有效引导他们形成科学、健康的网络意识与习惯,为他们今后的成长铺就一条阳光大道。

诚如安东尼所说,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感恩之心。感恩教育既是小学阶段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更是每个人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抗击风雨、毅然前行的精神杠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当立足教材、注重细节,以开放的胸襟、创新的态度,在点点滴滴中有效渗透感恩教育,为培养一批批德才兼备、阳光健康的世纪人才不遗余力。

参考文献

[1]王从吉.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2011(06).

[2]王伟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J].学周刊,2010(11).

第4篇

关键词:非指导性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传统的明示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在现代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学的方式从最开始的灌输式转变到现如今的自主式。现代教育更看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指导性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中发挥了其明显的优势。

一、非指导性教学的内涵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罗杰斯提出,他强调在教育中要讲究指导的间接性和启发性,他认为学习的动力是与生俱来的,教学的目的是给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以达到释放其创造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给学生提供教学方法的,不是教学生学什么,在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充当顾问的角色。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什么、怎样学,教师只是在学生有需求的时候参与相关的讨论,而不是做课堂的操作者。

非指导性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为发展目标

非指导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学的目的也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以提出问题为出发点,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愿望,自己讨论出想要学习的内容。

2.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模式只是说教式,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听讲记笔记,完全是被动的。非指导性的教学方法,提出者罗杰斯把良好的心理气氛视为比学习技能更加重要的教学因素,在学习氛围的营造中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氛围,这种愉快的氛围不只是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心理氛围上同样轻松、愉悦。

3.教师角色的变化

在非指导性教学中,罗杰斯提出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不是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学习,为学生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

非指导性教学提倡的是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反对传统教学中的“无意义学习”,即向学生灌输教材上的知识,没有涉及感情或者是个人的意义。罗杰斯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全身心、全方位的发展性学习,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有意义的学习宗旨是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要学会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各种经验,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非指导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复杂过程,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并且总是以命令式的方式领导着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但是非指导性教学正好与之相反,是在其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自主的学习,而不是用直接告诉或者是命令式的方式领导学生。非指导性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发现自身的优点,看到自己力量的发挥,从而获得美的体验。

非指导性教学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让学生逐渐把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事情,把教师希望的教学结果当作是自己在学习中的追求。

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依赖性比较强,总是过分依赖教师,非指导性教学有助于减少学生的依赖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学生的主体地位愈巩固,自身的主体性发展就愈强,同时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愈强,它的主体地位也就愈加巩固。

非指导性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良好的心理氛围,提出者罗杰斯认为,良好的心理气氛比教学技能更加重要,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学生的情绪与情感能够完全释放出来,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能够进行自由表达,并且能够发现潜藏在自身巨大的学习能力。

三、小学语文的特点及非指导性教学的应用

小学语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具核心地位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成长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而非指导性教学能够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教学新理念。

案例:在沈阳市某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在进行讨论,这节课要学习的是《爬山虎的脚》,学生在上课前已经做好了相关的资料调查,如,对作者叶圣陶的相关了解以及对爬山虎这种植物的观察。在课堂开始之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进行轮流讲解,教师在讲台下面听,对学生讲的内容进行相关的补充与说明。这种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到语文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在课外通过非常多的途径进行学习,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社会性。现如今各种读物的大量出现,使学生有更多的途径可以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独立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要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旁边进行适当的指点。这种非指导性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把读书完全当成自己的事情,学生在遇到生字的时候,不会依赖教师进行正音,而是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自行解决。

小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通过自身的语言实践与独立思考,把语文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教师要改变明示的教学方法,运用非指导性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体验,主动提出质疑,把书本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财富。

非指导性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把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启发学生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大胆地提出质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语文是缩写在教科书上的生活,它是对生活中的多种存在进行的细致描述。小学语文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用开朗与客观的态度面对学生,不是让学生去认同所谓的“标准答案”。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些,这种教学手段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与运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少趣低效”的原因

1.没有时间读书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很多小学生的时间表都被排得满满的,周一到周五在学校上课,放学以后要写作业,周末则充斥着各种兴趣班和提高班,例如钢琴班、绘画班、英语班,还有数学、语文提高班。小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已经被学习占据了,好不容易挤出来的空闲时间则要尽情玩耍,何谈静下心来阅读课外书。

2.不喜欢读书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网络媒体兴起,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分散了人们对读书的关注,阅读在生活中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上网、玩游戏、看电视这些活动相对于阅读来说,显得轻松而舒适。更何况很多小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把“乏味”的阅读抛到了脑后,然而,电脑游戏只是一种短暂的放松方式,它是一种低级的趣味和享受,只有阅读才能提高品位,提升涵养。

3.阅读方法简单

小学生读书的方法过于简单,读书时通常都是捧着一本书粗粗浏览,基本不会动笔记录,也不会主动写读书心得、做优秀词句的摘抄,更不要说背诵精彩的片断。这种读书方式就给它的有效性大大地打了折扣,从书中[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发表服务,lunwEN.1keji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获得的知识和感悟也很有限,对培养长期的阅读习惯并没有什么帮助。

4.缺乏阅读的指导

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尚不能形成对图书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学校读书时,主要以课本为主,回到家以后,家长也只是督促他们有空多读书,却不知道他们该读哪类书、需要什么样的阅读方式。缺乏正确的指导,阅读就会变成一种负担,阅读是为了完成老师和家长的“任务”,而不是自己喜欢的有趣的事,这在无形之中会带给小学生消极的情绪。

二、巧用“感悟卡”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1.巧设“感悟卡”内容,提升阅读积极性

目前,小学生的阅读主要来源于课本,课外阅读很少,为了帮助小学生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和扩大阅读量,将他们的阅读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并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快乐,我们经过多次的设计和改良,制成了“感悟卡”,并在“感悟卡”上编上序号、写上阅读书目、标明阅读日期、总结阅读收获(好句、好词、好的写作手法等)、撰写读后感。撰写读后感是“感悟卡”的主要内容,考虑到学生的水平不同,读后感可以分层设置,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写读后感,表达对文章的看法和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可能因为感受不够深刻而无从下笔,此时不必强求学生一定要写,可以不写或者写若干句,这样一来,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给了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

2.为“感悟卡”创设阅读氛围,培养阅读习惯

培养阅读习惯很重要,一旦培养起学生的阅读习惯,他们就会自发阅读,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教师通过“感悟卡”创设阅读环境,让阅读的氛围弥漫整个教室,可以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发挥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活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第一,推介好书。教师通过学生填写的“感悟卡”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和阅读兴趣,给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将书名写在黑板报上,方便学生记忆,阅读书目要每周更新一次,督促学生阅读。

第二,建立班级书架。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看过的并且认为比较好的书存放在班级书架上,设立图书管理员,学生可以自由借阅,共享资源,但要注意爱护书籍。

第三,开辟阅读板块。教师要坚持小学语文课程的开放式教学,将学校的广播站、小学生画报等资源利用在教学中,开辟阅读板块,定期向全校师生展示优秀的“感悟卡”,鼓励先进、激励后进,从而提升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四,设置“阅读课”或“阅读日”。学校的管理者要明确阅读的重要性,设置小学生阅读日,而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课堂开设阅读课。在阅读课或阅读日期间,学生可以走出教室,到阅览室去读书,并可在图书馆借阅喜欢的书。之后,可开展阅读交流活动,以小组的方式展开,也可以让学生以汇报的形式介绍读过的书,不仅能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而且能够做到资源共享。教师要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地让学生开展阅读,从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3.提高“感悟卡”的质量,增强阅读的实效性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是精选出来的最规范的文章,它们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教师要注意从课文入手指导学生完成“感悟卡”,从而提高“感悟卡”的质量,并将阅读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上《珍珠鸟》一课时,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感悟卡”中记录的好词有:清幽、如同碧玉、默默、享受、愈发繁茂、轻松自在。好句有: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读后感是:“信赖往往创造[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发表服务,lunwEN.1keji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出美好的境界”告诉我们,人与动物之间如果互相信任、尊重、以诚相待,就会有更美好的生活。这些好词可以用在学习和生活中,好句可以在作文时模仿使用,而读后感不仅是学生对本篇文章的感悟 ,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由此可见,经过教师指导的“感悟卡”是有用而有效的,教师应注意提高“感悟卡”的质量,增强阅读的有效性。

三、做好“感悟卡”的效果分析

1.积极评价“感悟卡”,让学生享受阅读

推行一个新的事物,往往要借助积极评价来取得关注。因此,在推行“感悟卡”时,一方面,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给学生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要进行有效的评价,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所提升。例如,有学生在《夏洛特的网》一文的读后感中写道:我觉得文中几个重要人物都很好,佛恩是一个活泼可爱、心地善良的小姑娘;夏洛是一只一心为朋友着想的蜘蛛,他为了朋友威尔伯牺牲了生命;威尔伯是一只聪明、可爱、善良的小猪,它非常珍惜与夏洛特之间的友谊,他们都很可爱。读了这本书,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和和睦睦、快快乐乐,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学生的感悟是积极向上的,教师要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做到有效评价。

2、长期坚持,收获“感悟卡”的果实

“感悟卡”的效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显现出来的,这需要长期的坚持。随着推行的深入,学生逐渐变得爱看书、会读书了,课间不再是打闹,而是去图书馆借书。“感悟卡”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好处:胆小的学生胆子变大了,作文写得好的学生进步更快了,不会作文的学生也敢大胆下笔了……

四、结束语

第6篇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少趣低效”的原因

1.没有时间读书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很多小学生的时间表都被排得满满的,周一到周五在学校上课,放学以后要写作业,周末则充斥着各种兴趣班和提高班,例如钢琴班、绘画班、英语班,还有数学、语文提高班。小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已经被学习占据了,好不容易挤出来的空闲时间则要尽情玩耍,何谈静下心来阅读课外书。

2.不喜欢读书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网络媒体兴起,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分散了人们对读书的关注,阅读在生活中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上网、玩游戏、看电视这些活动相对于阅读来说,显得轻松而舒适。更何况很多小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把“乏味”的阅读抛到了脑后,然而,电脑游戏只是一种短暂的放松方式,它是一种低级的趣味和享受,只有阅读才能提高品位,提升涵养。

3.阅读方法简单

小学生读书的方法过于简单,读书时通常都是捧着一本书粗粗浏览,基本不会动笔记录,也不会主动写读书心得、做优秀词句的摘抄,更不要说背诵精彩的片断。这种读书方式就给它的有效性大大地打了折扣,从书中获得的知识和感悟也很有限,对培养长期的阅读习惯并没有什么帮助。

4.缺乏阅读的指导

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尚不能形成对图书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学校读书时,主要以课本为主,回到家以后,家长也只是督促他们有空多读书,却不知道他们该读哪类书、需要什么样的阅读方式。缺乏正确的指导,阅读就会变成一种负担,阅读是为了完成老师和家长的“任务”,而不是自己喜欢的有趣的事,这在无形之中会带给小学生消极的情绪。

二、巧用“感悟卡”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1.巧设“感悟卡”内容,提升阅读积极性

目前,小学生的阅读主要来源于课本,课外阅读很少,为了帮助小学生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和扩大阅读量,将他们的阅读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并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快乐,我们经过多次的设计和改良,制成了“感悟卡”,并在“感悟卡”上编上序号、写上阅读书目、标明阅读日期、总结阅读收获(好句、好词、好的写作手法等)、撰写读后感。撰写读后感是“感悟卡”的主要内容,考虑到学生的水平不同,读后感可以分层设置,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写读后感,表达对文章的看法和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可能因为感受不够深刻而无从下笔,此时不必强求学生一定要写,可以不写或者写若干句,这样一来,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给了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

2.为“感悟卡”创设阅读氛围,培养阅读习惯

培养阅读习惯很重要,一旦培养起学生的阅读习惯,他们就会自发阅读,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教师通过“感悟卡”创设阅读环境,让阅读的氛围弥漫整个教室,可以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发挥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活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第一,推介好书。教师通过学生填写的“感悟卡”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和阅读兴趣,给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将书名写在黑板报上,方便学生记忆,阅读书目要每周更新一次,督促学生阅读。

第二,建立班级书架。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看过的并且认为比较好的书存放在班级书架上,设立图书管理员,学生可以自由借阅,共享资源,但要注意爱护书籍。

第三,开辟阅读板块。教师要坚持小学语文课程的开放式教学,将学校的广播站、小学生画报等资源利用在教学中,开辟阅读板块,定期向全校师生展示优秀的“感悟卡”,鼓励先进、激励后进,从而提升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四,设置“阅读课”或“阅读日”。学校的管理者要明确阅读的重要性,设置小学生阅读日,而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课堂开设阅读课。在阅读课或阅读日期间,学生可以走出教室,到阅览室去读书,并可在图书馆借阅喜欢的书。之后,可开展阅读交流活动,以小组的方式展开,也可以让学生以汇报的形式介绍读过的书,不仅能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而且能够做到资源共享。教师要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地让学生开展阅读,从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3.提高“感悟卡”的质量,增强阅读的实效性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是精选出来的最规范的文章,它们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教师要注意从课文入手指导学生完成“感悟卡”,从而提高“感悟卡”的质量,并将阅读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上《珍珠鸟》一课时,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感悟卡”中记录的好词有:清幽、如同碧玉、默默、享受、愈发繁茂、轻松自在。好句有: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读后感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告诉我们,人与动物之间如果互相信任、尊重、以诚相待,就会有更美好的生活。这些好词可以用在学习和生活中,好句可以在作文时模仿使用,而读后感不仅是学生对本篇文章的感悟,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由此可见,经过教师指导的“感悟卡”是有用而有效的,教师应注意提高“感悟卡”的质量,增强阅读的有效性。

三、做好“感悟卡”的效果分析

1.积极评价“感悟卡”,让学生享受阅读

推行一个新的事物,往往要借助积极评价来取得关注。因此,在推行“感悟卡”时,一方面,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给学生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要进行有效的评价,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所提升。例如,有学生在《夏洛特的网》一文的读后感中写道:我觉得文中几个重要人物都很好,佛恩是一个活泼可爱、心地善良的小姑娘;夏洛是一只一心为朋友着想的蜘蛛,他为了朋友威尔伯牺牲了生命;威尔伯是一只聪明、可爱、善良的小猪,它非常珍惜与夏洛特之间的友谊,他们都很可爱。读了这本书,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和和睦睦、快快乐乐,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学生的感悟是积极向上的,教师要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做到有效评价。

2、长期坚持,收获“感悟卡”的果实

“感悟卡”的效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显现出来的,这需要长期的坚持。随着推行的深入,学生逐渐变得爱看书、会读书了,课间不再是打闹,而是去图书馆借书。“感悟卡”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好处:胆小的学生胆子变大了,作文写得好的学生进步更快了,不会作文的学生也敢大胆下笔了……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