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世界经济;经济增长;不确定因素;新型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7-0005-04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早已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的现实问题解决和未来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剧。对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的研究必然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世界经济存在的不确定因素
实际上,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就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一直是困扰各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外部影响。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视角看,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
在世界经济不稳定的状态下,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是世界经济最直观的不确定因素。这一因素对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当今的世界还不是一个能实现统一管理的共同体,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值中涵盖着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差异,其中存在超过两位数的高经济增长国家或地区,也有相当多的长期徘徊在低速经济增长区间的国家或地区,更有少许出现负增长的国家或地区。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已是一个难题。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至今尚未完全恢复,它们作为主导势力对稳定世界经济增长还不能做出根本的保障。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的情况还不会有明显变化。
(二)经济合作的不确定性
经济合作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主流,但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现阶段,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主要是由政府推动,从政治层面考虑经济合作的意愿比经济层面的考虑为先为重,这就造成经济合作几乎沦为政治的筹码,有时会完全失去经济合作本身的意义,这是经济合作不确定性存在的根本原因。不论是20国集团的合作,还是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都是很有必要的,也都能对推进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只是这些合作本身还都很不牢固,即使没有风吹草动,也很难避免合作搁浅的局面。不论是哪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这样的经济合作中都会自觉地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不会全力维护这种国际经济合作契约的规定。
(三)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
自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看似复杂奥妙,其实不堪一击,直到2008年,爆发大规模国际金融危机。不论是在这次危机前,还是在之后,国际金融体系始终处于动荡中,相关货币理论的陈旧已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在相当的盲目中,各种国际货币的运作充满不可预见的风险。各国或地区实际上还没有看到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的实质性变化,依然还固守在传统的货币发行与回笼的认识窠臼中。在此前提下,国际投资与国际融资都必然充满不确定性,国与国之间的货币兑换可能留有巨大的漏洞。
(四)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
进入21世纪后,国际贸易量巨增。我国成为世界市场中最重要的贸易国家之一,极大地扩展了国际贸易的交易量。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国家的兴起,也使目前的国际贸易大大超过以往。但在这样的增长中,也表现出相当的不确定性。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曾给世界市场以重创,2008年以后的复苏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活力。国际贸易在新兴国家还有一定增长,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却迟迟未能显现新的生机。尤其在欧盟,由于债务危机频频出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而早已被各国或地区一致排斥的贸易保护主义也借此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复苏,造成国际贸易中更多的不确定性。
(五)经济结构调整的不确定性
世界经济结构需要根据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不断进行调整,更要根据技术进步对现实生产、生活的影响不断调整。这种双重动力源的调整需要科学性与及时性,不是现实社会所具备的。不要说这种调整缺乏统一部署的可能性,就是在各国或地区内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都难以顺利进行。一方面,世界经济研究的力量严重不足,缺少精英人才的有力投入;另一方面,世界经济格局不稳定,一些国家的政局也不稳定,很难理性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而且每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都很难有科学的把握,全球的调整也只能是跟在自发的世界市场后被动进行。因此,没有哪一方面的力量能左右或事先准确预知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动态。
(六)跨国公司经营的不确定性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力量。目前,虽经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全球性跨国公司的数量仍有数万家,其散布在世界各地的附属子公司已达几十万家。在20世纪末,各国或地区的跨国公司增长极快,掌握了全球海外直接投资额的绝大部分。由于跨国公司已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因素,在国际经济合作、科学技术创新和国际贸易中发挥最大、最活跃的影响作用,因而跨国公司的经营也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的不确定因素。跨国公司的投资投向哪里,投向哪个产业,会直接决定哪里或哪个产业的走向。但各跨国公司的投资投向哪里,投向哪个产业,这是很不确定的,或是说,也是很不一致的,甚至事先毫无迹象表露。这就使跨国公司对各国或地区的影响具有偶然性的特征,十分不易把握。
(七)政治影响的不确定性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政治必然影响经济。因此,政治的影响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不确定因素。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政治交往更为活跃与复杂,和平的政治也充满神秘性,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政治摩擦此起彼伏,对经济合作或国际贸易造成一定损失。
(八)生态环境的不确定性
人类最不可抗拒的是自然的力量,自然生态的变化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具有最大的影响和最大的约束力。目前,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即使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也很不全面和缺少有效对策。因此,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的不确定性最突出。
二、世界经济可改变与不可改变的不确定因素
在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中,并非所有的不确定因素都是不可改变的,也并非所有的不确定因素都是可以改变的。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与不确定是要加以区分的,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可以是一种常态的存在,但对这种状态的认识今后是能够给予确定的。
世界经济的合作可以由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这取决于由各国政府推动的经济合作未来将以经济层面的考虑为先为重。可以说,世界经济合作中的政治影响因素是这种不确定性存在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消除或降低政治影响,才能消除或有效降低这种不确定性。真正的经济上的纽带关系会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产生长期影响,会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源自经济学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凸显了现代经济学研究对金融领域的认识还很粗浅。金融市场尤其是国际金融市场在某种程度上至今还处于自发盲目的生长状态。所以,这就要在国际范围内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只有自觉的理性提高到能全盘把握世界金融市场的程度,那么国际金融不论怎样变换,都不会再是不确定因素。
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更是可以转为确定性。消费决定市场,不是市场决定消费。只要各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消费需求是可以确定的,那么国际贸易的总量及结构就是可以确定的。这就是说,消除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即使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也不能抵挡确定的国际贸易的发展。
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不确定性源自经济理论研究的滞后。在当今时代,尽管计算机已高度普及与发达,但在经济理论的研究中,似乎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理论不应落后于实践。世界经济结构一方面需要根据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必要的调整,另一方面需要根据高科技的发展不断进行相关的调整。目前,这种调整只能跟随世界市场自发变化不自觉地进行。因为没有理论能准确预知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所以这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而目前的这种状态,必然会被未来的经济理论发展所打破,因而未来可以大大降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确定性。
减少跨国公司的经营不确定性也是可以做到的。只要世界政治发展状态趋于平稳和企业经营更加理性,作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企业支撑力量,跨国公司减少经营的不确定性无疑对各国或地区都是一大利好。
生态环境对世界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不同于以上可以改变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生态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最难掌控。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直接来自于自然,不像其他七个因素中的自然方面只是间接发生作用。目前,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十分有限,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认识还很支离破碎,难以起到全面掌控和有效应对的作用。在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各国或地区只能尽力维护全球生态环境,而全球生态环境对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将造成的不利影响只能是不确定的。生态环境是世界经济发展中惟一不可改变的不确定因素。
三、如何从根本上应对可改变的不确定因素
对不可改变的不确定因素,也就是生态环境的影响,虽然人类历来都是尽量避免遭受其毁灭性的打击,但其不确定性的存在是不会改变的,甚至还有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对于现代世界,人类所能发挥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是对那些可以改变的不确定因素,也就是对世界经济增长、国际经济合作、国际金融体系、国际贸易、世界经济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经营、政治影响的不确定性可以发挥作用,达到减少或降低其影响的效果。具体讲,应对以上每一个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都需要各国或地区政府达成基本一致的共识,共同采取相应措施。
从根本上讲,改变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必须深化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21世纪世界经济的复杂性与总规模不是19、20世纪的经济状态所能比拟的,如果经济学基础理论的认识还停留在19、20世纪的水平上,那么让人们如何能用理论工具研究21世纪世界经济已经高度发展的现实?更何况,在今天看来,某些出自19、20世纪的经济学家创立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分析都是不适用的,这样的一些理论怎么可能成为认识21世纪经济现实的基础。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与其说是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震撼世界的危机,还不如说是一场表现经济学研究滞后于现实经济发展的危机。若将19世纪或20世纪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应用于减少21世纪世界经济不确定性的研究,那基本上是无效的。可以说,在新技术革命之前与新技术革命之后,人类社会已发生重大转折,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思想必须实现与时俱进,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否则,缺少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作为工具,对于目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不可能在将来转变为认识上的确定性,减少其不确定性的影响;对国际经济合作的不确定性也不可能有效促其摆脱政治方面的干扰而降低不确定性程度;对于国际金融体系不确定性的消除,更必须依靠新的货币理论的建立,即货币理论必须要由目前的实体性货币理论向虚拟性货币理论发展,以适应现阶段全世界都已进入虚拟性货币应用的时代;对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的减少,也需要创立新的贸易理论,不能囿于19世纪贸易理论应对新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确定性的研究,更需要全面创新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缺少新的理论认识,每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都难于科学调整,更不要说对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做出准确的超前性认识。此外,对于跨国公司经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政治影响的不确定性,也都毫无例外地需要从根本上依赖于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创新,才能切实发挥社会理性作用,减少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影响世界经济的程度。
信息技术进步也将对减少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发生在20世纪中叶的新技术革命的重大意义在于,在计算机问世之后引发了一场信息革命,世界从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现在的问题是,直至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处于一种与自然、与社会沟通的初级阶段,信息的精度和针对性远远不够应对科学发展的需要,这也就使更多的可改变的不确定因素处于自发的旺盛的毫无自觉抑制的状态,在其他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推动世界经济的运行与发展不断表现出不确定性。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不能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在未来的研究中,必须由造成信息爆炸的混乱走向更加有效地处理信息的理性发展阶段,并要将新的技术更好地运用在对世界经济的应用研究中。
另外,要重视数学在现代经济学领域的应用。目前,数学尚不能在经济学研究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一旦数学理论取得突破,在经济研究领域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应用,那么肯定会对减少可改变的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我国以发展新型工业化应对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影响
未来我国的发展将极大地带动世界发展,我国的稳定将对世界的稳定发挥巨大的作用,其经济发展状况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欠发达阶段,世界经济短期内很难有大的发展,即使存在少数发达国家,也无法改变世界总体上的不发达状态。一旦我国实现经济腾飞,世界的经济发展就将实现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就将会在某种程度上跟随中国经济一道腾飞。因而,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中不确定性的降低或减少,也必将极大地降低或减少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03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工业化。并且,我国工业化的实现将是新型工业化的实现,在21世纪上半叶,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全面实现与进一步发展,将是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亮点。
一、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失去增长动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势头戛然而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治理机制失灵,世界经济陷入持续低迷状态。
1.发达经济体遭受重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发达经济体,世界经济因此受到严重拖累。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日本、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从2007年的2.2%、2.1%和2.7%下降到2008年的1.1%、-0.7%和0.7%,2009年又分别下降为-2.5%、-5.4%和-4.0%。世界经济的增长率从2007年的3.6%下降到2008的1.9%,2009年则降为-2.2%。危机至今,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缓慢。从2010 到2015 年的6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依次为2.53%、1.6%、2.32%、2.32%、2.4%、2.4%,日本为3.9%、-0.5%、 1.8%、1.6%、 0.2%、0.4%;欧元区为1.7%、1.6%、-0.7%、 -0.5%、0.8%、1.5%。
2.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速持续低迷。长期以来,贸易和投资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两大重要引擎,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增速明显放缓,已经从1990年到2008年间平均增长7%,降至2009年到2015年间平均增长3%的水平。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对外直接投资增速也持续放缓,至今未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贸易和投资增速持续呈现低迷状况,也反映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动能不足。
3.保护主义抬头。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经济体普遍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衰退,为了实现经济复苏,一些国家纷纷采取保护主义措施。曾经的投资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政策被束之高阁,代之以严格的投资限制和严密的贸易壁垒,如: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从别国撤回企业以挽救本国经济,对来自别国的投资活动以种种借口加以阻挠,以本国内部法律规定限制国家间的经济交往活动等。保护主义严重阻碍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扩大,延缓世界经济的复苏。
4.排他性、封闭性、碎片化区域安排纷纷出笼。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确保自己的霸权地位不动摇,美国在现有国际规则和世界贸易组织之外拼凑和构建新的多边协议,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 ”(TTI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其目标是通过这两个协定建立起一整套协作机制,引领世界贸易、投资规则制订。这两个协议的参与国以发达经济体为主,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则被排除在外,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和排他性。美国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继续主导制定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话语权。这种既想为国际社会定规矩,又刻意将广大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外的霸道做法违背时代潮流,使本来就极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5.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协调,世界经济面临诸多风险。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自2009年起,美联储连续启动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也紧随其后启动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其目的是制止经济衰退,推动经济复苏。除了货币政策,欧元区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削减福利支出,以求避免发生债务危机。受发达经济体经济政策的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采取应对策略,以防止利益受到损害。发达国家所实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果,如:引发股市和楼市泡沫,推高发展中国家的通胀和金融风险,导致债务风险扩大,挑起货币战争等。在发展中国家,受美联储货币政策特别是加息政策的影响,股市下跌、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资本外流,经济波动剧烈。可以说,世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协调性,使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充满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
二、中国为世界经济开出标本兼治新药方
面对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局面,国际社会对G20杭州峰会表达出高度期待。基于对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全球化逆转态势的科学判断,中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开放、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新理念,全面表达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的中国观点。中国给世界经济开出的“药方”,是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引领经济全球化迈向新阶段,推动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的伟大战略抉择。
一要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目前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传统动力已经减弱,新的动力还未形成,培育新动力和实现动力转换是当务之急。这要求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推动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各方面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发展。
二要解决一体化发展问题。开放是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实现开放发展就是要克服世界经济发展规则和发展路径的排他性、碎片化和封闭性弊端,构建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良性制度环境。
三要解决发展方式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高度联系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谁也不能独善其身。为此,世界各国要高度警惕和防止保护主义抬头,积极开展创新和产能合作,努力实现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动对接各自发展战略和规划,大力推动政策协调和联动,提高全球经济共赢。
四要解决公平正义问题。包容是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包容就是要努力破除制约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各种体制和机制障碍,推动发展中国家走上工业化道路,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要扩大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先进带后进,富国帮穷国,让经济增长惠及所有人。
“创新、开放、联动、包容”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无疑是解决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的有力手段。
三、中国方案助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
全面贯彻和落实“创新、开放、联动、包容”的新理念,必将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
其一,建立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打造世界经济发展新动力。中国倡导二十国集团成员国积极调整政策思路,做到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相结合,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并重,通过创新、结构性改革、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方式,为世界经济开辟新道路,拓展新边界。这种把创新置于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首要位置的观点,既是对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也是对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有助于世界经济彻底摆脱复苏乏力、增长脆弱的局面,为世界经济迎来新一轮增长和繁荣打下坚实基础。
其二,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维护经济和金融稳定,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中国倡议二十国集团成员国要结合本国实际,统筹财政、货币、结构性改革政策,努力扩大全球总需求,全面改善供给质量,为实现全球经济复苏和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一主张无疑是科学务实的,对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协调经济政策,共同应对经济和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释放活力,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其三,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开放、交流、融合。此次G20峰会把贸易和投资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提出了重振贸易和投资的重大政策构想和合作机制,首次决定启动贸易部长定期举行会议的机制,并提供了中方倡议的《二十国集团贸易投资工作组工作职责》,为二十国集团更好发挥全球经济治理作用,促进贸易投资增长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机制保障。为了实现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贸易和投资政策协调、推动服务贸易、加强贸易融资、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处理贸易和发展问题等重大贸易和投资发展目标,在中方引领下,峰会达成了《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这一纲领性文件的提出,为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四,提高全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中国提出建设创新、开放、联动、包容型世界经济,旨在倡导所有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国际关系准则,积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积极贯彻“创新、开放、联动、包容”的理念,就是要推动国际规则和治理体系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就是要构建系统完备、惠及所有国家的国际规则,不搞排他性、封闭性和碎片化安排,反对一家独大和赢者通吃,力求使所有国家共商规划、联动发展、共享成果;就是要规划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愿景,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提高全球治理能力和水平。
其五,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包容性发展。据统计,现在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7左右,超过了公认的0.6“危险线”。全球约有1/3人口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要实现世界经济复苏、释放增长活力,就必须消除贫困和饥饿,推动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积极倡导合作共赢国际关系新准则,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核心位置,推动国际社会合作支持非洲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呼吁各国关心不同阶层和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需要,讨论公共管理和再分配政策调整。中国的倡议反映了经济最不发达国家要求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发展中国家迫切要求实现工业化的诉求。
其六,积极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努力开拓实现世界经济复苏新途径。“一带一路”战略契合了中国、沿线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区域和全球合作的潮流,得到60多个沿线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的积极呼应和热情参与。通过“一带一路”,将沿线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开展金融、贸易、投资等各方面广泛合作,既能够促进沿线各国的发展,又增进各国间的相互联系,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强劲增长注入强大动能。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世界的背景下,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本文主要探讨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从不同方面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应对措施
一、前言
经济全球化,通常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资料等活动的全球化,使全世界经济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也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深刻影响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正因为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经济的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所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是众多国家需要面临的经济难题,中国也不例外。基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历程,目前已走在改革的深水区,经济体制改革尤为重要的发展阶段,因此探讨分析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影响和深度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艰难历程中,中国一步一步走向对外开放的道路,为中国经济发展增添了许多发展活力,但是其作用和影响力相对较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经济加快了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过程,不仅仅局限于引进外资、发展简单加工制造业,而是在资金、投资、生产资料等多方面的活动中积极参与,与世界经济日益接轨,同时也加强了与各国经济往来沟通的联系,成为全球生产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国家。搭乘经济全球化的顺风车,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影响力,是中国经济发展在新世纪迈出重要步伐的表现。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中国经济的鼎力支持,中国经济更好的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是当前世界经济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有利于中国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基础基于全球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由此要求经济的发展更多是有市场经济自身发挥作用,减少政府干预的深度和广度。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推动下,中国经济发展要更多的注重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就从外部环境方面要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避免出现改革进程缓慢,政府在经济中管理过宽。加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竞争,有利于中国经济尽快走出去,避免陷入改革陷阱,同时也是顺应时展要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必要措施。
三、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进一步加大贫富差距,威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经济全球化中倡导积极竞争,讲究优胜劣汰,给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扩大开放的中国吸引了许多外商投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技术、新思想等新鲜事物,给中国本土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竞争激烈,使得中国本身已有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由此可能会引起收入差距过大、人民生活水平参差不齐、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对于年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威胁,需要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广泛关注,并积极采取相应举措调整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给我国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更大挑战
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尚不完善,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最大挑战。在西方国家日益成熟的创新发展模式下,中国微观企业创新驱动能力不足,难以与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同台竞争,会进一步挫败中国企业竞争力,难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经济转移,中国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低端、无附加值简单加工的劳动密集型聚集区,威胁自然环境的同时,也不利于中国当前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全球化虽然带来了资金、技术的交流,但同时也加剧了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限制。
四、中国经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措施
(一)政府政策方面
应对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各项挑战,政府政策制定方面需要诸多努力。首先,应当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从顶层设计方面,限制政府活动,避免政府过多干预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次,继续推出经济开放区的开放优惠政策,吸引外国资本注入的同时,为我国企业发展走出去提供广泛平台,扩大开放领域和深度。最后,加快完善我国贸易政策法规,规范国内市场准入原则,促进良性竞争,同时积累外贸摩擦处理经验,为应对发达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做好准备,减少我国企业商品走出去遇到不公平待遇的损失。发挥政府政策的规范性作用,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竞争中,有利于提高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国际地位。
(二)微观企业方面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应该表现出积极参与的姿态。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更要注意自身的发展契机。一方面,企业应该从各个方面增强自己参与经济竞争的实力,这样才能更有自信的站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比如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改善服务态度、专注产品质量等方面,为跻身于世界知名企业而努力。另一方面,企业在积极引进外资、学习利用先进技术的同时,更要找准自身定位,汲取先进经验,改善自身不足之处,为企业发展走出去积累经验。微观企业的主观努力发展,是决定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恿Γ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三)文化觉醒方面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生活方面的冲击,也给中国国人以强烈的经济文化冲击。外来文化给本土文化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与本土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适应的过程,是中国迈入世界经济大门的重要表现。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众多影响,是继续坚持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西化”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给中国经济发展严重冲击,在此关头,中国人民需要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影响,唤醒中华民族的文化觉醒,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侵扰。
依据本国国情,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发现自身优势,取长补短,从政府政策、微观企业、文化觉醒三方面积极措施积极协作,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取得长足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施咏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J].国际经济观察.2006,(1)
关键词:会计环境;会计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会计作为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受所处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政治和法律等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会计价值理念、会计工作程序、会计工作手段及内容等各个方面。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都处于一定的会计环境中,受到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所处状态不同,导致不同国家的会计有着不同的特点,会计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因此,会计只有适应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并为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服务,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
一、会计的发展历程
会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起源于人类的早期生产实践,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会计的理论与实践也随之产生、发展并日益丰富和完善,从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途。会计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是我国的会计发展,还是西方的会计发展,最初的会计活动只是反映经济业务的某些技术记录,只是一种记录的工具。从会计的发展历程来看,在不同的会计环境下会计的发展程度是不同的。11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商业城市兴起,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市场经济的萌芽,商业贸易的繁荣,资本的需求推动了借贷活动和银行信用的发展,由此诞生了复式薄记。复式记账法仍然是当前国际会计记账方法的主旋律,虽然它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但基本原理与方法并没有发生变化。随后的15世纪至18世纪,人类社会生产和经营管理发展渐缓,会计的发展也处于滞进时期。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爆发,出现公司制组织、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这对簿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会计不仅要记账、算账、报账,提供经济信息,还要能审查账目,查错防弊,并且对财务信息要作出科学解释。在这一背景下,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得到了巨大进步。20世纪后,经济的变革特别是所有权和经曹权的分离,促进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深刻变革,此时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的繁荣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关会计的新观念也随之不断出现。人类社会的实践证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从会计出现开始,会计环境就在不断地影响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发展。
二、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经济环境包括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状况、物价变动水平、金融、证券市场发育及完善程度等具体因素,这些因素是影响会计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经济体制的变革势必导致会计的变革。经济发展状况的高低对会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般地讲,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会计各方面的工作就越完善。物价变动也会对会计发展产生影响。比如在持续通货膨胀时期,财务报表可信度低。此外,随着金融和证券市场的发育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就越全面。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本市场的繁荣,使得财务会计报告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其重要性地位日益突出,各国不仅只关注本国的会计信息,而且重视国际会计信息的交流,这就使会计研究内容逐渐倾向国际化,同时也促进了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世界经济发展决定了我们进行会计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国际化方向,要求我们进一步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工作,进一步研究国际会计的相关内容。
(二)科学技术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科学技术为会计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会计方法、手段革新,拓宽、深化会计工作领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科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一般来说其会计方法、会计管理手段往往比较先进和完备。随着高新技术的的日新月异,科学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会计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传统的电算化会计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更为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不断产生并在会计实务中运用。
(三)政治法律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会计是国家政府控制和管理经济的有效工具。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约束着会计组织制度建设、会计理论研究、会计教育。一国的政策措施也对会计产生一定的影响。政治环境因素不一样,各国的会计研究指导思想就不一样,对会计认识也大相径庭。会计的发展也要受国家所采用的法律模式的影响。目前世界上基本可以分为大陆法系与海洋法系两大法律体系。大陆法系国家通常以法律形式对其会计准则、会计工作程序、会计核算方法等进行规范,会计实务受公司法、税法、会计法、商法等法律的约束,政府在会计立法上作用明显。海洋法系国家,会计规范由民间职业团体制定,政府很少干预。会计实务受民间职业团体制定的会计准则的约束,会计规范较为灵活。另外,一个国定法律制度是否完善、法律体系是否健全、执法力度的轻重、国民法律意识的强弱等法律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
(四)文化教育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会计与一定的社会文化、教育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社会整体素质的影响上。没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教育机会,便不可能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样也会大大阻碍会计的发展。文化教育环境因素对会计发展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影响人们对会计的认识和理解,影响会计的社会地位;2.影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及会计的基本思想;3.决定会计工作者的素质,影响会计社会作用的发挥;4.影响会计工作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决定高新技术及先进设备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及运用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分析特定时期的会计发展水平及其基本特征时,必须充分考虑它所处的会计环境,同时也要注意到不同的会计环境对会计活动产生的影响。只有不断适应会计环境。才能为会计的发展开启一片新天地,才能把握会计发展的趋势,不断丰富与完善会计理论,更好地指导会计实务。
参考文献:
[1]李燕萍.会计环境对我国会计发展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7:329-330
[2]李仲彩.浅述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影响[J].财会研.2006.10:21-22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法律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对外贸易有了巨大的变化,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外贸易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绿色壁垒是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需要我们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安全、持续的发展下去。在当今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作为国际经济一体化主要推动力之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国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愈加频繁、关系愈加密切。同时,各国间的贸易竞争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一、国际贸易保护解读
当前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密切,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经济利益,采取了各种方式的贸易保护,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绿色壁垒,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国外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它属于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世界新的贸易中心,很多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对我国贸易采取了一系列的绿色贸易壁垒,这些贸易保护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影响了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绿色贸易壁垒影响了我国产品出口的市场范围,我国目前的主要出口方向仍然是日本、美国、东南亚、欧盟、韩国等国家,而这些国家(或地区)多数是环保主义倡导者和拥护者,也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发源地。我国出口的很多商品很容易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影响产品的出口,由于我国出口市场相对比较单一,很容易受到影响,在发达国家针对我国商品设置绿色贸易保护的情况下,如果我国不采取对策,就会影响到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我国商品拓展国际市场,削弱了传统商品的竞争优势。我国传统商品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受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因素的限制,商品的科技含量、质量较低并且难以迅速使之得到提高。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经济及生产者的利益等目的考虑,往往制定较高的质量标准以技术性标准限制我国“价廉”商品的进入,这对我国的商品出口制造了极大的障碍。
三、我国面对贸易保护主义采取贸易法律保护措施
1.借助WTO争端解决机制
由于中国是WTO的成员,因此可以积极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和诉讼程序解决贸易纠纷,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可以根据WTO的贸易原则对不合理的贸易争端进行申诉,可以在一种公平的条件下进行谈判,通过和平、理性的方法来解决贸易中的问题,以保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确保发展中国家应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中国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原则,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目前WTO并不要求其成员国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不要求成员国取消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而是要求成员国依照各自国内的商品竞争力和发展状况,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合理的保护措施。WTO第18条规定,发展中国家为了建立、发展新的工业或为了保护刚刚建立、尚不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即幼稚产业可实行进口限制。因此,我国应积极利用此类规则,完善我国的反倾销、反补贴及相关保障制度以保护相关产业,使其获得宝贵的发展时间,从而在国际竞争力上具有比较优势。
2.加强政府的指导功能
我国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引导,支持鼓励国内大中小企业起出国门发展对外贸易,在我国企业受到贸易壁垒的时候,我国政府应该给予帮助,力争保护我国企业的利益,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鼓励涉案企业积极应诉、挽回市场,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加强国内企业的合作,成立产品联合会,以行业协会代表全行业进行反倾销应诉,商务部专门代表国家,帮助企业与外国政府谈判。政府及时国际贸易的条例,将世界贸易壁垒的变化通知国内企业,为我国企业发展对外贸易提供支持。
3.完善现有的经济政策法规
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的环保政策法规,再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各种保护环境的政策法规,推行各种国际上通用的环保制度,并保证其与国际上的环保法规相衔接。另外,我国尤其要强化政府的环境管理职能,对从事贸易活动中的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予以严惩,不仅要利用绿色贸易壁垒来保护自己,还要打击发达国家故意制造各种事端的行为,以减轻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负面影响。
四、小结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我国只有适应这个发展方向,不断发展对外贸易,才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方面,只有采取有效的法律保护措施,合理运用国际法规,才能保护我国对外贸易的合法权益,争取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刘赫,裘奇龙,朱亮.构建国际绿色贸易制度的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02).
[2]李爱华,尚建珊.绿色包装法律制度亟需建立和完善[J].环境经济,2010(Z1).
关键词:煤矿经济;意义;提高措施;经济效益
1提高煤矿经济效益的意义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就是全球化、一体化,面对更加广阔的市场,以及更将激烈、残酷的竞争,企业必须着力于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一个企业,只有其经济效益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在市场中继续生存,谋求发展。此外,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也能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国力。为此,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能直接使国家收入得到提高,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及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中国生产的主要目的。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其经济建设水平具有密切的关系,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能对经济建设产生关键性的影响作用。
1.2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企业是一种以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其从事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围绕这一目的展开的。充足的资金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此外,一个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获取的经济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发展状况的重要衡量指标、依据。企业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方针,首先必须保证其经济效益,致力于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高的收益。1.3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社会资源并不是毫无限度的,因此,为了使社会更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考虑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尽可能多的收益,这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之处。企业是构成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企业创造的财富被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能促进社会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2提高煤矿经济效益的措施
2.1进行成本预算和管理
经济的发展使得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而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其价格自然会随需求量的增长而增长,这为煤矿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必须注意的是,虽然煤炭的需求量和价格都不断增长,其产量却并没有随之增长,因此,对煤矿进行成本预算和管理就更为重要。当前许多煤矿企业在生产成本和机构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为煤矿企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为此,对企业的成本进行预算和管理工作具有其必要性。
2.2启用优秀生产经营人才
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而当前的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实质上也是人才的竞争。为此,煤矿企业要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重视对人才的启用,坚持以人为本。首选,煤矿企业应树立人才就是效益的观念,积极启用优秀人才。其次,企业必须做到任人唯贤,不拘小节,在遵守道德及法律的前提下启用多元化的人才。最后,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在选用人才时不局限于专业基础知识,还需对人才的素质进行考察。
2.3有效管理生产设备
企业的生产设备对企业经济效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直接影响了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为此,必须对生产设备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首先,企业应做好对生产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保证生产设备能正常、稳定的运行,尽可能的降低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其次,企业应重视对生产设备的日常维护,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设备投入方面企业应尽力做到较低投资,追求以低投资换取高收益。
2.4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就是资金,缺乏资金支持,企业将难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难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为了提高煤矿经济效益,可以对资金进行合理的管理,保证每一笔资金的利用都有价值。此外,为了避免资金浪费,充分发挥资金效能,还应全额控制资金,对物资供应进行严格的管理。
结束语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蓬勃发展为煤矿企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但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种情况,如何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煤矿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提高煤矿经济效益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煤矿企业应通过启用优秀人才等措施切实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舟山;海运业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一、海运业概述
中国的海运业起始于公元前2世纪,汉朝使节访问印度东海岸国家。后人继续扩大远洋航运至印度洋、太平洋西海岸,甚至将贸易交流延伸至非洲大陆、欧洲世界。而现代社会中,海运业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桥梁和纽带,我国乃至全球的商品贸易货运对于海运业的依赖高达90%以上。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开放,以及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商品贸易流通进一步增长,海运业也因此而成为一个古老却又充满着活力的服务产业。
与其他国际运输服务方式相比,海运业的优点包括:①不受道路、轨道的限制,航线相对自由,灵活性高;②运力大,载重量高于一般运输方式;③得益于自然,海运消耗少,成本低。因此,海运业较之其他运输业,更加适应大宗商品贸易货运的需求。
2010年,我国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无论国内还是国际贸易额都呈快速增长趋势。但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处统计,我国控制的船队规模仅居世界第三位,其中五星红旗船仅居世界第九位。海运业作为国家的重要战备力量,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有重要作用,我国是全球海运需求总量最大,集装箱海运需求总量最大的国家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重要的原油进口国。然而我国海运企业承运我国进出口货物的份额却较低,其中集装箱占20%,散货占30%,油品占40%,海运贸易逆差已经成为我国服务贸易中的最大逆差项目,这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不相匹配的。
二、舟山市海运业发展状况
浙江作为我国漫长海岸线上的一个重要省份,海运业的发展十分显著。浙江省具有丰富的深水港口,现有宁波-舟山、温州、台州和嘉兴等4个沿海港口。全省拥有海岸线6646公里,占我国海岸线总长的21%,规划港口深水岸线506公里。沿海航线四通八达,等级最高的人工航道可侯潮通行30万吨级船舶,拥有集装箱航线达200多条,其中远洋干线120多条,连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
截止到2013年12月,舟山港旅客吞吐量192万人,货物吞吐量增长到的3.1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增长到2013年的57.7万TEU。来自舟山市港航管理局的数据,截至2014年5月初,舟山市共有航运企业275家,比2012年底新增27家。自2006年,宁波港、舟山港合并以来,宁波-舟山港已成为我国国际航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集装箱运输干线港,以及大宗散货中转基地及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基地。
虽然舟山的海运业发展迅猛,舟山港口的规模和港口的硬件设施也基本上能够国际先进水平,但港口的软实力与国际、国内的先进港口有一定的差距。特别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国内、国际贸易交易瞬息万变,如何突出舟山港在浙江省的重要地位,如何发展舟山港成为国际先进港口,则需要我们立足现实、发现问题、锐意开拓,迎难而上。
三、舟山市海运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航运企业规模偏小
至2014年6月底,截止6月底,全市拥有营运船舶1612艘,比去年底增加14艘,运力保有量达551.18万载重吨,净增19.37万载重吨。与此同时,运力结构优化明显,净增万吨级以上货船15.02万载重吨,占全市净增运力的77.54%。现共有万吨级以上货船129艘/290.29万吨,占全市船舶总运力的52.66%;拥有3万吨以上散货船25艘/117.38万载重吨,8000吨以上油船19艘/22.05万载重吨;货运船舶平均吨位3419吨,比去年底增加91吨。特种船舶运力(包括油船、化学品船和集装箱船)554艘/158.69万吨,占全省特种运输船舶总运力一半以上,其中油船运力占国内沿海跨省油船运力10%以上,化学品船运力占国内沿海跨省化学品船运力20%以上。综合数据看来,舟山市航运企业平均规模较小,不利于规模优势显示。
2企业运营成本高
我国海运公司原来享有的造船优惠贷款、进口船减免税收、港口收费优惠、货载保留等很多政府优惠待遇被取消。在税收等方面外国海运企业则比国内企业享受更优惠的待遇。相比企业运营成本高昂。
此外,舟山众多航运企业在前几年世界经济形势大好的状态下,大肆借贷高贷款利率的短期贷款,用以买船造船,造成在现今经济疲软状态下的还款困难。
3.企业承接运输结构不合理
2014年上半年,受国内沿海散货和成品油运输市场行情表现低迷影响,尤其是二季度散货运输市场行情持续恶化,运价连续下滑。散货货运量与周转量动荡明显,企业经营收入受到较大影响;油运与集装箱业务所占比重较少,货运量与周转量相对平稳,但企业经营状况也不容乐观。
4.运力大于运量
前几年的盲目扩张,多数企业运力不断增长,运力供过于求现象十分严重。在当前世界经济低迷,国内国际贸易货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海运企业拉运积极性不高,企业业务量减少,导致舟山市部分运力被雪藏,运力大于运量的情况产生,造成行业资源浪费,进一步加大企业经营成本,再加上税收负担较重,致使海运业面临亏损。
四、促进舟山海运业发展的建议措施
1.引导、支持航运企业规模化发展
舟山市中小航运企业多数处于独立经营状态,对席卷全球的联营、兼并收购之风无所适从。相对于联营的经营方式,独立经营由于成本高、箱位利用率低等缺点,容易处于竞争劣势。所以实施购并战略是我国海运业实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必由之路。交通主管部门应该积极与航运企业进行沟通,支持和鼓励航运企业之间,航运企业与货主、贸易商、码头、银行、造船厂等企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参股、相互兼并与合作,以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从而既提高市场竞争力,也解决航运企业货源不足的难题。
2.积极探索促进企业成本降低
政府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尽可能地采取措施为企业减轻税费的压力,为航运企业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具体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取消租船经营的营业税,减免海员所得税,或者参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海运业给予所得税优惠,以减轻海运企业的运营负担,使我国海运企业其有与国外竞争对手相当的经营环境。
此外,发挥政府部门能动作用,在海运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上给予资助。通过减免利率、增加借贷力度、扩大抵押担保范围等方式,为海运企业融资带来方便,促进企业流动资金运转、固定资产增益,进而增强企业经营信心。提高航运企业综合竞争力和航运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3.完善服务
舟山市海运企业结构不合理,承接业务具有一定偏重,服务形式比较单一,附加值较低,对其他企业的服务网络过于依赖,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完善的企业经营网络。对于上下游相关产业合作相对比较缺乏,经营服务的广度深度需要扩充。因此,提高海运企业综合服务能力显得十分必要。除此以外,探寻港口土地综合开发等新型商业模式,扩大海运企业经营范围、盈利方式。
4.优化结构
优化企业结构,促进企业规模发展针对当前海运市场激烈竞争的现状,海运企业只有做强、做大才有发展空间。海运企业应优化内部结构,增强企业实力,打造自有品牌,不断开拓思路,扩展货物运输业务,开展货运进出口业务,做好海上货运的货源工作。面对复杂的竞争环境,海运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应当重新审视企业的投资方向,充分发挥海运运量大、成本低、污染小、占地少等优势,建设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推出订舱、查询等网络业务,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赢得市场。政府可通过引导、鼓励、扶植等方式促进海运企业规模发展。
发挥政府部门组织协调型,制定优惠政策,加快海运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正确引导和调控运力投向,提高船舶技术等级。要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增加船舶运力总量,优化船舶运力结构。
5.源头激励,扩大需求
促进航运业繁荣的根本是从源头上拉动内需。政府应积极利用国内外资本,加大港口、铁路、公路、民航机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投资力度,鼓励投资,鼓励消费,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以此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长。
参考文献:
[1]舟山日报.“文明码头”提升港口服务水平.,2014-03-27.
[2]浙江港航网.,2014-08-17.
[3]杜小军.浅析转型期日本海运业的发展趋势[M].现代日本经济,2005(5):26-30.
关键词:跨国公司;经济增长;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1.0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1-11-03
当前世界经济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其数量、规模、经济实力、科技研发能力都达到空前的水平,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支柱力量,成为当代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核心组织者。
跨国公司集中的、大规模的进入,给北京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投资,跨国公司给北京带来大量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了积极的全球竞争。与此同时,跨国公司也给当地企业带来极大的冲击。在过去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下,市场出让份额与换回的关键技术的数量级不相称。市场份额的过快丧失把很多处于竞争性行业内的企业逼入减产、停产和破产境地。然而外商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对国家整体技术进步的贡献十分有限。因此,深入分析跨国公司在北京的投资状况对北京市如何更好的利用外资、提高引资质量、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如何与外国公司既合作又竞争,寻求共同发展,是摆在北京以及全中国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跨国公司在北京投资的结构与特点
(一)投资倾向于第三产业
北京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与中国总体引资的特点完全不同,全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制造业占了70%以上的份额,而北京的服务业引资量占北京引资总量的60%以上。北京吸引外资的最主要领域是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吸引外资发展迅速,特别是社会服务业和房地产所吸收的外资。截止到2007年上半年,北京市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2.5%、32.7%和64.8%,变化为 2007年上半年的 0.9%、26.6%和72.5%。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如今,北京又加大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以鼓励外资向该产业进军[1]。
(二)研发机构不断增加
北京由于聚集了大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实力雄厚,因而吸引了跨国公司在软件、电子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研发投资,从总数比例上可以看出北京的研发力量已经受到跨国公司的认可。截至2008年底,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的研发中心293个,占全国的24%[2]。
由此可见,北京的R&D机构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使北京的研发能力居全国首位。信息行业的技术更新之快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研发中心设在北京可以更快捷地获得各种科技资源。
(三)总部特征明显
除了科技资源外,北京的独特区位优势,使北京的总部经济特征明显。不少跨国公司把地区总部与担负地区总部职能的投资性公司设立在北京。对于世界知名跨国公司而言,由于其投资规模大、项目多、范围广,因此,对于如何有效地和当地政府沟通与联络尤为关心。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或投资性公司,可以近距离的接触中国的最高政府部门,便于与政府高层沟通,快捷地获得政经信息。截至2013年1月8日,北京市共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27家,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84家,占在京投资世界500强企业的30.2%;已认定的总部企业中,投资性公司103家,占总数的81%,管理性公司24家,占19%。这些为数不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创造了占用资源少、经济贡献大的新型经济形态。目前在丰台区正计划建立的总部基地落成之后,将进一步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安家北京,促进总部经济迅速发展[3]。
二、跨国公司投资与北京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与北京的开放性政策相吻合的是FDI的大规模流入,同时伴随FDI而来的还有技术、管理等国外先进理念。FDI促进了北京的经济发展,但归根结底,产业结构才是一个城市经济素质的根本体现。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外贸竞争力的大小以及市民所得的多少等都根源于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北京产业结构发生阶段性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外资流入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外资的注入促进了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是技术改造和机制转换,推动其演进的直接动力是投资。与外资流入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北京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变。
但是,外商直接投资与北京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外商直接投资虽然具有不同类型,但其目的都是获取最大的企业利润。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对北京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不尽一致,有时甚至是相反的。外商投资过分集中的现象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造成了产业布局的失衡。尽管2005年北京在引资过程中投入到第一产业的外商投资数额开始上升,但仍然仅为1.1620亿美元,占全年FDI的1.7%。北京的农业问题同样不可小视,北京周围郊区仍有大量农用耕地,农村人口超过500万,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据统计,虽然北京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8620元/年增长到2012年的16476元/年,但仍远低于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期自19978元/年增至36469元/年,超过16000元的涨幅,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收入差距正在继续扩大[4]。不仅对第一产业投资很少,关键技术封锁、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节奏不均匀等都是当前外资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主要矛盾。另外,外商直接投资对民族经济发展同样具有消极作用,外商投资企业往往利用其竞争优势对某些行业形成垄断,进而对该行业中的民族产业进行控制和排挤,最终获得垄断利润并损害当地利益。
直接投资激励政策的产业目标不只是有意识地引导国际直接投资流向北京优先发展的产业,更重要的是引入将对北京的技术及产业升级具有扩散效应的国际直接投资。在进一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能否发挥其对北京产业结构调控的积极作用,引进外资的规模和数量固然是一个重要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按照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部署和要求,对外商直接投资进行有选择的引进,而非来者不拒,同时加强对引进外资企业的后续管理,规范他们的投资、市场行为,使之纳入为北京的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的轨道。
三、进一步利用外资与发展北京经济的措施及建议
(一)弥补第一产业外商投资不足
就外商投资农业而言,北京市也有着自己特有的条件。首先,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京对农产品有着庞大、多层次、多种类的需求,市场规模大,范围广。其次,北京地区农业及相关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和科技人员多,研发能力强。京郊农民的知识素质相对较高,水利、电力、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高,农业经济运行的阻力比较小。与此同时,北京也存在着不利于吸引外资投向第一产业的各类问题。比如北京地区普通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于周边地区。另外在引导外商投资与农业方面仍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应根据外商投资特点发展具有特色的农业,如有机农业或农产品加工行业。重点鼓励兴办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相关产业的科技研究项目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项目等,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科技,提高农业利用外资的科技含量。今后要扩大外商投资于农业的比重,一方面需要真正把农业作为一个产业来对待,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产业的特性来规范、鼓励和引导投资行为,尽量创造条件促进农业项目一系列的建设,引进好的优良品种和新的种植经营管理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根据农业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不同特点和发展状况,把优惠力度加大。在具体措施上,一是要政府应对农业给与足够的重视,选择适合的优秀项目大力扶持;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好的项目加大优惠政策适当降低土地使用费标准;三是优先保证外商投资农业项目的配套资金及其它配套服务;此外还应努力培养一批农业领域的现代化大中型企业,以吸引外商投资。农业项目回收期长,因此更需要长期稳定的优惠政策的支持。
(二)完善市场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需要资金投入最多的领域。这类产业投资金额大、期限长、见效慢,极需大量的资金投入加以发展。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形成了大量的垄断行业,大大提高了社会成本,对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形成制约,不利于激发市场的活力和开展公平竞争。随着加入 WTO 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垄断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将成为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应当逐步减少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吸引外商投资促进垄断行业的改革和升级。允许外商投资于金融、保险、证券、旅游、能源生产与供应、交通设施建设、环保等领域。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发展基础产业和社会基础设施,提高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配套和服务能力。在提高社会基础设施供给能力的同时,确保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取得最大均衡[5]。
(三)充分利用优势发展总部经济
北京劳动力成本高,生活环境好,能够吸引国内外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发展总部经济具有优势。总部基地以发展办公、科研、商贸等传统服务业为基础,并融合金融保险、文化会展、休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业态,并与中关村高科技园区、中央商务区、金融街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共同支撑起首都总部经济的发展。
中央商务区作为跨国公司和外埠大企业集团的总部集聚的最重要的载体,集中了包括上述企业的营销中心、研发中心、投资中心、战略发展控制中心等重要部门,成为北京市总部经济最明显代表。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是IT产业发展的标志和象征,是计算机、信息工程、软件、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总部的集聚地。金融街作为国内外金融企业总部的汇聚地,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的跨国金融机构将总部设在此地,一方面可以为北京市的总部集群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总部经济的发展理念将会为首都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总部扎堆在北京会给北京税收、消费、就业等等带来多方面好处。北京发展总部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应该利用好自身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使总部经济成为北京吸引外资的新方向[6-8]。
四、总结
北京多年来引进外商投资的成效表现在几个方面:弥补了企业资金来源的不足,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际竞争力有明显增强,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等。这些仅仅是引进外商投资的直接效果,从更加长远的观点来看,外商投资的进入大大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从而带动了产业结构升级,改变了市场的产品结构,并使人们的生活福利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外商投资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有效发挥得力于政府正确的政策选择和恰当的管理。
因此,在下一阶段应继续提供具体的产业政策和相关的各种辅政策。首先为促使北京经济合理发展方面,要通过优化产业分布结构,平衡京郊农村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第一产业的投资。其次,进一步完善北京市投资环境。最后,不断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大力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总部经济。
参考文献:
[1] 东方财富网.
[2] 中国经济网. .
[3] 新华网.
[4] 北京统计信息网
[3] 李秀华.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位选择[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 周国霞.外商直接投资与广东省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6] 高菠阳.从新《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看总部基地发展[J].总部经济周刊,2006,(11).
关键词:会计环境;发展变化;影响分析
1研究与认识会计的“环境观”及其意义
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都处于一定的会计环境中,受到各种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客观环境所处状态不同,发展变化路途不同,导致世界范围内各国会计各异,使得会计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所以,认识会计就要充分认识会计所处的客观环境,把握客观环境的时代性、交融性与动态性,将会计置于大环境中,才能从根本上认识会计、理解会计,才能解释世界范围内会计理论的缤彩异呈,会计实务的丰富多样;也唯有如此,根据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我们才有可能架构与环境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会计未来蓝图,创新会计,发展会计。显然,没有对会计环境的深刻认识与把握,谈会计创新与发展,无异于构造空中楼阁。
我们知道,会计有三大属性,即社会性、技术性和人文性。上文谈到会计的社会属性,要求研究与认识会计要充分把握其客观环境,那么对于技术性、人文性与会计环境的关系,我们依然认为环境影响着技术性的发挥、人文性的内涵。首先,会计从产生之日起提供信息的一套完整的技术,奠定了会计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但是,综观会计发展史,其技术手段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原始的结绳记事、古代的算盘记账、现代的电脑软件运用,无一不体现了环境变化对会计技术性属性的影响,使得会计的技术性属性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使得我们把握了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会计属性,而这一点在现论研究中是至关重要的。其次,人文性与会计环境的关系,人文性的提出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日益重视会计的结果。原始与古代社会,我们只认识会计的核算与监督职能,归结到属性上,则是社会性与技术性,只有到了现代文明社会,我们才提出了会计的人文性属性,这一历史发展过程本身就雄辩地证明了人文性与环境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
2影响会计发展的社会因素分析
(1)经济环境及其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
经济环境是对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调控方式、证券市场发育程度以及物价变动水平等具体因素的抽象概括,它是影响会计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
从经济体制看,目前世界范围内基本可以分为竞争型市场经济、计划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社会型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几种体制,不同的经济体制形成了不同的会计目标、管理方式、会计规范、会计监督等模式,所以研究会计及其发展变化,首先要研究会计所处的经济体制,其次要把握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方向及规律,由此才能抓住会计的实质,理解会计、掌握会计,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发展会计,使会计与时俱进,促进其在资源配置、提高效益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其对会计实践领域的宽窄、理论研究的深浅、规范体系的完善等都有不同影响。一般来讲,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会计的认识就越加科学,会计的各方面工作就越加完善。
从经济调控方式看,经济调控方式取决于政治体制与法律体系,高度集权的政治与法律体系下,经济方式一般也采纳集权方式,从会计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对会计及其人员的管理及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都比较强硬与统一;市场化程度高的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调控力度一般较弱,主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各种调控,政府的干预较小,反映在会计上,鼓励企业自行选择会计政策,会计主要服务对象定位于广大社会公众。
从证券市场发育程度看,发达的证券市场,要求会计信息披露充分、及时,而且决定了会计服务对象主要为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处于发展初期的证券市场,对会计信息披露要求较弱,会计目标主要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服务。
总之,经济环境决定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无论会计是从被动的无组织到有组织的变化,还是主动的完全有组织的变换,都是经济环境内部矛盾激化使原会计赖以生存的基础发生了变化。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状况,决定了我们进行会计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国际化方向,要求我们进一步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工作,进一步研究国际会计的相关内容;面对新兴产业的出现,会计如何行使职能以发挥其提供特有信息的职能;区域经济对会计提出了哪些新课题。这些都是新经济环境条件下,研究环境问题对会计影响的侧重点。
(2)科技环境因素及其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
科技环境从广义上来讲,属于经济环境因素之一,我们之所以将其独立出来作为影响会计的要素之一探讨,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想法:科技发展水平高低虽然依赖于经济发展状况,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它确实已经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已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说明它不仅是依附于经济,其本身已成为现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大推动因素,这从其发展趋势上可以看出:
①发展速度快,相应新学科不断涌现;
②发展综合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现代技术完全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而现代科学也装备了现代技术设备,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
③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结合,解决人类面临的高度综合性的问题。
以上三方面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对会计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首先,在新的科技发展水平下,传统会计的研究手段与实物操作方法受到挑战,会计的研究重点随之发生变化,会计新领域不断涌现,会计这门社会科学越来越与其他学科交叉,横向发展越来越宽,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会计自身规律的把握不断深化,由此会计纵深发展得到空前繁荣,细化的会计分支学科亟待我们去研究与发展;其次,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使得我们对会计的社会属性及技术属性的认识更进一步,同时指导我们应该更好地以现代技术装备会计科学,以会计科学推动经济发展,进而对现代技术发展作出会计的贡献;同时,在会计的研究中,需要引入许多新事物,以开创会计发展之路,解决会计信息提供的真实性、相关性问题。
(3)管理环境因素及其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后期,经济管理逐步从科学管理发展到现代管理。现代管理的特点是:
①面向市场的管理,是开放型的、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管理;
②从系统出发,注重战略发展的研究,实行战略管理,强调社会整体经济效益;
③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经济管理部门要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制定各种中长期经济规划、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发挥行政指导作用,对企业进行正确引导;
④企业加强内部管理;
⑤以人为本出发,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以高层管理为中心的管理,重视行为科学的运用,培育企业精神;
一、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法的关系
当前,国际经济生活中的发展动向与鲜明特征,突出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全面而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那么,作为全球化浪潮在经济领域中的表现,经济全球化主要是以商品、服务、技术与资金大规模跨境流动,再加上各类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与重组为主要特征。经济全球化作为经济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全面延伸与必然要求,可以说是充分反映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依存度在逐渐加强、加深。经济全球化在内容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是生产全球化,二是贸易全球化,三是投资全球化,四是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与高级发展层次,是由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另一大特点——经济领域中的金融化所引发的。经济金融化,主要是指实物经济已经被金融经济所代替,社会资产的金融资产化程度在逐渐加深,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已经日益深入地表现在国际金融关系上,比如,国际债权与债务关系、国际股权及股利关系及国际风险保险关系等。在经济金融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十分突出地表现出金融全球化的趋势。
所谓国际金融法,是指国际金融关系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应当说,不同时期的国际金融关系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国际金融法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点。金融因为其自身更加适合数字化与终极市场,因而已经成为经济生活当中一个核心性、主导性与战略性的重要因素,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渗透与影响在不断加强。伴随着经济金融化程度的逐渐加深。经济全球化十分突出地表现为金融领域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就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及金融政策、金融法律等方面跨越了国界,从而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逐步出现了融合的趋向,主要可表现为货币体系、资金流动、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等各个要素的全球化及金融政策、法律制度的全球化等等。金融全球化不仅是构成经济全球化的应有之义,而且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及投资全球化发展的合理要求与必然结果,并且和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及投资全球化之间交互发生作用,并交互影响。与此同时,金融全球化又因为金融的特殊属性与发展状况,因此具有自身独特的内容与运行规律。
在经济全球下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世界各国的经济与金融的国际化进程已显著加快,在国际金融法律制度上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对全球经济和金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加。同时,随着国际金融竞争的日趋激烈,全球性和地区性的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当前的国际金融体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以上这一切,自然将对国际金融法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从而推动国际金融法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对于国际金融关系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环境的改变,国际社会与各国的立法当局也进行了十分积极的回应,由此,将进一步推进国际金融法律体系的快速发展。
二、金融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金融法发展途径
(一)不断完善现行国际金融法律制度
要在现行国际金融法律制度的基础上,继续整合资源,查漏补缺,使之更为完善。应当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巴塞尔委员会等全球最为重要国际金融机构为核心,全面利用与发展其各自的资源优势,并促进各大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通过加强相互之间的金融信息、金融技术的交流和合作,来促进国际金融监管标准的法制化、统一化进程,建立起包括跨国资本流动监督机制等在内的,具有相当大约束力的国际性金融安全机制。比如,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优势在于其作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权威性与其下属成员的普遍性、基金协定所具有的约束性、组织机制所具有的健全性、金融分析所具有的全局性、金融监管信息所具有的易得性、与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所具有的便利性等。巴塞尔委员会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资源主要包括非政府组织所具有的灵活性、发达国家银行监管信息所具有的易得性、银行监管规则修订所具有的便利性、金融监管标准所具有的市场亲善性等等。假如着重从宏观的角度来关注国际金融形式稳定,为避免再次发生重大金融危机而忧虑的国际性基金组织,和重在从微观角度来关注各国银行日常监管的有效性,为避免发生银行业金融危机而十分忙碌的巴塞尔委员会,如果能够进行携手合作,以共同防范全球性金融危机,那么,其效果自然是十分显而易见的。近年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金融危机治理中的实践当中,已经深刻认识到了利用资源与整合资源的重要意义,开始将成员国银行业所具有的有效监管纳入到金融监督的安排之中,因而提出了介入银行业监管所需要的若干任务及原则。巴塞尔委员会自身也期望借助于货币基金组织之权威地位,以推行其有效的银行监管标准,所以在实践中,十分积极地与货币基金组织进行配合。
(二)围绕当代全球金融危机之特点进行制度设计
根据当代国际金融危机所具有的复合性特点,应当着重加强国际金融法律制度的协调性建设,主要包括国际货币法制建设、国际银行监管法制建设、国际证券监管法制建设等国际金融法制内部的相互协调,并与国际贸易法律制度、国际投资法律制度、国际刑事法律制度等开展外部协调,使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联盟等各类国际经济组织的政策制度实施形成正向的叠加效应,而不是反向的抵消效应。根据当代金融危机的区域性特点,要建立与发展区域性的金融监管与协调机制,不断探索与逐步推进区域危机联防的法律合作,比如货币互换和汇率协调;各国监管当局与国际组织之间相互借鉴和交流经验;建立起反应灵敏的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及应急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条件,建设具有危机救援特点的绿色通道;针对当代金融危机所具有的系统性,应当开发与利用国际金融法制所具有的救济功能,赋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金融危机的救助职能,并赋予其相应的制裁能力,根据权利与义务一致原则,建立起发达国家在金融监管与危机救助当中的责任制度,通过完善危机处理的国际纪律与程序,研究与发展存款保险制度及国家债务重组制度等各项危机处理制度,从而有效地避免金融危机的蔓延与升级。
(三)明确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所具有的独立性
国外学者在对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长期存在的高通胀现象开展了大量的计量分析,有以下两点发现。一是发现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指数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二是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指数和实际经济增长率之间则不存在相关的关系。这就说明了一个趋向,即一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小,那么该国的通货膨胀率就会越高。与此相反,一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大,那么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也就越低。但是,不管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大小,其对于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并不存在明确的影响。所以,为实现物价与宏观经济的稳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运营的独立性十分重要,这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显得尤为突出。从当前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就连一部分以往最为保守的,其中央银行独立性最差的发达国家或东亚国家,比如英国、日本、韩国等,在经历了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之后,都纷纷加大了金融改革的力度,这些国家在金融改革当中一致将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放在首位来抓。日本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以往一直相对比较小,实际上是置身于其大藏省的严格管控之下。但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末那次泡沫经济所带来的惨痛教训,以及随后出现的大量银行呆坏账困扰,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政府不得不推行了大规模、全方位的金融体制改革及相关的行政体制改革,其率先推出的,并取得重要进展的举措,就是加强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明确要求日本银行的独立性不应当低于国际水平。
(四)不断拓宽国际金融法研究的范围
经济与金融的全球化,造成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与国际金融等跨国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变得日益频繁,对国际金融法律的协调性要求也就变得越来越高,这就为国际金融法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更大的空间。当前,国际贸易组织的管辖与控制范围,已经从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领域全面扩展到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投资及包括金融服务在内的国际服务贸易领域之中。由此而来,国际金融法当中的一些课题,不但可以与国际贸易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国际贸易法问题及国际投资法问题开始连通,而且也在国际贸易组织的制度框架内实现形成、解决与发展。国际金融法和其他各类国际经济法制度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与协调关系,在法学研究领域也有反映,比如,我国学者提出的将国际金融法分解为国际货币金融法、国际贸易金融法与国际投资金融法三个组成部分,这样就能建立起不仅能反映学科之间内在发展规律,而且又能解决当前国际资金融通中的复杂问题的全新国际金融法学体系。还有学者对传统的国际惯例理论提出了新的质疑,并在进行不断地突破。以上诸如此类的众多学术创新,不仅来源于金融学者们对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对国际金融法领域的实际影响与作用所作出的深刻洞察与分析,而且也反映了学者们在金融全球化视野下,对国际金融法之于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所作出的反向影响与作用的认识及评价。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对国际金融形式的变化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应当给予密切的关注。题,比如,国内金融业的开放和安全问题、如果调整人民币汇率制度问题、国内金融立法如何向国际接轨等问题。在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新兴国家代表的中国,应当全力以赴,积极参加到国际金融体制改革和相关规则的制定中,从而在推动国际金融法律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阮翠霞.浅析金融全球化成因.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1).
[2]何焰.国际金融法晚近发展的若干特点.法学.2005(4).
[3]刘丰.论金融创新对国际金融法的影响.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5).
论文摘 要:在中国的企业中,私营或中小企业的数量已达到了50%以上,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支主力军。本文从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入手,全面分析了大连市中小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发展可能存在或遇到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以期对大连市中小企业创建发展保障体系有所帮助。
从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来看,中小企业的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辽宁省中小企业占辽宁企业总数的99%以上,大连作为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中心,中小企业更是占了很大比重。中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沿海的企业是中国对外出口的关键点。因此,着力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创建中小企业保障体系是当前应当研究的课题。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特点及大连市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使全球陷入了金融危机,世界的实体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抑制了各国经济的增长,金融市场动荡,资产价格缩水,失业率上升,蔓延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对中国中小企业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8年经济整体亏损22%左右,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于内陆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南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于北部沿海地区受到的影响。2010年全球经济缓慢恢复,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后金融危机时代具有两个主要的特色,第一个最重要的特色是全球的经济虽然有所好转,但尚未完全恢复,当全球的经济终于从濒临的死亡危机中走出来时,还没有出现完全复苏的迹象,尤其在实体经济方面;后金融危机时代第二个特色是全球的股市和楼市都出现逐渐上涨,全球的资产市场显现了发展生机,股市前景较前阶段乐观。
2010年,各国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全球经济开始稳步回升。在中央启动了内需抵补外需不足的模式后,我国国内经济率先走出低谷,国民经济出现了稳步增长的势头。在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辽宁省遭受的损失相对较小,大连作为辽宁省的经济中心,也没有明显地遭受金融危机的打击,但大连市的中小企业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进入“后危机时代”,大连市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调整所有制结构,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经济发展取得了显着成绩。尤其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大连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机遇。但一直以来,辽宁省的中小企业发展相对落后于南方的一些企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相对落后,思维模式固化,品牌意识淡薄,产业能力弱等,加之中小企业本身发展环境比较脆弱,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小企业发展可能存在或遇到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好转,我国的中小企业也逐渐摆脱亏损的困境,有了很好的发展态势。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在良好的发展态势之下,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后,会出现某些制约我国中小企业的因素。
1、各国经济复苏程度影响对中国产品的接纳度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持续已有两年,目前世界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从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发达国家经济整体显现缓慢复苏的迹象。美国第三季度GDP环比增长率转正,德国和法国于二季度实现正增长,日本也连续2个季度出现了正增长,主要国家的PMI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反弹,预示着发达国家经济的缓慢复苏。从目前情况来看,一方面,世界经济发展相对平稳,有些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的正增长;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仍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全球经济格局中存在的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导致经济复苏将面临一系列的难题,这也导致了我国出口贸易虽然呈现了稳定复苏的态势,但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许多国家为了应对危机,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减少外部冲击,重新采用贸易保护政策,贸易保护主义正在不断蔓延。从未来趋势看,由于美欧发达国家抑制过度消费,全球存在较大的消费缺口,而且全球经济并没有完全复苏,贸易保护主义必将会不断蔓延,这将会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产生冲击,尤其是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产业,这些中小企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而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型企业少,这些企业没有品牌意识,生产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必然会受到限制。欧美国家的经济状况会影响民众的消费能力,而中国产品的市场拓展,长期以来一直面临一个重要的障碍是产品安全和产品质量形象,在这种状况之下,中国出口的增长就会难上加难,中小企业的发展也会面临挑战。
2、资金紧张,企业运转出现困难
我国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常常只重视销售业绩和企业利润的增长,而对于营运资金的使用效率、营运资金的安全性等问题考虑较少,资金周转速度慢,各方面成本压力加大,从而导致企业的利润减少。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为了节约采购成本或为了保证生产经营的连续性,常常在原料采购环节中一次性采购材料数量过大,占用了企业的营运资金。除此之外,由于之前金融危机的打击,很多企业经济运转困难,导致销售款项难以回笼,增加了企业应收账款的周转周期,还使企业营运资金的循环速度放慢。尤其是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用工数量增加,劳动力成本增加,再加上国内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致使企业的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资金运转更加困难。
3、融资困难
融资难是长期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老问题,而银行借款又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所以金融业的支持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利润下降,使其内部融资能力变弱、财务压力增大,再加之中小企业本身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企业内部资金紧张企业运转出现困难。而从国家政策来看,限制对中小企业开放融资渠道,各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中央明确提出了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后, 各商业银行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对信贷更加谨慎,进一步加大了贷款的审核力度,对陷入资金短缺的企业的贷款提出了更高的担保条件,导致这些企业得不到所需资金,使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进一步恶化。
4、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相对落后
虽然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自身管理体制仍相对落后,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如产品质量、品牌意识、信息闭塞以及诚信问题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偏好于质量好、品牌信誉好的产品。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规模限制、没有品牌意识以及技术水平低下,而且不追求技术创新,不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的产品质量差,售后没有保障,导致消费者对中小企业的产品不放心,引发了中小企业的诚信问题,而诚信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这种状况下,中小企业产品市场将面临重大挑战。
三、大连市中小企业的保障体系建设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化,自主创新在科技发展和国家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愈显重要,在我国,中小企业正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落后必将被淘汰,所以中小企业想要进一步发展,就应有长远的目光,关注在本行业中产品的发展方向,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发挥中小企业的“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的优势抵御来自产业中各种竞争类型的压力。大连作为知识经济全球转移的首选地,更要加强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大连市的软件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今软件业的发展成就得益于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软件业务领域发展呈现多元化和高端化趋势———由初级软件开发和业务流程处理,向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业务扩展已形成了较好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2、强化对中小企业国家政策扶持
为了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09 年9 月19 日,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大对中小企业财税扶持力度等8个方面29条具体意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要坚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与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相结合,坚持改善外部环境与企业自身加强管理相结合,努力改进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素质。扶持政策的重点要完善政策法律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在财政和信贷资金支持、就业创业政策扶持、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国际国内市场开拓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也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和鼓励,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社会负担。
3、促进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 加强企业间科技创新的战略联合
许多成功企业运用信息化建设, 树立了自己独有的竞争优势,在各自行业中独树一帜。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的工作运转效率。良好的信息系统,可以使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营状况,更加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同时社会的变化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与生存,因此企业要及时感知社会的变化。企业信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企业要运用高科技手段保证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准确性,要明确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为企业发展所用,全面进行信息的收集,确保沟通渠道畅通,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近年来,大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两化融合"战略,积极推进电子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工作中的应用,使全市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快速的发展阶段。
4、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扶持
论文摘 要:在中国的企业中,私营或中小企业的数量已达到了50%以上,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支主力军。本文从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入手,全面分析了大连市中小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发展可能存在或遇到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以期对大连市中小企业创建发展保障体系有所帮助。
从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来看,中小企业的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辽宁省中小企业占辽宁企业总数的99%以上,大连作为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中心,中小企业更是占了很大比重。中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沿海的企业是中国对外出口的关键点。因此,着力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创建中小企业保障体系是当前应当研究的课题。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特点及大连市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使全球陷入了金融危机,世界的实体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抑制了各国经济的增长,金融市场动荡,资产价格缩水,失业率上升,蔓延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对中国中小企业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8年经济整体亏损22%左右,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于内陆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南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于北部沿海地区受到的影响。2010年全球经济缓慢恢复,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后金融危机时代具有两个主要的特色,第一个最重要的特色是全球的经济虽然有所好转,但尚未完全恢复,当全球的经济终于从濒临的死亡危机中走出来时,还没有出现完全复苏的迹象,尤其在实体经济方面;后金融危机时代第二个特色是全球的股市和楼市都出现逐渐上涨,全球的资产市场显现了发展生机,股市前景较前阶段乐观。
2010年,各国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全球经济开始稳步回升。在中央启动了内需抵补外需不足的模式后,我国国内经济率先走出低谷,国民经济出现了稳步增长的势头。在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辽宁省遭受的损失相对较小,大连作为辽宁省的经济中心,也没有明显地遭受金融危机的打击,但大连市的中小企业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进入“后危机时代”,大连市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调整所有制结构,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大连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机遇。但一直以来,辽宁省的中小企业发展相对落后于南方的一些企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相对落后,思维模式固化,品牌意识淡薄,产业能力弱等,加之中小企业本身发展环境比较脆弱,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小企业发展可能存在或遇到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好转,我国的中小企业也逐渐摆脱亏损的困境,有了很好的发展态势。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在良好的发展态势之下,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后,会出现某些制约我国中小企业的因素。
1、各国经济复苏程度影响对中国产品的接纳度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持续已有两年,目前世界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从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发达国家经济整体显现缓慢复苏的迹象。美国第三季度GDP环比增长率转正,德国和法国于二季度实现正增长,日本也连续2个季度出现了正增长,主要国家的PMI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反弹,预示着发达国家经济的缓慢复苏。从目前情况来看,一方面,世界经济发展相对平稳,有些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的正增长;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仍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全球经济格局中存在的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导致经济复苏将面临一系列的难题,这也导致了我国出口贸易虽然呈现了稳定复苏的态势,但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许多国家为了应对危机,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减少外部冲击,重新采用贸易保护政策,贸易保护主义正在不断蔓延。从未来趋势看,由于美欧发达国家抑制过度消费,全球存在较大的消费缺口,而且全球经济并没有完全复苏,贸易保护主义必将会不断蔓延,这将会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产生冲击,尤其是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产业,这些中小企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而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型企业少,这些企业没有品牌意识,生产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必然会受到限制。欧美国家的经济状况会影响民众的消费能力,而中国产品的市场拓展,长期以来一直面临一个重要的障碍是产品安全和产品质量形象,在这种状况之下,中国出口的增长就会难上加难,中小企业的发展也会面临挑战。
2、资金紧张,企业运转出现困难
我国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常常只重视销售业绩和企业利润的增长,而对于营运资金的使用效率、营运资金的安全性等问题考虑较少,资金周转速度慢,各方面成本压力加大,从而导致企业的利润减少。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为了节约采购成本或为了保证生产经营的连续性,常常在原料采购环节中一次性采购材料数量过大,占用了企业的营运资金。除此之外,由于之前金融危机的打击,很多企业经济运转困难,导致销售款项难以回笼,增加了企业应收账款的周转周期,还使企业营运资金的循环速度放慢。尤其是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用工数量增加,劳动力成本增加,再加上国内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致使企业的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资金运转更加困难。
3、融资困难
融资难是长期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老问题,而银行借款又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所以金融业的支持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利润下降,使其内部融资能力变弱、财务压力增大,再加之中小企业本身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企业内部资金紧张企业运转出现困难。而从国家政策来看,限制对中小企业开放融资渠道,各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中央明确提出了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后, 各商业银行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对信贷更加谨慎,进一步加大了贷款的审核力度,对陷入资金短缺的企业的贷款提出了更高的担保条件,导致这些企业得不到所需资金,使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进一步恶化。
4、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相对落后
虽然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自身管理体制仍相对落后,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如产品质量、品牌意识、信息闭塞以及诚信问题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偏好于质量好、品牌信誉好的产品。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规模限制、没有品牌意识以及技术水平低下,而且不追求技术创新,不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的产品质量差,售后没有保障,导致消费者对中小企业的产品不放心,引发了中小企业的诚信问题,而诚信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这种状况下,中小企业产品市场将面临重大挑战。 转贴于
三、大连市中小企业的保障体系建设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化,自主创新在科技发展和国家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愈显重要,在我国,中小企业正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落后必将被淘汰,所以中小企业想要进一步发展,就应有长远的目光,关注在本行业中产品的发展方向,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发挥中小企业的“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的优势抵御来自产业中各种竞争类型的压力。大连作为知识经济全球转移的首选地,更要加强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大连市的软件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今软件业的发展成就得益于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软件业务领域发展呈现多元化和高端化趋势———由初级软件开发和业务流程处理,向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业务扩展已形成了较好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2、强化对中小企业国家政策扶持
为了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09 年9 月19 日,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大对中小企业财税扶持力度等8个方面29条具体意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要坚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与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相结合,坚持改善外部环境与企业自身加强管理相结合,努力改进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素质。扶持政策的重点要完善政策法律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在财政和信贷资金支持、就业创业政策扶持、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国际国内市场开拓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也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和鼓励,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社会负担。
3、促进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 加强企业间科技创新的战略联合
许多成功企业运用信息化建设, 树立了自己独有的竞争优势,在各自行业中独树一帜。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的工作运转效率。良好的信息系统,可以使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营状况,更加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同时社会的变化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与生存,因此企业要及时感知社会的变化。企业信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企业要运用高科技手段保证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准确性,要明确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为企业发展所用,全面进行信息的收集,确保沟通渠道畅通,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近年来,大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两化融合"战略,积极推进电子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工作中的应用,使全市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快速的发展阶段。
4、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扶持
资金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资金短缺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在解决办法上,首先应理顺政府、银行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创新方式方法,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其次,要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加强自身建设,改进内部资金管理制度,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加大政府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以及政策性再担保机构,多元化贷款抵质押方式,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最后,中小企业除了积极争取银行贷款外,还需要拓宽思路,多渠道融资,确保资金能正常周转。比如企业可以让渡少部分股权,引进投资者,这样不仅可以化解企业的危机,给企业带来长期、稳定的资金,同时还改善了企业的资本结构。
参考文献
[1] 赵凤霞,金喜成,金融危机后辽宁中小企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2010(01)
关键词:中小企业;低碳经济;融资
作者简介:陆颖(1992-),女,江苏张家港人,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金融系,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企业低碳融资行为效率;邱艳(1993-),女,江苏金坛人,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金融系,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企业低碳融资行为效率;李昆(1970-),男,江苏仪征人,南京审计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领域:可持续产业模式、技术创新与审计模式柔性化等。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1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38-03
一、引言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是市场经济的活跃因子,也是吸纳社会劳动力的主力军。截止2011年底,国内中小企业达到4200万家,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同时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而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融资难。目前众多学者的研究集中在融资构成要素方面,褚小囡[1]指出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内外部因素,点明了选择适合企业的融资方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还有部分学者在探讨如何拓宽中小企业融资途径,如苑慧玲、王向荣、刘新民[2]等结合具体企业进行了验证,论证了项目融资可以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渠道。
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高碳能源的消耗虽然为我们带来了经济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对环境不可逆转的损害,持续的高碳消耗最终会导致能源的枯竭,制约世界经济发展。所以低碳一出现便成为世界潮流。低碳经济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理性选择。赵云君[3]指出低碳背景下,中小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节能减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握低碳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低碳经济也将是中小企业战略转型的方向,有利于企业获得长远发展(段采惠、陈铁军、师晓华2010)[4]中小企业可以在低碳经济中多重获利,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唐永红、宋文华2009)[5]
已有研究大都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探讨低碳发展对中小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影响,但是却鲜有关注低碳经济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关系,在低碳经济趋势下,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也可以作为一个新的融资渠道来缓解融资难现状。因此,本文浅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结合低碳发展趋势,分析了相关的低碳融资业务,创新性地研究了国内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对其融资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该方面研究的空白。
二、中小企业融资瓶颈识别
对中小企业而言,融资渠道窄是融资难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金融结构不甚合理,缺乏多层次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尚待完善,致使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长期主要依赖银行贷款。从目前状况看,中小企业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相比,因处于发展期,生产规模小、流动资金较少、可抵押物品有限、资产信用等级低、收益不稳定、信息不透明,难以提供令人信服的财务报表,使得银行对其贷款需要承担高风险。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中小企业多采用传统生产技术,对产品进行粗加工,产业结构落后,产品低附加,高消耗。若企业持续粗放式发展,未来会因资源能源储量减少而失去低成本优势。并且由于传统中小企业行业老化,创新不足,缺乏优秀的企业管理团队和先进的绿色管理机制,其产品老化快,缺乏竞争力,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盈利能力不强。而银行选择贷方时需参考企业的产业政策、成本结构、行业阶段、发展前景等方面,传统中小企业再次失去了银行的目光。从表1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申请贷款被拒数量比例较高,但随着规模扩张略有好转。另有数据显示,银行在贷款投放方向上,中小企业贷款不到银行贷款总规模的四分之一。
出于相同原因,风险投资公司、民间融资机构等不敢涉足传统中小企业融资。较之传统中小企业融资低迷,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由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原材料及能源环保低碳,产品高附加低消耗,具有较大的盈利前景,成长后劲足,并有国家宏观政策、专向资金扶持,银行愿意提供贷款,并且可在资本市场绿色概念板块上市融资,其高风险高收益也受到了风险投资的青睐,在融资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三、企业的低碳融资优势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目前,以低耗能、低污染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步成为继工业化、信息化之后全球的又一次革命。2010年的“两会”,中国政府将低碳发展道路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并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 银行低碳信贷
宏观来看,我国各部委相继推出相关产业政策和奖励措施,对资源综合利用好的企业实行低碳投资退税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低碳投资和低碳企业的发展,为启动国内低碳金融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微观来看,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发展低碳的中小企业,刘苏云[7]认为,低碳型中小企业成本结构、经营效率以及盈利能力都得到了优化,其现金流也会逐步上升,综合实力会得到提高。陈柔霖[8]从长远角度也看好低碳型企业。从银行角度,开展低碳金融服务,不仅出于自身可持续发展,也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上述原因使得银行将会更加积极开展低碳金融服务。
各家银行相继推出自己的低碳金融工具。以光大银行为例,其在2010年4月率先推出低碳类金融产品,成为国内首家“碳中和”银行。光大银行以“低碳”为理念,积极在节能减排领域为中小企业提供低碳融资服务,制定出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三大低碳融资模式。2012年6月,光大银行将首笔EMC贷款给了邯郸派瑞节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承接了中国船重集团七一八研究所的氮气回收利用项目。该公司初始拟投资1440万元用于设备购置,建成后回收氮气供七一八所生产三氟化氮时的冷却剂。对于七一八所来说,设备建设期间不用支付一分钱,只需要将项目未来6年内的节能效益分享给派瑞节能公司。但是在该模式的具体操作中,节能服务企业需先行垫资,并且收回成本周期一般比较长,作为一个注册资金为3000万的中小企业,派瑞不符合银行贷款标准,无法申请贷款。光大银行了解到该情况后,快速完成授信审批,顺利完成860万元的贷款投放,有效解决了合同能源管理企业节能项目资金的短缺,使得企业经营活动得以延续。
其他银行也提出相关金融支持。2010年5月,中国银行与亚洲开发银行将启动更加广泛的战略合作,重点在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中国银行将努力践行节能减排、环保、绿色金融,发展中小企业融资和微型金融。建设银行也积极投身绿色金融,其在贷款的行业选择上,加大了对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在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等绿色环保行业小企业贷款新增占比达到9.44%。中国农业银行也在银监会的指导下高度关注国内节能减排领域金融服务市场,积极投身研发绿色信贷创新金融产品。首先在业内推出了清洁发展机制顾问业务(CDM顾问业务),为地处县级区域的中小企业提供包括寻找国际购买机构、编写项目设计文件等专业CDM开发全程咨询服务。增强了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有效缓解了发展低碳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二)低碳证券市场
在我国“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之后,低碳股纷纷上涨。中小企业中,菲达环保曾连续三天涨停,中原环保、三爱富连续两天涨停,凯恩股份自9.82元一度涨至的13.46元,安凯客车、中通客车等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概念股更是创出当年股价新高。
电动车作为低碳新能源,为我国的低碳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比亚迪电动车作为国内第六大汽车生产商,目前显然已不是中小企业,但是六年前的它只是一个电池生产商和二流汽车制造商。比亚迪成功在于战略转移以及对新技术研发的重视,它正确地选择了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电动车行业。在政府对新能源的倡导和人们低碳意识提高的作用下,电动车行业成为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并且在这一新兴行业,竞争对手较少。它的正确决策使其于2011年在中小板块上市以后吸引了股神巴菲特的眼球。巴菲特在以每股港币8元的价格认购约占比亚迪配售后10%的股份——约2.25亿股后,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这使得金融风暴来袭中小企业遭遇重创时,比亚迪依然能够在股票市场上逆风而上,这就是发展低碳给它带来的力量。
(三)低碳私募基金
近年来,环保节能领域持续受到投资者追捧。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旗下数据库产品CVSource统计显示,2010年,清洁能源融资案例61起,达到历史高峰。以融资企业细分领域来看,2010年至今环保节能、电池与储能技术领域以31、17起案例分别占比45%、25%居各行业之首。从融资规模来看,环保节能领域以3.05亿美元占比24%居清洁能源各行业之首,污染检测与风能行业分居二、三位,分别占比23.5%、22.2%。可以看出,注重技术创新的环保节能行业广受投资者关注,图1是2010-2011年4月中国清洁能源行业私募投资数量比例。可见,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低碳融资,企业应积极响应,加快自身清洁生产的转型。
据私募排排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以后,很多券商和私募投资公司都认为,未来5-10年间,资本市场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优秀上市公司将是重要投资主题之一,有55%的私募管理人表示将会加大对新能源板块的投资。国内近年来也兴起了很多专门支持节能、环保、突破新技术的优质中小企业发展的私募基金。2010年4月初,浙商创投名下的第六支被称为全国首个低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浙商诺海基金”正式宣告成立。它是在低碳潮流中应运而生,专门支持碳减排方面的新能源、新模式、高科技等相关企业的投资。浙商诺海基金投资的第一个新能源项目就是中小企业无锡桥联风电。与此同时,银行方面也开始了私募基金支持低碳融资的创新之举。广发银行率先推广了私募基金业务,重点关注发展低碳经济、使用新能源、新技术的优质中小企业。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批通过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中更是涵盖了节能环保行业,由此可见,低碳中小企业在融资中的优势。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结合低碳经济进行分析,主要研究了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对其融资的影响,所获结论如下:
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会提高企业自身综合竞争力,拓宽发展前景。而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会在国家宏观政策、产业政策的引导以及企业综合实力提高的条件下,更加积极地开展低碳金融服务,为发展低碳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可融资金。低碳融资是一项在低碳潮流背景下诞生的新型融资手段。但是由于低碳融资在我国刚刚起步,所以对于提供低碳融资的机构和中小企业都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现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其一,银行方面。在政府引导和企业发展低碳后自身综合实力增强的双重作用下,目前银行低碳融资渠道已打开。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最普遍的一个问题是银行缺少自己的低碳评价体系,大部分商业银行没有明确的低碳企业评价标准,也就为低碳企业的界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所以,银行应尽快建立自己的低碳评价体系。其次,目前大部分地方性商业银行仅扶持政府明文要其支持的低碳企业。地方性商业银行应改变这种做法,扩大低碳贷款覆盖面,为更多发展低碳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其二,其他金融机构。除银行外的其他金融机构应加快金融创新,在政府的引导下,努力跟上发展低碳融资的步伐。并通过学习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低碳金融发展经验,开拓更多的低碳融资市场,拓宽现有的私募基金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等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应将自身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紧密结合,加快推出为低碳型中小企业量身打造的融资方式,丰富低碳融资产品,完善现有低碳融资机制,为构建我国低碳金融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三,中小企业方面。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是通过自身技术创新,新项目开发,引进和使用高新技术设备等方式,而这会大大增加初期成本投入。中小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低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所以,企业在选择低碳发展方式时要对自身经营发展状况有充分了解,并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有充分估计,十分谨慎地选择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否则可能会为企业带来无法逆转的损伤。
参考文献:
[1] 褚小囡.浅谈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8(12).
[2] 苑慧玲,王向荣,刘新民.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新方式——项目融资[J].企业经济,2012,(08).
[3] 赵云君.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经济纵横,2011,(02).
[4] 段采惠、陈铁军、师晓华.低碳经济企业战略转型的发展方向[J].中国质量,2010,(08).
[5] 唐永红、宋文华.中小企业应对低碳经济之策略[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9,(04).
[6] 王曦.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1.
关键词生物柴油;优点;制备;发展现状;措施;油葵;能源植物
AbstractThe merit of biodiesel,the preparation method,as well a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atus at home and abrod were introduced. Then the advantage of oil sunflower as biodiesel energy meterial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measures in developing oil sunflower biodiesel industry were propos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biodiesel.
Key wordsbiodiesel;merit;preparation;development status;measures;oil sunflower;energy plant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支柱,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也飞速增加。据BP公司的预测,按照目前的开采量计算,全世界石油储量只能开采40年,天然气为65年,煤炭为165年[1]。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寻求可再生能源倍受世界各国关注。生物质能源作为可再生能源,是目前世界能源消耗总量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生物质能源最重要的可再生液体燃料之一,生物柴油具有能量密度高、性能好、储运安全、抗爆性好、燃烧充分等优良使用性能,还具有可再生性、环境友好性及良好的替代性等优点,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大宗生物基液体燃料[2],合理开发利用生物柴油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都将产生深远意义。
1生物柴油的特性
生物柴油是植物油、动物脂肪以及食用废弃油等油脂物经过酯基转移作用得到的脂肪酸酯类物质,包括脂肪酸甲酯和脂肪酸乙酯[3-5],具有石化柴油所不可比拟的优点。
(1)良好的燃烧性能。生物柴油燃烧指标十六烷值高,大于49(石化柴油为45),含氧量高,有利于压燃机的正常燃烧,在燃烧过程中所需的氧气量也较石化柴油少,燃烧、点火性能优于石化柴油。
(2)优良的环保性能和再生性能。生物柴油环保性能主要表现在:含硫量低,使二氧化硫和硫化物的排放低,可减少酸雨的发生[6];因其含氧量高,使其燃烧时一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基本不含芳香族烃类成分,产生的废气对人体损害低于柴油。生物柴油是以动植物的生物质为原料,因而又具有良好的可再生性能。
(3)较好的低温发动机启动性能和性能。与石化柴油相比,生物柴油无添加剂时冷凝点达-20 ℃,具有较好的发动机低温启动性能;具有较高的运动粘度,在不影响燃油雾化的情况下,生物柴油更容易在汽缸内壁形成一层油膜,从而提高运动机件的性能,降低喷油泵、发动机缸和连杆的磨损率,延长其使用寿命。
(4)较高的安全性能。生物柴油闪点高,不属于危险品,有利于安全运输、储存。
(5)原料易得。生物柴油的原料是植物油脂、动物油脂、植物油精练后的下脚料、酸化油、潲水油或各种油炸食品后的废弃油。其中植物类主要包括油菜、油用向日葵、大豆、棉花、芝麻、花生、蓖麻、亚麻、文冠果、乌桕树、棕榈树、椰子树、油桐树、野苏树、桉树、油茶、麻疯树、光皮树等含油质植物所榨取的油料。
总之,生物柴油作为一种可再生液体燃料,具有安全、环保、可再生等优点,发展生物柴油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举措。
2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
生物柴油的生产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物理法与化学法。物理法包括直接混合法与微乳液法;化学法包括裂解法、酯交换法。物理法操作简单;但产品的物理性能(如粘度)和燃烧性能都不能满足柴油的燃料标准。化学法中的裂解法能使产品粘度降低3倍,但仍不能符合要求。酯交换法是利用低碳醇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植物油或动物油中的脂肪酸甘油酯进行反应的一种适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方法[7]。酯交换法的催化剂包括酸碱催化、酶催化、超临界催化和超临界介质中的酶催化等[8]。超临界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方法。由于能很好地解决反应产物与催化剂难分离问题,因此超临界酯交换法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9]。它的最大特点是不用催化剂,在较短的反应时间内取得较高的反应转化率,极大地简化了产物分离精制过程。超临界的甲醇溶解性相当高,油脂与甲醇能很好地互溶。超临界甲醇法中,超临界甲醇既是反应介质又是反应物,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采用超临界甲醇法,酸和水的存在对最终转化率没有影响[10]。与现行化学法相比,在反应速度、对原料的要求和产物的回收方面都有优越性,因而日益受到人们重视[11]。生物酶法合成生物柴油具有条件温和、不需要昂贵设备、醇用量少、产品易于收集、无污染物排放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生物柴油合成方法,但也存在酶成本高、产物难分离、副产物抑制作用等问题。
3生物柴油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3.1国外生物柴油发展现状
生物柴油的研究最早始于1970年[12],近15年内发展较快。尽管其发展的历史不是很长,但是由于其良好的性能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大约有28个国家致力于生物柴油的研究和生产[13]。为大力推进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欧美国家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财政补贴、优惠税收等政策支持,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等国已建立了数家生物柴油生产厂并开始大规模利用生物柴油[14-15]。在生物柴油原料上,欧盟国家以油菜籽为主要原料,美国、巴西以大豆为主要原料,东南亚国家则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种植油棕以获取油脂资源。据2009—2012年中国生物柴油产业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09年世界生物柴油年产量已达到1 590万t。其中,以法国和德国为主的欧盟国家生物柴油产量约为870万t,美国生物柴油的产量约为150万t,巴西120万t,阿根廷110万t。预计2010年世界生物柴油产量可达1 900万t以上。
3.2国内生物柴油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柴油的研究与开发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部分科研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内容涉及到油脂植物的分布、选择、培育、遗传改良及其加工工艺和设备。20世纪80年代,由上海内燃机研究所和贵州山地农机所联合承担课题,对生物柴油的研发做了大量基础性的试验探索[16]。许多科研院所和高校在植物油理化特性、酯化工艺、柴油添加剂和柴油机燃烧性能等方面开展了试验研究,同时中国林业科学院根据天然油脂化学结构的特点,研究了生物柴油和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综合制备技术,使生物柴油的加工利用不仅技术可行,而且经济上可以实现产业化[17]。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在发展生物柴油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产业化规模还较小[6]。虽然我国生物柴油的发展仅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我国政府对发展石油替代燃料非常重视,制定了多项促进其大力发展的政策,“十五”规划纲要将发展生物液体燃料确定为国家产业发展的方向。2004年,科技部启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生物燃料油技术开发”项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明确将“工业规模生物柴油生产及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列入“节约和替代石油关键技术”中。“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也将生物柴油等生物质能源的研发列在首位[18]。目前我国生物柴油的研究开发也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海南正和、四川古杉和福建卓越等公司都已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相继建成了规模超过万吨的生产厂,特别是四川古杉以植物油下脚料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产品的使用性能与0号柴油相当,燃烧后废物排放指标达到德国DIN5 1606标准[19]。这标志着生物柴油这一高新技术产业已在中国大地诞生。生物酶法制取生物柴油也取得了很大进步,2007年河北秦皇岛领先科技投资建设国内首家年产10万t生物酶法合成生物柴油产业,该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总体来看,我国生物柴油的发展状况良好,生物柴油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4油葵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优点
生物柴油的原料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区域可行性、原料价格和燃油价格等。选择油葵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是由于油葵具有如下一些特殊的性能。
(1)油葵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不占用优质土地资源。首先,油葵对气候温度要求不高,世界各地区的各类土壤或各种地貌均可种植[20]。其次,油葵抗逆性强:抗旱、抗病、耐盐碱,作业简单,生育期短。再者,与一般作物相比,种植杂交油葵省工、省肥、省水、省农药,易管理、成本低、效益好。在无霜期较短地区可以生产1季,在无霜期较长地区还可以栽培2季,这样便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第四,杂交油葵是盐碱地先锋作物[21],对盐碱地具有很好的改良效果。在全盐量0.77%的土壤条件下(属重度盐渍化),杂交油葵产量高达4 395 kg/hm2。有鉴于此,可在我国沿海盐碱地、内蒙古、新疆等地区大规模发展能源油葵产业。
(2)油葵的丰产性和高含油率是农牧民增收的物质基础。油葵皮薄饱满出仁率高,一般出仁率达到75%,而且籽实含油量高,一般达到45%~50%。因此,种植杂交油葵可以较大幅度的增加农牧民的经济收入,特别是在我国较贫困的西部地区,广大农牧民经济条件的改善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油葵综合利用潜力大,可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油葵的花、花盘、茎杆、皮壳的综合利用价值也很高。葵花是很好的蜜源,可以发展养蜂业。花盘是畜牧业的精饲料,最适合饲喂猪、鸡,可以做青贮饲养牛羊。花盘含粗蛋白7%~9%,含粗脂肪6.5%~10.5%,几乎与大麦、燕麦相当;无氮浸出物(主要是淀粉)48.9%,高于苜蓿,与燕麦接近;果胶2.4%~3.0%,可以增加饲料的适口性;其灰分含量比大麦、燕麦多2倍。榨油后的饼粕可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一部分高质量的饲料来源。秸秆还可作染料和造纸的原料等。
(4)利用向日葵生产柴油,可以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机会。据预测,2020年全球可再生生物柴油年需求量,将从当前的1 000万t大幅增加至3 500万t。这为向日葵制造生物柴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利用向日葵生产生物柴油,可以走出一条农业产品向工业品转化的富农强农之路,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如果在我国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生物柴油产业,必然会给地方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
5我国发展油葵生物柴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虽然我国发展油葵生物柴油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理论依据,油葵种植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油葵生物柴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仍需解决好以下一些问题。
(1)提高油葵抗逆性。油葵用作能源植物种植,必须坚持不与粮争地。应种植在较为干旱、贫瘠、盐碱的土地上,因此虽然现有的油葵具有抗旱、抗盐等优良特性,但仍需要提高其抗逆性,以便扩大油葵的种植面积,稳定原料供应。
(2)培育能源油葵新品种。从品种角度分析,油葵含油率和脂肪酸结构成为影响生物柴油转化的关键因素,因此,培育生物柴油的专用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3)重视油葵生物柴油产业链的综合加工利用。生物柴油不是油葵生物柴油产业链的唯一产品,它还有秸秆、油饼、甘油及VE 等不同生产阶段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对于提高向日葵生物柴油产业链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6参考文献
[1] 刘飞翔,刘伟平.基于能源安全与环境思考的生物质能产业发展[J].科技与产业,2009,9(10):26-28,68.
[2] 赵宗保,华艳艳,刘波.中国如何突破生物柴油产业的原料瓶颈.中国生物工程杂志[J].2005,25(11):1-6.
[3] ONAY O,GAINES A F,KOCKAR M O,et al.Comparison of the genera-tion of oil by the extraction and the hydropyrolysis of biomass[J].Fuel,2006,85(3):382-392.
[4] CETINKAYA M,ULUSOY Y,TEKIN Y,et al. Engine and winter road test performances of used cooking oil originated biodiesel[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05,46(7-8): 1279-1291.
[5] GERPEN J V. Biodiesel processing and production[J].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5,86(10):1097-1107.
[6] 朱建良,张冠杰.国内外生物柴油研究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化工时刊,2004,1(18):23-27.
[7] 王月霞.从植物油中生产清洁柴油[J].天然气与石油,2005,23(3):33-36.
[8] 张呈平,杨建明,吕剑.生物柴油的合成和使用研究进展[J].工业催化,2005,13(5):9-13.
[9] 鞠庆华,曾昌凤,郭卫军,等.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4,23(10):1053-1057.
[10] MA F,CLEMENTS L D,HANNA M A. The effects of catalyst,free fatt acids,and water on tranesterication of beef tallow[J].Trans ASAE,1998,41(5):1261-1264.
[11] 孙世尧,贺华阳,王连鸳,等.超临界甲醇中制备生物柴油[J].精细化工,2005,22(12):916-919.
[12] KARAOSMANOGLU F,AKDAG A,CIGIZOGLU K B. Biodiesel from rapeseed oil of Turkish as an alternative fuels[J].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1996,61(3):251-265.
[13] FREDERIC S,ELISABETH V.Vegetable oil methy l ester as a diesel substitute[J].Chem Ind,1994(7):863-865.
[14] BOOCOCK D G B,KONAR S K,MAO V,et al. Fast Formation of High-purity Methy l Easters form Vegetable Oils[J].American Oil Chemists’Soliety,1998,75(9):1167-1172.
[15] 王茂丽,周德翼,韩媛.世界生物柴油的发展现状及对中国油料市场的影响[J].生态经济,2009(4):55-57.
[16] 于凤文,计建炳.生物柴油的现状和发展方向[J].能源环境保护,2003,17(6):16-17,21.
[17] 蒋剑春,应浩.中国林业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产业化趋势[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5,25(B10):5-9.
[18] 金青哲,刘元法,岳琨.生物柴油发展现状和趋势[J].粮油加工,2006(1):57-60.
[19] 王永红,刘泉山.国内外生物柴油的研究应用进展[J].油与燃料,2003(1):20-24.
【关键词】钢铁行业 节能政策 日本 韩国
一、引言
钢铁行业是能源密集型行业,近年来,在钢铁行业产能快速增长的拉动下,焦炭、电力、油、天然气等钢铁生产所需的能源的需求增长较快,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时有发生。能源短缺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加之世界各国人民对环保问题日益关注,根据各国的国情以及钢铁行业的发展状况,世界各国在发展自己的钢铁工业时都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力求获得经济发展和能源、环境之间的平衡。这些对策和措施的重点之一是开展节能的研究和采取节能措施。从节能效果比较来看(见图1),以日本钢铁企业能源单耗为100计算的指数分析,韩国钢铁企业能源单耗略大于日本为105,欧洲为110,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为130,全行业则为150,也就意味着中国钢铁企业吨钢能耗是日本的1.5倍,中国与日韩钢铁在节能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研究中比较了日本、韩国在钢铁产业政策中的有关节能措施,分析了中国钢铁行业现有的节能措施,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我国钢铁行业节能的政策建议。
二、钢铁行业节能:日本和韩国的政策
1、日本
日本是一个能源匮乏的国家,节能政策在日本能源政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对日本确保能源供应大有帮助,而且通过节能设备的开发,可以提高产业竞争力。日本在制定能源政策的时候,在确保能源供应的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其优先考虑的课题。
日本于1979年10月实施了《节约能源法》,并分别于1998年和2003年进行了两次修正。钢铁行业也有相应的节能政策。日本的钢产量曾一度为世界第一,1996年后,虽然被我国超过退居世界第二位,但其产量仍然保持在1亿吨左右,能源供应的压力十分巨大。其中,节能环保政策和技术对此起了重大的支撑作用。日本的钢铁行业节能政策和措施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的发展和实施。
第一阶段,1973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通过节能求生存。1973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后,石油价格暴涨带动了各种能源和矿产品的价格上涨,这对能源和原料基本依靠进口的日本钢铁工业是个很大的冲击,加上石油危机一度使世界经济发展停滞,对于钢材30%左右依赖出口的日本钢铁工业也十分不利,钢产量由1973年的1.2亿吨回落至1亿吨以下,日本钢铁业为保持竞争力以求生存而采取了技术节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并举的节能措施,在技术节能方面,通过工艺简化,改善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转换效率等方式实现节能目标;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以新日铁为例,从1979到1993年,通过四次关停并转等措施淘汰落后产能,实现集约化的生产节能。这些措施的实施终于使吨钢能耗快速下降,以1973年为100,1975年为98,1980为89,1985年为80,1990年由于产量上升仍维持80。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到目前。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通过可持续发展方针推动节能、环保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公共工程和民间建设大幅压缩,使钢材内需下降,日本各钢铁企业一方面通过保持合理规模在新体制下大力发展高端产品的出口,一方面在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的统一布置下,组织各行业制定了以减排CO2为中心的2010年企业节能环保志愿计划,1996年公布后,逐步开展检查,推动了钢铁工业新一轮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计划优先针对两个主要问题,即防止全球变暖和建立循环型社会。该行动计划提出了具体节能目标,假设日本钢铁产量维持在每年1亿吨水平,要求到2010年钢铁生产所用的能量要比1990年减少10%。除此之外,如果实施包括废塑料利用在内的附加计划,则要求目标能耗比1990年减少11.5%。具体措施如下:(1)推广已有的节能技术,同时开发新技术;(2)争取在政府和自治体的协作下扩大钢铁厂对废塑料的利用和低温余热供社会利用;(3)大力开发高强度钢材和低电阻电工钢板等节能钢材;(4)加强节能、环保的国际协作和技术转让,为全球减排CO2作贡献;(5)重视厂内废钢再生利用并不断采用新技术;(6)在钢罐壳回收方面要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和对自治体的经济支援;(7)为取得ISO14000的认证,不断完善企业环保管理体制。
两个阶段的节能政策和措施不仅增强了日本钢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使日本成为世界上吨钢能耗最低的国家,成为国际钢铁能耗的“标杆”。
2、韩国
韩国钢铁工业起步较晚,但其在建设之初,就对节能环保问题相当重视。由于韩国是以计划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因此其节能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政府的计划干预。韩国政府对钢铁行业的节能政策和措施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合理规划实现节能
为了发展钢铁工业,韩国于1970年颁布了《钢铁工业育成法》,规定了扶持钢铁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法律。在《钢铁工业育成法》中考虑到韩国缺乏高炉用的炼焦煤和铁矿石这一实际情况,为确保高炉厂的规模效益,规定只允许浦项一家企业建高炉,其他则发展电炉钢。电炉所需废钢除一半是进口外,其余则在政府积极组织下回收,大力开展全民回收废钢的运动。因此在执行钢铁育成法期间,韩国的钢铁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浦项钢铁公司形成2600万吨年产能力。而电炉钢也得到了迅猛发展,2006年电炉钢产量比重达到了45.7%。实践证明这一政策是正确的,它既保证了浦项钢铁公司的快速发展,成为韩国所占比重达50%以上的核心企业;同时又促进了众多电炉钢厂的合理快速发展,使造价、能耗和成本低的电炉钢占有较大的比重。
(2)大力投资环保节能设备实现节能
韩国政府对钢铁企业的节能环保问题相当重视,韩国的能源高度依赖进口,能源供给安全对韩国来说至关重要。两次石油危机对韩国经济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1978年,韩国政府成立能源与资源部,负责制定能源政策及能源资源相关计划。1980年韩国成立了能源管理公团,执行国家节能计划,提高社会能源利用效率。韩国还制定了“五年经济能源节约计划”,将钢铁行业等194个高耗能行业作为节能重点,并规定了每年11月为节能月,号召全民节能。在韩国政府的倡导下,钢铁企业对节能环保问题相当重视。2001年,韩国钢铁业在环保节能设备方面的投资为1400亿韩元(1.21亿美元),2002年猛增到2261亿韩元,2003年降到1465亿韩元后,2004年回升至1952亿韩元。据韩国钢铁协会调查,预计2007年韩国钢铁行业在环保节能设备方面的投资将达到2498亿韩元,比2006年的1989亿韩元高出43%。韩国钢铁协会表示,“钢铁产业作为大型设备产业,随着国内外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环保及节能的压力将日益增加。”
(3)重视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实现节能
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和工艺技术开发,这三个研究阶段政府的支持重点也有所不同。前两个阶段的研究开发具有风险大、应用面广、共用性强的特点,企业往往没有实力进行这样的研究开发,因此从政府职能和公共财政的性质出发,基础性研究和共用性强的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是政府支持的重点。韩国规定对于直接关系国家利益的项目,全部由政府资助,并由公立研究机构承担,对于具有商业价值的项目,由企业提供部分资金,合作进行研究,私营企业研究机构承担或参与核心技术开发,基础技术开发,产业技术开发,替代能源开发的国家研究开发项目任务的,政府给予研究开发经费50%的补贴,对于个人或小企业从事新技术商业化的,政府提供总经费80%-90%的资助。
以韩国浦项钢铁为例,浦项筹建初期的资金就是政府通过政治谈判获取于日本。同时,韩国政府通过金融机构长期给予浦项以低息贷款优惠。不仅如此,韩国政府还以政府名义为浦项向国外金融机构贷款提供担保。此外,韩国政府通过“钢铁工业振兴法”、税收豁免、出口保护等政策,为浦项产业科技研究所、制铁研修院、浦项R&D中心的建立,以及从国外引进一流先进设备提供了充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在韩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韩国钢铁企业不仅开发了大量的节能技术,如浦项钢铁公司和奥钢联共同开发了FINEX流程,可全部使用铁粉矿作为原料,世界上60%的铁矿资源是粉矿,且粉矿的价格比块矿的价格低,FINEX工艺可直接使用粉铁矿,省去了粉矿造球或烧结的造块工艺过程,具有明显的成本和环境优势。而且在节能技术的运用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从钢铁生产主要节能技术在韩国钢铁领域使用的情况来看,在干法熄焦发电上当前应用水平为50%,高炉炉顶压发电为100%,高炉热气回收为0%,连轧为99%,成为在节能技术的应用上仅次于日本的运用最广泛的国家之一。
三、钢铁行业节能对我国的启示与对策
近十几年来,钢铁工业在粗钢产量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吨钢能源逐年下降,钢铁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从1990年的1.611吨标煤/吨钢,降到2005年的0.741吨标煤/吨钢,年平均降低5.04%。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从1990年的0.997吨标煤/吨钢,降到2005年的0.714吨标煤/吨钢,年平均降低2.2%。钢铁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我国钢铁行业能耗、环保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依然较大。高炉-转炉流程的能耗是电炉流程的2倍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是电炉流程的3.8倍,而我国的电炉钢比例增长缓慢。另外,我国废钢资源紧缺,电炉钢生产中大多使用30%-40%的高炉铁水,造成了中国电炉流程的能耗与国外比偏高。钢铁行业的能耗占到全国能源消费比例的14.96%,节能减排压力仍然巨大。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实现钢铁行业节能减排迫在眉睫。
1、结构调整与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是当务之急
钢铁行业能耗之“痛”源于结构之“痛”,能源消耗量的降低涉及钢铁制造流程的各个环节,要从钢铁企业及整个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等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行业结构来看,行业集中度低,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之间单吨能耗差距大,严格贯彻环保法、技术质量监督,以及行业市场准入的规定,整顿、淘汰不合格的小钢铁厂,小铁合金厂、小耐火材料厂,一律不准新建这类落后的小企业,合理配置资源,减轻环境污染负荷,提高行业集中度。
其次,从钢铁企业产品结构看,2006年,在我国4.23亿的粗钢产量中,氧气顶吹转炉钢的比例高达87%,而造价、能耗和成本低的电炉钢仅占13%的比例,是世界十大产钢国中,电炉钢比例最低的国家。因此,规范废钢回收的管理,科学测算我国废钢资源量,建立废钢回收的平台,适当提高电炉钢的比例,是有效节能的途径之一。
最后,在《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规定的应淘汰类工艺技术装备中,如扣除原料条件、生产品种等因素影响,按
2、借鉴国外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是现阶段的主要途径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节能环保技术最高的国家之一,韩国和欧洲也拥有相当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依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日本到2012年时,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1990年时减少6%。然而有关统计表明,2003年度日本温室气体排放量与1990年相比反而增加了8%。此外,日本早在1990年之前就已经率先推广了一系列节能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余地不是很大,因此日本要想实现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日方考虑运用清洁发展机制(CDM),即通过技术援助换取中国由此削减的排放量来充当自己与公约约定的减排指标。2005年后,日本钢铁企业积极与中国钢铁协会及中国钢铁企业联系,寻求在与节能相关的环保技术上达成合作。欧洲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安赛乐米塔尔(Arcelor Mittal)提供了150万美元的项目资助的“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开发合作项目”(MDG Carbon)于2007年2月6日在北京正式启动,在项目执行管理过程中,安赛乐米塔尔集团会寻找参与具体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和技术合作的机会。
另一方面,中国钢铁业也正面临着全球原材料上涨所带来的钢铁成本压力,以及后京都时代的环保压力,因此中国钢铁行业应抓住这个发展的契机,借鉴国外的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迅速提高钢铁企业的节能水平,实现节能减排。
3、倡导自有知识产权的钢铁节能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是节能减排未来的发展趋势
钢铁行业发展的历程表明,单纯引进将导致自有技术缺失。“因为缺乏先进的自有技术,国内的钢铁企业最初是伸着脖子到国外觅食,吃进嘴里才发现,原来很多‘洋食品’竟然难以消化。”要真正使我国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自有知识的开发和运用是不可或缺的。2006年10月21日,在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的牵头下,宝钢、鞍钢、武钢、首钢、唐钢、济钢6家大型钢铁集团,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大学3家大学召开了钢铁战略联盟筹备会。随着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战略联盟正式成立,各方约定,对于以财政经费为主开发的低污染、高效化生产、节能、降耗等共性技术,将无偿向联盟内成员单位辐射和推广;而联盟成员共同开发的技术向联盟外辐射和推广时,将采取有偿转移的方式,所形成的利润归联盟所有,用以促进联盟持续创新开发的良性循环。
这是一个新型的产学研合作体制和运行机制,该模式的运营成功将为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和后续的科研工作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注: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CJY020)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冯光宏:轧钢工序节能技术分析[J],中国冶金,2006,16(11),37-40。
[2] Iimura O:日本钢铁工业环境保护措施[J],中国冶金,2004,78(5),22-25。
[3] 廖隆国、陆岩、马续香:国外主要产钢国钢铁产业政策[J],冶金管理,2007,(9),4-18。
[4] 国际钢铁协会:首钢发展研究院译,钢铁: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世界钢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2005年版)[J],冶金管理,2006,(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