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第1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美是难的。”正确地认识、欣赏、接受美也是难的,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那就更难了。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一同去寻找美,感悟美,从而加强审美教育。

其实,教学活动本身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就语文而言,更是如此。因为语文教学具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就其性质而言,它决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就其功能而言,又是多元化的,它包括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实用功能等等。《语文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重视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并感悟其中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文学美、艺术美等,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审美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资源是广泛而深厚的,需要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第一是课本。

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具有自然美、生活美、人情美、社会美、文学美等的典型范例,有利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去发现和感悟,进行审美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一、加强引导学生感悟自然美

语文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大多具体、形象、生动。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再现课文中描写的自然现象和画面,给予学生自然美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如《三峡》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雄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奇特景观;“如积水空明”的澄澈月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雪原;“绿烟红雾,迷漫二十余里”的西湖;如优美画卷的春;激情奔放的夏;给人以成熟头脑的秋;温情秀气的济南的冬……这些自然景物的美,无不令人神往,令人深思。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通过文章中所描写的美去领悟其中理性的内容,最终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加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美

语文课中的生活美是表现人物健康高尚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感悟课文中描写的对生活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如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热情讴歌了新生活;席慕容的《乡愁》是对故乡永远的爱;毕淑敏的《提醒幸福》阐述了幸福的真谛;《愚公移山》显示了人类比自然更加伟大;《勇气》展现了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宗璞从《紫藤萝瀑布》身上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玛丽·居里在《我的信念》里更是直接地告诉我们:“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紧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在这些教材的教学中,都应该让学生能发现、体味到生活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三、加强引导学生体味人情美

语文课文中的人情美的展现也是丰富多彩的。《金黄的大斗笠》中姐弟俩的手足情深,《背影》中深挚的父子情,《散步》中祖孙三代互敬互爱,《我的老师》中蔡芸芝先生与小魏巍的师生情深,《一面》中阿累与鲁迅先生的同志情谊,无不蕴含着能给人带来情感愉悦的美。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和感悟,潜移便能默化。

四、加强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美

社会美的一部分是劳动美,美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在语文课文中反映出来的劳动美,比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关更典型,更集中,也更为强烈和纯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劳动美的教育,明确劳动美的内涵,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现成的教材有的《回忆我的母亲》,吴伯箫的《菜园小记》,李广华孙西辉的《种树种到联合国》,也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锄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割麦。

五、加强引导学生鉴别文学美、艺术美

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29-001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审美方面的要求是“提高审美情趣”。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彩的美的世界,是学生感受美的基本凭借。在教学过程中,应带领学生去认识这个美的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笔者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当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较大时,这种情境创设就成为必要。创设的情境一定要与课文内容相契合,这样就能够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消除文本与学生的“心理隔阂”,从而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对创设情境,我们不应该对文中情境生搬硬套。例如执教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时,有的教师自己或者让学生来模仿文中父亲攀爬月台的笨拙样子,很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思路是不足取的。在审美过程中,审美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相信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去想象,进而得到审美体验。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启发,教师引领学生去创设一种与学生似曾相识的教学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从而过渡到对课本教材的审美体验上。

二、教师要通过朗读,让学生去认识美、感知美

如朗读、吟诵课文,是进入对课文进行审美感知领域的基本手段。在语文课堂中,课文内容是学生进行审美活动最直接的感知材料。想有效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审美意蕴,单单依靠我们教师讲解、分析和说明是远远不行的,还必须借助朗读,品味、揣摩其内在的意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朗读能够将书面语言有声化,能够在声调的抑扬顿挫中激发出美感,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从而引起群体效应。同时,朗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可以凭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声音增强课文的感染力,起到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作用。

因此,朗读教学是激发学生美的情感,树立学生美的意识,增强学生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对课文的朗读和指导。并在朗读时注意语调、重音、停顿、速度等,充分传达课文所蕴含的情感。

三、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来引导学生把握内涵美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创造性思维的发问技巧,提出一些开放性、美的问题,这类问题容易引导学生的想象,得出出人意料的效果,再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张开理想的翅膀,在想象的具有美感的世界里尽情的遨游,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学习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在精读全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根据文中留下的线索,你认为孔乙己的结局是怎样的?学生纷纷讨论,思维的火花在自由讨论的气氛中闪烁。学生们从阅读体会出发,对孔乙己的命运进行了大胆而合理的推测。有的学生认为他最终是饿死的,因为他被打断腿后,丧失了谋生的能力,缺衣少食;有的学生认为他可能远走他乡,到别的地方讨饭去了,因为换了个陌生的地方,没人认识他,他有可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以乞讨为生;有的学生认为他有可能替别人抄写东西,自食其力,用劳动换取微薄的生存资本……在激烈地讨论之后,同学们排除了其它推测,一致认为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因为以当时的世态炎凉来看,像孔乙己这样无权无势的落魄文人,只能是人们嘲讽的对象,被侮辱,被损害,不可能得到外界的资助。而以孔乙己自身的迂腐性格和生存能力来看,他也根本没什么活路。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文本,更深刻地感受到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戕害,更深切地感悟到小说的悲剧性。而这样的阅读体验,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鲁迅对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口诛笔伐的勇气和伟大的人格魅力,从而领略到作品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这也是一种审美体验。

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置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能够给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使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使得他们积极思考,乐于发表意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自觉探究文学作品,发现其中的美,品评其中的美,并为表达美和创造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握文本所蕴含的审美特色

学生的生活经验其实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是学生形成审美认知的重要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若巧妙地利用这个资源,往往能够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次在课堂语段赏析时,对一难句赏析,直说不好解释,我举了生活中“水下憋气游泳”的例子,学生都会心地笑了。

第3篇

【摘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中职语文教育中却 存在着一种忽视语文审美教育的倾向,本文着重从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解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等几方面对中职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马克思也曾说过,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这些话表达了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下,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重任,那么,对学生审美观念的树立、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无疑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作为中职语文的教育教学,受着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的支配,审美教育也应该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以“实用”为目的的教学观念,从“实用性”出发,只强调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更有甚者,把语文课干脆上成了应用文写作课。一些省市编写的中职语文教材删除了大量经典的、具有很高美学价值的文学作品,代之的是所谓“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文体。把本来具有丰富内容的,融人文性、审美性、思想性、工具性、文学性、知识性为一体的语文课,弄成了纯技术性的实用课。这不仅违背了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而且也不符合中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该努力发掘中职语文教材中蕴涵的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使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融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不断地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

当代青年学生,特别是中职学生,他们一方面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阅历浅,知识单一,对事物的鉴别能力比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电脑网络的普及,会很容易接收到大量的有益的和有害的信息。因此,他们既容易受到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影响,更容易受到错误的审美观念的侵蚀。在中职学生中,以“怪”、“异”为美,以“赶时髦”为荣,把畸形的、扭曲的所谓美当作“时尚”去追求和崇拜,成为了当前中职学生中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这可以说就是受错误的审美观念毒害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清除这些不良的消极因素,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在教授《诗经关雎》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每节诗起兴的诗句都是“参差荇菜,左右流(采、)之”,分析古代青年男女产生爱情的基础是什么。使学生明白,古代青年男女的爱情是在共同的劳动中产生的,诗中描写的爱情是浪漫的,又是积极的、健康的和美好的,女主人公勤劳美丽温柔端庄,男主人公多才多艺,大胆热情执着,这种爱情是那么的纯洁和高尚。与此相比较,网络上流行一时的歌曲《老鼠爱大米》、《披着羊皮的狼》。歌词中所描写的老鼠和狼的形象都是无法和爱情联系起来的,老鼠从来就是让人一想起来就生厌的动物,没有任何美感可言,而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是暴力的象征。老鼠对大米是一种本能的占有,披着羊皮的狼是对羊的一种欺骗,老鼠和大米之间,狼和羊之间哪里有爱情基础呢?这哪里是对爱情的歌颂?这些歌曲是对神圣爱情的践踏和玷污,是对爱情的庸俗的诠释。通过比较,引导学生逐步树立高尚的健康的爱情观。在学习《命若琴弦》、《一碗清汤荞麦面》等小说时,老瞎子对光明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一家人在遭受灾难时的团结互助,面对困境的顽强不屈、奋发进取的精神,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和人间的温暖。使学生认识到人性之美,生命之美。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阅读欣赏,逐渐树立起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

2.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学作品的美,具有形象的可感性,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就不复存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北国风光的壮美,天山景物的多姿多彩,荷塘月色的恬静淡雅,处处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景色。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奔放,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美的特点,捕捉美的形象,激发学生审美的激情。在教学《故乡的榕树》、《我的空中楼阁》时,我一方面指导学生欣赏作品中所描写的家乡的美景,大自然的美景,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一方面我也将自己假期中在家乡骑自行车时拍摄的一些风景照片展示给同学们,同学们看到了自己所熟悉的、再平常不过的家乡景物,在老师的镜头里是如此美丽,激发了同学们对家乡的审美热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又如在讲《沁园春 长沙》时,我先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作品的韵律之美,进而感受作品磅礴雄壮的气势。指导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壮丽的秋景。透过景物的描写,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充分的表现了出来。由此引起诗人对祖国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诗人笔下的自然美,更感受到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的人格美。引导学生把身心沉侵于美的意境之中,使他们心有所感,情有所动,从而更加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这应该是中职语文的教学任务之一。

3.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创造力是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美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还要不断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应该说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形成是审美教育的最高阶段,是审美能力的综合表现。语文审美教育中的审美创造力主要是通过学生作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一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二要指导学生观察积累素材,他们才可能进行审美创造。在教学中,我主要是指导学生观察校园内一年四季花开花落草木荣枯的变化;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带领学生游览我们当地的山川湖泊,如有东方麦加城之称的钓鱼城,少年英雄刘文学的墓园,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的故居。启发学生游有所得,深入观察,仔细思考,用心体验,不仅仅看到外在的美,更要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在钓鱼城不仅看到滔滔奔流的嘉陵江水、雄伟险峻的悬崖峭壁、苍劲挺拔的千年古树,还要由此感悟到合川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从简朴的卢作孚故居中,感受到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美。当有了这些生活积累后,再指导学生用心写作,学生既有了写作的素材,又有了写作的激情,也有了写作的兴趣。在反复的写作实践中,逐步掌握表达美的方法和规律,慢慢步入创造美的境界。当然,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反复的过程,学生审美创造力的提高也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始终和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的培养是交互在一起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它们统一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

中职学生语文基础差,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其实又何尝不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忽视了审美教育的结果。把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的语文课上成了干瘪的、呆板的、毫无生气的纯实用技术课。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课也应该是生动的,当我们重视了语文的审美教育时,学生也就会对语文课产生兴趣了,就会热爱语文、学习语文,将来也就会把学习语文作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第4篇

关键词:审美教育;教学;课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65-01

美是人类精神需求的永恒主题,人们在美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着心灵的洗涤,在美的感召下得到情感的解放和灵魂的净化,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任何一个教学环节中都会把学生引进美的圣殿,让他们主动地进行审美。

一、创设美的教学形式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审美是需要情境的,再美的东西,如果不让其出现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它的美是不能突现出来的。而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美的情境氛围,首先需要的是老师优雅的语言教学,渲染出美的氛围。其次,审美情境的创设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运用多种媒体优化组合,如投影片、持图、播放歌曲、影碟,音乐、,或弹上一曲,表演一段等方式。创造出和谐的审美气氛,使学生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中受到美的感染。

(二)认真诵读,体会美。诵读是语文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重视诵读不仅能使文章的情感表达得淋离尽致,也能使听的人有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声情并茂的音韵美和丰富细腻的情感美,这是激发学生美的情趣,增强美的感受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声情并茂的范读(录音)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想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仅靠他人讲解、分析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会、揣摩其内在的意蕴。尤其是对诗歌的教学,短短几十个字,却表现出丰富的内容,旷远的意境。这必须通过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有层次地、深切地感受诗的形象,诱发美感,引导学生进入诗境。然后运用富有感情的形象描述,进一步感受诗歌声情并茂之美和人物情感之美,这样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

(三)品词析句,鉴赏美。“春城无处不飞花”,文章处处皆有美。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毫无疑问应该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美的因素,让语言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让人物美的长廊熠熠生辉。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世界上没有哪一样东西能像一个伟人的人格之美那样感染人。在文艺百花园的人物长廊中,各色人物应有尽有。在引导学生审美和审丑的过程中,对些包含丰富的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应让学生走进这些人物的灵魂,为他的悲欢离合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而崇敬不已;为花木兰的英勇、忠孝的可贵品质而凝神动情,同样会为奥楚蔑洛夫的阿谀奉承感到不屑。这样在正面人物的身上看到真善美、在反面人物的身上辨出假恶丑,从而使学生关注、思考社会和现实人生,使学生在文学人物长廊里欣赏到什么是浩然正气,什么是卑鄙龌龊;什么是幸福安宁,什么是苦痛灾难;什么是精彩人生,什么是英雄末路,使自己的灵魂受到荡涤和洗礼。这是语文教学应有的功用,也是语文的魅力之所在。

2.让情感美的园地温暖如春。在审美的领域里,情感美犹如一块四季如春的园地,呈现着各种各样浓烈的感调。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领会蕴含文章中的情感之美,接受情感美的熏陶和感染。学《最后一课》会令青春年少的学生热血沸腾;学《我的母亲》会让无视家庭的孩子肃然起敬。

总之文学之美是需要挖掘的,当学生采撷到了语言美的花朵,看到了人物美的光彩,沐浴到了情感美的阳光时,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成为学生心中的最爱。

二、在实践中学语文,创造美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里的一道亮丽风景,而在大千世界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微生物、山川湖海,风云雨雾,天体运行,包括活的人、行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宇宙、活的变化,这些正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应该改变封闭的语文环境,拓展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真切的生活中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一)让学生领略自然之美。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及史迹民胜,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背起行囊”在碧水蓝天下,在密林山谷中,在百鸟争鸣的音韵里,去“感受自然”,寻找“春天的踪迹”,乘着“音乐的翅膀”到“民间采风去”。让学生学着观察、试着感悟,他们会发现大自然的神奇,领略着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从而激活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于是他们尝试着说,尝试着写。在接触自然中他们甚至还产生了许多疑惑,好奇心驱动他们去询问师长,去查询资料,去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在学习语文,也在参与生活,从而学得兴趣盎然,并在此过程中,释放了心灵,得到了情感的体验,使学生的观察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审美情趣得到了协调发展。

第5篇

美育历来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所重视,它与语文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美育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文学科作为审美教育的载体承担着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重任,同时也对健全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美育的来源,语文美育的建立、发展、进行以及对当代语文美育的建议这几个角度对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探寻。

关键词:

美育;语文教学;实施路径;发展建议

一、美育的提出与发展

在西方,美育的发展是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古罗马的贺拉斯、昆体良等人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将审美教育总结成一套理论并著述成书的是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他在《美育书简》中第一次提出“美育”的概念,并对其性质、意义、功能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从自己身处的时代背景及历史背景出发,说道;“上层统治阶级的生活腐朽专横,下层社会粗野暴戾”席勒认为;“如果要把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他试图通过美育把人们的审美引向启蒙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并将美育和社会变革的目的连在一起。席勒的美育思想引起了后代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在中国,审美教育的提出最早还要追溯到孔子,孔子曾就诗歌的欣赏而言,提出了“兴”“观”“群”“怨”的概念。可以看出诗歌、诗人的“志”;所谓“群”指的是诗歌的交流情感的作用。所谓“怨”指的是劳动人民对社会生活,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怨恨所表现的一种否定的情感,也就是诗歌引发欣赏者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态度。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美育概念,并且把美育作为教育方针组成部分的学者,他曾说道:“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臻完美之域,一方面又为德育和智育之手段,此又为教育者所不可不流意也。”由此可知王国维先生指出了美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北大校长先生也曾说道:“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与教育,以陶冶情感为目的者也。”及至当代,1980年6月,在昆明召开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美育被列为会议讨论的四大问题之一,与会者认为“现代化教育不能没有美育”“美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真个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语文美育的建立

古今中外,审美教育都被视为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可见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传统的美与一般是通过美术音乐等课程实现的,但自从学生升入中学以来,音乐美术这类艺术课程大幅缩减甚至被主科所占用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学生也自然而然的忽视了审美性学习的重要性,这种教育现状是由我国当下的教育实际造成的,它暂时避免不了,那最有效也最实用的办法就是以主要文化课程作为载体来实现美育的进行,作为最主要也最基础的文化类学科——语文,不仅承担着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的责任,同时也担起了审美教育的重任。

三、语文美育的教学路径

从接受美学来看,审美的过程是从审美直觉开始的,也就是说语文审美教学中学生对于美的感知首先是要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等手段,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合的课堂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语文美育的直接目的在于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更深刻的感受文化中的美,语文美育对学生人格的完善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可以造就健全的人格,还可以提升人格,还对引导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语文美育的实施过程也是同学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这种沟通和交流会造成一种集体的心灵对话,从而进一步加深彼此的理解。此外,在实施语文美育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学生的合作精神也会得到培养和强化。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语文教学的审美化,要把美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格。

四、对语文美育在发展中的建议

审美教育的标签化是语文美育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说不同描写大自然美好风光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统统以“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来概括,像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笼统的话对学生起不到任何美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中不同的内容提出具体的不同的美育目标及其策略,同时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达到这些目标。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标签化”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未能将审美教育与语文学科水融。要想真正将美育落到实处,语文教师必须明确,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必须是要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的,它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的教育,更不是语文教师简单的说教。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鉴赏美在哪里、为什么美的过程,而不是总结美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德]席勒.冯至译.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王国维.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3].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4]汪振城.中小学立美教育论纲[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第6篇

一、理解精言妙语,品味文章语言美

语文学科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以及在表现思想内容上的准确性、鲜明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中的优美语言,来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对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要细心揣摩品味,悟出美妙之处。如《浪花》一文,课文是这样写“我”在沙滩上和浪花嬉戏、玩耍的欢乐情景:“浪花看见了,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哗哗哗,浪花跑去又跑来,像一群淘气的娃娃。”我先利用课件让学生感受卷上沙滩的情景,先是速度慢,声音小,退回大海时声音大,速度也快,然后再理解作者用“轻轻的”“悄悄地“”搔痒“”跑”等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浪花的活泼可爱。作者这种独具匠心的精言妙语,使人回味无穷,产生一种语言文字美的享受。又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写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时,前后共用了六个“真”字,这极平常的字眼儿,读了令人感到朴素、自然,仿佛作者就站在漓江岸边,向你口述那里的山光水色。写漓江水的绿,说它“仿佛那是无瑕的翡翠”;写桂林山的形状,说它“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巨象,有的像骆驼”。形象的比喻,整齐的句法,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体会到作者诗情画意般的语言。

二、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课文意境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重点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开展朗读实践活动。指导感情诵读,要对文章充满感情,进入角色,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在字、词、句、段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受到美的教育。如教学《翠鸟》一课,朗读第一自然段时,要抓住“橄榄色”,突出“头巾”的美丽;抓住“浅绿色”,突出“外衣”的漂亮;抓住“赤褐色”,突出“衬衫”的鲜艳;抓住“透亮灵活,又尖又长”,突出“小巧玲珑”。这些表现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的重点词,朗读时都要加强语气,重音轻读,突出翠鸟的静态美。朗读第三自然段时,应抓住“悄悄地”“吹”突出小鱼的机灵,抓住“锐利“”蹬开”“叼起”“飞走”突出翠鸟动作的迅速。尤其要重音慢读好“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一结句,进一步体会翠鸟捕鱼的快、准、灵。通过反复朗读,领悟出作者对翠鸟喜爱之情的美好意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教育。又如《桂林山水》一课,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对课文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江水清澈如镜,山峰姿态各异。江上,有竹筏小盘;岸边,有葱绿的稻田;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白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山水辉映,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使学生置于美好的画面之中,体会美好的意境,受到景物自然美、和谐美的陶冶。

三、通过正确引导,在实践中创造美

美来源于生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要引导他们热爱生活,让他们以自己的劳动来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比如让学生收集资料,办黑板报,手抄报,也可让学生组织班会讲故事等。教师要很好地组织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让他们在认识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产生满足和喜悦的感情,使审美教育进入更高层次。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美,而且要善于引导调动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他们去描绘,去创造,把接受的美感扩展成一幅更生动、更完美的画卷,使感受美、理解美上升为发现美、创造美。如学习《狼和小羊》这一课,可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通过表演,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对表演组织讨论、评价,把学生对人、事、物的认识深化、升华,从而使学生感受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更充分、更完美的发展。

四、引导观察联想,品尝插图意蕴美

第7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一、小学语文美育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及原因

小学语文课程的资源由于新课改的深入实行不断的被生活化、新颖化、丰富化,渐渐变得综合性、实践性以及开放性突出,这对于学生的教育来说是很有帮助的,但是这不断加快的课改进程和原有的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师的素质等发生了碰撞。可想而知,问题产生了。大致上有以下几种:

1、教学方式

以前在没有多媒体等硬件设备的情况下,老师只是通过教科书上的插图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虽说成效不是很大,但学生的素质、情感等也得到了提升。而现在教学环境优越了,一些教师反而对审美教育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太过重视形式,而忘记了最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涵养以及优雅的情操。

2、教学内容

老师们在语文学习中,过分强调了自己的主观性,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语文学习的本质是学习丰富的思想、高尚的品德、细腻的情感等。是要求学生们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以老师的思想和情感为准则。

3、教师涵养

老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指路灯,如果老师的涵养出了问题,学生该怎么办?尤其是刚开始接触外界的小学生。这必定会影响学生审美教育的开展。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类似情况:老师仪表不整,学生也就照葫芦画瓢;老师言语不当,有口头禅,学生也好奇学习。

二、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基本方法

1、创新教学模式

以前都是老师讲,学生记。现在,老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阅读、思考。小学生由于刚进学校,对周围一切都很好奇。所以,首先应调动其兴趣和积极性。然后,在学生阅读文章时,不是直接给予答案,而是通过一些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即使与固定答案不一样,也不能否定,因为,“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但对于那些不正确的思想应及时纠正。再者,老师应该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将一些文章和优美视频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听、看、想的感官能力,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审美教育的发展。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小学书本中有很多的优美山水篇章、人物故事、古代诗词等,这些文章相较而言,都简单易懂。老师合理的引导,学生就能明白。另外,语文老师在教学生时,可以多注意些优美的语句,如《桂林山水》中,用“静、清、绿”来形容桂林的水,用“奇、秀、险”来形容桂林的山,而且连用三个比喻句,“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进而形容山的奇特等。再者,古诗词中蕴含着独特的音韵美,只有用心观赏,才能挖掘其美的感染力。这样的语句充满了美感,多指导学生欣赏这类语句,有利于帮助其提高审美能力。另外,对于那些人物故事的文章,教师应该以讲故事的方式来介绍人物的品质。再让同学们亲自扮演文中的角色,让他们真真实实得感受主人公的品格。如《王二小》的故事,让同学们体味到王二小的坚强勇敢,爱国仇敌的精神;爱因斯坦的聪明;雷锋的无私;对母亲的深深孝义等。只有通过用心地感受,才能由内到外的提高学生的情操和审美能力。

3、不断的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神圣,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就顶得过家长的千言万语。所以,老师应该保证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不论在衣着打扮,还是语言交流上都要大方得体,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模范。在教学上,更要认真备课,寻找好的教学方法,不断地丰富小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老师要时刻明白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为学生指明道路。

4、鼓励学生去创造美

实行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去发现美、创造美。在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的去鼓励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比如,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优美文章或者古诗词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不断的丰富想象的空间。另外,多让学生参加一些设计、绘画等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美。学生的心灵是美好的,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我们要实行审美教育,就必须鼓励他们勇于质疑、敢于否定,让他们多发明、多创造,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智慧的天空中翱翔。

第8篇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从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不同风味的美,体味到作者多彩的审美情感。先生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所以,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适时地进行美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充分发挥教材中的美育功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以《阿里山纪行》为例,进行了审美教育的尝试。

洪宗礼先生主编的《语文实验教科书》选编的,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是篇美学价值很高的游记散文。吴功正在《我写阿里山纪行》中曾说,此文是“在我通盘研究中国美学和美学史之后的一次发挥”。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之一,“茫茫林海”“云雾浓稠”,美景纷呈,因此素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高,不知阿里山之伟大”的说法。如何在不到两千字的文章里写出阿里山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作家采用了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为我们描绘了如诗如画的阿里山的美丽风光。文章中运用了跌宕多姿的布局,辅以富于音乐美的典雅流丽的语言,将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与现代的审美体验融于一体,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文章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可以尝试以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分四步进行了尝试。

一、导语激趣,引发美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对这节课“乐之”,关键一点是要在课堂开始很快地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紧扣课文内容创造一个教与学的良好氛围,引发其审美情趣。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台湾是祖国的宝岛,而阿里山又是这个宝岛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它风景迷人,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之一。那里有神奇美丽的三大奇观―森林、云海和日出,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前去观光。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阿里山,一睹它的风采。”这个导语引发了学生了解美丽的阿里山的浓厚兴趣,也为下面更好地感受阿里山风光做了铺垫。

二、媒体展示,欣赏美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的电教手段,逐渐走入校园,也为语文教学开辟了音画结合、图文并茂的新天地。为了让学生亲自领略阿里山独特的景观,教师可以让学生边看深山水潭、曲径青苔、古松林海等图像边听配乐朗读,使其陶醉其间,能真切感受到阿里山的秀丽风光。此时,美的形象已在他们的脑海中深深扎根,他们自觉地对美产生了一种追求的欲望,能在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知识,开启智力,陶冶性情。

三、自由美读,体验美

“美读”,即有表情地朗读、吟诵课文。“三分文章七分读”,语言优美生动的美文更需要通过吟咏朗诵来传情和悟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提高审美能力。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能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从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获得审美体验。此时,读者如文中人物,与作者心灵相通,自然会领受文章的美感。所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美读与品味,学生定会有许多美的体验。教师可以请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的基础上,说说处理朗读(重音、语调和语速)的理由,也可结合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字词的内涵作用等来说,使其他听者有在脑海中再次描绘出如诗如画的阿里山风光的机会,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四、放飞想象,创造美

第9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教育现状

1.教学内容设计少见文学美

观察初中语文教师的教案,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师对教学的内容设计都以教学大纲为准,而教学大纲上对文学审美的描述只有干瘪的“要求”、“体现”,教师无法从中获得具体的文学审美方向指导,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很少展现文学美。

2.教学过程中忽视审美教育

很多语文教师虽然倾向在教学中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受到教学内容限制,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都很难体现出审美教育,至多只是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学生对于文学的美感仍然处于茫然的状态。

3.教师自身审美素质不高

教师难以展现教学内容中的文学美,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审美教育,从根本上来讲是由于教师自身审美素质不够造成的。很多语文教师都同时肩负着班主任工作,教学和管理任务繁重,使教师无暇去体会美;还有些教师认为平时工作生活的压力大,忽视了自身的文学水平的维持和提升,审美素质的加强更是无从谈起,这使得语文教师即使想要在课堂上进行审美教育也是力不从心。

二、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1.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的作用不止在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增多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增强,初中语文教学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责任,单纯从书本和考试中确定语文教学目标是片面的,而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的全面实现,需要有文学审美教育作为支撑。

2.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既然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有着语文知识掌握和文学艺术审美的双重界定,那么初中语文教学效果也应该从这两方面进行评价,因此,进行文学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并且,文学审美教育多是在轻松、情感充沛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这样的教学能够改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知,拓展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驱力来源,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也能够使课堂教学效果有所改善。

3.教学相长促进师生的双赢发展

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就必须重视自身的审美素养的提高,因此,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是教师职业素质升级的过程;另外,通过文学审美教育,学生体会到语文知识的美感,对学习更感兴趣,学习态度有所改善,教师也能够从学生的改变中获得教学的成就感,是教师职业心理满足的过程,因此可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师生的双赢发展。

三、改善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审美教育的方法

1.在教学内容设计中突出文学美的展示

文学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因为在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各个角度和各个层次的美。例如,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小说的结构美、散文的神韵美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就需要在教学内容设计中着重体现这些美。例如,在进行《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使用口述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寥寥几笔勾勒出秋景孤寂之感,是白描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学生很难理解“寥寥几笔”和“白描艺术手法”的含义,要体会这首诗歌的意境美也比较困难。如果教师能够结合适当的教学工具,例如,使用多媒体制作一段flash,在flash中向学生展示这首诗歌的“图画形式”,通过flash展示白描的艺术手法和“寥寥几笔”是怎样以简洁的笔触形成一幅秋景图的。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教师向学生展示文学美的具体形式,使得审美教学的内容不再显得干瘪逊色;并且,将诗歌化为图画的形式,与初中学生的直观思维方式相符合,学生能够对作品形成直观的印象,再转化成抽象思维,去体会其中的意境美将更为简单、理解的也更加深刻。

2.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审美环境

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就必须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审美环境。众所周知,语言的学习需要有语言环境进行烘托,无论学业水平多差的学生,对语文的口语运用能力都很高,而无论学业水平多高的学生,对英语的口语运用都不是很在行,这是因为学生们长期处于中文的语言环境中的缘故。要在教学中实现文学审美教育,不给学生提供一个审美环境,但从教学内容中对审美进行生拉硬套,要求学生以记忆的方式对朱自清的《春》所体现的生机盎然、诗情画意等美感进行理解,显得十分幼稚;而对文中的拟人句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进行逐一的解释,不仅会浪费课堂时间,干巴巴的解释也会使学生将这些审美内容归为“学习内容”,对本来应该轻松并且充满美感的课堂产生压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审美的环境,仍以朱自清的《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请学生对春景进行想象:你们脑海中的春景是怎样的?学生描绘的春景可能只是简单的事物的罗列,教师可以继续为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描写春景的句子和诗歌,如“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春景和自己描述的春景形成对比,凸显文学作品的环境美的展现,然后再进行朱自清的《春》的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注意到作品中对春之美的展现,审美教育也就达成了。

3.教师加强自身审美素质培养

第10篇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情趣;审美主导;审美接受

一、前言

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因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如何培养好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在语文教学界,对语文教学中美育问题的探讨也突破了原来的思维定式,提出了新的课题,显示了新的水平。如韦志成的《中学语文美育》、曹利华的《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彭华生的《语文美育艺术》在研究语文审美教育的理论规律、制定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方略方面,作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也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作了一些浅显的探讨。

二、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功能

(一)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

1.形象的间接性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以语言文字作为信息交流的符号的,这种符号并不能直接显示人和事物的形象。当我们阅读语言文字后,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依靠自己对人或事物的形象记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才能把语言文字转换成相应的意象,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形象的间接性这一特点,要求语文教师灵活地运用美育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去创造美的情感、美的意象。

2.情感的蕴含性

美感具有动情性,反映了主体对于对象的情感态度,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激动与满足。美育的这种情感性,在语文审美教育中也充分表现出来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去挖掘、领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我国古代语文教学中有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理论范畴———“味”。《文心雕龙•隐秀》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现在,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也要十分重视对语言文字的辨味、体味,要引导学生在读写活动中对语文材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加以认识和审美,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3.启蒙的愉悦性

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生处在学龄初期到学龄中期,他们接受的语文审美教育是启蒙性质的。对小学生去讲美学的理论知识、去作审美的理论分析,显然是极不恰当的,也是不受欢迎的。教师要努力创造具体、形象的美的情境和美的意象,还要十分注意采用带有直观性、形象性的一些教学手段,以生动活泼、新颖有趣而且充满稚气的形式,去实施语文审美教育,使孩子们能以自己纯真的童心领略到审美活动的极大的愉悦性和趣味性。

4.方法的多样性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从教材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灵活多样的施教方式方法。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不少老师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依赖讲授、分析,有时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却听得乏味,教师的劳动实际上是无效或低效的劳动,这种状况对实施美育当然是非常不利的。其实,我国古代语文教学十分重视让学生“自悟”。“悟”是古代语文教学中一个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理论范畴。语文老师要善于启发、点拨、诱导,促使孩子们去主动地领悟美的意象,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

1.以美形育美德

小学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都描写了美好的人和美好的事物,这就为语文审美教育发挥“以美形育美德”功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要通过各种美的感性形象,如船长、诺贝尔等品质高尚的人物,桂林山水、西湖等风景如画的景物,莫高窟、兵马俑等凝聚智慧的艺术精品,使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使他们的思想情操上升到更高的境界。当然,真正实现这样“以美形育美德”的功能,还要靠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积极诱导。

2.以美情导真善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语文审美教育具有“以美情导真善”的重要功能,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真善美,获取真知,使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在语文课上,学生通过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就能更加主动地、积极地、充满感情地去领会教材所涉及的各种社会知识、自然知识、生活知识和语文知识(包括字词句篇的知识、听说读写的知识、文学常识等)。他们追求真善美的热情将得到进一步激发。

3.以美善怡真情

我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叶圣陶在20年代初就指出:“教训在教育上是一个愚笨寡效的法子,感情的熏染,其活力雄于智慧的辩解。所以谆谆诏告不如使其自化。”(《文艺谈》)语文审美教育对学生性情的陶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语文学科充满感彩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孩子们的情感从小就受到美的陶冶。这种情感的净化和美化,对于促进孩子的发展,提升孩子的核心素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4.以美育启智慧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以语文审美教育来促进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智能的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美育启智慧”。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有一颗具有丰富美感的火热的心,以生动具体的美的形象去温暖孩子们的心灵,使孩子们焕发学习热情,从小就形成、发展一定的创造力,而良好的审美教育正是创造智力活动的重要的催化剂。

5.以美感润言语

语文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美的感受、理解和表现的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语文教师在指导孩子们学习正确、纯洁、优美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时,要积极引导他们去领会语言应该怎样做到正确、规范,并且怎样加以润饰、美化。要努力启发他们去体察语言与生活有着怎样密切的联系,大自然的美、生活中的美应该怎样用美的语言去表现。在指导孩子们回答问题、复述课文、发表意见、造句、作文时,要热情帮助他们在运用语言文字时首先努力做到正确、恰当、合适、得体(这样就具有了朴素的美),并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学会作一点必要的润饰、加工(这是语言进一步的美化)。这些,就是语文审美教育“以美感润言语”这个功能的具体内涵。

三、教师的审美主导和学生的审美接受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审美主导作用

语文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其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密切联系、相互影响。而渗透、贯穿在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审美教育,同样也包括施教与受教这两个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方面。只有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有机互结合、相辅相成,语文审美教育才能有效地实施。其间,教师对学生的审美主导非常关键,具体表现在诱发审美情趣、示范审美实践、指导审美方法、组织审美活动。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经常、反复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掀动他们感情的波澜,并使学生的兴趣和感情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深化,他们就能获得难忘的审美体验,感受到极大的审美愉悦,就能逐步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课文中往往包含着不少美的意象,有的学生在阅读时只是把它们看成各自独立的意象,而不懂得从意象的组合中去深入体会美的意蕴,获得独特的审美理解。教师应在这方面作一些必要的引导启发,进一步教给学生审美的方法,这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在语文审美教育中发挥的审美主导作用,还表现在对学生审美活动的认真、细致的组织工作中。教师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有位特级教师指导三年级学生写《秋夜看月亮》的作文。她认真细致地组织了一次观赏秋月的活动。她掌握好观察时间,在月亮升起前十分钟把学生带到河边。在气氛的渲染方面,教师也作了精心安排,当明月升空时,她拉起手风琴,让学生一边看在云朵里穿行的月亮,一边轻轻地歌唱:“皎洁的圆月亮,银盘般的圆月亮,你可愿意和我们来玩有趣的捉迷藏,你呀满脸含着微笑,躲在云端哪一方?”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古诗《嫦娥》,更加感到悠然意远,流连忘返。这次活动以后,孩子们都用美好的语言描写了当时美好的情境,这说明他们的审美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出来了,他们幼小的心灵深深地受到了美的熏陶。取得这样的效果,当然同教师认真、细致、富有成效的组织工作是分不开的。

(二)小学生的审美

接受心理学生的每一次审美体验,一般都包含着强化审美期待、开拓审美视野、积累审美经验的过程。通过反复进行一系列的审美体验、审美实践,学生就能通过耳濡目染形成和发展正确的审美观点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1.强化审美期待

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情感,需要不断地激发和培养。要进入审美体验,先要有一个准备阶段,即审美期待。怎样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进入审美体验的准备阶段,不少优秀教师在这方面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例如,有位老师在教《鸟语》一文时,先让学生看各种鸟的图片,倾听各种鸟的叫声,然后问学生:“你们听懂了什么?”学生只会说鸟儿在唱歌,在说话,然后再问学生:“你们能从鸟儿的叫声中听出它们在说什么或唱什么吗?”学生露出困惑的表情。老师继续说:“其实鸟儿的语言可丰富了,你们想做它们的知音吗?”接着老师又说:“作者就是鸟儿的知音,你们想学会他的本领吗?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审美期待就很快地得到了强化。

2.开拓审美视野

在学生进入审美体验的准备阶段之后,教师应该及时引导他们迈向审美体验的初始阶段。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教师都应该创造条件,悉心指导,帮助学生去努力发现、领略大自然之美、社会生活之美和语言文字之美,从而不断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例如,低年级教材中安排的诗歌《秋姑娘的信》和中年级教材中安排的散文《北大荒的秋天》,就可以让孩子们先自己去观察秋天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感受秋天的美,然后再通过学文,展开想象,进入美的意境。

3.深化审美体验

同审美体验的初始阶段紧密联系、相互交错的是审美体验的深化阶段。在审美体验的深化阶段中,应致力于充分发展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促进他们情感、理解的深化和升华。有位特级老师在教《二泉映月》一文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二泉映月》的二胡曲,然后问学生:“你们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听到了淙淙的泉水声,有的学生说听到了叹息与哭泣,有的学生说看到了月光映水的美景,有的学生说看到了瞎眼的阿炳在泉池边拉琴的情景……老师在介绍了阿炳一生的坎坷经历之后,再让学生伴着二胡曲自读课文,然后再问学生:“你们又从琴声中听出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听出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有的学生说听出了他对师傅的思念,有的学生说听出了他对命运的抗争。老师总结说:“这充满深情的琴声多么感人啊,因为琴声里融入了阿炳的心声!”接着老师又说:“作者不愧是阿炳的知音,他用与琴声一样有感染力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这支二胡名曲,读了这一段段描写细腻的文字,我们仿佛亲临奏琴的环境,感受琴声的意境,更走入了阿炳的心境。”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入情入境,在实践中积累了审美经验,深化了审美体验。

第11篇

【关键词】审美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89-01

在中国颁布实施的中学语文相关课程标准中,曾明确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积极培养学生们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没有美育渗透的教育内容,可以说是缺失的教育。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审美水平的培养,将美的思想与内涵完全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此来充分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好地陶冶学生们高雅的情操。唯有如此,才真正符合中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本文针对于此,对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为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贡献一分力量。

一 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手段,营造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氛围

中国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提出,“美感教育等同于情感教育,美育的价值便在于‘陶冶情操’。”朱光潜先生一直认为,提升人类精神文化素养的核心关键便在于情感,所以唯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够真正提升人类的精神文明境界。所以,中职语文教师便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语文教材,创设新的情境,开展审美教育。特别是在诗词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当中,更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审美的情感。

例如,在教师为学生讲解《诗经・秦风・蒹葭》的时候,便可以先利用Flash播放出学生非常熟悉且喜爱的歌曲《在水一方》,并对应显示出歌词。此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一起哼唱几句。这样一来,学生们便会处在一个非常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当中,积极性会提高许多。此时,教师再借势指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当中借用了许多《诗经・秦风・蒹葭》中的诗句,从而将学生们的思维带入本堂课程的学习。教师可以先随着音乐朗读这首诗,让学生们先感悟一下它的美感、规律以及艺术特点。运用叠词、重章叠句、韵律、四言句反复咏唱等内容都是《诗经》的艺术特点,而后鼓励学生们共同朗读这首诗,感悟其中韵律的美感与作者为了爱情而执着追求却求而不得的情感。朗读完毕,教师可以让学生闭目凝思,这首诗中所描绘了怎样的场景?都有一些什么景物?有一些什么人物?他们穿着怎样的服饰?又做何深情?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思维便会逐渐连贯起来,眼前便会浮现出那既优美又惆怅的情境。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非常有效地让学生感悟到诗词当中的朦胧美、情境美与含蓄美。

二 精选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正确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健全自身的人格

语文这门科目的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价值观以及情感观。而中职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培养。当前,中职学生都是“90后”,他们自幼秉承着的文化与思想便是潮流、时尚与消费;他们追求个性,追求享受,厌恶学习。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便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分组,进行探讨,究竟何为善?何为恶?哪些行为是值得提倡、值得传承的,哪些行为又是我们应该远离的?让学生们可以正确地认识到,自己身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学生,其首要任务便是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穿着打扮也应当符合自己现在的身份。切记,不要贪慕虚荣,不要盲目地攀比,应当依靠自身的努力,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靠自己的能力得到胜利的果实。利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非常科学有效地帮学生们树立起正确、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相似的模式内容还有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大胆创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中死板、陈旧的教学氛围,充分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人文文化与美感,将审美教育真正渗透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从而促使学生们可以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善于使用各种教学模式、各种良好契机,对学生加以更为科学合理的引导与启发,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为明晰地理解美的内涵,树立起科学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华鸣亚.审美教育的特性及其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凌秀君.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探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9)

[3]凌秀君.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究[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2(33)

第12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审美

审美教育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表像审美,是对现实存在事物欣赏能力的培养,另一层是意象审美,是对精神领域欣赏能力的培养。一般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有九年义务教育基础的,在掌握了必备的语文知识后,在审美教育方面还需要不断加以优化。中职院校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更要通过对职业学校语文的学习,掌握未来职业岗位中的必备专业素养,以及优秀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职业院校相关的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与口语交际方面已经作出了重点规划。

一、职业院校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意义

审美的表象能力很多人天生便具备,它是对一朵花的欣赏,对一座建筑的欣赏,有时也可以是对一个人的欣赏。而审美的意象能力,是需要后天的培养才能形成的,它是对一个人品格的欣赏,道德修养的欣赏,或者气质谈吐的欣赏。中职院校的学生即将步入成年人的行列,所以应该将审美的意象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任务,而这项任务是需要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有《我的母亲》、《胡同文化》、《过万重山漫想》等现代文学,也有《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鸿门宴》和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巨著。这些优秀的作品中,不仅有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有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以及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例如,老舍的《我的母亲》,文中描写母亲的勤劳、简朴、诚实,面对生活的艰难她依旧可以勇敢的认真的过着每一天。这篇文章的学习,不仅帮助我们的学生了解到母亲这个形象的美好,更可以学习到母亲坚强的一面。学习《胡同文化》,可以使学生对我国曾经辉煌的文化沉淀产生深深的自豪感。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使学生提前了解一些待人接物的方法技巧等一系列知识。如果可以使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人物品质和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渗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使学生领悟到语文教学中的美,并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那么对他们的成长和身心健康而言,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二、职业中学实行语文审美教学的措施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美的欣赏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的。在课堂上,职业学校的学生们一般都是通过文章的阅读,对抽象的文学作品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样的教育方式,难免会使学生产生疲态,失去对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兴趣。如果中职语文教学可以与现代信息化相互结合,尽量将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通过影像、视频等手段表现出来,实现学生对文章中抽象意识的具象了解。从而提高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水平。

(二)课堂之外的语文审美教育。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一直在推崇实践性教学,这同样适合于职业院校的语文审美教育。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作者描写到“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样的美景,如果无法亲眼目睹,那么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审美教育就会大大折扣。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去接近荷花,观察水中的荷花,从文章所描述的角度,找出与文章相符的景色。或者,在学习汪曾祺老先生的《胡同文化》时,可以带同学们走进胡同,感受和观察胡同文化。将语文审美教育课堂拓展到实践生活中,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审美教育的学习兴趣,更实现了教育中的知行合一。

(三)拓宽审美教育的学习内容。对语文审美教育的培养不应该是太过肤浅的,更不能是单一的。语文审美教育与其它艺术审美是相通的。优秀审美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可练就。这就需要我们的中职教师,创造出更多了解美的途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一些好的艺术作品。例如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戏剧小说、诗词、名画、现代的音乐、影视、图片。在学习戏剧时,感受历代文人墨客优秀豪杰的高尚品德。比如戏剧《王昭君》,学习王昭君身虽为女子,但为了民族团结,毅然选择远离故土的勇气。学习屈原《天问》中对国家的忧患和自身的一股傲气。比如在读美国音乐剧《音乐之声》时,感受女主人公玛利亚的乐观积极,即使身处严肃的修道院,她也可以追寻自己心中的理想,放声高歌。面对不怀好意的人,她依旧保持善良,用智慧得到别人的尊重。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长期熏陶,培养学生各个角度的审美能力。

三、审美的真正核心

中职语文审美教育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真正的审美,不仅仅是对一件高雅艺术的鉴赏,更不是对一幅字画的侃侃而谈。真正的审美,是能够激起人们对美好生命的追求和自身优秀品德的建立。在遇到困难时,学习优秀伟人的坚忍不拔,坚持真理,永不放弃的精神。在怀疑自己时,可以立刻纠正方向,坚定心中信念。掌握真正的审美核心,不仅仅是我们积极面对生活的必备条件,更是我们被他人认可,走向人生巅峰的必要因素。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语文审美能力在教育中的贯穿,是非常有必要的。深入其中你将会发现,语文审美对自身修养的提高,对人际交往的帮助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样,从语文审美教育的角度来看,它也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有人文特色。间接的培养出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同时,使学生拥有发现美、热爱美、追求美的高尚精神,这对构建文明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作者:蒋雯 单位: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第13篇

一、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内容

审美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校、社会和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一种教育方式,也是同德育智育和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教育方式。是通过对审美对象丰富价值的展示,对学生的情感世界起到直接的教育作用,从而实现对学习者心理结构和性格塑造的影响,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二、高中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措施

1.通过创设情景,形成审美教育的氛围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对教学情景进行创设,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语言的魅力,得到美感的体验。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尤其是那些诗词散文所描绘的意境更是令人心驰神往,但这些内容大都是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此就更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再现文中的画面。

2.采用互动教学,帮助学生发现美、鉴赏美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师还应当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教学的形式,在师生互动中帮助学生去发现美和鉴赏美。语文教学的审美活动是体现在教学中,教与学本身就是一种互动行为,因此教师要充分顾及学生在整个审美过程中的具体感受,要充分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过程中,推动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第14篇

(1)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多元化、层次化,顾此失彼,对教学质量提高没有多大帮助。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叶圣陶指出,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的目标”,强调学生有了审美能力和情趣,对叶圣陶先生的话,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审美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必定目标之一,而且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2)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激发学生探索语文世界的欲望和热情,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任何一种意志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发的,构成意志动机除理性因素外,还有非理性因素,即情感因素。审美是富于情感的,它能强烈的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对语文教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想象,指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审美想象是审美情感的深化。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想象力,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现实社会相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力,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锻炼其审美想象。

1.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切入点

1.1形象性。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美离不开形象,审美的过程就是通过审美活动,以形象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审美教育是以形感人。高中语文教学的素材是文章,而文章不管是说明文、哲理文,还是诗词曲,究其内容而言,大都有生动的形象充溢文问。

1.2情感性。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如,教《我与地坛》一文。我们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听完课文,教室寂静无声有些学生已是泪流满面,作者对母亲的深挚感情、对母亲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对生的体察、对迟到的悔恨与自责,作者真挚的情感感染了读者,激活了读者平淡的情绪。教师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领悟“地坛”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而是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作者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之美、亲情之美、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死关。

1.3愉悦性。欣赏美是愉悦的。抓住这一切人点,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进人作品的意境,学生默读之,赏析之,领略其中无限的美妙、悦目;教师在教学中深受作品感染,声情并茂的朗读之,歌咏之,捕摹之,悦耳。悦目悦耳之间,愉悦无穷,学生审美情趣倍增。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选用与文章意境相近的民乐《春江花月夜》作配曲,并声情并茂地朗读,调动学生情感。融会作品情、师生情,营造一种愉悦的令人陶醉的,让人产生欣赏欲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赏析热情。趁着学生的一腔热情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分析想象感受:青纯的荷叶、素洁的荷花、淡淡的荷香、柔美的荷波、梦一般的美月意象美、画面美、意境的美,种种美感涌上心头。

2.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2.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是美感产生的基础,是审美的核心。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生活中的美。首先,要重视朗读。组织朗诵教学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朗读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朗读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启发培养学生美读,品味其情调,或情绪激昂,或豪放悲壮,或凄切哀婉,或伤感低沉,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涵养美感。优美的朗读对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有较强的冲击力,朗朗书声之中优美的意境、传神的描绘、美学蕴味往往能充分而酣畅的体现。美读还能创设情感氛围,领读或教读始终伴随着感悟和理解。例如,教学柳永的词《雨霖铃》和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采用范读法,指导学生注意感情基调的把握,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及词蕴含的人情美和哲理味。《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格外低沉,词的上片写词人与爱人在和深秋的傍晚依依惜别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感怀和对英雄的景仰同末作低调处理,读得洒脱些。其次,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幻灯、投影、录像、录音带、电视媒介等把文字作品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2.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评价、爱憎态度。读者阅读作品产生共鸣,就受到了美感的熏陶。高中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抓住撼人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形象,通过鉴赏,使学生感受到心灵之美、自然之美、理趣美、人格之美。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力。首先,在传授知识中培养鉴赏力。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一些文学常识,诸知文学形象、文学典型、意象、意境,诸如作者的风格流派甚至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作品鉴赏思路都会有所不同。写景类文章表现的是自然美,蕴含的是意境美。

第1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发掘教材中美的因素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广泛而深刻的美学内容,隐含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形式。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意境、优美生动的词句、强烈感人的抒彩和纯洁高尚的审美理想。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审美情感

美育是自由自觉的形成过程,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利用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要取得这样的效果,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

多媒体课件所特有的视听结合、声画并茂、动静相宜、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要适度把握、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以便在课堂上创造情境,营造美的氛围。例如:在执教《琥珀》一文时,我使用多媒体教学,在学生面前呈现出琥珀的真实图片,学生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可以直观地看到琥珀的样子,包括里面两个小东西曾挣扎过的痕迹。然后让学生谈谈看到琥珀后的感受,加深了学生对“生命”这一主题的理解。

2、教师的自身素质及情绪感染

课堂中,美的氛围是师生共同合作创造的。作为学习主体,学生思维、情感的活跃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主导的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创造美的氛围的第一要义。语言美取决于教师的情感和语言表现力,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思想内容、情感特点的理解和把握,要求教师做到“辞以情发”而不故作姿态,或娓娓道来,或抑扬顿挫,都应是情不自禁、油然而生。

三、吟咏诵读,品味作品的语言美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它有利于学生深入品味文字作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发挥语言的感染力,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朱自清先生说过:“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可见,朗读能够把作者的言语生动地“复现”为听得到的动人话语,它具有移情的作用,能激发美感。如在教《金色的鱼钩》中“得知老班长不喝鱼汤,吃鱼骨头”一段时,我用带有感伤色彩的语言朗读了这段,学生情感受到了熏陶,课堂上安静极了,显然,他们在进行情感体验。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老班长皱着眉头硬咽鱼骨头时痛苦的表情以及“我”望着老班长时的感受,他们被此段所表现的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真挚感情深深打动了,审美情感得到了升华,而通过老班长这一外形瘦弱、年老驼背的人物形象,也感悟了真正的美是内在美。事实上,课本里许多人物形象都能使学生感悟、欣赏到内在美,这些美的人物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都能起到重要的熏陶作用。

四、在写作训练中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