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培养幼儿逻辑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培养幼儿逻辑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培养幼儿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培养幼儿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幼儿 数学 逻辑思维 启蒙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128-02

数学本身是一门创造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习数学就是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联系过程,而幼儿阶段孩子的思维能力还未激发,三到四岁是幼儿从直接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五到六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对于幼儿的逻辑思维潜能的挖掘有着重要意义。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幼儿对数的概念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幼儿识别大小、多少、形状、颜色等,这些学习对于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一定作用。而幼儿学习数学不在于简单的数数和计算,而是在数学活动中获取一种思维方式,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方法。总之,抓住幼儿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首先,幼儿教师要更新数学教学观念。教师应明确幼儿的数学活动是一种准备性的学习,是让幼儿初步建立数概念、形成逻辑思维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时期正是人认知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幼儿数学思维异常活跃,教师通过一定手段来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创造性等。同时,幼儿时期的数学教育与小学数学有本质的区别,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观念,转变重视逻辑思维能力、重计算,轻视创新、实践的教学倾向,而应该在幼儿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重视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幼儿的创造力,让幼儿从小形成具有发散性和创造性的逻辑思维。例如,明明数积木,教师给了明明三块积木,说道:"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些积木,好不好?来1-2-3",明明很认真的跟着老师一起数"1-2-3","那我们一共有几块积木呢?"明明茫然地看着老师,摇了摇头。老师随之说"我们刚才不是数过了吗?现在你自己来数一数"!"1-2-3","一共有几块积木"?"不知道"这一教学案例就说明教师对幼儿的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数数,而是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数学教学观念必须更新。

其次,在游戏教学中培养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游戏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游戏也是幼儿阶段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不断是幼儿语言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都可以通过游戏来对幼儿进行知识的引导,而数学教学也是如此。由于幼儿所处的阶段好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师就要利用幼儿的这些特点来创新教学方式,在游戏中进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幼儿园工作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师要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中感知量的多少、方位、时间和空间等。如果教师只是采用说教式来让学生练习数学题,一方面幼儿会对数学产生厌倦情绪,另一方面幼儿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也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教师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将游戏与教学相联系,游戏中蕴含数学逻辑,数学逻辑促成游戏的进行,从而实现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看谁最快能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桌子的长短,看桌子有几个铅笔长,文具盒有几个橡皮宽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小游戏确蕴藏着深奥的数学逻辑,幼儿在游戏中使用不同的工具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这也是数学的奥妙所在。

最后,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幼儿期的孩子对生活充满好奇、兴趣、探求欲,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尝试,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索也是儿童的显著特点,同时,数学也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因此,教师就需要根据幼儿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将生活情境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幼儿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通过模拟再现生活情境的方式,让幼儿重新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他们充分展现自我,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来实现潜移默化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在更加真实、快乐、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并形成幼儿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对幼儿进行了基础的大小、多少、形状、颜色等认知的培养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生活购物活动,"大家一起去购物"中,教师扮演收银员,两个幼儿扮演爸爸妈妈,一个幼儿扮演宝宝丁丁,全家一起去超市购物,丁丁去超市拿了很多东西,有香蕉、橘子、橡皮、铅笔、牛奶、饼干等等,然后去结账,其他幼儿一起观察,最后,教师向幼儿提问,丁丁都买了什么?哪些是圆形的?哪些是长方形的?你最喜欢那个颜色?哪些是水果?哪些是文具?等等类似这样的问题,通过购买的东西让幼儿对事物进行感知,并通过自身的认知能力对事物进行分类,这就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幼儿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除此之外,家长在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要重视幼儿抽象思维的培养,不要局限于简单的数学计算;同样,家长通过生活中常做的亲子游戏来有目的的对幼儿进行数学概念和知识的引导,为孩子日后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给幼儿正确的行为导向

单纯的说教式教育对于幼儿来说能起到的规范作用是极为有限的,而通过丰富有趣的童谣以游戏的方式来对幼儿进行行为的引导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是极为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童谣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相比于故事来说其更加的短小精练,其语言简短且押韵,更加容易被幼儿所记住,这种方式的背诵,让幼儿孩子变相的理解什么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这也就起到了我们说的幼儿教育中引导规范幼儿懂得什么善恶美丑的教育意义。例如《世上只有妈妈好》通过歌词突出妈妈的重要性,来引发幼儿关于自身生活的关联性,所以极易使得他们懂得母亲对自己的爱,从而激发对于母亲的爱。

二、促进幼儿的各种能力

1.利用童谣的连贯性,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连贯能力

童谣作为富有语言魅力的民间文学作品,其具有连贯、趣味、铿锵上口等特点。幼儿在学习童谣的过程中,合上节拍,边学边唱,说起来很容易就达到整体一致。在整体节奏的影响下童谣的学习就变得非常简单容易,在学习童谣的过程中,无形的就增强了幼儿说话的连贯性以及表达性。特别是幼儿在学习童谣时都是整体去学,通过整体的带动,可以加强幼儿的整体意识,也可以使得胆小不爱说话的孩子变得敢说话,稍微有些口吃的孩子变得说话更加连贯清晰了。

2.发展幼儿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学习传统童谣的基础上,老师还可以带领幼儿自己进行童谣的创编。幼儿自己讨论创编而来的童谣使得其更加的容易被其所接受学习,另外根据自己情况创作的童谣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加的贴近和符合幼儿的生活。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无疑可以保持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而通过自己创编童谣,可以从小就培养幼儿的思维进行发散,对其以后的生活和学习起到积极的影响。

3.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

语言美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表演”。而毫无疑问应用于幼儿教育各方面的童谣是极富有语言美的文学形式。表演不仅仅是肢体上的动作,对于幼儿而言表演更多的是语调的变化。通过对童谣的学习,幼儿来背诵童谣时会不由自主的加入自己的感情,再通过老师的教导使他们在说童谣时注意语气和语调的变化,用自己声音来展现独特的童谣魅力。童谣的学习,可以使得幼儿在通过自己和小伙伴们一起的表演更加理解和感受童谣的趣味和魅力,也可以加强幼儿对于美的感悟和意境的认知。

4.增强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时期是人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对幼儿展开逻辑思维教育,培养和加强其逻辑思维是很有必要的。而大多数童谣都具有逻辑思维严密,结构完整的特点。这样的童谣,简单且易懂,而且读起来有很强的节奏性。童谣学习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加强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而且将童谣引入幼儿教育可以增加教育的趣味性。比如时常听到的“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奶奶……”,通过有趣的童谣帮助孩子们理解抽象的知识,简化语言学习,理解较为复杂的逻辑关系,并且使得幼儿们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时期也是培养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好的童谣中蕴含着善良纯真的美好思想感情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高尚的道德品味。童谣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对幼儿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身心发展均有积极作用。民间童谣对于幼儿语言、行为习惯、道德情感等的培养都能起到良好的启蒙作用,不仅能帮助儿童辨别好坏,而且能自觉形成好的行为习惯。我们以一首童谣为例,“上学校,不迟到,学习用品准备好;少先队,儿童团,领巾标志佩带好;这首童谣包含众多生活学习行为规范,引导幼儿做到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歌谣中的描述,将好的行为习惯融入到童谣中来,再通过童谣的传唱使得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学会用童谣中的行为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3篇

大幼儿教师应充分认识幼儿的这种认知特点,用美术图画来启迪孩子们幼小的心智。

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美术;图画;心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43-01

幼儿的心智是孱弱而单纯的,譬如一张白纸,父母是向上填色作画的画师,幼儿教师是另一种身份的画师。这个时候,画师涂抹什么颜色,孩子的心田可能就会形成什么颜色,所以,早期的教育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就应该充分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因材施教。从幼儿的教材我们也能够直观地看出,孩子们往往会喜爱那些图文并茂的画册和课本,乐于接受一些比较直观的知识信息,而美术和图画无疑就是一种最佳的方式。所以广大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幼儿的这种认知特点,可以利用美术图画来启迪孩子们幼小的心智。

我从事幼儿教师的教学培训工作,所教的是美术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来完成自己的幼教教学工作。

一、教育学生学好教育学和心理学,正确认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众所周知,人的思维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个方面,智力发展只有两种思维均衡发展才是最好的。对于幼儿而言,其逻辑思维能力要远比形象思维能力欠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些幼儿身上轻易看到,比如说目前颇为流行的一些动漫图画书,以我们成人的眼光,很难发现其中的图文意思和乐趣,但孩子们却能看得津津有味。但是,具体到一些需要用逻辑思维能力来处理的问题,幼儿因其年龄、阅历、心智等特点,就要远远输于成人了。所以,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美术教师能否用美术这一特殊的教育工具来打开孩子们形象思维的头脑,然后进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呢?这就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毋庸置疑,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只要能充分给孩子们机会去自由想象和创造,那么他的想象力就会因为学习美术而获得提高,久而久之,他的形象思维也会因此而获得发展。所以,我要求我的学生们,搞好幼儿美术教学的前提就是要认清教育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从而进行因材施教。

二、教育学生应充分认识美术学科的专业特点。

传统教育所提倡的培养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实际上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贯彻执行的教育目标。美术教育教学是完成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培养孩子们综合素质的基础工程之一。所以我常常要求我的学生们,应该充分认识美术教学这个工作的重要性,敬业才能爱岗,才能够主动地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从而掌握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最终能完美地胜任将来的幼儿美术教学工作。

三、教育学生应充分认识到美术绘画是培养幼儿好奇心的有效途径。

幼儿因为刚刚接触世界,所以对一切知识都会感到好奇,而正是这种好奇心,才会激励起他们探究新知的欲望。好奇心越强,探究的心理就越强烈。实践证明,好奇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动力,一个人好奇心没有了,他的心就老了。绘画无疑是培养孩子们好奇心的有效途径,也是保持一个人的童心和青春活力的有效途径。喜欢绘画的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不但可以极大地丰富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同时也拓展了一个人的发展空间,增强人的社会竞争力。因此,美术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一个切入点,以点带面,培养一个人广泛的兴趣。这一点认识,我常常向学生们强调,应努力从他们自身去发现规律,情商能带动智商,像他们一样,美术学得好的同学,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很强,所以美术教学应以激发和调动幼儿的好奇心为基点,这样才能够培养兴趣,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四、教育学生应正视绘画对孩子们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原则提出以培养孩子的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为目标。结合幼儿美术课而言,一支画笔,一个灵感,孩子们就能在一张白纸上创作出自己头脑里酝酿的一个小世界,这不能不说是很神奇的事情。我告诉学生们,将来在对幼儿授课的时候,可能会看到孩子们的画会画得很不成形、杂乱无序,或者根本就让大人看不懂,但是我们幼儿教师应充分理解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并尊重他们的创造成果。我给我的学生们举过一个例子:比如可以给孩子们命题画画,让他们画一条小河,然后画一只小白兔想法过河的画面。于是你可以看到千奇百怪的画面就形成了。有的孩子为小白兔安上了翅膀,是想让小白兔展翅飞过了小河;有的孩子给小白兔做了条西瓜船,让小白兔划着船过河;我们都应该尊重这些创造,正是通过这些创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活跃,思维空间无限拓展,其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培养。这就是美术课所特有的教育教学功能,值得我们每一个幼儿美术教师从中挖掘探讨。

总之,幼儿美术教学在学前教育阶段的所有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但能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的美育思想,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在进行幼师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特别重视向学生们贯彻这点认识。这不但是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也是他们作为特岗教师所必备的基本思想。

参考文献:

第4篇

带着这样的思考也可以说自责,我开始对幼儿数学教育和教法进行探究,在平日的教学中,我发现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是重中之重,为了能提高幼儿对数的理解与发展幼儿的智力,我设计了一整套数学游戏来训练幼儿,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锻炼,如:利用几何图形拼图,让幼儿观察都有什么图形,发挥幼儿的想象,看图进行讲述,幼儿的情绪高涨,积极回答问题而且能超乎寻常的进行讲述,一幼儿把笑脸想象成一个小朋友高兴的放学回家走在桥上的情景,还有的幼儿把笑脸想象成太阳刚刚升起,有很多幼儿把拱形说成桥,还有部分幼儿把拱形说成大型玩具……有一名幼儿让我很感动,竟然说出了心形代表“爱”,也说出了爱家的美好心愿。幼儿想象力之丰富真是始料未及,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真正得到了提高,整个活动不仅有效进行了整合课程的教育,而且发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及发散思维能力,在平日的教学中不断地采用递进的教学形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出示组合图形,培养幼儿观察事物的能力,这样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能让幼儿在活动中超常的发挥自己的潜能,针对这一特点,我每节的数学课,都会认真研究教材,找出最适合幼儿的游戏进行数学教学,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数学概念与运算技能,让数学活动在生活中充满情趣,赶走枯燥、乏味、抽象,我的一节公开课《图形宝宝的一家》验证了数学活动不是一潭死水,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灵趣儿……

平日里我发现孩子特别喜欢黑猫警长这一正义形象,而且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也特爱游戏运动,为了能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我设计了一节数学课《图形宝宝的一家》,伴着孩子们喜爱的黑猫警长主题曲带幼儿进入开心城堡,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说出开心城堡里有黑猫警长,还有画着五官的图形宝宝,知道黑猫警长是负责开心城堡里所有居民的安全的,幼儿带着极大的好奇心观察并能及时的发现城堡里和图形宝宝不太一样的朋友——正方体和长方体还有圆柱体,用这样的导入调动幼儿的兴趣,调节幼儿的兴奋度,能更有效地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没有了以往的枯燥,让幼儿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进行探究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了解了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不同和相同,为了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我设计了制作正方体的游戏,黑猫警长做裁判,幼儿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适时地增强了幼儿的竞争意识,活动中还安排了手指操《快乐的图形宝宝》,让幼儿在优美韵律中舒缓略紧张的神经,接下来的游戏更加精彩,给图形分类,每个幼儿的积极参与课堂出现了,给下一环节——说日常生活中的见到过的形和体做了有效铺垫,正确地区分了形与体,如:月亮是形、月饼是体……延伸活动是全体幼儿进行构建游戏,幼儿在游戏中体现了个体和整体的协作精神。

第5篇

一、教学活动目标单一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1.教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2.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4.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认为,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实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坚持性、条理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等多项目标,为孩子今后发展打好基础。然而,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教学活动计划,只提出有关学习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如小班“看卡片放实物”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感知3个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点数,说出总数;2.学习按卡片的数量放入相应数量的物体。中班“看数拨珠”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比较7以内数的多少,知道一样多;2.巩固使用计算器的常规。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对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每次教学活动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那么,《纲要》所规定的其他目标就无法完成。

二、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

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

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不会理想的。例如,教幼儿学习7的加减时,教师直接出现分合号7-2-5,请幼儿看分合式列出算式,即2+5=7、5+2=7、7-2=5、7-5=2。然后逐一指着题请幼儿编出相应的应用题,将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编应用题上。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教师片面依靠自己的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是跳跃式的,跳过实物操作的环节,直接进入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这两个环节;有的设计则是单纯的从符号到符号的过程。大班教7~10的组成和加减时,教师认为幼儿已有基础,结果就这么跳跃着教过去。然而,数理逻辑顺序的建构决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完成的,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这样的教学是不合适的。

三、数学概念模糊

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错误的情况。例如在教中班幼儿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先按一个特征分一次,再按另一个特征分一次,活动就结束了。其实,这一活动还应该有一次对同一批物体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再如,教幼儿序数时,由于对序数表示集合中元素次序的含义理解不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序数词和物体之间发生固定不变的关系,从而使幼儿错误地认为“小白兔只能住第五间房”。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

我们认为,教师加强对数学理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充分地了解数学理论以及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集合是人们所感知的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事物的整体。教师如果充分认识到集合概念在幼儿计数和数概念形成中的重要性,那么就会在多种活动中让幼儿根据着眼点的不同,认识种种不同的新集合。通过对实物的交叉分类,不仅可以活跃幼儿的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因此,教师仅仅做到知其然是不够的,还应做到知其所以然,这就必须去学习数学理论,弄清数学概念。

四、教师的语言不严谨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如教幼儿感知2的数量时,教师问:“谁能在我身上找出什么是2?”这个问题叫幼儿无法理解。又如,在教幼儿按颜色特征进行分类时,当幼儿按要求将相同颜色的塑料片放在一起后,教师又问:“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就是教师叫这样分的。其实应问:“你们是怎么分的?”再如,在教幼儿数的组成时,幼儿将8个圆片分成了3片和5片,教师问:“为什么8能分成3和5?”诸如此类的问题,问得很不明确,叫幼儿甚至成人也无法解答。有的则表达不明确,语言罗嗦。如在要求幼儿拿出与卡片上一样多的小动物放在盒子里时,教师说:“你的卡片上有几只小动物,你就从盘子里拿几只小动物放在盒子里。”“一样多”这个词是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教师不去运用,而使用了较繁琐的语言。

五、忽视评价的教育作用

第6篇

一、教学活动目标单一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1.教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2.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4.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认为,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实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坚持性、条理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等多项目标,为孩子今后发展打好基础。然而,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教学活动计划,只提出有关学习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如小班“看卡片放实物”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感知3个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点数,说出总数;2.学习按卡片的数量放入相应数量的物体。中班“看数拨珠”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比较7以内数的多少,知道一样多;2.巩固使用计算器的常规。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对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每次教学活动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那么,《纲要》所规定的其他目标就无法完成。

二、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

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

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不会理想的。例如,教幼儿学习7的加减时,教师直接出现分合号7-2-5,请幼儿看分合式列出算式,即2+5=7、5+2=7、7-2=5、7-5=2。然后逐一指着题请幼儿编出相应的应用题,将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编应用题上。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教师片面依靠自己的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是跳跃式的,跳过实物操作的环节,直接进入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这两个环节;有的设计则是单纯的从符号到符号的过程。大班教7~10的组成和加减时,教师认为幼儿已有基础,结果就这么跳跃着教过去。然而,数理逻辑顺序的建构决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完成的,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这样的教学是不合适的。

三、数学概念模糊

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错误的情况。例如在教中班幼儿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先按一个特征分一次,再按另一个特征分一次,活动就结束了。其实,这一活动还应该有一次对同一批物体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再如,教幼儿序数时,由于对序数表示集合中元素次序的含义理解不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序数词和物体之间发生固定不变的关系,从而使幼儿错误地认为“小白兔只能住第五间房”。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

我们认为,教师加强对数学理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充分地了解数学理论以及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集合是人们所感知的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事物的整体。教师如果充分认识到集合概念在幼儿计数和数概念形成中的重要性,那么就会在多种活动中让幼儿根据着眼点的不同,认识种种不同的新集合。通过对实物的交叉分类,不仅可以活跃幼儿的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因此,教师仅仅做到知其然是不够的,还应做到知其所以然,这就必须去学习数学理论,弄清数学概念。

四、教师的语言不严谨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如教幼儿感知2的数量时,教师问:“谁能在我身上找出什么是2?”这个问题叫幼儿无法理解。又如,在教幼儿按颜色特征进行分类时,当幼儿按要求将相同颜色的塑料片放在一起后,教师又问:“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就是教师叫这样分的。其实应问:“你们是怎么分的?”再如,在教幼儿数的组成时,幼儿将8个圆片分成了3片和5片,教师问:“为什么8能分成3和5?”诸如此类的问题,问得很不明确,叫幼儿甚至成人也无法解答。有的则表达不明确,语言罗嗦。如在要求幼儿拿出与卡片上一样多的小动物放在盒子里时,教师说:“你的卡片上有几只小动物,你就从盘子里拿几只小动物放在盒子里。”“一样多”这个词是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教师不去运用,而使用了较繁琐的语言。

五、忽视评价的教育作用

第7篇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它具有通用性、准确性和规范性的特点,是一种表达科学思想和数学思维的载体。“数”的教学不仅要让幼儿了解“数”的意义,更要让幼儿会用“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要让幼儿在学习中锻炼逻辑思维,因而在教学中,从幼儿入学起就应该重视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幼儿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入手,提出数学语言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培养幼儿数学语言的方法。

一、幼儿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

1.从具体到抽象

例如:问一个两、三岁的儿童。“你家里一共有几个人?”他能列举出“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我”。却回答不出“一共有3个人”。这说明这时的幼儿还不能从事物的具体特征中摆脱出来,从面抽象出数量特征。

2.从个别到一般

例如:大班幼儿在学习数的分合时。对于分合式意义的理解是从个别到一般,逐渐达到概括程度的。教师首先让幼儿分各种不同的东西:2只苹果、2个玩具……并用分合式记录下来。这时幼儿对分合式意义的理解还停留于它所代表的那一件事。当老师问这些式子一样不一样时,大多数幼儿都回答不一样。

3.从不自觉到自觉

例如:小班儿童在将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归类时,往往会出现做的和说的不一致的情况。不少幼儿能根据感官判断其共同特征并进行归类,但在语言表达上却不一致。显然,幼儿这时的语言表达往往是不随意的,仅作为动作的伴随物,而不是思维过程的外化。

4.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我们曾观察到一位小班幼儿给图片归类,他自己是按照形状特征分的。当他看到有的幼儿在按照颜色特征分类时,就说别人“是乱七八糟分的”。这时对方也发现两个人分得不同,对他说:“你是乱七八槽分的。”然后,当我们问幼儿“你是按照什么分的?”时,他们都不能回答。由此可见,幼儿意识不到自己归类的根据,更无法从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

二、正确培养幼儿数学语言的方法

1.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敢说

作为一名成人,我们幼儿教师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对孩子们的要求过高,急于让他们在尽快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学习高度,数学学科也是如此,我们常常在培养孩子们的数学语言时欲速则不达。这时,我们要明白,要培养孩子们科学准确的数学语言,就先得从让孩子们敢说开始,没有敢说这个基础,就谈不上准确,抑或生动。毕竟,孩子们刚刚换了一个崭新的环境,羞于说话、讷于表达都是正常的。鉴于此,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具体的生活与课堂活动中。我们都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

2.充分挖掘,拓展“说”的内容

大班的孩子观察能力薄弱,表述丰富的数学现象时往往说法单一,三言两语说完就无话可说了,这就反映了他们的思维比较简单、肤浅、片面。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操作、演示、看图等物质化活动,充分挖掘,多方诱思,寻找出其中的可用因素,启发孩子做出不同表述。例如,在教学“8和9”时,教师引导孩子看图并做表述:“图上画的是老师和小朋友在一起浇花,一共有9个人,有9盆小花。两旁有8棵小树,中间花坛里开了8朵花,还有9只蝴蝶。”教师可启发孩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多角度地再做较深层次的表述:“9个人中1个是老师,8个是小朋友;9个人中有6个人戴了红领巾,有3个没有戴;8个小朋友中,有4个男的,4个女的;9盆小花排两排,一排是5盆,一排是4盆”……这样,充分挖掘课本插图的潜在功能,一图多“说”,不但让孩子们初步感知了抽象的“8和9”,了解了8、9的组成,而且拓展了思维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语言,有利于数学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

3.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

在课堂上或游戏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说话氛围,比如采用扮演故事人物(或其他)角色的方式,让幼儿模仿故事人物说话,提高幼儿说话的兴趣;要尽量给幼儿提供发言机会,可单独与幼儿交流,也可让幼儿在几个小朋友面前说话,使得幼儿敢于在大庭广众面前大声说话。

4.要赋予“说”以生命力

幼儿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夸美纽斯曾说过:“一个能够动听的明晰地讲授的教师,他的声音该像油一样进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教师讲述时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幼儿丰富的数学素养。首先,教师应该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问题。其次,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孩子带入美的意境中。这就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语言的直观,联系幼儿熟悉的事物,运用形象类比或比喻,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使幼儿迅速理解所描述对象的特征,给幼儿以生动感,并获得生动、鲜明、深刻的形象。如:《认识时钟》的教学中,为了让幼儿明白时针和分针的运行关系,我把它们的转动类比成赛跑,说成时针和分针进行跑步比赛,时针跑一格,分针跑一圈。

5.善于导入教师的语言表达,提高注意力

第8篇

1 让幼儿在选择测量对象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会发散性思维

自然测量活动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户外进行,我们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用品及周围的设施,自然物都为幼儿的探索活动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教师首先选择黑板,两根柱之间的距离以及水桶里的水做为测量的对象,然后启发、引导幼儿在周围环境中自由地寻找自己想要测量的对象,幼儿通过细致的观察,确定了窗台、桌子、钢琴、玩具、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及人的高度,树的粗细等多种测量对象,他们在自由寻找的过程中,幼儿所目击的能够举一反三,从一个对象联想,迁移出另一个对象,我认为幼儿选择多样性测量对象的过程,也正是学习发散性思维的过程。

2 让幼儿在测量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训练发散性思维

当幼儿选定了测量的对象后,这些物体可以用什么工具来测量呢?当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幼儿只能局限于日常生活经验,都说用"尺子""称"等,而当教师提出还可以用其他东西来代替进行测量吗?幼儿的思维一下子激活起来,他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用吸管、绳子、竹竿、标子、小碗、勺子、人的手掌脚步等多种测量工具。我认为利用多种工具来完成测量任务的过程中,其发散性思维便得到有效的训练。

3 让幼儿在循序渐进活动过程中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促进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水平必然是其逻辑思维的影响。因此,训练幼儿思维的逻辑性无疑有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水平的提高,幼儿在周围寻找到测量工具之后,我先让幼儿掌握测量方法,进一步引导幼儿思考不同类型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对象之间的关系。我没将答案直接告诉幼儿,而是先引导幼儿进行自主、多样的测量活动,然后再组织各抒己见,我用竹签测门的宽度,我用手掌量玩具厨的高,我用小碗量水等,启发幼儿概括测量长度和测量容量的工具。这样能使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向抽象概括性发展,而思维逻辑性的提高又为发散性思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灵活的思维,具有可变通性、多样性,它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去寻找多种新颖的答案。如:当幼儿说出水可以用小碗来测量时,教师可以启发幼儿说出小碗还可以测量哪些东西呢?当幼儿说出人的脚步可以测量小路的长度时,教师再次启发幼儿说出人的脚步还可以测量什么呢?通过这种形式的启发引导,随着变化随时改变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培养幼儿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让幼儿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渗透测量活动,训练幼儿思维的敏捷性,促进发散性思维

第9篇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孩子思维能力锻炼的黄金期,希望能帮到你。

在宝宝出生的那一刻,他就开始认识这个世界,也在开始学习并运用思维来思考东西。

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智力活动能力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因而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成才最重要的智力因素之一。逻辑思维能力在一个人一生的任何阶段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儿童发展的早期,如果父母注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这对于孩子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性的作用。

人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即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来说,这个时期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萌发期和关键期,所以,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从小就开始发展的,要让孩子更聪明、更胜人一筹,从小就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变得相当重要了。

0~3岁:动作思维为主在这个阶段,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孩子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比如说,孩子常常会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生理、心理发展都不完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往往都是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做起。

首先,理解数字的基本概念。这个阶段晚期的不少孩子,就已经能够从1数到10了,甚至能数得更多。父母在教孩子数数时,不能操之过急,应多点耐心。让孩子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用手摸物品,这些物品可以是珠珠、碗、豆豆等。因为孩子能够用手触摸到着物品更加能引起孩子数数的兴趣。

其次,学习分类法。引导孩子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归为一类,可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用途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寻找归类的标准,即事物的相同点。这样也能够使孩子注意事物的细节,增强孩子的观察能力。

这时父母们要注意的是,应该根据这个时期孩子的发展特点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对物体进行归类的时候,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动手把同一类物体摆放在一起,之后再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重新归类,引导孩子动手操作。

再次,让孩子了解顺序的概念。这种学习有助于孩子今后的阅读,这也是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这些顺序可以是从大到小,可以是从硬到软、从甜到淡,同样也可以反过来排列。如家长可以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让孩子动手把苹果按大小排列起来;或者拿来软硬不同的东西让孩子按照软硬度来排列。

当然,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有许多可以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式和方法,也同样有许多内容可以有助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如让孩子掌握左右、前后、里外等的空间概念。其实,只要父母善于发现,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就一定可以在生活中逐步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3~4岁: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们已经能摆脱具体事物或行动的束缚,能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个时期的动作思维仍然占很大的部分,但是形象思维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孩子的思维活动已经可以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了。

在这个时期,如孩子数1~10的数的时候,刚开始可能要依托或借助一些具体的物体(如10个珠珠等)才能完成,但是只要父母注意引导,就可以逐步地过渡到用眼睛“默数”的程度。这其实就是一种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的简单转化。

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父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培养简单的看图说话的能力。在认数1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说出带有数量的一句话;在认数2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孩子说出带有数量的两句话;依此类推,逐步提高难度。在加法的学习中,通过展示图形,使孩子说出2句或者3句话等等,通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加法意义的认识,同时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这也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使思维的眼睛,孩子通过观察获得表象,又通过观察进行比较异同,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如大小观察、种类观察、颜色观察等。观察有序能促进思维有序,使学生考虑问题有条有理,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同时使语言表达趋于条理化,促进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所以,观察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次,动手的能力的培养。这个时期的幼儿已经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但是思维仍然离不开动作和表象,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促进思维能力的萌发。

其实,培养这个时期的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许多的方法,父母要能够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4~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4~6岁的孩子思维已经能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对于事物的理解也发生了各种变化。首先,从理解事物个体发展到对于事物关系的理解;其次,从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来理解,譬如当你用语言向孩子描述事物时,一般情况下他都会理解。

第三,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不停留在对事物的简单表面的评价上,现在已经开始对事物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早期的孩子在看电视的时候,他只能简单的分辨出所谓的“好人、坏人”,这时他已经能知道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明他的看法。另外,这个时期孩子的思维已经能够从事物的外表向内部、从局部往全面的深度去进行判断和推理,并且在不断地加深。

其实,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 家长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很多事情来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逻辑思维是一项高级的智力活动,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实际操作中,父母可以多加利用。所以,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1.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使孩子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的孩子遇到各种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而有的孩子还处在自己思考的过程时,有些家长就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这样,虽然当时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

因为家长经常这样做,就会养成孩子依赖家长的习惯,而不会自己主动去寻找答案,不可能锻炼出独立思考的能力。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寻找答案的方法和途径,启发孩子了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自豪和成就感,他的思维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从而产生新的动力。

2.讨论、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在孩子的生活中、学习中,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家长应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共同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归纳,需要推理,需要设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

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所以,在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时候,家长同时也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方法,以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较快提高。这些基本方法包括: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当然父母不能只是用泛泛而谈、过于理论的方法来指导孩子,应该在具体的生活情景或者例子中,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孩子讲解和引导才行。

3.丰富孩子的知识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会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也经验可以使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等,使逻辑思维灵活而敏捷。以化学家门捷列夫为例,他之所以能发现和创建元素周期表,这是不仅仅是因为他深通化学知识,而且他还对物理、气象等科学领域都有涉猎,从而才能科学地制定出在人类化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元素周期表。

同样,如果孩子的阅读能力有限,家长可以多给孩子买一些动画书、卡片、通俗易懂的故事书,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找一些动脑筋的故事书籍,如寓言故事、科普性读物等,常常拿出来和孩子一起讨论,这样就能提高活跃孩子的思维,提高他们进行积极的逻辑思维的兴趣。

需要指出的是,家长在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时候,应该立足于让孩子对这些知识充分理解,这是提高孩子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因为孩子不理解的东西,是很难去进行积极的思考的。所以,有目的的扩大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知识也是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见多识广,孩子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开展起来。

4.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孩子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到其兴趣的支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不断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因为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是逻辑思维能力的来源之一,只有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的孩子,才会引发其对于更多的事物思考。

因此,家长在指导孩子进行思维活动时,应该一方面根据孩子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另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孩子对于事物的兴趣。

5.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思维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接着便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训练过程,所以说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会积极活动,从而有效地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知道,年幼的孩子总会提出各种稀奇古怪、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当孩子爱提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时候,家长要跟孩子一起讨论、解释这些问题,家长的积极主动对孩子影响很大。如果遇到家长自己也弄不懂的问题,那么家长可以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获得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其实可以给孩子提供很好的榜样,引导孩子遇到问题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这也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对于这个时期的幼儿,家长也可以在生活中经常对孩子提出一些问题,或者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所以,家长应鼓励孩子对客观事物进行提问和思考,尤其是当孩子凭自己的经验作出了判断,并发表意见的时候。这样能使孩子对客观事物的浓厚兴趣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因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极大地刺激孩子的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6.利用想象打开思路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它能为逻辑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因此,要善于对孩子提出各种问题,让孩子通过想象来打开思路。物理大师牛顿在苹果从树上掉下现象中引发出想象,最终研究出万有引力律。某物理学家在评价爱因斯坦时说:“作为一个发明家,他的力量和名声,在很大程度上应归于想象力给他的激励。”这些都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想象的重要性。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要孩子发挥想象并不难,关键在于家长随时随地的启发,生活中只要家长善于发现,善于抓住时机,就一定能够非常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比如,当看到小汽车圆圆的轮子时,可以让孩子想象一下,圆的轮子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家长提出任何具有想象意义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都可能千奇百怪,也可能大大出乎家长们的预料,在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能嘲笑孩子的创意,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家长所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

其实,以上各种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只要经常使用,运用得当,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只要父母做个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利用各种时机,就一定能够有效地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逻辑思维;素质教育;逻辑教学

一、 我国逻辑教学的现状

逻辑学的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发达的一个必要条件,逻辑思维传统的缺乏是造成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和近代科学的重要原因。而西方的传统却是重理性和逻辑思维。逻辑学的昌盛是科学事业发展和发达的一个必要条件,我国在逻辑学研究和应用方面一直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这是我国近代科学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重大根源之一。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更有一些人认为逻辑没能有什么实用价值,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逻辑学的作用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逻辑学不可能像经济学那样,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像数理化那样直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逻辑学的普及力度较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列为七大基础学科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逻辑,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六门学科在小学或中学就已经开始学习,在幼儿园中甚至已经开始接触些简单的数学知识了,而逻辑学也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人们的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可是在中国逻辑学课程在大学才开始开设,其中只有部分文科院校的部分专业开设逻辑课程,有少数的一些院校把逻辑学作为公共选修课,但是课时极少。有相当一部分人,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逻辑学为何物?不知道逻辑学是研究什么的学问?所以,逻辑学在许多人的认识中认为是“神秘”的。我国的教育体制不重视逻辑学教育,逻辑学课程没有占据它应有的位置,没有把训练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忽略了逻辑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

二、 逻辑学素质教育的基石

1.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的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深化的理论研究以及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完善,越来越强调把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它要求智育工作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由传统的知识型人才向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智能型人才转变成为问题的焦点之一。

2. 逻辑学无可替代的作用

而逻辑学作为一门关于思维的科学,恰恰是上述目标的实现的关键。逻辑思维能力是人才素质最重要、最基础的素质之一。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逻辑学列为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相齐的七大基础学科,足见逻辑学在各门学科中的重要地位。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的一门工具性的科学,它的自身具有全人类性。逻辑科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科学,既有人文社会科学特色更有自然科学属性。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广泛进行现当代逻辑科学的素质教育,不但有助于推进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而且是加速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无可置疑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

人们思维(要有逻辑性)就得准确地使用概念,恰当地进行判断,有效地进行推理,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强逻辑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国高等院校文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尤其在法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等专业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在本科教育中,形式逻辑是各院校普遍开设的课程,也有一些院校开设有辩证逻辑 、数理逻辑课程。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预见决策、高效思维、应变等能力,而这些能力均受制于逻辑思维素质,有的本身甚至就是逻辑思维素质的具体表现。素质教育不应该只是培养一些只会死记硬背的工具,而是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的人。当前,我国大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综合推理和复杂推理的能力很低。要使大学生思维达到理性、严密、系统的自觉水平和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就必须接受系统的逻辑教育。因而正确认识逻辑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成为理论和实践的迫切要求。

三、 实践中的逻辑教学与人才培养

1. 提倡和加强逻辑应用研究

众所周之,逻辑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有较强应用性的工具学科。自人类诞生之日起,逻辑学就与理性、语言、思想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现代社会,逻辑学又与科学、民主、法制等观念有着内在的相关性。逻辑学发展至今,已是一门纷繁而系统的科学体系,尤其是现代逻辑,它已是与现代数学相通相融的一门精确性科学,不仅与数学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符号数学、逻辑代数等多门数学分支,且与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系统科学等结合起来,本世纪以来,逻辑学发展的第一个趋势就是它在各个领域的高度渗透,与各门学科高度结合,涌现出大量的分支。我国为了适应国际竞争与国际发展的大环境,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要实现“科教兴国”,必须大力发展科学与技术,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而这两个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逻辑学的发展与研究。因为无论任何一门具体科学都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构成的理论系统。科学要向前发展,其理论系统就要修改或重新建构,这些就会必然有逻辑学的应用大学教育旨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这些都是以逻辑思维素质为基础的。

2.在逻辑教学中实现人才培养的途径

(1)加强逻辑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现当代逻辑学已是高度抽象化和科学化的形式理论体系,通过逻辑学的学习,可以训练、培养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人们思维水平。如命题演算不仅仅是一些理论性很强的逻辑公理化系统,而且也是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形式化系统,通过对命题演算的学习和运用,不仅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而且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形式化(机械化)地思考问题,获取新知、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增长。思维效率也就是思维速度,即在单位时间内,人的思维所能得出的正确思维成份或有效思想数量和质量。逻辑学要求人思维时必须遵守一定的思维规律和规则,这些规律和规则是人们长期思维活动中约定俗成的,是人类思维的客观规律和规则。运用一系列逻辑方法,有利于人们减少思维的弯路、避免误入歧途;同时,由于推理形式和证明形式的发明和应用,就使得有可能发挥推理和逻辑证明的效能,为取得人所必须的知识提供简捷的手段,由此,通过学习逻辑学并运用之,可以大大提高人的思维效率。

(2)结合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逻辑素质作为重中之重。传统教育是培养知识型人才,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智能型人才。在知识型教育模式向智能型教育模式的转换中,逻辑的地位愈加凸现,因为智能型教育模式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语言表达、预见决策、高效思维等能力,而这一切都是以逻辑思维素质为基石的。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而不是把专业知识,始终放在首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与发展,为我们展示了无限发展的前景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各学科飞速发展,越来越高精尖化,这意味着各门学科的抽象化程度愈来愈高、逻辑性越来越强,许多学科向形式系统化、公理化方向发展,符号越来越普遍地出现在学科之中,甚至深人生活的各个角落。学科系统化、生活符号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如果主体逻辑思维素质不高,就难以驾驭这些符号,难与这些符号系统交流。良好的逻辑思维素质是学业和事业成功的保障。同时,社会的发展就意味着机遇的寻找和选择。一些企业之所以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其中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管理者缺乏辩证的判断推理能力,不能及时地识别机会、捕捉机会、主动地创造机会,只认识表面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因而也就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以至于失去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机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已成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实现以集约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有鉴于此,在专为培养优秀的现代企业管理而设立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入学考试中,就有逻辑这一学科。所以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在社会实践中采取什么思维方式,能达到什么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管理活动理论水平,并进而影响到管理的实践效应。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

参考文献:

[1]I・M・鲍亨斯基.逻辑、方法论和科学(陈波译)[J].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8, 2:67-68.

[2]对逻辑的思考――逻辑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57-158.

[3]金岳霖.金岳霖学术论文选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53-354.

[4]邱仁宗.当代思维研究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45-246.

[5]中国逻辑学会. 逻辑研究文集[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511-512.

[6]宋文淦. 符号逻辑基础[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0-23.

第11篇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幼儿教育 教育方法

幼儿教育是指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它是我国学制中的第一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关怀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长足进步。

一、打好性格基础,努力提高情商

情商高可以使智力平平的幼儿最终创造辉煌的人生,情商低也可以使智力超常的幼儿变成一个平庸的人,性格基础是早期生活奠定的,最初几年的生活习惯、父母态度、家庭气氛,以后都会慢慢形成幼儿的性格特点,每一个习惯在其养成的前期特别重要,因此,每件事一开头就坚持按要求做,不该做的事一开头就坚决不做,从不迁就,慢慢习惯就会养成。幼儿期儿童意志行为还很差,不能较长时间控制自己,幼儿行动的目的性也较差,行动缺乏明确目标,往往与直接兴趣或需要、个人愿望相联系。例如:做好事为了得到一朵小红花或是为了得到教师表扬。因此,要培养幼儿是先有目的,努力实现目标,自觉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并为实现目标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

二、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伴随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所谓习惯,是指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养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习惯的最大特点是自动化,人们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其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效率便会提高。研究表明,3~12岁是年轻一代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然而,家长总是以孩子小为借口,纵容孩子的一切,致使孩子在饮食方面养成偏食、挑食的坏习惯,有的甚至追在孩子后面跑着喂饭,生怕孩子饿着,或是一味满足孩子的胃口,一日三餐都是孩子喜欢吃的饭菜,这样只能造成营养失衡;合理、科学的搭配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保障。除此之外,家长应该在习惯养成的关键期陪伴在孩子左右,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说起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能不关注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学习能力是由感觉动作、听知觉和视知觉三大功能决定的。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从小培养;②从小事抓起;③不能有例外;④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制定规范并合理运用强化机制;⑤注意实践和行为指导。借用英国的一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说的就是,要养成好习惯,贵在行动。总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三、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条件,是一个人能力发展的动力。责任心如此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呢?

一方面,学校和家庭共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学校里,教师是幼儿的领路人,应做到真心与他们做朋友,善于倾听,启发他们热爱生活和社会,关爱家人和朋友,引导他们逐渐养成自尊、自信、民主、和谐的处世习惯,从而产生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的责任感。

另一方而,锻炼承担责任的能力。每一种能力的锻炼都应该来自于实践,因此,给予幼儿适当的承担责任的机会。我们可以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小作业,如分发玩具、收交作品、整理书桌等,或者通过游戏、故事中的角色表演等,让孩子逐渐懂得:在这个世界上,自己一方面要享受别人对自己的养护、教育和帮助,另一方面负有许多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一个不尽社会责任的人是一个对人类无益的人,而一个不会做事、无能为力的人是不受大家欢迎的。要鼓励孩子从小融入集体,有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观念,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也就是让孩子看到自己生活的意义,看到自己的行为能为他人带来影响,从而生出自豪感和责任心。

四、在教学中重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大多数人对“健康”的认识都比较片面,认为幼儿的身体健康就是健康,而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这种对“健康”认识的偏差,使我们忽视了幼儿的非智力教育,妨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健康的身体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要想使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全发展,首先要使儿童有健康的躯体,这些就需要我们的保护和锻炼。比如规律的饮食和睡眠,适当的劳动和游戏,这些都是儿童生理健康的保证。

身体健康了,还要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儿,智力发育正常、积极向上、情感丰富、性格开朗而又有自控能力、同别人友好相处、适应集体生活等。要想使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多站在幼儿角度,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为幼儿营造出一个能够相互接纳、信任、尊重、和谐的生活氛围,并与他们建立平等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因此,老师要放手让幼儿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并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五、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经过数学学习,感受到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数学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亲自操作。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和实践,得出的相关结论在幼儿的脑海里会留下深刻印象,然后教师给予及时的补充和说明,知识便会扎实牢固地被幼儿接收。数学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复习和整理习惯,从而提高小朋友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幼儿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民族素质和国家的未来,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我们期待着幼教事业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季湄.面向新世纪的世界幼儿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1999.

第12篇

对稍滞的孩子,可用“你能勇敢地说了,真好!”来鼓励、强调个体间的纵向比较,而淡化群体间的横向比较,让那些滞后的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而减轻语言发展的压力,从而让所有的孩子在真正宽松的语言氛围中敢说。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最大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教育必须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更新和创造,能培养出善于学习、善于质疑,具有批判精神,并能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据此,人们将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作为当今幼教改革的重要目标,所以在目前探讨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较行之有效呢?作为从事多年幼儿教育工作的一线幼儿教师,我认为应该选择一个与幼儿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作为突破口。比如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就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一定的可能性。

理论和实践依据:

1.幼儿期就开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性、可能性。幼儿自身是具有潜在创造力的,三至六岁的幼儿精神世界充满着好奇、探索和幻想,他们的思维往往不受习惯的约束,能根据问题的要求使用一种新的、非同寻常的方法去寻求答案。另外,据心理学研究测试,四至四岁半是发散能力的一个飞跃变化时期,这个时期对发展幼儿能力和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抓紧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要让他们错过了这个重要时期。

2.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关系,同为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人们为什么能通过交谈、通信等语言活动来交流思想呢?就是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语言活动离不开思维,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或字形集合,而是有确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不是别的,正是思维的内容或结果,思维的水平,往往影响着语言的水平。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思维之所以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念存在于词当中,抽象逻辑思维的进行或最后的结果都必须以词作为它的工具、它的承担者。所以有人把语言称为思维的最合适的“物质外壳”。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思维的发展,能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而教师在向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时,指导幼儿从各个角度去认识事物、描述事物,鼓励他们去构想不同的答案,语言内容也就新颖、奇特、表达生动,促使幼儿的思维活动呈现多向性、独特性、变通性,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叶圣陶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定型,思维是语言的基础”。由此可见,发展语言能力就是发展思维能力,而发展思维能力正是发展智力的核心。

3.幼儿语言教育现状与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在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传统教学中,有不少好的经验,其中也不乏创造性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实际上注入式多,定向思维多。在故事教学中,常见的是教师讲,幼儿听,然后提几个问题,在老师指点的范围内学习词句、记忆情节。在诗歌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机械地让小朋友一遍一遍地读,直到能背诵为止。有些本来是属于创造性讲述范畴的课型,如续编故事、生活经验讲述等,也被束缚在教师所规定的范围里,因而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产生这些现象,往往是由于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幼儿积极性、创造性的特点。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幼儿思维活动的定向性,转变为多向性、变通性,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一、实施过程

营造幼儿语言活动中的宽松氛围,鼓励幼儿敢说,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首先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有了宽松、愉快的气氛,孩子才想说、敢说,并且感受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就是让幼儿随意自由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要坚持“理解接纳,支持鼓励”。

1.允许并接受孩子的语言特点。在进行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支持、少反对;多欣赏、少讽刺;多启发引导、少消极灌输。受生活经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限制,以成人的标准来说,有时幼儿的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或恰当,在讲述时小班幼儿往往有些词还不会用,有的孩子就会用方言来表达。尽管这样,这时我除了引导幼儿准确地表达,还极力地鼓励与表扬幼儿,因为他们能使用语言解决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2.耐心满足孩子语言交往的需要。以前在集体语言教育活动时,当有个别孩子把问题答的与教师设想的大致符合时,教师马上就此小结了,迅速进展下一个问题,这样往往容易在幼儿之间形成一个思维定势。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幼儿突破定势,激发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

3.减轻孩子语言发展的压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竞争来刺激孩子发展,比如在语言活动中,也有比比谁想得快、说得多之类的内容,结果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语言发展好的孩子,语言水平稍弱的孩子就干脆不举手了,以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老师总是表扬他们说得好”。其实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学习优势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承认差异,并重视差异,不要总是一概以“说得完整”“用词丰富”这些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孩子,而可以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来对待语言水平不一的孩子。对稍滞的孩子,可用“你能勇敢地说了,真好!”来鼓励、强调个体间的纵向比较,而淡化群体间的横向比较,让那些滞后的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而减轻语言发展的压力,从而让所有的孩子在真正宽松的语言氛围中敢说。

4.掌握提问技巧,开阔幼儿思路。在集体语言活动中,常通过提问来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通过提问来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

因此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始终坚持问题要提得“活”,要尽量开阔幼儿思路,具体体现在:(1)变单一性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2)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的问题;(3)变封闭式提问为开放式提问;(4)由教师提问到幼儿提问;(5)多让幼儿仿编或创编,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等。

二、讨论与建议

1.上述的语言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其效果也是很明显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要防止幼儿的思维在模糊状态中就发散开去,以致思路不清。扩散思维是多向的,但必须符合逻辑,必须立足于一个发散点,而不是随便胡思乱想。

2.通过语言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的目标,但这个目标一定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从自己的脚下出发,有所进步。

3.教师要提高本身的素质,要思维活跃,语言敏感性强。

在与幼儿的语言交往中,能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才能启迪幼儿的创造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尝出了艰辛和幸福。艰辛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懈的探索过程,需要教师能和孩子一起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我深感高兴的是,实践证明:在语言教育中确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只要教师坚持不懈,为幼儿创造各种发展的机会与条件,就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13篇

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幼儿期就开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性、可能性幼儿自身是具潜在创造力的,三至六岁的幼儿精神世界充满着好奇,探索和幻想,他们的思维往往不受习惯的约束,能根据问题的要求使用一种新的、非同寻常的方法去寻求答案。

(二)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关系,同为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人们为什么能通过交谈、通信等语言活动来交流思想呢?就是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语言活动离不开思维,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或字形集合,而是有确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不是别的,正是思维的内容或结果,思维的水平,往往影响着语言的水平。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思维之所以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念存在于词当中,抽象逻辑思维的进行或最后的结果都必须以词作为它的工具、它的承担者。 由此可见,发展语言能力就是发展思维能力,而发展思维能力正是发展智力的核心。

(三)幼儿语言教育现状与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在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传统教学中,有不少好的经验,其中也不乏创造性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实际上注入式多,定向思维多。在故事教学中,常见的是教师讲,幼儿听,然后提几个问题,在老师指点的范围内学习词句、记忆情节。在诗歌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机械地让小朋友一遍一遍地读,直到能背诵为止。有些本来是属于创造性讲述范畴的课型,如续编故事、生活经验讲述等,也被束缚在教师所规定的范围里,因而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产生这些现象,往往是由于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幼儿积极性、创造性的特点。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幼儿思维活动的定向性,转变为多向性、变通性,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1.实施过程营造幼儿语言活动中的宽松氛围,鼓励幼儿敢说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首先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有了宽松、愉快的气氛,孩子才想说、敢说,并且感受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就是让幼儿随意自由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要坚持"理解接纳,支持鼓励"。

1.1 允许并接受孩子的语言特点在进行语言教育活动中

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支持、少反对;多欣赏、少讽刺;多启发引导、少消极灌输。受生活经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限制,以成人的标准来说,有时幼儿的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或恰当,在讲述时小班幼儿往往有些词还不会用,有的孩子就会用方言来表达。尽管这样,这时我除了引导幼儿准确地表达,还极力地鼓励与表扬幼儿,因为他们能使用语言解决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1.2 耐心满足孩子语言交往的需要以前在集体语言教育活动时

当有个别孩子把问题答的与教师设想的大致符合时,教师马上就此小结了,迅速进展下一个问题,这样往往容易在幼儿之间形成一个思维定势。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幼儿突破定势,激发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

1.3 减轻孩子语言发展的压力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以竞争来刺激孩子发展,比如在语言活动中,也有比比谁想得快、说得多之类的内容,结果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语言发展好的孩子,语言水平稍弱的孩子就干脆不举手了,以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老师总是表扬他们说得好"。其实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学习优势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承认差异,并重视差异,不要总是一概以"说得完整"、"用词丰富"这些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孩子,而可以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来对待语言水平不一的孩子。

1.4 掌握提问技巧

开阔幼儿思路在集体语言活动中,常通过提问来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通过提问来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

因此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始终坚持问题要提得"活",要尽量开阔幼儿思路,具体体现在:

1、变单一性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

2、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的问题

3、变封闭式提问为开放式提问

4、由教师提问到幼儿提问

5、多让幼儿仿编或创编,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等。

2.讨论与建议

2.1 上述的语言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其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要防止幼儿的思维在模糊状态中就发散开去,以致思路不清。扩散思维是多向的,但必须符合逻辑,必须立足于一个发散点,而不是随便胡思乱想。

2.2 通过语言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的目标,但这个目标一定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从自己的脚下出发,有所进步。

第14篇

【关键词】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生思维特点主要以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相对较弱,形成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迅速而有效掌握数学和其它文化知识,而且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主要包括分析与综合能力、比较与分类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等。小学生初步抽象思维能力必须从小抓起,况且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是小学生认识数学、掌握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一条捷径,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1 调查与分析: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都是有机地综合地交叉地进行活动的。为了比较清楚地了解小学低年级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现状,我们侧重了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四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

参加调查的对象均为一年级学生,他们入学只有近一个月的时间。

分析与综合能力方面:调查的目的主要借助直观的图形的分析综合,得出抽象的分析综合。结果显示近一半低年级学生因学前教育的影响,他们能从观察图形过渡到用一些简单语言概括结论。

比较与分类能力方面:调查的目的侧重于式与式的比较,鼓励写出多种不等式。结果显示由于学生进校一个多月,按照教材的要求在教师的日常引导下,加上入学前家庭、幼儿园实施计算教学的训练,对于单个数的比较过渡到式的比较,困难不大。因而此题正确率位于调查题目之首,正确率达87.8%,并且也有少部分学生还写了更多的比较式,思维灵活。

抽象与概括能力方面:调查的目的根据生活经验初步建立可逆联想;在直观了解正方形的特征基础上画出正方形,形成相应的初步的空间观念。结果显示解答逆向思维应用题的确有难度,只有40.1%学生能灵活运用“可逆联想”。低年级小朋友在学前教育时已初步学会能辨别正方形、长方形区别,因而连接各点成正方形,正确率有62.6%。但我们发现该题学生对正方形的理解多局限于正向的图形,变换图形角度的答案很少出现。

2 按照认识规律,探究教学方法。

2.1适度使用教具,促进思维发展。

小学生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要使小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就要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学具对发展抽象思维能力起一定作用。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将小学生动手操作的程序,在老师引导下转化为小学生的智力活动。如让学生用四个小木块进行数字“4”的分解与组成时,启发学生有序地分解后帮助学生理解“4”的组成,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脱离学具后进行有序地思考,而且对其它数字,如:“5、6、7、8”等的分解和组成,也能摆脱学具,从而抽象思考出它们的分解和组成。可见,恰当使用学具能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但只能是有效使用,否则是难以提高的。

2.2构建习题框架,综合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多启发学生按逻辑顺序思考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为了强化思维训练,在课堂上构建习题框架,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将内容上有联系的易混淆的题放在一起练习,让学生区别辨认,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2.3训练思维语言,理清思维过程。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因为人们是借助语言表达思想。所以语言能力启蒙培养有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思考再回答,而且要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并且要注重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这样的启蒙培养,持之以恒是有效的。

3培养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

良好的思维品质是衡量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指标。思维品质的实质是指人的思维能力的差异。它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敏捷性。

在教学中注重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发展求异思维,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注重判断题的训练,可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4尊重学生差异,促进人人发展。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必须着眼于思维的各种品质。良好思维品质是衡量逻辑思维能力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思维品质的实质,就是人的思维能力差异的表现。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敏捷性等。

第15篇

一、幼儿教育融合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下的幼儿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传统模式相对单一、陈旧的手段已经在信息技术的对比之下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幼儿教育融合信息技术并非只是形式上的变革,其更深层的意义乃是教育思想、理念的根本性变化。融合信息技术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是对传统模式的突破,使教育跟上时展变化的步伐。幼儿教育融合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既体现在教学水平的现代化创新,又体现在幼儿学习效率与效果的提高以及对信息环境的快速适应与接受。

二、幼儿教育融合信息技术的可行性

从硬件条件看,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不断深入已经使时下绝大多数幼儿园配备了多媒体显示屏、电脑、投影仪等硬件设备其中之一甚至兼而有之。这些设施设备的应用其实已经成为幼儿教育行为过程中十分普遍的标配用具,差异之处只是不同教师对其应用的广泛程度而已。从软件上看,时下包括PS技术、Windows系统等已经为多数幼儿教育了解、掌握甚至熟悉,越来越多幼儿教师具备了大专甚至本科学历,多数幼儿教师也有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经历。因此,从师资力量方面说,融合信息技术的幼儿教学全面推广已是水到渠成之事。不仅如此,几乎百分百的幼儿对于应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教学均表示出了强烈的欢迎态度和学习热情。因此从师生双方看,幼儿教育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不仅可行,甚至已是时下乃至未来幼儿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幼儿教育融合信息技术的举措

(一)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传统幼儿教育形式中,教师的陈述、板书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即使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利用包括彩纸、画笔等诸多辅助工具,但教学内容基本维持在平面、静止状态中。这种强烈依赖教师口头讲述的教育形式对于幼儿注意力的维持时间相对较短,根本原因在于相对单一的刺激因素容易产生疲乏感,因此往往出现教学进行到中途时幼儿开始出现精力涣散、走神等现象。相比之下,包括多媒体技术在内的教学形式综合了图像、图片、动画、漫画、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尤其能够将平面二维的静止事物转化为立体三维的动态形式。而幼儿天性中强烈的好奇心面对动态事物时往往能够产生更加强烈的关注度并维持更长的注意力。因此,幼儿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借助信息技术将书面内容制作成动态课件,以便在教学伊始既提高幼儿对教学的期待值,通过激发其兴趣促使幼儿迅速集中注意力并最大限度延长其对教学内容的关注时间。

(二)实现教育从抽象到具象,提高幼儿认知与理解能力

人类在幼儿阶段的形象和直观思维决定了其在逻辑思维、认知和理解方面能力的相对欠缺,特别是在开展数字、数学等抽象知识教学时,不少幼儿会出现反应迟钝、难以理解的问题,此时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此类幼儿教育难点的最好时机。比如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认识到抽象的数学计算本质上的规律特点。举例来说,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课件学习加法“2+3=5”时,可以先在屏幕上显示一座小山坡,山上有两只猴子跳舞,山下有三只猴子跳舞,让幼儿数一数屏幕上总共几只猴子。之后让猴子跑掉,再让两只山羊在山上吃草,三只山羊在山下吃草,让幼儿看看一共有几只山羊。通过这个演示向幼儿说明数字及其运算表示的是事物数量多少,与事物种类的变化无关,不会因为猴子或山羊的变化而产生不同。通过信息技术制作动画课件免除了纯粹的口头讲解无法建立起更加具象、感性认知的缺点,能够实现教育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化,由此培养幼儿初级、浅显的逻辑思维,继而提高幼儿认知与理解能力。

(三)培养幼儿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的具象和感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实现双向思维。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画面上一个妈妈对孩子说:“家里要来客人,去准备盘子邀请客人吃饭。一个客人准备一个盘子,今天要来三个客人。”于是孩子跑到厨房拿来三个盘子摆上餐桌。画面转换,餐桌上出现了五个盘子,妈妈微笑着问孩子:“宝宝知不知道今天要来几个客人呢?”此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个问题抛给幼儿,以此训练幼儿简单的双向思维和推理能力。

四、结束语

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幼儿教育除了是在形式和内容上利用先进的网络与电脑软硬件优化传统教育模式、使幼儿教育在趣味性、形象性诸多方面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则在于对于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符合时代与行业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信息技术之于幼儿教育其实是教育理念的变革,是通过具体教学形式、内容的创新实现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这既是对幼儿个体教育效率与效果极大的提高,更是对幼儿教师教育思想和意识的促进。

作者:刘艳春 单位: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石溪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杜玲.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02):1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