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逻辑与思维的知识点范文

逻辑与思维的知识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逻辑与思维的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创新

逻辑思维是合理、正确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对相关事务进行比较、观察、分析、概括、推理、判断的能力,通过科学的逻辑方法,能够有条理、准确的展现思维过程。它和形象思维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特征,从培养思维能力出发,保障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一、逻辑思维对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不只是数学教育的实施,同时也是灌输知识,增强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尤其在教学方法上,通过逻辑思维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当前的教育方法来看,它能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并且生成综合性人格。在初中学生思维培养中,思维方式作为领导组织以及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在素质教学不断深化的环境下,我国很多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逻辑思维培养对提升教学水平的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逻辑思维作为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教育改革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训练思维是各个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逻辑作为想象与联想的守护神,虽然它不能事先告诉人们,但是只要众多表象显现,就会拒绝和已经确立的科目相对立的运动。也正是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才能生成统一的变化图形,并且得到科学的结论。从中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来看,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完成统一的逻辑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强初中数学学生逻辑思维训练的途径

(一)强化各环节相扣

历来,数学都被作为高度抽象的学科,它含有大量定理、公式、概念,所以很多学生都将数学视为晦涩、枯燥的学科。新旧知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为了教好数学这门学科,数学老师必须根据教学要求以及内在联系,做好教学工作的每个步骤,在知识环环相扣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教学方法和规律,进而生成有效的知识网络。这样在新知识出现时,通过原有的知识结构就能找出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并且转换、改组,生成对应的知识,确保各个知识点顺利完成。

例如:在“冥的乘方”法则教学中,可以从冥的意义入手,掌握冥的乘法法则;在旧的知识体重,得出冥的底,并且由此得出推理过程和乘方法则。又如:在正方形面积公式中,通过矩形面积公式,我们可以得到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再得出三角形与梯形面积公式,最后得出梯形面积公式。这种知识点延伸的方式,就能很自然的将各个知识点构成知识网,并且扩展原有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思维。

另外,在教学中必须整合学生思维方式,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各个知识点。例如:在一次式同类项中,我们也可以利用环环相扣的方式帮助学生分解,巩固加法和同类项法则,在有目的的教学与顺序思考中,帮助学生发展逻辑记忆和思维能力。

(二)注重引导和启发

从对逻辑思维构成影响的因素来看,老师指导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教学中,老师只注重结论,忽略了思考,那么学生在解题中大多数都会是机械模仿,缺少解决问题和旁通能力。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不仅要学生学会,更要会学,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必须努力启发学生推理,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并且从多个角度和层次进行探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必须引导学生活用逻辑思维,精心设计相关提醒,从各方面启发学生逻辑思考问题。通过长期综合、比较、概括、分析,学生就能从一般的演绎、归纳中,推进逻辑顺序实施,同时学生还能在学习中一直保持学习兴趣。

(三)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

在初中数学训练中,逻辑思维作为长期性工作,它需要老师不断加强训练,并且将其贯穿到各个环节中。不仅新知识、新概念要学,在复习、练习、考试中也必须培养。在拟定教学计划时,就根据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为了推动直观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进程,在逻辑思维不断变化的同时,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工具进行教学;通过操作、观看,让学生在综合分析中,生成清晰的空间概念,减小培养坡度,促进逻辑思维稳步发展。

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培养作为一项系统、艰难的工作,对提高教学成果,帮助学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从符合学生发展的层面,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建立有意义的认知结构,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心智联接”,最后结成知识之“网”的过程。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在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之间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帮助学生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和提取。

高中政治第5课第二单元的主题是“银行及银行业务”,我在单元教学的设计中,从第二单元整体入手,组织知识点进行备课。学生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导学案了解了本单元的基本知识点,但是这个时候留在学生脑中的知识是零散的、无结构的。本课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行归纳本单元知识要点,形成逻辑结构图,即思维导图。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让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在学生脑中变得有组织、有层次。另外,通过思维导图的训练,学生能够逐渐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方法,即对知识的分类、归纳演绎、发散和联系。

脑神经专家认为,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排列、分类、逻辑、分析、推理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象、灵感、顿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在现在的中国教育背景下,善用左脑的学生一般能够比较快速地进行笔记记录,接受并记住新知识。但是传统的课堂笔记也会带来一些弊端,比如增加记忆负担、花费大量课堂时间在笔记上、阻碍大脑作出联想、让学生失去学习热情等。右脑发达学生的课堂学习也许更加有趣和鲜活,但是无法形成系统的有逻辑的知识链。思维导图在这里同时利用了左右脑的优势,把两类思维模式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既保证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又不失生动形象。在减轻学生课堂负担的同时,也更加全面地训练了学生的左右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两种银行的地位、职能和关系,掌握央行的重要调控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归纳和组织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提高学习政治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的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难点:组织学生一步一步设计思维导图,来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1.呈现知识点

本单元知识点主要有以下8项:

中央银行的特殊性:是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金融调控。

商业银行基本业务: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账结算、买卖国库券、收付款项、买卖外汇、保险和基金业务、提供保管箱业务。

转账结算工具:支票、本票、汇票、银行卡。

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中,商业银行是银行业的主干,占据着主导地位。

我国商业银行取得收益的主要来源: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差额。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取得收益主要来源:中间业务收费。

这些知识点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过,但是在学生脑中没有形成稳定的网络架构。加上如果没有机会运用的话,大部分内容在一周之后很有可能被遗忘。所以在这里教师打算让学生自己归纳、分类并最终架构起本单元的知识结构网络。教师把这些知识点打乱,呈现在PPT上,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认识与理解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点画成思维导图。让学生先自己设计,教师再呈现自己画的图。

2.对于知识点形成分类

教师要求学生把同层次的知识点先聚集在一起,然后进行分层归类。

构建思维导图的第一步便是对知识点进行分类。陈述性知识有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之分,上位概念是内涵比较大的、比较笼统的知识,下位概念是包含在它对应的上位概念内涵之内的。这样一层一层地把知识点区分开,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的上下关系,也就是纵向关系。在学生熟练掌握思维导图架构知识之后,可以省略这一步,让它直接自动在学生脑中发生。

3.完成初步思维导图

在上一步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初步的思维导图。要求最好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完成不同脉络的知识结构。

4.完善思维导图,连接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初步的思维导图只能反映知识的纵向关系,但是无法反映它们的横向联系。政治课中不同内涵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尤其繁复,所以在最后一步中,教师要求学生把知识点之间可能出现的关系画出来。在这一单元中,有联系的知识点有:

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两者的差是我国银行的主要受益来源。

央行的任务与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来进行金融调控,货币政策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或者存款准备金率。这也是央行特殊性中“银行的银行”的体现。

四、教学反思

之前的单元,学生做思维导图时还显得比较茫然,在本课中,通过层层递进的思维导图训练,大部分学生开始能够积极地跟着教师的意图和节奏进行思维导图的展开。对于少部分未掌握的同学,教师在课后进行单独辅导。

书本上的知识是一种概念性的知识,非常抽象地用语言描述事物的本质。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定义而没有使用的机会,也许很快就会忘记。然而在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分类和归纳,知识和经验在这时得到统一与整合。这样学生就能在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把平面的知识变得立体,同时在体验中获得成长,也会伴随着自己相关价值和态度的改变不断深化。

图5和图6是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思维导图。从图5中我们看到,学生A的思维导图虽然具体,但是在第二级知识点的分类上有一些不清晰,他没有把央行和商业银行这两个点作为一开始的发散点,被繁杂的知识体系套住了。学生B的思维导图看似凌乱,但是他很好地把握了一开始的思维出发点,然后再一层层展开。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在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逻辑思维的方法对于其教学有一定的促进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而且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对于以后课程的学习都有很大的益处。思维是具有意识的,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相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以及能动的反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思维方法运用正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理论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地理学科的特点与逻辑思维方法的意义

地理课程分为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这两个部分,其对于学生拥有必备的相关地理知识以及地理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也是人们去科学的观察、发现以及揭示与理解相关人地关系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在理论的教学中探讨研究逻辑思维、逻辑思维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得到逻辑思维方式的良好训练,而且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方法的具体应用

2.1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

分析是把客观的对象的整体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分解成为一定的单元或者要素评价认识的思维的方法。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之上把对客观对象的各部分的认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对于客观对象的统一的认识的思维方法。地理学科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自然学科,构成地理学科的体系的是事物的空间联系以及空间运动与演变的规律,有一定严谨的逻辑关系。各个基本的知识点即相互的独立,又会交叉组合新的知识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自觉的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从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上,对于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知识点进行统一的整合,最终的在整体上掌握其地理的林论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把握分析与综合的关系,不能只对基本的概念单个知识点进行理解,还要把所有的知识点进行一定想整合,构成一个整体,也不能只是注重综合,而缺少了对于单个知识点的深入的了解。两者之间应该相辅相成、相互的转化和渗透。

2.2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

归纳法是根据大量的已知的事实进行概括所得到了一些结论,其是一种逻辑推理的科学方法。演绎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理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的是预知一些未知的事实,提出假设进行论证。两种方法之间既有区别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归纳是演绎的基础,而演绎也经常的作为归纳的前导。所以在地理进行实际的推理时,这两种逻辑思维方式是综合应用的。所有的归纳和演绎都不是单一存在的,两者之间相互结合才能总结出正确的理论。

2.3培养学生的对比与联想的思维方法

对比是思维方式中常用的方法,就是在同一种型式的物质中找到差异,在同种求异,联想的从不同本质的东西中找到其相同点,是异中求同的方法。对比和联想是统一思维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大部分的地理公式都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是建立在客观世界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比,就可能找到其中的关联性和共同的特点,这样既加深了对于地理学科本身知识点的了解,同时也是学生对于自然的规律有普遍的认识。教师在讲地理现象基本特征的时候,要灵活的运用对比和联想的方法,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的思维。

2.4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方法

逆向思维又称为反向思维,这是根据辩证逻辑关系中对立的原则,认为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这两面是相反相成的,从反的一方面来思考问题,不会破坏了事物的矛盾统一性,而且这种方法还能是很多的难题得到解决。逆向的思维一般运用在很难从正面来论证的问题上,从反面来得以逆向的论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使其头脑更加的灵活,可以更加有效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于不理解的知识自己也可以进行论证,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实施的相关建议

比如在选修教材的第十二单元第一节的活动里,要求学生搜集学校所在城区的相关资料,结合资料对该城区的发展条件进行有效分析。学生通过资料收集与分析之后,得出所居住地区的区位条件、交通以及经济腹地、劳动力、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以此来有效的提高学生收集信息以及对其进行综合与分析的能力,从而为城区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判断与依据。

对于实际教学而言,讨论是运用知识以及学生进行实践的最好方式之一。通过讨论能够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路,增强其发散思维的能力。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通过讨论、比较以及鉴赏与评价是其具体要求。这主要由于当前人类生存环境中的各个地理事物彼此之间都有独特的发展变化规律,拥有比较复杂的空间联系,与此同时其演变的结构也各有特点,因此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选取多角度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有效的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结束语

在日常的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元化的思维方法与技巧,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所学知识的结构,增加学习的效率,良好的实现教学的目标,最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荣容.《科学》学习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原因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4(04):59―60.

[2]秦克铸,庞云凤.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2003,11(6):76-77.

第4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80-1

引言

逻辑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内容。笔者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及方法,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以下的阐述。

一、根据趣味性,激发能动性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知识学科,它与实际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着一定的趣味性。然而,有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觉到数学是一门十分复杂和抽象的学科,这是由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和需要学习掌握的基本知识的难度不断增加,使得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因而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能动性会越来越低。因此,我们广大的高中数学教师应紧紧抓住数学学科知识的趣味性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动性,使思维得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有这样的实践经验,例如在教授“平面向量”这一知识点时,笔者通过将方位的确定方法与向量知识结合起来,引用对“敌人追击”的生动事例进行解说,使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答,掌握了向量知识,对向量的概念及应用有了形象而深刻的了解,并且熟悉了向量知识的运用,从而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带动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利用关联性,增强灵活性

数学学科中的定理和性质等各知识点是有着极强的关联性的,这些在老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和学生的解答过程中都可见一斑。对于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说,数学是一门抽象深奥的学科,主要体现在知识点之间和章节之间的关联性。学生接受知识和解答问题的重要基本能力即是逻辑思维能力,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类,梳理出一个知识框架图,以实现对知识点的系统性掌握。当前的高考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笔者认为,高中的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对综合性问题的设置,使各相关知识点得到综合运用,逐步引导学生,首先熟悉掌握知识点,然后了解题目条件及题目特征,让学生掌握解题方式,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实现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灵活性思维[1]。

在此方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是进行一题多果的问题设置,即让学生运用自己熟悉掌握的知识对同一个题目进行解答,并可以得到不同的正确结果,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有所思考,有所收获,同时可以使同学们对其他同学的思考方式及方法有了新的了解,对别人的方法进行总结,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不同的同学回答同一问题,并得到不同的结果,这种趣味性的问题可以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独立思考,在集体中发现自己,提升自己,培养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

三、利用多样性,开拓想象性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其中的很多乐趣需要大家的发掘。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不同,不单单进行简单的知识传授,更照顾到各个学生的心理状态,使他们不会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从而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信心。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适时利用一些时间,并针对数学的特点,可以开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竞猜等各项有趣的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想象的数学天堂中自由翱翔,在各种数学活动中展示自我,体会生活与数学的美妙结合,并从中受益,感受数学学科之美,逐渐培养和提升逻辑思维能力[2]。

创新的想象性思维对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起着基本作用,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虽然承受着高考升学的压力,我们的数学教师仍不能只注重对学生的解题能力的训练,更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解题能力。因此,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在教学工作过程中,不断对数学问题进行创新,多设置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在进行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方向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网络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从而使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并更加灵活。高中数学中的许多问题都需要运用综合性知识来解决,因此高中的数学教师应顺应学生的思维,通过不断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独立领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切忌向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只向他们灌输解题模式,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结语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们应在重视基础上探索其有效方法。笔者认为,广大的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对有关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加强重视,不断总结归纳,因材施教,根据数学的学科规律,层层递进,深化思维,不断引导,使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 科学思维方法 实践应用

在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科学思维的方法对于其教学有一定的促进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而且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对于以后课程的学习都有很大的益处。思维是具有意识的,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相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以及能动的反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思维方法运用正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理论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1 化学学科的特点与科学思维方法的意义

化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对于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学科知识的获取离不开科学实验,要经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归纳来总结知识点。实践表明,在理论的教学中探讨研究逻辑思维、科学思维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得到科学思维方式的良好训练,而且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 逻辑思维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分析是把客观的对象的整体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分解成为一定的单元或者要素评价认识的思维的方法。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之上把对客观对象的各部分的认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对于客观对象的统一的认识的思维方法。化学学科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自然学科,构成化学学科的体系的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和定理以及基本的研究的方法等知识点所组成,有一定严谨的逻辑关系。各个基本的知识点既相互的独立,又会交叉组合新的知识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自觉的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从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上,对于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知识点进行统一的整合,最终在整体上掌握其化学的理论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把握分析与综合的关系,不能只对基本的概念、公式以及原理单个知识点进行理解,还要把所有的知识点进行一定整合,构成一个整体,也不能只是注重综合,而缺少了对于单个知识点的深入的了解。两者之间应该相辅相成、相互的转化和渗透。

2.2归纳与演绎思维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归纳法是根据大量的已知的事实进行概括所得到了一些结论,其是一种逻辑推理的科学方法。演绎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理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的是预知一些未知的事实,提出假设进行论证。两种方法之间既有区别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归纳是演绎的基础,而演绎也经常的作为归纳的前导。所以在化学进行实际的推理时,这两种科学思维方式是综合应用的。所有的归纳和演绎都不是单一存在的,两者之间相互结合才能总结出正确的理论。

2.3对比和联想思维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比是思维方式中常用的方法,就是在同一种形式的物质中找到差异,在同种求异,联想的从不同本质的东西中找到其相同点,是异中求同的方法。对比和联想是统一思维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大部分的化学公式都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是建立在客观世界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比,就可能找到其中的关联性和共同的特点,这样既加深了对于化学学科本身知识点的了解,同时也是学生对于自然的规律有普遍的认识。教师在讲化学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的时候,要灵活地运用对比和联想的方法,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的思维。

2.4逆向思维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逆向思维又称为反向思维,这是根据辩证逻辑关系中对立的原则,认为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这两面是相反相成的,从反的一方面来思考问题,不会破坏了事物的矛盾统一性,而且这种方法还能使很多的难题得到解决。逆向的思维一般运用在很难从正面来论证的问题上,从反面来得以逆向的论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使其头脑更加的灵活,可以更加有效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于不理解的知识自己也可以进行论证,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教学控制;教学语言;教学场景

由于地理知识来源于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理论,尤其是对日常地理知识的学习时,可以有效地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场景,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脉络的梳理与整理,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度掌握与广度延伸。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将地理学习与地理运用结合起来,将地理教学与地理思维结合起来,将地理考核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好初中地理教学工作。

一、提供教师对地理教学知识点的分析,找出与生活实际最密切的教学内容

1.老师应该积极做好对地理知识的分析,将其中适合生活化教学的内容选择出来

老师应积极做好对地理知识脉络的梳理与分析,尤其是应该找出其中符合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提高老师对教学知识的熟练程度以及逻辑体系,另一方面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比如,在进行中国各省简称的学习时,老师可以通过各省代表文化c简称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地理教学,加强学生对省份简称的熟练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积极做好学生的学习能力调查,找出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生活化教学模式

老师应该积极做好对学生学情的基本掌握,尤其是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以及差异化的地理学习需求,结合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以及综合性学习要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生活化教学模式选择,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作用,提高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中的学习效果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积极进行教学场景建设,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形象化认知与理解

1.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抽象化知识点的理解能力

老师应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做好对现代地理知识的教学延伸,尤其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视觉呈现效果,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形象化感知与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掌握。比如,在进行中国少数民族的学习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少数民族服装、风俗、地理环境、饮食等方面的详细化展示,提高学生对少数民族之间的差异化认知,进而提高学生对该类地理知识的梳理掌握与理解。

2.积极使用生活环境中的案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具象化认知

老师应该积极营造生活化的教学场景,提高学生对某一个地理知识点的形象化认知,尤其是提高学生对地理逻辑以及地理思维能力的掌握与理解。比如,在进行中国产业的学习时,可以让学生来说说看自己生活与哪些行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然后将这些行业按照不同的产业进行划分,提高学生对产业划分以及产业之间的差异化认识,进而提高学生对中国产业机构的理解。

3.积极采用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逻辑的理解与掌握

老师应该积极利用教学辅导工具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运用的理解与掌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在进行等高距与等高线的学习时,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辅导工具,一方面让学生进行等高线的自学与使用,另一方面加强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联动与沟通,提高学生对等高线、等高距的理解与掌握。

三、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完善自身的地理知识脉络梳理能力

1.积极提高学生的系统化学习能力,尤其是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记忆逻辑与思维逻辑

老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系统化学习能力以及逻辑记忆能力与思维能力。由于地理知识本身具有明显的分散性与连贯性,加之地理知识的逻辑性与思维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应该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地理逻辑能力的提升上,只有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进行全面的提升,才能真正做好初中地理教学工作。

2.强化地理知识与文化知识、风俗知识之间的融合统一,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地理知识与文化知识、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融合与统一,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详细化认知与理解,比如,将地貌知识与生活习惯、服饰、居住环境等结合起来,将会对学生的综合认知以及感官体验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点的体验式记忆,进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逻辑以及关键点的掌握。

总之,初中地理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关键,因此,老师一方面应该积极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形象化认知,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扩展知识的能力,实现学生综合地理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

[2]卢佳.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J].神州(旬刊),2013.

[3]张初漾.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5.

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思维导图;思维发散;主观能动性

1思维导图定义及其特点

1.1定义

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工具,是通过发散性的思维,以达到思维拓展与知识记忆的目的。思维导图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往往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知识点,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1]。

1.2特点

1.2.1中心主题

思维导图开展的核心是通过对关键词的思维发散,以达到知识记忆与知识理解的目的。因此在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必然要有中心主题,此中心主题能够将各个知识点有效串联。尤其在计算机课程中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可以将中心主题进行拓展,不拘泥于词汇,亦可以将词汇作为中心主题作为思维拓展的核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2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思维导图开展的方式,导图最后的形成正是思维导图运用的成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通过设立核心的主题,不断的引导学生逐级的进行思维发散,让学生逐步拓展思维,以达到课程知识点逻辑关系网建立的目的。

1.2.3分层特点

大脑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中职学生虽然想象力十分丰富,但却欠缺逻辑思维的能力。思维导图通过核心主题、思维发散的方式建立相应的知识点导图,在这过程中相应的知识点被不断的分层与分类,从而将其最为基础的顺序关系与逻辑关系清晰地表现出来,思维导图本身就像知识的容器,尽可能地容纳知识点联想数目。

2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思维导图的价值

2.1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在一节长达四十多分钟的课堂中,中职学生很难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效、集中的学习状态,从而导致学生在知识点的把握上出现疏漏的现象。因此中职教师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将课堂知识点串联,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点,加深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记忆,从而提高学生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2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现代中职学生虽然普遍都对计算机感兴趣,但在学习计算机课程的过程中普遍兴趣不高。计算机课程中的专有名词多、知识点理论化强、教学效率不高,都严重挫伤了中职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思维导图的运用,帮助学生快速抓住课程的核心,通过知识网的建立,以提高学生的理解效率与记忆效率,帮助学生树立了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自信心,进而提高了中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传统计算机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3.1课堂教学形式化

中职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等,中职教学的理念是培养一线技术型人才,大部门中职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夯实[2]。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化的执行教学计划,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馈,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形式化。

3.2知识掌握松散化

中职学生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是被动的跟随教师的课堂节奏,并没有主动的进行思考,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往往“闻过即忘”,知识掌握松散化、零碎化,并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尤其在标识符的分类上,学生常常会出现记忆遗忘的现象。部分学生在复习时,只是以单节课程为复习单元,并没有前后课程中同类知识点进行分类,探求其中的逻辑关系的,从而导致学生复习效率低下,知识掌握较为松散。

4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4.1合理选择主题

思维导图的应用首先要选择合理的主题,才能够有效的开展思维的发散。因此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核心词汇或图像作为知识发散的核心。此时教师在选择主题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原则:第一,主题具有发散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能够根据主题进行思维发散,总结计算机课程教学知识点;第二,主题具有总合性,主题本身能够包含多个类别与多个层次的知识点[4]。例如:教师在讲解版面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法,将版面设计作为核心主题,以便学生更好地开展思维发散。另外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可以将版面设计作为核心主题词与核心图形(图一:版面设计核心主题),帮助学生更好的发散个人思维。此外,版面设计的内容包含设计要点与版面结构两方面的内容,具有发散性与总合性,教师在确定合适的主题后只要进一步的引导学生以其为思维发散核心,从设计要点与版面结构两个方面进行二级思维发散,建立以版面设计为核心主题的知识结构网。

4.2科学发散思维

思维导图建立过程中发散思维是其实现的方式与工具。因此中职教师在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时,应该充分地认识到思维发散的重要性,在确定核心主题的基础之上,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多层级、多分类的思维发散。中职计算机教师在开展思维发散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计算机课程运用思维导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把握各个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主动探讨与研究知识点的关系,从而强化其记忆;第二,坚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原则,思维导图的建立也可以将其看作教学知识点的总结,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思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总结知识点,从而实现思维导图与知识点概念图的“二合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5]。例如:教师在复习课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以网络为核心主题的知识网络时,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首先教师让学生回顾网络是什么,强化学生对于网络概念的理解。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将与网络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将其分为组成、控制、功能、通信线路、分类,完成一级联想。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五大一级分类的类别,通过知识点知识查阅、笔记整理、小组讨论等方式,将所学的知识点补充进去,使学生的脑海中建立思维导图结构网,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8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 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教学 实践应用

一、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就是将地理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理解地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相关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探究合作和思考分析,从而提高地理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运用思维导图学习地理知识能够一改传统教学方式给学生造成的学习压力,明确教学和学习中的重难点,为学生搭建学习脉络,提高学生对于相似知识点的辨别分析能力,提升地理学习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进行,传统灌输式、口授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为了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就需要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工具,提取教学中的重难点和关键词,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建立思维导图。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提升逻辑分析能力。同时,思维导图模式也适用于小组合作教学当中,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讨论,绘制思维导图,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一)思维导图在课前预习中的运用

由于高中地理知识比较零碎,而且分布在书的各个部分,章与章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在预习阶段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书中的相似概念和不容易区分的概念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后期的学习和理解。例如在学习“大气运动”一章时,学生可以将“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分别做一个思维导图,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匀而形成的空气环流,而大气环流则是指全球性、规律性的大气运动。同时在这两个解释下配备相应的图形或者题目进行补充完善,在后期学习和复习过程中,既便于学生理解和回忆,又能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加深学生的印象。除了区分相似知识点以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预习地理教材后的收获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在预习完“地球上的大气”这一课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树状图的形式表示影响天气运动的因素,不少学生能够从温度、气压等方面思考,既能够查漏补缺,又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掌握情况。

(二)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在完成好预习工作的基础上,教师再根据自己所讲授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再运用思维导图,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授课。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决定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此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绘制思维导图,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而思维导图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加快记笔记的效率,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可知,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记笔记、记教师所提到的重难点,不仅影响学习效率而且大大拖慢教学讲课的速度,更加不利于后期的复习和整理。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记笔记,首先认真听教师所讲的内容,提取其中的重难点和关键词,并且使其在内容上形成关联性,启发学生进行知识点联想,以提升学生逻辑分析和信息整理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上根据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对自己预习过程中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删减和添加,补充知识点使之更加完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紧扣思维导图的特点,仅在白板或者ppt上展示一级标题以及关键词,让学生自己将后面的二级标题和内容补充完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在绘制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也在头脑中形成了立体化、形象化的知识网状导图结构,加深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以《地球上的大气》一课为例,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从“热力环流”“常见天气系统”“气候的变化”以及“气压带和风带”四方面整理预习过程中绘制的思维导图,并且将其中的常见的天气系统详细分为“锋与天气”“气旋与反气旋”,而“锋与天气”有分为“准静止锋”“冷锋”与“暖锋”。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相关知识点,并且在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提高学习效率。

(三)思维导图在课后复习中的运用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理论可知,在学习过程中,复习是与学习、预习同等重要的学习过程,而及时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但就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知识点的遗忘,不知道从何开始复习;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得分不全的情况,尤其表现在综合运用题目中。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预习以及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紧抓课后复习,同时一改传统的习题式、背诵式的教学模式,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联系多个知识点。例如教师帮助学生复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水循环”过程以及水循环的意义,其次再思考海水运动的相关分类、运动规律和影响,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对于人类的意义。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借助思维导图复习和记忆水运动的相关知识,并且在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搭建起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思维逻辑结构。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积极意义;理论方法

一、引言

现在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追求各科目取得高分不再是进行教育的主要要求,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能力,而在小学各科目中,最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就是数学,因此,学校和数学教师一定要加以重视。

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

小学学习是学生人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基础,而这个时候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培养起来更加容易。虽然小学课程内容相对初高中课程来说十分基础,但是对于年纪不大的小学生来说,数学这一科目是难度最大的,年级越高,学习的知识体系越复杂,而且数学各知识点之间是有密切关联的,如果在数学教学中不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后学生学习数学时一定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理论方法

1.演绎法和归纳法

数学科目学习时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演绎法和归纳法。小学数学中有非常多的公式和定理,数学教师为了能使W生深入了解某一个公式,让他们牢记于心,往往就会采用举例子的方法来对公式进行讲解,比如乘法交换律,老师就会列举两个乘数,让其交换位置,学生就会很清楚的看到积是不变的。演绎法和归纳法是一种由个别推普遍的方法,也是一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2.比较法

顾名思义,比较法就是将两个对象进行比较发现差异的方法,在小学数学中,比较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两个类似的知识点分拣出来进行比较,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更能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比如,有限循环小数和有限不循环小数的知识点,老师就可以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来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

3.综合法与单个分析法

简单来说,综合法就是将所有部分整合起来,对整体进行研究;而单个分析法是将一个整体分解成多个小部分,对这些小部分分别进行研究。一个数由哪两个数相加得来的知识点就充分利用了分析法。

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对策

1.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所有的学科中,数学知识是最复杂、最枯燥的一门课程,数学老师如果只根据课本里内容照本宣科,既不能对某些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又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无从培养。对此,数学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当丢掉课本,引进一些有趣的题材,或者联系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进行课程的讲解。

2.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听讲,这样方式以教师为主导,把握整节课的讲课节奏,学生处于一个从属被动的地位,几乎不会参与到课堂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一堂课的主导,让他们更多的参与课堂,活跃气氛,老师只起到从旁辅助、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作用,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精心设计课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小学教师要改变以往数学课程枯燥乏味的授课方式,让数学在其精心设计下变得形象生动起来。首先,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片和小动画制成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保持愉悦的心情,这样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比较强的。其次,数学教师要充分把握讲课的节奏与难度,因为学生的资质不同,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也存在差异,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了解每个同学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同学们还没有完全消化的时候,不要急于向下讲,否则会引起学生的挫败感,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4.把握好练习题的难度

数学教师在讲解完一堂课后,通常就会留一些练习题来让学生做,不仅会起到巩固知识、加深印象的作用,还会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老师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把握好练习题的难度,如果过于简单,对学生的学习就没有太大的作用;如果太难,学生都解答不出来,就会让他们产生挫败感;适当的难度则可以起到双重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能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发挥很大的作用,而且对他们生活和以后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所有课程中,数学是一个既需要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科目,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课堂等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昂措.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3(8):65.

[2]张贻群.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教育,2016(6):215.

[3]杨冬菊.怎样提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8).

第10篇

【摘 要】思维模式是每个人看待、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因素之一。作为处于重要学习阶段的初中生,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显得非常重要,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逻辑思维的应用。

关键词 初中数学;逻辑思维;应用

一、逻辑思维

1.定义: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是作为对认识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也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2.重要性: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它与形象思维不同,是用科学的抽象概念、范畴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认识现实的结果。逻辑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凭借科学的抽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自觉性、过程性、间接性和必然性的特点。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以及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等。

二、正确使用逻辑思维在初级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逻辑思维教学

许多初中生来到初中时,学习观念没有改变,思维模式受小学影响,学习数学着重简单的数字加减或乘除,没有掌握彼此之间的关系,远离实际,违背了教学目的。逻辑思维的培养,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总结能力,也便于学生实践的对待身边事物的变化和认知,防止培养伤仲永式的学生。

概念的知晓、推理的模式与判断的能力是科学思维的基础和因素。在数学教学中,概念、公式、规则等是逻辑思维的主要依据,通过本学科(数学)知识的讲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养成用科学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好习惯,让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和其它学科、理论学习和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达到教学的学以致用的目的。正如新课程《课标》中指出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逻辑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表现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大小量化)的重要科学,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它不只只是告诉人们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等,也是影响人们思维模式的重要因素。学数学的应用性、逻辑性、抽象性特点,也是影响一个学生一生创造能力的主要方面。

数学不是数字之间简单的加减乘除,特别是初中数学,对一个人思维模式的形成、成长有很大影响,掌握初中数学知识不局限于数字之间加减乘除关系,更在于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化、影响。初中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主要在于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总结、简化知识点之间的连续和延伸,在更多知识点之间找到共性和连接点,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科学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3.举例说明

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认识数学概念、公式、规则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数学概念有哪些特有本质属性的同时, 还要知道数学概念所涉及到的是哪些范围内的事或物。

(1)比较10099与99100、1000999与9991000之间的大小(计算过程略)。

(2)两个三角形的全等条件与相似条件之间的关系、区别(计算过程略)。

(3)解方程和求不等式值成立的过程的知识连接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什么?(未知数取值范围的有效与否,变化规律等)

(3)线与线之间、线与面之间、面与面之间的关系(平面或空间问题、平行或相交关系)。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对比学习,能够直接的培养学生同一事物,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逻辑习惯。

三、正确使用逻辑思维在初级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实际情况与逻辑思维的关系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在实际中必须承认和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搞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养成客观对待生活中事物存在、变化的客观性和科学规律。

2.在数学学习中用好逻辑思维

学生在掌握数学概念、公式、规则的过程中,如果不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和区别,没有搞清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就不能真正理解基本的概念、公式、规则之间内涵和外延。让学生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时善用科学的逻辑方式,帮助自身在学习生活中更好的掌握、归纳知识要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用逻辑思维组织好学习方法

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数学知识,并用其去认知、探索更深的数学知识,并以此逻辑规律认真的对待其它学科学习方式,把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际生活,充分的发挥和利用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去提供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为将来创造幸福生活塑造扎实的基础条件。

四、用逻辑思维加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或实际生活中事物的想象或复杂的分析是要以基础的数学知识、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经验为前提的。知道一些基本知识和方法,这样在面对陌生的事物时,才可以想象到似曾相识的事物(或问题),并以此解决经验来思考解决新问题应该使用的更科学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人的思维过程与思维模式的研究和认知,主要在于对人的认知活动表现的研究和应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不是唯一的,但对人的自身思维活动过程的探讨和认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教师要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不止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现在执行的素质教育倡导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人教版新课标七、八、九年级教师用书

第11篇

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非常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建立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加强学科内各知识的综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这种方法不仅对初中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对以后高中、大学,甚至终身的学习都有非常大的用处。但是在初中阶段,学生不善于在学习中构建知识网络,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运用得更少。而实际上,在初中阶段,特别在九年级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很必要的。本文就九年级思想品德学科为例,从两方面探讨知识网络的构建逻辑。

1.根据知识的逻辑联系构建知识网络。课本的知识很多是有逻辑关系的,但是为了更好地介绍知识点,课本编排把这些知识点分成了一课时、一框题或一目题的内容来讲解,从而把内在的逻辑关系隐藏起来了,而学生在刚接触时很难把这些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讲解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时,学生初学政治常识,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再加上课本的知识点较细,陌生的概念又多,一节课下来,学生往往不明就里。这一课的内容在整本书中却起着统领的作用,所以学好这一课非常重要。此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我让学生根据我国的成就和差距两方面着手,然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可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改进,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如下:

在学习了后面的知识后,再让学生从基本国情和具体国情两个角度出发,总结所学知识的逻辑关系,这样学生找到了书本知识的脉络,弄清了各知识点的前因后果,达到了融会贯通。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将相关的知识补充进这个知识网络里,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学习效果良好。

2.根据知识的认识逻辑思维过程构建知识网络。思想品德课程介绍知识点都是根据学生认识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方面来讲解。因此,在讲解很多知识点时,都可以从这种认识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来构建知识网络,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本的内容。例如,在讲授三大基本国策的时候,我对第一框题“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就让学生从“是什么”(对外开放的内涵)、“为什么”(为什么要对外开放)、“怎么样”(如何对外开放)这三大方面去思考和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再举一反三,如“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对于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点,更应该从这三方面去和学生一起分析。如在讲授“投身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课时,学生普遍对这一课的内容感觉陌生、抽象,于是我让学生根据上述三个方面去分析课本的这两个框题。首先“是什么”:先进文化的含义是什么?内容包括什么?根本任务是什么?第二“为什么”:为什么要发展先进文化?为什么要把握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第三“怎么样”:如何建设先进文化?我们日常生活需要什么行动?

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分析,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对该知识有了一个总体的理解,抓住了主干知识,然后在这个知识框架下再和学生一起分析更细的知识点。这样,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根据主干知识,从知识网络中提取相关知识点,易于理解,便于记忆。

第12篇

一、当前高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误区

随着新课标的普及和推广,高中数学教学中,以数学思维活动为教学培养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在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索等教学新目标的融入后,开始对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指标进行调整。从当前高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模式和效果来看,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教育多以知识点和习题的讲解为重点,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多源自自发的领悟。尽管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均趋向成熟化,但是在其进行数学思维自我构建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想、分析、推理、判断、探究等较为片面化,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容易被答案和知识点等所束缚,因此其建立起来的数学思维并不全面。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思维要求极其严格的学科,一旦学生在数学思维的构建中出现思维障碍,必然不利于对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在高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中思维定势和惯性同样也是影响学生进行判断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时,受到大脑中惯性思维(包括已经形成的不正确的印象)的影响,学生很容易重复之前习题中所犯的错误,比如见到术语就直接带入公式、看到数据就直接进行验算等,或者认为所做的题目与之前题目类似,解答过程和结果必然类似等。就当前高中生习题过程中较容易产生的错误多在“审题不清”、“想当然”、“知识点记忆不牢靠”等方面。选择性记忆和教条式记忆同样是影响学生数学思维构建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方程和函数、向量和直线斜率等,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间断性、孤立的理解,过度重视公式的形态和内涵而忽略其灵活性转化就必然会成知识点之间联系的脱节,因而会引发思维的不连贯,思考范围的狭小以及考虑问题的遗漏等。

二、高中数学突破思维障碍提升能力策略

1.教学内容生活化,将理性思维转化为感性印象。

相较于语文课程而言,数学课程和数学思维之所以很难构建,主要因为学生对逻辑性和纯抽象的知识识别和理解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为改变此问题,教师可以将日常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类新鲜话题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鲜活”的数学印象和数学概念。

2.培养探究意识,使用“错误本”消除惯性思维。

高中数学中的公式、各类法则、分析问题的方式和步骤等,从根本而言均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规律性,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多习惯于背诵课本中的各类公式,但是课本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很容易被忽略。以苏教版高中数学课本内容为例,高二数学立体几何的综合运算题型中,往往会包含平行线、平面垂直、空间角甚至三角函数等的知识点,因此此类知识点可以串联起来做成知识体系来系统的识记、理解、运用。借助使用类比、归纳等方式,不同单元的知识点也可以串联起来,比如苏教版《立体几何的初步识记》中,空间几何体与第四章中《平面解析几何的初步识记》之间的关系,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引导时,可以从经验分享角度出发,将教师对本单元甚至本册数学知识体系的串联方法通过举例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逐步自行归纳和汇总,尽管此种方式有一定的强迫性,但是从效果角度来说,对于消除学生对知识点之间关联度的识别度不高的问题而言,其帮助作用更加明显。

第13篇

【关键词】 思维导图;高中数学复习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很多高中生在对数学内容进行复习中,经常感觉时间不够用,并且复习效果不理想。高中数学知识点具有多、难、乱的特点,在有限时间内很难将这些复习内容理清。所以,高中教师从长期教学经验中提炼出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也就是思维导图的复习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复习效率,下面就对思维导图在高中数学知识复习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一、提出问题

(一)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时产生的问题。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经常产生这样的普遍现象:一看就会、一听就懂、做题纠错,很多学生表示做题时想不起来使用的方法、性质、定理,考试时脑子一片空白,考试结束后教师在讲解试卷时,学生经常表现出很懊悔,一些题本应该不失分的题目,就差一点而失分,出现这种情况说明两点问题:第一,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不牢靠,逻辑性不强。对知识结构认知不清;第二,思维性较弱,灵活运用知识性不强。

(二)高中数学复习课的特点和重点。讲课和做题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巩固知识点,是一种微观教学,但是复习不只是简单的加强记忆,更要从本质生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而对知识点进行分类、总结、构造、整理,建立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反馈回大脑,在记忆系统中形成一个知识结构图。在结构图里,数学知识被分门别类,不再复杂凌乱,是一个排列有序、条理清晰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在做题时,根据题目所表达的信息,从记忆中的知识网络里提取与题目有关联的知识点,并进行最佳结构组合,使解题过程达到最优化,从而正确的认知机构被形成。

然而,高中数学在复习课教学中存在很大难度:第一,因为学习时间有限,教师忙于教授新课和习题,所以没有多少时间进行复习课教学;第二,因为复习课通常是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回顾的过程,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沉闷,同时,教师在复习课中对知识点的讲解较快,对于一些对概念模糊不清的同学,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较差,因此掌握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在复习课教学中经常使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很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复习效率低下。

(三)提出问题。针对目前数学复习课上的教学现状,怎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建立知识体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使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在复习数学过程中建立怎样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在复习数学时都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并能得到较大发展,这是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师应马上解决的问题。

二、思维导体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一)简述思维导图。在上世纪60年代,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提出一种使用图解方式对知识点进行整体的方式,这就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使用图文并用的方式,用相互隶属关系将各层级主题关系和各相关层级用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将主题中的【关键词】 和颜色、图像等构件记忆连接,充分发挥大脑记忆功能,运用思维、阅读、记忆等规律,帮助人们在逻辑和想象、科学和艺术之间全面发展,进而挖掘大脑潜能。思维导图通过刺激大脑产生一种自然地思维方式。

(二)思维导图在教和学中的应用。思维导图是一种教学工具,在新课中使用思维导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将教师的教课转换成教育学,使用思维导图的板书形式,可以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清晰的表现出来,有助于因材施教、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有自主学习机会,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能力。在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动态软件,可以将每章知识点用知识网络图形表现出来,同时可以根据需求将一些经典图形使用超链接,能够有效的激活学生记忆。学生集合自己的知识网络,绘制出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提炼与回顾。整理知识点,建立知识系统,提炼知识结构,实现灵活使用知识的目标。在很多高考复习中,很多学生在第一轮的复习中还能游刃有余,但在第二轮复习中就支撑不住,尤其是对换了情景的问题更是一脸茫然,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教师使用的教学方式不合理,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只对学生使用反复做题的工作方式。但是,结果很不理想,学生学过的知识通常是不经思考,被迫记忆的,从而导致知识点零散、概念模糊。所以,学生在使用知识点解决问题,时,不能做到灵活使用。而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改变了这一点,可以版主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学生对知识点的迁移能力提高,因此复习效率自然提高。思维导图用于评价教学的两大优点是:第一,层级结构可以反映学生对已有知识点的掌握、产出新知识的能力;第二,从具体例题中知晓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清晰度与广阔度。思维导图是评教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工具,

三、总结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是一种复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方法。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将原本模糊不清的概念理顺,将凌乱的知识点系统化,并且倘若学生在构建思维导图时遇到了困难,还能激发学生弥补知识点掌握不足的情况。总之,加强思维导图在高中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力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裴新宁,焦中明,赖晓云,熊伟,孟沪生,梁春燕,等.思维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11,11(08):273-274.

第14篇

一、立体几何学习过程中的三大特点

1.抽象和具象相结合的特点

在立体解析的学习过程中,一直是围绕着,点,线,面,体,这些“形”展开的,在以往的单纯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所呈现的大多是抽象的概念,如,函数,向量等概念,而立体几何却有所不同,呈现给人的具象的概念,他们以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但这些具象是事物是不能与数学理论直接对接,所以为了达到目的,我们常常用通过抽象思维,将具象的事物转化到抽象的数学概念,在抽象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重新开发的可能性,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转换能力.

2.立体几何的逻辑思维与感性思维

在以往的印象中,数学是逻辑思维的体操,感性思维总是和数学格格不入,但是在立体几何的学习过程中,这种感性的思维是极其重要的,学生可直接从感性上直观的感觉到物体的形状,及一些相应的线面关系,所以说立体几何是逻辑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结合体,只有这样才能在感性思维的推动下,从纷繁复杂的已知条件中,找到他们的契合点,从而真正的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没了感性思维的立体几何,就是盲人摸象,只见局部不见整体,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经常要训练学生从图象在空间复原实体的能力.以提升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感性思维.

3.归纳与演绎在立体几何学习当中的应用

归纳和演绎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法,同样是适用于立体几何的学习,归纳是对现有的理论公式,基本定理,思维模式的总结,这些大多数是前人通过长期的努力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但仅仅有归纳是不够的,要想使现有的定理和经验焕发生命力的话,就需要演绎,将其应用和拓展到实际的问题当中,并且这个过程是可以反复,不断的从所遇到的问题中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完善自身的立体几何的思维体系,之后再不断的演绎,赋予体系更加新鲜的内涵,所以归纳和总结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二、高中立体结合教学特点

在高中立体几何的教学过程当中,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表层教学,另一个是深层教学.表层教学是对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表层教学对立体几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清晰自己需要掌握的东西,和通过一些简单的预习测试机制,自测自己的掌握程度,明确基本定义,基本概念,基本的理念,但这些对于立体几何的学习仍然是不够的,需要从深层次的引导学生学习.

如,将一个具体的立体几何实例,融入表层教学的多个知识点,这样从一个层面给学生展示一下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一些习题实例,将一个层面之间的关系,构建成整个知识网络,让每个知识点,成为网络中的一个单元,在知识网形成之后,继续引导学生形成立体几何的思维模式,并且找到与自己思维想适合的学习模式,以达到学生能够听过自身对于立体几何的探索,达到一个新的对立体几何的理解.比如,检查一个平面是否平整,我们就应用了平面的本身性质,可以讲一个尺子放在桌面上,如果漏光,就说明不平整,如果不漏光就说明平面平整,这样立体几何就不再是书本上的东西,就变得生活化,而且多做这样的联系还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高中立体几何的习题布置

1.基础习题设置.对于基础习题是表层教学的重点,这类习题不用特别复杂,只要点到相应的知识点即可,帮助学生尽快的熟悉知识点,为解决复杂的问题做准备工作,数量不用过多,避免知识点重复.

2.证明题设置.证明题是立体几何习题中相对复杂的提醒,也是立体几何教学之中的重点,往往一道题之中包含几个知识点,因为难度大,步骤多,思考繁琐,此类习题可能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习题设置上要注意难易结合,并且从易到难,而且在习题的讲解上要将习题的知识点划分清楚,让学生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思路,并且对现有的一些知识的结合模式,帮助学生进行归类,帮助学生建立常见的题库,以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的学习此类题型,例外,在习题设置中融入一些生动的,生活化的实例,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如,证明唯一性的习题:已知ab是异面直线,求证经过a平行b的平面只有一个.

第15篇

[关键词] 思维导图;教学设计;开发记忆;教学质量

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它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将思维可视化,是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记忆、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思维导图的内涵机理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思维特征呈放射性,进入大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思想,都可作为一个思维分支表现出来,它呈现出来的就是放射性立体结构. 思维导图正是基于人脑的这种机理,模拟人脑的工作方式,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让人的左半脑和右半脑在思维过程中协同运作,以树形分支延伸出去,形成一种树状思维,开启人的大脑的潜能. 思维导图作为可视化的认知工具,其可作为大脑的一种补充,去解决大脑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如思维疲劳、记忆加工不足、逻辑混乱等,将大脑中的“零碎片段”进行串联,从而提高思维加工的质量和效率.

思维导图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1. 导图式教学设计之于传统教学设计的优势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大部分教师通常会花较多的时间在脑中构思某一堂课,然后将该堂课教授的知识点记录在纸上,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记录在纸上的知识点就会因为思维的零散而失去连贯性,教师在课堂中实践自己的教学设计时,常常因为思维的发散导致这些知识点无法拼凑、串联起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无法落实教学目标,这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

而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把零散的知识点都罗列在图上,在头脑中形成全景图后再进行知识点的全面整合,以此设计知识点的授课方式. 这样,教师便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创设情境,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对重难点进行突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在同一张导图上还可以呈现前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一目了然,设计过程中还能进行前后对照,利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评价是否到位,重难点设置是否合理,难点是否采用有效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予以突破等,从而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

通过上图的图示范本可以看到,思维导图式的教学设计直观明了,教师对教学全程的把握更加到位、全面. 思维导图式的教学设计之于传统的教学设计有如下优点:(1)促进教师想象力的发挥. 思维导图顺应大脑的思维方式――左脑负责自然思维模式,右脑负责抽象思维,运用关键词、线条、数字、图象、符号等. (2)节省教学设计的时间. 思维导图有层次感的组织梳理,便于教师记忆和查找. (3)利于建构教学框架. 思维导图有利于教学资料的补充和整理,可建立各知识点之间的直观联系. (4)教学环节互为系统. 思维导图有利于课前确定教学重难点、分析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全程设计确定课堂教学流程、教学评价用于三维目标的落实. (5)逻辑结构清晰. 思维导图提倡从教学目标出发设计教学过程,能够帮助教师全程把握课堂教学,图式呈现的知识结构逻辑清楚,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6)对话、互动直观有效. 思维导图的对话方式可以促进教师进行自我锻炼,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互动能促进创新联想,通过视觉刺激挖掘隐藏信息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2.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可以用于以下环节:(1)作为课程全景呈现,即在课程开始时利用思维导图将该堂课的教学目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心理预期. (2)作为教学进程的引导工具,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将知识点逐步展开,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 (3)作为讨论交流的工具,即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思考过程的交流讨论,在交流讨论中不断完善教学设计. (4)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工具,思维导图可以作为汇报、反思、评价、创作、复习、总结的工具. 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汇报课堂的教学效果,发现思维漏洞和不足,从而做出课堂反思,进而评价、改进课堂设计,为再创作更为高效、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收集反馈意见和素材. 而且思维导图可以作为复习、总结中的方向指引,以及提供学生进行全程知识框架的搭建. (5)作为新旧知识联系的工具,直观表达新旧知识之间的客观联系,轻松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 (6)作为对知识的深层次加工的工具,挖掘思维潜能,提升思维效率.

思维导图在学生学习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在学生的学习中亦可发挥重要作用. 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 能增强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增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如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明晰某一节课的重要知识点,这会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直观的知识网络结构,能让他们快速识别出要点是什么,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怎样,从而活跃他们的思维,仔细倾听教师对各要点的释解. 前面提到思维导图能极大地激发我们的右脑,因为在思维导图中会用到各种颜色、形状,这些都能刺激想象力的开发. 另外,思维导图还包含着大量的逻辑、词汇、数字等,这些对开发人的左脑是有益的. 巴赞说过:“传统的记笔记方法是使用了大脑的一小部分,因为它主要使用的是逻辑和直线型的模式. ”所以,对思维导图的使用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因为学生可以把各知识点用颜色、图案等联系起来,从而在脑海中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结构,加强学习的记忆能力.

2. 节省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这样他们就不再需要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上,从而节省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思维导图还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指出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思考的要点,并把各个关键要点通过连线连接起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快速、系统地整合知识,为各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创造极其有利的条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对知识的整合度高,利于复习、总结

思维导图对知识具有极大的整合性,它通过图文并茂的手段将各知识点在图上表达出来,使得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直观明了. 我们知道,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是每位教师都非常重视的事情,所以每位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总会想方设法地将新知识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结合起来,否则学生在课堂中容易对新知识显得茫然无措. 所以,如果能利用思维导图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进行主动思考,把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建立牢固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新旧知识的衔接问题自然能迎刃而解.

思维导图在复结中也有巨大作用. 在复习中,最令人头疼的难题就是对各种知识的整合联系,如何将碎片化的各知识点整合成一个整体,让它们结构化,是复习效率高低的关键. 在各种考查和知识应用中,都是以基础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的组合应用从而达成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复习、整理基础知识使其结构化、直观化,便显得十分重要. 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构建思维导图,将一部分知识或者全部所学知识建立成网络结构,学生通过参与这种自主构建的活动,通过自身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加工,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可以运用的知识网络. 当他们在复习时,每一个定理、概念、公式都能在这个网络中找到它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这无疑是最快捷、轻松的复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