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健康管理相关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知心护理服务;冠心病;健康知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0-130-03
随着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模式的转变,社会居民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因此对医疗服务的多样化、多层次以及个性化的护理需求也越来越高,故而使冠心病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至关重要[1]。我院实施知心护理服务干预,以评价其对冠心病患者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及患者满意率所产生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2年5~9月共收治174例冠心病患者。纳入标准[2]:(1)均满足WHO国际心脏病学会审定通过的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2)将心功能Ⅱ级以下,并发心律失常,且存在重症肝、肾等器质性疾病者予以排除;(3)无意识障碍,沟通交流无异常;(4)同意加入本项研究。按入院时间顺序将174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为87例。观察组包括男性53例,女性34例,年龄为22~79岁,平均(60.9±7.4)岁;病程为21d~14年,平均为(3.58±2.9)年;其中初中及以下43例,初中以上44例;对照组包括男性54例,女性33例,年龄为23~78岁,平均(61.1±7.6)岁;病程为25d~15年,平均为(3.61±3.2)年;其中初中及以下41例,初中以上4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指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根据健康宣教护理临床路径表对患者开展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知心护理的主要实施内容如下:(1)护士培训:分为仪容仪表与专科理论培训两部分。根据本院护理部制定《护理服务工作手册》开展护理人员礼仪培训与专科理论培训,每周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培训,主要讲解心脏解剖知识、冠心病发病机制及病理学、心肌酶学、解读心电图以及冠心病治疗药物等内容,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2)知心护理文化活动:开展知心护理小教员健康宣教展示活动、降低响铃呼叫次数活动以及护患角色互换体验活动等,以增强护士服务意识以及健康宣教能力。在医院走廊墙壁张贴温馨标识,例如医务人员的工作照片,个人信息介绍,包括职称、专业特长及服务宗旨等;设置健康教育展板;在治疗室内张贴警示语标牌:例如“小心滑倒”“小心烫伤”“此处危险”等用语;在洗手间内张贴“请您在下蹲时慢些,再慢些,以确保安全”等用语。根据护理临床路径表及健康宣教制度、流程执行知心护理服务。入院第1天给予患者入院指导,评估其需求,按照患者自身状况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在以往知心护理文化的前提下开展针对性强的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自入院第2天起通过“知心护理”语吧每日开展2次护理服务与健康宣教,组织“金色阳光”俱乐部,每周安排患者及其家属听取疾病相关知识讲座,观看相关视频,提供宣传资料,提供“三色”服药卡;开展冠心病相关知识问答;出院7d后,由专门负责的“知心护理小教员”对患者的生活习惯、不适症状以及服药状况实施干预。
1.3 评价方法
在患者入院时、出院时以及出院后90d时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两名心内科护理人员对患者开展当面的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冠心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患者出院时安排专人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当场发放,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并检查,均全部回收。(1)冠心病相关知识调查问卷根据参考文献[3]进行设计,并经由专家讨论及审定通过,主要内容有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发病相关因素、常见症状、防治措施四个方面共19道封闭型是非判断题,通过二等级测量方法,即是(至少80%的信息能够复述或呈现)与否(超过80%的信息不能复述或呈现),回答“是”者计1分,回答“否”者计0分。正式开展调查前对患者进行预调查,该调查问卷的cronbach's的α系数为0.817。(2)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调查表根据参考文献[4]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基础护理、护理服务以及护理安全三个组成部分,包括19项闭合式提问以及4项未纳入满意率评估开放式提问。若患者填写全部19个选项(部分项目在患者住院期内未涉及到),则此调查表患者满意率=满意项目数/19×100%;若患者未填写所有项目,则此份调查表的患者满意率=满意数/项目总数×100%。满意率超过90%者为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计量数据比较进行t 检验,对计数数据进行x2检验,采用()表示,对于P
2 结果
2.1 两组冠心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对比结果
出院时及出院后90d观察组冠心病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分析
对照组满意率为85.06%(74/87),观察组满意率为97.70%(85/87),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729,P=0.015)。
3 讨论
3.1 知心护理增强冠心病患者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现阶段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时期,冠心病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冠心病具有频繁复发的特性,使得患者的往复住院率及病死率均居高不下,目前,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心血管疾病之一[5]。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时及出院后90d观察组冠心病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2 知心护理增强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实施知心护理需要具备相关的制度流程以及护理人员培训方案,重视知心服务文化的创建与执行,增强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从患者入院至出院以及出院后的护理服务,都渗透着知心护理文化,每位患者均配有“知心小教员”,符合患者不断提高的健康需求,使护理服务能够做到位,也使护患关系更为和谐,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与值得信赖[6]。实施针对性强的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视每位患者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使患者以轻松愉悦的心态接受治疗。而且知心护理的服务范围体现出个性化与多元化,服务对象由仅针对患者拓展到患者家属,在提升护理满意度的同时也有利于医院的良性发展。
3.3 知心护理能够增强医疗机构的品牌形象
个性化护理是评估护士工作积极性的一项重要参考[7]。本科室自实施知心护理工作以来,对冠心病患者从入院至出院均提供全程的知心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在执行护理操作时,其身份并非是单一的护士,还是一位健康教育的倡导者与实施者。在开展知心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能够感受到即便是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仍旧是可以做出有意义的事情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职业责任感与自豪感。护士端庄仪表、专业的服务给患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提升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自开展知心护理以来,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提出了表扬,也时常受到患者及家属的称赞。总之,知心护理能够增强患者对冠心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并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时忠丽,陈湘玉.冠心病社区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4):78-90.
[2] 苑飞,宋现涛,吕树铮.中国内地2008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调查注册研究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7):629-632.
[3] 李霞,罗维.冠心病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6):594-595.
[4] 黄桂玲.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3):724-725.
[5] 俞晨亚,汤鸿鹰.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0,25(5):358-359.
[6] 孙彩凤.护理干预对住院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2):67.
疗养院接纳的对象可分为三类群体:疾病患者、健康人群和亚健康群体。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占总人数的70%左右,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一庞大人群,潜在着发生各类疾病的危险因素,是许多疾病的高发群体,如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平时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如若在这个健康和疾病转化过程前的阶段,进行充分地、有针对性地保健和康复干预,从医学角度实施全面综合管理,有效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对自己的健康进行科学管理,已经是当今每一个人追求生命质量的迫切需求。疗养院应该成为健康管理的专业机构,疗养过程即是实施健康管理的过程。要在充分利用疗养资源和疗养康复手段,对疗养员的饮食、起居、运动、行为等生活方式和习惯,进行合理化引导,对疗养员患有的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给予全面地干预,从而使疗养员在身体、精神、生活、社交等方面,都能达到和自然社会、人文社会相适应的完美状态。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变以往的被动型疗养保健为积极主动型健康维护,通过健康管理,实现健康促进的目标。
疗养全程健康管理的内容及方法
我们结合疗养院工作特点,共分三个阶段,12项管理程序。
入院时:首先是采集健康信息、进行健康体检和建立健康档案。①采集健康信息,是实行健康管理的前提。采集范围包括身体的生理指标情况、心理健康情况、不良生活习惯、亚健康情况和性格类型五个方面。在身体健康采集中,不仅要了解本人的体质和功能活动,还要特别注意了解其过去史、疾病史、家族史及遗传史;在了解不良生活习惯中,我们列举了20多种常见不良生活习惯,供疗养员对照;在了解性格类型方面,我们根据可能成为致病因素,导致身心疾病的有明显性格特征这一特点,注意筛选高血压性格、冠心病性格、癌症性格、消化道溃疡性格等主要疾病性格,从而指导疗养员适当改变消极有害的性格类型,培养健全积极的性格类型,以防致病。②进行健康体检,是建立健康、康复疗养档案的依据,我们根据疗养员的不同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编制出不同的体检组合套餐,医师可以针对个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加减组合。③建立健康或康复疗养档案,应结合采集的信息和体检结果,全面综合分析后,书写出能充分体现个性化的疗养档案记录,拟定健康、康复疗养方案。
疗养期:主要是实施健康方案、监测健康指标、开展健康教育与咨询、进行心理疏导调节、评定健康等级、预测健康走向、监督自我健康管理等,重点是评定健康等级和预测健康走向。①健康、康复方案的实施:医师应首先将拟订的疗养方案、计划告知疗养员本人,以取得认同与配合。医师还可以根据进展和实际效果,随时进行修订、调整和补充。②监测健康指标:根据疗养员健康状况,对必要的客观检查项目进行复查,为下一步的疗养康复措施提供依据,以使疗养方案、计划更为合理,更有针对性。③健康教育与咨询: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一种干预,通过教育和咨询,能为疗养员提供维护健康所必需的知识、技术与服务,并不是只停留在单项传播卫生知识上 ,而是强调互动,反馈信息和效果,起到健康干预的作用。④心理疏导调节:在疗养过程中,通过心理测试、咨询、沟通,以消除紧张情绪,排解心理压力,缓解身心疲劳。⑤评定健康等级并预测健康走向:对健康等级的评定,我们依据总后卫生部制定的标准,进行“健康”或“基本健康”评定。对不健康者,则先在做出相应的疾病诊断,了解掌握病情进展的基础上,研判疾病演变趋势,预测健康走向。我们面对的疗养员中,多数为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要特别注意对亚健康人群的健康走向的预测,因为亚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随时可以向健康和疾病两个方面转化。所以要抓住这个重点,让疗养员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健康标准,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生命健康,即时干预导致亚健康的原因,使亚健康状态不断向健康方向转化。⑥监督自我健康管理:自我健康管理,是个人为维持生命健康和康乐,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而自己采取的健康活动,以及改进个人生活环境和维持个人心态平和而采取的一切行为措施。我们疗养院所进行的健康管理,是一种被动式管理,最终还要靠自己主动去完成,这才是实现个人身心健康的根本所在。因为只有使疗养员学会和掌握科学的管理自身健康的方法,才有能力在面对各种影响健康因素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出院时:疗养结束时,我们为每1位疗养员提供1套《健康管理指南》手册,手册中记录了疗养期间身体检查、测试结果,明确健康评定,并对其离院后应如何饮食、饮水、睡眠、运动、情绪、性格、生活习惯及监测各项身体指标等,都一一作了具体详细的指导。同时还根据疗养员个体的健康状况,对如何实施健康管理,影响到健康走向的趋势预测,也作了分析记载。使我们对疗养员在院疗养全程中的健康管理,得到了出院后的延续。
做好健康管理组注意的几个环节
关键词:建筑工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some occupational hazard problems, such as dust, the harm such as noise. Contract construction units shall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migrant worker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occupational hazards, the construction unit configuration related PPE, standard requirements. Government agenc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English)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X9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随着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善,建筑行业的专项法律更新,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各施工施工单位可以根据生产任务的需要,可自主决定用工形式,绝大部分大中型施工单位把劳动强度大,苦、脏、累、险作业及有毒有害工作岗位以及一些临时建筑的搭设、拆除、搬迁、清理、维修等任务,雇用劳务分包公司进行。
施工人员管理不善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是施工单位招用外用工采取以包代管的方法,实际上是包而不管;二是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签订类似“工伤概不负责”的“经济承包合同”;三是违反经济合同签订程序,先干活后签订;四是施工单位将生产任务包给无相应资质的外用工(队),造成越级发包;五是签订的经济合同内容与实际从事的生产任务不符,或超越承包者的经营范围,搞假承包;六是不注意合同时效的法律作用,合同未签就进入生产作业现场;七是合同到期后也不办理补签手续。这些现象在施工单位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针对目前施工单位使用外用工的现状,施工单位在使用外用工时,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规范施工单位外用工管理。
一、施工单位招收外用工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谁雇用,谁管理”,“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依法承担起外用工、临时工安全管理的权力和义务。切实保障施工单位正常的安全生产秩序,保护施工单位职工的安全和健康。
二、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劳动保护法规和上级有关要求,建立健全施工单位外用工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施工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协调方式和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
三、施工单位雇用外用工(队)必须严格履行如下手续
1.经济合同签订后,必须严格审查外用工(队)的营业执照所确定的经营范围;施工许可证;建筑施工安装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明书及施工单位负责人安全管理资格证书;该队伍的合同签订人应持有法人代表证明书或法人委托书;该队伍特殊工种人员的特种作业人员上岗证;该队伍外来劳动力持有外来人员就业证卡,手续完备方可签订合同。
2.双方签订项目经济合同时,必须同时签订安全协议书作为主体合同的首要附件,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双方必须严格履行。
四、施工单位招用临时工,必须严格履行如下手续:
1.施工单位招用外来劳动力为临时工,必须领取外来人员就业证、卡。
2.上岗前必须由施工单位按岗位要求进行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由安技部门登记造册,存档备查并发放“厂内临时工安全操作证”。
3.凡从事特殊作业的临时工(电工、电气焊工、司炉工等特殊工种)必须持劳动部门签发的《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和厂安技部门发放的“厂内临时工安全操作证”方可作业。
4.凡长期使用的临时工(指3个月以上)必须到区劳动局仲裁部门办理劳动合同签证手续,领取签订《临时工劳动合同书》一式两份,由用工单位与临时工分别保存。
施工单位持《临时工劳动合同书》和“临时工签证表”到区劳动局办理《临时工安全操作证》的发放手续。
五、施工单位中各用工部门对经审查批准使用的各类外用工(队)及临时工,必须及时向厂安技部门备案并报送手续复印件,施工安全技术部门或负责人必须随时掌握本项目外用工(队)和临时工的来源、人数、用工项目、用工期限和安全合同的执行情况,并建立外用工、临时工安全管理档案。
六、施工单位安全技术部门工或负责人及用工部门要加强外用工(队)临时工作业现场的监督检查,发现违章,立即制止,甚至处罚。要加强外用工、临时工的住宿管理,制止违章取暖和用电,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和触电事故发生。
根据国家职业健康相关要求,建设项目将对职业危害的岗位进行识别、识别与控制。建筑项目施工过程应所有可能出现职业危害岗位的员工进行公告。同时对涉及职业危害的岗位的员工进行职业健康防护,并进行相关职业危害体检。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施工阶段或施工环境,将产生对作业人员产生不同的职业健康危害影响。
基础工程施工阶段,土石方作业过程中存在粉尘、噪声的作业环境,对周围作业人员产生职业危害;同时在破桩作业中,破桩作业人员存在噪声、其他粉尘、振动,高温作业等多种职业危害;在灌注桩作业中,存在电焊接作业,涉及到焊接烟尘的危害。
主体建设时,钢筋棚的焊接工人,焊接工人每天进行大量的焊接作业,焊接过程的产生烟尘与电弧光,对作业人员可能产生烟尘吸入或电光眼的职业危害。
装修工作中,涂刷漆料时,使用涂料或油漆中甲苯、二甲苯等化学物质可能对作业人员产生一定的职业危害;
根据职业危害与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在建筑生产过程中,因工期紧,任务重,工作条件与环境露天作业。首先应考虑替代或清除工作中产生职业危害措施。可采取较先进的施工方案,使用机械或大部件的,加快施工进度,同时避免现场重复作业,减少施工时间。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组织设计,制定文明施工方案,制定环保,职业健康控制措施。如增加车辆清洗池避免车辆出施工现场时产生尘埃,利用环保污染少涂料的材料施工。但同时还需通过现场管理、加强监控,如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现场巡查,及时纠正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从而提高现场工人的安全管理意识,降低员工接触职业危害物质的浓度。
但避免员工受到职业健康安全危害,只能从增加员工佩戴的劳动防护用品(PPE),来减少或避免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从安全隐患解决方法来说,在工程控制等方式无法解决的职业危害情况下,项目建设可选择PPE管理控制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49-03
我国关于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几年,有研究者陆续对广东、广西、湖北、河南、山西、河北、浙江、上海等省(市)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了调查,而四川省的相关研究依然较为薄弱,本文试图通过对四川省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系统的调查,揭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建立和健全幼儿园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有效途径,以期对四川省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和改善提供借鉴。
一、研究方法
在四川省成都市、宜宾地区、内江地区、南充地区等五个地市选取若干所幼儿园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测查。
采用SCL-90症状量表〔1〕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2〕共发放问卷355份,被调查者全部为女性,收回有效问卷336份,有效率为95%。有效问卷通过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相关调查结果
1.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从表1可见,被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较,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余8项因子均与全国成人常模存在显著差异。
2.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SCL-90因子分如达到3分及以上,则表示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以3分为界限值,本研究共检出幼儿园教师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388次,占总样本的37.34%。居于前五项的检出率依次为抑郁(16.3%)、焦虑(14.5%)、强迫(11.7%)、偏执(7.1%)、敌对性(5.4%)。
3.社会支持与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从表2可见,社会支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其中客观支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均有影响,主观支持只对教师的敌对因子有影响。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对教师的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4个因子有影响。除了恐怖因子外,总社会支持对其余各因子均有影响。
(二)调查结果分析
测查结果表明,幼儿园教师的躯体化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或P<0.001),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得分均低于全国成人常模(P<0.05),其他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以上表明四川省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比全国成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低。研究者分析,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变迁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新《纲要》的颁布,对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角色定位、专业文化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无形中给教师增添了压力,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2.幼儿园本身也是一种压力情境。首先,教师整天面对的是众多懵懂的孩子,他们天真无邪却又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而又缺乏知识经验和自控力,教师既要花大量的精力组织教育活动,还要耐心细致地照顾好幼儿的饮食起居和生命安全。第二,家长过高的要求和社会过高的期望也给教师增添了较大压力。第三,幼儿园活动频繁,各种竞赛活动、迎评检查及用人制度也给教师带来种种心理压力。
3.幼儿园教师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教师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劳动,收入却不如别人,有些地区经济发展较薄弱,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这也是教师产生消极心理的重要原因。
4.幼儿园教师个人的特点。有些幼儿园教师自身缺乏排遣压力的能力,不善于向外界求助,因此常常陷入心理困境而无法自拔。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四川省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其中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客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主观支持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几乎不存在显著性相关。
(二)建议
1.教师要提高自我认识。不同的个体吸引社会支持的数量、质量以及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感受与评价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修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正视心理压力,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
2.园领导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1)不断改善办园条件,努力提供良好的设施设备,为教师营造一个舒适、宽松的教育环境。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教师,为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工作氛围。
(3)合理安排班级人数,减少班额,适当减少竞赛活动和教师的教学任务。
(4)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娱乐或休闲时间和场所,让教师在工作之余能得到放松。
(5)增加教师进修机会,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技能,提高工作胜任感。
(6)努力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尽量为教师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3.家庭及社会应给予支持。家人、亲友或同事应经常关注教师的工作,当他们出现困难时,积极提供帮助。
4.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幼儿教育,正确对待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及其付出的劳动。
5.提供相关的心理咨询。
总之,多给教师一些实际的鼓励,多给教师一些体谅和宽容,多给教师一些理解和尊重,让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让教师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2010年中国残联向各地残联下发《关于使用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的通知》,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数,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为8502万人。如此庞大的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特殊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妨碍了他们以正常的方式或速度学习和适应社会,其身心发展会产生较多的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比普通儿童要严重得多。那么,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尽管近年来众多学者对残疾人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做出了研究,但是纵观以往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研究的科学性有待提高,所采用的诊断工具多为SCL-90量表、EPQ个性问卷等,这些问卷的施测对象多为成年人,直接用在尚未成年的特殊学生身上有些欠妥;二是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家庭、学校、社会各自为政的现象。因此,通过了解社会支持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为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及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选取了重庆市九所特殊教育学校的5-9年级学生作为被试。一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09份。其中聋哑儿童117名,盲童62名,轻度智障儿童30名,男生106人,女生103人。
2. 研究工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由我国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修订成为适用于我国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诊断的标准化量表。全量表由学习焦虑(A)、对人焦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冲动倾向(H)、说谎量表构成。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是由肖水源于1993年编制的。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等三个维度。为适合特殊儿童的特点,对量表中部分项目进行了修改。如,把“夫妻”或“配偶”改为父母中的一方,把“同事”改为“同学”,把“工作单位”改为“学校”等。
3. 数据处理。对特殊儿童统一指导语,分别进行团体测试。考虑到听力残疾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力不足的问题,施测过程中由一位手语老师,以手势语帮助学生理解试题。在调查视力残疾学生时,由普通话标准的老师宣读问卷,学生将答案填在事先准备好的盲文答卷上,测试完成以后再由盲校老师将盲生回答情况转换到正常的回答用纸上。
回收量表后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表1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76%。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从高到底依次为: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
2.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分别以心理健康诊断量表总分及各维度与社会支持各维度与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矩阵
注:* p
表2的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得分总体上呈显著负相关,即得到的社会支持越高,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3.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回归分析。
表3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预测效应分析(见表3)
为了进一步探讨社会支持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以社会支持各因子为自变量,心理健康各因子为因变量,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进一步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除了身体症状,主观支持对心理健康其余各维度均有预测作用;客观支持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有预测作用;而支持的利用度对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有预测作用。
四、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归因方式,心理健康,归因干预。
分类号R395.6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1958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Heider首先把归因问题理论化并提出了“恒常原则”(principle of invariance),认为行为总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而人们常常通过若干不同条件寻找一个特别的结果和一个特别的原因之间的联系。自Heider的开创性工作以来,归因理论的研究蓬勃发展并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965年,Jones和Davis充实和发展了Heider的归因思想,提出了“相应推断”论(correspondent inference),探讨个体如何根据他人的意图相应地推断其内在的认知特征;1967年,Kelley则用“协变原则”(covariation principles)的逻辑分析模式,对归因过程作出了比较全面、细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释,认为特定的行为结果和原因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相随共存、相应变化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Weiner创立并不断完善了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把归因(原因思维)、情感和行为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当代归因理论的杰出代表。尽管这些理论所涉及的问题和侧重面各不相同,或偏重于归因的前提,或倾向于归因的后果,但他们都主张按行为结果解释原因,以及觉察到的原因、期望、情感在抉择后继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个体的认知活动与行为反应之间的特定关系:S(刺激)C(个体的认知)A(情感反应)和E(期望)R(行为反应)[1~3]。基于这种合乎逻辑并得到大量研究支持的认知―行为模式,归因研究者们从基本概念的研究走向实际的应用研究,并同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1 归因方式与归因干预及其研究
归因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般看法,它是人们个性特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对人们的行为发生深刻的影响。Weiner等学者将归因方式区分为特定归因和归因维度:前者乃指具体的、个别的原因,如能力、努力等;而后者则指原因的性质,如稳定性、控制性等。许多学者就特定归因和归因维度与情感反应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3种可能的模式[4]。一种称为归因―情感的初版模式(attribution-affect script model),这种模式假定特定归因与各种不同的情感反应有直接关系,而归因维度对情感的影响不明显。第二种模式称为原因维度中介模式(causal dimension mediation model),即假定归因和情感之间的关系来自于归因维度的中介作用。例如,成功后的能力归因与胜任感有关,是因为能力归因代表一种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制的原因。第三种模式由Weiner等人提出,称为归因维度附加模式(attribution-dimension addition model),它认为特定归因与归因维度各自独立地影响情感。就归因维度而言,原因源、稳定性、控制性的3维分类及其与特定情感反应的联系已得到大量研究的证实和支持,为心理学家所接受,并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5]。自Abramson等人1978年提出正常人的归因方式的某些特征是导致人们抑郁的因素之一这一假设以来[6],学者们就归因方式对抑郁等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量的研究证实:倾向于把坏事件归结为自身的、持久的和整体的原因,而把好事件归结为他人的、暂时的和局部的原因的个体,较之倾向于把坏事件归结为他人的、暂时的和局部的原因而把好事件归结为自身的、持久的和整体的原因的个体,表现出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更大[7]。Seligman,Peterson,Kaslow等人也在以儿童为对象的研究中发现,儿童的归因方式与抑郁具有显著的相关[8];Lewis的研究则探讨了归因方式与羞耻感的关系,认为易羞耻者具有与抑郁者类似的归因模型[9];而Eslea的研究发现,归因方式与儿童的某些严重行为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10]。近年来,国内的学者们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验证性研究。张雨新等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中证实了Abramson等人的抑郁理论模型,并指出事件的好坏性质和可控性也是影响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11];魏立莹等人也在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的对照研究中得出相同的结论,并发现二者归因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负性事件上[12];施承孙等人的研究结果则证实了Lewis的假设,且发现易羞耻者与不易羞耻者归因方式的差异还受事件可控性程度的影响[13];李占江等人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对负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作稳定的和整体的归因者,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抑郁、焦虑和强迫症状[14]。
归因干预是以归因理论的整体模式为基础,在不同的理论观点指导下,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纠正或改善不适当的归因方式,从而进一步改变情绪和行为的训练举措。自Ross等人将归因的原理应用于临床上的心理治疗而首次提出“归因疗法”(attribution therapy)以来[15],归因干预被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学的各个领域。Forstling区分了归因干预的两条途径:误归因训练(misattribution training)和再归因训练(reattribution training)[16]。误归因训练以Schachter和Singer的情绪两因素理论为基础,通过由不同生理唤醒状态下的认知解释,引起所期望的情绪归因,改变患者的消极情绪,达到治疗的目的。其训练的着眼点通常是有关内部状态的原因认知(如唤醒、抑郁、失眠),方法集中在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维度(内部和外部)。大量的实践结果表明,误归因训练在焦虑、失眠、口吃、忍受疼痛、吸毒和抑郁等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再归因训练是在Weiner的动机和情绪归因、Bandura的自我效能说和Seligman的习得性无助等理论观点指导下,将认知、情感、行为设想为一个人对周围事件和行为结果的原因推断而进行的训练,其训练的着眼点是试图改变行为结果的原因认知(如成功和失败),方法通常是在原因源、稳定性和可控制性维度上进行分析的。再归因训练在教育、管理、运动、临床等心理学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最先用于解释成就方面的动机,后来也探索助人行为、社会往、罪犯的假释宣誓、抑郁、活动过度、戒烟等临床方面的问题。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再归因训练在增强行为的坚持性和积极性上大都是有效的。近年来,归因训练已引起国内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7~19]。隋光远的研究表明,努力归因和现实归因相结合的归因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水平,改善其成就行为[20]。刘世奎的研究证实,归因训练可以改变学生的倾向性成就归因[21]。谢晓昱的研究表明,归因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但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22]。胡胜利的研究则表明,wiener的归因训练模式和策略指导相结合的再归因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和学业成绩[23]。韩仁生的研究证实,归因训练能有效地提高中、小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和行为的坚持性[24,25]。成云等人的研究证实了归因训练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有效作用[26]。魏希芬的研究表明归因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有潜力但缺乏自信或确实努力不够的学生的学习成绩[27]。王重鸣的研究则表明,团体归因训练对提高工人的工作绩效具有积极的影响[28]。罗湘林等人和王斌等人探讨了归因训练在体育领域的应用[29]。刘永芳等人则将归因训练的研究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30]。
2 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已有的理论和实践为归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完善及其广泛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有益的启示,但这方面的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归因方式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来看:(1)绝大多数的研究仅从归因维度来揭示个体的归因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而忽视了特定归因的作用。(2)仅探讨归因方式与某种特定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等)的关系,并未从整体上系统地考察两者间更为广泛的内在联系。(3)生活事件性质的好坏都是由研究者事先主观确定的,忽视了被试对生活事件的好坏性质评价上存在的个体差异。(4)仅从原因源、稳定性、整体性、控制性来度量个体的归因方式,原因的其它维度(如特殊性、有意性)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归因干预的实践而言:(1)以个体的某种心理疾患的治疗为目的的研究多,从整体上改善和提高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少。(2)以改变个体对具体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的研究多,涉及归因维度的研究少。(3)以单一的方法(如强化说服、示范学习)进行研究的多,多种方法融合的研究少。(4)国内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成就动机或体育领域,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还是一项空白。
我们认为:(1)生活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更改的,但人们对它的知觉却是主观多变的、可以更改的。原因思维通过影响期望和情感为中介,进而驱动行为。影响人们心理生活的是他们对原因的主观知觉,而不是原因本身。因此,人们的归因方式与身心健康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2)人们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生活事件的原因归因是不同的,用于解释某一生活事件的原因并不适应于解释另一个生活事件,即使对于相同的生活事件,不同的人觉察到的原因也是不尽相同的。但任何生活事件发生的原因都可以在原因源(自身―他人的)、稳定性(持久―暂时的)、整体性(整体―局部的)、控制性(可控―不可控)、特殊性(个人―群体的)5个基本的因果关系维度上作特征性的比较。这些维度分别与特定的情感和行为相联系,也必然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揭示这种影响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心理障碍的治疗和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以及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普遍提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原因的特殊性(个人―群体的)是影响人们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同一个事件,如果仅发生在某个个体身上,较之发生在群体身上,对于个体而言,其影响更为深刻。(4)归因维度是在特定归因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的结果,已形成的稳固的维度归因必然影响着人们对具体事件的特定归因。但就其对人们情感和行为的影响而言,归因维度的影响更为久远而深刻。(5)原因知觉导致情绪行为反应,原因维度与特定的情绪行为相联系,原因知觉的改变会影响情绪行为的改变。因此,人们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作出错误的、不精确的原因归因会导致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如果采取一系列干预法,纠正或改善不适当的归因方式,随之能改变情绪和行为,从而提高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3 未来的研究方向
基于上述的看法,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1)揭示个体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生活事件在特定归因和维度归因上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特点、规律及其心理机制,着重解决已往研究所忽视的事件性质评价的客观性和个体差异、特定归因的影响、原因的特殊性等其它维度以及归因方式对健康更为广泛的影响等问题。(2)针对个体的归因实际,运用误归因训练和再归因训练结合的方法,从特定归因和维度归因入手,通过归因干预提高个体与群体健康水平。着重解决已往的归因干预轻视归因维度、方法单一,且仅局限于心理治疗和成就动机领域,而忽视归因干预在改善和提高群体的健康水平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即从社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融合的视角,循着以下思路:
对下列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1)个体对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生活事件的归因特点及其年龄和性别差异;(2)个体对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生活事件的特定归因特点及其对不同心身症状的影响;(3)个体对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生活事件的归因维度特点及其对不同心身症状的影响;(4)不同性质的事件在特定归因和归因维度上对个体各种不同心身症状的交互作用;(5)个体特定归因和归因维度对心身健康影响的年龄和性别差异;(6)通过归因训练提高和改善个体与群体健康水平的方法、途径、策略及其效果检验。以期在理论上为归因理论的深入和完善及其广泛的应用提供实证依据,同时丰富心理治疗方法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上为个体精神疾病的治疗和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为学校针对学生的归因特点进行归因训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指导性的意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新视野。
参考文献
1 Weiner B著, 林钟敏译. 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9
2 孙煜明. 动机心理学.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3 刘永芳.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4 Russell D, McAuley E. Causal attribution, causal Dimensions, and affective reactions to success and fail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gychology, 1986, 50(6): 1174~1185
5 Xenikou A, Furnham A, McCarrey M. Attributional Style for NegativeEvents: a proposition for a more reliable and valid measure of attributional styl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7, 88: 53~69
6 Abramson L Y, Seligman M E and Teasdale J D. Learned helpessness in human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78, 87: 49~74
7 Abramson L Y, Metalsky C I, Alloy L B. Hopelessness depression: A theory-based subtype of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9, 96: 358~372
8 Kaslow N J, Rehm L P, Siegel A W. Social-cognitive and cognitive correlates of depression in children.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84, 12: 605~620
9 Lewis H B. The role of shame in symptom formation. In: Clynes M & Panksepp J (eds). Emotion and Psychopathology.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8
10 Eslea M. Attributional styles in boys with severe behaviour problems: A possible reason for lack of progress on a positive behaviour programm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9, 69, 33~45
11 张雨新, 王燕. 归因方式和抑郁. 心理学报, 1989, 21(2): 141~147
12 魏立莹, 赵介城, 巫善勤. 抑郁与归因方式关系的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9, 7(4): 213~215
13 施承孙, 钱铭怡. 易羞耻者的归因方式和应对风格.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8, 12(4): 193~195
14 李占江等. 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1): 6~8
15 Ross L, Rodin J and Zimbardo P. Towards an attribution therap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9, 12(3): 279~288
16 Forstling F. Attributional retraining: A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5, 98(3): 495~512
17 王重鸣. 因训练与学习动机.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28~31
18 王斌, 马红宇. 归因训练研究的理论综述. 体育科学, 2000, 20(3): 79~82
19 齐冰. 归因训练的若干研究综述及思考.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6(1): 76~78
20 隋光远. 中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归因训练研究. 心理科学, 1991, 14(4): 21~26
21 刘世奎. 课堂情境中学生竞争对其成就归因和成就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报, 1992, 24(2): 182~189
22 谢晓昱. 中学生“能力”“努力”“方法”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 社会心理研究, 1994, 1: 25~32
23 胡胜利. 小学生不同课堂情境的成就归因及再归因训练. 心理学报, 1996, 28(3): 268~276
24 韩仁生. 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1997, 20(5): 461~463
25 韩仁生. 中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报, 1998, 30(4): 442~451
26 成云, 卢青, 马长青. 归因训练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1998, 4: 108~112
27 魏希芬. 通过归因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实验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 2001, 4: 29~33
28 王重鸣. 责任制改革与团体归因训练对于工作绩效的影响. 应用心理学, 1988, 13(3): 7~14
关键词:高职护理(助产方向)专业 多基因遗传与环境 智力与身高形成
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学习压力、心理障碍、个人先天遗传条件和人际交往压力等等方面造成的。这些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有的是环境影响、有的遗传影响、有的是后天学习不能等等因素所导致,面对这些问题,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改变自己的想法、处世的态度、以及采取何种措施应对?于是一些学生的心理便走进了误区,教师在遗传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分析和疏导心理问题。
一、学生的生理、心理、学习状况
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生理特点 进入高职三年级学习的护理专业(助产方向)的学生,从生理上看,她们将进入身体发育的成熟阶段,各种生理功能(如大脑思维、语言能力、身高、体重、性器官的发育等等)日趋完善;通过一、二年级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了解了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物质基础、细胞、遗传、生殖新陈代谢的知识,这些条件对于学生学习、理解人类遗传与优生(人类健康的成长、发育、学习、生殖等等)是非常有益的。
2、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职护理专业(助产方向)三年级的学生,从生理上看,她们的发育将进入成熟阶段,但是从心理上看,她们处在比较幼稚时期,因为她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长环境优越,生活条件较好,没有压力的成长,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面对社会的迅速发展、家庭父母的经济、自己情感、身体健康状态以及学校的课业任务、同学之间沟通等等问题,她们的心理压力也随之扩大。通过学习遗传与优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智力、体力、身高、体重等等,是与父母遗传因素有关,但是可以通过后天改变环境因素(教育、学习、锻炼、营养、持之以恒的品质等等)影响自己这些性状,可以纠正遗传的先天不足,增强自信心,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
3、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年级的高职护理专业(助产方向)学生,经过前两年的文化课、基础课的学习,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综合知识联想能力均提高,适合进行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分析,学生对自己、社会、生活中的遗传问题有一定关注能力,有利于分析、学习、形成相关的健康心理。
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面临的压力
1、学习方面压力 对于不少高职学生而言,经常会发生“别人比你好”,“考试怎么考得这么差”?于是,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天生遗传不如别人,脑子笨,怀疑自己的大脑思维、语言能力;结果开始出现厌学,惧怕考试,她们无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这些人群中不乏一些品行优秀的学生。而老师与家长也经常教育学生要考好的成绩,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心理还相对较脆弱的同学们就会出现心理压力,有的变得脾气暴躁,做事紧张,有的闷闷不乐,出现心理消极现象,有的也会出现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把情绪转移到对抗教师、家长和同学,造成各种不和谐的学习和生活事件,表现比较明显的一些心理问题。
2、生长发育心理障碍 高职学生大多在经历着青春期, 对自己外貌、身高、体重、体型、性器官的发育等等快速变化,面对自己的状况,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天生遗传不如别人,于是形成自悲情绪,会较长时间出现困惑和烦恼;比如会有一段时间心情不愉快,高兴不起来,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感到乏味;思考能力下降,变得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失去动力,人变懒了,厌学;食欲不振,失眠等等。高职学生的这些心理现象,是出现的心理断乳期表现:心理上有逆反性、行为上有冲动性、性格上有开放性、意志上有脆弱性,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交往需求与闭塞心态冲突,这些矛盾必然会引起她们这样或那样的生理困惑或心理困扰。
三、结合教学进行心理疏导
青少年由于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一旦遭遇心理困扰往往很难走出阴影,如果这时社会、家庭、学校不及时给予足够的引导和关怀,不能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打心灵疫苗”,这种“情绪”就会加速滋生蔓延为“病症”,那么,面对学生这样的困惑,怎样才能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保持心理健康呢?
1.对学习方面压力进行心理疏导 学生作为心理问题的最大受害者,我们应该及时注意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在遗传与优生的教学中,教育学生意识到自己对智力的理解错误(如自己天生遗传不如别人,脑子笨,怀疑自己的大脑思维、语言能力等等),用健康的心理,科学的知识去改变自己智力,通过教学懂得,智力虽然是遗传的,但是因为是多基因遗传,智力在人类的表达除了遗传因素外,后天的环境因素(如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父母支持、自己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坚持和刻苦学习的品质等等)对于智力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需要掌握遗传与优生知识的学生,自己首先要懂得在遗传(人出生时)已经确定的现在,强调父母给自己的智力遗传不足,对自己的智力发展已经是毫无疑义了,只能通过环境因素影响(教育环境,老师指导、自己努力、自我约束等等)来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尽早通过进行身心健康的调节,实现理想的智力发展,才能提高智力水平,顺利通过学校的多种智力测试和人生的智力应用和检测。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0-0935-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社会支持;学生;农村人口;少数民族
我国现有畲族人口约70万,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居住地多 属江南山区丘陵地带。畲族群体与周围汉族杂居共处,并在汉族社会中呈插花式分布。由于 畲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很容易受到当今文化思维方式的感染,原有的畲族特有文 化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解畲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为开 展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莲都区某畲族自治镇中学在读的初中一~三年级畲族中学生 167名,其中男生96名,女生71名,平均年龄(15.12±1.01)岁;随机抽取汉族中学生144名 作为对照组,其中男生84名,女生60名,平均年龄(15.08±0.98)岁。
1.2 研究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1],由王征宇修订, 共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 神病性、其他共10个因子。每个因子反映某方面症状的痛苦情况。通常用以评定1周以来的 状况。采用5级评分:1=从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以各因子得分≥2作为有 无心理健康问题的标准,以≥3作为有无心理障碍的标准。得分越高,症状越明显,心理健 康水平越低。(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2],由肖水源编制,共10个条目,包 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社会支持总分越高,表明社会支持越好 。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方法 心理测验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负责完成,现场发放问卷,使用 统一指导语,根据被调查者最近1周的感受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社会支持量表的 独立评定,答题后回收问卷。剔除数据不全的问卷,将数据录入计算机,利用SPSS 10.0软 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SCL-90各因子阳性检出情况 畲族中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2分的检 出率为25.75%~43.71%,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人际关系(43.71%)、强迫(40.12%)、其他(40.1 2%)、敌意(38.92%)、偏执(38.32%);各因子得分≥3分的检出率为2.99%~10.78%,排 在前5位的依次为人际关系(10.78%)、敌意(10.18%)、强迫(8.38%)、抑郁(7.19%)、其 他(7.19%)。
2.2 畲汉族中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 见表1。
2.3 畲族男女中学生SCL-90各因子分比较 由表2可见,男生各因子得分均 高于女生,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偏执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因子得分差异 均无统计学意义。
2.4 畲汉族中学生社会支持状况比较 见表3。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因子得分排序与郑培军[2 ]报道基本相似,但各因子得分均较高,排在首位的均是人际关系,其次是敌意或强迫, 这可能与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缺少课间活动时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机会等有关。SCL- 90部分因子得分高于中学生常模[3],且均高于1986年青年组常模[4],可 见在当前学校注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同样也对农村畲族中学生心理问题带来很大的影响 ,必须引起教育部门、家庭与社会的重视。畲族中学生与汉族中学生比较,无论心理健康水 平还是社会支持分上均无明显差异,这可能与畲汉族中学生长期生活、学习在同一环境,风 俗、性格与文化差异日益缩小有关。
本次研究还对社会支持方面作了分析,结果显示,客观支持方面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密切相 关(除恐怖与强迫因子外),利用度方面也是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除敌意因子外), 而主观支持方面则无明显相关(除偏执外)。社会支持各项得分与汉族中学生无明显差异, 而与地方大学生[5]有明显差异,这可能与农村中学生家庭、学校教养方式、社会 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独特等有关。
目前,许多农民外出打工、经商,将子女留在农村学校学习,子女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再加之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应引起全社会 高度重视,特别是教育部门与家长应积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是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其次,要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心 理素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创建良好的心理 支持环境,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素质。
4 参考文献
[1] 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2004,18(2):88-90.
[2] 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86,12(5):260-263.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31-35,127-131.
[4] 郑培军.某军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1 ):1-2.
[5] 梁执群,卢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相关因素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3,19(4):49 8-499.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关注情绪智力,教育界越来越注重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1990年Salovey和Mayer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Salovey和Mayer认为,情绪智力包括四个成分,即情绪的觉知、情绪的调节、情绪的理解和利用情绪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情绪智力包含四大技能,即觉察、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情绪促进思维过程的能力、理解情绪与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以助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应对是个体面临应激情境时为减少压力或伤害而做出的认知或行为努力,是对情境变量、时间因素以及从影响适应结果的一系列事件中得来反馈的反应。Lazarus 和Folkman 等提出,应对主要有两种机能,即处理问题(“注重问题的应对”) 和减轻情绪痛苦(“注重情绪的应对”)。黄希庭等人的研究发现,存在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但随年龄而变化的趋势则不明显。
目前在心理学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Jahoda,M.)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positive mental health),它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自我认知的态度,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安定的人格,自我调控能力,对现实的感知能力和积极改善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感知现实和各种行为,且能积极向上地改善和控制自身的行为,保持心态平衡的状态。根据健康心理学观点,个体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了解自己和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确的判定、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这些要素与情绪智力理论的内容有许多重叠,这也使得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和情绪智力的研究密切相关。
当今社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初中生。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萌芽期,自我意识已初步完善,对自己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初中生在学习压力和父母的期盼下,压力会越来越大,他们的身心健康会随之改变。
Ciarrochi和Deane等人对情绪智力、压力和心理健康三者的关系做了研究,发现情绪知觉高的个体在生活中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有更多的心理不健康症状。
以往的学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情绪智力、应对方式都分别进行了研究,其中有重点中学学生、大学生及高职生,却忽略了农村学生。农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家庭环境、成长环境不同,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和关注更是不同,他们的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况是怎样的?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地方。那么,初中生的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是否相关呢?鉴于此,我对农村初中生做了初步调查。
一、方法
1.被试
以江苏省海安县老坝港初中和江苏省海安县角斜镇角斜初级中学的初一、初二学生为被试,共发放480份问卷,收回有效试卷363份,其中初一学生80名,初二学生80名,男生80名,女生80名。
2.测量工具
(1)王才康译的“情绪智力量表”。
(2)“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3)“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3.调查方法
随机抽取学生,将男生和女生分在两间教室,采用团体施测,请被试按照指导语作答,没有时间限制,当场收回问卷。
4.统计分析
使用SPSS16.0进行相关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农村初中的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与性别、年级、父母在家情况相关分析。由表1可见,农村初中生的情绪智力与性别和年级无显著相关,与父母在家情况有显著相关;应对方式与年级呈显著相关,与性别和父母在家情况无显著相关;心理健康与性 别、年级、父母在家情况皆无显著相关。
(2)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情绪感知与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情绪调控与强迫症状无显著相关,自我情绪调控与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都呈显著负相关;调控他人情绪与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呈显著负相关。
(3)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情绪感知与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的合理化解释呈显著正相关,与逃避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情绪调控与问题解决、积极的合理化解释呈显著正相关,与逃避呈显著负相关;调控他人情绪与问题解 决、寻求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
(4)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由表4可见,问题解决除了与偏执呈显著负相关,与心理健康的其余9个维度无显著相关;积极的合理化解释与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心理不平衡呈显著负相关;忍耐与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呈显著正相关;逃避与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呈显著正相 关;发泄情绪与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呈显著正相关;幻想与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都呈显著正相关。
三、讨论
1.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情绪智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本研究表明,高的情绪智力可以引导个体的心理更健康;相反,情绪智力低,会导致个体心理出现一些症状。可见能够进行自我情绪调控和调控他人情绪时,可以调节好自己的人际关系,降低心理不平衡、偏执、抑郁、焦虑的发生率,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
2.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1997 年以色列心理学家巴昂提出,情绪智力是影响个体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农村初中生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压力与城市小孩都不同,他们的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与城市小孩可能也不同。本研究表明,情绪感知和自我情绪调控的能力越强,问题解决、积极的合理化解释的能力就越好,也不会去选择逃避。农村初中生的应对方式在年级方面呈显著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应对方式也会随之改变。
3.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应对方式都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因为世间万物都有两面性,应对方式也不例外。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为了农村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和家庭应适当地引导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学会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4.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
面对压力,可以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并加以缓冲,从而使心理健康。可见农村初中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则可以调节和保持心理健康。对于心理健康来说,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应注重培养农村孩子的情绪智力,改善他们的应对方式,从而促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结论
(1)农村初中生的情绪智力与父母在家情况呈显著相关。
(2)农村初中生的应对方式与年级呈显著相关。
(3)农村初中生的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与性别无显著相关。
(4)农村初中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情绪智力和应对方式是心理健康的有利因素。
(5)当今教育应重视农村孩子,不能忽略了他们,农村的孩子家境贫寒,父母又长期不在身边,比起城市孩子,他们更缺少关爱,更缺少关注。为了不使教育界两极分化,当今社会应当改善农村教育,多注重培养农村孩子的情绪智力,改善他们的应对方式,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让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使社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杨晓岚.情绪智力理论简介[J].广州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9(5):64-68.
[2]井世洁.初中学生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4): 1-5.
[3]陈树林,郑全全,潘健男,等.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4):211-214.
[4]黄希庭,余 华,郑 涌,等.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1):1-5.
[5]徐光兴.临床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60-61.
[6]薛海珊.情绪智力的研究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社会心理科学,2009(5):15-18.
[7]CarolL.Gohm Moving Forward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COMMENTAR IES,2000(5):222-227.
[8]刘雄英.高职生应对方式、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29(8): 101-105.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of College Students. Li Ping, Sun Hongwei, Zhuang Na.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ifang 26104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socia lsupport , cop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By the method of delaminating the samples and whole taking out the troop, 271 college students of Linyi Normal Universit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Social Support Scale an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Results Students in different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need different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style, and the difference had remarkable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较高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已逐渐引起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有资料显示,有10%~30%的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1]。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已被列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2]。了解大学生在应激状态下如何去应对、社会支持系统如何以及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及干预具有现实意义和迫切性,为配合高校更好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笔者对大学生进行了此项研究,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预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临沂师范学院的本科学生300名作为调查对象,获有效问卷271份,其中男148名,女123名。平均年龄18.6±1.24岁。
1.2 方法 调查工具采用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3],该量表共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9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制(1分=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严重)。②应对方式问卷[3],该问卷共设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及合理化6个因子,在6个因子的基础上又分为成熟型、不成熟型和混合型3种应对方式,成熟型应对方式包括解决问题、求助2个因子,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包括自责、幻想、退避3个因子,合理化为混合型的应对方式,每个条目有“是”与“否”2个答案供选择。③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3],该量表共设10个条目,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
在教师的协助下,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测试,采用统一指导语,答卷完成后由教师统一收回。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1。
表1将SCL-90各因子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利用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主观支持与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呈显著负相关(P
将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显示,不成熟型应对方式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精神病性呈显著正相关(P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比较 结果见表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试表明,男、女大学生客观支持、主观支持2个纬度得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对支持利用度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P
3 讨 论
社会支持的缓冲器模型理论认为,社会支持可以缓冲压力事件对心身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与提高个体心身健康水平,并且主观支持扮演重要的角色。已有资料表明,主观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极为重大,主观支持水平高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好[4],本研究结果表明,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影响仅表现主观支持方面,而在其他维度上差异并不显著,表明获得的主观支持越少者,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往往会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即感受到的主观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5]。
男女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各纬度比较发现,女大学生的支持利用度得分高于男生(P
另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作用不是单向的,个体良好的适应状况可能本身就能为其选择有效的应对方式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背景[9]。本研究结果显示,具有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强迫及精神病性等症状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运用不成熟或混合型的应对方式应对困难和挫折,提示心理健康程度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的选择,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促使其选择和使用成熟型应对方式。
大学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建议把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训练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鼓励他们采取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处理困难和挫折,鼓励大学生尤其是男大学生主动利用社会支持资源系统,这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成熟型应对方式的选择和使用的能力,从而又进一步增强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
4 参考文献
[1]张强,陈丽娇,赵虎.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03-404
[2]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增刊:1-5
[3]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3-35,113-115,130-131
[4]欧阳丹.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青年研究,2003,(3):29-33
[5]苏霞,刘启辉,殷晓莉.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6):410-412
[6]丁锦红,王净.在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14-116
[7]Ando M. Relationships among mental health, coping styles, and mood. Psychological Reports, 2002,(90):606-612
[8]樊富珉.综合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应对能力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4):395
关键词: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1.教育对象的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对象大都是在校的学生,都是希望通过教育使他们在思想或心理上得到更好的转变和发展,使之遵守道德和行为规范。
2.教育主体的一致性
当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大多是班主任或辅导员,他们长期与学生接触对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学习、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情况都比较熟悉,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
3.教育内容的交叉性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都是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端正的人生态度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4.教育目标的重合性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和心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进而积极地对待学习和生活。
5.教育方法的互补性
思想上存在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借鉴和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加以解决,而某些心理问题也可以通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来加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因此两者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群体是“9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成才的自我要求比较高,对得到别人尊重和重视的期望也高,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期望也高,但他们在身体成长的同时,心理没有能够很好地同步成熟。
由于当前高校评职称体制存在问题,绝大多数教师将工作的重心放在科研上,辅导员日常事务多,带班多,人数多,导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切身需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方法分析
1.化解逆反心理,做好思想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时应注意:第一,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要讲大话、空话,少讲大道理;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要态度诚恳、感情真挚,要富于人情味。
2.研究学生个性特点,塑造良好品德
教育者必须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具体来说,一是与学生做朋友。只有教师和学生在地位上达到平等,才能互相信任,进而加深了解。二是对学生投其所好,也就是了解学生的需求。三是多参与学生的课余活动。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术,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增进其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4.建立具有实效性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
高校应建立面向大学生的专业规范的心理咨询机构,引导咨询对象学会发掘自身的潜能,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
5.直面大学生心理实际开展德育
德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直面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努力化解学生内心深处的困惑和迷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内心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健康的心理品质。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有利于S富和完善德育的实现方式,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参考文献:
其中护理人员职业紧张得分最高,达(69.77±38.46)分;职能部门人员得分最低,为(46.60±16.36)分。
职业紧张各因子与症状、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均呈显著的正相关(P
【关键词】 医务人员; 职业紧张; 心理健康
Correlation Study of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Medical Staff of Class 3A Hospital in Guangzhou City/ZHANG Guo-rong,ZHENG Chao-dun,ZHOU Gui-lan,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05):089-092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mental health of medical staff,providing a certain basis for medical decision-making departments in Guangzhou City.Method:A total of 458 medical staff were selected from 2 large-scale general hospitals in Guanzhou City from April 2016 to October 2016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They were investigated by 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and Occupational Stress(OSI-2).Result:The detection rates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medical staff were 29.48%(135/458).The top three 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s were workload(67.96±26.29),family conflict(62.13±12.22)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60.66±28.48).The score of occupational stress of nurses was highest(69.77±38.46)and the functional staff was lowest(46.60±16.36).The factors of occupational stress were all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the scores of SCL-90(P
【Key words】 Medical staff; Mental health; Occupational stress
First-author’s address:Panyu District Qishan Hospital of Guangzhou Ctiy,Guangzhou 51148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5.022
S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大众的文化水平、经济能力的提高,对医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诊疗水平及沟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医患矛盾日趋紧张[1-2]。近几年,在少数不良媒体推波助澜下,本已紧张得医患关系更是雪上加霜,各地伤医事件频频发生,屡现极端,给医务人员造成了很多的心理冲击,面临的职业紧张越来越大,医疗行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高危行业[3-5]。为此于2016年4-10月对广州市两家大型3级甲等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揭示职业紧张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改善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6年4-10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两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医务人员需工作1年以上,无严重精神疾病及躯体疾病)。根据调查医院的人数、性别、专业、职称的构成比例来确定样本量。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8份,有效回收率为76.33%。年龄20~57岁,平均(31.4±8.1)岁。婚姻状况:未婚169名,已婚274名,再婚2名,同居8名,分居或离婚5名。工作年限1~36年,平均(11.0±8.6)年。学历:小学0名,初中0名,高中(中专)16名,大专64名,本科256名,硕士114名,博士8名。护理198名,职称:护士19名,护师90名,主管护师68名,副主任护师18名,主任护师3名;医生140名,职称:医师35,主治医师63名,副主任医师25名,主任医师17名;医技62名,职能科室58名。
1.2 方法
1.2.1 一般调查 采用课题组自编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年龄、性别、科室、学历、从业年限、职称、专业、婚姻、收入、子女状况等。
1.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由9个维度90个条目组成。采用5级评分制,从0~4分别为没有、轻度、中度、偏重、严重,得分越高表示心理症状越明显。总分≥200分和/或有1个因子≥3为有心理卫生问题[6]。
1.2.3 职业紧张指标问卷(OSI-2) 采用中文版职业紧张指标第2版中的压力感受分量表[7]。分别为工作负荷、家庭冲突、管理角色、个人责任等8个维度,该量表采用6点记分,1代表“从不”,6代表“非常频繁”,各维度的得分为本维度的得分总和,分数越高表示工作压力越大。经检验,使用该调查表所获得的数据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Cronbach’s α为0.86,可信度较高。
1.2.4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为双盲设计,由经过心理测量专业培训的精神科医师及心理治疗师完成本测试。测量方法为问卷调查法,每份调查问卷中均包含知情同意书,阐明了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及隐私的安全性,取得其密切合作。经过医院工会、护理部、医务科、后勤部等相关领导的协调,主要利用职工的集体活动时间及微信群为补充,v解调查表内容,及相关的填写要求,对于缺项大于50%的问卷予以剔除。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录入计算机,制成SPSS数据库文件,并抽查部分调查表对录入质量进行估计,以确保数据录入和资料分析的准确性。根据数据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检验水准为α=0.05。以P
2 结果
2.1 心理卫生状况 据SCL-90分析,有心理问题的医务人员占23.58%(108/458)。其中各因子维度得分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躯体化、焦虑和强迫,分别为(2.66±0.45)、(2.51±0.70)、(2.46±0.49)分,见表1。
2.2 职业紧张状况 OSI-2显示,职业紧张来源主要有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及组织气氛。不同岗位的从业人员中,其中护理岗位职业紧张平均得分最高,职能部门得分最低。在各项因子得分比较中,护理岗位人员各个因子分得分显著高于职能、医技岗位人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职业紧张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OSI-2各因子分除与精神病性相关无统计学意义外,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呈正相关(P
3 讨论
在我国古代,素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者父母心”的传统古训,医生的培养主要是师承为主,传承的不仅仅是救死扶伤的本领,传承的更是一种悲天悯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普通大众对医者具有非常高的道德期待,而医者也享有非常高的职业地位。新世纪以来,医院和各个医学院校的成立,医学生大批量的培养,毕业后进入各级医院工作,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成为众多职业群体的一种,承担着我国救死扶伤、维护人民大众的健康的重大责任。医学是一个复杂、多变而充满未知的世界,因此,相对于其他的职业,从事医疗职业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也具有较高的职业风险[8]。目前,迫于舆论的外部压力,医疗管理部门对诊疗技术及医患关系的沟通、协调及防范等加强了内部考核,面对内外压力,从业人员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易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问题。本次调查显示,广州市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SCL-90各因子分数均高于全国常模,这与国内文献[9-11]研究的结果基本相符,但也有学者认为医务工作者无论是SCL-90总分,还是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常模[12],这可能与研究样本、医院级别、研究时期及地域等差异有关。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关注增加,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医学模式也逐渐转变,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医护人员角色也趋向于多元化发展,这种转变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及心理压力。而且,广州市作为我国的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医疗体制不断变革,患者自我保护和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纠纷明显增多,使医护人员临床工作中,在承受繁重诊疗任务的同时,又要承受超常的责任风险及医患矛盾的压力,生理与心理负荷明显增加,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国外也有大量的研究对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进行调查,近50%的从业人员处于职业紧张状态[13],并且进一步发现工作负荷、医疗风险、医患矛盾、职业发展等因素是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的主要来源[14]。本文对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来源的测量显示,工作负荷、家庭冲突和人际关系是排名前3位,是主要的职业紧张来源。其中工作负荷对医务人员的压力来源远超过其他的因素,可能与本文调查对象来自于三级甲等医院的医务人员有关,三级甲等医院是我国最高等级医院,病员多,疑难杂症多,科研、教学压力大,内部竞争大[15],这些因素无疑导致医务人员压力增大;同时,因为工作任务重,时间长,无法很好的照顾家庭,无法参与家庭活动,家庭冲突明显增高;目前医患关系紧张,面对不同疾病,不同患者,医务人员需要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的考验,无疑自我保护意识增强[16],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成为影响职业紧张的因素。数据显示,医生、护理人员的职业紧张明显高于医生、医技等其他职业,由于护理人员工作繁重,又长期和患者及家属直接打交道,作息时间不规律,付出与报酬失衡,得到家属的尊重少[17],故其所面临的压力最大,但与戴敏等[18]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存在样本量、研究方法的差异。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健康的内涵认识有个全新的认识,不再认为生物性因素是造成健康损害的唯一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也会造成健康的损害。长期的职业紧张,会对躯体、精神、行为造成影响,已成为与传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因素相同的有害因素,直接或间接威胁职工心身健康、工作能力[19]。过度的职业紧张会导致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甚至导致工作能力受损,发生职业倦怠、过劳致死等严重后果[20]。本研究职业紧张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表明,OSI-2各因子分除与精神病性相关无统计学意义外,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呈正相关。其中,工作负荷与躯体化,强迫、焦虑呈中度相关、家庭冲突、人际关系与人际敏感,敌对、抑郁、焦虑呈中度相关、管理角色与焦虑呈中度相关,其他项目与SCL-90总分呈弱相关,说明职业紧张是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国内文献[21-22]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医疗从业人员职业紧张较大,导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目前,社会各界也逐渐重视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但是大部分医院仍主要采取以行政干预为主的方式,具有专业体系的干预方式较少,由心理医生牵头开展的以提升医生心理成长、缓解职业紧张为导向的巴林特小组等方式相对较为新颖,目前较少医院开展。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将探索这些学者的学术空白,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职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新庆,刘延锦,涂玲,等.当前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状况总体评价[J].现代医院管理,2014,12(4):6-9.
[2]李珑,工晓燕,工辰,等.医患不信任问题对医方医疗行为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2,32(1):56-58.
[3]李娟,邹建芳,王丽,等.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的现状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3,29(5):631-633.
[4] Jiang Y,Ying X,Kane S,et al.Ending violence against doctors in China[J].Lancct,2012,379(9828):1764.
[5]高润森,陈新石.期待和谐的医患关系,结束医疗暴力[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1):1-2.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刊)[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31-34,123-125.
[7] Lu L,Cooper C L,Chen Y C,et al.Chinese Version of the OSI:A Study of Reliability and Factor Structures[J].Stress Med,1995,11(1):149-155.
[8]王香平,花蕾,王建敏.北京市2460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9):779-781.
[9]孙洪涛,张明元.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结果的研究报告-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部分在职职工心理测评结果研究[J].黑河学刊,2014,6:141-144.
[10]冀永娟,衡中玉,项紫霓,等.青岛市551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5,31(6):577-580.
[11]邹志礼,黄雨兰,汪瑾宇.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12(6):78-81.
[12]张新庆,王洪奇,陈晓阳.中国医务工作者从业状况调查[J].科技导报,2009,27(18):118-119.
[13]李娟,邹建芳,王丽,等.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的现状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3,29(5):631-633.
[14]苗双虎.医务人员工作压力调查及其原因剖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5):339-340.
[15]周江瑾,徐玲,郭岸英.三甲医院医务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问题分析[J].医院管理沦坛,2013,30(5):51-53.
[16]漆隽玮,苗元江.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2):126-128.
[17] Zeng Y.Review of work-related stress in mainland Chinese nurses[J].Nursing & Health Sciences,2009,11(1):90-97.
[18]戴敏,周朝当.医务人员职业紧张水平及与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的关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53):5-6.
[19] Steenland K,Fine L,Belki? K,et al.Research Findirigs linkingWorkplace Factors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Outcomes[J].The Work-plac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2000,15(1):67-68.
[20] Koleck M,Bruchon-Schweitzer M,Thiebaut E,et al.Job stress,coping and Europeanreviewof applied psychology[J].Burnout Among French General Practitioners,2000,50:309-314.
[21]冀永娟,R莉娜,匡桂芳,等.医务人员职业紧张和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5,31(24):3393-3395.
【摘要】
目的 探讨西藏高原军人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西藏高原军人1560名,进行应对方式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 SCL-90与全国常模比较除人际关系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项目因子分显著增高(P<0.01),除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求助因子显著降低(0.13±0.15/0.28±0.22、0.21±0.19/0.46±0.26,P<0.01)外,其余4个因子显著高于军人常模;状态-特质焦虑分显著低于国内常模;除人际关系外,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应对方式中的其余4个因子及状态、特质焦虑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对西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小依次为特质焦虑、自责、解决问题、合理化(B=0.015、0.17、-0.42、0.21)。结论 西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受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的影响。
【关键词】 西藏; 军人;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心理健康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orrelation of coping style and state-trait anxiety with mental health in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Methods 1500 military personnel were selected by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and were tested with Coping Style Scale,State-trait Anxiety Scale and 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Results In SCL-90,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actor scores of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showed no obvious difference from those of the national norm (P>0.05) while there existed an obvious increase of factor scores in other items (P>0.01); in Coping Style Scale,the problem-solving and recourre factor scores of the national norm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0.13±0.15/0.28±0.22,0.21±0.19/0.45±0.26,P<0.01) while their scores of other 4 factors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military norm; the scores in State-trait Anxiety Scale of the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national norm; excep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actor,the factors in SCL-90 were in negative correlation to problem-solving and recoure factors in Coping Style Scale (P<0.01) but in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the other 4 factors in Coping Style Scale and the total scores in State-trait Anxiety Scale (P<0.01); the order of the factor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was as follows: trait anxiety > self-accusation > problem-solving > rationalization (B=0.015,0.17,-0.42,0.21). Conclusions Coping style and state-trait anxiety hold certain impac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KEYWORDS Tibet military personnel coping style state-trait anxiety Mental health
近年来对军人心理健康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1],但西藏高原军人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研究报告较少。驻守西藏高原军人长期居住在高寒缺氧、紫外线强等恶劣自然环境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烟稀少及精神生活相对匮乏;部队担负任务繁重,责任重,风险大,因此西藏高原军人所面对的心理压力高于普通人群。总的来说西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人群,有研究认为与应对方式直接相关,也有人认为与特质焦虑有关,对此课题的研究单独研究较多,而缺少对应方式、状态-特质焦虑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在心理机制的研究。应对是应激源与应激反应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个体在强应激状态下,如果缺少良好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的两倍[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将驻西藏现役部队以连为单位依次编号,然后随机抽取其中15个连的官兵共1560人作为被试对象。被试官兵参加测试时,身体健康,均否认有精神异常既往史和家族史。于2007年8~9月间进行现场调查,统一发放调查问卷,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后集中收回,发放调查问卷15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0份,有效率为96%.年龄18~37岁,均为男性;平均入伍时间2.6年;平均驻藏时间2.1年。
1.2 测评工具 应对方式量表[3]:其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六个分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4]:共90个条目,抱括9个因子。状态-特质量表[4]:该量表共40个项目,前20项为状态焦虑量表(20-80分),主要评判即刻或近期的体验;后20项(20-80分)用于评定经常的情绪体验,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5。
1.3 数据采用 SPSS13.0软件包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西藏高原军人SCL-90各因子、应对方式和状态-特质焦虑与常模比较 西藏高原军人SCL-90除人际敏感因子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因子显著高于全国常模[5];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显著低于军人常模,而其余4个因子显著高于军人常模[6];状态特质焦虑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4]。见表1、表2、表3。
表1 西藏高原军人SCL90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略)
表3 西藏高原军人状态-特质焦虑因子分与军人常模比较(略)
表2 西藏高原军人应对方式各因子分与军人常模比较(略)
2.2 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除人际关系因子外,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应对方式的其余4个因子及状态、特质焦虑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见表4。
2.3 应对方式和状态-特质焦虑与SCL-90总均分的逐步回归分析 以应对方式和状态-特质焦虑作为自变量,以SCL-90总均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8因子中进入回归方程的有4个因子,依次为:特质焦虑、自责、解决问题、合理化,且B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表4 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性分析(r值)(略)
表5 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与SCL-90总均分的逐步回归分析(略)
3 讨论
西藏高原军人SCL-90除人际关系因子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因子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显著低于军人常模,而其余4个因子显著高于军人常模;状态-特质焦虑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本研究发现,解决问题、求助的成熟型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明显的,除人际关系因子外、解决问题、求助因子与SCL-90呈显著负相关;状态-特质焦虑水平与SCL-90呈显著正相关。
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西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水平受到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多因素的影响,从对西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水平作用大小来看,特质焦虑作用最大,依次为自责、解决问题、合理化。西藏高原军人应对方式中,自责、解决问题、合理化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意义更突出,自责、合理化与SCL-90总分呈正相关,说明选择不成熟或混合型的应对方式,其心理健康水平愈低;解决问题、求助与SCL-90总分呈明显负相关,说明选择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其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并且对心理健康有调节作用;焦虑由个体对危险或威胁的预感所诱发,但这种危险或威胁并不真实存在如果焦虑主要是针对某种特定的情境,并且程度恰当,可视为正常反应;如果焦虑是自由浮动的、泛化的,或程度过强,则成为一种异常或病理状态。特质焦虑是用于评定经常的情绪体验,状态焦虑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具有个体差异的焦虑倾向,在接受相同应激源刺激时,特质焦虑者心理行为反应的倾向性表现为状态焦虑,感受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自我的弱点是无法调节焦虑或其他情感。西藏高原军人状态-特质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国内常模与SCL-90呈显著正相关,这可能与西藏高原军人长期处于高寒缺氧、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环境条件下的应激特点有关,加之期望值高,焦虑水平也随之增高,适当的焦虑,可以维住持大脑的兴奋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所以在以后的健康教育中培养西藏高原军人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减少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利于西藏高原军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西藏高原军人能否适应恶劣环境胜任现代军事重任,其影响因素固然很多,自然环境的改变是小的,只有优化心理素质,应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增强承受应激的能力,在复杂的环境的挑战中培养适应性能力,防止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的发生,进而提高西藏军人的总体健康水平,增强部队战斗力。
参考文献
[1] 罗正学,苗丹民,皇浦恩等.军校男、女大学生MBTI人格内心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541-542.
[2] Ray C.Lindop J.The concept of coping.Psychological Medicine,1982,(1):385-395.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增订版:109-115.
[4]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特刊:181-121,123-124.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海口市2所高校(海南师范大学、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235名(其中男生98名、女生137名)在校全日制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2.1 用自制体育运动参与程度测量问卷测试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程度。
1.2.2 采用《SCL―90心理症状自评量表》,用于测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2.3 体质数据来源于两所高校的体质测试中心。
1.3 研究程序
问卷调查以学校和班级为单位进行,课后随即测试,问卷以不记名方式测试,正式施测前,向被试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宣读指导语,向学生保证调查结果严格保密,当场发卷,独立答题,当场收卷。
1.4 研究方法
1.4.1 问卷调查法:共发放《SCL―90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及体育运动参与程度测量问卷各235份(其中男生98人,女生137人),回收率与有效率均为100%。
1.4.2 文献资料法:通过学校图书馆的资料中心,获取和阅读相关的刊物、论文共二十多篇。
1.4.3 访谈法:课后和他们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
1.4.4 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3.0系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T检验、单因素方差处理。信度检验主要采用再测法,用同样的问卷在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选取了同一班级的15名在校专科生,前后间隔时间为半个月,进行两次测试,以两次测得的结果求相关系数,相关系数R=0.79。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参加体育锻炼组与参加体育锻炼组在SCL-90量表中各因子及心理、机能上的结果与分析
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不参加体育锻炼组成员的SCL-90各项因子除了强迫、敌对、偏执、其它关系因子外,其余因子平均分均高于参加体育锻炼组成员,经T检验,不参加体育锻炼组与参加体育锻炼组成员在SCL-90各因子的比较中,除强迫、敌对、偏执、其它关系因子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6项因子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分析其原因为:社会认知假说认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这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情绪具有一定的抵抗作用。”在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中常需要同伴间的相互配合和合作,才能取得胜利,尤其是在团队比赛中,如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的双打以及“三大球”赛等,因此,通过体育学习和运动竞赛,不仅可以使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和改善人际关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释放心理压力。徐波,季浏等人在《体育锻炼缓解研究生抑郁和焦虑的研究》一文中就认为体育锻炼能明显减轻抑郁和焦虑的症状。
在体质各项因子中,50m、1000m(男)、800m(女)的均分得分越低越好;立定跳远、实心球、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的均分得分越高越好。经T检验,不参加体育锻炼组与参加体育锻炼组成员在体质9个因子的比较中,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分析其原因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上下肢的力量素质,控制合理的体重。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大部分学生承认自己课余时间不参加体育锻炼,男生认为,没有适合自己锻炼的体育项目和学校缺乏场地器械是主要原因,女生则认为,不知道如何锻炼身体、怕丑、害怕在运动中受伤以及学业压力大是主要原因。分析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除了学生本身主观的因素外,学校体育教育太注重整体效应,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 教师没有充分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没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联系,导致部分学生厌学、逃课。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不参加体育锻炼组与参加体育锻炼组成员在SCL-90各因子的比较中,除强迫、敌对、偏执、其它关系因子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6项因子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3.1.2 不参加体育锻炼组与参加体育锻炼组成员在体质9个因子的比较中,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3.2 建议
3.2.1 学校部门在修建体育场馆的时候,从实用性与广泛性角度出发,多考虑修建适合健美操、瑜伽、体育舞蹈等项目锻炼的室内场馆。
【关键词】 因特网;行为,成瘾;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6-0691-03
Correlative Study Between Prevalence of Internet Use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Among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HOU Yong-mei*,HU Pei-cheng. *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Zhanjiang(524023), Guangdong Province,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Internet use among students in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state of health, and 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to internet use. Methods Totally 903 students from three grades in a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were chosen in Dongguan. General personal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with Scale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IAT). Results 125 of the students in the survey probably had Internet addiction problems, accounting for 14.0% of those measured. Among them seven(0.78%) were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The prevalence rate of total undesirable trend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mong the students in the survey was 39.0% and 3.7% of them had obvious trends. The rates of psychological symptoms detected ranged from high to low were pressure in studies (13.9%), poor adaptation (10.3%), unbalanced moods (9.3%), tension and sensitivity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9.3%), anxiety (8.4%), compulsion (7.7%), hostility (6.3%), stubbornness (6.3%), depression (6.0%) and unbalanced mind (5.0%). The four ke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ffecting Internet using were unbalanced moods, poor adaptation, depression and pressures in studies. Conclusion The students in professional high schools have obv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Problems with state of health of min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The roles of particular stage of ages and study methods in bringing about those problems should be stressed.
【Key words】 Internet;Behavior,addictive;Mental health;Regression analysis;Students
目前,我国50%以上的高中学生使用网络,占网民的30%,是过度使用网络的高发人群[1-2],与过度使用网络相关的行为、道德和社会问题[3-4]日益突出,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既往研究表明,影响个体过度使用网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网络的某些特性易使人沉迷其中[5];另一方面个体的某些人格和心理特性,如神经质和个人主义等人格特征[6-7]、不良的应对方式[8]以及孤独、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9]是促发过度使用网络的直接因素。
职业高中学生是高中学生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身心发展有着与普通高中生相似的年龄特征,但学习任务及毕业后出路的特殊性,使他们在思想和行为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为了解职业高中学生的网络使用特点以及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笔者进行了该项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取样的方法,抽取东莞市某职业中学高中3个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903份,收回合格问卷892份,有效率为99.0%。其中男生624名,女生268名;高一学生344名,高二学生277名,高三学生271名。年龄为16~20岁。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问卷由3个部分组成:(1)个人一般情况,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年级、是否独子、父亲的职业状态(是否在职)、母亲的职业状态(是否在职)、父亲所从事的职业、母亲所从事的职业、父亲的受教育情况、母亲的受教育情况、家庭经济状况等11项。(2)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10],该问卷共60个项目,分为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等10个因子。每个项目为一个陈述句,采用5级(1~5分)评分制,得分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某因子的得分在2分以上为有其症状,全套问卷的总均分在2分以上表示其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有不良倾向;某个因子的平均分在3分以上即有其明显症状,全套问卷的总均分在3分以上表示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的不良倾向[10]。(3)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采用美国皮兹堡大学kimberly 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测验(Internet Addiction Test, IAT) 》[11],该问卷属于自评式临床诊断问卷,由20道题目组成,每道题有5种选择,赋值1~5分,总分分布在20~100分之间,分数越高,网络成瘾倾向程度越高。具体评判标准是:70分以上判定为网络成瘾,40~69分判定为有网络成瘾倾向,20~39分判定为网络正常使用者或无网络成瘾倾向。上述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0-11]。
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施测。测试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施测前先对受试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征得他们的知情同意,然后让他们在统一指导语下,独立完成问卷,并当场收回。
1.3 统计分析 用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描述与检验。
2 结果
2.1 网络使用问题检出情况 施测的学生均有上网经历;可能有网络成瘾问题者125人,占14.0%,其中网络成瘾者7例,占0.78%。
2.2 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整体心理健康不良倾向的检出率为39.0%,其中3.7%的学生有明显整体心理健康不良倾向。各种心理症状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压力感(13.9%)、适应不良(10.3%)、情绪不平衡(9.3%)、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9.3%)、焦虑(8.4%)、强迫(7.7%)、敌对 (6.3%)、偏执(6.3%)、抑郁(6.0%)和心理不平衡(5.0%)。
2.3 网络成瘾量表得分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得分的相关性表1显示,职业高中学生的网络成瘾量表得分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总均分之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4 影响网络成瘾量表得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因子的回归分析 以网络成瘾量表得分作为因变量,对可能影响职业高中学生网络成瘾量表得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的得分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α=0.05水平,筛选出4个对网络成瘾量表得分有影响的因素,分别是“情绪不平衡”、“适应不良”、“抑郁”和“学习压力”。见表2。
3 讨论
3.1 职业中学学生网络成瘾现象令人担忧 参与评测的892名职业高中学生中,可能有网络成瘾倾向者125人,占14.0%,与李昊等[12]的结果一致,但高于杨辉等[13]和李晓驷[14]的调查结果,这可能是由于取样不同所致:本研究的对象都是来自经济相对发达的广东省东莞市,计算机和网络的可获性较高(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计算机,每条街道都有网吧),家长大都忙于个体经营活动,无暇也不善于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加之青少年好奇心强,自控能力不足,导致上网率偏高,与之相对应的是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也偏高。
3.2 心理健康状况对职业高中学生网络成瘾有显著影响 影响职业高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网络所具有的超越其他媒体的交互性、快速性、丰富性、匿名性、便利性和逃避性等特点,是导致网络成瘾的重要外部诱因[15];个体自身的一些心理社会因素是重要的内因[9]。本研究表明,网络成瘾量表得分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总分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
3.2.1 情绪不平衡对职业高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情绪不平衡和适应不良是青少年最常见的2种心理问题。61%以上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情绪不良,55%以上的中学生认为自己适应不良[16]。人格特征中的神经质维度得分与自我肯定动机和商品资讯动机的得分呈正相关[6],即个体的情绪稳定性越差,越倾向于通过网络去获取自我肯定和商品资讯,以达到宣泄情绪、维持平衡心境的目的[17]。
职业高中学生正处于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情绪具有冲动性与两极性,强烈但难以保持稳定、深刻与持久,不善于用理智来控制与调节情绪,使他们常常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此时网络便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烦恼的途径。
3.2.2 适应不良对职业高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无论在学习的环境、任务、内容和方法上,职业高中都跟一般中学不同。在这个新环境中,暂时有些不适应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学生在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过长,或者反应过于强烈,就是适应不良。主要表现有:学习障碍,长时间不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不能遵守课堂纪律,不能养成正常的学习习惯,出现学习困难甚至学习不能;人际关系障碍,因为缺乏社交技巧或者自信心,不知如何与新教师、新同学交往。
过度使用网络的学生适应能力显著低于正常使用网络者[18-19],难以从学业中取得好成绩,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无法获得他人的认同,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有着明显的差距[20],易产生失落感。互联网的匿名性使他们更多表现出“去抑制性”,作为“虚拟的我”存在。这个“虚拟的我”更多地遵循“快乐原则”,不受法律、道德、舆论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到自我实现的“颠峰感觉”而沉迷于其中。
3.2.3 抑郁对职业高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抑郁是青少年中最常见的问题[21],抑郁可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一个主要因素[6]。抑郁的青少年对事件往往有着悲观的归因,认为事情是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的,因此常常陷于无助状态;面对应激性事件,很少求助于社会支持系统,而企图通过自责、退避和幻想等不成熟应对方式来解决问题[22],更易对在线朋友和网络活动产生情感依赖。通过聊天室或虚拟社区,他们可以自由地进行社交。互联网使他们获得一种特殊的手段,较为隐蔽而安全地达到逃避现实的目的[23]。
3.2.4 学习压力对职业高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学习压力也是影响职业高中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与既往研究的结果[24]相符。当前盛行应试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过分重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甚至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标,造成青少年兴趣单一、心理压力大。一旦学习成绩下降,情绪就会波动,此时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心理疏导,容易自暴自弃,而将兴趣转移到网络,企图从中寻找安慰。本研究发现,学业成绩差者更容易网络成瘾。但学习压力不是职业高中学生过度使用网络问题的独立影响因子,可能是因为职业高中学生的毕业出路相对固定,所面临的学习压力不如一般中学学生那么大。
4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2006-07-19]. it.省略/20060719/n244337740.shtml.
[2] BRENNER V.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 XLVII: Parameters of Internet use, abuse and addiction: The first 90 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 Psychol Rep, 1997,80(3 pt 1):879-882.
[3] 王玲宇,张国良.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涵化”影响――对上海市中学生的调查.当代青年研究,2005,23(5):6-10.
[4] 蔡春岚,李晓驷,董毅,等.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危害性调查.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2):157.
[5] 来美慧.我国大专学生个人特性、网络使用行为与网络成瘾关系之研究.台湾:台中私立大华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2000.
[6] 谭文芳.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之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245-246.
[7] 张敏,杨扬,陈欣.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77-78.
[8] YOUNG KS, RODGERS R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psychol Behav,1998,1(1):25-28.
[9] MORAHAN-MARTIN J, SCHUMACHER P.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mput Human Behav,2000,16(1):13-29.
[10]WIDYANTO L, MCMURRAN M.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Cyberpsychol Behavi,2004,7(4):443-450.
[11]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社会心理科学,1997,13(4):2-8.
[12]李昊,王滨,李晏,等.中学生网络成瘾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52):10611-10613.
[13]杨辉,蒙华庆,罗庆华,等.重庆市主城区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重庆医学,2006,35(2):134-136.
[14]李晓驷,李泽爱,谢雯,等.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51-54.
[15]YOUNG KS. What makes on-line usage stimulation potential explanations for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The 105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hicago, 1997.
[16]邓兴军.中国六成青少年心理健康不良.[EB/OL][2010-02-06].省略/html/gingshaonianxinli/52.shtml.
[17]EGGER O, RAUTERBERG M. lntemet behaviour and addiction online available.[EB/OL][1996-11-05]. www Ifap. bepr ethz chl-eger/ibq/res/html.
[18]黄恩,吕望强,陈建民,等.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8):734-736.
[19]闫春梅, 杨凤池.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特征及父母教育方式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9):701-703.
[20]王立皓,童辉杰.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交往焦虑、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94-96.
[21]PELKONEN M, MARTTUNEN M, ARO H. Risk for depression: A 6-yeac follow-up of Finnish adolescents. J Afect Disord, 2003,77(1):41-45.
[22]王高华,唐记华,王晓萍,等.抑郁障碍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应对方式归因风格及其相关性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2):123-124.
[23]TSAI CC, LIN SS. Internet addiction of adolescents in Taiwan: An interview study. Cyberpsychol Behav,2003,6(6):64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