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影视文学的特征范文

影视文学的特征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影视文学的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影视文学的特征

第1篇

[关键词] 外语影视剧;审美倾向;文化嵌入

影视剧片名是文字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有机体,它应该能在提示影片的主要内容的同时,也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现在,电影片名已经作为影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表现了其独特的信息功能与美感功能。相应的,外语电影片名翻译就是一项重要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片名翻译应以受众的感受为重点,以观众是否理解接受、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甚至朗朗上口、具有文学性为三个主要的衡量标准,做到严复先生提倡的“信、达、雅”以及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电影片名的导视作用除言简意赅地揭示剧情内涵、激发观众联想之外,重要的是引导观众去感受艺术,激发审美,吸引观赏,提高票房,因此富有艺术想象力的片名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促销作用。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是翻译的问题,而且是美学的问题,片名翻译得好坏对于电影的传播有很大的关系。影视片名汉译既要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又要有良好的商业效应;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符合本国观众的语言文化习惯和审美情趣,以传递信息和唤起美感为目的。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又是艺术与审美价值再创造的过程。其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活力体现于被观众接受的程度。本文旨在探讨外语电影片译名的审美特征,并对其进行文化上的透视。

一、外语影视剧片名翻译中的审美期待

影视剧的片名如同产品的商标一样,商标代表商品服务质量和企业的信誉、形象并具有广告宣传的使用。影视剧的片名标明的是该剧的立场和主基调,同样具有宣传推销作用。除传达影视剧的主要内容之外, 还蕴含丰富的文化因素。优秀的影视剧片名往往有意无意地传递了音韵美、形式美和意境美等多层级的美。有些是直白尖锐,有些是隽永深沉,而有些又是发人深省的。基于不同的社会、人文、地理环境下所产生的语言文化,使得人们在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而有不同。那么在外国影视剧的汉译中,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或者说审美期待主要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

从形式上来说,西方人崇尚语言的简洁美,而中国人讲究语言的对称和谐。这主要是由两种语言的特点所决定的。汉语自古以来讲究的是音韵、节奏,抑扬顿挫,声调和谐,富有乐感。这样的音韵特点决定了汉语中有很多成语和四字对偶词语的表达。汉语成语和四字对偶词语节奏鲜明,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和广泛的语法可容性。由此可见、外国影视剧片名的汉译如果能结合汉语特点,恰到好处地运用汉语四字对偶词语结构,不仅能传达影片的主题信息,补全原文没有完全表达出来的意境、音韵美及感染力,还能充分满足中国观众的审美期待,并使之产生心理共鸣,否则就会像失败的产品商标一样难以激发人们的消费意愿,直至影响到影片的商业效应。比如影片Mickey Blue eye的汉语译名,一是《蓝眼睛的米奇》,一是《黑帮女婿》。前者显然过于直白平实,难以吸引观众;而后者结合影片内容,采用四字对偶词语的表达,更具市场导向性。再如影片Generals Daughter The Mummy,一种译名是《将军的女儿木乃伊》,不仅没有突出影片内容,而且还容易使观众顾名思义对片中人物产生错位;而另一种译名《西点揭秘》 《盗墓迷城》则完全凸显了影片的主题内容并具有“传神达意”的功效。

从内容上来说,西方人喜欢直白,思维方式直来直去,趋于理性,中国人则推崇含蓄,思维表达方式含蓄婉约,趋于感性。文化差异给相互理解和交流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和影响,影视剧片名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克服文化差异障碍,寻求两种意识体系的等效交流。影视剧片名好比影视的门楣,既要反映影片的中心内容,又要顾及其中的文化差异。优秀的影片让人回味无穷,成功的译名给人印象深刻。能让人通过片名的词汇意义,产生丰富而美丽的联想,从而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影视剧的片名翻译要适当地考虑到观众的民族性格、文化性格,使之与译名达到融合,以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因此,外语电影片名汉译就要求这种反映是含蓄的。如美国电影 Bathing Beauty、 法国电影Belle de Jouz的汉语译名分别为《出水芙蓉》和《青楼红杏》。 两译名皆体现了中国语言文化“含蓄美”的特色。前者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以物喻人的修辞手法,象征女主人公出污泥而不染的纯洁高尚,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后者的译名中,“青楼”“红杏”则是中国语言文化对“妓院”和“出轨妇女”委婉表达。

二、外语影视剧片名翻译中的审美文化嵌入

审美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复杂而高级的心理、生理活动,这其中包括极其复杂的感官、心理、思维、情感等一系列的精神活动。翻译实践即是审美活动,蕴含着一定的本美学特质。 电影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活动,而审美则是艺术的基本功能。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的审美取向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国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以无为本,从无到有,认为美与生活息息相关,美学与生活没有明显的界线,人们在生活中体念美;西方人重分析,以有为本,从有到实体, 认为美学独立于生活之上,和生活有着清晰的界限,这是渗透到中西文化各个方面的根本差异。影视剧是生活艺术的再现,体现电影内容的片名自然而然地包含了很多文化因素。因此,电影翻译应遵循文化本信息忠实传达的原则和文化审美的原则,在翻译中应尽可能地精确把握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 不断进行选择和适应。

美国影片Home Alone的汉语译名为《小鬼当家》,在汉语言文化当中“小鬼”是对机智、调皮的小孩的一种昵称,表达了一种由衷的喜爱。 而影片中小欧文在家独自一人与两盗贼斗智斗勇的形象正符合汉语对“小鬼”的表达与褒扬。汉译既做到了译语标题与原片内容的统一,又实现了中国文化内涵的审美情趣。电影Waterloo Bridge的中文译名《魂断蓝桥》一直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定会认为这是一部与拿破仑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影片描绘的故事情节与陕西蓝田“蓝桥相会”的传说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译者译成《魂断蓝桥》,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惑,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便即刻领悟到这是关于爱情的电影 。

三、外语影视剧片名翻译中的文化审美传递

翻译是不同文化间的互动。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外语电影片名不可避免地反映其所属文化的特征。因此,片名翻译又是一种典型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片名中的习语典故负载大量文化信息,常常不能单纯从字面意义理解。也就是说翻译不应局限于对源语言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同、等值,使译语文本对译语文化的读者产生源语文本对源语文化的读者相同的效果。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如顾及到其所承载的文化积淀, 那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国传统语言文化是人们长期社会文化生活的积累,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因而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外国电影片名汉译更容易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同。这在许多经典的外语影视剧片名汉译中都可以看到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元素的审美沉淀与传递。美国影片American Beauty的中文译名是《玫瑰情》。 American Beauty是一种美国红蔷薇。在英语语言文化中,红色蔷薇花象征崇高神圣的爱情,是对爱情的纯真和坚定的一种表意;而在汉语言文化中,玫瑰则代表温柔真心,热情真爱。汉语译名“玫瑰情”以中国玫瑰代替美国蔷薇,揭示出了影片的精神内涵为爱情,忠实地传达了源本文化审美信息。汉语是象形文字 , 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两种语言分属两大不同语系。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传递,对电影翻译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所以说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切换传递,更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社会现象。 如何在外语影视剧片名翻译中体现文化价值并成功切换传递,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是电影片名翻译的重要任务。

四、外语影视剧片名翻译中文化审美的实现途径

外语影视剧片名的翻译说到底是一种审美再创造。如果说绘画的审美意义在于色彩的表达,那么电影片名翻译审美意义在于译者将原名的文化美感透过字里行间传导给观众。许渊冲先生所倡导的“三美”原则――音美、意美、形美――同样适用于电影片名的翻译。在外语影视剧片名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源语影片所表现的文化美学特征,结合汉语文化特点创造性地、准确地译成符合观众审美能力和审美需求的片名。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学基本功、而且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高度的责任心。

鉴于观众在知识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电影翻译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那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 地域文化、 宗教习俗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 电影翻译中如果对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润处理,一味地采用直译的手法而不作任何文化诠释,就会造成文化意象的缺损, 文化含义的支离破碎。因此,译者要有较强的电影审美鉴赏能力和有良好的文学功底。恰如其分地把握原名的神韵并准确地加以再现,甚至超越原名的艺术水准,更好地体现影片的主题意义。

五、结 语

电影片名的翻译归根到底是文艺语体的翻译,因此要追求语言的艺术美,而这又与翻译本人的文化修养及中西学基础紧密相关。在译制过程中既要考虑西学色彩,更要考虑中学审美的向度,还要兼顾民俗文化诉求,只有这样,才能贯通中西,做到“三贴近”,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换句话说,影片在市场上能否风行开来,提高票房的量,片名的雅俗皆宜、老少咸知、朗朗上口是关键。因此,翻译的“三美” 原则――音韵美、形式美和意境美是外语电影片名译者应遵循的原则,这样译出的片名才会迎合受众的审美倾向,才能为受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 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001(01).

[2]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第2篇

关键词:网络 英语新闻 新闻标题 文体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236-02

随着电脑和因特网的普及,互联网已成为传播新闻信息的“第四媒体”和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大量的英语新闻网站为众多的网民直接了解世界提供了第一手的讯息,也为广大外语学习者提供了原汁原味的学习语料。但英语新闻尤其是被人们称为新闻“眼睛”的新闻标题的独特文体使得许多网络英语新闻读者经常感到棘手。因此,在阐述网络英语新闻报道语篇文体特点的基础上,本文着重探讨如何从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的文体特征角度入手有效地阅读网络英语新闻,了解世界变幻风云。

1 网络英语新闻报道的语篇文体特点

网络英语新闻因其传播速度快,内容更新频繁,网站构架尤其是首页空间的局限而表现出以下文体特征。

1.1 语言表达上的准确性(accuracy)、简洁性(brevity)和清楚性(clarity)

由于网页页面空间的限制和读者的省时需求,网络英语新闻报道在语法、修辞、词汇等多方面表现出区别与其它文体的语言特色,从而形成了“新闻英语”(journalistic English)的独特文体。很多读者在初次阅读网络英语新闻时常感到头疼棘手。然而只要读者适当地了解网络新闻英语的语用原则和语言特征,这种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1.2 篇章结构上的“倒金字塔”模式(inverted pyramid)

网络英语新闻报道通常也是由标题(headline)、导语(lead)和正文(body)三个部分组成。标题和导语概括了报道的主要内容,正文为报道提供更深入的细节、事实、背景甚至言论。读者至少有三次机会不断深入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而标题、导语和正文三个部分又分别在内容和文体上有各自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便为理解英语新闻提供了金钥匙。

1.3 新闻话题上的相对重现性(recurrence)

新闻每天发生,而事实上报道的话题却相对不变。各国大选、洪涝灾害、拳击比赛、环境污染等相对具有新闻价值的话题频繁出现在报道中,他们在报道的形式和词汇选用方面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因此,只要读者熟悉每一话题的报道特点和高频英语词汇就能很好地阅读每天发生的同一题材的新闻。

2 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的文体功能和文体特征

网络英语新闻标题是网络新闻报道的“标志”,是新闻的“眼睛”,具有概括新闻要旨、帮助读者取舍、引起读者兴趣和节省主页空间等主要文体功能。

由于受读者时间限制、网站内部新闻链接的隐匿性以及为适合新闻网站的构架要求,英语新闻网站会竭尽全力把所有的新闻报道都以标题链接的形式按不同方式分成若干板块放于首页,力求用最简单的形式撰写新闻标题,以便于读者节省浏览网页的时间和有选择地阅读新闻报道,只有网站认为最重要的新闻才可能在首页有适度的具体报道,这就使得其首页英语新闻标题呈现出简洁凝练、浓缩紧凑、新鲜醒目、生动确切的独特文体特征。然而,正因为如此,它不如日常英语易懂,这给不少网络英语新闻读者在理解上带来一定的困难。下面就试从语音、词汇、语法和标点四两个层面对网络英语新闻标题进行文体剖析。

2.1 语音特征

网络英语新闻标题常用头韵(Alliterati

on)和尾韵(Rhyme),读来琅琅上口、流利自然、易于记忆。例如:

Iraq asks:Was the war worth it? (Yahoo, Mar 16 7:41 PM)(was, war, worth三词构成头韵)

US objectives in Iraq prove elusive(Yahoo,Mar 19 8:31 AM)(objective, prove,elusive三词构成尾韵)

Still Looking for that Smoking Gun in Iraq(Yahoo,Mar 17 8:20 AM)(looking, smoking,gun三词构成尾韵)

2.2 词汇特征

网络英语新闻标题常惜墨如金,大量使用缩略词、短小词甚至生造词语,使新闻标题用词节俭,表达精炼,活泼生动,增强新闻报道的简洁性和可读性。

(1)缩略词(acronymy & clipping)。

新闻标题中常使用缩略词,既能缩小篇幅又能抓住读者的好奇心。缩略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首字母缩略词(acronyms)主要包括表示组织机构名称、常见事物名称及职业职务或职称的名词;另外一种缩略词是截短词(clippings)即通过截头、去尾、截头去尾或截去中间部分的方法将某些词截短以节省标题字数。例如:

Australian govt told of Iraq kickbacks in 2003,inquiry told(Yahoo,Mar 20 8:20 PM)

EU Advises WTO on Sanctions Against U.S.(Yahoo,Mar 14 1:04 PM)

Citigroup int'l consumer CEO eyes deals(Yahoo,Mar14 1:24 PM)

上例中govt=government;EU=European Union;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int'l=international;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

(2)短小词(midget words)。

英语中同义词丰富,其中不乏词形短小而意义确切的短小词。新闻记者尽其所能使用确切而又简单的词,它既能概括新闻最值得注意的内容又能让读者在匆忙中浏览标题就可知晓当前的重大新闻。例如:

In Iraq,US influence wanes as full-scale civil war looms(Yahoo,Mar 20 12:00 AM)(wane=decrease,reduce; loom=ap

proach,impede)

UN-Iran discussion mirrors Iraq debate(Yahoo,Mar 16 12:00 AM) (mirror=reflect)

下面再例举几对常用的意义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词:snag=unexpected difficulty;step =progress;ties=(diplomatic)relations;bid=attempt;boost=increase;check=examine;clash =disagree strong1y;curb=control or restrict;dip =decline or decrease;end=terminate。这类简短小词在英语新闻标题乃至报道正文中屡见不鲜、俯拾即是。读者平时阅读时不妨多加留意积累,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英语新闻的标题。

(3)生造词(improvisational coinage)。

由于表达的需要或为了吸引读者,新闻记者常根据情境使用加缀(derivation)、合成(compounding)或转类(conversion)等方式撰造一个新的词语,这些新词通常需要阅读上下文才能揣摩出其意义。例如:

Iraq anti-rebel sweep enters second day(Yahoo,Mar 17 12:30 AM)(anti-rebel sweep指的是 a vast sweep to root out rebels loyal to Al-Qaeda,这里用的是加缀构词法)

Int'l DisplayWorks Up on 1Q Results(Yahoo,Mar 14 12:32 PM)(1Q指的是first-quarter of a year这里用的是缩略构词法)

2.3 语法特征

网络英语新闻标题常采用省略简化,灵活运用时态,名词定语等手段来达到简缩句式的目的,从而形成了英语新闻标题的独特语法风格。

(1)省略简化(ellipsis)。

为节省版面,新闻标题常只保留实词,而省略冠词、连词、系动词、助动词等虚词甚至某些实词。例如:

Nelson admits Iraq deployment unpopular(Yahoo,Mar 20 4:49 AM)(=Nelson admits that the Iraq deployment was unpopular)

Int'l DisplayWorks Up on 1Q Results?(Yahoo,Mar 14 12:32 PM)(=The Shares of the International DisplayWorks Inc. have advanced up based on its first-quarter profit results)

(2)灵活运用时态及语态(simplified tenses and voices)。

英语新闻标题中常用的动词时态主要有三种一般现在时,将来时和现在进行时

①一般现在时代替一般过去时,从形式上增强报道的新鲜感(freshness)、现实感(reality)和直接感(immediacy)。例如:Iraq parliament convenes,but no government deal(Yahoo,Mar 16 1:02 AM)。

从标题本身可以看出这是发生过的事情,但标题中却用一般时态的convene给人一种历历在目的感觉。

②不定式代替将来时,因为其比一般将来时“will/be going to do”形式简单。例如:

Bush to defend Iraq strategy?(Yahoo, Mar 20 7:47AM) (Bush is going to defend Iraq strategy)

③现在分词代替进行时,省去进行时中的助词“be”,直接用现在分词表示正在进行或发生事情。例如:

Lockheed Martin Making Mars Heat Shield(Yahoo,Mar 29 10:37 AM)

Subaru Making Significant Progress?(Yahoo,Mar 26 12:19 AM)

④过去分词代替被动语态,省去被动态中的助词“be”,直接用过去分词表示被动概念。例如:

26 killed as Iraq enters fourth year of war(Yahoo,Mar 20 10:31 AM)(26 people were killed as Iraq enters fourth year of war)

Security tightened for Iraq Shi'ite event(Yahoo,Mar 20 12:03 AM) (Security was tightened for Iraq Shi'ite event)

(3)复杂的名词定语(nominal group)。

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网络新闻标题常使用较长的名词定语,以简化结构、节省篇幅、帮助读者加快阅读速度。例如:Thousands join protests in Europe marking Iraq invasion anniversary(Yahoo, Mar 18 2:00 PM)。(Iraq invasion anniversary=the anniversary of invasion into Iraq)

2.4 标点符号的灵活运用

为节省网页空间和表达简洁,某些标点符号在标题中常有特定用途。

(1)逗号(comma)代替连词”and”,以节省标题字数。例如:

Rice says China,Iraq will top security talks(Yahoo,Mar 16 10:24 PM)

(2)破折号(dash)用于引出说话者。例如:

Iraq in civil war-former prime minister(Yahoo,Mar 19 2:15AM)

(3)冒号(colon)常用在引语之前或当联系动词be后面的表语是名词时替代be。例如:

Bush:US will not abandon Iraq(Yahoo, Mar 20 1:29 PM)

(4)引号(quotation marks)表示所引单词的引申或比喻含义,非其本义。例如:

US blasted for creating terrorism "quagmire"on anniversary of Iraq war(Yahoo,Mar 20 9:08 AM)("quagmire"的意思是 the ideal environment for terrorism to fester)

US envoy sees hope in"Pandora's box"of Iraq(Yahoo,Mar15 5:59 AM)

(5)省文符(apostrophe)代替“of”。例如:

Australia's Howard denies lying about Iraq bribes(Yahoo,Mar 16 6:51 PM)(Australia's Howard=Howard, the prime minister of Australia)

3 结语

总之,由于新闻网站构架的特殊性、尤其是首页页面空间的相对有限性和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网络英语新闻报道形成了自己的文体风格,网络英语新闻标题更是其文体风格的集中表现。因此,网络英语新闻读者如能充分地了解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的文体特征,便能更快更好地阅读英语新闻,了解变化的世界。

参考文献

[1]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第3篇

因为作品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把自己的观念、意识、情感注入作品中,因而追踪作者的原初意义也就成了解读的第一步。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凝结。从题材的选择到主题的提炼,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情趣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各自的特点,这些不同的个性特征都会呈现在各自不同的作品中,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创作风格。

但文学作品一旦进入社会流传体系,就有了独特的生命和意义,而不以作者的意愿为转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的原意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语言的共性使语言成为人和人之间相互沟通的工具,而语言的个性使语言具有永久的魅力,尤其是文学语言,其表达和理解都极富个性色彩,使文章更具主观表现性质。

正是依靠文章自身的张力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阅读提供了广阔的自由解读空间,因此高层次的阅读,绝非仅仅是解释文章的结构,探询和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而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是作品和读者互为解释,互相理解,互相建构的过程。阅读者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对解读作品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都会影响乃至制约他对文本的接受。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是唯一的,我们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分析理解,去欣赏吸收。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看文章的角度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对文章的解读也应该是多元化、个性化的。

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在教学中不应该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老师完全吻合,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对于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有意无意地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对主体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学生主体意识越强,他们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力量的自觉性就越大,从而也就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能动性。传统教学主要以教师单向的传授知识为主,学生的依赖性强,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开动脑筋质疑问题,缺乏对学生主体性和独立性应有的尊重。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打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训练测试的模式化,语文教学效率就会得到提高。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通常见到的学生感受力下降,感觉不到大自然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在某种意义上都与忽视学生个体经验有关。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

三、每一个人都表现出不同的智力差异

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当充分认识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智力水平,使语文阅读教育目标尽可能地适应他们应有的发展水平,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

在阅读中,由于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所以即使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在同一个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同一个材料,他们获得的阅读体会也是不一样的,甚至差异很大。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首先,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留出一定时间,尽可能让他们用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其次,要注重学生对阅读作品进行整体感悟,让他们带着感情去与作品中的形象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情感的审美中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

第4篇

关键词:神话 单薄性 平面性

神话是原始先民创造出来的,它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1]。

“神话”这个词是清末从外国传入的,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2]。中国在远古时代曾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再加上儒家对神话采取排斥态度,致使上古神话在文献古籍中载录甚少[3]。即便如此,中国神话还是拥有其自身不同于西方神话的特征,并对中国后世的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中国神话的本土特征

(一)中国神话的分类映射出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轨迹及远古人类思维的变迁

中国神话包括“创世神话”“始祖传说” “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时,神话才有可能产生[4]。原始先民面对无法理解的事物会产生神秘和敬畏的情感。

创世神话的产生实际上是人类寻求自我强大的一种心理暗示,人们通过对创造世界的想象,解释自身种族产生以及繁衍存在的必然,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点像“天赋人权”,承认存在的必然,增强存在的信心,这种坚定无畏的精神是人类繁衍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

始祖神话是从人的产生角度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存在的价值及意义。女娲补天,表明原始社会进入了母系时期,女性在种族繁衍中起到重要作用。远古时期,人口的增加关系到一个部落能否更好地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问题,这种对始祖的追忆和歌颂,反映了部落成员内在的统一归属性。

洪水是人类关于自然灾难最深沉的记忆。中国的洪水神话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和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

战争神话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增加,部落联盟壮大成为必然的时候出现的。战争神话不再那么的神乎其神,关于黄帝炎帝以及蚩尤的神话已经不是虚构那么简单了,人们开始在历史事件上加入了想象,表达了对华夏民族始祖的敬意及对始祖建立统一华夏的歌颂,记载了我们这个民族发端的历史真貌。

(二)中国神话中故事描写的单薄性以及记载的片断性

一种文化往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中国神话表现出来的价值选择与以希腊为首的西方神话有明显区别,希腊神话是一个系统的、严密的体系:对于神的地位、关系、权力、职责有清晰的阐述和界定,希腊神话的故事往往彼此关联,产生联系,而中国神话故事内容都比较单一,描写显得较为单薄。在故事的描写叙述中,没有主次之分,不突出事件的经过,只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更多是谈论精神的价值及意义。如果说西方神话是正常的孩子,拥有天真、好奇和想象,那么中国神话就该是早熟的孩子,沉稳、严肃而庄严。

(三)中国上古神话中人物描写的平面性,过分理性及超完美性特征

中国上古传说中记载的人物都是极度理性和完美的,他们没有七情六欲,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拯救苍生,并随时做好了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准备,人物扁平不够立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神是我们民族价值取向的一种体现。

二、中国神话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影响

(一)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先秦散文中,《逍遥游》中鲲鹏的变化,为整篇文章抹上了神奇的色彩;到了明清,《西游记》《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等都弥漫着神话的气息。这种对神话的发掘和改造,给新的文学作品带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中国上古神话为中国传统文人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精神的庇护

中国古代很多文人在对现实产生深深的失望时,就喜欢在文字中用神话的想象来构绘自己内心的世界,在神话中寻找自己内心的平静和皈依。

(三)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

1.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中华民族发源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阔地域,3000年前的黄河流域生存条件复杂,洪水和旱灾,密林和野兽,为了生存和发展,先民只能不懈努力与自然做抗争,去获得种族的繁衍生息,因此神话中的神都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这种忧患意识和勤劳朴素、艰苦奋斗等精神便根植在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中。

2.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中国神话中的诸神不是为自己而生,均是为解救受灾难的百姓而生,在“神解救人”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神都具备了不惧艰险、勇敢无畏的精神特质,他们以拯救苍生为己任,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这些精神在历史的沉淀中,都演化成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内涵中的重要部分,光耀古今。

参考文献:

[1][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206.

[2]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113.

[3]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355.

第5篇

关键词:黎族; 民间舞蹈; 文化特征; 教学应用

黎族是我国海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舞蹈文化,它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特有的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黎族民间舞蹈起源于黎族人民长期的生产劳动,其民间舞蹈的产生与发展和人民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黎族人民世代居住在海岛上,一直以来都是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劳动生活,因其劳动强度较大,劳动人民为了缓解生活劳动中的压力,常采取各种形式来排解,其中以唱歌和跳舞作为最主要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黎族民歌和黎族舞蹈。黎族民间舞蹈不仅体现出黎族独有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还显现出黎族人民对生活劳动所持有的乐观态度。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决定了该民族独具特色的舞蹈文化。在现今的舞蹈教育中,对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很重要,只有对这些民间舞蹈文化有了真正的认识和了解,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舞蹈的教育工作。

1 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

其实民间舞蹈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通过人的形态、神态进行传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民间舞蹈的形成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因素的影响,换而言之就是什么样的民族文化决定了什么样民间舞蹈文化,我国民间舞蹈文化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1 民间舞蹈文化的雅与俗。我国民间舞蹈文化随着民间舞蹈形成的悠久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在民间舞蹈长久的形成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特征,由于人们对民间舞蹈文化认识观的不同,其文化逐渐就有了“雅”和“俗”之分,其实“雅”和“俗”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分,两者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雅”文化被定义为一种很精致、很纯粹的舞蹈文化,是经过人为过分的收集与整合,并对其赋予新的文化意义,从而使其成为具有实验性、示范性、民族代表性的文化精品,给人呈现出高雅、优雅的形态;“俗”文化则被定义为一种粗糙、驳杂的舞蹈文化,也就是人们所理解的通俗文化、大众文化,这种所谓的“俗”文化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中,是原滋原味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能够从根本上体现出特有的民族特点,有助于后来人对民间舞蹈文化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虽然从表面上看“雅”文化逐渐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流,但实质上民间舞蹈文化依然是以“俗”为发展基础,是在“俗”文化基础上的一种提升。

1.2 民间舞蹈文化的自由和纯朴。民间舞蹈形就是劳动人民在自身生活劳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行为艺术,是人民生活劳动的直白。在民间舞蹈中,无论是舞蹈形式,还是身体活动空间都有着很大的自由性,民间舞蹈形式自由性就是指不受任何因素的约束,与自然相融合,随心所欲地编排;而民间舞蹈身体活动空间的自由性是指,在民间舞蹈中,跳舞者拥有一个自由的身体活动空间,并且在舞蹈过程中,其身体的动作不受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制约,可以随意发挥。民间舞蹈的自由性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无拘无束生活的追求。民间舞蹈还具有纯朴性,其实这是由其形成缘由决定的,民间舞蹈来源于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劳动,人们通过民间舞蹈来达到丰富自己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渴望,是对人民现实生活劳动的一种另类写照,由此形成的舞蹈必和人民生活形态密切相关,显得纯正朴实,毫无精心雕琢之处。正因为民间舞蹈拥有着众多的文化特征,才显现出其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1.3 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间舞蹈文化是随着民间舞蹈的不断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主要变现形式是通过在一种群体化的自我审美中来完成对文化的传承。对于每个拥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而言,都有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文化,民间舞蹈最初是作为劳动人民抒发自我情感的一种表现行为,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经过民族世代人民不断的传承与加工,逐渐由最初的田园式的劳动讴歌与肢体乱舞发展成为了固有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与舞蹈文化,就是现今我们所认识到的一些民间舞蹈形式与文化。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过程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舞蹈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缓慢长久的过程,并且其传承过程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及在空间上具有的蔓延性,决定了民间舞蹈文化是否能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各族人民作为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体,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今流传的民间舞蹈文化是经过各民族世代人民的传承与发展才得以延续的,为了民间舞蹈文化的继续传承与发展,我们需以谨慎的学习、传承和立足于创造性发展的基本态度对待民间舞蹈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保存着民间的根本传统,并对其形式与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使得我国民间舞蹈文化得以传承下去,并得到不断的发展。

2 黎族民间舞蹈的特性

黎族民间舞蹈顾名思义就是源自黎族民间的舞蹈,黎族民间舞蹈和其它民间舞蹈一样有着共同的来源,即人民的生活劳动,再经过人们不断的整理、加工,就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黎族民间舞蹈,这些舞蹈不仅能反映出了黎族人民的生活劳动状况,还表现出了劳动人民对生活所持有的乐观态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黎族民间舞蹈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特性,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特性。

2.1 有着鲜明的民族性。黎族民间舞蹈是根据黎族独特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最大特点就是生活化,其舞蹈素材都是来源于黎族人民的生活劳动中,人们在生活劳动中自身行为的一举一动,都是黎族民间舞蹈基本动作的原形,而所用劳动工具往往就成为了伴随舞蹈所用的道具,随着后人的不断传承和加工,就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黎族民间舞蹈。随着黎族民间舞蹈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已不仅仅盛行于人们的生活劳动中,而是更多地在黎族传统的节日、祭祀、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中进行,成为黎族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黎族众多的特殊性,决定了黎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

2.2 富含明显的地域性。无论何种类型的舞蹈,都是来源于生活,舞蹈的形成往往都会与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所处地域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故其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同样也会受到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黎族与其他内地民族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它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上,黎族人民世代生活在这偏远的岛屿上,主要以农耕生活为主,虽然生存环境恶劣,但黎族人民热爱生活,能歌善舞,富有创造性,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舞蹈文化,并且形成了具有与其他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相区别的舞蹈特点,富含明显的地域性,突显其地域文化色彩。

2.3 伴随典型的时代性。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在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黎族民间文化既保持了原有的精髓,也在一些方面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黎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是以其历史文化作为背景的,随着黎族文化的变化,其民间舞蹈也在顺应时代的改变。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无论什么样的文化要想得以继续流传和发展,必须适应时展的潮流与发展。黎族民间舞蹈得以保留至今,正因为其一直都很注重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特点。由此可见,拥有的时代性对黎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 黎族民间舞蹈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黎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风采独具,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和地方特色,作为地方高校,应如何汲取黎族民间舞蹈中的精华,并成功运用于舞蹈教学中,从而形成地方舞蹈艺术教育的特色,使黎族传统民间舞蹈得以传承和发展?我认为,要想将黎族民间舞蹈真正应用到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教材的选择和提炼,黎族民间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教材的选择与提炼时应从教学实际出发,以科学性、系统性、训练性的原则为指导思想,选择与提炼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元素和核心动律,加上风格化的综合组合训练来诠释其民族特点,体现黎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特征,使学生掌握并能准确地用肢体体现黎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二是教材需有文化性,舞蹈教育不仅仅是作为技术技艺方面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注重文化方面的教育,通过民间舞蹈所富含的文化来影响和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三是注重民间舞蹈文化与教学相结合,在舞蹈教学中,需注重学生对民间舞蹈文化的根本认识和了解,这不仅有助于全面舞蹈人才的培养,更有助于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总而言之,黎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映出黎族人民的生活劳动,体现出了劳动人民对生活和劳动的积极乐观精神,彰显着民族个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梁宇.浅谈吴越地域的舞蹈文化[J].安徽文学,2010(3).

第6篇

关键词:花岗岩;斜长石;钾长石;电子探针;二长温度计

中图分类号:P619.22+2

内蒙乌其哈锡―大牛圈岩体为石炭―二叠纪钙碱性复合岩体,主要由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及花岗岩组成,主要造岩矿物有长石、石英和云母,其中长石为钾长石(微斜长石为主)和斜长石两类。本文主要根据研究区二长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结合镜下鉴定,讨论长石化学成分变化规律与长石微观特征的相关性,并应用二长温度计确定岩体形成温度。

一、 矿物镜下基本特征

斜长石多呈半自形―自形板柱状,部分为他形晶,在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中,自形程度相对偏高,部分斜长石被稍晚晶出的钾长石交代,形成港湾结构、净边结构等。

钾长石为条纹长石,呈半自形―他形晶,部分与斜长石共同结晶,两者之间相界平直。在二长花岗岩中,斜长石自形晶体往往嵌晶于较大颗粒的钾长石晶体内,形成二长花岗结构。

条纹长石中,钠长石条纹的含量一般25%~30%,最高可达40%左右。

除石英二长闪长岩外,其他岩石中的斜长石,因岩浆期后热液蚀变作用,已普遍发生不同程度的绢云母化。

二、 二长石化学成分特征

根据岩体中各类岩石的二长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1),结合矿物的理论标准化学式,计算矿物的相关组分。

1. 斜长石

斜长石是由端元矿物钠长石Na(AlSi3O8)和钙长石Ca(Al2Si2O8)及中间矿物组成的完全类质同象系列。

岩体中各类岩石的斜长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见表1,斜长石端元组分见表2。除石英二长闪长岩外,其他各类岩石根据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计算的斜长石牌号比镜下鉴定的斜长石成分(采用与树胶比折射率、与石英比折射率,及测量Np`∧(010)消光角等方法鉴定斜长石成分)明显偏低。经综合研究对比,发现其原因与斜长石发生不同程度的蚀变密切相关。

从表2可以看出,除未蚀变斜长石外,通过计算得到的已轻度绢云母化的斜长石牌号比镜下鉴定的相应斜长石牌号降低40%左右,较强绢云母化的斜长石牌号降低60%左右。这是由于斜长石在岩浆期后热液蚀变的特定物化环境下,钠、钙等元素迁移活化,即随着绢云母化程度增强,钙质组分减少,钠质组分增多所致。因此,应用电子探针分析资料要与镜下鉴定特征综合对比,才能正确鉴定斜长石成分。

2. 钾长石

钾钠长石系列是钾长石类矿物中一类重要的造岩矿物。其钾长石分子和钠长石分子呈不完全类质同象,在高温时形成混溶单相晶体,基本分子式为K(AlSi3O8)―Na(AlSi3O8),当温度缓慢下降到某一点(660°C)时,由于阳离子K+与Na+的半径差较大,而发生固溶体分解,形成以钾长石为主晶、数量不等的钠长石相条纹有规律连生的条纹长石(主要为微斜条纹长石,其次为正长条纹长石)。

花岗岩类岩体中,钾长石类电子探针分析的氧化物含量见表1,钾长石端元组分见表3。由于测点为固溶体分解后的钾长石相,分析结果中钾长石类的K2O含量特高,结合镜下鉴定,经固溶体分解的微斜长石中钠长石条纹含量和钾长石相中的钠长石(Ab)分子数见表3。

表1 斜长石及钾长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岩石

名称 矿

物 编号 氧化物含量(%)

SiO2 TiO2 Cr2O3 Al2O3 FeO MnO MgO CaO Na2O K2O 和

花岗岩 斜

P1 66.41 0.00 0.05 20.51 0.02 0.00 0.00 2.35 9.78 0.20 99.32

二长

花岗岩 P2-1 66.02 0.00 0.14 20.62 0.07 0.00 0.00 3.54 8.53 0.25 99.17

P2-2 68.43 0.00 0.04 18.63 0.08 0.00 0.00 2.50 9.51 0.23 99.42

P2-3 67.39 0.00 0.00 18.74 0.13 0.04 0.00 2.68 9.70 0.53 99.21

P2-4 67.49 0.00 0.05 19.16 0.12 0.03 0.01 2.71 9.80 0.45 99.82

P2-5 68.50 0.00 0.04 18.60 0.10 0.00 0.30 0.74 9.92 0.22 98.42

石英二长

闪长岩 P4-1 62.82 0.00 0.11 23.26 0.15 0.00 0.00 5.54 8.18 0.15 100.26

P4-2 63.23 0.00 0.06 22.96 0.12 0.00 0.00 5.65 7.33 0.16 99.51

花岗岩 钾

石 K1(7个) 62.70 0.05 0.04 17.84 0.04 0.05 0.01 0.07 0.40 16.48 97.68

二长

花岗岩 K2(11个) 63.43 0.02 0.10 18.33 0.07 0.02 0.00 0.17 0.67 15.92 98.73

花岗

闪长岩 K3(5个) 61.83 0.09 1.49 16.95 0.04 0.01 0.02 0.05 0.45 16.39 97.32

石英二长

闪长岩 K4(1个) 63.07 0.14 0.05 18.74 0.06 0.00 0.00 0.00 0.36 16.67 99.09

测试单位:共享协作(北京)分析测试中心1983年1月5日。

表2 斜长石端元组分及镜下鉴定成分(%)

岩石名称 花岗岩 二长花岗岩 花岗闪长岩 石英二长闪长岩

编号 P1 P2-1 P2-2 P2-3 P2-4 P2-5 P3 P4-1 P4-2

计算

端元

组分 An 12 19 13 13 14 7 测点误打在

钾长石上 28 30

Ab 87 79 86 84 84 92 71 69

Or 1 2 1 3 2 1 1 1

镜下

鉴定 An 斜长石牌号20号左右 25号左右 30号左右 30号左右

蚀变 轻度

绢云母化 未蚀变 轻度

绢云母化 较强

绢云母化 轻度蚀变 未蚀变

斜长石牌号

降低幅度 40左右 40左右 60左右

斜长石中

Ab分子含量 80 79 80 75 70

表3 钾长石相端元组分及镜下鉴定成分(%)

岩石名称 花岗岩 二长花岗岩 花岗闪长岩 石英二长闪长岩

编号 K1(7个) K2(11个平均) K3(5个) K4(1个)

计算

端元

组分 An 1 2 6 1

Ab 4 6 4 3

Or 95 92 90 96

镜下鉴定钾长石主晶中

钠长石条纹含量 25~30 25~30

钾长石相中Ab分子分数 27+4=31 27+6=33 20+4=24 20+3=23

三、 二长温度计的应用

在中酸性岩石共生的二长石中,用钠长石在碱性长石及斜长石中的含量,确定其结晶温度,称为二长温度计。Stormer(1975)把二长温度计中两种长石分为高温与低温两个系列,高温系列长石见于火山岩及次火山岩,低温系列长石是高压条件下生成的长石,见于侵入岩。该方法由于考虑了长石结构及压力对温度的影响,所以精度较高。

乌其哈锡―大牛圈侵入体中的二长石属于低温系列长石,根据长石产状及侵入深度,确定其结晶时的压力在4kb左右。确定结晶温度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二长石中Ab分子数,利用公式计算结晶温度,二是通过Stormer二长温度计曲线图,利用曲线图解法确定温度,其中,碱性长石和斜长石中的钠长石(Ab)分子数通过电子探针分析和偏光显微镜光性鉴定求出。由于公式计算法中计算过程十分复杂,而Stormer二长温度计曲线图解法方法简单、精度较高,所以多利用此法确定温度,它适用于中酸性二长石共生的岩石。

将斜长石及对应钾长石中的Ab分子数,投于Stormer二长温度计曲线图(图1),得出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结晶温度为650°C ~670°C;花岗闪长岩结晶温度为670°C;石英二长闪长岩结晶温度为700°C。

综合上述资料,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的斜长石牌号为An20左右;花岗闪长岩的斜长石牌号为An25左右;石英二长闪长岩的斜长石牌号为An30左右。二长石Ab分子数和结晶温度变化规律,具有较明显的亲缘性特征,说明乌其哈锡―大牛圈岩体的各类花岗岩为同源同时代不同阶段岩浆演化序列产物。

1. 花岗岩;2. 二长花岗岩;3. 花岗闪长岩;4. 石英二长闪长岩

图1 Stormer二长温度计曲线图(1975)

参考文献

[1] 武汉地院岩石教研室.岩浆岩石学(上)[M].地质出版社,1980.

第7篇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中国的影视动漫产业也在迅速的发展,转眼间,中国动画片年总产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然而,在这种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却发现,中国目前的动漫产业在形式、内容、技法上大都缺乏文学的积淀。面对今天喧嚣的动漫,作为产业前沿的经济价值和大众的关注度是动漫产业发展的基石,但要真正作为具有艺术的作品形式,影视动漫就必须以文化的标准来重新打量它在纵的历史与横的比较中的优劣。然而今天中国的影视动漫,其作品大有泡沫多于内容的意思,大有动漫人缺乏灵魂观照的窘境。回顾中国的影视动漫,曾经经历过辉煌期,比如熟悉的《大闹天宫》、《阿凡提的故事》、《哪吒闹海》等等都是世界动画史上数得着的动画片,(如图1)这些由水墨动画以及民间剪纸、皮影、木偶等作为美术表现的动画片曾经构成了“中国动画学派”,是至今令世界动画人所称道的对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拥有清晰的中国动漫观,我们首先就会发现目前中国动漫在文学上的素养其实并不是很好。从宏观讲,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以及新世界知识体系的衔接有关,即中国动漫同中国的文学、哲学、绘画等一样,遭遇着旧文化不深入、新文化少创造的阶段,我们目前阶段有的恐怕也就是如何拉动经济,而不是文化话语权的优势。从创作者的小环境来讲,我们则可发现中国大量的动漫人对经典文学是不阅读、不熟悉,多从纯粹的绘画和计算机专业出身,专业空间比较狭隘,兴趣上也比较难博采众长。此外,动漫编剧人才的匮乏造成了中国动漫不会讲故事,讲了也不生动、缺乏文学性的原因。所以,要完成一部优秀的影视动漫,只有动漫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动漫创作人员具有综合的素质,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很高的文学功底,具有每个动漫人都是导演的想法。例如当年万籁鸣先生制作《大闹天宫》时曾经说过“我在这部《大闹天宫》中是总导演,你们每个做原画动漫的都是小导演。我出题目你们做文章,来丰富我的想象力”,于是关于每一个人物的相貌特征、表情特征和动作细节被不断地细化、夸张,从而富有了故事性、戏剧性,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导演和原画作者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编剧团队的关系,它对导演和原画作者的要求其实是溢出于美术之外的良好的文学感悟力和想象力。这也说明了动漫是一门交叉学科和交叉艺术,制作人员需要复合型人才和具备团队协作能力的特点。图1中国早期影视动漫作品由此可见,影视动漫是一门真正的艺术,而非愉悦大众的影片,影视动漫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观看人群也逐渐由以往的儿童发展为成年甚至中老年。当人们习惯于直接去阅读屏幕上出现的东西时,我们对文学内涵和作品真正的内容是否有所冷落;影视动漫艺术与文学艺术到底应该呈现出哪种关系才较为合理;影视动漫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能否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自主品牌的、快速发展的道路,这些都是我们所应该关注的内容。

二、影视动漫艺术与文学的关系

影视动漫和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其合理存在的一面,而存在的同时都会起着双刃剑的作用。影视动漫直白的表现情感和故事发展情况,带来的情感共鸣可能是一时的悲哀或者恐惧或者欢乐,但是时间久了人们便会发觉那种快餐式的文学累积会使情感变得苍白无力。文学的抽象而发人思考,只有真正地把心境投入其中,才能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怀。在观众集体式的欣赏上,影视动漫艺术有时不能把作者的倾向性赋于形象性,不能把大段的议论的文字对冲突双方的或对生活的评价表现出来。影视动漫艺术必须在短时间内用具体的,塑造性的原画主角和各种镜头的转换给观众视听的综合性审美。(如图2)影视动漫比文学拥有更多的群众性,是任何文学作品不能比拟的。文学的表现工具是文字,有相对的限制性;影视动漫艺术有无比的精确性和敏锐性,能较好的反应一切复杂的生活现象。对观众直接诉之于形象,使观众得到的是完全逼真的感受。另外,影视动漫艺术具有空间和时间的魔力,我们可以看到同代人的生活景象,也可以看见一切动人心弦的历史的重演,因此影视动漫它必须具有震撼力和表现力。图2动漫原画镜头转换诚然,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影视动漫从艺术手段、表现内容等多方面受到了文学的滋补;反过来,影视动画也在无声无息之间补给了文学,影视动漫的视觉性表现方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包括一般电影的表现手法——蒙太奇,也大量于无意之间进入了文学创作。文学,这一艺术领域里的文字王国,面对今天的读图时代,多少有些落寞了。然而,影视业的发展在“挤兑”文学的同时,也为文学添上了新的翅膀,受其滋养,甚或依赖于它提升着自我。所以,影视动漫艺术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在当今信息时代彼此促进、彼此发展。

三、中国影视动漫作品需要文学性构建

人们看影视动漫作品,有时是怀着一种期待和被感染的心态,但一部影视动漫作品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性和传承性,是很难打动观众的心灵的。这就需要文学影视动漫的诞生。所谓文学影视动漫,指的是富有文学性的影视动漫,是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影视动漫。这标志着此类影视动画更加注重品位、创造力、艺术感和有质地的动漫美学以及其实验性探索。影视动漫应该向艺术电影学习,向更多的文学作品靠拢,使影视动漫编剧接触古今的经典故事和小说,不断锻造好的故事和深厚的内涵,使好玩的故事和有创意的想法进行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中国动漫的层次差异,这种层次差异指的是“生态观”。坚持生态观对任何环境包括文化构建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回顾中国影视动漫,目前缺乏多彩斑斓以快乐为本的商业动漫佳作,更缺乏独树一帜以创造力为标志的艺术动漫佳作。作为信息时代的前沿产业,从这个角度来说,动漫在这个时代正是我们文化整体实力的一个呈现,而发展具有文学性的影视动漫也是中国影视动漫的一个合理的发展方向。换言之,无论技术如何变迁并呼唤我们紧紧跟随,但人性的应对和满足依旧是所有艺术要回答的主题,动漫与文学在这个意义上,必须紧密合作与交融,求其在中国动漫产业中的贡献。

第8篇

关键词: 文学 影视 改编 比较 差异

文学为影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广泛的拓展空间,文学对影视的渗透,突出地表现在影视作品对文学的改编上。

一方面,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学在荧幕上的再现,以视觉感官上别样的冲击,强化艺术的表现效果。作为一种有别于文学的特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影视多以镜头的切换,空间的布景,角度的多方位转移,对人物面部表情、行为动作、心理特征等层面细腻的捕捉,以一种直观外化的方式,以影视特有造型的表现力,营造感官心理主导之下的艺术罗网。

比方说,1987年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对文学原著的改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堪称影视改编的经典。将二者放在同一个平面上加以比较性的审视,可以说,虽然其中仍不乏缺漏,然而,就文学与影视的改编来说,还是成功的。一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如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的“辣”,阴狠、毒辣、八面玲珑……演员邓婕对此进行充分的把握与阐释,活脱脱一个“凤辣子”,此外众多出场人物的一颦一笑无不表现得酣畅淋漓。角色的装扮也是别具深意的,如林黛玉的服装多为白、淡色系,表现她“阆苑仙葩”的遗世独立,而王熙凤的服饰则多以红、黑取色,是荣华、地位的象征,给人以强烈的光感。在影视配乐上,该剧充分发挥了音乐的巨大感染力,《枉凝眉》、《葬花吟》等,渲染情境,引人入胜。

另一方面,有相当比重影视作品的改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学文本原始的意义,而更多地糅入了时代、个体、艺术生产特征等多方面的当代社会文化因素。这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

其一,编者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主动地进行了一定的取舍和简化,有对文本主题思想的简化,也有对文本艺术结构的再造。以此形成了借以参照的文本,成功地加以电影叙事。如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的影视改编,(这里主要对1997年出品,由法国苏菲·玛索饰演安娜的版本加以叙述)影片基本上延续了原作的“拱门式”双线条结构,但还是主要以安娜、卡列宁、伏伦斯基的故事为叙事的中心点,与之相较,列文在农村的改革活动、列文与吉蒂的爱情线索在一定程度上被加以弱化和简单处理,但是影片对那些打猎、乡间农民劳作的场景、农民唱圣歌的情节和列文对人生看法的思想流脉还是有相当的叙述和阐发的。影片添加了安娜做梦被火车轧死的这一情节,并对往来于莫斯科与圣彼得堡的火车声进行特写与放大处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超越,是一种对宗教宿命的有形刻画;再者就是影片中屡次出现的蜡烛的明灭意象,这充分发挥了影视艺术形象生动的特征,并以此展开对安娜生命迹象的观照,在这一点上,画面些许超越了文字的力量,给人以震慑之感。此外,影片将有些单一、与表现主题关系疏离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加以适当的删减,如影片去除了列文的哥哥科兹内舍夫与瓦莲卡的情感线索,删去了吉蒂在国外养病的那段经历,对伏伦斯基与安娜在国外的那段生活也只是一笔带过,并对一些事件的发生进行了时间、空间上的再整合。我认为,这种取舍与简化,是遵循影视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所特有的艺术原则与存在规律的需要。

其二,影视作品只是借用了某部文学作品的总体构架,或者说是一个笼统的故事大背景,而以编者本人主观的再创造,或是本着迎合大众消费需求的直接目的,向原有的文学作品内部进行主观的填充。如近期播放的电视连续剧《金大班》(范冰冰饰演金兆丽),根据白先勇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改编,浮华背后,其间充斥着过分商业化、世俗化、现代化的流行因素,将一部短篇小说扩展成一部长达36集的电视剧,在这冗长的叙事中,更为重要的东西流失了。影视剧加进了金大班的身世、多段情感的纠葛,而小说中金大班将嫁的陈荣发在剧中竟作为了成全兆丽与月如的形象存在……修改之后的剧本以爱情为中心,辅之以局势的变化、现实的残酷,多以肢体语言的纯熟细腻展现人物性格,少了些许灵动的眼神与特质,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更多地贴近了影视这种造型艺术形式。在当前商业文化的主宰之下,这样类型的电视剧似乎更能够吸人眼球,更符合社会大群体的审美需求。然而,在轻歌曼舞、灯红酒绿之下,那种文学中潜藏的华丽之后的苍凉感却无从呈现,人们更多地沉浸在对月如和兆丽爱情悲剧的感伤之中。主人公爱情遗憾的展现却并不能够填补苍凉带来的更大的空虚与寂寥。我觉得这部影视作品相较于文本最大的欠缺也正在于此,即消解了文学作品本身的思想深度与文化底蕴,代之以当代思潮下的商业现代气息。

影视作品的改编使文学向更广更宽处拓展。影视,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因为诉诸感性直观的形式,所以更易为大众所接受,它的普及度较高。而文学受时代风气、文化水平、个人修养的局限,仅仅是在某一社会群体内部流行和发生的。此二者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更加深了它们的比较与互补。我们能够发现,改编之后的影视作品搬上大荧幕后,一夜之间变为家喻户晓的热播之作。与此同时,同名的文学作品瞬间被一扫而空,成为畅销书目,名家名著也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和流行。

第9篇

一、 影视与文学的联姻

新时期以来,影视媒介逐渐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入至中国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受众数量最为巨大的媒介形式。在由印刷媒介向影视媒介过渡的初期生产过程中,影视媒介的生产在许多方面借助了印刷媒介的力量,新时期之初的影视作品有大部分改编自文学作品。197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小花》,改编自前涉的《桐柏英雄》。此后,出现了《天云山传奇》《小城春秋》《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以往的角落》《赤橙黄绿青蓝紫》《人到中年》等电影,均改编自已发表的小说作品。这些作品为电影电视提供了叙事素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发展脉络和思想内容,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也对拍摄产生介入性的影响。小说作为一个成熟的艺术门类,在影视媒介发展的最初阶段为其提供了积淀已久的成熟的叙述经验和表达方式,从而带动影视艺术的发展。拍摄过改编作品《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的张艺谋在谈到文学与电影关系时说:“我一向认为中国电影离不开中国文学。你仔细看中国电影这些年的发展,会发现所有的好电影几乎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我们研究中国当代电影,首先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因为中国电影永远没有离开文学这根拐杖。看中国电影繁荣与否,首先要看中国文学繁荣与否,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1]

影视生产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成熟的生产机制,包含特有的影视化情节设置和叙事策略,此时文学作品对影视的推动和介入逐渐淡化。同时,影视是一个工业化生产过程,工业技术力量不断革新使影视工业的各个环节日臻完善,画面帧数、音轨转换、后期特效等等技术,消解着文本之于影视的重要作用。在受众方面,由于影视媒介对接受者的文化水平没有要求因而受众广泛,而纸媒在受众领域则显现出精英化的特征。因此,在传播领域,影视媒介以绝对的优势压制着纸质媒介,纸质媒介面对着影视媒介的媒体霸权和接受强权。作为纸质媒介的重要一元,传统文学期刊此时面临着市场经济和新兴技术力量的双重冲击,在二者的挤压下寻找生存之路使的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的结合成为必然。

二、 影视媒介对文学的优势补充

文学与影视联姻为小说的生存提供了沃土,新的科技力量的兴起为文学拓展了新的生存空间。大量影视与文学成功合作的例子表明,小说与影视之间的转换机制日渐成熟,传统艺术向现代艺术的倾斜和移就给文学作品和文学期刊带来了种种益处。

影视媒介与文学的互动合作,通过科学技术力量拓展了文学作品的表现空间,丰富了文学作品的构成和内涵。以往纸质媒介所刊载的文学作品提供给读者以视觉感官的延伸,当读者主观地将视觉感受与想象思维相融合,方可能产生空间感和动态感。纸质媒介的文本呈现为文字符号的线性排列,影视媒介将文本转化为图像、声音的复合排列,其丰富性远远大于纸质文本。文字符号的线性化排列在信息接受的过程中呈现为历时性特征,文本所传达的信息需要读者逐字逐句阅读才能接收到,当它以影视为媒介载体呈现时,则可通过不同表现方式在同一时间传达多种阅读信息。影视媒介相较于传统纸质媒介还有动态感的优势,它通过拍摄者的阅读想象和现代化的工业技术,将固定于纸张上的文字转化为动态化图像。影视媒介同时产生一种真实的空间感,当文本以影视为载体呈现时,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雕塑、建筑、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在传统纸质载体中只能通过文字描述的艺术形式在影视媒介里得到了极大的展开,通过文字排列所呈现的风景、音乐被影视载体赋予了全新的表现形式和生命活力。影视媒介将文字转化为图像、声音,形成空间化、立体化、动态化的综合艺术形式,为读者提供多重感官享受。另一方面,文学文本的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影视媒介得以拓展和深化。当烘托作品氛围的文字被转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的画面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延伸使作品更为真实,让某些在文字阅读过程中因为概念化和抽象化而被忽略的场景细节得以重新被注意和理解,文本的内涵在这重意义上得以深化。并且,由于文字向影视转化的过程中需要拍摄者的阅读和接受,拍摄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关于文本解读感受必然会呈现在影视作品之中,因而呈现出的影视作品是一种再阐释的产物,这种影视文本再阐释便丰富和拓宽了文学文本的内涵。

文学与影视的联姻促进了文学文本传播、接受范围的扩大化。在新的文化语境下,传统文学读者的小众化,就目前文学期刊印数和销量不断下降的趋势而言,也在一个侧面证明了文学期刊受众的少数化。文学期刊的阅读还对读者的知识水平和审美趣味有一定要求,文学期刊的受众也是一个精英化的族群。小众化和精英化的受众决定了文学期刊传播范围的固化,在市场经济规则的面前,这危及文学期刊的生存。影视媒介的大众化特征在这一方面弥补了纸质媒介的不足,影视作为深入普通百姓日常生活轨道的文化,对受众的知识水平并无特殊要求,从高级知识分子到目不识丁的农民都能够成为影视文化受众的一分子。影视媒介以其无处不及的触角将小圈子内的文学传播至大众视野内,大大提升了文学作品传播的广度。影视能够促进小说的传播,已成为许多作家的共识,实在谈到《白鹿原》的改编时谈到――“包括许多世界名著的改编,也不无遗憾。我作为小说作者,不能不关心,但管不上……比起任何形式的改编,影视无疑是最好的形式。如果把电影和电视比,最好还是电视连续剧……我也寄希望未来的导演,能给读者一个直观的形象,对作品的体现和传播都有好处。”[2]诸多文学作品被拍摄成为影剧作品后提升了作家和小说的知名度,也进一步促进了小说的流通与消费。周梅森在上个世纪80年代走上文坛,其作品十余年间并未受到广泛关注,直至小说被改编为电视剧后名气大增。他说:“过去我对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不太重视,有人要拍我的小说,我只是把版权卖出去就不管了,现在我感到虽然小说和影视是两回事,但是它们还是可以互动的。影视作品的影响面是很广泛的,对图书销售的作用也相当大。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的15部作品总共发行了不到10万册。而《绝对权力》至今已经发行了近20万册,《中国制造》的发行量累计达到了30万册。《国家诉讼》更是第一版就达到12万册。”[3]影视对作品传播的影响还包括一些著名作品,茅盾文学奖经典巨著《平凡的世界》在普通读者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2015年由《平凡的世界》改编而成的同名电视剧在卫视热播后,勾起不少读者阅读原著的愿望,因此各地书店、书摊和网上书店中《平凡的世界》销量大增,甚至出现了卖断货的情况。文学期刊也因小说影响力的增加而获得更多关注,《平凡的世界》电视连续剧播出后,就引起了对《当代》杂志和现实主义的讨论。王海_的《新结婚时代》和《中国式离婚》两部影视文学文本的刊登直接结果便是当期《当代》的销售量大幅增长。

三、 文学的影视“症候”

文学和影视的融汇共生为传统文学期刊拓展了新的生存空间,激发了文学期刊的生命活力。在诸多文学期刊显现出影视媒介的倾向后,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自身的品牌和实力。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文学期刊与影视的互动合作也产生了一些“后遗症”。第一,文学文本内涵被遮蔽、曲解、固化。由于不同载体的容量存在差异,因而文学文本所呈现出的叙事在影视改编过程中被拉伸、压缩、扭结。当容量较大的文学文本在改编为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往往只选取主线,主要人物、主要场景和主要情节,作品中次要人物和情节则被舍弃。当一部容量不大的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集时,则必须尽可能地丰富情节结构,增加人物,扩充内容。有些改编为服从需要,则将不同人物、不同情节相融合,或将人物合并,或将情节移植,将原文叙事作以扭转和联结。事实上,没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改编能够完全呈现作品的原貌,文学文本原来的面目被影视媒介深刻改变。又由于影视媒介传播的广泛性,使受众在产生了文本原来面貌即为影视面貌的错觉,在不阅读原文的前提下,这种误解将会一直持续。改编时原有文本中被舍弃的人物、情节、内容等描写将被影视的强势霸权长期遮蔽,其原有的文化内涵无形中被削弱。作家在传统文学文本的创作过程中,其想象读者是精英化的,因而传统文学文本的创作也是一种精英化的创作,当其被大众媒介转化后,大众化改编也消解了原有的精英化特征。

同时,尽管文字符码的阅读只能提供视觉感受,但正由于视觉感受限制性为文本阅读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使文本阅读和理解更具丰富性与复杂性。文字阅读所产生的文本表象不确定性,使不同的主体对文学形象的还原产生了不同的差异,丰富了文学文本的表现空间,扩展了文本的多种想象可能。对于相同的阅读主体,每一次的文本阅读都将会产生新的理解和阐释,其想象中的由文本所形成的表象也逐次深入和具体。文字符码的阅读是一个充满着主观想象性和创造性的有趣过程,这也是文本阅读的巨大魅力所在。当文学本文被改编为影剧作品,将视觉感受转化为视听的直观化体验后,读者对于文本的想象被固化为导演给出的特定形象、动作,这种直观感受的体验,大脑信息对于影视画面、声音这种直观化的信息的记忆力远比想象画面的记忆力牢固,因而影剧音像将轻易地将读者的阅读想象抹去并替换为观赏记忆。此时,当读者再次打开文本,意图驰骋其想象力时,则会发现主角的脸庞已经被电影演员所替代,无论读者对于这个演员的选择和人物的改编是多么地不满意,由于影音画面的入侵,在原著和影剧之间已经产生了不可逆的联系,这极大程度地消解了读者在文本阅读中的创造力。影视作品所造成的文本想象的确定性,也使得在重复观看影片时的乐趣小于阅读乐趣,多次观看影片非但不能丰富和具体化文本内容,反而陷入了一种机械化接收信息并固化信息的过程。

结语

借助影视传播的深入性和广泛性,文学将触角伸向了大众生活的日常空间。影视与文学的互动极大地拓展了文学作品的生存空间。文学的颓势似正在被影视媒介所扭转,然而,影视媒介的生成已经介入了文学生产的肌理当中,逐步改变了文学的生产机制,并深刻地影响着文学面貌的生成。于文学而言,在与影视“合谋”和“疏离”之间,在新媒介带来的巨大变革之中,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互动所产生的优势力量,以弥补影视给文学带来的“症候”,促进文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陈墨.新时期中国电影与文学[J].当代电影,1995(2):45.

第10篇

【关键词】影视艺术 ; 综合性 ;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82-01

影视的诞生与发展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结果,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出现电影、电视这两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就影视的技术性而言,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技术成果,当这些现代科学成果不断地被迅速吸收到影视艺术的制作中,便使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日益丰富,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媒介,经过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共同构筑起令人瞩目的影视文化,而影视文化本身涉及到传媒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各种社会科学领域,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综合性文化,因此,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应用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与艺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此外,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它吸收各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并充实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上。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化、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当这些艺术元素进入影视之后,便被融合改造,形成了影视的新特质,使影视艺术成为了一种可独立的艺术,影视艺术之所以能将其他艺术的精华吸纳到自身的系统中,固然是由于影视作为最年轻的艺术种类,它必须向其他早已成熟的艺术样式学习和借鉴经验,更重要的是,影视本身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既是静态艺术,又是动态艺术,既是再现艺术,又是表现艺术,正是影视艺术自身的这种集大成、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影视艺术必须是一种集体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它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剪辑、美工、道具、服装、化妆、录音、音响等多种职能部门的艺术创造者集合在一起,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共同完成摄制任务。

影视艺术还深受文学的影响,电影与电视从文学中汲取并借鉴了许多叙事手法和结构方式,文学融入电影、电视。构成了故事片、电视剧和电影专题片深厚的文学底基。影视艺术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剧本,影视文学剧本在整个影视艺术创作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和作用。继而,文学的各种体裁都对电影与电视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影视艺术向诗歌学习,产生了抒情性的诗电影,如美国的《金色池塘》,苏联的《战舰波将金号》,我国的《黄土地》、《我们的田野》等。影视向散文学习,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电影、电视向小说学习,产生了小说电影和小说电视,如苏联的《战争与和平》,我国的电视连续剧《围城》、《雍正王朝》等。

第11篇

关键词:影视艺术;综合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32-01

影视的诞生与发展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结果,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出现电影、电视这两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就影视的技术性而言,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技术成果,当这些现代科学成果不断地被迅速吸收到影视艺术的制作中,便使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日益丰富,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媒介,经过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共同构筑起令人瞩目的影视文化,而影视文化本身涉及到传媒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各种社会科学领域,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综合性文化,因此,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应用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与艺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此外,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它吸收各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并充实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上。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化、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当这些艺术元素进入影视之后,便被融合改造,形成了影视的新特质,使影视艺术成为了一种可独立的艺术,影视艺术之所以能将其他艺术的精华吸纳到自身的系统中,固然是由于影视作为最年轻的艺术种类,它必须向其他早已成熟的艺术样式学习和借鉴经验,更重要的是,影视本身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既是静态艺术,又是动态艺术,既是再现艺术,又是表现艺术,正是影视艺术自身的这种集大成、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影视艺术必须是一种集体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它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剪辑、美工、道具、服装、化妆、录音、音响等多种职能部门的艺术创造者集合在一起,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共同完成摄制任务。

影视艺术还深受文学的影响,电影与电视从文学中汲取并借鉴了许多叙事手法和结构方式,文学融入电影、电视。构成了故事片、电视剧和电影专题片深厚的文学底基。影视艺术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剧本,影视文学剧本在整个影视艺术创作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很作用。继而,文学的各种体裁都对电影与电视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影视艺术向诗歌学习,产生了抒情性的诗电影,如美国的《金色池塘》,苏联的《战舰波将金号》,我国的《黄土地》、《我们的田野》等。影视向散文学习,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电影、电视向小说学习,产生了小说电影和小说电视,如苏联的《战争与和平》,我国的电视连续剧《围城》、《雍正王朝》等。

第12篇

[关键词]影视艺术;影视文学;文学

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将静态的文学语言通过直观、有声的视觉形象表现出来,是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产品,在丰富了人们生活的同时,又向人们展示着不同的世界,让人们产生不同的感受。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必须在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两个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将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影视文学是电影和电视剧的文学剧本,同时它兼具了看和听的两种形式,是电影和电视剧存在的内容基础,而影视艺术则为影视文学服务,让电影或电视剧更具有表现力、感染力,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会增加一部影视作品的生命力。

一、影视文学

影视文学作为一种与传统文字表达形式不同的文学类型,它是指将文学剧本通过广播、电影、电视等声话设备,用直观的视觉和听觉的表现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来表达文学思想的内容。它已成为现代文学中不可缺少重要分支,比传统的小说、诗歌、散文等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影视文学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它是文学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同其他的文学在本质上并无不同,所以它在故事情节,人物刻画,思想感情等方面具有传统文学所具有的规律。

第二,由于其在表现上结合了影视媒介,所以又具有传统文学不具有的影视媒介特点。既可“读”又可“看”,还可“听”,所以影视文学具有更为丰富的表达形式。

第三,具有鲜明的影视特征。一是视觉性,既将文字描述的文学形象通过具体、鲜明视觉形象表现出来;二是动作性,就是通过具体影像将文学描述中的动作表现出来;三是蒙太奇结构,就是达到最好的表现效果,对剧本中各种内容、场景根据需要的效果进行衔接、组合的特殊结构方式。

二、影视艺术

影视艺术就是指在影视作品中运用时间、空间等各种手段来增加银幕形象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一种时空结合的艺术效果,从而满足人们的情感、审美等需求。影视艺术讲究的是神韵、意境和意象的美学效果,是一种能够让人产生视觉和心灵上的美感和,并能达到启迪净化心灵的目的,既可养眼又可养心。影视艺术最早应用于电影,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升级,在电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一般来说,影视艺术通过空间空间营造、空间再现、空间表现、叙事要求以及发展方位这几个方式来表现。在这里要特别申明两点:

第一,那些仅仅为了提高收视率而拍摄的迎合观众胃口的商业影片并不代表影视艺术的最高境界,相反,现在有些影片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往往降低了艺术标准,流于通俗化、低俗化、暴力化,这与影视艺术决不能相提并论。

第二,现代光电科技造就的光怪陆离的特技效果并不等同于影视艺术,那些特技效果的确提升了电视的视觉效果,给人带来视觉的刺激和冲击,这些“后现代艺术”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真正的影视艺术是养眼与养心,引领人民的精神生活的艺术,而不单纯是视觉的。当然如果能够将现代科技很好地融入到影视作品中去,那是会提升影视艺术的效果,但这个“度”需要很好地把握。

三、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关系

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虽然具有不同的含义,但是对于影视作品来说,他们都不会独立存在,也无法完全独立的区分,影视文学作为另一种文学类型,与影视艺术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无论哪一部分有欠缺,影视作品都会失去一定的光华,显得不那么完美。

(一)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含有艺术共性

无论我们怎么去界定,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艺术共性都是彼此渗透、深刻相连的。

首先,从表现的内容上,影视文学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都是以人物为主体,思想活动为主线,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各种关系间的连接,表达出完整的故事,感染人们的情绪。在故事情节的编排中,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以其气氛的渲染都要求影视剧本必须具有文学的艺术性,所以文学剧本的艺术性是影视文学的第一步。而影视艺术的表现也必须构建在人物关系之上,它不论使用时间还是空间等各种表现手法,最终也是为了烘托影视人物所要表达的主题。

第二,从美学形态来看,两者都是通过时间和空间来展现人物和故事情节,影视文学本来就有表达美的诉求,以启迪、升华心灵为最终目的,而影视艺术所采取的所有手法也是为了达到美的、震撼心灵的目的,所以说两者从艺术的出发点上来说是一致的。

第三,从表现手法上,影视文学为了将各部分内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蒙太奇结构的运用,使故事内容、情节的组合堪称完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影视艺术表现的形式。

(二)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一,影视艺术作品需要含有文学性。对于一部影视作品来说,单纯的影视艺术是不存在的,它所存在的基础首先是影视文学的存在。只有有完美的影视文学,才能给影视艺术以展示的空间,否则再完美的艺术也不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如果没有影视文学的内涵,内容不能吸引观众,再有魅力的影视艺术也不会得到人们长久的关注。所以影视艺术需要影视文学的存在。

第二,影视文学需要影视艺术的衬托。对于一部具有吸引力的文学剧本来说,就像一座地基结实的房子,但是单纯依靠牢固的地基是不能吸引足够的眼球,还需要不断地添砖加瓦,让她穿上漂亮的外衣,充满光华,让人感受到美的存在。再有意义的文学内容,如果缺乏影视艺术的烘托,就会显得干瘪,没有欣赏价值。影视艺术就是运用时间空间等各种表现手法是影视文学具有更强的表现力,让人们通过艺术的表现更加加深对作品内容的领悟。

总之,没有文学价值的影视艺术是没有存在价值的,而影视文学如果缺少了影视艺术的修饰就会显得干瘪,缺乏美感。只有将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成就一部优秀的作品,使影视作品丰满,既具有深刻的内涵,又具有欣赏价值和艺术感染力,拥有历久弥香的力量。很多获得奥斯卡金奖的影片其实就是在这两方面结合的很好的代表作,像《魂断蓝桥》和《泰坦尼克号》就是如此,首先拥有感人的内容,又有饱满的表演,和精心的故事编排,再加上完美艺术手法的运用,使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不由自主地被感动,被震撼,影视文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使人们在叹息美好感情的同时,产生撞击灵魂的力量。

(三)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以文学为前提

前面我们讲过,影视文学是文学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所以影视作品首先具有文学的特征,影视艺术是建立在文学基础上的艺术。

第一,影视艺术需要尊重文学。影视艺术首先是为文学内容服务的,是为了让文学内容具有更好的表现力,所以影视艺术所运用的各种手法都必须围绕文学内容来进行,而不是自成一体,或者凌驾于文学内容之上。那些为了运用某种艺术手法而使文学内容受损的方式是不可取的。艺术手法只有在尊重文学内容的基础上,合情合理地运用,才能使影视作品显示出和谐之美。在这里我们要批评一下现在的有些影视作品,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不惜胡编乱改,比如说是一部影视剧,明明悲剧结局会更有意义,回味悠长,但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非把它改编成大团圆结局,结果整部影片就失去了协调美,没有了影视剧应有的韵味。当所有的作品都仅仅只有娱乐功能的时候,影视作品就失去了积极地意义,影视作品的艺术性暂且不谈,就思想性来说就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所以说,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不应该被绑架,始终应有自己的思想。

第二,影视作品赋予文学更丰富的内容。传统文学是一种静态的表达方式,而现代文学通过影视的方式来表达,使文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复杂的社会万象可能通过影视作品的一个镜头,就表现出五味陈杂的故事。影视作品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等各方面的综合内容,使文学的表达形态更为多样,既丰富了形式,又增添了美感,精确性、敏锐性、艺术性等赋予文学更为丰富的内容。

(四)在观众接收方式上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应紧密切合

上面我们说影视文学和艺术不应该被大众文化所绑架,但是并不是说影视作品就要脱离观众。而是群体的意愿不能忽视,但是也绝不能一味地低级附和,只是为了博大家一笑而已的低俗,暴力影视创作倾向是不提倡的,那样的作品虽能带来一时的视觉冲击,并不具备长久的影视价值。影视文学是目前很受大众喜爱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有着比传统文学更普遍的受众,所以它在思想感情的传递上,审美观点的塑造上都对大众有着深刻的影响。影视作品说到底是为了广大观众观看的,如果没有观众的认可,那么再有深意、再精美、再艺术的影片也不会有人欣赏,没有了市场的影视作品,自然谈不上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让影视作品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这就对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需要影视内容贴近广大观众,又要能够通过艺术传达美的主题,起到正面的积极的社会意义。这就要求影视作品的文学内容和艺术表达形式上找到一个与观众的切合点,既能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又能使影视作品的文学和艺术水平不会降低。

四、结语

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体育等各方面的内容,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最为广大的观众群体。一部优秀的作品,带给人们的不只是视觉的盛宴,更重要的是精神的享受。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作为影视作品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方面,对影视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有着弥久的影响,如何将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影视作品在艺术升华的同时,能够提升大家的观赏兴趣,达到到启迪、净化灵魂的效果,是现代影视作品应该努力的方向。只有找到影视作品的文学效果和艺术效果与对观众影响的切入点,并将其联系起来,影视作品才会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亚斌.影视艺术鉴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孙宜君.影视艺术鉴赏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4] 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 [德]克拉考尔.电影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第13篇

关键词 多维视角 影视文学评论 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1影视文学评论的简述

影视文学评论的发展与影视艺术的历史进程有着直接关系,由于影视艺术的历史相对较短而影视文学评论的出现也相对较短,其与我国文学评论相比在很多领域上较为稚嫩,而且我国影视文学评论的理论体系也尚处于摸索和完善中,影视文学评论学科的建设进程尚处于半自觉状态。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是影视文学评论的先决条件,其可以直接影响到影视文学评论作品的内容、规律以及体系,所以在影视文学评论中首先要探索出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规律,也只有通过这一研究才能明确出影视文学评论的基本特征。学界将影视文学评论定义为是通过对影视艺术中的文学因素,其中主要是对影视文学作品剧本的分析和评价,并且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规律进行深入探讨,而这种探讨成果的语言表述便是影视文学评论的文体,本文根据影视文学评论这一基本性质在基于多维视角的前提下,结合现代文学评论与其他文学评论的特点对影视文学评论进行深入研究。

2基于多维视角的影视文学评论

2.1评论对象与任务的共通性

本文运用不同阶段的视角对影视文学评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运用了社会政治视角、人性人情视角以及审美视角等,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影视文学评论与小说评论、戏剧评论等其他文学体裁的评论有着很多相通之处,其中评论对象与评论任务的相通性是其主要的表现。影视文学评论在本质上与其他文学评论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都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具体文学作品作为评论对象,小说、戏剧作品以及影视文学剧本这些不同的评论都是属于文学的范畴,但是影视文学评论与政治评论、思想评论、经济评论以及新闻评论存在很多差异性,所以影视文学评论在艺术评论系统中的归类如图1所示。

2.2评论内容的一致性

影视文学评论的思维方式在实际中要符合文学评论的特定要求,但是影视文学评论是建立在对影视文学作品的鉴赏基础之上,要求评论家要从感受、体会、理解和分析影视文学作品中人物和思想感情为着手点,并且要求评论家要对评论对象有一个有形象具体的感受,所以需要评论家要以理论、抽象、判断性的语言表达形式将其表述出来。作为影视文学评论对象的影视文学剧本也是语言的艺术作品,虽然影视文学剧本是一种新兴的独特文学体裁,但是其在本质上充分包含了语言艺术作品的各种特点,与其他文学评论都具有反映社会现实、描绘生活图景的功能,同时也意味着影视文学评论要担负起对文学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论的任务。影视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无法脱离题材、主题、语言、结构以及表现手段等要素,这也就导致影视文学评论与其他文学评论一样都将评论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作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将分析作品在人物创造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技巧等作为评论内容,这也就充分揭示出影视文学评论与起他文学评论的内容是一致的。

2.3与其他文学评论的差异性

影视文学评论的发展使其已成为评论体系中的独立学科,这也就意味着影视文学评论与其他文学评论相比具有很多差异性,其主要表现在影视文学评论十分注重作品的视听因素、叙述语言的直观性以及结构方式的特殊性等,这些都是受到影视文学作品的特殊性而产生的。影视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都是由视觉画面和听觉音响实现的,这便要求评论家要通过最直观的感受去了解、发现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化,虽然影视文学评论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但其在使用中要服从影视艺术的特殊要求,而直观性与避免静止语言是影视艺术对其最重要的要求。影视艺术作品都是通过画面的转换、变化和组接等方式构成完成的故事情节,这便要求影视文学评论过程中要注重影视艺术作品这一特性,而不能完全依赖现代文学评论的词语、句子对其进行过度和衔接。

3结束语

现代影视文学评论在新时期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评论体裁,但是影视文学评论在发展中必须融合影视艺术的各种特点,只有不断结合现代文学评论的手段、特点进行完善与创新,才能使影视文学评论在新时期发展成为一门完善的新学科,从而使影视文学评论可以与其他文学评论一样建立出完善的系统体系,这样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时期不断创作出更多的影视文学评论作品。

第14篇

一、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关联性

影视艺术和文学都是作者通过自己的现实生活的感触,对于现实生活进行描述和思维形成表达作品的一种方式,同时影视艺术和文学都是作者通过媒介,影视艺术通过图像,文学通过文字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作者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作者思想感情,来唤醒观众和读者对于社会生活审美的一种艺术表现。总之不管是作家通过自己的笔来进行现实生活的描述,还是导演通过自己的摄影镜头来对现实生活进行拍摄,都无非是想通过这样的媒介来完成对于生活艺术的升华,让人们在实际的生活中来去品位艺术的真谛,来去体验和回味生活的滋味,达到艺术回归到现实生活中的目的。

另外影视艺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在使用现代媒体的广告效应的情况下,能够做到迅速及时的传播,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大面积的传播,让大多数的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影视的文化特性。而文学作品却存在着不一样的地方,由于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的限制,不能够和影视艺术相比,文学作品需要印刷、销售等方式进行传播,在时间的限制上面就出现了间隙,让文学作品慢于了影视艺术的传播。影视与文学在时间推进上彼此相似, 文学才有可能反过来学习影视的表现手法。由于文学与影视同有时间艺术的美学特征, 所以它们将继续在互相影响中并肩而行。

二、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待影视艺术

现代社会的生活脚步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于影视艺术的期待值在上升,人们往往很难从文学作品中去吸收和构建自己的文学欣赏,但是影视艺术的发展却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增添了文学的色彩。很多的时候在影视艺术都是有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艺术,人们可以通过电影院进行文学的熏陶和文学传播。将影视艺术大众化的过程其实就是高雅的文学进行广泛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自己的欣赏,对于其中的电影艺术进行思考和评述达到文学性的欣赏。

从影视艺术的规律和特点来看,将其他的文艺形式的作品进行影视艺术的创作,改编是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从编剧和导演进行影视题材和文学名著进行选取的过程就是影视艺术创作和发展的过程。文学与影视创作通常是影视艺术将过去的文学作品经过改编而搬到银幕上来,同时也是我国电影创作的重要来源。我国在长达50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都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文学可读性,从《三国演义》到《水浒传》、《红楼梦》这些历来的经典名著为影视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文学欣赏的基础。当受众通过这些电影的传播,可以从里面找到文学欣赏的动力,这样不仅仅让影视的受众增多同时也能够让文学作品达到家喻户晓的作用,同时文学转化为影视的过程使影视艺术的受众人数增多,这样可以扩大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提升人们的文学欣赏水品。在影视艺术的传播过程中,用文学欣赏的角度来去看待影视艺术的传播过程,是影视艺术传播的重要使命,文学作品搬到银幕上来的过程就是文学欣赏大众化的过程。

通过对于影视艺术的欣赏提高影视艺术的欣赏能力,受众感觉自己在欣赏大众化、娱乐化的影视艺术作品的同时,其实就是利用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进行电影的观赏,影视艺术是一门集文学、现实生活、理想化的想象与一体的文艺形式,它传达给受众的是生活的艺术和精神领域的上层建筑,而受众应该本着去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进行影视艺术的欣赏,这样才能够将电影艺术上升到精神需求的高层次发展,文学欣赏的角度进行电影艺术的述评,也是对于影视艺术欣赏的一个新的角度。总之在电影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抛除了文学欣赏的角度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将会使原本活生生的影视艺术空洞化,不能达到原有的传播艺术、提升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手段。每一次对文学作品的改编,都是在运用创造性思维, 挖掘文学作品背后深刻的内涵,使广大观众对其进行一次新的心灵感受及审美享受。

三、影视艺术应该在文学的视野中成长

影视艺术的发展是来源于文学作品的,就应该从文学的视域中发掘创作的源泉,影视艺术的生命与文学基础是高度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的,离开了文学性的支撑,电影只会变成空洞的想象,而不能够高雅的进行传播,人们对于影视的需求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欣赏,而是对于故事情节后的人性的思考和哲理的阐述,这才是影视艺术在传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所在。我国的文学作品通过历史经典故事和优美的文字来描述故事情节,透过文学作品把人们共同价值的存在内炼提升达到传播的目的。文学的心灵诉求、理性思索、人性关怀精神, 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艺术品位和思想的丰富性及深刻性。影视艺术的发展需要在文学的视野中成长和发展。

四、结语

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在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进行着不时的改善和发展,同时透过文学欣赏的角度进行影视艺术的创作和欣赏,对于提升影视艺术的创作和完善,让影视艺术能够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共有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够使影视艺术更加长青不老。影视艺术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直观或迅速地通过感官传达着咨询、情感、刺激, 使人们能通过视觉、听觉去感受图像画面传导的信息。站在受众的角度,利用文学欣赏的角度来去看待影视艺术的发展,给影视艺术创作更加贴近文学作品,让影视艺术不仅能够在场面上打动观众,更能从故事情节和蕴含的哲理中来打动观众,这样的影视艺术才是人们所追求的影视艺术,透过文学作品在影视艺术中的渗透和发展,让受众在文学欣赏的角度来完成对于影视艺术的欣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影视艺术更加贴近生活、更能在受众的心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程天飞.论影视艺术的跨文化传播. [J].新闻传播.第33页.

第15篇

媒介作为外部生存背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渗透和影响是不能回避的,现代文学的自身塑造和构建首先即是从报章开始。媒介既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精神的,在作为载体和中介之外,有其主体性,传递讯息的同时也在努力塑造并呈现自身形象。由此,它的形态及变迁关涉到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接受之调整变通。报章、广播、影视及网络等大众传媒的相继兴起,于文学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语境和共生现象,在媒介的冲击和推力下,需要对文学的存在加以深度思考。

关键词:媒介;形态;现当代文学;关系

“大众传媒在建构国民意识、制造时尚、影响思想潮流的同时,也在建造我们的‘现代文学’”[1]103,媒介作为外部生存背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渗透和影响是不能回避的,现代文学的自身塑造和构建首先即是从报章开始,“自报章兴,吾国之文体,为之一变……”。媒介既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精神的,“现代传媒(媒介)具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的文化形态”[2]73,在作为载体和中介之外,本身就带有信息,有其主体性,传递讯息的同时也在努力塑造并呈现自身形象,由此,它的形态及其变迁关涉到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接受之调整变通。报章、广播、影视以及当下最具关注度的“数字化”新媒介———网络等大众传媒的相继兴起,于文学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语境和共生现象,构成了现当代文学存在的“场”。媒介以其特有的强大冲击和推力促使着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及文学生产/传播方式、作家身份和读者/受众心态等的改变,因此,对现当代文学的存在状态(整体风貌与未来走向等)需要加以关注和探讨。

一、报章印刷与新文学构建

晚清与“五四”前后,民族先觉者们为寻求社会变革而触动文化并带来文化机制的变化,文学革命成为最坚实有力的组成部分,并促成新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的断裂。在网络和广播、影视缺席的时代,报刊杂志处在最前沿,是文学作品传播的重要媒介形式,它们催生、哺育了新文学,并在一定程度与意义上决定了新文学后来的发展/走向。文学观念的变革与文体叙述的创新、写作者文化“身份”特征的改变等都离不开报章、书籍等现代出版业的繁荣。如文学观念变革的先驱者梁启超的“新文体”成就即与报刊密不可分,“没有大众传媒的发达也就没有梁启超”[3]17;另外,杂志和报纸副刊导致了职业作家和自由撰稿人的出现,“将作家从小作坊式的、自产自销的历史写作状态下解放出来,使他本人和其作品进入到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空间’之中”[4]3;还有,如陈平原先生所说,从明清版刻到近代报章,这一转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牵涉到传播形式、写作技能、接受者的心态、写作者的趣味等,实是关系重大。传统文人的著述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藏之名山,传之后世”,而现代作家的创作是“朝甫脱稿,夕即排印,十日之内,遍天下矣”,文学生产及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报章对文学内容和形式亦有着重大影响,如报刊连载小说促使着作家调整笔墨以适应其特征,鲁迅的短篇杂文即为适应副刊需要而写成,小说从“说———听”转为“写———读”模式等等,使得读书人耳目一新的当时,既兴奋,也不无惶惑。“五四”一代的新文学后来借助《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编纂完成了其自我经典化(总结与定位),而此编辑设想无疑是现代编辑出版史上的一个成功的典型。从以上论述中可窥见报章媒介对现代中国文学进程的深刻影响:“可以这么说,现代(新)文学之所以不同于古典文学,有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方面的差异,但归根到底,现代文学与大众传媒的结盟,很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1]103,而由此产生的文学活动特征一直被保留着,在当今印刷媒介世界里内涵基本没有变化。

二、冲击与合作:电子媒介与新文学传统

报章印刷媒介带来的是一种本源意义上的新质文学,是一个文学新纪元的开辟,而以广播、影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兴起对此新文学传统构成了一种挑战,大众视听消遣方式代替了个人化文本阅读,使得文学的传播又发生了一场革命。“新的媒体(介)催生新的文学,每一次媒体(介)的革命都会引发文学的革命。同时,现代传媒也成为社会发展的文化中心,对社会的文化形成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既是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也是对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媒体(介)的商业化特征和政治化特征……”[2]159-160,广播、影视媒介的出现带来社会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使文学开始与时尚/流行文化联系起来,并且逐渐娱乐化、商业化,文学的叙述方式、表现形式、接受观念等也随之调整和改变。声色震撼、感官冲击大有取代传统的阅读习惯之势:广播的直播让人感觉到与现实世界的“有距离的同步”,把静态无声的文字变成动态有声的语言来传播,带给读者以全新的“阅读”体验;而影视(尤其是电视,它更多占据日常闲暇时间)则是使文学图像化、商业化意味越来越浓厚,当然也改变了读者的趣味,使文学接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直观画面和身临其境感的喜爱与对和轻松娱乐文学的消费追求,取代了曾经的文学文本阅读的美感及愉悦,摒弃了深度思考。对此,很多熟悉或习惯纸质文学形式的文学研究者发出了意义复杂的叹惋———“文学终结论”,电子媒介的兴起引起他们对于纸质读物命运的担忧,对于文学命运转折的悲观,同时也在承认电子媒介对文学的巨大影响和改造。但实质应是“每种媒介都既有优点也有缺陷,所以……呈现出多种媒介并存的局面。……因此,说在电子媒介兴起之后,……并不意味着文学的真正‘死亡’,而是边缘化”[5]61,即印刷文学的中心地位遭到消解,需要调整文学叙述/艺术传达方式,寻找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的最佳结合点来应对紧逼的挑战;而且不可否认的是人类有着崇尚高雅和深刻的需要,不会止于浮光掠影式的感官满足,寻求生的意义和价值源于人的本性,文学恰是对生命/人性的洞察与领悟,即符合了这种需要。文学本身并不拒绝/排斥新的电子媒介,“在纸质书籍阅读已经大量减少、出版业萎缩、电子出版业超过传统出版业的前提下,电子媒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传播优秀作品的方式”[5]63,如何更好地借助运用它们并保持文学内在的艺术独立性/深刻性不为新媒介所“奴役”才是必须深思的重大问题。文学与影视的结合早在上世纪初就已出现,如作家、欧阳予倩、洪深、张恨水、张爱玲等或参与电影创作,或对电影进行理论上的评论;后来一些经典作品如《伤逝》《林家铺子》《围城》等等被搬上荧幕,由此形成的人气聚集效应带来了纸质图书的再度热销,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被重新欣赏;新近的如《白鹿原》《红高粱》《平凡的世界》等作品的影视改编和广播台有声阅读也使得很多受众在表层的视听图像艺术欣赏之后,选择重回文本感思作品的表意丰富性和艺术独特性。另外,有些作品则是通过影视播出后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比如六六的《蜗居》和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等;还有如韩寒、郭敬明、明晓溪、饶雪漫等人,更是借助影视使自己的作品“梅开二度”,由此带来印刷图书的畅销大卖,而这些也催生了影视文学。可以说,文学艺术是广播和影视艺术形式的基础,即文字语言绝不可缺席被取代,同时,电子媒介也大大拓展了文学的生存空间。虽然其中存在消极方面的影响,如影视改编与作品原意的大不相符;影视炒作现象使原作品的内涵意义夸大或缩小等等,但这些都不能掩蔽电子媒介对文学的强大整合作用。

三、契机与危机:网络与现当代文学

当下最具关注度的“数字化”新媒介———网络媒介的兴起,让文学走向了大众狂欢,众声喧哗。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智能手机等通讯工具的逐渐普及带来了“网络文学”这一文坛新现象,“这些依附于数字化技术的新媒介作品,对文学的嬗变形成了强大的推力,也对文学传统的历史赓续造成了新的变奏”[6]143,给当代中国文学带来一种新的冲击,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相对于报章印刷、广播影视等来说,网络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媒介,它几乎囊括了前几种媒介的一切表现形式,可同时传递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实时性、交互式、全球性等特点。其对社会文化生态的影响范围之广泛、变革之剧烈、渗透之全方位是前几次媒介革命所不及的。文学的存在方式自然就会大量转向“数字化生存”,几乎全部的原印刷文学作品(国内外)都被数字化复制储存在网络资源库中,网络原创文学更是难以数计,“读/刷屏”多于读书,纸与笔逊位于网络技术,使得文学的创作、阅读和传播方式以至作者身份、读者接受等又一次从媒介本体上发生重大转型与改变。关于网络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现已有很多评论,综合观之,主要集中在网络之于文学转型的“启蒙”和“消解”双重角色上:借助网络的大众化叙事,对既有的文学体制、文学旧观念和传统的作家文化身份等进行了革新颠覆,文学刊物和报纸编辑的权威性被消解,突破了原有的文学惯例/成规,推进了文学写作/阅读自由度的同时,也带来消极和异化的一面,比如网络媒介的技术化对于文学性的消解,“自娱以娱人”的文学观念转变导致非艺术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网络大都是隐匿真名的,在虚拟的身份中,消解了作家该有的“责任焦虑”,导致主体承担感的淡化,致使网络文学的作品意义缺失;数字化复制及拼贴技术使得网络文学成为一种易碎的没有重量的存在,带来的是文学经典的隐退与文学信仰的消褪,“……数字媒介写作重发表不重发现、重表达不重原创,它用机械复制与技术拼贴消弭了原创与仿拟的界限”[6]153,带来文学身份危机。另外,网络文学的虚拟真实带来的只是数字化媒介之间的交往,虽然在公共网络上,每个都能够恣意用文字尽情狂欢或者与受众互动喧哗,但实质上都是“孤独的人们在排解孤独”而已,离开了网络,一切只是虚空,没有厚实感,所以,大多网络还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印刷成纸质图书出版,等等,这些显示出网络媒介的缺陷暗弱。但不能因此把网络媒介看成文学的对立物,它是新的文学契机,重点在于如何利用好网络的技术优势在数字化语境中提升文学。

四、结语

以上荦荦大端地分析了几种媒介形态与文学的关系,当下是印刷、电子、网络媒介多元并存的格局,它们各有自己的优势与缺陷,互补共存着,在矛盾中整合,文学的存在状态也由此丰富多彩。当然,其中存在着显在的文学“忧虑”———在媒介技术本身带给文学的挤压冲击之外,还有“任何媒体都不可能是自足的存在,它必然处于多重体制之中,……体制的制约是外来的、强制的,而自己的思想、立场与利益的驱动则是内在的、自发的;……它们都要通过媒体对文学产生影响”[7]137-138,即媒介是由人来决定如何运用它的,“体制”与“市场化”也同时通过媒介规约着文学,尤其是商业化的功利主义,带来文学生态环境的恶化,借用程光炜先生的说法,即“媒介焦虑”,“一方面,大众媒介极大地改变了作家的文化身份和文学的生产方式,带给人们强烈的参与意识和登场的欲望;另一方面,就在这一过程中,媒介也在谋杀现当代文学的‘诗性’”[4]4,进入“功利化”或“解构”的运作怪圈,这些都是必须正视面对的文学困境。所以,在通过媒介视角更为原生态地看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真实存在面貌后,如何理性对待媒介与文学的关系,如何在媒介语境下保存/增强文学的生命力,坚守文学性,重构/开辟文学新境界等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如果让媒介技术和商业化等外在力量牵着文学走,那么“文学消亡论”就不只是悲观的叹息了,需要来自传媒机构、作家、批评家、读者大众等的共同反思与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平原.文学的周边[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2]周海波.传媒时代的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中国现代文学史:1997-2000: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程光炜.文化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多样观察代序[M]//程光炜.大众媒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夏秀.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J].山东社会科学,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