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范文

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技术基础理论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技术基础理论

第1篇

论文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中医基础理论》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几年的尝试实践,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良好。

《中医基础理论》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好中医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由于中医理论形成于2000多年前,不仅文辞古奥,内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认识论、方法论、思维模式与方法、概念体系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这就使得初学中医者常常产生畏难情绪,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对教与学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现代教育技术蕴涵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为实现新教育观念提供了技术、方法和认知工具,支撑着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2003年以来,笔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

1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通过对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等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运作方式的变革。其模式如图1。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各种信息表现形态于一体,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操作平台。通过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集成性处理,创设由师生共享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既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发扬,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2003年起,全体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制《中医基础理论》多媒体课件并应用于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课件内容和使用方法,并开展了“多媒体演示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的课堂授课模式”的教学方法改革,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遇到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可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学片通过多媒体投影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或影像演示出来,便于同学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加深其印象。《中医基础理论》的各个章节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是阴阳五行、经络、六等章节,若充分运用多媒体,则可以通过大量图片、动画和录像将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便于引导学生多动脑、勤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不仅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将前后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连贯起来,使学生对整个《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逻辑框架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

2网络远程教学模式

是指基于英特网(Internet)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电子邮件、BBS等进行教学的形式,利用网络可以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开展网络教学是21世纪教学的主题。其模式如图2。

网络远程教学模式是在具备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学习目标,由网络获取信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选择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利用学校引进的网络教学平台,2005年我们构建了《中医基础理论》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①《中医基础理论》全部教学课件及部分教学录像已应用于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途径。②《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库、模拟试卷等均已上网,方便了学生学习。③建立了在线网络论坛、公开了教师电子信箱,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学术讨论,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使《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超越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3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模式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建立虚拟情境,仿真现实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训练的形式。其模式如图3。

虚拟情境教学可用于真实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从而达到一种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的效果,可大量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现代计算机虚拟技术可以把舌诊、脉诊、阴虚、阳虚等中医学临床中的抽象症状和体征以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对动态的过程、瞬间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定格分析,使得教学摆脱了以往文字平面化叙述方式和挂图方式,学生既可以进入中医学微观世界,也可以进人中医学宏观领域,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例如,对于血液循行的讲授,可制作血液循行的多媒体课件,仿真人体血液循行。过去这些内容在讲课中是非常抽象的,现在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学片、中的三维图像或视频影像来表现,这样教师讲解时会省时省力,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掌握。虚拟情境教学最大的优势是让学生如临其境,融入其中去感受、体验现实生活。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中医基础理论》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几年的尝试实践,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良好。

    《中医基础理论》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好中医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由于中医理论形成于2000多年前,不仅文辞古奥,内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认识论、方法论、思维模式与方法、概念体系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这就使得初学中医者常常产生畏难情绪,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对教与学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现代教育技术蕴涵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为实现新教育观念提供了技术、方法和认知工具,支撑着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2003年以来,笔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

1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通过对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等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运作方式的变革。其模式如图1。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各种信息表现形态于一体,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操作平台。通过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集成性处理,创设由师生共享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既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发扬,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2003年起,全体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制《中医基础理论》多媒体课件并应用于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课件内容和使用方法,并开展了“多媒体演示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的课堂授课模式”的教学方法改革,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遇到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可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学片通过多媒体投影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或影像演示出来,便于同学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加深其印象。《中医基础理论》的各个章节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是阴阳五行、经络、六等章节,若充分运用多媒体,则可以通过大量图片、动画和录像将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便于引导学生多动脑、勤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不仅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将前后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连贯起来,使学生对整个《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逻辑框架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

2网络远程教学模式

    是指基于英特网(internet)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电子邮件、bbs等进行教学的形式,利用网络可以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开展网络教学是21世纪教学的主题。其模式如图2。 

 

    网络远程教学模式是在具备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学习目标,由网络获取信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选择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利用学校引进的网络教学平台,2005年我们构建了《中医基础理论》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①《中医基础理论》全部教学课件及部分教学录像已应用于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途径。②《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库、模拟试卷等均已上网,方便了学生学习。③建立了在线网络论坛、公开了教师电子信箱,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学术讨论,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使《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超越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3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模式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建立虚拟情境,仿真现实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训练的形式。其模式如图3。

    虚拟情境教学可用于真实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从而达到一种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的效果,可大量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现代计算机虚拟技术可以把舌诊、脉诊、阴虚、阳虚等中医学临床中的抽象症状和体征以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对动态的过程、瞬间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定格分析,使得教学摆脱了以往文字平面化叙述方式和挂图方式,学生既可以进入中医学微观世界,也可以进人中医学宏观领域,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例如,对于血液循行的讲授,可制作血液循行的多媒体课件,仿真人体血液循行。过去这些内容在讲课中是非常抽象的,现在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学片、中的三维图像或视频影像来表现,这样教师讲解时会省时省力,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掌握。虚拟情境教学最大的优势是让学生如临其境,融入其中去感受、体验现实生活。

第3篇

关键词: “四基”理论 初中数学 探究教学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四基”的要求,并指出简单的模仿和记忆不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应该很好掌握的数学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从“四基”理论出发,开展初中数学“探究”教学,对于实现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数学的“四基”理论

数学中的“四基”理论指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将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获取出来,而这些基本的知识、技能、思想和活动经验是学生适应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在新课标的理解和分析基础上,通常认为数学中的“四基”理论指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思想和活动经验的教学,这从传统的“双基”转向“四基”是未来教学对基础部分的要求和考查方向。当前“四基”教学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需要各位数学教师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极实践,为“四基”理论的充分合理应用和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初中数学的“探究”学习

新课改大力倡导“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主动参与中对知识进行深入学习,途径为通过开展和科学探究相似的方式,从而促进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显著提高,并将自身情感有效培养起来。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相比,探究学习更有效。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还能提高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运用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这点来看,探究学习是与“四基”的要求相一致的。

三、“四基”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1.创设探究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

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情景教学法,该教学法下教师将情景创设出来,让学生从生动的情景中获取直观的体验,从形象到抽象,最终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实践证明,该方法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将其学习积极性有效激发出来。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再创造教材,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启思性的问题情境创设出来,最终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出来。

如在对“圆的定义”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将车轮这一多媒体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向学生提问车轮的形状是什么,引出圆形这一名词,再向学生提问车轮做成圆形的可能原因,让学生回想有没有看到过其他形状的车轮。启发学生思考,使其想到车轮只有做成圆形的才能滚动,如果做成方形、三角形等形状,则很难滚动。之后随着学生的回答向学生提问车轮可不可以是椭圆形的,启发学生联想椭圆形的车轮在地面上滚动时的形态,进而启发学生思考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很费劲而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很顺利的原因,让学生在纸上画圆形、椭圆、三角形、正方形等,然后用尺子量等,依次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创设出值得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由于学生的生活和所创设的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学生的兴趣能够在该问题的引导下被有效激发出来。在这一问题情境中,学生会发现,即使是生活中的小东西,无论多么简单,均蕴藏着数学知识,这些数学知识值得我们去探究、去学习,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认知冲突,产生迫切知道原因的欲望,进而产生探究需求,从而积极开动脑筋去探索、去思考。

2.开展探究活动,培养探究能力。

在初中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寻找、分析并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将探究的平台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受到启发,进而积极主动地探究,并和同学一起探究,切身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将其内心强大的探究驱动力激发出来。要想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真正投入,从而促进探究学习有效性的显著提高,就必须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及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如在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学校超市新进了两种饮料,进价分别为9毛和3元,卖价分别为1元5毛和3元6毛,问这两种饮料哪种饮料获利更大些?”这一问题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他们乐于积极思考、计算。一些学生可能会想到两种饮料的利润均是6毛,因此说两种饮料具有相同的利润。另一些学生可能想到进价9毛的饮料有较低的价格,学生普遍能够接受,因此会有更多的受众,从而具有较高的利润。还有一些学生可能会想到进价3元的饮料具有更好的口感和更高的质量,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去买,因此应该具有较高的利润,更有一些学生会想到应该对进价和售价及其获利比例进行比较,最终决定获利情况。学生对这一问题必然具有很高的讨论的积极性,因此在辩论过程中问题也会渐渐明朗化,再在教师的引导下懂得只有对进价和售价的比例进行有效比较,对商品的利润率进行认真查看,才能弄清经营中的获利情况,探究效果在这样的讨论中必然得到极大程度的增强。

3.延伸探究范围,实现知识迁移。

一堂课的结束环节和升华阶段是归纳总结环节,主要作用为承上启下。通过课堂归纳和总结,一方面对本节课知识进行了有效梳理,将知识体系有效构建了起来,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总结对学生进行了启发,使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其新的学习需求的产生,最终达到迁移和升华知识的目的。在初中数学探究学习过程中,应该加大力度对方法进行归纳,将其有效整理出来,并对其进行积极迁移,使学生充分内化并升华知识,这应该是总结和归纳阶段应该切实做到的。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让学生学会学习,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能力有效培养起来,并促进学生该方面能力的不断提高,而不应该停留在让学生对繁多的理论知识、难题进行掌握和解决。

如在对“普查和抽样调查”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将一份调查表格制作出来,并自行将几个调查小组组织起来并制订计划,然后分工合作向学生发放,以有效调查我校学生独生子女情况。由于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因此学生的调查兴趣会极高,在调查过程中在实践中自觉应用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一方面对知识进行了有效巩固,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显著提升;其次,归纳整理,促进能力的不断提高。在教学活动的小节阶段,一方面要求学生有效整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归纳课堂探究中成功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内化。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使其通过归纳整理将自身的知识网络构建起来,从而熟练掌握学习方法。

结语

探究式学习能够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学习效率,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并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与新课程标准“四基”的要求相契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通过创设探究情境、开展探究活动、延伸探究范围,合理开展探究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对学习方法进行正确掌握,为此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祖成.奏响“四基”教学的音符――以初中数学例题教学为例[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3(7):48-50.

第4篇

【关键词】数学基础 确定性 数学教育 批判性思维

On Definite Feature of Truth and Elementary Feature of Education about Mathematics

Tang Huilong

【Abstract】The elementary feature of mathematics includes two aspects. The Indefinite feature of mathematics chiefly refers to the instability as the theory basis of general mathematics; however,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laws evolved since hundreds of years are correct. Mathematical elementary education mainly aims at leading students to learn the most elementary principles and methods, meanwhile, to foster the critical thinking by applying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o solving problems.

【Keywords】Mathematical basisDefinite featureMathematical educationCritical thinking

美国学者M•克莱因的著作《数学:确定性的批判》[1],揭示了数学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和数学基础的不牢固性。同时指出:“尽管数学的基础尚不确定,数学家们的理论亦彼此冲突,而数学却已被证明成就辉煌,风采依然。”M•克莱因显然旨在希望人们充分认识到我们所掌握的数学的力量,认识到推理的能力及其局限性。

那么,在数学基础教育中,是否应该让学生了解这种不确定性?或者把握在何种的程度?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2]。一个简单的例子:

是否在分数加法中,既要让学生掌握 ,也应该让学生掌握在某些场合中, ?本文通过分

析这个问题的数学关系,就以上问题作些探讨。

1.问题的背景。《数学:确定性的批判》中,M•克莱因举了一个棒球算术的例子:

假设一个运动员在一场比赛中击球3次,有2次击球成功,在另一场比赛中击球4次,有3次击球成功。那么,第一场的平均击中率是 ,第二场的平均击中率是 。两场比赛的平均击中率不是 ,而是 ,即分子相加和分母相加。

M•克莱因以此说明:“只有经验能告诉我们普通的算术何处可应用于给定的物理现象”,“数学中没有真理”。于是,有些数学教育工作者认为,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普通的分数加法,还需要了解不同的实际问题有不同的分数加法。如“分子相加和分母相加”在统计与概率中常用到[3]。

2.问题的分析。事实上,上面棒球的例子只是说明击中率不适用普通的算术加法,但也不能是“分子相加和分母相加”。如果“第一场的平均击中率是 ,第二场的平均击中率是 ,求两场比赛的平均击中率。”就应该是 。

数学理论有一个从简单对象到复杂对象的多层次抽象的过程,数学中的每一个公式和法则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畴,如交换律就不能随意使用。概率的计算有它自己的法则,如加法定理、乘法定理;集合、函数、极限、矩阵的运算也有它们特定的规则。而高一级的运算均以实数的普通四则运算为基础。

3.结论和建议。

3.1数学的确定性。数学真理通常表现为一种“模式真理”。数学大厦是由大大小小的不同分支构成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同的数学知识体系描述了不同的现实模式。我们不能因为甲体系中的法则不适用于乙体系中的运算,而认为数学是不确定的。正如不能用“一群羊加上另一群羊,还是一群羊”去否定“1+1=2”,更不能因为我们自己的错误,而认为数学“真理的丧失”。文[4]提到了这样一个命题:“证明直角等于钝角。”

如图,在矩形ABCD外作与BC等长的线段BE。作DE和AB的垂直平分线,它们相交于点P。连接AP、BP、DP、EP。

PA=PB,PD=PE,AD=BE

APD≌BPE,于是∠DAP=∠EBP

但∠BAP=∠ABP,所以直角DAP=钝角EBA。

作者认为,上述的推理是正确的,但结论显然是错误的,这是由于欧氏几何“一些概念逻辑上的混乱,以致出现了一个数学悖论。”事实上,以AB为x轴,AD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B(a,0),D(0,b),用解析几何方法不难证明kEB<kPB,直线EB的倾斜角小于直线PB的倾斜角。作为推理依据的图形画错了!

3.2数学的基础性。数学的基础性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几千年来在了解自然、征服自然过程中,为描述自然现象而积累和不断抽象形成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公式和法则。它们是我们了解数学,深入认识数学的基础。二是关于整个数学理论的统一的公理化基础,这是像希尔伯特等数学家所追求的目标,罗素悖论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已告诉我们这一目标不可能实现。这也是我们认为数学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

20世纪60和70年生在美国并波及世界的“新数运动”的失败,说明想从数学的公理化基础出发学习数学是不行的。显然,数学基础教育应该以前一个基础为出发点。再一点,只有比较完整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体系,才能发现数学理论的缺陷并推动数学的发展。罗巴切夫斯基正是在全面研究欧氏几何的基础上发现了非欧几何;希尔伯特正是作为当时的一位数学大家才提出了完全公理化思想。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是我国正在实施的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也就是说,数学基础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千百年来被证明是正确的、作为构建数学大厦的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去怀疑和批判数学的严肃性。

3.3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思维的智力品质之一。是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善于提出疑问,能够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5]。一个典型的案例:

“长方体对角线的长为8,若长、宽、高之和为14,它的全面积是多少?”

大多数学生解答如下: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 、 、 ,对角线为 。则

而事实上,由

得到196 192,矛盾,说明这样的长方体不存在。

这是思维的批判性品质的体现,是数学教育的目的之一。但是,这种批判性思维建立在数学基本理论的真理性上面,更充分的表现了数学的理性思维。如果通过“ 也可以等于 ”、“ 也可以等于1”进行数学教育,将会造成数学的混乱。

当然,通过某种途径,让学生适当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其中曾经发生或仍然存在的困惑和矛盾,有利于深入认识数学,拓展数学视野。但数学教育最基本的任务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们所掌握的数学的力量,认识到推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美]M•克莱因著.李宏魁译.数学:确定性的丧失[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

2 尹方平、张智斌.再谈数学确定性的批判[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1):60

3 史宁中、吕世虎.对数感及其教学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2):11

4 骆祖英.数学史导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5 任樟辉.数学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活动理论 教学设计

活动理论在本质上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背道而驰,主要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推动学生更好发展则需要主动投身到活动过程中,从而形成学习对象和自我的双向模式建构。其中,以活动理论为主要依据,充分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可合理地将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下面笔者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三个阶段进行阐述:

一、准备阶段

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准备阶段,一般分为分析和设计两个环节。其中,在分析环节,老师应该通过全面了解明确学习目标,并以此作为开展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出发点[1-2]。笔者主要针对中学生进行全面分析。主要分析两个方面:

其一是学习主体分析。其中,由于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也处于优势阶段中,大部分中学生能够利用自身的抽象逻辑思维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同时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保障思维更加清晰和准确。除此之外,中学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创造性思维能够迅速发展起来,追求个人的色彩、系统性和结构性为主要目标。通常情况下,在中学教学过程中,主要以问题为切入点或者以任务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而深入全面地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点和实际应用技能。

其二是学习内容分析。当前主要采用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和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等学习内容的分析方法。通常情况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下列几项内容:第一,坚持由整体到局部,从面到点,深入分析。首先要求老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先讲解全面概括的知识点,再将各个知识点和内容逐渐深入分析。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刚接触陌生知识领域的过程中,只有深入全面地了解理论思想,才能进行更加系统的分类和归纳;第二,当学习的内容的难易程度高于学生的理解程度,便应该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通过前部分内容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后部分知识。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设计环节,主要任务是设计具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通过分析学习主体和学习内容,提出较为系统的学习方案。通过这点能够清晰地看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主要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通常情况下,设计环节主要包括下列几点内容:一是学习活动的任务设计;二是学习环境设计;三是教学活动设计;四是范例作品和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

二、实施阶段

将精心设计的学习方案,通过应用多种媒体设备和使用多种信息资料,这就是课堂教学实施阶段的主要目标任务。通常情况下,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在实际阶段主要采取下列几种方式:

其一,以任务为主体。以任务为主题的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任务内容的设计。其中,任务设计主要包括封闭型任务和开放型的任务。所谓封闭型的任务主要是指每个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都应该通过自主学习而完成的任务。其主要包含的是学生尚未学习过的新知识,如如何插入一幅图形,并让其文字协调合理地环绕在图片周围;开放型的任务则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共同探讨。老师常常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制作电子信息作品。

其二,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由于大部分计算机游戏具有趣味性强、操作性强和直观性的特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有效张扬。其中,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编写一些较为简单的游戏程序。让学生能够在编写游戏程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其三,以问题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将教学内容合理融入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并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有效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阶段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两种方式。通常情况下,学生能够通过自我评价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进而及时改正和调整学习方法。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大幅度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设计,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时通过加强学生间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四基”理论、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分类号】G633.6

2011年,教育部在新制定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将原有的“双基”(基A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理论发展成为“四基”教学理论,从而实现了初中数学教学的一次新飞跃。全新的理论已经提出,但是如何开展相应的数学教学实践呢?笔者拟针对这一课题作粗浅探究。

一、“四基”理论的定义和特征

“四基”教学理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是顺应时展潮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教学体系。与传统的“双基”教学理论相比,“四基”教学理论在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系统等四方面都有了全新的特征:

(一)更加注重教学对象的具体性。“四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更要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门别类地加以教导。

(二)更加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在“四基”教学理论中,教师必须严格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不仅完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两大显性目标,而且完成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两大隐性目标。

(三)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发展性。从“双基”发展到“四基”,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四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要提升知识水平、教学技能、专业素养,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教学新环境和新要求。

(四)更加注重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四基”教学理论本身就是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它不仅注重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注重渗透基本思想、积累基本经验,四者有机统一于教学实践之中,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二、基于“四基”理论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为更加直观地展示“四基”教学理论的应用价值,笔者以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为教学案例,分析“四基”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

(一)明确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性质,从问题中提取二次函数的关系式、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并理解二次函数背后的实际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独立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掌握知识要点”等学习步骤,掌握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方程与函数的转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涵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问题找规律的辩证思维。

(二)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考虑到二次函数这个知识点的抽象复杂性,笔者在上课之前首先对此前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了回顾,为讲授新知识做好铺垫。通过温故知新,学生们进一步掌握了二次函数的极值算法和将实际生活问题转化为抽象数学模型的技能。

(三)渗透基本思想

这里,笔者主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传递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的思想,以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课堂问题:光明中学校外有一座小桥,桥洞截面边缘是如下图所示的抛物线,当水面宽度为10米时,测得桥洞顶点与水面的距离为4米。

(1) 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求出桥洞的函数解析式。

(2) 一只宽2米,高2.5米的小船

能否通过小桥?为什么?

(四)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以“船过桥洞”为例,笔者和学生一起总结了利用二次函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首先将实际问题通过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模型;其次通过数形结合进行求解;最后检验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之后,笔者又设计了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若干问题情境,来对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进行强化和积累,以有效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最后,笔者带着学生们对本次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一是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三是强化了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四是归纳了利用二次函数解决生活问题的一般步骤,积累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经验。

从“双基”到“四基”,是数学教学理论一次质的跃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唯有此,“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我们的教学才更加适应时展的潮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小天.“四基”:十年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收获.[J].基础教育课程.2011.7-8

第7篇

关键词: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理工科各专业的数学类基础课程.它既有严谨的理论体系,又有很强的应用性;它的内容既蕴涵现代数学思想,又包括实际问题的统计处理方法,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军事和科学技术中.因此,这门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的数学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如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大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实践.本文针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学生普遍“学不好、学好不会用、学后易忘记”的现状,结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特点,深入分析学生实际,介绍了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些尝试.

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它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学科,是一门很有特点的学科.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概念和公式多且杂,容易混淆;基本概念抽象复杂、难以理解;涉及的知识点太多,需要用到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中的许多知识.一直以来,学生学习的都是确定性的内容,突然来研究随机问题,往往感到处理问题的方法与其他数学课程有很大的差异,普遍不适应,觉得习题难做,方法难于掌握.

学生在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过程中,常常有两种感觉:

一是学好不会用.掌握了相关知识,除了应付考试,却不知道在实际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

二是学后容易忘记.学生常常反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公式、定理特别多,不容易记住,学起来很枯燥,即使记住了,只要几天不看,就忘记了好多.

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学中,我们着重于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的讲解,尽量淡化定理的严格证明,紧密结合实际背景,注重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从而加深对相关数学概念的理解.

1.关于概率的公理化定义

在讲解概率的定义的时候,我们在介绍了概率的统计定义、古典概型定义、几何概型定义之后,还介绍了公理化定义.若是简单的讲述,前面三种概率定义,存在种种局限性,不够严谨,为了更严谨地定义概率,从而提出公理化定义.这样的讲授,学生必然不会有什么深刻的印象,若是能结合相关实际背景,讲讲著名的贝特朗奇论,说明正是它推动了概率定义公理化的进程,则学生必然印象深刻.

第8篇

【关键词】透彻 灵活 逻辑

一、 充分吃透教材

不管哪一门课程,要想讲好必须先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这门课也不例外。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寻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哪怕这种联系很小,但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一条值得抓住的线索,比如:第一章金属的性能,不管哪一种金属我们研究它不外乎是想使用它,那么它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其实也就是它有什么样的性能,那么这些性能在理论上或者在设计时靠什么去衡量呢?就是它的性能指标。这样金属材料在使用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力学性能指标就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强度指标--屈服点、抗拉强度;塑性指标--伸长率、断面收缩率;硬度;冲击韧性--冲击韧度;疲劳强度--疲劳极限等。在使用之前,要对其进行加工,在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能就是工艺性能,包括铸造性能;锻造性能;焊接性能;切削加工性能等。这样下来,整个一章的内容也就浓缩成了一条线,记忆起来自然有了规律。在学习铁碳合金相图时,大多数学生一看就头疼,相图复杂,组织成分多,没头绪,看不懂,记不住,即使有的同学好不容易下功夫背会了,过几天就又忘光了。其实,这个看似复杂性的相图,每个区域的组织转变,随着含碳量和温度的变化是按一定的规律产生的。因此,我们只要掌握了这几个关键的特性点、特性线就自然思路清晰,记忆牢固。共晶点C、共晶线ECF、共析点S、共析线PSK。共晶点-含碳量4.3%、温度1148℃,共晶转变Lc----A+Fe3C,过共晶点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共晶线,那么不同成分的液态合金只要冷却到此线就会发生共晶转变从液态中结晶出奥氏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即莱氏体,在该线以下的区域就会有莱氏体。共析点-含碳量077%温度727,共析转变A---F+Fe3C,过该点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共析线,不同成分的合金冷却到此线就会发生共析转变,从奥氏体中同时析出铁素体的渗碳体的混合物即珠光体,那么在该线以下的区域就会有珠光体。再加上钢和铸铁含碳量的分界点2.11%就把铁碳合金相图分成不同的区域,按照组织转变规律推理出来的相图及各区域的成分就不易忘记。

二、注重课程的导入

课程的导入是讲每一节新课之前必不可少的环节,有的章节是从现实生活中导入,有的需从上一章节来导入,精彩的导入会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会使学生对你下面要讲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如何用巧妙的开讲来吸引你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讲钢的热处理回火时,就要充分利用上一节的内容--淬火。为提高钢的硬度在使用之前要对其进行淬火,钢淬火后得到的组织是马氏体,而马氏体是一种不稳定的组织,会向稳定组织转变,转变过程中会发生体积膨胀,产生内应力,导致工件的变形和开裂,这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不希望看到的,也是不能出现的现象。那么淬火是不就没有意义了?先在这里提出质疑,然后自然导入:为了避免这些现象产生,淬火后的钢必须进行下一道热处理工艺--回火。其实,这也是教材编排顺序的内在原因。

三、教学方式灵活多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抄笔记、背教材,这样只有少数优等生会跟着你走下来,而大多数学生会被这种讲法催眠。因此,针对不同的章节课题,尽可能挖掘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比如:讲到有色金属--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时,因为这些金属不仅在工业生产中应用,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的材料,这时,就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先从自己的所见所用说一些它们的特性、用途等,然后引导学生从其组织上分析总结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就用铜及铜合金来说,我会引导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用处,同学们自然会想到电源开关、插座、电线等,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用处?是因为铜及其合金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仅次于金、银,而且成本又低,因而得到广泛应用。铜比较软反应了铜具有良好的塑性,容易冷变形加工,因而用其制造电线电缆。这样,这节课由熟悉到陌生的难点,自然接受而且记忆深刻。

四、注重总结比较

在每一节课结束时,我们都会做一个小结,总结本节的重点、难点,同样在每一章或每一部分相关内容讲完之后,我们更要做一个系统的总结,比较。还以钢的热处理为例,我会把钢的五种热处理方法列一个表格分别从加热温度、冷却方法、热处理后的组织成份、性能特点、适用范围等进行比较。一节总结课可能会把学生几天、几个月、一门课学过的知识串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可能会终生难忘。

五、与专业工种相结合

第9篇

一、信息加工的基本理论

1.记忆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记忆分为感觉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工作记忆相当于计算机的寄存器,长时记忆相当于计算机的外存储器,具体理论如下:感觉记忆:接受大量来自各种感觉系统的信息,信息只保留短暂的时间,一般在0.5-2秒之间,如果这些信息得到注意,会进入工作记忆进一步被处理,如果没有被注意很快会消失。工作记忆:存储人们正在思考的信息的记忆系统。容量有限,在短时间内只能记住7±2个独立的信息单位,所有信息要想被大脑处理必须先进入工作记忆。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一个信息库,其容量无限,并且可长期保存信息。

2.组块理论

由于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而工作时,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进入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才能被进一步地加工。为了增加工作记忆的信息容量,提高加工效率,可以运用组织的策略。组织的实质是建立新知识间的联系,使之结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个知识的“组块”,减少了独立的信息数量,从而提高了进入工作记忆信息的总量。

3.编码理论

所谓编码,就是为了把信息放入人的信息加工系统,把信息加以修改、转换,使之适合于人的信息的过程。[1]编码的基本策略是维持性复述和精致性复述。[2]

4.提取理论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用已有的知识经过复杂的认知操作来解决问题,已有的知识保存在学生的长时记忆中,此时学生要从长时记忆中获得这部分知识,重新放回到工作记忆中,这个过程称为信息的提取。研究表明,“信息的提取与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记忆痕迹强度有关。而记忆痕迹的强度又与相应信息所受到的加工深度有直接关系”[2]。另外,该理论认为,信息的提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存储形式,以及长时记忆中相关知识的关系。

二、对数学教学的指导

1.知识的注意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关于记忆的相关知识,学生从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而信息在感觉记忆中的停留时间又非常短,如果得不到注意,就会丢失这部分信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呈现知识的形式要能够引发学生注意。众所周知,学生在课堂中,各种感觉器官都发挥作用,教室中也有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会进入学生的感觉器官,进而进入感觉记忆。但根据注意的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对加工信息的注意选择存在如下机制,神经系统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只能对特定的信息进行加工,而且加工的容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在神经系统的某一个加工阶段存在着一个过滤机制,这个过滤机制会对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地加工,使一部分信息能够通过这个过滤器,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过滤器之外,得不到进一步的加工。”[3]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是图形信息用不同色彩粉笔,从复杂图形中分离基本图形,对学生产生较强剌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此信息通过过滤器,引起进一步的信息加工。二是运用复述策略。也就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强调,重要知识,教师反复强调,就是一种复述策略,其目的是使这些信息通过过滤器,得到进一步加工。三是数形结合。数形结合能够使学生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接收的信息是一致的,这样来自两个通道的信息是一致的,不论哪个通道的信息通过,知识信息都得到加工。四是充分发挥板书作用。漂亮的板书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教师要边书写边说,学生可一边听一边看,这样两个通道的信息相同,因此通过过滤器的信息是一致的,故能够被选择,受到加工。

2.知识的组块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工作记忆的容量为7个左右,一旦超过这个限度,新进入的信息将“赶走”旧信息,并且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是以“组块”为单元的。因此在教学中,为使学生进入工作记忆的信息量有所增加,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总结规律,然后依据规律进行联想记忆,这样可使学生进入工作记忆单元所包含的信息量明显增加,从而达到在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度之内增加信息加工的数量。例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学习,笔者总结的规律是:四个对,三加一。具体是指:四个对是平行四边形的四个性质定理。即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轴对称图形。三加一是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前三个定理的逆定理就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外加一个是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样一是可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所有定理总数非常清楚。二是可使学生把这些基本知识之间形成联结,形成二个“组块”,进入工作记忆的信息量增大,从而提高工作记忆的处理能力。三是这些基本知识进入学生的工作记忆后,学生如需要这些基本知识,不需要再到长时记忆中去检索,有利于学生提取这些知识信息,从而缩短提取信息所用的时间。

3.知识的编码

工作记忆中的信息,经编码才会进入长时记忆,而编码的策略之一是维持性复述,就是我们经常运用的背诵。这种方法对简单信息运用比较有效,对复杂信息要运用精致性复述。这种方法要对信息进行重新组织,可以利用接词法、顺口溜、谐音法、联想法等等进行编码。如对因式分解方法可编写如下顺口溜。首先提取公因式,然后考虑用公式,十字相乘试一试,分组分解要合适,四种方法反复试,最后必是连乘式。

4.知识的结构

知识的结构指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是经过学习者对外显知识的感知、理解、内化进而储存在自已长时记忆中的、相互联系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组成的结构。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CPFS结构是一种优良的数学认知结构,有助于知识的贮存和提取,所谓CPFS结构是指概念域、概念系、命题域、命题系形成的结构。[5]而概念域是指同一个概念的各种表示形式的集合,概念系是指概念之间的关系联结而成的网络。命题域是指一个命题A的等价命题网络的图式为命题A的命题域。命题系是指存在推出关系的一组命题网络的图式。

基于以上观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稳定的CPFS结构。

第一,教学中要能够使学生形成概念域与概念系。概念学习中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背景去深入地理解概念,从而形成概念域。例如平行四边形概念,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还可以用如下方式定义,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等等,这样便形成了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概念域。而关于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系是指平行四边形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与矩形概念、菱形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如图1,这样就可在四边形一章学习结束后,形成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概念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比较清晰的图式。

第二,教学中要能够使学生形成命题域与命题系。众所周知,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已经习得的知识,使这些知识回到工作记忆,然后才能被加工处理。然而因为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这就给信息的检索带来了麻烦,为使信息能够在需要时,很快被检索到,指导学生形成命题域与命题系,目的是当学生需要某部分知识时,能够走捷径直接检索到所需要的知识信息,而不是顺序去搜索,这样可减少搜寻所需时间。如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是下列一些等价命题的图式:三边相等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相等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三边上的高相等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这样就可形成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命题的命题域。此外还要形成命题系,把相关的命题组织在一起形成命题系,便于检索。如下列命题组成一个命题系: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命题,SAS;ASA;AAS;SSS;HL;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另一条截得的线段也相等。此命题系中的命题都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有关。显然,以上形成的命题域或命题系,在长时记忆中会分别形成一个图式。这些图式把同类问题在长时记忆中形成一个集合组块,当要提取这个集合中的一个知识点时,命题域或命题系中的相关知识就会被激活,这样整个命题域或命题系中的知识被激活。如当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时,很快就会激活命题系中的相关知识,也就是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然后再依据题设条件选择证明方法,从而提高效率。

三、几点思考

第一,知识的呈现形式要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显然,信息的呈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很多信息的载体,如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教学中选择那一种刺激形式,要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这样才能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促使信息从工作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

第二,解决好课堂教学效率与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矛盾。众所周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增加单位时间的知识信息量,而工作记忆的容量又有限,这样,如果不控制课堂信息容量,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而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像狗熊掰玉米一样,掰一个丢一个。因此要解决好这个矛盾,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认知操作,不能违背规律。二是要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其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因此要提高效率,有时要借助形象思维提供给学生一些图形帮助学生进行认知操作,待学生先学的知识进入了长时记忆后再增加新的知识点。三是提高学生的运算性学习能力。学生获得知识要进行复杂的认知操作才能获得,这是人类学习知识的共同特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这样就可以在不违背规律的条件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组块与编码要统一。为了提高进入工作记忆的信息量,在教学中要对一些知识信息进行组块。编码是信息从工作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转化过程中发生的,编码的方式与个人的知识经验有关,与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有直接的联系,一个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知道什么知识运用什么方法进行编码能使学生掌握,因此做为教师首先要掌握一些编码的技巧,比如掌握一些知识的顺口溜等,这样学生在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知识时,提取出来的是顺口溜,对学生来说不需要重新组织就形成了一个组块,因此可提高效率,否则提取出来还要经过重新组块,进入工作记忆,增加时间,效率低。

参考文献

[1] 李士锜,吴颖康.数学教学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张学民.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10篇

关键词:复式教学;方法;教材处理

一、复式教学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近年来,农村学龄儿童逐年减少,加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民工子女大部分随父母进城就读,生源急速向城镇中心校流动,尤其是西北偏僻农村,个别年级人数少到一位数。这些学校为节约资源,都采用复式班教学,小学式复式班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复式教学将成为西北农村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式班教学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夫子,他就是采用多年级大复式班教学。开创了复式班级教学的先河,成就了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的辉煌业绩。民国以前的私塾也是典型的复式班教学。复式班教学可以形成一个较大的学习群体,有利于培学养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学习交往等各种能力,也符合儿童爱群处好交往的心理特征。更能适应学长制下的生教生模式。

二、复式班教学的方法。

新课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给复式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要把复式教学定为校本课题来研究。其次要认真搞好复式教学班的教师培训和配备。复式班教学在复式组合上,可以把相邻较远的班级放到一起。如一、六年级。这些都是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惯用手段。 还可以把两个相邻年级合并成一个班级教学,同时完成两个年级的课时任务,。在实践上,把两个相邻年级的某些教材做适当的处理合在一起搞复式教学会效果更好。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在五、六年级数学复式教学中关于教材处理中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根据教材的同一性整合教材

各年级教材的编排要遵循循序渐进及学生认知规律的原则,原则上不能颠倒次序。但在一定的时机下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一致性,合理的整合教材,把内容一致的教材安排在同一课堂同时进行学习,既节省了学习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比如:五年级十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学习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六年级十二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学习内容是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这两处的教材内容在概念上有一致性,只是求体积的方法和算理不同,可以把教材放在同一层面做准备,把课设计成两个年级同上的一堂课,把学生学案设计成两个年级同用的学案。丰富了学习内容,又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或者可以把五年级学习体积的内容同六年级的章节复习同时放在一起进行,以五年级教材为主做学案设计,设计的学案对六年级来说是一种极好的铺垫,对五年级来说不但能学习新知,而且有意识地拓展延伸了学习内容。实践证明,在复式教学中对教材做适当的处理,无论从学习知识层面或从学生能力培养层面都能达到很理想的效果。

(二)、根据思维方法的同一性整合教材

五年级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有形如 、 类型的

分数加减学习内容。根据学情,需要设计一节课的练习案。六年级第十二册有一节分数加减法的复习内容,因为形如 以上类型的习题无论五年级还是六年级,学生应掌握的算理是一样的。可以把五年级的这一节练习课和六年级的复习课放在一起进行,根据各年级目标可以科学地合理地整合教材,做复式教学设计。在五年级学生探究规律,总结方法时可请六年级学生做自己的小老师。学生就很容易整理出此类式题的特征及简便算理。五年级学会了,六年级也达到了复习巩固的目的。在拓展训练时可根据算理设计思维一致层次有别的习题,让学生在同一起点得到不同的发展。

比如:五年级学生题:

以上拓展练习各年级做各自的,学习中有困难的就让他请教别人。在一对一的相互学习,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忽然顿悟,能很快地掌握解题方法。生与生的互动超越了年级局限,学生交往广了。得到的信息更多了。把教学放在了比一班一级教学环境更大的大课堂环境中,不仅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而且有利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学习品质。

再比如,这样的题型:

=( )÷20=0.8=20÷( )

=( )÷20= =20÷( )=()填分数

五年级在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有练习,六年级综合复习时要涉及这样的内容。该类题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连等关系,二

第11篇

关键词:生本教育;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271-02

1 引言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微电子集成电路也在不断开辟着新的领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在这样的专业发展背景之下,也应进行基于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以适应人才培养需求。作为电子信息类、电气信息类、计算机应用等信息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基于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及人才市场的具体需求,本文结合“生本教育”理念,对《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新模式进行阐述。

2 生本教育的内涵

2.1 生本教育价值观的核心

生本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学生视为教育的本体。学生在教育行为中所获得的认知和体验对其自身有着鲜明的塑造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进程中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尤其应该注重对学生本身的专业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在品质的构建。在教学行为中,应聚焦于学生与教育资源之间的互动过程,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关注学生的自我实现。

2.2 生本教育伦理观的重心

生本教育伦理观的重心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对学生需求的正视,将学生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同时也体现了生本教育的内涵与本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应该充分体现在师生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潜力、专业禀赋、个体特征的关注和支持。应该充分意识到,学生是一个具备自我激励功能的完整系统,在学习的进程中假如得到教师的鼓励,则会继续发挥潜能,直至走向更高的学习境界。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诱导学生自身的激励力量,将学习的外部动力逐步转换为学生的内部动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完善。

例如,在“组合逻辑电路”这章节上,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组合电路的用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然后自己设计出作品。上课时我提问学生从生活中说一说自己对组合逻辑电路的理解。同学们纷纷展示了他们在前一天晚上自学的发现,在一轮积极的发言过后,课堂暂时平静了,我就习惯性地顺口问道:“还有发现吗?”这时一位几乎是从不主动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我有些兴奋地点起他,没想到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昨晚想了一下,想设计一个密码门”。我一愣,随机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例子。我对他进行了一番表扬(以后该生在学习上更加的主动和积极了,期末考该生成绩也得到大大的提高),随后引入更深层的课题,如果设计一个密码门,怎样设计?大家都进入了积极的讨论中……

在生本教育伦理观的指导下,充分尊重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发展,特别是后进生在生本教育伦理观的指导下更加积极更加主动的参与学习和讨论,成绩得到迅速的提高。

2.3 生本教育行为观的中心

生本教育行为观的中心是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内化过程。因此,在教学进程中,应该通过依靠学生自身的行为,促使其在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之下顺利地完成内化的过程。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在生本教育的模式下,学习者居于机体活动与意识活动同步的状态中,起到更好的效果。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笔者发现,如今的学生普遍拥有独立的意识,而其知识面与从前的学生相比也更加宽泛和丰富,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也突飞猛进。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力为学生构建有利于其专业素质和知识素养提升的环境与条件。将学生视为教学行为中的重要角色,激发起他们的能力与动力,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完“组合逻辑电路”章节内容后,进行实验设计学习时,我不是先由教师提出教学内容,而是作了全新的设计,我愁眉苦脸走入课室,学生一见就非常好奇,互相交头接耳。我见到已引起学生注意,马上说:“我们学校要进行电子知识问答竞赛,我负责这个项目的竞赛,我在想怎样才能保证竞赛过程中,抢答这环节中谁按铃最快的准确性。”学生开始议论纷纷,并提出用机器最准确。我立即接上:“这提议不错,但是用什么机器呢?”在我的引导下,有学生提出了抢答器。我再引导:“人数多怎么办?抢答器能实现这个功能吗?”“老师,多路智力抢答器吧!”我继续问,那么同学们能帮我设计一个方案吗?学生显得很兴奋,进行讨论如何设计等……整节课的内容完成得非常顺利,教学效果很显著。学生也非常积极和主动,因为结论,都是他们自己得出的!

3 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模式

3.1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模式

3.1.1 生本教育的原则

生本教育的原则是以学生为基本出发点,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这样的教育原则之下,学生才能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导者。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引入生本教育模式,就是要一改传统的灌输性教学模式,教师不将过多的干预性指令强加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尽可能的自主学习。在生本教育模式之下,教师对学生的独立意识给予充分的尊重,确保学生拥有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与活动空间。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情景的创设,充分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

3.1.2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生本教育的实施

生本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应该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重,重点开设设计性试验,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生本教育的最优化模式。在整体把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课始引导学生自主体验知识。第一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技能预习新课;第二步,教师根据新课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主动自学教材,探索方法,尝试生疑,比如加法器、编码器、译码器、显示电路等。学生通过验证性的实验过程,更加深入的理解了理论知识以及它们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自行体验对所学知识的独特理解;第三步,搜索和本节内容有联系的已学过的知识或已了解的相关知识;第四步,试着运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本课新知,并整理出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以便在下一步骤中交流。

以“组合逻辑电路”章节为例,在该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理解组合逻辑电路的原理、设计过程和应用,教师可以进行如下的课始引导过程。

表1

教学过程问题线索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从生活经验中说一说你对组合逻辑电路的认识用已有知识数字电路基础和逻辑门电路等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各个组合逻辑电路的原理、功能和设计过程等了解学生对逻辑电路知多少,以此作为“以学定教的依据。

(2)课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过程。在这个环节突出”少教多学“,注重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强烈的参与与欲望,运用启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策略让其主动探求。这时教师担任辅助的角色,要促使学生主动把学到的知识融合进自己原有的知识体。如让学生自己选择题目,通过自行采购元器件、亲自安装调试,最终完成实验。综合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作风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模式也要有所改进,应该引入新的技术与器件,进行开放式教学,此外,要充分利用当前一些功能强大的软件,完成仿真类实验教学,从而从多个不同角度和侧面,运用生本教育的思维模式和理论方法提升学生的能力。

例如,以”组合逻辑电路“章节为例,可设计如下课中教学过程:

表2

教学过程问题线索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实验探究

(1)加法器设计与应用观察他们的组成以及输入输出信号让学生掌握加法器的设计过程

(2)编码器设计与应用观察他们的组成以及输入输出信号让学生掌握编码器的设计过程

(3)译码器设计应用观察他们的组成以及输入输出信号让学生掌握译码器的设计过程

学生演示通过上述实验,在小组中说一说你对组合逻辑电路的理解学生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归纳总结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过程和应用原理使学生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进行设计其他电路。

学生通过了以上三个实验的探究,学会了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过程,发现它们的设计过程都是大同小异。

通过上述的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内容变为学生的活动过程。这样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3)课末引导学生积极迁移知识。课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认识的延伸练习,能培养学生自觉地巩固、深化和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能力和习惯,学会巩固、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重点放在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学习材料上。在这一环节中,要紧扣学习目标,设计能够巩固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训练题目,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搜集答题信息,组织讲座和讲评,重点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譬如,拆开的电动机、变压器、示波器、电视机、电流表、电压表以及电子电路中的晶体管、双连电容器、中周、集成块等。这些元器件让学生随时参观,甚至可自己动手拆卸以看清其内部结构,以节省学时提高效率。实验室可研制一套电子元器件及应用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介绍电子元器件的性能参数、应用及最新发展,以便学生了解电工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开发电子元器件数据库,方便学生查询使用,该系统可加载到校园网上,方便学生学习使用。实验室可以每年组织一些电子技术第二课堂活动和竞赛,并把所选取的优秀作品作为陈列内容,以增加电子类学科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电子技术知识,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3.2 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意义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了解学生。在生本教育理念之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运用合理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本学期通过《电子技术基础》的生本教育实践,全班同学总体成绩有很大的提高,在几次的考核过程中,学生的及格率均达到了90%以上,较以往没有开始生本教育之前提高了13%。这说明了在生本教育实践中,使强者更强,弱者也逐渐变强。

4 结语

在电子专业课程中开展生本教育,笔者在不断地深入学习、积累与研究。通过对《电子技术基础》的生本教育,笔者发现生本唤醒了学生也唤醒了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犹如鱼儿得水,自由畅游;教师在课堂上精神是愉悦的,教师在生本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收获幸福。电子专业作为工科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何在专业课程中开展生本教育、全面铺开生本教育模式,仍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地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朱开炎.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5).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生本教育”专辑[P].人民教育.2009:15-16.

第12篇

关键词:电工电子;教学改革;思考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是机电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毕业后从事电气技术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为本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代课老师普遍反映这门课越来越难教。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技校学生多是普高上不了的学生,甚至有些都未参加过中考。学生进入技校还是不能好好学习,不仅不学理论课对于实习操作课也同样不感兴趣。(2)教学内容覆盖面广,理论抽象,学生普遍觉得学习起来较为困难。(3)教学手段不够灵活多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

要改变这些现状,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教材与教法方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调整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知识覆盖面广、信息量偏大,而课时安排有限,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地选择,适当地进行取舍,调整教学内容,使“培养应用与技能型人才”落到实处。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专业特色并结合学生专业进行精炼,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课程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对一些复杂的理论推导和应用较少的难记的公式,该减则减,避免学生产生厌学现象,同时要体现专业特色。

例如,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电动机及其控制技术、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等几个方面用得最多,在学习这些章节时应多用些课时,重点讲解。同时,科学地使用教材,应与时俱进,跟踪科学技术发展在工农业生产领域中产生的新成果、新方法并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 能 力 培 养 为 主 线,以 素 质 培 养 为 目标”,因此要求我们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对理论知识毫无兴趣的技校学生的教学,更要千方百计的激发出他们的听课欲望。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开头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需要有情趣的提问,从而使他们对学习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产生兴趣,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例如,讲电功时,可以跟家庭用电情况相结合。讲直流电源制作的时候可以跟我们现在的手机充电、电动车充电相联系,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理论基础的学习并不是只是纸上谈兵,让他们从抽象的理解到形象理解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情感是滋生兴趣的催化剂,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使人将一种行为进行下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节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抱着消极的或应付的态度去学习,努力在学习中获得真正的乐趣和满足。还可以让学生寻找课本中一些对自己成长有帮助和好处的知识,这些都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

2.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尽量把理论知识形象化、直观化。采用启发式、类比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便于学生接受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讲电容器时要将水容器联系在一起,类似于用不同的容器装水,要达到相同的水,截面积大的容器需要装的水比较多。根据电容器和水容器的类比轻松地介绍了电容器的概念和影响电容量大小的因素。讲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时,类似门一样,顺着门的方向就可以打开,逆着门的方向就打不开门的道理。这样加深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在讲解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时,可以采用类比法将电路中的电位类比成海拔高度,电压类比成高度差,引导学生将常用规律迁移到电路中,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该知识点,进而达到掌握的目的。在求解三相电路时,引导学生分析多种求解思路从而找到最佳的求解方案,使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来考虑问题,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多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多让学生动手,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例如对二极管、三极管的特性讲解时,可以让学生动手,通过万用表的测量去判断二极管、三极管的管脚。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动手能力。课堂教学也可从实验入手,再从实验中引入问题,这样具体而真实,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再来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4.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将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对于关键的理论推导、重要例题,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进行,而对于大量的概念以及图形,使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省下很多时间。除此以外,本课程中有些知识点很难理解,例如在讲解旋转磁场、PN 结的形成、晶体管中载流子的运动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将难以看到的内部结构、难以理解的内部运动形象、直观、生动的展现出来。

多媒体的音视频资源丰富,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一些传统教学无法表达的内容可以更完美地展现;教材、课件资源更加易于积累、修改、共享,减少教师准备课程内容时间,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总之,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电子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都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对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教学要素进行改革,尽量优化教与学的过程,使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获取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的技能操作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继续深造奠定基础。也使学生学有所用,并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第13篇

关键词:内隐学习 语言输出 内化 输出教学

1.导言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采用的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输入为特征的传统模式。在此单向输入的过程中,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激发,从而造成我国众多大学生不能自如地应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也就反映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费时低效”的现状。因此,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以培养学生英语输出技能为目的,用输出性的语言手段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力求通过有效的语言输出,形成实际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大学英语输出型教学的核心是语言的可理解输出。教学中,有效激发学习者内隐学习,使其无意识地自动发挥作用。大学英语输出型教学则以内隐知识的理解性为切入点,不断以可理解输出激发学生的内隐知识的强化和相互交流,又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将外显知识内化到学生的内隐性技能中去。(王荣英,2008)

2.内隐学习理论

2.1内隐学习的基本概念

“内隐学习”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发表的文章《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中。根据Reber(1967)的观点,人类的学习可分为两种本质不同的模式,即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外显学习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受意识控制,需要付出努力并采取一定策略而完成的学习方式,具有目的性、有意识性、可控制性和学习性,也是人类获得知识和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方式之一。而内隐学习则是一种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情景中复杂知识的学习方式,其显著特点在于,人们没有意识到控制他们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一规则。Bialystok(1981)认为,内隐知识指的是语言规则的心理表征,是学习者内化了的语法。该语法存在于学习者对语言特性的本能感悟中。学习者能够为自己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语言系统,以此帮助他们自动生成言语,进行交际。

2.2内隐学习的特点

在关于内隐学习的研究中,众多学者对其特点的归纳虽然稍有不同,但在其无意识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内隐学习的特点总结为以下几点:

自动性和无意识性。内隐学习机制可以促发学习者在无意识学习中自动获得内隐知识,即人们能在无意识条件下去发现周围环境中隐藏的规则和结构,并且能够对环境中复杂的关系作出恰当的反应。

抽象性。所谓抽象性是指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是抽象的、不依赖刺激的特殊物理形式。我国学者郭秀艳(2004)在长时功效这一层面上诠释了内隐学习的抽象性。她认为虽然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抽象性,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忽略掉一定时间的积累一蹴而就的发生,并在学习之初就直接达到对规则知识的最大限度的掌握。只有进过时间推移和不断的练习,内隐学习才能体现出其有效性。

理解性和可转化性。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即内隐知识,并非不能被人们意识到,只是人们很难把这些知识完全揭示出来。因此,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连续性。在知识的不断积累过程中,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可以相互转化。

抗干扰性和稳定性。经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内隐知识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具有较强的稳定性。Reber(1989)认为,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不受心理异常和操作的干扰,不受或较少受年龄发展、智力水平、机能障碍的影响,具有较小的个体间差异。

综上所述,内隐学习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对于二语习得者对语言知识的获取在某些情况下优于外显学习。学习者在内隐学习无意识的机能效应中,无需通过意志努力能自动获得需要意识努力的外显学习所能够获得或不能获得的知识。内隐学习机能也不会受到情景、紧张心理、机能障碍等因素的干扰,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抗干扰能力。

R.Ellis(1999)提出的八条二语成功教学成功原则,其中第三条原则明确指出:二语教学应该主要指向发展第二语言的内隐知识,但不能忽视对外显知识的传授。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虽然是两种本质不同的学习机制,但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发挥着刺激作用。我国学者王荣英(2008)认为,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同时存在于个体的知识体系或某一知识技能中,相辅相成,构成完成完整的知识。在学习者认知加工系统运动过程中,内隐知识的无意识影响必然渗透其中,并支配着整个认知过程,是人们获得外显知识的向导。那么,当外显信息与学习者已有的内隐知识的表征相一致时,外显得学习指导效果最好。

研究表明,内隐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意识所表达,也就意味着内隐知识可以转化成他人能够理解的显性知识,并实现知识的传播。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人们可以借助各种语言辅助表达手段将可理解的内隐知识外显化,或者将部分深层的内隐知识外显化地表达出来。而通过不断的学习以及对各种语言知识手段的应用,学习者的外显知识逐渐会被整合到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中去。这种逐渐整合过程需要各种语言输出实践活动的反复进行。因此,在教学中强化语言输出对学习者的语言外显性表达,以及知识内在化转化有着积极促进效果。

3.内隐学习与外语输出

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著名学者Merrill Swain(1985)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假设”理论。在以加拿大法语沉浸式课堂教学的研究基础之上指出,二语习得者能既准确又流利地使用语言不仅仅依靠可理解输入;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又必须产出可理解输出。该可理解性输出假设理论强调了输出的三个功能:①注意功能。在输出表达时学习者会注意到想表达与能表达之前的差距。②检查假设功能。语言的输出时对目的语作出的不断假设和不断修正的过程。③元语言功能。在输出表达时,学习者会主动调动其存在的知识体系,包括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以积极努力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语言学习是一种信息的内隐加工过程。外语输出能力形成的核心就是在于该语言的思维能力的获得。作为外语学习者,其母语思维系统已植根于言语系统。所以,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培养外语思维,形成外语概念必然是一个长期、困难的过程。(江世勇,2006)针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英语输出能力薄弱的现状,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必须以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式输入型教学向强化语言输出的教学模式转变,大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结合内隐学习潜移默化的优势和外显学习积极的指导作用,促进学生外语思维能力和概念系统的形成。

4.基于内隐学习机制的输出型教学策略

语言输出假设理论的核心是可理解性输出,在此输出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内隐学习无意识地发挥其概括归纳功能,再用有意识的教学手法指导学生的认知过程,促使内隐和外显学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制定教学任务和实施教学手段时,教师必须在全面掌控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得前提下,为学生建造一种有利于调动内隐知识的学习氛围,并实施及时有效的教学指导。

4.1提供恰当的语言输入,构建易于激发内隐学习的良好氛围

语言输出能力的形成要求学习者自动、快速地理解和组织表达语言。这种自动反应源于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和语言结构的不断内化。为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输入性知识,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接触语言,在不断地准确输入过程中刺激学生内隐信息的强化,从而获得该语言体系的思维结构。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该以学生已有知识构成为基础,结合其专业知识要求,并尽可能扩充相应的人文、历史、科技等各方面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带着“兴趣”去积极主动吸取知识。但是单纯的输入不能达到知识内化的效果,所以还需要在学生吸收输入信息后加强各种途径的输出。例如,在教师完成其知识输出后,可要求学生通过背诵、角色表演、辩论等有助于学生知识输出的有效渠道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强化。

4.2在语言输出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元语言意识

语言输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元语言功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培养学习者主动调动已学到的知识去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这种积极的态度提高了知识吸收的质量,也即输入的理解性。教师应该鼓励学习者用于思考和探索,能对形式和意义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形成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元语言意识。(江世勇,2008)在输出训练时,积极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外语思维。在长期的语言刺激和调整输出中,学习者逐渐自动生成对语言理解、生成、监控的综合直觉作用,即语感。在输出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口头交流讨论等各种不同方式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高频率的接触使用。比如,在学习某个语法结构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应用说、写等表达方式对该语法结构进行多次反复训练,以内化该知识点,从而培养出学生的内隐性语感能力。

4.3利用校园网等资源,加强语言输出的交互活动

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在运用时对情景具有依赖性。即出现于出示内隐认知行为相同或相近的情景时,有助于初始行为多获得知识的提取与巩固。(张人,2004)因此,在输出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或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形象的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在讲授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内容的链接,激发学生的内隐记忆在相应的语言情境中自动启动,并促使内隐知识在外显指导下通过语言输出在师生之间或是学生之间交流强化。另外,使用校园网是强化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以语言输出活动为基础的又一种有效学习途径。网络模拟的语言情境能使学生沉浸在仿真的语言动态交际活动中,能更有效地促发学生的内隐学习和输出语言的欲望,有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校园网中人机交互模式也为学习者通过了便捷的渠道。校园网中的一机一人模式不仅能为学习个体提供更加充裕的操作实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习者的紧张等阻碍学习的心理。因此,学生可以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反复进行语言训练,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

5.总结

内隐学习机制可以促使学生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的相互转化,以到达知识的内化和升华,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将内隐学习机制引入大学输出型教学中,营造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构建高效的教学模式,最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输出能力。教师在输出型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建各种有利于内隐学习的语言环境,并对学生自主的内隐输入提供准确及时的外显指导,使外显指导信息与学生的内隐知识的表征无限接近一致,以强化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荣英.大学英语输出教学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A.S.Reber.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 [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 Verbal Behaviour. 1967

[3]Bialystok E.A theoretical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8

[4]郭秀艳.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关系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02)

[5]A.S.Reber. Implicit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edge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89

[6]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7]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M].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5

[8]江世勇. 内隐学习与外语输出能力发展[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11)

第1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基础理论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46-01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高科技的C械,不仅如此,更需要理论基础,没有理论基础只是一味地胡干、蛮干,这条道路势必是行不通的。思想政治教育题材主要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我们自身的言行当中、实践生活当中进行思考与总结,让人们在工作、生活当中,在进行实践活动时,都保持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朝一夕的,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也不例外,虽然发展道路是艰辛的,但仍需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

一、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概述

1.内容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包括三个方面内容。首先,人的思想意识决定着人的行为活动,一切的实践活动都是由我们自身的思想意识所决定的,先有思想后有行动。其次,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经过大量的实践经验总结与累积而成的。最后,思想政治理论基础是行动的指南针与指导方向。以上三者所阐述的原理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经由大量的生活实践,通过具体的理论观念,系统地进行总结而得出的,它具有极强的思想政治理论指导性。思想政治学科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的理论指导依据是思想政治理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指南针与行为准则,我们要严格遵守,不可违背。

2.联系与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的联系与区别是显而易见的,某种程度又是深藏不露的,需要具体分析得出。联系就是二者在内容的根本出发点上是一致的,区别就是二者的发展作用方向具有一定的差别。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知识,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间接积累而成的,二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不存在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是本质的思想联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发展历程

1.初步研究阶段

自1986年到1999年,每年都会有专门的出版社出版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著作,相关的专家、学者也将自己的研究工作当作一种神圣的责任与使命。这些出版的图书大多数被应用在了师范类的高校当中,供与之有关的老师、学生细致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发展,为日后更好地投入其研究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2.深化研究阶段

自1990年开始,我国先后在各高校设立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专业的学位,比如说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这些院校都是积极响应者。进入到1996年,我国高校又先后成立第一批学位授权点,对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学生给予了极高的认可,比如说,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以及武汉大学等。在高校当中,为了进一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课程,设置了专门的学科进行授教与研究,给予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3.专题研究阶段

自2005年开始,在我国的教育当中,已经将理论一级学科以及所属的二级学科定义为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研究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教育的理论基础。随着时间的推进,专业的博士学位与硕士学位的开设点逐渐增多,极大地鼓舞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投身到与之相关的研究中。

三、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主要研究成果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作为指导依据,一切实践都要以此为根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为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也是我国前进过程当中的最后保障、屏障。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实践与时间累积,相关研究人员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做好思想政治道德建设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开辟疆土。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4(4).

[2]白宇.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综述[J].消费导刊,2016(6).

第15篇

【关键词】全身反应法 基础英语 英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97-01

1.背景

全省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是把话语与行为紧密联系起来并用肢体语言教学的一种方法,通过行为活动来教语言。这种方法由加利福尼亚州一所大学的教育学教授James Asher所创,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发展心理学理论、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育学理论,还参考了由Harold和Dorothy Palmer在1925年提出的语言教学步骤。从发展观来看,Asher认为二语学习应该和孩子母语习得过程是类似的,孩子直接接收的就是简单的命令话语,他们首先用肢体动作反馈,而后慢慢地产生话语反馈,大人也能像孩子一样,通过获得第一语言的过程掌握第二语言。

2.理论基础

TPR反应了语言的语法观。Asher(1977)认为目标语言的结构和词汇学习是可以通过引导者巧妙地使用命令性的指令来实现的。他认为动词,尤其是祈使动词是语言使用和学习的重要部分。这种方法和心理学中“痕迹理论”联系起来,该理论认为记忆被追踪的越紧密越频繁,那么记忆之间的连结就越牢固,从而也就更容易被唤醒。“追踪”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动作形式的。

Asher精炼出了三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学习假设:

(1)生物机制

对于语言学习来说存在一个确定的内在的生物程序,这个程序可以确定一个母语或二语发展的最佳路线。他认为母语和二语学习的过程是平行的,是类似的。其中有三个环节值得注意:第一,孩子发展听力能力先于发展口语能力。因为在语言习得早期,他们可以理解十分复杂的语句,而此时他们无法自己说出来的,在足够的输入和练习后才可以掌握复杂的语言形式。第二,孩子们听力能力的获得是因为听到父母的命令,通过动作的反馈而理解后获得的。第三,一旦听力能力提高够,口语能力就会自然又不费力地获得。

(2)大脑侧化

大多种二语学习方式是左脑学习,而Asher认为TPR是右脑学习的。通过研究Piaget的认知理论,Asher提出孩子们是通过右脑半球的动作活动来习得二语的。右脑活动必然早于左脑对语言上的高级认知加工。简单地说,成年人应该通过右脑活动来接近语言,同时左脑对语言进行分析和加工。当右脑有了足够的学习之后,左脑的语言分析加工系统会被激活,从而对语言进行更高级、更抽象地加工。

(3)降低焦虑

对于成功的学习一个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过于焦虑。母语学习的环境就是一个宽松无焦虑的氛围,然而对于成年人学外语却往往有很大的压力。而解决这问题就要充分重视语言学习的生物机制。通过动作强调语言,而不是抽象地学习语言形式,学习者就能从比较紧张忧虑的情况得到放松了,把全身心的注意力放到了学习上。

3.课程设计

TPR课堂大纲是以句子为基础的,句式都有要强调的语法点和相关词汇。这种方法与把语法或结构作为语言核心要素的教学方法显著不同,TPR要求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语意上而非是语言规则,而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以归纳的方式学习了语法。

祈使句形式的训练是TPR的主要课堂活动。课堂典型的画面就是一些学习者在按要求做动作,其他的一些活动还包括角色扮演或做专题讲说。其中,角色扮演的的情境都是日常的,例如饭馆、超市、加油站等等。

TPR的学习者开始的角色就是收听者和表演者。他们很注意听,然后用肢体动作对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反馈。老师还会把之前学过的语言条目放到命令当中,而学生也会努力地理解并作出反馈。学习者监督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老师会鼓励学生们开口说话,当学生们准备好后,就内化了足够的语言基础。而老师在TPR中起到积极和引导的角色,老师决定教什么,谁来展示新的学习内容,谁来找些补充学习材料。Asher(1997)说“把你要使用的言语写出来是很明智的,尤其是新指令的句子,因为动作速度是很快的,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抓到抓全新的学习内容。”

Asher认为与其说老师角色是教外语,还不如说是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老师应该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以便学生能内化语言的基本规则。所以说,老师可以控制语言的输入,提供语言“认知地图”的初步材料,然后由学生自己建构他们理解明白的“认知地图”。老师也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步调发展他们的口语能力。

至于纠错,老师应该仿照家长对孩子们语言错误的反馈,那就是家长起初只是偶尔纠错,重视孩子的语意表达,随着孩子长大,错误就很少了。相似地,老师们起初不要过分纠错,而后可以有更多的纠错,因为学生语言可以表达了,已经到了要求语言形式准确的步骤了。

4.小结与启示

全身反应法(TPR)是20世纪末新兴的语言教学流派,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方法反对传统教授语言规则,忽视语意的方法。充分挖掘利用现代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作为其理论支撑,毫无疑问是进步的。观察模仿母语习得过程,利用命令、动作的关系,以语意为纽带,建立了很好的三角关系。这个认知过程的建立,也就意味着语言的掌握。

然而,这种方法在中国的实行还是有难度的:(1)师资力量不够,这种方法要求老师有很好的双语运用和灵活转换的能力;(2)班级人数过多,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3)班级学生座位排列成U型才能更好发挥该教学法的特点,而现在大多数教室座位还是传统的全部正对着黑板。

但是,随着我国教育资金投入,师资力量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会成为实现新版《英语课程标准》的有力支撑,老师和学生会快乐、轻松地学好英语,不仅考试高分,而且应用能力会很强,再也不是“哑巴英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