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公立医院财务收支审计重点范文

公立医院财务收支审计重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公立医院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公立医院财务收支审计重点

第1篇

关键词: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必要性;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100-02

近年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强化医院经营管理,财务审计在完善医疗行业内部控制体系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纵观当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现状,一方面促进了医疗机构对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评价,但另一方面,在构建医疗机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审计人员职业素质、审计工作方法单一、审计机制不健全等。为此,立足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工作,从内部审计视角来探应该如何推进财务审计?应当做些什么?并就未来财务审计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内部审计概念及问题的提出

依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要求,内部审计从概念上定义为:“对本单位及所属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性进行监督与评价的行为,以提升单位经济管理水平,确保经济目标的实现。”[1]2014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再次明确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并与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所定义的“内部审计”概念基本一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强调内部审计的职能与地位,突出风险控制管理与控制;二是强调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概念,尤其是在改善风险管理,优化医院治理上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三是深化内部审计的工作任务和战略目标,突出内部审计对医院组织架构的积极贡献,特别是通过内部审查、评价方法,来规范医院财务会计活动,降低管理风险,实现降本增效目标。

作为国家投资的公立医院,其公共财产及资源更应该突显其非营利性,尤其是在承担医疗服务、医学教育、重大疾病预防、突发性医疗事件救援等工作中,要承担其自身的服务社会的功能。2006年新修订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对年收入超3 000万元或拥有300张病床的医疗机构,明确规定要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置相应的专职审计人员。尽管公立医院开展财务审计工作较早,但在审计实务中,就审计组织结构、审计职能地位、审计职责等问题,一直未切实履行,尤其是在内部审计与风险管控理念下,公立医院就如何确保自身财务审计工作的合法、合规、真实、可靠,必然需要从财务审计创新实践中来完成。

二、内部审计的产生及发展导向

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共同构成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从内部审计的产生来看,依照受托责任学理论,内部审计是对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及结果进行认定、计量和报告,并通过对会计信息的重认定、重计量、重报告,是实现经济监督需要的重要体现,也是通过财务评价来改善受托责任的控制机制。随着内部审计方式的不断发展,主要归纳为三大导向。

1.财务导向下的内部审计。从英国《股份公司注册法》(1845年)中对内部审计概念的解释,即由一名或多名股东代表,通过对单位财务信息进行审查,来考察董事财务状况的合法性,并通过审计结论让其他股东了解单位的经营、管理实际情况,从而满足对董事经营管理行为的影响。由此可见,对于股东代表的检查单位账务,并对单位董事及职员进行询证的行为即为审计过程。其后,随着内部审计制度的不断发展,对于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是股东代表,也可以是受聘的技术娴熟的会计师,从而将审计工作实现了外部化。可见,对于财务导向内部审计,主要专注于对单位财务状况、会计信息的审查,其目标在于帮助管理层做出科学、正确的经济管理决策,在于提升单位经济效益。

2.管理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所谓管理导向下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基于受托责任的划分,即受托财务责任、受托管理责任。从审计学理论到审计实践,既有财务审计,也有管理审计。也就是说,对于内部审计人员,当发现财务管理工作良好,但工作效率不高,影响经济效益时,将会提出完善管理的改进对策。另外,从会计师事务所所有制方式来看,一般为合伙制或独资制,而对于会计师需要承担无限责任,由此带来的审计责任,可能会影响内部审计的效能。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强化会计责任,突出外部监管,将推进内部审计向管理审计的转变。

3.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新修订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就内部审计的工作职责及工作范围进行了界定,提出内部审计是“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中,将内部审计的职能明确为:“围绕风险来展开审计,风险是审计工作的决定因素。”[2]可见,近年来在强化公司治理,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上,风险管理成为内部审计的关注焦点,风险控制成为内部审计转型的主要发展方向。

三、创新公立医院财务审计的必要性

公立医院在提供社会公共医疗服务过程中,还需要从履行财务审计工作职责,做好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监督与评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审计署制定的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公立制度要求,加强对公立医院自身及所属单位财务经济活动的独立监督与审查,围绕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公立体系,将财务审计评价作为构建公立医院财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效率性的重要内容。为此,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将成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措施。从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及审计对象来看,财务报告既是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主要对象,也是内部审计的基础会计信息。但在内部审计实务中,一些医院审计机构不仅关注财务部门的相关业务,还在拓宽对非财务活动的审计。劳伦斯・索耶(1989)曾提出:“内部审计部门尽管已经涉足单位组织中的与财务部门无关的审计活动,但对于这些审计不能走得过远,不能偏离单位财务记录及单位内部相关经济业务的审计。”[3]可见,针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及方向,更应该以财务审计为主体,并从财务审计权限延伸上来关注单位财务审计。另外,在内部审计功能定位上,决不能仅仅满足“查错纠弊”,而是要立足财务审计实践,从解决财务审计工作中的问题中,创新审计方法,特别是在财务审计实践中,要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作为常规审计手段,将基于过程的审计作为日常财务审计的突破口,以公立医院风险管理导向为内部审计发展方向,拓宽财务审计的覆盖范围,融入财务绩效评价与内控评价机制,增强财务审计的真实性、合规性、有效性、科学性。

四、内审视角下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创新对策

从内部审计视角来创新公立医院财务审计,主要从以下方面来着手。

1.注重审计时间节点前移。从审计理论来看,内部审计所依据的财务信息多为事后审计,不利于对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监督[4]。为此,在创新财务审计思路上,通过审计时间节点前移方式,及时发现财务信息失实并给予整改。借助于审计时间节点前移,通过对医院财务计划、财务预算工作进行审计,强调对原始性财务凭证,以及大额经济业务收支的审查,来优化财务审计重点,体现提前介入的时间特征,推进医院财务决策科学性。

2.注重对财务内部风险的评估。财务审计工作与医院内部控制目标具有一致性,内控制度本身从制度、措施、流程等方面,强调了各类经济业务活动的防范风险。因此,财务内审部门在实施审计工作时,可以引入内控风险评估手段,对医院各项经济业务中的重点预算项目、主要收支状况、药品采购情况、资产管理现状、工程建设项目进度,以及医院合同执行情况进行风险评价,来观察国家、医院各项法律法规及制度,维护医院资产的安全c完整,防范差错、舞弊的发生。

3.注重财务信息预警机制。随着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于财务报表信息、医疗管理信息资源进行检测评估过程中,迫切需要从完善医院财务信息披露机制上,来构建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预警机制。如对医院药品、药材采购信息进行实时管控,对医院物质库存数量、价格进行实时管控,对医院会计报表及财务分析报告进行实时管控。因此,利用内部审计财务信息预警机制,来细化医院财务收支指标,并从建立相应异动指标对比分析上提升医院财务信息化水平。

4.强调资产安全及使用率。医院资产门类较多,资产管理是财务审计工作的重点。如医疗设备、卫生材料采购等。通过对医院资产完整性、安全性评估,从降低和减少资产损失上,关注医院资产的合理化利用,特别是对于大型医疗设备、大额投资设施的绩效评价,来提升医院资产利用率,实现资产保值增效目标。

五、结论

从内部审计视角来完善医院财务审计机制,需要从审计理念转变上,明确财务审计的重点,不断拓宽财务审计工作范围,强调财务核算准确性,维护好医院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效益目标。另外,针对当前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实际,内部审计工作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推进医院财务审计与计算机系统的融合,提升财务审计信息化水平。加强内审机构人员队伍建设,特别是在确保内审活动客观、公正性上,加强相关审计法律、法规、制度学习,强化审计人员职业素质及道德培养,真正促进医院财务审计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京英,金俊娇,徐伟锋.医院工作的创新和转型[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1):47-49.

[2] 张丽英,杨俊峰.我国内部审计模式导向转变及路径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2):81-83.

第2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公立医院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建立健全医院内部审计制度,促进医院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已经刻不容缓。尤其是公立医院属于公益性质的医院,如何保证广大职工的个人利益不受损失,又能使医院避免不合理的支出,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便成了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重要职责。而目前许多医院的内部审计大多是执行的传统审计方法,没有上升到对医院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的审计层面上来。医院为了适应新的医改形势,管理模式必然发生相应的改变,以便顺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而医院内部审计作为医院管理的一个方面,就要根据医院发展的新形势做出相应的改变。本文主要研究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专业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作为医院的一个科室,同其他科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难像社会第三方审计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一样独立的开展审计工作。很多公立医院甚至没有内部审计部门,缺少专业的审计人员。有些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成员都是从其他科室转型过来,或者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从财务部门抽调人员临时组成审计部门,这样在审计过程中就很难保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同时由于医院审计人员的审计知识和技能不足,在执行审计工作时难以达到相应的效果。

(二)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不受重视

很多公立医院没有进行内部审计的主动性,认为内部审计工作不重要,都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者完成审计的职能,对医院的财务收支以及账务进行象征性的检查,这些检查往往流于形式,而在检查过程中,医院内审人员为了避免得罪人,对被检查科室往往不能深入检查,没有能够对医院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缺乏调查和跟踪,这就会使得医院内部审计质量很差,公信力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没有能发现医院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每年的内审报告领导也不会重视,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三)医院内部审计方式传统、手段落后

目前很多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还是将重点放在了日常的财务核算上,主要针对的是财务收支的账务处理中是否存在差错、财务票据使用是否合理以及医院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等方面,没有上升到对医院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进行控制的层面上。财务信息都是滞后信息,内部审计在对上述方面进行审计时只能是停留在对结果的审计上,没有能够起到过程审计应有的作用,同时也缺乏对医院大型设备购置、基建项目审计等关系到医院未来发展的重大经济项目的审计。而随着医院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日益成为医院之间竞争的焦点,这就为医院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大量的医院后台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没有信息系统的支持是很难完成的。而目前很多公立医院的审计工作还是以手工查账为主,通过翻阅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会计报表等相关资料对医院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审计的信息化进程严重滞后,这样不仅很难发现财务处理方面的问题,还有碍于医院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二、针对上述问题的对策

首先医院必须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这也是审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医院领导要重视审计工作,认识到内部审计对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降低医院财务风险、提高医院经济效益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应该合理规划审计部门,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在内部审计人员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要主动帮忙组织协调,给予必要的支持,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为内审人员的审计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其次要健全审计机构职能,不能仅仅把审计的工作重点放到医院财务收支、专项资金的使用以及设备购置和基建投入等方面,而是应该拓展审计范围,多角度、全方位的掌握医院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如审查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能否避免相应的财务风险、医院医保、农合报销流程是否符合制度规定等。加强与外部审计的沟通,充分利用外部审计的结果,应该把审计工作体现在事前事中监督、事后完善上,这样整个审计工作才算圆满完成,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主管领导汇报,督促相关科室尽快提出整改措施并完善相应的机制。最后,要注重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医院经济运行数据量十分庞大,内部审计人员要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对医院内部控制的风险点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控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总之,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对公立医院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公立医院应该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扩大审计的影响,为医院的健康、良性发展提供必要的监督和保障。

作者:宋延海 单位:邯郸市第一医院审计科

参考文献:

[1]何娟.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当代经济,2016(06).

第3篇

关键词:数据审计;公立医院;科研管理

1引言

数据式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底层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切入点,通过对底层数据的采集、转换、整理、分析和验证,形成审计中间表,并且运用查询分析、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方法构建模型进行审计分析,发现趋势、异常和错误,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精确延伸,从而收集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方式。电子数据审计是数据式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2014年,审计署成立电子数据审计司,各级审计机关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了建立数据审计体系的序幕。从实务角度出发,有两方面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是电子数据审计分析缺乏系统理论框架,到底分析什么问题,大多因人而异、因项目而异;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业务复杂,通常只能披露从数据分析角度发现的疑点,难以借助疑点的核实情况得出经济业务总体的结论。这两方面问题相互影响,导致现阶段大部分数据式审计的效率效果受到限制。归根结底,电子数据审计的分析内容需要一个具有周延性的逻辑框架来支撑,指导审计人员如何通过核实数据疑点,对总体经济业务形成结论。理论上,国内文献中部分学者认为电子数据审计的分析应围绕审计目标,以其为起点的命题验证过程,具体怎么围绕审计目标开展,如何开展验证,现有文献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明确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目标及实施要求,提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审计监督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其中科研项目管理的内容备受关注。文章以公立医院科研审计为主题,拟研究提出一个具有周延性的审计方法,搭建公立医院科研审计电子数据审计分析的内容框架。

2基于电子数据的公立医院科研审计命题分解和验证

公立医院科研审计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审什么、如何审,两者相互作用,息息相关。实践过程中,命题分解过程的每一个选择都直接影响着后续验证思路的设计,即审什么的变化,直接改变如何审的实施。

2.1公立医院科研审计命题的分解

2.1.1审计主题公立医院科研审计命题的分解首先要确定审计主题,一般包括科研项目的财务收支、交易行为和科研管理制度三个方面。不同的审计主题指向不同的审计目标,审计人员最终形成的审计结论也随之不同。对于以科研项目财务收支为主题的审计,审计人员重点验证财务收支信息的真实性;对于以交易行为为主题的审计,审计人员重点对交易行为的合法性发表意见;对于以科研管理制度为主题的审计,审计人员通过收集证据验证其制度的健全性,如制度制定的合法性和科研管理制度执行的相符程度。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审计主题来发表审计意见,审计意见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审计目标来陈述,实践过程中审计主题和审计目标是具体审计工作的内容和中心,这两者不清晰,命题验证工作很容易空洞泛化,无法有效发挥审计监督作用。2.1.2审计命题审计主体或目标往往比较宏观、抽象,实践中审计人员需要对其进行细化、分解,形成一系列的审计命题,审计主体的差异决定了被分解的审计命题的不同。对于科研项目财务收支为主题的审计,审计命题通常可细化为科研交易、经费余额和收支列报等。这些审计命题中,首先重点验证科研交易事项是否真实发生、交易数据是否存在高估;其次关注科研业务事项是否完整披露、是否存在漏报、交易数据是否存在低估;最后验证科研业务指标的计算是否准确,会计记录是否准确、是否存在误报。如果科研业务数据含有绩效指标,审计人员在完成相关指标真实性的验证程序后,对照立项计划书的预期产出来评价科研项目的绩效水平是否达到预期。对于以交易行为为主题的审计,从合规性角度出发,可以分解为范围和标准、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等审计命题。实践中,审计人员首先验证该科研交易是否真实发生,是否存在套取科研资金的行为;其次重点验证所发生的科研交易事项是否符合立项计划书载明的研究范围,相关交易的支出金额、数量是否符合科研预算书和国家相关的支出标准;最后验证科研交易事项相关的会计记录、经费余额是否准确计算,是否有错报的情形。对于以科研管理制度为主题的审计,根据制度的差异通常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被审计的制度涵盖了多个科研业务交易行为或事项,则可以根据具体的交易行为或事项分解为一个独立的审计命题;另一种情况被审计的制度是针对特定科研交易事项或行为的,则可以将该交易行为或事项涉及的具体流程、环节分别作为独立的审计命题。以科研管理制度为主题的审计,审计人员重点验证其制度的健全性,可细化为:一是该制度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或行业权威标准;二是该制度所规范的内容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存在制度的设计缺陷,避免验证伪命题;三是该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是否存在执行缺陷。2.1.3审计事项清单基于审计主体、审计命题,被审项目的审计内容框架基本形成,审计人员据此制定审计事项清单,清晰列示所需的审计证据、审计载体及获取路径。审计载体存在差异性,有的是被审单位内部的,有的存在于被审单位外部,这样的差异导致审计证据获取的路径各不相同。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主体、审计命题的内容框架下,针对不同的审计事项,研究列出可能的审计载体以充分获取审计证据。

2.2公立医院科研审计命题的验证

公立医院科研审计命题分解完成后,审计人员在既定的审计内容框架内实施审计命题验证程序,即根据审计事项清单的独立审计事项收集相关的审计证据。审计命题的验证过程通常是开放性的,审计载体的不同,审计获取证据的模式和手段呈多样性。以会计账项为基础的科研审计,审计人员主要通过查阅科研业务的交易票据、会计凭证、账册等载体以取得审计证据。以制度为基础的科研审计,从内部控制评价的角度出发,基于内部控制理论来评估审计事项中的薄弱环节,列出可能出现的问题。以风险为导向的科研审计,审计人员先对清单中的审计事项涉及的风险开展评估,对潜在的风险做出高中低排序,重点获取高风险领域的审计证据。尽管实践中获取审计证据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从理论上审计命题的验证是相通的,可总结为三个层次。层次一,验证审计命题的真伪。一般来说,审计证据呈现的事项真实状况与既定的标准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若差异程度在重要性标准可接受的误差程度内,则认为该审计命题为真,否则该命题为伪命题。审计人员对具体审计事项分别获取审计证据,进而对其代表的审计命题进行真伪辨别,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进行命题验证。在科研审计实践中,科研交易事项、支出金额、经费余额、会计记录等存在多个审计命题,进而产生一系列审计事项。在验证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对科研收支的财务信息是否存在错报、错报程度、科研交易行为与重要性标准相比是否出现偏差、科研管理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是否存在缺陷等作出分析判断,如果错报、偏差或缺陷在可接受范围内,则该审计事项为真实,审计人员将根据获取的证据对该审计事项发表结论。层次二,在完成特定审计事项的验证程序后,验证重点落在审计事项对应的审计命题之上。审计人员需要对上一层次各审计事项的验证情况,如科研收支信息错报、交易行为与标准的偏差或科研管理制度设计或执行缺陷等进行汇总,综合分析各审计命题与既定标准的偏差程度,尤其是重要性标准的判断,进而针对特定审计命题发表相应的审计结论。层次三,基于审计命题形成的审计结论,审计人员整合信息对审计主题实施综合验证程序。根据前文分析所得,审计主题可细分为多个审计命题,故这一层次的重点在于对各审计命题所得的审计结论进行整合判断。审计人员通过对各审计命题与既定标准的偏差判断,在考虑重要性标准的原则下,对有充分审计证据支撑的审计主题发表合理保证的审计结论;对于审计证据取证受限的审计主题,主要对审计发现的事实予以披露。以科研项目财务收支为主题的审计,对科研交易、经费余额和收支列报等审计命题的验证结论得出科研项目财务信息的整体结论。对于以交易行为为主题的审计,对交易行为导致的范围和标准、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等审计命题验证情况形成科研交易行为总体的偏差程度。对于以科研管理制度为主题的审计,对制度涵盖的特定交易行为或事项涉及的具体流程、环节等审计命题验证后,汇总制度的设计、执行缺陷,并对其按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识别,得出科研管理制度设计、执行有效性的审计结论。

3公立医院科研电子数据审计的例证分析

G医院以2017—2019年科研项目开展电子数据审计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命题分解:一是医院内部信息比对,即医院科研管理信息已实现电子化,从科研项目本身涉及的各类审计载体出发,穿透各层级的数据,对相关载体之间数据逻辑进行比对,以比对结果作为审计证据。内部业务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是验证的重点,利用不同数据表中的相同字段可以引用、关联非相同字段的数据,得到数据间的关联性分析结果。二是外部信息比对,即把科研项目相关的审计载体与外部相关信息进行比对,以获取审计证据,而重点在于有效获取外部相关的电子化数据。以科研财务信息作为审计主题为例,以问题为导向的财务信息审计,旨在通过电子数据分析找出科研业务财务收支数据的差错或舞弊,主要的取证路径是全数据分析,发现疑点,圈定高风险领域,重点核实是否存在收支信息的差错或舞弊。医院内部信息比对发现,科研交易事项中基因测序委外交易占比75%,是审计的重点领域。以科研交易行为作为审计主题为例,审计人员对400家科研交易供应商实施数据分析,外部信息比对显示,部分供应商存在同一法定代表人同时注册多家公司且分别与医院发生科研业务交易、多家供应商共用一个注册地址、部分公司注册资本低于与医院合作的项目金额等。2017—2019年,G医院产生委外基因测序费的250个科研项目中,发生科研交易的共计270个供应商,意味着一个课题组就找一个供应商,导致供应商众多且分散,科研供应商选择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以科研管理制度作为审计主题为例,基于业务数据电子化的环境下,业务流程的执行有迹可循,且不容易受人为因素干扰,各制度控制点的执行痕迹使得电子数据审计可以形成总体结论。医院内部业务审批流程数据显示,部分科研项目存在化整为零、规避医院合同管理相关规定的嫌疑。

4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立医院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审计工作的方法、实施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电子数据审计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要求,是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审计人员要创新审计思维,有机融合数据思维与审计业务经验,为审计工作提质增效打牢基础。

参考文献:

[1]柳巧玲,黄作明,丛秋实.基于PDCA循环的审计数据分析[J].商业研究,2014(3):152-158.

[2]李强,谢汶莉.大数据审计中的可视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6(2):79-87.

[3]冯国富,刘军.一种基于数据流图的审计分析模型构造方法[J].审计研究,2009(4):30-34.

[4]IAPC.国际审计准则第15号《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Z].1998.

第4篇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公立医院;财务绩效管理机制

医院是由政府投资举办的,以社会健康效益为服务目的的医疗卫生机构。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政府财政投入逐渐萎缩,医院所需要的必需物资成本上涨,导致公立医院的投入与产出倒挂现象较为严重。我国很多公立医院的内部经济管理仍然局限在核算、绩效分配上,无法明确对医院的投资和盈利水平进行掌控,对医院的运营带来较大的影响。新医改背景下,要加强自身财务绩效管理,在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传统财务理论的前提下,针对当前公立医院财务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 改形势下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目标

新医改要求公立医院优化配置卫生资源,现有的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机构进行调整,控制公立医院中的大型医疗设备以及建设规模与贷款行为。公立医院应当以社会效益和公益性质为精元原则,以患者为核心,优化医疗服务的流程,规范医疗行为。探索新型的方式对以药补医机制进行改革。完善医院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管理以及对医院财务工作的监管与监督。改革医院的人事制度,做好奖惩激励机制,在公立医院中推行聘用制度与岗位管理制度,以服务质量和岗位工作量作为考核的标准,调动医务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同时落实政府的补助项目,逐渐加大投入,引进社会资本发展医疗事业。此外,还应当规范医疗活动收费标准,改革收费方式,鼓励引进社会组织进入医疗机构以及相关体系的监督。

二、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财务绩效管理现状

(一)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部门的风险意识不高

进入新时代后,我国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经济水平的提高对医疗市场带来了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公立医院财务绩效管理方面的风险也逐渐提高。但是相关单位和人员对于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加强财务风险管理,造成资金缺口现象的出现,情况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引发采取危机。

(二)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

就目前来说,我国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者的素质普遍较低。大多数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足,其中有部分人员并不是财务专业出身,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均较差,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此外,医院也并不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没有为采取管理人员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和时间,不利于医院财务绩效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医院资金应用成本管理不善

要提高公立医院资金的运转效率就必须加强医疗消费的成本管理和控制,但是基于目前的状况来看,公立医院的管理机制缺乏科学性。普遍表现出重视创收,忽视对时间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医院中没有形成成本计划、分析与核算的全面管理体系,公立医院成本管理过程中出现盲目投资现象。

三、 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财务绩效管理机制改革措施

(一)制定财务绩效管理战略目标

在实施新医改政策之前,公立医院普遍不重视财务管理与绩效考核,这也是造成当前群众看病难的原因之一。实施新医改政策之后,政府明确提出加强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和监督,推进公立医院财务绩效管理机制的改革,降低人员看病的费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从而实现公立医院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公立医院财务绩效管理的目标应结合新医改的具体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设定,逐渐调整财务管理的理念、优化财务管理流程,以患者的健康为核心、扩宽资金的渠道来源,从促进公立医院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 加强财务制度建设

加强财务制度建设是改善公立医院财务绩效管理效果的前提,在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应当遵循国家医疗卫生行业标准,结合医院的实际发展状况加强自身制度建设。这一过程应当符合一定的原则,例如体现出公立医院经营实用性的原则、便于财务指标管理与考核的原则、符合国家卫生法律规范的原则以及对管理环节及部门进行评价的整体性原则。与此同时,要求公立医院遵照财务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绩效管理水平。

(三) 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医院的预算是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编制的财务收支形式,在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应当逐步实现全面的预算管理,即根据医院未来发展战略经营目标采用全面预算,合理安排预算范围内的经营活动。首先是预算指标的选择,公立医院根据国家政策编制收入与支出预算,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范畴中。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期间,不能够护士医院公益性的目的,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提高服务质量。全面预算管理考核指标主要有一级指标如收支预算管理指标、执行预算管理指标和预算编制指标,二级指标如财政收支指标、业务收入指标、预算执行与管控的指标等。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收支预算管理、编制预算管理,合力将财务收支内容进行分解,促进预算管理的精细化。

(四) 完善财务绩效指标体系

在选取指标过程中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尽量选择动态指标进行考核,扩大指标的考核范围。科学的财务绩效指标体系能够为政府监督医院的经营行为提供准确有效信息,还有助于提高医院资深的管理水平。新医改形式下的财务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应基于公平的原则,此外,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突出重点,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应当以国家卫生政策为依据,如实地反映出公立医院的经营和运行效率;坚持客观和通用,绩效考评指标应当反映出医疗行业的管理原则,便于在财务报表和管理记录中收集;第三则是科学简便,容易操作,才能够在公立医院采取绩效管理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五) 坚强医院的采取监督机制

首先应当加强医院内部审计,除了对医院正常财务收支指标进行考核之外,对于重要工程的审计也应严格注意,持续性审计有助于发现财务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和短板,从而实现持续性的改进,提高公立医院的经营效率。此外,还应加强对工作岗位的监督,制定财务岗位职责规范与标准,定期对人员进行绩效考核,与员工的工资、福利以及晋升等机制挂钩,建立与工作量及工作效果为基础的规范化考核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大众对于医疗服务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对传统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只有加强公立医院财务绩效管理机制才有可能完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体系,提高相关人员的财务绩效管理意识以及风险管理意识,降低各种消耗、提高医院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改善医院的市场竞争力与财务管理水平,推动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参考文献:

[1] 米建新,李艺婷.关于建立绩效型医院财会管理模式的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326-326,318.

第5篇

关键词:内审;医院管理;作用;策略

根据卫生部2006年第51号令,要求年医疗收入达到3000万元以上或拥有300张病床以上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这也是全国各省市二甲医院评审的考核内容之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内部审计有助于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医院内部控制、改善医院风险管理,保护资产安全完整。

一、内部审计在公立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一)促进医院管理的规范化发展

内部审计相对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而言,在公立医院监管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内审部门对医院的发展目标、各科室的职责分工和管理流程比较熟悉,又能及时掌握公立医院运行的风险点,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促进医院管理的规范化发展。其次,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比较容易,审计成本相对较低。内部审计突出的优势是可以事前事中在医院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防微杜渐并能及时纠偏,把权力锁在制度的笼子。

(二)提高医院财务信息报告质量

内部审计对医院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监督,通过对财务的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日常审计,可以查缺补漏,确保医院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把财务风险控制在萌芽当中,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为医院管理层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数据,做好咨询服务和参谋角色。开展常规审计在提高医院财务信息报告质量的同时,可以增强领导和职工的法律意识,严肃财经纪律,把钱花在刀刃上,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财务风险的概率,从而保证医院财务资金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强化内控管理,对内控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根据2015年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公立医院全面推行内控制度建设,结合本单位的业务特点,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形成内部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机制,增强了管理层的科学管理意识。同时,公立医院确定内审部门为内部控制的牵头部门,年终对本单位各科室部门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内审部门应对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与执行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评价各部门政策和程序是否得以贯彻执行,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是否合理利用,且认真查找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及时将评价报告上报给院部管理层和同级财政部门,从根本上提高内控的有效性。

二、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管理运行中存在问题

(一)重财务轻审计,管理层重视不够

有些院领导将内部审计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并没有把内审部门融入医院管理体系中,使其担负起管理、监督的双重责任。正是由于医院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足,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这就大大降低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没有发挥出内审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再者,院长和内审科负责人沟通不够,甚至年初没有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确定当年度审计工作重点。

(二)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制约审计工作发展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各项审计工作,改变审计手段落后、效率不高的状态,解决审计内审人力不足的问题。比如:新医改下,公立医院员工绩效工资考核由简单核算科室收支结余发放转变为提供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为主的薪酬制度,绩效年薪关系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虽然计算量大又还是要做到公平合理,因此必须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系统化、精细化的绩效考核审计。所以,公立医院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审计工作发展,服务服从于医院中心工作和长远建设。

(三)内审质量有待提升

虽然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由具备中级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或5年以上的审计、会计工作经历的人员担任,但除专业知识外,内部审计人员还必须具备医疗部门和工程建设相关专业知识。这就需要积累工作实践经验和参加短期审计理论培训班来提升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内审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审计结论大多依赖于内审人员的经验判断,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审计报告的质量。

三、充分发挥内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提升医院内审的管理效率

(一)完善公立医院内审制度

公立医院可以根据本行业适用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和《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内审制度,做到制度管人,制度先行,提高审计效能。内部审计还应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如何改进管理、完善控制,尽量从制度上防范类似风险的重复发生,促进和提高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

(二)为内审提供良好的环境

要想发挥内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必须赋予内部审计相应的权利和地位,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定期听取汇报,研究部署工作,及时批复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审计报告,并督促有关部门、单位落实审计意见,保证内部审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三)立足于日常的财务审计,防范财务风险

内审部门对医院的日常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审核,审查收入是否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是否利用医疗信息不对称重复收费和套取项目收费,是否存在私收费现象;审查各项支出是否合法合规,是否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审查债权债务的明细项目是否清晰,特别是新医改下,医保基金按病种结算,对出现结余和亏损的医疗费用,是否浪费医疗资源,财务的账务处理是否正确。通过日常审计,事前、事中控制不断得到加强,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预警和服务作用。

(四)开展专项审计,加强医院风险监管

以大型医疗设备采购、药品采购、行政库存物质采购、后勤社会化审计和基建、修缮工程审计为重点,积极开展专项审计,审查单位资产配置、使用及处置情况,保证资产安全和使用效果。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和意见,进一步发挥审计工作的监督与服务功能。

(五)做好医院内控评价工作,服务于医院发展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规范内部权力运行,将内部控制贯穿于日常工作中,把贯彻实施内控规范作为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任务。各部门间协同配合,共同促进内控规范的贯彻实施。制订内部控制专项检查办法和内部控制考核指标体系,采用量化评价的方式,分别设置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评价指标。单位层面评价指标应主要考核内部控内部控制建设启动情况指标、单位主要负责人承担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责任情况指标、对权力运行的制约情况指标、内部控制制度完备情况指标、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分离控制情况指标和财务信息编报情况六大类;业务层面评价指标应完整反映本单位制度规定的各项经济业务控制流程,至少应包括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业务事项。

四、结论

综上所述,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参与是非常必要的,落实内部审计工作是优化医院管理的关键。内部审计熟悉公立医院情况,建立日常稽核与专项审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涵盖事前、事中、事后各阶段,实现医院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职能。通过积极开展内部审计,不仅有效加强公立医院在制度建设、日常收支管理等方面的改进和提高,而且有利于行风廉政建设,进一步促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财参考文献:

[1]杨有旺.分析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医院内部审计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3,22:233-235.

[2]甘培艳,余中兰,王改霞.新形势下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中医药,2013,34:100-101.

第6篇

关键词: 内审; 医院管理; 作用; 策略

根据卫生部2006年第51号令,要求年医疗收入达到3000万元以上或拥有300张病床以上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这也是全国各省市二甲医院评审的考核内容之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内部审计有助于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医院内部控制、改善医院风险管理,保护资产安全完整。

一、内部审计在公立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一)促进医院管理的规范化发展

内部审计相对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而言,在公立医院监管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内审部门对医院的发展目标、各科室的职责分工和管理流程比较熟悉,又能及时掌握公立医院运行的风险点,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促进医院管理的规范化发展[1]。其次,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比较容易,审计成本相对较低。内部审计突出的优势是可以事前事中在医院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防微杜渐并能及时纠偏,把权力锁在制度的笼子。

(二)提高医院财务信息报告质量

内部审计对医院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监督,通过对财务的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日常审计,可以查缺补漏,确保医院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把财务风险控制在萌芽当中,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为医院管理层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数据,做好咨询服务和参谋角色。开展常规审计在提高医院财务信息报告|量的同时,可以增强领导和职工的法律意识,严肃财经纪律,把钱花在刀刃上,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财务风险的概率,从而保证医院财务资金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强化内控管理,对内控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根据2015年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公立医院全面推行内控制度建设,结合本单位的业务特点,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形成内部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机制,增强了管理层的科学管理意识。同时,公立医院确定内审部门为内部控制的牵头部门,年终对本单位各科室部门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内审部门应对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与执行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评价各部门政策和程序是否得以贯彻执行,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是否合理利用,且认真查找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及时将评价报告上报给院部管理层和同级财政部门,从根本上提高内控的有效性。

二、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管理运行中存在问题

(一)重财务轻审计,管理层重视不够

有些院领导将内部审计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并没有把内审部门融入医院管理体系中,使其担负起管理、监督的双重责任。正是由于医院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足,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这就大大降低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没有发挥出内审应有的价值和作用[2]。再者,院长和内审科负责人沟通不够,甚至年初没有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确定当年度审计工作重点。

(二)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制约审计工作发展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各项审计工作,改变审计手段落后、效率不高的状态,解决审计内审人力不足的问题。比如:新医改下,公立医院员工绩效工资考核由简单核算科室收支结余发放转变为提供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为主的薪酬制度,绩效年薪关系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虽然计算量大又还是要做到公平合理,因此必须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系统化、精细化的绩效考核审计[3]。所以,公立医院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审计工作发展,服务服从于医院中心工作和长远建设。

(三)内审质量有待提升

虽然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由具备中级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或5年以上的审计、会计工作经历的人员担任,但除专业知识外,内部审计人员还必须具备医疗部门和工程建设相关专业知识。这就需要积累工作实践经验和参加短期审计理论培训班来提升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内审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审计结论大多依赖于内审人员的经验判断,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审计报告的质量。

三、充分发挥内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提升医院内审的管理效率

(一)完善公立医院内审制度

公立医院可以根据本行业适用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和《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 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内审制度,做到制度管人,制度先行,提高审计效能。内部审计还应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如何改进管理、完善控制,尽量从制度上防范类似风险的重复发生,促进和提高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

(二)为内审提供良好的环境

要想发挥内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必须赋予内部审计相应的权利和地位,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定期听取汇报,研究部署工作,及时批复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审计报告,并督促有关部门、单位落实审计意见,保证内部审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三)立足于日常的财务审计,防范财务风险

内审部门对医院的日常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审核,审查收入是否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是否利用医疗信息不对称重复收费和套取项目收费,是否存在私收费现象;审查各项支出是否合法合规,是否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审查债权债务的明细项目是否清晰,特别是新医改下,医保基金按病种结算,对出现结余和亏损的医疗费用,是否浪费医疗资源,财务的账务处理是否正确。通过日常审计,事前、事中控制不断得到加强,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预警和服务作用。

(四)开展专项审计,加强医院风险监管

以大型医疗设备采购、药品采购、行政库存物质采购、后勤社会化审计和基建、修缮工程审计为重点,积极开展专项审计,审查单位资产配置、使用及处置情况,保证资产安全和使用效果。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和意见,进一步发挥审计工作的监督与服务功能。

(五)做好医院内控评价工作,服务于医院发展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规范内部权力运行,将内部控制贯穿于日常工作中,把贯彻实施内控规范作为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任务。各部门间协同配合,共同促进内控规范的贯彻实施。制订内部控制专项检查办法和内部控制考核指标体系,采用量化评价的方式,分别设置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评价指标。单位层面评价指标应主要考核内部控内部控制建设启动情况指标、单位主要负责人承担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责任情况指标、对权力运行的制约情况指标、内部控制制度完备情况指标、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分离控制情况指标和财务信息编报情况六大类;业务层面评价指标应完整反映本单位制度规定的各项经济业务控制流程,至少应包括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业务事项。

四、结论

综上所述,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参与是非常必要的,落实内部审计工作是优化医院管理的关键。内部审计熟悉公立医院情况,建立日常稽核与专项审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涵盖事前、事中、事后各阶段,实现医院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职能。通过积极开展内部审计,不仅有效加强公立医院在制度建设、日常收支管理等方面的改进和提高,而且有利于行风廉政建设,进一步促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参考文献:

[1]杨有旺.分析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医院内部审计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3,22:233-235.

第7篇

一、公立医院建设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意义

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其财务管理系统与企业相比,皆具有复杂性、特殊性的特点,所以财务内部控制的良好与否,将直接影响公立医院的健康有序发展,下面对公立医院建设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际意义进行详细说明。

(一)实现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保障

公立医院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事业单位,其财务管理目标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促进经济活动合法开展。而财务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制度建设是现代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切实保障医院各项财务活动规范化、合法化开展,杜绝出现资金浪费或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从而有利于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提高医院内部控制效率。

(二)保证公立医院资金运营效益的有效手段

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内部控制覆盖到医院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能够保证医院资金有效运营。如,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通过规范会计工作,可以提高医院财务报告质量,使财务报告如实反映医院资金的使用情况,并为资金运营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加强收入与支出内部控制,可以进一步规范医院收支标准,杜绝擅自提高收费标准、随意审批资金支出、违规截留或占用资金等现象,从而保证医院资金运营效益。

(三)维护医院资产安全完整的必然选择

公立医院的大部分资产均属于国有资产,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医院必须加强资产监管,保障现金和银行存款安全,保护医院设备、医用耗材等实物资产的安全,做好资产使用分析评价工作,有利于增强医院管理国有资产的保值能力,堵塞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

二、公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路

要做好公立医院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必须从制度建设上加以着手,其中包含健全收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支出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健全资金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实行内部牵制制度、建立关键岗位轮岗制度,下面就其体系展开具体分析。

(一)健全收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医院收入是维持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收入管理是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重点。所以,公立医院要加强收入内部控制,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各项收入及时准确入账。具体内控措施如下:一是物价管理制度:财务科、药学部严格执行物价管理部门制定的医疗、药品收费标准,在HIS信息系统及时调整全院各项相应收费标准,负责对各个科室的收费情况进行监控,定期抽查和分析门诊、住院病人费用情况和趋势,并将检查结果、整改建议上报主管院领导和反馈相关科室,确保医院收入符合物价规定;二是票据管理制度:加强对票据的内部控制,明确票据管理岗位职责,规范票据专管员对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使用、核销等环节控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通过规范票据的使用、核销能准确划清各项收入的界限和及时统一核算入账;三是医疗退费管理制度:制定退费的申请、审批流程,定期分析退费分布情况,防止退费金额的非法截留,强化对退费的内部管理和控制。

(二)健全支出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公立医院支出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难点,要想确保各项活动的资金支出具备合理性和合规性,就必须加强支出管理的内部控制,规范各项资金支出行为。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报销制度:规范医院支出(包括资产购置和维护)报销审批、审核的权限、程序;二是职工差旅费管理管理规定:明确职工公差的交通费和住宿的开支标准及报销的规定;三是重点费用开支管理制度:明确人员经费中的夜餐费、超时餐、职工福利费、职工探亲路费、电话费、交通费、劳务费、工会经费、党团活动经费的开支规定及报销流程。

(三)健全资金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医院要针对资金资产管理建立起内部控制制度,切实保障其安全完整。具体措施如下:一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货币资金控制风险最高,医院每天的货币资金频繁进出,要确保收到的资金全部统一核算入账,预防"小金库”等不法行为,所以要规范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的收支授权批准、程序以及银行存款的及时对账,明确涉及货币资金的银行票据、印章的管理办法;二是债权、债务管理制度:对医院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应收、应付的各类债权、债务,特别是病人预交金、应收医疗款,指定专人稽核、催收、清欠、分析报告;三是职工借支管理制度:严格规范职工借支范围、方式及报销流程;四是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财产会计在耗材物资、固定资产各级账户的入账、盘点、处置过程中的职责,定期对物资库房进行监盘,指导各部门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

(四)实行内部牵制制度

公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应强化事前预防,减少财务工作出现差错的可能性。为此,应实行内部牵制制度,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风险控制原则,例如出纳人员不得兼任会计制单、稽核、档案保管、收支等账目登记等工作,使钱、账、物各岗位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关系,杜绝徇私舞弊现象。具体措施是实行内部稽核制度:主要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票据管理、财务收支、相关资产等岗位的工作形成逐级稽核体系,明确各级稽核岗位职责,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偏差,防范财务管理风险。

(五)建立关键岗位轮岗制度

对于容易出现徇私舞弊的岗位除了实行内部牵制制度,还要进行对关键岗位定期或不定期轮换,例如对出纳、银行存款对账、票据管理、薪资发放、资产管理等岗位进行轮换,把财务管理风险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以上五个方面的制度,既有对医院经济行为的内部控制规范,例如物价管理制度、医疗退费管理制度、报销制度等,也有对财务会计信息处理的内部控制规范,例如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内部稽核制度等,力争通过对经济行为的多维度控制,最大程度发挥对医院经济活动的有效控制,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合规性和真实性,为医院的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要提高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除了建立健全以上五个方面的内部制度体系,还要定期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回顾和修订,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员工在工作中自我控制的风险意识,最后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评价测试和监督作用。

第8篇

新医疗体制改革正在我国深入广泛进行,在新医改中,进一步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医院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对促进新医改的顺利进行,促进我国医疗卫生在新时期更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医改;医院;财务管理

0 引言

在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入中,医院自身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中,医院的经营管理随着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在不断探索改革发展的思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为了适应新医改的需要,为了推动新医改的顺利进行,促进医院改革的深化,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势在必行,医院的财务管理是医院改革的重要关键,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从宏观整体层面管理和微观财务制度完善上,维护医院经济秩序,对医院的自身改革发展和新医改的深入进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和问题

1.1 医院财务控制问题

医院的整个经营管理中,财务管理是重要的核心内容,而在财务管理中成本核算很重要,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但是,在不少医院的财务管理中,成本核算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医院分配制度的执行中,成本核算常常带有随意性,许多医院的奖金分配是采取科室核算,通过收支结余来结算分配奖金,在这种核算办法中,由于各个科室业务收入结余差别很大,不同科室有着很大悬殊相差,有的科室在分配的比例设置上,提奖比例不同,而且是不同科室凭主观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对成本的核算没有严格的控制。

1.2 在专项资金使用上监督机制薄弱

在深化新医改中,国家对医院非常重视,为了提高医院的技术设施水平,各级政府不断增加相应的投入,支持医院的医疗事业发展,扶持医院的设备更新和改造,但是,医院专项资金投入常常没有正确使用,当政府扶持资金配套下来进入医院到位后,在医院的资金项目使用具体操作中,某些专项资金常常被主管部门或医院以各种名义另作它用,挪用到其他方面或购置其他设备,没有能够发挥资金的有效利用。

1.3 收支控制监督机制不健全

按照国家有关财务管理制度,医院的收支必须编制财务收支平衡的年度预算,这是医院财务管理的前提和依据,也是医院经营管理中进行财务控制的重要内容,但是,有的医院管理者,在一些大型项目的投资上,没有经过预先的严格预算,项目也未听取相关专家可行性论证,也没有经过医院财务部门认真的预算程序,没有认真听取财务管理人员的意见,没有从医院的财务收支平衡上对这些项目投资进行控制,其结果常常给医院的财务管理造成极大的隐患,带来医院资产风险。

2 新医改中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2.1 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是推进新医改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新医改正在广泛推动进行,在新医改的推进进程中,加强医院自身的改革和财务管理,对深入推进新医改的顺利进行,有着紧密的联系,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严格按照规范使用政府下拨的医疗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杜绝挪用专项资金现象,建立健全内部财务治理机制,改进不规范的财务操作,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这些都必要依托在新医改的带动中医院自身的深化改革,而同时,只有在新医改中加强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才能保证新医改的持续深入开展,推进新医改取得更好的成果。

2.2 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是医院成本管理的需要

目前,公立医院仍然是我国的医疗体制中的主导,虽然部分公立医院已经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但仍然保留公立医院的规则,公立医院必须以确保医疗服务为重点,不能以利润目标作为目的,为了确保医院在为广大老百姓做好医疗服务的同时,又要使医院的经营管理正常运转,这就要求医院在医疗服务中,必须不断优化成本,医院要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加强成本核算工作,克服成本核算流于形式的薄弱环节,在各部门、各科室加强深入细致的成本核算和控制,从药品和设备采购的审核,到各项医疗的服务收费都要严格核算,对医院的研发支出要严格审计,在分配的比例设置上,对各部门奖金计提要认真细致地设置科学合理公平的指标,严格监督控制各项成本,杜绝资金浪费,促进医院医疗事业健康发展,为广大患者服务。

2.3 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是医院体制改革的需要

在医院推行股份制经营改革,是新时期医院改革的重要举措,在医院体制改革中,将要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壮大医院的资金规模,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无论是医院硬件和软件方面,都将极大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管理能力,这是医院体制改革的趋势,而要为医院体制改革做好基础工作,就必须规范医院的内部治理,就需要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在与相关单位合作中,做好完善健全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合作的根本条件和前提,医院财务管理好坏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效益,做好财务管理,是医院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

3 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措施

3.1 严格的成本控制

加强医院财务管理首先提高成本意识,公立医院长期有政府拨款,在成本意识的观念上比较淡薄,加强财务管理要从控制成本入手,建立健全各项成本管理控制的规章制度,根据医院各个部门的不同职能,设置合理科学公平的成本控制指标,将成本和效益挂钩,同时要统筹医院全局,将医院各部门之间统一部署成本管理,防止叠加成本现象。

3.2 健全严格的财务预决算制度

医院财务预算要为改革和管理服务,通过加强健全预结算管理,从制度上保证医院资金投向和使用的安全性,规避财务漏洞,在完善预结算制度中,要健全流程的各个环节,落实预算制度,从预算制定、审核到执行反馈,各个环节都要严格落实,并在预算执行中加强监督,提高财务预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3.3 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措施

专项资金是公立医院和股份制医院进行技术设备改造和更新的专用项目,对医院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防止挪用专项资金,医院在加强财务管理中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发挥专项资金的有效价值。

4 结束语

新医改推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新医改中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是推动新医改深入进行的后盾与保障,也是医院自身改革的发展需要,对于杜绝医疗不良之风,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利, 张国香.基于新医疗体制视域下的医院财务管理改进策略[J].现代商业, 2013,(09):228-229.

[2]吴聪妫.医疗体制改革与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 2010(04):51.

[3]郭素梅.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的发展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02):170-172.

第9篇

1、医院绩效审计是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的现实需求医院绩效审计对公立医院经营管理的各项活动和资源使用进行审查。通过对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三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和评价,能够发现公立医院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查找和剖析,能够提出合理化建议。2、医院绩效审计是实现医院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绩效审计将医院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在第一位,所以能够发挥经济监督的职能。通过对医院在经营管理中的一切活动进行审查,审计部门能够发现医院经营管理中违反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财务收支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情节严重,甚至可以提请相关部门进行严格处理。所以,医院要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绩效审计的经济监督是不可或缺的。

二、医院开展绩效审计的重点内容

医疗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医院的绩效审计包括很多传统审计以外方面的内容:1、医疗活动是医务人员运用医疗资源(医疗器械、卫生材料、药品等)康复患者的服务过程。虽然医疗成果(患者的康复水平和劳动能力等)无法用货币计量,但是服务过程本身的消耗(包括资源和劳动)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因此在开展绩效审计时,要着眼于提高医务人员劳动工作效率和医疗费用的使用效率方面。当然,前提是确保医疗活动的质量。2、医院的经济效益是以最少的劳动和资源投入治愈最多的患者,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其经济效益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为内部经济效益,表现为投入产出比,即是否以最低的资源投入最有效率地治愈患者,提高其健康水平。效益高低与否主要取决于医院内部的管理能力。第二为外部社会效益,要从社会角度考察医院的经济效益,即患者康复之后减轻了多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或者,康复者能为社会创造多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综上所述,医院的绩效审计应从医院内部经济效益和外部社会效益两方面进行。3、分析评价医院HIS(信息)系统的效率。HIS是覆盖医院所有业务和业务全过程的信息管理系统。按照学术界公认的MorrisF.Collen所给的定义,应该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病人诊疗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的能力并满足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的平台。因为HIS系统覆盖了医院所有业务和业务全过程。那么HIS系统中的数据对于绩效审计就非常有价值。绩效审计要对医院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做审计评价,就必然要处理HIS系统中的数据。相应的,为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就需要对处理这些数据的载体(即HIS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审计内容主要包括(1)软件设计是否存在缺陷;(2)系统使用和内控制度是否正常建立并且按制度运行;(3)网络和系统是否定期维护并且采取了安全防护措施。4、对医院医疗事故的审查,也是医院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要对医疗事故发生的数量以及概率进行审查。在数量及概率的审查中,要和当地同水平同行业医院进行比较,看其是否在同行业水平中处于较高或者较低的水平,从而衡量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要对医疗事故发生的原因和造成的损失进行审查。

三、医院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经济运行效率反映医院资金运转速度。可以从医院运转的现金流的速度入手。同时,审查以下指标作为辅助:货物资金周转率、病床周转率、药品及耗材库存率、病患增值时长占住院总时长的比例等。2、经济获益和负债水平(1)经济获益能力指标是对医院盈利能力以及盈利能力增长趋势的分析。指标包括医疗收入毛利率以及其增长率、人均创收额以及其增长率、医疗设备创收率以及其增长率、药品收益率以及其增长率。(2)负债水平指标是指对医院负债的评价。负债水平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和负债增减率等。3、绩效管理水平首先,要确保医院领导层决策的正确性,每年对次年医院的经济绩效指标设立目标。在次年年底通过审查目标的达成率指标考察决策层经济决策的效益性。可分为目标未达、目标达成、目标超过三个层次。其次,医院制度的健全和执行落实情况,可以反映医院管理机制的制定是否合理,以及各部门的执行能力;再次,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理金额,这一项也反映了医院对于国家政策和规定,以及行业规则是否理解透彻以及落实到位,也关系到财务收支是否合理。

四、结论

第10篇

关键词:公立医院;财务风险;风险控制;审计监督

基于我国医疗事业的持续发展背景下,医疗机构数量逐渐增加,众多民营医院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会,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医疗行业的竞争更为激烈,给公立医院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而医疗服务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医院财务风险加剧。公立医院财务风险主要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导致,如取消药品加成、医保结算方式变更等外部政策调控风险,以及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预算执行力不足、缺乏完善成本管理制度等内部控制不到位带来的风险。基于此,公立医院需要结合相关规定,践行配套的规章制度,发挥财务管理作用,做好医院收入与支出的管理工作,规避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优化财务内控机制,获得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充分体现医院内部资源的使用效益。

一、公立医院存在的财务风险

1.取消药品加成带来的风险随着新医疗体制的改革,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给医院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医药分开属于新型医疗体系建设的关键内容,最核心的就是避免出现以药养医的情况。基于新医改推进的背景下,药品加成取消,更加适应新时期环境发展趋势,规范化使用临床用药。随着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医保全覆盖,居民更加关注身体健康情况,患者数量也不断增加,在增加医疗支出成本的情况下,取消药品加成,不仅减少了医院的收入,也对医院收入结构提出了改进的要求。取消药品加成之后,得不到有效的补偿机制,医院往往存在入不敷出的情况。取消药品加成以后,会对公立医院的收支平衡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医院面临经营风险。2.医保结算对医院资金链的影响在实施全民医保以后,来自医保收入的占比逐渐增加。医保支付不是实时支付,有一定的周期,会导致公立医院的现金流困难,可能引发医院现金流风险。公立医院与医保中心对接的过程中,若出现断档的情况,会导致医院资金方面临较大的压力,增加财务风险。医保结算方式的改变也会使公立医院产生财务风险,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的医保结算方式已经由传统的按比例报销改为DRGs付费。传统的医保付费方式,医疗费用的风险主要由医保机构和患者承担,DRGs付费方式下,医保结算机构将费用风险转嫁至公立医院,超出医保预付费的医疗费用,医院无法从医保基金中取得补偿。3.信息化建设对资金流动环节监控不足医院在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环节中,存在资金流动环节监督不到位的情况。公立医院没有落实统一的财务数据标准、信息源、信息编码也存在缺乏规范性的情况,使得医院内部缺乏配套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不利于提升财务数据使用效率。医院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数据监督平台,无法对财务收支环节进行把控与动态化监督,若发生风险问题无法及时预警,还可能存在疏漏,无法对内部资金进行合理化的分配与使用,甚至引发一系列的财务风险。4.成本控制风险公立医院的领导层大多来自临床一线,更加关注提升医疗服务,存在对财务管理重视度不足的情况,甚至忽视成本核算的重要意义,存在对成本核算认知有误区的情况,无法保证整体工作效率,对成本管控风险评估不到位。虽然医院已经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许多公立医院都没有根据规章制度办事,对于成本消耗管控不力,成本控制效果比较差。在开展成本分析工作的过程中,有些成本项目记录不完整,导致成本分析结果不准确、不全面,不能形成有效的参考价值。

二、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基本成因

1.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外部原因主要来自政策风险,就是地方与国家政策改革而引发的风险问题。在医疗体制改革深入的条件下,政策变化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风险问题。政策风险具有强制性特点、不可预测性。政府在出台全新物价政策之98财务管理前,如果有疏漏的部分,就可能出现较为恶劣的事故。一旦形成了规定就需要遵守,需要根据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否则会打乱医院原有的规划,甚至出现许多不确定因素。公立医院因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收入,补偿机制主要是提升部分医疗服务价格、财政专项资金补助,但是缺口仍然较大,公立医院仍然需要承担大部分损失。医保付费方式的改变,可以对医疗费用进行总控,医保结算机构按照DRGs付费,超出定额部分将由医院承担,减少了医保结算机构的付费风险,但是加大了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医疗费用的回收不确定性增强,超出DRGs付费标准的医疗费用也将会形成医院的损失,因此新的医保结算方式对医院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内部原因(1)资金流动环节的安全性。公立医院的实际收入主要来源于住院和门诊,资金流入环节的管控,关键就是门诊收费、住院收费管控。现阶段,移动支付方式相对来说较为方便,逐渐被医院广泛利用。引入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与HIS进行数据交换,可以保证财务收费结算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但由于网络传输、系统不完善等问题,HIS收入报表阶段金额、移动支付平台、银行流水额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移动平台存在交易到账不及时、特殊原因退费等因素,会导致财务对账面临较大的困难。(2)信息化条件下财务控制主体变化。在实施信息化管理以后,财务控制模式产生一定的变化,财务控制主体也从财务人员,转变为计算机系统。而软件自身设计缺陷,系统与会计核算相互脱节,则会导致医院面临财务隐患问题。此外,会计人员没有熟练地掌握信息化技术与知识,直接会对软件设计、软件测试与使用的监督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利用信息化加强控制力度,也是财务控制的难点。(3)公立医院对成本控制不够重视。从公立医院的实际成本费用进行分析,其中日常公用支出的占比较大。在医院的改革发展阶段,管理层对这类费用支出的重视度不足,没有对支出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也没有引入配套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业务活动与财务活动的融合,也没有贯彻精细化的成本控制理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立医院获得的效益。

三、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及控制思路

1.优化医院收入结构以应对政策变更风险医疗改革的内容包括取消药品加成、更改医保支付方式等,医改的目的是实现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减轻患者负担。面对政策的变更,公立医院应当采取一定措施以应对。对大型检查项目收入进行控制,适当提升手术、治疗等临床服务费的收入都是有效手段。公立医院还应当对药品采购进行全局性监控,对支付政策进行调整,并对薪酬制度进行改革,引导医疗机构规范化用药。公立医院要根据诊疗规范指南、医疗服务价格基本标准,对医院的收费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减少不合规、不合理的医疗收费。重点对护理、治疗、手术等服务收入进行观察,并对检查收入进行把控,适当地减少药品收入、卫生材料实际占比。另外,适当增加医疗服务项目,实现项目拓展目标,提升医务人员的综合水平,优化医院的实际收入结构,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2.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在公立医院的运营发展阶段,要想避免财务风险问题发生,要立足于医院的基本情况,做好财务信息的收集以及分析工作。在设置科学化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同时,建立与完善财务风险监督体系。公立医院的流动资产大多包括货币资金、药品器材等,所以在财务风险预警的环节中,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第一,促进流动资产的顺利周转,并有效提升资产实际使用效率。第二,合理化利用医院信用、流动性负债等,直观体现负债财务杠杆效应,从多元化渠道补充流动资金。第三,相关人员要利用长期负债,优化医院医疗设备,确保医院可以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占据稳固地位。财务人员要尽早了解财务风险蕴藏的风险因素,还需要做好全面的风险评估以及监督管控工作,保证财务改革环节监督控制到位。结合公立医院的基本情况,提出配套的科学化风险防范预案,从根源上规避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问题发生。3.保证资金流动环节安全,提高财务风险意识要想确保资金流动环节的安全性,医院就需要促进内控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活动,还需要从财务数据处理、收款数据监测、服务窗口、体系安全等方面,开展全局性的监督控制工作。若发生了问题,系统则可以进行及时预警,相关人员会提出配套的管控策略,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另外,对于各项支出来说,需要根据预算审批金额顺利执行。在面临财务风险问题的时候,需要提出科学化的风险规避方法,领导层发挥带头引导作用,形成良好风险意识,促进公立医院的长效稳定发展,并对外部风险进行预测与总结。现阶段,公立医院最主要的风险就是经济环境风险、市场环境风险、国家政策等,需要对其进行探究,对医院管理策略、局部规划进行调整,需要适当增加医院的资金储备,切实提升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4.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第一,做好公立医院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并且协调各个科室对产生的医疗欠费进行及时催收,对医疗欠费的回收与科室收入进行考核。第二,定期做好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卫生材料的盘点以及清查工作,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财务管控环节中的薄弱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并确保医院资产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第三,从财务部门、医院管理层角度入手,促进专业水平与服务质量互相融合,从多元化方面做好医务人员的管理工作。第四,在实际管理环节中,物资管理部门需要对固定资产设备、资产进行抽查,并保证账实相符。对于价值比较高的医疗设备来说,应当安排专门人员做好维护工作,还需要建立基本责任追究制,及时找到相关负责人,降低医院的经济损耗。5.加强预算管理工作公立医院在实际运营发展阶段,要以预算管理工作作为关键的突破口,以提升使用效率作为核心目标,确保医院收支平衡性,发挥出内部资源的实际使用效益。做好预算管理工作的前提,要引入合理化的管控手段,确保预算编制工作顺利开展。财务人员结合医院的近几年运营发展情况,全面分析收入增减原因,对下一年度收入支出做出预判,再加上医院各科室的配合,共同制定出下年度资金预算,特别是固定资产的购置,应当充分进行可行性论证,进行市场调查。对于预算编制阶段来说,需要开展合理化、科学化的预算编制工作,以此有效地满足多项支出的需求,落实预算管理目标。6.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财务内控管理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较快,公立医院在实际的财务内控管理阶段,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内控管理效率与质量。第一,公立医院需要建设配套的内控平台,还要保证关键数据信息能整合在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中,并做好全面的财务分析把控工作,避免因为人为核算错误带来经济损失。财务管理人员要立足于公立医院基本情况,建立安全性较高的信息管理系统。第二,定期维护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硬件设施,还要促进系统的稳定运行。第三,开展医院财务人员的电子化操作培训工作,确保其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顺利开展,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7.强化审计监督工作公立医院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工作,需要从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等角度入手,并促进专项审计流程、常规审计流程的紧密融合。对于内部监督工作进行分析,促进审计部门参与公立医院项目审计工作中,确保核查与监督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内部审计刚性与独立性,由公立医院领导层直接管控。外部监督工作,主要就是审计部门、税收部门、第三方审计机构等做好公立医院经营活动的监督工作,避免产生的风险问题。采用内部审计以及外部审计融合的方式,开展全面审计工作,使得公立医院建立完善的内控体制。在内部审计的环节中,如果医院运营存在风险问题,就需要明确基本责任,并从根源上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公立医院战略发展目标。

四、结语

在公立医院的持续改革与推进过程中,可能面临多层面的风险问题与挑战。要想实现稳定长效发展目标,就要做好内外风险管控的工作,避免不可控风险问题发生。基于此,医院需要将财务管理模式从被动转变为主动,还需要做好事前的预防与事后的处理工作,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做好各个环节的把控工作,减少财务风险带来的运营损失。公立医院需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还需要提出已发生风险的补救工作,保证医院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建设到位,将先进信息化系统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进而实现不利影响最小化的目标,保证风险控制到位,为公立医院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黄圳林,陈玥,曾耀有,等.新形势下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08).

2.平迪.基于内部控制框架的公立医院财务风险探究.中外企业家,2020(02).

3.周敏,章倩.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9(10).

4.梁晓红.基于内部控制框架的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分析.财会学习,2018(32).

第11篇

关键词:公立医院 预算业务 内部控制

2012年财政部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加强预算业务内部控制。预算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公立医院预算管理还相对落后,存在一些问题,内部控制也存在缺陷,具有潜在的风险,因此加强公立医院预算业务内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立医院预算业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对于公立医院而言,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医院管理人员对于预算业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编制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任务,与医院的日常管理关系不大。而医院职工对于预算业务的了解也不多,认为与自己无关,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二)缺乏风险评估机制

目前大部分医院没有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也没有建立定期对预算业务进行风险评估的机制。预算业务基本都是由财务部门来负责,其工作内容也仅仅是凭经验编制收支预算,上报主管部门,待年终再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编制决算。对于哪些岗位属于关键岗位,哪些环节可能会存在较大的风险,哪些工作容易出错则关注不够。

(三)内部控制措施简单

当前阶段,医院预算业务的开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很好地起到其应有的作用,针对预算业务的内部控制措施也是较为简单。很多医院的预算管理缺乏职责分工,预算业务的所有工作都由财务部门负责,甚至由一个人负责。预算执行也很随意,缺乏考核与评价,甚至没有监督机制,导致超预算或无预算项目支出现象时有发生。

(四)缺乏内部控制监督

对于医院而言一般没有专门的内部控制监督机构,即使有也很少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内部监督的缺乏,会导致内部控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从而影响实施效果。

二、完善公立医院预算业务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医院层面的建议

1、认识预算业务的重要性

预算是医院各项事业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在财务收支上的具体反映,是保证收支活动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基础和前提,有利于保证收支平衡,防范财务危机[1]。医院管理人员首先要认识到预算的重要性,同时要加强预算知识的宣教,灌输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使全员意识到预算工作的意义及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梳理预算业务工作流程,制定内控制度,并确保制度有效地执行。

2、完善预算业务组织架构

医院应建立并完善预算业务的组织架构,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是预算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主要是以院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2],预算管理委员会应下设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的预算管理工作。应合理设置预算业务岗位,制定岗位职责,并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同时实行定期轮岗机制。

3、建立定期风险评估机制

医院应建立定期风险评估机制,成立风险评估小组,由院长或总会计师任组长,每年对预算业务流程进行细致地梳理,找出关键环节,分析风险点,并针对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风险制定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4、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

医院应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监督机构,建立内部监督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预算业务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检查,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医院也可以聘请专业机构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听取专家的意见,改进不足,不断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二)预算业务层面的建议

1、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医院应按照《预算法》等相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明确预算编制的原则、方法,审批的程序,执行及调整的原则、程序,预算考核办法,决算的编制程序、时间要求等,通过制度来规范和指导预算业务的具体工作。

2、建立规范的预算编制程序和科学的方法体系

预算应实行归口管理,并同时建立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使各部门之间顺畅沟通,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此外,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在科学预测各项工作对医院收支影响程度的基础上,合理编制收支预算,而不是对以前年度预算进行简单的增减修改。

3、建立预算执行分析及考核机制

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应建立定期分析及考核机制,定期对预算收支情况进行归集,分析是否按照进度执行,是否存在偏差等,并编制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评议。对于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4、加强决算的管理

决算是预算年度收支情况的真实反映,医院应确保决算编制的准确、完整、及时,同时还应注重对决算进行分析,寻找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应注意的事项,为以后年度的预算编制提供借鉴。

5、提高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

医院预算业务的范围广、内容多,仅仅依靠手工操做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手工操作难免会出现差错。因此,应提高预算业务的信息化水平,依靠信息系统提高预算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

随着医院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业务的发展,预算管理已成为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引起重视。公立医院应严格遵守《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求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管理制度,完善组织体系,合理设置部门和岗位,制定部门和岗位职责,加强监督,实现公立医院预算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医院财务与会计实务[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

第12篇

关键词:医院 新财务制度 体会

新医院财务和会计制度的适时推出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结合了国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规定,对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和监督,规范医院财务行为,提高医院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医院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明确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点。全面落实医改要求,强

调医院作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

二、强化了预算的管理与约束。一方面明确医院所有的收入和支出均统一纳入预算管理,维护了预算的完整性,避免无预算的开支。规定医院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包括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等制度,并明确了预算各个环节应遵循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另一方面要求医院要严格执行经批复的预算,并将预算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医院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定期运用反映医院预算管理水平的预算执行率等指标将执行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并及时发现偏差、查找原因,采取必要措施,保证预算整体目标的顺利完成。新制度还规定医院要加强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和考核,并将预算执行结果作为内部业务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年终评比、内部收入分配进行挂钩。这样加强了预算执行中的约束力,避免因预算缺乏刚性、约束力不够而使医院的预算流于形式。

三、加强医院成本管理,提高运行效率。成本管理是指医院

通过成本核算和分析,提出成本控制措施,降低医疗成本的活动。医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科学考评医疗服务效率。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将成本管理作为一个单独章节,充分体现了成本核算对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新制度重点强化了对成本管理的要求,对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分摊的流程、成本范围、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医院加强成本核算指导性较强,对医院加强自身的运行管理、全面提升成本核算与控制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增强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并为今后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合理界定医院收支分类,全面真实反映医院收支情况 。1、新制度取消了“药品收入”、“药品支出”科目,将药品收支纳入医疗收支内统一核算,弱化药品加成对医院的补偿作用,改变 “以药养医”、“以药补医”的传统格局,体现了医院的公益性质,推进了医药分开的改革进程。2、严格区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医院“管理费用”作为间接费用不再按人员比例在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中进行分摊,而是在会计报表中单列“管理费用”项目。便于对医院发生的间接费用进行评价和监督,强化对公立医院间接费用的控制管理。3、根据医院业务活动的需要,新制度在收支分类中单独核算科研、教学项目收支,统一核算口径,综合反映了医院开展科研、教学等主要工作而形成的资金来源和支出费用,从而规范了医院的各项收支核算与管理。

五、设置“累计折旧”科目,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新制度规定医院原则上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性质,在预计使用年限内,采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残值。这样准确地反映了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及其新旧程度,客观地反映了医院资产的实际规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及效益情况,保证财务核算、分析数据的真实性。

六、加强对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新制度明确规定:医院对应收及预付款项要加强管理,定期分析、及时清理。年终,医院可采用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个别认定法等方法计提坏账准备。累计计提的坏账准备不应超过年末应收医疗款和其他应收款科目余额的2%~4%。同时,允许从当年医疗收入的1‰-3‰中计提、专门用于支付医院购买医疗风险保险发生的支出或实际发生的医疗事故赔偿的资金,用于防范医院面临的各种风险。另外在负债和大型固定资产购置、对外投资等方面有着严格的控制,包括医院原则上不得借入非流动负债、医院大型固定资产购置、对外投资必须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并按照有关规定报经主管部门或举办单位和财政部门批准,这些规定强化了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对防止重大决策失误,促进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第13篇

1.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这是传统公立医院使用较多的模式。医院作为经营的实体单位具有独立的财务体系,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在于,医院享有对下设所有科室管理决策的控制权,这种模式能够提高财务控制的效率,在充分利用内部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并且高效率的分配资源,不仅能够提高科室的效益,还能使医院总体效益达到最大化。但如果 “统得过死”,又会影响科室工作的积极性、职工的创造性,影响医院的经营灵活性。

2.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应用于医院集团的比较多,其特点在于,成员的财务机构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医院集团只在重大财务问题上有控制权。这种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各自优势,收集和利用相关信息。但是,这种模式难以统一安排医院集团的战略,无法充分协调各成员的资源,减弱了集团对成员的协调控制能力。合力不够,有时甚至会出现一加一小于二的情况。

3.事业部制财务管理模式

事业部制又称为集权和分权联合的财务控制模式是结合了集权和分权型一种模式,其特点在于,将重要决策权集中控制在集团总部,其他权利则下放到成员医疗机构,在保证集团掌握重要决策权的同时充分调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实行事业部制财务控制模式时,需要充分协调好集权和分权的程度。

二、当前医院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没有做好前期的预算工作

预算管理是医院管理控制的一种主要方法。 编制预算必须遵循收支统管、统筹兼顾、积极稳妥的原则。一些医疗机构在制定本单位年度预算时由于缺乏完善的各类预算编制指标,医院领导层和编制人员往往以自我意识为中心,随意性较大。没有充分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资金状况。在重点建设和发展项目上,资金安排要给予优先,对不合理的支出结构要进行调整,以实现医疗资源的科学配置。此外预算编制时间较短,使得这项工作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一些单位不能严格执行批复的预算。虽然将预算逐级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责任科室或责任人,但是在执行过程中随意性强,领导把关不严。

2.未考虑信息传递的成本效益

成本管理是医院实行财务管理的基础。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一些医院领导没有形成成本效益观念,只是把厉行节约、精打细算当成概念宣传教育一下。一些医院虽然建立了信息成本管理制度,但由于体系不健全,人为因素干扰,缺乏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没有形成以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绩效评估为主要内容的成本管理,制约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利用,不能最大限度的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低耗的医疗服务,影响力医院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不能把握信息的时效性、一致性

财务信息是医院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和经营成果的真实反映,为医疗机构管理层及相关部门作出正确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对医疗单位经济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当前医疗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仍然很低。有的没有重新设计财务会计流程,只是简单模仿和照搬手工流程。有的停滞在电算化阶段,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会计核算、报告。有的使用了设置严密稽核系统并经有关部门批准的统一财务网络软件,但各个核算子系统仍然是彼此独立的,没有实现信息共享。整合度低,数据的采集比较滞后,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时效性和一致性。没有改变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结构的本质,也没有消除这种系统结构的固有缺陷。

三、当前医院财务管理模式的改进研究

1.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医院预算是根据医院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而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预算管理要以财务部门为核心,实行全面、全员、全过程预算控制和全面业绩评价。特别是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的单位,首先,各科室根据需要,编制本科室本年度支出计划,制成表格上报医院财务部门;其次,由财务部门汇总上报院级主管,按照“量入为出,保障重点,统筹兼顾,留有余地”的财政预算编制原则,压缩一些不合理开支;最后,由财务部门汇总编制年度经费预算。合理有效的预算管理体制,压缩了行政消耗性开支,堵塞了管理上的漏洞,实现了年度收支综合平衡,较好的保障和促进了医院各项工作的完成。

2.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的目的是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支出、节能降耗、降低服务、营运成本。医院必须立足本单位实际,不能照抄照搬现成模式,要充分考虑内部经济管理习惯和数据采集的方便性。成本核算首先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科室成本核算、诊次成本核算、床日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等办法,规范核算收入、费用项目,健全成本核算制度。这是一项细致繁琐的工作。就以卫生材料举例来说,新的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卫生材料的价格计量要区分单独计价和非单独计价;消耗使用又分为病员治疗中的直接消耗和为医疗服务的间接消耗;收费规定分为有单独收费项目单独计价列入医疗收费中收取的和无单独收费项目合并入治疗项目收费中收取的,上述都要分别核算。此外,关注成本在各个环节消耗的同时,还要重视医院在整个价值链以及内外部环境中的成本分析。

3.财务监管

财务监管是财务管理模式运行的重要保障。做好医院财务监管的两方面工作,一是内部财务治理,即医院内部对其自身的财务控制体制与制衡机制。通过健全控制体系,加强对预算、收支、负债、资产等的管理;培训专业审计人员,建立独立严格的内审机构,强化对医院设备采购、药品采购、财务支出、基建项目等的审计;建立科学的财务问责制度和财务评价体系,特别是公立医院,建立科学评价指标,如资产负债率、国有资产收益率、保值增值率。二是外部财务治理,即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公立医院的财务监管。加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务监管,建立财务监管报告制度、财务监管监察制度、年度审计制度等。

第14篇

一、做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

围绕《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积极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落实相关任务与要求。

(一)认真制定《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指导意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办法》等文件,配合做好其他医改文件的研究制定工作。

(二)做好卫生经济政策研究和经费保障工作,重点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完善公共卫生机构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保障政策等,指导和督促各地落实改革措施。

(三)积极参与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落实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政策,开展药事费、处方费、护理费等专题研究。

二、认真做好“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研究及“*”规划纲要编制准备工作

在前期6个专题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成立“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综合研究组,邀请社会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编制战略规划研究总报告。适时邀请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参事室、社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对战略规划研究总报告进行全面评估,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择期向国务院汇报。经批准后正式启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纲要的制订工作。

组织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评估,为编制“*”规划纲要做好前期准备。

三、组织开展卫生专项资金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活动

在各项目省提前开展自查工作的基础上,年内联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及部内相关司局,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和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措施和建议,确保项目资金安全。

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督查的主要内容是:项目执行总体情况、项目方案实施情况、项目组织领导情况、设备采购、项目资金到位情况、项目执行效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等。

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督查的主要内容是:项目建设程序、执行标准、工程进度与质量、项目资金到位情况、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以及农村卫生机构人员培训、业务开展和运行管理等。

四、加快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认真组织实施好2009年中央专项投资建设项目。积极督导各地严格按照《县医院建设指导意见》、《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和《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建设指导意见》开展规划设计,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加快建设进度,切实发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加快卫生监督、妇幼保健、鼠疫防治、职业卫生防治以及儿童专科医院等专项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三)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制定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分配机制,按照成熟一批下达一批的原则,尽早研究下达2009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项目预算。

(四)协调、指导对口支援省市和灾区省加快推进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卫生系统恢复重建工作进度,争取年内完成全部医疗卫生机构房屋维修加固,全面启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重建工作,力争年内能有一大批项目完成改造、建设任务。

(五)开展危房排查处理工作,保障医疗卫生机构建筑安全。

五、加强部门预算管理,深入开展专项审计工作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财务收支管理,强化对部属(管)单位的财务、内控、药品、医疗服务价格、基本建设、设备购置、收入分配、对外投资与合作等方面的监管,提高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水平,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二)探索卫生项目绩效评价新机制,积极开展卫生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三)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财务收支、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基本建设工程等审计工作。

六、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工作

(一)尽快完成《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版)》的全面修订工作,并下发各地执行。

(二)在东、中、西部选择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监测工作,掌握医疗服务成本动态变化与医疗服务价格标准之间的差距,为进一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供依据。

(三)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医疗服务收费方式改革,探索按病种收费,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规范收费行为。

七、规范公立医疗机构建设和装备管理,促进城市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一)加大公立医院建设规模、装修标准、环保节能等方面的指导和监管力度,促进公立医院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进一步提高部属(管)单位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二)以2009-2011年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编制和实施为切入点,深入开展阶梯配置工作,进一步规范全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

(三)全面完成违规装备大型医用设备的清理工作,继续完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审批制度,调整管理品目,严格新型设备配置准入。

八、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财务资产管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监管制度

(一)研究修订《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和公立医院收支监管办法,加强医院成本核算和内部分配管理,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二)进一步加强卫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认真做好资产处置和对外投资管理,研究制定卫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切实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三)继续完善新农合财政补助资金拨付办法,推动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全面实施,建立新农合基金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新农合基金支出监管,开展基金管理情况专项检查,保障基金安全运行,提高参合农民受益水平。

九、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集中采购工作

按照卫生部、国务院纠风办、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指导各地全面推行以省为单位、以政府为主导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并抓好文件落实,做好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衔接。

指导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开展高值医用耗材和PET-CT等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工作。

第15篇

关键词: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会计核算;规范发展

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自2011年7月1日起在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执行,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执行。新修订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充分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点,强化了医院的收支管理和成本核算,在医疗药品收支核算、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会计科目和财务报告体系、医院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等方面凸显了一系列重大创新[1,2]。其中重要提出了要要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科学考评医疗服务效率[3]。本文具体探讨了新时期下医院会计核算的规范发展,现报告如下。

1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与意义分析

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重点强化了对成本管理的要求,对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分摊的流程、成本范围、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新制度强化预算约束与管理,将医院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维护预算的完整性、严肃性,杜绝随意调整项目支出等问题,促进医院规范运营。新制度规定根据收入按来源、支出按用途划分的原则,合理调整医院收支分类,配合推进医药分开改革进程,弱化药品加成对医院的补偿作用,将药品收支纳入医疗收支统一核算[4]。

2新时期下医院会计核算的规范发展

2.1权责发生制改革顺应绩效管理要求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是两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制度,我国目前的行政单位基本采用现收现付制,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制度改革。2009年新的会计制度实施后,医院会计制度相对清晰,自有资产的会计核算制度是权责发生制,财政拨款则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权责发生制能够清晰反映成本,顺应了绩效管理要求。完美的权责发生制改革应如英国式的,决算和会计核算制度都是权责发生制,出具(决算)报告的时候有权责发生制和现收现付制两份报告,为此我国医院的会计核算发展应是权责发生制改革顺应绩效管理要求[5]。

2.2实施总会计师委派制度 实施总会计师委派制度,履行财务会计监督职能,保障医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他们的权限包括组织领导医院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主管审批医院财务收支工作等。与广大患者利益密切相关的是,总会计师将对医院医生的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等行为进行严格监控,对医生所开的药品处方和检查处方每月进行排名[6]。总会计师行使的是行政职责,对医院的流程设置和成本管控履行监督职能,让医院为患者提供更优化的看病流程,而且从多方面为他们降低就医成本,促进医院的良性发展。另外,总会计师将对每一张发票进行审核,报账将由分管副院长和总会计师共同签字,不合理的花费将被拦截,从而保障国有资金安全。

2.3推行全成本核算 公立医院取消以药补医后,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为此医院要建立和完善全成本核算手册或工作制度,制定全成本核算的原则、方法,明确全成本核算的具体实施流程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对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医疗辅助科室、行政后勤科室等科室,分项、逐级、分步计算成本。通过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法,构建医疗机构成本、评价、考核体系,为准确核定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实施单病种付费和完善医疗保险机制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降低医药成本,减轻患者负担[7]。

2.4加强医院的成本管理 通过实施成本核算,能够实现对医院的精细化管理,减少不合理的医疗消耗,对各项开支精打细算,更科学地配置资源。从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上来说,开展医院项目成本核算将给政府制定价格和补偿政策提供依据。医院项目成本核算的测算结果,明确了医疗项目中哪些是政策性亏损及亏损程度。只有准确核算成本,真实反映医疗服务耗费,才能为价格管理部门合理定价提供依据,才能使医院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耗费得到合理补偿,保证其正常运转。

3新时期下医院会计核算的规范发展-案例分析

3.1医院概况 某某医院是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康复于一体的二级综合性医院,医院占地面积1.4万m2,建筑面积1.5万m2。当前医院成本管理观念陈旧,甚至具有机关官僚的作风,存在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成本管理的现象,服务意识不强。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不仅很难推动医院成本的发展,有些甚至会阻碍成本的发展,同时其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传统会计核算方法下,医院的服务成本与经营费用不分。人们无法掘以确定投入与产生的函数关系,使管理人员不能面向未来,实行预防性管理。同时,由于对医院各项收入的边际利润心中无数,当医院的经营环境改变时,管理人员不能根据成本费用的资料作出灵敏反应,容易导致医院决策的失误。

3.2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

3.2.1会计核算帐户设计 会计核算帐户分为3个层次,①按部门设置,②分别各部门下的项目设计,③按项目下的明细合同设置,作业下继续细化到前期、中期、后期。

3.2.2会计作业动因的分配 目前医院业务活动所消耗的资源一般分为五大类,即人员费(包括薪金、福利等)、场地费(包括房租、水电费等)、折摊费(包括交通工具、各种设备的折旧)、业务费(包括交通费、差旅费、材料费、印刷费等)、其他非作业性费用(包括摊派费、招待费等)。主要作业中心一般可分为检验作业中心、诊断作业中心、医疗作业中心、护理作业中心等。根据医院活动特点,对医院资源成本动因的选择见下表1所示。

通过以上一些关系的建立,某某医院会计核算具备了基本运行条件,基于作业思想的会计核算系统初步形成。

总之,当然医院会计核算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医院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合理实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王文森,孙洁,石德光,等.军队医院物资网络化管理实践[J].中国药业,2009,18(20).

[2] 张友舜.新会计制度下公立医院提高固定资产管理质量的实践[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3(06).

[3]谢晓梅,夏蓉,李丹霞.医院新会计制度对改进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思考[J].医药前沿,2011,01(22).

[4]宋凭.医院固定资产的网络化管理[J].医院管理杂志,2010,17(03).

[5]邱时卿,牛伟新,吴林初,唐奇成.医院固定资产的网络化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1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