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物体的运动教案范文

物体的运动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物体的运动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物体的运动教案

第1篇

知识目标

(1)认识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速度的改变,速度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和速度方向的改变;

(2)理解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要讲清三个问题:物体运动状态由哪个物理量来标志,什么能说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了;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那么力就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为什么说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教法建议

1、在讲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时,注意强调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改变这种情况,例如直线折反、转弯.这时速度变化了,一定有加速度产生.

2、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这一观点是定性分析给出的,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要抓住惯性这一概念为切入点去分析,不要让学生感到太突然,找不到分析思路.

3、多分析实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教学难点: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示例:

一、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2、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

注意:象物体做沿同一直线的往复运动,或沿曲线转弯等运动时,只要其速度方向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就要发生变化,此时物体将具有加速度.

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4、上节课所举的部分例子重新分析

二、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1、分析:

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速度的性质——讨论物体惯性大小的方法是在相同力的作用下,对比产生加速度的大小.产生加速度越大,表示物体惯性越小.

2、举例分析:见书49页的例子.

3、结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4、惯性的利与弊:让学生看书并讨论

探究活动

题目: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组织:小组或个人

第2篇

一、填空: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地心说理论。他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他认为太阳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法国有一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根据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用实验证实了地球在自转。

2、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的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3、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动,称为地球的公转。4、我国目前统一采用的地方时是北京时间。

二、判断:

(×)1、同一时间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是一样的。

(√)2、极地一年中有长长的白天或长长的黑夜现象。

(√)3、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手电筒代表太阳。

(×)4、北半球在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南极。(√)5、摆具有保持摆方向不变的特点。

(√)6、一年四季中,其他的星星都围绕着北极星东升西落。

(√)7、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够证明地球在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8、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来黎明。

(√)9、人们在观星时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

(√)10、当2008年8月8日晚上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时候,美国纽约的人们将会在上午通过电视直播观看到盛大的开幕式。

三、选择:

1、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C)。

【A24小时   B一个月

C一年】

2、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B)。

【A头顶正上方   B北极星  北斗星】

3、秋分时,太阳直射在(B)。

【A南极     B赤道     C北极】

4、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会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B)移动。

【A由西向东

B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

5、在星星旋转的照片中,圆环中心的亮点就是(C)。

【A月亮    B北斗星    C北极星】

6、在不同的季节,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B)

【A地球公转轨道不断发生变化B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C地球自转的轴不断发生变化】

7、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做(C)

【A赤道    B纬线   C经线】

8、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B)个时区。

【A12

B24

C36】

9、傅科是通过观察(B)而发现地球在自转的。

【A星星   B摆   C水流】

10、地球的自转方向是(A)。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11、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B)

【A太阳 B地球 C地球自转轨道】

12、下列现象中,是由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造成的,你认为不合理的是(A)。

【A太阳的东升西落

B一年四季的变化  C昼夜长短的变化】

13、如图,小华从地球自转的方向中判断,认为A点表示的意思有以下几种判断,你认为(A)是正确的。

【A北极  B南极   C赤道】

三大题13小题的图示

四大题1小题图示

四大题2小题图示

14、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C)。

【A春季  B夏季   C冬季】

15、在世界时区图中,每相邻的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A)【A1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四、操作和探究:

1、如图,太阳光能照亮整个地球吗?请用阴影表示不能被照亮的部分。

答:太阳光永远不能照亮整个地球。

2、如图,A、B代表纽约和北京,北京是中午12点纽约是晚上23点,请在(  )中填上北京或纽约。

A代表(北京)B代表(纽约)

3、如下图用一支蜡烛作太阳,用一只小地球仪从西向东绕蜡烛运转。当转到位置③时,

答:北半球阳光(斜)射,是(冬)季;南半球阳光(直)射,是(夏)季。

四大题3小题图示

四大题4小题图示

4、写出图中“北京、上海、重庆、拉萨、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请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答:迎来黎明的顺序是:(1)上海(2)北京(3)重庆(4)拉萨(5)乌鲁木齐

五、思考:

1、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我们在地球上为什么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答:要点——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地球的人才会看到地球以外的天体太阳是东升西落的

2、对于北极星的“不动”,你是怎样解释的?

答:要点——地球在自转和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

第3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教学重点】 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速度公式的物理意义

【学法提示】 由生活事例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 方法:取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取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

【导学过程】

一、 预习导学 利用10分钟通读教材填写下列问题。

(一) 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2速度的定义:

3速度的单位:

4计算公式:

(二)匀速直线运动

1、 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

2、 叫匀速直线运动。

3、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

二、问题精讲

1、 由图1甲、乙两图表示游泳运动员比赛时情景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其中图甲表示某一时刻的情景,图乙表示在终点时的情景,则图甲表示 ,图乙表示 .

假如运动员运动的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时,物理学中用_________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根据教材31页的例题演示,总结解题规范化要求

三、练习反馈

(1)体育考试中,甲、乙两个同学跑1000米所用的时间分别是3分30秒和3分50秒,则 ( )

A 甲同学的速度大 B 乙同学的速度大

C 甲、乙两个同学的速度相同 D 无法比较谁的速度大

(2)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速度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长; B 通过路程长的物体,所用的时间一定长;

C 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大;

D 在相等的时间内两个物体所通过的路程一定相等.

(3)水中游的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跑得最快的猎豹,每秒可跑40m,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比较它们速度的大小,下列正确的是( )

A.猎豹最大 B.旗鱼最大 C.褐海燕最大 D.三者一样大

(4)向月球发射激光,经2.7s后接收到月球表面反射回来的激光,则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激光在空间传播速度C=3×105km/s)( )

A 8.1×105km B 4.05×105km C 3×108km D 3×105km

(5)试判断下列哪一个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

A 正在起动的汽车 B 在平直的轨道匀速行驶的列车

C 被抛出去的石块 D 从高处自由落下的石块

(6)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45m路程用了30s时间,那么它前15s内的速度为 ( )

A 0.5m/s B 1.5m/s C 2m/s D 3m/s

(7)一队伍长50米,行进速度2.5m/s,过一座100m的涵洞,队伍全部穿过涵洞需要 ( )

A 60s B 40s C 50s D 80s

(8)一架飞机作匀速直线运动,在5秒内飞行了1000米,求它的速度是多少米/秒?合多少千米/小时?

(9)小华的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6千米,他骑自行车去上学所用的时间是12分钟,小华骑自行车去上学的速度为多少米/秒?合多少千米/时?

四、联想变通

(1)公共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用固定于路边照相机连续两次拍照的时间间隔为2秒,车长为10米,如图2所示.由此可知,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约为多少米/秒.

(2) 甲乙两辆汽车在平值得公路上行使,为了反映两辆车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某人拍摄了议长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3所示.已知每隔2秒曝光一次,两车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反思总结】

反思: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反思本节课涉及到的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的优缺点:

总结:(1)本节内容涉及到的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2)本节内容的知识点:

【作业超市】必做题:完成课本后面练习和《课程练习》。

看了九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的人还看:

1.九年级物理电动机教案

2.初三物理电动机教案

3.人教版初三物理电动机教案

4.九年级物理电动机教学反思

第4篇

1课堂教学积极性的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充分发挥师生积极性的重要标志是:教师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献智献艺,学生为求得更高的学习水平而迎难拼搏.

1.1正确处理好教学的各种关系,形成良好看课堂气氛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但不放任自流,课堂上师生感情融洽,配合默契.实现活跃与恬静的统一,热情与凝重相统一,宽松与严谨步调一致.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1.2启发式教学,创设促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课堂教学情境

创设悬念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维,创设乐学情境,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奋进情境,发展学生个性等.如,在讲授“比热”时,设问:(1)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等的热量,升高的温度是否相等?(2)若要使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等的温度则吸收的热量是否相等?学生在讨论中自然得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热的多少,不仅与质量和温度有关,还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的结论.从而轻松引入比热的概念.

1.3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果上升

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生有着较大的收益,即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受到了教育.一堂课后,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拓展了学生的个性特色.师生迈向了新的境界.教师从我要教会过渡到我要教好,学生从我要学会升华到我要会学.

2正确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活力课堂

2.1实现教学备课教案的艺术再创造

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期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备课.备课前要抓课标、熟悉教材、阅读有关参考资料;了解学生心理特征,掌握他们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与掌握知识程度;要熟教材系列、思路、知识范畴和层次结构;要按教材实际、选择教法、设计双边活动,进而提炼加工形成教案.教案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备课的教案是教师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同时也可以适时开展师生共同备课,既融洽了师生的关系,活跃了学习氛围,又提高了思维水平,优化了教学效率.

2.2重视人本原理学习

人本原理强调教师的作用,重视人的潜能和价值,强调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平等相处,密切配合,实现教学民主化,是充分发挥各自积极性的必要条件.抓好教学反馈是密切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尊重学生,尤其对落后的学生更应多辅助.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共同解题,共同探讨科学的学习方法.师生交谈中既介绍了一般的学习方法,也讲解物理学中的常用方法,特殊的解题方法等.从而开阔了视野,诱发了学生求知欲望,获取了前进的拐杖.如,“220 V 600 W”的电炉,正常工作时电压多大?解这道题并不难,但通过启发讨论,有的学生从电压的多种变化来改变电炉相应的实际功率进行拓宽;有的学生把电炉与烧开水综合起来进行推广;还有的学生则从改变电炉丝的长度以改变电炉的功率.

2.3教师心理疏导,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激发状态下,人的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无激发时,人的能力只发挥到20%~30%.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正确的引导及时肯定和表扬、错误的应启发其更正,尽量用鼓励的语言.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题目的难度选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不仅对答案进行中肯的分析,也要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态度、表达予以鼓励性的评价.教学实践表明,无论是优等和后进生都非常认真对待课堂.关键是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回答问题适时给予表扬.要学好物理应:(1)多做习题;(2)勤于实验;(3)学习目的明确;(4)头脑灵活等.如“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时,组织学生讨论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先通过理论推导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滑轮组机械效率不同,同一滑轮组机械效率也会变化,然后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思考: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否一定要测四个量才行?至少要测几个量?启迪学生思维.

2.4教学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

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结构特点进行物理教学是发挥学习积极性的原则.实践表明,教师应用教学原则必须做到有意、有序、有度、有效.

2.4.1有意

教师需要挤出时间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学论方面的知识,按照青少年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特点指导教学.不能按陈腐的观念指导教学.

2.4.2有序

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就以解题为例,一堂课教师讲解的问题要有层次重点、思维需要有连贯性、内容应逐渐深化.教师选择题型时,基本概念(如,力、功与能、热量与温度、场与粒子等的建立),基本规律(如,牛顿、守恒定律等)的认识应有序加深,不能一步到位,而是螺旋式地上升.

2.4.3有度

首先是难度,讲得太深,学生云里雾里,讲得太浅,学生觉得无味乏劲.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考题出得太难,学生考得不理想;考题太简单,学生无所谓.教师要有适当的难度、层次、效果和知识覆盖面.其次就是量度,也就是讲多讲少,讲粗讲细的原则.有的教师提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替学生讲学生明白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能做到的情况.”这里要防止两个极端,前者教师只是粗线条讲基本概念和规律,用大量时间做大容量、高强度的解题训练、造成基本知识不扎实;反过来后者又讲得面面俱到,造成学生消化力的减弱.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把握课堂教学要点合理分配.

2.5展示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状况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原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包括动脑、动口、动手.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如让学生回答问题、上讲台写板书、实验演示动手操作、示范朗读、即兴表演、小组讨论等.学生为教师讲演,充分使教材的魅力融入到课堂教学氛围中.调动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法是多样的.巧设陷阱,激发争论,酝酿氛围,吸引学生,抓住关键,适当点拨,活跃思维.

2.6课堂讨论有助于牢固物理概念,深化知识

教学中前后知识是相互连贯,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中常会出现一些模糊概念.如,“力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这一节,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运动,要使物体运动就必须对它用力”的这种“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概念.教师设计讨论:(1)一人用力推墙,墙却未动,为什么?(2)一小球抛出后,不再受人的推力却能在平面上滚动很远,为什么?当学生明确了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也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时,再讨论:(3)物体运动状态和运动状态改变区别是什么?(4)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5)力作用在物体上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吗?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使学生对力和运动状态改变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2.7提高教学艺术,追求高效课堂

教师用富有魅力的语言、语调和谐、节奏恰当、形象生动、特色鲜明对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把诗词、谜语、口诀用于物理教学,可以活跃气氛,增强效果.如描写相对运动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又如,描写粒子与粒子群的“似是游龙戏凤、粒子愈来愈重,尽管不全同,一样电磁作用,难懂难懂,味道如何调弄,造在个中机巧,它是凡触滥调,要点规范群,只是葫芦老药,罢了罢了,一定比它更妙.”用此幽默风趣的导入帮助学生创造活力课堂.

2.8教学设备多样化运用创设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中用幻灯片讲解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用电脑模拟抛体运动、波的合成、光的全反射、显示物理过程的瞬间情况等都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加深学生记忆和掌握,进一步灵活运用.

3注重双边活动,启导学生求异思维

第5篇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3.理解机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

教学难点

能的概念的建立。

教具

钢球、斜槽轨道、小木块、砝码、弹簧。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能”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有热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飞行的子弹能把木板打穿,飞行的子弹能做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它们的能量由于物体运动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动、子弹由行、空气由于流动而具有能。

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静坐的人,足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炮膛中准备发射的炮弹,从飞机上投出的炸弹,被电风扇吹动的空气。

(学生回答)。

奔跑的运动员,飞机投出的炸弹,被吹动的空气具有动能。原因是运动员、炸弹和空气是运动的。而静坐的人和炮膛中等待发射的炮弹是静止的,所以不具有动能。

3.动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这是个带槽的木板,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滚下,到达平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做功,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近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第一次,我们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平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很显然,第二次木块被推的距离比第一次远得多。说明大钢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再做两次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很显然,钢球从更高的位置滚下来,到达平面上时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块被推的更远。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4.课堂练习。

(1)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

(2)火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停止后,它的动能=______。

(3)一辆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正在洒水,它的动能______。

(三)势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并没有运动,但是它们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人们在打桩时,必须把重锤高高举起,当重锤落下时可以做功,因为重锤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重锤下落时沿着重力的方向向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举高的重锤可以做功,将木桩打入地里。试想,一个重锤如果静止地压在本桩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锤只有在被举高的情况下才能做功,即重锤被举高时才具有做功的本领——能。

一池静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这一池静止的水如果处在高山上,水落下时就可以做功,把水车冲得转起来。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请大家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1)打地基时,质量是20千克的石头重锤和质量是100千克的铁制重锤被举得同样高,谁的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2)同一个重锤,被举高1米或3米两种情况下,哪种情况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说明大家能判断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看一个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讲授)

这是一个弹簧,把一个砝码放在弹簧上的小木板上,用力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此时,弹簧静止,没有动能。弹簧也没有被举高,也没有重力势能。可是大家想象,弹簧能不能做功?

能!放开手,砝码被弹簧举起来。

可见,被压缩的弹簧也具有能。这种能区别于动能和重力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所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弹性势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满时产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钟表的发条在卷紧时具有弹性势能,通过做功来带动钟表机件正常转动。

4.物体的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叫做势能。

(四)机械能

1.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学生回答)

飞机是运动的,它具有动能。飞机从地面飞上高空,所以具有重力势能。很多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2.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能量越大。物体做了多少功,必然消耗了多少某种形式的能。所以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例如,推出去的铅球,动能是300焦耳,重力势能是200焦耳,弹性势能为0,那么铅球的机械能就是500焦耳。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

(2)习题1、2、3。(盛重光)

第6篇

导学案的构成.从整体结构来看包括五大块.下面以必修一“1.质点、坐标系与参考系”为例加以说明.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可细分为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这也是学生在学习时的最基本的目标.即这节课我要学会什么.

(2)能力目标,这是在(1)的基础上的一个提升,不一定是当节课所能达到,蕴含了一些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3)德育目标,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最高层次,目的是使学生有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远大的志向,坚毅的意志品质.

例如,在学习“1.质点、坐标系与参考系”时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计.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像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3.理解坐标系概念.会用一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

(二)能力目标

1.在选择参考系时,能选择使研究问题方便的参考系.

2.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能否把物体作为“质点”来处理,初步掌握科学抽象这种研究方法.

(三)德育目标

从科学抽象这个研究方法中,渗透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二、课前导读

这一块主要是给学生课前预习使用,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有益处,但很多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毫无目的,制定课前导读,根据教学的需要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读书,提高读书的目的性,大大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1.质点、坐标系与参考系”可以这样设计:(1)我们学习的第一章是“运动的描述”,那么,什么是运动呢?(2)运动是具有物质属性的,是依赖于物体存在的.在物理学研究物体运动时,为什么又引入质点的概念?(3)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研究?(4)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回忆一下,我们在研究物体运动时,为什么引入参考系?你对参考系又有哪些认识?(5)分析一下,引入坐标系的原因?又是怎样正确、完整的建立坐标系的?

三、典例精析

我们在设计时一般每一节课选择十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这些例题能够充分的对应各个知识点,这些例题都是经过学科组反复酝酿,筛选出的一些在近几年大型考试中常考的一些题目,精选时特别注意和本节知识点对应.主要是给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当堂巩固.对于一些概念,规律,公式的区分及使用注意事项进行加强,认真分析知识、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必修-1质点、坐标系与参考系”可以这样设计:

1.在下列各运动中,物体可以当作质点的有()

(A)做旋转动作的体操运动员(B)远洋航行中的巨轮

(C)转动着的螺旋桨(D)绕地球运动的卫星

巩固质点概念理解

2.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

(A)船和山(B)山和船

(C)地面和山(D)河岸和流水

对应参考系概念

图13.如图1所示,物体沿x轴做直线运动,从A点运动到B点.由图判断A点坐标、B点坐标.

对应坐标系概念.

四、课后达标检测

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加深知识、规律理解,检测学习、掌握程度.独立思考、灵活应用.设计这一部分题目时,难度可以适当的加大.我们在此不再举例说明.

五、学习小结

第7篇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传统的传习教学方式方法被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所代替,学习内容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必将引起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对教案的编写做出新的思索: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组织好我们的体育教学活动?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去编写教案、完成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编写体育与健康课教案依据

1.适合学生生理机能变化特征

中小学生在7-18岁十二年的成长过程中,处于人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身体心理变化非常大。针对这一特点,在设计课程计划时,学生的生理机能现状就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方面,即教材内容应与学生的生理机能相适应。

2.适合学生心理发展变化

体育新课程关注的是人的培养,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来呈现的。事实上,7-8岁的学生和9-10岁的学生在同一活动中心理上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体育新课程中,教师课时计划的设计与制订撰写与实施,都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水平。否则,教案再丰富再华丽都是不能实施的。

3.重视主体的认知基础

①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围绕这一主体的要求来进行的,因此,在制订课时计划时,主体的认知基础就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制定课时计划内容的难度若超越了主体的认知基础,学生学起来就会产生一定畏惧感,于是“学生喜爱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就不足为怪了。所以,在编写教案、组织教学时,应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让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亲切感,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新的认知。

②教学的全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师生双方情感的交流过程,现代教学提倡进行情感式的交流,这种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必须建立在学习对象的情感基础上,如关注差异、师生平等、尊重人格、尊重选择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情感,唤起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二、体育与健康课教案的目标

编写教案(制定课时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师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传统的教案计划往往罗列了许多“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等等,但基本上是写来看的,很少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内容。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倡导一种全新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健康为本的学习方式,对于格式并不强求一致。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教师的课时计划应该有一些必要的构成要素,其余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取舍。

1.明确的显性学习目标

这种目标,不是“通过……使学生……”或“培养学生……”等,而是让学生上课第一时间了解到本节课将会“学习……”,通过学习能“懂得……”或“体验……”等,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直接面对学习目的并明确目标,从而主动地获得有效的学习。

2.提供可选择的内容

确定学习目标后,教师对整节课就会有一个全盘的计划。传统的计划强调的是统一,规范有序,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的差异。而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恰恰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因此,在一堂课上可以同时出现几种不同的活动方式,只要对达成的目标有利,是合理的,都应该提倡。

3.教学应是“为了全体学生”

我国传统的体育课源自前苏联,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教学模式,但经我们几代人数十年的发展与完善,已具备了我国自己的特色:阶段分明,构思严谨,程序不变,设计细致,因“材”施教,紧扣时间,独立性强。但这里的“材”是教材,而不是人才。这种程序化的设计,就像工厂生产一样,只考虑生产效率和质量。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只考虑动作技能学习的成功和达标率,并不考虑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转变,也不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不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因此,往往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愿参加活动,这难道不是违背了我们“教学应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宗旨吗?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提倡制定计划应该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思维的变化,强调整体教育效果。也就是说,课程的设计应该从学习目标引入,围绕目标的达成来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所做的一切努力应该对实现学习目标起积极作用。同时,还应学用结合,关注个体差异,关注不同能力的养成,在各种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是未来人才必备的条件。

4.课后小记

传统体育课很少有人注意课后的小记工作,只重视本课“完成某项技术学生有75%”等,还预先设计运动负荷图和是否达到设计等。而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不仅重视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明确了学生学习效果是否促进了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课后小记,它不仅是一些琐碎小事的一般记录,还可以把教师对本课的感受,学生的突出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统统记载下来,为今后制定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总结经验积累资料。

三、体育与健康课教案的表现形式

我们讨论研究了课时计划必须包含的要素,就可以运用这些要素来设计编写教案了。我们提倡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新教学形式,倡导一种人性化的学习方法。因此,教案撰写也应有个性色彩,并不强调统一格式,但必须有明确的、可操作的、灵活的、针对全体学生健康的目标,课时计划才能得以完整有效地实施。

第8篇

1 生态化教育视角的课堂特点

课堂生态与自然生态相似,又有一些不同,在生态化课堂中,师、生双方均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且生态系统中不同的学生个体存在个体差异,这些个体动态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难以预测的.生态课堂是一种新型的课堂范式,与传统课堂有其独特的地方,总体而言强调:共生性、开放性、协变性和整体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和谐自然

这与自然生态是一样的,强调课堂环境(氛围)的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实现生态化教学的基础条件,只有身心和谐,环境宽松,学生才能放飞思维,大胆表达,最终实现对生命本体的超越.

1.2 生命灵动

生态课堂是关注人的课堂,关注学生、关注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健康的人格,生态课堂是以人为主体,不仅仅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更关注人的成长,即师生共生共长,伴随着生态课堂人的生命价值获得提升,生命潜能得以充分挖掘.

1.3 整体、发展、开放

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都是系统化的,生态课堂的教学内容也应该系统化,知识与知识间应该有所联系,先学的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即知识教学呈现出整体性和发展性.同时知识的获得过程又不拘一格,应该具有开放性,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此外,教学的对象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应注重班级群体的发展.

2 高中物理生态化课堂实施策略

2.1 注重教案、学案设计

教案是“生态课堂”实施的保证,教案设计要明晰课堂建构思路,设计指导学生自学质疑、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和互动探究的问题与方法,通过“设问”“疑问”“追问”等问题串,突出教学策略的构建;预设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学案中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法,准备精讲点拨的内容和矫正反馈的练习.学案是“生态课堂”实施的关键,通过教师预设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自学、建构、质疑,为课堂活动的开展提供话题、主题、解决方案等.学案设计要立足学生实际,突出引导功能,符合教学流程,注重“问题串”设计的趣味性、启发性、层次性.

2.2 充分营造课堂生态环境

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然与和谐课堂环境,营造自主与合作学习氛围,营造多元评价与个性发展的空间,营造课堂生态环境的基点在于关注学生,注重学情分析.

学生是生态课堂的主体,课堂环境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原有认知经验出发,从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出发,结合学生学情来重组教材,尽可能地提升教学的直观性,通过教学内容的重组与优化,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社会价值,真正理解教材,饶有兴趣地学习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才能避免将教学内容的难度制定的过高或过低,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合学生.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的已有知识,我们教师不但要关注,还要将学生的已有知识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在教学环境的创设上,对于教材的处理不是一味地删减,有时也可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增添一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实现认识的拓展和提升.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除了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设置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情境、内容和问题外,本研究认为还必须走进学生多听听学生的心声,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全过程中的地位,学生不仅仅是教材的学习者,还应注意吸收他的建议,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3 重视“生态课堂”中的“问题设计”

(1) 确立核心问题.教师对照课程标准和学情在课前精心备课提炼重要问题,分解成有价值的问题、探究活动或习题,以阶梯的形式呈现.即课程标准问题化,问题习题化,习题阶梯化.

(2) 以“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运用生态课堂练学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上课前自学上课时展示、讨论,教师通过激励学生、通过检查展示指导学生自学、思考、质疑、暴露问题.即问题导学、检查导做、展示导思.

(3)以“问题”引领课堂灵动展开.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解决问题为主线,设计阶梯性的思考问题,通过“设问,疑问,追问”等连续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达成学习目标.把有价值的的问题抛给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传给学生,把动态课堂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形散而神不散的进行展示、交流、查阅、研讨等活动,可以以个人,小组,或全班为单位落实双核课堂.即以学生为核心、以问题为核心,实施课堂的双核驱动.

(4) 以“问题”促进课堂点拨与评价.点拨与评价是教师贯穿课堂的重要活动和任务.要给学生留有消化、思考的空间,切忌灌输.教师通过评价抓住教学之纲,在评价的过程中了解学情发现新问题,用问题检验学生是否达标,用问题促使学生巩固与成长.即用问题评价促学习、评价促互动、评价促生长.评价要有针对性、及时性、层次性和有效性.对迁移应用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矫正,及时进行变式练习.

3 生态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曲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方向教学片段

3.1 从学生的学情和生活情景出发设置问题导入

(1)提出问题:我们所学过的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哪些呢?

(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

(2)追问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呢?(运动轨迹都是直线)

(3)播放视频:过山车是一种刺激的娱乐设施,从生活到课堂:老师今天带来一个模型,看小车的运动.思考:小车的运动与我们所学过的物体运动形式有何区别?

运动轨迹是曲线……

3.2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探究规律

(1)曲线运动的位移

情境1:描述直线运动时,我们往往以这条直线为x轴,在直线上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建立直线坐标系.提出问题:曲线运动特点是运动轨迹为曲线,直线坐标系能否满足要求?

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坐标系?

在建立了坐标系后,位移自然也就可以表征和测量了.

(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情境2:提供多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炽热的微粒与飞出的链球,分别沿什么方向运动?

学生会猜想:可能沿切线方向.

便有了验证的需要.

实验探究:利用玩具小车,取一根细绳,系在小车的中间位置,在一个车轮下涂上红色的印泥,细绳一端用图钉定在较大的白纸上,开动小车,小车围绕圆心做曲线运动,运动时烧断绳子,小车离开,在白纸上留下运动轨迹.

学生观察讨论:烧断绳以后小车留下的印迹与圆弧的位置关系?(切线)

第9篇

一、备课的基本原则

1.组里的老师共同研究教法,备好每一节课,做到集体研究,精选试题,突出重点,难易适度。同时认真分析,认真评讲,做好备案。

2.紧紧围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这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组织全组教师继续学习与新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同时抓好“老带新,新促老”的工作,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

二、备课的过程

首先,确定备课的任务及其布置:1.任务:每次要备出两节新授课的内容,周一要订出一周的教学计划,最后由教务处统一张贴上墙,以供教师和学生参考了解。2.布置:每次备课提前一天把任务布置给老师,我组共8人,每四人为一备课小组,每组承担一节的备课任务。备课的老师要精心准备,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新旧教材的差异以及知识的传授时设计问题的思路。最后每组要拿出一个共性教案,每个教案复印8份,集体备课时要保证教师教案人手一份。

其次,备课的具体过程:我们组的集体备课具体分为个人钻研、集体研讨、定稿复印、科学使用“四环节”,具体为:

1.个人钻研。主要是指本组教师在集体备课前根据指定的备课内容,钻研大纲、教材、教参,在各自了解学生现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确立三维目标、教学重点及主要教法与学法、教具准备以及每一课时的主要教学思路等。教学思路要体现出师生的“双边”活动,以及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每人均要写出钻研内容的教学分析材料。同时,确立一位主讲人,在集体研讨前,写出详细的主讲稿――详案。

2.集体研讨。这一环节是集体备课的关键,研究教学三维目标的确立,教学过程的设计,突出重点、难点所采用的教法与学法,以及为提高教学质量所选用的教学手段等。主讲人陈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程序,并说明设计的理由。备课组的其他几位教师围绕主讲辅导情况,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对主讲辅导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结合自己所准备的钻研材料,提出补充、修改意见,同时主讲人认真做好记录,综合后实施到教案中。如(1)“平抛运动的规律”一节中的一个难点是:“做平抛运动的物体的瞬时速度与位移方向不共线。”当中心发言的老师提出难点后讲课时,应强调二者方向不同。有老师补充到,应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求解而暴露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错误的所在,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老师引导得出结论,速度反向延长线交于水平位移的中点。老师课前的这种备课,不论对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笔者认为都是一种学习和提高。(2)指出新旧教材的差异,如第6章的第二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第三节“万有引力定律”,在老教材中只是一节的内容,而且直接给出引力定律F=GMm/r2而新教材中分成两节研究,从太阳系天体间的引力到地球上的重力到牛顿的月地检验到万有引力定律。在学生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同时,让学生逐步体会到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与求证的重要性,而科学家发现科学规律的过程也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3)问题的设计要恰当,对学生要起到一启即发的作用。比如讲“万有引力定律”时,其问题的设计是这样的:首先,在学习关于牛顿探究天上人间的力是否是同一种力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①行星为何绕太阳转?月球、人造卫星为何绕地球转?②地面上的物体受到的力与上述是否相同?其次,在学习月-地检验时又设计了①月-地检验的目的是什么?②检验的原理是什么?③如何进行验证?并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由于这个问题难度大,学生在现有知识上不好理解,老师要给以恰当的引导,最后做好总结。

3.定稿复印。定稿前,主讲人根据集体研讨结果,结合本小组其他教师的意见,取长补短,补充完善原先的设计方案,撰写每一课时科学使用的教案,然后复印8份,确保全组成员人手一份。

4.科学使用。每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熟悉教案,领会教案的精神实质,然后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个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案的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教学环节进行修改、调整,备出自己的特色的教法、学法,凸现教师教学的个性和风格,教后要详实地写出自己的教后体会,教学效果及改进措施等,以备以后查阅、使用。以上四环节中,个人钻研记录、集体研讨记录为集体备课一稿,主讲人的修改稿为二稿,每位教师的使用稿为三稿。

第10篇

关键词:系统教学法;导学案;设计

中学物理导学案是在传统教案的基础上,按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设计出来的,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学习目标,理解学习内容,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因此,导学案不应是教学流程的简单呈现,而应是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案、一幅知识的“寻宝图”。美国著名学习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信息摄取、内化、储存和反馈的过程,即知识的知觉选择、理解领会、记忆储存和作业反馈的过程,所有教学活动都应为这一过程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系统教学法注重信息系统,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计划、有目标、循序渐进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和优化认知结构。据此,我们把中学物理导学案设计为五个部分,即:学习目标、学习准备、合作讨论、总结记忆和巩固练习。现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的导学案设计为例,对五个部分分别予以说明。

一、学习目标

系统教学法强调教学活动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当一个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本课的学习目标可确定为:

①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

②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③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④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日常现象。

二、学习准备

学生的学习准备是指学生认知心理准备,它不仅可以固定新知识的上位观念,还能改变认知先决条件和认知先决情感条件。在学习准备阶段,学生“有知有惑”。“有知”可以降低课堂教学的容量,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创造时间和认知条件;“有惑”则可以产生“学习心向”,即主动地将所要学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相联系的倾向性。《牛顿第一定律》学生除了“惯性与质量”这一问题没有专门学习外,对其他知识都已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他们只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却不了解这一观点为什么会延续两千多年;只知道伽利略做了个理想实验就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却不知道这一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因此导学案在这一部分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求知愿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做一些小实验,从而形成实践体验;阅读教材,回忆有关旧知识使之清晰化,复习相关技能使之熟练化;思考相关问题,产生“学习心向”,为“同化(原有认知结构量的增加)”或“顺应(原有认知结构质的变化)”认知作好充分准备。

①观察现象:人推自行车前行、汽车驾驶员都系安全带。

②观看视频:冰壶比赛。

③小实验:分别在布沙发上和玻璃板上滚动玻璃球,观察其运动情况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

④课前回忆:初中时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⑤阅读教材:思考“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什么能延续两千多年?”

三、合作讨论

合作讨论是系统教学法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整个教学流程的关键环节。学生学习方式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但这种接受性学习并不与机械学习划等号,而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只要教师能清晰地组织教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就可以积极主动地从原有知识结构中提取出最易于新知识联系的旧知识,导致原有认知结构不断重组,从而获得新知识方面明确而稳定的意义,即知识的心理意义。据此,导学案设计在这一部分应本着“低容量、高思维密度”的原则,创设条件以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观察图、表、文字、影像和参与实验,如伽利略理想实验模拟视频,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观点列表,实验“从一摞书中抽出其中一本”等,开展相互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等多种形式的讨论,实现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的充分作用,促进主体认知结构发生“同化”和“顺应”,从而促进主体智力的快速提高。

本课中笔者设计如下讨论题。

讨论题1: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和力关系的论述为什么能延续两千多年?

讨论题2:理想实验是如何设计的?它怎样说明了伽利略的思想?伽利略“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滚下去”的思想是如何产生的?笛卡尔对伽利略的观点作了哪些补充和完善?

讨论题3:为什么说惯性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与什么因素有关?

讨论题4:关于伽利略理想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完全是理想的,没有事实基础

B.是以可靠事实为基础,经过科学抽象,深刻反映自然规律的

C.没有事实为基础,只是理想推理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讨论题5:一个加速上升的气球途中从气球上落下一个物体,则物体在离开气球时

A.物体立即向下做自由落体运动

B.物体的速度为0,加速度方向向下

C.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均向上

D.物体的速度方向向上,加速度方向向下。

讨论题6:正确填出比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观点

讨论题7:谈谈你对牛顿第一定律产生过程看法。

讨论题8: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下列生活现象。

公交车上的乘客车启动时后仰、刹车时前倾,

从一摞书中快速抽出其中一本其他书不会掉下来,轻推冰壶冰壶离手后可以运行很长距离。

四、总结记忆

系统教学法注意随堂记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最有效的记忆是即时记忆。如果教学过程中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强记训练,学生就可以在刚刚学习新知识的较短时间内对知识有个印象,有利于学生掌握新学到的知识。而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形成知识结构,则有利于学习的保持和迁移。所以导学案应为这一部分留有显著的位置,提醒学生将在老师指导下总结出来的条目化、关系化、结构化的知识内容进行记录并强化记忆。在本节内容中,伽利略理想实验是牛顿第一定律产生的基础;在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时,人们认识到了物体具有惯性;而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是质量。将这些知识内容、联系列成结构图,将有利于学生对正确知识的记忆和运用。

导学案应设计一定的巩固练习。巩固练习是教学过程中巩固教学成果的一组“教和学有序变化行为”,是强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产生有效教学反馈信息的环节。巩固练习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课堂练习是紧接着强记训练后进行的练习,要求独立完成,不允许讨论,以便学生和老师都能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课后练习提倡独立思考,对部分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或相互讨论完成,但学生对自己的掌握情况须有一个准确的评价。教师通过对练习的检查、批改,及时获得学生学习状况的基本信息,并据此制定补救措施,调整教学方案。学生可以自行纠错,并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补习计划,调整学习行为,不断提高学习策略水平。

设计如下课堂练习。

1.下面几个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外力的作用

B.当物体的速度等于零时,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C.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一定受到外力作用

D.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是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

2.关于惯性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能够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B.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才有惯性

C.物体静止时有惯性,一开始运动,不再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也就失去了惯性

D.物体静止时没有惯性,只有始终保持运动状态才有惯性

3.关于惯性的大小,下列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 )

A.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容易让它停下来,所以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用相同的水平力分别推放在地面上的两个材料不同的物体,则难以推动的物体惯性大

C.两个物体只要质量相同,那么惯性就一定相同

D.在月球上举重比在地球上容易,所以同一个物体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惯性小

4.火车在长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原处,这是因为( )

A.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人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火车一起运动

C.人跳起后,车继续前进,所以人落下必然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的距离不易观察出来

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具有相同的速度

5.关于物体的惯性定律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惯性就是惯性定律

B.惯性和惯性定律不同,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是无条件的,而惯性定律是在一定条件下物体运动所遵循的规律

C.物体运动遵循牛顿第一定律,是因为物体有惯性

D.惯性定律不但指明了物体有惯性,还指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11篇

【关键词】物理 弹性设计 调整 质疑 平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28-02

著名的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的确,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更加强调了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过程,许多课程资源往往在师生互动、对话、讨论的过程中涌现和生成。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差异的,师生的一个闪念、一个举动、一个误会、一个忘形,都可能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这些“即兴创造”的随机事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进程和教学过程。假如处理得当,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麻烦”不再“麻烦”,反而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一、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初步理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明确指出:“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成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按照笔者的理解,这里所说的“预先设定”是指教师的教案,而“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成的体验”就是指要把传统的以教案为本位的课堂变成过程开放、动态生成的“生成性课堂”。

二、高中物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物理教学的生成是指物理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以学生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及思考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改变预设的计划,按照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物理教学活动而获得成功的过程。物理教学中的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物理课堂因为有了生成,才有了生命的气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心预设是物理课堂的一个起点。有了充分的精细的预设,才会有丰富的精彩的生成。没有预设的物理教案的准备,我们的物理课堂追求必然是空中楼阁。物理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营造成精心预设与随时生成相平衡的多元发展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应该是以课程预先设计和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的高效的新课堂。

三、预设与生成必定在弹性设计中契合

以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价值观指导下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完成的最后一个综合,就是将每节课具体要教学的内容与教学过程的事先策划结合起来,构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新基础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根据科学教学的学科特点,完全可以向学生渗透与工业、农业、医学等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如在热学中向学生讲解低温的获得以及在医学中的应用;在电学中向学生讲解工厂供电设备情况,电磁场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日常家用电路的改进设计等。

比如在学习抛体运动与平抛运动的时候,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什么是平抛运动?举出生活中物体做平抛运动的例子。将一张小纸团水平抛出,小纸团的运动能否看成是平抛运动?为什么?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回答出平抛运动的概念,列举生活实例。思考抛出的纸团的运动是不是平抛运动,通过对纸团运动的分析,理解平抛运动的条件――空气阻力相对物体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教师再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平抛运动的条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然后进一步揭示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通过演示实验,例如喷出的水柱显示了平抛运动的轨迹。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曲线,我们如何研究这个曲线运动的规律呢?根据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对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能否作出猜测?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来研究,将平抛运动分解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两个直线运动,分别研究这两个分运动的规律,最后再合成。并进一步探讨出在竖直方向,物体只受到重力作用且初速为零,与以前学习的自由落体运动条件吻合。由此猜测竖直方向分运动可能为自由落体运动。

在教学方案中,要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局限于认知,它还涉及到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他目标。目标的设定要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分析、对可能的期望发展分析的基础上。目标有“弹性区间”,这既是为了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教学过程的设计重在由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的全程关联式策划。至于终点,何时嘎然而止,并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水到渠成,不是硬性规定步子大小与全班齐步行进。过程的设计也要有“弹性区间”,可以通过不同的作业、练习、活动来体现。过程设计还要策划教学行进中的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活动效果的预测和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等一系列方面,最后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四、使调整贯穿过程,使预设融入生成

物理课堂的不可测因素很多,在预设实施中总会遇到一些意外,有的预设未曾顾及到学生认知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有的预设超越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力不从心;有的预设滞后于学生的实际水平,物理课堂的教学缺乏张力。无论遇到上述的哪种情况,都需要对预设进行调整,使物理课堂发生根本变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参与意识更强,使以推理为重点的物理思维训练、以类比为重点的物理思维训练、以实验为重点的物理探究能力训练、以形象或抽象为重点的物理内涵感悟都得到动态的生长。使抽象内容得到直观理解,具体形象内容得到抽象概括,使预设贴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学生。

五、在质疑追思中生发平衡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149—01

一、进行教学过程反思的内容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过程反思。一般而言,包括课堂教学情况和课后自我小结两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情况

教师的授课情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然会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将是教师今后提高教学水平的宝贵财富,应该重点记录下来。

反思成功之举。每一节课总有成功之处,如有趣的对话、典型的案例、逼真的演示、巧妙的设问、幽默的讲解、传神的体态、奇妙的方法、有益的启示、以及精彩的教学设计和授课片断,等等。教学中,这些闪光的现象俯拾皆是,只要我们留心,就不难发现。长期积累,教学经验自然会日益丰富。

反思失败之处。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即使最成功的教学过程,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如表达含混、处理欠当、方法陈旧、演示失败、指导不力、知识性的错误、以及教案与实际的脱节、甚至是解答不出学生的问题等,把这些“败笔”记录下来,认真反思,仔细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教学必然日臻完善。

记录感想体会。教师不但记录课堂教学活动方面的情况,而且当练习、作业、测验以及个别辅导后有感而发时仍可补记上。由于时间的制约,有些思路想法可能刚露端倪。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并记录,为日后深入探索思考创造条件。

反思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想法,善于采撷集体智慧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敢于创新,在有些问题上,学生的见地可能更高明,也具有想象力。有时学生的一个见解也会使我们有茅塞顿开之感,常常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应及时记录在案,以便教学相长。

反思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在上完一节课之后,应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倾听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改进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对学生的意见和问题,应该记录下来。

(二)课后自我小结

教学反思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教师的自我总结。那就是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要及时地对自己所授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1)教材处理是否合适;(2)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恰当,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3)教学内容深浅与量是否适度;(4)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否适用;(5)教学效果如何,查找成功或失误的原因等等。

二、进行教学过程反思的方法

(一)质疑反思

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人们认识事物初始只是以领会接受为主,而要真正理解其内在价值,则需要不断质疑才会有新的发现。我建议教师对教学过程要进行这样的反思:“这样做对吗?”“这样合理吗?”“这是最佳的方案吗?”“这是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有质疑才会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努力,有努力才会有发展,有发展才会有成功。

(二)对比反思

人们常常是通过找到某一事物的对立面的特征,来发现这一事物的本质属性。过去的经历对我们来说虽不可逆,但我们可以通过反思它的对立面,来坚定我们今后面对类似经历的态度。例如:听了名师的课,你觉得你的课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足,今后如何改进;学习报刊的文章后,有什么收获,这些经验我为什么没想到呢?这样反思并非“马后炮”,它暗示着我们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时怎样去想,去做。

(三)换位反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人的认识受自我经历的局限,难免会发生偏颇。“如果我是学生会怎样?”“这位同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个问题学生想不到是为什么?”教师经常这样换位移情地反思,对于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大有裨益的。

三、进行教学过程反思的方式

(一)物理课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就是把真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典型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我在设计《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课堂教学时,一开始就结合圆周运动的规律提出问题: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十分活跃,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二)物理教学实践后的小结与记好“反思笔记”

第13篇

关键词: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几点实践

《工程力学》是高职工科各有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针对高职职业教育的特点,就高职《工程力学》教学中的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目前《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想象能力不强

学生无法在课堂上直接将构件简化(抽象化、理想化)并建立合理的力学模型,导致后续的平面力系、空间力系以及材料力学的学习无法深入。

2.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知识储备不足

随着高考生源数持续下降,部分高职院校已因生源枯竭而面临严峻生存挑战,声誉好的学校要完成其招生目标也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不强,对《工程力学》中很多的理论知识无法理解与融会贯通。

3.教材结构陈旧滞后,内容过于繁杂

大多数《工程力学》教材过于强调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内容的重点集中在力学概念和理论阐述上,而不是在实际运用上,导致教学空洞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疲于大量的概念、理论、公式、图像等等的记忆和理解,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根本不去思考用于何处。

4.固守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

采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以及老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的一言堂式教学方

法;从学生已知的基本定律出发,导出一些定理和推论;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记住公式。这些方式的教学及沉重的课外负担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困惑与乏味。

二、《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1.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工程力学》的很多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时需要将生活中的实例作为知识载体,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一些概念传递给学生。如在讲力矩时,可从最常见的开关、门,最常用的扳手拧螺母等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以学生身边发生的、可直接接触到的事例为载体,进一步分析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力矩概念的理解,又丰富了课堂气氛,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2.调整教学难度、深度,优化教学内容

坚持“易学、易懂、学以致用”,采用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内容组织方式,从学生将来要从事生产岗位的需要出发,合理确定学生应具备的技术能力和知识结构。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删去一些陈旧和重复的内容。如《工程力学》由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组成,其中理论力学由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组成,运动学和动力学部分比较接近中学所学内容,在课时相对较少时可以考虑少讲或不讲。

3.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启迪引导

教师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多提问为什么,让学生自主探究。其次,对平面力系和空间力系等相似的知识点,让学生比较异同,加深理解。三是实行项目任务教学,打破原有理论体系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重新整合、序化、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载体”的课程结构,贯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开展项目教学,使教学内容的组织与项目工作过程相一致,按照实际的工作过程,分析各阶段所需的知识、能力及对素质的要求,对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和优化,从而形成了具体的工作任务。四是让学生有效成为学习主体,以老师为主体的满堂灌达不到对高职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不管进入哪个模块的训练,在一堂课(90分钟)中教师用最多3O分钟的时间通过简单的工程实例讲出包含本节课程重点中的重点内容,剩余6O分钟交给学生解决另外的工程实例,达到重点的强化和其它主信息的渗透。

4.坚持推行电化教学,完善教学手段

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整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如杆件零件的受压变形,可以用软性材料的杆件作受压演示实验,同时用动画,将杆件受压变形的整个过程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使学生明白并理解压力与变形的关系,通过实际模型的真实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地教学方式展现给学生,学生接受起来就很容易,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对《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可以有效增强学生专业理论基础和创新意识,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

5.课程教案的设计应层次分明、结构合理

课程教案以教学大纲为中心,将课程内容优化配置,制定相应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落实到每次课教案的编写。教案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控制及课后教学活动的延续,所以每次课的教案在结构上可分为教案首页、课堂教学、教案尾页三大部分。教案首页是对课堂教学活动总体设计的框架,及与课堂教学的衔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设计要依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的安排,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的。

6.课程教学内容应条理性、逻辑性强,由浅入深,重点突出,难点深入浅出,分析透彻

1)根据教学大纲将课程内容分为静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块四大模块,使学生接收到一个知识点清晰的力学主线。

2)在讲授时将内容分为核心讲授模块、拓展模块和选修模块。

(1)核心讲授模块

第14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将开展全面推广使用新教材,同时与文字教材相配套的音像教材也逐步到位。教师如何使用好音像教材,最充分发挥音像教材所特有的作用,这是电化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根据多年生物学电化教学的实践,我们对音像教材的备课谈几点看法:

一、“通读”(通看)音像教材,了解音像教材的内存和特点 一般情况下,教师备课必须做到3点:一备教材,二备教法,三备学生。教师备课比较重视文字教材(主要是课本),而忽视音像教材的备课,因而在电教课中,往往不能充分发挥音像教材所特有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首先要“通读”有关音像教材(投影片、幻灯片、录像片、教学光碟、影片、录音等),充分了解音像教材的内容特点及使用方法、片长、编者意图。录像片、科教片必须多播放几遍,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备课时才能全面考虑,精心设计教案,为保证上好电教课作好充分准备。

二、选择使用音像教材,发挥其最佳作用 不同的音像教材,都有其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特点。要想尽可能地发挥不同音像教材的最佳作用,选择合适的音像教材是保证电教课成功的关键之一。教师在考虑使用音像教材时,就必须对不同的音像教材(有相同的或相似内容的)进行比较,根据教学的时机需要,选择使用。这样,才有可能发挥不同音像教材的最佳作用。讲生物结构时,如:细胞的结构、根的结构、茎的结构、叶的结构、心脏的结构……最好选投影片或幻灯片。因为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这些结构的名称、组成和作用。投影片和幻灯片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整个结构清晰地展现在大银幕上,若是表现植物体内水份运输、有机物输送及动物体的血液循环等,还可以来用线条动片(即摩尔条纹片)。在表现生物体形态、动态过程(即生长、运动等)时,最好选择录像片(目前可用来教学的光碟很少,有的也只是题库,教室的硬件还没到位),因为摄制的实景、制作的动画显示出来的画面形象、具体、逼真,再加上音乐、音响、字幕的配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剪辑”有关教学录像片,“填补”音像教材的空白 教师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配套音像教材的时候,有的内容配套音像教材中没有,这时教师可考虑在其它教学录像资料片中选择、剪辑,填补配套音像教材的空白。现有的配套音像教材,在内容选择、时间编排上不尽人意,同样需要教师、电教教研员一起研究音像教材,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剪辑其它教学录像资料片,为电教所用。例如,初中生物学“动物的摄食”一节,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水螅、青蛙、啄木鸟的摄食方式及捕食器官的结构和与捕食方式相适应的特点。这部分内容配套录像片是没有的。为了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以上3种动物的捕食器官及捕食的过程。教师可在其它录像片中进行剪辑:“水螅的捕食”可剪辑上海教育学院摄制的《水螅》录像片,“青蛙的捕食口可剪辑福建电教馆摄制的《庄稼汉的好朋友》录像片(原为小学语文使用的录像片),“啄木鸟的捕食”可剪辑南京电教馆摄制的《啄木鸟》录像片。有关“血液循环、消化和吸收”可剪辑深圳电教馆引进的《生命的奥妙》录像片。有的内容还可以从收集的电视节目如:《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科教节目上剪辑下来,用于教学。由此可见,教师剪辑有关录像片时,既要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更要考虑教学的实际效果,才能有效地发挥音像教材这种电教媒体的优势,提高电化教学的教学质量。

四、精心设计教案,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教师备课时,在了解音像教材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选择或剪辑好音像教材(录像片)后,就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精心设计好教案,考虑最佳的教学方法,特别是电教媒体——音像教材与其它传统教学媒体一一挂图、模型、标本等的有机组合运用,并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特有作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第15篇

一、“通读”(通看)音像教材,了解音像教材的内存和特点

一般情况下,教师备课必须做到3点:一备教材,二备教法,三备学生。教师备课比较重视文字教材(主要是课本),而忽视音像教材的备课,因而在电教课中,往往不能充分发挥音像教材所特有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首先要“通读”有关音像教材(投影片、幻灯片、录像片、教学光碟、影片、录音等),充分了解音像教材的内容特点及使用方法、片长、编者意图。录像片、科教片必须多播放几遍,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备课时才能全面考虑,精心设计教案,为保证上好电教课作好充分准备。

二、选择使用音像教材,发挥其最佳作用

不同的音像教材,都有其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特点。要想尽可能地发挥不同音像教材的最佳作用,选择合适的音像教材是保证电教课成功的关键之一。教师在考虑使用音像教材时,就必须对不同的音像教材(有相同的或相似内容的)进行比较,根据教学的时机需要,选择使用。这样,才有可能发挥不同音像教材的最佳作用。讲生物结构时,如:细胞的结构、根的结构、茎的结构、叶的结构、心脏的结构……最好选投影片或幻灯片。因为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这些结构的名称、组成和作用。投影片和幻灯片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整个结构清晰地展现在大银幕上,若是表现植物体内水份运输、有机物输送及动物体的血液循环等,还可以来用线条动片(即摩尔条纹片)。在表现生物体形态、动态过程(即生长、运动等)时,最好选择录像片(目前可用来教学的光碟很少,有的也只是题库,教室的硬件还没到位),因为摄制的实景、制作的动画显示出来的画面形象、具体、逼真,再加上音乐、音响、字幕的配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剪辑”有关教学录像片,“填补”音像教材的空白

教师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配套音像教材的时候,有的内容配套音像教材中没有,这时教师可考虑在其它教学录像资料片中选择、剪辑,填补配套音像教材的空白。现有的配套音像教材,在内容选择、时间编排上不尽人意,同样需要教师、电教教研员一起研究音像教材,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剪辑其它教学录像资料片,为电教所用。例如,初中生物学“动物的摄食”一节,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水螅、青蛙、啄木鸟的摄食方式及捕食器官的结构和与捕食方式相适应的特点。这部分内容配套录像片是没有的。为了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以上3种动物的捕食器官及捕食的过程。教师可在其它录像片中进行剪辑:“水螅的捕食”可剪辑上海教育学院摄制的《水螅》录像片,“青蛙的捕食口可剪辑福建电教馆摄制的《庄稼汉的好朋友》录像片(原为小学语文使用的录像片),“啄木鸟的捕食”可剪辑南京电教馆摄制的《啄木鸟》录像片。有关“血液循环、消化和吸收”可剪辑深圳电教馆引进的《生命的奥妙》录像片。有的内容还可以从收集的电视节目如:《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科教节目上剪辑下来,用于教学。由此可见,教师剪辑有关录像片时,既要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更要考虑教学的实际效果,才能有效地发挥音像教材这种电教媒体的优势,提高电化教学的教学质量。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