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护理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护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护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护理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10年10月45位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男性患者,年龄60~84岁,平均68.7岁。

1.2 方法

其中1期矽肺合并肺气肿28例,2期矽肺14例,3期矽肺3例,采取心理疏导、饮食指导、病情观察、咳嗽、咳痰的对症护理、功能锻炼、电话随访。

1.3 结果

经护理干预后45例,除2例因年龄大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去世,43例通过护理干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症状减轻,情绪稳定,能正确对待疾病,身心状态良好。

2 护理

2.1 病人评估 1期矽肺即使肺功能下降不影响正常生活,但当身体抵抗力下降,患呼吸系统疾病,可引起咳嗽、咳痰症状加重,反复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发生,进行性加重。2期矽肺肺功能明显下降,胸闷、气短、缺氧等肺气肿症状。3期矽肺支气管痉挛或粘膜水肿,缺氧出现紫绀,合并肺心病时,颈静脉怒张,肝肿大、下肢水肿。

2.2 心理护理 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因为长期患病,影响日常生活,不同程度出现焦虑、紧张、恐惧、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我们针对病情及心理特征及时给予精神安慰,心理疏导。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和氛围,有计划地进行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病因、治疗和预后等知识宣教,取得患者的信任,并主动与患者接触,肯定他们为国家煤炭事业所做的贡献,耐心倾听工人师傅的诉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培养患者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与其家属配合,逐渐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3 生活及饮食护理 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室内每日上午9:00~10:00,下午15:00~16:00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根据每一个患者的病情给予卧床休息,坐位或半卧位,衣服宽松,被服松软、暖和,以减轻对呼吸运动的限制。对心、肝、肾功能正常的病人,给予充足的水分和热量,每日饮水量1500ml以上,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降低痰液黏稠度,使痰容易咳出。适当增加蛋白质、热量、粗纤维饮食,低糖饮食,可避免血液中二氧化碳过高,可以在食物中加入不饱和脂肪酸如:黄豆油、花生油等。粗纤维食物可预防便秘,避免产气食物,可以预防腹胀。高蛋白食物提高能量,强壮肌肉和骨骼。

2.4 病情观察 病人急性期有明显的咳嗽、咳痰及痰量增多,缺氧发绀加重常为原发病加重的表现,注意观察神志、呼吸、心率、血压及心肺体征变化,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节律及血压的变化,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5 咳嗽、咳痰对症护理 (1)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鼓励和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咳嗽,指导病人每日2~4小时定时进行数次随意的深呼吸,在吸气终了屏气片刻后爆发性咳嗽,排出呼吸道内分泌物。(2)胸部叩击:五指并拢,呈空心掌叩击胸部,叩击从肺底到肺尖,肺外侧到内侧,叩击时间15~20min,每日2~3次,注意观察病人面色、呼吸、咳嗽、排痰情况。

2.6 呼吸功能锻炼 (1)腹式呼吸锻炼方法:患者取立位、坐位和仰卧位,做深呼吸,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前,用鼻子吸气时尽力挺腹,用口呼气时腹部内陷,尽量将气呼出。吸气2秒,呼气4~6秒,吸气与呼气时间之比1:2或1:3。(2)缩唇呼吸锻炼方法:通过缩唇形成的微弱阻力来延长呼气时间,增加气道压力,延缓气道塌陷。[2]用鼻吸气,缩唇做吹口哨样缓慢呼气,自动调节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缩唇程度,每天3次,每次30分钟。以上两种锻炼方法达到提气容积,减少无效腔,增加肺泡通气量,提高气道内压,防止小气道的过早闭合,增强肺泡换气,改善缺氧,缓解气促的症状。

2.7 电话回访 患者出院后护士每月一次电话回访,询问身体情况,告诉病人做到生活规律、预防感冒、避免受凉及与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触,避免烟尘吸入,如天气良好多到户外活动,提高呼吸肌力量,改善呼吸。

3 小结

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生命健康。早期预防并采取有效地治疗和护理,可改善患者的预后,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是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好转的有效措施。护理人员应加强相关知识学习,更好地为临床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护理;呼吸疾病;生命质量

在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中,护理人员除了掌握各类常见疾病的特点、症状,及时制定行之有效的规范化护理方案外还应该应从老年患者的社会适应、心理健康、身体健康需求等方面出发,加强护理干预措施。本文研究了在常规的护理方法上加强护理干预对老年呼吸道疾病的护理效果,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9月138例为研究对象,男78例,女60例,年龄56-76岁,平均年龄66.3±8.4岁,慢性支气管炎73例,平均病程20.9±12.3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5例,平均病程20.2±6.3年。这两种疾病都有且患有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37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符合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专业会议制定的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诊断标准[1]。COPD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2007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排除认知有障碍;心、肝功能不全;妊娠或哺乳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将138例资料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其它护理。运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行为医学量表手册》的质量评定表[1]和我院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受试对象进行调查,包括:躯体、 心理、社会功能,家属及患者满意度、治疗效果等指标。6个月后观察两组护理的效果。

1.3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护理 常规护理:①清理呼吸道:指导患者咳嗽,患者咳嗽时指导其用手压住腹部,两肩稍向内弯,头稍向下,连续咳嗽数次,痰液已进入至支气管及咽部再用力咳出。②引流: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根据病变部位采取不同姿势作引流,引流必须在餐前1小时进行,每日2次。③氧疗护理:老年COPD患者,大多伴有CO2潴留,应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1-2升/分)。④卧姿指导护理:半卧位,患者容易接受;侧卧,左侧病变或有胸水的病人不能耐受左侧卧,可有意识的指导患者进行右侧卧位。

1.3.2观察组护理 采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以下护理:①心理指导:耐心与患者沟通病情状况,告知治疗的进展。②净化病房内空气:及时清理病房垃圾,净化病房空气,指导注意自身的卫生,以控制感染。③饮食指导:鼓励患者多喝水,淡化痰液粘稠度,多吃含磷和抗氧化高的食物,增强自身的抵抗力。④运动指导: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抵抗力。⑤指导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吸呼气锻炼,可采用腹部呼吸训练或缩唇式呼吸训练方法,将气体慢慢呼出,尽量呼出最多的气体。

1.4疗效评分

生活质量评估:生活质量根据行为医学量表手册评分[3]。治疗效果按显效,有效,无效三级划分,有效率=显效+有效。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按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级划分,满意率=满意+较满意。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卡方检验,以百分率表示,取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生命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两组的生命质量有明显差异,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两组患者护理后生命功能评分的比较(±s)

2.2两组治疗效果和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显效32例、有效35例、无效2例;观察组显效39例、有效28例、指标无效2例,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对照组满意30例,较满意29例,不满意10例,观察组满意49例,较满意18例,不满意2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48,P

3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看病治疗和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无疑是对医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要求提高了。老年人随着器官的衰老,出现肺活量减弱,残气量明显增加等症状的概率就会增加,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通常有有体质虚弱,病情反复、久治不愈等状况,这些状况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4]。要治愈呼吸道疾病,对患者的护理的要求比较严格,在老年呼吸疾病的护理中,应当注重保障患者的呼吸畅通和生活质量[5]。

本文研究显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指导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对患者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而净化空气利于减少患者的呼吸道感染,对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帮助。人在患有呼吸道疾病时常常不喜吃东西,这对健康是十分不利的,饮食指导可以增加患者食欲,为生命提供能量。本研究还表明,适当的运动对呼吸道疾病康复是有利的。

综上所述,有效的护理措施不仅能提高了老年呼吸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和战胜疾病的决心,还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樊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6):4699-4700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3]《行为医学量表手册》(特刊)邮购[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6):517

第3篇

【关键词】 心血管;血压;护理

心血管系统疾病一直是人类多发的疾病之一,特别是冠心病更加危害人类,尤其是中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近50年来不论在农村或城市,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上升趋势。这对医疗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相应增加了护理工作的困难。本文就如何完善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 护理方法

1.1 做好入院评估:心血管内科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将病员安置在监护室还是普通病室,普通病室又分离护士站相对近和远的,要求护理人员将急重症患者安置在监护室,护士根据患者情况留陪伴。患者入院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护理过程准确无误。

1.2 做好重点环节的管理:心血管内科患者病情重、变化快、部分患者疗效相对较差、病员年老体弱,加上用药特殊,所以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加强重点环节的管理。

1.3 心理康复指导:多数心血管疾病均不易治愈,常反复发作或需长期治疗,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精神负担。我们应积极让患者参与护理过程,从心理层面上帮助其准确认识疾病的本质和特点,缓解他们的心理冲突,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同时还应及时发现患者不良情绪,及时做好心理护理,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1.4 仔细观察病情 及时了解病人主诉,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 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对危重者应使用心电、呼吸、血压监护。 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好皮肤护理,防治压疮的发生;病房内空气要新鲜,温度、湿度适宜,做好口腔护理,预防交叉感染;密切观察患者进食情况,避免摄入高钠、高脂饮食及暴饮暴食,也应避免摄入太少,以免引起水、电解质失衡;根据专科用药特点,做好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应加强夜间巡视。

2 实施人性化服务

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的结合,护士要做好护理工作,必须掌握各种护理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以娴熟的护理技术取得病人的信任,打消患者的不安情绪,帮助病人尽快进入角色,使病人能够配合医生护士进行诊治。对患者存在的疾病状态或潜在健康问题进行评估,及时了解病人主诉,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为患者解决问题,按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对危重者应使用心电、呼吸、血压监护。充分体现人性化服务。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决定着人性化服务的成效。护理人员要不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整体素质,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

护理措施在不断提高基础护理的同时,生活护理应是关键,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人因其特殊特点饮食上大多要求低盐,低脂的治疗型饮食,有些老年人不愿意接受,尤其是对一些已习惯吃较咸食物的病人。我们应根据病情耐心讲解饮食的重要性,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讲解低盐、低脂的重要性,以及应怎样地配合医生与护士的治疗。另外,老年人牙齿松动,咀嚼不便,味觉减退,应尽量给予软,易咀嚼,易消化的含纤维较多,色泽新鲜的多样化食物。同时要防止发生便秘,适当使用缓泻剂,促使粪便软化排出。对心梗病人嘱其大便不宜用力,以免加重病情。在加强生活护理的同时,我们还要密切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心血管疾病药物对老年患者在剂量上与中年人有很多不同,因此,要根据老年人排泄能力差,肾功能减退的特点,严格剂量,仔细观察其精神状态、血压、尿量及胃肠道反应。

3 康复期日常生活护理

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血管病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还要从一些细节入手,防范心血管病的发作,如要做到“六不要”:即不要猛烈回头,老年人一般颈椎有些问题,回头过猛容易产生脑供血不足,诱发短暂性脑缺血;老年人还不要泡澡,泡澡时会引起血管扩张,导致供应心脑血管的血液量下降,另外温度太高还会产生三氯甲烷等有毒成分,散发到空气中后被人体吸收非常不利于健康;老人还要注意不能喝冰镇饮料,以免刺激冠脉痉挛,导致心血管意外发生;还要注意不要吃得太饱和酗酒;也不要空腹跑步,否则会增加心脏和肝脏的负担;老人还要注意尽量不要使用蹲式洗手间,最好使用坐便器,以免站起来过猛导致发玻换季时分别减药如今有的高血压病人血压控制得比较好,已经在130/80这个正常范围内,于是开始考虑停药的问题。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正确健康的教育,及时的实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复发率,最大限度的降低临床死亡率以及更好的提高心血管患者的生活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第4篇

例1 患者,女,76岁,因“咳嗽、发热伴纳差、乏力1周加重2天”门诊以“肺炎”收入院。既往体健。体格检查:T 39.0℃,P 100次/分,R 25次/分,BP 140/90 mm Hg。患者老年女性,发育正常,贫血貌,自主,查体合作,头颅五官未见畸形,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音,心率100次/分,节律整齐,无杂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28.6×109/L,中性粒细胞0.90。胸片示肺炎。腹部B超示肠胀气。

入院后给予阿奇霉素、头孢曲松钠及清开灵等治疗5天病情无好转,复查血常规白细胞34×109/L,B超示下腹部见液性暗区。遂转入外科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宫腔化脓,脓液约500 ml,术后给予抗感染、支持治疗15天,患者痊愈出院。

例2 患者,女,87岁,因“发热咳嗽1天”门诊以“肺炎”收入院。既往体健。

体格检查:T 39.6℃,P 120次/分,R 30次/分, BP 140/90 mm Hg。患者老年女性,急性病容,自主,查体合作,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音,心率120次/分,节律整齐,无杂音。胸片示肺炎。

给予青霉素头孢曲松钠及清开灵等治疗1天体温降至正常,3天后出现腹痛,查体见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胆B超示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家属拒绝继续住院治疗,出院10天后死亡。

讨 论

诊断思维片面,查体不仔细2例病人均以“肺炎”收入院,入院后未仔细查体,便以“肺炎”给予抗感染等治疗,提醒我们医务人员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病人都应详细询问病史及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力争做到“尽早明确诊断,尽早正确治疗”。

第5篇

【关键词】 系统性护理干预;妊娠糖尿病;疾病知识;妊娠结局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186

GDM是指妊娠期间首次发生的糖代谢异常疾病, 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GDM可增加孕妇及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因此妊娠期积极控制孕妇血糖对改善其妊娠结局具有重要的意义[1]。相关研究指出[2], 针对GDM患者进行的系统性、有计划的饮食及运动控制指导, 让其建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生活方式, 对改善患者血糖及妊娠结局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探讨系统化护理干预对GDM患者疾病知识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4年5月~2015年5选取本院收治的84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均为孕早期(孕8~12周)患者;经糖耐量测试患者两次或两次以上空腹血糖≥5.8 mmol/L;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愿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妊娠前糖尿病;肝脏、肾脏、心脏等功能异常患者。有流产史、早产史、巨大儿分娩史、死胎史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各42例。对照组初产妇26例, 经产妇16例, 年龄22~44岁, 平均年龄(28.7±5.1)岁, 孕周8~12周, 平均孕周(9.44±1.22)周;观察组初产妇27例, 经产妇15例, 年龄22~45岁, 平均年龄(29.4±5.2)岁, 孕周8~12周, 平均孕周(9.42±1.19)周。两组患者产次、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 包括常规性孕期宣教及孕期指导,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系统性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包括:①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密切留意患者情绪变化, 应给予其心理疏导及关心, 耐心向患者讲解治疗方法及病情, 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水平及治疗积极性。②饮食干预:制定合理饮食方案, 通过对孕妇身高、体重等情况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 并计算出孕妇每天所需的营养物质及总热量的比例, 并根据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等3大营养物质占总热量的比值, 确定患者三餐所需的热量及营养, 并合理搭配食物, 同时制定出适合每例患者的营养食谱。③运动护理干预:适量运动能有效缓解患者病情, 消除患者精神压力, 因此应根据患者个人喜好及自身情况制定不同的运动方案, 如孕妇体操、太极拳、散步等, 运动强度以患者可承受为宜。④随访护理:为孕妇建立孕期档案, 通过门诊、电话随访, 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同时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 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每周对患者随访1次, 随访至孕妇分娩。

1. 3 观察指标 糖尿病疾病知识调查问卷:采用柳珍莉等[3]设计的糖尿病疾病知识调查问卷对患者疾病知识进行评价, 主要包括基本知识、饮食知识、糖尿病药物知识、运动治疗、运动知识等5个维度共40题, 满分 50分, 问卷经内部一致性检验经过Cronbach’s α检验, 信度值为0.867, 效应尺度为1.050, 能很好反映出护士糖尿病疾病知识水平。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糖尿病疾病知识对比 观察组干预后疾病基础知识、血糖监测、用药知识、饮食知识、运动知识及总评分等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2. 2 两组患者母婴妊娠结局对比 观察组出现剖宫产率12例(28.57%)、妊娠期高血压2例(4.76%)、羊水过多1例(2.38%)、胎儿窘迫发生率2例(4.76%)、巨大儿1例(2.38%)、早产3例(7.14%)、新生儿窒息2例(4.76%)等并发症, 对照组则出现剖宫产率28例(66.67%)、妊娠期高血压10例(23.81%)、羊水过多10例(23.81%)、胎儿窘迫发生率10例(23.81%)、巨大儿9例(21.43%)、早产15例(35.71%)、新生儿窒息12(28.57%)例,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认为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妊娠期健康教育、血糖动态监测及胰岛素是治疗GDM的5大方法, 其中饮食干预是目前治疗GDM最常用的方法, 但是饮食过程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 患者难以按要求持续进行干预。系统性护理干预是指通过改善患者生理、心理不适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3]。研究指出[4], 对慢性疾病患者应用系统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吴丹等[5]对GDM患者应用系统性护理干预, GDM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本研究结果与之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干预后疾病基础知识、血糖监测、用药知识、饮食知识、运动知识及总评分等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系统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GDM患者疾病知识,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积极性, 有助于控制及改善患者病情, 降低GDM患者不良妊娠结局,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林艳玲, 杨文莉, 李萍华, 等.心理护理联合运动疗法在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 2014, 11(3):272-273.

[2] 李小梅, 孙卫江, 方艳芬, 等.综合护理干预在妊娠糖尿病孕妇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5, 21(13):49-50.

[3] 柳珍莉.整体护理在妊娠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13):28-30.

[4] 赵静玲.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3):513-515.

第6篇

关键词:血液系统疾病 侵袭性真菌 人性化护理 临床效果

在医学上,相关的研究表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概率在3%~20%,平均为9%。由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病率和发病率较高,而且具有很高的致命性,因此,侵袭性真菌感染仍然是需要重视的一大难题。为了降低侵袭性真菌感染率,本文研究将人性化护理应用于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研究其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60例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介于16岁~71岁,平均年龄36.8岁。其中包含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2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5例,非霍杰金淋巴瘤(NHL)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3例,NHL/ALL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各3例。此外,还包含有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织胞浆菌病、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各有2例。根据相关的血液系统疾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所有病例中确诊6例,经临床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6例(胸部CT影像学分析结合痰培养真菌呈阳性),拟诊15例(胸部CT影像学),经验性治疗33例(采用化疗治疗、激素治疗、广谱抗生素治疗在3d~5d内无效)。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

增强医院的感染控制服务,及时发现可能引起感染的环节,在护理过程中提高警惕,从患者入院到结束治疗出院的时间内,严格按照医院规定进行护理,并在出院后提供后续的护理服务。护士首先计划一天的输液治疗,评估计划每天的输液患者是否符合标准,如果符合相关标准,准备输液。在输液的过程中要注意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某些化疗药物的降解。护士应该熟悉每种药物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熟悉化学组成以及功效,并能够正确的使用药物,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所了解,并熟记相应的处理方法。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及时的沟通,实时的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避免事故的发生。

1.2.2监测和干预

对患者的身体状态进行监测,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及时的采取措施。实时监测生命体征,比如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如果生命体征在基线,则应该立即结束输液。经过4h的治疗之后,重复监测这些体征。按照规定的操作顺序抽取血培养和大小便培养标本。畏寒的患者注意保暖,如果出现持续的发热和寒战,患者应该延长住院时间,进一步进行治疗。给予患者充分的水和营养,提高患者自身的抵抗力。

1.2.3健康教育

为了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负担以及对病情的恐惧,需要将化疗的基本常识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让其对化疗有基本的了解,尽可能的降低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侵袭性真菌感染,减少与治疗相关的忧虑。了解与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发烧发热,做好接受治疗的准备工作。护理人员应该在输液之后,在可能引起感染的早期经常监测体温,及时防治感染。对于畏寒的患者,护士应该提醒患者带好防寒衣物。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统计学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校验,以P

2结果

在患者出院时进行两组患者情况的比较,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统计结果显示,将人性化护理应用于血液系统疾病联合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护理中,使得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得到了更好的护理,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证明人性化的护理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3结论

真菌感染是血液系统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尤其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极易感染侵袭性真菌。对于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来说,存在的玉环因素众多,不仅包含疾病本身的因素,还包含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因素。血液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1)有过往病史,包括真菌感染、消化道粘膜、呼吸道、皮肤真菌感染病史;(2)骨髓的抑制状态;(3)器官功能状态,比如肾功能、肺功能出现异常情况。因此,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防治方面,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和抗真菌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对药物产生反应。最常规的用药方式是输液,由输液引起的副作用常见的有发热、寒战、呼吸困难等。而且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大部分是经验性治疗,因此,良好的护理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也是真菌感染预后的关键因素。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对于真菌感染者的治疗尤其重要。此外,患者坑内会出现不停程度的血小板减少症和贫血症,需要经常监测,及时输注血小板和红细胞,常规检测两天内的血常规。总之,对于血液系统疾病联合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应该在护理过程中加强人性化的护理,切断感染途径,减少感染几率,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章金娟.血液系统疾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护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09).

第7篇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

植入综合征(es)也叫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是骨髓移植后常见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其主要表现是发热、红皮样皮疹及非心源性肺水肿。自体骨髓移植后es的发生率为7%~55%,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es的发生率则高于自体骨髓移植。2008年9月,我院对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病人实施同基因外周血造干细胞移植术,移植后出现高热、红皮样皮疹等症状,临床诊断为es,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人,女,33岁,于2008年9月1日以mdsra入层流室行同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病人入院血常规检查示:wbc 6.39×109/l,hb 68 g/l,plt 148×109/l。次日开始bucy预处理:马利兰(bu)0.8 mg/(kg·d),每6 h一次静脉滴注(移植前8、7、6、5 d),环磷酰胺(cy)60 mg/(kg·d)静脉滴注(移植前3、2 d)。9月10日回输其同卵双胞胎姐姐的外周血干细胞150 ml,单个核细胞数为3.28×108/kg。移植后3 d开始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血常规检查示wbc 0.87×109/l。移植后6 d病人体温升高至39.4 ℃,轻度胸闷憋气,腰部出现暗红色皮疹,伴瘙痒,血常规wbc 0.09×109/l,肝功能检查示谷丙转氨酶190 u/l,应用万古霉素2 g、泰能1 g抗感染治疗。移植后7~8 d,体温波动于39.7~41.2 ℃之间,胸闷憋气加重,全身皮肤出现密集暗红色皮疹并融合成片,剧烈瘙痒,血常规示wbc (0.07~0.11)×109/l,肝功能检查示谷丙转氨酶159~561 u/l,谷草转氨酶138~169 u/l,血清总胆红素27.68~34.25 μmol/l,诊断为es,给予甲强龙40 mg/d静脉滴注,停止使用gcsf。移植后9 d体温逐渐下降至38.1 ℃,血清总胆红素10 μmol/l,谷丙转氨酶1 217 u/l,谷草转氨酶138 u/l,继续应用甲强龙治疗。移植后11d体温恢复正常,瘙痒减轻。移植后16 d皮疹消退,谷丙转氨酶降至117 u/l,谷草转氨酶降至14 u/l。移植后22 d血常规示:wbc 3.13×109/l,hb 70 g/l,plt 62×109/l,肝功能恢复正常,好转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病人入层流室后护理人员热情接待,详细介绍病区环境、主治医师、责任护士、预处理方案以及化疗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消除病人对环境的陌生感和化疗的恐惧感。指导病人使用可视对讲系统与家人交流,减轻孤独感。护理人员应视病人为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同情关心病人,多与病人交谈,给予精神支持,减轻其紧张恐惧心理。es的发生加重了病人悲观、痛苦的情绪,而且高热和全身皮疹使其担心疾病的预后和容貌改变,产生心理失落感及恐惧、绝望心理。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病人,倾听病人的烦恼,解答疑问,适当讲解es的有关知识,告知所采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以及一些成功病例,使其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皮疹瘙痒剧烈时,病人烦躁易怒,这时护士要教会病人如何发泄怒气,敢于面对现实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等病人情绪稍稳定,与其谈论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听音乐、看电视等分散注意力。告知病人皮疹会在疾病恢复过程中慢慢消退,减轻其心理顾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病情观察

   

监测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神志变化;观察并记录大小便的颜色、性状及量,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准确测量体质量、腹围,若出入量不平衡,体质量、腹围增加,应及时告知医师应用利尿剂。严密观察皮疹颜色变化及消退增长情况,观察病人的瘙痒症状有无减轻;观察病人皮肤温度、色泽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胸闷、憋气有无加重,有无呼吸困难等症状。听诊呼吸音变化及肺部有无湿啰音,警惕肺水肿的发生。

2.3  对症护理

2.3.1  高热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每4 h测体温一次,体温升高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应用解热降温药物,同时给予冰袋或温水擦浴物理降温;出汗多及时擦干,更换床单、被套和衣服,减少汗液对皮疹的刺激,增加病人的舒适度;协助病人进食、饮水、大小便等,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

2.3.2  皮疹的护理 

病人全身暗红色皮疹融合成片并伴剧烈瘙痒,遵医嘱给予抗组胺类药物口服及止痒药物外用。应用5 g/l碘附与炉甘石洗剂每2 h一次交替擦拭皮疹处皮肤。剪短病人指甲,并告知禁止用手抓挠皮疹,以免皮疹破溃引起感染。做好皮肤清洁护理,隔日温水擦浴,避免用肥皂水、热水擦浴,更换被服,保证被服无菌、干燥、柔软、透气性好,以防刺激皮肤,加重瘙痒。

2.4  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临床症状较重,尤其包括累及肺部的各类es病人,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很好的疗效,同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副作用也很多。病人处于造血功能恢复期,机体免疫力极度低下,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诱发或加重感染,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病人有无咳嗽、咳痰、咽痛、尿痛等感染迹象;观察大便次数、色、量是否正常,定期作大便隐血试验检查,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发生;观察病人有无胃部疼痛、烧灼感等,警惕胃溃疡、胃穿孔的发生;观察心率、心律、心电图有无异常改变,有无血压升高、头痛等症状,警惕高血压、心肌缺血的发生。

2.5  出院指导

第8篇

【关键词】 NPPV;呼吸衰竭;临床观察;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4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56-01

目前无创性机械通气(NPPV)已正式成为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治疗第一线的手段[1],为呼吸衰竭的患者抢救和康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此对临床护理工作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笔者现将无创性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呼吸衰竭使用NPPV治疗的患者45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61-89岁,平均年龄为67.18±2.10岁,其中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19例,COPD的患者21例,危重哮喘的患者10例,此组患者均符合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1]。

1.2 方法

1.2.1 上NPPV治疗的标准 ①呼吸窘迫症状主要包括呼吸困难、辅助呼吸机的正确使用、胸腹部矛盾式呼吸;②经血气分析值、PaCO2>60mmHg、PaO2

1.2.2 临床NPPV治疗好转的标准 经检测患者的呼吸频率

1.2.3 NIPPV的使用 ①选择合适的面(鼻)罩置于患者面部;②开动连接NPPV呼吸机;③用固定带将面(鼻)罩固定于患者面部且牢固无漏气现象;④正确的调节呼吸参数,由低到高,初始时吸气压力(IPAP)可以给予8cmH20,呼气压力(EPAP)可以给予4cmH20,经NPPV治疗5-20min后逐步调节至合适参数水平。

2 临床观察与护理

2.1 上机前护理干预 首先应做好对患者接受无创通气治疗的充分解释和说明的工作,阐明使用NPPV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患者主动交谈,讲解患者使用面罩通气开始时会产生憋气的感觉,主要与呼吸机顺应,均会有一段的适应过程,告知患者保持自己的自主呼吸,以触发机器进行送气,而不是等待机器强制的给予通气,使患者简单了解NPPV的治疗原理,最终能够取得使患者积极的配合。

2.2 上机后护理干预 在NPPV开始治疗前4-8h中要有专人进行监护,对于通气中发现面罩连接处有无漏气现象并及时的给予调整,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并根据呼吸机上的监测参数的变化调节合适的参数,采取有效的处理,保证无刨通气的有效疗效。

2.3 密切观察病情情况 ①密切的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及生命体征的变化。②仔细观察患者面罩的漏气情况,必要时将固定带张力调整适宜松紧度;③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以及四肢末梢的灌注情况;④反复检查患者的呼吸运动与呼吸机送气以及压力调节等是否匹配,是否触发辅助的呼吸机,有无胸腹矛盾运动以及呼吸形态改变的现象;⑤鼓励患者有效的呼吸,鼓励患者排痰和及时清理呼吸道;⑥正确的指导患者放松有规律地呼吸,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尽量闭嘴使用鼻腔呼吸,以防气体进入胃内导致腹胀[2];⑦告知患者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时(例如咳嗽咳痰或呕吐时)能够迅速将面罩拆除,避免引起分泌物及呕吐物的误吸,提高治疗中的安全性;⑧仔细观察患者有无耳部、鼻部、眼部的不适或者其他的并发症发生。规律的进行实验室检查:根据动脉血气分析值及时的调整呼吸机的各个参数,做胸部X线检查以了解肺部实质情况。密切监测呼吸机显示屏或监视屏上所监测的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漏气量、气道压力、呼吸频率以及心电监护仪上的心电图波形、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的显示,并根据患者的病情改变进一步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节。

3 讨 论

无创正压通气(NPPV)是指不经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的呼吸机辅助通气的临床治疗方法,NPPV是通过鼻面罩将呼吸机管路与患者呼吸系统相连,并且由呼吸机提供正压支持完成正常通气辅助的人工通气方式[3]。呼吸衰竭是呼吸内科常见的危重症,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为缺氧,能够迅速有效地纠正缺氧,增加肺的通气是抢救呼吸衰竭的关键措施。机械通气是抢救严重低氧血症最有效方法。对于呼吸衰竭合理的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保证患者的吸气和呼气期给予小同水平的正压通气,可减少患者自主呼吸作功,降低氧机体耗氧量,增加肺部的氧合,能够改善缺氧状态,救治低氧症状,避免给予气管插管等救治,大大减少了因气管插管所带来的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监护和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392-393.

第9篇

[关键词] 糖尿病;安全护理;探析;护患沟通;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3(a)-0151-02

糖尿病是一种既与遗传基因相互关联又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以慢性高血糖为其主要特征的内分沁代谢类顽疾。糖尿病不仅本身对人体的健康危害较大,而且还极易引发与其伴生的心、脑、肾、神经、血管等其他组织的功能异常,由糖尿病而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在临床中亦屡见不鲜。目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经高达11.6%,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糖尿病病患的护理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医疗机构中的引起广泛观注的大问题,该研究将对基于人文关怀与护患沟通下的糖尿病安全护理问题进行深入探析。

1 临床资料与准备

1.1 临床资料

以该院自2012年8月―2013年8月所收治的60例病患做为研究对象,60例病患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29~61岁,平均年龄为44.7岁;病程3~21年,平均病史为9.3年。

1.2 准备工作

对上述60例病患按照收治时间的先后分为普通组、护患沟通对照组与人文关怀对照组。

2 糖尿病的安全护理隐患及其正确护理方法

2.1 3组不同护理方法

上述60例病患中的前20例病患进行常规护理,此后的20例病患以护患沟通的护理方法对其进行护理,最后收治的20例病患则对其以人文关怀的护理。

常规护理:给予口服降糖药物的治疗,注意病患有无过敏反应,胰岛素的存放温度应在2~30 ℃之间,避免剧烈晃动。所有注射用药物均应在注射前1 h由冰箱取出。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在餐前1 h注射,胰岛素在餐前30 min注射。混用长短效胰岛素应先抽短后抽长,注射应在皮肤松软处距上次至少3 cm,重复注射部位需8周以上。2~3个月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护患沟通措施如下:首先,与病患的家属进行沟理,对病患施以饮食护理,对病患的饮食习惯加以纠偏校正,减少病患饮食中过多的肉、蛋、鱼、油脂等的摄,定时定餐定量,并对其进行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检查,定时定量补充其所缺乏的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平衡病患的钙、铁的摄入,并针对其磷的摄入进行酌情增加以提高病患体内的红细胞的血氧能力,同时还可以防止病患可能在后续进一步出现的微血管区域内的病变。对病患的饮食进行综合平衡,将热量的分配调整为早餐摄取总热量的3/5,中餐与晚餐各摄取总热量的1/5。对于特殊的病患可以采取少食多餐,务使各餐的糖分分配均衡。对病患实行小食品类、糕点类、高胆固醇类等食品的禁食制,饮食的原则为清淡为主,减少盐分的摄入,动物内脏类、腌制类、富含饱和脂肪酸类、肉、动物油脂类则列入限食范围之内。

人文关怀对照组在护患沟通对照组的护理方法之外增加了对病患的心理护理,由于糖尿病的病程长,用药多,许多病患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加抑郁的消极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应对其予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多关心病患,为病患排解对于疾患的隐忧,对病患进行心理疏导,告知病患病尿病人与正常人一样只要精神乐观,积极面对,生活质量和寿命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糖尿病虽然病程长,但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持之以恒,在饮食、运动、精神加药物的四重治疗之下糖尿病完全康复的病例较多。

2.2 3组护理情况统计

针对普通护理组、护患沟理护理组与人文关怀护理组的3种不同护理方法,取得下述病患康复与出院数据,见表1所示。

由表1可见,3组护理方法迥异,人文关怀组在增加了安全护理措施后,病患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病患满意度以及相关的血糖指标均优于其他各组。

2.3 3组护理情况分析

3组护理方法差别较大,结果亦十分明显,未进行护患沟通与心理护理的普通常规方法护理组的病患不仅住院天数较长,造成住院费用亦相应增加较多,病患对于医疗机构的满意度亦较差,临床实测的病患的血糖也相应较高。护患沟通组相对于普通护理组而言,情况有所改善,各项指标均下降到一个较为显著的位置,由于增加了饮食护理,病患的血糖指标出现了较好的改善,有效的护患沟通使得病患及其家属意识到饮食与护理对于患者康复的积极意义,与普通护理组的各项指标相比,护患沟通组的指标改善较为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护理理念对于护理人员的行动有着超前的指导意义与驱动作用,任何护理工作都应在具体工作的实施前树立起对于安全护理理念的正确认识,只有全面提高护理人员对于本病安全护理的正确认识,方能养成护理过程中的对于病患出现的突发事件的正确评估。安全护理不仅关乎护理工作者个人的护理素养,而且更关乎整个医疗机构的形象与信誉,由此可见,强化安全护理工作对于医疗事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护理人员秉承着以职业道德原则为首要衡量标准,以护理工作者的责任心为工作出发点与工作指南,对病患以亲人般的热情予以无微不至的照料与关怀。安全护理首先要求护理工作者必须保证病患不会发生医疗规章允许以外的意外的心理问题,同时也必须避免病患不会发生医疗规章允许以外的机体结构、功能等的损害、障碍缺陷,乃至死亡。在每一位病患入院时即需对其加以全面综合评估,并在护理的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患的整个身体状况。与病患的家属积极沟通,努力帮助病患家属分析病患未来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对于高危病患还要进行跌倒、压疮、感染等方面的及时护理或对其家属进行医嘱。对于易出现危险问题的区域应立即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应将病患的安危时刻放在心头,将安全护理的规范与理念时刻纳入护理计划之中[2]。在护理过程中应采取一切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病患的生命质量与安全,以最大限度地杜绝与减少护患之间可能发生的纠纷与隔阂。糖尿病病患的护理工作应以综合评估为工作的基础,以预见式护理为工作的着力点,在全面对病患的整体状况进行科学合理评估的基础之上,在工作过程中对病患可能出现的情况予以及时观察,并对变化情况予以跟踪式观察,根据医嘱与病患的实际情况提前制订出针对病患的护理计划与护理方案,同时,对于病患还应预先制订出应对紧急情况发生的应急预案以备不时之需[3]。只有防患于未然方能临变乱处之泰然,对于病患的特殊情况还应予以特殊护理与关照。其次,护理工作的要义在于与病患及其家属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对于可能出现的任何状况都应预先告知家属,同时应请家属协助签署知情同意院方处理意见书[4]。护理人员必须对病患的情况通过家属与临床数据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在可能的情况下与病患和家属之间保持良好、及时的沟通,以护理工作者与病患及病患家属的三方合力保证病患的安全护理,以有效沟通最大化避免不必要的护患纠纷以及更深层次予盾出现的可能[5]。严密的护理工作实施与护理监控网络,为最大化地保证病患安全,护理工作应尽百分百的努力,并应建立由护士长到责任护士,再由责任护士到执行护士,再依次逐级的由执行护士到辅助护士、助理护士、护工的层层把关,层层责任制,对医疗机构的环境、医疗物品、药物、设施等的安全尽到百分百的责任[6]。护理工作应严格依医疗制度操作执行。

[参考文献]

[1] 潘镜帆,尚少梅,阵春英.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照顾行为的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6):421.

[2] 张立,邹洪斌,陈志.老年糖尿病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11(25):1351-1352.

[3] 吴文雪. 112例老年糖尿病肾病的护理体会[J].中原医刊,2005,32(21):80.

[4] 范丽风, 郑业光, 朱秀勤, 等.糖尿病患者跌倒及其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30.

[5] PlatiC,LanaraV,ManatasJ.Riskfactorsresponsibleforpatientfall[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aring Siences,1992,6:113-118.

第10篇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时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对ALSS在126例265次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的有关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各种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总结主要预防护理措施。结果  并发症共发生63次,占23.8%。血浆过敏反应较多见,共34次(占12.8%),其次为置管处或穿刺处血肿及出血,共21例(占16.7%)。结论  做好ALSS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是提高其治疗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人工肝支持系统;重型肝炎;并发症;护理

      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作为一种肝脏暂时性支持措施,具有清除代谢产物,保持内环境,促进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复的作用。预防ALSS治疗时的并发症是提高其成功率的关键。现将我院2001年10月~2006年5月应用ALSS治疗重型肝炎126例256次过程中产生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6例均为我院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其分类及诊断标准按2000年第10次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标准。其中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41例,慢性重型肝炎85例;男112例,女14例,年龄21~66岁,平均42.5岁。

1.2  实验室检查  126例患者在ALSS治疗前后均行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PT)、胆碱酯酶(CHE)、超声波和心电图检查、全部样本均检测血清甲、乙、丙、丁、戊系列,其中乙型肝炎83例,乙、丙重叠感染27例,乙、丁重叠感染13例,戊型肝炎3例。

1.3  治疗方法

1.3.1  仪器  KM8800型血浆置换仪,中空纤维分离器(PS-06)和选择性血浆成分吸附器(BL-300),根据病情分别选择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浆胆红素吸附等方法单用或联用,其中血浆置换71例、血液灌流8例、置换+灌流47例,每次血液回路管、血液灌流器、血浆分离器等均一次性应用。

1.3.2  方法  (1)本组病例中29例次采用单针双腔导管经股静脉穿刺建立通道,治疗时将血浆置换仪与患者管道接通,每次血浆置换量2000~4000 ml,每次治疗结束后用肝素封闭留置待下次再用,留置管可保留4~20天,疗程结束拔管时常规导管培养。(2)236例次采用双针经外周动静脉置管建立通道行ALSS术,每次血浆置换量约3000 ml,治疗后拔管,穿刺处加包扎4~6 h。

1.4  治疗前后监控  治疗前常规应用DXM 2.5~5 mg,肝素10~20 mg,治疗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根据PT值不断调节肝素量和结束时鱼精蛋白量,在心电、血压监护下进行ALSS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跨膜压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  结果

2.1  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组126例265次治疗中出现并发症63次,占23.8%;其中血浆反应34次,占12.8%;置管处血肿及出血(单针股静脉置管)3次,占1.1%;穿刺处血肿及出血,双针动静脉置管18次,占7.6%;置管处感染3次,占1.1%;均为单针股静脉置管者,采用双针动静脉置管后,没有出现此类感染病例;中空纤维膜破裂5次,占1.9%。

2.2  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转归

2.2.1  血浆反应  34例次血浆反应病例中,均有占100%不同程度的荨麻疹样皮疹或皮肤瘙痒,口唇发麻,有时可见畏寒、发冷、寒战、腹痛、腹泻、腹胀,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增加,四肢厥冷,偶见房颤;出现时间不一,有的ALSS治疗开始时出现,多数在ALSS开始30~90 min出现上述症状,经放慢速度和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继续完成ALSS治疗。

2.2.2  血肿及出血  (1)29例次单针股静脉置管者发生置管处血肿及出血3次,发生率10.3%,均发生在建立静脉穿刺部位血肿出血。2次发生在拔管后穿刺部位血肿,经重新压迫及砂袋加压止血后血止;1次血液渗透至皮下后扩散到大腿腹股沟处,经拔管压迫止血及止血药后血止。(2)236例次双针外周血管置管者发生穿刺处血肿及出血18例次,发生率7.6%,表现为穿刺处血肿,数天后周围皮肤淤斑,呈深紫色或黑紫色,经用硫酸镁湿敷及抬高患肢后淤斑吸收。

2.2.3  置管处感染  置管处感染3次,表现为插管处皮肤红肿,拔管后导管培养有表皮葡萄球菌生长。双针置管者没有出现该类并发症。

2.2.4  中空纤维管破膜  5次发生血浆分离器中空纤维管破裂,红细胞外逸,经及时发现,终止治疗,立即更换血浆分离器后解除。

3  观察及护理

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是以血液净化,体外循环为基础的新疗法,但由于重型肝炎患者病情危重,肝功能衰竭,凝血机制障碍,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因而治疗时容易发生并发症[1]。笔者在126例265次ALSS治疗中发生并发症63次,发生率23.8%。与国内文献报道的发生率基本持平[2]。其中血浆反应多见(12.8%),置管处或穿刺处血肿及出血次之(7.9%),全部并发症均及时被发现,处理得当,未出现死亡病例。

第11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并在骨科诊断为慢性疼痛性疾病的患者,共200例,并将其利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2.5±1.9岁,平均病程8.4年。对照组的患者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18-68岁,平均你那里41.5±2.6岁,平均病程8.5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通过比较发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在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对症护理,并确保健康和饮食护理符合要求。对于观察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机场护理,并增加认知疗法,首先需要开展讲座,通过讲座和患者进行全面的沟通,并增加患者对相应病情的了解。患者得了这种疾病后,本身就需要长久的卧床休息,非常容易出现焦虑的情绪,作为护理人员,要做好和患者的沟通,并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安慰和鼓励,以此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对于患者的病情和相应的情况,要和患者的家属进行全面的信息交流,并在不同的治疗阶段使用不同的方法,全面提高患者康复速度。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并利用计量资料X±S进行表示,对于组别之间采用t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别之间利用X?检验,P

2结果

2.1疼痛程度比较

在进行护理后,观察组的患者的疼痛率为24.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7%,通过分析得知,这种差异本身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

2.2心理状态比较

在进行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DS和SAS评分都有所下降,而且通过对两组患者的SDS和SAS评分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的患者综合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状态评分

3讨论

第12篇

关键词:骨科创伤患者;认知疗法;护理

骨科创伤患者病灶处的疼痛是导致其出现负面心理状态的最关键因素,如焦虑、抑郁,患者情绪低落可影响治疗与预后,因此,我院为提高骨科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康复,将认知疗法护理模式纳入治疗中,获取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室2010年5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20例慢性疼痛性疾病患者作为护理对象,实验组、对照组各为60例。其中,实验组男32例,女28例,患者年龄16~68岁,平均(36±2.5)岁。对照组男27例,女33例,患者年龄15~70岁,平均(39±2.5)岁。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提供整洁舒适的病房;加强管理疼痛程度较甚者,确保及早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协助患者更换睡姿,避免出现压疮;照料日常饮食。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认知疗法,内容如下:①入院后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骨科慢性疼痛性疾病的基本知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详细告知认知疗法的过程及作用,以便患者积极配合我院医护人员实施治疗。②心理干预。久卧床者,加之疼痛,身体与身心均受影响,易出现焦虑、抑郁,我院护理人员为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积极与其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且告知我院近年来成功案例,使其树立信心面对治疗[1]。③认知干预。开展骨科慢性疼痛性疾病知识讲座会,详细介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并播放教育视频巩固知识,消除患者内心恐惧感[2,3]。为使患者获取一定的社会支持,我院允许患者的同事、朋友及家人进行探视、陪护,并鼓励患者在亲朋好友的协助下,多参与户外集体活动。

1.3评定标准 疼痛程度分为一、二、三级,其中,一级:疼痛程度能忍受;二级:疼痛明显,且呼吸急促;三级:疼痛已难以忍受。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为患者负面心理状态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行t检验,数据采用x2表示,组间差异显著为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实验者患者疼痛状况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注:与对照组相对,P

实验组治疗后,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注:与对照组相比,P

3讨论

疼痛属于骨科疾病患者的常见表现,不仅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影响,且易导致患者难以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我院为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及降低其焦虑、抑郁程度,对实验组患者采取认知疗法,护理结果证实了该模式具有显著临床价值,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33.1±6.7、42.6±5.1,均低于对照组的45.3±7.1与47.5±6.6。此外,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疼痛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实验组一级、二级、三级疼痛患者分别为43例、13例、4例,而对照组则为31例、18例、11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综上所述,我院经本次研究证实了认知疗法在骨科慢性疼痛性疾病患者的护理中具显著应用价值,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海青.骨折围术期疼痛患者的认知护理干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06):166-168.

第13篇

结果:实验组病人身体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病人并发症的观察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系统性的生活指导可以减少创伤性截瘫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并发症,改善患者的抑郁与焦虑,提高截瘫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创伤性截瘫;抑郁;生活指导

【Abstract】Objectives:To approach living intervention normalization living guidance to treat traumatic paraplegia patients,andcorrelation with normalization living guidance anddepression improve of traumatic paraplegia patients.Methods:To select 60 patients who suffered from traumatic paraplegia of Qingzhou People's Hospital ,and experimental group(30 patients), comparison group( 30 patients). Of the intervention to be used after two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psychological changes, while observing the patient body temperature, toilet training, and recovery of function of the skin to prevent bedsores, urinary system, respiratory system, digestive system, as well as limb functional exercise and other physical changes.Results:Improvement of the statu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dicator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patients seen as a barometer of complication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Systematic living guidance can decrease complication of traumatic paraplegia patients, improve depression, increase quality of life of traumatic paraplegia patients.

【Key Words】traumatic paraplegia;depression; living guidance

1研究对象

选择青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创伤性截瘫患者6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系统性的生活指导)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对照组30例中男16例,女1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如下:

1.1纳入标准:

诊断标准:根据《中西医结合骨伤诊治》中“ 外伤性截瘫”的诊断标准。纳入患者的瘫痪指数在1―5,年龄在18-65岁。

1.2排除标准:

a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者;

b年龄65岁;

c虽符合诊断标准但同时伴有明显的心、脑、肾及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患者,可能影响疗效的观察;

d未按规定用药或再接受其他相关治疗,影响疗效观测者;

e妊娠或乳哺期妇女及对药物过敏者;f颈椎结核、肿瘤等;

g不能配合完成临床观察者或治疗不足2周及资料不全不能评价疗效;

h正在使用阿片类镇痛剂、抗精神病药物或麦角胺者,酗酒或滥用其它药物者;

i有高度自杀危险者。

2研究方法

实验组给予患者及其家属系统性的生活指导意见及建议,病人定期复查或者定时随访并处理相依护理难点;对照组患者系未制定实施系统性生活指导之前的患者,给予定期复查或者定期随访病人,复查或者随访期间处理相应护理难题,半年后各项指标的变化。观察内容包括研究分析患者抑郁及焦虑情况变化,观察心理健康、体温、大小便功能训练及恢复情况、皮肤褥疮预防、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患肢功能锻炼的等方面的生活质量。实验组给予患者及其家属系统性的生活指导意见及建议,病人定期复查或者定时随访并处理相依护理难点;对照组患者系未制定实施系统性生活指导之前的患者,给予定期复查或者定期随访病人,复查或者随访期间处理相应护理难题,半年后各项指标的变化:1 .脊髓损伤患者的抑郁变化;2.呼吸道感染;3.泌尿道感染;4.褥疮;5.消化道紊乱。

3研究步骤

3.1选择研究对象,获取测评工具。

3.2对实验组患者采取系统的生活指导和护理,并测评比较干预后的身心指标有无变化。

3.3整理分析收集的资料。

4研究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观察指标的结果,见表3-1、3-2。

干预前:实验组、对照组抑郁分值经t检验#P>0.05,说明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干预前后:实验组经t检验P

经X2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呼吸道感染、中枢性高热、泌尿道感染、褥疮、消化道紊乱前后比较p均

5讨论

我们通过心理分期与护理特点:焦虑期、震惊与否认期、悲观期。

呼吸道护理、泌尿系护理、褥疮的护理及预防、便秘及二便失禁的处理、康复指导、营养指导进行护理。

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在抑郁的干预方面,实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呼吸道感染、中枢性高热、泌尿道感染、褥疮、消化道紊乱的疗效有优势。

但是本实验的不足之处存在样本偏少,大部分病例的症状统计需要前往患者家中随访,且由照料的家属提供部分数据,不排除数据的不完整性等。但是通过组织实施该课题,是对于本科学习阶段理论知识的总结,是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指导与规范,是毕业前一次很有意义的学习任务,这是我的一些体会。

参考文献

[1]杨世秀.脊髓损伤致截瘫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09,6(6).

[2]龚耀先.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33-134.

[3]张瑞红,高位截瘫病人康复期呼吸道护理的探讨[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9(11).

[4]娄湘红,杨晓霞.实用骨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77.

[5]刘向峰,创伤性截瘫10例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6).

[6]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28-530.

第14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阻塞性睡眠呼吸低通气综合征;依从性;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6-014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umanized nursing on compli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COPD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patients treatment. Methods A total of 60 cases of COPD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1 to January 2014 were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after admission to the routine nursing based on the treatment, the intervention group focu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humanis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score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complianc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96.7%, 7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ow groups (χ2=6.342, P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Compliance; Quality of life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主要以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且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并呈进行性发展[1]。COPD患者通常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nea syndrome,OSAHS),OSAHS以睡眠中反复发生呼吸暂停、严重打鼾、白天瞌睡、睡眠结构紊乱为特征,同时伴有间断的低氧血症或合并高碳酸血症[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OSAHS,会导致高碳酸血症、神经调节功能失调、儿茶酚胺和肾素-血管紧张素及内皮素分泌增加、微血管收缩、内分泌功能紊乱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微循环异常等,可引起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可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3]。治疗COPD合并OSAHS多使用CPAP辅助通气,可提高氧容量,缓解呼吸肌疲劳,降低低碳酸血症的发生,改善夜间睡眠结构,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但在使用CPAP辅助通气治疗过程中因认知、主观感觉憋气、口咽干燥、治疗压力不当等不适,患者多不愿继续使用[5]。人性化护理为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其人性化的特点在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左右,提高患者对治疗及护理工作信心以及配合性[6]。本研究旨在探讨人性化护理对COPD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60例COPD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56~77岁,平均(69.4±5.8)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8例,高中及中专13例,初中及小学9例。干预组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3~78岁,平均(70.1±6.2)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9例,高中及中专14例,初中及小学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组成、病程、体重指数及病史、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COPD诊治规范》及(OSAHS诊治指南》[5]。②排除严重心律失常及肝、肾、内分泌以及其他脏器衰竭者。③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等常规治疗及应用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呼吸机治疗,每晚6~8 h,每日1次,疗程 6个月。

1.4 护理方法

两组入院后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着重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4.1 心理护理 COPD患者由于合并OASHS,睡眠时出现反复觉醒,睡眠结构紊乱,患者多存在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讲解各种治疗的重要性、必要性,取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1.4.2 排痰护理 排痰的主要方法有拍背、湿化呼吸道和掌握咳痰的方法[6]。对于呼吸道分泌物多且难以排出的患者,拍背应该与咳痰相结合。咳痰,是排痰调理的最终目的。嘱患者先作深吸气,在呼气时用力咳嗽,重复数次。如痰液已到气管或咽喉部而无力咳出时,可用双手压迫患者下胸或上腹部,嘱其用力咳嗽将痰液排出,必要时用吸痰器帮助排痰,可以有效地排出分泌物。

1.4.3 氧疗护理 鼻导管低流量持续给氧,一般为(1~2)L/min,每日吸氧不少于10~15 h[8]。通过集中讲解、科室安放宣传栏、发放专科健康教育卡等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氧疗的目的、意义、坚持氧疗的重要性,从而提高用氧的依从性。

1.4.4 护理 根据患者的自觉舒适度采用坐位或半卧位,头稍后仰,颈、肩在同一平面上,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颈部下垂使呼吸道受压狭窄而影响气流通过。尽量采用半坐卧位,半坐卧位由于重力,膈肌位置下降,胸腔容量扩大,同时腹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减轻,肺活量增加,从而改善呼吸困难[9]。

1.4.5 睡眠护理 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新鲜、室温控制在18℃,必要时增加白天的活动量、持续低流量吸氧、对难以入睡的患者可遵医嘱予药物助眠。

1.5 观察指标

1.5.1 依从性的评定标准[10] 完全依从:在实施治疗过程中严格遵照医嘱执行,坚持长期的规范治疗;不完全依从:治疗过程中基本遵照医嘱执行,偶尔有不规范治疗;不能依从:治疗过程中常不遵照医嘱执行,不能坚持或中断治疗。

1.5.2 生活质量评价 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54个条目,分为症状部分、活动能力、疾病影响和总评分四部分[11]。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的总依从率分别为96.7%、7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2,P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

出院后,两组患者的SGRQ评分中的症状部分、活动能力、疾病影响、总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且干预组患者的SGRQ评分中的症状部分、活动能力、疾病影响、总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低通气综合征病情复杂,一方面,患者会出现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难,呼吸功能呈进行性下降;另一方面,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由于睡眠时打鼾,常出现呼吸暂停以及反复发作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除导致或加重呼吸衰竭外,还可引起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高血压病及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其危害严重[12]。

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低通气综合征由于通气功能受损、长期氧疗以及严重的呼吸困难、其他并发症等,使患者的活动耐力减弱,久之则出现悲观、消极、无助等负性心理及抑郁、焦虑等症状[13]。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患者对护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人性化护理逐渐成为新型护理模式的核心。人性化护理是整体护理的具体实施,其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积极作用。将人性化护理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低通气综合征的治疗中,使患者得到生理、心理、生活、安全和精神等各方面的关怀与照顾,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14-16]。

本研究两组患者入院后积极治疗的的基础上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着重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如心理护理、排痰护理、氧疗护理、护理、睡眠护理等。在心理护理方面,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疾病知识,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病情,使其保持情绪稳定,乐观积极地面对疾病;排痰护理是重要的护理内容之一,本研究通过采取拍背、湿化呼吸道等排痰方法,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同时通过集中讲解、科室安放宣传栏、发放专科健康教育卡等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氧疗的目的、意义、坚持氧疗的重要性,也提高了患者用氧的依从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睡眠护理也是重要方面之一。研究认为,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17]。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实施人性化的睡眠干预,如播放舒缓音乐可使患者放松心情,减轻紧张、恐惧,改善其睡眠质量,或睡眠时减少仰卧位或改变头位等均可减少OSAHS发生[18]。

本研究干预组通过实施人性化护理后,其治疗总依从率达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χ2=6.342,P

综上,对COPD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师云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2例临床护理[J]. 基层医学论坛,2014,18(增刊):166-167.

[2] 刘慧英,周小玲. 改良集束化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1):40.

[3] 孙艳清,张庆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围手术期监护体系[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2,26(1):10-11.

[4] 李红英. 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8):21-22.

[5] 刘剑梅,崔妙玲,王自秀,等. 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现代护理,2005,11(6):421-422.

[6] 孙西芳. 性化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的临床应用[J]. 黑龙江医药,2012,25(6):979-980.

[7] 陈静,王延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30例手术治疗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8):1196-1197.

[8] 李婷. 心理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抑郁焦虑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4(4):283-285.

[9] 孔雪梅,史柳嫣. 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抑郁和焦虑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现代医药卫生,2013, (6):913-914.

[10] 任海燕. 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2014,18(32):4401-4402.

[11] 高莉梅. 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8):10-11.

[12] 张杏.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 北方药学,2013,10(3):174-175.

[13] 范芳莲,何远强,葛晓红,等. 综合护理干预对抑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影响[J]. 安徽医药,2011, 15(3):390-391.

[14] 毕可琴,胡晓波,田华,等. 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抑郁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安徽医药,2014,18(7):1379-1380.

[15] 徐增瑞,刘洪英,蔡晓岚.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9,23(3):4-8.

[16] 周生余,何良爱,徐立升,等. 综合性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便秘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45(10):894-895.

[17] 潘培育.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生,2012,14(17):333-334.

[18] 苑秀梅,王海桃,王蓓. 阻塞性睡眠呼吸低通气综合征合并高血压的护理[J]. 内蒙古中医药,2009,5:118-119.

[19] 陈凤枝. 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4,9(12):222-223.

[20] 钱丽萍,杨江华,金培英.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护理[J]. 护理与康复,2014,13(6):550-551.

第15篇

【关键词】老年;呼吸系统疾病;人性化护理;效果;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382-02

随着生活环境的日益恶化,呼吸系统疾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病程较长,病情不稳定,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因而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以缓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其中人性化护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为了探讨老年呼吸系统病人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本文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80例,根据护理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在6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4±5.4)岁,病程在1-16年不等,平均为(10.5±4.1)岁,其中支气管炎25例,肺气肿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在60-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9±5.1)岁,病程在1-18年不等,平均为(10.9±4.0)岁,其中支气管炎26例,肺气肿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症状 (1)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喘息等;(2)实验室检查发现53例患者炎症细胞和白细胞增加,18例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具体如下:

1.3.1环境护理 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保证患者的休养,病房湿度控制在40%-50%之间,温度控制在17℃-22℃之间[2];要定期进行开窗通风,保持病房内空气的清新,并且要防止患者吸入有害气体。要从小细节入手,让患者感受到护理的人性化。

1.3.2心理护理 患者在患病期间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烦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着病情的康复,尤其是情绪低落会严重影响呼吸道的恢复。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并且要向患者讲述关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知识,从而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感受到关心和关注,从而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疾病。

1.3.3呼吸道护理 (1)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如俯卧位等,防止头部过高造成对呼吸道的压迫,并定期对患者进行翻身和拍背,促进痰液的排出;也可采用雾化吸入和支气管扩张剂等治疗,促进痰液的清除。(2)吸氧治疗时要控制患者吸氧的流量和速度,要保证氧气的湿润,可以从低浓度开始,逐渐加大氧浓度,防止吸氧浓度过高造成患者呼吸中枢的抑制。(3)保证有效通气,由于老年患者呼吸系统功能减退,自我净化的能力较差,因而要建立有效通气,必要时可采取机械通气。(4)呼吸训练,要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适当的呼吸训练,控制好患者吸气和呼吸的比例(1:2),保证每分钟呼吸10次左右,每天训练2-3次,每次10-15min[3]。

1.4观察项目和指标 呼吸状况评分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4]进行测定,分为呼吸症状、疾病影响、活动能力三个项目,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危害越大。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护理后患者SGRQ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所降低(P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在SGRQ评分上的比较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由于老年患者呼吸道结构出现退行性改变,而且身体机能出现下降,自净能力比较差,因而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本研究中采用人性化护理,从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进行,其中环境护理能够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促进患者呼吸道功能的恢复;心理护理能够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呼吸道护理要从小细节入手,保证有效通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从而促进呼吸肌群的运动,增强呼吸肌的力度,改善呼吸功能;饮食指导能够帮助患者补充丰富的营养,戒烟指导能够帮助患者及时进行戒烟,从而提高呼吸道的抗感染能力[5]。本研究中人性化护理后患者的呼吸症状、疾病影响、活动能力等SGRQ评分降低水平明显优于常规护理,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6]一致,说明对老年呼吸系统病人采用人性化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贾淑梅.物理治疗及特殊护理对呼吸系统疾病康复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277-277.

[2]单彩云.布地奈德与沐舒坦雾化吸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效果观察与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1(3):656-657.

[3]张兰艳.护理干预老年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6):36-36.

[4]郝灵红,杨青,孙鉴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2,10(14):13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