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范文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分布式教学的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材 立体几何 概念 定理

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相比,《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因此,和大纲教材相比,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下面以人教版大纲教材(2006年6月第二版)和人教A版课标教材(2007年2月第三版)为标准,比较了两版教材在立体几何中的概念和定理的呈现方式上异同。

一、个别概念的不同

和大纲教材相比,课标教材中很多概念的呈现方式都有所改变。表1具体列举了“课标”教材与“大纲”教材相比一些概念的具体变化。

表1 课标教材某些概念的变化(和大纲教材相比)

注:表中的“√”表示该概念变化的具体表现。

从上表可以看出,和大纲教材相比,课标教材的必修部分立体几何的概念陈述共有十一个发生了变化。

首先,有的概念叙述发生了变化。如棱柱的概念,“大纲”教材的叙述是“如果一个多面体有两个面互相平行,而其余每相邻两个面的交线互相平行,这样的多面体叫做棱柱”。

“课标”教材的叙述是“一般地,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由这些面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观察发现“大纲”教材对棱柱概念表述虽然精简,符合数学的特点,但对于初学者来讲,课标教材的叙述明显更加清晰,因为它强调“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地在脑海中勾勒出棱柱的图形。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概念是对事物的描述,概念的教学要注意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形象生动的描述值得提倡。

其次,有些概念的表达方式有所变化,例如球体,“大纲”教材对球体的描述与球的表达方式类似,而“课标”教材则是利用新增加的旋转轴与旋转体的基础上定义的。这种发生定义方式,比起揭示概念本质属性的定义方式,更能体现新课改“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理念。

再者,有的概念被去除了,如斜棱柱等。这些概念被去掉是因为有些定义在教材中并没有对其进行研究,只是让学生认识该事物而已。还有些定义被去掉是因为其被列到了选修课程里面,例如正射影等。

最后,有些概念是新增的。这些定义要么是为后面的某些知识点奠定基础,如旋转体与旋转轴;要么是使数学更紧密地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知识基础,如三视图等;要么是其成为重点研究对象如棱台与圆台。像“多面体”等概念,在叙述概念前,都加上了三个字“一般地”,重在强调概念的严谨性。

二、个别公理陈述的不同

立体几何中,公理的增减方面是没有变动的,只是有些公理呈现的先后次序略有改变。我们以“课标”教材里面的公理名称为准,以此比较“大纲”教材中相应公理呈现的不同,如表2:

表2 “课标”教材的公理与“大纲”教材相应公理呈现的比较

从两版教材公理1与公理2的陈述中,发现定理的大体内容实际上并没有变化,只是公理的呈现形式更简明。“一条直线上的所有点都在这个平面内”等价于“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只是前者更加强调线上的所有点,而后者更加强调所有点构成的直线,重点突出的要素不同,显然后者更加简洁。

此外,“课标”教材将“大纲”教材中讲述公理部分中的三个推论(page:6-7)去除了。在“课标”教材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这三个推论不在课本中出现,但是有经验的教师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给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公理“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会罗列并讲述三个推论的内容,例如对推论1即“经过一条直线和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的讲述,就是对上述公理的拓展和具体化,推论2与推论3同样如此,鉴于这三个推论在立体几何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为了方便老师教学及学生自学,将这三个推论呈现在教材中是有必要的。

三、个别重要定理的不同

对于立体几何里面重要定理的呈现比较与分析,笔者发现其中有新增的定理,例如定理(page:69):“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这个定理的内容对于新学者是很容易理解的,同时增加这个定理为判定两个平面垂直提供有效的“工具”,从而增加这个定理是可行且必要的。

和“大纲”教材相比,“课标”教材在立体几何定理方面,同样将“大纲”教材中的推论(page:20)“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删去了。对于这一改动,笔者有异议,因为运用这个推论的内容判定两个平面平行,很多情况下比其相应的判定定理判定两个平面平行更加简单、方面,而且思路更加清晰。同时,由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判定定理都应该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方式得来,这个判定定理也是根据该推论的结论得来的,显然根据这个推论的重要性,删除该推论没有丝毫意义,不仅不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而且不利于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笔者不认同这个推论应该删去。

有些定理改变条件叙述使得定理的结论更加完整,例如:

“大纲”(page:13):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课标”(page:46):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在“大纲”教材中讲解这个定理时,几乎每个教师都会讲解两个角的两边对应平行的两种情况,所以新教材用简洁的语言陈述了定理的两种情况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数学是简洁的,如果在定理中有些文字在去掉之后并不影响定理的表达,那么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去掉,以体现数学的简洁美。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例如:

“大纲”(page:19):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课标”(page:57):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这里,“分别”两个字去得恰当而又得体,既不影响内容的理解,又为学生学习减轻了负担。

此外,有些定理在原来的基础上呈现得更清晰,使学生更易理解,例如:

“大纲”(page:18):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课标”(page:59):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平面平行。

对于新接触这一知识点的学生而言,显然是很难理解的,因为学生很难理解结论中的“这条直线”究竟是哪一条直线,是“经过这条直线”的直线,还是两平面相交而形成的直线呢?经比较我们发现,“课标”教材的叙述要清楚得多。

四、给一线教师的建议与意见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课程基本理念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线教师首先要进一步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并且自觉地将这些理念落实到教学实际中。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要全面而充分地认识立体几何的教育价值,注意把握过程教学,注意学生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十三院校协编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M]数学第二册(下B),2006年第二版.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书数学2(必修)[M]数学第二册(下B),2007年2月第三版.

第2篇

摘要:“C++程序设计”中基于对象部分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抽象、难以理解,本文用笔者的经验介绍了如何用学生能够理解的事例来解释这些复杂的概念,从而节省学时、提高效率。

关键词:C++;基于对象;概念;事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支持面向对象技术的C++语言越来越多地被高校选为计算机教学的入门教学语言。但是由于C++牵涉概念很多,语法比较复杂,内容十分广泛,作为入门的教学语言有其天然的困难,学生感到学习难度较大,难以入门,如果只是就理论讲理论,照本宣科只能使学生厌倦疲劳,昏昏欲睡,学生不但记不住,还会产生逆反心理。但好在程序设计语言是人们根据从现实生活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经验而创造的,C++更是如此,那么就是说,各种概念总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若能在教学中运用最能反映概念本质的事例去解释看似复杂的概念,就能达到快速理解概念及其现实意义的目的,能使教学脱离枯燥的概念讲解,活跃课堂气氛、形象直观、易于理解、便于记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C++基本编程的过程无非是根据实际需要创造出一系列类,安排好类与类之间的关系,由类去生成对象,然后指挥一个个对象去完成一系列任务。由此特点并通过教学实践,我一般用人(或人体)这个概念来讲解基于对象部分的一些概念,感觉是比较恰当的,可以使学生快速抓住这些概念的实质。当然也可以对每个概念分别用不同的事例去解释,但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学生缺乏知识的连贯性和对总体的把握,最好的办法是用一个例子从始至终地进行讲解。下面对一些基于对象的概念进行初步讨论。

1类和对象

对象的类型称为类,类代表了某一批对象的共性和特征。类是对象的抽象,对象是类的具体实例。类是抽象的,不占用内存,而对象是具体的,占用存储空间。

对于人(体)来说。所有人都是属于人类这一概念的,人类这一概念具有每一个具体的人的共性和特征。人类这个概念是对每一个具体人的抽象,具体的一个人是人类这一概念的具体实例。人类这个概念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可以认为不占现实空间,而作为具体的人是在现实中占空间的。这样讲解可以使学生明确类和对象的关系与区别。

2private、public、protected成员

private、public、protected主要是用来声明成员访问权限的关键字。一般做法是将需要被外界调用的成员指定为public,不准备为外界调用而是为本类中的成员函数所调用的,指定为private。基于对象部分暂时不讨论private和protected的区别。

对于人(体)来说。心脏,肺脏等等都可以认为是private成员,是不允许外界直接调用的。而耳、眼等感觉器官可以认为是public成员,因为它们可以被外界直接调用。上课时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深呼吸一下。然后解释,教师是通过学生的public成员(耳)来调用private成员(头脑和肺),并且只能通过public成员来调用private成员,否则危险性是很明显的。或者和学生解释,课堂上教师就是通过调用每个人的耳朵和眼睛这些可以看作是公用部分的器官来调用大脑等这些可以看成私有部分的器官来达到授课目的的,并且显然通过公用部分调用私有部分比直接调用私有部分安全得多。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马上就能记住private、public等成员的区别和该如何划分。

3封装和信息隐蔽

将多个项目(比如变量和函数)合并到一个包(比如类的一个对象)中,这个过程称为封装。类的公用接口与私有实现的分离形成信息隐蔽。

对于人(体)来说,显然如果不封装起来那么是很危险的(别人看起来也是很恐怖的)。人体对外界开放的只是一些公用接口,这些接口(如各个感觉器官)的作用是把外界的信息(消息)转化成身体各部分能够接受和处理的信号,并且只有通过这些公用接口转化的信息才能够被人识别。得到消息之后人去做某件事的具体实现是不需要消息的人知道的,即如果让一个人去做某件事,没必要了解他(她)先迈哪一条腿,走多少步,到什么地方,如何做等各个细节。只需要告诉他(她)去做什么事情即可,如何去做是不需要关心的(前提是那个人知道如何做,即相对于程序来说就是“方法”已经事先编好了)。封装与信息隐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相信这样的讲解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了。

4对象、方法和消息

类的成员函数在面向对象程序理论中被称为“方法”,“方法”是指对数据的操作。外界通过发“消息”来激活有关的方法。所谓“消息”,其实就是一个命令,由程序语句来实现。

人体经过封装之后,成为了一个对象,他(她)能够做的事情取决于自身的各项能力(方法),外界通过给他(她)一个命令任务(消息),他(她)运用自己的能力(方法)去完成这个任务。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5构造函数的意义

构造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成员函数,处理对象的初始化,与其他成员函数不同,不需要用户来调用它,而是在建立对象时自动执行。

人体在出生时必须具有一些正常的生理机能,这就是人体生理方面的初始化,这由基因自行决定。或者说,在人步入社会开始工作之前,必需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培训,否则无法完成基本的工作,这就是人在知识技能方面上的初始化,这由所受的教育决定。构造函数可以看成是对象在使用前的一些必要的初始化。

6析构函数的意义

析构函数也是一个特殊的成员函数,它的作用与构造函数相反,当对象的生命期结束时,会自动执行析构函数。析构函数的作用并不是删除对象,而是在撤销对象占用的内存之前完成一些清理工作。只要对象的生命周期结束,程序就自动执行析构函数来完成这些工作。

这个概念解释起来可能会沉重一些。人在去世之后会有一些善后要做,这可以看成类似于析构函数的作用。区别只不过是程序中的析构函数是在对象被撤销之前执行,而人的善后主要是在人去世之后进行的,当然立遗嘱这件事是在去世之前完成的。

7调用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顺序

基于对象部分中的调用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顺序是先构造的后析构,后构造的先析构,相当于一个栈,先进后出。

调用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顺序体现的是系统对对象的释放顺序。从而可以这样解释,单个人作为一个对象,他(她)可能参加一些组织,比如公司、小组等,一般创建这个小组的人是很重要的人,他(她)可能掌握很多重要的东西,如果想最安全地、避免混乱地撤销这个组织,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撤销不重要的人,最后才撤销重要的人。这如同如果用手工的方式去拆毁一个大楼,选择的顺序肯定是由高层逐层向下拆除,否则危险性实在是太大了。

8友元

友元可以访问与其有好友关系的类中的私有成员。友元包括友元函数和友元类。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对待不同来源的消息的态度是不同的。可能更相信某些消息渠道(可看作友元函数)或某些人(可看作友元类)的消息,而不会太相信不信任的渠道或人所提供的消息。这点可以说明一个人(对象)可以允许外界的某些事物(可靠的渠道或可靠的人)比较直接地访问自己的私有事物(比如头脑中对某件事的判断)。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也可以用公司这个概念来解释基于对象的部分概念。如果将公司细分,比如细分到部门还是可以满足基于对象的一些特征的。但是如果细分到单个人就要用另一个层面的概念来解释对象了,就像本文所说那样。对于公司和人这两个例子,可能人(体)更适合一般的学生,这是由他们所处的年龄段决定的,他们对公司等概念可能还不太熟悉。其实还可以找到更加恰当的概念来教学,比如根据所面对学生的特点,如所学专业等。还有一些基于对象的概念在本文中并没有解释,不过是可以类推的,在此不一一赘述。

第3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分布式教学;高频电子线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7-0008-02

高等教育是现代文化思想与技术传播的重要途径,承担着提高民族素质以及国家科技实力的神圣使命。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关键和核心,其方法与效果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1-2]。电脑、多媒体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化进程快速推进。当网络与交互覆盖到全球每一个角落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角色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3]不断创新的高等教育形态是民族进步的重要保证,也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高等院校创新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关系到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高等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教学效果与效率的提升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信息化”和“主动性”成为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前者立足于教学手段,涉及技术更迭的快速性、知识传播的及时性以及教学对象的泛在性;后者立足于教学对象,涉及学生态度的主动性、教学组织的合理性以及教学材料的多样性。

一、高频电子线路传统教学法分析

无论是我国的信息与通信类学科、欧美的Electronic Engineering(电子工程),还是韩国、日本的信息情报类学科,“高频电子线路”都属于学生在本科阶段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对理论性、工程性和实践性要求较高,课程内容又涵盖许多抽象知识和复杂电路,因此,“学生难学、教师难教”使其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专业课“四大天书”之一。为此,国内外许多高校不断尝试采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并推出相关的课程教学改革,饱受低效率诟病的板书教学被大量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所取代。然而,分析不难发现,这类改革基本局限于形式改革而非实质改革。因为不论何种方式,几乎毫不例外地采用了“起于概念定义―引入原理方法―逐渐计算推导―得到公式结论”的传统范式。综上所述,“高频电子线路”传统教学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难度本身降低学习信心与兴趣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本身具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学习“高频电子线路”理论知识时,需要具备“电路分析”、“模电”、“数电”等课程基础,概念多、公式多、电路多、分析方法多等都导致学生对专业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出现畏难情绪,最后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自信明显下降。

(二)学时量有限易造成学习瓶颈

专业课教学学时有限使得集中授课效率表面看上去有所提高,但实则不然,学生保持高专注度的时间一般不会太长。“课堂片段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并延长了饱和时间,但本质上信息量扩容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种学时固定受限而吸收曲线不断下降的矛盾使得真正的课堂效率非升反降。

(三)授课同卷考核难以实现知识点全面捕捉

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知识点往往需要置于应用实例中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直接地获取。因此,应用类问题设置的本身虽然具有更实际的意义,但任何知识点的缺失或衔接问题都可能导致考核失败。考核目的并非限于狭义的分数,而在于知识传授的本身。不同程度的学生在理解力和接受力方面存在差异,传统“同科同授”和“同授同时”无法满足分层教学需要。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高频电子线路”分布式

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2011年Salman Khan在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年会上介绍了Khan Academy(可汗学院)的数学教学视频授课经验后,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这种新型的课堂模式便进入教育学家的视线[4]。随着麻省理工学院课件开放、耶鲁公开课、可汗微课等大量优秀教学资源的涌现,翻转课堂不断出现在各大高校的各种课堂中。截至2016年年底,全球已有9个国家的65个城市系统化开展了翻转课堂的探索和教学改革。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翻转课堂实践多出现于文史、哲学以及语言类学科中,理工科相对较少,这与学科特点有关。翻转课堂的形式不是教育的关键,如何利用这种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才是需要关注的内容。为此,本研究立足于黑龙江大学“积极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努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的基本方针,以电子工程类学科的“高频电子线路”理论课程部分内容为重点改革目标,以翻转课堂作为改革手段,从教师学生角色互换、课前教学资源完善、课上教学手段创新和课后评价方法调整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较大限度地发挥了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势,打破同n同考的传统格局,通过分布式教学方法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分类施教和异步教学培养,从学习机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考评方法等四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所构建的教学体系采用网状结构,包括内容导向和课程导向两个正交维度,内容导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主动式学习机制

本研究成果应用于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更关注学生的中心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引导和启发置于更高的位置,改变教师的“独角戏”,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翻转形式得以保证的重要手段就是启发性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完成课前环节的学习。课后,需要指导学生自行对问题进行总结和回顾,帮助学生从被动教学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教学的参与者。

(二)构建分布式教学范式

传统教学模式,不论采用何种多媒体手段,都属于集中同步式教学,将所有授课对象作为整体,但考虑个体间理解力的差异以及对知识点消化时间所需的不同,所构建的分布式教学“化集中为分布”、“化整课为模块”、“化按量为按需”。此外,建立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化教学,并结合视频和多媒体手段,利用相关软件制作了更为直观的教学视频。

(三)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模块化分割中,将课程的部分内容以数字化方式呈现,并链接其他外部开放资源,教学内容多以简短视频和测验等形式将授课内容小单元化,以知识点作为教学结构主体,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吸收。在模块化处理方面,兼顾知识点分割与课前环节微视频处理,设计接丙类高功放、LC振荡器、调幅发射与接收系统、调频发射与接收系统以及变频器等5个大类,每个大类中设置3―4个知识点子模块,以帮助学生在课外翻转环节预习和复习。

(四)立体化教学考评方式

基于翻转课堂的分布式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上做了巨大的变革,为此,考核方式也随之从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立体化的考评方式不仅仅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诊断,还需要给出学习的指导意见和反馈。立体化考评机制将从预习效果、课上互动、课后反馈等多维立体化层面进行评价,以实现矫正和激励的作用。

“高频电子线路”翻转课堂将知识的传授过程和内化过程翻转,分布式异步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还得益于网状结构的课程导向维度,主要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三段式”学习模块,连接三个学习模块的重要纽带是环境创设和活动学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学习设计模块。首先涉及教学材料的准备,包括微视频、falsh以及仿真图形和实际电路,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理解的差异性制作了初级、中级和高级3个版本的材料;其次,确定任务书,学生需要通过学校内网平台领取,并完成相应的课前练习和课上所需的问题列表。

2.课中学习设计模块。基于翻转课堂的“高频电子线路”分布式教学机制的典型特点在于最大化开展课前学习,并不断按需延长学习时间提高学校效率,而关键点在于更好地通过课堂活动设计最大化知识传递。首先,确定问题,从分布式教学改革的内容中区分不同难度选择相应问题,指导学习分析探索;其次,协作学习,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总结3―4个讨论题,学生每6―8人分组进行讨论,相互评价。每组讨论结果形成电子版上传。在协作学习环节过程中,教师需随机入组,给予指正与解答。

3.课后反馈设计模块。反馈部分包括评价,但不等同于评价,需要由教师、组员和本人共同完成。实践过程中更加强调原始数据记录、体会表、互评表以及学习日志等全面的总结,形式上也进行一定的突破,包括课前课中、网络测试以及主观考核等更加立体化和全面化的考核C制。

三、分布式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本课题主体实施于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与电子信息与技术等专业,通过部分内容模块化翻转以及分布式教学改革,取得良好实践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生能够按需控制学习进度,在寝室、自习室或者图书馆自行学习,从而更加轻松高效低压的吸收并掌握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定制学习。结合手持终端与泛在网络接入从而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2.分析对比各视频材料观看频度可以更好地掌握

难点所在,从而全面提升课上环节的师生间互动和成员间互动,使得在课上社交探索与成果交流过程中的针对性更强,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3.促进了学生优越性心理向自信心的转化。通过分布式教学体系,学生按需对进度掌控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学会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社交探索和协作学习建立优越性心理,从而促进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

4.立体化考评体系从多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结果更客观并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通过改变终端型全试卷化评价方式,采用分布式多阶段多维考评使得学生从多次多项课前练习中获得预备知识,有的放矢的课中协作学习再次加深印象,多次多项课后测试不断巩固完善知识内化。

参考文献:

[1]S.Denchev,I.Pavlova,P.Miriyana.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Alternative University

Teaching Models[J].Creative Education,2016,(2).

[2]Q.J.Wang,J.T.Wu.Research on University Teaching

Pattern Reform based on Innovative Education

Concept[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

tion,Management,Computer and Society(EMCS2016),

2016:1608-1610.

[3]规划编制专家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

2020年)”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3.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