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审计的方式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24-01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许多农村地区都开始更新或者是改进原有的方法,目的是不断完善自身,使农村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农村审计作为农村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更是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拥有良好的农村审计内容和方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1 农村审计的内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环境变得错综复杂,这也影响到了我国农村的审计内容。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农村审计的范围也逐渐宽广,对象也朝着多元化发展,对农村审计的工作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农村审计的内容,不仅包括了农村审计的对象和审计的标准,还对农村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都有一定的要求,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局势,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审计人才队伍,对提高农村审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不管是农村、农村合作社经济组织,还是乡村集体企业和经济联合体,都要在农村财务管理机构的带领下,在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监督下进行农村审计工作,积极做到做好做强,完善村务,保证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2 农村审计的方式
农村审计方式包括许多方面,主要是指农村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总称。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村审计方式进行简述。
2.1 农村审计中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
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也有许多种,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一般方法和技术方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般来说要结合使用才能达到最好效果,为农村审查提供充分可靠的审计数据。
2.1.1一般方法
一般方法中按照不同的分类元素进行划分又可以划分成两类。一是按照审查顺序,按照这种方法可以分为顺查法和逆查法。顺查法就是在审查书面资料的过程中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审计,这种方法简单细致,按照步骤来不容易出现问题,但是也有不好的方面,当审查的书面资料过于繁杂时,顺查法的使用就加大了审查人员的工作量,在时间和精力方面都是极大的浪费,因此只适用于结构简单但是存在问题较多的村集体经济组织。逆查法则与顺查法相反,是按照会计业务核算顺序相反的顺序进行审计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通过逆向思维的方法找到重点并进行深入研究,进而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但是,这种方法对审计人员有较高要求,需要其拥有严密的逻辑能力和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且工作经验的积累也是能提高该种审计方法的重要因素,因此只适用于规模较大、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的村集体经济组织。
二是按照审查书面资料的数量和范围进行,也可以将其分为两类,详查法和抽查法。详查法,顾名思义就是对一定时期内的全部审查资料进行详细审计,这种审计方法风险小,不易疏漏,审计质量较高,但是其缺点也不容小觑,审查一定时期内的全部资料不仅工作量大,也会提高审计成本,因此这种方法大多用于有严重问题的,经济业务较少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相比之下,另一种方法――抽查法就来的简单的多,是指通过抽取某一部分或某个时期的资料进行审计的方法,这种方法简洁且效率高,但是容易存在漏网之鱼,质量相较于详查法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只适用于规模大但是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的村集体经济组织。
2.1.2技术方法
农村审计的技术方法相比于一般方法就来的更加科学有效,主要分为审阅法、核对法、复算法和分析法。审阅法就是指通过阅读和审查书面资料找到存在问题,是农村审计工作中最常用的基本取证方法;核对法就是指按照书面资料中讯在的内在联系进行相互对照检查从而发现问题;复算法是指通过重新计算数据来发现书面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法则是指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透过书面资料的表面,找到其本质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同样也是农村审计中的常用方法。
2.2 农村审计中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农村审计中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检查账实是否相符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2.2.1盘点法
盘点法,是指通过账簿记录,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的清点盘查,以确定账实是否相符的一种方法。盘点法又分为直接盘点法,即农村审计人员亲临现场组织实施盘点,和监督盘点法,即由财产保管人员或者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实物盘点,审计人员进行实地监督的盘点方式。
2.2.2调节法
调节法是指审计人员在审查某个项目时,通过调节有关数据,证实所需证明数据正确性的一种方法。
2.2.3观察法
观察法要求审计人员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它是在审计人员通过实地观察的方法以此取得书面资料以外的审计证据的方法,对内部监控具有良好的效果。
2.2.4查询法
查询法,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对有关人员进行询问和质疑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疑点来获取审计方法。一般来说包括面询和函询这两种方法。面询,就是审计人员与有关人员进行面对面的询问,过程简明直接;而函询则是通过向有关单位发函来了解情况。
2.2.5走访调查法
走访调查法,顾名思义,就是审计人员通过走访相关人员以获得相关线索的审计方法。此种方法较为公平公开,是了解数据是否造假、情况是否真实的重要方法。
3 总结
总而言之,农村审计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的地位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农村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新农村的必要途径。因此,做好农村审计工作也是相关人员的重大任务。农村审计的内容决定了农村审计的方式和方法,通过查询资料和实地考察相结合,一般方法与技术方法相促进,实地调查与严谨推论相融合的方法,真正做到促进农村审计的发展,帮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刘长宝.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重点内容和方法[J]. 才智, 2012(13).
【关键词】持续审计 持续监控 内部控制 数据中心 审计模型 数据挖掘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创新企业管理方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革新着传统的审计技术。因此,一代又一代的审计人不断的进行探索,研究如何顺应新特点,实现内部审计方式的跨越式转变。多年来,智能审计、数据式审计、在线审计、持续审计、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审计、IT审计、审计信息化、联网审计、持续监控等概念不断的充斥着审计人员的耳膜,同时,数据挖掘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也是层出不穷。这些概念的不同反应了其研究的侧重点的不同,有些概念之间存在连续的与递进的关系,但是,这些概念都突出了目前审计工作的真正需求:在线的、连续的、实时的、智能化的审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持续审计技术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发展而来。持续审计的概念提出近20年,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也已被研究了近几十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于1999年了被广泛接受的持续审计定义:持续审计是一种方法学,使独立审计人员使用一系列审计报告,对某一事项提供书面鉴证,而且这些审计报告是在被审计事项发生的同时或很短一段时间后的。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也对持续审计的概念进行了各自的阐述。尽管学者们对持续审计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了信息化环境下现代审计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AT&T公司Bell实验室于1986年至1990年开发了持续程序审计系统(Continuous Process Auditing System,简称CPAS)[1],成为最早的持续审计模型之一,为后来持续审计模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期较为著名的模型有Rezaee提出的建立具有自动审计能力的持续审计系统模型、Oninos提出的持续审计总体设计框架、Woodroof提出的应用于债务契约领域的持续审计系统模型。虽然CPAS由于应用部门的认识不足导致该系统并没有在公司内推广应用,而那些已经执行了大量实时易的公司则尝到了持续审计应用的甜头,如毕马威、美国花旗银行Citibank、美国Schwab公司、PayPal公司、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意大利银行集团Bipop以及印度第二大商业银行ICICI[2]、美国HCA医疗保健公司、IBM公司、德国Siemens公司等。目前,ACL公司开发的CAA软件已经为四大和美国公众公司广泛使用,全世界已经有14700家企业在使用ACL公司的产品。
我国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同样进行的如火如荼。2005年,审计署“金审工程”一期项目顺利完成,2012年完成工程二期,设计开发了包括审计管理系统(OA)和审计实施系统(AO)的审计应用系统。国家电网开发了包括一个平台、三大系统和四项功能的审计信息化平台。其中,ERP业务审计系统正在逐步开展试点应用。另外,南方电网公司、中石化、上海烟草公司等企业也建立了符合自己企业的审计信息化架构并逐步落地开发。
三、数据中心与审计数据标准化建设
从持续审计的概念和发展驱动因素来看,持续审计是建立在电子数据基础上的。被审计单位的应用系统中存储着数以T计的电子数据,如果不将这些数据有效运用,套用Swiss Post Solutions的Holdt先生的话,“资料只是躺在那里积灰尘和耗费金钱”[3]。马洪江(2002)也指出,数据库作为一种资源,本身并没什么直接的价值,有价值的是从中抽取到的知识和信息[4]。然而,数据运用是一个问题,数据的组织、清洗也同样是一个问题,而且是持续审计实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数据的问题成了制约持续审计应用发展的瓶颈之一,正所谓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持续审计系统的上线运行需同时建立审计数据中心,进行审计数据规划,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审计中间表,实现审计数据的定时或不定时的采集、转换、清洗、存储、调用。
其次,审计数据还面临着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问题。据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一项调查报告中指出企业中80%的数据都是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每年都按指数增长60%。还有报道指出平均只有1%~5%的数据是结构化的数据。这些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如何支撑持续审计模型的运行,目前并没有非常有效的解决办法。例如,类似于原始凭证、合同文件这种办公过程文档,持续审计模型如需调取、识别该文档上的某项金额进而判断业务的合规性,若无法调取则只能采用替代模型或者该问题根本就无法智能检测。
四、持续审计的实现方式
持续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目标并没有改变,同样是在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测评的基础上,检查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的健康运行,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相较于传统的手工审计或者计算机辅助审计,持续审计模式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实现。
(一)内部控制测评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7,2)认为“电子证据的完整往往依靠于内部控制措施在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完整性上的有效性”[5]。因此,审计人员需要了解公司的业务流程以及相关的内部控制措施,来更好的保证在无纸化和实施会计系统下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性。因此,无论是在传统的手工审计环境下,还是信息化审计环境下,内部控制测试是必要的,在评价内部控制恰当性、有效性、健全性的基础上来确定是否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并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重点活动。
同传统的内部控制测评相比,持续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测评很大一部分工作属于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对信息系统审计给出了定义: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获取并评价证据,以判断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金的安全、数据的完整以及有效率地利用组织的资源并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因此,持续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测评不仅包括信息系统在业务承载及处理过程中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完整性、有效性测评,还包括业务数据采集、生成、处理、报告全过程的真实性、合规性、完整性。
(二)审计数据复算
信息化环境下,由于信息系统开发程度良莠不齐,审计数据并非完全在信息系统中生成、流转、报告,且信息系统关于数据修改的设计并不一定严谨,而持续审计模式需要完全依赖电子数据,因此,审计数据的真实性保证尤为重要,否则一切都是徒劳。审计数据的全面复算可以从源头上防止“假账真查”。
阳杰(2008)在对导入式智能审计的研究中曾提到“会审软件必须具有会计信息化的全部功能,实现对基础数据的全面’重算’,而不是部分’重算’”[6]。审计数据的全面复算在信息化环境下并不难实现,而流程的梳理,中间表的设计,关联规则、勾稽关系的发现才是本阶段的工作重点。审计数据的全面复算不仅仅包括账、表数据的重新生成、复算,还包括依据数据间勾稽关系的验证性复算,而数据间勾稽关系的发现囊括了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
(三)审计数据分析和挖掘
审计风险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为识别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提供更好的基础,因此审计数据分析并非无用功。审计数据分析按照所反映信息的综合度分为财务指标分析、业务类别分析、账户金额变动情况分析。而关于审计数据分析的分析工具就非常多了,这里的分析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工具用的较多。
数据挖掘就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是智能审计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发现审计线索的有效手段之一。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经济业务规则或者数据规律,以发现脱离该规则、规律的异常事项,获取有效的审计证据。
(四)持续审计检测模型的构建及运行
持续审计检测模型的构建基于对审计业务关系和对应的数据关系的描述上,分析相关的控制环节,编制可行的计算机审计方法。持续审计的检测模型可以来源于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已经发现的审计问题、已经识别的业务风险或者法律法规条款。持续审计风险模型的建立一般包括模型命名、确定模型目标、明确审计依据、定义算法、确定数据源、定义输出结果六个过程。
(五)对关键业务流、资金流、数据流的持续监控
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一定遇到以下情况,假设在对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过程中,为了弄清楚资金的来源账户、流向账户、业务用途、账户金额变动规律等内容,审计人员需要上各个部门或者机构去获取资料,而有些资料可能并不容易获取,审计工作往往被这种细碎的障碍耽搁变得复杂。而持续审计模式下,我们要发现代表流程中各节点的关键要素,实现对企业内部关键的业务流、资金流、数据流进行持续的、动态的、半可视化的监控。
五、结论
持续审计价值的运用是各单位目前均意识到并争先恐后研究的领域。文章论述的四个主要方面是持续审计广泛开展应用的关键研究内容,也是显现持续审计价值的重要研究领域。持续审计模式需要重新设计审计程序以及对应的审计管理模式。其次,持续审计的过程更多情况下是审计疑点的发现、挖掘的过程,进而支持审计人员进一步发现审计证据,支持审计报告或者审计结果。诚然,罗马并非一日建成,持续审计在实现的道路上同样阻碍重重,这些阻碍不仅来自于技术瓶颈,还来自于使用者、被审计单位的接受、认可、配合程度。然而,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是亘古不变的哲理,持续审计的实现及应用是代代审计人员不懈追求的审计艺术殿堂。
参考文献
[1]Vasarhelyi,M.A.and F.Halper.The continuous audit of online systems[J].Auditing:A.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1991,10(1):110-125.
[2]何芹.持续审计在我国政府审计中的应用分析[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01):28-29.
[3]Robert Hertzberg.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企业如何利用数据取得竞争优势[R]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2010.
[4]马江洪,张文修.数据挖掘与数据库知识发现:统计学的观点[J].工程数学学报,2002,19(1):1-13.
[5]Zabihollah Rezaee,Ahmad Sharbatoghlie. Continuous Auditing: Building Automated Auditing Capability[].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002,21(1):147-163.
一、在审计是,强调以经营审计为重点
传统内部审计的目标是查错防弊,发挥保护性制约性作用,因而其工作重点放在财务审计上。以财务审计为重点的内部审计并不能直接协助提高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在资源稀缺性程度日益严重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种严峻经营环境的挑战下,逐渐推动了往日的作用。内部审计部门适应形势的变化和管理当局的新要求,逐步将工作内容从以前的财务审计转向富有建设性的经营审计。这一转变过程可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颁布的《内部审计师职责说明书》对内部审计所下定义的变化中清楚地反映出来。协会于1947年最初的《职责说明书》指出:“内部审计师主要处理和财务方面的问题,但也可以适当处理经营方面的问题。”这时,强调内部审计人员的根本职能是进行会计和财务审计,审计对象刚刚涉足经营活动领域。1957年修订后的《职责说明书》指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审核会计、财务及其它经营活动的独立评价行为”,从而将经营审计和财务审计并列起来,同等重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71年,协会再次修订《职责说明书》时进一步指出“内部审计作为对管理当局的一种服务,是组织内部审核经营活动的独立评价行为。”这就将现代内部审计的活动范围扩展到组织活动的每一个方面,大大拓宽了内部审计的作用领域。此外,1971年的说明书还为内部审计师增加了一项新的职责,即“提出改善经营的建议”,从而极大的增强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设性。此后,协会于1981年和1993年修订说明书时又更明确地指出,内部审计师应评价所在企业各方面的经营与管理活动,从增强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效能着眼,为企业的董事会和经理人员提供实现经营目标所需的顾问服务。
,西方国家内部审计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内容相当深入。从美国来看,内审部门已广泛开展了企业战略和经营决策审计、投资效益审计、市场景气状况审计、物资采购审计、生产工艺审计,产品推销(包括广告促销效果)审计、与开发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后勤服务系统效率审计、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审计等。有的企业内审机构甚至对环境污染、社区关系等因素对企业商业利益和持续经营的影响也进行评估,“绿色”审计、责任审计也成都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据全美天然气协会和爱迪生电力协会调查,1989年美国公用行业的企业内审工作时间只有19%用于财务审计上(且还侧重于内部会计控制的测试和评价),其余时间都转向了经营审计。英国、德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情况与美国相似。在日本,由于企业强调雇主和雇员间结成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注重维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领带与和谐关系,因而内审部门更少开展诸如财务收支审计、雇员欺诈行为调查之类的制约性审计,而是将工作重点致力于改进管理效率、增加企业利润等建设性审计上。
内部审计内容从财务审计转向经营审计,以经营审计(经营活动的评价和改进)为主导,这是西方企业现代内部审计理念的最显著特点。
二、在审计策略上,采取参与、合作的方式
参与式审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审计开始时,就对被审部门抱着信任态度,与他们讨论审计目标、审计、计划采取某些审计程序和的理由,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2)征求被审部门的意见,寻求他们的合作;(3)及时与当事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共同改进的必要性,并探讨改进的可行措施;(4)向补审部门报告期中审计结果,期中审计报告可以是口头的,非正式的,以便及时就地解决和改正存在的问题,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5)提出最终审计报告时,采用建设性的语调,重点放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改进的可能性和改进措施上,被审部门已经采取的改进行动也包括在审计报告中,以反映他们对审计工作的积极态度。
例如,美国百事可乐公司内部审计部门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竞争白热化对公司生存和命运的严峻挑战,不断改进审计工作,采取了解决问题导向型的审计方式。即鼓励被审部门的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提出所关心的问题;在编写审计报告时使用正面而非责难性的措辞,对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指明可改进的机会,不简单地予以暴露;只向被审部门提供其需要的有用信息;针对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的不同需要,提出不同的审计报告。其中,反映重大审计问题的报告和审计报告呈现送最高管理当局,以便获得他们的支持、协调和授权;而详细性的审计建议报告则直接送给部门经理或第一线管理人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就地改进问题。内审部门采取这种新型的审计方式改善了与管理人员的关系,增强了内部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和建设性,提高了公司生产率和盈利能力,因而倍受公司管理当局的赞赏。
三、注重将审计结果的传递作为向管理当局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一种良好机会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