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启发式教学的作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教材 学生 启发 方法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掌握知识的过程。启发式教育正是遵循教学过程这一本质规律,重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实践,发掘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取得实效。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我们应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一、启发式教学的前提
1.做一个会启发的英语教师
作为英语教师,不能让学生记住英语单词、对话、短文就行了,而要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我们教学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因此,我们不能拿着课本照本宣科地读、讲,教师要深研教学大纲,深专教材,不断思考,反复琢磨,直到对教材有独到的见解,这样教师才能做到会启、善启。
2.“因材施教”,全面了解学生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家庭状况,自身英语水平,学生的年龄特点等要做到心中有数。特别要注意研究学习最差的学生,如果用教所有的孩子那样的办法来教这些孩子,那么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学得很差,成为可怜而不幸的人,一辈子受着“什么都不行”这个痛苦的思想的折磨,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教师要细心地指导他的思路,那怕记住一个英语单词,会读一个英语句子也要面向全班表扬,这样会给他带来无可比拟的欢乐、自豪感和自信心,如果学生体验到取得成绩的欢乐,那么求知的愿望就将永远伴随着他学习。
3.深研教材,明确教学要求
新教材让学生觉得新颖但重点又把握不住,英语教师在熟悉教材后应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启发式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如何进行英语启发式教学
1.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就是疏通心理循环的缺陷环节,不断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不断输入新的心理能量,不断挑战新的学习目标。
兴趣是学生学习英语动力的源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家孔子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他曾论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相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启发学生的问题难易要适中,恰到好处,英语教师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调动起学生内因的积极性。的确,有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认真听讲,课下积极地学习英语,看英语,读英语,驱除学英语的烦恼,日程月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英语不但不会感到越学越难,反而觉得学好英语是轻而易举的,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渴望性。如刚上初一的学生学习字母时,让学生自制工具,每个学生拿一张卡片,在上面写一个字母,一面大写,一面小写。叫一组学生站成一排,让一组学生读出这些字母,比赛谁读得快,读得准,再让拿写有F 、 A 、 C 、 E卡片的学生站在一起就是一张脸(face),拿L 、 E 、 G的同学站在一起就是一条腿(leg),拿E 、 A 、 R的同学站在一起就是一只耳朵(ear)。
2.营造情景,循循善诱
启发――“启”在前,“发”在后,“启”是“发”的前提条件,“发”是“启”的发展和结果,启发式教育的实质,是教师的“启”在前,学生的“发”在后,新知识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是教师教学每一节课,给学生的第一感知,英语教师要能营造启的情景,启的氛围,提供启的条件,启的阶梯,运用启的语言,启的眼神,这样才有利于启发学生,不这样,学生就会怕答不来,答不好,不敢答,因此,创设教学情景导入教学时,要以学生所学知识为基础,自然引出新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英语知识。例如:在教学仁爱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6 Topic 1 Is there a computer in your study ?句型时,可以把教室假想为书房,教室里的电脑、桌椅、地图以及学生所带的一切学习用具都假设为书房里放置的东西,把学生分为两人一组,互相询问书房里有某物吗?然后再让几组同学上讲台上来表演,然后引出新知识“there be”句型。再如仁爱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8 Topic 3 Section C部分,在教学阅读理解“the Tang Costume”之前,教师可以身穿一件唐装,让学生说出教师身上穿的唐装与他们自己穿的衣服有何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出不同之处,这样比干巴巴地让学生阅读,翻译解释一番,效果一定好得多。
3.倾注真挚情感,激励学生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哈钦森和沃特斯说:“学习,尤其是语言学习,是一种情感的经历,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方面的感受对学习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情感应由师生共同培养,首先是教师开启师生间情感的金钥匙,摩擦师生之间情感火花”。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自己如何“教”学生,更需要我们用心去研究如何“激”学生。激励学生关键要关注学生,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亮点,并在合适的地点,用恰当的方法肯定他。例如:上课时与学生亲切地互相问候,课堂上学生回答不上的问题,可以用“keep on trying, you can do it !’’或“Next time,OK?”, “Try it again!”等,对于回答较好的,可以毫不吝惜地送给他们:“very good!Well done!Great! Wonderful! Excellent! How clever you are! what a smart boy (girl)!” 等亲切的表扬语。恰当的评价能融洽师生关系,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信心,关心和爱,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又如教师在教仁爱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2 Topic 1中人体各部位名称时,可做“摸五官”动作,教师可一边说:“Touch my nose.”一边用手摸鼻子;当教师再说:“Touch my ears.”改用手摸耳朵,然后让学生做“摸五官”的游戏,先叫几个学生上台表演,当教师说:“Touch your mouth.”他们立即作出反应,用手摸嘴巴;教师再说:“Touch your eyes.”他们又迅速作出判断,用手摸眼睛,如果有同学判断失误,坐着的学生就会说:“…is wrong.”最后让同桌之间交换表演。再说在教仁爱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5 Topic 2中“What is she/ he doing?She/He is doing…”句型时,叫几位同学上台表演动作,如:做作业、游泳、跑步、跳高、打篮球、踢足球、骑自行车等,然后教师问下面的同学:“What’s she/he doing?”学生就会积极回答:“she/he is doing homework/ swimming/running/jumping/playing basketball/playing football/riding a bike.”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高涨,学生变得爱学、乐学了,在既紧张而又生动活泼有趣的气氛中,学生就会轻松自如地掌握所学的生词和句型,提高课堂质量。
三、启发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提问不等于启发,启发的效果也不取决于提问的次数,应该提供给学生一些有思考空间和思考价值的东西,而且又能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用前一问题启发后一问题,用后一问题深化前一问题,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有启发性,反对不严密的提问和简单的提问,不能满足于学生答“对”或“不对”,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强调“教是为了不教”,提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总之,启发式教学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进行探索,自己去推论,真正体味“渔”的乐趣与奥秘。教师要在教授中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提供创造场所,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自主探索英语知识,高效完成英语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操作系统;处理机调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3-3223-02
Application of Heuristic Teaching in Operating System Course
WEI T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Guangzhou Auto Colleg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800,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 in the Operating System Course teaching, the important effect of heuristic teaching is discussed. Then, processor scheduling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demonstrate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using heuristic teaching. It is proved from practice that heuristic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Operating System Course.
Key words: heuristic teaching; operating system; processor scheduling
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其内容涉及计算机硬件、软件多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理解计算机的运作、进而提高编程层次、完善对整个计算机学科的理解起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操作系统课程本身涉及的概念多、原理性强、内容抽象,若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对内容难以理解,对操作系统课程无法提起学习兴趣,而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学习层次,未能真正理解操作系统的原理[1]。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在学习原理的同时提高运用合适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根据累积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应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提高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探讨与总结。
1 启发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通过引导、指导、开导、启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并主动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2]。根据认知派学习理论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提倡发现学习法。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3]。运用启发式教学,虽然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已有的知识,但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引发出这些知识的过程,对学生而言他自己就成为了发现者,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把认知的知识在脑中整理成适合他的知识体系结构。
启发式教学法的“启”体现的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导向地位,“发”体现的是学生在教学中自主的认知方法,“启”和“发”正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为了让学生能顺利的自主发现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恰如其分的启迪与引导,正是启发式教学法实施过程要探讨的关键内容。
2 操作系统课程的启发式教学过程
2.1 操作系统课程的启发式教学思路
操作系统课程虽然具有概念性、理论性、抽象性强的特点,然而,学习操作系统的目的一方面是掌握其原理,另一方面是要让学生培养用计算机的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系统本身的形成与发展正是一个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操作系统是人设计出来的,设计者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来源于日常的生活[4]。因此,在应用启发式教学法的过程中,运用日常生活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引导学生解决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问题,能使学生感到亲切而易于思考,从而达到良好的启发效果。
在应用启发式教授操作系统的过程中,教师可按如下步骤实施教学过程:首先明确该知识点要解决的问题,确认教学目标;接着选择日常生活中与该问题有共通点的情境,并提出思考性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类似的情境思考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之后启发学生运用思考出的方案思路解决操作系统中的问题;最后进行反馈与总结。
2.2 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本节以处理机管理中的重要知识点:处理机的调度算法为例,讲述如何在操作系统课程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
对于不同的系统和系统目标,操作系统可以采用不同的处理机调度算法[5]。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直接逐个罗列出各种调度算法,而是通过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自己逐步主动想出各种调度算法的思路。
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处理机调度的任务是在多道程序中选择出一个来获得处理机执行。同时明确调度的总目标是按照可以优化系统行为的方式分配处理机时间。
在学习调度算法时,教师引入生活中与处理机调度有共通点的情境:学校食堂的打饭情境。全校学生的下课时间统一,食堂会在同一时间涌现非常多学生,而每个打饭窗口每次只能为一名学生提供打饭服务。为了与单处理机的调度算法更好的类比,设置一个限制性假设,食堂只有一个打饭窗口供学生打饭。
教师对生活中的上述实例提出问题:有如此多的学生,食堂应该采用怎样的策略,才能使学生都有序的获得打饭窗口打饭呢?由于食堂打饭问题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学生很自然的迅速能想出排队策略,谁先来谁排在队伍的前面。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对于多个进程都就绪等待处理机,可用怎样的策略使进程都能有序的获得处理机执行呢?学生有了前面打饭问题的启示,自然能顺利的想到采用类似的排队算法,哪个进程先到,哪个进程排在队伍的前面先获得处理机执行。教师在对学生的算法思路进行肯定的同时,引入这种调度算法的专业名称叫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
正当有部分学生认为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已能极好的解决处理机调度问题时,教师在原问题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情形提问:假设排队在你前面的同学要帮他们全班同学打30盒饭,排在队伍后面的你是否感到不乐意呢?学生此时必定反应强烈的表示不乐意。而且此时学生也因切身的体会,已完全投入到问题的讨论中。教师进而让学生思考:应采用怎样的策略,对只打一盒饭的学生更公平。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出应该让只打一盒饭的学生排在队伍的前面,而思维更完善的部分学生会提出让需要打饭盒数少的学生排在队伍的前面。教师此时引导学生把类似算法思路运用于处理机调度的问题上:对于多个进程,有些进程需要执行的时间长,有些则比较短,应怎样设计算法更公平?学生把打饭问题的解决策略迁移到处理机调度问题上,因而想出了应该让执行时间短的进程先执行。教师采用这种启发式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想出了这种短进程优先调度算法。教师再进而分析这种算法的优点是缩短了整个系统的等待时间,提高了系统的吞吐量。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回到打饭问题再思考:刚才的方法是否仍有不妥,要打30盒饭的同学能否顺利完成打饭任务?学生们会猛然发现上述算法会让打饭盒数多的学生根本无法获取到打饭窗口打饭。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如何让打饭盒数多和少的学生都比较公平?有部分学生会提出让每位排队的学生都打一盒饭就回到队伍后面重新排队的方案。教师肯定这种思路的同时,启示学生对于处理机调度问题是否也能采用类似策略。学生们此时较容易的能想出让每个排队的进程每次只执行一定的时间,若仍未执行完,则必须回到队尾重新排队。教师肯定学生思路的正确,指出每次执行的这段时间可称为时间片,并明确这种算法称为时间片轮转算法,同时分析时间片轮转算法中时间片长短是可选择的,最好能使大多数进程能在一个时间片内完成,这就类似于食堂打饭时每位同学的打饭时间限制应该能使大多数同学只排队一次就能完成打饭任务。此时,学生在教师借用生活实例的启发下,主动的逐步改进思路,想出了三种调度算法。
教师再采用类似的方式启发学生,通过在食堂打饭问题中增加可能出现校长光临的情境,引发学生想出应让校长先打饭的策略,进而引入处理机调度算法中让优先权高的进程先执行的优先权调度算法。并融合以上各种算法的思路,引入真实的UNIX系统中使用到的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以先来先服务原则在第一个队列中排队调度,若时间片内未执行完,则调到第二个队列的队尾等待,只有当第一个队列为空,才调度第二个队列中的进程;系统有多级这样的队列,策略以此类推。教师小结这种算法以排队为基础,既考虑了优先权问题,又兼具了时间片轮转的公平,达到了较好的调度效果。
至此,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在逐步思考与发现的过程中,自觉主动的学习与掌握了处理机调度的各种算法。并且对各种算法的设计思路来源有了清晰的认识。
2.3 总结与反馈
教师最后对各种调度算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场合进行分析与总结。同时,赞扬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和自主思考完成了对处理机调度算法的学习,并且鼓励学生在其他知识点的学习中也应学会联系生活情境、活跃思维、勤思考,学习操作系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发现学习的有趣过程。
3 结束语
启发学生思维与提高教学质量是相辅相成的过程。把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操作系统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持续的思考与自主发现中掌握操作系统的知识,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操作系统的兴趣,又有效的提高了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而学习质量的提升又反过来促进学生有更高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培养了学生开拓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曹玲,葛艳.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0(4):65-66.
[2]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 张积家,陈俊.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看、说、练的实践与练习,以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目的。这种启发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为依据,是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的。
一、启发教学在美术鉴赏课中的作用
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中,美术鉴赏课是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引导学生了解美术、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普遍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尤其是吸引对此并无爱好的学生。
1.导入方法“新”一点
利用学生喜爱谜语这一特性,让学生在浓厚的猜谜之中,自然导入新课。这样既开发学生智力,又加深学生对所画物体的印象,会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还可以利用设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被激发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似难而易”,可谓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最后使学生感到“噢,我也会”。
2.媒体形式“多”一点
媒体指的是教学中常用的图片、实物、模型、音响、幻灯等一些“辅助工具”。媒体的使用,能使绘画的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变难为易。多将媒体导入教学中,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透视规律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利用演示教具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美术课也可以通过幻灯、投影从视觉角度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还可录制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配乐录音,调节学生的心态,为完成创作创设一个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进入其境。
3.课堂提问“巧”一点
提问是美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的一个环节,学生的个好各不相同,接受能力也有差异。提问时,不要以学生是否能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为标准,也不能把答案定的太确切,而应该通过启发、引导、演示等过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看法,从而积极地参与其中。
4.课堂评价“宽”一点
教师往往重视对教学的引入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忽视对学生习作评价方法的优化。中学美术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给学生一个较高的评价,能使学生增加学习的信心和热情,为下一次上课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中的作用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就必须树立实践的观点,强化训练观念。启发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美术鉴赏、实践、运用美术的过程。启发教学是建立在主体观的教学论基础上的,它主张积极充分发挥教学双主体的作用。由于教师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者,在备课、新知识的导入,以及在启发生疑、引导解疑和答疑,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上,都居支配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但是,当教师把新的美术知识结构和学习任务提供给学生,要求他们主动钻研,练习操作和掌握运用时,学生的认识主体地位就随之突显出来了。就教师的“教”来说,重在“启发”;就学生的“学”来说,需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主动学习,自己动手实践。因此,教师需要用点拔来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千万不能全盘灌输,否则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无法发挥。
关键词: 美术教学启发式教学能力培养
目前, 在教育部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指导下, 素质教育获得广泛认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 来提高教学质量。本论文以美术教学为依据,试图探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问题。
一、启发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的不同
教学中启发与灌输是相对立的两种观念和方式, 也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传统教学观念认为, 学生是受教育者, 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
技艺的过程, 学生只能按照教师所规范好的一套方法进行模仿和识记。如在绘画教学过程中, 由教师示范具体的画法, 规定作画的顺序和技巧, 学生按照教学要求采取模仿的方式被动学习, 以临和摹为主。而一旦老师今天不提供绘画作品,学生就都觉得没有可画的东西。而启发式教学则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 用激励方式启发学生学习, 通过积极发现和主动探索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人的发展角度分析, 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潜能, 若能挖掘其潜能, 其学习效果较好。因而,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启发学生通过发现、探索去掌握知识,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积极主动地学习, 因而教学效果较好。启发式教学的优点在于顺应和促进人的发展, 通过不断地启发学生, 来挖掘学生自身能力, 来提高其学习热情, 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启发式教学与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发现采用启发式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训练线描写生的过程中, 如不加以引导, 让学生自己去画画。学生往往会画出他们在学校或课本中获得的图像, 画出概念性的东西。而采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来表现物象,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使学生的写实能力得到超前发展。另外,通过教师的启发, 学生将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 来获得感性认识,来了解物象的形态、构造、功能等, 积累了大量知识。而实物、模型、图片、录像、电脑信息等教学手段的运用, 能让学生直观感受事物形态特征, 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不再局限在某一种特定形态表现方法上,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写生课中,要启发学生以局部观察为起点, 从局部具体描画, 或依物象外形的起伏变化勾画轮廓, 来构建整体图像。学生在写生过程中, 以感觉观察为写生主线, 依靠视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为基础来绘画。学生在教师不断地启发引导下, 观察能力会迅速提高, 同时也提高了整个教学质量。
三、启发式教学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每位学生都有想象力潜能, 怎样挖掘这种潜能, 与教师的启发方法有关。具体的作法是用语言描述去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 “闭上眼睛想象, 许多人正在雪山上滑雪, 但是你没有去滑过雪, 你可以想象你滑雪的情景吗?你看到什么颜色? 画一棵树, 那些树有多高? 上面长着什么? 叶子是什么形状?对树皮有什么感觉?”在这种启发和激励方式下完成的画, 显得非常生动。画的内容是想象的, 画画行为本身也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扩大他们的想象空间。因为这在我的一节美术课上得到过不错的验证。那是一节三年级的美术课,课题是《我设计的自行车》课上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充分发挥想象画出了会飞的自行车、能给花浇水还能救火的车、还有在危险时刻能自动把车保护在泡泡里并能飞起来的自行车。他们的想象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而且我觉得越是小的学生想象力越丰富。
四、启发式教学与记忆力的培养
关键词:科学写作;SWH模式;主要遗传物质;高中生物学
吉丝(Keys)、汉德(Hand)等人开发了启发式科学写作(ScienceWritingHeuristic,SWH)[1]。SWH与通常实验报告中枯燥、循序渐进的程序有所不同,它将语言使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融入到科学探究中,由教师教学模板和学生写作模板组成(表1)。教师教学模板提供了一系列可用来设计学习环境的建议性活动;学生写作模板是一种半结构化的写作形式。科学写作活动通过为从事科学调查的学生创造一个独特的反思环境来促进新知识的产生。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在生物学课堂中,写作可作为一种学习形式来交流。本文探讨如何构建SWH教学环节,以期为生物学课堂中融入科学写作提供新思路。
1SWH生物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SWH模式基础上,以探究性活动为主线,从教学活动实施角度,构建“四阶段”SWH教学模式:任务构思、任务操作、合作协商和任务回顾。该模式以SWH策略提供的教学活动为基础,改进教学环节。实验活动始终都需完成书面写作:绘图、图表和演示文稿等。1.1任务构思原来SWH教师教学模板中的前概念探索、实验前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前期调查,结合对应学生模板中的提出问题,改进后的教学环节为探索先备知识—产生探究问题,以帮助学生在任务前进行构思,产生探究问题,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计划。1.1.1探索先备知识学生的先备知识对学习新知识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新知识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之上的。教师会通过提问来鼓励学生反思他们之前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科学写作主题,唤醒自己所知道的内容,意识到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从而形成疑问。1.1.2产生探究问题科学探究都是从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开始的,SWH鼓励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以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探究问题的选择要注意真实性、可探究性,以便学生后续自主查阅资料,以科学写作为依托,经历类似科学家的探究模式。例如,以人教版生物学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为例。学生通过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内容的学习,已掌握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这一结论,并知道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前概念,学生会思考遗传物质是什么,遗传物质应具备哪些特点,为后续探究问题的提出打下基础。教师展示DNA和蛋白质的结构示意图,并呈现各自在含量、分布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他们为何成为遗传物质的“候选者”[2]?帮助学生聚焦在“DNA和蛋白质,哪一种是遗传物质”的争论中。学生将探究问题写在任务单1上(图1)。1.2任务操作改进后的教学环节为构建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要自己决定如何完成一项任务的步骤,要观察什么来回答他们的问题。1.2.1构建实验方案学生需要负责自己的实验,组成小组,分配具体的任务。他们必须考虑实验的目标,完成实验所需的时间和资源,确定完成计划的阶段等。学生通过自己开发的问题来开展探究实验,将帮助他们专注于该实验的目标,大大提高对课堂学习的兴趣。1.2.2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以小组形式工作,探究测试自己的问题,操作实验设备,测量并观察实验现象,在探究过程中协商和讨论各自的想法,记录获得的观察结果和数据。例如,根据对遗传物质早期推测的争议,学生在与同伴交流中思考如何探究遗传物质本质。教师介绍S型细菌和R型细菌的结构特点、加热致死的作用原理,帮助学生掌握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思路。以多媒体形式展示格里菲斯实验小鼠的生存情况和艾弗里实验培养基菌群生长情况,学生可用文字或绘图的形式记录观察现象。在任务操作阶段,学生借助科学家的实验思路概述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步骤和要领,在科学写作过程中,训练学生思考探究问题(DNA是遗传物质)和实验程序(如何利用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之间一致性的逻辑思维,并完成写作任务单2(图2)第二部分:实验程序(1)请简述格里菲斯的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的步骤是如何设计的?(2)讨论艾弗里实验的基本思路是什么?他对格里菲斯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做了哪些改进?操作过程中有哪些困难?请简要概括。第三部分:观察(1)格里菲斯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实验结果是什么?(2)艾弗里实验的结果是什么?你看到了什么?图2学生SWH任务单21.3合作协商原来SWH教师教学模板中的协商阶段I、II要求学生进行活动写作、数据比较,改进后的教学环节为得出实验结论、寻找证据支持。1.3.1得出实验结论学生通过从探究实验中获得的观察结果,提出实验结论。该结论是根据探究问题所设计的陈述,为问题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或立场。1.3.2寻找证据支持学生需要寻找证据来支持所提出的实验结论,以解释和辩论他们的论点。证据可以使用数据(定性或定量)和推理,数据可以是以前的经验、互联网研究或课堂资源和材料,也可以用推理来分析和解释数据。例如,在探究小鼠真正的死亡原因时,教师不直接呈现教材实验结论,而是鼓励学生之间分享和阐明针对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提出的主张。在科学技术上对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结论提出质疑,通过对T2噬菌体结构和功能的介绍,引导学生以赫尔希实验结论为证据支持肺炎链球菌实验得出的主张,帮助学生对遗传物质的本质形成完整的认识。在合作协商阶段,“观察—主张—证据”这几个过程可以重复进行,学生通过内省、激疑、交流和归纳,不断反思格里菲斯、艾弗里、赫尔希3个实验的逻辑思路,将写作任务单3(图3)的文本修正到自己满意的程度,深化对遗传物质的认识。1.4任务回顾改进后的教学环节为对比阅读观点、反思观点变化。学生不仅要回顾他们是如何完成整个探究活动的,还要反思他们在探究中或探究外所学到的与主题相关的东西。1.4.1对比阅读观点该模式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其他小组成员交流,或与教材进行阅读比较,鼓励学生使用教材和其他权威资料、课堂讨论和专家观点等来写作。1.4.2反思观点变化教师可以提供科学写作评分标准来帮助学生评估其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并根据写作任务单上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主张和证据是否一致。例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学习中,学生之间可以交换、分享写作任务单,并上台汇报,向全班同学解释他们的书面论点。同时,学生整体回顾、反思整个过程,包括任务构思时提出的探究问题是否得到解答,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与同学交流后自己的观点发生哪些变化,通过阅读权威文本后自己的书面写作是否变得科学化等。在任务回顾阶段,学生有机会回顾对生物体遗传物质本质的理解,并评估在本次探究活动中的表现。撰写任务单4(图4),反思他们参与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变化,评估他们的知识。
2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影视后期制作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0-0180-01
影视后期制作是影视制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内容上看,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分为以下几项内容,分别是影视后期制作的基础知识、剪辑软件的使用、后期效果的生成等。一般来说,基础知识是关键内容,教师讲授的主要内容是影视后期制作的基础概论,发展过程以及后期制作的流程等;中期策划则主要讲述影视拍摄的过程和技巧等;后期效果的呈现则是讲述影视片段的剪辑、特效描绘、人物造型等内容,在教学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最重要的,引进项目教学法可以推动教学,使学生在参与项目制作过程中创造性和实践性增强。
一、当前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专业性较强,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以后要能够熟练应用到影视后期制作中,目前很多影视后期制作课程都存在很多问题,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教学方法不适宜、教学管理跟不上等问题都会阻碍课程的顺利开展。常见的具体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的不够清晰
教学目的是引导教学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指向标,能够使教师明确教学的重点,不单单个别科目需要有教学目的,而是每一节课、每一项教学内容都需要明确教学目的。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将教学目的局限在整体的教学内容上,对于细分出来的知识点缺少重视度。因此,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只是被动的听理论知识,不能投身到具体的实践项目中,教师则认为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理论知识,就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应用,能够很好的顺应教学目的,这种观念也是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内容不能顺应行业需求
很多学生在刚入学时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只有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才能使教学稳固开展,技能培训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但是,这些技能培训的内容与实际行业标准差很多,并与电视上的电影剪辑存在较大差距,学生会感觉知识的学习不够系统和深入,不能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会产生很多的疑虑。此外,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顺序混乱,缺乏规律性和规范性,常常轻重颠倒,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非常劳累,最终使学习兴趣降低,使教学失去了原本意义。
(三)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期望
通过各项调查显示,很多影视后期制作的学生都对自己的专业抱有非常高的期望,将自己的专业定位在高端行业中,并认为自己专业非常新潮,能够认识到很多行业精英。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一直非常高,并且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校的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安排不能符合学生的内心需求,多以讲述理论知识为主,实际操作效果并不理想,会使学生产生失望之感。为使教学能够符合教学目标,就必须严格做好教学课程的安排,努力使教学符合行业标准,减少学生的排斥心理。
二、项目教学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通过应用项目教学法可以使教学更加系统和全面。应用项目教学法开展实践教学作用更为明显,一般,该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点:
(一)项目目标的确立
教师首先在课程开展前,提出一个设计项目,比如,三维特效的制作,学生可以依据这个项目要求,应用三维特效制作立体式的金属字,3D光线、空间组字、3D图像盒子、摄像机的聚焦等。在学生们完成了这些效果制作以后,就可以与同学一起探讨交流,从而确立项目的任务。学生就可以按照项目的具体要求,做好制作项目的准备。在实施具体项目之前,教师可以动员学生开展项目,主要向学生宣传项目的流程和意义,并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后多在网上欣赏各种优秀的作品,通过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制作项目要求和规范
影视后期制作的项目训练能够使学生具备较强专业技能,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性人才,将现有的知识与新知识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并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使合作精神也得到提高。
(三)项目的具体实施阶段
在这个项目阶段中,学生已经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可以编写具体的项目方案,并参照项目方案进行影视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最后按照设计好的内容制作项目,并能在具体的项目中得到教师的指导。在完成项目以后,学生要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项目的整个流程,这样对今后的学习和复习非常有利。
(四)检查和评价
项目的检查和总结是整个项目活动的最后一项内容,是对整个项目提出的总结和评估。首先由学生针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合理评价,在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就可以以小组形式相互检查和测评,这样能够及时纠正项目中的错误做法。最后,在学生全部评价完以后,教师就可以针对常见的问题作出指导,能够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够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制作热情。学习和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得到增强,能够更加合理的对设计方案进行加工和改进,使制作出的视频更加清晰和逼真。一般,具体评价的内容有:项目制作的合理度和熟练程度、对文字的处理效果、光效的制作、三维特效的样式、动画的变动、情境转场等影视内容。
三、结语
本文主要结合项目教学法,对影视后期制作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表现了影视后期制作在教学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可见,要想使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在方法上和内容上与时俱进,就要积极开展项目教学,通过项目教学的实践可以使影视后期制作教学更加科学和具体,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烨.从项目教学法看课程改革――高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改革探究[J].科技资讯,2010(31).
[2] 朱建华,杨阳.《后期合成》课程改革与实践―――以企业宣传片后期调色项目教学法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2(10).
[3] 曾晓娟.项目教学法在《影视后期制作》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办公自动化(综合版),2011(5).
【关键词】法国 大学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巴黎政治学院(法文全称Institut d'Etudes Politiques de Paris,俗称“Sciences Po”)是法国和世界名校,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历史学四大学科领域享有国际盛誉,被誉为法国社会精英的摇篮,法国70%的政治家、80%的企业管理者,以及几乎所有法语国家的总统、总理都曾是她的学生。笔者受北京大学海外交流体验基金的支持,赴巴黎政治学院(以下简称巴政)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修习,主要选修和学习了历史学、政治学及环境学等方面的课程,深感法国高校课堂教学具有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方式互动性强等显著特点,这与我国大学课堂教学内容单一固化、教学方式“我讲你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强烈对比。目前从宏观上介绍法国大学教育基本概况和特色的文章比较多见,因此本文只对笔者感触较深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讨论,希望对我国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有启示和促进作用。
一、 课堂教学方式:讨论和探究式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师来讲教授过程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作为学生来讲,知识是重要的,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当今社会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摄取知识的途径很多,但“课堂教学”目前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法国大学的授课形式基本上有主讲课程、实践作业、指导练习等三种。“主讲课程”主要是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人数一般50-100人)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这种课综合类大学比精英学校要普遍得多。“实践作业”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并增加一定的应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上这种课的人数不是很多,大多数由助教担任,但因为法国大学教授很重视实验课教学,所以有的教授也亲自给学生上实验课。“指导练习”一般是分小班上习题课,一个班有10-30人不等,主要目的是复习、巩固所学基础理论知识。
无论是哪种教学方式,法国大学的教学都非常重视讨论式和探究式的应用,师生互动性非常强,把“教”与“学”很好地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笔者发现,法国课堂教学上,几乎所有师生都对学生自主展示和演说(exposé)具有极高的兴趣和热情。每门课程在教授期间,每名学生都至少有一次机会来到讲台,结合自己课下的调查和学习成果,对其他师生进行“专题论述”发言。据笔者了解,做exposé是法国社会中一项最基本、最常见的技能,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工作中都避不开它,这也成为法国高校教学着重训练的一项技能。例如,在笔者承担讲述任务的一次exposé中,教师要求对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法国的“浪费”现象发表见解。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及查找资料后,提出法国存在整个欧洲最严重的药物资源浪费现象,而这恰恰是因为法国独特的、惠民的医疗保险体制所致。法国规定每个公民都享受100%的免费医疗,这样便导致药店、诊所普遍开花,民众在医疗保健方面消费从不吝啬,原本令人叫好的医疗体制引发了巨大的浪费和作弊现象。学生们针对这一情况踊跃地发表见解,讨论非常热烈。教师又要求学生们继续查询相关资料,根据现存弊端提出合理改善药品浪费现象的对策报告。这样,一个看似小小的话题,最后却让每个学生都对国家的政策运作进行了关注和讨论。
二、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样
法国没有我国那样明确具体的所谓“专业”,只有按学科设置的一些“课程群”,其具体课程设置非常多样化,课堂教学也没有规定教材。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测试题非常贴近法国的社会生活,国家制度、选举、文化发展政策、高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往往都被包括在内。但这些内容又不只是悬在高层次、高层面,讲套话、讲空话、讲假话,而是引导你,进而要求你学会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旨在训练大学生应当怎样理性地关注社会、认识社会,从而更好地投身社会,为社会的发展与完善服务。
做练习和测试的目的实际上也是端正学生待人接物的态度,增进学生待人接物的方法和艺术,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老师着重讲解的是解答习题或试题的要求,而不是我国应试教育常见的那种“全面复习,重点背记,猜题押宝”的套路。许多题目都提供了一堆听力材料或阅读材料,答题的基本要求之一便是学生听懂或看懂材料没有?学生听过了或看过了材料,能不能忠实地复述?能不能做出忠实而准确的提炼?也即是否具备“摘要”和“综述”的能力,其实训练的是学生对他人的态度,提高的是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技巧和艺术。
[关键词]义工 比较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王光秀(1963- ),女,广西桂林人,桂林医学院人文社科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哲学及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外比较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新探索”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XKS03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44-02
一、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变迁
发达国家(以北美为例)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名,不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却有大量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括了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历史教育等均为实质上思想政治教育,或可概括为德育教育,这些德育教育在发达国家历史上始终予以高度重视,伴随着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综观发达国家德育教育发展史,其德育教育经历较为明显的模式有下面几种:(1)重道德认知的德育模式(以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为代表),此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帮助他们的道德认知能力不断提高;(2)社会学习德育模式(以班杜拉等人的社会学习模式为代表),此模式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强调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模范行为,以达到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3)引导价值取向的德育模式(以拉思斯等人的价值澄清模式和库姆斯等人价值分析模式为代表),此模式注重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道德判断、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自律能力,培养学生决策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促进道德社会化的模式(以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为代表),此模式强调要教会学生如何参与公共事务,认为每位公民都有权利对公共事务施加影响,因此强调在德育中要全面关注学生的行动。很显然,北美德育也经历了更为注重内在理论学习及外在榜样学习的第一、第二种模式。而第三、第四种模式明显转向更注重学生对道德知识、原理的内化、吸收进而外化为自律行动。根据笔者在北美三年多的实地考察、研究,明显注意到他们对第三、第四种模式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而这些模式的成熟得益于他们一些十分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某些方法已经真正到达了整体性、全民性以及制度性, 其中“义工”制便是一种他们广泛使用、行之有效我们却长期忽略的一种模式。
二、比较视域下义工方法的研究
“义工”可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义务工作和义务工作者。义务工作是指人们在不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义务工作者则是指为他人提供不计报酬服务的行为者。义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侧重在中国与加拿大比较状态下分析义工制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具体应用。我国的义工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一些差距已经严重制约着义工制度良性发展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可概括为下面两大主要差距:
首先是认识层面的比较研究。其一,在我国大多数民众的观念里,义工是那些不愁衣食并有大量空闲时间的人才会去做的事情。而在加拿大民众看来,每个公民都有做义工的权利和义务,因为每一个公民都有促进社会繁荣进步的义务与责任。其二,在我国比较普遍的认识是:义工是慈悲为怀、乐善好施的表现,是有钱、有闲人对他人的一种单方面的施舍性付出。加拿大人则普遍认为义工既是付出也是获得。他们普遍认为,义工一方面是在服务他人,另一方面,自身也在活动中丰富经验、锻炼意志、提高技能、慰藉心灵等。显然,这两种认识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民众对义工的普遍性认识有待于改变与提高,否则将会从认识根源的深处制约着义工制度的广泛推行、制约着义工制度的良性发展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要作用的充分发挥。
其次是义工方法操作层面的比较研究。加拿大义工的操作已具有整体配套性、制度性。整体配套性表现在:不仅有庞大的义务工作者群体存在,同时亦有足够的义工职位;有成熟的管理体制、规范的申请手续及评价程序,还有针对性的培训机构等。在加拿大的政府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学校、医院等都有义工职位,不同性质的义工要求有不同的申请手续,如申请到学校做义工,则必须到市政府办理无犯罪记录手续;申请到老人院、医院等特殊职位做义工,则必须接受特殊技术培训等,这一切都已固定程序化、整体规模化。反观我国义工操作过程则更多地带有零散性、不配套性特征:有义务工作者、义工组织存在,但接受义工的单位、职位、申请手续、评价程序、培训机构等却还没有能够形成整体配套、固定程序化,各个环节还带有零散性、随机性、临时性,因而限制了义工作用的稳定性、有效性发挥。
制度性则比较突出表现在加拿大学生做义工方面:第一,规定从第10年级开始,学校要给学生讲授参加义工服务的重要性、必要性;教授学生如何去申请义工以及给学生提供义工职位的信息等。第二,规定学生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义工时数才能获得毕业(如安大略省要求有40小时,卑诗省则要求不少于30个小时)。第三,规定学生申请大学时必须有义工记录。各个高校要求不一样,但都会高于高中毕业时的义工时数。而义工服务时数多,可成为高中毕业生申请大学的有利条件之一。第四,大学生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义工时数,义工经验对大学生毕业求职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第五,规定接受义工服务的机构,必须为义务工作者提供证明及相应的评价等。以上的一系列规定便使得义工在加拿大已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了,从而使得义工的育人作用得以稳定发挥。相比较之下,我国的义工服务显得随意性、暂时性,在我国对大学生(包括中学生)没有义工时数的要求,没有规定有关的义工课程为必修课,亦没有规定此课程的学分等,这些不确定性都制约了义工重要性的充分发挥,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时间未能开发、利用这个十分重要的领地。
三、义工方法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应用的新探索
事实上,“义工”形式在育人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突出表现在它可以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拓展人生价值观、帮助人们正确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个人健康成长等方面。从孩子幼小的时候开始,我们教导他们要有爱心,遵纪守法;与人相处要互相帮助、互相谦让;不能自私自利、更不能损人利己等。到了学龄期,我们会在学校开设思想道德课程,让学生们认识到除了个人以外还有他人、社会需要关心、需要付出等。这些培养与教化都是育人过程的重要环节,但因其只停留于理论、说教的层面,还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像义工制这样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从学校这个“象牙塔”出来,他们就没有最基本的实践经验帮助自己判断及选择,在强大的社会现实面前,学校教师教的思想政治理论、道德理论知识很快就会被退到记忆的最边远处,很难在现实中生根、开花、结果。
义工形式主要是让大学生在直接参与的活动中,直接观察,除自己以外,社会中还有他人需要关心、帮助;真实体验人与人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切实认识到人的价值不能仅仅是维持自己的存在,同时也需要在帮助他人、支持他人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实现。在多次义工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学会与人沟通、和平相处、协作共事、虚心谦让、遵纪守法,等等,从而让学生直接把在家庭、社区、学校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道德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从中消化和吸收,获得新体验、新感悟,逐步塑造自己的道德人格、形成自己的社会人格,从而使自己成为既有文化知识与技能,又有爱心、品德的新社会成员。由此可见,义工形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前我国的义工制还很不完善,因而,进一步完善义工制,使其完整化、制度化,进而充分发挥义工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应该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改革的新视点、新领地。鉴于我国义工的现实状况,为了充分发挥义工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可做多方面努力,笔者概括为下面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高学生对义工的深刻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每个公民都有做义工的责任与义务;每个公民都有做义工的权利,可以提出相应的诉求及权益保障要求;每一个公民应以做义工为荣为乐,因为做义工既是“乐人”同时也是“乐己”,既是助人同时也是“自助”,即助自己精神得到提升、心灵得到充实,从而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等,通过这些认识促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真谛,真正做到自觉自愿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工作,从而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效果。第二,积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考试方式多样化,注重能力考核,加大义工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条件成熟地方,可直接把义工成绩作为学生毕业条件之一等,通过这样的改革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义工活动中来,保证大学生义工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第三,在高校内成立“义工培训基地”,把经过培训的学生输送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从而把所有需要义工的家庭、社区、社会机构等都成为我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第四、逐步形成成熟的义工管理体制、规范的申请手续及评价程序。学校要与政府等社会公共机构有效沟通,协调一致,有效管理,合理评价;规范申请手续,确保义工本人及接受义工客体的安全,不同性质的义工要求有不同的申请手续,并使之固定化、程序化。
总之,通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提高学生对义工的深刻认识、规范管理、加强培训等可以使我国高校义工操作过程克服零散性、随机性、临时性、不配套性等弊端,逐步形成整体配套、固定程序化,促使义工作用得到持续、稳定、有效的发挥。相信在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于润物细无声之中,我国的义工制将会不断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从而促进社会和谐、文明、进步,进而为促进我国软实力的提高以及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作出其特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建新,杨林琳,资明贵.试论义工组织在政府治理社区中的作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8(4).
[2]靳义亭.推进我国义工制度化,构建和谐社会[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1).
【关键词】气力哼鸣 器官数字定位式 教学
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是笔者多年致力于声乐教学与表演实践的经验和总结,它是依据人体发声器官摆位进行意念延展数字定位原理形成声音形象,进行可视声乐教学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气力哼鸣练习是此教学方法中的一种重要基础练习。
一、器官数字定位式气力哼鸣练习是对哼鸣练习技术的创新
本文中提出的“气力哼鸣”指的是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模式中的一种独特的练习方法,是一种能够强制性锻炼气息能力、快速改变生理状态和发声状态的哼鸣练习方法。
1.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中气力哼鸣练习与传统哼鸣练习的区别
在做传统哼鸣练习时,学生要做到口腔内牙关打开且微闭双唇,舌尖抵着下齿,舌面放松,软腭向上提,感觉像口中含了一颗小鸡蛋;在哼的时候能够强烈地感觉到鼻前腔震动,这是因为传统哼鸣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求面罩的共鸣,这种哼鸣办法的优点是能够促进鼻前腔共鸣的出现和声音通道的形成,但也有一定的弊端,如,容易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忽略压软腭、喉咙的稳定以及胸腔、蝶窦共鸣的振动,当达到一定的哼鸣音高时气压不够,胸腔立不住、振动不够,蝶窦共鸣也打不开,喉咙会出现不稳定的状况,导致学生咽壁立不住、软腭也压不住。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中气力哼鸣练习方法则摒弃了以往哼鸣练习的弊端,更加科学地与生理相结合,运用此练习法,可以加强练习者的喉咙稳定、胸腔震动、压软腭和蝶窦打开的能力,并且能够锻炼更好地立住咽壁的能力。
2.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发声练习中的气力哼鸣练习原理和具体练习方法
下文将结合“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模式”的教学图解在做气力哼鸣练习时,各个发声器官是怎样协调运作详尽阐明。
图1所标注的各个数字定点代表特定的发声器官通过意念延展夸张而得到的发声效果的位置。气柱,由①点、②点、④点、③点围成,就是人全身站立的整体。气柱可以根据意念进行不断的向下延伸,以此增加与气息状态对抗的压力,是发声的原动力。声柱是一个上下贯通的柱体,由①、③、⑥、⑤四个点围成。在歌唱中声柱与气柱要遵
循平衡原理:深呼吸的同时,通过意念,气柱与声柱的空间都应该做好准备。声柱应随着气柱的不断加深在意念延展作用下进一步加深,使发声与气息压力处于平衡状态。由人中、两个蝶窦、额窦四点围成的区域形成面罩(像舞会面具),面罩的底边是由人中和两个蝶窦连成的曲线,通过意念延展、夸张到声柱下面①、⑤,形成稳定扎实的根,即面罩根。从碟窦、胸腔伸展到面罩根,被想象成“大鼻子”,即气力哼鸣的声柱。气力哼鸣的气柱要求越深,与声音状态形成的压力越大,训练效果会越好,这正体现了气力哼鸣强制性锻炼气息能力的宗旨,当然在练习过程中要掌握好平衡。通过深呼吸想象,气息压力增大,致使横膈膜下沉,想象声柱根部的后部,将喉咙和下颌骨吸到最深处,形成气力哼鸣的气柱。
在练习气力哼鸣时,要求演唱者的嘴与牙齿应尽量放松,软腭贴紧舌根,通过深呼吸预先感受声柱和气柱向下伸展的平衡状态,结合相应的呼吸压力,想象在气柱根部①、②打开喉咙,哼住声柱根,立柱于胸腔,让气柱根部①、②通过叹气的方式,想象气力就像拉琴弦一样去用力拉响声柱根部①、⑤,如图1中加黑箭头的走向,即气力的走向,同时上方⑥、③处让声音哼下来,练习时会强烈地感觉到上腭(鼻咽腔底座)与软腭的拉紧,胸腔与蝶窦强烈的震动,形成一个隔在声柱与气柱之间如图①和③所示的面,挂住胸腔、加厚胸腔(①、③所构成的竖线加黑处),立住咽壁(②④所构成的竖线加黑处),哼鸣效果的位置被固定在声柱的上方如图所示③和⑥位置,发出声音的胸腔震动和蝶窦共鸣成分就会很浓,声音效果听起来就非常丰满。对于迈进声乐殿堂的初级者来说,练习气力哼鸣能够增强控制和支配嗓音器官的能力,能够快速改变发声状态,是一种高效快捷的基础训练方法。
二、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中气力哼鸣练习的优点及作用
1.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中,气力哼鸣练习可以锻炼强制性深呼吸的良好习惯,锻炼气息的压力,促使喉咙里面可以打开和稳定
练习气力哼鸣对于歌唱深呼吸能力的加强具有很大的帮助,也是锻炼深呼吸最有效、最快捷的办法。具体做法就是运用意念的延展作用,将气息吸到最深处,即图示中的第①和②点的位置,此时需要屏住气息,气息的压力也就是①和②的结合,即横膈膜与呼气肌肉群相互对抗的能力,也就是绷气、叹气力量的能力。横膈膜压力的大小及腰部力量的大小决定了气息稳定与否,也可以说,如果要增强深呼吸的能力,必须锻炼气息的压力。在深呼吸的同时,找到打哈欠的感觉,此时降肌群将喉咙放下来,我们可以将喉结定点想象在锁骨窝内,随着声音越高,喉结越要注意向下“放”,不要抬起来,这样就有了在“低喉位”歌唱的保障。
2.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中气力哼鸣练习主张压住软腭,使鼻腔、头腔与气柱相通
软腭是胸腔通往头腔的桥梁,在歌唱发声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高音区声音能否关闭,整个声区的音色能否统一都与软腭有紧密的联系。在声乐教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软腭的说法众说纷纭。经过多年的教学体会和亲身经验,笔者认为应该将软腭想象成一个面,歌唱时主观意识里所想到的是压这个动作,软腭依赖于胸腔,如图1所示,①和③把它隔夹在声柱与气柱之间,将其拉紧扩大,这样就更加便于掌握声柱与气柱之间的平衡,也会促使各个音区的音色更加统一。
3.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中气力哼鸣练习可以锻炼后咽壁的立住能力,便于中高声区好的反射效果的形成
咽壁在整个歌唱发声过程中直接关系到音域的扩展、声音的统一以及如何使用力量。人们在休息或者说话的时候,咽壁的表面是不立住、不拉紧和粗糙有褶皱的,在发声过程中,这种粗糙的咽壁表面对于声音的反射和气柱的通畅远远不够。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中气力哼鸣练习通过气柱根部用力叹气,拉过声柱根部,立住了后咽壁,会使立住效果更紧、更夸张,即把图示②、④拉紧。运用气力哼鸣练习方法感觉将咽壁拉得越紧,立得越稳,其表面就越光滑,就像一面镜子能够反射出通畅、圆润、明亮且灵活的声音效果。
4.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中气力哼鸣练习可以打开蝶窦共鸣,体会胸腔共鸣的震动。
人头骨中的窦室是头骨中细小的含气洞,与窦室中其他各窦相比较,占较大空间的是蝶窦。在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气力哼鸣练习的过程中,蝶窦所产生的共鸣是比较容易感受到,它紧贴在面罩根部如图1所示①和⑤,挂住胸腔灌满整个声柱如图所示①、③、⑤、⑥。蝶窦与胸腔共鸣在声柱中更丰满,使声音形象更通透。
5.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中气力哼鸣练习能够更容易体会到整体歌唱的感觉
整体歌唱的感觉就是歌唱的平衡感即整体上声柱与气柱的平衡,也就是如图1所示的①③⑤⑥与①③②④的平衡,微观上包括深呼吸与共鸣的平衡,稳定的低喉位与口咽腔通道的平衡等。在歌唱发声过程中只有兼顾整体和微观的平衡,才能得到好的声音形象。
由于气力哼鸣练习能够强制性地锻炼深呼吸和气息的力量、快速建立歌唱状态、促进声区统一、便于把握整体歌唱的感觉并形成好的发声状态和声音效果,很多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受益匪浅,并在国内外声乐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孙玉明、宋婉月荣获第43届意大利贝利尼国际声乐比赛中国选拔赛三等奖;王志鹏、牛家薇荣获第二届亚洲青年歌唱家声乐大赛深圳赛区三等奖;在众多获奖学生中,孙旋以高超的演唱技巧于2011年10月在意大利罗马艺术节国际音乐比赛总决赛中得到第一名,获二等奖(按惯例此项比赛不设一等奖)。这些声乐学习者取得的优异成绩都离不开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中的基础练习――气力哼鸣练习,它能够快速改变生理,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是发声练习的重要前提。
总之,哼鸣的练习方法有很多,器官数字定位式声乐教学法中的气力哼鸣练习以声乐学习的客观和生理规律为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希望这一练习方法能够为声乐学习者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甄立夫.科学练声[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David M.Howard.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M].陈小平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5]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反思教学是否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体验性是否得以充分体现。反思教师角色转换是否到位,在师生关系上是否做到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在教学方式上是否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同事是否做到教学合作。
2.反思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教案设计流程是否合理。教学情景中师生情感交融,学生的“智慧火花”、“创新火花”得以燃发、灵感闪现,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尖刻的问题,教师如何驾驭。教学过程的突发事件备课时往往是没有预设的,教学时是如何处理的。反思教学是否运用了启发式和探究性教学方式。
3.反思教学得失。对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片断详细地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思将教学片断不断加以改进、完善,供自己以后或他人在教学中使用。对教学瑕疵之处,认真进行回顾、剖析,找出形成原因,分析关键因素,探究解决策略,形成新的教学环节。
4.教学再设计。这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的。通过反思得出新的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启发和探究性,知识上进行拓展,教学设计趋向合理,对教学过程进行再梳理、再发现、再研究、再创新。写出新的教学设计或案例,不断升华,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教学反思的形式
1.从教学流程来看,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
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之前,对学生认知水平、教学内容、教案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自觉地进行审视、预测和分析,查漏补缺。它能使教学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的、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性和分析能力。
课中反思。具有监控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教学环节以及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控和应变,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课中反思能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得以高质、高效地进行。
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完成之后,教师反思自身教学情况,反思学生学习状况,反思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反思课堂整体状况,反思失误,记下闪光片段和困惑,写下执教反思体会。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能使教师的教学经验理论化。
2.从参与主体来看,分为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
个体反思。教师对自己或他人的的某一个教学问题、某一节课、某一个单元、某一个阶段的教学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总结,通过撰写教育日志、教后记、教育叙事和教育案例,从中找出可资借鉴的经验以及需要改进的做法。
群体反思。同学科的教师或同班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研讨、交流,通过相互剖析,更加清晰的认识教学中的问题,共同分享教学的成功经验。古人云:三人行必有吾师。群体反思比个体反思更能吸取群体的智慧。
3.从反思对象来看,分为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
纵向反思。把特定的教学作为对象放在自己教学生涯中进行反思,比较历年教与学的情况,通过整体思考、类比、归纳、总结、改进,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横向反思。把特定的教学作为对象放在相同时期、相似环境下进行对比反思。在上课、听课、评课中,发现自己与他人教学行为上的差异,达到学习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目的。
三、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主体作用,教学能力对于教学效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可谓是其中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进行的反馈性思考活动,是把教学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思维加工过程。在反思中,教师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考量和重构,对自身、对教学和对学生的看法在发生着改变,从而对后续的教育和教学活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是提升教师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大有裨益。
1.教学能力相伴教学反思而增长
教学能力是教师成功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在因素,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学能力是需要教师去发现、丰富和提升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中得来的,并且需要教师的总结、积累和交流。因为学生是具有流动性和差异性的,相应教学也要灵活面对这一特性,需要教师去解决很多不确定的情境。只有通过对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能力才得以生长,成为教师适应、把握和创造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源泉。即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具有丰富的、良好结构的情境化知识可供选择和使用,包括学科、教学和社会背景知识等,能够迅速的处理教学中的情境或困境,使问题迎刃而解。因而,对于教师而言,在**常教学的每堂课、每一天、每一学期、每一年都长期坚持对教学的反思,针对具体教学问题来进行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拓展经验,那么教师对教学实践就越具有操控能力,教师的行动空间便不断扩大。
2.教学反思是交互作用的结果
教学反思是以教学情境汇总的困惑或其它情境为基础,经过教师的认知加工,不同程度的把教学实践情境用概念表征出来,进而理论化提升的结果。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师个体对自己教学实践活动的反馈性思考,而且也需要在学校文化环境中和与同事之间的合作交流中来进行。教师能以开放的心态、保持质疑的心来探索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交流中,才有可能去发现一些在个体反思时忽略的问题,或自身未给予重视的问题。可以说,教学反思是理论引领、合作交流和个体反思三方面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教师个体的反思位于核心。每个教师个体所面临的教学情境不同,专业能力和教育理念等背景因素也不同,因而教师通过实际反思而获得的专业成长可谓自主学习过程,反映在教学反思的水平上,也有一定或较大差异。
3.教学前反思和教学后反思的作用
3.1教学前的反思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课前反思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过程反复进行思考、设计,从而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的过程。它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相长。教师在课前反思时,就要考虑清楚:怎样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审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是否能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有效的调节,使课堂教学除了体现教师的主导,还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事前考虑,对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兴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没有事先的课堂预设,课堂教学就会面临方向缺失从而充满随意性,课堂的教学质量也会无法保证或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课前反思阶段,一方面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拓宽知识和信息准备,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这方面的课前储备是重点;另一方面要考虑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恰当组合,教学环节如何设置,教学方法如何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让课堂鲜活起来,以调动起课堂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对教学效果也有着重要影响。这两方面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在课前反思时,要考虑周全,注意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对于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做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完善和统一,达到吸引学生学习情趣,加强理解能力,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3.2课后反思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层次
【关键词】学案导学,作用,课堂实效性,能力培养,应用方法
1.学案导学的定义
总的来说,学案就是学习方案的简称。事实上,学案也是一种校本教材,是符合国家课程编制标准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学习材料,也就是把现有教材,学习资料整合成适应本校、本班学生甚至是某部分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材,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案属于校本课程的范畴。总之,学案即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习资源、学生实际(如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编制的,训练和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校本教材。编制学案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编制,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自行编制。其中,由教师编制的学案主要是给学生一定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完成任务,来完成课前的预习,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学生编制的学案主要是让学生站在学案设计者的角度统观全局、编写出更为适合自己的学案、促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案导学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作用
关于高中英语教师,由于高考的压力和英语学科知识细而杂的特点,经常会有怕知识讲不到讲不全的情况出现,所以,这就造成了高中英语课堂通常都是讲多练少,记多想少。至于学生,由于英语并非母语,从语法到单词短语的积累,都需要大量的记忆。而高中生的叛逆心理和自主意识,决定了学生并不喜欢不思考的记忆与单纯的接受知识。学案导学的出现恰恰扭转了这种局面。它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学案导学有助于教师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
在新课程标准的开展中,学案导学是诸多新型教学模式之一。通过学案导学,教师的讲解可以实现不超过15分钟,这样就可以使教师摆脱传统的知识讲解,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演练或是其他形式的活动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提升学生个人素质,养成终生学习的意识,贯彻新课程标准,响应新课程改革。
2.2 学案导学有助于节省课上时间,提高课堂实效性。
首先,通过利用学案自学,使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节省出为了照顾知识的全面性而讲解的时间,也可以避免书写大量板书而浪费时间。其次,学生也可以不用浪费大量的时间抄写知识和整理笔记。相对于短短的一堂课,这样做无疑节省了大量的课上时间。再次,学案导学把学生自学可以能理解的,记忆的放到课前解决,充分利用课上时间解决重难点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性。
2.3 学案导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学部分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不学则学不到,学了才能学更多”,如果学生课前不进行自学的话,而一些浅显内容教师又在课上不进行重复,那么,一节课下来,他的学习效果是要大大的打折扣的。所以,学案导学迫使学生必须在课前进行自学和预习,这样坚持下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加强,培养了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
2.4 学案导学有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利用。
学案导学从某种程度来讲,其作用相当于校本教材。相对于普遍使用的教材来讲,它更具有针对性。它可以是针对一个区域,一所学校,一个年级,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小组的教学辅助材料,这样,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以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为出发点设计的学案,更能使教材具有针对性,达到有的放矢。
2.5 学案导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学案导学能过有效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知识的建构,使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学案导学能够以本节课内容为中心,让学生在自学预习和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把学习变成探索性创造性劳动;由于没有了外力的干预甚至是压迫,学生可以体验成功和收获的快乐,促进成就动机的形成。
2.6 学案导学有助于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教师的备课方式从备教案转变为备学案;备知识转为备学生,教师的作用从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变为学生自学的引导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方法的指导者。编辑学案导学的过程就是找出知识的易错点,难点和对知识的优化过程。通过学案编辑可以促使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搜集资料,分析学情,选择方法。
3.学案导学的设计与应用
3.1 学案导学的设计。
学案导学大致可由五部分组成:学习目标,自学设计,达标练习,评价反馈和课后作业。其中学习目标包括三维度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知道通过这节课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获得哪些技能;自学设计可以是老师指定给学生课前需要掌握的内容,也可以是学生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预习成果展示,这可以高效利用课堂时间及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达标练习是为了检测学习成果而设计的练习部分,也可以是值得探究与钻研的问题;评价反馈包括可以是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小组互评等,这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弥补课上所遗漏的知识;课后作业则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提醒学生进行复习的习题部分。
学案内容的目的是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内容的编写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重复。学案内容要呈现思维梯度,培养学生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补充、习题的堆积。
学案内容的设计具体地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根据具体情况对课本内容或学习资料删减、合并、重组;创设情景,给学生留有创造性学习的空间;能体现跨学科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理念的渗透;要广泛地联系社会生活,具有实际意义。
3.2 学案导学的应用。
学案导学在应用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1)划分小组,设计组名,口号,甚至组徽,组歌,选出组长。给每一名组员都设置具体分工。
(2)提前一个或者两个进度下发学案,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思考和预习时间。
(3)使用学案导学时,对于较为浅显的自学内容一带而过,将中心放在重难点与学生能力探究等能力培养方面。
(4)达标练习部分要精讲精练。务必保证起到巩固所学的效果。
(5)每堂课最后5分钟设为评价反馈。由学生自评或者小组组员互评,来反思自己的收获与不足,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出本堂教学的不足。
(6)次日讲学案导学全部收上来。一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便于针对普遍问题对症下药。二是便于学生与老师进行书面交流,学生在评价反馈部分所写的疑惑或者问题,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
(7)督促学生学案保留,装订成册,使学案变成了自己独有的错题集与课堂笔记,便于日后复习和使用。
3.3 应用学案导学的注意事项。
学案导学的设计应建立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设计学案导学之前,我们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思考,如:本节课需要学生学会些什么?技能,概念还是方法?教学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如何安排?哪种教学方法最为合适?采用什么形式检查或评价教学方法?学生的知识基础如何?这种方式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么?想好了以上问题之后,设计出的学案才能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效。
自学设计部分不可内容太长或太难,只要达到学生自学就可以掌握的程度就可以。有些学案把整节课的知识部分全都呈现在里面,但是这样做无疑给学习在预习环节带来了困难,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从而导致对学案甚至整节课没有兴趣。
根据课堂时间分配合理设置习题或问题数量。一个学案应该是一个课时内可以完完整整完成的内容。所以在设计学案之前,教师应根据一节课的环节与时间分配设置相应的习题数量,避免练习变作业这样的情况。
学案中要有恰当的学法指导。学法指导也就是学习方法,学生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诸多问题。
关于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教师可在学案导学中给予相应提示,如参考教材,查字典,联系以前所有知识进行建构,还是小组讨论总结等。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励,鼓舞我们的学生。学案导学的出现与使用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体现了课改精神,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学习,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课前勤学,课上会学,课后乐学,最终使学生实现终生学习,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赵加琛,张成菊.《学案教学设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
[2] 张海辰,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年.
[3] 卞和保,《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
[4]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5] 吕世虎,巩增泰.《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
关键词:传导式维修工作任务学习 激发学习兴趣 引领能力 工作责任 质量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a)-0152-02
1 汽车与维修技术现状及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背景
1.1 汽车与维修技术现状
汽车作为现代社会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由简单自动行驶机械发展到了机电综合一体化产物。现代汽车已经是一辆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电子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汽车科技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随着现代汽车应用中高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加,汽车维修的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也发生了根本改变。克服目前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弊端”,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这是现代汽车维修实训教学设计创新的必然趋势。一个处于变革中的职业教育模式和方法必然伴随着“创新”思维,其结果将直接体现在学校办学特色与教学效果上,需要大家来一起来思考和探索。
1.2 实训教学方法改革背景的探讨
1.2.1 汽车维修职业教育的专业定位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从工作领域看,职业学校学生毕业以后在企业里主要从事技术、生产、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岗位工作;而不是从事企业里开发、设计工作。那么学校培养的人才类型应该是技能型或操作型人才。具体到汽车维修专业上来说,应该是满足企业对“汽车维修工”的需求。学生要能适应职业岗位上的工作要求,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一个汽修及相关企业满意的就业者。
1.2.2 职业学校汽车专业实训教学方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以中职汽车专业为例,从专业定位可以确定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教学是满足该专业定位要求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各中职学校都非常重视实训教学,实训教学无论从场地、设备还是师资都有了极大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训教学经验,形成了针对不同汽车维修教学的多种实训教学科目。实训教学科目由初期的只是在汽车某几个总成(发动机、变速器、起动机、发电机、分电器等)进行认知及简单拆装,发展到现在的总成规范化拆装;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底盘、电气、空调等系统试验台架故障诊断分析;整车电气、机械实训;车辆维护、检测等多科目。 教学方法也从简单的实操训练,发展为既有模块化实操训练、又有机电一体化实训方法、多媒体汽仿真模拟维修方法、任务导入式实训教学方法、全信息化理实结合检修教学系统等实训教学方法以及企业式维修培训课程实训教学方法等。这些教学方法虽各有所长,但也存在着各种不足的问题,就此笔者通过反复探索及实践,获得以下一些探索性结论。
(1)实训教学活动。
实训教学活动是课堂实训学习的核心环节。对学生学习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实训教学活动中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偏重于传授知识。虽然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已学知识,但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及信息化社会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缺点和不足。忽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思维的发挥,缺少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教学中时常存在一个老师同时指导20~30人的教学过程,人数过多,从而造成学生动手能力锻炼的匮乏。
由于汽车维修工作的特殊性,我国汽车维修企业里汽车维修工作的主要传统是“师傅带徒弟”,这种方式优点是突出了师傅的工作能力,保证了工作质量。如果把它运用到实训教学中,将会促进学生这方面发展。而在实训课堂活动上存在“教师手把手教,学生手跟手学”的模式,这种模式看起来严谨,但与企业传统模式相比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及指导能力的发展。现在许多学校教师在实训课上在尝试运用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研究和探索,笔者认为:只有在实训教师有效的指导下,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技能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岗位能力,尤其是独立智能型实际操作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现代汽车企业要求的维修人才。
汽修实训教学的形式,应是指导教师同时指导合理人数的学生的教学过程(例如教学中笔者感到整车电气实训8~10人一组比较合理)。实训过程以学生自主训练学习为主。通过独立的训练以达成自身维修技能及技术学习能力的获得。
(2)实训指导书。
“实训指导书――实训手册”,是结合教材、实训车间的实训设备及在基于“汽车维修手册”编写的规范化实训操作指导文本。通过实训手册完成实训项目中的工作任务,增强 “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能力。实训指导书编写应突出有效性,力求简单、明了,使学生清楚了解步骤,便于理解及掌握。指导书还包括对实训操作的考核以及对工作过程的评价,作为对学生实训学习的结果检验鉴定。指导书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促进学生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及对待工作质量的意识。
2 “传导式维修工作任务学习”方法
基于上述的探索及分析,笔者创造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根据其特点命名为“传导式维修工作任务学习”方法,学生形象地称其为“小师傅工作任务学习”方法。通过在汽车车身电气维修实训学习课中的实际运用,实训课堂教学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都收到了不同以往的良好效果。初步达到了使学生由“适应”企业工作的教学目标变为向“融入”企业工作的设定教学目标。
所谓“传导式维修工作任务学习”,是基于时下广为流行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为基本操作前提,以学生自主导向学习和合作为手段,结合企业工作情境和实际操作为参照背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知识传导等环节,将维修工作任务的进行过程通过教者传递并指导给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它是笔者及其教学组团队结合德国课堂五步教学法,案例引领、任务驱动实训教学法,通用公司企业培训教学等经验基础上而开发出来的具有自己独特形式的教学方法。
2.1 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内容
实训场地由工作场地(实训工位)和学习-休息(学生学习及查询资料、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安排、运用多媒体讲解相关理论及维修技术知识及学生休息)室两部分构成。先由实训指导教师提出故障案例进行情景描述或通过在实训车辆上设置故障案例进行情境展示,然后对接维修工作任务,接下来教师引导并在必要的时候由具体指导小组组织者(组长)执行工作任务的每一步骤:在学生实训手册指导下,进行准备工作必需的资料查询车辆检查维修操作实施(检查、拆卸、检查、检测、安装)工作结束后质量检查,这一工作过程中由组内排序的下一名学生作为工作助手(相当于组长的徒弟);之后由组长指导该名学生执行工作任务,而其下一名学生作为助手(这时教师作为一个旁观者与后面未轮到的学生进行问题交流),依次进行直到所有学生全部完成实训任务(而完成工作任务的学生在和教师进行简单的工作交流后,到休息室按照学习手册的要求,相互交流此次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并填写自我评价与工作体会);最后一个步骤是教师考核,这一环节笔者采用了一个特殊的方法,就是第一个完成工作的学生由教师打分,接下来由上个完成工作任务的学生开始指导下一个学生并为其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并由其他学生补充纠正,如果出现打分错误或指导失误则由教师适当减扣指导学生已得分数(这个打分要求指导教师在实训开始时就交代给所有学生),这样做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工作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强化了对工作任务的理解和升华。
2.2 “传导式维修工作任务学习”方法的特色
2.2.1 设置情境,激发对于工作任务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因素。该方法中,教师不仅以一名教者的身份出现,还有意识扮演一名师傅的身份,甚至在某些环节还要把自己扮演成客户。通过情境引导来对接工作任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如上车身电气实训课时,教师把每个工作任务的起始实施过程从接车检查开始,内容包括准备实训工具车和专用工具以及检测仪表;车内车主遗漏物品、外部身状况(如划痕、凹痕等)检查;工具车内配备实训汽车钥匙、发动机舱翼子板布和车内四件套;该工作任务所需更换的部件及耗材、相关维修资料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准备工作同时(如检查车辆;开启车门、发动机舱盖、铺上翼子板布及车内四件套等),要求学生思考做这些准备工作的意义(确保工作顺利完成及对客户的满意程度等等),并相互讨论。
2.2.2 给予学生主导机会,增强学习效果
该方法强调给予学生主导机会,它的突出特色是通过学生指导学生环节,最大化地给予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熟知工作任务的同时,获取主动思维能力、指导他人完成工作任务能力(让学生在工作中成为师傅扮演者),并在指导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领悟前人的思维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学会掌握“师傅”式思维技巧,使工作能力得到开发和提高,为今后成长为机电维修大工打下基础。
2.2.3 树立质量观念,学习沟通方法
该方法要求学生按照“实训指导书”里面的详细要求执行每一工作步骤及规范等要求,对必要的检查、检测记录内容进行填写,从而使学生树立质量观念。手册要求学生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学到的东西通过交流加以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升了沟通能力。
实践证明,“传导式维修工作任务”学习方法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独特互动学习关系。教师作为引导者,负责推进实训工作任务的开展,学生作为主体,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通过完成全部工作任务使学生养成一种积极、主动、合作的学习态度,培养了独立思维和指导能力,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企业竞争情报作战室 管理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33
1 引言
管理学是管理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管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职能及方法在内的基本管理技能,也会掌握一定的决策、信息分析、战略制定的技巧和方法。管理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仿真模拟等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度,因此对于学生来讲,在分析管理实际问题过程中如何运用理论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在竞争情报领域中,企业竞争情报作战室方法是一种有效分析环境和制定策略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管理学教学中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 企业竞争情报作战室方法概述
“作战室”在历史上是用来存放最新的情报报告的情报分析中心,这些情报使得军队或军队单元的高级军官能在充分享有信息的基础上作出指挥决策,或与上级或联盟各方面互通讯息。事实上,作战室这一术语已被应用到军事、卫生、商业、科技、法律等各行各业,服务于不同的战略目标。
2.1 企业竞争情报作战室的应用
在商业领域中,竞争情报作战室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较有代表性的应用有[1]:
①竞争对手分析型:主要领域为监测竞争对手,获得竞争优势。如:福特汽车在其总部设立了CEO的作战室,预测通用、丰田等竞争对手可能对其F系列产品的任何攻击行动。
②战略管理型:主要领域为战略决策、营销策划、质量控制等,支持战略决策。如:通用电器成立了战略规划的总裁作战室。TCL建立作战室对其海外经营机构进行监督、管理、支持其重大战略决策。
③实时监控型:主要领域为物流管理,保证及时生产。如通用汽车利用作战室,严密监测运输状况、及时排除鼓掌。联邦快递也建立了实施监控作战室。
④产品设计型:主要领域为产品设计,完成设计方案。如联想的创新收集中心利用作战室来制作产品的粘土实物模型,研究产品设计方案。
⑤危机公关型:主要领域为公关关系处理维护企业形象。如沃尔玛在埃德尔曼公司的帮助下,聘用了前总统顾问Deaver等在阿肯色州建立了公关关系作战室,处理舆论对沃尔玛的批评。
2.2 企业竞争情报作战室的功能
企业竞争情报作战室是一个集成系统,集情报收集、分析与企业协调、指挥、决策于一身,兼具危机管理、应急响应与团队决策功能。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将竞争情报流程与企业决策的整体思想、主要活动过程置于相互关联的环境中。企业竞争情报作战室发挥环境监视、市场预警、对手分析、技术跟踪、策略制定和信息安全等六大功能[2]。在实现这些功能的过程中,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室需要调动人员的环境分析能力,包括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即一般环境和行业环境,以及企业运行过程中的资源和能力、市场预警能力、对手分析能力、技术跟踪能力、信息安全能力及策略制定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基础正是管理学原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3 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当前企业的发展面临着环境的不可预测性、复杂性和变化飞速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掌握剧烈变化的环境对企业战略决策和分析方法的影响。竞争情报分析室的方法,可以使学生通过动态的模拟,运用所学知识,为企业管理者的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战略分析提供多种选择。
下面以竞争对手分析为例,分析企业竞争情报作战室的教学应用设计:
3.1 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是对团队组成进行设计,对案例内容进行梳理,从而进一步分析案例的重点问题,用最恰当的方法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3.1.1 组建团队,根据案例内容,组建两支互为竞争对手的团队
企业竞争情报作战室中要求团队的构成有情报专家、信息分析专家、战略专家等,一般是由企业的高层管理组成,因此我们在设计案例分析时要求学生对自己团队的构成要有初步设计,根据各自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及掌握的专业知识领域的差异,给团队成员一定的分工,这样可以将案例中的不同任务分解给每一个团队成员,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3.1.2 目标设定
根据案例内容分析目标,一个案例往往涵盖多个目标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商定此次案例分析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能力提升、对手分析、策略制定等,或者是企业的运营、生产、营销等冠军环节问题。要根据案例的内容去商定。
3.2 设计定位阶段
根据所学习的波特的四角分析方法,进行设计定位,确定团队各成员的任务及分析方向。
3.2.1 确定竞争对手
通过案例内容分析竞争对手的现状,及针对现状对手可能采取的竞争策略。
3.2.2 建立四角分析剖析模板
从企业的文化、组织结构、团队、财务目标等驱动因素;价值创造方式、投资领域、战略形式等现行战略;环境假设、对手假设、企业自身假设等假设因素;以及核心能力、成长能力、反应能力等能力这四个因素入手,分析可能的未来战略,包含产品、价格、位势等。完成对竞争对手的分析。
3.2.3 团队分工
根据模板的要求,给团队成员分配任务,各自整理相关信息。
3.3 模拟分析阶段
企业竞争情报作战室方法强调分析过程的模拟,即采用报告、反击的方式对真实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作出模拟。
3.3.1 组织四角分析报告
各小组在已知情报的基础上,利用四角分析模型,精炼本企业的驱动、假设、现行战略、能力四种要素,提出各自的四角分析报告。
3.3.2 汇报
各小组依次陈述本组四角分析报告,对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3.3.3 反击
每个小组根据竞争情景,作出本小组针对竞争对手的反应,进行反击,提出自己的竞争战略。
3.3.4 确定战略方案
根据在汇报、反击中汇总的所有信息,对本小组的战略和战术的得失进行深入探讨,提出最终的战略方案。
企业竞争情报作战室的方法能够通过对企业现实竞争环境的模拟,使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模拟过程中,教师的总体掌控能力要非常强,小组报告、反击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围绕设计定位阶段所确定的分析目标进行,并适时引导竞争环境的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掌控、分析及把握进程的能力。
除了四角分析方法之外,PEST分析、SWOT分析方法也在企业竞争情报作战室中得到经常的运用,这两种方法是竞争环境分析中非常有效的工具,也是企业竞争情报作战室方法中的有力分析框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工具和方法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通过竞争情报作战室的应用,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领会并应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婧等.企业竞争情报作战室的要素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7-90.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思想政治 政治教学
中学思想政治效果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它不仅要求学生对知识有充分的理解,更需要学生在感情上、行动上自觉的加以运用。因此,对中学思想政治老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更高,近年来,我们一直试着把启发式教学法引入到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中,使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课变得很有活力,使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学生更愿参与到政治课堂中来。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源于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是著名教育家孔子倡导的施教原则。从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念上说,启发式教学是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领会知识,陶冶品德情感,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新和实践,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启发式教学有深刻的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从教育理论的角度理解,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或观点,即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他们的学习不能只是被动地听而应主动地思考。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理解,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原则或要求,而教学过程作为人类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区别就在于他的认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间接”认识过程。正因如此,教师的引导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方法论的角度去理解,启发式教学方法则是一种带有指导意义的根本方法,它的运用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即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统帅和主导作用。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原则、一种具有统帅作用的根本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现状
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在于能够把知识讲明白,使学生能够听明白,更重要的是要讲究教学艺术,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利用青年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知识为主动学习。但实践表明,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启发式教学并没有广泛应用,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启发式教学尚未引起政治教师的足够重视
有些思想政治教师认为,只要知识理论好,不用启发式,照样可以上好课。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师,肯定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知识。但是,只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不去学习和研究以启发式为重点的教学法,仍然很难胜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所以,不具备启发式教学法的精髓,掌握的理论知识不管多么深奥,也不可能教好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无方,教不得法,学生不知所云,满头雾水,自然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好思想政治课可以从教学工作实践中积累和总结出来的各种不同的方法。
随着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深入,依据一般教学理论,借鉴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学方法,充分考虑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特点,必定还会不断创新和涌现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启发式教学体现的是思想政治课一切教学方法的基本精神。把启发式教学当作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认为不用启发式照样上好课,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二)启发的针对性不强
许多中学政治教师都在不同程度地努力运用设问启发、演绎启发、比较启发和事例启发等方法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但从总体上看,依然存在着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针对书本理论知识启发多,联系国际国内实际启发少;针对教师自身感受启发多,紧扣学生思想脉搏启发少;针对日常生活小事启发多,引领开拓创新思维启发少。
启发性针对不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知识不“博”不能启发。它要求教师应该博学多识,视野开阔,并且理解社会本质,把握未来趋势。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不能仅固在现存的专业领域.还应掌握一些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使自己具有网络结构的知识,才会很好的使用启发。教师只有用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在启发式教学中运用灵活,驾驭自如。另一方面,教师知识不“精”不会启发。它要求教师必须在“博”的基础上做到“精”。“精”就是对专业知识达到一定的深度和精度。而要做到“精”,就需要抓好科学研究工作,把握本学科的前沿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只有这样,在启发式教学中才能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出神入化,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生动,从而取得良好的启发效果。
(三)启而不发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时常听到某些政治教师抱怨学生水平低。存在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在课堂内外、课前课后未能创设必要的启境,未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启发式教学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出发,从学生思维水平出发。同时,它又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师生双方之间的一种互动交流过程。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既要求学生要尊重教师,又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教师在课前和课后要通过作业、谈心、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社会调查等途径来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这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依据和材料来源。只有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社会经历和思想状况等做到全面了解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有效引导。
三、优化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在当前的形势下,为了能使启发式教学灵活运用于政治教学中,需要采取优化启发式教学的策略,充分发挥其内在的优势;既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又要结合我国的教学实际情况,研究和改革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使之发展成为符合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特色的新颖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在此,笔者提出三种策略。
策略之一:把启发式教学放在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来认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普遍存在人们过分相信教师的作用,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把教学思想转变到提高能力和传授知识相结合的高度。这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政治教师需要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完善学生完满的人格,就应该重视启发式教学。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要从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出发,把启发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指导思想,让这种思想和方法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始终,全面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广大一线政治教师应该不断加深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解,高度认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积极大胆地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探索,实施启发式教学,弘扬启发式教学思想,使启发式教学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能够紧随时代的节拍,永远生机勃勃。
策略之二:重视和研究不同的教学模式,丰富和发展启发式教学的理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展开,出现出了大量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发现式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个别化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在不同程度上都包含着启发式教学的要素,他们从不同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启发式教学思想,给启发式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启发式教学更富有生命力和活力。中学政治教学的着眼点从教上转到学上,教学模式发展重心发生了转移。而启发式教学就是以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性为教学目的的,它强调教学民主,强调师生之间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完美的教学境界。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和研究、学习和借鉴这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启发式教学的实际,大力挖掘启发式教学的内在潜力,对其予以发展或创新,使启发式教学在新的形势下得到发展。
策略之三:从教学实际出发,优化启发式教学的各种模式。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里指出,教学最优化的标准有二:一是看效果,二是看效率。具体而言,优化教学过程就是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个性等方面,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合理的发展,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用最少的时间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实行启发式教学既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又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最后提高教学质量。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广大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情景的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并根据本学科性质以及教学条件,探索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来,从而使启发式教学不断丰富、完善,并得到创新,以实现启发式最优化教学。
四、结语
总之,现代与未来的教育,是寻求知、情、意,完满人格的发展,培养与发挥人的主体性,发展个性和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完满的教育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教育教学思想能得到世人的钟爱和青睐,其根源就在于它的教学思想和科学的规律性。只要我们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能充分认识启发式教学的历史作用,同时与时俱进,采取优化启发式教学的措施,并不断创新,相信启发式教学必将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白.运用启发式教学新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6,(09).
[论文关键词]主体性原则启发式教学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探索启发式教学改革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原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在现代启发式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启发式教学既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针对启发式教学,目前学界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很多学者往往从实证的角度加以研究,而不太重视运用人学原理对启发式教学进行研究,本文试图运用人学原理——主体性原则作为方法论和基本原则对启发式教学加以探索。
一、主体性原则的内涵
所谓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其核心是突出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主要包括能动性、自主性、意识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从哲学意义上讲,它主要有三种规定:
其一,把人看作价值主体,既重视人的理性因素又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其二,重视人的主体间性,突出强调人的社会性。从主体活动范围上说,每个社会主体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强调主体间性其实质是强调“大家”的主体性;其三,应把实践看作是主体性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实践能动性角度去理解主体。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具有意识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启发式教学的主体内涵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受教育者在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对学生的兴趣动机、思维方法、情感体验各方面的全面影响。
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的创新思维,教师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仍发挥主导作用,但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不断创新。教师要充分利用“两个主体”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不但要创新教学方法。而且还要倾注爱心。与学生一起共同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
启发式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学习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能使他们产生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快乐中渴望学习,在学习中感到快乐,进而主动学习。启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离开学生的积极主动,这一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启发式教学,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所谓双向互动,即教学过程的主体间性,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启发式的互动,不是机械的互动和肤浅的双向信息交流,更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加以适当的引导,并将这种引导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启发式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启发式教学理念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也适用于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条条框框的理论,应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实践结论,让他们自觉地把这些实践结论与所学有关知识理论加以对照,这样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兴趣,锻炼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能力,在这种启发式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还能获得许多高于书本的知识,这样既能“温故”又能“知新”。启发式教学需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主体性原则主体观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只有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时时处处关注学生,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才容易接受教师的“启”,学生的“发”也才能水到渠成,也只有这样启发式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主体性原则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2005年9月10日,总理在第2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除了需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和方法的改革外,还要做三件具体的事情。第一件事就是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并指出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要实行启发式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
(一)理论意义
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启发式教学实现的可能性。孔子日:“不愤不启”,怎样让学生“愤”,可以说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要使学生发生疑问,然后查出他们疑难的地方,接着再调动他们开动脑筋解决这个问题,诱导他们从许多方法中选出更好的方法,最后加以验证,如果不对,就换个法子,如果对了,再去研究一下,简单地说,这就是“愤”,“愤”就是揭示矛盾,就是在学生大脑皮层中建立起兴奋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性地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积极主动地揭示被认知对象隐含的矛盾,让学生在发现这些矛盾时就会觉得兴奋,这样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容易调动起来。这样也就容易达到启发的目的。
主体的意识性和实践性是启发式教学的现实基础。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承担者,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体。”,乍为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教师,是能够自觉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有目的、有意识地实现启发式教学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是一项教学原则,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原则,是可以通过多种教学理念、多种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它可能是被赋予了问题情境的问答与讨论,也可能是在轻松教学实践过程中,不留痕迹地创设了启发的情境,渗透了启发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启发式教学的充要条件。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火把与火柴”的关系,教师教的方式通常是“点燃”、促进和帮助,学生的学是探究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但以学生为中心并不等于“学生就是上帝”。教师固然有视学生为上帝的态度,以学生为中心,当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但教师不能消极地坐等学生主宰,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自己的上帝。因此可以说,能否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启发式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
和谐的主体间性是启发式教学的价值取向。人类的主体间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启发式教学要体现的和谐的主体间性就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互动,它是一种良好的交往关系,它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的师生互动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灵感的进发,能够让师生通过互动取长补短,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在和谐的互动过程中,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及团队合作氛围,这是启发式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启发式教学的价值趋向。
(二)现实意义
1.启发式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不是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实现自主创新。从我国的教育教学目标看,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这种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启发式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可以更好地创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拥有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探新、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实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外部条件。在“专制型”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因恐惧而产生被动学习的态度,思维也相应处于被动状态,这样导致师生互动渠道阻断,使得教师与学生思想的交流与沟通无平台可依,从而失去启发式教学展开的条件。与“专制型”的课堂氛围相对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则完全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体、主导作用,又充分重视激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是自信的、主动的,思想是开放的、自由的,师生交流是平等的、和谐的,这为启发式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环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