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儿童医疗设备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这是飞利浦AE系统第一次被应用到中国内地的医院里。同许多欧美国家相比,它来得似乎有点晚—距离AE系统2006年投放在欧美市场,已经过去6个年头了。
“主要还是需要积极转变观念。现在很多中国的医院觉得主要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患者太多,提高患者体验还不在它们的考量范围之中。”飞利浦医疗保健事业部大中华区总裁张文明(Desmond?Thio)告诉《第一财经周刊》。他觉得中国的医疗行业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5年至10年内,变化即将发生。”
即便你一下子理解不了所谓“治疗体验”为何物,你总有类似的感受:当你走进医院,体验到的往往不是即将摆脱病痛的慰藉,而是焦虑和恐惧,尤其在和一些复杂的医疗器械打交道的时候。
“我们发现,无论从医学角度怎样证明核磁共振的安全性,患者在做核磁共振检测的时候仍然会感到焦虑不安。”放射学家Chantal?Terjan博士说。这是因为传统的核磁共振需要患者在长达30分钟的时间里处于完全黑暗、狭小的扫描环中,耳边持续着如急刹车一般的噪音。不少儿童甚至需要在镇定剂的辅助下才能完成检测。
Thomas van Elzakker意识到这并不是仰赖技术就能解决的问题,他是飞利浦医疗保健事业部AE全球总经理。AE是医疗环境优化系统(Ambient Experience)的简称,它建立在Thomas的跨学科研究之上。“过去,全世界的医院管理者都只考虑两个问题:最好的医疗设备和最低的成本,但还应该引入第三个视角—患者的偏好。技术总有它的局限。”
2003年,Thomas在这个以技术为主导的领域开始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尝试。他召集了十来个同事、设计师、社会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坐在一个会议室里讨论。“我要求他们不要局限于任何现有的产品和硬件,而是从整体体验的角度探讨不同的可能性。原来我们更多的是研制一个系统,现在我们要设计一种体验。”Thomas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富于创造力的设计师们随即画出了各种天马行空的草图,有人甚至想到把核磁共振仪挂在天花板上,打造出一种和天空连接的感觉。他们来到医院对患者和医护人员进行调研,或者亲自扮演患者的角色,把人们从踏入医院的那一刻开始到就诊结束的每一个环节都绘制成流程图,分析其中积极的和负面的因素,最终汇集了成百上千个医疗体验图表和四个影响医疗体验的关键点:生理和情感上的舒适度、医患之间的交流、个性化体验以及高效的工作流程。
2006年,AE系统最先被应用在CT和核磁共振仪上。它最具颠覆性的特点是创造了“主题”(theme)的概念。患者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主题,遍布穹顶和墙壁四周甚至检测台上的LED灯会根据不同主题散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晕,色彩绚丽的动态照明打造出一种沉浸式的氛围;位于顶上的投影仪会在侧壁上投射出不同主题的动画,分散紧张情绪;顶棚的音响系统和特制的耳机会播放同主题关联的舒缓音乐,掩盖刺耳的噪音。为了缓解人们在检测过程中因为空间狭小而产生的焦虑紧张,房间转角被设计成圆弧形,看起来显得空间更大,同时避免任何不必要的杂物,让医生可以在设备之间高效转换。扫描环入口也变得更加宽敞,加上明亮的灯光,甚至还有一丝丝气流的通过,让人觉得不那么压抑。
每个主题内所包含的灯光、投影、音乐,加上气流构成了一个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的感官体验。“感觉就像在夜店里一样,甚至让我忘了这是个检查。”一位使用过飞利浦AE系统的患者如此描述道。医院的观察结果也显示,不少人会一直很享受地看着投影动画,而不会像过去那样一直问检查什么时候结束。另一些人会沉默几分钟,然后就直接睡着了。
主题不仅能全方位舒缓患者的情绪,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检测前选择主题本身也意味着把部分控制权交给患者,从而让他们能更加平静地面对接下来的疗程,同时也是实现个性化的最佳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灯光、音响控制,最终都汇集到一个类似平板电脑的触摸屏装置上。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都可以通过点选轻松完成操控。别忘了,那可是2006年,距离iPad问世还隔了好几年。“如果你设计一个咖啡机的界面,肯定不会放个键盘上去让消费者自己编程来煮咖啡。”Thomas说,“我们想用一种能引发人直接反应的东西,于是采用了触屏技术。”
这套系统在儿科收到的效果是最为直接的。第一个装载飞利浦AE系统的医院是美国卢舍仑儿童综合医院。因为在针对儿童患者的主题中,飞利浦的设计师刻意策划了一个完整的动画故事,故事从检测前的候诊区开始,一直延续到检测完毕。在CT扫描心脏时,必须憋气十几秒钟,这时动画投影会显示水下的画面,引导孩子自然而然地渡过难熬的时间。
一年之后,卢舍仑儿童综合医院发现,18周岁以下儿童在接受CT扫描时使用镇静剂的比例减少了16%,4周岁以下的则减少了28%。而如果使用镇静剂,则至少需要多出4个小时的检测时间,这样的变化让医院一天可以接纳原来4倍的病人。
如今,飞利浦AE系统的全球装机量已经接近400台,从最初的CT、核磁共振推广到了候诊区、急诊室、心导实验室等科室。这个原本旨在改善患者医疗体验的项目,最终获得了医护人员和医院的好评。在飞利浦回访的100个客户中,有3/4的医院医护人员满意度提升,1/8操作时间减少20%,1/5就诊人数上升30%。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迪士尼乐园附近一家儿童医院的急诊室,自2008年安装飞利浦AE系统以来,不仅就诊人数增加,甚至发现许多家庭愿意从很远的地方开车来挂急诊。
原因很简单,患者体验改善了,配合度就会大大增加,从而减轻了医护人员的负担,提高了接诊效率。另一方面,口碑效应也会凸显。而在欧美国家私有化的医疗环境里,这意味着更高的推荐值和重复就诊率,这是保险公司评估的关键指标。
随着AE系统逐渐拓展到了中东这样一些有着独特文化背景的国家,主题也开始进一步实现定制化。“克服恐惧在文化上是共性的,但能消除恐惧的因素却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Thomas解释道,“比如中东的客户会希望有一个主题,画面里是一片沙漠,有人骑着骆驼穿行而过,此时耳机里响起的不是音乐而是古兰经。”
飞利浦现在与一些专门从事镇静舒缓方面的设计公司合作,以一年两次、每次四个主题的速度更新。安装AE系统的医院只要凭借账号到网上下载即可。但无论怎样更新,主题的数量都被严格控制在触摸屏一页的范围内,便于实现快速选择。飞利浦会为医院提供详细的数据分析,显示哪个主题使用的频率较高,哪些较低。医院在更新的同时可以淘汰不受欢迎的主题。
有时候困扰来自出其不意的方面。“很多人带着自己的iPod来,希望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和影片。他们把这个当作一个‘娱乐’设施。”Thomas说,“但事实上这不是夜店,也不是‘娱乐’,娱乐要让人High起来,AE系统是要起到镇静舒缓作用的。”
尽管很早就开始进行医疗设备研发,但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飞利浦才意识到这门生意并不是在实验室里研发出一个新技术,然后把它放到设备里,往市场一丢就能卖出去的。“医疗产品也要做市场营销,怎么去迎合客户的需求。”而AE系统以设计为导向、以患者为核心的逻辑更具颠覆性。
这让Thomas所领导的这个AE部门至今仍显得有点另类。这个部门虽然是由飞利浦医疗保健事业部主导,但融合了优质生活和照明部门的力量,比如音响系统、LED光源等等。这样彻头彻尾的跨部门的合作在飞利浦内部来说还是第一次。“如今全球全职为AE系统工作的员工有60个人左右,但参与到这个项目中的人数大概是60的很多倍。”
项目一开始,Thomas先成立一个10人的团队,从飞利浦较为熟悉的核磁共振和CT领域着手。他们摒弃了传统的时间表,转而采用里程碑的模式,循序渐进地推进整个项目。“我喜欢这种感觉,这是一个完全自下而上的过程,而不是公司开会做一个决定。你要做的就是把对的人都凑到一起。”Thomas回忆说。
同第一套AE系统诞生时相比,如今Thomas已经可以在6个月至9个月的时间里将AE系统拓展到一个新的领域,与研发时间一同下降的还有成本。这或许是越来越多的医院愿意尝试它的原因之一。
随着第一套AE系统的引入,以中国本土卡通形象为主角的主题会被设计出来。未来,AE系统还可能兼容iPad和iPhone,并应用到产科、手术室等多个项目里。
关键词:人机交互;伦理关爱;儿童;输液室座椅;设计
儿童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人们给予的关注越来越多,儿童的身体成长与身心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医疗、教育、食品等方面,其中儿童医疗服务就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儿童患病的时候,家长带儿童到医疗机构希望得到的是及时准确的诊断以及安全有效的治疗,其中就包括不希望儿童在输液环节中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儿童相对于成人来说对于输液的配合性较差,因此常常产生输液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一般来说,完成一次输液过程最少要一个半小时,有时候由于药品较多甚至可以长达两三个小时,对于儿童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需要耐心的过程,通常没有儿童能够像成人一样尽量保持姿势不影响输液直至顺利完成。他们在整个输液过程中可能有各种情况,包括要求小便、喝水、吃零食、散步、玩玩具,这些活动一不小心就会触碰到输液部位,导致针头松动或是偏移,造成输液外渗,输液处肿大起来,使得患儿哭闹,护理人员不得不将针头拔出重新扎针,然后又造成儿童再次输液时的哭闹,碰上资历稍浅的医护人员,被小孩子的哭闹干扰会产生紧张情绪,愈发扎针不准,或是因为反复扎针,找不到合适的血管加上儿童血管较细,屡屡扎针失败,最后有的小孩输一次液最多能够重复扎上四、五次针。这时有些家长会因为心疼自己的孩子反复扎针情绪激动,与医护人员发生争执,甚至打骂护士,发生医患纠纷,造成不良影响。可以说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常常在儿童输液室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发生。我国的独生子女几乎占据了整个城市家庭,在农村也占据了一半的家庭。每个孩子在家长心中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期望的是护士“一针见血”,静脉穿刺作为患者评价护理技术的最直观项目,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满意度。基于这些情况,有什么方法能够较好地改善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我们希望设计制作一款应用于儿童输液室的特定座椅,该座椅需要具备舒适性、可固定注射位置、可移动性,它能较好地辅助儿童输液,降低儿童在输液的过程中因为缺乏耐性、活泼好动,使得针头松动、跑针渗液,导致反复穿刺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1儿童群体的特征
儿童的特点与其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水平有关。实验表明,大脑皮质是注意的主要的生理机制,注意的强度、稳定性与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机能直接相联。而幼儿大脑皮质正在发育之中,大脑皮质的两种机能,特别是抑制机能还没充分发展,兴奋机能与抑制机能不平衡,容易产生兴奋而且难以抑制,不能长时间保持一个特定的优势兴奋中心。因此,这就在生理上心理上影响了儿童的稳定性,使得儿童在输液过程中缺乏耐心,难以维持固定状态,影响到输液过程的顺利性。
2
目前儿童输液室座椅研究的现状
输液座椅是医院输液室专用座椅,在医疗设备设计中加强人的使用性研究和了解人的心理感觉及审美需求对医疗设备人性化设计的有着重要意义。儿童与成人在输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状态不一样,因此,更应该针对儿童的特征研究专门的座椅,使其更好地配合输液过程。近年来,在国内和国外,有很多人对儿童输液座椅进行研究。
苏联厂家在20世纪90年代生产了一种适于儿童输液时使用的肘关节固定装置,这种装置可以使儿童的上肢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因而不会产生任何不适及其他不良影响。把患儿的上肢别关节略为弯曲,然后有前、后部外壳接合在肘关节位置处,并用布带系紧固定。采用这种固定装置可以保证儿童肘关节具有一定的活动量而不至于过紧,同时儿童的肩部、腕关节都具有足够的自由活动范围。这种固定装置使用性能安全可靠,能够防止输液管脱落现象的发生,并且不会引起儿童的恐惧感。
孔祥凤研制了一种儿童输液固定器并于2008年1月~2009年6月用于120例患儿,取得较好的效果。其所用材料包括尼龙搭扣、托垫、固定带、热水袋等。托垫为采用木板外包海绵纱布制成的一端呈弧度的直板,可根据儿童体型及固定部位不同制成不同规格,托垫两边左右对应上、下各1/3处缝有一组弹力固定带其中一根内侧固定连接有热水袋。每组固定弹力带自由端均缝制尼龙搭扣。输液时将儿童手臂放于托垫上,两组固定带的自由端用尼龙搭扣连接扣住,松紧带根据儿童手臂适当调仪环境温度较低时可将输液管道置于热水袋下面。该输液固定器可将输液管道牢靠固定于患儿手臂上,从而有效制动、避免针头脱出血管外;周围环境较低时可给药液加温,发挥肢体保暖作用;可清洗、消毒后反复使用;所用材料价廉易得、经济实用,使用非常方便。
曹文娟研制了儿童输液用固定夹板,它不但可以保证输液顺利进行,而且可使患儿手部保持休息状态。经过1年多的临床使用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其材料为三层板、海绵、弹力布、棉布、粘扣带。根据掌指关节的休息位,用三层板制成一端呈圆形弯曲的固定夹板,将海绵置于三层板上并用弹力布包裹,用棉布制成与固定夹板大小适宜的套,用粘扣带做成两条约束带,分别固定在距弯曲前端和距夹板后端。将带有粘扣带的棉布套套在固定夹板上,开口端以松紧带封口。使用时将被穿刺手臂放在夹板有海绵的一面,使掌指关节处在夹板有弯曲度的位置上,并用约束带上的粘扣调节松紧,固定。这款固定夹板的优点是安全舒适,在确保输液顺利有效进行的同时,保证患儿手部处于舒适的位置。避免了长时间过度伸直给患儿造成的疲劳及因揭粘膏造成的疼痛,制作简单,造价低。同时可根据年龄,在制作时适当增加夹板的长度。
儿童输液座椅还应具有一定的可调性,在沈优军的调查中了解到很多院门诊输液室,每天进行300人次左右的小儿静脉输液,其中4~10岁的儿童大约占1/2,这部分儿童坐在与成人一样高的座椅上进行静脉穿刺。输液室护士操作时弯腰幅度特别大,眼与穿刺静脉之间距离较大,护士在寻找静脉时要花费较多时间。而且,儿童静脉较成人细,小儿易动,配合性差。另外,小儿坐在普通输液椅上,在选择静脉穿刺时,护士多把其手抬得较高,不利于静脉充盈,影响静脉选择,增加了穿刺的难度和时间。这些因素都影响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工作效率。因此,能够采用带扶手脚踏式能升降座椅,穿刺时调整到合适的高度,穿刺成功率及速度可明显地提高。
3儿童输液室座椅设计研究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因此设计要人性化,所以我们针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关怀。儿童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虽然在生理和心理上发育还不成熟,但我们在对待儿童的问题上也要基于人性化理念。儿童产品的设计应以儿童为设计对象和设计尺度,既要满足儿童的生理需求,还要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同时,要创造可以适应儿童的身体和情感关怀的产品,并在产品的各个细节上让儿童得到更多无微不至的关怀,从而将对儿童生理上的关怀转化为心理上的感动。由于儿童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在进行儿童产品设计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功能性、安全性和趣味性。
关键词:无菌制剂;生产技术;隔离技术
1 概述
众所周知,注射药物本身就是一种尾现象的医药产品,如果在对人体进行注射时,若其中存在任何的杂质,都很容易引发血栓并发症的产生,尤其是对老人、孕妇、儿童来说,其自身的免疫能力较差,一旦受到感染,就很容易造成休克、或死亡等严重后果。虽然目前大部分医院都会利用无菌技术来对细菌进行灭菌。但是,现代市场中能够承受这种无菌技术的药品少之又少,很难发挥其重要的灭菌作用。因此,就对无菌制剂生产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分析,重点阐释了无菌技术的发展状况,从而总结出一些自身的看法。
2 无菌技术的发展历程
某著名医学学者最先提出了伤口感染是由于细菌而导致的。医生们为了更好解决这一问题,通常都会采用碳酸等医药物质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但是,由于当时医疗水平有限,尤其是在卫生管理方面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和不足,经常能见到医生直接穿着变装进入手术室内,并没有任何的杀菌消毒措施,甚至连手术室内的空气也是浑浊,无任何过滤的。直到19世纪中期,医疗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提升,手术口罩、手套及长袍也正是 这一时期内出现的,相关的医疗设备、技术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从而间接带动了无菌技术的迅速发展。
从工业角度看,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隔离技术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并应用于原子弹研究的Manhattan计划和在新墨西哥州Sandia实验室进行的生化武器开发。封闭操作器将操作者与核物质分隔开。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和快速传递口用来防止核物质的泄漏。HEPA能过滤掉99.97%的0.3 μm大小的粒子。这项技术和室内的可清洗设计技术(倒圆角和不渗透材料)在二战后公开,并运用于工业。1961年,单向的或者说层流洁净室的概念发展起来并且被工业快速运用。
3 无菌制剂生产技术的概述
在过去以往的无菌制剂生产过程中,由于当受到制造工工艺等方面的影响,在实际的生产工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这就极大的破坏了药品的使用质量。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在20世界模式,一种先进、高效的无菌制造技术出现在医疗界,并受到了十分广泛的关注,再加之医疗卫生面罩、防护靴、手套等工具被陆续研发出来,这就有效的解决了药品在生产工程中受污染的问题。但是,大部分的制造公司对于万分之一的污染感仍旧感到头疼,而部分医疗人员却认为这一过程才是灭菌工艺中最根本的条件。
在这个时代,许多批次的药物在按药典规定的实际无菌测试中损失。20世纪90年代早期,CarmenWagner与支持者LaCalhene和Amsco建立了隔离技术使用者协会(ITUG),旨在促进隔离器的使用降低无菌测试中废品率。
在后期的社会发展中,实验人通过对生物浮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后表明,不同开口大小的容器内污染物受到的污染程度也不同。而这一实验工作也恰恰为无菌技术的快速发展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在本实验中,实验人员发现,大部分污染物的产生,都是人为因素额所引起的,其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传染物,这对于人体的身心健是极其不利的。、
如今,大多数的医疗学者都普遍认为人才是直接的污染源,防护衣帽等配件措施都不能真正完全的防范这一问题,尤其是人群越多的地方,产生的活动量就越大,细菌的传播速度也会随之加快,达到了生物载荷的最大压力。
20世纪70年代,灌装小瓶(60瓶/min)的洁净室中有12个操作者是非常普遍的。制药企业拥有自己 的设备设计部门,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改变无菌工艺。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在洁净室中,300~600瓶/min的生产线只有1~3个操作者。直到这时,工业才能满足PNSU=0.001的无菌要求。如果药品能承受工艺温度,能最终灭菌是最好的。产品最初都是以化学物质为基础的药品,而转折点就在于更多的疫苗和生物工业的发展,这些产品都具有热不稳定性,而且都是任何污染物的繁殖介质。
1985年,Baxter建立了数条带隔离器的IV溶液的工艺生产线。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末也有其他人偶然使用隔离器,但使用隔离器的趋势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
4 隔离技术及其特点
所谓的隔离技术主要是指将隔离器安装在屏障设备上,彻底将使用者与设备隔离起来,这就不会在发生相互干涉的问题。现代的隔离器多用不锈钢框架支撑窗、手套、转移站合格通风空调系统以及高效过滤器。气流像一个活塞从上向下推进,又从隔离器底板被抽出。FDA允许气流速度满足ISO 5级所要求的颗粒物和生物负载要求,而其他标准要求其速度达到90英尺/min(0.45 m/s±20%)。既然隔离器内不会有人类脱落的皮肤颗粒物,而且隔离器特有的开启操作(如鼠洞)在每立方英尺的范围内只有2~10个>0.5 μm颗粒物的环境下进行,传统的洁净室一般都是在每平方英尺100个颗粒物以上的环境。但一些特殊的工艺如粉体灌装操作最好是在低空气流动速度下进行。隔装置内部通常会在关键点放置粒子计数器、微生物采样器等装置,实时对隔离器内部环境进行监控。
5 隔离器的灭菌系统
灭菌工艺需要寻找到最佳的循环时间。许多生化去污剂都曾被使用过,目前92%的隔离器用户都使用H2O2作为灭菌剂,优化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可以根据灭菌系统温度曲线的变化情况,准确寻找热点位置及冷点位置。其次,确保灭菌工艺能够达到理想的灭菌效果,技术人员需要利用化学指示剂来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查检测,以此来保证蒸汽已经蔓延到每一个角落。最后,通过生化指示剂来验证最终的隔离效果的,观察产品接触部分的微生物污染物是否减少。
但对于现代化制药产业无疑是重要的技术之一,尤其是无菌针剂的核心生产工艺,其是保证药品安全、操作人员和最终使用药品者安全的必要保障。
6 灭菌效果
主要可以通过灭菌效果验证,并且要保证验证的准确性。干热灭菌验证项:灭菌箱内层流状态下风速验证;封闭工作区尘埃粒子数验证;空载、满载下空载温度偏差验证(≤±3 ℃);空载、满载下最冷点验证(180 ℃灭菌,时间>120 min);生物挑战性试验等。湿热灭菌验证项:PLC时间程控精度的验证;真空度的验证;空载、满载热分布的验证(≤±1 ℃);热穿透验证(最冷点F0≥15);生物挑战性试验等。
建议的改进措施项有:(1)校验温度探头;(2)规范生物指示剂使用;(3)关键控制参数的控制和记录仪表的校准等;(4)建立专门的验证小组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灭菌完毕后产品传递至使用点的过程。这里基于风险的考虑,在保证传递过程环境级别符合要求的基础上,缩短传递距离。并以风险优先度为基础进行安排。如建议过筛间使用器具直接与过筛间相连,干燥出粉尽量靠近过筛间等。同时,对紫外传递仓进行定期验证,严格执行SOP,防止传递仓对开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