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语文学科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

一、以丧失人文精神为代价获得短期“效益”

语文教师缺乏的不是教学方法、技巧,也不是各种各样的理论,而是最起码的语文素养和必要的人文精神,从而导致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许多功利主义行为。

部分教师过于追求课堂表现,课堂设计更多考虑的是教师课堂教学表现能否吸引眼球,能否标新立异,能否控制全局等,而不是从学生学习知识、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课堂设计流于表面,华而不实。另有部分教师还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分数,只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和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乏味单调的灌输和机械训练泯灭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极端模式探索弱化了文本内容挖掘。

语文教学的极端探索造成了诸多顽疾,它把解决问题的关键指向了阅读教学外部条件的构建与改进,试图通过这样的努力能够解决问题: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经验形成名目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并试图改变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非阅读”(非人文)问题;借助多媒体形式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演绎教学内容,意图解决过去教学手段单调乏味的问题;着力于学生综合分析理解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纯粹接受知识的泥沼中走出来,进而经受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考验,等等。种种努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传统与单一,而且显然是取得了或者部分取得了预期效果,仿佛给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带来了一丝生机与希望。然而,透过好看的表象我们看到的却是有些糟糕的真实:它追求形式胜过内容,它追求统一胜过个性,它追求“技巧”胜过艺术。这样的表里不一让我们再一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语文阅读教学。

2.合作探究造成盲目的导向牵引。

课堂上一些教师一味迎合新课程标准,追求合作探究这一时髦的学习方式,但合作探究的目的、时机和过程都有很大的随意性。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并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学生没有时间也不愿独立思考(可能已经习惯了),讨论只是泛泛交流,并没有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没有人愿意倾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几乎所有学生都把希望寄托在教师的说教上。这种有名无实的合作探究,容易滋长学生随心所欲、浑水摸鱼的学习倾向,使教学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

3.情感目标小结有虚假作秀之嫌。

我在很多公开课调研中都有这样的发现,老师为了凸显自己设定的三维目标,在课堂小结中将情感目标像知识目标一样罗列出来,给人虚假的感觉。阅读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既不能通过生硬的讲授来实现,又不能靠某一节课来完成,而是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语文阅读教学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并不是对每一节课都牵强附会地加上一个环节,只有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

4.耍弄“技巧”驾驭了饱含内里的语文课程。

教师上课耍弄“技巧”,学生在语文课上也基本是学“技巧”,他们熟练地答着试卷,如同在机器旁熟练地处理着一批批零件;他们熟练地写着抒情文章,内心却激发不起半点情感波澜。难怪有人慨叹:“语文教育正有异变为一项纯粹的技能培训和手艺磨炼的可能。”“这是传统中国语文教育,在向现代中国语文教育转型过程中,所发生的最深刻、最惊心、最骇人的核变。”技巧是绝对重要的,但我们绝不可把语文异变为一门单纯学习答题技巧并基本用技巧来驾驭的课程。

二、太多的“统一”制约了师生全面获益

阅读教学选文标准的一致性从“以文化的普遍一致性证明当今秩序的合理性”的角度显示出语文教育受历史遗留思想钳制的悲哀,而学生个性发展也因此大打折扣。

成型的教学模式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师生尤其是学生全面获益,因为模式的形成,也即方法探索的终极定型。在模式运用过程中,思维方式和指向都是一定的、已知的,对接受信息的分析与综合只是形式上的演绎,因为无数次的演练已形成固定的图谱和套路,方法模式化导致的思维定势,不仅导致学生养成了思维惰性,而且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影响了学生非逻辑性思维的发展。而语文学习,尤其是文学作品的学习,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发散思维对于感受和理解形象艺术性又是至关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它压抑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创新意识和完整人格的形成与确立。

语文阅读教学是塑造学生精神世界的教学,它追求的是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我,通过语言学习塑造灵魂,强化自我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敢于培养叛逆者,不断创造民主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认识、探索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一种乐趣,使其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他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

三、忽略文本对话淡化了学生的阅读认识

阅读是读者与作品与作者对话的一种活动。也就是说阅读是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和情感。这种阅读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对话,当然,这种对话,是无声的对话,是精神的对话,是灵魂的问答和心灵的碰撞。

当前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反观阅读主体的学生,其阅读情况又是令人吃惊的,几乎所有学生除了课堂上跟随教师分析课文的思路并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课后阅读少之又少,即使阅读了,也是随性而为,除非任务所迫。大部分同学不太清楚研究性阅读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进行研究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对提高思维能力有什么帮助,等等。存在这种现状,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高考制度是导致应试化倾向的幕后推手。

高考制度决定了阅读教学的应试化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自觉不自觉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把各类不同文章的阅读拘泥于“背景、段意、主题和特点”的固定模式,对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作了标准化、唯一化解读,显然在不知不觉中压制了学生充溢思想的灵性。更有甚者,把教材当做考试阅读进行指导并将课文编成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地找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应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这绝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难怪会出现这种奇怪现象:开学时学生最爱看的书是语文书,可是后来最讨厌上的课也是语文课。 2.教师“精讲”取代了学生“慢读”。

现在的学生阅读量少,训练题多。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数理化、英语作业占据,甚至还上各种辅导班,最后所剩无几的一点时间只能“身体调节”,哪有精力看书?而课堂上只有可怜的几分钟阅读,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烦琐的分析和频繁的提问占据着。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缺少阅读,对语文阅读教学是釜底抽薪,对学生能力的养成就是一句空话。

3.远离生活实际丧失了生命力。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模式;方法

让高中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水平,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学好语文,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素养是学生个人成长与成才的重要基础。高效课堂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速度会加快,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会增长。当前的语文教学效率还不能满足高中学生的发展需求,加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发,是促进高中语文学科发展的必然经历。

一、优化教学目标,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指示性作用。教学目标的科学化,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重点。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大部分教师一直专注于本学科知识的学习,没有将本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相结合,造成教学目标的单一性。教师自身学习面不足以及跨学科意识的缺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效率。

要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建立起明确的跨学科意识,对自己的知识面进行有效扩展,不断更新教学思想与内容。教师还需要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优化,从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以及发展水平出发,建立层次化的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与个别指导。为不同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给不同的学生个性化的指引,会让学生增加语文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讲解《再别康桥》的时候,对于那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为学生建立明确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情感的语文学习目标。而对于那些语文学习基础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并根据文章内容与框架特点进行仿写的学习目标。不同的学习目标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学生不再将就着学习,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快速提升。

二、关注时间规划,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

时间,是限制高中语文课堂活动的重要因素。高中语文课堂的时间为45分钟,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45分钟的课堂时间,才能使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得到更多有效的知识。对时间进行科学规划,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时间管理技巧,减少课堂中浪费时间问题产生的机率,关注课堂重点。在过去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讲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点,会夸夸其谈,没完没了地说起来,不仅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职责,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最大化地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

例如,在讲解《故都的秋》的时候,教师需要对课堂时间进行有效规划。利用五分钟进行课堂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十分钟,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找到相关阅读问题的答案。利用十分钟与学生核对答案,并对学生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决。剩下的二十分钟,十五分钟细读与讲解,五分钟总结,布置作业。像这样,具有规划的课堂,才能成为高效的课堂。

三、创设教学环境,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学科的信息量较大,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才能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仅由教师的教学方法决定,还受到学生自身情绪的影响。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的重要条件。一个优化的课堂教学环境,会减小高中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真正享受高中语文学习。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利用个人风格给学生带去不同的学习感受,利用幽默的语言,打造快乐的课堂,利用师生交流来打造一个亲密的课堂情感氛围。

例如,在讲解《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的时候,教师可以现身说法,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趣事,在讲故事的同时,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投身于语文学习中。在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开一个故事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讲述一个自己与父母的趣事。课堂氛围会因为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而活跃起来,学生的心理负担也会因此而减少,学习效率会得到快速提高。

四、丰富教学方法,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

教学方法的丰富,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自主教学模式、小组协作学习模式等,对于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都有促进作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模式的变换,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新鲜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讲解《苏武传》的时候,考虑到文言文的难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学习。教师可以将文言文的学习任务分成模块,比如找通假字、找同义字、翻译句子、研究写作手法等。让小组内每一位成员负责一块任务,完成任务之后进行小组讨论与分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变换自己的任务形式,让每一位学生做多种任务,全面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活动,是进行知识传递的主要阵地。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接触到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个人思想,思维开放度会大大提高。一个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会尊重学生的学习追求,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致力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模式研究与应用,会使高中语文学科的发展前景更加明朗,推动当代高中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为学生成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小霞.高中语文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D].延边大学,2011.

[2]孟学军.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7).

[3]黄婷.如何构建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J].知识经济,2013(11).

第3篇

关键词:学科性质;兴趣;文字品味;敏性呵护

一、语文课是必修课,更是兴趣课

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它本身就是一门人情味十足的学科。作家融情成文,读者当须带情入文,带趣入文,因兴而来,兴尽自去。兴之所至,无师自通。因此学语文当以兴趣为上策,而语文教学也当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上法。传统的先入为主,抄记硬讲只会更彻底地扼杀学生的兴致、热情。反之,激发兴趣,就是要视学生为一把可以燃烧的火把,一经点火,便可自燃。通过不断探索,我总结了诗词激趣、对联激趣、典故激趣、背景激趣、图片激趣、问题激趣等方法,在教学中收效明显,现举例略作分析。

教学《词两首》时,我没有直入课文,而是宕开一笔,进起少年的故事:一次先生有事,给学生布置了背书任务,没有中规中矩,独自跑到家乡的青山上登临畅游,回来后老师责罚,指着天井,让他赋诗一首,略作思索,便吟出了一首《五古》;“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按着我又引用了他少年时写的另外两首《咏蛙》、《赠父》,其中“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霸气,以及“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豁达,都在成年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于做好了这一“课前戏”,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再学其《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已是水到渠成,轻松至极。

又如教学鲁迅的杂文《纪念刘和珍君》,我没有按通常的方法分清段落,概括大意,没有去抽象地讲解鲁迅杂文的写作特色。事实上,在教学鲁迅作品时有一种难言的尴尬,即迅的博大精深与学生的茫然无趣形成强烈的反差。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刘和珍君写悼念挽联。由于形式新颖,学生分组积极参与,不一会儿便写出了诸如“可叹和珍英年早逝,痛斥文妖混淆视听”,“寂寞莽原逢知音,凶残政府戳英才”,以及“观英姿,睹忠魂,吾辈惭愧;轻生死,重大义,英雄无言”等对联。这种形式激发了学习趣味,熟悉了课文内容,同时也间接地掌握了对偶修辞的特点,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

二、语文课是思想教育课,更是文字品味课

由于受传统“文以载道”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语文课几乎成了宣传道德、伦理、政治等思想教育的工具。由此,语文也湮灭了其独特的个性、灵性。其实,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品味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学生之所以对课本中经典美文产生排斥心理,其原因多在于教师一味重视思想教育,活生生的美文被置换成了抽象、冰冷、枯燥、单调的说教,久而久之语文课真成了祥林嫂的苦诉,教师一开头,学生就知道要说什么。反之教师如能善于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引导得法,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情怀很有帮助,现举例分析如下:

诗人海子曾在一首诗中写道:“阳光打在地上。”这句诗中“打”字是灵魂,诗人为什么不用“照”呢?我们不是经常说“阳光照耀大地”吗?“照”太静了,没有力度,没有强度,没有震撼力。为什么不用“洒”呢?“洒”是零星的、稀疏的、缺乏力量。“照”和“洒”都不足于写出夏天太阳的特点――毒热。惟有“打”字便写活、写尽了夏日的酷热,不可一世的强悍,如一记鞭子,狠狠地抽打在大地上。

三、语文课是思维培养课,更是敏性呵护课

语言文字是交流的工具,审美的艺术,还是思维的媒介。作为语文老师既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更要“呵护”学生的敏性。什么是敏性?我觉得它比思维更宽,应当包括敏感、敏捷、敏锐、敏慧。敏性体现一个人的悟性、灵性、慧性。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要细微地“呵护”学生的敏性。之所以用“呵护”一词:一是说这种敏性极易被忽视;二是说这种敏性极易被扼杀;三是要求语文老师富有爱心、耐心、细心,像呵护幼苗一样去栽育这种敏性。

记得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读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句时,我无意识地提了一个问题――鱼没有翅膀,怎么能飞翔呢?一个女同学回答说,正是由于江水太清了,以至于连天空都映照其中,给人感觉鱼儿好像不是在水里游,而是在天上飞!听了她的发言,我赞叹说,你的解释连编教参的专家都很难想到!这也许就叫“敏性”吧。

第4篇

写作能力培养工作开展水平,对于高中学生最终获取的语文学科学习效果具备深刻影响,经典美文鉴赏活动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开展,能够显著优化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基础写作能力发展水平,本文围绕经典美文的鉴赏与高中语文写作能力的融会贯通问题,选取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

经典美文鉴赏;高中语文;写作能力;培养提升

在具体开展经典美文作品的鉴赏实践活动过程中,能够借由读者具体开展的阅读体验和主观思考体验活动,促进不同的经典美文阅读鉴赏者,切实形成彼此不同的艺术思维体验,从这一角度展开分析,通常也可以将经典美文的阅读鉴赏活动过程视为一种动态开展的思维活动实践过程。在读者具体开展经典美文作品的阅读体验过程中,读者可以将具体面对的经典美文篇章视作一部结构完整且外貌独特的艺术作品,并在具体开展的阅读体验行为过程中,试图与文本作者创作实践过程中传达的情感体验特征建构共鸣关系,最终实现身心愉悦的艺术感知状态目标。在现阶段正在实施的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日常学习体验实践过程中,美文鉴赏正在逐渐展现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地位,美文鉴赏学习体验实践环节的顺畅有序开展,不仅有效改善和提升了高中学生在文学艺术作品阅读体验,以及艺术鉴赏层面的自身综合能力建构水平,同时也为高中学生语文学科写作表达能力的优化改善发挥了深刻的推动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经典美文的鉴赏与高中语文写作能力的融会贯通展开简要阐释。

一、高中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经典文学阅读鉴赏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日常学习体验活动的具体开展过程中,经典性古代诗文作品通常构成了高中学生在开展经典美文艺术作品阅读鉴赏体验活动过程中的主要作品对象。从具体涉及的古代诗文艺术作品文本内容角度展开具体分析,其中本身包含了较大数量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集中展现了我国古典文明体系历史发展演进过程中的精华性内容,继而确保针对经典性古典诗文作品的阅读鉴赏体验活动,逐步成为我国现代高中阶段语文学科日常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基本内容。高中学生借由充分参与针对经典性古典诗文艺术作品的阅读欣赏体验行为,能够逐步促进我国高中学生实现对中华传统文明基本精髓的准确深刻认识,同时有效拓宽高中学生群体的基础性知识观念认知视野,全面激发高中学生抒发自身内心情感欲求的主观愿望。与此同时,高中学生借由对中国古代经典诗文作品文本的阅读欣赏实践体验行为,能够促进自身的人文素养建构发展水平实现程度显著的改善提升,促使学生自身不断提升对现实社会环境和人文理念的深刻准确认知,逐步建构形成在具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化主观态度,促进高中学生的内在心灵实现良好有序的成长发展。要充分调动和激发高中学生在阅读和欣赏美文作品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不断开阔高中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高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主观情感表达欲望均呈现出幅度显著的改善提升。

二、经典美文鉴赏与高中语文写作的融会贯通策略

第一,切实培养建构高中学生群体的主动阅读和主动写作能力高中学生语文要借助开展经典美文鉴赏,提升高中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系统深入认识水平,真切全面感知经典美文作者在开展具体的创作实践活动过程中所意图展现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逐步促进高中学生提升自身写作输出体验过程中对情感要素的把握和表达能力,要注重学生日常写作体验行为与学生基础性日常生活体验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督导高中学生群体积极挖掘自身日常生活体验过程中面对的多样化情感体验要素,确保实际开展的写作过程,能够具备充分的生活真实性和情感表达充分性。举例论之,在高中学生欣赏体验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著名散文《滕王阁序》过程中,要在初步认识散文文体形式“赋”的“对仗”文体特征基础上,重点系统分析作者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表达的丰沛情感,以及作品文本本身具备和表现的应时创作意图。第二,高中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科大量设置和开展以演讲和课堂提问发言为代表的课堂教学体验形式,督导学生在不断开展的口头性语言表达组织活动过程中,促进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文本信息提取处理能力不断发生显著的改善提升,为高中学生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水平不断提升,切实实现自身良好有序的成长发展构筑坚实的支持和保障条件。比如高中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教师在杜甫诗作《登高》教学过程中开展的提问教学环节,通过积极回答问题,提升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针对经典美文的鉴赏与高中语文写作能力的融会贯通问题,本文具体选取高中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经典文学阅读鉴赏的重要意义,以及经典美文鉴赏与高中语文写作的融会贯通策略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作者:宋依桐 单位:保定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春美.经典美文的鉴赏与高中语文写作能力的融会贯通[J]中学时代,2013(04)

[2]罗汉新.发挥经典美文魅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5(01)

[3]李金云,马欢.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探索与反思———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为中心的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5)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重要性 特点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75

高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做好这门学科的教学,顺应国家弘扬传统文化的要求,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识到教学的重要性,明确语文课堂的特点,更加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得到切实的提高。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教学与之前的教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小学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基本的字词,学会基本的阅读与写作的方法,是给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初级中学的学习难度相比小学有所提高,内容的难度有一定的提升,但是相比高中的内容,在篇幅还有深度上都显得简单一些,主要是发挥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中阶段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到的内容更加的全面,对于古代文学的学习,学生涉猎的内容更加的广泛,唐诗、宋词、古文、骈文等等,学生的鉴赏能力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对于相应内容学习的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提高。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自己就能够看懂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在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中,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名家的文章,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看见一个广阔的世界,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不同阶段的社会风貌,通过这些文章看社会与人生,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与情感的培养。通过名篇的学习,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最后是外国文学的学习,这些内容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在学好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领略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感受不一样的文化之下产生的文学,带领学生去感受,去欣赏。

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开拓眼界,通过这些内容,学生能够学到一定的阅读与写作的技巧,继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通过一些人文与情感价值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都会产生影响,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甚至能够影响学生这个人的成长,对学生的一生都会产生影响。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

(一)知识与能力并重

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说知识与能力是一样重要的,虽然在小学与初级中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语文学科知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但是高中阶段的知识难度与深度提高,增加了学生之前没有见过的内容,因此,对于知识的传递依旧很重要。

在高中语文中,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与古诗,但是在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中,更多侧重在记忆上,学生只是一知半解,根本就没有体会这些文体的优美之处。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这一部分知识的传授,带领学生认识这些文体的特点与其中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使学生真正的了解其中的含义,并且学会自己去鉴赏,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渐的让学生能够自己进行这一部分的学习。

在现代文的学习中,不再是之前重视字词的记忆与理解,更重视文章本身体现出的主题思想,通过对这部分的学习,带领学生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基础上,学习优秀文章的写作手法,并且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所借鉴,提升写作水平。通过学习开拓学生的眼界,通过阅读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提升学生的能力。最后对学生的情感也能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从而带领学生正确的评价与感受事物。

(二)人文性

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学习的内容也是人文性的内容,因此在高中语文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尤其重视人文性的体现。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字词等基本内容的学习已经能够自觉的完成,这些基本的内容只需要教师进行监督即可。教师更需要重视的是教学中人文性内容的传递,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价值观与成长起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优秀的文化与文学,带领学生品味其中蕴含的感情,观察作者的价值取向,进行自我思考,最终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对于学生终身的发展都意义重大。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已经很强,学生能够自主的完成大部分的学习内容。当然教师要进行一定的指导,在一开始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帮助学生不断的积累知识,并且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传授一定的方法。之后教师就可以选择相似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才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得到提升。

(二)有针对性教学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古代文学的教学,教师更加侧重在知识的传递上,在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读懂基本的古代典籍,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优秀的文化。对于现当代与外国文学的教学更是侧重在理解阅读与情感培养上,通过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最后是对于阅读与作文的教学,教师应该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最好是采用专题的方式,才能够帮助学生有所提升。

(三)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高中语文教学;自主探究;社会实践;德育教育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的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既要教授给学生基础的语文学科知识,又要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运用能力,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功能,促使学生个人修养及行为道德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完善。通过对新课标先进理念的认真学习与仔细研读,我认为其带给高中语文教学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及束缚,高中语文教师多倾向于“满堂灌”“一言堂”的落后教学模式,即把学生单纯视作储存知识的容器,然后将教辅资料上罗列好的知识点直接生硬而古板地灌输给学生。此种教育模式一来未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严重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迸发与发展;二来更是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自主学习能力遭受到极大打击与限制。总之,弊端重重。

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普及,对这一传统而落后的教学模式发起了较强的冲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其基本教学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活动中的真正主体,教师则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与指导者。教师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树立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了新课标的这一精神之后,我将其灵活运用到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采莲赋》不管是对采莲人的描写还是对采莲生活的描写都是自由快乐的,而整篇文章的基调却是‘不宁静’‘淡淡的哀愁’,如此一来两者就产生了强烈的矛盾与冲突,所以是否可以理解为可以将文章中关于《采莲赋》的内容全部删掉呢?”之后便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同小组内的其他成员一起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并充分发表自己的认识与看法。有的小组赞同我的观点,更多的学生却不赞同。有的小组说:“作者对‘荷塘’‘月色’等景物的描述中都充分体现了他的一种祥和与喜悦之情,而《采莲赋》的主基调也是自由而欢乐的,因此两者是相互吻合的,不应该删去;”有的小组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反驳我的观点:“作者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是有变化的,刚开始他‘心里颇不宁静’,为了寻找宁静才来到了荷塘,也正因为来到了荷塘,欣赏到了美妙的景致,心里才暂时获得了一种愉悦之感;而《采莲赋》也是作者获得短暂心理愉悦之后才联想到的,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交相辉映,因此不应该删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着思想与观点上的激烈交锋。如此一来,不但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了学生手中,极大地尊重了他们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而且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又促使他们真正深入到文章之中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内涵,在发展其团队合作意识、科学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同时,帮助他们实现了对《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主旨的深刻认识与更好理解,真正收获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顺应语文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多将语文课程单纯视作一门独立的学习科目,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同学生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其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是一门以汉语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而汉语又是我们的母语,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的广泛性与普及性。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应当充分顺应语文实践性较强的这一特点,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以此为契机,着重发展自身的语文运用水平及实践应用能力。”

新课标的这一指示给我的日常教学带来了较大的转变,促使我摒弃以往孤立语文学科、死板教授知识点的做法,改为多渠道、多策略的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活动的机遇与可能,力求使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好地把握语文学习规律、实现对于所学语文知识点的更好吸收与掌握。如:在课堂“修辞格的综合运用”的学习活动中,我向学生讲解了语文主要修辞(如:拟人、对偶、夸张、顶真等)的用法,并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修辞现象进行认真的调查与研究,并以实例的形式列举语文修辞手法在日常社会、学习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下即为部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结果:

顶真: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云转,云不转风转,风不转心转;(歌词)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辞》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辞》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

拟人:

熄灯一小时,让地球好好睡个觉;(公益广告)

小草在成长,请勿打扰;(公益广告)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的是今晚的康桥;《再别康桥》

对偶: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

城乡熄灭一盏盏耗能的明灯,地球点亮一点点环保的希望;(公益广告)

……

通过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就将语文知识同学生的日常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一来促使学生感悟到了语文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在感悟语文学科独特魅力的同时积极端正自身的语文学习态度及观念;二来通过自身的亲身参与及体验,又切实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复习与巩固了之前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当节知识点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高与完善;三来更是借助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契机,着重对学生的语文应用意识及水平进行培养与发展,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实践运用能力的提高与完善。同时收获了一举三得的良好教学效果,影响意义不可谓不深远。

三、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教育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现代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能仅仅传授给学生基础的学科基础知识,更应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渗透及教育,以此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德育与智育的平衡、协调发展。

与此相适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其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相同的教育观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特点。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高中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的优势,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以此作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自身均衡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基础、必备的语文学科知识之外,更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优秀文化、中华文明、高尚精神品格等细节的德育教育,以此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最高价值追求。

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就把德育工作摆在了语文教育的突出位置。例如,在教学《华罗庚》这篇文章时,很多老师都是将生字词、修辞手法、写作特色、传记文体特点等梳理完之后就草草了事;与此相反,除了这些基础的知识点之外,我更侧重于引导学生透过华罗庚的生平简历体会与感悟其行为举止背后蕴含的精神与高尚道德品质。而这无疑将新课标所提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论真正落实到了实处,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受到优秀文化熏陶的同时,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明、勇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伟大精神与高尚品格。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教育工作者无论是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还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等都要进行一个彻底且积极的改革与转变。如此方能在推动高中语文教学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的同时,切实促使高中阶段学生语文修养及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钱华.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谈高中语文新课程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改变.中学语文,2011(36).

第7篇

新课标文化因素高中语文教材所谓的高中语文教材,也就是高中语文课程。语文教材所蕴含的文化因素是教学改革和语文课程的主要影响因素,语文教材属于文化构成的一种,表现为对象化的文化存在,并和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状况来分析,语文教材担负着传承社会文化的使命。因此,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材所具有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有着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语文教材文化因素重要性分析

社会发展主要受到经济发展以及知识发展的影响,其实效性和速度开始逐渐提升,这就在一定程度导致高中生在接受传统信息的基础之上还要能够和保持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步伐。如何做好语文教材选择工作,成为当今高中语文教学活动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语文教材体现出的文化是高中生在课堂教学中直接面对的现实状况,并将会对高中生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对于教材的反作用、高中生思维方式的形成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突出的影响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因素也应该尽可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状况分析

我国现阶段的高中教材都是文选系统,文选系统是表示结合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选文原则和选文标准来进行教材选择,从而来引导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将其作为知识传授的主要媒介,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加以培养,保证高中生的文学素质、审美情趣达到培养目的。

(一)高中语文教材体系中文化因素的发展阶段分析

1.笼统的文化研究

笼统的文化研究表示语文学科在成为单一、独立的学科之前对其开展的文化研究活动,这一阶段的语文处在封建时期,其并非是独立的学科,常常和哲学、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杂糅在一起,在长久的政治偏向影响之下,儒家经典逐渐成为这一阶段的语文选材的主要代表,以义理教育作为发展核心,其文化思想相对单一。

2.独立文化研究

之后到建国之前,在较为动荡的外部环境影响下,我国语文改革也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这一阶段的语文学科成为独立学科之一,并开始实施新式教育。在文言文系统的发展影响下,白话文成为发展主流,加入拼音字母之后开始和国际字母体系形成接轨式的发展局面。

(二)语文教材中文化现象存在的问题

1.认识处在现象阶段

在当今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语文教材文选不难发现,无论是亚文化还是多元文化,语文教材为了能够达到更多知识点普及的要求而呈现出散乱发展的现象,这就会从根本上导致文化因素较为散乱。高中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也因为少了共同性特征而丢失美感享受,从而导致语文知识记忆难度增加,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缺乏系统总结,认识深度不够而诱发。

2.理论相对特殊

我国现阶段高中语文教材的编选理论相对较多,但是,因为缺乏专业的人才,从而导致所用理论缺乏共通性的认识,这些理论大都是各个理论家自身环境综合产生的结果,因此理论性较为突出,缺少共通性。因此,这些理论大都是因为环境因素而无法在其他的环境中生存。这也是我国现阶段高中语文教材文化因素的主要影响原因。

3.缺乏文化因素

高中语文教材在进行文化引入时比较关注社会文化发展,因为语文教育的文学手法和特殊性明显高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这就现实我国先训语文教材文化引入存在较大的粗糙性,没有对社会文化修改之后就随意套用,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对高中生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

三、强化高中语文教材文化因素措施

对于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材选编过程中文化因素存在的问题,要想能够保证文化因素得以顺利发展,要能够从以下方面来入手。

(一)对编审观念加以革新

传统语文教材编审过程中所用的编审观念与社会发展的宏观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今后的教材选文活动中,做好文化因素的遴选工作,对编审观念加以革新,编审工作人员要能够根据社会发展潮流来选择先进的编审理念,从高中生语文学习状况出发选择有效的编审方法,选择他们乐于接受的文章和素材,从而让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能够紧跟世界发展潮流,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课外阅读意识

因为文化因素在存在的发展中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并非是通过具体物质实现传输,而是在人为效果的实施结果下得以实现。所以,仅仅在有限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难以让文化因素在传承过程中达到的阶段性文化知识临界点。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外多阅读,强化对文化因素的渗入,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文化因素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学生达到新课程改革影响下的教学要求。

四、结语

高中语文教材文化因素的构建,语文教材特定文化形式下对其本体加以文化的编制以及营造,通过文化设定来赋予语文教材文化主体地位,让语文教学活动更具有文化品格以及特质。因此,在今后的文化因素构建时,要能够强化语文教材的生活化、人本化以及活动化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素质教育教学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思.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建议及使用策略[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123-124.

[2]林艳.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分析[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6,(03):105-107.

[3]曹明海.语文教材的文化建构模型[J].淄博师专学报,2006,(02):12-16.

第8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高中语文教学 教学策略

1.引言

1998年研究性学习在我国首次被提出,并在2002年实现了在基础教学方面的全面推广,日益成为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焦点和热点。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基础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以学生为主”,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着重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等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和审美能力。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出发,坚持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生活经验并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时代的需要,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2.我国高中语文的教学现状

2.1高中语文的教学理念有所转变

在传统教学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处在以教师单向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境地,语文课堂教学枯燥、僵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少活力和创造力。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处于学习的边缘位置,被动地接受知识,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近十年的教育改革,我国大部分教师都已经参加先进教学理念的教育和学习,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坚持以“理论联系实践”和“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1]。

2.2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有所创新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界就在引进国外教学理论和总结语文学科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新课改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片面重视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的局面,开创了促进学生读、写、说等能力全面发展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自主、平等、合作的研究性学习中,使语文学科的“教”与“学”达到了本质上的统一,在遵循语文教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首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长期的接受性学习也给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带来了负面影响。其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学组织结构的优化,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再次,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知、情、意、理等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对以后的终身性学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意义重大。最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在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的人文素养,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2]。

3.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结合语文学科的学科特色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十分可行的。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色出发,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和人文性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高中生的认知结构和逻辑思维能力日益成熟,能够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辩证分析,为深入的探究学习提供智力支持。

4.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4.1树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

民主、生活、合作、对话、活动等教学策略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只有在充分掌握和理解上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才能够开展高效的研究性学习。民主、合作、对话等策略强调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自由、民主,师生、生生之间针对高中语文知识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生活、活动策略强调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和生活化,语文作为语言学科依赖于一定的语言环境和生活经验,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在日程生活中发现语文的魅力,并在生活实践中提升语文的应用能力[3]。

4.2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打破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自主探究学习,树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体会到参与语文学科研究的乐趣,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此外,在研究性学习中,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语文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和团队能力。总的来说,研究性学习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

4.3构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普遍采用“五步走”的教学模式:第一,教师引导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学习,初步感悟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营造良好的语文研究氛围;第二,组织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内容进行研读,在交流中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并挖掘出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含义;第三,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拓展,在课后布置研究性作业,通过课外的延伸训练巩固语文课堂教学;第四,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分组,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展开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加强各小组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第五,对各小组的研究成果给予合理、客观的评价,在总结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信心[4]。

4.4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有利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事半功倍。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价值,注重教材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例如在讲授鲁迅《故乡》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到底是谁偷了碗?”,根据教材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例如在讲授《守财奴》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设置疑问,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研究性学习教会学生如何科学地进行语文学科知识的研究,除了教给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外,还要注重语文知识探究方法的传授。

4.5创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要实现双重功能,既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客观、合理的评价,又要激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研究性学习。在综合考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研究过程的方法策略、研究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表现后给学生予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开展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的综合评价活动,实现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此外,还要注重研究性学习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5]。

5.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弊端和误区。部分教师因为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知识认识不足,认为研究性学习不利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忽视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的创新,既浪费教学时间又挫伤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面对这些发展中的难题,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加强研究性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实现语文教学真实意义上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何跃.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特性及运用[J].中学语文:下旬,2011,(8):11-12.

[2]郑炳欣.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神州(下旬刊),2012,(2):148-149.

[3]焦咏梅.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神州(下旬刊),2012,(3):80.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一、营造具体浓厚的学习环境氛围,激发高中生语文学习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

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来说,一个具体有效的学习环境对他们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成绩的提高都有着尤为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因此,我们的高中老师在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促使这些高中生去进行广泛而深刻的语文知识的学习。由此来看,这对他们语文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也是很有必要的。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为这些高中生创建具体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如果老师不能够在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为这些高中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就很可能会消解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激情,从而导致他们学习积极性的下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语文成绩的提高。由此可以看出,这种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的营造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还能够为了共同的高考目标而相互促进,相互鼓励,这对他们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是很重要的。而这种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也符合当前新课改要求,也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积极践行。一个高效的语文教育教学课堂模式的构建通过这种具体浓厚的学习氛围的营造而显得更加有意义,这也值得广大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去积极践行。

二、重视对高中生系统知识的教授,增强他们语文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构建语文学习结构框架

在高中这个重要的阶段,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也更加有深度和层次。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带有一种极强的系统性和结构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高中老师在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去进行知识的系统教授,增加这些高中生对语文知识理解的深度,拓展其广度,从而系统全面地掌握他们以往学过的语文知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去构建语文知识框架对他们的语文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由于广大的高中生面临着紧张而激烈的高考大关,所以老师更要重视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系统性教授,让他们能够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使他们适当地减轻一些学业压力。这时,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我们就应该为这些高中生进行系统知识的传授,积极引导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构建语文知识结构框架的习惯。如果能够这样的话,这些高中生在以后的语文知识的复习过程中就会比较省力。而且,这种结构框架的构建还有利于他们知识模块的分化,这样在下次的语文考试复习之前,他们就能够比较清晰明确地进行模块知识的掌握。这些高中生在进行语文知识的归纳过程中,可以分不同的专题来进行,将在考试中常见的语文知识用红笔进行重点勾画,以便重点复习。由此可见,这种模式对这些高中生语文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学习有着重大意义。

三、注重对高中生语文规范答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增强他们的语文学习思维能力

针对高中生这个群体,老师需要重点强调语文知识答题的规范性。因为这些高中生都面临着高考这一大关,要想让自己从成千上万的学生中脱颖而出,在语文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方面就必须做出一定具体性的要求。同时,这些具体有效的语文答题技巧与答题能力需要通过日常的语文答题训练而一步步增强的。对于这些亟待提高语文学习思维能力的高中生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很有意义的。在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引导这些高中生去进行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的培养。老师根据自己的一些具体语文教育教学经验与实践,建立一些积极有效的语文答题规范性的模板,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语文学习和语文答题过程中积极践行。只有通过自己的主动践行,他们才能够深切地认识到答题规范性的好处。同时,在这种规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过程中,这些高中生们还能够极好地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思维能力,从更多维度空间去进行思考。

第10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研究性学习 教学现状 必要性 开展策略

现代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都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灵活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带着科学研究的精神主动参与学习,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个体探索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有如强劲东风,催动研究性学习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

1998年研究性学习在我国首次被提出,并在2002年实现在基础教学方面的全面推广,日益成为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焦点和热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基础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以学生为主”,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着重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等语文能力,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和审美能力。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出发,坚持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生活经验并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时代的需要,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一、我国高中语文的教学现状

1.高中语文的教学理念有所转变

在传统教学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处在以教师单向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境地,语文课堂教学枯燥、僵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少活力和创造力。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处于学习的边缘位置,被动接受知识,影响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近十年的教育改革,我国大部分教师都参加先进教学理念的教育和学习,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坚持以“理论联系实践”和“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2.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有所创新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界就在引进国外教学理论和总结语文学科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新型教学模式,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新课改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片面重视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的局面,开创了促进学生读、写、说等能力全面发展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自主、平等、合作的研究性学习中使语文学科的“教”与“学”达到了本质上的统一,在遵循语文教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首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长期的接受性学习给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带来负面影响。其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学组织结构的完善,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再次,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知、情、意、理等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对终身学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意义重大。最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成长,在研究性学习组织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结合语文学科的学科特色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十分可行的。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色出发,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和人文性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高中生的认知结构和逻辑思维能力日益成熟,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辩证分析,为深入的探究学习提供智力支持。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树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

民主、生活、合作、对话、活动等教学策略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只有在充分掌握和理解上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才能开展高效的研究性学习。民主、合作、对话等策略强调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自由、民主,师生、生生之间针对高中语文知识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生活、活动策略强调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和生活化,语文作为语言学科依赖于一定的语言环境和生活经验,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语文的魅力,并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打破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自主探究学习,树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体验到参与语文学科研究的乐趣,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此外,在研究性学习中,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语文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和团队能力。总的来说,研究性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

3.构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普遍采用“五步走”的教学模式:第一,教师引导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学习,初步感悟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营造良好的语文研究氛围;第二,组织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内容进行研读,在交流中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并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含义;第三,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拓展,在课后布置研究性作业,通过课外的延伸训练巩固知识;第四,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分组,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展开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加强各小组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第五,对各小组的研究成果给予合理、客观的评价,在总结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同时增强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信心。

4.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质量。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价值,注重教材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例如在讲授鲁迅《宝玉挨打》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集中反映了贾府哪些矛盾”,根据教材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例如在讲授《守财奴》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教师善于抓住时机设置疑问,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研究性学习教会学生如何科学地进行语文学科知识的研究,除了教会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外,还要注重语文知识探究方法的传授。

5.创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

第11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让教学内容得到升级,更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传统文化观点,就能够分辨现代文化中的不良元素,让自己充满正能量。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背后的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人文情怀的激发,促进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促进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间的传播。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接触生动且复杂的故事情节,学习优美的诗文。相比于生硬死板的教育,学生更乐于接受这样的学习内容。高中语文课本蕴含的文化因素,都是正确的文化观点。这些传统文化观点对于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建立有重要意义。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有利于个人文学素养的提高,更能丰富自己的文化头脑,让个人修养快速提升。

教育体制的快速改革,要求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与优势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对传统文化进行弘扬,让更多高中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意义,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从古诗文出发,渗透传统文化

说到高中语文课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古诗文是最大的载体。古诗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在古诗文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到伦理与道德文化,更可以了解传统的建筑与民风民俗,了解古人的人生观,学习到高贵的精神品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乐于分析教学内容,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开发,引导学生去探究古诗文中的思想,促进学生丰富个人文化内涵。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古诗文读者身份,让他们学会品味古诗中的语言,发现更多传统文化元素。

比如在讲解《论语》的时候,学生可以接触到经典的儒家文化。社会文明的进步,让国家与个人开始关注儒家文化中的诸多观点,众多孔子学院的建立也证明了其文化主张的正确性。在讲解这些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去感受论语的正确性。像“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可以引起许多学生的共鸣,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逼迫别人去做,自己有负面情绪,不要发泄到别人身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重点就是强调做人的准则,我们说话做事都要讲信用,否则,就不知道你这个人还能做什么了。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这一为人观点出发,找到一定的反例或者正例,以利于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也有利于传统文化氛围的形成。

二、加强课堂教学,感悟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语文学科知识的传递,还要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个人修养水平的提高。在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能力与学习成绩,导致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被忽视,影响了学生个人精神水平的提高。要促进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要增加课堂教学活动的文化气息,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因素,让语文课堂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阵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发现更多的传统文化。

如在讲解《诗经》的时候,一些学生看到了古代坚定的爱情观,一些学生则体悟到了不畏艰难的精神。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分享传统文化学习成果,这有利于课堂传统文化氛围的形成,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再如讲解《史记》与司马迁时,我们注重的是司马迁的人格魅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最好的诠释。司马迁虽说是在赞扬飞将军李广,其实也是他自己人格的写照,那么,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三、丰富课外活动,传承传统文化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师;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0 引言

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根据发展性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素养的形成,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追求的重要价值,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从只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考试成绩等狭小空间中转变为:

1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语文教师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转变语文教学的重要标志。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学生语文学科知识,即生字词的积累、篇章的背诵、作文模板的记背和套用.....所有的框架结构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变地循规蹈矩,没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维,失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力也渐渐变得不是很敏锐。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已经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过程开始逐渐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伴随着语文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态度变得越来越积极,学习的信心也越来越强。语文学习过程已经逐渐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语文知识增长的过程不仅成为了学生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也成为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2 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追求的重要价值。在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是学生短期学习成果的变化,即把学生短期内掌握知识的多少、考分的高低做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教师所充当的仅仅是“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新课改下的教师正在逐步把自己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能力和目标的培养者、学生健康心理,品德的促进者,充分关注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的特征,发现和挖掘学生的的潜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对待自己,同学和社会,以及身边的事物,即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3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尊重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是丰富我们语文教学内容的宝贵财富。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将语文教学活动看成统一性的活动,采取统一“知识灌输”的方法,而没有激发学生形成独立、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下的教师逐渐意识到学生并不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遗传素质、社会条件、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各异;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特长和智力等个性特征的完整的人,教育应该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和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正处于一个发展过程,是不成熟的,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还需要在教育中发展,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读书、感知、观察、分析与思考,使他们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4 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学会欣赏学生

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是我们语文教学行为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尊严很少得到老师的重视。当学生犯错时,老师不是体罚,就是责骂。在教师的观念中,教师就是教学的主宰者,而学生只是受自己管教的对象。新课改下的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的尊严是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学生的人格应该得到尊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才会有语文教学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表现为对学生独特个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聆听他们的声音。平等、友善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更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发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享受老师的教学和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和欢乐。

5 关注学习中的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

关注学习中的学生,是语文教师追求教学行为价值的重要途径。过去有的教师关注学生智力的高低,往往是按照一种智力类型去要求一群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用一把尺子去“量”所有的学生,而这把尺子就是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逻辑智力,不去关注其他智力类型学生的表现和学习状态,可能还将他们定格为差生。事实上,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类型是多元的,每个人的智力类型是不一样的,由于智力类型相异,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需要、优势、风格也会不一样。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正在应用多元化的理论不断地武装自己,试图从多方面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时时刻刻关注着学生在学习、行为和品格的一点一滴的变化,并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通过学习获取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塑造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新课标下教师行为的变化,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青少年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素质水平,还要不断转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方案》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第13篇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语文教学 情境教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及途径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音乐欣赏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创设情境的途径初步归纳为以下几种:

1.生活展现情境

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2.实物演示情境

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应考虑到相应的背景,如“大海上的鲸”、“蓝天上的燕子”、“藤上的葫芦”等,都可通过背景,激起学生广远的联想。

3.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

4.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关键是在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5.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内心体验。

上面所述创设情境的五种途径都运用了直观手段,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语言描绘可提高感知的效应,使情境更加鲜明,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几种方法综合运用。

二、高中语文课堂实施情境教学法的可行性

在语文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法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有现实基础。

1.高中课改教材的需要

从2006年开始,江苏就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均采用了以主题为单元的编排,对教科书进行了综合立体的设计,以专题方式呈现,在专题内部采用板块式的组合,将学习方式的指导融入专题结构,每个专题均由两至三个学习板块组成。如《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本专题以热爱家乡、热爱亲人为主要内容,选取了几个爱家乡的文学佳作。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在一个创设的主题情境中进行语文学习,更有效地培养人文精神。而在这种形势下采用创设情境教学,就会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2.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创设情景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不少教师都开始运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辅之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教材提供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合理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而且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寓教于乐。

新课改后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形式活泼、思想健康的文章,也有许多意境深远、蕴含哲理的诗词,以及知识丰富,逻辑性强的说明文、议论文,这些特点都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应是枯燥死板的,而应是轻松活泼、情趣盎然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欢快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多参与、多实践。情境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如果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能利用播音范读使学生领悟语言情感;用图片演示及动画效果,再现情景,用多媒体展示平台、展示教学思路与再现生活形象等。它可以融视、听、感、悟、思于一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高中语文课堂实施情境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情境的创设频繁运用于语文课堂。但是诸多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情境是否真正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呢?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觉得当前语文课堂中的情境创设中还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做法,有待于探索出有效的情境教学模式。

1.教师在情境创设中易出现的误区

(1)仅在导入新课时使用情境的创设。往往在导入新课后,情境的创设就已完成任务,退出教学过程。在许多的课堂中,情境创设仅仅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之后与课堂再无关联,课堂主体部分仍然以常规的教学方法进行,并未完全发挥情境教学的真正优势。

(2)过度使用情境且与学习目标相距甚远。有些教师为使课堂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兴趣,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情境。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创设大量的情境,又与课堂教学关系并不紧密,会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进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

(3)流于形式,活动松散。在情境创设时,教师把握控制不紧密,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过于肯定学生的意见,任由学生发挥而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导致整个课堂流于形式,教学目标很难实现。

2.教师在情境创设中注意点

(1)正确地理解情境,避免简单化。高中语文教学所运用的情境多是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创设的间接情境,因此教师对教学情境的理解至关重要。一要注意情境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因为情境毕竟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形式则是为内容服务的,手段要服从目的。所以,情境创设要为学生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服务;二要切忌简单化地理解情境,不能将“情境”简单地理解为某种非常具体化的实物或场景。我认为情境教学法中的“情境”应当是一种意境,是实中有虚、虚实相生的。如古典作品是善于写意的,虽然经常运用诸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但景物描写往往并非完全的实景,而是虚实融合,是作者为了达到抒情的目的而创设的。因此,在进行这类古诗词的教学时,创设情境不能把作品中的物象看得过实,即不能讲花就用花、讲草就用草,而是要结合作品的思想内涵,创设出一种与整部作品的情、景、理都相和谐的教学意境。

(2)把握好运用的“度”,张弛有度。过犹不及,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适度原则,教学中运用情境也要适度,主要是不能用得过多、过滥,以免形式冲淡内容,喧宾夺主。“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情境教学法也要在教学的关键之处使用。这些关键之处不仅是教学开始之处,而且是教学中需要强调或难以理解的地方。针对教学中需要强调的重点问题创设情境,能给学生留下的深刻的印象,这种理想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运用相似性情境提供的信息暗示作用来实现。此外,教学中将一些不够直观、晦涩难解难以理解的问题情境化,可以将不宜言传的意绪进行形象化、直观化的处理,辅助学生理解。

参考文献:

[1]王可.浅谈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4.

第14篇

关键词: 职高语文 教学改革 培养兴趣 分层教学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家对职高教育教学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在传统职高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教学着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往往由于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性学习而采取强压的教育教学手段,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疲于应付,课堂学习效果低下。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学生能力的成长,特别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激烈的竞争导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具有优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职高语文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就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把教育教学中不利于学生能力特别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排除掉,把传统教育教学只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上。由此可见,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更符合学生的发展和需要。推进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每一位教师都要把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作为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挑战和机遇。勇敢地迎接挑战是优秀职高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呢?我认为教师必须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上下工夫。让学生在我们的有效引导下发挥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这样就把教育教学的重点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形成这样的转变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把学生从传统被动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求知地位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作为一名职高语文教师深刻地感受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在研究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职高语文教学方面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在积极地把职高语文与新课程理念相结合的教学尝试中有了一些小小的成功。下面我就如何把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应用于职高语文教学谈谈认识和体会,希望对职高语文教育和教学有所帮助。

一、用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职高语文教育教学

我们要把教育教学的重点由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用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职高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职高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框框。学生是否有效地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或是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教学态度的好坏密切相关。学生的学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营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用平等和蔼的态度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发挥的平台,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引导。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职高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但是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敢于表现,是否敢于提出质疑关键在于教师的态度和教师营造的教学氛围是严肃还是宽松。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教师必须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卸下负担,敢于提问、敢于发表看法、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激发兴趣,促使职高学生自主参与

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小学生具有很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驱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观察和思考。教师要合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自主参与。教师要从教学设计入手,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节课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并在成功体验中使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1.创设职高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职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其中重要而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是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这种方法一般出现在新课程的引入教学中,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

第15篇

关键词: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 语文课程 影视教学

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和实践环节等方面都应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满足职业岗位能力为要求。语文作为高职教育最具综合性、基础性的学科,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企及的优势。为了适应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我对五年一贯制专科的高职生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尝试。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通过讲读的方式进行填鸭式教学,教师喋喋不休,学生却“雾里看花”,兴趣全无。这种教学模式既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又培养不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创新能力。当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运用,影视欣赏已日益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课堂上教师将文本分析与影视欣赏融和,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适量安排影视介入教学的时间和片段的长短,使学生由知识灌输的客体变成知识汲取的主体,如此既拓展了课程资源,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影视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研究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认知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前教育中通过中考入学的五年一贯制学生,经过义务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教师应时刻关注全体学生的成长,从学生的兴趣、情感、需要出发,进行语文教学。影视教学模式恰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教学平台,有助于学生对文学美的追求和探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者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是由每个人自己认识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者解释现实的,由于个人的经验、价值观、人生观的不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便迥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主张由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和情感价值。因此,语文课堂要改变传统的填充式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转变,就需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感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影视教学无疑是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

(三)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结构类型。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总是以整合的形式实现其价值,而不同形式的组合将形成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来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各种类型的展现智能的情境,给每个学生以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影视教学模式能够提供给学生以多种多样的情境选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很好的教学氛围。

二、影视教学模式的实践特征

影视是当今世界最富魅力的一种综合艺术,它融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摄影,以及声、光、电、色彩等一系列艺术因素和科学技术成果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影视艺术与文本分析融合的影视教学模式,具有更真实、更形象、更立体、更丰富等诸多优点,比单向的常规教学所传达的认知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有助于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影视教学模式的真实性体现在影视是超越时空的,通过画面、声音等形象化手段,逼真地再现客观事物,展现遥远的历史和未来。教学中逼真的影视画面,能够消解学生阅读作品时产生的陌生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受。《宇宙的边疆》是科普说明文中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学生对宇宙知识很感兴趣,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兴趣点还处在比较感性的层面,教学时如何将枯燥的说明文讲得生动,唤起学生的兴趣,影视教学模式无疑是一剂良药。在文本阅读之后,播放卡尔・萨根主持拍摄的《宇宙》,使学生对宇宙知识有直观的感知,也使学生了解解说词在电视画面中的特点和作用。之后,在迁移训练中可以播放展现本地文化风情的电视片(如我在教学时选择的呈现本地文化精神的纪录片《牡丹江文化》),请学生为它写一段解说词。

影视教学模式的形象性体现在影视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比文字语言更能吸引人的眼球。教学时通过生动、直观、形象的影视画面,将文本中抽象的语言活化为个性鲜明的形象,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可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影视欣赏介入教学的时间。如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学中间可插入一段吴宇森导演的《赤壁》,影片中“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精彩战争场面,能将学生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特定情境中,感受“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意境。从我在语文教学时运用影视资料的效果来看,将文本分析与影视艺术融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影视教学模式的立体性也是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教学过程由单向传播到立体传播,学习接受模式由传统的“听―想”到“视听―想”的立体接受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了语文教学效率。在进行文本分析时,学生可以从电影中蒙太奇手法、镜头处理、摄影机运动等技术得到许多启发。如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学生可以从电影画面的剪接方法上理解文本的局部意义;从影视画面的“特写镜头”中,学生会注意文本中的“细节”。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天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中的重要人物及贾府的社会地位,拉开了《红楼梦》故事的序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文本解读,再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段。电视画面中对于贾府社会地位和富贵豪华的介绍,是通过特写镜头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突出荣禧堂堂屋中的匾额,又对其室内陈设进行了镜头特写,提高了学生的注意状态和对文本细节的关注。

三、影视教学模式的功能优势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前教育初中起点五年制学生比高中起点三年制学生性格活泼,但语文基础薄弱,目标不明确,上课好动,自律性差,学生往往重视音乐、舞蹈、钢琴、美术等技能课的学习,对于基础学科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浓,甚至有些学生对于开设语文课的必要性产生质疑,认为高职语文课可有可无。出现这种情况既有现在高职生源质量较差的客观原因,又有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滞后的因素。针对学生的现状,我在教学时融合影视片段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调动审美感觉、知觉、注意、联想、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参与到知识的追求和学习中,积极性得到激发,对要掌握的知识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美国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课时,播放了2001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父亲和女儿》,画面中父亲骑车带着女儿来到湖边,他把女儿放下,走向湖中的小船,小船载着父亲慢慢远去。紧接着画面通过四季的变化,通过女儿从小到大再到老的成长变化,不断重复女儿骑车往返于湖边去等候父亲这一情节的描写上。当这位已老态龙钟的女儿再次来到湖边时,湖水已干枯,她看到的是一只埋在泥沙中的破船。影片虽只八分钟,但学生无不被它所蕴含的父女情感所打动,这种对学生生活体验的充分调动,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融入文学审美空间。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文学是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影视则是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创造形象、叙事、表意、抒情的一门艺术。教学时将两种艺术有机结合,既促进课堂的优化,又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由于是古代散文,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学时给学生播放陈凯歌导演的《荆轲刺秦王》和张艺谋导演的《英雄》片段。电影中宏大的视听效果,将学生带到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刺杀秦王”的场景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作品、事件。学生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影视与原作的基本内容有一定的差异,头脑中想象的荆轲形象与影视画面呈现的形象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并且两部影片因导演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视听效果。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时将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进行参照比较,再将两部电影进行比较分析,在分析讨论中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多学科知识,而且需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专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能力。为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我在课上引导学生欣赏完影视后,在拓展训练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进行影视配音、角色模仿、情境体验、文本改编、故事续编、歌曲演唱、朗诵小说片段;在课下让学生自发分组表演课本剧,如《茶馆》、《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都让学生自发组织表演,课本剧中的导演、编剧、演员、服装、道具等分工,也都由学生自行安排。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既激发了对文学美的创造性认识和自身潜能,又培养了创新能力、团队意识和艺术表演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稳步提高。同时,为了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课堂上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播放幼儿园教学实景或与幼儿教育有关的视频讲座,这都大大有助于学生明确职业方向,为自己的职业前景进行规划、设计。

(四)实现多元化评价方式

多元智能理论阐述了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结构类型。智能的多元性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采取多元化的评分机制。以往语文成绩的考核,只是以每学期期末考试衡量学生的语文水平,但这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综合素质。如今这种影视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和检验提供多元化的评价,如课本剧的表演、情境角色模仿、影视配音、故事续编、写书评、读后感、诗歌散文朗诵会等都能多方面地对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进行考查。同时,通过影视欣赏与文本分析的融合,也能引导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给学生以多元化评价。

参考文献:

[1]杨玲.高职德育与学生健全人格塑造[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王爱军.现当代文学课程中的影视教学模式[J].教育评论,2010,(5).

[3]姜敏.影视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韩培花等.大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双重实践及其互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5]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粟世来.消费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形象生产[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7]陶西平.多元智能在中国――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实践研究丛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