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范文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城市规划主要理论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

第1篇

关键词 现代城市规划 理论和实践 核心价值

一、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包括城市分散发展论;城市集中发展论,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以及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等。城市分散发展理论是通过在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主要包括田园城市论,卫星城理论和有机疏散理论等。其中卫星城和有机疏散理论已经成为现实,并且成功的应用到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合理的规划起到重要作用;城市集中发展理论是由法国人勒.柯布西埃提出的,理论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产生的聚集效应推动人群向城市集中,是城市的中心地位突显出了,从而达到城市化的效果。现在城市集中发展理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得到成功的实践,我国现在正朝着城市化迈进;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指的是在思想上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形成完善的逻辑框架,加强城镇之间的联系。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在西方得到成功的实践,取得很好的效果,有助于城镇的快速发展,这个理论在我国称为城镇一体化,目前我国还没有实现这一目标;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指的是对城市内部各类土地使用配置有一定的模式和运行规律,主要包括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以及多核心理论等。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在世界各个国家和我国的城市规划中得到广泛应用,对科学的规划城市起到重要作用。由此可见,通过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分析,从中可以充分的了解到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对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且能够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

二、 对基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城市规划核心价值分析

通过对现代城市理论和实际的分析和研究,从中可以看出,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对进行城市规划,能够充分体现城市规划的核心价值。

(一) 城市规划的社会理性。

现代城市规划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资源配置的公正与公平,坚持社会理性的主导作用。城市规划是对城市中各个利益主体在空间资源占用上的重新分配,各个利益主体公平的占用城市资源,尤其是城市的土地资源的公平分配。在城市规划中以社会理性为主导,坚持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使城市中各个利益群体平等的占用城市资源,尽可能的保证社会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平衡,从而保障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由此可见,在城市规划中坚持社会理性的主导作用,有助于体现城市规划的核心价值。

(二) 城市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现代城市规划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城市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城市规划的重要思想基础是认识城市和组织城市。现代城市规划也是将城市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规划,使各个要素能够相互配合,将各个要素紧密的联系起来。例如,城市的经济中心、住宅区、办公区、城市交通、工业区等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各个功能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保证城市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由此可见,应用科学的城市规划理论进行城市规划,可以从分体现城市规划的核心价值。

(三)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城市规划核心价值体现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进行科学的预测,明确城市的性质、发展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而且还能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文化质量和城市风貌形象质量。

(四)体现城市在地区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可以充分体现城市规划的核心价值。城市是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是物流、人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聚集和辐射的中心,对周边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因此,城市规划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由于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和合理的管理城市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可以对城市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完善城市的经济功能布局,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的保护城市有价值的文化古迹,体现城市的文化价值,有助于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合理的规划城市的产业布局,有助于促进城市的产业升级,发挥城市的优势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基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城市规划核心价值的分析和研究,深刻的认识到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可以充分体现出城市规划的核心价值。通过对现代城市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对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通过对城市规划的核心价值的分析,充分的认识到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使城市得到合理的规划,可以有效的反映出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充分的体现了城市规划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强.现代城市规划方法论的演变和发展[J]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

第2篇

【关键词】 低碳城市 城市规划 低碳城市规划

相关研究

1.低碳城市概念由来

低碳概念最初产生于经济发展领域。英国政府在2003年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日本于2007年开始致力于“低碳社会”的建设。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能源消耗和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和集中地。因此,城市应该成为低碳发展的空间载体,成为人类验证“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理论,实现低碳发展的首要区域。国际社会于2007年开始关注“低碳城市”(Low Carbon City)的概念。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融合,既强调低碳生产又强调低碳消费;既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经济发展,也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社会发展。因此,低碳城市可定义为:城市经济以低碳经济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城市规划以低碳理念为指导的城市。

2.低碳城市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是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架构,也是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1]城市规划有着强烈的公共政策属性,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有长期的结构性作用。城市的物质环境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改变,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深远影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技术革新可以减少在生产、生活与消费领域的能源消耗与CO2的排放,但是这些措施并不能改变由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所带来的交通出行及其相应的能耗与排放,一旦城市规划决定的城市空间结构得以确立,则对其引起的交通出行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基于低碳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研究尤为重要。

低碳城市规划探索

1.低碳城市规划相关理论

目前,有关低碳城市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方伟坚(Fong,2007)等认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结构存在着一定关系,提倡紧凑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2];格莱泽和卡恩(Glaeser Kahn,2008)研究了碳排放量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认为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越低。例如高密度中心区的人均碳排放量要比低密度郊区的少[3];克劳福德和弗伦奇(Crawford, French,2008)探讨了英国空间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实现低碳目标的关键是转变规划管理人员和规划师的观念,在空间规划中重视低碳城市理念和加强低碳技术的运用。[4]张泉、叶兴平和陈国伟(2010)提出低碳城市规划主要应关注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方面,并针对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关系、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理论基础以及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低碳城市深入研究的方向。[5]董琦,甄峰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保障,重点从城市空间规划、交通规划和产业规划三方面阐述建设低碳城市对于城市规划政策的引导要求。[6]同济大学的潘海啸等提出了低碳城市空间规划策略,探索了区域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3个层面的低碳发展模式。在区域层面提出以区域公共交通导向的走廊式发展模式;在总体规划层面提倡绿色交通支撑的空间结构,实现短路径出行为目标的土地混合,使用适合人与自行车的地块尺度,以公共交通可达性确定开发强度;在详细规划层面主要以居住区规划为例,建议限定居住小区规模,避免大街区空间,来促进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7]

2.低碳城市规划研究

张兵先生认为“城市规划是一种服务于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长远目标,提供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并借助合法权威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及其变化的控制,来调整和解决城市发展复杂背景中的特定问题的职业的社会活动过程,是城市管理的一种形式”。[8]

低碳城市规划的实现主要在于低碳理念深入到传统城市规划,同时低碳城市规划应该是低碳理念和城市规划理论的融合,是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实现低碳城市发展。低碳城市规划主要通过控制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土地使用变化及其空间发展政策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施加某些影响。

低碳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低碳城市、生态城市、低碳生态城市的关系

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低碳生态城市是当前各界关注的热点,三者的建设理念和核心内涵密切相关。首先,低碳城市、生态城市、低碳生态城市在核心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其次,三个概念存在着差异性,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构建城市。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的理论构建城市。低碳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则和低碳经济理论的融合,也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

总之,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和低碳生态城市都是寻求城市和谐发展过程中的理念,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道路上的思想结晶。

2.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完善相关的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低碳经济、低碳城市是理念,只有将其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才能体现低碳城市规划的作用,也是低碳城市历年进程中第一环节。低碳理念融入现有的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设置低碳目标、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城市总体布局、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布局、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相关工程规划建设中。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理念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是现有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不断完善的体现,也是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所应具备的与时俱进的特点。

第3篇

1问题的提出

从城市发展的历史看,城市规划起源于土地市场的失效,其核心问题是处理土地使用的关系。而在中国的城市建设大潮中,本应当跟上城市新形势、新趋势的城市规划,总是“迟到一步”,在土地之争中“被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出现了“房地产开发引导城市规划,规划迁就开发”的怪现象,城市规划已经在土地开发中失去了话语权。面对种种诸如此类的现象,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城市规划在土地控制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下风,处于被动局面?城市规划的“龙头”地位该如何体现?在济南举办的首期“规划名家讲坛”上,邹德慈院士提出了这样的意见:“城市规划不能被开发商牵着鼻子走!代表公共利益和体现政府行为的城市规划必须具备驾驭市场经济包括房地产开发的能力,以弥补市场失效。”“规划无用论”成为开发过程中普遍的思想认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城市规划工作者在呼吁给予规划公正待遇、要求别人对规划正眼相看的时候,是否也应当对城市规划自身理论及应用研究方面的缺失进行反思呢?在此背景下,加强规划师自身的专业修养和理论应用的研究成为必然趋势。为找出规划在控制土地乏力背后的原因,我们不妨围绕规划控制的核心—土地,重新回顾现有的规划过程,尤其是土地开发运作过程,审视规划师在构想美好城市时的理性缺失。在此探讨的土地开发运作,也可以称为土地运营、土地经营,主要是指围绕以土地为空间载体而展开的一系列经济经营、开发建设活动的总称,其范畴涉及土地经济和土地经营两个层面,涉及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城市开发、房地产市场等多个方面。本文着重对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当中的土地开发运作进行分析。

2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开发运作分析

2.1城市规划制度对土地开发运作不够重视

2.1.1规划编制制度的引导性偏差在城市规划领域可以分配的最重要的社会资源是城市土地的开发权及在城市土地使用关系上建立起来的城市空间经济关系。在国家的现行规划体系框架中,各层次城市规划编制多重视物质环境层面的技术性工作规定,促使片面依靠空洞的平面构图企图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现象的出现,而以美感和视觉效果为出发点划分的地块及确定的建设开发强度,由于缺乏理性的土地开发建设的经济分析,常常是偏离和违背土地市场经济规律的。城市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仅对修建性详细规划提出“应当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的要求,而对于其他城市规划编制中的经济分析要求仍然是一片空白,导致规划编制缺乏经济理论的支持。因此,如何切实遵循土地开发运作的经济规律,将会对规划成果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造成影响。

2.1.2规划编制专业人员配比缺陷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规定》,甲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关于人员配比的要求中,仅对“建筑、道路交通、园林、市政、环保”这些“其他专业人员”提出相应要求,缺乏对经济、土地、房地产类人员的硬性规定。甲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人员构成不甚完整的乙级、丙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了—为了减少单位自身的成本开支,对于“可有可无”的土地专业人员一概拒之门外了,更谈不上什么“参与”了。

2.1.3注册执业考试大纲的要求欠缺根据《注册规划师参考教材》,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科目包括建筑学、城市道路工程、城市市政公用设施、信息技术、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与环境等,尚未纳入土地开发运作方面的内容。

2.2传统计划性规划编制的影响传统计划性规划强调对指标的控制,忽视对城市土地开发运作的弹性理解。对于城市土地发展规模的确定,依然沿袭传统的人均用地需求指标,核算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总量,忽视土地市场供给、吸纳的能力,不重视对城市土地投入和产出的财政金融预计,导致城市规划失去市场指导能力或指导性不强。对于土地用途的确定,传统计划性规划更多的是考虑城市用地的适应性和兼容性,“较少考虑土地价值的实现,对城市土地开发缺乏深入的费用效益分析”,由此产生了不符合房地产开发的经济技术前提,导致城市规划成为一纸空文或需重新修订、调整用地性质和指标现象的出现。对于城市土地结构的确定,传统计划性规划则强调土地利用结构与规范的协调平衡,仅仅反映出土地与环境、性质、产业结构的大致关系,且多以静态分析为主,“缺乏对土地利用类型新城发展和地域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不同土地类型空间的替代、时间演替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城市规划适应性差、弹性小。

2.3部门分权化管理下的土地决策信息分离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和规划管理等部门相分离,上下级政府部门的权力分化,形成土地管理控制的多元化,导致规划师在对土地的话语权“争夺”中成为配角,由此产生漠视土地的态度。虽然大部分规划师缺乏这些掌握在土地管理部门、房地产管理部门的土地信息,但是规划师们心安理得地解释为“这是其他部门的事情”,这也使得土地沦为城市规划师的“纯臆想”空间载体。

2.4规划者缺乏土地经济意识和理论指导

2.4.1规划师对城市土地价格和价值的漠视虽然城市规划师的工作对象是城市中最重要的资源—土地资源,但是众多的城市规划工作者仅知道土地的重要性,对于掌控在自己手中的土地地价不甚了解,甚至还没有一般城市开发商的眼光独到。规划师普遍缺乏对城市土地开发运作的认识和研究,成为数字计算的工具,整日埋首于经济技术指标、用地平衡表的计算之中,无暇进行土地成本和规划方案的经济核算。其结果不是导致城市用地低效使用,就是导致规划在实施时因随意变更容积率或其他规划条件而失控。

2.4.2房地产开发风头正劲,规划师成为其傀儡如今,声势浩大的房地产开发,也培养了一大批较具“趋利性”的规划师,规划沦为“看菜吃饭、就汤下面”的纯技术性工作,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是:规划师没有成本核算和经济价格的概念,丧失了在规划中的主动权。

2.4.3对于相关部门的政策性、规范性文件不甚了解众多的城市规划师对于土地、房产部门的相关政策性、规范性文件不甚了解。比如,建设部制定的《房地估价规范》及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城镇土地估价规程》、《土地地价评估报告范本》、《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等政策性、规范性文件,规划师知之甚少。通过对上述城市规划指导法规、编制过程、部门管理和规划者自身的分析,可以将城市规划土地开发运作中的不足归结为四个方面,即城市规划法规中对土地运作指导性不足、规划编制缺乏面对市场运作的措施、管理部门存在信息分割和规划师缺乏土地开发运作意识。归根结底,存在这些不足的主要根源在于城市规划中缺乏土地开发运作的经济观念、土地开发运作的理论支持和恰当的土地开发运作程序。除了在强调城市规划中提高土地开发运作的经济观念外,更重要的是要开展对城市规划中土地开发运作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这正是本文探讨的主要目的。

3土地开发运作理论梳理

目前,城市规划正从传统的“空间控制主导”转向“利益控制主导”,城市规划正逐步“通过对土地开发利益的控制”达到城市和谐开发建设的目的。城市规划如何具备驾驭房地产开发的能力,协调好城市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公共利益的关系,避免市场失效呢?笔者认为,这种能力应当建立在对城市规划自身和相关理论的研究和补充完善之上,因此应当进一步进行规划学科和土地学科的交叉应用研究,将土地学科当中有关土地开发运作的理论引入城市规划学科,构建、补充和完善城市规划当中的土地开发运作理论框架。针对现有土地学科理论庞杂的情况,应当从土地学科及其理论梳理上着手,整理出一套符合现今“务实性”城市规划的辅助工具性理论。

3.1现有土地学科理论分类综合学者们的研究可知,以土地为核心的较完整系统的学科理论有土地资源管理理论、土地开发理论、土地经济理论、土地评价理论等十数种。

3.2城市规划中土地开发运作理论

3.2.1理论分类研究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土地理论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土地制度理论、土地管理理论、土地评价理论、土地开发经济理论。

3.2.2在城市规划应用中的对应分析土地开发运作理论在城市规划当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理论应用的关键在于明确在各层面城市规划实践中如何融入土地开发运作的理论,应当在不同类型规划中适当扩展内容,增加土地开发运作方面的经济、运营指导。例如,在城市战略性、概念总体规划当中,应当增加分析土地级差受益的形成、发展与地域分异规律研究专题,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对地价的影响;在城市实施性规划中,应当量化分析规划控制的土地出让收入与城市基础投入的关系、土地结构调整产生的土地市场收益变化、土地成本对企业投资发展的影响等;在旧城改造规划当中,应当加强对土地权属关系与土地收益分配之间关系的研究。(1)在城镇体系规划当中的应用:土地管理层面主要探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土地信息管理、用地类型的区划、土地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内容。(2)在城市战略性规划、总体规划中的应用:在土地类型经济承租能力分析基础上,明确规定各种性质用地的合理比例,确定进入土地市场的产业用地和房地产开发用地之间、不同性质用地(如公共设施、居住、工业、绿化、道路、市政设施等)之间的结构比例,并进行用地地价、土地级差分布研究,分析城市不同建设阶段用地需求,预测伴随着城市土地规划实施和土地结构调整带来的土地市场条件变化。(3)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应用:这是城市规划控制土地开发运作的关键层面。应当基于土地既定地价水平和地价详细区划,进行土地的投入产出分析、土地收益与基础设施投入比较、土地规划与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分析,核算土地成本与开发企业投资的基础上编制规划方案和控制指标,追求土地利用的最高配置率。(4)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综合经济分析论证和土地收益分析,突出城市公共利益的需求,避免所谓的“业主规划”的局部性和短期性,力求实现开发商经济利益和城市公众社会利益的协调。

4在实践中的理论应用要点分析

在城市规划中,影响土地开发运作的关键性因素既有土地经济的因素,也有城市规划内部编制操作的因素,这里着重讨论土地地价与控制性详细规划两个要点。

4.1城市规划应重视对土地价值的评估

4.1.1明确地价及影响因素地价和地价管理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土地市场的建设应运而生,作为能够灵敏地反映土地市场变化的“晴雨表”,地价及地价管理在土地资源管理及土地市场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土地开发运作理论中,地价也是土地权利和土地收益的购买价格,是土地所有者权益的体现。

4.1.2城市规划应当加强土地的价值规划土地的价值规划是指土地在由生地转变为熟地的过程中,通过现状价值梳理、潜在价值评价、开发价值附加三大要素来确定土地开发的综合价值。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土地运营的最终结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也是二级市场开发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城市规划应当结合土地开发运作理论,在土地一级开发中首先要确定土地的开发方向——选择适合的用地物业类型,再根据区域内相同物业类型的二级市场表现来估算所开发土地的现状价值。更重要的是,应当预测土地的增值效益,城市规划通过对土地潜在价值——增值效益的客观评价,为政府进行正确的战略抉择提供参考,防止房地产开发的投机行为。根据土地开发运作理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评价土地的潜在价值:一是城市空间的发展;二是区域产业的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客观地预测待开发土地未来在二级市场的价值,并以此反推得出一级土地开发的潜在价值评价。

4.2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内容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前重视物质环境层面的技术性工作,缺乏对土地开发建设的理性的经济分析,鉴于此,本文围绕土地开发运作理论提出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的几点建议。

4.2.1根据土地开发运作理论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体系根据上述土地开发运作理论的四部分内容(土地制度理论、土地管理理论、土地开发经济理论、土地评价理论),建议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即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由控制体系建立、开发管理体系建立、政策框架构成三个部分组成。(1)控制体系建立:主要围绕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传统核心内容展开,建立规划控制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内容层面是指控制性详细规划所控制的要素。指标体系是指针对所控制的内容而建立的由一系列相关的、具有较为明确的专用数量性名称和具有较强可比性的指标构成的体系。(2)开发管理体系建立: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控制的是开发的经济利益,而不是追求规划的单纯视觉美感,因此在规划编制当中应当加强对开发项目的管理和对开发的经济、利益分析。(3)政策框架构成: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立法程序,将规划文件上升为行政管理和城市开发必须遵守的法律文件,使行政工作有法可依、城市开发有章可循。

4.2.2加强土地开发运作的经济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城市开发要素(土地、建筑等)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城市土地存在级差地租,因此应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有关土地开发运作的经济分析,并将其作为规划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遵循土地利用最优、估计最不利的原则,针对城市开发这一经济活动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估算典型地块的投入产出,在满足城市规划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按照该地块的市场投资导向,调整规划方案所涉及的控制指标,提高规划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1当前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陈旧

新时期下,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枯燥单调。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该课程以理论阐释为主,教师教学过程中没有把时事、实践与理论融合,以致理论与实际脱节;该课程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城市规划原理属新课程,理论层次不深,知识涵盖面较窄;课程内容设置缺乏创新,仅限于理论叙述,缺少实例和数据支撑,国内外理论分类归纳不全面,缺乏专门的城市规划技术论述。大部分教材偏重基本概念,缺乏应用研究,使得学生只懂理论、不懂运用。

1.2教学方法滞后

目前,城市规划原理的教学方法存在“填鸭式”、“师徒式”等问题。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枯燥,教师照本宣科,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互动不足,阻碍了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讲授进度。新形势下,新媒介的出现给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带来冲击和突破,但是多媒体课程教学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课件信息量过大、授课内容主次不分、授课进度过快等,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1.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城市规划原理是学习城市规划专业课程的基础。但是,部分学校在城市规划教育中将理论与实践分割开来。如过于注重理论。学生难以理解理论的真实涵义,不知理论如何应用,枯燥的理论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于偏重实践。虽然实践课程生动有趣、易于理解,但是基础理论的缺失,必然影响学生对城市规划原理的深层次理解,制约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学生就业,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深化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2.1不断优化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结构

优化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体系,是深化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一方面,要优化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结构,避免各专业课程交叉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同课程的联系、区别。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重理论、常实践”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提高授课效率。另一方面,及时更新城市规划原理内容。目前,城市发展迅速,建筑物成为涵盖诸多方面的建筑综合体。这些综合体如同一个个复杂的功能区,如高铁站、地铁站等,不再是单一的交通枢纽站,而是集购物、娱乐、酒店等功能为一体的交通枢纽圈。建立交通枢纽圈、商圈、大型文体中心、专业市场,并非简单的理论可以指导。要深入研究各种建筑综合体的形成与发展经验,学习综合体规划设计的相关知识,如综合体功能区合理的位置布局、内容安排。学习人类心理学,明确在不同时空中人们心理最需要的东西,如交通枢纽圈周围要设立饮食、购物、住宿等,大型的文体中心要经常举办展览、娱乐、文化学习等活动。正确的把握人们的心理有助于促进建筑物组群的发展,有利于各建筑类型的合理分配。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中要增加此类内容,这不仅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而且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帮助其了解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同建筑物类型安置的科学性,促进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发展与改革。

2.2着力创新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是深化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保证。第一,引入启发式教学。在城市规划原理课堂教学中,要彻底避免“填鸭式”教育,杜绝不分重点的理论灌输,应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城市规划、设计问题。做好学生点评工作,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提升学生学习城市规划原理的积极性。第二,引入参与式教学。在城市规划原理课堂教学中,要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扭转“教师中心”的不正之风,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调动学生参与城市规划原理讨论的主动性、创造性,促使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引入互动式教学。在城市规划原理课堂

教学中,教师要在班级内划分不同的小组,组织学生对城市规划方面的热点现象进行讨论或者辩论,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使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从而拓展教学的深度。

2.3增强学生学习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自觉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是深化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一要进一步转变思想。教师要树立新思维,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认识到自身指导者的地位,掌握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在课堂上讲要点,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二要强化案例教学。在城市规划原理课堂中,要尽量避免晦涩的术语,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清楚要点,扩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三要注重实践教学。划分设计小组,适当布置城市规划设计作业,或者在班级举办设计比赛,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在干中增长知识,巩固学习效果,切实提升城市规划原理教学水平。

2.4着眼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深化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有实践性、动态性、长期性等,但现有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内容广泛、章节逻辑性不够强、时效性不高,使得城市规划原理教学面临不少困难。要把基础教学放在突出位置,注重城市规划专业的基本理论、重点知识讲授,建议该部分课程占比70%。把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教学各环节,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认真、钻研的科学精神,强化对学生作业、设计的指导,要求学生撰写调查、参观报告。妥善处理好城市规划原理与建筑策划、场地和建筑设计等课程的衔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1.1从学科上的构成来看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建筑、城市规划、地景”为核心的多学科群组,其学科涉及地理、土木、环境、生态保护、民俗、历史心理、社会、经济、交通等领域,内容包含人类社会诸多方面。

1.2从概念来看

道萨迪斯说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间的聚居”。根据这种解释,只要是人类生活的地方,可称为人类聚居。美好城市的营建要以人居环境科学为理论基础,要控制城市的规模、发展区域城市圈、优化城市圈交通系统、加强城市基础设计的建设与管理、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突出城市特色,城市发展战略要具有前瞻性与可持续性、优化城市管理的法规和制度、加强公众参与的力度等建设原则,最终建立起人性化、安全、健康、舒适、宜居的美好城市。

1.3从主次看

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层次观念,不同层次人居环境单元的居民量和具体内容有很大不同,更重要的是在变化发展部分和复杂水平存在着巨大不同。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运动与工业发展息息相关,工业化带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现代的人居环境是一个完整的总体,尤其是随着全球逐步深入的今天,相互影响越来越广泛,甚至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独立的人居环境单元已不存在,人类生活在一个完整的人居环境整体中。

1.4从方法论角度来看

人居环境科学不同于传统的学科合作,同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跨学科或边缘学科,更不能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需求层次逐渐提升,只有当较高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才能体会到幸福感。它是融会贯通与人居环境有关的学科内容而形成的一种科学理论。虽然其方法论体系仍在探索阶段,但主要方法论概念已经确立,即“融汇、集合、综合”,人居环境科学领导者称其为“综合研究方式”。

2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过度细化研究的方式和方法

受简化方法思维模式和传统的分解方法的影响,人们对城市的了解如果越多,产生的学科及分支就会越多。人居环境科学倡导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研究学科越分越细往往使各专业往往只是针对某一个侧面来研究问题,而且着重探索详细规律和研究各种技术细节。造成研究结果往往也是难以相互协调,有时甚至是矛盾的。

2.2过度强调思维方式

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大致遵循的仍然是格迪斯在20世纪初提出的“诊断先于治疗,调查先于规划”的工作模式,这种分析、规划、监察的工作程序一直被广泛的运用。城市建设应该是以国家发展为基础,以区域发展为平台,走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人类认识事物的能力是有局限的,对事物的分解解析是人为地将真实事物割裂开来,使我们不能够全面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也就缺乏建立事物内在联系的整体思考能力。美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并不是孤立的一个城市,而是整个区域、整个国家。现代城市是一个开放而又复杂综合系统,在城市规划中仍然沿用这种思维方式,对城市各子系统有机联系的了解就会愈加困难,就无法真正理解城市的客观规律和城市基本问题,从而无法采取行之有效的行动。

2.3规划方式技术倾向较重

人类所生存的世界是知识性世界、生活的世界与意义世界三者的统一。思维方式过度解析以及研究方式的过度细化使得城市规划越来越注重体现知识世界的发展成果,逐渐成为了一门技术,也就越来越忽视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美好城市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纯粹技术的统治只会使城市更为物质化、感官化、形象化,人类科学精神是虽然得到体现,我们却舍弃了人类人文精神这个根基,舍弃了人类精神这个本源,不能够真正体现人类聚居生活的要求。

3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应用

3.1关于城市规划理论的重建

对城市进行研究的学科已经独立发展了许久,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从“整体观”的角度和国情出发,重审已有成绩。

3.1.1将综合性城市规划做为目标,构建新的城市规划中心理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有两条并行的发展轨迹:以空间形体规划为主的城市设计和以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规划为主的综合性规划。

3.1.2构筑“地景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三位一体的模式,构建理论核心。现代建筑学、地景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发展有着共同的背景和目标。通过分析城市美化运动的兴起,我们不难发现,不论东西方,也不分经济的发达程度,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矛盾是相似的。在近代西方理性思维的影响下,地景、建筑、城市规划被划分为三个独立的学科,虽然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它们之间缺少固有的内在联系,但还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地景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三位一体就是综合其主干得课程,形成统一的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的核心,作为各学科、各专业拓展的根基。

3.2主要策略和步骤

3.2.1创新城市规划教育。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科主要可总结为四类:建筑类、理学类、工程类、林学类,它们都是主要针对某一个方面来进行规划教育,缺乏整体、系统、科学的要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可持续进步,正日益成为人类努力的目标。对于城市规划工作者,应从整体思维要求的角度出发,加强其思维方式的锻炼和哲学精神的培养,并改造其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其战略观、大局观、系统观、和独创精神,提高其运用整体或者处理系统问题的能力。

3.3两大实现途径: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评价体制,加强公众和社会参与展现居民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公众和社会参与。如今我国城市民主化进程的发展,城市规划中公众、社会组织和团体的参与越来越广泛,并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城市即为社会的缩影,一个城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人,美好城市就是和谐社会的缩影,它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今后的公众和社会参与可以考虑这样的模式:首先是广泛深入的公众调查和社会调查,顾到城市规划需求;另外是分析研究的需求,形成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框架,并与公众和社会进行充分交流;然后是多专业、多学科协作,充实中心理论体系,并在各相关学科之间形成城市规划基础理论;实践中,建立实时的动态交流架构,使公众和社会参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第6篇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economic level increases rapidly, and at the same time, economic growth has also contributed to China's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level. Urban construction develops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urban development has inconsistent and unbalanced features. Urban planning is very important for urban construction. It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and political system, so urban planning must consider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China. Before studying China's urban planning, it is necessary to learn the social context, reflecting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ccupied by Chinese urban planning in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society, to stud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urban planning in China.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how it is applied to urban planning.

关键词:城市规划;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应用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modern urban planning theory;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037-02

0 引言

现如今,中国迈向工业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工业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同时还提高的我国的经济水平,另外,工业化也大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城市所占地的面积越来越大,同时,在城市中居住的人口数量也越来越多,并且呈持续增长的趋势。这种现象,对城市的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口的数量和占地的面积不成正比,冲突正朝着日益严重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城市建设的工作当中,城市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制定出一个合理有效的城市规划方案,才能避免各种问题的发生。但是,在进行对城市建设的规划时,也很容易受到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应当将城市的现状作为进行城市规划的第一准则,根据现代化的城市规划理念,与时代的进步方向统一步伐,尽量避免城市建设中各种影响的发生,同时,有效的促进城市的发展。

1 城市规划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的规划是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之上,结合城市中的实际情况,以及科学和一些专家的决策,在能够有效地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前提下,制定出有效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也就是合理的改善城市的布局,让城市朝着越来越先进的方向发展,以及确定城市以后的发展方向,在城市中的各种项目建设之中也要进行安排,这些都是需要城市进行管理的内容,也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前提。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是城市在进行建设和管理时,结合建设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和研究,这些经验中往往会产生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结果,这些理论当中包括很多内容,比如说多核心理论和卫星城理论等。多核心理论,也就是说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于大型城市的发展,应当拥有多种核心,城市应当围绕这些核心进行发展和建设,比如说商业中心区,工业中心区以及住宅区等的建设。卫星城理论,也就是说以城市为中心,在城市的范围之外建设小的城镇,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中居民人口的数量,让城市的发展不会受到人口数量众多的阻碍,促进城市稳定发展。总的来说,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拥有着现代化城市所独有的特点,可以更好地促进现代城市的发展,所以可以更好的应用于城市规划当中。

2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概述

2.1 卫星城理论

卫星城理论在我国城市规划的应用当中,是非常广泛的。卫星城理论,是建立在田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之上,在进行城市发展规划时,常常会出现城市功能集中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城市中的人口数量众多,严重阻碍了城市的进步和发展,让城市的功能系统无法正常运作。这种问题的发生,必须要得到解决,因此,经过多年的城市规划经验,我们总结出了卫星城理论。卫星城理论,也就是说以城市为中心,在城市的周边建设中小型城镇,这样城市中的人口可以就住到小城镇当中,城市中的人口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减少,从而也可以降低城市的发展阻力。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可以独自的进行运转,这些小城镇当中也拥有中心城市所拥有的设施,同时还与城市紧密相连。通过卫星城理论所建设的城市规划,让城市以及城市周边的小城镇,结合成一个整体,城市和城镇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和协调,实现建设出卫星城的目标。例如,我国的首都北京,由于北京的人口急速增长,我们需要在北京的周边建立一些卫星城,并且正在建设卫星城,其中包括燕郊、廊坊以及涿州等等。

2.2 同心圆理论

同心圆理论是伯吉斯在1923年提出的。伯吉斯主要针对芝加哥的城市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研究出了土地的使用结合城市的发展创建出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同心圆理论,也就是说,将城市分类成五个同心圆:其中包括中心环是中心商务区,二环是过渡区,三环是工人居住区,四环是良好居住区,五环是通勤区。但是这个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还并不是固定的,他可以随时进行变动和更改,在城市进行发展的同时,每一个环可以像外面的环进行扩张,促进城市范围的增加,这个过程也体现了城市进行扩张的过程。同心圆学说,也为现代城市的规划提供者参考的价值,其中有效的对城市的价值进行了分类:中心商务区处于城市的中心,利用最为广泛;越接近中心商务区的土地,越具有利用价值;在向城市发展的土地,所利用的价值就越低,同时用地的租金也比较低。同心圆模式就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是,它可以有效的反应出城市中的一元结构所拥有的特点,同时还可以将城市各个层次的发展情况动态的展现出来。例如我国的上海,在陆家嘴的附近一个浦东地区就是繁华的商业区以此类推,整个城市的布局就符合同心圆理论。

2.3 多核心理论

多核心理论是哈里斯和乌尔曼在1945年提出的。他们研究了美国大量的城市,在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对城市中活动产生作用的四项基本原则:第一,有些活动所需要的位置必须处于城市中仅有的几个地区,比如说中心商务区,必须要求具有方便性,而一些工厂必须应当接近水源,以足够提供工厂的需求。第二,一些活动之间在位置上,应当需要具有相互接近的特点,比如说工厂和工人所居住的地方应当接近,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工人去工厂工作,花在路途上的时间。第三,一些活动之间可能对其它的活动产生影响,这些有影响有可能是消极的,所以应当避免有影响的两者活动相互毗邻,比如说一些绿地拥有着优美、广阔的特点,在这些绿地的周边不应当存在钢铁厂等污染环境的工厂出现,钢铁厂会大大的降低绿地所带来的观赏价值。第四,不是每个活动都能够建立在理想的地区,因为一些费用的问题,一些活动必须要建立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说仓库因担负不起大额的租金,因此被设立在城市的边缘这种租金较低的地方。这个理论的实际例子就是美国的经济中心纽约。纽约的这个城市在建立的时候,这个理论还没有正式形成,也是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总结而成的。

3 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作用分析

3.1 引导城市建设

在城市进行建设时,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综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确立出合理的城市建设发展方向,让城市内的各个项目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促进其共同发展,这样各个项目之间就产生了一种凝聚力,可以有效地保证城市功能。城市规划中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应当着重凸显出城市的重点建设,各个项目之间还用当有主次分明的特点,确立出城市建设中最主要的工程项目,蒋哥哥项目之间的重要性明确的进行确立。比如说,可以着重建设长途车站、工业园区、商业中心等工程,这些项目对城市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一些不理不合理的项目应当及时进行拆除,让城市可以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2 促进持续发展

在城市进行建设和发展时,对城市进行规划是不可或缺的,城市规划可以帮助城市更好地进行设立以及发展。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当中,应当着重注意让城市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城市规划应当科学合理,只有在科学的环境当中,才能够让城市确立出正确的建设发展方向,这样才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达到可持续发展水平。相关的进行城市规划的设计人员,在进行实际的规划操作时,应当将城市所处的环境以及社会情况,融入到规划当中,并且还需要分析出城市在发展时会不会对自身以及周边的一些城镇产生作用,这样才可以及时发现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可以有效地对城市规划进行改善,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才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城市规划和发展很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不同情况,比如说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让城市的发展和周边的环境相结合,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3 形成城市形象

中心城市的发展,能够促进周边城镇的经济文化水平,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集群效应。进行城市规划的前提是,现代城市规划理念中应该拥有良好的城市形象,从而才能达到促进城市发展的目的。在城市进行规划时,应当注重对项目的建设以及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同时还应当注重对城市内的一些文化遗产进行保留,避免在城市建筑的过程中,发生损坏的情况,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那文化底蕴的形成,才可以让这座城市更加的有一个鲜明的城市形象,同时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城市规划就是要保证城市在进行各项目的活动时能够正常的运转,除此之外还应当尽最大可能的,让中心城市影响周边区域的发展,比如说,可以有效的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以及生态水平等。另外,还可以将科学发展融入到城市规划当中,推动城市产业的提高,增强城市中个项目的竞争力度,在城市中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让每一位居民都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当中。

4 总结

总的来说,在城市经过规划,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占据著重要的作用,他合理的确立了城市的发展方向,让城市朝着更加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还可以有效地保证对城市中的资源合理的进行开发和使用。另外,现在城市规划理论还具有更重要的功能,它可以改善城市的形象,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周边的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保证社会的共同进步,同时还有效地带动了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同时,城市的规划建设还可以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影响,让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拥有更加科学合理的内容。相关的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同时,必须要拥有充分的理论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合理的应用到实际城市当中,保证这些理论知识在实践当中可以有其存在的价值,促进城市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琼.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主体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4.

第7篇

【关键字】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念

前言: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在人们日程生活中并不陌生,因为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是现代年轻人选择居住城市所重视的一个主要因素,也决定着现代老年人的养老城市的选择。因此,城市规划的理念和城市设计的理念逐渐成为了不少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打出的宣传标语,希望借此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老年人选择自己的城市。然而,很多城市的发展都是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文化氛围以及地域特征,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的。所以,探讨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内涵、功能以及历史发展概况、理论发展概况,进而分析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区别与联系就有了意义。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内涵

(一)城市规划的内涵

城市规划是以专家决策、科学论证、发展眼光为前提,研究城市的合理布局、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和城市的未来发展的综合部署,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前提,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社会结构发展、空间结构、经济结构进行规划。

(二)城市设计的内涵

城市设计,又叫做都市设计,现在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普遍接受的内涵是城市设计是一门学科,一门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学科,一门关注城市城镇功能、城市面貌、规划布局的学科。城市设计的重点是在设计复杂过程中寻求城市中的实体安排和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和谐[1]。

二、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功能

城市规划的功能是为城市的发展服务的,即通过对城市的发展结构、空间结构、经济结构进行专家决策、科学论证,并用发展的眼光,对城市的布局、发展、建设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依据和指导,从而对城市建设、城市运行做好一定的基础作用,推动城市建设、城市运行进入正常的轨道。此外,城市规划的功能还体现在理念上,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是以什么样的理论进行指导城市规划的,把城市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不仅考虑的是建筑实体、经济实体等,还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人文环境的建设,即依据城市特征建设富有人文气息的城市特色,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完成对城市的规划。在这一系列城市规划中,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也就是,城市的规划和发展都是以人为标准的,也就是说,人民对城市规划的意愿必须放在城市规划的首位,不能只依据合理规划和完整规划而忽视掉人民对城市规划的意愿。因此,城市规划的功能,简单的来说,就是为了人民的生活、工作环境更为舒服、惬意。

城市设计的功能,则是立足于城市规划,在总体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城市设计,这些设计包括建筑的设计、环境的设计、道路的设计、人文景观的设计以及公共空间的设计。因此,相较于城市规划的理论性和指导性,城市设计更有实际性和具体性,可以把城市规划的理念通过城市设计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在城市设计之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使城市规划以更好的城市设计来服务于人民,这一点,在城市设计当中最为棘手而且难度也最大,这是因为,在当前的城市设计中,所有的建筑、环境、景观、活动空间都不是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了,而是依据人民的需求与否进行城市设计。这就使得在很多时候,会出现很多城市规划中所没有的一些城市设计,这就导致了城市设计在实际执行总会出现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城市设计好与坏的标准也就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而城市设计的功能,简单的来说,就是服务于人民,用具体实际的建筑、空间来实现人民生活的惬意、舒服[2]。

三、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发展进程

城市规划是随着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居住环境的改善、城市的出现而不断发展的。在世界上,城市规划这一概念和理论都出现的非常早而且成熟,在实践上也取得惊人的成绩。

城市规划在中国,主要是与我国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古代中国典籍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对城市规划的记载,如《考工记》中的都、王城、诸侯城的不同城市的建设制度,还有道路系统和用地功能分区。在《商君书》中更是提到了农田土地分配比例,并要发展人口、粮食、建城等相应条件。在《墨子》中更是记载了城市建设与城防的重要性,以及城市规模与农田、粮食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主要着眼于军事思想和整体观念,讲求城市与自然的关系,重视等级观念。这在我国后来的城市发展也有所体现,都是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强调城市的结构形态,即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域,完成城市规划的不同功能。

城市规划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建筑十书》,系统阐述了城市环境卫生、城市选址、城市公共建筑布局等原则,并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到了中世纪,逐渐形成以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到了近代,则基于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在现代,东西方的城市规划都着重于城市规划理论的建设、城市规划的实践以及城市建设立法,逐渐的融合各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是城市规划越来越科学、越来越符合人民生活的意愿。

城市设计则是新近发展起来的学科,最早出现在欧美国家,这是因为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提高,导致现在城市中功能分区的增多,这就为城市设计在实际建设中带来了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在城市设计上进行了丰富的实践,促使了城市设计飞跃式的发展[3]。

四、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区别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总体上的规划,而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城市规划对城市设计具有指导性,城市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设计和施工。因此,城市规划就具有数据性和抽象性,而城市设计却表现出图形化和具体性。

(二)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联系

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的蓝图,从上面介绍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中也可以看到,城市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是对城市规划的具体实践。而且,城市规划的理念和城市设计的理念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人民的生活更美好而进行规划和设计的。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在内涵上就可以看出区别与联系,而且在功能上,城市设计也是以城市规划为基础进行设计和建设的。从发展历史上来看,城市规划具有悠久的历史,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都有丰富性和系统性,使得世界城市的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而城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但是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也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静,余翔.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J].天然气与石油,2010,02:59-62.

第8篇

现代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主要城市规划思想多受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城市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现代工业技术的推波助澜,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是建筑师与社会学家寻找理想的城市形态以医治“城市病”的乌托邦和物质形象等思想。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重要的社会改良学说,田园城市理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市政改革运动普遍开展,大量吸收西方最新的市政体制和城市规划建设思想,成为这一改革运动的重要理论来源。田园城市理论引入中国,希冀改善每况愈下的城市生活环境,防止中国的城市建设重蹈西方城市过去因“激进进展”而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覆辙,打破城市与乡村两者发展相互隔离的状态,实现二者的平衡发展,此外,还可应对新的战争形势下城市防空的需要。中国提出了详细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实施计划。然而,他们的实施计划只是在片断式解读和简单套用霍华德田园城市模式的基础之上,对其物质技术形态和西方其他一些市政改革潮流成果进行拼筹的结果。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霍华德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会城市”的社会改革思想。中国为保证城市发展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进行,强调分散主义原则和对城市进行功能的分区规划,开始注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反对城市繁荣发达、乡村破败落后的畸形发展状态,注重城市里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等等。

在欧美先进的市政理论对中国市政改革运动的“合力”作用下,田园城市理论在民国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局部片段式的“田园城市”印迹,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方案的制定、新村建设、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开辟等方面。就总体影响而言,一是城市新区的规划,这与霍华德避开日益膨胀的伦敦市区,在郊区进行莱切沃斯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的建设做法如出一辙;二是在胜利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多主张分散主义,这又显然与田园城市理论及源于田园城市理论的卫星城市、有机疏散、邻里单位等分散主义的规划理论密切相关。而民国时期各地所进行的“新村建设”和城市“模范住宅区”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详细规划和布置及其取得的一定成效,则是时人对田园城市模式进行了局部解读和仿效的结果。

当前,人类社会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发展”之后,开始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果作总结和反思,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据弃自然、毁坏自然,将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的关系推向了反面,并尝到了由此而带来的种种“恶果”,如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缺乏自然情调等等。然而,人毕竟是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自我调控自己,世界各国围绕“人与环境”这一命题采取了种种对策。19世纪末,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英国“田园城市”的思潮,所有的这一切都反映了人们要求与环境和谐、重归大自然的愿望。“田园城市”一度付诸实践,其思想启迪了不少城市规划学家,大多新的城市设计方案就是从这里受益的。中国在50年代提出“城乡园林化、绿化”的对策之后,又于1993年2月召开了中国“山水域市讨论会”,钱学森先生指出,21世纪的中国城市应该是集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为一体的“山水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镐先生指出:“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形成这些特点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说’等理论有关。”中国已经认识到了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山水构图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代思想和空间的有效组合,一定能在“山水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9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特征;现状;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它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密不可分。城市的各种活动都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相反,强度过大的城市活动反过来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持续破坏,从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因此,城市生态规划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 生态城市的内涵

作为城市生态休闲的空间载体,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不仅是生态休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更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能否提供高质量的城市生态休闲环境,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生态休闲带的科学内涵在于:①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调节生态平衡;②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和文化品位,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休闲、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③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生态群落;④以有效的绿色屏障和隔离作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也是城市景观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2.1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生态环境的概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绿化带减少,引起城市环境质量大大下降;②城市水污染加重,例如不少造纸厂、印染厂等将未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导致地下水逐年不断恶化,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威胁;③大气污染不断加剧,不少工厂将未达标的烟等排到大气中,影响了空气质量,进一步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2.2 城市规划欠缺,环境得不到保护

城市规划的好坏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影响,近年来,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规划,然而设计院在规划过程中过分注重高新技术的应用,比如建筑物全部采用钢结构,一方面显示了技术的先进性,另一方面从使用年限上来说更占优势,但是并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问题,建筑物全部采用钢结构从外观方面直接影响环境的绿化,同时,在规划过程中并未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这必然会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环境的忽视,最终导致生态不平衡。

2.3 人们对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

“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这两个名词不少人可能听过,但真正关心或者去从自身做起改善不足的人却少之又少,更谈不上对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的深层次认识了。人们对其认识的不足,遍减少对其监督,规划设计单位设计的建筑物等是否适应现实环境等问题若无人们的监督干涉,在规划上可能就达不到对环境完善的保护,最终损害的依然是人们的身心利益。

3 城市生态休闲环境系统规划

(1)市区规划范围内的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各类附属绿地是构成市区绿地的基础,是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指标达标的基础,应该严格依照规划的各项指标和布局安排落实,以确保城市总体绿地系统有机完整地形成。

(2)充分发挥城市内河水体的作用;城市内河按照风景观赏通航河道、通航河道和排水河道三类,以规划蓝线予以控制,加强沿河绿化,形成水体绿化网络,与道路绿化网络一起,共同形成城市的水陆绿化网络系统,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绿网”。

(3)山水界面的景观控制。山水界面的景观控制是针对城市主要交通空间和其他开放空间处对山水之间的界面的规划,体现自然山水和城市空间的互相渗透,达到实际显山露水的效果。

(4)强化中心城两条环路的绿化:城市绿化树种的规划,是一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系统地进行树种规划,对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园林风貌和城市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布置成优美的观光、游览路和城市外环园林景观道。

(5)绿地分类规划。一个城市的绿地主要是以公园绿地为主,而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主要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及街旁绿地几类。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6)古迹绿地保护性规划。文物古迹绿地不是城市生态景观绿地系统分类中的一个类别,而是分属于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等绿地之中,但是它是全市绿地系统中最重要的和具有特色的部分。

(7)湿地对改善和调节人居环境有重要意义。国内很多城市由于早期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随着建筑用地的日益扩张,不同类型的湿地的面积逐渐变小,而且在一些地区开始呈现消失的现象。所以,要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景观系统,我们就必须在城市化过程中保护和恢复城市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染。

4 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4.1 科学分析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中,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理论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原有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平衡产生影响,其需要在城市规划中更多的考虑规划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现代生态环境理论为基础、以城市规划发展目标为重点,科学的开展城市规划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得到缓解,使城市规划工作中更多的关注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4.2 了解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开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首先对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以此为基础指导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指导城市规划中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理论的应用。立足与城市生态环境基础现状、关注城市规划需求,以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为中心实现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4.3 针对现有城市建设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

针对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运用的重要性,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对现有在建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在原有城市江边、湖边的休闲建筑中加强环境保护设施的运用,同时注重植被保护设施的设置,减少人员活动对水环境及植被的影响。另外,在城市会现有建设工程中,还应注重植被景观、绿化等配套工程的设计与应用。将生态环境理论切实落实在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作中,促进城市会话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4.4 以生态环保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应以生态环保理论为中心指导城市规划工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从政策导向以及政府引导入手。使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将生态环保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核心,从宜居环境的改善入手、运用景观设计、生态环保技术等实现城市的科学规划。例如:增加高层建筑设计应用、减少对周边湿地等环境的征用。增加现代城市节能住宅小区的规划、注重城市道路规划、注重城市绿化设计等,以此构建节能减排城市环境,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目的。

5 结 语

在现代城市扩建、改建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以生态环保理论为中心进行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通过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焦胜.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湖南大学,2005.

第10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环境; 城市宜居水平

Abstract: based on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c though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planning. Throug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ory to guide urban planning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tore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urban livable level,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China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countries lay the found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riefly discussed.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ity livable level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在现代城市扩建、改建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了影响城市宜居水平、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城市规划与发展中,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使得城市规划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城市规划部门面临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一现状,相关科研机构与管理部门加快了城市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研究。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工作,进而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目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一、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也明显地影响着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的发展趋势。

二、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在传统城市规划中,过多的关注如何解决城市用地紧张问题。这一现象使得城市加快了对周边的扩张与规划,进而使得城市周边湿地、自然环境等收到了影响。随着近年来城市内涝等问题的出现,城市周边湿地的含水蓄水能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传统城市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加强对以往经验与不足的分析。同时,利用现代生态环境保护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三、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科学分析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中,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理论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原有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平衡产生影响,其需要在城市规划中更多的考虑规划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现代生态环境理论为基础、以城市规划发展目标为重点,科学的开展城市规划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得到缓解,使城市规划工作中更多的关注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了解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开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首先对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以此为基础指导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指导城市规划中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理论的应用。立足与城市生态环境基础现状、关注城市规划需求,以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为中心实现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针对现有城市建设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

针对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运用的重要性,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对现有在建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在原有城市江边、湖边的休闲建筑中加强环境保护设施的运用,同时注重植被保护设施的设置,减少人员活动对水环境及植被的影响。另外,在城市会现有建设工程中,还应注重植被景观、绿化等配套工程的设计与应用。将生态环境理论切实落实在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作中,促进城市会话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以生态环保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应以生态环保理论为中心指导城市规划工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从政策导向以及政府引导入手。使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将生态环保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核心,从宜居环境的改善入手、运用景观设计、生态环保技术等实现城市的科学规划。例如:增加高层建筑设计应用、减少对周边湿地等环境的征用。增加现代城市节能住宅小区的规划、注重城市道路规划、注重城市绿化设计等,以此构建节能减排城市环境,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目的。

四、注重城市基础设施中生态环境理念的运用

在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与建设中,城市规划部门应注重节能技术以及绿色环保技术的运用,以此促进城市规划及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镂空步道板与植草技术的运用进行露天停车场的规划与设计。以此提高城市绿化面积,促进生态环境与宜居水平的提高。同时,注重老城区改造过程中绿化工作的开展、注重原有面积中绿化工作的开展。以垂直绿化、垂直幕墙等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促进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生态环境的改善。

五、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施建筑规划时都会将绿化结合进他们的设计之中。将植物与建筑结合有许多优点,由植物提供的浓荫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减少建筑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在水文方面也有一定益处,不仅植物自身能够承接降雨,而且它们所生长的土壤也会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建筑中使用。植物还可以被用做燃料,与地面上的绿化作用相比,建筑内部的植物对于污染的控制同样有效。绿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需要一个通用的标准。绿色容积率能够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于单体建筑中。适合的容积率值的确定可以从如下3种方式中选择: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根据地块预设的功能来确定。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能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块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经验数据,一个通用的标准就显得至关重要。来自不同项目的经验将会更容易被整合并应用于新的项目,不同的研究数据会有助于形成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所选择的指标严格的标准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以往的许多文献中,绿化的最主要指标是绿色覆盖率,合叶面积指数和建筑容积率而发展的,被定义为总的可居(或可租)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率。目前这一指标已为大多数人所接纳,并实施于各种规划设计方案中。

六、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结语: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应针对城市建设发展需求以及人们对宜居环境的需求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的运用。以生态环保理论为中心进行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通过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马连宇.现代城市规划中生态环保理论的运用[J].城建资讯,2011,4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城市宜居水平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在现代城市扩建、改建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了影响城市宜居水平、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城市规划与发展中,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使得城市规划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城市规划部门面临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一现状,相关科研机构与管理部门加快了城市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研究。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工作,进而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目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一、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也明显地影响着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的发展趋势。

二、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在传统城市规划中,过多的关注如何解决城市用地紧张问题。这一现象使得城市加快了对周边的扩张与规划,进而使得城市周边湿地、自然环境等收到了影响。随着近年来城市内涝等问题的出现,城市周边湿地的含水蓄水能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传统城市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加强对以往经验与不足的分析。同时,利用现代生态环境保护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三、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科学分析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中,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理论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原有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平衡产生影响,其需要在城市规划中更多的考虑规划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现代生态环境理论为基础、以城市规划发展目标为重点,科学的开展城市规划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得到缓解,使城市规划工作中更多的关注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了解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开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首先对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以此为基础指导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指导城市规划中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理论的应用。立足与城市生态环境基础现状、关注城市规划需求,以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为中心实现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针对现有城市建设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

针对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运用的重要性,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对现有在建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在原有城市江边、湖边的休闲建筑中加强环境保护设施的运用,同时注重植被保护设施的设置,减少人员活动对水环境及植被的影响。另外,在城市会现有建设工程中,还应注重植被景观、绿化等配套工程的设计与应用。将生态环境理论切实落实在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作中,促进城市会话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以生态环保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应以生态环保理论为中心指导城市规划工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从政策导向以及政府引导入手。使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将生态环保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核心,从宜居环境的改善入手、运用景观设计、生态环保技术等实现城市的科学规划。例如:增加高层建筑设计应用、减少对周边湿地等环境的征用。增加现代城市节能住宅小区的规划、注重城市道路规划、注重城市绿化设计等,以此构建节能减排城市环境,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目的。

四、注重城市基础设施中生态环境理念的运用

在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与建设中,城市规划部门应注重节能技术以及绿色环保技术的运用,以此促进城市规划及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镂空步道板与植草技术的运用进行露天停车场的规划与设计。以此提高城市绿化面积,促进生态环境与宜居水平的提高。同时,注重老城区改造过程中绿化工作的开展、注重原有面积中绿化工作的开展。以垂直绿化、垂直幕墙等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促进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生态环境的改善。

五、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施建筑规划时都会将绿化结合进他们的设计之中。将植物与建筑结合有许多优点,由植物提供的浓荫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减少建筑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在水文方面也有一定益处,不仅植物自身能够承接降雨,而且它们所生长的土壤也会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建筑中使用。植物还可以被用做燃料,与地面上的绿化作用相比,建筑内部的植物对于污染的控制同样有效。绿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需要一个通用的标准。绿色容积率能够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于单体建筑中。适合的容积率值的确定可以从如下3种方式中选择: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根据地块预设的功能来确定。绿色容积率的价

值也可能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块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经验数据,一个通用的标准就显得至关重要。来自不同项目的经验将会更容易被整合并应用于新的项目,不同的研究数据会有助于形成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所选择的指标严格的标准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以往的许多文献中,绿化的最主要指标是绿色覆盖率,合叶面积指数和建筑容积率而发展的,被定义为总的可居(或可租)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率。目前这一指标已为大多数人所接纳,并实施于各种规划设计方案中。

六、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七、结语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应针对城市建设发展需求以及人们对宜居环境的需求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的运用。以生态环保理论为中心进行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通过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规划理论;形式逻辑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ogic of city planning theory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that city planning theory in the general induction logic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but also have a few different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ctive logic. Points out that planning theory research to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rationality of formal logic. And with the strategic plan and the recent construction planning theory discussion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analysis the formal logic,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two theory in the contradiction in logic, not convincing.

Keywords: planning theory; Form logic

前言

科学研究的历程,也就是借助形式逻辑逐步由因到果的确立过程,本文意图分析城市规划理论形式逻辑的基本特点,以探讨在规划理论研究中,如何避免因为逻辑错误而使研究结论失真。并以此对当前一些规划理论进行逻辑分析,以检验其逻辑合理性。

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特点

2.1以现实为基础

城市规划的研究对象是城市,这是规划理论的来源。对现有城市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其产生的内在动力机制,为问题的解决进行指导,是城市规划的根本任务。规划理论发展的历史,就是伴随城市演化进程而不断修正自身的过程。规划理论是对城市发展的抽象分析和总结。很多研究都是以现状调查、资料收集、数据整理为根据,进而寻找其中的内在规律与联系,如中心地理论、城市形态理论、城市化研究等等。现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结论的可靠性。城市规划不能以特定的孤例作为理论依据,而总是试图以多个覆盖面广,代表性强的实例作为研究对象,而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2.2不确定性

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是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做出判断和预控,这也是规划实际操作的主要内容。规划理论期望通过对现实的研究,掌握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以此对城市的发展做出预判。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城市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控的,正是由于研究对象是未来,因此研究成果就不可避免的具有不确定性。研究只能提供一种可能而非必然,无论理论是多么先进和动人,最终都必须面对现实的检验。然而很多理论的预言并不能真正实现,这在规划理论发展史上可谓司空见惯。例如英国按照“田园城市”理论建设的一些卫星城市,均因为规模过小而无法支撑,实际人口远低于预期,尽管这种近似于乌托邦的理想非常伟大。

2.3经验性

城市规划意图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进行预判,而这种判断的基础却是规划师对现实城市发展历程的一种掌握,因为未来并不在规划师的掌握之中。规划师根据来自现实的知识做出判断,因此这种判断而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一种经验性,即根据以有城市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把握进行预测。例如中规院在广州2000年概念规划中提出的“临界速度”理论,认为城市增长速度(城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超过3%,经济增长率达到10%,维持大约25年的时间,城市增长模式就应当从“外溢式”转化为“跨越式”,由此提出建设南沙新城。其实这也是对已有城市发展历程的一种经验总结,然后应用到广州的城市实际当中。城市规划在认识论上类似于经验主义,即全部知识都是由经验得来,没有天生的观念和天赋的原则。

城市规划形式逻辑的基本形式

城市规划的形式逻辑属于归纳逻辑,而非演绎逻辑。

3.1城市规划的归纳逻辑属性

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是形式逻辑的两个基本形式。归纳逻辑是从个别性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该逻辑只能提供或然性(完全归纳推理除外)。而演绎逻辑是由一般性知识前提推出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的推理逻辑。其出发点必须是不证自明的公理,而结论也是必然的。演绎逻辑不符合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特点,规划属于归纳逻辑。

首先,城市规划也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导一般性知识。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是以已有城市发展历程的分析作为出发点的,是从不同城市个例中获取的个别性知识,其研究基础并非不证自明的公理,个体城市现象的总和构成理论推导的根据。

其次,就理论推导的过程而言,城市规划理论也属于或然性推论,不属于必然性的结论。由于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未来发展实际上是难以预测的,而且这种推理的有限性从理论基础就已确定。因为城市现象和问题的广度,来源于个体城市的个别性知识无法包括所有信息,并非“完备理性”,而只能做到“有限理性”。规划无法实现必然性推理,这与归纳逻辑相一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市规划属于归纳逻辑,而且如果要进一步细分,城市规划不属于完全归纳,而近似于不完全归纳中的简单枚举归纳和科学归纳。

3.2城市规划归纳逻辑推理的特点

3.2.1前提为描述性的分析而非判断性的结论

因为归纳法的前提条件是个别性知识的累加,从而判断出一般性知识,因而前提只是对现象的描述,结论才是对这种描述的判断,这一点在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中非常重要,规划理论研究的基础是对个体城市发展现象的总结和分析,由已知推理未知。若以判断推导判断,则陷于逻辑谬误,结论的真实性便会大打折扣。

3.2.2结论超出前提陈述的范围

即前提为真,结论不一定为真,这也是作为或然性推理的归纳逻辑的根本特点。归纳推理的结论不具备必然性,完全有可能是谬论。在规划理论研究中经常会出现结论失真的现象,就是误将或然性结论作为必然性结论。很多以国外城市发展的现象为依据来预测中国城市发展的理论研究,都发现其研究成果与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际不符。例如中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一些大城市目前已经进入郊区化进程,但是并未产生西方国家经历过的中心区衰败的现象,相反的,中心区的繁荣程度进一步加剧。因为中外国情的巨大差异和城市实际发展约束条件的不同,都会使以往经验性的判断产生偏差,使结论失真,而且这种偏差永远存在。

城市规划形式逻辑与归纳逻辑的不同点

4.1非线性推理

归纳逻辑是一种线性推理,结论是对前提陈述的直接判断,由复合的前提推导出单一的结论。而规划结论的推导则是非线性的,综合的。首先,因为城市的发展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任何单一的因素都不足以涵盖其它,因此规划理论研究的结论都是对各种因素的一种综合与平衡,试图兼顾各种可能性。例如对我国小城镇城市化的研究,其结论就包括产业发展、户籍政策、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其次,正是由于城市的复杂性,理论推导中由于研究人员专业背景的差异,判断和取舍的不同,对同样的前提完全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结论。结论的多样化是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一大特征,而这正是对城市内在的复杂性的一种反映。单一的定向思维正是规划理论所应当摈弃的,规划主张复合与发散。这也正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特点。

4.2假说的存在

就科学研究的角度而言,归纳法一个内在的缺点就是无法产生假说,无论是不完全归纳,还是完全归纳。因为归纳的出发点是现有的个别性知识,继而做出力图求真的判断,这就杜绝了以假设和猜想为主要特征的假说的存在空间。而假说对科学研究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现代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假说的推动。设立假说是科学中最难的部分,也是最高明的部分。

在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史中不乏假说的实例。柯布西耶的“阳光城”,赖特的“广亩城市”,“架空城市”,“行走城市”,以至今天的“世界城市”等等都属于假说性的规划理论。它们都留有当时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烙印,但都首先得益于研究者不拘一格的大胆猜想。假说性的规划理论并不一定要付诸实践,它们往往由于缺乏现实的支撑而流于“猜想”,但它们的产生开阔了城市规划研究的思维,对其他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13篇

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迅速提高,人口也开始向城市聚集,新式交通工具和新商业类型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布局,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城市的集聚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但与此相对的早期城市规划没有处理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虽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城市雏形;周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该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的著作《建筑十书(De Architectura LibriDecem)》,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1 889年出版的西特(Camillo Sitte)的著作《DerStadtebau nach seinen kunstlerischen Grundsatzen(依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是一本较早的城市设计论著。

三、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尖锐的矛盾,一批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各种社会改良主义者以及一些从事城市建设的实际工作者和学者提出了种种设想。其中主要有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在16世纪提出的乌托邦(Utopia)、康帕内拉(Tommas Campanella)提出的“太阳城”方案、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主张建立的“新协和村”和傅立叶(Charles Fourier)主张建立的名为“法郎吉”的生产者联合会。他们的一系列著作和主张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他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提出了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0世纪初,大城市的恶性膨胀,使得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的问题。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由他的追随者恩维(Unwin)进一步发展成为在大城市的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并在1922年提出一种理论方案。

20世纪初期“新建筑运动”向学院派及古典主义的冲击扩大到城市规划的领域。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人勒柯布西埃和美国人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前者的主要思想是空间集中,即建筑要往高层发展提升人口密度,而后者认为大都市必将走向死亡,美国人将走向乡村。

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美国,不久又在欧洲,出现了一种“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 Unit)的居住区规划思想。“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设置学校及一些为居民服务的公共建筑,在二战后公共建筑的项目和规模扩大,已经不限于日常必需品的供应,一般生活服务都可在小区内解决。

伊利尔・沙里宁(ElieISaarinen)在1934年发表了《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书,提出了有机疏散的思想。他认为有机分散思想存在正反应和逆反应,通过这两种作用可以把城市的紊乱状态变为有序状态。

1960到1970年的西方城市规划操作的指导理论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系统、理性和控制论,其代表是刘易斯・凯博(Lewis Keeble)于1952年出版的《城乡规划的原则与实践》-书,但是理性主义理论更多的关注物质形态,对社会问题关心太少;对决策者的立场观点缺乏充分的认识,专注于细节而忽视城市总体规划。

20世纪60年代也兴起了对城市的设计和研究,其贡献就在于对城市设计进行了全面的理性分析,发现其中是有科学规律可循的,1952年吉伯特(F.Gibberd)的《市镇设计》和1960年凯文・林奇(Kevin Lynch)的《城市意象》是当时的代表作品。

20世纪60-70年代城市规划理论界对规划的社会学问题的关注超越了过去任何一个时期,其开端是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于1961年发表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其他有影响力的人物有大卫多夫(Paul Davidoff)、罗尔斯(J.Rawls)、大卫・哈维(David Harvey)、卡斯泰尔斯(ManuelCastells)、约翰・弗雷德曼(John Friedman)。1962年大卫多夫(Paul Davidoff)与雷纳(T.Reina)合著发表的《规划选址理论》和他于1965年发表的《规划中的倡导与多元主义》强调了通过过程机制保证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罗尔斯(J.Rawls)于1972年发表的《公正理论》第一次把规划公正的理论问题提到了论坛上。作为重要的新理论家大卫-哈维(David Harvey)写了《社会公正与城市》一书,把这个时代的规划社会学理论推向。

四、结论

综上就是城市规划思想的理论演变过程,在理论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城市规划思想也在发生着改变,其主要特征有四个:

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符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第14篇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生态化;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生态规划就是将人们居住的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将生态理念完全的融入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就我国目前发展阶段来讲,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规划理念,生态规划还不能够被衡量人们居住环境质量的唯一标准,从整体上来讲还处于一种初级阶段的发展水平。对此,我国在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的同时,必须借鉴国外的、先进的生态理念,并结合本国实际的城市发展状况进行生态规划,从而使其渗透到城市发展建设中的各个领域,真正意义上体现生态规划的重要意义。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面临着水土严重流失,森林植被锐减、水资源匮乏、水体、大气污染严重等现象,这些现象同时又影响了城市化发展进程,也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生态城市化建设是本着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环境良好的规划,既减轻环境负担又给人们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城市不仅要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还要满足生理、精神生活需求,是居民生活的重要载体。所以,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考虑环境与生态协调和谐发展,从而,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随着人类文化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生态自然的追求和品质生活的向往也越来越高,生态城市的发展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进步、经济稳步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计划,更是一项利国利民、时间久远、意义重大的任务。

二、从城市规划理论建构的角度谈城市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

1)有利于把城市规划理论与一般的城市理论如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生态学等区别开来。首先,城市规划理论中,规划是带有价值取向的社会实践,无论是关于程序的理论还是关于城市的构想,都具有明显的价值观的痕迹。而城市学则是针对城市客观的展开的探索,它是描述和预测城市的现状和未来,回答城市是如何、将来会如何等问题。城市规划对城市研究的成果虽然要借鉴和参考城市科学,但对这些成果决不会简单地依从,否则城市规划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规划不是科学,至少不完全是,因为科学的根本要求就是其客观性。2)对不同的城市规划理论有利于根据不同的价值观进行分类,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市规划理论谱系。

三、生态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一)、在总体规划中生态规划方法和技术的运用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生态规划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空间结构、城市性质的准确定位,和对城市的未来走向,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规模战略的制定,可容纳人口的预测方面。具体而言,在制定总体规划编制的过程中,落实生态规划方法的应用技术,主要体现在“量”的规模容量的测定。其中生态规划容量主要涉及水资源量、城市人口容量、动植物存量和城市建设力度等,通过对这些“量”的规模确定,调整人口容量指标、土地使用管理指标和生态功能分区的划分。其中,城市容量指的是指城市建设在保障城市建设规模和质量的前提下,所需要释放的土地资源量。在生态规划方法的调控下,控制好城市容量对低效的土地资源浪费和城市建设的无序扩张能够有效控制。

(二)、生态规划方法的理论和技术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的运用

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的生态规划是对城市的更具体的设计,包括形态控制、地段的空间布局、道路交通组织、绿地系统等的设计,其中还研究生态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按照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的各项要素的具体设计,例如广场、绿地及市政设施的空间布局,建筑造型、面积和用途等。实现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技术和方法是将生态规划方法使用到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在编制修建性规划的同时,各项物质要素都要考虑进规划编制中,其中在近几年生态要素被要求的更明显。因此,生态规划方法在这个层面上需要更好的落实。

(三)、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生态规划方法和技术的运用

生态规划方法对于控制性详细规划而言,起着更严谨、更先进的作用,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过度。生态规划方法可以进行具体界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客体,提出形态要求,制定控制指标,最后控制实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生态规划编制技术能很好的限定实现生态规划、生态效益。首先,利用生态规划方法可以划定生态功能用地中的禁建区、可建区与限建区。其次,通过对“量”的准确测量和验证能提出地块建设的控制指标和城市自然要素的控制指标。再次,对生态景观形象的要求,能提出城市基于自然的形态设计原则,并且以此为限定。最后,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容量做指标限定。这些具体的生态规划方法的具体技术手段,对城市空间形态控制、建设容量控制、基础设施控制和环境容量控制的体系能较为准确的制定出。

四、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对策

(一)、遵循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

城市规划中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常常以牺牲环境来保证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追求经济利益的方式使我的生活生产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同时环境的污染也制约了经济的增长。我们需要加强环保意识,把生态性融入到城市规划发展的内容当中,遵循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城市的健康成长。

(二)、加强生态景观设计

生态景观设计是城市生态规划的缩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城市环境、城市生态、城市风格。生态景观设计严格把握好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之间的关系,利用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现念一体化理论,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应。利用修建江河湖两岸林带、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还包括生态示范园、生态旅游区的规划设计,以高科技、循环经济为特色,建立完善的生态景观基础设施。生态景观还包括对城市的公共广场和公共绿地进行规划和设计,还需要对城市的边缘地带进行规划。

(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生态城市规划是建立在原有生态系统之上的,在规划过程中根据城市实际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生态基础进行规划。原始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演变和更新规律,能够有很强的清洁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充分利用原始生态系统的恢复系统和可再生系统不仅能够保证生态性的最大化,还能节省开发资源,降低资源使用。比如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为生态城市建设服务,既能够实现城市的生态功能,也能够起到环保的作用。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还包括尽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比如山、水等自然景观,是长期动植物活动的平衡空间,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湿地系统是自然生态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它对城市整个生态服务功能都有控制作用,因此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如何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将生态规划理念完美的融合到城市整体规划的建设过程中,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才是现代城市规划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因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探索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有效融合,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志峰,何孟尝等.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第1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景观;生态学;运用

人们在对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生态平衡需要良好的保持,而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正是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的城市建设。同时,景观生态学可以使得城市规划和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可以更好地对城市结构进行调整,从而满足人们对于城市建设的需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满足人们的视觉美感要求,合理确定城市的视觉容量。人们只有生活在绿色生态的城市中,才能对生活充满希望。

1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1.1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质量与评价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城市景观质量与价值的评价过程中。其中城市景观价值最主要的体现是城市是否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并且能够在长时间内与人类共同发展,在这种城市价值观念下,城市的各项指标是否达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标准、城市的结构是否标准以及城市建设是否科学和文明成为评价城市景观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对城市区域景观评价中的应用,通过基底理论对城市区域景观质量进行评价,看其是否符合城市基本功能要求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功能要求,确保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面积的科学性。其次,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理论对城市各条街道和公路等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对城市空间的密度和人群疏散等功能进行优化。另外,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还体现在景观边际效用理论应用方面,这是确保城市规划经济性和生态性协调统一的重要基础,也就是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景观生态价值。

1.2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空间结构和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对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目的是在一定的城市空间环境内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构成了城市空间环境,其中城市生态环境又包括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区域环境以及区域整体环境三个主要层面,不论是哪一种城市空间环境,在城市规划管理中都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在城市环境中,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共同存在、和谐发展的。其次,人类要对自然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要实现城市景观的自然化和多样化,并且要对自然景观的原始形态进行合理的保护。另外,要注重城市环境的保护,如果发生了环境破坏问题要及时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将城市环境破坏的影响降至最低。当前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成为城市空间环境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性显得更加重要,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对城市空间环境划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效用,这对营造丰富的城市空间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3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应用

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是目前应用景观生态学较为成熟的领域。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在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的时候,要确保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性、美化性和经济性,这样不仅能够对城市进行绿化,增加城市中自然景观的范围,而且还能够起到美化城市景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效果。其次,景观生态学对城市绿地的空间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空间格局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城市绿地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能够构建城市绿地系统景观,构建良好的城市绿地系统,进而为城市绿地空间分布格局的科学规划和优美城市空间环境的营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利用景观生态学还能够对城乡环境一体化,或者说促进城乡生态环境和谐发展途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景观生态的变化,不仅能够统筹城乡景观变化,而且还能够体现出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而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以及城市规划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2景观生态学对城市规划及管理的启示

景观生态学对城市规划及管理的启示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首先,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注重保留地方性,要尊重原有的地域传统文化,要尽量的保持城市原有的自然生态景观,然后再进行城市规划。其次,要在城市规划中保护和节约自然成本,要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和消耗,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对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流、能流进行保护,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再利用。例如可以将过去废弃的工厂规划成具有独特文化底蕴的城市景观,通过场地的改变和修饰变废为宝。最后,在城市规划中要体现出自然性,高楼大厦的出现让城市渐渐失去了自然元素,自然元素的消失带来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注重自然过程的显露,在城市中增添绿色空间,形成城市生态系统,将人工栈道和自然野生植物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优势更加明显。当前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质量评价、城市空间格局以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应用,在未来,景观生态学能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促进城市环境优化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北艋.在城市规划管理中景观生态学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139.

[2]王华新,曲艳鹏.我国城市规划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