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国内对财务风险的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内部控制 风险 管理
作为与国民经济与金融安全息息相关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行业将其整体风险水平控制在合理区间内是保证其自身安全发展需要和维持整个经济稳定的必要举措。然而,房地产业相比其他行业,具有企业经营规模大、资本投入高度集中的特点,这使得本行业企业的经营情况经常受制于诸多影响因素,除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战略决策水平外,还有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等,这加大了房地产企业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的难度。在房地产行业相对发展成熟的各国,对于房地产企业的个体和全行业的整体风险都有系统的研究和严格的控制规范,但我国房地产行业起步晚,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稀缺,房地产企业普遍风险控制水平有限,这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的诸多担忧。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关系
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共同目标是保证企业的合理、健康发展,避免或最小化因为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然而,就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讨论在国内外都没有产生过明确一致的结论。国外的相关研究者对两者关系一般持三种观点:其一是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而后者是对前者的拓展应用;其二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包含了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工作内容之一;三是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互融合,互为补充。而在理论文献和业界工作之中,两者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很多时候表示同样概念。
相较国外文献,国内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的探讨起步相对晚,但近些年发展得较快。总结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大概观点与国外类似。另外结合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特有情况,国内学者提出:对风险暴露的指示工作比关注企业经营控制细节更重要,设计执行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比单纯关注于内部控制体制的建立更有意义。从《配套指引》中可见,企业的风险管理往往伴随着内部控制策略的实施,而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很多时候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很多房地产企业和其他企业经营失败的教训也告诉我们,企业所承受的财务风险很大一部分根源于良好内部控制的缺失,如企业没有实现内部职务的合理分离,或存在大量的寻租、舞弊等现象。所以,若企业不能根据自身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设置、建立并严格执行合理的内部控制框架和方案,则可以认为该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失效的,不但无法进行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还会使得企业处于不必要的风险暴露之中。
二、房地产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类别分析
在设计内部控制体系以实现风险管理目标之前,首先要分析影响房地产企业财务状况的主要风险因素,经总结包括以下几种:
(一)日常运营的财务风险
主要包括房地产公司日常运营中的事务性支出,不少房地产企业因为预算制度不完善,财务报表制度与会计、审计制度建设不成熟,导致运营过程中费用过高,效率低下,形成持久性的财务风险。
(二)债务风险与利率风险
此两类风险来自于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与利率的变动。房地产企业资金需求量大,我国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过度依赖债务融资现象,这使得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具有脆弱性与不稳定性,一旦银行信用窗口收紧或者出现利率的持续性上涨,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成本必将大幅度提升,资金来源缩小,财务风险激增。
(三)财务投资风险
房地产公司的特性决定其每一个项目的资金占用量是巨大的,则单个项目的成功与否有时候可能直接决定着房地产公司的财务安全,无论是选择错误的投资项目,或者从合作方或客户处承受高的信用风险,都可能给房地产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带来巨大的负担。
三、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实施风险管理的措施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见,为应对房地产企业所承受的不同类型的财务风险,在对这些风险进行分门别类之后,针对性地设计内部控制策略提示并解决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因素,最终形成一个相辅相成、全面应对各类风险的内部控制框架。基于这一思想,我们对我国房地产企业基于内部控制的财务风险监测与管理给出以下建议:
首先,应该加强对房地产企业财务资金的管理与控制。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当同时保证资金使用的透明与资金调度的高效,同时建立定期的财务报告制、会计审计制与全面预算制度,监控资金状况。针对自身行业特性,房地产企业还应用本公司数据定期计算财务风险指标,如损失率,在险价值等;其次,房地产企业应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建立严格的成本核算体系,考虑利息率和原料采购成本价的变动;第三,房地产企业应该构建财务信息资料库并及时更新,对于合作银行、合作伙伴与客户的信用状况等因素都要考虑在内。通过建立稳健的财务决策系统。在新上马项目与研发过程中,使用合适的财务手段如对冲或分散投资的方式,防止大的政策风险为房地产企业招致难以承受的损失;最后,加强房地产公司财务人员的挑选与培训,以保持合理的治理结构和自上而下的高执行力,这可以帮助房地产企业避免由于财务人员任用不当和执行力不足、运行效率低下造成的财务风险。
四、结束语
有效地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是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而同时合理的内部控制框架也有利于房地产企业有效地监控财务风险与应对财务风险。本文通过分析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来源,从内部控制框架构建的角度,提出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应充分考虑企业的风险暴露,与风险控制科学地相结合,达到统一的目标,即保证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J].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2006
[2]德勤华永会计事务所有限公司.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调查分析报告. 2010
财务风险在国内国外的概念有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按照各自的理解描述和定义了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毫无疑问是风险管理的分支之一,它是在充分利用前人创造和发展起来的风险管理经验和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管理科学。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处理源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的过程,它涉及评估一个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并制定与内部优先事项和政策相一致的管理战略。财务风险的来源有很多,包括因短期内不能履行财务义务而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因未获得货款而产生的信用风险,对消费者的可分配收入产生影响,并导致与诸如零售商、房地产开发商和制造商的交易恶化的利率风险,投资项目在项目期内的现金流和折现率的通货膨胀风险,海外投资的预期现金流受到汇率波动的不利影响的汇率风险以及借款人的融资风险,等等。所以,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对每一个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评价之后运用各种措施和方法来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加企业的实际收益,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在管理下持续高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在大型工程方面主要侧重于工程项目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和财务风险研究方法的探讨。关于财务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有:Mustafa、Member、Zee等(1991)使用层次分析法(AHP)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分析和评估项目风险的招投标阶段风险。在此基础上,Zhang.G、Zou.P(2007)建立了一个模糊层次分析法模型分析合资企业的环境风险以及项目的利益相关者的理性决策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分析方法。Tarek Zayed,Mohamed Amer,Jiayin Pan(2008)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分析了中国公路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国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模型、策略、评价指标和审计方面对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进行探究。我国财务风险的相关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清华大学郭仲伟(1987)编写的《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风险分析与决策的方法,提出了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风险决策提供依据以及借助各种风险分析和控制方法,以最小投资谋取最大保障的管理活动。
张智勇(1996)最早提出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财务风险包括延迟付款、汇率浮动、换汇控制、通货膨胀等,并提出了一些应对当时经济情况的解决方法。
余娟、祝继高、刘晓宁(2005)在发表的《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探析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中提到财务风险是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风险,它对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将财务风险划分投资风险、筹资风险、营运风险和交易风险,并就这四类风险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进行研究与探讨。
石香焕、唐文彬(2007)借助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工作原理,引进定性评价指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为全面、综合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并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提出了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工作原理确定指标的权重,对人的主观判断进行客观描述,减少了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误导;文章引入了定性评价指标(非财务指标),弥补了纯定量评估模型的缺陷,拓宽了风险评估的范围;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在对企业财务风险按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隶属度进行层层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估。
钱丹第(2009)在国际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研究方面提出国际工程面临的5项主要的财务风险:汇率波动风险、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风险、合同履约及合同变更风险、税收法律风险以及换汇控制。
沈亭、王淑慧(2010)借助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工作原理,改进了指标选择的原则与方法,以便更适合其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建立层次分析模型,为全面、综合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并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崔静(2011)在《企业财务管理研究》一文中说明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目的及意义,提出在财务系统运行过程中,运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直接观察、计算、监督财务风险状况,制订公司风险经营方案。
李永杰(2012)在施工企业海外承揽工程方面进行了财务风险与防范的研究,国际工程项目面临着比国内更加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多种财务风险的考验。要实现海外施工项目良好的盈利水平,就必须充分认识这些风险,通过多种方式增强施工企业自身应对海外风险的能力。
王茹(2012)将中国企业“走出去”即承揽海外工程的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同业竞争风险等,内部风险包括战略风险、整合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经营风险等。
尹嵩(2013)提出在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中,国际工程项目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我国的国际工程项目特别是国际工程承包方面,面临国外的工程承包企业激烈的竞争更是需要不断的发展。
陈永龙(2013)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对策研究,提出企业应重视财务风险管理,识别、评估、处理、持续监督与评审相关的财务风险,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取得最佳的风险防范效果。
张超(2013)专门对国际工程承包项目财务风险中的汇率风险进行了研究,认为作为财务风险之一的汇率风险是任何国际承包工程企业无法回避的风险,汇率风险是双向的,既有风险损失,又有风险收益,但就国际承包工程项目而言,面临的风险损失要大于风险收益。
刘金兰、刘立旺、齐彤(2013)在系统分析价格、汇率、利率、信用、关联交易、税收、会计信息、流动性、资金安全、高风险业务风险等10项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应用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海外油气项目的财务风险做了评价,得出税收、价格和汇率风险是目前海外油气项目面临的前3位财务风险,当前的财务风险处于中等略偏高水平的评价,并给出了税收、价格和汇率风险的剩余风险值。最后提出了应对财务风险的策略和措施。
综上所述,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行业分析了财务风险的相关问题,也使大家越来越了解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是,2007年以前缺乏对国际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的研究,2007年国家提出“走出去”的政策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涉及这个领域,国际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识别越来越全面,控制好工程项目财务风险不仅仅会使企业得到好的发展与提升,对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至关重要。进入21世纪之后,国外学者首先在财务风险的分析方法上运用了层次分析法,近年来国内对财务风险的分析方法运用的也越来越多,行业范围也越来越大,涉及了很多我国对外投资基础建设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分析。但是,通过对文献的搜索与研究,并没有发现有关我国通信建设国际工程项目方面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对其他行业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风险的识别与控制方面,较少使用相关的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叶晓奎,余敏等.工程财务与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工程工业出版社,2007.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3]A.Mustafa,Member,Zeee,et al.Project risk analytic assessment using the hierarchy process[J].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91.
[4]Zhang,G,Zou,P.Fuzzy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risk assessment approach for joint venture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China[J].Jounal of Constraction Management,2007.
[5]Tarek Zayed,Mohamed Amer,Jiayin Pan.Assessing risk and uncertainty inherent in chinese highway projects using AHP.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8.
[6]郭仲伟.风险分析与决策[M].1987.
[7]张智勇.国际工程承包财务风险探讨[J].交通财富,1996.3.
[8]余娟,祝继高,刘晓宁.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探析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J].经济经纬,2005.4.
[9]石香焕.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财务风险综合评估[J].财会月刊,2007.2.
[10]钱丹第.国际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防范措施探讨[J].会计师,2009.7.
[11]沈亭,王淑慧.层次分析法在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13.
财务风险在国内国外的概念有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按照各自的理解描述和定义了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毫无疑问是风险管理的分支之一,它是在充分利用前人创造和发展起来的风险管理经验和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管理科学。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处理源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的过程,它涉及评估一个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并制定与内部优先事项和政策相一致的管理战略。财务风险的来源有很多,包括因短期内不能履行财务义务而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因未获得货款而产生的信用风险,对消费者的可分配收入产生影响,并导致与诸如零售商、房地产开发商和制造商的交易恶化的利率风险,投资项目在项目期内的现金流和折现率的通货膨胀风险,海外投资的预期现金流受到汇率波动的不利影响的汇率风险以及借款人的融资风险,等等。所以,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对每一个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评价之后运用各种措施和方法来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加企业的实际收益,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在管理下持续高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在大型工程方面主要侧重于工程项目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和财务风险研究方法的探讨。关于财务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有:Mustafa、Member、Zee等(1991)使用层次分析法(AHP)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分析和评估项目风险的招投标阶段风险。在此基础上,Zhang.G、Zou.P(2007)建立了一个模糊层次分析法模型分析合资企业的环境风险以及项目的利益相关者的理性决策的风险评估模型的分析方法。TarekZayed,MohamedAmer,JiayinPan(2008)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分析了中国公路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国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模型、策略、评价指标和审计方面对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进行探究。我国财务风险的相关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清华大学郭仲伟(1987)编写的《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风险分析与决策的方法,提出了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风险决策提供依据以及借助各种风险分析和控制方法,以最小投资谋取最大保障的管理活动。
张智勇(1996)最早提出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财务风险包括延迟付款、汇率浮动、换汇控制、通货膨胀等,并提出了一些应对当时经济情况的解决方法。
余娟、祝继高、刘晓宁(2005)在发表的《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探析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中提到财务风险是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风险,它对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将财务风险划分投资风险、筹资风险、营运风险和交易风险,并就这四类风险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进行研究与探讨。
石香焕、唐文彬(2007)借助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工作原理,引进定性评价指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为全面、综合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并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提出了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工作原理确定指标的权重,对人的主观判断进行客观描述,减少了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误导;文章引入了定性评价指标(非财务指标),弥补了纯定量评估模型的缺陷,拓宽了风险评估的范围;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在对企业财务风险按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隶属度进行层层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估。
钱丹第(2009)在国际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研究方面提出国际工程面临的5项主要的财务风险:汇率波动风险、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风险、合同履约及合同变更风险、税收法律风险以及换汇控制。
沈亭、王淑慧(2010)借助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工作原理,改进了指标选择的原则与方法,以便更适合其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建立层次分析模型,为全面、综合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并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崔静(2011)在《企业财务管理研究》一文中说明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目的及意义,提出在财务系统运行过程中,运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直接观察、计算、监督财务风险状况,制订公司风险经营方案。
李永杰(2012)在施工企业海外承揽工程方面进行了财务风险与防范的研究,国际工程项目面临着比国内更加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多种财务风险的考验。要实现海外施工项目良好的盈利水平,就必须充分认识这些风险,通过多种方式增强施工企业自身应对海外风险的能力。
王茹(2012)将中国企业“走出去”即承揽海外工程的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同业竞争风险等,内部风险包括战略风险、整合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经营风险等。
尹嵩(2013)提出在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中,国际工程项目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我国的国际工程项目特别是国际工程承包方面,面临国外的工程承包企业激烈的竞争更是需要不断的发展。
陈永龙(2013)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对策研究,提出企业应重视财务风险管理,识别、评估、处理、持续监督与评审相关的财务风险,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取得最佳的风险防范效果。
张超(2013)专门对国际工程承包项目财务风险中的汇率风险进行了研究,认为作为财务风险之一的汇率风险是任何国际承包工程企业无法回避的风险,汇率风险是双向的,既有风险损失,又有风险收益,但就国际承包工程项目而言,面临的风险损失要大于风险收益。
刘金兰、刘立旺、齐彤(2013)在系统分析价格、汇率、利率、信用、关联交易、税收、会计信息、流动性、资金安全、高风险业务风险等10项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应用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海外油气项目的财务风险做了评价,得出税收、价格和汇率风险是目前海外油气项目面临的前3位财务风险,当前的财务风险处于中等略偏高水平的评价,并给出了税收、价格和汇率风险的剩余风险值。最后提出了应对财务风险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财务风险;综述;控制
中图分类号:F8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35-0132-02
当前新形势下,中国中小企业肩负并支撑着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重任,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成员,也是核心要素之一。“十二五”规划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在企业数量上达99%,在城镇人口就业贡献上达75%到85%以上,在财税贡献和经济贡献上也都在50%以上,有部分省份区域甚至达60-70%,说明现在全世界最大的中小企业群体正在形成。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结构全面转型,社会稳定和谐无比重要的关键时期,中小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国内对中小企业发展给予的政策不断增多,意在扶植一些有市场潜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才能在经济大潮中有立足之地,财务风险管理是中小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管理方面,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提高风险抵抗能力和竞争能力,因此本文将着重讨论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知识。
1 财务风险的概念
时珏(2011)认为财务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风险要素的存在,使得企业的资金及其运动呈现出不确定性,最终可能导致企业未来的财务收益与人们预期收益产生重大差异的一种财务活动。
瞿(2011)认为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或更大收益的可能性。
齐莉(2009)认为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特定的客观情况下和特定的期间内,在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使得企业资金运动(资金流)的效益性降低和连续性中断,进而使得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与预计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盈利目标产生负面影响或不利结果的可能性。
侯宇(2012)认为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给企业经营与管理带来的困难和损失。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公司资产和现金流的充足性是否有保障,即公司是否有充分的资产偿还债务,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来满足它的操作费用。
姚雁雁(2010)认为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特定的客观情况下和特定的期间内,在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使得企业资金运动的效益性降低和连续性中断,进而使得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与预计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盈利目标产生负面影响或不利结果的可能性。
2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般说来,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内部的管理控制不当等多方面引起的。
盛桂花(2010)认为,具体而言,导致财务风险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①财务决策失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者主观决策极容易做出不合理的决策,而决策者又发现不了存在问题,加上决策者本身财务风险意思不是很高。②举债方式不合,财务决策者没有给企业选择适合企业本身的融资方式。③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企业发展过程中,偿债能力严重不能支撑企业的负债需要。④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客观环境不断的变化也会影响企业财务风险。
何国武(2011)认为财务风险原因具体有五个:①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引起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②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③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财务决策者做出的决策不是最科学、最优化的。④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明,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以及本企业和上级企业之间,资金管理权责不明。⑤财务杠杆系数的变动,部分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顾惠芳(2012)认为财务风险主要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包括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中小企业资产结构的不合理、财务关系不明确都会加深财务风险,外部主要是指财务管理环境复杂多变。
齐莉(2009)认为外部环境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甚至会进一步发展成企业财务危机,内部环境中诸如管理层风险意识缺乏、经营决策失误、资本结构不合理、财务人员风险意识落后、企业内部控制、监管体系不健全都会导致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如果企业能够对财务风险管理到位,则企业可以避免一系列损失,企业能够发展更快。
侯宇(2012)认为财务风险原因主要有:①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②管理模式僵化,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中小企业存在家族式经营为主,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③风险意识落后,经营决策缺乏科学性,财务决策者容易主管臆断,容易给企业带来损失。④财务控制薄弱,缺乏风险预警机制,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⑤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对企业研发投入较少,导致企业竞争力不足。
3 构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对策
时珏(2011)认为,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其中预警系统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预警系统主要是加强对现金流的管理,其中应着重对应收款项、应付款项及存货项目的重视,注意这三个项目的平衡关系,如发生不平衡,则就会发生潜在的财务风险,长期预警系统应重视对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同时辅以产管理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考核。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对资金、成本、利润等方面,对企业编制的预算应给予严格管理,超预算业务要按照公司管理制度进行。最后要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内控的管理,对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要加强教育,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业务人员的基本素质。
盛桂花(2010)主张首先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教育,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在预防财务风险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次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科学的决策会给企业创造高效益,再次要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确定适度的负债结构。债务结构必须要符合企业自身的条件,注意采用合理的筹资方式。最后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并时刻关注政策和市场的变化。要注意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财务状况带来何种影响,风险管理要提升在企业在管理的地位。
何国武(2011)认为主要是加强财务控制,提高企业资产使用效率,对企业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实物资产都提出了具体的管理要求。合理选取投资组合,提高企业投资收益,要注意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合理的转嫁投资过程中可分散的财务风险。合理选择筹资方式,适度负债经营,资本结构和负债经营要匹配,不能给企业增加一些不必要的负担。争取资金支持,降低筹资成本。对符合国家政策支持的一定要积极去争取,适当的政府补贴会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增强业务人员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设立风险抵押金。要让员工充分的融入企业的这个集体中,可以增加企业的活力。财务人员要强化对企业偿债能力的认识。财务人员自身财务素质一定要加强。
顾惠芳(2012)指出应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都要进行系统深入的调研,各个职能岗位都要加钱控制,对财务决策应该由一个专门的决策机构进行,才能保证决策不出错,财务人员的素质应该要提高,对财务风险判断能力都要熟练,同时中小企业还要建立长期预警系统,主要是用来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
侯宇(2012)认为首先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公司所有员工应该都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其次加强信息管理,完善信息系统,对信息分析能力和数字敏感要高,再次财务工作做到适度超前,做好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保证预警信息传递路线的畅通和对策反应的及时性,信息传输通道一定要可以通到企业最高领导层。减少信息传递失真和失误。
4 结 论
本文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产生原因和预防措施都进行了适当的梳理,发现当前学者研究的研究视角趋同,侧重点不尽相同,有的重视财务预警信息化建设,有的重视财务人员素质意识教育,当前中小企业发展前景广阔,国家在政策层面上支持力度将会大大增加,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家相关部委都在积极联系金融行业应该给与足够的照顾和优先处理,发展中小企业会大大增加就业人数,对于提高经济结构都有者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应该发展高新技术行业,行业的领先地位将会决定企业财务状况优化,企业各项财务指标才能保持在一个相对良好的水平之上。作为企业一名财务人员,应该要有财务风险意识,同时也要加强企业内控管理,对企业运行时各项指标在何种正常水平内都应该给与重视,要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时钰.构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研究[J].财会研究,2011,(11).
[2] 盛桂花.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J].财会月刊,2010,(9).
[3] 何国武.基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活动的财务风险分析[J].财会研究,2011,(22).
[4] 瞿.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作用机理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
[5] 顾惠芳.金融危机下加强中小企业财务与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J].经管空间,2012,(3).
[6] 齐莉.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会计之友,2009,(7).
【关键词】 新常态; 中小板上市公司; 财务风险; 财务预警; BP神经网络
中图分类号:F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4-0055-04
一、引言
财务风险是每一个企业从初创、成熟直至衰退的整个过程都无法消除的,企业的存在始终伴随着财务风险。若企业长期存在过高的财务风险,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经营负担,也会使投资者失去信心,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财务危机爆发。因此,如何及早地发现企业的财务风险并合理应对,是企业良性运转的必要条件。
时下,新常态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企业面临转型升级,这一宏观环境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中小板上市公司是流通股本规模较小的公司,由于受到自身规模及管理水平的限制,对于经济新常态的宏观影响的反映更为敏感。因此,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建立适用于中小板企业的财务预警模型,使企业在财务危机到来之前预先察觉,并及时采取措施,是中小板上市公司健康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概念界定及文献回顾
(一)经济新常态的含义和特点
经济新常态一词是主席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的,所谓“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经济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的阶段。
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更趋平稳;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为稳定,第三产业消费需求正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渐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经济新常态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率的新变化,体现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二)财务预警的含义
财务预警是指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指标等因素的变化,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检测、诊断和报警的方法。具体而言,财务预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财务预警是对所有可能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进行研究,只要发现企业存在潜在风险就会进行预警。而狭义的财务预警是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是对企业资金周转不利、出现经营亏损、甚至濒临破产等财务困境进行预警。本文采用广义的财务预警。
财务预警是企业的一种诊断工具,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诊断,防止潜在的财务风险演变成为财务危机,起防患未然的作用。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财务预警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隐患,从而及早采取措施,保障企业良性运转;企业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财务预警了解企业的风险状况,合理做出投资决策;债权人可以利用财务预警对企业的风险状况进行判断,制定合理的信贷政策;政府监督部门可以通过财务预警有效地监督企业风险,从而对市场进行引导和控制;企业的关联方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可以通过财务预警来了解企业的财务风险,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综上,有效的财务预警模型对于企业各利益相关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财务预警模型
财务预警始于1932年Fitzpartrick的单变量破产预警研究,此后,Altman(1968)运用多元线性判定进行财务风险预警,建立了Z-Score模型,该模型对财务风险判断具有很高的准确率,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多元线性判定模型要求破产和非破产两组企业样本自变量服从正态分布且协方差相等,为克服这些限制条件,Ohlson(1980)将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应用于财务预警领域,通过条件概率来判断企业的财务风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神经网络逐步被运用到企业财务预警中,Odom et al.(1990)运用神经网络对企业破产进行预测,结果发现利用神经网络构建的财务预警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克服了统计方法上的局限性,并且有较强的容错能力和纠错能力,因此被很多学者认可。
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国内对于财务预警的研究也相对较晚,研究方法大多是从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开始。周首华等(1996)最早对Altman的Z分数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F分数模型,此后,也有学者利用Z计分模型对我国不同行业的财务预警进行研究。朱洪婷(2015)、王宗胜等(2015)分别运用Logistic模型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预警研究,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在我国首次提出建立神经网络预警系统的是黄小原等(1995),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神经网络的预警系统构造简洁,使用方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后,一些学者分别将BP神经网络应用于我国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中,均得到了较高的预测准确率。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财务预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而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财务预警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目前研究主要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业、房地产行业等主板上市公司,而对于中小企业的研究较少;二是学者在财务预警的研究中,大多数将研究对象分为ST公司和非ST公司进行研究,而企业财务危机的形成是一个过程,简单地将企业分为此两类来表示其财务状况健康与否会略显粗糙,可能会降低预警效果。鉴于此,本文将中小板企业的财务风险作为研究对象,在新常态背景下利用神经网络对中小板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财务预警。
三、BP神经网络概述
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经验,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财务预警不要求样本服从特定分布,克服了统计上的局限性,具有较强的容错性和纠错能力,并且对企业财务状况预测的准确率较高,具有较好的预警效果,因此本文采用BP神经网络进行财务预警。
BP神经网络是一种按照误差逆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神经网络模型之一,由信息的正向传播和误差的反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BP神经网络包括输入层、中间层和输出层,输入层的神经元负责接受外界的输入信息,并传递给中间层,中间层负责内部信息的处理,中间层的最后一个隐含层的信息经进一步处理后传递到输出层,完成一次信息的正向传播,由输出层向外界输出信息处理结果。当实际输出值与期望输出不符时,则进入误差的反向传播阶段。误差通过输出层,按照误差梯度下降的方式来修正各层的权值,向中间层、输入层逐层反向传播。如此循环往复的信息正向传播和误差的反向传播过程,是神经网络学习训练的过程,通过学习使各层权值不断调整,此循环过程一直进行到网络输出的误差减少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或者达到预先设定的学习次数为止。BP神经网络模型如图1所示。
四、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取与分类
1.样本的选择
财务风险预警的意义在于预测公司未来的财务风险,因此对于预警数据的选择既应当具有前瞻性,又要保证预测的准确度。鉴于此,本文利用2012年和2013年的财务指标分别来预测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014年的财务状况。
本文研究的对象为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截至2014年12月3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块上市的公司共有732家。鉴于本文在构建模型时需要使用2012和2013年的数据,因此选择2012年12月31日及以前上市的公司,共计701家,剔除金融业(3家)和数据不完整的公司(3家),本文选取695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2.样本的分类
在以往关于财务预警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将研究对象分成两类,即根据公司是否被特殊处理来分类。这样的分类方式意味着研究中认为企业的财务状况只有健康和危机两种状态,而实际上企业财务风险的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基于此,本文不采用将样本企业分为ST公司和非ST公司两类的配对分类方法,而是选择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将企业的财务状况分为从健康到重警五个等级。
根据中小板上市公司2014年的财务指标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两步聚类分析,将聚类数量分成五类,统计结果见表1。
本文将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分成五个等级,分别为健康、良好、一般、轻警和重警,其中健康和良好状况下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较小,需要继续保持;处于一般状况下公司可能存在风险隐患,应给予适当的关注;处于轻警状况下公司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公司应提高警惕,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措施;而处于重警状态下的公司可能即将面临或者已经面临财务危机,公司应当立即采取应对措施。
(二)指标确定
预警模型中选用哪些指标作为变量,对模型的预测效率和准确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从企业的偿债能力、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来选取预警体系中的财务指标,构建财务预警指标体系,详见表2。
(三)参数确定
BP神经网络的参数影响了网络的运行效率和预测误差,不同性质的样本适用的函数也不尽相同。本文根据神经网络相关设计的理论经验和实际运行时的不断修正,最终选择以下参数构建适用于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的神经网络模型。本文构建的BP神经网络参数设置如表3所示。
(四)模型训练及检验
本文运用MATLAB程序对以上构建的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和检验,将每一预测年度的695个样本分成学习样本和检验样本,其中由程序随机选择100个样本作为检验样本,而用其余的595个样本进行训练。
由于神经网络工具箱的自身特性,每一次初始化网络时都是随机的,并且在训练完成时的权值和阈值也不完全相同,网络的误差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每次运行网络得到的结果也会有所差异。为了避免网络运行结果的偶然性,本文将2012年和2013年两个预测年度的程序分别运行了20次,并对每一次的预测准确率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表4和表5。
根据表4及表5提供的神经网络模型运行结果统计可知,利用2012年的财务指标构建的预警模型,对检验样本检验的准确率基本上在64%至75%的区间浮动,20次运行的平均检验准确率为69.15%。利用2013年的财务指标构建的预警模型对检验样本财务状况预测的准确率在75%至82%的区间浮动,20次运行的平均检验准确率为78.2%。可见利用本文构建的BP神经网络对公司财务状况的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利用2013年财务指标对2014年公司财务状况预测的准确率要高于利用2012年财务指标的预测准确率。
对比两个模型的预测情况,利用2013年财务指标预测的准确率高于2012年的预测准确率,在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时,使用第(t-1)年的财务数据可以比使用第(t-2)年的财务数据得到更为准确的公司财务状况。而在实际运用该模型进行公司财务状况的预测时,可以分别使用预测年度前1年和前2年的财务指标来进行预测。即在提前2年时可以首先对公司2年后的财务状况进行预判,若预测出潜在风险可以提早予以关注,之后在提前1年时再次使用(t-1)年的预测模型对公司的预警进行修正,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更为准确的判断,因此两个模型结合使用可以达到更好的预警效果。
五、结论
本文运用BP神经网络对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财务状况预测的准确率较高,表明这一预测模型对中小板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模型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虽然每一次运行结果的准确率不尽相同,但是结果准确率的浮动水平基本维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区间内,因此该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综上,本文构建的财务预警模型对企业的管理者、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管理者应当根据财务预警的结果,从以下方面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第一,适应新常态的发展特征,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逐步实现转型升级;第二,将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检查和预警视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常态化活动,提高中小板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第三,完善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尽量避免家族式控股的状况,保证企业决策的科学性;第四,提高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对于企业存在的潜在风险能够尽早发现,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中小板上市公司只有科学地防范财务风险,才可以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FITZPATRICK P. J. A Comparison of The Ratios of Successful Industrial Enterprises with Those of Failed Firms [J]. Certifies Public Accountant,1932(5):46-51.
[2] ALTMAN E I.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68,23(4):589-609.
[3] OHLSON J A. Financial Ratios and the Probabilistic Prediction of Bankruptc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18(1): 109-131.
[4] ODOM M D, SHARDA R. A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Bankruptcy Prediction[C].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IEEE, 1990:163-168.
[5] 周首华,杨济华,王平.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F分数模式[J].会计研究,1996(8):8-11.
[6] 朱洪婷. 基于Logistic模型的机械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应用与分析[J].时代金融,2015(2):228-229.
[7] 王宗胜,尚姣姣.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3):174-177.
[8] 黄小原,肖四汉,樊治平.神经网络预警系统及其应用[C].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1995.
[9] 杨淑娥,黄礼.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25(1):12-18.
[10] 张根明,向晓骥,孙敬宜.基于BP神经网络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20(4):56-61.
在PPP项目的运作中,风险的识别与合理分配是成功运用PPP模式的关键,在特许权协议及合同设计中应当权责对应,把风险分配给相对最有利承担的合作方。PPP项目的主要风险有政策风险、汇率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营运风险。
政策风险分为反向性政策风险和突变性政策风险,反向性政策风险是指市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政策的导向与资产重组内在发展方向不一致而产生的风险。当资产重组运行状况与国家调整政策不相容时,就会加大这种风险,各级政府之间出现的政策差异也会导致政策风险。突变性政策风险是指由于管理层政策口径发生突然变化而给资产重组造成的风险。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突变会加大企业资产重组的政策风险。因此当政策缺乏一定稳定性时,私人投资方必然要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作为承担更高政策风险的一种补偿。有鉴于此,有些地方政府出台了有关法规,为基础设施特许权经营的规范操作提供了一定的法律法规保障。为PPP的进一步广泛与成功应用提供了政策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私营合作方的政策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在当地获取的现金收入不能按预期的汇率兑换成外汇。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货币贬值,也可能是因为政府将汇率人为地定在一个很不合理的官方水平上。这毫无疑问会减少收入的价值,降低项目的投资回报。私营合作方在融资,建设经营基础设施时总是选择融资成本最低的融资渠道,不考虑其是何种外汇或是本币,因此为了能够抵御外汇风险,私营合作方必然要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政府可以通过承诺固定的外汇汇率或确保一定的外汇储备以及保证坚挺货币(如美元)的可兑换性与易得性承担部分汇率风险,这样私营合作方的汇率风险将大为降低,在其他条件(盈利预期等)相同的情形下,项目对民营部门的吸引力增强。
技术风险可依据工程项目风险定义进行等级区分。通常分为低、中、高风险三个等级。低风险是指可辨识且可监控其对项目目标影响的风险;中等风险是指可辨识的,对工程系统的技术性能、费用或进度将产生较大影响的风险,这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相当高,是有条件接受的事件,需要对其进行严密监控。高风险是指发生的可能性很高,不可接受的事件,其后果将对工程项目有极大影响的风险。技术风险直接与项目实际建设与运营相联系,技术风险应由私营合作方承担。以BOT为例,私营合作方在基础设施建成后需运营与维护一定时期,因此私营合作方最为关注运营成本的降低,运营成本的提高将减少私营合作方的投资回报,这将促使私营合作方高质量完成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减少日后的运营成本。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财务风险大小与债务偿付能力直接相关。基础设施经营的现金收入不足以支付债务和利息,从而可能造成债权人求诸法律的手段逼迫项目公司破产,造成PPP模式应用的失败。现代公司理财能通过设计合理的资本结构等方法、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财务风险。私营合作方可能独自承担此类风险,如果债务由公共部门或融资担保机构提供了担保,则公共部门和融资担保机构也可分担部分财务风险。
营运风险主要来自于项目财务效益的不确定性。在PPP运用过程中应该确保私营合作方能够获得合理的利润回报,因此要求服务的使用者支付合理的费用。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基础设施项目的经营状况或服务提供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项目盈利能力往往达不到私营合作方的预期水平而造成较大的营运风险。私营合作方可以通过基础设施运营或服务提供过程中创新等手段提高效率增加营运收入或减少营运成本降低营运风险,所以理应是营运风险的主要承担者。私营合作方可以通过一些合理的方法将PPP运用过程中的营运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或转嫁。
关键词:WTO;财务管理;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中国加入WTO后,经济趋于全球化,无论是国有企业、私营企业还是股份制企业旧的财务管理的理念和制度都不再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研究和探讨我国的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就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前景。
一、论文文献分布概况分析
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等为检索工具,以中国入世
后财务管理创新为检索式,关键词为检索入口,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5篇。
表 1 2002年-2012年我国进入WTO后财务管理创新论文的年代分布
表1是对关于中国入世以来财务管理创新的研究论文进行的统计分析,图1描述了2002-2012年期间论文发文量的趋势走向。
二、入世后国内对财务管理创新研究概述
通过对已有文献分析,国内关于中国入世后财务管理创新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财务管
理内容的创新、财务管理技术的创新、财务管理风险识别的创新、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等四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其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管理观念和将CIMS和ERP集成应用用于预算上的提议。蒋玲英和宋兰玉在商业银行方面也提出了财务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袁庆昆和莫延军在江苏盐业的财务管理内容方面提出了从加大对技术开发基金、宣传费用的投入和持续不断的找出降低成本的方法三个方面使财务管理的目标突破创新保持可持续发展。彭秦晋和辛变叶在电力企业方面提出了在成本管理方面在保证产品质量为前提,达到以最少的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在财务决策方面主要重视投资决策和定价决策。廖松首次提出了推行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的解决方法,并提出了建立集团资金结算管理中心等建议。马骏明在山西省公路事业局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中提出了针对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应当建立适合陕西省公路局管理需要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此平台将预算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相结合,运用目标管理方法达到政府财务绩效考核的目的。
(二)财务管理技术的创新。在财务管理技术的创新中,部分是以创新制度为前提研究的技术创新,而另一部分研究的是体制创新。葛南南提出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二者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先后行为,只是应把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放在首位。他还提出了在WTO条件下财务管理要以风险管理为中心,在技术上实现远程报账、报表 、查账、审计等财务工作。陈长金指出以网络技术为主的各种信息技术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了更先进的技术方法,而且首次提出了企业采用柔性技术为基础以保证技术的领先,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实现资源的整合,将财务与税务相结合形成网络财务,并开发网络财务软件。
(三)财务管理风险识别的创新。对财务管理风险识别的创新研究中,不仅涉及到投融资的风险转移的创新,而且还包含财务风险识别和防范机制的创新。颜昌军在风险识别和防范方面提出了全员风险的管理、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加强企业间合作来增强自身风险抵御能力。高歌提出中国入世后企业防范风险有两个重要途径:一是制定详细的财务计划,二是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冯建本也提出中国入世后企业应扩大投资范围防范投资风险。
三、研究现状评价
(一)财务管理创新研究内容侧重于理论研究。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出国内对于财务管理创新的研究内容都侧重于对财务管理的内容和体制进行一般性描述,以及对财务管理的风险和技术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更深入一些的有对财务管理进行了模型的构建。但是对构建财务管理创新方面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并且对财务管理系统的构建也只是理论层面上的构建,几乎没有接受实践的检验。
(二)财务管理创新的研究侧重于刚性方面研究。就财务管理创新的方式来看,大部分都是刚性财务管理,强调遵守财务管理制度并完成各项财务指标。不同于刚性管理,柔性管理能使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根据变化做出更好更快的调整。柔性财务管理是一种财务心理,引导人们去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但是在以上的研究中并没有着重提出柔性管理这一重要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方式。
四、财务管理创新的发展展望
(一)对财务管理研究要重视实证方法。当前对于财务管理的研究方法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的描述,缺少实例的探究。为此,当前研究仅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理论框架和思路,距离实际的操作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财务管理的创新研究要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总结、反思财务管理创新的不足之处从而做出修正。
(二)加强财务管理创新中的柔性管理方面的创新。资金是传统财务管理研究的主要对象,但随着社会的变革,人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财务管理不仅是对资金的管理同时也是对人的管理。对于任何企业而言,主体都是人,只有对人进行良好的管理资金才能有效地得到管理,才能促使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而柔性管理的创新应该侧重于员工对企业权益分配的参与和企业的引导奖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傅小倩,石平.信息时代传播制造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探索.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3).
[2]蒋玲英.刍议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创新.金融会计,2013-9.
[3]袁庆昆,莫延军.江苏盐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探讨.苏盐科技,2002-2(1).
[4]彭秦晋,辛变叶.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5]廖松.对烟草专卖体制下涉及的财务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的探讨.西南财经大学,2007-11.
关键词:资金;后金融;危机;财务管理;利润
企业后金融危机波及的范围极广,各国为了对其进行应对,都加大了对市场进行干预的力度。经过多年努力,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后金融危机时代开始到来。在新时代之下,整体经济体制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一些新型特征开始形成。企业想要在这一时代中得到更好地生存,切实对自身财务战略管理以及内部管理体制进行完善,首先就应对后金融时代特点以及其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明确。
1后金融危机时代特点
1.1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在进行后金融时代之后,全球经济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调整,我国已经改变了以往对于外国投资过度依赖的现状,且对外投资数额也已经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种战略性调整,能够对企业资金存在的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投资回报[1]。同时在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消费市场结构也在经历着改变,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将成为新型经济增长内容,所以企业也应按照这一方向适当对自身发展战略进行调整。1.2中国影响力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中的影响力度也保持着持续增强的态势,国内对外贸易公司在国际舞台中的竞争实力越来越强,国内外的经济交流机会也在不断增加之中,在国际舞台中更加主动。同时我国政府也加大对产业结构进行升级的支持力度,并开始加大新兴市场在国际舞台中的贸易占比,全球资源整合水平得到了切实提升。1.3国际贸易方面出于对本国经济以及对外贸易产业进行保护的目的,各国都制定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都受保护主义的限制,使自身对外贸易产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致使国内外贸企业发展受到了直接阻碍[2]。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已经制定出了多项应对策略,目前该状况已经得到了有效缓解。
2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2.1融资难度不断加大
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诸多大型企业都开始将自身的发展重点转向了国外,投资方向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对于国内市场的投资力度相对较小;一方面银行为降低放贷风险,都增加了放贷审批程序,借贷难度越来越大,也对企业融资造成了影响;另一个方面部分企业会通过私募借款的方式,来解决企业的资金困难,这样不仅会增加企业财务成本,同时还会加大企业财务风险。
2.2风险控制体系缺失
后金融时代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不仅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会增加企业经营风险,这时企业必须要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才能对各项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管理,以保证企业的平稳运营。但目前部分企业还存在着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一方面,财务人员存在着风险意识不足的问题,部分财务人员仍然将工作重点放在了财务管理部分,对于企业发展性战略思考相对不足,致使其风险控制意识也始终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产权制度制定存在问题,产权不明状况时有发生,会对经营者积极性造成一定影响。
2.3投资收益水平较低
由于市场需求指标的不断降低,各企业想要获取生存,就需要对新型市场进行开拓,不仅包括国内市场,企业还需作出长远规划,向国际市场进军,这样就会增加外贸企业与非外贸企业的竞争程度。同时对外贸易企业向国内市场的战略转移,也会使其与国内经营企业产生行业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企业可以会通过降低利润的方式,来对企业市场占有率进行提升,这就会企业投资收益产生影响,收益水平始终没有达到理想水平。
3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方案
3.1完善资金管理体系,解决融资问题
为了应对后金融时代对企业财务造成的影响,各企业首先应对自身资金管理模式进行完善,以保证企业融资问题的顺利解决。企业一方面要对市场经济形势进行客观分析,要对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性分析,加大对银行借贷条例的研究力度,并针对企业借贷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以保证银行的顺利放贷,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周转资金;一方面要对企业各项业务价值进行全面分析,找到优势项目,并对其进行大力发展,以保证企业资金收入的稳定性,同时要对该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以此来对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进行强化,保证企业可以获得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要对各项投资方案进行反复审核,要以稳步发展为原则,科学对企业投资策略进行制定,将企业投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应按照业务回报期以及回报金额,合理地投资项目进行组合,保证企业经济来源,减少企业融资机率[3]。
3.2合理运用协同效应,强化企业资源控制
以往企业财务管理制定多以为企业进行服务为主,会按照企业发展规划来对管理项目以及管理目标进行制定,对于企业业务发展规划以及发展方向了解有所欠缺,对于企业外部资源也有所忽视[4]。在新时代中,企业已经改变了以往单独发展模式,开始建立价值链实施合作式经营新模式,会共同对市场风险进行应对,这时协同效应的重要性就会更加突出。在进行协同财务战略模式进行制定时,一方面要实现企业内部业务协同性,确保财务业务管理统一化,以保证财务管理价值能够在内部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要对外部业务进行协同,保证价值链上的各个企业能够形成良好地协同机制,保证财务管理价值能够得到最大化体现,进而对企业利益进行有效保障,确保企业能够对各项资源进行有效控制,保证企业的利润获取。
3.3完善成本管理,保证利润分配合理性
为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水平,企业不仅应对协同效应进行合理运用,使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进行协作的方式,来对企业财务管理价值进行强化,同时还应对企业运营成本进行有效管理,以保证利润分配的合理性[5]。财务部门应对企业成本控制问题进行审视,找到各项问题产生的本质,并要对产品成本构成进行仔细核算,且应以此为基础对各部门改进方式提出建议。同时要按照产品特点,制定出对产品功能进行提高且可以对生产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案,有效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浪费情况;此外还应加大企业内部节俭意识宣传力度,要尽量避免非生产成本运用,保证每一笔资金都能得到正确运用。并要对税后利润积累进行有效控制,切实对企业应急事件能力进行强化。
3.4优化财务预警机制,强化风险控制力
针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存在缺陷的问题,各企业应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一方面加大财务人员风险意识,保证其能够真正认识到风险控制与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并加大对企业发展规划的考虑力度,不断对自身财务风险控制能力进行强化;一方面要结合国家相关规定,对产权归属进行明确,以保证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对财务预警机制进行优化,以达到对风险控制能力进行强化的目的[6]。在进行预警机制完善时,财务人员应对企业战略规划以及价值运行规律进行明确,要对财务收益重要影响项目进行明确,并要对其实施动态化监管,确保能够其变化情况进行及时掌握,以便及时发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发出预警,保证财务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对其进行处理,避免问题扩大。同时还应对企业常遇财务风险以及其他财务风险发生特点、整理方案以及预防措施进行全面掌握,并要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防控系统,成功将各项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企业发生较大的经济损失。
3.5完善财务管理软件,保证财务电算化水平
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是现代极为倡导的一种智能化管理模式,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为了保证企业财务电算化水平的切实提升,企业应对目前使用的财务管理软件进行完善。第一要对数据分析方式以及数据处理模式予以足够关注,应按照企业需要合理对管理软件功能进行开发与调整,保证软件对于财务数据的处理能力;第二要与软件供应商进行合作,要按照企业管理需要,对软件管理模式进行设置,去掉不必要的操作环节,保证软件使用效率,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第三面要实现企业内部数据联网,要改变以往财务只对资金进行管理的误区,使财务管理可以渗透到企业各个管理环节之中,真正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保证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工作的高质量落实,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7]。
4结语
鉴于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各企业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各项特征进行深入剖析,分析出企业财务管理所受到的影响,并以此为基准制定出相应的财务管理战略模式,企业应通过完善资金管理体系、合理运用协同效应、优化风险预警机制以及完善成本管理等手段,对财务管理问题进行切实完善,保证新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质量,进而切实提升企业风险对抗能力,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定提升,使企业能够得到长久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浩.探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战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2]张立岚.简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J].商,2015(37).
[3]朱春霖.DRIL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J].时代金融,2014(11).
[4]李洁茹,钱威,贾俊梅.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北方经贸,2014(06).
[5]路加惠璘.探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战略[J].东方企业文化,2015(23).
[6]刘健飞.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分析[J].经贸实践,2015(13).
摘要:本文以双汇国际成功并购史密斯菲尔德公司为例分析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今后提高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功率提供借鉴。
关键词:双汇 史密斯菲尔德 跨国并购 财务风险防范
今形势下,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是为了获取企业所需要的资源(比如技术、品牌资源、管理经验等),以及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双汇国际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是近几年来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一个典型案例,双汇国际通过收购,可以获得共享史密斯菲尔德公司的资源、产品、品牌、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助于扩大我国市场甚至世界市场。但经济的全球化,有时一国经济波动会使得他国甚至多国的经济产生波动,从而使跨国并购企业面临一定程度的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为此,我们需要总结经验,供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借鉴和参考。
一、企业跨国并购及其财务风险概述
(一)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类型。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形势转变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资本在全球性流动。跨国并购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来实现生产经营的优化性的全球配置。企业跨国并购主要为适应国际环境变迁,获取战略性资源及获取经营、管理、财务协同效应。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类型主要有资源驱动型、技术品牌驱动型及市场驱动型。
(二)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海外并购中,由于设定的融资、支付、目标价值评估等财务决策而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的不确定,使预期和实际产生较大偏离,而导致企业出现财务危机。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整个并购活动之中,在不同的并购环节会产生不同的财务风险,主要有并购前战略决策风险、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融资和支付风险、整合风险。
(三)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及财务风险控制现状。
1.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近年来,我国的并购市场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并购重点转移、并购模式调整、并购市场拓展、并购工具创新等几个方面。首先,并购市场由传统产业逐步投向新兴产业。其次,并购模式从兼并重组逐步过渡为收购重组。此外,我国并购市场由国内逐渐走向国际。最后,企业并购的金融工具出现多元化趋势。目前横向并购仍然是我国跨国并购中主要的并购方式。
2.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1)并购的行业分布广泛,但仍以寻找资源和制造业为主导。(2)海外并购区域从以亚洲为主转变为以欧美、澳洲等发达市场为主。(3)跨国并购更多呈现逆向并购,并购目标以发达经济体为主。(4)跨国并购大多为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混合并购少。(5)并购主体仍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开始快速增长。
3.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现状。一是融资与支付方式单一较窄;二是缺乏有效的战略目标;三是没有做好准确的价值评估;四是财务整合不理想。
二、双汇国际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述。2013年5月29日晚间,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和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联合公告称,双汇国际将以总价约7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7亿元)收购美国最大猪肉及生猪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其中,股权部分对价约为47亿美元,债权部分对价约为23亿美元。此消息一出,便引起了舆论的极大关注。而双汇国际间接控股的国内A股上市公司双汇发展在消息爆出的第二日上涨8.73%。此后史密斯菲尔德成为双汇国际的全资子公司,但其品牌仍然保留。
(二)并购双方公司背景。
1.双汇国际公司概况。双汇国际主要从事国际贸易、投资及多元化业务,是上市公司双汇发展的控股股东,也是双汇集团的控股股东。双汇在屠宰和肉制品方面具有领先优势。2012年,双汇国际控股的双汇发展出栏生猪31万头、生猪屠宰量1 142万头、肉类总产量2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93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38亿元人民币。
2.史密斯菲尔德公司概况。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成立于1936年,是美国第一大猪肉制品供应商,旗下拥有十几个美国领先品牌。此前公司公布的2012年财务报表显示,公司净利润达到3.61亿美元,摊薄后每股收益2.21美元;销售额达到131亿美元,增长7%。在2011年财务报表中,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净利润为5.21亿美元,摊薄后每股收益3.12美元。史密斯菲尔德是世界第一大生猪生产商,共饲养母猪85万头,年产近1 600万头商品猪,日屠宰能力可达11万头。
(三)并购动因分析。
1.双汇国际并购动因。
(1)产生规模经济。与进口猪肉成本相比,我国本土猪肉成本较高。双汇国际完成收购后,可以通过史密斯菲尔德以更低的价格获得美国猪肉资源,运用进口的美国高品质、更安全的猪肉来满足国内市场对高档猪肉产品的需求。此次收购中美两国最大的猪肉企业结合,使得双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猪肉企业,从而增强了企业实力。
(2)优势互补。美国的史密斯菲尔德同双汇相比具有先进的生产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因为需要很高的生产成本但是国内需求量不足,导致企业利润下降;而我国的养殖技术相对落后,但市场非常大,所以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后可以相互共享经验、技术,两家公司产生协同效应。
(3)提高市场份额。史密斯菲尔德的猪肉产品不仅供应美国国内,还出口中国、墨西哥、日本等全球12个国家,市场占有量非常大,双汇收购后,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提高了双汇对全球市场的控制力,获得较高的利润,提升品牌优势和知名度。
(4)获得持续的成本优势。中国相对于美国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和生猪并无太多的成本优势,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劳动成本上升的速度远远快于美国,迟早会取得相对的成本优势。双汇将美国在生猪养殖、饲料粮种植等环节日益凸显的成本优势收归企业所有,再和国内在加工、消费等环节的稳固优势相结合,这有利于双汇在较长时期内稳定原材料成本,甚至将有助于稳定猪肉原料来源。
2.史密斯菲尔德并购动因分析。
(1)销售业绩下降,公司利润减少。2008―2013年史密斯菲尔德营业收入盈利和同比增长波动较大, 2009和2010年出现亏损,2011年净利润5.21亿美元,2012年则下滑至3.61亿美元,2013年仍在下降,为1.83亿美元。通过表1数据可以看出,史密斯菲尔德公司整体业绩连续下降,并下降幅度很大。其中影响该公司权益净利率变动的主要因素就是其销售净利率的持续下降。通过该公司的利润表可以看出,主营业务收入在不断增加,而净利润却在逐年减少,说明史密斯菲尔德公司的主营业务成本控制得比较差。这主要是受市场的饱和、养殖饲料成本的上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2)获得更大利润空间。由图1可以看出,史密斯菲尔德公司的毛利率及净利率波动较大,尤其在2011年后下降趋势明显,逐渐走低。销售利润的下降,势必获得利润空间在减小,这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很大的财务危机。双汇国际和史密斯菲尔德合并后,可以帮助史密斯菲尔德进入巨大的中国和其他国家市场,增加商品出口量,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3)其他受益。并购后,双汇国际向史密斯菲尔德承诺保持其运营不变,原有的品牌不变、管理层不变、总部不变,承诺不裁减员工、不关闭工厂。
(四)双汇国际收购史密斯菲尔德财务风险及防范分析。1.企业价值评估及防范分析。在跨国并购交易中企业价值评估是很重要的一项,企业需要合理的并购投资战略与并购动机。但是由于并购双方地域等问题致使相关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企业价值高估或低估。双汇国际与史密斯菲尔德分别属于不同的经济市场,双方存在着很大的信息不对称性,尤其是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只有充分准确地了解史密斯菲尔德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及是否有潜藏的财务风险等相关重要信息,才能有效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价值评估风险。
对企业进行评估时可以采用平均市盈率模型法来测算企业是否存在高估或者低估。估价模型为:目标企业每股价值=可比企业平均市盈率×目标企业的每股收益。通过搜集资料可以查到2013年美国市场可比企业市盈率大约为16.4。2013年史密斯菲尔德每股收益按2.01美元进行测算,股价=2.01×16.4=32.96(美元),小于收购价34美元。并且每股34美元的收购价相比SFD公告之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存在约31%的溢价。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双汇国际并购存在高估,高估了史密斯菲尔德的企业价值必然会使双汇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财务债务,如果在并购前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或者参考数据综合考量,然后再谈判收购价,那么对双汇的财务和整体运营来说是有利的。
2.融资风险及防范分析。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往往需要巨额的资金来支持,外部融资已经成为跨国企业在并购中应用较多的融资方式。双汇国际采用的是杠杆融资模式。双汇国际指定了中国银行纽约分行负责其40亿美元的财团融资来支持并购史密斯菲尔德公司,贷款期限不超过5年,贷款将以双汇在中国的资产作为抵押。为双汇国际此次收购提供咨询的摩根士丹利也将为其提供贷款,贷款将以史密斯菲尔德资产作为抵押。摩根士丹利提供约39亿美元贷款,贷款将用于承担史密斯菲尔德目前的债务,包括可转换债券和贷款。双汇提出了以每股34美元、总额为71亿美元(包括债务)的资金收购史密斯菲尔德。
杠杆收购为双汇国际收购解决了收购资金不足的问题,提高了成功收购的可能性,但是同时也使企业增加了财务风险。并购后双汇国际的固定成本支出增加,短期内的财务压力增加。
综合来说,双汇国际通过杠杆融资的方式迅速筹集到了充足的并购资金,因为充分考虑到了企业并购的资本结构、融资成本、资金需求量等因素,完成了融资,降低了融资风险。并且因为双汇国际采用杠杆融资的模式,所以支付债务资本的利息可在计算收益前扣除,使双汇不仅可以合法避税,还能减轻税负。但是对于双汇来说仍然面临着巨额偿还债务的压力。
3.支付风险及防范分析。支付风险是指与资金流动性和股权稀释有关的并购资金使用风险,它与目标企业估值风险和融资风险关系密切。在不同的支付方式下风险会有不同的表现,包括:现金支付形式下的资金流动性风险,股权支付形式下的股权稀释风险,杠杆支付形式下的债务风险等。双汇采用现金支付,史密斯菲尔德不用考虑变现问题,现金流动性最强,吸引力最强,可迅速获取史密斯菲尔德控制权。但是如果过多现金的支付可能会降低双汇在短期内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和调节能力,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进而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双汇在支付风险的防范上做得并不好,巨额的债务让双汇一时间难以进行企业循环的资本运作。对于防范只能是后期降低支付收购资金带来的财务风险,但周期会很长。
4.整合风险及防范分析。双汇并购史密斯菲尔德毕竟存在着地域、文化、财务、战略等的区别,双汇在收购后整合效果不理想,尤其是在财务状况方面。另外,并购后双汇国际向史密斯菲尔德承诺保持公司的品牌不变、运营不变、管理层不变、总部不变,承诺不裁减员工、不关闭工厂。两家企业的商业模式有区别,因为这些承诺,史密斯菲尔德很难将双汇的高成长、高利润、高现金运营模式复制到美国的市场中,很难提高史密斯菲尔德的经营效率。面对并购后的整合问题,双汇国际必须对并购企业双方的总体战略进行整合,综合分析两家企业面临的环境现状,包括未来的发展及存在的潜在竞争威胁。
财务整合是发挥企业并购“财务协同效应”的前提,是实现并购目标的重要保障。双汇成功并购后,必须通过制定有效的方案使并购后的企业集团能获得最大程度的目标利润,以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比如史密斯菲尔德的品牌还在,对于美国市场就要制定因地制宜的财务改善方案,不能一味照搬中国模式,但是一定程度上要吸取双汇在财务方面的优势之处,带来“财务协同效应”,使并购方对被并购方采取并实施有效控制。
三、对降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建议
(一)做好企业价值评估。首先,在实施并购前要做好科学合理的企业价值评估工作。目前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时大多会与银行等机构合作,综合考虑目标企业的各项报告尤其是财务报告,来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当然其中会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所以说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时首先要进行调查分析,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和价值判断,增强对目标企业价值的了解,提高自身的议价能力,降低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二)选择合理的融资和支付方式。对于收购企业来说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支付和偿还债务的能力,包括企业自有的流动性资源,当然也要考虑自身的财务状况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收购以及收购后的整合工作。在综合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和目标企业财务状况的基础上,合理地设计出并购的融资和支付方式,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并购后的负债率。
(三)将重点放在财务整合。只有将目标企业的资源和企业原有的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才能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实现真正的并购成功,企业才能发挥1+1大于2的效应。
四、结论
对正在融入全球经济链条的中国来说,越来越多的企业以跨国并购作为提升企业实力的方法。企业在跨国并购时会产生各个层面的财务风险,企业管理者、决策者应根据大环境及自身的财务状况设计一套降低并购所产生的财务风险的方案。跨国并购过程中涉及的因素比较多,风险较大,所以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评估和长远的规划方案。除了做好企业价值评估,选择合理的融资支付方式和将财务整合作为整合重点外,企业也要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机制。另外,掌握杠杆收购能力可以使公司利用少量的资金,以债务杠杆的方式完成海外并购,有利于公司用较小的成本来实现海外并购。但是也要分析自身情况。跨国并购会涉及到两个企业在民族、文化、历史、经营模式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只有克服了这些问题,企业才能通过有效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参考文献:
[1]胡宏雁.跨国并购动因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4,(14).
[2]石雅平.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控制研究――基于双汇国际并购案例分析[D].河南大学,2014.
(一)国外对财务危机预警研究概述
国外最早关于企业经营失败风险预测的重要研究大致可追溯到年Fitzpatrick的相关研究,其主要研究方法是对破产企业和非破产企业的一系列财务比率进行经验分析和比较;美国的W. Beaver[1]开创了用单一比率判别财务困境的新局面;美国纽约大学教授Altman[2]首次将多元线性判别方法引入到财务预警研究中; Messier和Hansen将专家系统法首次引入到财务预警中,他们从知识获取角度探讨比较了专家系统在信用分析领域的应用,通过运用71家公司的数据将专家系统与线性判别分析等方法加以比较,结果证明专家系统法效果明显。
(二)国内对财务危机预警研究概述
国内对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且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也一直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最早始于吴世农和黄世忠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探索性研究;周敏、潘福乙[3]在预警指标中加入了EVA指标;高芳丽和张爱香[4]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四个方面选取12个财务指标,运用功效系数法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对中小企业板民营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预警等,通过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可以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等方面提供帮助。
二、Z值模型概述
Z值模型是由纽约大学商学院Altman在1968年提出来的。他是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财务指标变化的总的结果对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判断。判别方程可以把单个企业的各财务指标转换成单一的判别评分,或称为Z值。然后,可用Z值把公司分为“破产”或“非破产”。
(一)Z值模型的公式
最佳的预测模型即Z值模型表达式如下:
公式:Z=1.2X1+1.4X2+3.3X3+0.6X4+1.0X5
其中:Z为判别函数值。
X1=营运资金/期末总资产;
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
X3=息税前利润/期末总资产;
X4=期末股东权益资产/期末总负债;
X5=本期销售收入/总资产,X5为总资产周转率。
(二)Z值模型的结果
Z值模型的破产(清算)与非破产(非清算)的分割点值为 2.7,即Z值大于2.7时,企业财务状况良好,发生破产的可能性较小;当Z值小于1.81时,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风险;如果Z值处于1.81-2.7之间,则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极不稳定,Altman将这一区间定义为“灰色区域”。
三、力生公司的Z值模型分析
根据力生公司2010~2014年财务数据,应用Z值模型对其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并据以判断其财务危机程度。如下表1所示。
从以上对力生公司的Z值计算结果来看,力生公司2010~2011年的Z值分别为1.950和1.800处于Z值模型中1.81~2.7的灰色区域中,财务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极不稳定。2012年企业的状况继续恶化,Z值为0.570处于处于Z值模型中小于1.81的黑色区域中,企业财务失败可能性非常大,破产机率很高,企业在2013年度开始采取一系列政策,2013~2014年对企业的Z值计算结果为3.412和3.725,虽然严重的财务危机己于2013年被打破,但从财务危机预警的角度来看,企业仍然没有走出经营困境,陷入财务失败的风险还是很大。我们不可能绝对确定当Z值处于较大风险区域时,企业就会陷入财务失败。但是,从预防和预控财务风险的角度出发时,这样的分析至少给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敲起了警钟,警示企业应该注意企业所面临的危机和风险,以达到最终防止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目的。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者制度建设
力生公司2010~2012年出现的越来越严重的财务危机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可见高层管理者的品行对一个企业是多么的重要。企业中的许多人并不具有职业经理人的素养和基本管理技能。他们为了自己的所谓政绩不惜弄虚作假,通过虚构合同增加收入、账外报销费用以降低成本的方式来增加利润等方式来粉饰财务报表。
衍生金融工具的兴起和发展是30多年来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最为突出的变化之一。衍生金融工具创新活动的加速,在经济全球化加剧世界经济失衡的环境下,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控制和转移风险的工具,促进了经济増长;但同时,创新的复杂性和“捆绑效应”,又使得各个机构投资者的风险在整个金融体系中被放大,从而带来脆弱性,最后可能诱发严重的危机。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包含着较大的价格波动风险,并会创造新的系统的脆弱性(伊特韦尔等,2001)。换言之,衍生金融工具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于金融效率的提高和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财务风险,影响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对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也会带来巨大的挑战。分散风险没有错,错的是金融创新过程中,金融监管严重滞后(王自力,2008)。从当前的实际背景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无疑也波及到中国,中信泰富、中国工商银行、平安保险等机构投资者在这场危机中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因此,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创新财务风险的监管是摆在中国金融监管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正如美国着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施泰因赫尔(2003)所说“努力让监管能力保持与金融创新的同步发展,己成为各国监管机构面临的一个新挑战”要防止衍生金融工具创新所伴生的财务风险,就必须加强金融监管,确保创新活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目前国内外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监管研究主要集中在二个层面:一是制度层面的研究;二是技术层面的研究。
从制度层面看,近年来,一些国际性的权威组织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原则及条例的研究和制定己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三十人集团(TheGoupofThitG30)的全球衍生产品研究小组(1993)发表了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的研究报告《衍生产品:实践与原则》列出了二十四项有关衍生产品风险管理研究的建议,提出了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思想原则及建议。巴塞尔委员会(CBRSP)和国际证券监管组织联合会((DSTO)共同颁布的一份题为“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指南”的文件(1994)指出,任何被监管机构,无论是金融衍生工具的自营商和经纪人,都应重视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随后,巴塞尔委员会又颁布了“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2004)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最低资本要求,二是监管部门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三是银行业必须满足的信息披露要求。目前,我国相关的配套措施也在陆续出台,如银监会(2005)颁布了“外资银行衍生产品业务风险监管指引”,财政部(2006)下发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等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这些配套举措正从培育基础市场、建立风险内控、提供法律支持等方面推动衍生金融工具的良性成长。
从技术层面看,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创新所表现的各种风险最终将体现为财务风险,因此目前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借助于金融风险警兆指标体系,测评各种风险警情。国外风险预警系统的监管指标体系主要是借鉴美国、英国等国家风险预警机制中的指标分类构建的。美国金融风险预警CMEL莫型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分析银行部门稳定性的工具,它给出了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的五个指标: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的稳健性、收益状况和流动性状况。新的CAMELS评级系统重新调整了一些评级项目,新増了S即市场风险敏感性指标。德国预警指标体现在资本充足和资本流动等方面。英国以资本充足性、外汇持有风险及资产流动性的测定作为其财务预警指标。我国银行监管当局对银行业风险的财务预警指标有6大类,包括流动充足性、资产安全性、资本充足性、收益合理性、管理稳健性、经营合规性。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大多根据金融风险一般分类,分别设计反映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等指标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湖北分行,1997贺晓波.张宇红,2001董小君,2004)用以监测金融工具交易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本文认为,上述研究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理论和实际监管应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目前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洛种制度层面的监管规定都是以衍生品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为基础的,重在对业务经营行为的监管,尚未能将衍生品创新风险的预控管理系统化、制度化。特别是如何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事前风险管理的研究,目前尚属凤毛麟角。(2观有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大多用于监测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分别反映其经营产品存在的各种风险。目前尚未形成一套专门针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识别的完整的指标监测体系。鉴于此,本文将从总体层面、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提出对中国衍生金融工具创新财务风险进行监管的框架思路。
二、总体层面的监管:把握衍生金融工具创新的财务风险点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经过衍生再衍生、组合再组合的螺旋式发展,现在种类己经十分繁多。按照金融工程学的观点,基本衍生金融工具包括四类: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和远期合约。将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和远期合约作为基本衍生金融工具,通过与股票、债券等基本金融工具的组合,以及通过自身的分解、剥离、指数化、证券化等技术可以创新出各种各样具有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衍生金融工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衍生金融工具创新财务风险控制的关键点还是在于对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和远期合约风险的控制。
那么,衍生金融工具在创新过程中一般会存在哪些风险呢?G30的全球衍生产品研究小组(GlobalDeitveSUdyGouP)认为(1993),衍生市场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它和传统金融产品涉及的风险种类相同,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操作风险。TeUntdSaesGnealAccomingOffice(1994)在应国会要求提供的报告中指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和操作风险在多数金融活动中普遍存在,但衍生交易带来的风险却更加特殊且难以管理。我国学者朱忠明等(2004)将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分为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和现金流量风险。陈欣(2006)认为比较传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创新风险更为复杂,在我国体现为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和系统风险。综合考虑衍生金融工具创新风险的各种财务表现,本文认为当前应将我国衍生金融工具财务风险监管视角集中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金融期货是一种完全标准化的合约,除了成交价格由交易各方通过竞价产生不断波动外,其余事项如交易对象的数量、等级等都有标准化的条款,故其流动性风险很小。金融期货最大的市场风险则来自于低比率的保证金,现货市场上价格的波动,会通过保证金这个杠杆几十倍放大到期货市场上,从而导致风险和收益的大幅波动。在金融期权交易中,合约双方的风险与收益是不平衡的,即合约买方所承担风险的上限是已支付的权利金,而收益却很大;合约卖方的收益仅限于向买方收取的权利金,而承担的损失却很大。一般而言,金融期权的市场风险要小于金融期货,其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都很小。金融互换对风险与收益均实行一次性双向锁定,因此它的价格风险和市场风险都较小,但由于它限于场外交易,缺乏大规模的流通转让市场,故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较大。远期合约对风险与收益也实行一次性双向锁定,合约签定时双方约定未来的交易价格、日期,规避了市场风险,但远期合约是一对一的预约交易,所以灵活程度低于金融互换,不仅流动风险很大,还面临着很大的信用风险。基于上述分析可见,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和远期合约是基本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是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在交易过程中体现的基本风险。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创新所表现的各种风险最终将体现为财务风险,因此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创新财务风险点的把握主要应充分关注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和远期合约所反映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
三、技术层面的监管:衍生金融工具创新财务风险监管模型构建
衍生金融工具创新财务风险监管研究既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很强的实践问题。从技术层面选择科学的监管方法,对财务风险监管结果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认为,金融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借助于财务风险测评指标体系及模型,建立事前风险管理机制。具体而言,风险管理工作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借助于完善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及时评价和分析现时风险状况;通过建立风险监管模型,对衍生金融工具创新风险进行动态预测,从而作出相应的风险规避决策。
由于我国衍生金融工具起步较晚,加上衍生品市场专业性强,目前社会对衍生品的认识更多地还停留在实际操作的制度层面,在技术层面对衍生品的监管研究较少,因此,目前在技术层面的监管还不宜过于复杂,重点应关注以下几个核心点:
1.以单变量模型为主,加强日常风险监管。单变量模型是运用单一变数、个别比率来预测金融风险的模型,德国联邦银行管理局、日本大藏省银行局和日本银行、英国英格兰银行等银行风险监管的预警体系均属此类。我国学者(董小君,2004谭照权,2004欧阳禹等,2005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金融稳定课题组,2005黄娟,2008)进行金融风险诊断也曾用该方法。本文认为,我国的单变量风险监管模型应结合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创新所处的制度、法律以及社会环境,重点做好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监管指标体系的构建。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创新财务风险指标要具有显着性,从经济意义看,要突出衍生金融工具创新风险控制关键点,从统计意义看,选取的指标体系需经过统计检验,具有显着指标特征,并可以进行多因素统计分析;财务风险指标要具有多元互补性,指标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补充,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金融风险的变化状况;财务风险指标要具有灵敏性,能通过指标数值的细微变化反映出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程度的变化情况;财务风险指标还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从广泛的统计指标数据中获取,比较容易采集。基于上述原则,针对金融期权、金融期货、金融互换、远期合约等衍生品存在的市场、信用、流动性等风险,本文建议应构建反映资本结构与财务绩效风险、反映创新风险总量、反映市场风险、放映信用风险、反映流动性风险等5个维度的风险测评指标体系,再结合期货、期权、互换、远期等风险特征,进一步构建基层指标体系。具体而言:(1)反映资本结构与财务绩效风险维度的指标,如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风险资产增长率、资本收益率等指标。(2)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创新风险总量维度的指标,如衍生产品总成交额、未到期或未平仓的名义本金、日均交易量等指标。(3)反映市场风险维度的指标,如期望衍生品投资组合总市值、期权波动率、修正久期、DV01等指标。(4)反映信用风险维度的指标,如合约当前的重置成本、合约潜在未来风险敞口等指标。(5)反映流动性风险维度的指标,如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保证金与结算量之比、卖空的换手率占整个市场的比率等指标。
2.以指数模型为主,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创新财务风险的预测。分别计算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和远期合约的市场风险指数、信用风险指数和流动风险指数,比较各期指数走势,预测风险状况。
3.财务风险警度的确定。风险警度的确定是风险预警系统的关键要素,需要根据观测对象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监测预警对象、确定警源。除需要严密的计算分析和逻辑论证外,还需要根据模型指标警兆的变化状况,参照警度评价标准,结合国内衍生金融工具创新现状和未来情况进行修正,从而确定风险临界度。单变量模型的警度确定可参照发达国家的通用办法,遵循《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选取金融预警指标,按照要求设置警戒值,如在德国,贷款和资本参与总计不得超过自有资本加储备的18倍(不包括附属无担保债务)所有单一贷款都不得超过银行自有资本的75%。在日本,流动资产比率不小于30%;存贷比率不得超过80%;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比率虽无具体的规定,但要求是逐年递减的;固定资产比率不得超过50%;发放股息比率不得高于40%;净值比率不得低于10%;自有资本比率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不低于8%;授信额度占自有资本比率不得高于20%等。我国的预警指标临界值及其模型警度的界定应在参照国际上通行认可的金融监管中规定的警戒值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创新风险现状进行科学测算。
四、制度层面的监管:衍生金融工具创新财务风险监管机制建立
科学的风险管理应建立在有效的监管机制基础上。我国的金融监管应以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为监管主体,以机构投资者良好的内控为基础。因此,我国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应当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协同作战,对衍生品创新风险进行监测,规范实际操作,规避风险。鉴于我国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各企业都有自身的特征,相关部门还应兼顾企业实际情况建立风险监管机制。一般而言,风险监管机制主要由评价、警示以及反馈三部分组成,其中评价是对现有风险状况的评判和预测;警示是将上一步骤的预测转化为信息并在各部门之间沟通和交流;反馈是将警示转化为控制行动(OhnZshu2003)本文认为,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创新财务风险监管,目前我国急需建立以下三个机制:
1.风险评价机制。通过分析衍生金融工具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主体行为与管理机制相互作用关系,剖析影响我国金融创新的主要因素,为选择评价衍生金融工具创新风险指标体系提供依据。通过构建衍生金融工具创新财务风险管理模型及确定警度,来进行风险评价和分析,实现对现有风险警情的评判和预测。该机制运行的关键点在于:利用计算机手段和比较先进的数学模型,针对各种衍生金融工具本身所蕴含的风险进行监测、测量。根据不同种类的风险设计不同的风险测评指标体系;根据不同的投资目的确定不同的风险警度。
2.信息传输机制。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进行防范的基础是对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后,再作出准确的预期。信息传输系统涉及到预警管理组织机制、信息传递机制、风险分析机制的建立。组织机制包括风险管理主体的确定、相关部门的协调、权责划分等制度性安排;信息传递机制包括衍生金融工具创新基础信息收集、沟通和反馈机制的建立;风险分析机制包括风险预警报告制度和分析制度。
在我国,信息传输系统不但涉及机构投资者与金融监管部门的关系,还涉及到机构投资者与政府相关的经济综合部门如发改委、财政、物价、统计等部门的关系。由于职能的不同,机构投资者与监管部门、政府综合经济部门之间的信息渠道不够畅通,这种问题只能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来解决。通过利用人民银行的业务监管信息、监管机构有效的监管成果和政府综合经济部门所掌握的经济信息,交流金融创新财务风险预警信息、收集相关指标数据,进行科学的风险预警分析。
3.风险监控机制。该机制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双向监控。它一方面需要机构投资者管理部门密切关注衍生金融工具创新风险,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另一方面要求监管部门根据财务预警信息,督促机构投资者尽快采取有效手段和措施积极处理问题,并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定向监控。二是动态监控。在完整监控机制中,对风险信号动态的监控也表现为一种持续性的过程活动,是一种在一定时间内对特定目标或范围进行的连续性采集和监控行为,为相应的各类时态指标提供原始资料。
关键词:产品价差;感知风险;风险构面;购买意愿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10-QN-02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0YJC630162)。
作者简介:卓素燕(1976-),女,河南安阳人,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东华大学博士,主要从事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3-0131-05收稿日期:2011-08-07
引言
顾客感知风险是在产品购买过程中,顾客因无法预料其购买结果的优劣以及由此导致的后果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性感觉(Derbaix,1983)。西方学者经长期大量的研究,关于顾客感知风险的相关理论已日趋成熟。中国由于市场信息搜寻成本高、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投诉索赔处理困难等,消费者在购买时的感知风险更高(卢泰宏,2005)。因此,很有必要对中国市场条件下的顾客感知风险及其对购买意愿的影响进行研究。文献搜索结果显示,国内对于顾客感知风险的研究在2005年后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而发展起来,主要对网络购物风险类型、特点、降低策略等进行了一般性论述和探讨,少数学者对网络购物的感知风险的纬度构成、影响因素、减少风险的策略等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董大海 等,2005;井淼 等,2007;于丹 等,2007;叶乃沂,2008),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涉及到感知风险与购买意愿的关系,但很少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旨在补充这一理论,研究在网络购物中顾客的感知风险各构面是如何影响顾客购买意愿的。另外考虑到网上购物存在价格优势,因此,加入产品价差作为调节变量,分析不同的价差水平下顾客的感知风险各构面和顾客购买意愿关系的变化。
购买不同的产品,消费者感知风险会有差异。手机因其属性、质量、功能和价值等特征,通过网络购买时,顾客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并且,近几年来网络购物的投诉量也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手机产品投诉量高居榜首。这更增加了消费者对网上购买手机的风险感知。因此,本研究选择手机产品进行实证分析,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理论背景和研究假设
(一) 顾客感知风险构面
自Cox提出顾客的知觉风险的2个维度之后,许多研究显示感知风险是一个多构面概念。Stone等(1993)的研究指出财务、功能、身体、心理、社会以及时间6个感知风险,并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其对总体知觉风险的涵盖和解释度高达88.8%。Jarvenpa等(1997)在研究中确认了5种类型的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经济、社会、功能、个人和隐私风险。Featherman等(2003)证实了经济、功能、社会心理、社会、隐私和时间风险是互联网上存在的6个感知风险构面。国内学者董大海等(2005)提出了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感知风险的4个构面:网络零售商核心服务风险、网络购物伴随风险、个人隐私风险、假货风险。井淼等(2006)确定了网上购物环境下消费者感知风险的8个维度,除了传统购物环境下的6个维度外,还包括了隐私风险以及服务风险。叶乃沂(2008)将消费者上网购物感知风险确定为5个维度:网上商店不可靠风险、产品效果风险、金钱损失风险、配送损失风险以及个人信息被滥用风险。
根据现有理论,结合手机产品和网络购物的特性,笔者构建了感知风险5纬度分析框架,其具体的含义沿用国内外学者的有关定义:(1)财务风险即消费者预期所购买的产品价值无法达到所购买成本,从而带来潜在金钱损失的风险;(2)产品风险即产品的功能或质量未能达到消费者所预期要求的风险;(3)配送风险即快递公司运输产品过程中导致产品损坏、丢失等的责任承担和纠纷风险;(4)服务风险即退换货比较麻烦、无法享受产品生产厂家提供的售后服务的风险;(5)心理风险即消费者预期在做出错误的购买或使用行为后产生的焦虑、不安和后悔的心理感受。
Shimp等(1982)认为感知风险会影响消费者的偏好及购买意愿,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所感知到的风险,将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Miyazaki等(200l)的研究说明消费者对个人隐私及安全的风险感知会影响其网络购买意愿及购物模式。学者们一致认为在一般情形下,若其他因素不变,决策者会偏好较低的风险方案。因此,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与感知风险会呈负向的关系。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a:感知的财务风险越大时,顾客网络购买意愿越弱。
H1b:感知的产品风险越大时,顾客网络购买意愿越弱。
H1c:感知的配送风险越大时,顾客网络购买意愿越弱。
H1d:感知的服务风险越大时,顾客网络购买意愿越弱。
H1e:感知的心理风险越大时,顾客网络购买意愿越弱。
(二) 产品价差对顾客感知风险和购买意愿关系的影响
目前有关产品价格对于顾客感知风险的影响的研究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相对高的产品价格能够减少顾客的感知风险(Bauer,1960),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产品价格很少或者不会对顾客感知风险产生影响(Shimp et al,1982)。国内也有学者认为产品价格低,不但可以减少不利结果的严重性,降低消费者的后悔程度,从而消费者在购买时感知到的风险较低(蒋明华,2009)。但根据Olson的线索利用理论,可知顾客可以利用一些线索作为判断产品质量的工具。价格能够对消费者传达一定的信息,因而价格成为产品的属性之一(Erickson et al,1985)。价格变成了产品的一部分,成为顾客评估产品质量的基本线索之一。
在网上销售同类产品,价格较低,即产生产品价差,当这种差异较大时,价格就成了顾客评判产品信息的重要线索,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影响顾客对购买不确定性的感知和购买意愿。但不能简单的认为高价差或低价差会降低顾客的感知风险,产品价差对感知风险的各构面的影响不相同。通常在购买的手机产品价差较大时,节约了不少金钱,因此会弱化顾客的财务感知风险与购买意愿的关系。但是较大的产品价差一般会使顾客感觉手机有问题,因此会强化感知产品风险和购买意愿的关系。而且,较高的产品价差会让顾客对产品的重视和期待程度降低,进而弱化感知的配送风险、心理风险与购买意愿的关系。此外,较高的产品差价会使顾客认为产品的售后服务不太能得到保障,进而会强化感知的服务风险与购买意愿的关系。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a:较高的产品价差会弱化感知的财务风险与购买意愿的关系。
H2b:较高的产品价差会强化感知的产品风险与购买意愿的关系。
H2c:较高的产品价差会弱化感知的配送风险与购买意愿的关系。
H2d:较高的产品价差会强化感知的服务风险与购买意愿的关系。
H2e:较高的产品价差会弱化感知的心理风险与购买意愿的关系。
综上,笔者构建理论分析模型(图1)。
二、研究方法
(一)量表设计及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测量是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实际情况,利用小组访谈的形式对量表进行了必要的修正,并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预调研,然后采用SPSS13.0和AMO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检测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和利用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最后,基于检验结果删除了原设计中信度值与因子载荷不达要求的题项,形成正式量表。上述变量均采用7级李克特量表测量。对于调节变量产品价差的测量,采用直接询问被调查者有关产品价差高低的评价,用简均方法计算得到其均值为38.36%,近一步分为高低2个区间,即网上销售价格低于实体店售价的38.36%就为高价差。笔者分别对感知财务风险(CW)、产品风险(CP)、配送风险(PS)、服务风险(FW)、心理风险(XL)和购买意愿(YY)这6个研究构念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全部量表及信度和效度检验如表1所示。表1沿虚线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包括研究构念、测量构念的项目数量、AVE和Cronbach’sα系数,主要是量表的信度和收敛效度;右边为研究构念之间的相关系数和AVE的算术平方根(对角线上的值)。SPSS分析的具体结果显示,8个研究构念的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7这一“门槛值”,可判定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能满足研究对信度的要求。量表效度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在内容效度方面,本研究问卷基于顾客访谈设计编制,结合了以往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并进行反复修改最终确定而成, 因此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包括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本研究利用AMOS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结构效度,所有因子载荷均都在0.7以上,达到了显著性水平,AVE 值均超过0.5,因此量表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表1中各因子AVE值的算术平方根均显著大于其与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另外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小于0.7,这说明量表的区分效度也较好。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考虑到目前网上购物群体状况,笔者将研究对象界定为年龄在20岁以上的消费群体,选择上海高校的大学生和已经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为调查对象,其中的工作人员是在职接受学历教育的学生中选取的,所采用的抽样方法是配额抽样,其中在大学中发放了120份问卷,在工作人员中发放问卷80份,共200份,因为是集中调查,回收率比较高 ,收回问卷20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有效问卷169份,样本有效率为85%。
三、 数据分析
在整理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录入数据,然后利用SPSS软件,对上文构建的理论研究模型(图1)进行实证分析。
(一)感知风险构面的均值分析
对感知风险构面进行均值分析,可以了解顾客对各感知风险构面的重视程度。笔者利用SPSS软件对顾客感知风险的数值进行简均,用平均值衡量顾客购买手机时对于各类风险的感知程度。笔者对各风险构面的均值进行排序,其中感知产品风险的均值最大,感知心理风险的均值最小(见表2)。顾客购买手机时,最注重的是手机的产品风险,担心手机无法达到自己想要的使用效果,例如,通信信号、辐射强度等效果。其次是财务风险,即担心由于网络安全支付安全机制、商家信誉等问题导致金钱损失。再次是服务风险,顾客担心买到手机出现各种质量问题时,无法得到生产厂家的全国联保服务。而购买手机时感知配送风险和心理风险相对较小。这与大多数学者先前对网络购物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二)感知风险构面与网上购买意愿的关系分析
笔者利用SPSS软件对感知风险各个构面与顾客网上购买意愿之间进行了person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显示:感知风险各构面与购买意愿之间呈负相关,即顾客的感知财务风险、产品风险、配送风险、服务风险、心理风险越大,则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越低。其中,财务风险、产品风险、服务风险对购买意愿的影响是显著的,而心理风险和配送风险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假设H1a、H1b和H1d得到验证支持,而假设H1c和H1e没有得到支持。该结果与前面学者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这可能是由于进行实证分析所选取的产品不同。
(三)感知风险、产品价差对顾客网络购买意愿的影响分析
方差分析是是推断2组或多组资料的总体均数是否相同,检验2个或多个样本均数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合现有文献和上文的理论分析,根据顾客感知风险与网络购买意愿的实际情况,笔者引入产品价差作为调节变量,对感知风险构面、产品价差和顾客购买意愿的关系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若组间方差不齐则不适用方差分析,为此,笔者选用了应用较为广泛的Levene检验。表4给出了Levene方差齐性检验结果。表中测量项目字母表示和上文相同,其中JC 表示产品价差。从表中可以看到,各测量项目Levene统计量对应的 p值大于0.05,所以,满足方差齐性的结论,因此可以进行方差分析。
笔者在SPSS中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以考察顾客网络购买意愿在感知风险各构面以及产品价差调节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见表5)显示:因变量顾客网络购买意愿的校正模型显著(P=.000.05),表明手机的价差水平对于顾客的感知配送风险影响不大,所以,假设H2c不成立。产品价差水平与顾客感知财务风险的交互作用对于顾客购买意愿影响显著(P=.019>.05),价差高的产品降低顾客感知财务风险,增加其购买意愿,弱化了二者的关系,因此假设H2a成立。产品价差与顾客感知产品风险、服务风险交互作用对其购买意愿的影响显著(P=.000
四、结论
(一)主要结论与讨论
1. 感知风险对顾客的网上购买意愿一定发生影响,感知风险越大,顾客的网上购买意愿越小,但是各个风险构面对于网上购买意愿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于手机,感知风险构面中的财务风险、产品风险、服务风险对网上购买意愿的影响比较大,而配送风险和服务风险对网上购买意愿的影响不大。因此可知,顾客在通过互联网络购买手机时,更加担心因为购买产品带来产品问题、财务损失以及产品售后服务保障等,而由此导致的配送风险和心理的不良反应则不是主要的考虑因素。
2. 产品价差水平对于感知风险各构面和网上购买意愿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较高的价差水平能够弱化感知财务风险、心理风险与网上购买意愿的关系,强化感知产品风险、服务风险与网上购买意愿的关系,但是对配送风险和网络购买意愿的关系影响不大。
(二)研究的启示
1.企业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应该认识到顾客感知风险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首先反映在感知风险的多构面特性上,它们共同决定了顾客的总体感知风险的大小,因此,企业不能仅从某一个方面来分析顾客对风险的感知程度。其次,不同产品的感知风险各构面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因此,企业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产品特点,分析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最重视风险的哪些构面,制定相应的市场策略来减少或消除这些风险。
2.利用产品价差策略降低顾客感知风险,增强购买意愿。由本研究中可知,产品价差水平对各类感知风险和顾客购买意愿的关系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影响。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价格策略影响顾客的各类感知风险和顾客购买意愿。网络商家在制定产品价格策略时,需要综合考虑这2个不同方向的影响,判断哪个方向的影响起主导作用,而这主要是由顾客对各类风险感知的偏好所决定,即顾客如何权衡各类风险,是认为财务最重要,还是更看重产品的功能、产品的服务保障。
3.降低网购物顾客感知风险的关键在于培养顾客的信任。近几年,不断曝光的“网络购物陷阱”事件,使顾客的信任感逐渐丧失。网上购买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保障成为了消费者“购物陷阱”事件的多发地,使顾客的信任感逐渐缺失,网上购买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保障成为了消费者关注的热点,这也说明了信任感缺失使顾客的风险感知更强。因此,降低顾客感知风险,首要的是培养顾客对网络经营行为的信任,顾客信任的建立需要网站和商家共同提升产品的质量,健全其服务保障,树立良好的品牌和商业声誉,这样才能最小化顾客感知风险,增强顾客购买的意愿。
参考文献:
董大海,李广辉,杨毅.2005.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风险构面研究[J].管理学报2(1):55-60.
井淼,周颖,吕巍.2006.互联网购物环境下的消费者感知风险维度[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0(4):607-610.
井淼,周颖,王方华.2007.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的实证研究[J].系统管理学报16(2):164:169.
蒋明华.2009.产品因素对消费者感知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卢泰宏.2005.消费者行为学――国内消费者透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叶乃沂.2008.消费者感知风险及上网购物行为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于丹,董大海,刘瑞明,等.2007.网上购物风险来源、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8(2):13-19.
BAUER R A.1960.Consumer behavior as risk taking[C]//Dynamic Marketing for a Changing World, Robert Hancock, Chicago: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DERBAIX C.1983.Perceived risk and risk reliever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malof economic Psychology,(3):19-38.
ERICKSON G M, JOHANSSON J K.1985.The role of price in multi-attribute product evaluations[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2(9):195-199.
FEATHERMAN M S, PAVLOU P A.2003.Predicting e-services adoption: a perceived risk facets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59(4):451-474.
JARVENPA S L,TODD P A.1997.Consumer reactions to electronic shopping on the World Wide Web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59-88.
MIYAZAKI A D,FERNANDEZ A.2001.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vacy and security risks for Online shopping[J].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35 (1):27-45.
SHIMP T A,BEARDEN W O.1982. Warranty and other extrinsic cue effects on consumers’risk perception[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6):38-46.
STONE R N,GRONHAUG K.1993.Perceived risk:further considerations for the marketing discipline[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7(3):39-51.
(编校:薛 平)
Facets of Perceived Risks, Price Difference and Consumer Willingness of Online Order
ZHUO Su-yan
(1.Business School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2.Xuri Management School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1, China)
[关键词] 跨国公司 财务风险管理
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它是指经营主体对其理财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以经济合理可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保障理财活动安全正常开展,保证其经济利益免受损失的管理过程。财务风险的实质就是企业财务成果的风险和财务状况的风险,是企业未来财务收益不可能实现的概率。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的实质,就是在财务风险和财务收益之间进行权衡,以便能做出科学的财务决策,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企业所能承受的限度之内,努力提高企业的收益,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 。
一、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外汇风险
1.外汇风险的定义和分类。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外汇风险是指因汇率变动,公司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收入和支出的价值量增加或减少,从而发生损失或收益的不确定性。在进行财务管理及经营的全过程中贯穿着国际资本的流动,跨国公司不可避免地会在国际范围内收付大量外汇或拥有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债务。一旦汇率发生变动,,将会给公司运用外汇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外汇风险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1)交易外汇风险。交易外汇风险是指企业对外投资及经营中以确定的外汇进行交易,在交易与价格结算期间内,因汇率发生变动影响企业收入或支出金额的可能性。交易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己经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应付款项目。
(2)会计风险。会计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使企业的资产价值在进行会计结算时可能发生的损益。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企业的外币资产、负债、收益和支出等,均需转换成本国货币来表示。境内母公司在每一个会计年度期末需将境外投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合并成汇总报表,在将子公司报表以东道国货币计价的会计科目折算成母国货币的过程中,由于汇率变动有可能给境外企业带来损失。由于外汇市场的汇率频繁波动,使会计账目中的本币数也会发生相应变动,给企业带来损失或收益。
(3)经济外汇风险。经济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引起境外投资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业务现金流量可能发生变动而产生的经济损益的风险。
2.外汇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措施有以下几点:
(1)管理策略。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建立外汇市场情报系统,及时掌握外汇汇率现状和预测汇率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司具体投资行为做好预测工作。(2)生产策略。公司应选择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地域并通过灵活的采购政策,以抵制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获得生产上的相对成本优势。同时加强研发力度来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维持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减少外汇风险影响。(3)市场策略。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调整产品定价、促销以及多元化等市场策略来规避外汇风险。
二、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管理风险
1.管理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1)组织风险。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面临与本国截然不同的经营环境,内部组织机制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冲突再所难免。无论企业由于惰性而保持原来的组织结构,还是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而变革,都必然充满风险。这种风险的表现形式随着企业对外投资成长阶段的不同而变化,依次表现为领导权风险、自风险、控制权风险、组织作风风险和企业再造风险
(2)财务管理风险。企业对外投资不仅包括实业投资,也包括金融投资,在此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所涉及的内容复杂,包括资金的来源管理、资金的运用、境外筹资管理等各个方面,加上企业会计制度与东道国制度或是国际惯例的差异,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也相当复杂。
(3)人力资源风险。企业的人力资源投资是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形式之一。投资的内容主要包括员工招聘投资、培训投资、福利和社会保障投资、劳动力配置投资等多个环节。与企业物质投资风险不同的是,人力资源风险不仅来源于市场,更主要来自于主观因素。
2.管理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
(1)管理制度风险防范。第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进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方式;第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强化国内母公司对境外投资企业的控制;第三,加强企业的外部监督和约束,降低资产经营风险。
(2)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策略。第一,建立财务风险的审查制度,确定海外投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第二,依据风险的类型,选择适当的资本结构,强化资金流动的管理;第三,强化资金融通的管理;第四,选择多个投资方案的组合,利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财务方法防范风险。
(3)人力资源风险与文化风险的防范。第一,重视跨文化理解与沟通;第二,创建共同的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第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第四,利用外部资源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三、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经营风险
1.经营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1)宏观经济风险。宏观经济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宏观经济运行失调,发生不景气变动,出现如通货膨胀、债务危机、经济衰退等现象,从而给外国投资者带来经济损失。东道国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同时也反应其政治风险的大小。
(2)微观经济风险。即商业风险,是指由于境外投资企业微观经营环境如市场、价格、汇率等因素的变化给企业投资造成损失的可能。微观经济风险与东道国经济或产业的竞争程度和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与应变紧密相关。主要有市场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价格风险等等。
(3)企业运营风险。企业运营风险是指海外投资企业自身由于对海外投资项目的选择、论证以及在市场开拓和决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出现偏差而引发的运营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市场进入风险。由于国际营销环境的错综复杂,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国家间文化的差异,任何境外投资企业不可能完全适应市场的要求。因此,如何选定目标市场,以何种模式进入目标市场,这一过程必然充满风险。第二,产品风险。是指企业产品在开发过程和其后的商业化过程中因受产品的各个层次因素和与产品相关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产品价值波动的不确定性。
2.经营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
(1)系统分析财务管理的经营环境。由于我国跨国公司普遍缺乏财务管理的经验,因此在财务管理的时候首先一定要重视项目投资前的可行性分析,必须做到对海外市场的经营环境的全面分析和评估。评估重点在于对企业在东道国经营影响重大的经济政策、制度的稳定性,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的质量,社会环境,法律体系,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各方面因素。其次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选择东道国大型竞争对手不太重视的产品市场,以优异的质量和合理的价格打开市场,条件成熟后,进一步进入主导产品市场。在区域策略上,先选择竟争对手势力薄弱的周边市场,积累经验和实力,然后向核心市场发展。
(2)培养公司全球业务活动的整合能力。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贸易、资源开发和制造业等全球性产业,这在客观上需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对生产、经营和管理进行有效的协调,以获得全球竞争效率,降低经营风险。通过对企业全球资源的整合,可以更好的利用国际机会,通过利用海外子公司与国内母公司的整体优势和有效协调增强应对风险和危机的综合能力。
(3)建立全球学习能力。跨国公司为保持在海外市场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和危机,必须形成自己的全球学习能力。我国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者必须以一种不断质疑、挑战、激励和创新的态度,促使企业整体积极面对市场的变化,保持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里的忧患意识和替觉意识。
四、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风险
1.技术风险的定义和分类。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市场上竞争各方由于技术水平的差异,从而产生竞争优势的高低。技术水平低的国家或地区会出现由于缺乏技术而产生的风险。这种风险是竞争中各方在创造和使用技术后产生的不平衡风险。其实质是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技术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导致企业技术研发、取得和运用活动中的失败、中止、延期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1)产品开发风险。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需要根据东道国市场需求的特点,开发相应的产品。而新产品的开发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无论是自行开发还是合作,是购买还是引进关键技术,都是高风险的项目。特别是当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产品开发风险很大。
(2)技术保护风险。技术是一个企业的生命,但由于受到东道国或第三国相关企业、组织和个人非法的侵害,境外投资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会遭受巨大损失。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技术保护主要通过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来进行。但如果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力,企业就会面临技术外泄的巨大风险。同时企业专有技术是无法通过法律形式保护的,因为其技术内容和诀窍处于机密状态,不能让其他经营机构知晓。但企业在技术管理上的漏洞往往会被利用,竞争对手会利用对方企业少数人的疏忽大意或功利心理,采取各种办法达到窃取技术机密的目的。
(3)技术引进风险。技术产品存在无形损耗,因此先进技术也只能在一定时间内才能发挥效用。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引进技术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一哄而上,重复引进:对引进的技术项目不加论证,导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技术开发后,应用效果并不明显; 引进的技术作价过高而且成熟度低:技术合同落入专利保护期或专利循环等不利于企业的境地;使用许可技术生产的产品受到返销限制,造成企业法律上的侵权。
(4)技术壁垒风险。技术壁垒风险是指一国或地区以维护国家及地区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措施。技术措施越来越多的被用作贸易和投资的保护手段来限制国外商品和投资对本国产业的冲击,技术壁垒己成为实施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高级形式,已经成为各国企业对外投资不可忽视的重要风险之一。
2.技术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
(1)重视技术研发、转移、保护等方面的论证和咨询。对外直接投资总是伴随技术的输出,从而涉及到专利、专有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保护。因此,在技术外移之前,应该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法律专家、财务专家、投资专家等对投资项目中的技术方案进行先进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的可行性论证,充分估计技术实施后的问题和困难,对结果进行预测。
(2)健全技术开发和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行为,防止其操作失误造成的风险和损失。特别是对人员接触机密技术、携带资料出入、样品送检、技术交流、技术档案借阅、技术机密和商业机密的管理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提高技术研发的关键科研人员的待遇,防止人才流失带来的技术流失。
(3)加强投资项目的技术保险。对于风险较小、无法投保的技术项目,对我投资的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投资赢利水平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保险基金以补偿可能发生的损失。对风险较大的技术项目,则需要去东道国或母国保险公司投保。同时,为降低境外技术风险程度,还可以选择资信好的东道国企业进行联合技术研发,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部分转移技术风险。
(4)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技术壁垒的风险。首先加快产品和技术的国际标准化进程,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素质和质量,产品按国际标准生产,考虑以国际先进技术标准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并积极参与国际上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工作。其次,加强与国内和国外技术咨询机构的联系,及时了解东道国技术壁垒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薛媛媛: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及其选择[J].技术经济, 2003,(02)
关键词:跨国公司财务风险管理
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它是指经营主体对其理财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以经济合理可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保障理财活动安全正常开展,保证其经济利益免受损失的管理过程。财务风险的实质就是企业财务成果的风险和财务状况的风险,是企业未来财务收益不可能实现的概率。论文百事通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的实质,就是在财务风险和财务收益之间进行权衡,以便能做出科学的财务决策,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企业所能承受的限度之内,努力提高企业的收益,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
一、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外汇风险
1.外汇风险的定义和分类。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外汇风险是指因汇率变动,公司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收入和支出的价值量增加或减少,从而发生损失或收益的不确定性。在进行财务管理及经营的全过程中贯穿着国际资本的流动,跨国公司不可避免地会在国际范围内收付大量外汇或拥有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债务。一旦汇率发生变动,,将会给公司运用外汇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外汇风险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1)交易外汇风险。交易外汇风险是指企业对外投资及经营中以确定的外汇进行交易,在交易与价格结算期间内,因汇率发生变动影响企业收入或支出金额的可能性。交易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己经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应付款项目。
(2)会计风险。会计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使企业的资产价值在进行会计结算时可能发生的损益。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企业的外币资产、负债、收益和支出等,均需转换成本国货币来表示。境内母公司在每一个会计年度期末需将境外投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合并成汇总报表,在将子公司报表以东道国货币计价的会计科目折算成母国货币的过程中,由于汇率变动有可能给境外企业带来损失。由于外汇市场的汇率频繁波动,使会计账目中的本币数也会发生相应变动,给企业带来损失或收益。
(3)经济外汇风险。经济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引起境外投资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业务现金流量可能发生变动而产生的经济损益的风险。
2.外汇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措施有以下几点:
(1)管理策略。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建立外汇市场情报系统,及时掌握外汇汇率现状和预测汇率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司具体投资行为做好预测工作。(2)生产策略。公司应选择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地域并通过灵活的采购政策,以抵制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获得生产上的相对成本优势。同时加强研发力度来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维持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减少外汇风险影响。(3)市场策略。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调整产品定价、促销以及多元化等市场策略来规避外汇风险。
二、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管理风险
1.管理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1)组织风险。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面临与本国截然不同的经营环境,内部组织机制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冲突再所难免。无论企业由于惰性而保持原来的组织结构,还是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而变革,都必然充满风险。这种风险的表现形式随着企业对外投资成长阶段的不同而变化,依次表现为领导权风险、自风险、控制权风险、组织作风风险和企业再造风险
(2)财务管理风险。企业对外投资不仅包括实业投资,也包括金融投资,在此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所涉及的内容复杂,包括资金的来源管理、资金的运用、境外筹资管理等各个方面,加上企业会计制度与东道国制度或是国际惯例的差异,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也相当复杂。
(3)人力资源风险。企业的人力资源投资是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形式之一。投资的内容主要包括员工招聘投资、培训投资、福利和社会保障投资、劳动力配置投资等多个环节。与企业物质投资风险不同的是,人力资源风险不仅来源于市场,更主要来自于主观因素。
2.管理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
(1)管理制度风险防范。第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进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方式;第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强化国内母公司对境外投资企业的控制;第三,加强企业的外部监督和约束,降低资产经营风险。
(2)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策略。第一,建立财务风险的审查制度,确定海外投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第二,依据风险的类型,选择适当的资本结构,强化资金流动的管理;第三,强化资金融通的管理;第四,选择多个投资方案的组合,利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财务方法防范风险。
(3)人力资源风险与文化风险的防范。第一,重视跨文化理解与沟通;第二,创建共同的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第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第四,利用外部资源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三、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经营风险
1.经营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1)宏观经济风险。宏观经济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宏观经济运行失调,发生不景气变动,出现如通货膨胀、债务危机、经济衰退等现象,从而给外国投资者带来经济损失。东道国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同时也反应其政治风险的大小。
(2)微观经济风险。即商业风险,是指由于境外投资企业微观经营环境如市场、价格、汇率等因素的变化给企业投资造成损失的可能。微观经济风险与东道国经济或产业的竞争程度和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与应变紧密相关。主要有市场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价格风险等等。
(3)企业运营风险。企业运营风险是指海外投资企业自身由于对海外投资项目的选择、论证以及在市场开拓和决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出现偏差而引发的运营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市场进入风险。由于国际营销环境的错综复杂,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国家间文化的差异,任何境外投资企业不可能完全适应市场的要求。因此,如何选定目标市场,以何种模式进入目标市场,这一过程必然充满风险。第二,产品风险。是指企业产品在开发过程和其后的商业化过程中因受产品的各个层次因素和与产品相关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产品价值波动的不确定性。
2.经营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
(1)系统分析财务管理的经营环境。由于我国跨国公司普遍缺乏财务管理的经验,因此在财务管理的时候首先一定要重视项目投资前的可行性分析,必须做到对海外市场的经营环境的全面分析和评估。评估重点在于对企业在东道国经营影响重大的经济政策、制度的稳定性,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的质量,社会环境,法律体系,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各方面因素。其次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选择东道国大型竞争对手不太重视的产品市场,以优异的质量和合理的价格打开市场,条件成熟后,进一步进入主导产品市场。在区域策略上,先选择竟争对手势力薄弱的周边市场,积累经验和实力,然后向核心市场发展。
(2)培养公司全球业务活动的整合能力。我国跨国公
司财务管理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贸易、资源开发和制造业等全球性产业,这在客观上需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对生产、经营和管理进行有效的协调,以获得全球竞争效率,降低经营风险。通过对企业全球资源的整合,可以更好的利用国际机会,通过利用海外子公司与国内母公司的整体优势和有效协调增强应对风险和危机的综合能力。
(3)建立全球学习能力。跨国公司为保持在海外市场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和危机,必须形成自己的全球学习能力。我国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者必须以一种不断质疑、挑战、激励和创新的态度,促使企业整体积极面对市场的变化,保持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里的忧患意识和替觉意识。
四、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风险
1.技术风险的定义和分类。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市场上竞争各方由于技术水平的差异,从而产生竞争优势的高低。技术水平低的国家或地区会出现由于缺乏技术而产生的风险。这种风险是竞争中各方在创造和使用技术后产生的不平衡风险。其实质是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技术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导致企业技术研发、取得和运用活动中的失败、中止、延期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1)产品开发风险。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需要根据东道国市场需求的特点,开发相应的产品。而新产品的开发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无论是自行开发还是合作,是购买还是引进关键技术,都是高风险的项目。特别是当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产品开发风险很大。
(2)技术保护风险。技术是一个企业的生命,但由于受到东道国或第三国相关企业、组织和个人非法的侵害,境外投资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会遭受巨大损失。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技术保护主要通过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来进行。但如果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力,企业就会面临技术外泄的巨大风险。同时企业专有技术是无法通过法律形式保护的,因为其技术内容和诀窍处于机密状态,不能让其他经营机构知晓。但企业在技术管理上的漏洞往往会被利用,竞争对手会利用对方企业少数人的疏忽大意或功利心理,采取各种办法达到窃取技术机密的目的。
(3)技术引进风险。技术产品存在无形损耗,因此先进技术也只能在一定时间内才能发挥效用。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引进技术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一哄而上,重复引进:对引进的技术项目不加论证,导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技术开发后,应用效果并不明显;引进的技术作价过高而且成熟度低:技术合同落入专利保护期或专利循环等不利于企业的境地;使用许可技术生产的产品受到返销限制,造成企业法律上的侵权。
(4)技术壁垒风险。技术壁垒风险是指一国或地区以维护国家及地区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措施。技术措施越来越多的被用作贸易和投资的保护手段来限制国外商品和投资对本国产业的冲击,技术壁垒己成为实施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高级形式,已经成为各国企业对外投资不可忽视的重要风险之一。
2.技术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
(1)重视技术研发、转移、保护等方面的论证和咨询。对外直接投资总是伴随技术的输出,从而涉及到专利、专有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保护。因此,在技术外移之前,应该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法律专家、财务专家、投资专家等对投资项目中的技术方案进行先进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的可行性论证,充分估计技术实施后的问题和困难,对结果进行预测。超级秘书网
(2)健全技术开发和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行为,防止其操作失误造成的风险和损失。特别是对人员接触机密技术、携带资料出入、样品送检、技术交流、技术档案借阅、技术机密和商业机密的管理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提高技术研发的关键科研人员的待遇,防止人才流失带来的技术流失。
(3)加强投资项目的技术保险。对于风险较小、无法投保的技术项目,对我投资的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投资赢利水平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保险基金以补偿可能发生的损失。对风险较大的技术项目,则需要去东道国或母国保险公司投保。同时,为降低境外技术风险程度,还可以选择资信好的东道国企业进行联合技术研发,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部分转移技术风险。
(4)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技术壁垒的风险。首先加快产品和技术的国际标准化进程,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素质和质量,产品按国际标准生产,考虑以国际先进技术标准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并积极参与国际上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工作。其次,加强与国内和国外技术咨询机构的联系,及时了解东道国技术壁垒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薛媛媛: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及其选择[J].技术经济,2003,(02)
关键词:跨国公司财务风险管理
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它是指经营主体对其理财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以经济合理可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保障理财活动安全正常开展,保证其经济利益免受损失的管理过程。财务风险的实质就是企业财务成果的风险和财务状况的风险,是企业未来财务收益不可能实现的概率。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的实质,就是在财务风险和财务收益之间进行权衡,以便能做出科学的财务决策,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企业所能承受的限度之内,努力提高企业的收益,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
一、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外汇风险
1.外汇风险的定义和分类。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外汇风险是指因汇率变动,公司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收入和支出的价值量增加或减少,从而发生损失或收益的不确定性。在进行财务管理及经营的全过程中贯穿着国际资本的流动,跨国公司不可避免地会在国际范围内收付大量外汇或拥有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债务。一旦汇率发生变动,,将会给公司运用外汇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外汇风险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1)交易外汇风险。交易外汇风险是指企业对外投资及经营中以确定的外汇进行交易,在交易与价格结算期间内,因汇率发生变动影响企业收入或支出金额的可能性。交易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己经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应付款项目。
(2)会计风险。会计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使企业的资产价值在进行会计结算时可能发生的损益。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企业的外币资产、负债、收益和支出等,均需转换成本国货币来表示。境内母公司在每一个会计年度期末需将境外投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合并成汇总报表,在将子公司报表以东道国货币计价的会计科目折算成母国货币的过程中,由于汇率变动有可能给境外企业带来损失。由于外汇市场的汇率频繁波动,使会计账目中的本币数也会发生相应变动,给企业带来损失或收益。
(3)经济外汇风险。经济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引起境外投资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业务现金流量可能发生变动而产生的经济损益的风险。
2.外汇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措施有以下几点:
(1)管理策略。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建立外汇市场情报系统,及时掌握外汇汇率现状和预测汇率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司具体投资行为做好预测工作。(2)生产策略。公司应选择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地域并通过灵活的采购政策,以抵制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获得生产上的相对成本优势。同时加强研发力度来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维持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减少外汇风险影响。(3)市场策略。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调整产品定价、促销以及多元化等市场策略来规避外汇风险。
二、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管理风险
1.管理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1)组织风险。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面临与本国截然不同的经营环境,内部组织机制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冲突再所难免。无论企业由于惰性而保持原来的组织结构,还是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而变革,都必然充满风险。这种风险的表现形式随着企业对外投资成长阶段的不同而变化,依次表现为领导权风险、自风险、控制权风险、组织作风风险和企业再造风险
(2)财务管理风险。企业对外投资不仅包括实业投资,也包括金融投资,在此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所涉及的内容复杂,包括资金的来源管理、资金的运用、境外筹资管理等各个方面,加上企业会计制度与东道国制度或是国际惯例的差异,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也相当复杂。
(3)人力资源风险。企业的人力资源投资是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形式之一。投资的内容主要包括员工招聘投资、培训投资、福利和社会保障投资、劳动力配置投资等多个环节。与企业物质投资风险不同的是,人力资源风险不仅来源于市场,更主要来自于主观因素。
2.管理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
(1)管理制度风险防范。第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进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方式;第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强化国内母公司对境外投资企业的控制;第三,加强企业的外部监督和约束,降低资产经营风险。
(2)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策略。第一,建立财务风险的审查制度,确定海外投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第二,依据风险的类型,选择适当的资本结构,强化资金流动的管理;第三,强化资金融通的管理;第四,选择多个投资方案的组合,利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财务方法防范风险。
(3)人力资源风险与文化风险的防范。第一,重视跨文化理解与沟通;第二,创建共同的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第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第四,利用外部资源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三、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经营风险
1.经营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1)宏观经济风险。宏观经济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宏观经济运行失调,发生不景气变动,出现如通货膨胀、债务危机、经济衰退等现象,从而给外国投资者带来经济损失。东道国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同时也反应其政治风险的大小。
(2)微观经济风险。即商业风险,是指由于境外投资企业微观经营环境如市场、价格、汇率等因素的变化给企业投资造成损失的可能。微观经济风险与东道国经济或产业的竞争程度和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与应变紧密相关。主要有市场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价格风险等等。
(3)企业运营风险。企业运营风险是指海外投资企业自身由于对海外投资项目的选择、论证以及在市场开拓和决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出现偏差而引发的运营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市场进入风险。由于国际营销环境的错综复杂,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国家间文化的差异,任何境外投资企业不可能完全适应市场的要求。因此,如何选定目标市场,以何种模式进入目标市场,这一过程必然充满风险。第二,产品风险。是指企业产品在开发过程和其后的商业化过程中因受产品的各个层次因素和与产品相关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产品价值波动的不确定性。
2.经营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
(1)系统分析财务管理的经营环境。由于我国跨国公司普遍缺乏财务管理的经验,因此在财务管理的时候首先一定要重视项目投资前的可行性分析,必须做到对海外市场的经营环境的全面分析和评估。评估重点在于对企业在东道国经营影响重大的经济政策、制度的稳定性,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的质量,社会环境,法律体系,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各方面因素。其次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选择东道国大型竞争对手不太重视的产品市场,以优异的质量和合理的价格打开市场,条件成熟后,进一步进入主导产品市场。在区域策略上,先选择竟争对手势力薄弱的周边市场,积累经验和实力,然后向核心市场发展。
(2)培养公司全球业务活动的整合能力。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贸易、资源开发和制造业等全球性产业,这在客观上需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对生产、经营和管理进行有效的协调,以获得全球竞争效率,降低经营风险。通过对企业全球资源的整合,可以更好的利用国际机会,通过利用海外子公司与国内母公司的整体优势和有效协调增强应对风险和危机的综合能力。
(3)建立全球学习能力。跨国公司为保持在海外市场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和危机,必须形成自己的全球学习能力。我国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者必须以一种不断质疑、挑战、激励和创新的态度,促使企业整体积极面对市场的变化,保持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里的忧患意识和替觉意识。四、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风险
1.技术风险的定义和分类。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市场上竞争各方由于技术水平的差异,从而产生竞争优势的高低。技术水平低的国家或地区会出现由于缺乏技术而产生的风险。这种风险是竞争中各方在创造和使用技术后产生的不平衡风险。其实质是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技术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导致企业技术研发、取得和运用活动中的失败、中止、延期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1)产品开发风险。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需要根据东道国市场需求的特点,开发相应的产品。而新产品的开发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无论是自行开发还是合作,是购买还是引进关键技术,都是高风险的项目。特别是当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产品开发风险很大。
(2)技术保护风险。技术是一个企业的生命,但由于受到东道国或第三国相关企业、组织和个人非法的侵害,境外投资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会遭受巨大损失。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技术保护主要通过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来进行。但如果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力,企业就会面临技术外泄的巨大风险。同时企业专有技术是无法通过法律形式保护的,因为其技术内容和诀窍处于机密状态,不能让其他经营机构知晓。但企业在技术管理上的漏洞往往会被利用,竞争对手会利用对方企业少数人的疏忽大意或功利心理,采取各种办法达到窃取技术机密的目的。
(3)技术引进风险。技术产品存在无形损耗,因此先进技术也只能在一定时间内才能发挥效用。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引进技术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一哄而上,重复引进:对引进的技术项目不加论证,导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技术开发后,应用效果并不明显;引进的技术作价过高而且成熟度低:技术合同落入专利保护期或专利循环等不利于企业的境地;使用许可技术生产的产品受到返销限制,造成企业法律上的侵权。
(4)技术壁垒风险。技术壁垒风险是指一国或地区以维护国家及地区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措施。技术措施越来越多的被用作贸易和投资的保护手段来限制国外商品和投资对本国产业的冲击,技术壁垒己成为实施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高级形式,已经成为各国企业对外投资不可忽视的重要风险之一。
2.技术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
(1)重视技术研发、转移、保护等方面的论证和咨询。对外直接投资总是伴随技术的输出,从而涉及到专利、专有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保护。因此,在技术外移之前,应该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法律专家、财务专家、投资专家等对投资项目中的技术方案进行先进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的可行性论证,充分估计技术实施后的问题和困难,对结果进行预测。
(2)健全技术开发和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行为,防止其操作失误造成的风险和损失。特别是对人员接触机密技术、携带资料出入、样品送检、技术交流、技术档案借阅、技术机密和商业机密的管理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提高技术研发的关键科研人员的待遇,防止人才流失带来的技术流失。
(3)加强投资项目的技术保险。对于风险较小、无法投保的技术项目,对我投资的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投资赢利水平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保险基金以补偿可能发生的损失。对风险较大的技术项目,则需要去东道国或母国保险公司投保。同时,为降低境外技术风险程度,还可以选择资信好的东道国企业进行联合技术研发,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部分转移技术风险。
(4)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技术壁垒的风险。首先加快产品和技术的国际标准化进程,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素质和质量,产品按国际标准生产,考虑以国际先进技术标准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并积极参与国际上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工作。其次,加强与国内和国外技术咨询机构的联系,及时了解东道国技术壁垒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薛媛媛: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及其选择[J].技术经济,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