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计算机技术的就业方向范文

计算机技术的就业方向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计算机技术的就业方向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计算机技术的就业方向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随着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逐步推进,国家对计算机专业尤其是信息技术方向本科生的人才需求日益加大,这无疑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的培养模式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各类合格专门人才的基本保证,是适应高等教育内在发展规律及其弥补其自身发展缺陷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自身最优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高校在激烈的教育人才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地方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骨干力量,是培养地方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人才的主要场所,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根据地方经济对信息技术人才需求的实际状况,深化改革,扬长避短,构建地方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探索地方院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1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人才培养模式”一词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1]。虽然当前教育界对其没有一致认同的定义,但是一般都认为其具有综合性、特殊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具有特定的组合形式、操作原理和运作方式以及特定的指向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在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某种能够稳定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2]。就构成要素而言,它主要包括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和方法要素。就高校具体操作层面而言,它包含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等要素。由于不同地区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结构、地理环境、发展战略及优势、发展方式和途径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质量要求也各不相同;产业结构及地理环境的不同更是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高等学校的学科结构;经济的发展战略和方式的差异也会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产生直接影响。

1.2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提出新要求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国家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应用特别是软件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山东省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助推器。然而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数量、质量与市场需求却存在偏差,这就为高校如何进行本领域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1) 知识要求。作为地方院校培养的学生,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具体到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IT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软件开发、信息化建设等相关工作。为了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适应毕业后的岗位要求,学生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的同时,需要强化软件编程等直接与岗位需求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学习。

2) 能力要求。计算机学科是一个发展迅速且应用面广的学科,要求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科技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

3) 素质要求。计算机相关领域的科技人才应该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学校应加强对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

因此,如何建立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开发和多媒体技术开发的信息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便成为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当务之急。

2地方院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一般思路

2.1地方院校的特征

地方院校是指地理位置位居一方,经费、人事等事务由地方政府直接管理的院校。它不仅具有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基本职能,而且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特点。这就必然要求地方院校的办学,一方面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科研工作应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以人才培养为宗旨,与教学相结合;再次,从院校自身发展而言,要通过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促进自身形成人才培养和办学机制方面的特色,从而在激烈的教育人才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在高等教育大系统中取得应有的地位[3]。目前,就地方综合性大学而言,普遍具有“规模大、人数多、层次多”等特点,它们往往既招收本科二批次的学生,又招收独立学院或中外合作办学的三批次学生,既开展研究生教育,又开展本科教育,有些甚至还开展专科(高职)教育。综合性大学的属性又决定这类学校具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特点,不同学科之间有着不同的教学特点。因此,积极进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是地方综合性大学对社会人才需求变化所做出的必然回应。

2.2专业人才培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着力抓好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

作为信息技术专业的合格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只有有了较深厚的基础,才能在计算机领域展示出比其他专业学生强得多的优势,才能具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更强的学习能力。为此,地方院校一般都会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强化基础理论,突出专业优势,将计算机科学方向所有核心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为学生下一步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强化实践教学,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适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是困扰学生及用人单位的一个普遍问题。地方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改变传统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增强实习、实验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同时,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环境,通过实际项目的模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改革考核形式,更多地通过课程实验和成果来考核,鼓励在实验中的创新。另一方面,地方院校也正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建立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组织更多的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帮助自己定位,认清并发挥自身优势,为今后顺利地进入工作做好铺垫。

3) 优化课程体系,适应多元化市场需求。

长期以来,教学模式单一、专业课程凌乱、教学内容陈旧,是多数地方院校信息技术专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地方院校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结合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实际特点与资源特色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及时淘汰已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内容。同时,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适应科技发展的知识基础与结构要求,又要符合课程间的逻辑关系。

4)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从信息技术专业学生毕业的反馈状况来看,一般来讲,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身体心理素质、广泛的人文素养及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组织协调能力的毕业生,是备受市场青睐的。所以,地方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除了设置必需的专业课程外,通常增设实用协作、公关礼仪、社会职业道德等经济类、管理类的选修课程,注重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不但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强调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养成,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独立工作和指挥管理能力的培养,力争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3济南大学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实践

济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始建于1989年,现为济南大学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1个省级重点强化建设学科,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近年来,在学校、学院大力支持及相关专业的积极配合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按照“实基础、重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逐步构建了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技术方向的实际情况,适应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现状,寻求信息技术方向建设特色是我专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根据对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认识,济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认真学习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4]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分层次、分类型人才培养的机制,确定了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项目建设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组科学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构建校企合作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逐步提高济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山东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提高专业办学的知名度,使专业教学在同类高校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3.1创新信息技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依托山东软件产业服务平台,专业对接产业,企业入学校,学校进企业,形成产学利益共同体,实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企业工程应用的有机融合。拓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拓宽学院的教学空间和学生的学习空间。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积极推行与企业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产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根据专业的特点,在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推行“专业+方向+企业”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2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依照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4]及山东省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我院制定了相应的专业培养方案。

1) 理论教学。

在试点专业培养方案中,我们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进一步整合与优化了课程资源,注重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注意避免知识点的重复和缺失;既兼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要求,又兼顾山东省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现状,构建与实施了核心与多元的课程体系。说明如下:

课程是载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5]。按照课程性质与功能,我们将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外语课。

(1) 通识教育课。通识教育课程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基本的科学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主要由全校性必修公共基础课(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概论、大学体育、大学英语、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大学写作)和全校性通选课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学分及学习要求以学校规定为准。

(2) 专业核心课。其功能是构建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及技术应用的基础平台,包括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等17门核心课程,符合《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4]的要求。

(3) 专业方向课。是指构成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的知识、技能与技术方面的课程,含4个方向的内容。包括基于.NET系统设计方向、基于Java系统设计方向、嵌入式系统设计方向和多媒体应用技术方向,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多元化的需要。

(4) 专业外语课。进一步加强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在基础外语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聘请有外包软件开发经历的工程师进行专业外语的教学(IT英语、IT日语、IT会话),以及在专业技能方面开设企业开发流程课程,以满足山东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

试点专业整体课程体系按照170总学分设计。16个课堂学时或32个实验学时对应1学分。课程体系设计贯穿“理论、技术、工程、服务”的指导思想,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掌握广泛技术,优化工程思想,以服务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

2) 实践教学。

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多元化产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机制,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并根据项目需求设计课程、组织教学,形成产学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按照“基础课程实验、综合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开放型实验”四个层次,我们构建模块化、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注重知识“内化”后向能力转化,实施“一体化、全过程、分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达到学与用、理论与实践的融通,解决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问题。

(1) 实施“课题工作+课程学习”的教学方式。在“知识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统一的、开放的、课内外综合化的课程观指导下,让学生在第一学段选专业的时候,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课题,并围绕该课题一直作好探究性研究,并可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2) 构建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预就业”模式,根据企业的需要可以进行“课程置换”;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预就业企业实习,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3) 发挥实验学分与创新学分的“杠杆作用”,从学分和课时上为实践教学的开展留出足够的空间,如开放实验、创新训练。

(4) 实施了情境体验、合作学习、问题探究的教学方式,包括认知实习、仿真实验、小组合作研究、论坛沙龙、“学习圈”等。

相关专业课总学时为2312+1400,其中授课学时为1712,实验学时为600,集中实践35周(1400学时),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53.9%。

同时,为了加强试点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之余,学院积极举办各种校园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如“挑战杯”、“电脑节”。与此同时,成功组队参加全省全国的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山东省软件设计竞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5年,共有72位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励59项。系列学生科技活动的成功开展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充分发挥了其创新潜质,提高了其“情商”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德、智、体诸方面充分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3专兼结合,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师资结构与水平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试点专业以“引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为原则,从三方面提高师资教学水平。

一是“走出去”,使校内教师特别是专业课程和实验课程教师深入到企业实践中,参与到企业的研究课题和工程实践中,掌握企业的技术发展动态。在服务企业的同时,教师提高了自身的工程能力。这样有利于为课堂教学提供可靠的工程背景。

二是“请进来”,将优秀企业家、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请进实践教学过程中,聘他们为实践教学教师,设立工程实践讲座,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

三是专业课程的“双师制”,既有主要负责理论教学的教师,又有主要负责实验与实践教学的教师,达到师资力量“1+1>2”的效果。

我们注重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合理配置,构建适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运行需要的教师引进、培养、评价及聘用体系,加大师资引进、培养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近5年中,我们引进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3名,引进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专业骨干教师5名。通过派遣国外培训,参加国内学术研讨等途径,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通过参加国内学术研讨,参加各类培训等途径,培养了8名骨干教师。通过选派教师有计划地到企业实习锻炼等途径,重点培养双师素质教师15名。

3.4打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试点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有规划地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本着前沿技术实验室与常规技术实验建设并举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开放的、较先进的实验环境和设备。目前,我们建有计算机基础实验室、数字电路实验室、组成原理实验室、网络技术实验室、应用系统开发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Intel多核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和研究室配套建立了实验室的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了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等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网络化。它们承担了大部分专业课程的实验任务,在试点专业本科教学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我们制定了完善的学生实践环节的实践计划,利用政府投资和省、学校投资,建设了山东中创、山东浪潮、北京中软国际、北京双体等校外实训基地。同时,为满足山东省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积极推动人才工程的实施,济南大学依托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制定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计划,于2007年9月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采用课程置换的方式开展软件外包培训试点工作,并于2008年7月建立济南大学服务外包实训基地。

济南大学服务外包实训基地着重于学生外语、软件开发技能的培养,同时采用授课、讲座、论坛等形式,使学生了解、熟悉外包企业的文化和技术规范,力求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外包企业的需求,为山东省软件外包企业输送更加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3.5优化教学资源建设

1) 教材建设。

本专业非常重视教材建设。依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院专门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的学术教学带头人及有长期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共同探讨、研究,推选出与课程衔接紧密并具时代性、科学性、多样性、综合性特征的国内外优秀教材;同时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规范化,能为构建示范性课程体系服务的自编教材或讲义。目前,团队成员共出版教材十余部,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十一五”规划教材)和《信息技术基础》分别于2009年获得山东省优秀教材一等奖和二等奖。

2) 课程、专业建设建设。

几年来,结合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工作,试点专业遵循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立足本专业教学过程特点,重新审视了教学内容。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以新技术和新知识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注意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和配合,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进行了课程的重组和整合。我们减少了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门数和内容重复,提高了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强调启发式教学,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并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有限的课程覆盖日益增长的知识面,逐步取得了一定数量的教学成果,并建成了一批教学水平高、教改效果优秀的课程,其中“C程序设计”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编译原理和数据库系统原理被评为济南大学精品课程。

经过近三年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摸索实践,济南大学信息学院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成效初现,培养的人才适应性显著提高,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得到了学校、社会的广泛认同与好评。

4结语

作为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信息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一直进行着实践与探索,在服务山东省地方经济建设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的要求相比,我们仍存在着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发展与壮大过程中仍需继续加强。我们的构想如下:

1) 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制定科学、合理、完整、互相衔接并且在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其他环节上层次清晰的课程体系,继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与企业所需人才的无缝对接。

2) 进一步探索创新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培养人才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更好地发展,具备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肖化柱,邓玲. 地方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5):87-90.

[2] 金佩华,楼程富. 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34-36.

[3] 郑亚娟. 试从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来探讨地方高校的发展[J]. 黑龙江高等研究,2004(5):4-6.

[4]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陈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16):55-60.

Research of Talents Training Pattern for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jor in Regional Colleges

――Analysis of Exploration for Computer Application Talents Training i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of University of Jinan

LIN Yongzheng, ZHOU Jin, DONG Jiwe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250022, China)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任何一门专业或者技术都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法则,这也是人才培养最基本的原则,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学科历史并不太长,却是时下极为热门的领域,计算机技术带动下的各个行业更是对相应人才的需求出现井喷的情况。当然系统性学习计算机技术是有一定难度的,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将来的就业方向。同时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是同等重要的,计算机科学本身是通过不断试错形成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科学的完善,在计算机科学上体现得非常充分。

1计算机专业概述

计算机专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及,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对计算机专业教学和就业都存在误区,所以对计算机专业进行概述很有现实意义。专业学科的分析需从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分析、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发展历史以及就业方向等几个维度介绍,才能完整展示设置本专业的意义。

1.1专业分析

现阶段,我国计算机专业主要分为3大类:计算机基础专业、偏理工科的计算机专业、偏文科艺术类的计算机专业。1.1.1计算机基础专业本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在于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及操作原理,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培养其基本操作能力,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企事业单位的系统维护。1.1.2偏理工科的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科学本身就是应用型极强的学科,特别是科学高速发展时期,新科技新技术层出不穷,大众生活深受技术的影响,所以偏理工科里的计算机专业涉及面广,涉及深度较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整体上学习难度较大,比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1.1.3偏文科艺术类的计算机专业这类专业的兴起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手工作画设计逐渐被计算机代替,解放了部分人工[1]。虽然人力资源得到解放,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最大的难度源自创意设计。在掌握设计基础和计算机基础后,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创造最完美的草图,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电脑绘画、电脑制作、网页设计等各种与设计有关的理论都需要涉及。

1.2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

计算机专业延展性极强,与其他学科交叉较多,所以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是本专业重点培养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电商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专业与移动互联网以及电商经济的融合是未来发展趋势。基于此,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架构、原理及实验方法,并能进行相关软硬件的开发。所以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还需加以其他专业知识的辅助,比如经济管理学以及人文知识等,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触类旁通。另外在能力方面,还需要加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挖掘潜力,培养创新思维。

1.3发展历史

素质教育背景下,新的教学大纲加入了对学科历史的介绍和考察,计算机本业也是如此。以往教师和学生大多把大量教学时间用于理论和实践上,缺乏对学科本身人文知识的了解,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就计算机专业而言,发展历史是让学生理解本专业的最佳途径,这也是基础教育理应提供给学生的。研制计算机最早是基于军事目的,这本属常识,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却是冷知识,这种现象值得深思。1.4就业方向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所学专业与就业行业并不完全具有相关性,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并不少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论与实际不匹配。作为理论性强与实践性强的专业,不少教师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忽视了计算机专业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发展迅速。摩尔定律曾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业定律,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工业体系也开始对摩尔定律形成挑战,所以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师在教学时,除了对经典理论进行讲解之外,还需要为学生讲解行业内最新的发展动态,以免就业时开倒车。

2计算机技术的概述

2.1计算机技术的定义

计算机技术其实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可把计算机技术分为:系统技术、部件技术以及组装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外延会更加丰富。2.1.1系统技术大众对系统技术应该是最为熟悉的,几乎每天都会使用系统技术进行相关操作,只是对普通人而言,并不会去系统学习系统技术的分类。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系统技术是学习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系统技术可分为:系统结构技术、管理技术、维护技术以及应用技术。系统技术的作用是使计算机更有效率地运行。管理技术的作用在于让计算机的硬软件能够高度匹配,高效率地处理指令,维护技术的作用在于维护计算机安排,预防和处理可能发生的网络风险。应用技术的作用在于将程序完整的推向实际应用。2.1.2部件技术计算机是非常复杂的电子设备,而组成计算机的最基本单位叫作电子元件,计算机能够从军事领域转为民用领域,离不开电子元件的巨大进步,生产工艺以及设计的突飞猛进,使计算机体积大大减少,为微型计算机的诞生提供了前提,同时由于其降低了使用门槛和费用,为计算机的普及奠定基础。具体而言,部件技术包括运算与控制技术、信息储存技术、输出输入技术。运算与控制技术处于根本地位,中央处理器代表这个计算机的处理能力,运算算法的优化以及指令重叠、开行以及缓冲储存器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微程序处理能力。再者,信息储存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具有关键作用,MOS储存技术的诞生淘汰了前一代低功率的产品,同时在设计、价格和功耗方面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还有就是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技术,计算机在于人机交互,人类创造了程序,如果需要计算机执行相关指令,就需要通过媒介传导,一系列外设逐渐流行并被大众使用,键盘和打印机就是典型代表。2.1.3组装技术计算机的组装具有较大难度,由于计算机本身涉及元器件较复杂,不仅包含硬件软件,还包括不同厂家产品的适配问题和器件涉及的规范化问题。主机是计算机温度较高的区域,特别是靠近中央处理器的区域,如果组装过于靠近该区域,其元器件的稳定性就会大打折扣,灰尘的集聚不仅不利于散热甚至有可能导致主板短路。所以如何最佳地规划制冷是组装技术需要突破的。另外随着元器件体积越来越小,信号延迟的弊端开始显现,组装密度同样也需要突破。

2.2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

计算机技术的提出在计算机发展初期为混乱的制造体系提供了参照的范本,比如诺依曼体制的技术逻辑在现阶段的技术开发商已经显得不太适用[2]。那么新技术的提出将会对整个行业进行重塑,新的生产标准和新的算法逻辑的提出,将推动计算机行业大规模变革。当然,技术的产生源于需求的强劲,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电商经济对大众生活的渗透越来越高,计算机技术与移动互联网融合速度正在加快,新的技术背景和市场需求,将促使计算机技术迭代频率加快,这也要求学生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还需要发挥创造性思维,敢于提出自己的技术解决方案。

3结语

第3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 基础教学改革 实施路径 网络信息化

当前我国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逐渐趋向于技术型,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我国就业环境十分严峻,许多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挣不断提高,以往的依靠力气吃饭的工作理念正在被改变,在如今我国网络信息化的新时代,想要找到理想的工作,只有跟上时代的潮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而在当前高职院校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不重视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浮于表面,并没有将理论与实际进行联系,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本文主要对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改革内容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代社会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导的科技社会,网络信息化充斥社会的各个行业,假如不懂计算机技术,在求职、工作的过程中都会面对这巨大的困难,而当前高职院校在学生质量上相对于本科大学要有着一定的差距,选择高职院校就读,一般是为日后的就业所考虑,因此,学生更加关注专业课的学习,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一般是抱着走过场的态度来应付相关的计算机考试,真正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极地,这也导致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技术教学没有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日后就业中也经常因为计算机知识掌握较少而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影响学校计算机教学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以及学生本身的学习态度等。高职院校一般是为社会培养单方面人才的教育机构,专业指向性较强,对于计算机基础并没有较为准确的定位。学校在设定计算机课程时并没有意识到,无论学生日后就业时从事何种工作,都需要辅以一定的计算机技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对于社会人才的需求与要求并没有准确的定位,学生在高职院校中所学习的计算机知识相对于社会中所要求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来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距,因此,对于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改革已是十分必要。

二、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改革当前计算机教学的模式

在当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计算机教学模式上的问题。经笔者调查发现,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对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时,都存在着相同的问题,即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松散,这就导致在院校中所学习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实用性较低,并不能够应对当前社会中复杂多变的计算机处理问题。另外,学校中所开设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一般较为落后,而计算机技术更新很快,许多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在社会中并不能得到应用,因此,应科学地改革当前计算机教学的模式。

(二)优化当前计算机教学的环境

在进行计算机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便是计算机基础设施的建设,而高职院校由于受到政府投资的限制与计算机教学理念的影响,计算机基础设施的建设一般很难达到教学需求的要求,即使教学内容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常常会因为教学设备的短板而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计算机技术的最大特点便是更新换代时间极短,许多十几年前甚至几年前的教学设备针对当前的计算机技术教学已不适用,而计算机技术对于实践操作的要求十分重视,只有理论而不进行操作,无法真正地掌握计算机技术。

三、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实施途径

(一)计算机教学以就业为基础导向

学生就读与高职院校,大多是以就业为目标,与一本、二本大学相比,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等的专业人才与技术人才,要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导向并在其指导下,以实际应用与技术作为出发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计算机教学方案。

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要将教学改革与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与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日后的就业中能够熟练地运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在此同时,应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行业的需求,从技术性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努力将学生造就成为懂技术、懂管理还懂计算机操作的综合性社会人才,在日后的就业中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二)加强对于计算机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

想要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首先要培养创建一支具有着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良好的师资队伍使对于整个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根本保障,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上,应采取研究、实践、学习并进的方式,想要培养计算机教学师资队伍,应首先在专业教师中展开广泛地计算机教学交流,其次建立合理的教师培训制度,最终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培养出符合教学要求的现代化计算机专业教师。

四、总结

当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弊端,改革是为了适合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要。对于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应抓住改革的方向与重点,分析并探讨合理的改革路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水平,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求职。

参考文献:

[1] 白冰.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点及实施路径探讨[A].信息通信,1673-1131(2013)03-0137-02.

第4篇

【关键词】岗位需求;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

引言

计算机技术在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行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了应用最广泛的科学技术,对其应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当前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还远远不能达到岗位需求的满足水平,尤其在计算机应用细化分工的情况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难以与之相适应。培养与岗位需求的不对应,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而加强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1.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当前状况

各个生产行业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IT行业在我国迅速崛起,这客观上增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计算机人才的供应不足,也造成了大量的岗位空缺,而且处理不好,这个缺口会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不断增大[1]。另一方面,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人员出现找不到工作的问题,两个方面的困难造成了供求的断层,供与求不能实现对接。此外,企业中既缺少高级技术人才,职业工程师也不足,而这些职位人才主要由高职进行培养。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原因是计算机人才培养缺乏较高的实践性,与市场需求出现较为严重的脱轨,企业与高职培养之间的协作效果不佳,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尽管有相应的技术知识,但是不能适应岗位的实际操作,对岗位的技能相对缺乏。从高职毕业出来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严重不足,没有足够的应用经验,职业观念不强,这在企业的具体岗位工作中,会影响到工作的效率,对岗位需求的具体要求标准不能有效的达到。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加强对企业设置相关计算机岗位的调查,分析当前市场对计算机岗位需求的方向,结合实际,相应调整培养模式,才能加以对局面的扭转[2]。

2.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的途径

计算机岗位需求与人才培养不能实现有效的对接,造成了大量的岗位空缺与人才的闲置,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通过改革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加强培养的实践能力,增加人才的工作经验等来加以解决[3]。同时,要深入掌握市场动向,了解对计算机人才的具体需求要求,预测计算机人才的岗位设置方向,与实际加以结合,以提高培养针对性。加强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实践具体有以下几个途径:

2.1摸清岗位需求情况,确立培养改革方向

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不能盲目的进行,而是要通过实际的调查和认真的分析研究,摸清当前企业对计算机岗位的需求状况,实行有针对性的改革[4]。要采取多种办法如市场调研、与当地相关企业交流联系等,具体了解对各项计算机岗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招聘人才的要求等,实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其未来发展走向,进而确立正确的培养改革方向,避免多走弯路。例如,高职院校对当地区实行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了解与计算机相关行业的岗位需求情况、分析未来几年的需求状况,进而制定当前的培养方案,做出具体规划,并设计相应的课程,力求培训思路与岗位需求的接轨。在确立培养改革方向的过程中,结合当前及未来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同时,还要根据高职本身的结构特点进行综合设计,因为计算机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对岗位的需求也多种多样,任何一个高职院校都不可能全面涵盖这些行业。所以有根据自身培养专长,以及相应的设备资源等进行侧重培养,以集中力量,达到改革培养的效果。

2.2结合就业方向,设立对应培养目标

计算机技术不仅仅应用与IT行业,它以强大的优势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对计算机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这在岗位的需求上加打了竞争的力度,为高职计算机人才的就业无形中增加的压力。为了使高职计算机人才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就业需求,加强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以符合企业的用人需要,在培养上要加强与计算机应用就业方向的结合。不同的方向要求也不同,所涉及的技术应用侧重点也不同,因而在培训中要加以区别,结合不同的就业意愿,实行有侧重的培训方案。例如,对于企事业单位相关的动画、影视等的制作需求,对其培养要求除了符合国家教育总目标的条件下,增加理论、多媒体操作、应用等目标要求,并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紧密地根据培养目标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以促进目标的达成。当实际培训效果与设置目标相差过大时,应当及时调整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方式,不能降低与岗位需求相关的目标标准来实行调整,这样能够保证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够与实际岗位需求相适应,有助于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普及,对其相关岗位的设置日益精细化,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供求不对口的情形使得就业不够理想,岗位缺口很大。基于岗位需求,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实行改革,增强其实践性,迫在眉睫。探索新方法、创新形式,综合多方面因素加以提高改革人才培养的效率,使计算机人才培养与市场岗位需求相适应,是一项长期的、也是艰巨的任务。通过学校、企业等加强联系、合作等,相信能够在今后有很好的突破性进展,为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找到合适的出路。

参考文献:

第5篇

高校计算机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为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但是需要看到的是,高校计算机教育中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道德教育缺失当前。高校计算机教育中还是注重以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教育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培养和教育。这就造成了很多掌握高超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人才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迷失了自我。很多人为了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不惜沦为“网络黑客”。他们没有利用高超的计算机专业能力为社会造福。而是通过掌握的计算机技能进行网络犯罪,大肆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危害。

(二)教育理念滞后当前,计算机教育的重点是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可是现在很多高校的计算机教育。还是以传授计算机操作知识和技能为主。没有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生产的需要设置课程,教育理念严重滞后,无法适应学生就业的形势。而且,高校计算机教育培养的方向主要是技术人员。没有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培养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网络技术人才上。

教育理念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创新。

(三)教育方式落后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诸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载体和手段。而且各高校都配备了相当数量的计算机。可是,反观高校计算机的教学过程。很多高校计算机教师还无法真正掌握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无法发挥出高新技术教学手段的潜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使用原始的教学方式。还停留在黑板——粉笔、教案——课本的传统教学方式上,这也导致了教学的效果和作用大大下降。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成因分析

造成高校计算机教育滞后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使高校计算机教育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一)高校计算机教育发展无法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当前。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一切科技和经济活动的媒介和基础。也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竞争的焦点和核心。而且。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很多高新技术的应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革新和发展,而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对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感知不强。高校的教学与科技更新之间缺少接触的渠道和途径。使高校的计算机教育相对滞后,无法适应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现状。而且,高校的计算机教育水平受教学理念、师资力量、硬件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也无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短时间内完成更新。这些元素的更新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无法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同步。所以也就自然地造成了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滞后。

第6篇

(一)教育理念滞后

当前,计算机教育的重点是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可是现在很多高校的计算机教育,还是以传授计算机操作知识和技能为主,没有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生产的需要设置课程,教育理念严重滞后,无法适应学生就业的形势。而且,高校计算机教育培养的方向主要是技术人员,没有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培养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网络技术人才上,教育理念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创新。

(二)教育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诸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载体和手段,而且各高校都配备了相当数量的计算机。可是,反观高校计算机的教学过程,很多高校计算机教师还无法真正掌握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无法发挥出高新技术教学手段的潜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使用原始的教学方式,还停留在黑板———粉笔、教案———课本的传统教学方式上,这也导致了教学的效果和作用大大下降,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成因分析造成高校计算机教育滞后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使高校计算机教育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一)高校计算机教育发展无法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

当前,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一切科技和经济活动的媒介和基础,也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竞争的焦点和核心。而且,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很多高新技术的应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革新和发展,而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对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感知不强。高校的教学与科技更新之间缺少接触的渠道和途径,使高校的计算机教育相对滞后,无法适应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现状。而且,高校的计算机教育水平受教学理念、师资力量、硬件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也无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短时间内完成更新,这些元素的更新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无法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同步。所以也就自然地造成了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滞后。

(二)高校计算机教育发展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急切需求

第7篇

通信工程专业主要为研究信号的产生、信息的传输、交换和处理,以及在计算机通信、光纤通信,数字程控交换等方面的理论和工程应用问题。随着19世纪美国人发明电报之日起,现在通信技术就已经产生。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技术需要,通信工程专业成为了美国大学教育中的一门学科,并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得到迅速发展。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工程有着一些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硬软件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通信技术的工程原理,信息综合处理理论和技术,可以运用计算机系统研究对信息获取,交换,储存,变换传输处理,可以运用通过计算机等现代通信科研工具对现代通信系统,计算机通信网和程控设备等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的高级技术工程。

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计算机专业更加偏向于软件的学习,它对于通信时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的,首先学习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结合计算机进行仿真,可以对通信方面的理念有着更深刻具体的理解。再者,计算机技术偏向软件的特性,注定在以后的就业中,会更加实用,因此通信工程的学生很有必要加强计算机方面知识的学习。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也可通过计算机这一基础,学习一些通信方面的知识技能,为以后的就业铺下更广阔的道路。

目前通信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方向很广泛。具体毕业后可从事以下几种技术工程师:

1.移动应用产品经理;2、增值产品开发工程师;3、数字信号处理工程师;4、通信技术工程师;5、有线传输工程师。

从上看出,通信工程的就业面是很广的,通信工程的学生要想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必须以计算机技术作为自己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发挥通信方面信息的传输,交换,处理等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应用的普及,IT业的地位逐步提高,目前培训计算机技术的学校数不胜数,各大高校计算机专业也很热门,。就业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

1.计算机软件工程师,主要是指导程序员工作,参与软件工程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等过程,协助管理人员保证项目质量,负责工程中关键问题和技术难题。

2.计算机硬件工程师,主要工作是,对计算机硬件产品的设计,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发展趋势,区域市场管理,按照计划完成符合功能要求的和质量标准的硬件产品。

3.计算机网络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对系统软件开发,计算机网络维护,计算机硬件及游戏的开发。

计算机和网络是分不开的,二网络和通信业密不可分,所以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要想有着更广阔的道路,可以学习一些通信方面的知识,以求更好的发展。

通信工程与计算机在技术上的应用

(1)LED技术在通信计算机中的应用

一台电脑可置LED灯光的照射下,在没有网线连接和无线内置埠的情况下流畅的进行网络宽带连线。完成流览网页,播放视频等诸多网络功能,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房顶上LED照明灯。联通网络的信号正是通过LED灯光传输给电脑的。通过这种方式测算出的上网最大传输速率可以达到每秒2兆。有专家介绍,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LED照明已能够实现对多种电器的开关和调节的控制。

LED灯与传统照明设备不同,它不仅节能省电,也能够通过高速的开关动作,发出调制信号,完成资讯与指令的传输。每秒开关的速度最高可达200万次,所以不停的开关动作不会影响正常的照明使用。更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因为人的肉眼根本看不到这么快的频率变化。

(2)通信计算机工程在3G中的应用。

第8篇

【 关键词 】 计算机技术;数字艺术

Thinking Cause by the Calculator Technique and the Numerical Art Professional Relation

Li Ye

(Shaoguan Technician Institute GuangdongShaoguan 512023)

【 Abstract 】 In recent years, Guangdong province move professions, such as Man and meeting exhibition...etc. as newly arisen profession, Be in technician's college in the whole province carry on freely solicitting students, then province public finance to these profession carry on a homologous public finance subsidy, the student then dismisses school fees about two years.Province all levels technician's college in the Guangdong also mostly starts set up this profession to carry on solicit students and surely have among them some have already owned that type of profession to do to learn experience an above college for more than 10 years, also don't lack to multiply by policy east breeze to set up this professional college among them.

【 Keywords 】 computer technology; digital art

1 引言

近年来,广东省把动漫、会展等专业作为新兴行业,在全省技工院校进行免费招生,而多数新开设这类专业的院校,则把数字艺术类专业划归到了计算机相关专业下面,专业名称也有诸如计算机动画制作、计算机广告设计(会展方向)等叫法。韶关市技师学院开设这类专业已有五六年的历史,学院将这类专业划归到计算机相关专业下,所以在这里简单地谈一谈对计算机技术与数字艺术融合发展的看法。

本文并不想讨论把数字艺术设计划归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的合理性,毕竟从开设这一类专业比较早的高等院校的先例来看,高校亦是如此。在这一类专业出现之初,很多高校也将这一类专业放在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中,当然也有将这一类专业划归到艺术类专业中。那么从数字艺术产生过程来看,数字艺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可见,数字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离不开计算机相关技术。

从数字艺术的定义来看,广义上讲,广义的数字艺术就是数字化的艺术,比如以数字技术为手段的平面设计、以万维网为媒介传播的所谓“纯艺术”,甚至手机铃声等等,只要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都可以归类到数字艺术。数字艺术作品一般在创作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数字技术手段。数字艺术包括交互媒体设计、数字影像艺术、虚拟现实设计、新媒体艺术等。

交互媒体设计指以互动媒体为载体的设计,例如以万维网为载体的网页设计、网络游戏设计,以手机为载体的彩信设计、WAP设计、手机游戏设计等;数字影像艺术包括数字动画、DV电影、数字影视广告和片头等;虚拟现实设计是指数字博物馆、数字商城这样的虚拟空间设计;新媒体艺术对应传统美术、雕塑,是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和材料的纯艺术形式。

狭义上讲,狭义的数字艺术一般指的是用计算机处理或制作出和艺术有关的设计、影音、动画或其它艺术作品,相对于传统艺术作品,它在传播、存储、复制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称之为CG。从事数字艺术的人在我国也从量的变化提升到了质的变化,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同时也覆盖到了行业的各个层面。数字艺术是建立在电脑硬件和数字艺术软件基础之上的,所以数字艺术的发展也依附于它们。在这方面,有很多软件公司走在了前面,如Adobe软件公司、Autodesk公司等。Adobe数字艺术学院就是一个不错的数字艺术学习交流平台。

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计算机技术在数字艺术设计中的地位。计算机技术对于数字艺术来讲,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手段,是一种实现的方法。数字艺术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名合格的数字艺术行业从业者,应掌握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譬如说,图形图像软件的使用、动画剪辑软件的使用等。相对来讲,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数字艺术,譬如说图形界面的开发等。随着IT软件的开发量越来越大,对于界面设计人员的需求则更为突出,这一点从各大求职网站中的招聘广告中可以看到,尤其是对于既懂编程又懂界面设计的复合性人才更是情有独钟,这一点应引起广大IT人士的注意。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出计算机技术与数字艺术领域的交叉重合。

在国外IT公司里,总是离不开从事数字艺术专业从业人员,他们叫做“Graphic Designer”。Graphic Designer的工作稳定性很高,经济繁荣时期毫无疑问,即使经济下滑时期,仍不会有很大影响。以前几年为例,北美的大规模裁员浪潮,给高科技行业带来巨大冲击,放慢了高科技产品的开发速度,实际上它是对泡沫经济的反弹,不能彻底改变传统产业结构,也绝不能影响到设计领域。近几年,世界各国经济不景气,但是建筑业却高度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商业展示设计、装潢设计、商业广告设计等领域极其兴旺,大量职位虚位以待。随着各国的经济明显好转,产品开发的脚步正在加快,商业美术设计领域将进一步获得巨大发展,相对应的必然是需求大量专业人才,Graphic Design显然是具有灿烂的就业前景。

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可以把手中的智能手机看做是计算机技术的一种延伸。智能手机(Smartphone)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应用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地对手机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现在智能手机上可以安装各种不同的图形处理软件,这些软件的性能已经不逊色于早期计算机系统中的同类型软件,同时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设备中手触式的设计普及,从事美术艺术设计的人员完全可以把工作从纸张和画笔的工作环境下,移植到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工具的平台上,而且这样的平台相比较原始的平台具有更多的优势。

我们可以形象地把计算机技术与数字艺术看做基因的双螺旋,他们已经从合适的切入点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不分彼此。作为技工院校的教育来讲,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数字艺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新兴行业中,正是技工院校发挥社会责任的好舞台,好战场。

参考文献

[l] 李兴国.影视艺术与高科技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1日出版.

[2] 李颖,董彦.现代教育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01.

第9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

引言

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教育改革的力度,教育和教学方向更加关注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在中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专业性的计算机技术人才,让中职学生更能够更快地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提高计算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在走入社会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更好地实现就业。但是,当前,我国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

一、现阶段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教学内容和社会相脱节。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几乎所有的院校都会设置计算机专业。而相对于其他院校,中职院校更加注重计算机专业的就业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但是,当前中职教学的内容不符合就业的要求,缺乏有效的教学目标。

2.计算教学和实际应用不符合。

计算机专业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但是中职院校对于计算机专业明显缺乏对于实际操作的效果。但是中职院校对于计算机教学还只是老师课堂讲解为主,对于计算机实际操作教学则十分缺乏。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1.改善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就业状况。

随着计算机技术作用体现的越来越重要,社会上所需要的计算机人才也越来越多。而通过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对于中职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有很大的突破,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能够更好地面向社会需求,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像计算机的各类应用软件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2.充分合理地配置教学资源。

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就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但是,如果中职计算机教育毕业后,学生进入市场仍然难以获得市场认可而找不到工作,这样就会大大打击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为了更好地实现中职学生的就业,在教学过程中就会结合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因素进行针对性地教学,从而促进了中职计算机教学资源的合理和科学的配置,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中的有效应用措施和建议

1.建立计算机专业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中职计算机教学队伍。

对于计算机教学而言,计算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计算机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建立一支专业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中职计算机教学队伍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中职计算机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行学习和深造研究,学习掌握计算机的最新发展动态,以便于及时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提高自身的计算机专业技术水平。其次,中职院校应该为教师队伍创造条件,鼓励和推荐组织老师去用人企业和企业组织进行参观学习,了解第一手的计算机市场需求,有利于增加计算机教学的行业经验,为教学搭建组织合作平台,进行更加专业划的计算机技能培训。

2.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优化。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学校的教育教学十分关键,学生的大部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都来自于专业课程,因此,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重要。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可以再很大程度上提高中职学生的专业计算机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首先,应该对计算机专业的各项评判标准进行深入地调查了解和分析,并进行有效划分,这样在进行计算机专业组合的时候,能够明确何种计算机专业课程更加具有优势,在市场中能够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从而进行计算机专业设置。像对于计算机动漫设计、办公自动化操控、电脑广告设计等热门专业要给予重点关注和设计。同时,在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优化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能力接受范围,在课程设计上要从易到简,从简便到复杂,循序渐进地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更加有效地接收计算机知识。

3.强化计算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由于当前很多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还是存在着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往往都是“纸上谈兵”。要想更好地与市场接轨,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实践训练操作的环境,无论是建立计算机教学实践基地或者适合企业单位合作,鼓励中职学生积极进行计算机学习实践,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效的进行结合,让学生明白自身在哪一方面存在着不足,哪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从而“对症下药”进行针对性地学习,提前感受就业市场环境,从而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就业提供一个“预热”的条件。而且,由于计算机软件发展更新的速度很快,各项技术更新换代十分能迅速,因此,学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中要及时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备及时更新,改善计算机教学条件。

结语

在未来,计算机技术将会得到更为广泛和深度地应用,培养更为高端的计算机人才对于市场的发展和需求来说十分有必要。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作为为社会培养计算机人才的一个重要舞台,必须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所学到和所掌握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和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有效接轨,提高中职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谢忠瑞.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分析[J].职业,2015,30:81.

第10篇

一、目前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长时间以来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随着近几年国家对于职业教育扶持力度的加大,高职教育开始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计算机技术作为当前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一大主流技术,各种新技术和新内容层出不穷,这就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很多高职计算机教学还存在问题,学生所学的内容跟实际应用存在脱节的情况,这要求我们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进行改革。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

对于高职院校来讲,高职院校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是以就业为目的的,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和教学的内容上进行不断的更新,要求课程的内容务必贴近社会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硬件维护、软件应用、网络配置与维护、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而在理论教学之外,还应该倾注更多的精力在实践教学上,特别是对于计算机专业这种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无法在毕业之后胜任用人单位的需求,所以,在课程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同时,还需要提供学生相应的实践机会,以便帮助学生牢牢掌握实际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

(二)教学手段的更新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科技,其教学的方式也需要实现现代化。具体说来,应当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计算机有相当多的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很好地将抽象的知识以更加形象化的形式予以展现出来,继而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再者,还应当进一步完善课程网络在线讨论和答疑系统,这样学生有问题或者疑虑时,可以及时向老师询问,由此使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其文化知识水平往往不如普通高校的学生,所以,在对高职学生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时,需要考虑到其文化技术水平的因素,找到适用于不同的课程教学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正是因为高职学生的入学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可能在入校前连电脑都没有接触过,而有的学生可能接触过电脑并已经相当熟练,在同一个班级教学中,如何让基础差的学生“吃得好”,同时也要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这是教师应该着重关注的问题,因而务必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四)加强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

即便是高职计算机教材的种类繁多,但大多数基本上都是直接套用的普通高校的教材,这些教材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并不适用于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中。再者,有的教材中的内容也与当前社会主流技术不相符,教材的内容已经无法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此类滞后的教材势必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为了提高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的课程的效率,加强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十分必要,所以,教师需要切实了解社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情况,了解掌握哪些技术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利于就业,以此作为标准来选择教材的内容。同时,在教材的编写时,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就业是要以实际能力做支撑的,编写高职教材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兼顾。

(五)搞好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质量与师资队伍的素质息息相关,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都偏向于老年化,这些教师可能对以前的计算机技术掌握比较熟练,但是对于最新型的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则显得有待全面,这可能导致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受到的教育并不能够满足用人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情况,这就需要学校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及时引进新鲜血液,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来帮助计算机教学,从而让学生毕业之后就能凭借所学到的知识获得就业岗位。

三、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对口就业;目标市场分析;就业能力提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使得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从这几年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的分析:一方面是市场上计算机类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另一方面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就业形势却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普遍存在岗位层次低、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学生存在“博而不精、适应期长”等缺陷。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产需之间严重脱节问题是摆在各中职学校领导老师面前的难题,但既是问题,就必须想办法解决,以下就根据这种现象及本人的实际工作体会,谈谈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对口就业能力提高的几点思考。

1 问题成因

1.1 生源文化素质不高,对计算机的认识度偏低

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其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也不高,混日子、混文凭的学生大有人在,这些都是不争事实。另外,计算机学科在初中并不属于中考科目,又由于各乡镇初级中学计算机教学设施参差不齐,许多学生在初中学习时还没完整接触过计算机,更谈不上具体系统的计算机应用了。

1.2 学校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反应迟缓,专业教学和社会需求脱节

从本市大多数同类学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上存在着这样一些通病:课程设置要么多年不变,教学理论陈旧,很多内容已经过时;要么盲目乱变,看到网络很热,网络相关课程一拥而上,多媒体很时髦,又把多媒体工具个个学到,看到电子商务流行,又设置上电子商务课程,没有稳定性,没有专业特色。

1.3 学校专业定位不准,应用性不强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工人,是应用型人才,教学目的是学以致用,但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生在校理论教得多,实习抓得不够,样样都会一点,技能水平不高,没有一技之长,学生在工作单位上手慢,适应社会的能力差,学校专业定位不准,应用性不强,学生学习方向不明确。

1.4 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教师长期从事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工作,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无法进入相关企业体验生活,对IT行业的最新发展缺乏充分的了解,无法及时把握行业的脉搏,导致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滞后,缺乏教育创新机制,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 计算机专业学生对口就业市场细分

为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把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对口就业市场细分如下几个方面:

学生应通过就业能力的培养,清楚自己能干什么,准备干什么,该到什么样的单位找工作,就业的目标和方向基本确立,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在就业前进行某个方向上实用性、专业性地技能训练,理论联系实际,以达到就业能力的提高。

3 解决问题措施

3.1 开展社会调查,拓宽信息渠道,研究社会对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结合我校办学特点,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我校是国家级高级技校,计算机专业是我校最大的专业,学生人数最多,有齐全的实习实验设备,有较强的师资队伍。要了解劳动力市场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岗位的需求,研究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3.2 整合知识结构,制定多元化的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作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在第二学期根据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和今后2~3年社会的需求,为学生制定几个明确的培养方向,让学生根据各自特点在第二学期时进行自主选择。因此,学校应在第二学期为学生制定多元化的灵活培养目标,根据同学们的自我选择,有针对性组织和实施教学,让学生清楚自己的专长和学习目标,为今后就业指明方向。

3.3 创新教学方法,恰当的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开放的空间。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要偏重于培养能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教师应把学生的培养目标转化为课堂教学目标,然后把目标分解为一个个“任务”,而且这些“任务”具有可操作性。

3.4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计算机知识博大精深,应用领域广,技术发展快以及带有不可预知性和随机性问题出现的特点,将使计算机专业人员要不断地接受新的挑战。而中职学生的自学能力一般都很薄弱,当走向社会遇到新的问题时,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只能自己去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讲授课程时,注重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5 产教结合,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

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学校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才可以真正实现教育与行业接轨,与新技术、新工艺接轨。学校只有通过产教结合,依托企业的技术、培训、服务渠道等丰富资源和良好平台,才能有效培养受市场欢迎的计算机人才。

4 结语

一个中职学校学生对口就业率高、就业前景好,学生自身是中职学校最好的广告,学生之间会相互宣传,会带动其他学生就读中职学校。相信中职计算机专业并未真正走下坡路,广阔的就业空间更需要中职教育培养大量的“软件蓝领”,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提高教育质量,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产教结合,使学生“零距离”对口就业,使培养的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市场需求,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才有活力,学校才有更长足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何语华.优秀企业文化读本[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第12篇

在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非常重视计算机专业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不仅仅面向的理工科学生,甚至文法艺术类专业亦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但是一些非工科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比较浅显,注重表面,对考核的要求不高,其实这并不利于综合技能人才的培养。

2计算机教育理念的转变

社会日益发展,计算机技术发展更为迅速,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固有模式上,要及时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根据自身学校的教育体制和理念,创造出自己独有的特点。我校的计算机教育主要分为本科、专科两个层面,应深知专科与本科教育应用型的不同,专科教育应该以就业为方向,更注重技术应用,而本科的教育更为全面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更为紧密。这就要求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结合目前主流的嵌入式、物联网、软件等热门方向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改革。

3对计算机教学变革的思考

3.1提高计算机教育文化氛围

人们都说计算机是年轻人从事的工作,所以计算机行业也是一个年轻的领域,高校应该重视计算机教育氛围的提高。从事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脚步,使得本学校计算机的教学与社会计算机潮流相协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在校园各个角落展现出计算机技术的魅力所在。

3.2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本科、专科层次不同,生源素质和学习能力都会有所差别,所以我们对课程培养目标的制定和相关的课程建设定会不同,在教学内容、教材选用、实验实训设计、课程设计、考核目标要求等自然也应区别对待。本科和专科,首先都要加强理论学习,充分考虑到学生走出校园后的专业发展,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专科教育中,加强实训环节,重视技术和素质教育,保证二次就业的竞争能力;而本科教育实验实践环节更多,注重的是应用能力的提高。

3.3如何做好因材施教

教材的选用,直接奠定了本门课程的基础学习是否达到教学要求,应选择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书籍。教学过程中,在重视理论的同时,可以适当降低理论要求,但同时要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更强的实验环节,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4教学内容的传播

以所选教材为主,贯穿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尽可能使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和课程设计等环节,并适当选择几本相关的参考书,使得他们在探索过程中学会使用各种工具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多思考,多钻研,勤动脑,勤动手。

3.5重视实验、实训、实践

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只有通过实验、实训才能巩固理论。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实训改革理论教学。实验随着理论走,加强实验、实训内容建设,所选做的实验要充分体现本课程内容特点并与实际结合紧密,重视课程设计环节。

3.6课后环节

教师上完课,只是开始,带学生做实验,进行课后的答疑也同样重要。可以现场解答,也可通过网络等工具进行在线辅导,将教学资源上传,方便学生课后的自我学习。

4师资队伍不容忽视

当今社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也应该在不断的学习中探索。应该不断的在课程上有所进修;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利用假期参加相关学术会议研讨、辅导班学习、企业顶岗实践等等,目的是为了拓阔知识面,提高自身能力;加强计算机不同研究方向教师间的交流,促进计算机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5总结

第13篇

【关键词】新课改;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举措

当前我国正处于信息化时代,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才能立足于社会。计算机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可是当前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不大,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师应该着力解决计算机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此提升计算机教学的效率!

一、合理遴选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教材

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任教师在进行基础性课程教学时应合理遴选计算机教材,从而让教师能够有效的教学。计算机教师在遴选教学材料时,可以在遴选纸质版本教材的根基上,选择合适的网络学习平台或者电子方面的资料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遴选一部分实践性相当强的教学模块,制作成各种教学课件,构建与之相关的素材库或计算机基础性课程的相关网站,进而能更快地让学生深入掌握各方面的新信息技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师遴选合理的计算机教材内容,能够有效克服单一化的纸质版本教材,满足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能有效发展学生的个性,对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不断加强实践教学

中职计算机教师务必加强实践教学,可从以下两层面着手:第一,大面积收集信息,合理安排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计算机教师在实践教学内容上的安排应紧紧围绕当前社会的硬性化需求,务必摒弃那些毫无意义的教学内容,凸显“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合理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对原本就有的实践性环节进行认真细致地梳理,明确这些实践性环节存在的层次性关系。进而据此制定与之相关的教学大纲、实验性指导书、CAI系列课件与相关的计算机硬件设施等。与此同时还应注意进一步加强各个实践性环节在逻辑范畴与结构范畴的关联和综合,进一步加强设计范畴、制作范畴、维护范畴等领域的综合性技能训练,让学生在毕业时有部分项目的综合技能能够达到较高的水准。这不但是计算机课程专业教学构成自身特点的基本要求,也是切实解决实践性问题的必要性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不断加强中职生对计算机技术应用创新的自信心。第二,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重点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中职计算机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职生正处于思维转型时期,教师务必重视培养中职生对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兴趣。首先要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兴趣。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其亲自感受计算机技术操作过程的乐趣。这种乐趣是推动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强大动力。其次要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的兴趣。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理论,才能很好地操作计算机。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的兴趣包括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问题的兴趣。

三、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大力推行市场经济体制,这势必对中职计算机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在教学观念上,教师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在专业设置范畴、课程辅导领域、技能训练范畴、内容设置领域紧紧围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就业服务等项目展开,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的学习方案与教学计划,在深入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特点的根基上,借助网络了解、实地性的调查、市场领域的调研等方法来关注当前市场变化的动态,以此了解当前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方向,从而为中职生设定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计算机教学

中职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使用合作式教学方法开展计算机教学。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可事先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并且对每个学习小组都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然后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小组间的商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进程中能够想出很多新办法与新方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教师还可在教学进程中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授课进程中没有直接将教学内容讲授给学生听,而是设置一系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相互关联的,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进程中,需要运用到多种思维方式,会产生很多想法,并且还能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思考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此一来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计算机教师还可以充分借助全国性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在对学生开展考试培训时,借助各种试题资源,让学生在解题进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创造性的思维,运用多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思考,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中职计算机教学日益重要,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没有良好的信息素质是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中职计算机教师必须树立新课改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法开展计算机教学,方能有效提升计算机教学的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作者简介:袁四刚(1976-),男(汉族),湖南长沙,长沙县职业中专,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多年。

参考文献:

[1]段彩霞.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12)

[2]薛堂.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职教通讯.2015(09)

[3]张潇潇,蒋永培.谈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5(03)

第14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应用型人才 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当中,为各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高校在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社会提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计算机技术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并且计算机学科具备极强的专业性,因此高校在培养计算机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的基础上,更好学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进而更加符合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所以,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该将提升学生能力、强化计算机技术应用作为培养目标,探究全新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

1.教学内容创新。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内容必须要不断创新,变化极快的教学内容促使教学模式一同随之改变,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掌握最为前沿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在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创新教学内容极为重要,能够使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变得多元化、科学化,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此外,在教学内容中还应该融入市场需求元素,也就是将职业教育渗透到各项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2.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当前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运营和管理中,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因此,高校应该看清市场发展形势,明确计算机在社会当中的应用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创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出职业性和针对性的特质,提升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发展计算机能力。

3.形成特色化的计算机专业。当前各大高校中都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促使高校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同时社会也对计算机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高校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应该建设特色化专业,形成与众不同的培养模式,在系统的培养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细化专业内容,并将计算机维护、系统建设与运行等相关技术融入在培养机制中,促使学生更好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

1.专业基础理论课程。高校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基础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十分重要,合理安排课程和课时,例如高等数学、计算机科学导论、电路与电子学、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同时要掌握各项知识学习的顺序,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系统软件分析与维护、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安装、维护等技能,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2.通识教育课程。一般情况下,通识教育课程分选修和必修,其中必修的课程有公共英语、体育、思想政治等;选修包括经济管理、人文与社会等。通过通识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德、智、w、美、劳全方位发展。

3.专业前沿课程。应根据实际的计算机岗位需求为学生设置专业课程,进一步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包括选修和必修两种,其中选修课程有ORACLE数据库、多媒体技术、Delphi程序设计、J2EE技术等;必修课程有网络编程和.NET构架及应用。嵌入式系统方向选修的课程有:嵌入式数据库、移动设备软件开发、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必修课程包括嵌入式Linux应用开发和嵌入式系统基础。

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的进行,让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操作,适应实践性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规范计算机操作,学生从中能够快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应鼓励学生到企业中实习,学校应重视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通过实习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实训项目,同时校企联合的教学模式也能够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健全,同时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学校直接为企业输送人才,不但增强了企业的实力,同时也促进了毕业生就业。

总之,高校应该迎合社会发展趋势,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石龙.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衡水学院学报,2015,17(4):108-111.

[2]王月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2015(18):92-92.

第15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计算机;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4—0000—02

一、目前医学院护理专业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护理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对象及其接受现状

调查发现,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之所以选择护理专业,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而护理专业中的专业性质较强,对于综合性的知识要求不那么严格。因此,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护理知识之外,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专业教学中的计算机教学状况不理想。再加上护理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掌握程度良莠不齐,有些甚至连基础的技术都不达标,还有的学生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在护理专业中的作用,学习处于被动的状况。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更是需要教师的注意。只有学生自己认识到了计算机技术在专业中作用,才能为了自己以后的就业或者深造而积极主动地学好这门课程。

(二)计算机教学在护理专业中的作用

计算机技术作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各专业的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建设者,每个人都要学好计算机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对于计算机基础技术的教学,在国家整体的教学中地位十分独特,因为这门课程既是文化基础课程之一,又是素质教育应有之义,并且还是各行业技术发展的基础方向,属于国家技术基础教育之一。当代的护理专业在未来必然会依靠计算机技术提高自身的设备和水平,因此,护理专业的学生要摆正对于这门课程的基本态度。学校要努力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为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三)护理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分析

护理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为了结合当前医院的发展,将计算机及其人工智能技术和护理的结合下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而进行的,但是纵观我国当前该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我们发现,现行的教育内容与实际的护理所需相去甚远,与医学技术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并且由于大部分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由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讲授,他们没有具体的医学实践,在教学中无法结合实际的护理需要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无法明确计算机技术至于护理专业的重要性,对其实际应用无法真正理解,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二、医院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对护士的计算机知识的要求

目前医院的管理系统中已经引进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模式。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这种管理包含的内容十分复杂,并且层次性多,工作量大,数据信息比较繁重。计算机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医嘱管理系统、住院收费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三大模块,这些内容几乎包含了医院所有的工作,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技术,为提高医院的有效运转做好基础性工作。医嘱管理系统作为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模块,主要是对医院病人在医院中的各种活动的管理。比如病人的出入院管理等,这些都需要医院护理科的密切配合,因此这一方面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的程序也主要由护理人员进行操作。这种要求就对医院的护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必备的专业护理技能之外,掌握相关的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技术,熟悉医院管理软件的具体操作,为医院的有序管理做好工作。

三、护理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改革

针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掌握情况以及未来护士的专业要求,结合医院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实际需要,医学院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时,应该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适应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

(一)对计算机基础技术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护理专业本身的实践性比较强。因此,在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教学时,一定要突出这一特点。计算机知识的教育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的教育,尤其要关注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保证学生在面临实际操作需要时能够得心应手的进行操作。目前医学院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通常都把计算机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且护理专业的教学倾向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护理水平,对计算机课程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充分。考虑到这种情况,再加上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教师应该认真考虑自己的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的成果。尤其是关注性别差异。因为护理专业中女生的比例较大,虽然她们自身的学习欲望比较强,但是有些学生对某些抽象的问题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操作水平,采用随讲随练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演示中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医学院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最好结合学校的实际设备,进行计算机教学时最好是在学校的机房中进行,保证学生可以实时的使用计算机,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训练。

同时教师应该正确的保证自身在教学中的位置,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第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引导、启发式方法,注重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教师应该扮演的是引导者、伴随者的角色,而不应该是完全的掌控者;第二,教师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围绕所学内容进行探讨;最后,教师要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现状,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鼓励、表扬先进的心理刺激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按照专业发展所需的要求对计算机教育的内容进行改革

1.结合未来职业所需,对护理专业点的计算机教学课程进行改革

目前医院已经普遍的采取了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模式,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到医院运行的各个方面。医院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等级也在不断地提高,单纯的技术操作已经不能适应医院系统的工作。因此,护理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要联系实际需要,改进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医院运用的系统软件 操作技能的讲解,比如护理专家系统、辅助教学和护理信息管理系统等,教师也要注意引进专业先进的技术软件和理论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技术视野,使学生切实了解到本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以及自己应该具备的素质。同时课程设置要密切结合实际护理工作,结合医院的护理管理、整体护理、ICU护理等计算机管理在医院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合理设计案例,重视案例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联系,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好地结合实际场景,对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进行有侧重的训练,为未来的职业能力所需做好技术基础准备工作。

2.采用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计算机教学的实际质量

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首先,变注入式、封闭型的教学为启发式、开放型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其次,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再次,对以学生鼓励为主,学生都希望体现自我价值,自尊心较强,希望受人尊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在教学中通过开展中英数录入技能比赛、办公排版比赛、广告图片设计比赛、个性网页制作比赛等形式来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

3.加强教师自身修养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工作由病人为中心的病房代替过去各种任务为中心的病房,计算机能力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计算机技术已逐渐成为开展护理工作的主要工具,因此,计算机课程讲授的内容也要围绕护理技术水平的发展来进行,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不但要主动学习一些护理专业课的相关知识,还要定期走访医院,了解医院所采取的先进护理手段与管理手段,熟练掌握医院信息系统、护理信息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这样才能在计算机的实践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在讲授与护理专业相关的网络知识、软件编制等内容,以及带教实习时给学生作更实用、更直观的讲解与辅导。所以,只有提高认识,加强教师自身修养,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才能实现计算机教学的真正变革,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型护理人才。

四、结语

总之,护理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应适应计算机科学与实际护理工作的需求,紧跟计算机和护理科学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基本教学要求,又体现护理专业的特点。在强化理论学习的同时,教师要加强实践课教学,体现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会基础理论知识,让实践教学紧跟时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