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乡镇文化站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们国家建设中的发展需求,将社会文化进行发展,但是在农村文化发展中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不仅文化资源缺乏,一些文体活动设备、文化活动也缺乏,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慢慢的进行退化,为了将我国传统的文化进行发展,将乡镇文化站作为文化发展的阵地,进行文化宣传,组织文体活动,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智力上的支持。
(2)乡镇文化站为新农村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思想。
农村文化发展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进行结合,农村文化的建设要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农村文化的发展要将党的思想进行贯彻落实,乡镇文化站将党的思想、方针和文化发展政策进行宣传,让农民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科学认识、技术掌握等,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将其素质和道德素养进行提升,将农民正确的生活观和和谐社会的思想进行提高。
(3)乡镇文化站为农村群众进行服务。
乡镇文化站为农民群众进行服务,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将文化服务进行落实,对社会主义文明和文化的繁荣进行加强和促进。动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文化教育,实现自我提高,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农民参与到文化建设中,并带着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参与。
2乡镇文化站在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1)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国民经济在不断地增长,农村经济也在不断地发展中,农民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是必然产生的,文化活动中心从基层进行文化建设,满足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根据乡镇所处的地理位置、当地的文化特点和经济发展等条件,进行多样、丰富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对文化的需求。群众文化发展和农村经济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农民的生活富裕了,对知识文化的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就会更高,乡镇文化站结合群众文化发展的现状和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将群众的生活进行丰富,举办各种文体活动、节目演出等。
(2)为乡村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乡镇文化站是群众文化长期进行的产物,它为农村文化服务队伍的建设提供保障。文化活动中心的负责人要有一定的艺术认识,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乡镇文化站的工作是将乡镇文化发展和农村特色进行结合,创建具有合作、团结性的文化活动,将农村不同方面的文化进行结合建设,为建设特色乡村文化奠定基础。
(3)体现对公共文化活动进行的多元化构建。
在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中,可以将群众文化活动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文化活动,一个是阵地文化活动。阵地文化活动主要是对老年休闲文化、儿童艺术文化、知识讲座等,而社会文化活动主要是针对一些风俗、节日庆典等进行文化活动的举办。乡镇文化站的作用是进行普遍性和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现行的面貌进行改善,形成特色文化。
(4)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音符,为群众建设文化净土。
文化活动中心按照不同年龄的文化需求,举办文化活动,将文化活动中心作为群众文化学习的中心和场所,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基础,将一些不良习性进行改善。农村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市场配合,将盗版的教材、读物等进行清除,对群众的文化生活环境进行净化。
3结语
1.1探究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的现状表现为,农村文化的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程度,理论上来讲 ,农村的文化发展从相对于城市的文化发展有些落后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目前农村文化的发展程度非常不理想,探索其中的原因虽然包括许多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经济因素。这里谈到的经济因素不仅包含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用于文化发展的资金比例,还包括农村经济机制的问题这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经济体制的发展会对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产生重要且深刻的影响。我国农村自从开始实行以来,其经济模式从最初了计划经济开始逐渐转向商品经济时代,但是并不彻底。我国自进入到市场经济体制以后, 农村的经济并没有跟随城市经济一道进入市场经济的潮流之中。 长期如此,农村的文化发展也逐渐落后与城市文化的发展,并且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
1.2探究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制约因素
农村文化的发展收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例如,农村地区的拥有着具有丰富特色文化资源的,但是实践中对它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不足,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较低使得农村丧失了利用特色文化资源来促进文化发展的机遇;并且,农村的文化消费水平较低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对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消费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还不均衡,他们没有意识到将资金投入到文化方面的重要性,这使得农村的文化消费水平较低,农村文化的不到发展;另外,农村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演艺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有一个重要因素,要向农村文化能够得到发展和建设,需要有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熟悉文化业务、了解文化经济、具有丰富的文化管理经验的综合型人才十分缺乏,文化单位缺乏人才的现象更为严重,文化服务业所需的大量经营管理人才缺口很大,这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建设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1.3探究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方法
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建设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正确引导、帮助和支持。这种帮助最主要的方面体现在农村居民的文化思想意识上。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推行“文化下乡”政策,为农村居民送去相应的文化作品与优秀的文化活动。大力兴办文化产业来振兴与发展农村文化的发展的意识,使文化的发展能够深入到农民的思想意识,只有这让才能够使农村居民爆发出参与文化建设的激情和创造力;另外,政府以及有关文化部门要推行文化讲座,举例子让农民们看到和目睹文化的发展能够带来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进如此,还可以让村民们享受到优质的文化生活,更愿意积极的参加文化产业的建设和投入。
2分析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前景
2.1利用旅游文化资源
我国的许多农村地区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已成为我国的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点是把农村的文化活动与当地蕴含的旅游文化相统一,这不但有利于农村发展先进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更是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要求。我国许多的农村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这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是娱乐休闲的很好场所,去农村游玩儿不仅仅是欣赏沿途风景优美的乡村风光,还希望可以走到乡村深处的秀山秀水与田园风光。既然农村的旅游文化丰富,那么,发展农村的丰富旅游资源就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农家游的庭院民宅风土人情,美食游的大铁锅煮出的饭、炒出的菜,风俗游的民风香淳奇妙天然等。人们在旅游去领略风光世界,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正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的文化形式。我国的农村文化可以充分发挥旅游文化形式,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有新的亮点和突破。
2.2利用政策优势发展文化建设
国家给予农村的相关政策是农村发展文化建设的一大优势之处。近年来,为了推动农村整体的进步发展,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给与了高度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农村的文化建设。如大力推行农业知识讲座,为了保证村民们能够积极踊跃的参加讲座,许多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利用听讲座送礼物的方式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知识讲座中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农民们更好的学习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还可以提神农民的文化素养;还有些地区的政府设立了乡村图书馆,给农民朋友们提供了农闲时的休闲活动,帮助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使农民们利用相关的农业知识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由此可见,政府以及有关文化部门的这政策有利于农村文化的发展,也为农村文化的大步前进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2.3利用区位因素发展文化建设
有些农村地区的区位优势为当地发展文化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国有很多农村的区位条件非常优越,例如,有农村地处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的交汇之处,地理位置相当优越,东西南北的文化在这里可以得到相互交融,推进文化交流的同时更是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还有些地区是沿海的渔村,对外经贸联系较多,这样的经济水平拉动了文化的发展,这样的区位因素对于发展建设前景自然是相当的广阔。因此凭借区位因素获得文化发展的农村地区可以借助这一优势来大力建设文化。
商洛由于经济的落后造成文化的滞后,文化滞后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在商洛表现的尤为明显。商洛文化目前处在由农耕文化向现代工商业文化转型的初中级阶段,科学技术和现代工商文明明显滞后。这不但制约商洛的经济发展、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商洛文化发展应该以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文化发展的突破口,实现科技创新推动与文化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本文从商洛文化建设的现状;科技创新给商洛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商洛文化发展科学化水平三个方面探讨了商洛文化发展问题。
【关键词】
科技创新;推动;商洛;文化强市
文化发展与经济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商洛由于经济的落后造成文化的滞后,文化滞后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商洛文化目前处在由农耕文化向现代工商业文化转型的初中级阶段。虽然在传统戏曲、文学等方面处于全省乃至全国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就文化的观念本质来说还处在农耕相公商业转型的过程和之中,科学技术和现代工商文明明显滞后。通过对商洛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来看,深深地感到文化建设的落后,不仅影响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也影响了社会和谐构。
1 商洛文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消费群体众多的文化服务体系,这些对满足商洛人民群众的精神和文化需要,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陕西南部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对渴望精神文化的强烈需求相比,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
1.1 文化发展总体上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落后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变化很大,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商洛文化建设的发展明显滞后,物质的逐步丰富和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与文化建设的苍白同时并存。当他们告别了贫困逐步向迈进小康时,更多的应该是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1.2 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枯燥。在商洛人们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手段是看电视和打麻将(牌),除此之外,似乎并没有更多的选择。在一些最偏远的山区,不少地方处于无报纸、广播没有电视,因为交不起钱,电影和戏更难看得上。而他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求十分强烈。
缺乏健康向上的、具有吸引力的、适合当地消费水平的和谐文化消费形式和娱乐场所。在影视演出方面,由于行业不景气,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文艺团体演出深入农村次数少、深入农民生活还不够,缺少群众所喜欢的艺术形式、艺术内容以及艺术产品,所以很难赢得观众的喜爱。由于文化生活贫乏,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程度不高,已经制约了陕南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
1.3 原有的文化设施陈旧乃至消失。商洛文化设施严重不足,文化站濒于消亡。近些年来,乡镇的文化设施,除了有线电视转播站之外,原有的文化站基本上名存实亡,有的村没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了。原来长期活跃在农村第一线的那些深受群众欢迎的演出宣传队,由于缺少必要的活动经费已停止演出了。一些文化产品的批发、零售,主要集中在部分个体户手里,有的乡镇还没一个规模稍大的、能够影响书刊市场导向的书店,和谐文化活动缺少必要载体。图书馆由于书价猛涨,经费不足,各地图书馆购书数量连年下跌。有的馆舍另做它用,有的则被其他单位占用,这种现象十分普遍。
1.4 文化人才严重缺乏。农村是落后地区,农民是弱势群体,近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外出务工人员多,文化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愈演愈烈。另外,文化专职队伍也不稳定,文化创作力量也愈来愈单薄。大多数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都以城市生活为题材,远离农村广大群众,因此,适合广大农民朋友生活的文化产品数量锐减,传统文化继承人越来越少,传统的节日文化逐步退出农民生活。
1.5 文化市场尚未建立。在商洛有些地方甚至还处在自然经济形态。大多是“土里刨食”,在市场经济尚未发育的条件下,文化市场当然不可能建立起来。音像市场、书刊市场、娱乐市场等,在这些地方几乎找不到。
2 科技创新给陕南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
商洛是中原传统农耕文明向江南渔猎文明过渡之地。在挖掘文化内部潜力,推动文化发展,科技创新给商洛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就是要大力提升文化产品的创作的感染力、表现力、以及文化传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提升乡村文化产品的创作力。初步解决商洛文化产品创作手段落后,表现形式单一等问题。在按照图书出版、广播电视、演艺厅展、娱乐休闲等的表现形式的创意需求,创作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更加丰富多彩;我们要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文化遗产的保护、认知、继承和发扬光大,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来开展各类文化资源库的建设和共享。
提升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利用数字、网络、多媒体、激光显示等高新技术手段,创新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以及服务模式;推动有关科技领域先进、共性、关键技术成果向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
提升乡村文化产品的传播力。首先要加快先进通信技术的应用,比如数字、网络、移动,来构建传输速度快、覆盖范围广、能够双向互动的现代传播体系;还要促进数字化出版、休闲娱乐以及远程教育等文化服务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传播力。
提升乡村文化管理能力。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广大群众自发参与不同形式的文化传播与互动活动积极性空前提高,区域性的文化交流更加普遍,对外来文化的适应力也不断的增强,对于发展商洛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必须充分运用各种高新技术手段,对各类文化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目地是促进区域文化大发展。从而带动本区域经济突破发展。
关键词:文化带头人;新疆;文化
一、前言
文化带头人就是有热情、懂政策、有一技之长、能带动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基层文化志愿者,既是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文化阵地的维护者。文化带头人具有懂文化、懂政策、有特长、会组织四个特点,以农村公共场所(或农户院落)为文化阵地,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既为本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又带领周围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凝聚人心,振奋精神。
新疆地区开展文化带头人工作是贯彻党的十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需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
党的十报告明确要求,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新疆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更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向基层向农村倾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广大城乡基层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我们必须把农民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以现代文化知识武装农民头脑,以现代文化培育新农民、以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新疆地区开展文化带头人工作是适应新疆特殊区情的需要。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地域面积达165万平方公里,与周边8个国家接壤,辖14个地州市、98个县市区(含4个直辖县级市)、120个街道、924个乡镇、180个国有农牧场、1741个社区、8688个行政村;人口3500万,由维、汉、哈、回、蒙、柯等47个民族成分构成;世居民族13个。多个民族跨国分布,新疆文化阵地的争夺历来与周边非理性宗教势力交织在一起。农村文化阵地争夺“一强一弱”、“一冷一热”的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正是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区域环境,致使新疆文化工作具有“战场属性、政治属性、边疆属性、民族属性”。
因此,开展“文化带头人”工作具有深远意义。
二、开展“文化带头人”工作的意义
(1)开展“文化带头人”工作是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重大战略部署的需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推动新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选择,是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逐步形成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立足实际,推动新疆由文化资源大区迈向文化发展大区,实现新疆基层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跃升的重大举措。
2012年8月,围绕全面加强新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化家园―万村千乡文化带头人”选拔培育工作的通知》(新文社发〔2012〕25号),确定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加强新时期新疆基层文化建设的目标,也为开展这项工作明确了方向。目前,新疆已启动“万村千乡文化带头人”选拔培育工作,建立了组织领导机构,按照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确定了7个试点县(包括地区),以“展示新成就,描绘新蓝图,欢庆十”为主题开展了乡村文化带头人竞赛活动等。对于进一步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实施新疆文化发展战略,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文化建设与全国同步发展,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开展“文化带头人”工作是巩固新疆乡村一线文化阵地建设的需要。新疆地域辽阔、民族成份众多,但人员稀少、分布稀散。乡村一线文化阵地,多数被沙漠、戈壁自然分割,成点状分布形成了相对固守的传统文化圈。特别是在“双语”欠发达的状态下,建立新疆“乡村文化带头人”队伍,对于丰富农村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宣传文化工作切实做到“到人、管用、有效”,发挥现代文化引领作用,促进农村群众学习现代知识、培养现代观念、接受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现代文明素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开展“文化带头人”工作是延伸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文化惠民效能的需要。明确指出,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新疆的发展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逐步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实施了一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基层,除了加强、提高文化馆、站、室的场所文化服务外,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惠民工程如何由点及面延伸到农户、覆盖到村民,怎样通过培育形成一支扎根在乡村的文化带头人队伍带动农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其成为乡村文化工作的主力军,宣传文化工作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达到切实“到人、管用、有效”,既是我们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也是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探索的新课题。而开展农村“文化带头人”工作,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可行的实践路径。
三、文化带头人工作原则,做好四个“相结合”
(1)坚持有序引导与发动群众相结合。各级宣传、文化部门以及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努力创造乡村文化带头人脱颖而出的机制,让更多的文化带头人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
(2)坚持个人自荐与群众举荐相结合。选拔乡村文化带头人,既要看个人的特长,也要看群众的认可度。具备条件的,应及时纳入工作范围,赋予一定的工作任务;条件不够成熟但确有一定特长的,要纳入工作视线,加强组织培养,促进文化带头人梯次生长。
(3)坚持目标考核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参照新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按照级别管理的办法,自治区设立“区、地、县、乡、村”五个级别的乡村文化带头人。各级可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建立本级乡村文化带头人的标准、规模和激励办法。
(4)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建立乡村文化带头人动态管理机制,自治区两至三年检验一次乡村文化带头人工作成效,命名表彰一批乡村文化带头人。
四、文化带头人工作目标要落实“五个一”
(1)把握一根主线。乡村文化带头人培育工作,要始终贯穿“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主线,使其真正成为引导边疆各族群众变化变革创新,积极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建立与时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生活理念,传播现代文化的乡村文化带头人。
(2)抓住一个主题。紧紧抓住“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主题,让新疆精神在乡村文化带头人培育中入心入脑入作品。
(3)建立一支队伍。按照行政区域层级,根据影响力的大小,采取自下而上的办法,层层建立本级“乡村文化带头人”骨干队伍。各级乡村文化带头人队伍,要充分吸收非遗保护传承人,数量和规模可略大于本级传承人数量。乡镇和行政村的文化带头人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原则上,近期每个行政村应培养1至2名村级文化带头人。
(4)搭建一个平台。要把乡村文化带头人的培育、展示工作,纳入各级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职责范围,地、县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每年要开展不少于1次的“乡村文化带头人”展示展演活动,选拔优秀人才。各个村委会,要以村文化室为阵地,科学管理村文化活动资金,支持文化能人开展文化活动,努力实现村级文化活动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
(5)创作一批作品。根据形势任务需要,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创作一批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各类文化艺术作品,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活力。
五、结束语
文化带头人工作的实施需要大量的社会实践去验证。结合新疆地域的特点,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文化工作到人、管用、有效”的目标要求,将培育“万村千乡文化带头人”这一工作作为带领我区基层各族群众转观念、谋发展最有力的抓手。充分发挥文化馆(站)等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主阵地作用和“一乡一队”的人才储备优势,依托行政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切实规划、做好文化带头人工作,努力为全区基层培养一批懂文化、懂政策、有特长、会组织的乡村文化带头人,进一步把新疆各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上来,汇聚到“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进步”上来,为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锦昆,杨立新.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湖北社会科学,200509期.
一、群众文化内在和谐
群众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和谐,和谐就是以人为基础。人类活动的和谐就是社会的和谐。人们常说的“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地利人和”……它们都是群众文化的基本要素,朴素的内涵悠远的传统,无不昭示着“和”的重要以及它在社会中的纽带作用。
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代代相传的美好传统,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在传统的节日里,那种喜庆和谐的氛围,全民同贺的快乐,无不体现着和谐的气息。群众对传统文化具有很强承载能力,同时也具有强大的传承能力,他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传递和发扬着传统文化,而在承载、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又不断的相通、相融,进而达到和谐。
二、群众文化促进和谐
群众文化建设与社会和谐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乡村文化建设得如何,事关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事关乡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事关和谐社会在农村的构建。只有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和谐快乐才能成为现实。
试想,远古的人们为什么都是野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用最粗暴的手段,那是因为人们思想桎梏不开化,生活困苦不殷实,缺乏教育和规范,还没有形成充实的的文化方式,更没有受到有效的制约,一切都是混乱的,也就没有和谐之说。所以群众的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所提炼出的生活模式,是一种生活的规范。群众的文化素养越高,对社会的认识越深,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也就相应越高。
时下,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也存在不少的困惑,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自然形成了以户为生产单位的生产、生活模式,沟通少了,交流少了,思想意识私化了,随之而来的是集体观念淡薄。要切实改变乡村文化的现状,就务必加强投入,人力、物力、精力都投放在群众文化上,实际上,广大群众总想生活得幸福、快乐些,而幸福、快乐不仅仅是吃得好、穿得暖,往往需要在他人交往中获得精神享受,要交流、沟通,又必须有内容、有形式、有场所。所以,更多人的愿望,就是拥有一所融精神、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场所、文化形式,使交流、沟通成为可能,从而促进邻里和睦,改善人际关系,进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社会要和谐发展,群众要安居乐业,就必须以群众文化的发展作为基石,找准群众文化的发展基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以最有效的方法去收获最直接的文化成果。可以进一步引导群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的倡导科学发展,让文化育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成为时代的主线,让健康精神文化充盈至社会的方方面面,使文化活动成为群众的文化自觉,使广大群众在文化享受愉悦的同时享受到生活的快乐,在享受文化权益的同时自觉的承担社会的文化责任,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三、 文化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现代文明的全面融入和发展,热切呼唤从事乡村文化建设的我们,探寻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我认为群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的支撑。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日益拉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文化服务虽然有所改善,但尚未从根本上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协调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在整体上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是不争的事实。实际上,没有文化全面渗透、全面支撑的城乡一体化是片面的、蹩脚的一体化。一方面,社会文化成果享有的不平等,必然进一步扩大城乡差别,造成乡村新的知识贫困、科技贫困、智力贫困;另一方面,乡村所蕴含的巨大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将会被忽略而失去文化魅力。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不是集中在城市(城市是现代文明的典型代表),而是体现在乡村。
我们相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在完不断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国家将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彻底改善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但在目前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较少的情况下,我们“文化人”应抓住国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机遇,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优势,改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
关键词:城乡文化一体化;功能:乡村图书馆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城乡文化一体化,就是消除城乡文化发展差距.瓦解城乡文化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公民文化权益平等,城乡文化资源自由双向流动,城乡各自优势文化互补互惠共赢,从而达到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农村的文化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基础和前提。但当前城乡文化差距明显,还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
1.农民文化权益保障乏力。文化权益是人民创造文化和满足文化精神需要的权利。包括享有文化教育、参与文化活动和文艺娱乐活动,享有社会精神文化成果和文化服务等内容。虽然农民物质生活有所提高,且有更多的闲暇,但是由于文化设施不足,国家提供的文化产品偏少。农民的文化权益难以实现。
2.农村文化传承堪忧。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一动一静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厚重与灵动。学界形象的将农村文化视为中国文化蓄水池。但是当前由于农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农民中的文化中坚迫于生计流入城市、文化观念滞后等,农村文化“蓄水池”的水位迅速下降。
3.农民文化需要实现困难。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农民精神需要的满足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农村文化书籍的缺漏、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不足、文化体制机制不到位导致农民文化需要不能转化为农村文化发展的动力。
二、乡村图书馆在城乡文化一体化中的功能
1.沟通城乡图书馆的桥梁。城乡文化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文化资源在城乡间自由流动。作为知识载体的书籍是文化资源的当然组成部分。乡村图书馆的存在就为城乡书籍资源的流动提供了对应点。也方便了城乡图书馆在馆藏信息、管理信息、社会效益、更新需求等方面的交流沟通。目前,由于城乡文化鸿沟,城乡图书馆之间资源流通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单向度。城乡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交流尚待建立,但即使信息能正常交流,由于目前条件所限。基于信息交流所反馈问题的解决不可能立刻进行,这既受限于机制不健全,更受限于资源匮乏。当前,应统筹城乡图书馆,建立相关平台,通过常态化和非常态化的机制:如网站、讨论会、电视会议等方式进行沟通与交流。
2.衡量城乡文化差距的晴雨表。媒体常用“巨大差距”“文化鸿沟”等来形容城乡之问的文化落差。这些定性描述,有些是从“城乡差距”中想当然推导出来的,有些是从所谓的城乡二元结构中想象得到。这种没有实证基础的推导或想象。与唯物主义的一个常识相违背:经济的落后并不必然对应文化的落后。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城乡文化差距是城乡之间文化事实的客观的定性的描述。但是仅仅满足于定性描述是不够的。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不能止于定性,必须有基于数据的定量动态分析。而乡村图书馆的存在为城乡文化差距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平台。为收集城乡公民人均公共图书、人均文化设施、人均公共图书有效使用等数据提供了便利。进而为城乡在图书馆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数字支撑。令人欣慰的是,乡村图书馆已于2012年达到了全覆盖,满足了全国“书有所阅”的要求。也使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城乡图书馆的定量比较成为可能。为具体分析城乡图书公共资源差异、原因、存在问题提供了数据基础,为实现城乡图书资源的基本平等,保障农民的读书权益提供了条件,从而给打造城乡文化一体的公共阅读网络展现了希望之光,预示全民阅读全新时代的到来。
2.为城市文化资源倾斜提供文化容器。实现城乡文化的一体化,必然要求从城乡一体化角度统筹安排和宏观规划文化资源。因此,加大资源倾斜、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增加农村服务的文化资源总量是“识时务”之举。文化资源有不同的分类,其资源的倾斜应该最终流动到作为文化主体的农民手上才能契合初衷。一些无形的资源譬如在媒体中增加农村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但是对有些资源的倾斜,就不那么简单。譬如对于农村题材的优秀剧本经改编由农民自己演出,就要看自身情况而定。即农民有闲暇、有兴趣甚至有一定的文艺细胞,否则此类资源的倾斜如无对应的合格容器,只能空怀一腔热血而已。同理.图书管理人才、图书管理经验、书籍、经费如果没有相应文化容器,也将落得同样的下场。有志于乡村书屋建设的文化志愿者也将发出空有一身抱负而发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慨叹。
3.为以城带乡文化联动机制提供支撑点。在文化资源方面,在城乡二元结构固化的典型表现是,把城市和农村当成各具自身特点的文化区域来看待,在两者的态度上,就是重城市轻农村。城乡文化一体化就是要打破文化利益分配格局固化的藩篱。但是城乡文化一体化需要相应的理念、人力物力、体制机制的要素才能运行和落实。其中以城带乡的城乡联动机制就是相关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本论题的思路而言,城乡联动应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生态的以及文化的,即城乡文化联动是城乡联动的重要构成部分,乡村图书馆建设为城乡文化联动提供了物质支撑点。使体制机制的运行有了文化设施保障。乡村图书馆在农村遍地开花后,充实了农村文化设施,使农村文化设施结构更加合理,为城乡图书馆的联动提高了联动所必须的两极中的另外一极。
4.为城乡文化帮扶提供抓手。在当前市民在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权益保障都远高于农民的背景下,城乡文化联动就有其目标倾向性。就机构来说,有民间组织和官方机构。就对象来说,打造农村基层文化管理队伍、带薪培训农民、轮训文化骨干等;就帮扶的内容来说可以是无形的精神鼓舞、经验分享、理念灌输,也可以是经费支持、物质捐赠、演出下乡、农村题材剧本赠送、文艺队伍的组织、文艺人才的选拔与培训等等。其实,不管就机构、对象或者内容的文化帮扶来说,乡村图书馆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乡村图书馆可以根据自己的定位和本身就是农村图书馆体系末梢的优势,掌握农民受教育程度、年龄分布、文化需求结构、农民文艺组织队伍的现状、农民的文艺爱好等等。为城乡文化帮扶提供必要的资料、场地以及中介,从而起到文化帮扶抓手的作用。
5.为城市的文化辐射带动作用提供文化接受器。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辐射都是受欢迎的。特别是在强国与弱国相邻时,所发生的文化辐射可能会导致弱国的文化安全问题。但是在文化同源且文化辐射可控的条件下,则文化的辐射是必然且应受欢迎的。首先要控制辐射的程度,农村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辐射农村文化,不等同于代替农村文化,农村文化中传统的手工艺、民俗风情以及历史人文遗迹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应予以保护和发扬。其次,引导辐射内容,不要将铺张浪费、破坏生态等城市病态文化当成城市常态文化辐射进农村。只有这样城市文化对于农村的辐射才不殃及农村文化的独立与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真正的带动作用。当然城市文化辐射并不必然引起所期待的文化结果。理想结果的发生需要离不开辐射对象的开放性、文化素质现状以及对文化本身缺失的意识,也需要与此关联的文化氛围、文化机制以及文化机构的健全性。文化站、书屋、书室、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不仅可以接受文化辐射的影响、固化辐射成果,而且能作为辐射的中转站进一步向周边辐射,达到城市文化辐射的最佳效果。
三、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中农家书屋的建设路径
1.建立点对点帮扶机制。作为农家书屋的乡村图书馆为数几十万,加上乡镇图书馆、图书室应有上百万之多,而城市图书馆数目也为数不少。如何真正落实城乡图书馆之间的帮扶得“费思量”。可以采取包干、划片、点对点的方式展开。所谓包干,一般而言,中国的城乡地理分布结构大体是“农村包围城市”,譬如A农村包围B城市,则A农村由B城市负责,然后将A农村划分为甲乙丙丁等片,城市以其自然区划为主,CDEF区等。相应的,C负责甲区、D负责乙区、E负责丙区、F负责丁区……,依此类推。相应的区对应相应片内的乡村图书馆。当然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是一对一。但大都是一对多。在点对点的帮扶原则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双向选择机制。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文化资源的余缺程度等实际,来决定帮扶对象。然后确定分阶段的计划、责任主体、责任内容等。
2.建立相互开放资源机制。不管是乡村图书馆还是城市图书馆都存在图书流转迟滞,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而城乡公民一定程度又具有求异心理。因此,相互开放图书馆就有可行性和现实基础。所谓的相互开放,就是城市图书馆,对农村读者来者不拒,为其提供同等服务。而乡村图书馆因其新生事物和馆藏的特色,也能一定程度的吸引市民的驻足,因此,农家书屋也可以对非本村人尤其是城里人开放。为了促进城乡图书馆的相互开放尤其是城市图书馆对农民的开放,可以引进评比机制,通过单位时间内图书馆的农民阅读量来划定名次,以促进城市图书馆的更加开放。这既可以提升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也间接的促进了交流。使用过城市图书馆的农民会将曾经的体验、感受、意见和建议带回农村,对于农家书屋的完善和发展不无帮助。
3.建立城乡图书馆联动机制。城乡图书馆联动是城乡图书馆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不管是帮扶也好、沟通也好,都需要常态化,否则就是一阵风,在两者间建立联动机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就机制的具体内容而言,当前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管理人员对流锻炼机制,即城市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可以到乡村图书馆参与管理,乡村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到城市图书馆学习锻炼。通过这种对流锻炼机制,促进双方相互了解,提升农村书屋管理员管理水平。其二,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当前,主要是用城市富余的图书支援乡村图书馆,待农村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以将一部分有乡村特色的书籍充实城市图书馆,达到城市图书的多元化。此外,还有管理经验分享机制、农家书屋馆员培训机制等等。
[关键词] 美好乡村文化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07-01
随着安徽省农村城镇化和美乡村建设的发展,大量整村推动项目开展,“村改社”而形成的农村社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本文探讨的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土地增减挂钩置换、流转等方式,把现有的行政村界限打破,将地域相邻的几个村进行撤并,从而整合的社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不能停留于硬件设施的城镇化改造方面,更应发展新农村社区的乡村文化,发挥文化凝聚、整合、规范社会群体行为的作用。通过营造出类似城市社区的环境条件,使入住的农民以此为平台习得现代性而逐渐褪去其传统性,最终完成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角色转型。
一、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我县某新型农村住宅社区采取实地访谈等方式,发现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乡村文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1.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医乏,资金投入不足
经费不足是制约农村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农村社区的政治性建构的特质决定了国家是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投资人主体。国家的资源持续性地输入到农村中,使农村社会状况得到了改观,并且表现出非凡的有效性,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力量是不可能解决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所有事务,政府不能包办一切。且这种农村社区政治性建构的有限性,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如财政投入不足或者是分布不均匀致使农村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无钱理事”的困境、居民的有限参与不利于社区长效机制的建立、农民的被动参与使许多农民形成“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等。
2.社区居民相对较低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从事非农产业的技能,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和制约。文化素质较低和技能匮乏,社区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缺乏必要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使得居民的就业空间和条件十分有限,迫于生活压力,无暇顾及文化娱乐。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发展,只有在生产发展解决了居民的基本物质需求后,居民才有精力和热情追求精神生活。
3.管理者和农村社区居民对乡村文化建设认识不足
农村社会自古是一个相对较封闭的社会,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经济相对落后、有限的社会联系及狭小的生活领域里,使农民受现代文化的熏陶较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同时,受近年来片面追求GDP发展以及对官员政绩的考核重经济而轻文化等思想的影响,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只要经济提升,就可解决所有问题,文化建设无关紧要。而且,对于文化建设的考核标准也是过于形式化,主要是依据建设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送电影下乡等的数量,至于效果和利用率的高低并不在意。据居民反映,农家书屋里面的书,对他们来说,大部分实用性不强,而且更新缓慢,真正会看的人只有少数;送电影下乡中所播放电影的内容并不符合他们的口味,很少有人会看,认为还不如在家看电视;而文化活动室在小区中通常是作为摆设用的。
二、对策
1.加强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
调查显示,资金不足是制约新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成为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笔者认为,市、县(区)、乡镇二级政府应提高对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在财政预算中应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文化事业;文化主管部门尤其是乡村文化站应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努力争取专项经费;乡村文化管理人员可与企业合作,使企业赞助乡村文化娱乐活动,扩大企业在社区影响力的同时,社区获得文化活动经费,实现互惠互利;以文养文,进行文化经营,将其所得再用于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的活动经费要节约,开源节流。
2.实行文化建设责任制,使文化建设与政绩考核挂钩
受盲日追求GDP增长思想的影响,不重视文化发展,尤其是在农村,主要表现在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以及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在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建设中,实现了“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性设施的突破性提高,但是对于乡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却远远不足。据部分居民反映,本已规划建设的篮球场等体育设施迟迟不到位。笔者认为应通过建立检查、考核、奖惩以及竞争上岗等制度来充分调动专业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3.培养、引进多方面专业人才,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强化乡村文化服务
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在人才引进上给予扶持。通过招聘,择优录用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的人才,充实到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配齐配好社区专职文化管理服务人员;加大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文化能人积极参与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建设中,开发业余文化人才资源,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免费培训文艺骨干,并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卜的奖励;社区有关管理部门可与工业园及有关培训机构合作,定期举办培训班,为居民开展多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再就业能力;乡村文化站还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把社区发展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为社区居民进行价值观、法制观等方面的素质教育;还可以充分发挥社区人员自身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特长,开展社区居民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行为规范宣传活动、自愿者服务活动等。
参考文献
2012年9月3日,由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第二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室举行。孩子们用纯真的歌声和呼唤,向老师致敬,让在场的观众激动的流下热泪。这些乡村教师有从海拔7540米的新疆冰山而来,有从海拔4600多米的高原而来,还有从土家族的村寨等地而来,而他们的学生、父母和家人就是颁奖嘉宾。这些远道而来的普通颁奖者,手捧着奖杯走上舞台,把这沉甸甸的荣誉献给了最可爱的乡村教师。
【理论链接】
1.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通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这一活动,展示优秀乡村教师的高尚精神风貌,不但有利于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激发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
2.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活动,优秀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系列活动,能够唤醒人们深藏内心的奉献精神,进而激励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搞好本职工作,激发社会各界对教育、特别是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和理解。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必要要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系列活动,有利于宣传、学习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4.通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是联系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5.意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是要以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引领社会风气,用与时俱进的道德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6.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当前社会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学习最美乡村教师精神品格,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7.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最美乡村教师不计报酬、不辞辛劳,为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作着自己独特的贡献,他们的事迹感动并激励着无数人。
8.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最美乡村教师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的身上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集中表达了人民群众的道德追求,也全面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
【创新预测】
1.下列是对“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活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B.在全社会营造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C.发挥先进人物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D.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传统文化发展
2.在第二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上,我国首位飞天女航天员刘洋说:我们的成长经历中,伴随着乡村教师的爱和激励,他们点燃了学生孩子无数的梦想,也扶着我们一步一步地成长,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这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强制的、有形的 B.先进文化自然能够战胜落后文化
C.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 D.文化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在当今社会,有的人计较索取,最美乡村教师却以奉献为荣;有的人追逐名利,最美乡村教师却以责任为重。最美乡村教师引领着时代先进的风尚,诠释着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净化着社会的风气。据此回答3—4题。
3.材料告诉我们
A.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B.人的自私本性是难以改变的
C.青年人的价值观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D.成为别人学习的模范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4.当前,我国之所以要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及其类似的道德教育活动,是因为
A.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世风日下 B.社会意识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
C.道德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同时变化
5.中国有近一半的人生活在农村,近一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无数乡村教师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在中国最贫穷、最偏远的基层学校默默坚守,为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作着自己独特的贡献,他们的故事令人感动、让人牵怀。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活动,唤起了更多的人关注中国农村教育现状,不少单位、企业、个人走上了资助乡村教育的道路,用点滴行动,为乡村的教师和学生送上温暖和祝福。
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说明,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感动他人的人,让我们在传播道德模范感人事迹的同时,也从自我做起,用自己的言行汇聚成无穷的道德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1)运用“文化的作用”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上述材料。
(3)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应该怎样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
(4)最美乡村教师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D 2.C 3.A 4.C
5.(1)①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活动,使不少单位、企业、个人走上资助乡村教育的道路,体现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②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活动,让人民群众受到了教育,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③在乡村教师崇高品格的感召下,社会各界用自己的行动支持乡村教育,体现了文化能够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④乡村教师的精神品格感动了人民群众,体现了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2)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优秀乡村教师的精神感动了社会各界人士,社会各界纷纷对乡村教育伸出援助之手。②部分的功能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乡村教师作为一群普通的劳动者,但他们的工作直接关联到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③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通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使更多的人开始关心乡村教师,开始支助乡村教育。
一、发展农村文化的必要性
1.发展农村文化,有利于增强凝聚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经济的发展,一些人只注重个人利益,对于集体利益变得漠不关心,甚至有人牺牲集体利益去满足个人利益,这种现象大大阻碍了农村的整体发展。发展农村文化,有利于改变农民的小农意识,打破传统的农村思维方式,让农民意识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从而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发展合力,有利于增强凝聚力,共同发展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推进农村整体发展。
2.发展农村文化,有利于城镇化的发展。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农业比重的下降和农民数量的减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在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发展城镇化并不仅限于在硬件设施上进行城市化的改造,正如现代化的实现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一样,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在于农民具备城镇化思维,具备城镇化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就是要提升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变革传统的思维模式,造就具有城镇化文化理念的现代农民,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促进农村向城镇的转型。
3.发展农村文化,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现阶段的中国农民大多安于现状,茶余饭后打打牌、搓搓麻将,一些乡村还普遍存在着算命、看相、风水等一些迷信活动。发展农村文化,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素质,打破传统封建迷信的思想,利用农家书屋、远程教育、集体活动室等丰富的文化资源给自己充电,促进乡风文明。
二、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党和政府多次强调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但是在农村文化发展中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一些乡镇领导文化意识薄弱,不够重视,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概念,只注重跑经济、跑项目,没有意识到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促进作用,致使文化工作停滞不前,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够。我国部分乡镇文化站往往是一间房、一块牌、一张桌、一枚章,开展文化活动经费来源不固定,经费的匮乏造成一些基础设施落后,安全质量也不达标;部分乡镇对于文化建设没有专职专业的人员分管,大多数是一人身兼数职,没有专业的队伍,发展文化事业只是空口言。
3.内容单调贫乏,吸引不够。多数农村文化形式单一,内容没有吸引力,大家茶余饭后还是看看电视,串串门子,聊聊天,打打牌,不仅单调,而且导致黄、赌、毒现象出现,封建迷信的不良风气蔓延,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和村民生活质量。
4.体制改革不严,效果不佳。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文化体制的改革力度,但是从整体上看效果不明显,甚至形成了“管事的不管人,管人的不管事”的局面。文化体制的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挥,一些遗留的老问题仍然存在,一些老现象没有得到解决,如何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仍需要我们摸索前进。
三、发展农村文化的措施和建议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我们的目标是文化体制的改革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描绘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1.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只有思想的转变,工作重心、方式方法才能随之改变。加大对建设农村文化的重视度,让领导轻文化的意识得以改变,大力宣传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想推进乡村城镇化的发展,经济是根本,文化是关键。只有通过文化改变农民素质、思想,才能在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2.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基础的投入。硬件设施的健全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加大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首先,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下,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驱动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双向互动长效机制,使双方共赢发展。
3.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农村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参与其中,这就要求在具体实践中,具有先进文化管理理念的人才协调管理文化工作,提高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平。乡镇文化人员为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稳定文化队伍,多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学习一些先进的理念、有效的工作管理方式,不断提高文化队伍的素质,为文化建设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还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文化工作者,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
江西自古就流传有“临川才子金溪书”的说法,金溪县竹桥古村当年以造纸、印刷文明于世,素雅朴实,古风浓郁,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是我国南方农耕文明的历史见证,蕴含了“临川文化”圈多种元素,涵盖了考古学、社会学、人文学、民俗学等,是一个没落封建社会农、商、儒并重,有丰富人文历史信息的“标本”。竹桥村曾获评“中国历史文化村”、“中国传统村落”、 “全国最美古村落”。竹桥村具有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游的优越条件。
在回乡探访的过程中,我发现古村旅游有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古村生态文化游的品位不高,娱乐方式单一,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二是旅游企业散、小、弱状况明显,旅游产品特色文化程度不够,抗风险能力不强;三是由于交通不便、宣传范围和手段有限等原因,客源市场主要限于周边地区;四是古村的旅游产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还未完全体现,村民参与度不高,古村旅游管理和服务还有待提高和规范。
针对古村旅游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其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主要是五个“加强”:
一是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要着眼于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对乡村特有的生活文化、产业文化、民俗文化进行全盘扫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真实还原和发展升级古村文化。
二是加强乡村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旅游策划、设计和组织管理,深入挖掘古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营造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乡土气息和氛围,增加古村旅游的文化含量、知识性和参与性。
三是加针对性宣传。一方面积极引入电视新闻媒体节目开展合作活动,并将其特色文化融入其中,打响知名度;另一方面要着重突出特色文化宣传,把古村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广而告之,吸引游客兴趣。
四是加强“景”“ 民”良性互动。推动古村旅游景区与当地农户合作,促进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实现古村旅游产业化经营,提高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民脱贫致富,反哺旅游文化发展。
五是加强综合交通建设。开通省内外直达国道和省道,并在交通标识和道路设计上体现古村文化特色,为游客创造“随时随地都能来”的交通便利和“未到其村先感其境”的心理场景。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现状;发展;建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推动大文化发展,大繁荣,推进新疆文化资源向文化发展大区转变,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强大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动力。所以基层文化工作一定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老百姓的精神文化层面,最大程度的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要以更大的发展力度和更有力的措施,大力繁荣文化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人民在群众文化沐浴下生活的更加幸福。
一、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福海县高度重视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基层文化建设,以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文化惠民,文化内容形式创新上都做了深入探索和实践,基层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成果显著,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文化的特点,合理调配资源,积极开展丰富的公益性群众文化免费服务项目,使服务项目新颖,独特,丰富,让更多的人渴望参与,愿意参与,乐于参与,最大限度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加大了公益性群众文化服务项目的灵活性,使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一)以免费开放为契机,切实提升福海县文化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文化馆设有多功能演艺厅、展览厅、舞蹈排练室、综合活动室等,在节假日、纪念日期间组织举办各类展览、文艺展演、宣传讲座、艺术辅导培训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受到群众交口称赞。
自2002年开展“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努力,“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已经成为我县基层文化活动的重要品牌,成为福海县城乡文化互动,对外展示崭新精神风貌的重要品牌,广场文化活动影响带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广场文化的舞台已不仅限于城市和社区,许多农牧民演出团队活跃在城乡之间,他们不仅在城市的广场文化舞台上演出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而且在乡村搭建起了广场文化的舞台,形成了城乡群众文化互动交流的可喜局面。
(二)城乡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随着“两馆”和乡镇文化站建设,文化“三下乡”、“送书下乡工程”等一系列活动的稳步推进,福海县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利用文化站、室及向农牧民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举办爱国优秀影片进村,进校园展映活动等。努力用先进文化站领域乡基层阵地。“一乡一特”文化品牌格局基础形成,每年11月至次年的3月充分利用农闲季节,在各乡、村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开展不同规模的送文化下乡活动,组织艺术团、文化馆、图书馆成为文化下乡的主力军,不断丰富和活跃了乡村文化活动。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政府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投入不断加大,随社会的发展,但仍然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部分行政村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住户比较分散,村级文化活动开展受到制约。
(二)基层文化队伍人才不足,基层文化馆、站的工作人员大多身兼数职,专职而不能专用,特别是村级文化专干,大多是由大学生村官和公益性岗位人员来担任,待遇低,导致流动性很大,更换频繁,导致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不高,制约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质量。
三、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发挥基层文化馆的智能,继续加大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经费的投入,给予项目支持,改善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利用率,提高文化设施的使用率和社会效益。
(二)落实乡、镇、村文化站室工作人员的编制待遇,保证基层文化工作队伍的稳定。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占领思想阵地、维护边疆社会稳定和文化安全。
(三)继续加强基层辅导培训工作,重视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要培养基层稿素质的文化骨干队伍,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提高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不能像以前一样,依靠几个几个工作人员来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要发掘基层的文化人才和文化能人,大胆启用、认真培养,使他们逐渐成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要鼓励基层文化活动方式的创新,,从内容到形式上,一改原来的保守习惯,克服惰性,开展先进的、高文华、多层次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因此,在新时期必须要建立一支具备能对群众的文化需求做出准确判断、正确选择的队伍,才能保证新时期的基层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精心组织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想要开展多姿多彩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能满足群众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依托“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和“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等平台,继续开展送文化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进校园和进乡村等系列文化活动,调动农牧民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促进城乡文化的共同繁荣。
(五)认真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无论一个地方的群众文化活动多好、多吸引人,但长期只开展这些活动、而不对这些活动进行创新\融入新的元素,文化活动的魅力会越来越小,无法再吸引群众的眼球,无法达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目的。所以文化工作者要想开展好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就不能局限在当地,要“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学习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的文化元素,实现当地文化活动的多样化。
(六)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设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专栏,要深度进入农牧民生活,找准他们的关注点,多创作精品文化、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结束语
总之,促进基层群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无论是广大文化工作者,还是各级文化事业单位,都要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更加出色的艺术创作,不断繁荣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唱响文化主旋律。
参考文献:
[1]王红红.浅谈我县群众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 文化保护 美丽乡村建设 大激店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传承保护也没有一贯模式可循。如何结合当地情况,把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设成“美丽乡村”;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值得我们研究。
一、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河北省的落地
一些传统村落和魍趁窬釉獾狡苹瞪踔料失,如何保护它迫在眉睫。《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准,已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改变了以往美丽乡村建设从方向性概念转化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标准。2017年全国两会的召开,雄安新区的设立,也给我们河北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做好符合京津冀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我们得出要以“留得住太行山,记得住燕赵情”,作为河北省内落地实施的规划方案研究的目标。
根据《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我们认为首先要积极整合河北省乡村建设项目资源,发挥各方力量,突出重点,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其次关键之处还是应该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实施指导意见,完善支持配套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开展,整体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再次,通过挖掘太行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概念提升、科技参与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河北省古村落特点和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的文化产业形态。第四,发展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对深入挖掘和阐发河北省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二、以保定大激店为例看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调性提升
以大激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案为例,研究河北省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和实施落地,提出进一步创新河北省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机制,在全省内开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经验的推广和学习,推动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通过古村落现状概况分析了解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沿革、交通状况、用地现状、历史概况、古街巷现状、建筑现状、水系现状。以保定大激店村为例,经过调研分析、实践总结,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村内中心街功能内容单一,服务对象局限,缺乏吸引力;二、公共开敞空间系统不完善;三、基础服务设施配套欠完善,居住生活品质尚需再提升;四、大激店村的交通;五、历史建筑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六、管理水平上存在问题。虽然部分遗址已得到重视和原貌回复,现有古建筑也得到了保护,但缺少一个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历史与现实产生剧烈碰撞,保持环境的完整统一面临时间加空间的双重矛盾。新建建筑往往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短期效益和片面强调现代人生活、生产所需而建。严重影响大激店村的总体文化形象和长远利益。
(二)通过发展前景分析制定保护与更新对策。隶属保定竞秀区江城乡的大激店村是中国北方古村落、保定传统村落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与典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先进村”等。发展前景总结如下:一、农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二、旅游经济发展呈现新亮点。三、城镇建设出现新面貌。四、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从而得出以下对策分析:一、发展策略是保护与更新开发并重。二、保护文物建筑和优秀的近代建筑,应赋予新的使用功能。三、发掘与梳理村庄空间形态与肌理特征,建立生动有序的公共开敞空间系统和沿河景观系统,提高大激店村的环境品质,突出大激店村的形象个性,增强村庄活动与吸引力。四、新建筑注重其布局、尺度、形态上与保护建筑及街区空间的风貌的良好协调关系。五、注重居住环境与沿街商业建筑及大激店古村落形象的营造。
(三)通过设计理念挖掘保障文化调性的提升。从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一个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旅游乡村。需要从制定规划原则开始,合理继承历史上形成的特色道路系统和建筑院落的空间格局,协调现代生活与传统风貌保护的矛盾,并尝试在改造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风格。作为保定市传统村落风貌风俗的保护与开发,大激店村是重点建设的村落之一,也是太行山区古村落的代表。在提炼大激店村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整体历史文化环境、重点历史地段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保护,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确定规划范围,从而制定规划目标为:保定市城区西部生活的家园、旅游的胜地的设计理念。规划设计将遵循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严格服从规范,注重景观效果。延续其历史文脉,做到建筑风格的活态传承,形成独具特色的明清风格的北方水乡古村落。以人为本,创造健康、完善的“人居环境”。
发展保护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村落,建设“美丽乡村”,“走出去,引进来”向来是发展的良药。将中国特有的传统的东方元素展现在世界舞台,传统需要发展,需要和世界接轨。目前为止,两届保定大激店音乐节成功举办,让保定在世界发声,让世界听到了保定的声音。此外,大激店匠人谷项目、艺术家院落的筹建、各种文化节艺术节的举办都为大激店文化城的美丽乡村建设增砖添瓦。保定市大激店近郊村落文化的提升与改造在河北省内有较强的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何东升.延边党校学报. 2015(06)
【关键词】农村集体文化 农民自办文化 衰落与重建
农村集体文化活动一般由乡村文化协会或村民自发组织,以自娱自乐为目的,是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农村乡土文化的重要因素。笔者利用参与“J市改革和完善面向三农的传播服务”研究课题的机会,于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对江苏省J市农村进行了有关农村文化建设与传播状况的参与式观察和入户式深访。并于2010年1月对J市的农村进行了主题为“农村文化传播现状与需求”的问卷调查。具体调查在J市12个乡镇中抽取了8个乡镇,调查对象为长期生活在农村的、拥有农业户口的普通农民。问卷发放按照各镇的农业人口比例进行抽样,共发放25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20份,有效回收率为88%。调查结束后将问卷数据进行编码录入,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相关的分析。
J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区,较苏南的相对繁荣、苏北的相对落后,处于中间地带,在乡村文化发展上的优势和劣势相对平衡,更具代表性。以社会转型的进程而言,也相对更加符合我国普遍意义上的转型期乡村形态,故本研究的结论也可推及到我国大部分农业城镇,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一、农村集体文化的衰落
农村的集体文化活动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塑造乡村文化认同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农村的集体文化活动现状令人堪忧:缺乏相应的文化组织,举办的活动很少且农民对此的认可程度也不高。
1、农村现有的集体活动很少,种类也比较单一
如图1所示,调查问及的农民当中,57.5%的农民说自己所在的村子现在根本就没有集体活动了,29.2%的农民认为现在农村的集体活动已经非常少了,12.3%的农民觉得现在农村的集体活动数量一般,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会举办一些,平时基本上是没有的,仅有0.9%的人认为现在村里的集体活动还很多。(见图1)
数量上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农民平时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枯燥,生活变得很冷清,许多农民在访谈时都表示自己很怀念以前大家一起参加集体文娱活动的热闹时光。
在我们力倡社区关爱、邻里互动交流以解决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带来的人情淡薄、邻里疏离等现代文明症的时候,更应注意在农村避免上演同样的“悲剧”,由一个充满人情的熟人社会演变成一个人情淡薄的陌生人社会。通过力所能及地开展集体文化娱乐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对农民去参加集体文化娱乐活动的原因的调查,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如图2所示,大部分农民去参加集体文化活动的原因,并不在于喜欢活动本身,而是为了“能和亲朋友邻一起玩玩”,占59.6%;“和他人多交流,增进感情”,53.2%;“凑凑热闹”,34%。这足以看出集体文化活动对农民增强人际交往,巩固乡村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见图2)
2、农村缺乏民间的文化组织,难以开展集体文化活动
要想在农村开展集体性的文化活动,必须要有一些文化组织(如文艺表演队,各类文化协会等)来提供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保障,把村民组织起来开展各类活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民间自发形成的文化组织十分缺乏,大部分文化组织只是满足于内部成员的自娱自乐,并没有担当起带领村民们开展集体文化活动的职责,农民对其认知度较低。例如,在所调查的农民当中,村民所在村有业余文艺表演队的占25%,有文化协会的仅占15.9%,只有30.9%的农民经常参加业余文艺表演队组织的活动,而从未参加过农村文化协会组织的文化活动的村民高达62.9%。
3、农民“私性文化”活动的发展对乡土文化造成了冲击
所谓“私性文化”活动是指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而进行的文化活动,如看电视、上网、家庭娱乐活动等,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文化需求,而不是满足其他群体的文化需求。在所调查的地区,绝大部分农民家里都有了有线电视,很多人家里还配有电脑。现代传媒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个体文化水平,把看电视作为平时主要娱乐休闲方式的农民比例高达90.5%。
然而,私性文化的发展,正是导致农村公共文化衰退,乡土文化瓦解的重要原因。例如,现在农民最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就是看电视、打麻将,活动的地点也主要局限于自己家里和亲朋友邻的家里,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程度大不如前。如果有一些文化方面的兴趣爱好,大部分农民也是以个体的形式自娱自乐,例如,有63.3%的农民选择“关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的相关信息”来满足自己的业余爱好,另外还有58.1%的农民选择“和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亲朋友邻一起玩玩”,而不是去参加或是组织这方面的集体活动。
二、农民自办文化――重建农村集体文化的关键
目前的农村文化实际上已经处于一种“断裂”的边缘,在城市化进程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体系正在瓦解,新的、适合当前农民需求的文化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总体来说就是处于一种虚化的状态。要想弥合乡村文化的“断裂”现状,还得依靠乡村内生的、集体性的文化,而“农民自办文化”恰恰就是农村集体文化的最佳表现形式。
1、培养文艺骨干,发展民间文化组织,为农民自办文化提供动力
乡村中的文艺能人是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主力军,是农民自办文化的领导者。目前农村的文艺能人数量明显不足,其中的青年人尤其缺乏,严重制约了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在调查中,有65.5%的农民把农村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搞不起来的原因归结为“缺乏热心的、有能力的组织者”,而认为“村里年轻人对民办文化活动参与少”作为造成其发展困境原因的人也达到了60.9%。
宣传和文化部门应重视对农村文艺骨干,特别是青年文艺骨干的培养,邀请各类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对各村的文艺积极分子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然后通过这些“老师”的传播和带动作用,在农村“以点带面”,培养出更大的文艺积极分子队伍,营造出更浓郁的农村文化氛围。
2、为农民自办文化提供场地、设备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
缺乏资金是制约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大对农民自办文化的支持力度。调查中,有59.5%的农民认为政府对农民自办文化的指导、帮助不够,导致农民自办文化难以发展。他们希望政府能够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帮助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例如,希望政府能够多请一些老师到农村培养文艺能人,多指导、帮助农民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等等。毕竟,农民自办文化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由于农民的组织管理能力有限,如果任其自生自灭的发展,很难发展壮大。
政府应对各类民间文化组织进行管理和安排,让他们组成一个有机的农民自办文化体系,使他们分门别类,互通有无,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避免发展的重复无序,使其实际效益发展到最大。在遇到发展困难的时候,政府还可以给这些组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帮助民间文化组织度过难关。
结语
农村集体文化活动作为乡村内生性的文化,是发展农村文化的根本动力。在目前的乡村生活中,集体文化活动已经处于消亡的边缘。农村传统文化活动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生存艰难,民间自办文化由于缺乏有能力的组织者,缺乏举办活动的资金来源和政策上的扶持与指导,发展十分缓慢和艰难,地域间的差距很大。
农村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支持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将其作为发展农村集体文化的切入口,以此来重新构建农村乡土文化,增强农民对农村社区文化的认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面向三农的传播服务研究”(09YJ
C860016)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②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③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④吴淼,《论农村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⑤吴新叶:《转型农村的政治空间研究:1992年以来中国农村的政治发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⑥薛毅编 :《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⑦杨善华 编:《城乡日常生活:一种社会学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⑧赵旭东,《文化认同的危机与身份界定的政治学――乡村文化复兴的二律背反》,《社会科学》,2007(1)
⑨[英]雷蒙・威廉斯 著,吴松江、张文定 译:《文化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关键词:泸州;城乡文化统筹发展;主要问题
泸州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有着在城乡教育、社会稳定以及城乡统筹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城乡文化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这就是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过大。泸州作为西部城市,在这一问题上表现的更为明显,这就需要在泸州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科学统筹泸州市城乡文化发展,从而为泸州城市与乡村整体统筹发展做出其贡献。但是,泸州市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以便加以解决。
一、泸州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泸州市精神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城乡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是城乡文化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这也容易导致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协调。泸州市文化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着重视城市、忽视农村的现象,这样就容易导致城乡文化差距拉大,发展极其不协调。针对这些问题,泸州市政府应该坚持遵循党和政府对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相关政策,根据泸州地方实际状况,在政策法规制定上加大力度,促进城乡文化统筹及和谐发展。泸州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是:1、泸州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供给存在着严重滞后的状况。在在改革开放后,泸州市政府紧随全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在从所有制形式、行政管理、人事制度、分配机制、领导体制等多层面加大了力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其过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供给则严重滞后,这也是导致泸州在城乡的文化发展中的管理体制、资源配置以及利益分配等政策法律法规安排极其不公平的重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泸州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和发展。
2、泸州市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特别是体现在投入机制上。存在着在城乡文化发展的二元投资体制,这就是文化发展资源多是向城市倾斜,特别是城市不仅在公共文化设施上有很大优势,而且还集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而泸州市的广大农村则存在着文化建设落后,特别是文化资源短缺,随之带来的是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存在着障碍。民间资本多流向城市的文化建设,这也是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投资空间大、机会多、报酬率高。
3、泸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得泸州城乡文化消费水平存在差距。现在存在的基本状况是泸州广大农村还存在着文化消费内容和结构的单一,农村广大农民在各种劳动之后,根本享受不到城市多样化的文化生活。这就造成农民文化生活的单一,而且在很多时候在文化消费上,城乡之间的交流过少,这就造成城乡文化消费水平的两极化。这就需要泸州市要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高度,从而来构建小康社会的高度,这样才能促进泸州市城乡文化的统筹发展,从而从根本上来促进泸州市和谐社会的建设,缩短城乡发展差距。
4、泸州城乡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在文化投入和发展水平的两极化。经费不足、设施老化、文化机构运转困难、①公共文化资源偏少等现象现在仍然是泸州市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主要的文化方面的专业人才、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各种文化活动等多少存在于泸州市内,这也是导致泸州市农村与城市在文化发展中存在巨大的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对泸州市各级城乡政府而言,在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同重视,在城乡文化统筹发展上没有树立重要的意识和理念。而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缩短城乡差距。
二、泸州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泸州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城乡二元文化发展现状,使得泸州市城乡文化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也就使得泸州市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着一系列的障碍。泸州市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要首先从城乡二元文化的历史起源去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当前我国发展道路之上,一直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就使得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泸州在城乡发展问题上也脱离这个历史发展的束缚。正是城乡二元体制加大了泸州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落差不断加大,而这种文化发展上的差异又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这就使得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差距更加加大,针对于此,需要找到症结所在:
城乡文化差距的根源主要在于经济发展差距。泸州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有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影响,还有着泸州市自身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泸州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特殊,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还是居于发展中重要位置,相比其他地区,工业化程度还是较低。而且,泸州市的城乡管理制度也是遵照全国城乡管理制度,这就是户籍管理制度,把农村、土地、户口结合起来,同时把城市、就业、社会保障与户口结合起来。其实,城乡存在自中国古代就存在,不过古代的城乡二元结构与当前存在的状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当今的城乡二元化主要就是指工业化之后形成的不同的两种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也就把普通公民划分为了市民和农民两大群体,这也就使得本已存在的两大群体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等方面差异在逐渐的加大。同时,也使得双方在文化生活等各方面资源的分配和享受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城乡文化统筹发展,逐渐实现城乡发展的平衡,改变其不平等性。(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农民;乡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一、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文化设施得到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了保障。 “十一五”期间,国家在文化部与国家发改委的努力下,编制完成了文化站建设规划内容,继续扶持乡(镇)文化站设施建设。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大力开展县(市)、乡(镇)、村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规划,将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作为新的建设发展目标[1]。
(二)活动形式日益多样化
近年来,在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在各地也逐渐发展起来,各村庄充分发挥自有的文化人才,在农村组织了很多有益的文化活动,使乡村文化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新颖。在农村自办项目广泛开展的同时,各地区政府为了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从各个地区自身的特点出发不断拓展形式多样的乡村文化活动内容。随着乡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各地政府及农民本身也逐渐意识到文化建设对于自身的价值,因此各地政府积极加大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力度,使得文化活动逐渐丰富,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频率逐渐增强,文化活动的日益多样化可以为农民参与文化活动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对于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三)文化信息资源获取的多渠道化
在我国,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乡村人口获得日常文化信息的方式主要有网络、电视媒体、广播传媒、书、杂志、电影及参加培训等渠道,随着农村文化媒介的增多,获取信息渠道的不断拓宽,使得农民能够更快更全面的获取文化信息。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互联网学习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并通过网络结识更多的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一种新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受到农民的重视和欢迎。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问题调查与分析
我国乡村文化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乡村文化建设边缘化、主体缺失等问题存在。
(一)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由于我国长期采取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的经济政治结构,致使由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而产生的文化水平的差异。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对经济及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不同,以及地理环境、民族差别、风俗习惯、干部群众文化素质的不同等诸多因素,我国文化建设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边缘化
首先认识边缘化。在传统观念中许多人认为只有生产部门才能创造财富,而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只能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不能作为生产给人们带来财富的收益,因此更不能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使得人们对文化产业重视程度不够。
其次,引导边缘化。由于权属不明确以及监管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文化体制改革变得十分困难,目前,我国乡村文化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大多由政府决定,工作人员也由政府任命;乡村文化队伍人员年龄较大、代表性不强、技术偏低。文化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由于缺乏长久发展的持续观念,安心在农村进行文化工作的人员后继乏人。
(三)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
在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对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全社会协调发展的动力。农民的主体作用是否能够体现是文化建设发展进度的关键问题。但是由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观念的存在,加上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沟通不畅等原因的存在,使得一部分农民难以摆脱小生产意识的束缚,对文化建设缺乏战略眼光,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认识不足,使得农民自身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身份不明确。
三、乡村文化建设的成果及影响因素
(一)成就与问题共存
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有很多地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乡村的文化建设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现实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乡村文化建设缺少资金的支持。由于政府的财政支持有限,缺少必要的活动经费,完全靠农民的自给自足来完成文化生活,缺乏政策的引动,致使文化建设本身出现内部不足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
2、文化资源配置失衡。现有的文化设施由于维护和使用不当等问题,导致基础文化社会其功能逐渐缺失,像很多的电影院、戏院等文化活动设施逐渐被遗弃。“在政府统一配备的文化设施出现文化资源配备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很多地区甚至出现文化资源配置与农村文化需求相比过剩的情况有些还远远超过了农村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出现文化供给过剩的情况”[2]。
3、乡村文化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不完善。由于乡村文化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不完善的原因,导致政府支持经费不能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作用,出现经费挪用的情况,监管机制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基层文化工作者和办公场所经费不足,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不高,致使村级文化室无人管理运营,职能部门没有很好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导致出现问题无人管理,文化设施浪费的问题出现。
4、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不健全。由于很多地区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政府部门只关注经济的增长和个人政绩的提升,文化建设部门职责不明确,组织机构不健全。另外在农村的文化组织机构中,还存在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的、观念陈旧落后的问题。多数乡政府文化部门,没有良好的人才引用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奖惩机制。没有良好的人才引用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使很多农村文化组织机构人员的文化素质偏低,直接影响了文化活动的质量。缺乏良好的人才奖惩机制,文化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所以,改善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待遇、加大农村文化队伍的资金投入和完善各种文化组织机制,成为提高农村文化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3]。
(二)影响乡村文化建设的因素
首先,经济因素的影响。经费的投入不足导致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完善难以继续,文化建设的进程受到阻碍。“2004年, 全国共有720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 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6. 4%。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 县级剧团有名无实。2005 年, 国家对农村文化共投入35. 7 亿元, 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的26. 7%; 对城市文化投入占总财政投入的比重高达73. 3% , 超过对农村投入比重46. 6个百分点。扣除对县级文化单位的投入, 2005 年全国财政直接对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投入经费仅91. 4 亿元, 每个农民一年仅能享受1. 127 元的文化投入”[4]。
其次,文化和落后的观念的影响。农民的文化素质决定着乡村文化建设的进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民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略文化建设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地方政府片面的认为抓经济才是至关重要的任务,文化的建设只是经济建设的附属物,只有经济的发展才是政绩的硬指标。从而造成很多的地方政府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解出现偏差,把文化建设错误的理解为广播电视、戏曲、电影、报纸杂志等休闲娱乐项目,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由于这种文化观念的存在,造成文化活动形式没有创新性,基础文化设施单一等情况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王青;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群文天地,2009年9期(15-17).
[2]桂玉;新农村视角下的文化建设问题[J].前沿,2009,(29-31)
[3]周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