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知识管理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研究生管理;知识管理;知识系统
2003年研究生扩招政策出台以来,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和在校生规模都在逐年扩大。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研究生的在校生规模将达到200万。庞大的研究生群体给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且高校推进与科研机构、企业协同创新以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也对研究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研究生教育都还继续沿用传统的管理体制,无法有效应对极速膨胀的在校生规模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知识管理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实用的管理方法,是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知识管理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企业,并且被证实对提高企业的战略性竞争力具有突出贡献。在我国,高校是传播知识,创造知识的象牙塔。因此,研究生的管理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通过在研究生的日程管理过程中建立一个学籍管理、奖惩制度管理、协调管理、跨专业学科研究管理、产学研一体管理的知识系统,实现研究生管理过程中相关信息与知识的整合、共享、更新与不断创新,从而提高研究生管理的绩效。
1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在研究生管理中的应用
知识管理源于企业管理,是一种应运网络新经济时代而生的新兴管理方法,但是不同领域基于实际对其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定义。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知识管理就是提供知识,去有效地发现现有的知识怎样能最好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生效果[1],YogeshMal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2]。肖晓春等认为知识管理是把技术工具的程序和应用与知识数字化、存储、广泛应用联系起来,通过电子网络,使知识和智慧在整个教育经验的生命周期里得到不断创造和传递[3]。不论不同领域如何定义与理解,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对知识的管理。在我国,高校是传播知识、创造知识的有效载体。研究生通过不断地获取知识,内化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知识,以继续完善自己的学业和研究。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所带来的在校研究生人数极度增加使得研究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多的高校倾向于将信息化的知识管理应用到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之中。研究生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信息知识的传播,而且有利于知识的创新,通过信息知识不断获取、共享、创新的过程,以达到高校传播知识的重大作用.
2研究生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
2.1学籍的知识管理
学籍管理包括对学生的入学信息、导师选择、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学位论文、就业去向等信息的综合管理。通过获取研究生新生的本科学校、专业、就业单位等信息——也可以说是知识,并将其共享给导师,为研究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提供便利。同时,基于这些共享信息,学校能对研究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科研能力等进行跟踪存取,进而对学生的学位论文及毕业去向做出预测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时更新。更新后存取的学籍信息反馈回学校后,又能给下一届的招生计划提供指导和支撑。通过学籍信息的获取、存取、共享、更新与创新,实现管理的绩效,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2制度的知识管理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2016研招调查报告》,我国高校的招生计划稳步增长,录取分数有所降低,招生规模继续扩大。各大高校为争取生源,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奖励措施——比如提供优厚的奖助学金。大多数的研究生入学后,凭着优厚的奖助学金过着轻松安逸的生活,上课逃课,考试前通宵突击,学位论文侥幸过关,顺利获取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以往的“严进宽出”已经逐渐演变为“宽进宽出”,没有相应的惩罚制度,再加上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导致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下降。制度是一种显性知识。一种新奖惩制度的制定必须经历旧制度的获取与传阅,信息经验的交流与共享、初步方案的公开、反馈与更新以及新制度的再创造。
2.3激励管理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指出,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只能发挥出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他们的能力可发挥80%—90%[4]。产学研协同创新环境下的高校追求与企业的优势互补,致力将研究生培养成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开发性人才。鉴于激励对潜力的激发作用,在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中实施激励管理也是一种提高管理绩效的有效办法。激励政策的制定首先要获取制定激励方案的知识来源,包括学生方知识、组织(包括学院和学校)方知识、教师方知识。因此需要做调查和访谈来得知不同方对不同激励方式的敏感度;然后结合激励相关理论,确定激励方案,包括激励的细则及其组合方式。激励管理也要密切同评价管理和奖惩管理相结合,才能真正起到挖掘潜力的作用。
2.4协调管理
研究生知识管理系统的协调管理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招生录取、日常培养、学位论文、就业等几个方面。研究生的招生录取是一项繁杂耗时的工作。初试、复试工作的组织、考生信息的调取、考生综合素质的排名以及考生的条件工作都需要依靠协调管理来保证整个招生录取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且考研初衷的不同,使得招生时面临的问题很多。而这些问题会在日常培养中影响学生的学习,继而影响对他们的管理。通过建立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网格化的管理体系,能有效地协调在招生、培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2.5跨学科研究管理
现阶段,高校鼓励跨学科协同创新,力求培养全方位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研究生在日常的学习当中通过参加不同学科的讲座、课程等来实现知识的共享,继而达到知识内化、知识创新、知识面扩大的效果。实行跨学科研究管理,首先需要变革招生制度。我国目前还采取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来划定研究生招生录取线,传统的招考模式鲜少的涉及对创新能力的考察,而创新能力是跨学科研究的关键技能。其次要改善目前的课程设置,变单一学科的课程为多学科融合的课程安排,力求实现学科融合知识的传播,为创新跨学科研究夯实基础。最后,跨学科研究管理需要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知识的实时共享和观点的及时交流,做到不同学科之间真正的交流与合作。
2.6产学研一体管理
目前我国高校正着力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融合教育、科研和生产三种力量,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部门合作的资源优势,力求把研究生培养成为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建立产学研一体管理的知识管理体系,有利于三方实现资源共享,继而达到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创造,也有利于人才的提升与再进修。高校推进与科研机构、企业协同创新以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协同创新环境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研究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本文通过探究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在研究生管理中的应用,提出建立一个学籍管理、制度管理、激励管理、协调管理、跨学科研究管理、产学研一体管理的知识系统,实现研究生管理过程中相关信息与知识的整合、共享、更新与不断创新,从而提高研究生管理的绩效。
参考文献
[1]黄荣怀.隐性知识及其相关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4(6).
[2]陶俊.对知识管理的一些回顾[J].商场现代化,2006(2):94-95.
[3]肖晓春,肖贻杰,段丽.浅谈教育中的知识管理[J].中国远程教育,2002(11):18-20.
关键词:产品开发;知识管理;制造现场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4.207
产品个性化需求的增加和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要求企业在最短时间内开发出满足用户要求的新产品,这就对企业的产品研制开发能力提出了极大挑战。信息化条件下,产品开发知识的管理和重用已经成为加速产品开发和产品开发能力持续提升的关键环节,知识重用是应对市场挑战的重要方法,将企业在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应用于新产品研制,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成熟的设计,减少试制和试验环节,提高产品的通用化程度,缩短开发过程,加速新产品上市的周期。
1 产品开发知识的重用现状
目前,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运用的知识主要来源于领域专家知识获取、成熟产品实例总结和产品数据库知识挖掘,主要包括产品设计知识(如结构方案设计和详细工程设计)、制造工艺知识(如产品工艺方案和零部件工艺过程)和生产操作知识(如加工、装配、处理和检验等具体操作的方法、工具、设备、步骤、参数、规范以及实践经验、窍门等),通常是针对具体使用部门一次性地建立支持产品开发过程的知识库,品设计人员、工艺规划人员及现场操作人员选用和借鉴,知识库中的产品开发知识一般是静态的、各个知识库之间是独立的。产品开发过程中,由于部门之间的分工,产品的设计和工艺规划分别由设计部门和工艺部门完成,生产部门根据产品和工艺设计的结果,按照生产计划组织生产,重点关心当前产品的制造质量和进度,虽然在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过程中不同部门(如市场部门、设计部门、工艺部门、生产部门、质量部门和采购部门等)在制造现场要针对产品制造、检验和调试等环节进行大量的协调,但包括试制在内的制造现场由于缺乏相应的机制和手段,只满足于现场质量问题的解决,而没有进行知识的收集和分类,没有实现产品开发过程的知识闭环管理。其后果是,一方面,制造现场的知识随着新产品开发过程结束而流失于知识库之外,无法重用;另一方面,产品知识库难以随着新产品开发案例的增加和产品系列开发过程的推进而不断扩充和更新。
2 现场制造知识的内容及作用
产品制造现场知识,主要包括产品设计知识、工艺知识和操作知识,以冲压模具为例,设计知识包括模具结构方案,各种功能机构和系统,模架类型,零件的材料、性能、结构、形状、尺寸与公差,凸凹模间隙,标准件选用等;工艺知识包括自制零件的加工处理、装配连接、检测调试等工艺过程和方法,操作知识包括工作零件和辅助零件的机械加工、特种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操作,装配和连接操作,几何尺寸和理化性能检验操作,模具安装调试操作等。制造现场不但完成零件制造和产品装配,而且进行安装调试,可以全面地验证产品的功能、性能对设计要求的符合性,以及产品的生产性和经济性,在产品制造现场要对不满足设计要求和不符合工艺性的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进行的协调、改进和处理,直到获得合理可行的工程方案,其方法和结果是生产一线最直接、最宝贵的产品研制知识,不但给出了经过验证的合理解决方案,而且记录了不合理的方案及其原因,可以看作是一种新产品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进化过程。其中合理的方案可以为以后新产品开发借鉴;而不合理的方案可以作为禁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试错,针对产品设计对象(如结构设计、系统设计、零件设计、部件装配工艺、零件加工工艺,特定工序操作等)建立最终合理方案和之前的不合理方案之间的关联,可以使产品开发人员在借鉴成熟的设计方案时,深刻理解所选择案例的原因,达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部分知识对于经验不足的产品开发人员非常关键,可以减少设计和工艺上的不合理和差错的发生,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 现场制造知识的管理和重用
为了有效地重用制造现场知识,减少试制和试验成本,提高产品开发的效率,需要将现场制造知识纳入产品开发知识库之中,并且在知识库建立之处就规划产品制造现场知识的添加和维护的接口工具,方便后续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制造现场知识的入库。其具体方法为:现场制造人员提交协调、改进和处理记录;产品开发相关人员(如方案设计人员、零件设计人员、工艺规划人员、质量检验人员等)总结归纳,形成产品开发知识;知识库维护人员根据知识的分类属性自动编码,并添加至知识库系统。其中产品开发知识组织方法如下:将产品开发知识按照层次划分为产品、部件(如导向装置、压料装置、出件装置等)、零件(如成形零件和各类辅助零件)和结构要素(如孔、槽、筋、圆角、表面等);将产品开发知识按照使用过程划分为设计知识、工艺知识和操作知识;将产品开发知识按照产品类型(如冲切模具、弯曲模具、成形模具等)和系列(如冲切模具可以按照凸凹模形状和尺寸细分)进行归类,从以上三个维度进行产品开发知识的组织,定义每个维度的属性,并赋予每个属性值以特定的编码。这样,一则知识根据其三个维度的属性值对应一个特定的编码,便于产品知识的计算机存储和检索。
4 结论
新产品开发中制造现场知识是产品开发过程的自然增值,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产品开发知识是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的提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Van A,Joan E. Valid knowledge for the professional design of large and complex design processes[J].Design Studies, 2005,26(04):379-404.
[关键词]隐性知识 主题图 知识管理 企业
[分类号]G350
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知识已经成为企业宝贵的资源,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企业中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由于显性知识易于被其他企业习得,而隐性知识因具有内隐性的特点,使其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与复制,因此隐性知识已成为企业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来源。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也更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当前,有关隐性知识的管理主要有两种模式:编码化模式和人格化模式…。编码化模式是指对企业拥有的隐性知识,通过各种手段外化为显性知识,然后将这些外化后产生的显性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并存储在数据库中加以利用的方式;人格化模式是指通过与知识创造者的直接接触和交流实现对企业隐性知识的学习和共享的方式。然而,由于隐性知识自身的特性(默会性、实践性、情境性、个体性等),单独使用其中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无法实现对其的有效管理,而综合两种模式对隐性知识进行管理的理论探讨为数不多,相关的实证方面的研究从目前占有的资料来看还未发现。为此。本文在对企业隐性知识及其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综合隐性知识管理两种模式各自的优点,提出一种基于主题图的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方法。该方法能够对隐性知识进行有效组织,准确定位隐性知识资源,进而实现对企业隐性知识的较为全面的管理。
2 隐性知识及其分类
隐性知识这一概念最早由波兰尼提出,自其之后,不同领域的专家对隐性知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有关隐性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关于隐性知识的理解和相应的理论。通过波兰尼(polanyi)、斯腾伯格(Steinberg)、克莱蒙特(Clement)、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钟义信、金明律和徐耀宗等国内外学者专家提出的有关隐性知识的理论,我们发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界限并不是绝对明确的。事实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以及隐性知识内部都形成了一个连续性的谱系。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基础,一切显性知识都有其隐性知识根源,显性知识必须依赖于隐性知识去理解和运用,一种完全显性的知识是不可思议的。也就是说,就知识本身而言,往往是同时既具有隐性知识成分又具有显性知识成分。而且两种知识之间也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存在某种联系。此外,波兰尼也一再告诫我们,不要把隐性知识理解为神秘的经验,隐性知识的存在,并不是否定我们可以将隐性知识外化,而只是否定我们能充分地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隐性知识的以上特性,为我们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①隐性知识可以外化,只是有些隐性知识由于隐性知识拥有者自身的编码能力有限或人类尚未创造出适合的符号代码来表述这些知识,而使得人们无法完全表述这些隐性知识从而使其表现为内隐状态;②知识的连续谱系性为我们对那些目前尚且无法编码化的隐性知识的管理提供了可能,我们可以通过对知识中已经编码化的显性部分的管理,来实现对知识的尚未编码化的隐性部分的定位(找到隐性知识载体也即专家),而后通过与隐性知识的载体的进一步的交流,较为全面地获取隐性知识,从而实现对隐性知识的间接管理。
通过对隐性知识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我们同时又发现,造成当前各位学者对隐性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不尽相同的主要原因在于对隐性知识的内隐程度的界定不同(事实上这主要是由于隐性知识的连续谱系性造成的)。为此,我们可以根据隐性知识内隐程度的不同对隐性知识进行分类,这样一方面便于我们对隐性知识含义的把握和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对不同层次的隐性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结合挪威哲学家格里门(Gfimen)对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有关隐性知识研究的梳理,本文将企业的隐性知识分为以下四类:①无法编码化的隐性知识:指那些无法用符号代码外化的隐性知识;②格式塔式的隐性知识:只有在特定的情景下才能被诱发出的潜意识的隐性知识;③无意识、欠编码化的隐性知识:能够通过编码化被外化但由于未意识到该隐性知识的存在而欠编码化的隐性知识;④有意识、欠编码化的隐性知识:出于某种目的,有意识地将能够通过编码化而外化的知识隐藏起来而不编码化的那部分隐性知识。
3 基于主题的企业隐性知识管理
借助于主题图这一知识管理工具,综合隐性知识管理的两种模式的优点,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主题图的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方法。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该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步骤:间接外化、直接外化、知识标引和建立知识元间的关联等。
・间接外化:主要是获取无法编码化的隐性知识和格式塔式的隐性知识的一些隐性知识线索,存储在隐性知识线索库中,以便对其进行标引。
・直接外化:主要是通过采取各种软的管理方面的措施或硬的技术方面的措施实现对无意识、欠编码化的隐性知识和有意识、欠编码化的隐性知识的编码化,并存储在专家专长库中,以便对其进行标引。
・知识标引:主要是在隐性知识线索库、专家专长库和专家基本信息库的支持下,实现对专家拥有的隐性知识的标引,生成知识元。需要说明的是专家基本信息库中存储的专家的一些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职务、学历、专业、联系方式等,这些基本信息可以从企业的人事部门获得。
・建立知识元间的关联:主要是通过知识元之间的各种关系(如属分关系、同义关系、内在逻辑关系等)和专家之间的人际关系分别建立主题图和专家网络图。主题图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定位编码化的隐性知识和未被编码化的隐性知识载体(专家);而专家网络的作用在于实现通过专家找专家,并建立信任关系。
4 基于主题图的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方法的实施
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方法,采取的是编码化模式和人格化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该方式一方面采取编码化模式将隐性知识中易于或能够编码化的部分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实现编码化,然后将这些已经编码化的隐性知识存储在专家专长库中,对其进行索引,供人们检索利用;另一方面采取人格化模式,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无法编码化的隐性知识的线索,对这些隐性知识线索进行标引,其索引地址为拥有该隐性知识的专家,这样用户要想获得知识中这些尚未编码化的隐性知识部分,则只需与该专家
取得联系,然后通过与该专家直接或间接的交流来获取其所需要的这些隐性知识。接下来将较为详细地论述其实现过程。
4.1 隐性知识的间接外化
无法编码化的隐性知识和格式塔式的隐性知识是强隐性知识,强隐性知识,凸显了知识和人工符号代码之间的逻辑鸿沟,它们原则上是不能用人工符号代码来充分表达的。然而,这并不是说其不能被外化。格里门在其强的隐陛知识理论中指出强的隐性知识并不是完全不可外化的,它无法用语言这一工具外化,但可以通过行动来外化;强的隐性知识也并不意味着其无法被习得。它完全可以通过“师徒关系”来获得。格里门的强的隐性知识理论告诉我们尽管无法编码化的隐性知识和格式塔式的隐性知识无法被编码化,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获取这些强的隐性知识的一些线索,然后以这些隐性知识线索作为找到拥有这些隐性知识的专家的指南。最后通过与这些专家的直接或间接交流来获取这些隐性知识。依据以上原理,本文对这些强的隐性知识的外化采取的是间接外化的方式,依据这些通过间接外化获得的隐性知识线索对隐性知识载体(专家)进行标引,进而通过对这些专家的定位和管理来实现对其拥有的这些强隐性知识的间接管理。
针对无法编码化的隐性知识和格式塔式的隐性知识这两类强隐性知识的特点,本文采取访谈、问卷调查、文献调查和网络调查等方法获取这些强的隐性知识的一些线索。
访谈:访谈按照访谈的结构可以分为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和半结构性访谈。结构性访谈是获取格式塔式隐性知识线索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通过结构性访谈,事先将某个情景描述出来,在特定场景--下,询问专家此种情况下可能采取的行动,从而获得格式塔式隐性知识的一些线索。对于无法编码化的隐性知识,我们采取非结构性访谈和半结构性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来获取无法编码化的隐性知识的一些线索。非结构性访谈主要由被访问者引导话题的方向,而采访者则根据被访问者谈话中呈现的话题进行提问。在访谈初期。通过非结构性访谈获得一些访谈资料,为半结构性访谈确定一个访谈的主题;接下来,采用半结构性访谈的方式,围绕非结构性访谈中确定的主题提出问题,当然,在访谈的过程中仍然采取开放的方式。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法实质上是一种书面形式的谈话调查,它是通过让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形式进行的,适用于了解被调查对象不愿面对面交谈的问题或有顾虑的问题。同样,问卷按结构可以分为无结构型问卷、半结构型问卷和结构型问卷。结构型问卷是首先设定某种情景,然后根据情景状况设计详细列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选择式、判断式等,我们主要使用其获取格式塔式的隐性知识线索。对于无法编码化的隐性知识主要采取无结构型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型问卷调查来获取其线索。无结构型问卷是对问题不拟定,只限定调查的方向,主要是进行探索性的调查。获取专家所拥有的隐性知识的主题类别。半结构型问卷是将无结构型问卷与结构型问卷融合在一起的一种问卷形式,在专家的隐性知识的主题类别确定之后,采取此种问卷以获取更多的隐性知识线索。
・文献调查:文献调查主要是根据专家发表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拥有的专利等编码化的显性知识。获取专家拥有的强的隐性知识线索,是一种通过专家知识中的显性部分获取专家知识中强的隐性知识线索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网络调查:网络调查法主要是通过检索分析专家在博客、论坛、维基百科、微博等网络环境中发表的言论来获取专家拥有强的隐性知识的线索的一种重要方法。由于这些网络空间为用户提供了某种情景,专家往往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所拥有的隐陛知识。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就获得了谁拥有什么主题类型的隐性知识等强的隐性知识的线索,这些隐性知识线索尽管不是隐性知识本身。但却是通往隐性知识载体的重要途径。
4.2 隐性知识的直接外化
隐性知识的直接外化主要是对无意识、欠编码化和有意识、欠编码化的两种类型的隐性知识的外化。无意识、欠编码化的隐性知识是能够被编码化但由于未意识到该隐性知识的存在而欠编码化的隐性知识。对于这类隐性知识。一方面,应培养企业员工的知识素养、知识意识和捕捉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组建知识学习和创新型团队,使成员在相互交流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经常开展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头脑风暴活动,使企业员工在不经意间表达自己的隐性知识。有意识、欠编码化的隐性知识往往是知识的拥有者出于某种目的(如担心因隐性知识的外化导致自己影响力或地位的降低,利益受损等),有意识地将能够编码化的知识隐藏起来而不编码化。对于这类隐性知识,通常采取激励的方式来促使其外化,这些激励措施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环境激励。物质激励是指为奖励隐性知识的拥有者提供的隐性知识而给予的经济报酬。物质激励的方式主要包括隐陛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股权期权制度、知识薪酬支付制度等;精神激励主要包括荣誉表彰、知识晋升制度、知识署名制度等;环境激励是指在企业中营造一种易于企业员工将自己的隐性知识外化的环境,主要包括便利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适于隐性知识外化的技术平台、扁平化的企业组织结构和提倡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等。
通过以上各种措施使得企业员工主动将自己头脑中的无意识、欠编码化和有意识、欠编码化的两种类型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实现这些隐性知识的外化。然后对这些外化的隐性知识进行编码,存入专家专长库中。
4.3 知识元(节点)标引
通过隐性知识的间接外化和直接外化,我们获得了强的隐性知识的线索和编码化的弱的隐性知识。为实现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接下来,需要对这些我们通过直接和间接外化获得的弱的隐性知识和强的隐性知识的线索进行统一的规范性描述,也即进行知识元标引,生成索引条目。与一般的显性知识管理中的标引不同的是这里的知识元标引生成的索引条目的地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物理存储地址(编码化的弱的隐性知识载体)、另一种是人(强的隐性知识的载体也即专家)。之所以将人作为隐性知识的地址,这是由隐性知识的个体性(或私人性)决定的。隐性知识的个体性首先表现在隐性知识是个体通过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获得的,隐性知识获取的整个过程较少或不需要环境的支持,也即隐性知识是专属于个人的,以人作为隐性知识的载体也可以做到产权明晰;其次表现在隐性知识是以人脑为载体的知识,具有主体依附性。其知识元标引如图2所示:
4.4 知识元(节点)关联
知识元标引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建立各知识元之间的关系,以生成一张对企业隐性知识进行管理的主题图。主题图是一种基于主题的元数据组织和描述工具,提供了语义级的知识导航和组织方式,它可以表示知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定位某一知识概念的资源位置。在本文中,主题图的构建是基于Protege+TMTab的,在集成TMTab的Prottege开发环境下,可以
创建自己的XTM本体,并可以以XTM的格式导出本体。在使用Protege+TMTaB构建主题图时,知识元之间关联建立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知识元中各主题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这些语义关系主要包括属分关系、同义关系、相关关系、近义关系、主题逻辑关系等;另一个依据是知识元中专家的个人人际网络,依据专家之间的这种相识关系建立知识元之间的关联。通过每个专家的个人人际关系信息建立企业级的人际网络,以便通过专家找专家,建立专家间的知识交流的信任关系,如图3所示:
通过以上过程构建的企业隐性知识主题图能够实现对企业隐性知识的定位,也即形成一个有关企业隐性知识的语义索引。通过该索引我们可以实现基于语义的检索,方便用户查找到自己所需的隐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载体(隐性知识专家),实现对企业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论文关键词:软件测试,知识管理模型,知识地图
论文摘要:在软件测试组织中,对测试过程中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是提升组织整体测试水平的关键。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是怎样将知识管理过程与软件测试过程有效集成,从而促进知识资产在软件测试组织中的传播与重用。给出了软件测试领域知识管理子系统的体系结构、主要功能以及使用流程,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最后,给出了知识地图模块的设计与实现,验证了本文所实现的软件测试领域知识管理系统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一个管理问题,但是知识管理的各种功能及服务最终都还得依靠知识管理技术来实现。可以说,没有强大的知识管理技术支持,企业将很难有效实施知识管理,它是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也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强大推动力。从广义的角度看,知识管理技术并不局限于IT技术,但现代信息技术才是知识管理得以有效实现的基本前提。十多年的知识管理研究使得相当一部分的知识管理IT工具已经推向商业市场,但是这些已有的产品并不都是和企业的具体需求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在特定领域的应用,这种脱节表现尤为突出。
软件测试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活动,测试人员都属于知识工作者,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依据测试计划对软件进行测试,与测试相关的知识、技巧、经验和灵感在测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测试人员如果没有开阔的思路,没有丰富的测试经验与测试技巧,测试的质量将无法保证。此外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出现的新的待测软件产品,常使软件测试人员感到压力重重,力不从心,他们有探寻新的测试知识和技术的紧迫需求。而知识管理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但是软件测试有其自身的特点,虽然现有的通用知识管理理论及技术已或多或少触及了某些问题,但我们更需要用一种与本领域结合更紧密的理论和技术,来重新思考和审视我们的问题,以便寻找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更有效的方法。
本系统是目前北航软件所的一个软件测试管理平台QESuite2.0项目中的一个子系统,该项目是北航软件所承担的某型号任务的一个子课题。目前,该系统已经完成了原型系统的构建,全部模块及功能已经实现,并在实际工作中试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软件测试领域的知识管理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在软件测试领域内实施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很少,迄今为止并没有找到在软件测试中实施知识管理的实例。国内知识管理的研究起步晚,同时专门从事软件测试的企业又很少,在测试领域内实施知识管理的需求刚刚出现。
到目前为止,虽然没有发现国外针对软件测试领域实施知识管理的研究和案例,但是从事各领域通用的知识管理的研究已有了很多年的历史,像IBM,Microsoft这样居于软件行业领先地位的公司,已经投入了相当规模的资金与人力来进行知识管理的研究,提出了一整套的知识管理理论并开发出相应的软件产品。
此外,国外在与软件测试最相近的软件工程领域对知识管理也有比较深入的相关研究,已经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并开发出了一系列的软件支持工具。目前,每年都举行专门的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年会(KBSE Knowledge-BasedSoftware Engineering Conference),探讨知识管理在软件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
进行软件测试领域知识管理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知识管理思想在软件测试领域的IT实现问题,也就是开发出一个软件平台来支持软件测试中的知识管理活动。根据Gallupe在2000年对现有知识管理系统平台、理论、案例等相关信息的较大范围的研究,现有知识管理系平台要真正实现有效的知识获取、编码、存储和搜索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作者在北航软件所参与的软件测试项目工作经验,同时结合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分析国际上主流软件测试过程,认为目前在软件测试过程中存在五大问题:
1)软件测试知识重用率低。目前,软件测试过程中公共测试知识的积累未能有意识地大规模开展,虽然企业内部有一些用于测试知识和经验积累的数据库,但大多数员工忽视其存在,造成测试知识资源的闲置,导致测试知识和经验的重用率低。
2)软件测试知识传递不畅。现有测试知识的保管模式使得知识的传递不畅,测试知识被动地等人来阅读,而使用者则在知识海洋中苦苦寻觅他所需要的知识,员工无法快速掌握新的测试知识。
3)软件测试知识共享环境差。企业内部尚没有正式的、专用的、有组织的知识共享场所,员工之间缺乏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机会,沟通与交流的体制也没有建立起来,软件测试过程中的知识共享氛围也有待于培养形成。
4)软件测试知识流失严重。许多专门经验和技能只是少数人所拥有,没有真正成为企业的公共知识,这不仅使测试知识传递不畅,而且在人员变动时,这些测试知识会随之流失,使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因人员流动而发生波动,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
5)无法快速实现测试组织中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知识管理是人、过程、技术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最主要的,企业的管理者无法对组织中的人员技术特长、知识分布了如指掌,在遇到新的测试项目时,无法根据员工特长,快速搭建出最优的项目团队,从而无法实现组织中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造成了软件测试企业的生产效率不高,对市场的整体响应速度慢,应变能力不强。本人认为以上问题的出现是源于在当前的软件测试过程中缺乏对知识的科学管理,因此在该领域内实施知识管理就显得很有必要。
2系统体系结构及工作流程
北航软件所(SEI/BUAA)在多年从事软件测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知识管理在测试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套针对软件测试领域实施知识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由于软件测试领域的知识管理目前的研究甚少,特别是现成的软件测试知识管理系统更是一片空白,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只能参照通用的或相关领域的已有研究进行。观察国内外知识管理平台的研究,尽管提出的模式纷繁复杂,但基本上每个模式中都包含着诸如知识产生、分类、积累、共享、重用这样的基本流程。
2.1系统体系结构
QESuite2.0在结构上采用的c/s方式,可支持群组协同工作,其中数据收集和分发的部分使用EJB实现,容器使用JBoss。QESuite2.0的框架基于插件开发的思想创建,利用多态特性声明可扩展的接口。框架与插件的连接、子类别的实例化过程则利用解释引擎(也称作连接器)在运行时动态完成,框架即可根据模板进行统一调用,具有良好的封装性和可扩展性。基于测试管理平台的以上特点,软件测试过程知识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本系统基于J2EE开放式架构,是一个面向软件测试过程的架构弹性的知识管理平台。系统依循知识生命周期管理,利用软件测试组织中的知识文档,有效帮助企业存储、管理、搜寻、分享各种知识,并通过组织中的知识地图,有效地评估员工的知识程度,使知识地图成为知识型员工的地位象征,并通过统计工具对拥有知识的员工进行肯定,从而促进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
2.2系统工作流程
系统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图2所示。
(1)首先对本子系统进行初始化,在本系统预定义的基础上,允许用户对软件测试知识分类、知识程度、组织职位定义、项目规模进行自定义。
(2)在交流库中添加文档,用户可以直接编写文档提交交流库,或者在交流库中提出问题,交流库是整个系统的知识文档来源。交流库中筛选出的技术含量较高文档,由知识分析员进行知识分类后,提交知识库。
(3)用户可以自行对知识库中的知识文档进行评估,同时根据知识分析员对文档的评定,以及作者的知识程度、文档的链接程度等加权实现对文档的评定。
(4)知识分析员可以根据组织讨论的结果直接设定组织成员的知识等级,也可以通过编辑组织成员的项目经历,来自动设置成员的知识等级,或者通过成员在组织中发表的知识文档来自动设置成员的知识等级。
(5)知识检索,主要包括知识文档检索和专家检索,通过知识文档元数据可以任意检索知识文档,当用户无法找到需要的知识文档,可以通过专家检索来告诉用户组织中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3几个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3.1基于本体的软件测试领域知识表示方法
本体(ontology)起源于哲学,是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在近一二十年,本体被计算机及建模领域所采用,用于知识表示、知识共享和重用。本体论是对概念化对象的明确表示和描述,是对客观世界存在的现实系统化的描述。从本质上讲,本体是一个或几个领域的概念以及反映这些概念的关系的集合,关系反映了概念的约束和联系,而关系本身也是概念,关系之间也可能构成新的关系。
我们以本体来对软件测试领域知识进行表示,描述领域中相关的概念、属性,及其关系。这些本体概念、概念之间的关系定义在文档、参考文献、项目、人员、知识程度共5类本体中。根据以上属性,软件测试领域知识本体如图3所示。
3.2软件测试领域知识管理模型的提出
在针对软件测试过程的知识管理中,需要实现积极、主动的知识传递,建立起组织级的人员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渠道,根据软件测试活动中的知识需求,及时地实现相关知识的传递,通过有效的知识传播来改善和提高知识的重用效果。由于组织所需要的知识处于动态变化中,因而需要通过一个有效的基础设施,来满足以上功能需求。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个面向软件测试过程的知识管理模型,如图4所示。本模型的要素是“测试组织人员”、“测试组织知识资产”、“测试组织交流场所”。基本思想是在软件测试过程中,建立一个交流场所,记录成员的提出的问题和问题解决过程,以及各种文档。
3.3软件测试领域知识地图的构建方法
知识地图,或称知识分布图(又称作知识黄页簿)是知识的库存目录。知识地图所显示的知识来源,可能是部门名称、小组名称、专家名字、相关人名字、文件名称、参考书目、事件代号、专利号码、或知识库索引等,但却不包含知识的内容本身,它是指南和向导,用以节省员工追踪知识来源的时间。
一个优秀的软件测试知识管理平台软件还应当能够提供强大的软件测试知识分类的能力。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及SWEBOK分类方法,我们对软件测试领域增加了5大知识域:开发语言、数据库、操作系统、软件测试工具、测试项目相关知识。我们的知识地图中,每一种能力都有5级知识程度:了解、熟悉、熟练、精通、专家级。每一级的程度定义都有描述,务求清晰及易于评价,并避免主观的误差。每个员工的实际能力也依此标准衡量,评估过程应由员工、小组、经理及知识分析员互动完成。
3.4基于本体的知识文档智能检索和排序方法
本体在知识检索子系统中主要扮演知识库的角色,即首先对软件测试领域的概念分类、建立概念之间关系约束的描述,然后以此为基础构建详细的软件测试领域知识库,主要包括软件测试领域的具体概念、概念之间的属性、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实例等知识。在知识检索时,根据用户请求的关键词来查找相应的概念或属性,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检索某条本体信息是否与这些概念或属性相关,从而实现支持逻辑推理的智能检索。
在知识文档检索子系统检索出结果后,必须首先研究检索出来的文档应该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进行排列。影响排序的因素有很多,根据研究,我们认为有5类因素是影响排序结果的关键:用户对知识文档的评价、知识分析员对文档的评价、作者的知识程度、文档的链接数,以及文档的打开次数。这五类因素的权值是按次序递减的,可利用递减加权公式来计算各因素的权值。下面是递减加权公式:
知识文档的重要性按下公式来进行计算:
知识文档的重要性=P1×用户对知识文档的评价+P2×知识分析员对文档的评价+P3×作者的知识程度+P4×文档的链接数+P5×文档的打开次数。
通过计算出来的知识文档重要性结果,然后对所有文档按降序排列,就可以将最有价值的知识文档排在前列。
4系统实现
限于篇幅,整个系统各个模块的设计以及实现,这里不做详细介绍了。下面以简单图示的方式给出本系统的核心模块——知识地图模块的类设计和实现界面。知识地图模块分为两个部分:专家网络和搭建测试项目团队。普通用户在该模块可以编辑自己的项目经历,在编辑时可以选择项目导人数据,如果项目不存在,则可以自己编辑项目,然后导入项目数据,再编辑自己的项目经历,包括使用的技术、工作时间,项目职位、项目规模等等。知识分析员有权限选择其他用户编辑项目经历。在项目经历编辑完成之后,系统会根据用户对某些技术的使用时间来自行定义用户在这些知识点的知识程度,但是用户的知识程度最多达到熟练级别,要想达到精通和专家级,必须由知识分析员来编辑用户的知识程度。图5是系统中专家网络定义模块的编辑用户知识程度活动图。
知识地图模块的客户端的设计类图如图6所示。在知识地图模块的客户端中,负责界面消息事务处理的类有三个:EditTechDialog,WorkingExperienceDialog,FindPersonToStartProject。EditTechDialog这个类用来编辑用户的知识程度,只有知识分析员才有权限来调用这个类。WorkingExperi—enceDialog是普通用户可以使用的一个类,用来显示用户的工作经历。类FindPersonToStartProject是管理人员,通过输入一些数据来得到组织中比较适合新项目的人员,通过类FindResultDialog来显示查找结果。
结束语
论文摘要:个人知识管理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知识收集、整理、应用习惯,有利于提高个人的工作绩效。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有信息技术检索、评估、组织、分析等。架构于个人知识三维情报网和个人知识管理体系,以实施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它把个人拥有的各种信息资源以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系统规划和组织,有计划地建立起个人专业知识体系,从而可以持续地学习、更新、提高个人专业知识和工作竞争力。
一、个人知识管理及其重要意义
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念、方法论在个体中的应用。它需要收集、分类、存储、检索个人知识,是一种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方法。
Dorsey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做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Frand和Hixon认为:“它是一种概念框架,指个人组织和集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我们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它还提供某种将散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可以系统性应用的东西的(个人)战略,并以此扩展我们的个人知识。Skyixne认为: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制定一个(知识)获取战略;设定信息的优先级,确定哪些信息可以丢弃,哪些信息可以收取;确定如何和何时处理信息;为需要归档和保存的知识建立规范;创建个人的文件系统,可以兼顾(管理)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其他知识活动;为不同用途建立信息目录(书签)和索引;经常评估/评价所存储信息和目录的价值。
综上所述,个人知识管理是用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信息,是把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且将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信息进行整合的框架,它那些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换成可系统利用的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提供了一种策略。它注重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共享、利用和评价的过程。
个人知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知识收集、整理、应用习惯
随着所需管理知识资源内容的增多和类型的复杂,有计划地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系统地收集、加工、整理相关的专业知识资源,选取改变物质世界的知识,挖掘因做某事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技术、技巧和能力方面的知识,可以养成收集、分类、整理、加工和应用知识的良好习惯,使个人知识网络更加科学化、条理化。
2.有利于提高个人工作绩效
充分利用信息资料库,快速搜索专家、专业机构、服务机构和资讯网站等个人知识网络,“知道谁能做的知识”和“知道哪里有的知识”,让思维得到最大的连续性,有效地提取、组织、利用所需专业知识资源,可以提高实际工作技能,提高个人实际工作的绩效。
3.有利于提升个人专业知识和竞争力
通过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所需的专业知识资源,对个人知识经验进行总结,并对自己的重要知识行为、活动进行记录,有利于个人更好地认识、运用事物的规律、原理等知识,掌握“是什么的知识”和“为什么的知识”,帮助个人有效地运用个人拥有的经验知识实现可持续性地学习、更新,提高个人专业知识水平,从而提升自己个人价值和竞争力。
二、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
在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会涉及个人知识的获取、组织、加工、交流、评估、创新等。
以下几种个人知识管理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习者高效率地整合自己的知识,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1.检索信息的方法
检索信息时,首先要确定个人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选择合适的信息检索技巧。在个人知识管理中,检索信息的技巧既包括技术要求很低的提问和倾听回答的技巧,也包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的数据库和其他相关数据库查找信息的技巧。为充分掌握检索信息的技巧,个人有必要掌握搜索的概念、布尔逻辑等搜索的技能。
2.评佑信息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指个人可以判断信息的质量,而且指个人必须能判断这种信息与自己遇到问题的相关程度。评估主要从可信度、准确度、合理性及相关支持等方面来进行。可信度一般根据作者的可信度、质量保证依据、元信息等来判定。准确度可从时间界限、综合全面性、信息面向的对象及其使用目的、合理性等方面来确定。相关支持则是指信息文本的索引目录、参考文献等。
3.组织信息的方法
组织信息需要过滤无用和相关度不大的信息资源,有效地存储信息,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方便以后的查找和使用。有效组织信息的原则是:无论环境怎样,组织起来的信息应该便于有效的利用。这种方法会牵涉使用不同的工具把各种信息组织起来。在手工操作的环境中,可用文件夹、抽屉和其他方法来组织信息。在现代高科技环境中,可用电子文档、数据库和网页,或者用专门的知识管理软件来组织信息。
4.分析信息的方法
常用的分析信息的方法是建立和应用模型,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从而得出信息间的关系。电子表格、统计软件、数据挖掘软件等提供了分析信息的方法,但在建立各种分析软件模型的工作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5.表达信息的方法
通过表达信息,可以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个人知识在交流、共享中得到升华。信息的表达,无论是通过PowerPoint、网站还是通过文本,大部分工作应该围绕如何让他人理解、记忆、能与自己互动等来进行。
6.保证信息的安全
保证信息的安全涉及开发与应用各种保证信息的秘密、质量和安全存储的方法和技巧。常用的密码管理、备份、档案管理都是保证信息安全常用的方法。
7.信息协同的方法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组织的协同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对一些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协同工作,交流和共享彼此的观点和知识。有效地利用这种技术不仅要求会使用这种工具,而且要求充分理解协同工作的各种原则及其内容川。
三、个人知识管理的运用
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人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变和创新的能力。要让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多有价值的知识,能够利用信息更好地进行决策,发掘个人潜力,实施个人知识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架构个人知识三维情报网
(1)人际网络
这是一种无形的网络,是一种人脉资源。它可分为3个层面:专家—汲取知识;同水平—共享知识,相互交流学习;帮助的对象—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学习。人们是在不同层面的人际网络中获得大量知识,而这样的知识往往可以获得最直接最深入知识的来源。
(2)媒体情报网
这是一种实时与广度相结合的情报来源。通过纸介媒体和网络媒体,可以收到各种信息和新闻,将经常提供生活与工作上有用的媒体信息作有系统的安排,让这些数据自动汇集在一起,这种信息收集是有系统的,不是随机性的。
(3)领域系统知识网
对这类知识要不断向纵深方向积累。构建这样的知识体系,最简单的方法可能是对邮件及地址通讯录的管理维护,其次是用工具软件收藏夹来管理,使其更易于分类分层。用blog/wiki可将领域系统知识逐步推向前进。
2.建立个人知识管理体系
(1)分析个人对专业知识资源的需求
这是个人知识管理的起点。在人们日常工作和学习过程中,需要对个人在学习中所需要掌握和应用的专业知识资源进行具体分析,以确定相关知识的专业分类、每个知识类别下的知识要素类型以及知识观念的转变,从而做到正确快速定位合适的知识。
(2)选择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个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个人知识管理的软件平台。其一,建立知识文件夹来收藏资料。它适合于管理个人不希望共享的特定知识。这种模式完全是个性化设置,仅跟随个人,独立于机构。功能较为简单,仅能满足个人知识管理的初级需要。其二,使用机构知识管理系统的个性化平台。知识分类体系由机构设置,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机构外部知识内容不够丰富,个人无法拥有,离职后无法使用。其三,使用第三方知识管理平台。知识共享和交流平台需上网付费在线使用,但知识资源主要是通用的,缺乏特定专题内容。
(3)建立个人知识管理准则
为了保证个人知识管理长期有序的实施,需要建立起个人的知识命名及编码准则(书面文件),以便知识资源在分类存储和提取使用时均有章可循,从而规范知识内容的更新、删除、共享交流等。在日常工作难以预测时,配合使用现有的个人知识管理技能,学会在学习和实践之间转换,以期解决问题。
(4)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
需要不断地把获得的知识存放到细分的文件夹里,在选择好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平台后,初始化设置相关的软件系统,然后将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分类纳人个人知识管理体系,以便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使用。
(5)维护和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系
要长期有序地执行既定个人知识管理“准则”,就需要维护和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系,添加新的知识资源(包括知识类别);更新、修改或删除部分知识资源;调整共享设置;与他人进行互动知识资源交流;不断完善个人知识管理专业知识资源和各项准则。
3.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
(1)文档资源管理软件—Mybase
这是一个功能强大且可随心所欲自定义格式及层次关系的通用资料管理软件,可用于管理各种信息,其数据组织能力足够灵活,可自定义更多的适合具体情况的各种用途。
(2)邮件管理之炫—IncrediMail
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E-mail软件,具有个性化的多媒体视窗界面、寄信动画效果和收件信差,还有很多动态的信签、动画、音效、卡片等,能组合成出非常炫的电子邮件,使得收发电子邮件变成新鲜的体验。
(3)网文快捕—CyberArticle
Cybertlrticle网文快捕是一个保存/管理网页的工具,主要功能有:可以在Ila里保存网页,包括文字、图片、Flash动画等。也可以保存选中的文字、图片和链接等;在一个树形孔建里管理保存下来的网页。可以通过拖放来分类网页;在一个可视的编辑器里编辑网页;把网页里的所有元素保存在一个单一文件里面,保持磁盘清洁;可以把保存的网页导成CHM文件,实现共享。
(4)个人知识王—iSpace Desktop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社会 管理工具
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它把个人拥有的各种信息资源以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系统规划和组织,有计划地建立起个人专业知识体系,从而可以持续地学习、更新、提高个人专业知识和工作竞争力。
一、个人知识管理及其重要意义
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念、方法论在个体中的应用。它需要收集、分类、存储、检索个人知识,是一种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方法。
Dorsey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做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Frand和Hixon认为:“它是一种概念框架,指个人组织和集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我们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它还提供某种将散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可以系统性应用的东西的(个人)战略,并以此扩展我们的个人知识。Skyixne认为: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制定一个(知识)获取战略;设定信息的优先级,确定哪些信息可以丢弃,哪些信息可以收取;确定如何和何时处理信息;为需要归档和保存的知识建立规范;创建个人的文件系统,可以兼顾(管理)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其他知识活动;为不同用途建立信息目录(书签)和索引;经常评估/评价所存储信息和目录的价值。
综上所述,个人知识管理是用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信息,是把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且将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信息进行整合的框架,它那些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换成可系统利用的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提供了一种策略。它注重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共享、利用和评价的过程。
个人知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知识收集、整理、应用习惯
随着所需管理知识资源内容的增多和类型的复杂,有计划地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系统地收集、加工、整理相关的专业知识资源,选取改变物质世界的知识,挖掘因做某事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技术、技巧和能力方面的知识,可以养成收集、分类、整理、加工和应用知识的良好习惯,使个人知识网络更加科学化、条理化。
2.有利于提高个人工作绩效
充分利用信息资料库,快速搜索专家、专业机构、服务机构和资讯网站等个人知识网络,“知道谁能做的知识”和“知道哪里有的知识”,让思维得到最大的连续性,有效地提取、组织、利用所需专业知识资源,可以提高实际工作技能,提高个人实际工作的绩效。
3.有利于提升个人专业知识和竞争力
通过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所需的专业知识资源,对个人知识经验进行总结,并对自己的重要知识行为、活动进行记录,有利于个人更好地认识、运用事物的规律、原理等知识,掌握“是什么的知识”和“为什么的知识”,帮助个人有效地运用个人拥有的经验知识实现可持续性地学习、更新,提高个人专业知识水平,从而提升自己个人价值和竞争力。
二、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
在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会涉及个人知识的获取、组织、加工、交流、评估、创新等。
以下几种个人知识管理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习者高效率地整合自己的知识,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1.检索信息的方法
检索信息时,首先要确定个人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选择合适的信息检索技巧。在个人知识管理中,检索信息的技巧既包括技术要求很低的提问和倾听回答的技巧,也包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的数据库和其他相关数据库查找信息的技巧。为充分掌握检索信息的技巧,个人有必要掌握搜索的概念、布尔逻辑等搜索的技能。
2.评佑信息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指个人可以判断信息的质量,而且指个人必须能判断这种信息与自己遇到问题的相关程度。评估主要从可信度、准确度、合理性及相关支持等方面来进行。可信度一般根据作者的可信度、质量保证依据、元信息等来判定。准确度可从时间界限、综合全面性、信息面向的对象及其使用目的、合理性等方面来确定。相关支持则是指信息文本的索引目录、参考文献等。
3.组织信息的方法
组织信息需要过滤无用和相关度不大的信息资源,有效地存储信息,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方便以后的查找和使用。有效组织信息的原则是:无论环境怎样,组织起来的信息应该便于有效的利用。这种方法会牵涉使用不同的工具把各种信息组织起来。在手工操作的环境中,可用文件夹、抽屉和其他方法来组织信息。在现代高科技环境中,可用电子文档、数据库和网页,或者用专门的知识管理软件来组织信息。
4.分析信息的方法
常用的分析信息的方法是建立和应用模型,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从而得出信息间的关系。电子表格、统计软件、数据挖掘软件等提供了分析信息的方法,但在建立各种分析软件模型的工作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5.表达信息的方法
通过表达信息,可以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个人知识在交流、共享中得到升华。信息的表达,无论是通过PowerPoint、网站还是通过文本,大部分工作应该围绕如何让他人理解、记忆、能与自己互动等来进行。
6.保证信息的安全
保证信息的安全涉及开发与应用各种保证信息的秘密、质量和安全存储的方法和技巧。常用的密码管理、备份、档案管理都是保证信息安全常用的方法。
7.信息协同的方法
“双创”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抓手,必须始终放在工作首位,常抓不懈。今年我区“双创”工作要以去年“会节”环境保障标准为起点,再加力度,全区“市容环境达标街道”、“市民满意路”优秀率要达60%,全区“双创”成绩总评力争进入全市优胜行列。一是要继续实行区领导对口联系街道制度,加强对全区“双创”工作的督导。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健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负责、区街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增强街道、社区自主治理环境的能力。三是结合我区实际,组织开展以街道、社区为主的争创“市容环境优胜管理社区”和“市容环境优胜管理连通道”活动,努力调动街道、社区、辖区单位创建的积极性。四是建立完善检查、考评体系,加强日常督察,做到周有通报、月有考评、季有奖惩、年有总评。
二、以洁净为标准,规范作业,不断加强环卫精细化管理
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严格定人、定岗、定时、定责,加强路面环境卫生质量管理,确保每日垃圾扫净、存好、运光,全面提升全区整体保洁水平。一是认真做好新一轮道路承包、全员竞争上岗工作。二是加强环卫工人业务技能、文明作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环卫作业标准化、正规化管理程度。三是提高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增加机扫车辆,扩大机扫面积。四是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筹备新环卫停车场建设,在区内新建垃圾转运站一座,增设一批垃圾容器,有效解决垃圾扰民问题。五是加强公厕管理,做好公厕免费后的清洗保洁工作,确保卫生质量达标;新建、改建、维修公厕13座,其中新建1座,重建3座,改造、维修公厕9座。六是做好道路清洗工作,坚持“夜间洗路,白天压尘”,做到黄线明、边线清、道路见本色。七是做好区城管局清运清洗队、水密车队、道路队的选址、搬迁和建设等工作。
三、以严控为手段,明确责任,切实加大综合整治违法建设工作力度
今年违法建设管控工作坚持“突出重点,兼顾全面,查防并举,打新拆旧”的工作思路,确保实现全年拆除违法建设5万平方米,力争6万平方米目标。一是坚持“四个机制”和“一个办法”(巡查监管机制、考评机制、奖惩机制、举报机制和责任追究办法),理顺关系,强化区、街、社区责任。二是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优势,强化“及时发现、迅速处置、依法拆除”的工作措施。三是突出抓好三街五村、铁路沿线、王家墩中央商务区等重点区域的违建控管,依法打击新的违法建设,逐步减少历史存量违法建设,坚决遏制违法抢建之风。
四、以示范为导向,勇争一流,努力提升立面空间环境
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建设、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原则,继续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不断提高楼宇亮化、广告、门面招牌整治工作水平,全面提升、优化我区空间立面市容环境。一是继续采用LED等节能、环保灯光发展楼宇亮化成果。中心商业街和核心景观区的楼宇亮化建设,力求在创意、设计、效果上有新的突破。二是以“广告招牌整治年”为契机,大力抓好门面招牌的整治。按照彰显个性、突出特色的要求,结合景观路、商业街区建设,继续做好门面招牌示范路的整治与建设工作。三是抓好户外广告的监控。倡导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提高户外广告档次;开展户外广告普查,建立电子档案;按照文明城市创建要求,协调推进公益广告设置,实现不低于户外广告总数20%的目标。
五、以快速为标杆,体现效率,进一步做好城市专项管理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城市网格化数字管理。按照信息共建、资源共享、服务决策、有利调度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城管网格化案件办理力度。及时受理、解决、反馈城市网格化案件,提高网格化案件办理质量。对占道、牛皮癣等易发、多发问题在规定时限内快速反应、快速处置,网格化案件及时处置率为100%,办结率达90%。二是认真抓好“110联动”工作。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认真履行“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的职责,确保“110联动”处置率100%,办结率达80%。三是进一步加强道路养护维护工作。严格道路临时占用和挖掘管理。健全占道审批和路面挖掘审批机制,严控新修道路的挖掘审批;坚持道路挖掘检查通报制度,加强道路挖掘工程文明施工管理;加强全区道路养护工作,及时对道路坑凼进行修补,主次干道维护完好率要达到95%以上。
六、以长效为目标,标本兼治,切实加大城管综合执法工作力度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重在长效,要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机制,着力克服“整治??反弹??再整治??又反弹”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老大难问题。一是大力整治占道经营。加强全区中山大道、解放大道、新华路等“五横三纵”重点部位占道经营的整治,保证大市容良好;建立区街联动、部门联手的良性协调互动机制,消除城管执法工作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坚持源头治理,推行早期介入、提前守控的执法管理方式,把执法的关键点放在预防违法行为上;加强工作交流,推出一批示范点、示范路、示范街,推广整治占道先进经验;继续以板块整治为手段,加强夜市、早市占道和夜间占道演出等管控,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重点路段和窗口地带市容良好。二是加大“三乱”整治力度。努力实施群众治“癣”、专业治“癣”、和科技治“癣”技术,从源头上遏制“三乱”滋生土壤。三是开展建筑垃圾污染整治。规范建筑垃圾处置及运输企业资质核准工作,构建城管、建设、交管、环保等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加大重点时段重点地段渣土污染的控管力度。
七、以平安为保证,警钟长鸣,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综合治理工作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今年要将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抓紧抓实。一是要健全制度。建立完善经常性的教育、检查和讲评制度。要把安全工作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以百日安全无事故、安全生产月等活动为载体,促安全,促落实,常抓不懈,警钟长鸣。二是突出重点。要突出安全工作重点,有针对性的搞好安全工作,特别是要抓好重点单位、重点部位、重点人员、重点时段的安全工作,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安全工作的效果。三是要统筹兼顾。在抓好车辆安全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环卫作业、道路施工等生产安全及防火、防盗、执法保障工作,确保城管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关键词:特种设备;管理;方法知识
引言: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发展,特种设备逐渐成为了企业生产的基本设施。但就目前来看,特种设备的运行将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继而容易引起生产事故的发生。所以,设备的使用单位需要采取合理的管理方法进行特种设备的管理,从而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一、特种设备的管理问题分析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特种设备的管理将对企业的生产运营起到重要的影响。但就目前来看,企业需要使用的特种设备种类繁多,其管理也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大多数设备使用单位并没有掌握特种设备的管理方法和知识,继而造成了特种设备较容易出现故障。但在使用的过程中,特种设备故障的出现将导致严重的生产事故,继而在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的同时,给设备的使用单位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设备使用单位应该充分重视特种设备的管理工作,继而采取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完成特种设备的管理工作。
二、特种设备的管理方法知识
(一)建立设备的档案管理制度
在刚刚购买和安装特种设备后,一旦没能及时建立相关的档案,就无法为设备维修人员提供足够的资料。而求助设备厂家进行设备的维修则将导致设备故障不能得到及时的排除,并使设备的维修成本得到提高。所以,在管理特种设备时,应该先建立设备的档案管理制度,以便使设备所涉及的资料得到及时的存档和保管。同时,建立设备的档案还可以使设备的借用情况一目了然,并且能够帮助管理人员更进一步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1]。此外,根据设备档案资料,维修人员可以更好的分析设备故障的产生原因,继而使设备的隐患得到及时排除。就目前来看,特种设备的档案管理内容主要有四项,即设备出厂文件管理、设备运行与检验记录管理、设备事故与故障记录管理和设备登记注册资料管理。
(二)落实设备管理责任
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人员的违章作业引起的,与设备管理责任的不到位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设备使用单位想要使特种设备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就要使特种设备的管理责任得到落实。一方面,设备使用单位首先要将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具体来讲,就是设备使用单位需要获得政府的支持,争取使政府重视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工作。在政府的支持下,各安全监管部门则将联合开展特种设备的安全检验和监察工作,继而督促设备使用单位加强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2]。另一方面,设备使用单位要分层落实特种设备的管理责任。具体来讲,就是除了设立特种设备管理的最高职务负责人,还要使设备的管理责任逐级落实到个人身上,继而使单位全体员工参与到特种设备的管理工作中。
(三)完善设备巡检制度
为了加强特种设备的管理,设备使用单位还要使设备的巡检制度得到完善。首先,管理人员需要制定设备的日检、月检、年检的内容和制度,并采取各级点检的方法完成设备的检查。在日检内容中,要包含对设备运行、操作情况的检查。在月检内容中,则要进一步检查设备部件的有效性和系统运行情况。而在年检的过程中,则要实现对设备的全面监测,并完成必要的安全技术性能测试。其次,管理人员要制作设备巡检点检表单,并将检查的情况如实记录。而在经过整理后,管理人员还要将检查结果归档处理,以便为设备故障的修理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再者,在特种设备的使用达到一定的年限后,管理人员需要联系设备生产厂家完成对设备性能的全面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确定设备是否需要降级使用[3]。此外,在对设备进行检查时,检查人员需要对设备的安全附件设施进行重点的检查,以便为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四)加强设备的保养和维护
通常的情况下,特种设备的运行机制为机电一体化控制。所以,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将受到测量装置、设备主体和附属设备的养护情况的影响。因此,设备管理人员需要制定科学的保养和维护计划,并且严格完成设备的养护工作。一方面,设备使用单位需要安排专人负责设备的养护工作,并且需要做好相应的养护记录。而设备的前期养护需要以预防为主,并且需要建立相应的养护制度。另一方面,养护人员如果在养护的过程中发现了设备故障,则需要及时将故障排除,并完成故障的记录工作和向上级汇报故障排除情况[4]。此外,如果设备使用单位本身没有能力完成设备的养护工作,则需要委托具有特种设备养护资格的单位完成设备的养护工作。
(五)强化设备使用管理
为了确保特种设备能够得到安全使用,管理人员还要加强对设备操作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一方面,特种设备的结构相对复杂,操作人员需要分别完成设备的操作分工。所以,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设备使用人员的操作训练,以便使设备的操作更加顺利和规范。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要使设备操作人员与设备的权责关系得以明确,并建立科学的指明作业制度。具体来讲,就是只有具有资质证书的人员才能进行设备的操作,并且其所具有的证书需要满足设备操作岗位和特种设备种类要求。而在作业的过程中,设备操作人员需佩戴相应的指明作业卡,从而方便管理人员管理。此外,管理人员需要做好设备的运行记录,以便对设备使用过程中各种参数进行记录,继而使设备使用管理得到加强。
(六)制定设备应急救援方案
在使用特种设备时,应该遵循“预防为主、自救为主”的原则。所以,设备使用单位应该制定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方案,以便使特种设备故障造成的事故得到及时的处理,继而使单位受到的经营损失得到降低。一方面,设备使用单位需要使全体员工了解应急救援的内容,并且对员工的应急救援意识进行培养。而这样一来,员工才能明确应急救援的步骤,继而实现自我救助[5]。另一方面,设备使用单位需要定期实现应急救援演练,以便使应急救援方案得到不断的改进。此外,设备使用单位需要完成对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原因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事故的预防。
(七)加强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
在特种设备的管理方面,设备使用单位需要加强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而设备的管理人员则包含了设备安装、设备养护、设备检修和设备使用等人员。一方面,设备使用单位要对设备管理人员进行节能教育、安全教育和设备使用培训,以便使设备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的设备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设备使用单位需要有计划的完成管理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以便使管理人员对设备管理工作足够重视。此外,设备使用单位需要确保管理人员持证上岗,以便为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结论:总而言之,采取可靠的设备管理方法可以使特种设备的事故发生率得到明显降低。所以,设备使用单位只有全面的掌握设备的管理方法和知识,才能够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因此,本文对特种设备管理方法知识展开的研究,可以为设备使用单位实现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古志卿.中山市承压类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2]吴祖祥.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的预警方法研究[D].福州大学,2011.
[3]刘敏.探讨公路施工种设备的安全管理方法[J].科技致富向导,2012,05:197+165.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市区范围内(不含萧山、余杭区)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扬尘污染,是指因建筑工程、拆房、市政设施施工、物料运输及堆放和道路挖掘、养护、保洁等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
第四条*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的综合管理工作。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建筑工程、市政设施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工作。
房产、土地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拆房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工作。
市政市容管理部门负责物料运输、堆放和道路挖掘、养护、保洁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工作。
园林文物、公安、交通、林水等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照本办法规定负责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建设单位的工程概算应当包括扬尘污染防治费用。
第六条建筑工程、拆房施工工地周围应当分别设置不低于2.5米、2.1米的遮挡围墙,市政设施、道路挖掘施工工地周围应当设置不低于2.1米的硬质密闭围档。
第七条建筑工程、拆房、市政设施、道路挖掘施工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施工方案中应当有明确的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并严格遵守和实施;
(二)工地内应当根据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车辆冲洗设施和排水、泥浆沉淀设施,运输车辆应当冲洗干净后出场,并保持出入口通道及道路两侧各50米范围内的整洁;
(三)施工中产生的物料堆应当采取遮盖、洒水、喷洒覆盖剂或其他防尘措施;
(四)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渣土应当及时清运,不能及时清运的,应当在施工场地内设置临时性密闭堆放设施进行存放或采取其他有效防尘措施;
(五)工程高处的物料、建筑垃圾、渣土等应当用容器垂直清运,禁止凌空抛掷,施工扫尾阶段清扫出的建筑垃圾、渣土应当装袋扎口清运或用密闭容器清运,外架拆除时应当采取洒水等防尘措施;
(六)易产生扬尘的天气应当暂停土方开挖、拆房施工作业,并对工地采取洒水等防尘措施,停止施工的通告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拟定,报经市政府同意后予以公布;
(七)禁止在施工现场从事消化石灰、搅拌石灰土和其他有严重粉尘污染的施工作业;
(八)从事拆房、平整场地、清运建筑垃圾和渣土等施工作业时,应当采取边施工边洒水等防止扬尘污染的作业方式。
第八条从事建筑工程、拆房施工时,施工单位应当设置密目网,防止和减少施工中物料、建筑垃圾和渣土等外逸,避免粉尘、废弃物和杂物飘散。
建筑工程的工地路面应当实施硬化,工地出入口5米范围内用砼、沥青等硬化,出口处硬化路面不小于出口宽度。
第九条建筑工程停工满1个月未进行建设施工的,建设单位应当对工地内的地面采取硬化、覆盖等防止扬尘污染的措施。
建设单位在拆迁完毕后6个月内不能开工建设的,应当对拆迁地块实施临时绿化。
第十条施工单位对城市主要道路施工时,同步通行机动车辆的临时道路应当实施硬化,并配备洒水设备,指定专人负责洒水和清扫;采取逐段施工方式的施工道路,已完工的道路部分应当保持整洁。
第十一条建设工程应当按规定使用商品混凝土。按规定可以在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的,搅拌设备应当安装除尘装置或采取有效封闭措施,防止扬尘污染。
第十二条城市环境卫生作业单位应当落实保洁责任制,确保道路整洁,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城市道路清扫前,应当进行洒水或喷雾,每日不少于2次,雨天及气温在摄氏4度以下的天气除外;
(二)每日早晨8时前应当完成第一遍清扫;
(三)在气温摄氏4度以上的连续5天晴天或风速4级以上的天气条件下,市区主要道路应适当增加洒水或喷雾次数。
第十三条有关单位和个人对交通标志、护栏、广告牌、报刊亭、公用电话亭、候车亭、公交站牌等公共设施和建筑物外墙应当定期清洗,保持清洁。高层建筑物外墙的清洗每年不少于1次。
第十四条绿化养护单位应当落实保洁责任制,定期清洗城市道路绿化带,保持城市道路绿化带清洁。
绿化带围档应当高于绿化带内边缘地面5厘米,绿化带、行道树下的地面应当实施绿化或铺装;城市其他地面应当及时实施绿化、铺装或硬化,防止扬尘污染。
第十五条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广场、市场、停车场、码头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落实保洁责任制,确保公共设施和场所的清洁,防止扬尘污染。
第十六条煤炭、矿石、煤矸石、沙、渣土、灰土、煤渣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堆放场地,应当采取覆盖或设置硬质密闭围档等防尘措施,确保环境的整洁。
第十七条车辆运输砂石、土方、灰浆、垃圾、渣土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应当实行密闭化运输,不得沿路泄漏、遗撒。
第十八条因建设需要整体爆破建筑物的,施工单位应当制定防止扬尘污染的施工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方可施工。
第十九条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在特殊时期,对特定区域内产生扬尘污染的施工作业作出禁止性规定。
第二十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单位,可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按以下规定处以罚款:
(一)建筑工程、市政设施施工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十条规定的,可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二)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的,可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三)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的,可处以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四)建设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可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拆房施工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的,由房产或土地管理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按以下规定实施处罚:
(一)建筑工程、市政设施、道路挖掘施工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二)道路挖掘施工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十条规定的,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责令其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对公共设施的产权人可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对高层建筑物的产权人或物业管理单位可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责令其立即改正,限期清理或采取补救措施,给予警告,并可处以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五)城市环境卫生作业单位违反本办法,未按规定履行清扫保洁任务或清扫保洁质量不符合要求的,责令其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对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八条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祖厉河白银市靖远县苏家湾至黑城子段防洪治理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是在祖厉河干流A银市靖远县大芦乡苏家湾至黑城子段21.42千米河道范围内新建护脚和护坡10.43千米,其中左岸护脚0.68T米,护岸0.68千米;右岸护脚8.35千米,护岸0.72千米,建设地点为靖远县大芦乡境内。该丨:程采用I+.程护坡与护脚结合的方式对河道险I:险段进行治理,减少塌岸带来的损失.恢复河道行洪能力,保障两岸城镇、村庄、道路、甚本农田和水利设施的防洪安全。对于防洪治理工程而言,n程施工方法、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措施尤为重要。在该丨:程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主要施L工序和丨:程质量形成环节为:土石方开挖工程、土石方夯填1:.程和混凝土砌石工程。项冃设计单位、建设管理单位、施I.单位和监理单位,都能够按照技术标准,施工规范和质量要求,采取适宜的施工方法,优化施I:方案,加强质量管理,建成的T_程项H,内在质量良好,外观质量达标。
二、防洪治理工程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点
(一)土石方开挖工程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点
土石方开挖前,应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将施工区域内的地下、地h障碍物淸除和处理完毕。同时检查定位放线,合理安排土石方运输车的行走路线及弃土场。测量施放定位控制线,做好水平高程标忐布置,并控制和检验标准水平桩及基础的灰线尺寸,使之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同时办理预检签证手续在该防洪工程中,采用挖掘机进行基础清基和土石方开挖,要纵向分行、分层按照坡度线向下铲挖,每层的中心线地段应比两边稍高一些,以防积水.在机械施工挖不到的土石方,应配合人I随时进行挖掘,并用手推车把土运到机械挖到的地方,以便及时用机械挖走I在距基础底设计标高500毫氷侧边处,抄出水平线,钉小木橛,然后用人将暂留L:层挖走,进行修边和清底,同时运用小线或铅丝,检查距基础边尺寸,确定基础宽度标准,以此修整基础边坡墙础底面修理铲平后,进行质量检查验收施I:过程中检查平面位置、水平标高、边坡坡度、压实度、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系统,并随时观测周围的环境变化。在土石方开挖1:程中,要把基底标高、长度、宽度、边坡应作为主控项目,采用水准仪、经纬仪、坡度尺和拉线尺量等多种椅施,进行质量控制,使之符合施工规定和设要求。把表面平整度和基础底部土性作为一般控制项目施r.完成后,施.1:单位要会同建设管理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和建设监理单位进行开挖质量验收和隐蔽L程验收,形成施工己录及检验报告。
(二)土石方夯填工程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点
土石方夯填工程施TT:艺流程为:基底清理检验土质-分层铺设—分层碾压密实—检验密实度—修整找平—质垃验收。填土前应对填方基底和已完工程进行检查和中间验收,经检査合格后,要作好隐蔽r.程和中间验收签证手续,施工前要确定好土方机械、车辆的行走路线,应事先经过检查,必要时要进行加固加宽等准备工作,应根据r_程特点、填方土料和砂砾料种类、密实度要求、施工条件等,合理地确定填方材料含水量控制范围、虚铺厚度和压实遍数等参数;重要回填土石方工程,其参数应通过实试验来确定,同时要编好施工方案。填筑前,应将基土上的洞穴或基底表面h的树根、垃圾等杂物都处理完毕,清除T净检验土质,检验回填料的种类、粒径.有无杂物,是否符合规定,以及土石料的含水量是否在控制的范围内一是如含水量偏高,可采用翻松、晾晒或均匀掺人干土等措施;二是如遇土方和砂砸料含水量偏低,可采用预先洒水润湿等措施。夯填土石方工程,填筑材料应分层铺摊。,每层铺料的厚度应根据土质、密实度要求和机具性能确定回填土石每层都应测定夯实后的干土石料质tt密度,符合设计要求后才能铺摊t坛土试验报告要注明土料种类,试验日期、试验结论及试验人员签字。未达到设计要求的部位,应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和复验合格。对于堤身和基础土石方穷填工程,其质量控制要点在于,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土的含水、每层回填的厚度、碾压遍数,检验夯实干土密度,以确保穷填土石方质量达到规范标准和设计要求。
(三)混凝土砌石工程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点
细石混凝土砌石砌筑工程施工流程为:定点测量放线确定标高—清理工作面—选用合格石料拌和细石混凝土昆凝土运输—块石砌筑—砂浆勾缝=砌筑前根据护坡的位置及厚度、墙身断面尺寸,在基础顶面上测量放线,立断面样架,并固定好,拉上基准线。
对于块石护坡砌筑和质量控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选用石料时,要将石料运到施工现场后冲洗干净,并分出加工料石和一般砌筑石材,分别堆置于机械运输和人工搬运的适当范围之内,保证有组纸,有计划,有次序地进行安全施工。二是砌体应按设计要求测tt放样,经验收合格后再开始砌石。采用拌和机拌制混凝土和砂浆,应严格按试验确定的配料单进行配料.严禁擅自更改,配料的称量允许误差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当气温变化时,应适当调整。施工中应在现场随机制作试件砌体用的块石.必须坚实新鲜,无风化剥落层或裂纹’块石表面无污垢,水锈等杂质,表面应色泽均匀。三是砌筑前,应在砌体外将石料上的泥垢冲洗干净,清理仓面干净保持砲石表面湿润均匀。无浮渣、无杂物、无积水、无松动石块。采用坐浆法人工砌筑,铺浆厚度应略高于规定的灰缝厚度,随铺浆随砌石.砌缝需用混凝土填充饱满,不得无浆直接贴靠,砌缝内混凝土应采用扁铁插捣密实,严禁先堆砌石块再用混凝上灌缝的做法。砌筑因故停顿,混凝土已超过初凝时间,应待混凝土强度达到2.5兆帕后才可继续施工;在继续砌筑前,应将原砌体表面的浮渣清除,砌筑时应避免振动下层砲体。已浇垫层混凝土’在抗压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前,不应在其面层上进行上层砌石的准备1.作四是砌石施工时,若遇大雨必须停工,雨后复「.时对受雨水冲刷处先清洗表层再进行砌筑,收工时搜盖一层块石压浆。当砌体砲筑达到12小时时,位及时对砌体外露面养护,经常保持外露面的湿润五是砌7T体丧面局部光滑的砂浆表面应凿毛,毛面面积应不小于总而积的95%,砌体缝隙采用砂架进行勾缝压光。六是防洪护脚和护岸均应设置伸缩缝,采用聚乙烯闭孔泡沫塑料板作为防水伸缩填充材料。
三、防洪治理工程质量保证措施和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一)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措施
一是施工前,技术人员把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措施、施工关键部位及质量控制点向施r人员逐一进行技术交底二是施工机械设备及机具投人使用前检修完好,按规定保养维修,确保其正常使用,不得因机械故障而影响r程施工质M三是施r.单位必须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不得偷I减料。四是施工质量检奄应做到班组初检、处(队)复检、项目经理部质检机构终检的“三检制”。工程原材料、中间产品、工程实体质量的检测项s、数量和标准应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各项检测记录应及时、真实、齐全,记录、校对、审核等签字手续应当完备
(二)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一是建立项目质量技术责任制,由项目总工程师及主管工程师亲自抓技术交底,组织关键和特殊序的作业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技术学习,严格贯彻执行制定的施工控制程序。项目总工程师对项目经理负责,技术人员对总工程师负责。二是认真领会本工程的设计意图和招标文件要求,并对关键及特殊工序制订详细的施工方法、操作细则,对日常性的技术管理工作责任到人,制定工作要求和标准,并落实到相关人员。三是严把关键工序过程控制关.严把测量关,严把材料检验关:四是施工单位要加强与业主、监理、设计单位的联系,在施工技术方面取得广泛的合作与支持,在重点关键部位的技术处理及时沟通,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问题.
四、结语
[关键词]卫生检测;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控制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Control)主要是以检测人员为参与过程,实验室质量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从而促使社会收益,确保顾客满意。最终目的在于寻找质量管理中不足之处,重新制定相关程序和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验证和评价,属于近年来新型的管理措施,属于有效的、科学的管理手段[1]。该文旨在探索卫生检测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法的实施意义,具体的内容可见下文描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60名实验室工作人员为此次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抽签分组方式,分别为观察组(全面质量管理;30名)和对照组(常规管理模式;30名),所有患者均在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间收集。观察组工作人员平均年龄为(28.69±2.74)岁,男女比例为10:20;学历:10名为本科或以上学历,10名为大专学历,10例为中专学历。对照组工作人员平均年龄为(28.42±2.52)岁,男女比例为9:21;学历:11名为本科或以上学历,11名为大专学历,8例为中专学历。两组实验室工作人员各项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措施。规范实验室检测标准,且要求科室内每位工作人员熟记、掌握工作指南、标准。观察组采用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保障周围环境和实验室环境的稳定:若要达到以上目的,应加强以下几点的实施。①实验室内存在多种安全隐患,对此应加强管理措施的实施,从而降低仪器设备造成的不良事件,防止交叉污染的发生;②为了消除实验室意外因素,应对其进行隔离预防措施;③定期检查各设备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诊断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④定期对各设备进行维护、修理,包括除湿、防震、除尘等措施。(2)选择合适的检验方式。①选择非标准检测方法时,需要重点注意以下几点:检测结果的不确定性、检测方法、样品基本干扰等,并对其实施验证;②根据卫生检验的检测目标和实验标准选择符合的检验方式,必要时可使用国家标准。(3)提高检测工作人员的技能和专业素质,若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需做到以下3点。①定期在科室内开展实验室知识讲堂和技能培训讲堂,主要项目包括检测标准化、检测操作技能、质量控制等,从而不断丰富工作人员课外知识和工作经验,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②在实施质量管理过程中,还需鼓励管理人员、后勤工作人员参与,并合理分配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从而确保责任落实到个人;③根据科室内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主要考核内容包括专业技能、精密仪器操作、贵重仪器操作等,对于考核成绩不佳者,单独进行知识培训[2]。(4)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①选择正确的检测方式:实施合适的统计技术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包括保留样品再测试、运行质量控制图、标准盲法测试、质证书的给定值、双人双机比对、加标回收率测定、空白试验等;②为了确保水和实验试剂的纯度,应事前检查实验仪器设备运行情况;③在管理措施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实施结果,完善实施标准方案,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5)强化卫生检测实验室环境控制。①实验室环境需求:尽可能保证实验室的采光、通风、湿度、温度的控制;②在是实验区分洗漱设备区域、消毒设备区域;污染区;清洁区等,从而规定各个区域的具体实施项目,并在区域上张贴明显标识。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评分、检测错误率、检测质量。工作质量评分标准判定:由科室长根据专业知识问卷答题情况以及日常工作情况进行统计评分,总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工作人员分数值越高,说明工作效率越好。检测质量:由科室长定期对检测标本进行检查,实施百分制,若检测质量越好,评分越高。1.4统计方法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工作质量评分、检测质量采用t检验,检测错误率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后的观察组工作人员,工作质量评分明显提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观察组工作人员实施相应管理方案后,检测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检测错误率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结果如表2、表3所示。
3讨论
【关键词】 水下混凝土;灌注桩;
1、概述
1.1 工程概况
龙岗河干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钻孔桩标段是整个龙岗河干流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位于龙岗区龙城和龙岗街道境内圳埔岭村;工程主要内容为在龙岗河圳埔岭段两岸施工钻孔灌注桩挡墙,本工程中圳蒲岭下游河道拓宽段支护桩533.2m,其中左岸114.8m,右岸418.4m。采用支护桩支护,支护桩采用钻孔及冲孔桩等支护方案。根据工期进度和现状施工场地的要求,将基坑支护桩分成3个施工段段施工。灌注桩直径为1.5m,桩中心间距为1.2m,共计289根。
本标段河道两岸工业厂房较多,场地较平整,地面高程36~37m,河底高程约29m,现状河两岸均有砌石挡墙护岸,挡墙高度7~8m,右岸由于附近居民和工厂在堤岸上倒垃圾,大部分岸墙已掩埋,而垃圾渐向河向推进,堵塞河道,河床至此宽度不足20m。
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本施工段地层岩性从上至下为:①第四系人工堆积层(Q4S):主要是河岸填土,以素填土为主,其成分主要为砂岩风化土回填,多夹有砂岩强风化岩块;少部分为杂填土回填,含建筑砖块、砼块,表层堆填生活垃圾。河岸填土层厚一般5~7m,最大层厚13m,多为松散状,成分和密实,均匀性差异较大,标贯1~12击,平均7.6击,动力触探击数,1~11击,平均3.7击。此外堤岸基础多见有填石,少部分堤岸有石笼或抛石压脚。②第四系冲洪积层:岩性较多,岩性有冲填土、淤泥、淤泥质土、粉质粘土、砂质粘土、粘土、各类砂层等。岩性不均匀,层位不稳定,分布最多的砂砾石层和粉质粘土层。③第四系残积层:位于河流冲洪积层下部,分布不连续,母岩有砂岩、大理岩,风化后性状不一,砂岩风化后为粉质粘土状,原岩结构基本可见。大理岩风化后为含碎石粉质粘土,原岩结构模糊不清。一般均很湿,可塑状。④石炭系下统测水组上段(Cc1)地层:岩性为砂岩,局部含泥质、炭质,紫红色为主,钻孔仅见全风化和强风化岩,主要分布在干流起点一带。全风化呈粉质粘土状,具可塑性,多夹岩块,强风化多呈土夹石状,岩块含量一般30%~40%左右,无强度,手可折断。⑤石炭系下统石磴子组地层(Cs):岩性有灰岩、大理岩。灰岩要分布在圳埔岭桥以上河段,以浅灰色为主,部分为角砾状灰岩及大理岩化灰岩。大理岩主要分布在圳埔岭桥以下河段,灰白、乳白色,取芯长时间暴露后泛黄。灰岩和大理岩多见弱风化,全风化较少,而强风化层基本缺失。全风化呈粉质粘土状,多含有少量碎岩块,可塑。弱风化岩较坚硬,溶蚀现象比较发育,一般见溶洞0.5~1.0m,偶见2m的溶洞,多有充填物。
本工程地下水类型以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砂砾石层是河道沿线的主要含水层,分布较连续、厚度大,同时砂砾石层也是强透水性地层。地下水接受河流地表水或两岸地下水的补给,向下游排泄,河床内地下水与河水相同,两岸地下水位则高于河水位1~3m。现龙岗河沿岸工厂、企业较多,生产和生活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河内,造成河水、地下水污染严重。在河道沿线取4组地下水样和2组河水样,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2--Ca2+型和HCO3--Ca2+型,地下水和地表水一般对砼和钢结构均具有弱腐蚀性。
2、工程测量
2.1 测量难点
(1)由于受到沉降、收缩等影响,设置的测量点位会发生变化影响测量精度。
(2)施工条件的影响:在基坑施工阶段基坑的位移及沉降对轴线控制桩的留设影响较大,必须每次复核无误后方可引测。
2.2 总体思路
在制定技术方案之初,我们分析和研究了国内有关工程。本工程将采用科学的测控技术,先进的测量仪器,严格的复核校正手段来保证施工测量精度。
2.3 平面控制
通过甲方提供的控制点的坐标,测放出拟建支护桩中心点,并用红油漆作好三角作为控制点的标识。控制桩应定在基坑开挖线以外,比较稳定且便于架设经纬仪的位置。在控制点桩位用混凝土保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测量标记。在桩中心点处用浅颜色东西做好标记。以便桩机能准确的找到桩位。
2.4 测量依据
(1) 国家地方现有规范。
(2) 业主提供的有关测量资料和实物,设计资料及相关技术文件、施工规范等。
2.5 测量准备
施工测量准备工作包括图纸的审核,测量定位依据点的交接与校核,人员的组织及测量仪器的选择、检定与校核,测量方案的编制、论证与数据准备,工程重点、难点的分析与应对措施。
2.6 主要测量仪器及性能
2.7 布设原则及精度
1 平面控制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2 轴线控制网的布设根据设计总平面图、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等进行。
3 控制点选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
4 平面控制网的精度技术指标必须符合表5-3的规定:
5 控制桩位必须用混凝土保护,地面以上设醒目的围护栏杆,防止施工机具车辆碰压,见下图。
2.8 支护桩工程测量
本工程的支护桩基采用钻孔桩、冲孔桩,其定位测量方法:首先,根据桩位图计算出所有桩的中心坐标;其次,复测布设的总平面控制网;以复测后的平面控制点作为测量依据,支护桩控制线由基坑内退5m线作为控制线,运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放样出桩的中心点。高程测量:首先,复测总控制网点的高程;然后,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所规定的二级水准测量的要求,把控制点的高程引测到基坑支护桩中线的顶面。
2.9 测量注意事项
1尽量避免雨中进行测量作业,如确需在雨中进行测量作业时,应打伞遮仪器主机及棱镜等,避免雨淋;雨季测量作业完毕必须先对仪器表面水汽擦干、晾干或吹干后放入仪器箱内,保证仪器的准确性;
2夏季空气潮湿,备好防潮箱;在进行二等水准测量等精密测量作业时,应避开地面蒸汽大的时间段,减少地面蒸汽引起的视线误差;
3高温气候下作业需用遮阳伞遮挡仪器,避免高温影响测量精度;
4三级风以上不利于仪器施工测量,三级风力以下作业时随时观察仪器水准气泡的变化。
5冲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流程:
桩位放样冲桩机就位埋设护筒挖循环泥浆池泥浆制备冲击机成孔泥浆护壁二次清孔钢筋笼制作钢筋笼起吊下放钢筋笼灌注混凝土凿桩头 质量检测
3、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
3.1 桩位放样
平整场地后,进行桩位放样,在桩位处浇混凝土,埋钢筋标注桩的中心点,并对每条桩编号,将编号写在混凝土上。桩位误差不大于2cm。测量工作面标高,确定打桩深度。桩位放好后,请监理工程师复核。
3.2 冲桩机就位
护筒埋设结束后将冲孔机就位, 桩机的安装和移动采用吊机陆上吊安的方法。场地平整坚实,冲孔机摆放平稳,冲锤与桩中心偏差控制在±15mm以内,冲孔机底座用钢管支垫,防止冲机移位,冲孔机摆放就位后对机具及机座稳固性等进行全面检查,用水平尺检查钻机摆放是否水平,倾斜率小于1%,吊线检查冲孔机摆放是否正确。
3.3 埋设护筒
为保证桩机的垂直作业和防止桩机、钻具等孔口周边的荷载及冲击力造成塌孔,需安装护筒。护筒采用8mm厚钢板制作,内径比桩直径大20cm,上开一个或两个溢浆口。埋设护筒时护筒坑比护筒大40~50cm,周边及底部用粘土回填夯实,防止渗透。护筒埋深1.5~2.0m。埋护筒方法可采用挖埋法,埋护筒时,在桩位挖坑将护筒埋入坑口,一般宜高出地面30-40cm,或高出地下水位1.5m以上,使孔内泥浆面保持高于孔外水位或地面,并须使内水头经常稳定以利护壁。要求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50mm。护筒与孔壁之间用粘土分层填实,以防地面水流入,又能固定护筒。当灌注桩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25%以后,方可拆除护筒。
3.4 挖循环泥浆池
现场设置两处大的泥浆池,泥浆池尺寸为深2.5m,尺寸为6×7m,共能提供200m3的泥浆。从沉淀池到桩孔位挖设导浆沟,导浆沟内挖设沉淀槽,以利于泥浆的沉淀使用。在泥浆循环使用过程中,要不断地打捞泥浆池内的沉渣,使泥浆的比重、粘度等各项指标均保持在良好的状态。弃渣随土方外运至指定弃土点,每天产生的废浆要用2台全封闭泥浆运输车,晚间外运至指定的弃浆点弃用。
3.5 泥浆制备
泥浆以自然造浆为主,如施工需要泥浆供应不足时,选用高塑性黏土或膨润土粉末人工造浆,泥浆控制比重1.1-1.3左右。泥浆泵设专人看管,对泥浆的质量和浆面高度随时测量和调整,保证浓度合适,停钻时及时补充泥浆,随时清除沉淀池中的杂物,保持纯浆液循环供应不中断,防止塌空和埋钻。
3.6 冲击机成孔
本工程钻孔桩主要遇到以下土层,其中有淤泥质土层、卵石层等不良地层,不同土层泥浆比重、冲程、冲击频率参考表3
在冲孔过程中被冲碎的石渣,一部分和泥浆挤入孔壁空隙中,大部分清除出外。在开孔阶段,尽量使石渣挤密孔壁而不掏渣。当冲至4-5m深度以后,则要开始掏渣,大约每台班掏一次,每次约4-5桶,要及时加水保持孔内水位的高度以防坍孔。每次掏渣,用塑料袋装渣的样品,并注明掏渣桩号、时间、桩长度范围。
3.7 泥浆护壁
在钻进过程中,应随时补充泥浆,调整泥浆比重。利用泥浆夹带被钻头削碎的土颗粒不断从孔底溢出孔口,达到连续钻进连续排土,且加固保护孔壁,防止地下水渗入面造成坍孔。在易坍孔的砂土和较厚的夹砂层中成孔中时,应设置循环泥浆池和泥浆泵,用比重为1.1-1.3的泥浆护壁;在穿过砂砾石层时,应提高泥浆比重至1.3-1.4。
3.8 二次清孔
钻孔达到设计要求深度后,应尽量把孔底沉渣捞清,以免影响桩的承载力。当用冲孔机成孔进,可吊入清孔导管,用水泵压入清水,用清水换浆。第一次清孔采用正循环清孔。清孔方法为,将钻具提高20-50m,采用大泵量泵泵入性能指标符合要求的新泥浆,并维持正循环30min以上,直到清除孔底沉渣且使孔壁泥质、泥浆含砂量小于8%为止,泥浆比重小于1.25,粘度不大于28s。用测锤测出长度与钻孔深度值确定,孔底沉渣厚度小于200mm。
其次,因桩孔有较厚的松散易坍土层,清孔后不能立即终孔,而在孔内下入钢筋笼,安装好灌浆导管后施行二次清孔作业,第二次清孔方式采用反循环清孔,以使混凝土灌注前孔底沉渣厚度不大于200mm,保证混凝土成桩质量。
3.9 钢筋笼制作
(1)根据设计,计算箍筋用料长度、主筋分布段长度,将所需钢筋GT-4/10钢筋调直机调直后用GW40钢筋切断机切割机成批切好备用。由于切断待焊的主筋、箍筋、绕筋的规格尺寸不尽相同,注意分别摆放,防止错用。切割钢筋禁止用焊机烧割。
(2)在钢筋圈制作台上制作箍筋并按要求焊接。桩身主筋连接应采用焊接连接,并满足《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的规定。
(3)主筋采用2725,螺旋箍筋采用10@150,加强筋为18@2000。由于场地限制,钢筋笼分两段制作,吊装时焊接。分段制作的钢筋笼长度,以钢筋定长为宜,但不短于6.0m。
(4)将支撑架按2m的间距摆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对准中心线,然后将配好定长的主筋平直摆放在焊接支撑架上。
(5)将箍筋按设计要求套入主筋并保持与主筋垂直,进行点焊。
(6)钢筋笼定位耳筋由14钢筋制作,在每道加强筋分四个方向焊接于主筋上。钢筋保护层为80mm,为确保保护层厚度,钢筋笼保护层采用在笼外侧对称安设80mm厚混凝土绑块,间隔2米设一道,每一道分四个方向设置。
(7)将制作好的钢筋笼稳固放置在平整的地面上,防止变形。
3.10 钢筋笼起吊
钢筋笼制作完成后, 钢筋笼骨架安装采用汽车吊,本工程每段钢筋笼最大重量1.5t,最长段为12米,采用浦沅QY16型16t汽车吊1台(吊车技术参数见下表),起吊高度为16米,工作半径3米,将钢筋笼吊装至孔口,在孔口进行连接。为了保证骨架起吊时不变形,对于长骨架,起吊前应在加强骨架内焊接十字支撑,以加强其刚度。采用两点吊装时,第一吊点设在骨架的下部,第二点设在骨架长度的中点到上三分点之间。对于长骨架,起吊前应在骨架内部临时绑扎两根杉木杆以加强其刚度。起吊时,先提第一点,使骨架稍提起,再与第二吊同时起吊。待骨架离开地面后,第一吊点停吊,继续提升第二吊点。随着第二吊点不断上升,慢慢放松第一吊点,直到骨架同地面垂直,停止起吊。解除第一吊点,检查骨架是否顺直,如有弯曲应整直。当骨架进入孔口后,应将其扶正徐徐下降,严禁摆动碰撞孔壁。然后,由下而上地逐个解去绑扎杉木杆的绑扎点及钢筋十字支撑。当骨架下降到第二吊点附近的加强箍接近孔口,可用型钢等穿过加强箍筋的下方,将骨架临时支承于孔口,孔口临时支撑应满足强度要求。
3.11 下放钢筋笼
将吊钩移到骨架上端,取出临时支承,将骨架徐徐下降,骨架降至设计标高为止。将骨架临时支撑于护筒口,再起吊第二节骨架,使上下两节骨架位于同直线上进行焊接,连接时50%的钢筋接头错开焊接,焊接采用直接电弧双面焊,搭接长度不少于为5d,焊好后通知管理人员及监理验收,全部接头焊好验收合格后就可以下沉入孔,直至所有骨架安装完毕。并在孔口牢固定位,以免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发生浮笼现象。
(1)在下放过程中,吊放钢筋笼入孔时应对准孔位,保证垂直、轻放、慢放入孔。入孔后应徐徐下放,不得左右旋转,若遇障碍停止下放,查明原因进行处理,严禁高提猛落和强制下放。
(2)下放钢筋笼时,要求有技术人员在场,使用吊筋以控制钢筋笼的桩顶标高及钢筋笼上浮等问题。钢筋笼安装到位,经检查合格后,要采取措施用支撑架将钢筋笼固定在孔口。
(3)钢筋笼孔口放置图5-3示:
3.12 灌注混凝土质量控制要点
(1) 导管的安装与使用
1)导管在使用前,要检查导管的密封性,可由压水试验检查,试水压力0.6-1.0MPa,不漏水为合格。
2)导管下入孔内必须居中,其实际长度必须做严格丈量,使导管底口与孔底的距离能保持在0.5m左右,第一段导管长度不应小于4m。
3)在堆放导管时,须垫平放置,不得搭架摆置。
4)在吊运导管时,不得超过5节连接一次性起吊,导管孔口连接应使用专用孔口支撑板。下放混凝土导管详见下图。
5)导管在使用后,应立即冲洗干净,以备再用。
(2)首浇(初灌量)
1)开导管时下料斗内须初存的混凝土量要经计算确定,以保证完全排出导管内泥浆,并使导管出口埋深不小于0.8m的流态混凝土中,防止泥浆卷入混凝土中,加之导管底距坑底距离为0.3~0.5m,根据压力平衡原理,计算确定混凝土初灌量。
2)在实际操作中,投入球胆,放入锥型塞,当混凝土灌满漏斗,立即拔起塞子,同时继续向漏斗补加混凝土,使混凝土连续浇注。混凝土浇筑前孔口要封盖,防止混凝土落入污染泥浆。
(3)混凝土灌注
1)混凝土采用商品水下C30砼,混凝土采用水下导管灌注法施工,要求混凝土有较好的和易性。坍落度取180~220mm;有较小的泌水率。泌水率为1.2%~1.8%的混凝土具有较好的粘聚性;实际施工中,控制在两小时内析出的水分不大于混凝土体积的1.5%;有良好的流动性保持能力。
水下混凝土灌注导管:采用无缝钢管或焊接卷管制作,直径为250mm,法兰盘连接,接头处使用橡胶圈(垫)密封。导管长度一般为2m,最下端一节导管长为4~6m,不得短于4m;同时备有数节1.0m、0.5m、0.3m的短导管。
2)第一次浇灌混凝土,必须保证导管底端埋入混凝土面下不小于0.8m。
3)在完成首浇后,灌注混凝土要从漏斗口边侧溜滑入导管内,不可一次放满,以避免产生气囊。
4)拔管时,要准确测量和计算导管埋深后,方可拔管,严禁将导管提出混凝土灌注面。导管埋深宜为2~6m。
5)当混凝土面快到钢筋笼下端时,为防止钢筋笼上浮,当混凝土面接近和初入钢筋笼时,应保持较大的导管埋深,放慢灌注速度,当混凝土面进入钢筋笼后,应适当提升导管,减少埋深(不得少于2.0m)以增加钢筋笼对导管底口下的埋置深度。
6)控制最后一次灌注量,超灌0.8m。
3.13 桩头凿除
(1)桩身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才能凿除。
(2)不得用大锤破凿桩头,应使用风镐配合人力凿除。
(3)凿除桩头时,一定要按设计标高小心进行,不得崩角,不得桩顶凹凸不平。
(4)桩顶凿除浮浆后桩顶标高处的混凝土应清洁并达到设计强度。
3.14 质量检验
(1)所有进场材料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常规材料质量检验,当一旦发现材料质量不符合相关规定,将扩大检验比例,对完全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必须清退,更换完好材料。
(2)灌注桩应进行混凝土强度检测。
(3)灌注桩应进行抽芯和低应变桩身完整性检测,抽芯检测数量为总桩数的5%,低应变桩身完整性检测数量为总桩数的20%,超声波为总桩数5%。当低应变检测发现Ⅲ、Ⅳ类桩之和大于抽检桩数的20%时,应改用抽芯法在未检桩中继续扩大抽检。
(4)详细检测方法由业主委托第三方检测单位,制定检测方案,我方按检测方案要求具体实施。
4、灌注桩主要质量技术保证措施
4.1灌注桩的质量标准
(1)灌注桩用的原材料和混凝土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2)成孔深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3)实际浇注混凝土量严禁小于计算体积。
(4)浇筑后的桩顶标高及浮浆的处理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4.2 混凝土配合比选用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水下混凝土的各项技术指标,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有关试验报告由混凝土试验部门提供,符合要求方可采用。
4.3 钢筋笼制安
(1)制作场地要平整,制作时先将主筋和加劲箍焊接好形成骨架,然后将螺旋筋与主筋焊接。钢筋笼在运输和起吊过程中,要在钢筋笼上每隔3~4m装上可拆卸的十字形临时加劲架,以防止变形。
(2)对在运输、堆放和起吊过程中发生变形的钢筋笼,必须修复后才可使用。
4.4 水下混凝土灌注
(1)导管壁厚为3mm,直径为250mm,直径制作偏差不得超过2mm,采用无缝钢管制作。导管的分节长度为1.5m、2.0m,底管长度为≥4m;
(2)导管使用前应进行试拼、试压,试水压力可取0.6~1.0MPa。
(3)驳接导管时,每节导管的驳接口必须加上止水密封橡胶圈,驳接导管时,要拧紧驳接螺帽,保证灌注水下混凝土过程中,导管不出现漏水现象。
(4)混凝土灌注前要进行塌落度检验,符合要求方可灌注,试验、质检员跟踪把关,在灌注混凝土时不定时加强对坍落度的控制,混凝土坍落度采用18cm~22cm为宜,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严格测量灌注混凝土的标高和导管的埋置深度,导管的埋深应保持在2m~6m,要保证混凝土顺利进行。
(5)灌注混凝土时,每根桩的留置试块不得少于一组。
(6)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施工,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管理;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TV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201-01
一、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制度不完善
和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房屋建筑管理行业由于发展的比较晚,因此在管理水平上明显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而房屋建筑管理中的最大问题是管理制度的不够完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大部分的建筑企业更注重的是施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这导致了建筑企业没有过多的关注管理制度,使得建筑的成本和质量没有形成正比关系,无法使管理工作发挥出其本质的作用。
1.2 管理工作不到位
在施工过程中,大量的安全事故往往会对施工人员的人身以及财产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且还会损害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房屋建筑管理工作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管理人员没有深入了解管理工作的意义,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第二,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房屋建筑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施工的环节相对来说也比以前要复杂的多。这些也提高了施工人员的施工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极大提高了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的风险。
1.3 材料选择不合理
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对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合理选择施工材料,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如果建筑施工企业不能够合理的选择施工材料,那么房屋建筑的质量不仅会下降,还会增加建筑施工的成本,从而降低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如果企业无法对施工材料进行有效管理,从而造成材料的浪费,降低施工的进度,并且影响周围的环境。
1.4 施工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从我国房屋建筑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施工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并且也没有在企业当中接受过专业的技能培训以及综合的培养。甚至一些施工人员并没有对房屋建筑有更深入的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房屋建筑的施工操作不是特别的规范,从而降低了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另外,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不具有良好的施工素质,随意乱放和丢弃建筑材料,增加了施工管理的难度。而从施工的操作技能上来看,我国大部分的施工企业都缺乏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这导致施工中的各个环节的交接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使得施工中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
二、有效控制房屋建筑施工管理的方法
2.1 完善施工质量体系
建筑企业需要完善施工质量体系来加强对于施工质量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制定责任制来将施工中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这样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高管理人员对于施工管理的重视度,加强施工人员的规范化操作,提高施工的质量。另外,企业也必须完善施工事故处理制度。目前房屋建筑的施工难度比较大且流程也相对比较复杂。因此,施工建筑中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在出现安全事故时,建筑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要能够根据施工事故处理制度及时向上级报告事故情况,并对事故进行妥善处理,避免施工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化。
2.2 选择合适的施工方式
目前,建筑企I需要考虑到当前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施工方式。在施工过程中,如果企业选择了不合适的施工方式,那么就无法对施工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降低了建筑施工的质量。因此,建筑企业需要通过优化施工方式来使得施工方式更加适合企业的发展。这就使得施工人员必须能够对整个的房屋建筑进行全面的了解,并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套合理的施工方案。而建筑企业必须在保证房屋建筑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来进行施工方式的选择。
2.3 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
施工人员是房屋建筑的核心力量。因此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素质对施工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必须加强对于施工人员的控制,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施工的质量。第一,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要符合施工的要求。建筑企业在招聘施工人员时要对其进行严格的选拔,并要求施工人员做到持证上岗。其次,企业要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并要根据施工人员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基础知识以及施工规范的培训。最后,建筑企业要落实施工人员的责任制,通过加大绩效考核力度来使施工人员能够重视施工的质量,从而使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能够认真对待工作。
2.4 有效管理施工技术
目前,我国房屋建筑的过程比较的复杂,这加大了房屋建筑施工的难度。并且房屋建筑本身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其施工流程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因此,建筑企业应当使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避免产生施工技术方面的问题。施工人员要能够对施工技术进行一定的了解,从而在施工中能够找到图纸当中的一些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处理,从而提高建筑施工的合理性。如果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那么施工人员应当要能够对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并且要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2.5 施工方案的科学化
房屋建筑需要根据施工方案来进行施工。因此,工作人员需要制定科学化的施工方案。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对整个施工项目进行全面的了解,避免建筑项目因为设计不科学而出现一些质量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建筑项目施工的水平,避免出现大量的维修之处,从而有效提高建筑企业的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我国房屋建筑施工管理的控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房屋建筑的质量,降低了我国房屋建筑的管理水平。本文通过加深对于建筑行业施工管理工作的了解,从而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促进了我国房屋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利翔.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中控制策略的探究[J].信息化建设,2015(3):133-133.
【关键词】传染病;防治措施;管理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进程推进和人口流动激增,大大加快了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当今传染病主要有三个特点:①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②多种已被控制传染病卷土重来;③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速度和范围比以往快而广[1]。因此传染病的防治措施与管理方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我院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相关规章制度,依据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原则,积极采取各项有效的传染病防治措施与管理方法,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加强领导,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
健全医院传染病管理的组织体系,由医院的主要领导来担任主任委员,成立传染病专门防治管理组织,制定完善一系列传染病防治管理规章制度,使传染病的防治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积极加强医院与全国及各医院传染病监测、控制网络体系的建设,加快传染病管理软硬件建设,杜绝外源性的传染病感染, 减少内源性感染,把传染病暴发扼杀在萌芽状态。加大对医院传染病感染防治管理投资力度, 加大人力、财力、物力全方位投入。
2做好宣传教育培训,加强对传染病防治管理专业队伍的建设
医院要广泛宣传普及传染病防治管理知识, 教育工作人员积极重视医疗活动中隔离防护原则, 学习传染病学、传染病防治方法、灾害医学、消毒隔离与防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知识,提高防治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业务技能,了解各种传染病传播途径, 采取针对性的隔离措施。重视传染病的职业防护、患者与医务人员安全, 提倡标准预防理念, 监督落实各项防治管理措施。举办各种专题学习班,分层次地做好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积极加强对传染病防治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经考核后取得合格证书才能上岗;同时增强防治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邀请专家学者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讲座和通过传染病监测预警的信息, 使医院领导与所有医务人员准确了解掌握国内外传染病疫情单位动态,熟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尤其是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提高传染病防治管理人员对传染病的认识,及时更新知识网络,促进防治管理工作的开展。
3建立健全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组织与报告网络
通过对传染病防治管理组织的建设和完善,形成健全的组织体系,传染病防治管理组织不定期的召开工作会议,审核制定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传染病防治管理的工作计划及其贯彻落实情况,做好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处理瞒报、漏报、误报传染病疫情人和事。从上到下建立科学合理的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报告网络,确定医院传染病疫情的报告程序: 传染病患者诊治医生科室传染病监测员( 监测小组) 部门监测的负责人医院传染病感染管理科医院传染病领导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高工作上报的效率,以便尽快的采取相关措施[2]。
4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监控网络与应急机制
在医疗行政部门的指导支持下, 对传染病防治管理控制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计划, 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可能暴发流行传染病的应急预案和消毒防护隔离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应急反应系统,传染病防治管理系统应包括监测预警系统、感染控制系统、指挥系统、医疗救治系统、组织宣传系统、科研训练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各个系统相互支持配合,合力出击,发挥其最大效力。建立传染病监控网络, 实时对传染病相关情况进行监控,做好收集传染病感染基本数据、调查分析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监测传染病感染的有关危险因素、监测和预测传染病发生、调查传染病流行病学, 追踪传染病病原体、环境卫生学、消毒隔离措施和评价防治管理工作效果等一系列工作,发挥监测预警的功能[3]。监督检查及反馈传染病各防治管理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并对传染病感染事件进行充分调查并提出有效的控制、改进、处理建议。
5迅速有效分析传染病疫情与感染事件,加强快速反应能力
加强对于国内外及本院传染病疫情相关信息的有效紧密跟踪,快速的捕捉与传染病相关的各类信息, 及时对传染病疫情与感染暴发事件进行分析, 通过传染病监测预警信息机制及时的相关信息。对重大传染病疫情流行趋势准确的做出初步预测, 结合国家传染病应急处理方案与医院应对各种传染病暴发的相关预警等级标准, 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主任委员会召开专门的工作会议,共同研究提出相应预警处理方案与预防措施, 在应急状态下,及时的把传染病疫情和本院传染疫情及防治管理工作汇报给相关领导,提高传染病的预警能力,并迅速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管理措施,为医院对传染病暴发流行进行快速有效的防治管理做好相关准备与赢得先机[3]。
6加强医院各部门、各科室之间的协同合作
在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进行中,医院各部门、各科室之间紧密配合、实现高效协同、优势互补、如在传染病疫情的报告、预警工作中传染科和医疗部门的协同合作,在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咨询培训、消毒隔离防护中, 传染科和临床及门诊科室之前相互配合;传染科与临床检验科室之间信息共享、协同合作、共同学习研究,传染科和后勤部门在建筑、环境、食品、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密切协作。传染科和统计、流行病学科室在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统计分析、计算机中心监测预警的软件系统开发研制方面等之间合作,使得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顺利推进,高效运转。
7加强对传染病的相关科学研究,做好与国际接轨
医院不仅需要提供技术咨询,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还要加强对传染病的相关科学研究。加强对患者、环境中传染病病原体, 特别是对于传播速度快、毒性较强的传染病病原体感染机理、快速鉴定技术和分子流行病学等相关研究, 更好地指导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开展对医院环境微生物学的监测评价研究, 并结合医院传染病感染实际发生情况, 形成一套完善、切实有效的病区微生物学安全性的评价体系。同时加强和国际间交流合作, 及时动态掌握传染病全球流行趋势, 以及国际上先进的传染病知识及防治措施。保持国际医院、研究学会等组织的联系、交流合作,建立全球性的信息合作关系[5]。
8 严格规范各种医疗行为,及时做好督促检查
医院要根据国家对传染病感染管理的相关规定, 控制患者就医流程、医务人员临床诊治、护理等医疗行为全过程,严格要求医疗药械消毒、医疗废物的处理、防护用品、一次性的医疗用品、清洗设备、空气净化设备、环境监测产品等和传染病防治管理相关仪器物品质量, 并对物品储存、使用和用后处理做好管理, 确保传染病防治相关用品安全可靠性。对新进入医院的消毒设备、药品及时进行检测,细化医院消毒灭菌的操作规范, 及时做好督促检查,规范医院医疗行为, 防止在传染病的诊治过程中出现交叉感染。督促医院加强相关硬件设施的建设, 加强隔离诊室、病房建设, 配备相关的仪器设备,确保传染病防治管理取得实效。
9结论
传染病作为严重威胁身体健康的疾病,它不仅是患者个人问题,而且是社会公共问题,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如果控制不当,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现在许多传染病已经得到控制,但是新传染病又不断出现,因此传染病的防治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要从心里上引起重视,严格规范医疗行为,积极加强宣传教育培训,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管理措施,提高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治管理水平,降低传染病发生率与危害性。
参考文献
[1] 陈静,裴红生,凌汉栋,等.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 14(12):1385-1388.
[2] 国家喜,马良,陈迁,等.综合性医院应对突发传染病的科研管理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14 (12):1382-1384.
[3] 翁孟武.性传播性疾病[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19(9):25-27.
[4] 朱庆生. 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J].中国护理管理,2010, 3(4):5-8.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管理 工程质量
中图分类号:TU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125-01
建筑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之一,它的健康运转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建筑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建筑工程质量,特别是住宅工程质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建筑业也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对于建筑业而言,由于建筑产品的特殊性,建筑产品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全社会的关注焦点和热点。当前,在我国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质量为生存之本”这一意识已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一、建设工程施工项目质量及特性
工程项目质量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工程质量是指工程符合业主需要而具备的使用功能。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工程的实体质量,如基础是否坚固、主体结构是否安全以及通风、采光是否合理等。广义的工程质量不仅包括工程的实体质量,还包括形成实体质量的工作质量。工作质量是指参与工程的建设者,为了保证工程实体质量所从事工作的水平和完善程度,包括社会工作质量,如社会调查、市场预测、质量回访和保修服务等;生产过程工作质量,如管理工作质量、技术工作质量和后勤工作质量等。工作质量直接决定了实体质量,工程实体质量的好坏是决策、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各方面、各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
从工程项目的使用价值和功能来看,工程项目质量表现出适用性、耐久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协调性等特性。
二、建筑工程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工程项目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工程项目质量要求主要表现为工程合同、设计文件、技术规范规定质量标准。因此,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就是为了保证达到合同质量标准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手段和方法。根据工程质量形成的时间阶段划分,其质量控制相应的划分为事前、事中及事后控制。根据控制的主体对象不同又分为对人的控制、施工机械设备的控制、材料的控制、施工方法的控制、施工环境的控制及施工工序的控制。
1、人的控制
人,是直接参与工程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人,作为控制的对象,是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的动力,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因素第一”的主导作用。一是规范项目法人行为;二是加强施工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强化质量意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于教育,终于教育。”通过教育提高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激发质量责任感,使全体职工树立起“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观念。
领导者的素质和技术层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工作质量和工程质量的关键。施工管理人员,班组人和操作人员的技能和知识应满足工程质量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从事特殊工种和关键工序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从人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人的生理缺陷,人的心理行为,人的错误行为,人的违纪违章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把住用人关,让人的流动始终处于全面受控状态,从而靠人去实现质量目标。
2、施工机械设备的控制
施工机械设备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现代化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设施,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质量均有直接影响。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机械设备性能、施工工艺方法、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技术经济等各种因素,着重从机械设备的选型、主要性能参数和使用操作要求等三方面予以控制。此外尚应按现行施工管理制度要求,工程所用的施工机械、模板、脚手架,特别是危险性较大的现场安装的起重机械设备,不仅要对其设计安装方案进行审批,而且安装完毕交付使用前必须经专业管理部门的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尚需爱普生应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其安全正常使用。
3、材料、构配件的控制
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没有材料就无法施工;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材料质量控制的内容主要有:材料的质量标准,材料的性能,材料取样、试验方法,材料的使用范围和施工要求等。为杜绝不合格建材危害工程质量,要坚持材料准用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及行业规定的材料见证取样、送检制度。业主、承包商、政府质量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材料检验、检测人员都应认真负责,严格把关,坚决堵死伪劣建材的销路。切实保证工程质量,所有工程用料、构件和配件均应符合相应原规范和质量标准,不合格材料不得进入现场。在施工过程中,现场各类材料应合理堆放、隔离、搬运和保管,以确保其适用性,保持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标识,以确保对原物质量善的可追溯性。
4、施工方法的控制
方法控制是包含整个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的控制。施工工艺的先进合理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及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施工工艺的合理可靠还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安全。因此在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中,制定和采用先进合理的施工工艺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对施工方案的质量控制包括以下内容:
(1)全面正确地分析工程特征、技术关键及环境条件等资料,明确质量目标、验收标准、控制的重点和难点;
(2)制定合理有效的施工技术方案和组织方案,前者包括施工工艺、施工工法;后者包括施工区段划分、施工流向及劳动组织等;
(3)合理 选用施工机械设备和施工临时设施,合理布置施工总平面图和各阶段施工平面图;
(4)选用和设计保证质量和安全的模具、脚手架等施工设备;
5、施工环境的控制
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往往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期、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疗工程的环境。环境因素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一般难以避免,要消除其对施工质量的不利影响,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回控制。
(1)对地质水文等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控制;
(2)对天气气象方面的不利条件的控制;
(3)对环境因素造成的施工中断往往也会对工程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必须通过加强管理、调整计划等措施,加以控制。
三、结论
我们的工程质量管理力争上一个新的台阶,这其中需要我们在工程质量中做到实事求是,严格要求每个参与工程的个人和组织按质量高标准来实施和执行。完善和实行国家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每个参与方的指导方针和执行准则。为了国家的利益和个人的安全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不可推卸的质量控制责任。
另外,政府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以保证建设工程安全使用和环境质量为根本目的,对于推动建筑技术进步、维护建设工程质量的国家和公众利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对工程质量管理有效性的前提是建设主体质量行为的规范化和质量保证体系的良性运转。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效率的保证条件是建筑市场健康发展、有序竞争、社会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发达。工程质量不是监督出来的,是建设主体建设活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GB/T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