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师职业的行为规范范文

教师职业的行为规范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职业的行为规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师职业的行为规范

第1篇

【关 键 词】专业化视角;教师素养;教师行为规范;关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72-02

教师职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是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专业化不仅是提高教师地位的现实选择,也是教师职业通向未来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实现从职业向专业的转变,需要有多重的保障,而其中教师素养和行为规范就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然而,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虽然现在关于教师素养和行为规范的研究浩如烟海,但却鲜有在专业化视角下对它们的关系进行探究的。本文拟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教师素养和行为规范的相关概念进行简要的探讨,进而揭示它们的相互关系。

一、教师素养和行为规范

(一)教师素养

对教师素养最直接的理解是教师具有的素质和修养。顾明远老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素质”的定义是: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1]而“修养”不管见于哪本辞书,都大多与道德品质和人生态度有关。由此,我们可以说教师素养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在素质层面是以一定的能力来表现的,在修养层面则为一定的道德品质或者说是对教育生活的一种态度。作为一个专门的群体,也就是一个专业团队,教师素养是教师职业最核心的部分,作为一个专门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者,教师素养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生活的内在支撑,是做好教师的根本保障。在通往专业的道路上,教师素养无疑是一块很重要的领地,我们可以通过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从而增强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

(二)教师行为规范

“规”是规矩,“范”是范围和模范,既有约束又有示范的意思。教师行为规范是指教师在教育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对教师具有约束和示范的作用。教师行为规范的内容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法律的层次,这是硬性的规定,它由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条例和守则组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它们具有法律的效力,不容违反;二是非法律的层次,由社会的道德规范及特定的职业特点所构成的。与法律层次不同的是,它不具有强制性,是通过习惯、人心、道德、舆论、个人羞耻感等形式来实行的。同样,教师行为规范也是教师职业通向专业化之路的一大保障,加强教师行为规范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外部人员对教师职业形成统一的共识,还能加强教师内部的自觉、自律,从而增强教师职业存在的特殊性。

二、教师素养和行为规范的关系

(一)和谐统一,相生相伴

不管是作为群体的教师,还是作为教师个人,教师素养和行为规范都和谐的统一于“教师”这一主体。一般来说,教师素养包含着教育知识、教育技能和对教育生活的态度。教育知识和教育技能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是教师作为一门专业的内在依据和核心要素,也是一个普通人进入教师专业的门槛。而对教育生活的态度,以前一般不见于各种研究,大家提的比较多的是师德,但其实态度比师德的内涵和外延都要深刻和广泛,它决定教师能做到哪一个层次和教师的幸福感,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源性动力。而对于教师行为规范,大家普遍认为它是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约束的,不容许教师有些许的僭越,否则会招致法律的惩处和道德良心的谴责。但其实它还具有示范的作用,是教师行为的模范,从深层意义上来说,示范作用才是行为规范的本质,因为任何的规范在制定之初肯定不是为了惩处某人,而是为了更好的引导某人的。

从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教师行为规范是教师素养的外化,教师素养是教师行为规范的内在依托,它们一同推动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和谐的统一于教师专业化这个大背景之下。教师素养的高低会体现在教师行为上,而教师行为规范的建设也会提升教师素养。教师专业化发展不仅需要教师素养的提高,同样也有赖于教师行为规范的建设。

(二)和而不同,有所差异

虽然教师素养和行为规范都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力保障,都指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它们还是有所差异的。首先,相对于“教师”这一主体而言,它们“内外有别”。教师素养主要是对教师职业内在的要求,只有具备一定的教师素养,才能胜任教师这个专业领域的工作,而教师行为规范却是某人成为教师后,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以一定的约束和引导表现出来的。其次,教师素养和教师行为规范的内涵大不相同。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素养归结为“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了解自己的学生、具备较高的语言修养”[2]等三个方面。国内的叶澜老师认为,教师的基本素养包括“基础性素养和专业素养”,[3]其中基础素养由价值―动力系统、文化素养系统、实践创生的思维能力的三维结构构成;专业素养由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构成。而教师行为规范是指教师在“师”这一个角色支配下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包括教学行为规范、人际行为规范、道德行为规范等多方面,很多时候它是不分校内、校外的,只要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老师,就应该自觉地注意言行举止,遵守教师行为规范。第三、教师素养和行为规范的培养途径不同。教师素养的提升主要是靠教师的修习和涵养,教师素养的有些内容可以靠学习获得,如专业知识和一些基本的教育技能,有些素养则需要教师通过个人的涵养、修炼而得到,主要是靠个人揣摩、提升。而行为规范的建设却是通过外部的约束和个人内部的自觉达到的。

教师素养和行为规范不是分离的,它们和谐的统一于“教师”这一主体,共同推动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注释:

[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494.

第2篇

选择当教师,就意味着必须履行教师的职责,它关系到教师职业的崇高价值,关系到社会尊师和教师自尊的内在依据,关系到教师群体的职业自我意识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修订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计六条,内容很丰富,这里我想就当前社会上讨论较多的“关爱学生”谈谈看法。

在我看来,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所有社会职业的地方就在于,他所面对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活生生的人类个体。这些个体各各不同,但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些个体起先都是柔弱的,但只要有阳光雨露,就会长成参天大树。因此,从根本上说,教师职业的神圣就在于它的从弱者出发的意识。传道、授业、解惑并不等于教师职责的全部,教师的职责首先表现在维护每一个弱小生命的独特价值,引领他们实现源于精神内部的,具有个性色彩的社会化过程,激励他们不断地去追求比当前更高、更完善、更美好的自我。因此保护和扶助弱者的意识也就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职责。其实教师的这一职责不仅属于自己,而且属于整个社会。在人类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体都是从一个弱者开始迈开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他要经历各种艰难困苦的磨练、承受各种精神的和身体的辛劳,然后才能服务社会,担负起传递历史和人类文明的责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活动应当成为一种最富有希望和生机的活动,因为教师承载着全社会的期望,凝聚着弱者的梦想。为此,做一名教师,就应以自己的人生,化作蜡炬照亮社会,甘作春蚕温暖他人,这是任何一个时代教师永恒不变的使命;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就应秉承和发扬强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实践“以人为本”的伟大信念,接纳并引导来自各种不同背景、具有独特个性的每一个体,帮助他们由弱者变为强者,以教师博大的情怀托起希望的明天。

保护和扶助学生,这是教师职业必须坚守的精神底线,也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职业的特征。物的生产可以有次品或废品,可以回炉,但教育的结果则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因此绝不容许出现次品、废品。为此教师的职责应包含一种区别于一般历史眼光的人文关怀,对于少年儿童,教师更应有一种天然的敏感。因为作为弱者的少年儿童更易受到来自外界的侵犯。呵护他们、引导他们,为他们除草灭害,让他们茁壮成长,这是每一个教师不容回避的社会责任。只有如此,教育才能成为一种历史的助力,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人类的进步。

第3篇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一)强烈的责任性

(1)把人类世代创造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认真负责地传授给下一代。

(2)主动、积极努力地塑造学生的灵魂,培养他们的思想和品德,激励自身在提高人类素质中起表率作用,在提高人的能力上起引导作用,在促进社会发展中起推动作用。

(二)鲜明的继承性

教师职业道德是从教师的职业劳动和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是教师在长期的教书育人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是世世代代的教师调整与学生、同行、上级、学生家长等关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和结晶。

(三)独特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本身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准则,同时还是一种教育的手段。 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教育人和感化人的作用,无论是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还是教师的集体风貌,都具有独特的示范性。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明显标志,对学生行为转变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引导作用。

(四)严格的标准性

教师劳动的性质和特点,不仅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因此,对教师职业道德应具有更严格的标准。

(1)教师在工作中,不仅要用自己丰富渊博的学识教人,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高尚的思想品质去影响人;

(2)教师在工作及日常生活中,不仅通过语言传授知识,而且以自己的品格去陶冶学生的品格。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1.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2.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义务权利。

3.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敬业”是所有职业对从业者的共同要求,“爱岗”是人们在职业工作中取得成就的前提条件。

【例题】 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是( )。

A.爱国守法 B.爱岗敬业

C.关爱学生 D.教书育人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敬业”是所有职业对从业者的共同要求,

“爱岗”是人们在职业工作中取得成就的前提条件。

1.对工作高度负责。

2.认真备课上课。

3.认真批改作业。作业批改是教学相互沟通的重要形式之一。

4.认真辅导学生。

5.不得敷衍塞责。

【国考2014上-中综-职德-单选-15】迟老师编写的校本教材出现了不少错误,遭到同事的质疑,迟老师说:“这不过是一本校本教材而已,没必要那么认真”迟老师的做法( )。

A.不合理,违背了终身教育的师德规范

B.不合理,违背了勤恳敬业的师德规范

C.合理,精心用于校本教材编写不值得

D.合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课上好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教师编写教材态度不端庄,还敷衍了事,违反爱岗敬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国考2013上-幼综、小综-职德-单选-15】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优秀教师总是耐心地进行个别辅导,支持他们这样做的关键因素是其( )。

A.敬业精神

B.教学水平

C.知识水平

D.教学风格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是对于工作的奉献精神,也就是敬业精神,所以选择A。

(三)“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核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本质和真谛都是爱。教师只有充满爱心,才会热爱教育事业,才会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无私奉献。“关爱学生”是本质性的要求。

【国考2012上-小综-职德-单选-3】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是( )。

A.爱岗敬业

B.依法执教

C.为人师表

D.关爱学生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本质和真 谛都是爱。教师只有充满爱心,才会热爱教育事业,才会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无私奉献。“关爱学生”是本质性的要求。所以选择D。

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2.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

3.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4.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5.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是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禁止性”规定。

【国考2012上-中综-职德-单选-14】小宇上课时经常插话,老师生气地说:“管住你的嘴,不然我就封住你的嘴。”老师的做法( )。

A.错误,应该杜绝当堂批评

B.正确,应该严格要求学识

C.错误,应该尊重学生人格

D.正确,应该加强课堂管理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教师应当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所以这句话是错误的;应该批评

的时候还是需要批评的,但是不能侮辱学生,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所以选择C。

【国考2014上-小综-职德-单选-14】小丽考试不理想,发卷子时,刘老师对她说:“你还穿‘耐克’,赶紧回家换‘特步’吧。”耐克的标志是√,特步的标志是×。小丽顿时羞红了脸。这表明刘老师( )。

A.教学语言有失严谨 B.无视学生人格尊严

C.批评学生严而有格 D.教育学生严慈相济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老师不能侮辱和挖苦学生,应该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所以选择B。

【国考2013上-中综-职德-单选-11】刘老师很少留意那些考试成绩一般的学生,而把主要精力用于培养成绩优秀的学生,刘老师的做法( )。

A.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B.有助于教学任务完成

C.违背了公正施教的要求

D.违背了严慈相济的要求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老师应该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所以选择C。

(四)“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目的。

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教师,要注意层次性,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讲究智慧,充满热情和耐心。

3.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4.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国考2013上-幼综、小综-职德-单选-5】对于课堂上有的能引发争议的问题,高老师总是事先进行试验,检验各种假设,这突出体现了高老师具有( )。

A.求真务实的精神 B.团队协作的意识

C.独立自主意识 D.人文关怀意识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高老师对待课堂上有可能引发争议的问题,事先运用试验、检验假设请教学者等

方式以求得到问题的正确解答。这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

【国考2012上-小综-职德-单选-4】要做到严谨治学,最重要的是要( )。

A.一视同仁

B.实事求是

C.宽宏大量

D.以书为本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实事求是是教师严谨治学的基本原则。

(五)“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1.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2.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3.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4.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5.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国考2013下-幼综/小综/中综-职德-单选-14】有位学生将几片纸屑随意扔在走廊上,王老师路过时顺手捡起并丢进垃圾桶,该学生满脸羞愧。王老师的行为体现的职业道德是( )。

A.廉洁奉公 B.为人师表

C.爱岗敬业 D.热爱学生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考查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认识。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语

言得体,举止文明。

【国考2014上-幼综-职德-单选-14】朱教师一边要求幼儿安静地玩玩具,一边和同事聊天说笑。该教师的行为( )。

A.正确,应该培养幼儿习惯

B.错误,应该小声聊天

C.正确,利用融洽同事关系

D.错误,应该以身作则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错误,教师不应该聊天,应该以身作则。

(六)“终身学习”是教师行为规范中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提高内在素质。

2.提高教学水平。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教学发展的需要。

5.带动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6.累计专业知识。

【国考2014上-幼综-标准-单选-4】李老师认真学习《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并制定了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 )。

A.终身学习的理念

B.先进的管理策略

C.良好的沟通能力

D.高超的教育技能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终身学习”是教师行为规范中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积累专业知识,是终身学习的理念。

【例题】“活到老,学到老”,要求教师坚持( )的职业道德规范。

A.为人师表

B.关爱学生

C.终身学习

D.教书育人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终身学习”是教师行为规范中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之主观题

如何阅读材料

1.认真仔细逐句阅读材料

2.人——找出关系

3.动词

4.情感态度

【国考2013上-中综-职德-材料分析-31】材料:

莉莉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一直在班上借读。订教材时,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条件以及马上要转回老家读书的实际情况,我没有为她订新教材,而是帮她找了一套用过的教材。有几个同学看到她的教材,不禁问道:“怎么新书上写了这么多字?”“你的教材怎么是旧的?”她也以为是我弄错了,跑过来换新教材,我没多想,就当着大家的面讲明了原委。她嘟囔了几句,用力把教材扔进了课桌。我心里有一丝不高兴,但也没计较。

没想到,下课后,她气冲冲地来到我的办公室,当着许多同事的面,把教材甩到了我的办公桌上,并说道:“我不要你的怜悯!”我非常尴尬,一气之下,说了她“不仅不知恩图报,还不知好歹”一类的话。她当即哭了,一口咬定我歧视她,嫌弃她是农村来的,是在想方设法赶她走。 摘自一位中学教师的教学札记

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材料中“我”的教育行为。

【答题思路】

1.开门见山表明观点

2.逐件事情进行分析

(1)积极——赞同,意义

(2)消极——不赞同,不赞同的原因(违反师德的哪一条),(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指出正确做法。

3.结论或结合自身进行表述

『正确答案

1.在这则材料中,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手段欠妥,因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2.(1)在本则材料中“我”考虑到莉莉家里的经济条件以及马上要转回老家读书的实际情况,我没有为莉莉订新教材,而是帮她找了一套用过的教材。体现了“我”关爱学生,对学生有仁慈之心。

(2)材料中“我没多想,就当着大家的面讲明了原委”体现了“我”虽然关爱学生,但是并没有注意学生的的身心发展特点,中学阶段的学生自尊心强,教师当着大家的面讲明了原委没有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在莉莉听来就是讽刺挖苦。“我”的正确做法应当是在发课本前单独跟莉莉说明;如果在课堂上发生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表扬莉莉环保、节约资源才用旧课本,课后找个无人的地方向莉莉说明原委。

(3)材料中莉莉气冲冲地来到我的办公室,我尴尬,一气之下,说了她“不仅不知恩图报,还不知好歹”一类的话。“我”一气之下的做法说明“我”没有控制好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学生与教师发生冲突时,尤其是像材料中由于教师的不当行为引起师生冲突时,教师要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根据实际情况,适应各种变化,进行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运用教育机智来解决问题。

第4篇

关键词:师德建设;必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B

教师职业道德,也称教师道德或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过程中所遵循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及行为准则,是教师职业特殊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它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工作过程中以怎样的思想方式、感情态度、工作作风去传道授业解惑,接待人物,处理学生问题,尽职尽责做好社会工作,它是调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特殊教师职业中的具体体现形式。

一、传统教师职业道德的追溯及现状

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与教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早在我国春秋时期,《论语》中就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著名论述,时至今日,它们仍然是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经典,是我国教育史上早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汉代,“三纲五常”曾被当做教师职业道德的关键核心;唐代,教师职业道德被韩愈列为教师首要的要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都是他的著名论述。

宋元明清以来,教师职业道德又有了新的发展,大学士朱熹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教师道德规范,王夫之更有“德以好学为极、欲明人者必须先自明”的精辟论述。

现代社会,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振兴民族和实现中国梦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现代社会持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观,批判地继承了我国古代传统师德的优秀文化精髓,坚持以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为指导,以区别于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最先进、最高尚、最有时代特点的教师职业道德。

现阶段,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冲击,教师队伍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和不可回避的问题。如轻事业重金钱,淡理想讲实惠,教学方法陈旧,教育思想落后;乱办班收费、收受甚至索要礼物等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严重落后于社会发展,不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矛盾更加尖锐明显。

探索并构建更科学、更具可操作性、兼具时代特色的教师职业道德新模式,在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为何要加强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如何加强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教师职业特殊性的要求

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一般的职业道德既相区别又有联系,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一般职业道德具有共通性;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又使教师的职业道德超越一般职业道德,从而具有全面性、示范性、前瞻性。

1.教师职业道德的全面性

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要求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过硬,道德修养高尚,工作能力突出,教师职业道德决定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和综合质量,直接关系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全面重视教育,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使教师职业道德超出了一般职业的道德要求而备受各方关注,使教师职业道德上升到一个高度,具有全局性。

2.教师职业道德的示范性

教师工作面向学生,学生学习的向师性决定教师工作的示范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有时甚至超过父母。孔子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把直接接触的教师看作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教师应该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事事作表率,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感染人,以精深渊博的知识技能引导人,以博大的爱心爱护人。教师只有这样要求自己,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乐其道。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的示范性也是其重要特征。

3.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性

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具有时代特征,新的思想不断发展,为适应需要,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路也应与时俱进,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用新时代的精神风貌、道德要求来武装、规范教师的头脑,才能将新的思想和素质向学生传播,所以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性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

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影响下一代人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必须走在时展的前列,也正是这样的职业道德的特殊性,才决定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做职业道德建设的排头兵和引路人。

三、新时期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虽然影响学生成才的外部因素很多,但直接与学生接触的是教师,因此,教师应该具备比常人更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也会面临种种诱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更具有现实意义,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时要全面考虑其中的影响因素。

1.提高待遇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

只有充分肯定教师工作的社会作用和意义,才会确立教师职业的重要地位,才会进一步激发教师爱业、敬业、乐业并精业的奉献精神,以社会的最高标准来要求教师的职业角色并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也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不为五斗米折腰”已不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让社会认可并为教师创造较优厚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才能从整体上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第5篇

师德,人们一般解释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种所有为师者均应遵守的行业规范,行为准则。而我认为,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符合社会规范,又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它是教师群体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总和。师德的内涵,也是经过长期的积淀而被人提炼而成的。它与时俱进,反映出各个时代的特征。不同时代的教师就应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风貌。从教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在教学技能、教学观念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能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对照《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结合自己2年来的教育工作生涯,经跟大家一起学习讨论和评议,自我剖析如下:

一、我在职业道德规范和树立良好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如何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对优秀教师的要求,我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自我剖析我所存在的问题有:

1、在依法执教方面,尽管我能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能够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没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但学习和宣传教育政策不够深入,有时候还存在消极的教育言论、行动等问题。依法治教就是要求教师从严格守法的高度,在全部职业行为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准则,我有时候放松了或不注意这个准则。

第6篇

一、教师养成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的概述

(一)教师养成教育的概述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养成教育,是一种狭义的养成教育,一般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养成。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的发展,当今的养成教育是指个体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长期培养和训练,借助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而形成的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这是一种广义的养成教育。教师养成教育,指教育者通过长期的专业的训练和实践,从非教师专业人员逐渐向教师专业角色转变的过程。教师养成教育在教师养成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在职培训,教师养成教育都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始终。教师养成教育中主要内容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性格气质方面的养成。其中,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是教师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具备教师职业道德是成为教师的重要前提之一。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概述

教师职业道德又称"教师道德"或"师德",是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广义讲上它主要包括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情感、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荣誉等方面。狭义上讲,教师对教师职业和对学生的热爱。教师“爱”使得教师内化职业道德规范内在动力。孔子的《论语》是最早集中反映我国传统教育对师德的规范言论。比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今我国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终身学习。

二、教师养成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

养成教育是个体在长期的实践和训练、文化熏陶以及生活体验下,自觉主动的生成稳定品质和素养的过程。教师的养成教育同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育实践、教师文化熏陶、自然生成教师专业素养。如何形成教师养成教育呢?需要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作为其支撑,通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促进教师养成教育问题。同时,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是教师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具备教师职业道德是成为教师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关系。

三、教师养成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职业意识淡薄

教师职业意识包括:其一,对教师职业的看法和认识。指教师的地位、作用、职责;其二,教师职业的动机和态度。指个体为什么要做教师和从事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其三,教师职业意向。指个体是否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愿望和倾向;第四,教师职业情感体验。指个体对从事教师职业是否喜欢,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感。很多教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是因为其稳定、生活规律,从功利主义出发带来的是物质利益。对教师职业的本身意义理解不够。这不利于加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情感,树立良好的教师理想和信念。

(二)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欠缺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教师职业相关的法律、社会公德方面的知识。了解并掌握师德知识是教师进行自我行为调节、教育学生、促进教学的至关重要的基础。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此外,教师的职业情感低落,有些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下课后离开教室,很少与学生交流感情,以至于对学生的关爱很少,对职业没有情感,谈何师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捧着一个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里的心指教师爱生之心,爱业之心和平等之心。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育实践和真实教学情境中才能够逐渐养成这种心。教师有了心自然能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养成与内化。

(三)教师职业能力参差不齐

教师职业能力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能力或教学基本能力;二是教育科研能力。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没有把以上两个教师职业能力平衡处理其关系。如果没有教学基本能力,没有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就不能够顺利地完成实际的教学活动;如果没有教育科研能力,则只能成为单纯而机械运用技能完成教学的“教书匠”,而不能成为善于发现、批判、反思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教育家”。

(四)教师职业性格存在偏差

前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个性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只有个性方能影响个性的定性,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教师职业性格是指影响并支配教师的实施职业行为的心理因素。良好的教师职业性格主要包括:热情开朗,乐观主动,积极向上,富有激情,富有童心,自信活泼而幽默,情绪稳定,态度温和,平易近人,善于合作反思和自控,执着而有耐心,具有顽强的意志力和探索创新的精神等等。有很多教师因为社会、家庭、经济、工作、科研等压力使得情绪不稳定,易怒,自控力差,抑郁,缺乏意志力和自信心等等。

(五)固守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以课程培训为主,以知识技能为本位。在对教师职前教育过程中,只重视学分的完成,而忽视对教师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性格气质方面的养成。目前,教师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脱节,没有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作风。从而形成了教师培养模式注重教师的“外调”,轻视教师的“内养”。

四、完善教师养成教育的建议

(一)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其一、课程结构的设置也不合理,学科专业课程比例大,选修课程也是学科专业方面的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占20%,而能够体现师范性的教育专业类课程只占10%,其课程内容上是“老三门”即: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内容脱离了中小学教育。其二,教育实践课程开展的少且形式单一只有教育实习,都是在最后一年进行。所以,我们调整应该调整专业课程和公共课成的比例,同时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应和中小学校形成合作关系,每学期定期组织学生去见习。

(二)加强教师职业理想信念教育

很多人选择教师行业目标不明确,职业意识淡薄,所以应该对师范生和在校的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教师职业理想和信念,使他们感受到作为未来教师的重要使命.比如:定期开讲座,开展教师职业规划比赛。

(三)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重。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会成为学生的模仿的对象,换句话说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拥有职业道德修养,通过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渗透,以此去影响、感化和教育学生。

(四)完善教师养成教育的机制保障

我们需要建立教师养成教育的保障机制,以使教师养成教育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其一,建立制度保障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日常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为前提,并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将其具体化为一系列有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其二,完善管理保障体系。对教师的管理要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行为习惯;其三,实施教师评价。针对教师养成中的不足及时提出改进的建议,使教师在养成过程中及时改正、及时养成、促进教师养成教育的发展。

(五)形成自我教育的习惯

第7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专业性 师德 建设

一、目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是人们从事某一职业最基本的条件。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简称师德。教师职业道德是对教师整个群体普遍性要求,是对教师群体的一种约束。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具有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数毕竟占多数,是教师队伍的主流,并且不断涌现出优秀教师,连续两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就有中小学老师,他们师德高尚,堪称典范。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表现有失规范要求。本课题所做的一个西安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生存状态问卷调查显示:希望变换职业的教师人数占25.99%;投入职业精力90%―70%的教师占44.05%,投入职业精力70%―50%的教师占6.17%,投入更少职业精力的教师占1.32%;以教师职业为谋生手段的教师人数占5.73%;偏爱优生、忽略差生教师占9.25%;不喜欢这个职业的教师占4.41%;对于体罚学生行为认为很有必要教师占7.93%,认为没必要的教师占43.61%,视情况而定的教师占48.46%;在压力下不能坚持职业操守的教师占4.85%,在压力下不一定能坚持职业操守的教师占12.78%; 6.61%的教师持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对待工作;认为讽刺挖苦学生是一种必要教育手段的教师占3.52%,生气时难免出现讽刺挖苦学生的情况、这是情有可原的教师占3.52%。

广西中小学教师师德现状调查显示,45%的教师认为“每一门课、每堂课都贯穿思想教育是非常困难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每一门课,每一堂课,都具有教育的因素,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一些中小学教师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存有不正确的认识,一些教师的行为有违于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师德建设工作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的影响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理想化,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践行。

传统中国是一个以道德教化在先的国家,很重视培育公民道德伦理素养,教师又是培养中国精英人才的职业,自然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很高。其结果造成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由理想化走向神圣化。公众心目中的教师总是:呕心沥血,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并为此忘却了自我、家庭和个人健康。教师职业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的教师才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这种思维定势,作为对教师职业神圣性的褒奖,作为教师个人道德追求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以此作为对每一位师的道德要求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要求,如果教师们都只求付出,不求索取,教师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从何而谈。教师职业道德的崇高境界,恰恰忽略了教师作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生活幸福感的追求。

所以,现有的教师职业规范中的有些内容已经成为教师沉重的精神压力,给教师带来了焦虑感,和对职业道德追求的无望感。其结果使许多人对这个职业望而生畏,影响社会公众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度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精力,进而影响教育质量。所以,需要对教师职业道德重新进理性思考。

2.较高社会期望与较低社会地位的落差,影响了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表现。

教师群体是一个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职业历练了他们有思想、有个性,有创造力,不断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自我的价值体现。但是,社会收入制度,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使得“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怪现象依然存在。许多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与许多行业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中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也偏低,在住房、子女就业、福利待遇等方面都有一定局限性。

这种情形之下,不少教师受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不愿意承担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的角色,不甘心成为“蜡烛”、“铺路石”这样的角色,他们认为自己的生存状态与社会对他们的职业要求以及为取得这一职业资格所付出的代价极不相称,希望社会能更多的重视其自我价值的实现。每个教师的价值体系和职业理想追求各不相同,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与素养也就千差万别,良莠不齐。

3.现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的局限性。

现有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笼统、模糊、抽象,难于在实践中操作。例如,师德规范中规定,教师要关爱学生――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可是具体怎么做是达到了这个要求呢,没有具体说明。而美国全国教育学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当学生的学习、健康及安全受到危害时,教师应为保护学生做出恰当努力。美国的这个规定就更具体和切合实际。我国的师德中教师关爱学生的要求是尊重学生人格,怎么做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没有说明,美国教师职业道德中就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表现在:在学生的求学过程中不应无理限制学生的独立行动,不应该无理阻止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不应故意隐瞒或歪曲有关学生进步的主题内容。

由于师德内容的空洞虚无,这些条款不够清晰,缺乏条理化,没有建立起不同行为冲突时的优先顺序,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使得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评价难以进行,也影响到教师行为表现。

(二)教师职业压力过大造成了教师行为失范

根据新浪教育频道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0%的被调查教师压力大、近40%的被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另有资料显示:有30.2%的教师认为教学任务繁重,有25.3%的教师认为科研任务繁重。

现在社会流行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于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教师的责任,孩子不爱学习是教师的责任,学生道德水平下降也是教师的责任。现在家庭教育非常重视智育,忽视德育,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推给了学校一方。社会的苛求对教师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有些老师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讽刺挖苦、恶语相向,有些老师歧视差生,有些老师体罚和殴打差生,出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现象。

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重,工作时间长,新课程改革之下,教师也要不断学习进步,教师聘任制的实施,教师岗位竞争加剧,导致教师人人自危,以上种种原因,使得教师都忙于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忽略了对自己职业道德的培育与提高。有些教师在重重重压之下,出现职业倦怠,出现职业道德行为失范。

(三)教育管理制度的影响

虽然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现有的中小学依然是应试教育为主,以升学率的高低评价学校、以学生的成绩好坏决定教师个人的晋升与奖励。许多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将学校统考成绩排名向社会公布,有的学校将教师和班级成绩排名在校内公示,作为激励教师进取的手段。这种外在的强大的功利性评价与管理,导致教师内驱力扭曲,只看到自己的经济利益,忽略了自己的社会职责――教书育人,忽视了自己职业道德要求。

三、构建教师职业道德的对策

(一)以专业的角度,重新审视教师职业,建立多赢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内容要有层次性。

职业道德标准多元化,代表了不同企业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既要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学生利益等角度出发制度,也要考虑从事教师这一行业人员的需求、感受与利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应该是既维护这个行业的社会效益,又有利于从业人员的可持续性发展。

目前师德建设中,过度关注师德的最高要求,忽视了对师德底线的规定。所以,教师职业道德内容,既要考虑崇高理想,又要考虑教师的现实处境,教师的个人利益。例如,公正、公平、民主的对待学生,应是师德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献身于教育事业,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境界。在师德规范中明确基本要求和崇高境界,使教师清楚最低要求和发展追求目标,以利于教师实践操作。

2.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多关注具体的教育实践当中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追求的目标是建立最基本的教育教学秩序,维护教育行业中各方利益。我们现有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内容与实施方面都过于笼统化与,不利于教师实践。所以,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要所涉及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而言,是调节各方利益的具体的行为规则。例如,关爱学生方面,可以细化到如下内容:不应故意使学生处于尴尬或受贬低的处境中,批评学生时不应使用侮辱性的语言,不应利用与学生的职业关系谋取私人利益;在爱岗敬业方面,可以细化到如下内容:上课不接听电话,认真回答学生的问题;在爱国守法方面,不出具不符合事实的专业资格证明,等等。

(二)建立合理的教师职业道德激励机制

1.加强职业道德宣传。

职业道德兼有强烈的纪律性。纪律是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规范。它既要求人们能自觉遵守,又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就前者而言,它具有道德色彩;就后者而言,又带有一定的法律的色彩。因此,职业道德有时又以制度、章程、条例的形式表达,让从业人员认识到职业道德又具有纪律的规范性。

社会和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宣传。通过定期学习师德文件、办师德板报、张贴标语、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媒体报道等形式,让师德教育深入人心,让社会公众有条件监督教师的品行,让教师们时时牢记自己的职业职责。

2.把师德表现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中。

将教师职业道德表现与教师的聘任、奖惩、培训、辞退以及教师职务晋升、工资晋升相结合。对师德败坏、社会影响恶劣的教师坚决取消教师资格,清理出教师队伍,纯洁教师队伍,并由此引起教师内心深处对师德规范的敬畏感,促进师德建设。

(三)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培训

职前师德教育和职后师德教育相结合。一个教师良好的师德形成,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时间,它需要教育实践,需要道德体验,需要在道德意志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才能把外在要求内化为个人素质,体现于行动中。师德的形成与发展始终是动态渐变的过程。所以,师德建设是伴随着教师职业生涯于一生的工作。现实中,师范生在校期间为了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证而进行为时有限的师德课程,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几乎没有职业道德教育。

所以,经常性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把师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之中,才能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深入与强化。

在职业道德上适度提高进入教师行业的门槛。要挑选人品好,热爱教育事业、人格完善、心理健康、不断追求上进的人进入教师队伍。

(四)教师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师德主要通过教师的内心信念而起作用,要依靠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律行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只有真正在内心乐于接受师德规范,自觉以此来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并由行为后果引起情感反应,才能使师德规范由外在强制性要求转化为内化自律机制,真正提高教师个人职业道德修养,使教师人格走向成熟,绽放出诱人的人格魅力,教师职业道德也才真正具有其生命力,实现师德建设的目的。教师要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工作,经常从自己的努力中获得成就感和乐趣。

参考文献:

[1]王晓娜,丁莉.从为人师表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1.

[2]陈学风.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3]崔素芹.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思考及建议[J].德育纵横,2009.12.

[4]毛艳.教师道德反思.天津市教科院学报[J]. 2008,8(4).

第8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改的实行,教师成为课改的主角。一个教师,他对学生的学习甚至一生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教师,他的人格魅力、学识水平、教学能力、治学态度、敬业精神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地影响。如果不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素质,即使有完善的课改方案。完美的教材,也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改革也难以取得成功,所以要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胜任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教学方案和行为的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观察儿童。研究教育教学过程,有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与法是治国安邦的两个基石,在现代法制社会,道德机制就像空气一样不可缺少,它无形地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我们生命得以延续下去的重要保证。而教师是文明的传递者,是来来社会建设人才的培育者,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教师的劳动“产品”也是人,这一切都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人类历史上不少思想家、教育家都热情赞美教师,什么蜡烛、春蚕、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泥土等等,但教师毕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是活生生的人,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教师也要谋生,所以要成为一个有所建树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师德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又是一个不能不经常强调的问题,美好的师德,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养分,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内在动力,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的品质。在这里,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客观性,是外在因素对人提出的要求,只有在教师职业范围内,无论是什么时候这种要求都是存在的。

教师的工作比较封闭,但教师的工作离不开学生、离不开家长。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的范畴。还是比较广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师生交往的职业道德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但“爱孩子”必须是“智能的爱”。俗话说:“爱是好的,姑息却是绝对的恶!”所以一定意义上,严格要求学生是一种更为实在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事实上,在教育过程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差生或后进生。教师应当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并以无私的胸怀去爱全体的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天赋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教师与家长交往中的职业道德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如何发掘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因素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是每一位教育者面临的问题。同时,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教师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来自家长的影响,因此如何与学生家长交往,在与家长的交往中,教师应具有怎样的教育观,已经成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志之一。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与家长是结伴同行的,教师要与家长风雨同舟,要成为伙伴,齐心协力,共同对孩子施加影响,教师要尊重家长,虚心诚恳地听取家长的意见,在家长面前要不卑不亢。一视同仁。

三、教师工作中的职业道德

第9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文化 教师职业 职业特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明确要求[1]。教师教育文化是学校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的内在价值规范体系和外在行为表现的总和,包括教师独特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职业精神和行为规范及其在行为上的外在反映和表现。教师教育文化的导向、激励和熏陶作用对强化教师职业理想、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教育文化所倡导的教师职业特性成为培育大批未来优秀教师的深厚文化土壤和重要推动力量。教师教育文化所倡导的教师职业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境界上的崇高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需要高水平的教育;实现高水平的教育,需要培养大量甘心献身教育事业的教师。教师教育文化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教育文化视野下的教师职业,其追求的境界是崇高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数教师以其感人至深的奉献行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不是把教书育人的活动当作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是作为一项崇高事业,具有坚定的教育理想和强烈的教育职业意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献身教育为最大乐趣,心系学生,甘于清贫,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像春蚕吐丝到死丝方尽,像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教师教育文化所推崇的教育职业境界,显然是教师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和典范,能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作为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职业生活态度、习惯,促成教师们发自内心的理解、认同与坚守。推崇教师职业的崇高性,有助于改变目前存在的教师职业价值观迷失的问题。有的教师为教育献身、甘为人梯的精神越来越淡,对教师职业的情感越来越薄。有些学生虽然身在教育专业,却并没有教育职业理想,只是把当教师看作未来求职的“跳板”、谋生的手段,缺乏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通过教师教育文化的引导和熏陶,可以让人们认识到教书育人事业的崇高性,可以鼓励和激发更多的人投身到伟大的教师职业中去。

2.价值取向上的为生性

我国公认的职业道德规范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服务群众”。教师教育文化视野下的教师职业,其服务的对象当然是学生,其价值取向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应该成为教师最响亮的口号。凡是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都应该被创造、引进并加以推广运用;凡是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教育行为,都应该被禁止。教育不应该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专利,而应该是全体学生共同拥有的权利。即使是对于后进的学生,也应该给予关照,而且应该给予特别的关照,使之能够跟上全班的步伐。当年,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学习有关教育学理论中,逐步形成了“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要注意关爱后进学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2]。他注意将关爱送到每一位落后学生的心里,还特别仿效马卡连柯在《教育诗》中提到的写纸条的方法,通过给犯错误的学生写纸条传递自己的理解、关爱和鼓励,由此促进了许多落后学生的转化。

3.工作态度上的幸福性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教师职业是清苦的,工资待遇有限,社会地位不高,不能一掷千金,不能呼风唤雨。于是有的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安心教育工作,总想着有朝一日“跳槽”,摆脱教师身份。这似乎也可以理解,毕竟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但在教师教育文化的视野中,教师职业却是幸福的。这种幸福主要不是来自外在的优越的物质条件、精神褒奖和权利赋予,而是来自教师的内心体验和自我评价。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生需要层次理论,教师所追求的应当是自我实现的人生理想,即完全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于极限。正如马斯洛所讲的“能成就什么,就必须成就什么”,要“把自己的条件禀赋都一一发挥尽致”[3],音乐家希望演奏出最高水平,诗人希望写出最好的诗篇,将军希望打胜仗,教师希望把课讲好,并从学生的掌声和微笑中得到无可替代的快乐。教师通过在教育岗位上的快乐成长,将其激情、自我知识素养融进教育教学过程中,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角色自我和个性自我融为一体,以充满遐想的彩色语言表达出富有意义的新理念,以充满智慧的话语引导学生萌生出富有创意的新结果,使教育教学成为肯定自我、张扬个性、展示魅力的幸福事业。教师在教育这个行业上专心致志地研讨出更深刻的成果,自然会产生发自内心的满足感。

4.专业知识上的更新性

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强调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含义之一,就是在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中,教师内在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其目的是让未来的教师具备更新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的教育技能。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换言之,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包括体现学术性的文化知识和学科知识,而且包括体现师范性的教育学知识。而这两种知识和相应技能的内容更新和结构重建将是教师教育改革中追求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统一的必然结果,也是教师能够成为优秀教师的必然要求。学高为师。专业知识的更新性要求教师让学习成为自己专业生活的主要形式,虚心向同行、专家及书本学习,通过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自我反思等,养成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逐步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学习型教师。那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案十年不变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是教师教育文化视野中的教师职业所应有的现象。

5.实践行为上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教师教育文化视野下的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较之其他职业,教师职业的创造性更加突出。教师职业的这种创造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实践行为来体现与实现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指出的:“就其本来的基础来说,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它是很接近于科学研究的。这种接近和类似之处,首先在于它们都需要分析事实和有预见性。一个教师只要善于深入思考事实的本质,思考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他就能预防许多困难和挫折,避免一种对于教育过程来说是很有代表性的而又非常严重的缺点——即令人苦恼的意外情况。”[4]教师要能真正将自己的教育实践行为当作一种“创造性劳动”,把每天的教育教学生活都看成新的,把每位学生都看成有待探索或探索不尽的世界,善于在具体的行为方式上 “分析”与“思考”,就能不断推动教育理论创新与教学技能创新,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生活品位,不断体验到“创造”带来的成长、成功的快乐。教师职业的创造性特征要求教师努力追求教学机智的增长、教学艺术的提升、信息手段的使用、网络资源的挖掘等。

可见,从教师教育文化视角来审视,教师职业具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鲜明特性。这些特性描绘了从事教师职业者应该具备的主要条件和要求,无论对现任教师还是未来的教师都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这些职业特性通过文化环境熏陶、教育实践感受、教师言行示范等,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意识与价值体认,推动对教师教育本质深刻理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追求,形成一种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情势,使主导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于教师的心灵。

[研究项目] 本文是2012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新时期教师教育文化的发展定位研究”(批准号:豫教﹝2012﹞1111号),第八批河南省重点学科(2013-2015年)建设项目“教育学原理”子课题“教师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7-29.

[2]张伟. 教师文化建设与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2010(5A).

[3]叶宇伟. 领导六艺[M]. 北京:海天出版社,1996.

[4]【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第10篇

[论文摘要]一个合格的教师除应具备娴熟的教育教学艺术,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这是由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教师的.工作关系着国家、民族、家庭的未来和希望,这也决定着教师职业道德有其特殊的规范、标准和要求。因此,师德教育在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与培养中,具有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教师工作具有特殊眭,主要表现在其工作对象不同于其他职业。学生是一个国家、民族、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教师的工作思想、工作水平、工作能力将对学生产生直接和久远的影响。由于它的特殊性,也就对教师的教育和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教师除应具备娴熟的教育教学艺术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应十分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素质的培养与培训,而这种培养与培训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化教育,既包括职前教育也包括职后教育,本文就新时期教师教育的职前与职后的师德培养,谈一点认识。

一、师德是教师职业的行为准则

社会生活中的任何职业,都有其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即职业道德。它是处理职业活动中各种关系的基本规则。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关系的规则,表现为教师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是教师在其职业活动范围内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在其劳动中抱怎样的态度,表现怎样的道德品行,将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他还指出,“教师的道德品质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成长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塑造着学生的灵魂。但教师在塑造学生灵魂的劳动过程中,不像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用劳动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而是用自己的知识、才能、智慧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的灵魂。正是教师职业活动的这一性质和特点,要求教师自身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卢那察尔斯基也认为:“教师应该在自己身上体现人类的理想。”教师的道德修养,决定教师的教育水平,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除了教师的文化修养、知识修养外,这种力量还来源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即教师的师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深层次的、隐藏于其知识之后的一种隐形的教育力量,当这种力量得以发挥,从教师的内心中产生作用和影响后,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而且更主要的将会对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意义和价值,已超出了学校范围的空间和学生在校的时间,它具有跨时空的影响力,因此,师德是教师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担负的使命,与教师职业文化根本目的和内在精神是一致的。师德又是在教师职业文化的系统运动中生成和发展的,并且始终作为教师职业文化系统整体运动的组成部分发挥其全部功能的,所以,师德本质的实现是通过师德价值来显现的。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一定的道德关系所确定的师德行为的有效性、合理性与崇高性,同时它也是教师职业群体和个体的自我确认的价值内容和道德本质的实现。它既是师德信念自我承诺外化和内化的双向运动的具体表现,也是师德可能性转变为师德现实性的具体过程。

因此,师德是每一个从事教师职业或将要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道德倾向和道德行为特征的总和,是主体在师德关系中自我表现的道德状态,是师德价值的个体实现。它一方面体现了个体师德价值的实现状况,另一方面则体现师德价值的总体水平,这也就显现出了师德在职业活动和职业培养过程中的个体与类的关系。个体与类的关系表现出怎样的性质,就会显现怎样的师德人格。同时师德人格又是个体对于类和自我本质的理解与意向的结果。个体在什么意义和层次上认同了类的本质和自我本质,他就会在什么意义或层次上追求并实现自己的师德人格价值。师德人格在这里的作用,就是能使个体在同类的交往中处于某种有效的关系状态,所以,师德人格的自觉化、个性化和理想化,是师德人格价值实现程度的具体标志。因而,师德人格的真正形式,就在于师德主体能意识到自己是道德实现的目的,并在具体的师德行为中,达到自我决断、自我负责、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

二、教师教育中师德培养要求

高等学校体现出的大学生文化个性和文化行为的不同,表现为一所高等学校的文化氛围、文化意识、文化精神以及具有自身个性的文化性格,对大学生的共同文化意识的培养,对文化精神的培育和具有自身职业前景的道德文化人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文化现象也同样存在于高等师范院校。由于高等师范院校特定的职业文化发展与积淀,所形成的师德文化意识、文化精神和文化性格,对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师德形成、发展和完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等师范院校在对其学生进行文化知识、能力素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师德的教育与培养是其人才培养重要而不可缺少的方面。所以,高等师范院校文化所具有的文化性格,是一个综合性的职业文化性格。它对师范生的师德要素的形成,师德结构的完善具有相当的融合力。师范生的师德人格与高等师范院校文化性格是基本相一致的。它的要素和结构体系与学校文化性格的要素与结构有着明显的相承性。因此,不难得出结论,高等师范院校文化性格如何,将直接关系到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师德及师德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师德结构体系的完善。

当大学生步入师范院校学习,即成为教师职业队伍的后备成员。但他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性质、意义、地位、作用以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的认识是表面的、肤浅的,他们的认识往往带有偏向性和对职业选择的非自愿性,因此,师范院校在对师范生进行教师培养教育过程中,必须改变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认识的偏向性,使学生的职业选择非自愿性转向职业选择的自愿性。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接受教师职业的价值体系,逐步树立起教师职业道德的意识,形成具备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格,并不断进行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评价。在他们步人教师行列后,再通过职业活动中的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和职业道德习惯。师范生师德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与师范生教师职业自我意识的增长是同步的。其师德的形成、完善一般经过三个阶段,即他律的师德、自律的师德、自由的师德。当然最终达到自由的师德,除了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师范生自我的锻炼、修养外,在他们走上教师职业工作岗位后,仍需进一步地加以完善。师范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是接受教师职业化的训练过程,这种职业化的训练,除了专业理论知识、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外,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进行师德实践训练,提高师德水平,同样也是师范大学生职业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教育和培训,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教育职业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认识自觉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努力把师德规范和要求与培养自身良好道德习惯有机结合起来,用师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师德素养。

师范生的师德教育过程,一般由教育者、教育环境和受教育者三方面组成。师德的教育过程必须符合师范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合其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使师德教育取得更有效的结果。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一般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提高师范生对师德的认识。人的行为总是由一定的道德观念所支配,对大学生的师德教育,首先应从提高师德认识人手,明白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和规范;明白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师德要求;明白师德在完成培养人才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具体地讲,包括掌握师德规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提高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坚定师德信念。

第二,陶冶师范生的师德情感。在提高师德认识的基础上,应注意师范生师德情感的建立。因为没有师德情感,也就没有实践师德原则和规范的自觉行为。师德情感比师德认识具有更大的稳定性。积极健康的师德情感在教育和培养人才的职业活动中具有更大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加强师范生的师德意志的锻炼。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能否克服困难、突破障碍主要取决于人的意志。师德意志就是指教师在履行教师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并作出正确行为抉择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点对从事艰苦的教师职业者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第四,注重师范生良好师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提高师德认识、陶冶师德情感、锻炼师德意志最终都要归于师范生良好师德习惯的养成。通过师德教育,使师范生把师德意志自觉转化为育人的师德行为,这是形成师德品质的关键。

三、教师教育中师德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师教育中的师德教育与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教师所具有的自身职业特征的敬业精神、仁爱精神、进取精神、自律精神作为具有教师职业特定内涵的道德价值,体现出了教师职业文化特殊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性格,这种特殊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性格,在教师教育体系共同文化道德意识中,居于核心地位。教师师德的确立与发展,以及形成其职业道德习惯,有赖于教师教育体系中职业道德文化对教师师德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的评价。因此,在教师教育体系的师德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以下四个方面的结合:

第一,理想教育和师德教育相结合。教师教育体系中的师德教育,应注意将理想教育和师德教育紧密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师德教育的方向性和可能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与师德教育的紧密结合,是整个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连续教育和阶段教育相结合。师德教育在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教育行为。应贯穿于师范生的教育以及教师教育的后续培训的全过程。把师德教育、培训与教师后续培养的知识更新、新能力培训、职业技能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注意在不同时期教师的思想变化。要突出重点,强化过程,注重效果,以适应新时期对教师教育和师德的新要求。

第11篇

[论文摘要]一个合格的教师除应具备娴熟的教育教学艺术,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这是由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教师的.工作关系着国家、民族、家庭的未来和希望,这也决定着教师职业道德有其特殊的规范、标准和要求。因此,师德教育在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与培养中,具有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教师工作具有特殊眭,主要表现在其工作对象不同于其他职业。学生是一个国家、民族、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教师的工作思想、工作水平、工作能力将对学生产生直接和久远的影响。由于它的特殊性,也就对教师的教育和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教师除应具备娴熟的教育教学艺术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应十分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素质的培养与培训,而这种培养与培训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化教育,既包括职前教育也包括职后教育,本文就新时期教师教育的职前与职后的师德培养,谈一点认识。

一、师德是教师职业的行为准则

社会生活中的任何职业,都有其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即职业道德。它是处理职业活动中各种关系的基本规则。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关系的规则,表现为教师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是教师在其职业活动范围内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在其劳动中抱怎样的态度,表现怎样的道德品行,将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他还指出,“教师的道德品质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成长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塑造着学生的灵魂。但教师在塑造学生灵魂的劳动过程中,不像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用劳动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而是用自己的知识、才能、智慧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的灵魂。正是教师职业活动的这一性质和特点,要求教师自身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卢那察尔斯基也认为:“教师应该在自己身上体现人类的理想。”教师的道德修养,决定教师的教育水平,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除了教师的文化修养、知识修养外,这种力量还来源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即教师的师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深层次的、隐藏于其知识之后的一种隐形的教育力量,当这种力量得以发挥,从教师的内心中产生作用和影响后,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而且更主要的将会对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意义和价值,已超出了学校范围的空间和学生在校的时间,它具有跨时空的影响力,因此,师德是教师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担负的使命,与教师职业文化根本目的和内在精神是一致的。师德又是在教师职业文化的系统运动中生成和发展的,并且始终作为教师职业文化系统整体运动的组成部分发挥其全部功能的,所以,师德本质的实现是通过师德价值来显现的。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一定的道德关系所确定的师德行为的有效性、合理性与崇高性,同时它也是教师职业群体和个体的自我确认的价值内容和道德本质的实现。它既是师德信念自我承诺外化和内化的双向运动的具体表现,也是师德可能性转变为师德现实性的具体过程。

因此,师德是每一个从事教师职业或将要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道德倾向和道德行为特征的总和,是主体在师德关系中自我表现的道德状态,是师德价值的个体实现。它一方面体现了个体师德价值的实现状况,另一方面则体现师德价值的总体水平,这也就显现出了师德在职业活动和职业培养过程中的个体与类的关系。个体与类的关系表现出怎样的性质,就会显现怎样的师德人格。同时师德人格又是个体对于类和自我本质的理解与意向的结果。个体在什么意义和层次上认同了类的本质和自我本质,他就会在什么意义或层次上追求并实现自己的师德人格价值。师德人格在这里的作用,就是能使个体在同类的交往中处于某种有效的关系状态,所以,师德人格的自觉化、个性化和理想化,是师德人格价值实现程度的具体标志。因而,师德人格的真正形式,就在于师德主体能意识到自己是道德实现的目的,并在具体的师德行为中,达到自我决断、自我负责、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

二、教师教育中师德培养要求

高等学校体现出的大学生文化个性和文化行为的不同,表现为一所高等学校的文化氛围、文化意识、文化精神以及具有自身个性的文化性格,对大学生的共同文化意识的培养,对文化精神的培育和具有自身职业前景的道德文化人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文化现象也同样存在于高等师范院校。由于高等师范院校特定的职业文化发展与积淀,所形成的师德文化意识、文化精神和文化性格,对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师德形成、发展和完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等师范院校在对其学生进行文化知识、能力素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师德的教育与培养是其人才培养重要而不可缺少的方面。所以,高等师范院校文化所具有的文化性格,是一个综合性的职业文化性格。它对师范生的师德要素的形成,师德结构的完善具有相当的融合力。师范生的师德人格与高等师范院校文化性格是基本相一致的。它的要素和结构体系与学校文化性格的要素与结构有着明显的相承性。因此,不难得出结论,高等师范院校文化性格如何,将直接关系到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师德及师德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师德结构体系的完善。

当大学生步入师范院校学习,即成为教师职业队伍的后备成员。但他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性质、意义、地位、作用以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的认识是表面的、肤浅的,他们的认识往往带有偏向性和对职业选择的非自愿性,因此,师范院校在对师范生进行教师培养教育过程中,必须改变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认识的偏向性,使学生的职业选择非自愿性转向职业选择的自愿性。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接受教师职业的价值体系,逐步树立起教师职业道德的意识,形成具备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格,并不断进行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评价。在他们步人教师行列后,再通过职业活动中的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和职业道德习惯。师范生师德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与师范生教师职业自我意识的增长是同步的。其师德的形成、完善一般经过三个阶段,即他律的师德、自律的师德、自由的师德。当然最终达到自由的师德,除了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师范生自我的锻炼、修养外,在他们走上教师职业工作岗位后,仍需进一步地加以完善。师范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是接受教师职业化的训练过程,这种职业化的训练,除了专业理论知识、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外,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进行师德实践训练,提高师德水平,同样也是师范大学生职业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教育和培训,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教育职业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认识自觉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努力把师德规范和要求与培养自身良好道德习惯有机结合起来,用师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师德素养。

师范生的师德教育过程,一般由教育者、教育环境和受教育者三方面组成。师德的教育过程必须符合师范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合其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使师德教育取得更有效的结果。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一般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提高师范生对师德的认识。人的行为总是由一定的道德观念所支配,对大学生的师德教育,首先应从提高师德认识人手,明白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和规范;明白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师德要求;明白师德在完成培养人才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具体地讲,包括掌握师德规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提高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坚定师德信念。

第二,陶冶师范生的师德情感。在提高师德认识的基础上,应注意师范生师德情感的建立。因为没有师德情感,也就没有实践师德原则和规范的自觉行为。师德情感比师德认识具有更大的稳定性。积极健康的师德情感在教育和培养人才的职业活动中具有更大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加强师范生的师德意志的锻炼。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能否克服困难、突破障碍主要取决于人的意志。师德意志就是指教师在履行教师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并作出正确行为抉择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点对从事艰苦的教师职业者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第四,注重师范生良好师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提高师德认识、陶冶师德情感、锻炼师德意志最终都要归于师范生良好师德习惯的养成。通过师德教育,使师范生把师德意志自觉转化为育人的师德行为,这是形成师德品质的关键。

三、教师教育中师德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师教育中的师德教育与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教师所具有的自身职业特征的敬业精神、仁爱精神、进取精神、自律精神作为具有教师职业特定内涵的道德价值,体现出了教师职业文化特殊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性格,这种特殊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性格,在教师教育体系共同文化道德意识中,居于核心地位。教师师德的确立与发展,以及形成其职业道德习惯,有赖于教师教育体系中职业道德文化对教师师德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的评价。因此,在教师教育体系的师德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以下四个方面的结合:

第一,理想教育和师德教育相结合。教师教育体系中的师德教育,应注意将理想教育和师德教育紧密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师德教育的方向性和可能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与师德教育的紧密结合,是整个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连续教育和阶段教育相结合。师德教育在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教育行为。应贯穿于师范生的教育以及教师教育的后续培训的全过程。把师德教育、培训与教师后续培养的知识更新、新能力培训、职业技能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注意在不同时期教师的思想变化。要突出重点,强化过程,注重效果,以适应新时期对教师教育和师德的新要求。

第12篇

【关 键 词】寄宿制;普通高中;青年教师职业道德;调查研究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能为人师表,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1]教师的道德是任何教科书、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因此,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故对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研究是教育工作者日趋关注的课题。

一、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工作中或劳动中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道德,主要表现在实际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中间;它与各种职业要求和职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比较具体,有较大的适应性。[2]

纵观教师职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在不同时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我们可以把教师职业道德界定为:教师在职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的总和。它是教师职业活动范围内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从社会角度来讲,教师职业道德同教师的职业活动密切相连,是具有教师职业特征并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总称。从道德角度来讲,教师职业道德规定每位教师在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思想和行为等方面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与准则。它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以什么样的思想、态度、情感和行为去教育学生、去为人处事,并为教育事业尽职尽责。

二、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及调查分析

为了增加问卷的全面性、有效性,笔者对河南省扶沟县普通高中的教师及学生进行了调查与访谈。笔者调查了5所高中的学生,共发放学生问卷200份,教师问卷100份,收回问卷297份。其中有效问卷296份,问卷有效率为98.7%。扶沟县普通高中均为寄宿制,各个学校都实行统一管理的大班教学,其课程及作息时间安排基本相同。

扶沟县普通高中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结果如下:

1. 多数教师兢兢业业,乐于奉献。在扶沟县高中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学生调查问卷“你的老师能够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吗”问题中,有58%的学生选择“完全能”,26%的学生选择“基本能”;在“你的老师经常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吗”问题中,近8成的学生选择“没有”;在“你对自己的青年任课教师教学水平满意吗”问题中,70 %的学生都表示很满意;在“当你遇到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向老师求助时,你的老师是——”的调查中,69%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老师都是乐意帮助。

2. 多数教师认为课时量大,并对教师职业感到困惑。有70%的教师认为:寄宿制学校教师课时量太大,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家庭,甚至导致婚姻生活不和。60%的教师认为:由于家庭或其他的事情对教师职业感到困惑。在“假如让您再选择一次,您还会选择教师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仅有21%的教师表示“会”,近8成的教师表示“不会”或“很难说”。

3. 部分教师利用职业之便,变相谋取私人利益。在“您认为市场经济对师德方面有负面影响吗”这一问题中,有45%的教师表示认同;在“您工作之余兼职吗”的调查中,有20%的教师选择“兼职”,14%的教师选择“偶尔兼职”,38%的教师选择“假期兼职”;在“您是否让学生订阅相关的书刊、报纸、杂志”的调查中,70%的教师选择“是”;在“您让学生订阅书刊、报纸、杂志的最终目的是——”的调查中,39%的教师选择提高学生学习成绩,35%的教师选择便于统一讲解。

4. 师德考核效果不佳。在“您校是否每学期都实行师德考核制”的调查中,60%的教师回答“是”。在“您认为师德考核效果如何”的调查中,57%的教师认为考核效果不好。但在与L高中教师的访谈中,高二数学的一位老师这样说:“我们学校虽然实行每学期师德考核制,但具体考核的项目不明确,甚至没有填考核表,或者是没有公开评选,就公布了本学期的“师德标兵”,所以多数教师对本校的师德考核制度很不满意。”

综上所述,通过对扶沟县普通高中教师及学生的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扶沟县普通高中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整体表现良好,大多数教师都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安贫乐教,为培养新生一代奉献自己的大好年华。但少数青年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意识,在工作、生活中形成一些不良风气,出现了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

三、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失范现象及原因分析

1. 强化教师专业技能,忽视教师职业道德。学校高招升学率的对比;教师、学生考试成绩的排名;统考、月考、摸底考、周考成绩的公布。由于考试制度的弊端,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不得不忽视素质教育,让教师采取“一言堂、填鸭式、压迫式、题海战术式”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这些处处为学生“好”的土方、妙方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潜能的挖掘,剥夺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减少了培养学生兴趣特长的空间,也严重影响了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不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 少数教师的职业信念不够坚定,男教师的职业认同度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冲破了人们僵化的思维教条式,也打消了人们对虚幻色彩的社会理想模式的坚定信念。人们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面对充满诱惑与挑战的机遇,丧失了教师“铁饭碗”高尚职业的信心。身边无数下海经商的成功案例,让他们感到社会生存压力的增大。一些男教师倍感教师福利待遇的微薄,他们无法承担家庭、社会的压力。因此,多数男教师兼有第二职业,甚至如果有“假如”,不愿选择教师职业。

3. 个别教师降低了对传统师德的认同,利用其职位之便谋私利。“清贫乐教、无私奉献、先公后私、两袖清风”的传统美德在部分教师心目中已是过时的美好形象。个别教师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有着强烈的拜金主义价值取向。他们抱着“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谬想,打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口号,利用其职位之便,强迫学生订阅大量的书刊、报纸、杂志等并从中谋取回扣。

4.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过于僵硬。扶沟县普通高中全是寄宿制统一管理模式,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几乎为零,这种把学生卡得死死的管理模式其实也卡死了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扶沟县的教学成绩在河南省一直遥遥领先,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及评价均与学生的成绩完全挂钩。为了顺利通过考核,教师关注的重点全放在学生的成绩之上,忘乎了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

四、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构建策略

1. 教育导向“专”、“德”并进。在严格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德育为先的前提下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育主管部门要具体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其成为明文的法律、法规。县域领导及学校领导根据当地的师资、教育环境、教育基础等制定出相应的具有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的教师职业道德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要包括方方面面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标准,并严格落实到教师的实际行动中。

2. 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才不愧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春蚕,蜡烛”等这些光辉的称号。教师要把尊重、关心、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放在首位,要让每一位学生都“站立起来”。不因家庭背景、学习成绩、性格特点而忽视任何一个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当作富有个性的“人”,而不是考试机器、分数的符号。针对学生的优缺点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让其改进,而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

3. 加强并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培训。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激发教师对师德建设活动的感情。比如,开展一些“教师职业真、善、美”的专题教育活动。加强并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在了解多数教师职业道德不良现状的前提下,有选择、有目的地安排师德培训内容。采取“互动—反思”的培训模式,让每位教师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案例积极地参与进来,通过自我剖析、小组讨论与总结改进自己的不良行为。这种既享经验又自我反思的培训模式让每位教师都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 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与监督机制。师德评价是维护师德规范要求的重要保障,有利于良好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县域或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师德评价标准细则,师德反馈细则,师德实施细则。通过教育主管部门、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多位一体的监督机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深入观察等的方法全方面了解师德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对表现良好者给予“师德标兵”、“师德模范”的荣誉称号,同时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对表现失范者警告或记大过,物质上的处罚,甚至开除公职。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高觉悟的人才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就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因此,这一老生常谈但又不得不谈的课题将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望本研究给扶沟县及周边县、市的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一些针对性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P171.

[2]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754.

[3]陈学风.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研究[D].兰州大学,2008.

第13篇

1、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传递人类文明和传授思想的专业人员。韩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教师职业的历史考察

(1)、中国

①、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教师职业

a、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政府官员兼任教师。

b、春秋时期—官学失守,以孔子为首的大批私学大师涌现,成为最早的专职教师。

c、秦国统一后—实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客观上阻碍了教师职业发展。

d、汉代以后,特别是唐代以后,各级教师制度逐渐完备。

②、中国近代公立师范教育的成立和兴起,标志着中国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开端(1897年上海南洋公办师范学院成立;1902年,清末民族资本家张謇创办通州私立师范学校。)

③、进入现代社会,中国逐渐形成了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教师培训体系。职前培养、职后继续教育体系日趋完备,教师资格制度逐渐完善。

⑵、外国

①、教师职业最早与宗教联系在一起,教师由僧侣兼任,教学内容传授宗教教义或武士教育。

②、西方近现代教育发展很快,专门师范教育机构、系统正规教育训练保证了教师职业素质更高,推动了西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规定教师具备扎实学科知识,深厚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熟练的现代教育技术。)

3、职业:

是由于社会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职务和特定职责,

并以此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4、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1)

、劳动对象的能动性与多样性。(能动性:不是被动接受加工,而是有独立性、选择性、批判性、倾向性。内外因相结合。多样性:先天素质、后天环境与受教育不同,导致学生智力、个性、气质、兴趣、特长、爱好不同,而且不断变化。)

⑵、劳动任务的全面性与示范性。(目标、内容、时间、空间上的全面性;“立体教科书”的示范性)

⑶、劳动过程的个体性与创造性。(个体性:备课、上课、辅导、谈心、处理问题都是以个别方式进行。创造性:将教材内化,需要高超艺术、教育机智,捕捉教育灵感,传授给学生,使之领会内化。二者决定学生的多样性、能动性、影响学生的广泛性。)

(4)、

劳动成果的集体性与长期性。(集体性:是校内外、家庭、社会、教师、党团组织等多渠道进行教育影响,但不是各因素简单相加,是各因素内化的综合反映。长期性:学生远大理想的树立、品质习惯的养成、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见效慢。)

5、道德:

西方道德指风俗或习惯,也有规范规则,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含义。现在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主要指人们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或规范,有时是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以及风俗、习惯和道德教育活动等。

P13

6、职业道德:

指从事不同职业活动的人们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P14

7、教师职业道德:

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P14

8、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典范性不仅是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和准则,而且是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它发挥着“

以身立教”的突出作用。

(2)、深远性

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而且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人格特征、世界观、人生观,进而影响学生的家庭和社会。

(3)、崇高性较其它职业道德相比,教师职业是灵魂塑造灵魂的事业,要求教师道德境界更加崇高,做到

“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完美结合。

9、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⑴、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学生潜移默化作用,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⑵、对教师自身的激励作用。(是激励和调控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动因。特别是责任感、使命感、良心。)

⑶、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教育行为效果的好坏,而且关系到教育过程的优劣。)

⑷、对社会环境的优化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会影响到整个教育过程以及全社会的精神文明状态。)

10、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

指那些概括和反映老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道德的根本要求,并成为老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一般而言,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主要包括教师的幸福、教师的良心、教师的义务以及教师的公正等。

P21

1)教师的幸福:

①定义

:教师的幸福是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核心,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和心理愉悦状态。

P22

②为什么说教师的幸福是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核心,是人们理解教师职业的真谛的最终归宿?P22-23

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和心理愉悦状态。

㈠教师的幸福总是与教师道德需要的满足联系在一起的,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它不仅满足了个人的物质需要,而且还能满足自己精神方面的需要,特别当精神道德需要得到满足时,他就会产生一种愉快舒畅的体验,感到幸福。如:劳动被认可,讲课受欢迎,教学受表彰

……

㈡教师的幸福是教师教育劳动创造的结果,教师的劳动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丰富了自己和发展了自己,自然会感到由衷的欣慰与幸福。如:

“教学相长”、教师自学进修的体会

㈢教师在自己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会随时产生幸福的体验。如:一节创造性的授课,一次成功的教育活动,,与同事的一次成功能够合作

2)教师的良心:

①定义:

教师的良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核心。是指教师个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的自觉意识,是教师道德心理的内在评价机制,也是教师进行自我道德调控的精神力量。

②作用

:对于教师自觉履行职业道德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成为一种习惯的道德能量,可以随时引发教师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和有机调控,从而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始终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上。

③表现:具体表现在教师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上,如恪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和团结协作等。

④意义

:教师的良心要求教师遵守工作纪律,尽心尽力地完成任务,不敷衍了事,不误人子弟;教师的良心还促使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促使教师之间团结协作、共同成长;教师良心往往贯穿职业道德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教师思想情操的重要支柱,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完善的最强大的内部动力。

3)教师的义务:

①含义

:教师的义务通常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社会向教师提出的必须遵循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在教育职业劳动过程中,自觉意识到的各种道德要求的合理性,并把自觉遵循这些合理的道德要求作为自己内心的一种习惯意愿,主动地履行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要求。通常指第二方面含义,即教师自觉、自愿、发自内心地遵循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并积极主动地履行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②目前存在的几种教师道德风险,即违背教师的义务要求,教师面临的“风险”和危机。P25

a、缺乏敬业精神。如:不思进取,混日子,莫不关心等。

b、教学工作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如:备课不认真,辅导不及时等。

c、主次颠倒,无心教学工作,热心于社会兼职或第二职业。

e、不履行教师的“育人”职责。对违纪等不良行为视而不见,不及时教育。

4)教师的公正:

①概念

: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正直无私,不偏不袒地处理各种业务关系,公平合理地评价和对待全体合作者。

②范畴:

a公平合理地评价和对待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平等施教、体贴爱护是教师公正的最基本内容。)

b公正合理地评价和对待同事关系。(互相理解,互助互敬。)

③意义:

教师公正合理地评价和对待同事关系,有利于形成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这种条件下,大家心情舒畅,各方面教育教学工作都会顺利进行下去;教师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就会使教师在学生中间树立起威信,获得学生由衷的尊敬和德赞扬。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其道德品质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第二章中国教育史上的教师道德观概述

1、了解中国古代教育家经典语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欲正天下之心,须顺天下之受。主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源,谨教有义,正道为渐摩之益。—王夫之

2、孔子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伟大的也是世界公认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学派被称之为春秋末期的

“显学”

。同时,孔子还是创办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尊称为教师鼻祖,其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⑵、师德观:

①、学而不厌,不耻下问。---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的境界;他认为谦虚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美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来进行教育;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他主张:“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③、热爱学生、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热爱学生,爱护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教育学生不应该存在偏见。

3、孟子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

名轲,邹人。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使儒家学说又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称为“亚圣

”。

⑵、师德观:

①、热爱教育事业。----他高度赞扬教师职业,他说:“

君子有之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②、热爱学生,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以师礼相待,有问必答,采取启发式教学,培养“大丈夫

”的理想人格,即“富贵不能,贪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③、教育者要具备德与才两方面的素质。----即:“入则孝出则悌”;“

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道德修养和知识修养。

4、韩愈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师说》集中反映了他的师德修养的观点。

⑵、师德观:

①、教师的任务:-----

传道,即儒家仁义之道;授业,讲授儒家经传与古文;解惑,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过程中提出的疑难问题。,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②、求师标准:----学有所成,合乎儒术可以为师。他提出“圣人无常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求师标准。

③、师生关系:----可以互相为师,没有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他说:“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民主主义教育家。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

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⑵、师德观:先生非常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他曾经在北大组织“进德会”,要求教师“

不不赌,不要妾”

。他认为要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教师必须具有谦虚、正直、爱国、爱生和知识渊博等品德,具有自由、平等、博爱之思想。

6、鲁迅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1909

年留学归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

,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⑵、师德观:教师应该成为“后生的模范”

;要从人格、道德及精神气质上来影响学生;要有善于向自己学生学习的精神,要善于理解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7、陶行知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他毕生致力于大众教育和乡村教育事业。他一生都践行着自己的人生信条

“捧者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⑵、师德观:

①、陶行知提倡民主教育,十分强调教师民主素质的培养。他号召教师“

和人民站在一条战线上,争取真正民主的实现”

。他认为教师要实现民主教育,就要首先进行自我教育,树立民主作风。他主张教师应树立远大的理想,要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全部力量。他指出教师的理想和使命是

“运用我们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与后代”。

②、他认为教师应该把教育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主张生活即教育。

③、在师生关系问题上,他主张“教学相长”。

8、叶圣陶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作家。解放后曾任教育部副部长,语文教育部主任等职。

⑵师德观:

①、核心即情感教育,尊重教育。他认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是“

认真当教师的人的起码条件”;提倡“爱的教育方式”,即所谓情感教育。

②、他认为应该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培养学生成为健全的公民。

③、他人为,教师的教育工作可分为“言教”和“身教”两个方面,与“言教”相比,

“身教”更可贵。

第三章国际组织与西方教育中教师职业道德及道德特征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师德规范的有关论述

⑴、师德理想:

应以人类个性的全面发展,以集体精神的、道德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经济的进步,以及以对人权和基本自由极大尊重的谆谆告诫为目标,将最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教育对于和平以及对于各民族、种族或宗教集团间的了解、宽容和友谊所作的贡献上。而制定师德规范的指导原则是:

“将对学生的教育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⑵、师德规范:P57-58

①、教师不得以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社会成分或经济状况为理由,以任何形式歧视学生;

②、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可能的、最充分的受教育机会,应适当注意对教育活动有特殊要求的儿童;

第14篇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过市场购买商品房已成为本市居民获取住房的主要途径之一。大部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售房过程中能依法交易,对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有一部分企业违法违规经营,严重损害了购房者利益。为保障购房者利益、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商品房流通,现就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交易行为作如下通知:

一、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除按有关规定处理外,房地管理部门应责令其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到期不再续发。

1.不在经营场所(售楼处)的显著位置张贴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或不向购房者出示有关用地和施工手续证明的;

2.商品房预售时,采取各种方式诱使购房者订立合同,造成商品房销售纠纷的;

3.不参照市房地局印制、市工商局监制的商品房预售、出售合同示范文本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或修改示范合同规定的主要条款,使购房者处于不利地位的;

4.延期交房、交房不符合交付条件或者交付房屋的面积、内装修等与合同约定的不相符合,又不承担违约责任的或拖延承担违约责任的;

5.不办理或延期办理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手续的;

6.售楼广告、样板房不实误导购房者签约的。

二、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除按有关规定处理外,房地管理部门应降低其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等级,停止其办理新开项目的手续。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到期后不再续发。

1.无证预售或借用其他企业的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与购房者订立合同,收取定金的;

2.以同一标的重复销售或擅自销售已抵押商品房的;

3.销售的房屋质量低劣,严重损害购房者利益的;

4.不按规定申办开发用地建房手续,又不及时补办相关手续,导致购房者不能在房屋交付之日起90天内办理房地产权属变更登记手续的;

5.不具备房屋交付使用条件擅自交房的;

6.不按规定设立商品房维修基金、落实物业管理企业管理房屋的;

7.违反预售款专款专用规定,将预售款挪作它用的。

第15篇

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心得体会范文1今天,我利用空闲时间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并且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做新时期师德的楷模。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职责,那么如何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如何让学生接受教师的爱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从微笑面对学生做起。

教师职责是教书育人,如果每天给学生灿烂的微笑,会让学生的身心受到愉悦,智能得到发展,而微笑又是一把闪闪发光的金钥匙,能开启学生走向成功的大门,使之健康成长。 在教育教学中,我学会微笑,学会把微笑奉献给每一位学生,让这温暖的阳光洒向每一位学生,当孩子遇到难题时,我给他们送去鼓励的微笑,当孩子们取得成功时,我给他们送去赞赏的微笑,面对微笑„„孩子们也学会了鼓励,学会了赞赏。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对待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做一个让家长放心,人民满意的优秀老师。

学习《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体会再次重温《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思想有一个大的飞跃,对师德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师德规范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但其核心是“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每位教师只有突出这个核心,才能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因此,我在平凡的工作中,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中用爱实践着师德。

教师担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的重任,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劳动。我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一直深爱着自己的工作,爱岗敬业。近些年来,不管是生小病,还是多种老毛病并发,我都能坚守岗位,踏实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各教批辅工作中,不敷衍塞责,力争上好每节课。同时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因此,我带班级班风好,学风正,教育教学质量良好。

说到教学质量,曾有老师经常问我有什么诀窍,其实哪有什么诀窍,只不过是一个字——爱。记得有人说过:“只有对孩子门倾注全部的爱心,才能呵护其心灵,拨动其心弦”。这里单只说今年带的二年级。说起这个班,捣蛋鬼多的是,特困生多的是,让人够头疼的。爱优生的老师们大多都能做得到,可差生就难了,爱双差生就更难了。我针对学生特点,除了不断研究对策,更重要的是走进他们的心里,以心换心,让其克服自卑感。坚持正确引导,做到宽容决不放纵,严格决不过分,所以,不管课外活动还是学习活动中,同学们与我合作都很愉快。

“只有在孩子们的心里播种希望,拨撒阳光,才能让他们对生活充满激情”。在今后的工作在中,要继续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心得体会范文2通过学习《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使我受益匪浅,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原来的8条缩为6条,并在保留原来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些可操作性强、描述更为具体的条目,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更突出了对教师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时代诉求。

通过学习,我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理解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并将自觉用新《规范》来要求自己的言行,做新时期师德楷模。

一、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一定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 只有抱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你对教育的执着、认真,你的这份热情会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学生,让他们多对学习投入一份认真,同时老师也会多赢得学生的一份尊重。在“爱岗敬业”一条中,倡导教师“志存高远”、“乐于奉献”,这在旧《规范》中是没有的。《规范》第二条“敬业奉献”,只有当教师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时,才可能默默奉献、甘为人梯,这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典范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上。教师的人格影响,不公对学生在校起作用,甚至以后在社会上还会长时间起作用。所以,教师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

三、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一定要有爱心。

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新《规范》第三条“热爱学生”中,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

另外,新《规范》第四条“教书育人”中,明确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并首次将“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列入其中。实施素质教育,必然对教师有新的要求,也就必然要求教师“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相信随着教育改革、考试制度改革的深入,这一点会越来越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上得到体现。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规范》第六条中提出“终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遵守教师培训制度,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潜心钻研教育教学业务,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这个条目的提出,我觉得更有利于当前教师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在任何教育体制下,教师总是充当着引领者的角色,教师的品行、内涵,代表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心得体会范文3本学期初我们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通过这种深刻的学习过程,我们深深地理解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曾说过: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1他以自己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以好的思想观念为指导,注意行为规范,并以长久的坚持使之形成习惯,对于人的一生有着多大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之来促使自己养成一些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从而走向成功。

一、忠诚、热爱党的教育事业

教师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阶梯。然而,教师又是很平凡的。我想,伟大正寓于平凡之中。因为,平凡中,我们一样能够奉献。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楚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我是一名在教育岗位上干了十二年的教师。我的信念就是干一行,爱一行。象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因为我们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只有爱的付出,才有爱的收获。因此,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一直坚信以爱为本,用爱来感化学生,来净化学生的心灵。无论何时,我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无尚光荣的,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必须首先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

二、无私奉献,关爱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教师关爱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阳光。孔子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名老师,传的不仅仅是学之理,更应该是人之道,一名老师,职为授业,更为树形。所以教师要有完美人格,让他的一言一行使学生们的成长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所以教师要有崇高师德,不管是教书,还是育人,都能让他的学生全盘接受,永记于心。

教育是艺术,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

三、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