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艺术教育的看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从幼儿园的小朋友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天生就喜欢画画,就会画画,画画是孩子的天性,但现在是谁偷走了孩子的绘画爱好,是谁打击了孩子的绘画自信呢?
我认为,首当其冲该负责的是家长。首先,家长不知道该怎么样去读懂孩子 ,幼儿园的孩子的涂鸦,其实是孩子的另一种语言的表达和情绪的宣泄,而且孩子会很快乐的拿给爸爸妈妈分享,可家长看不懂也懒得去仔细的问孩子,只是敷衍的说,“不错不错,玩去吧,妈忙着呢!”孩子正想跟妈妈讲解画的热情也被家长浇灭了。还有,家长不知道怎样去鼓励孩子,看到孩子涂鸦的作品,有的家长会说,“你这是画的什么,乱画,你认真一点嘛!”孩子说,”我画的是小猫咪。”这个时候妈妈会拿过画仔细的看看“不象,小猫咪怎么只有一只眼睛?太阳怎么是黑色的?”孩子解释说“小猫咪一只眼睛睁着是为了捉老鼠,另一只眼睛没有是在假装睡觉呢!太阳早就起床了,可又被乌云给遮住了,所以就是黑的,”其实家长不明白,孩子画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很有趣,他能够帮助你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我一直认为,儿童绘画,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可恰恰相反的是家长们往往注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这就催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后面我还会详细的谈到。传统的美术教育,使大家觉得画得“好”就是要画得“像”,似乎只要画的“跟真的似的”作品才叫好画。其实不然,虽然孩子们的画比较抽象,但是他们已经开始使用他们的大脑来思考,来观察世界,来表达他们的心声。因此,父母应该鼓励他们,让他们的天赋和灵性充分发挥出来,而不是渐渐地被消磨掉。
还有的家长非常的注重孩子的艺术教育,他们喜欢给孩子做示范,经常让孩子临摹简笔画。父母们这些“好心”,实际上可能适得其反,今后孩子可能一动笔就是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太阳永远是一个模样,房子也永远是三角形的顶,孩子的创造力被限制,他们不再愿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想象的大门也从此关闭,以至于今后没有范画,孩子就画不出画来,原本喜欢画画,可以一口气画出很多稀奇古怪玩意的孩子不会画画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逐渐的对绘画失去了兴趣。这就是孩子越长大,反而越不喜欢画画,越不会画画的家庭因素。
学校和社会上的一部分美术机构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不知道我会不会语气过于尖锐而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但是我还是要说。首先说学校吧,举个例子,我的女儿三岁了上了幼儿园,有一次,我向老师了解情况,老师告诉我女儿的动手能力还要加强,我不太明白老师指的是哪一方面,老师告诉我,女儿画画的涂色不均匀,有太多的小白点,颜色也总是涂到打印好的图片的外面,所以他的作品老是不能贴出来,老师希望我回家多对女儿训练一下,争取到展示作品的机会。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也深深自责,我自责我没有为女儿选好一个懂艺术的幼儿园,尽管这家幼儿园的收费高达1500元每月!我告诉老师,其实你们是搞幼儿教育的,应该比我更懂孩子,孩子涂色不均匀,有白点,涂到线外,那是因为她还太小,小肌肉不够发达所致,这并不重要,随着她的长大她会做得很好,重要的是我的孩子,他的画面有没有奇思妙想,有没有丰富的联想,可是学校打印出来的画让她去涂色,她的奇思妙想到哪里去体现呢?(我的女儿平时在家里可是看到一根电线都会联想到小鸭子和小汽车的,她的任何一点创意都会得到全家的热烈的赞扬),我的女儿的画一次都没有得到展示和赞扬也让我感到痛苦,我觉得这对她的自信心是一个残酷的打击,妈妈向左,老师向右,又让她不明白到底谁是对的,于是我跟老师说,美术好的作品评判的标准很多,比如,有的孩子颜色涂的好看,可以评最佳色彩奖,有的画的很大可以评最佳构图奖,有的装饰的很漂亮,可以评最佳装饰奖,有的创意独特,可以评最佳创意奖,奖项很多,人人都可以得奖,都可以展示出来,为什么一定要表扬一小撮,打击一大片呢,在我的画室里,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自己的展示区,他们的每一张作品都会展示出来,所以孩子们最快乐的一瞬就是将他们刚刚画好的画夹到他们自己的展示区!
小学里的美术教育虽然这些年改进了不少,但还是太多的不足,首先是时间问题,想一想,一堂课40分钟,这么短的时间,孩子怎么能画出一张完整的作品?而儿童画和写作文一样非常讲究一气呵成,时间断了,思维也就断了,就很难再进入到原先的创作状态了,我去听小学优秀的公开课,所有的课都是两节连堂,这真是对学校美术教育的一大讽刺,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半小时是上不了优质课的。所以小学美术课时间上不改革,很难有大的突破。
一、我国动画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动画教育起步于二十世纪30年代,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它的发展缓慢、时断时续。中国动画一直都很注重借鉴传统艺术和探索审美语言、造型风格和艺术符号,因此发展比较缓慢,呈现出停滞不前的状态。
目前我国动画艺术教育还存在着很多弊端和不足,首先,动画艺术教育目标不明确,因而其目标培养的方向也出现了偏差。其次,动画艺术教育的课程安排不科学,由于目标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课程安排的不科学性,不能使人们更好地学习动画艺术的创作。另外,动画艺术教育的专业人员队伍有待合理化。教师一般都是从比较单一的课程教学入手,缺乏创新性和专业能力,因此动画艺术的培养工作就不更很好地开展。还有中国的动画艺术缺乏真正的教育人才和优秀的原创剧本,具备动画专业相关学历和高职称人员的人员极少,他们虽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素养匿乏,很难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高级动画人才。教师是办教育的核心,培育专业学生,必须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是学校发展与成败的关键所在。动画教育教师结构队伍不合理、素质不重影响了动画教育的质量。
国内的动画产业还没有进入良性的发展阶段,它缺少市场化的运营,一般的动画受群众关注出现偏差,经常认为动画都是给儿童看的,中国的动画艺术教育目的性太强,缺乏轻松、幽默、自由的动画娱乐性特征,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动画艺术不能呈现良性的发展。
针对目前我国动画艺术教育的现状,我国一些学校就动画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原创剧本、师资人才以及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探讨,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改革动画艺术教育发展。
二、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我国目前的动画艺术教育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培养专业的动画艺术师资人才,为动画艺术教育提供更优秀的传授者和榜样。
(一)中国的动画艺术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表现语言,中国蕴含着丰富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文化,所以我们应该发掘动画艺术的题材和元素,在继承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加以现代化发展特征的完美结合,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作品,动画艺术应该注重文学、历史、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音乐、戏剧等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艺术素质的修养。
(二)动画艺术教育需要全新的创意,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我们还应该向欧美等技术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在动画艺术教育中,要使技术为艺术服务,在传统的二维动画制作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其他的漫画与动画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和尝试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市场化是动画艺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我国目前存在着知识更新慢、人员老化、师资人才匮乏的问题,因此,我国应该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适当提高教职工的工资水平,从而激励更多专业师资人才的加入。另外,良好的教研条件也是吸引优秀教育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创新是动画艺术教育改革的根本途径,动画艺术教育专业人员应该注重创意的发挥,中国动画艺术教育应该摆脱简单的、单一的、盲目的加工和模仿,努力使动画艺术创作具有新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因素的结合和尝试,创造出更加具有新意和内涵的艺术作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现代技术多媒体的作用,加强知识的交流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动画艺术教育的成效。
三、总结
首先,预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预习,学生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在新课学习中,学生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点,会成为其关注的重点部分,因而会专心听讲,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预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完成预习任务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不但可以巩固强化旧知,更可以初步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在课堂学习时,能让学生站在不同的高度进行俯视式的学习,学习的优越感和成功感会油然而生,这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数据统计发现,学生预习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完成书后的练习任务。而当学生无法解决练习中的问题时,就会去认真研究例题,通过对例题与练习题的比较,自主思考解决习题需要的新旧知识,选择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长期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会在预习中逐步掌握自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会举一反三,逐步主动高效地学习新知识。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数学老师往往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不够重视,总觉得数学没有预习的必要,因而影响了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谈几点做法:
一、预习引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正确引领是培养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基本保证。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预习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以下预习任务:小朋友们起床、吃饭、上学……都需要知道时间,那么,你们注意过钟表吗?请大家回家仔细观察钟表,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钟面上的分针和时针都是怎么走的?你能读出它们所表示的时间吗?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请家长帮忙,下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了解的信息最多。这样的预习作业,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预习指导,让学生学会预习
预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而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对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因而,需要教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以及持之以恒的督促,让学生初步明白预习的几个环节,以及在每个环节到底该做些什么。应引导学生努力做到:
一看。看后一天的学习内容,初步了解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弄清新知和旧知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些是自己可以独立解决的,哪些是自己不能解决的,要将其勾画下来,做好标记,以便上课时寻求答案。
二做。做例题,将例题当做练习题做一做。有些知识,仅靠看并不能掌握其要领和实质,可以将课本上的解答过程遮盖起来,将例题当做练习题先做一做,然后将自己做的答案和例题的解答过程进行比对,在比对中发现问题。
三想。想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积极动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四练。预习例题以后,可以将例题后面的习题,先尝试着练一练,在练习中,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发现学习的薄弱点。
作为教师,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要鼓励优等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要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力争使优生更优秀,使待进学生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预习评价,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学生预习的效果如何,需要教师及时制定必要的评价体系来检测。一味地布置预习任务,却不及时检测和鼓励,就会使学生对于预习任务产生懈怠心理,往往会使预习活动流于形式。比如当堂评价,在上课的前五分钟甚至再长点的时间,把前一天布置的预习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要么口答、要么板演、要么闭卷练习来检测,并及时予以评价;又如小组评价,当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预习时,特别是有些内容需要学生合作学习时,要求小组内有分工有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当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后,及时要求学生小组内互评,组长负总责,并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及时调控。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艺术教育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也为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对当前高职艺术类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思想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看法和建议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希望能为高职院校艺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艺术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良好局面,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也为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生来源、培养方式、服务面向等方面都具有与普通高等院校和其他高职院校不同的特点。
一、研究对象
为了全面、准确了解和掌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现状,笔者选择了自己所在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软件与艺术学院,于2014年9月—12月对大一、大二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调查范围涵盖了室内、景观等艺术专业,兼顾不同性别、户籍、地区的学生,共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900份,回收819份,回收率91%。有效问卷819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二、问卷情况
采用笔者编制的《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基本情况、思想状况、对个性化教育的看法和建议等三个方面。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专业情况、家庭状况、个性特征、思想状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和建议、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意见等内容。除特定题目有多选,其余均为单选。
三、结果分析
(1)学生的基本情况
回收的819份问卷,男生有273人,女生有546人,11.59%是苏南地区等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从家庭收入来看,49%的学生家庭收入一般,很好的只占14%。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学费和生活费是一项比较重的负担。从性格特征来看,艺术类高职大学生情感丰富、富有创造性。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崇尚自由、喜欢张扬个性,服饰、发型等喜欢标新立异。易于追求新事物,往往以时尚的倡导者和先行者而自居。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思考问题时感性占据上风,好冲动理性不足。部分学生存在生活作风较懒散、纪律观念较淡薄等现象,不易接受老师的说教和管理,向往所谓的自由,对纪律、规章制度存在较强的逆反情绪。
(2)思想状况
学生对于上大学的目的比较明确,竞争意识较强,但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前途感到渺茫,且学习目的具有明显的现实性、实用性和功利性。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培养了学生较强的竞争意识,也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实用性和功利性,政治意识和爱国意识越来越来淡薄。其中,认为上大学是为了振兴中华、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只占26%,而认为上大学是为了提升自我,为参与社会竞争做准备的占41%。在大学学习中,多数学生认为最主要的获得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要注重人文知识的学习。然而受到传统观念和就业压力的影响,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前途普遍感到渺茫,造成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虚度光阴的现象比较普遍。
(3)对个性化教育的看法和建议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对艺术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调查显示,75%以上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没有重视大学生个性培养,70%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只有30%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兴趣,70%的学生对政治理论课并不感兴趣,23%的学生甚至反感。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也存在很多问题,31%的学生对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不满意,39%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比较枯燥,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在授课内容上,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和组合,在具体的章节上可以有详有略。在授课方式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更多倾向于参与式、讲座式、主题式和影像式教学,选择较多的是参与式教学。其中两种、三种或四种方法综合起来更受学生欢迎。因此,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强讲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多开设社会实践教学,唯有如此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作用。
62%的学生认为目前艺术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有必要加强,其中教育方式落后是学生最为诟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加强的能力主要集中在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37%) 以及自身学习和科研能力(29%),学生最为喜欢学识渊博(92%)、品德高尚(87%)、语言生动,制造学习气氛,开发学生思维(75%)、仪表有风度(48%)、有自己个性(23%)、有创新思想(8%)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采取的方法必须贴近人的个性、心理,针对不同人的个性、内心世界开展教育,而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方法。
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非常多,通过实践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和艺术素养,提升自身文化内涵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调查显示,69%的学生认为参与精品、高雅艺术实践活动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帮助,55%的学生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提升自身文化内涵,56%的学生接受艺术写生、舞台实践等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中融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未来教育的主要特征。培养个性鲜明、富有创造力和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自身发展的期待,更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艺术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使艺术专业辅导员的工作更加具有难度,要想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艺术辅导员的工作就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方法,要不断地总结剖析艺术生的个性特点,针对艺术学生的个性特点,探索出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新思路,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掌握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把艺术生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做到踏实细致。
一、中技广告设计现状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基本的广告专业人才有三种:创意型人才,营销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不难看出,技工院校的学生是属于第三种人才,即熟练运用图形图像相关处理软件的技术型人才。1.从社会看在中国,充斥着许多劣质广告,如假冒伪劣的商标、粗制滥造的海报等。这些不追求任何的字体美感,随意添加的图片背景,一味仿制的标志,利益驱使已使得广告设计成为一种赚钱的工具。而且大多数小型广告设计公司的创立者都并不是广告设计专业毕业,并没有专业扎实的设计知识,广告行业从业者甚至有大部分是印刷厂学徒出身。这使得这个行业素质参差不齐,也使得一部分中技广告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踏入社会时受到这部分因素的误导。2.从学校看在社会需求下,学校一哄而上,并不顾及学校师资力量和理论研究的欠缺,在广告设计教育在还未有扎实根基的情况下快速发展。因此造成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学生技能掌握不熟练、进入社会就业难度较大等局面。由于中技院校三年学制是前两年在校读书,第三年由学校安排外出进行专业对口实习的特殊性,学校盲目地追求生源,注重学校利益而忽略教学质量。这使得学生在没有掌握好设计基础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被推向社会,不注重对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导致有的学生手高眼低,让学生无法更好地掌握设计,也使得学生对广告设计产生了错误的看法。由于学校看重就业率的升降,安排毕业生就业时以入职为标准,如此随意就业的后果是学生无法正确进行选择,进而导致学生专业素质低、专业对口就业率低。而且大多数在中技院校学习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并不像高考一样需要经过美术专业考试才能入学,他们通常都是对广告设计专业有兴趣或是在感觉广告设计专业不错的情况下才选择进入这个行业,这也是学生普遍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原因。3.从家长看中技生对待事情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许多时候都是由父母为其决定去向。而大多数父母对待广告设计并不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而是包含着一些利益因素做出的选择。由此使得学生在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地了解过这个专业,或者一部分学生对这个专业没有学习兴趣,这导致了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4.从学生看社会上一些错误舆论和观点的误导,令学生不重视创意、文化、艺术基础这些层面的需求。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更快更多地完成设计生产工作,在利益的驱使下去完成广告设计,他们会更看重各种设计软件的操作,而并不会全身心、扎实地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甚至许多学生都不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这就使学生许多的广告设计水平较低,无法更好地表达设计内容。综合上面四个观点,中技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在软件专业学习方面十分成熟,可以培养出非常优秀的技术性人才,但是在对学生进行文化创意方面却十分薄弱,甚至说学生根本无法独立完成一个设计流程。而且由于艺术文化知识的薄弱导致创意薄弱,已经使得设计教育走一种机械化生产模式,因此改变现有的技术性设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对艺术理论教育的改革措施
设计本来就是由绘画演变而来,是为了满足市场需要,作为新技术带来变革的回应。我们要懂得,什么是万物之源,什么是设计之本。设计是什么?《大英百科全书》中解释为“思维形成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脑决定一切”。笔者一直提倡设计师的审美决定其作品的思想内涵,现代许多社会上的设计工作者,没有经过一定的设计语言训练和艺术素养的培养,仅仅凭借一些设计软件和印刷经验便能自诩为“设计总监”或“设计师”。1.从学校看如何让学生能抓紧艺术理论学习,必须先从学校开始抓起,首先是必须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艺术理论。教学中常见的《设计概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由于学校强化技能而忽视理论,在安排课程上每次都是舍弃理论性的课程。艺术设计理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其中会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而且即使是艺术设计实践十分丰富的教师也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艺术设计理论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了解相关艺术设计实践知识的同时,还能更好地深入到艺术设计理论中来。因此开拓相关的理论课程,例如基础理论、艺术设计史论等。学校首先要在课程设置中能起到带头作用。2.从教师看大部分的中技类教师,都是从优秀企业回流到学校的高等人才。由于许多教师并不是教育学专业出身,因此技能操作性非常强的教师未必能够带出很好的学生。而大多数的实操课都是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用电脑进行操作,然后再加以修改。我们需要探讨是否应该改进一下,在教与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性,让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开放一点、自由一点,让学生从以前的被动式听课变为主动式听课。教学不一定局限于课室,可以适当地参加课外教学,可以利用画展、博物馆展览等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种作品发表个人看法,哪怕看法并不正确,但这样可以助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好奇心和动力。教师授课就是为了推动学生从感兴趣到主动,不要为了理论而念理论,要让学生发表看法、发表意见,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看法和意见将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提出一系列设计观点。例:为一家淘宝鞋业做LOGO,名字“恺汐”,客户表示:“恺”是愉快、“汐”是潮汐,能像大海一样能容人。分析:根据客户要求,我们拥有以下信息:禅意、悟、大海、安静。最后得出的结果:总结:根据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作为一种LOGO的设计,不单纯是利用一种软件操作的能力,而是更多地利用意向去表现,而艺术理论则可以帮助学生去理解在文字中所包含的一切元素和信息。什么元素与禅意有关系?什么元素与大海有关系?什么元素与悟性有关系?这些都需要有扎实的文化理论基础,才能让设计发挥出它的根本作用。3.从考试制度看其实大多数学校针对考试都有不同的规定,但是针对艺术理论考试,不能还是利用往常的闭卷开卷等方式对待,死记硬背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对艺术专业理论基础的学习要求学生有透彻的理解能力,中技生在思想行为方面还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在这点上教师就必须要注意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质性的思考。我们可以让学生找一副自己喜爱的作品,针对作品的作者、背景、材质、大小等方面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天马行空地表述他对作品的感受和看法,这样才能真正考核出学生理解、分析、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运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作用。中技广告设计教育发展显得太过急促,因此我们应该尽早重视学生对艺术理论文化基础的学习,让中技院校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与技术同等优秀的高级人才。
作者:慕云婷 单位:广州从化市技工学校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看法
一、以前的高等教育中艺术教学的模式是在当时中国的经济、科技和信息都还很落后的时期制定的,如今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科技和信息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了,如果我们现在依然用以前的教学模式去教学,可能就有些不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了,所以应该在遵循以前大的教学原则的情况下适当作些改变,使之符合当今社会的实际和需要。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强化艺术设计、施工、管理为支柱、以加强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为保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教育规律。
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建立以艺术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模式。针对艺术设计教学我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1.教学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职称论文应该体现专业教育特色,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加强操作技能、工艺实习等为主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加强产学合作,逐步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毕业生上岗后,进入状态快、动手能力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可成为工程设计、投标报价、材料选择、施工技术、施工机具操作、施工项目管理、项目验收、工程预算等技术人才。我觉得教学中应该目标很明确,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型人才,实践性强的专业,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就应该强调其针对性,强调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等,具体表现如下:
2.课程设置强调的针对性
艺术设计专业起步晚,发展快,所以我们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在新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
(1)在设计模块中,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建立专门的计算机实验室,使得学生有充分的操作机会,能够熟练地掌握,以便适应社会的需要。
(2)在施工技术模块中,以施工操作技能培养为基础,强化施工技术指导。留学生论文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操作实验室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初步掌握施工操作规程,施工操作方法和施工机具的操作、使用、维护和保养;掌握工程质量的控制方法及检查、验收标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施工技术指导能力。
(3)基础课教学强调适应性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应该纠正以往基础课与专业课工作总结“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为纠正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改调子素描为设计素描;改绘画色彩为装饰色彩,并加大室外写生训练。
(4)专业课教学强调实用性
一种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不能指导实践,那便是毫无意义的空话。在制订改革方案时,经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具体的情况和实际需要,对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
(5)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
艺术设计是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断的交替,互相渗透的。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的知识的综合集结和运用。在具体的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在今天这样的开放的社会中,对外设计服务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以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学校应该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参考文献
[1].黎志涛.室内设计方法入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
一、领导因素
当前中小学里,都是校长说了算,校长的决断权是非常大的,这样的话,领导的想法当然就决定了一个学校里音乐课的地位。有的校长重视音乐教学,购置一些音乐教学设备,逐年添置必备的教学用具,组织课外兴趣小组。也有的很漠视音乐课,把它作为副科看待。不重视音乐教师,以年终考核,工作量来压制音乐教师的发展,只要教“主科”就行。当然,这样所产生的效果就明显不同了。以前的城乡差别是大了点,可最近几年,学校办学条件有很大的改善,国家配发的多种教学设备、音像资料都为实施艺术教育创设了有利条件。所以,学校应该考虑对艺术课程尤其是音乐课的重视。
二、教师因素
在城市里,各级中小学是不愁找不到高质量的音乐教师的,但在偏远的农村地区,音乐师资就非常短缺。而且从师资素质到学校的环境、学生素质、办学条件,相差很多。这种问题还会长期存在。而且,谈到师资问题,还有一个音乐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自我提高的问题,有些老师由于种种原因,把自己原本的一些知识技能荒废掉,尤其是自己所教学科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时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就需要教师能从大局出发,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音乐教育作出贡献。
三、家长因素
主要是家长的素质和看法上的问题,除了常见的担心学习音乐等课会影响升学的看法外,还有一些传统的偏见以及从媒体上了解到的娱乐圈的不良风气。如认为学习艺术的人轻浮,或者会带来身心的损害等偏见。
四、社会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有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点,殊不知音乐教育对其他学科的促进和帮助,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素质教育不光要喊口号,还得认认真真地去实施。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校的课堂改革均是随性而为,缺乏理论支撑与实践验证,初见成效便大肆宣扬,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却慢慢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许多学校组织教师出去参观学习,有的是一天两天的考察,有的是为期一周的体验式学习。回来后,学校也进行了移植活动,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何在?
有一句话我们应该还记得: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齐白石老人说过的话。见多识广之后,应该有一个反思的过程,应该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之后才会有创新。
我觉得,要想改革成功,必须要有论证,要让科研先行。尤其是思想品德学科,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教学举步维艰,困难重重。教师讲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学科处于被边缘化境地。在这种情况下,思想品德教师的科研工作就更显示出其价值所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对自己的公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而这些工作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思想品德课堂中。如何让孩子们喜欢思想品德,如何让思想品德课地位不再尴尬,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师大有作为。
二、走艺术熏陶的特色之路
思想品德教育,并非只有单纯的教学这一条路可以走。从目的上来说,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人们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这一点说,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有很多其他的途径,艺术熏陶,便是其中的一种。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将艺术元素融入课堂,效果也许更好。
大凡有成就的各界人才,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许多人都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曾探讨过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重要影响,而艺术,正是提升孩子们非智力因素的极好手段。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也要有艺术素养,要有时时用艺术熏陶孩子们的准备和习惯。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浪费学生的时间,得不偿失。但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现在许多孩子出现厌学情绪和行为,是什么原因?除了学习之外,他们根本没有玩的时间和机会!必要的玩耍被看做不务正业,连体育课、音乐课也经常因临近考试而被叫停。课堂上我们教育孩子在学习上“7+1>8”,为何一到课后我们却又剥夺孩子们的休息时间?现在是学习型社会,但并不是说只有在学校才能学到东西,也并不是说上学才是孩子们今后的唯一出路。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都遇到过学生课堂上睡觉的现象,也碰见过学生辍学的事情,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并非所有学生都只对学习有兴趣,很多孩子有各方面的潜能。我们的责任应该是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爱好与特长,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展示他们应有的面貌。
在课堂中融入艺术元素,并非只是简单地添加音乐、视频,并非只是简单地进行影视欣赏,而应是结合教育教学目标,有计划、有选择地开展相应的活动。
总之,我们应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课内无限享受、更爱思想品德!
三、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引导与培养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必须要经过教师的精心培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有热情,但不知该做什么,相互之间的分工也不明确,在回答教师提问的时候,有时会出现组员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有的小组在讨论时组员都能积极发言,但却没人去记录、整理集体的观点,在回答问题时,又变成了个人表演。
一、教师要与家长保持平等的关系,保证交流渠道的通畅
教师不要在孩子面前评判家长的对错,应达成共识而不争高下。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教师和家长在抚养教育孩子时所处位置的不同,会产生很多不同看法。比如:四岁左右的孩子控制能力较差,在玩的时候,会为了某些他认为不对的事而大打出手,在我们看来,这很正常,可是家长却不这样认为。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受到欺负,会给孩子灌输“如果别人打你,你就打他”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把自己的看法向家长表达清楚,而不要急于下结论。所以教师不但要会表达,还要会倾听。只有在相互尊重、平等、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二、教师与家长交谈时要讲求谈话技巧
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与家长进行交流,而且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及不同职业和文化素养的家长,教师应当讲究交流艺术。讲求谈话技巧并不等于说话圆滑,不着边际,甚至言不由衷,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和家长的交流要建立在真诚关心孩子的基础上。在交流中遇到矛盾冲突时,无论家长对老师产生任何意见和看法,都应当从孩子的角度理解家长,真诚表达自己的看法,尽量避免“不能”、“不要”、“不行”等消极的评论或建议。
同时,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在家园交流中,双方难免会谈到孩子的缺点,这时教师要巧妙使用语言。首先,要先扬后抑,先肯定孩子的优点,然后点出不足,这样家长易于接受。其次,要避实就虚,不要一开始就切入正题,待家长心情趋于平静的时候再自然引出主题。如家长得知孩子在幼儿园里“闯祸”了,往往会忐忑不安地等待教师的批评。这时如果教师先不渲染孩子的“错误”,而是谈一些其他话题,则家长会减少心理顾虑。通常情况下,家长会忍不住代替孩子向老师道歉,此时教师应与家长共同分析并找出原因,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再次,要淡化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孩子毕竟是孩子,教师不能以成人标准要求孩子。家长担心的不是孩子犯下的错误,而是教师对孩子所犯错误的认识与态度。因此在本来就心情紧张的家长面前,教师要表达一种愿望,即让家长明白:谈论孩子的不足,目的是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以便家园共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以诚为贵,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方法表达,结果往往是千变万化的,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孩子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谈话要使双方注意力集中在怎样解决问题上,而不要批评另一方,以免产生误解或隔阂,影响问题的解决。
三、对家长的不同需求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家长问你一些问题时,表示你的工作已经走进家长的心里,他们已经在心里接纳你,例如:孩子爱哭怎么办?孩子发脾气怎么办?孩子不爱吃饭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家长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教师应当认真分析,要耐心、虚心、诚心地听取家长的问题,并给家长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家长解决问题,努力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这样家园才能保持协调一致。
四、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多种途径与家长交流
1.定期家访,保持家园联系,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在园表现,纠正孩子的两面,确保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2.使用好家园联系册,针对孩子的近期表现,与家长进行书面交流,请家长反映孩子的在家情况,家园双方协调一致地教育好孩子。
3.召开家长会,定期组织家长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纲要》等法规,让家长了解幼儿的教育教学情况,以便促使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
4.充分利用家长问卷法,就家长关心的话题,如班级教育教学、卫生保健、饮食管理、服务质量等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家长答题情况的分析、总结,改进工作中的不足。
【关键词】课程结合 生活课程 生命教育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78-02
课程综合的取向是我国艺术课程面临的趋势,我国的一些专家和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自己的理念和设想。本文主要对大陆及台湾地区关于跨学科艺术综合课程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相关的研究寻求借鉴。
一 艺术教育与生活课程的综合
台湾学者陈美如、陈锡禄,提倡通过艺术体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他们指出:尽管艺术教育在不同时空背景中被赋予了不同的任务和功能,但是艺术教育绝对脱离不了生活的范畴,甚至以生活为核心出发。① 研究者从艺术的起源——社会生活实践中,找到了艺术课程与生活课程相统整的契合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个人发展和环境知觉两个层面。学者郭武在其研究中指出:艺术可以帮助个人理解与表现,透过艺术创作即对艺术品的关照,可以协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运用艺术可以建设、丰富个人和大众的环境。② 也有学者提出现今生活环境恶化,生活品质日渐低落,主张通过艺术与环境教育综合,增强国民生活意识与能力,创造较好的生活环境品质。③
通过考察各国艺术教育的目标后发现,除了注重培养艺术学科本身效果的职能外,美国德州强调能将各种艺术知识与技能及日常生活加以连结;澳大利亚则期望发展应用艺术学习领域以及接受进一步教育与训练的能力;法国宣言运用日常周遭的素材及科学方法学习创作的技巧与方法;德国强调透过制作或欣赏艺术作品得到成就感,并在制作与观察艺术作品及游戏中培养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格,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④
二 艺术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综合
台湾学者杨馥如带领职前及在职美术教师,共同进行死亡教育艺术主题课程的设计,希望借艺术课程与生命教育的整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念与人生态度,体会生命真意,进而使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培养积极的人生观。研究者通过选取适合进行死亡教育的绘本,首先让学生通过对绘本故事的体会、感悟,引导学生思考死亡和生命的关系与含义。其次透过绘本的赏析,了解绘者如何透过图文,表现对生与死的看法。然后了解构成绘本的基本要素,并经由绘本创作表现出对死亡的看法。最后让学生自做主题为“假如我的生命只剩一个月,我会……”的绘本,并鉴赏各组同学作品中不同的表现方式及对生命的反省。⑤ 艺术教育本身是关于人的,艺术教育直达生命的本源,从根本上对生命存在加以影响和引导,使生命中那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因素能符合理性的要求,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驱动。⑥
大陆学者也提出:“艺术与生命有着本质上的通合与联系,其个性、自主、创造、灵动的共同特征使二者互为促进、共同发展。”⑦ 艺术为儿童的生命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儿童生命中的自主与创造精神也成就了儿童特有的艺术天赋和创造本能。可惜大陆对于艺术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整合的研究只提出了理论的可能性,未能有实践方面的深入探索。
三 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综合
北京师范大学的檀传宝教授提出建立“欣赏型德育模式”。他认为,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如果可以经过审美化改造,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就可以在自由的“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和完成。⑧
檀传宝教授提到的“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都只是个比喻,其主要目的是试图利用美育的审美过程和艺术化的手段达到道德教育的目标。根据他“欣赏型德育模式”的理论,一些研究者大胆地提出了“以音乐为载体建构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想法。音乐对人的道德教化作用历来就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周旭萍在建构以音乐为载体的欣赏型德育模式时提倡首先要对德育内容进行美化改造,其次要坚持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相融合、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相统一、道德实践与审美实践相同步的原则。从席勒开始,西方的哲学家们试图从哲学层面弥合艺术感性与道德理性之间的鸿沟,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研究者却想到运用艺术的元素与艺术教育感化作用,来消解德育失效低下的局面。⑨
四 加拿大“通过艺术的教育”
LTTA项目(全称Learning Through the Art TM)是加拿大皇家音乐学院发起并持续至今的一项通过艺术进行教学的项目。“它旨在通过精心设置课程,把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融入科学、语言、数学等学科,围绕不同单元来开展综合教学,以达到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目的”。⑩ 该项目开发了针对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不同科目与不同艺术形式综合的一系列课程,这些课程以主题的形式展开,将艺术的元素与学校的核心课程融合。
跨学科艺术综合课程以自身的独特性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艺术教育人士的重视。通过以上对相关研究的综述,希望对跨学科艺术综合课程的研究能有所帮助。
注 释
①④陈美如、陈锡禄.透过艺术体验教学建构学生生活能力内涵之研究——在国小生活课程之间教学实验[J].课程与教学季刊,2007(10)
③卢安来.国小美劳教育与环境教育结合的构想与实施[J].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实务探讨专集,1996(5)
⑤杨馥如.死亡教育一体融入艺术课程之行动研究[J].课程与教学季刊,2010(13)
⑥徐碧辉.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J].哲学研究,1996(12)
⑦陈蓉晖、刘霞.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生命化价值取向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⑧檀传宝.提升生命质量的一项探究——“欣赏型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德育,2008(6)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潜移默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艺术类的高等教育也逐渐大众化。每年有大量的学生进入到艺术专业的学习中,如何使思想教育工作充分地体现出思想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更好地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更好地为艺术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完成大学学业提供有力的帮助。
一、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特点研究
艺术类的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接触到的艺术性文化和思维比较多,这导致了他们和一般的大学生存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差异:
(一) 沉浸在艺术海洋中,对于现实关注不够
艺术类的大学生对于艺术造诣和技巧比较重视,而且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对于现实的关注不够,思想和行为常常不受现实的羁绊。特别容易受到西方自由思想和艺术不分国界的影响,导致他们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个人的主观性,甚至具有一定的极端性。再加上他们的思想、思维和现实之间的隔膜,对于社会的认识和鉴别不够,对于政治问题缺乏客观、深入的了解,导致他们对于思想政治学习、参与热情不高。
(二) 对艺术价值的看法消极
部分学生由于受现实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对于艺术价值的看法出现了偏差,导致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重工具、轻视人文。特别是容易受到社会艺术消极信息的影响,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对于艺术价值的理解日益的功利化。再加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消极思想,上艺术类的大学生对于经济过分的敏感。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拜金主义倾向,对于艺术经济化工具化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导致其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更加注重艺术的实用性。在日常的学习和就业中注重艺术的经济价值,对于艺术的精神价值则比较忽视。
二、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方法和措施分析
为了提高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引导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和社会多元化价值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群体性特征,因此应当积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社会决定意识,在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包含了主流的价值和非主流的价值意识。要正确对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和把握,了解社会中的矛盾和现状,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法。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润物于无声的效果,在针对观念性的问题上,不能用强迫的方法来使他们服从,而且在现实中也难以做到,这样只会造成事与愿违的消极结构,而正确的引导则能够有力地化解艺术类大学生心中的壁垒。要利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积极的引导,要用讲道理、摆事实的方法来说服他们,最终使他们能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二) 塑造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能仅仅依靠相关的工作人员,它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和各个教职工的参与。应当依靠学校各个部门和人员的力量,塑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和环境。艺术类专业具有其独特性,学生和专业教师的接触时间比较长,专业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则比其它部门工作人员的影响力要大。艺术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专业教师要正确的看到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价值。因此专业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同时也应当提高自己的人格和品质的修养和提高,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校可以针对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的特点,加强对这也就是的思想政治具有培训,提高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更好的发挥他们在教书育人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艺术和社会生活具有广泛的联系,为了进一步的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和专业教师沟通,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民间艺术和民俗以及文化遗存等,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的热爱。还可以做好艺术类大学生为社会特殊群体的服务工作,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汲取群众中的有益文化,感受到民间的真实生活,改变艺术学习和创作中的功利思想和金钱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正确观念。在社会实践中,要创造积极的平台,使学生能够多接触到大师的艺术作品,更好地感受大师的艺术追求和人格魅力。
三、结语
在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正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现状,通过和学生的沟通和调查,了解他们的思想意图,从而提出正确的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要充分的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学生的价值观念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认识艺术。
参考文献:
[1]蔡炫,吴奕渠,代丹等.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2,(06).
[2]夏艳,秦海洋.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素质教育并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我们完全陌生的教育,并不是一切重来的一种教育。实在说来,过去的教育亦必然对学生素质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我们看到吴文俊素质很好,黄昆很好,王选很好,然而,他们不也都经过小学、中学的培养吗?那时的教育不也对他们形成良好的素质产生过良好的作用吗?他们都受过知识教育,难道知识教育对他们良好素质的形成不曾有过巨大影响?问题在于,虽然无论何种教育都会对学生素质有这样那样的影响,但素质教育所寻求的是积极的、正面的影响,此其一;其二,这样那样的影响往往是自觉或不自觉发生的,我们所寻求的是自觉的有意识进行的素质教育;其三,确实出现了妨碍学生素质朝着积极方面发展的障碍,从观念到机制上的障碍都有。当人们对消除这些障碍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的时候,越来越希望自觉地推进合乎我们理想的教育的时候,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这些人也是十分明白知识教育意义的人,但他们对这种意义有更深层的理解。所谓视角的调整,即教育着眼点的调整。大家都明白,教育的工具理性曾经是十分明显的。行政当局着眼于经济发展和为政治服务,这是必然的、合理的;受教育者当事人(包括相关的教师、家长)着眼于升学、就业,这也无可厚非。教育有没有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功能呢?有没有成就就业和升学的作用呢?都有。但是,这类着眼点却可能忽视最基础的东西,忽视前提,因而也忽视一个更具根本性的方面:人自身的发展。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社会自身也有个素质问题,社会状况如何,经济状况如何,都取决于一个基本的东西:人的素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的发展,同时,最终都应是为了人的发展。从出发点到过程,到目的,人自身的发展都是根本的方面。人的素质决定了社会的素质,从而决定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们不是早已有全面发展的方针并且就是讲人的发展的吗?事实上,这一方针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并没有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把全面发展首先视为人的权利,而往往只作为外在的一种要求,并没有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自己真正获得解放,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自己”①那样来理解。人的发展即人的解放,人的发展即外部世界为个人本身所驾驭,这充分表明了教育对人自身的价值占有优先的地位。教育可能带来的升学(深造)机会的增加、就业(择业)能力的增长,教育可能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这一切都应是基于人的发展的,因而优先的是人自身的发展。然而,一旦说到人自身,那主要就是指人的素质及其发展。素质教育要解决的是一个基础性问题,素质教育是要将教育的着眼点调整到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关注人的发展和解放上来,它并不排斥功利性目的。我们是否把知识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解放紧密联系起来了呢?这是应该主要思考的问题。
二目标的调整
一旦说到为经济服务,为就业作准备,就容易想到学知识,学哪些知识,怎样学好这些知识。然而,如果只想到这一点,只想到这里为止,就有问题了。教育总是离不开知识传授的。素质教育能够抛开知识教育吗?素质教育是与知识教育割裂开的一种教育吗?德育中少不了道德认知,虽然不只是道德认知;美育中少不了审美知识的传递,虽然还有审美情感的陶冶;体育中少得了相关的知识教育吗?所以,无论从哪方面看,素质教育绝非孤立于知识教育之外的一种额外的教育。素质教育不仅不轻视知识教育,而且希望把知识教育做得更好,进行更有效的知识教育。知识教育中的一些必要手段,包括考试,也绝不是素质教育所要摒弃的。然而,知识教育的目标需要调整。比如说德育,我们常常只是偏重于德育知识的传授,并且把德育知识考试的成绩看得特别重要,这就走样了,这就不是在优先关注素质了。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是“行为原则和规范”②。道德问题主要讲的是善恶,求真、求知之中也有善恶问题,但求知本身并不直接是善恶评价,所以德育并非一般的知识教育。并且,道德主要是行为准则和规范,主要靠践行,而行为则直接依靠情感和意志的支持,培养了良好的乃至高尚的道德情感,就会很乐意去从善;有了坚毅的道德意志就会从善如流,矢志不移;有时违背了能及时反省、改正。有了道德情感的陶冶,有了道德意志的支撑,就会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养成坚实而良好的道德习惯,最有利于他/她一辈子的端行。德育中少不了道德知识的传授,但与此同时,把目标重点要调整到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锤炼、道德习惯的养成上来,这就是素质教育所强调的。这样说来,素质教育也不是道德教育之外的一种教育,亦非额外的一种教育,而是其目的和目标均应作一些调整的教育。学生要大量学习的还有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不仅不应削弱,还应学习得更有效,更合理。就知识与受教育者个体的关系来说,一种是他记住了的知识、理解了的知识,还有对其思维发展起作用的知识、使其产生过一些感悟的知识、使之感动过的知识、久久不能忘怀的知识等,甚至还有能使受教育者自己悟出新知来的知识。上面就受教育者主体而言将知识分成了五六类,然而,现行的知识教育大多只走了一两步,只停留在记住和理解了的知识,有时甚至理解还不充分。至于改善思维方式的知识、在感悟之中融入情感的知识、尚能悟出新知的知识,时而被知识教育有意无意地忘却了。比如说,把考试搞过了头,变成应试乃一切,便是属于这种只走了一两步的知识教育,因而也是较为肤浅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对知识教育所关心的问题就集中在这一点上,就是希望调整知识教育的目的,希望特别关心能与受教育者情意相融合的知识教育,使知识不只浅存于记忆之中,而是要使之深进于心灵之中,使知识成为受教育者主体心灵的一部分。素质之质,即心灵,知识教育应关注到学生的心灵。无论是社会知识还是自然知识,抑或是人文知识,在教育中均可达此目标,所以,素质教育对知识教育的这种祈盼是合理的。
三结构的调整
素质教育不是额外的一种教育,其重点在于改善知识教育,不仅要调整知识教育的目标,而且对知识结构也要作一些调整。有人以为,素质教育就是要增加一些音乐、美术知识的教育,增加一些体育活动,甚至以为多增加一些课外活动就是加强素质教育了。这可能是一种表面的看法、片面的看法。表面的、片面的看法虽与错误的看法不是一回事,但若只停留在这一看法上,就很难理解素质教育之真谛。音乐、美术知识对人的素质确实有很重要的影响,原因就在于它属于人文知识,是直接表现人的心灵的知识,它能唤起心灵的震撼,能更直接地进入心灵。从性质上说,它属于美学领域,它更能吸引人。面对音乐、美术,受教育者除了认识之外,通常还会有体验、感受和欣赏,也就是说,它能焕发出综合性很强的心理活动。幼时学的一个数学定理,不多久可能就会忘记;幼时学会的一首歌,可能终身难忘,哼唱一世,吟诵一生,因为它成了心灵的一部分。如果不停留在以上的分析,就可以追问:难道数学、科学中就没有美学吗?数学、科学之类的知识教育可不可以像艺术教育那样给学生以美感呢?能不能够像艺术教育那样吸引人呢?能不能不只是让学生认识而且也让他们感受、体验和欣赏呢?能不能也像美妙的音乐旋律那样伴随学生的一生呢?虽然不一定是背诵和吟唱,但能不能是永远挥之不去的感染和印记呢?艺术教育并非一切,然而它给我们的启示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正是所谓“应试教育”最易忽略的。为什么它具有普遍的意义呢?因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③,按照美的规律既构造对象,也构造自己,这是人的特性。当教育明白人的这一特性时,便会明白美育的重大意义。艺术教育不等于美学教育,各类科学教育中都存在着美学教育,但艺术教育有较为直接的美学教育效果。美育普遍存在且具有普遍的意义,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注意到。艺术的教育并非一切,但是,教育的艺术应是一切教师所要追寻的。这与素质教育有什么关系呢?还是马克思说得好,人“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③。这里所说的就是美学的尺度,既被运用于对象,又被运用于自己。正是“内在的尺度”把主客体联结在一起,而“内在的尺度”正可被理解为主体的心灵。人用心灵去作用于对象,也构造着对象,构造着自己。知识在它尚不真正属于受教育者的时候,它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只有在它逐渐成为一种内在的尺度时,其作用的性质就会起根本的变化。可以说,素质教育就在于寻求这种根本的变化,而美学因素在这里起着特殊的作用,起着让知识进入心灵并成为心灵的一部分的特殊作用。近一二十年来,人们特别关注艺术教育,这本身亦有其特别的历史背景。美育曾经受到极大的挫伤,曾经被大大地削弱,1956年美育从教育方针中消失。为何消失?众说纷纭。但是,艺术教育被大大削弱的事实,则是尽人皆知的。直到1999年,美育才正式地再度出现在我们的教育方针④中。为何出现?相信看法是很一致的:美育的重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艺术教育当然也不是与知识教育不相干的教育。音乐教育,要识五线谱,要学如何发声,如何把握旋律,如何表达感情有很多很多的知识,但不只是知识。当素质看重艺术教育的时候,艺术教育也不是额外的一种教育。但是,人们观察它的时候,视角调整了,目标调整了,调整到关注人的内在尺度了,关注情感,关注命运,关注心灵。而艺术教育的这一要旨,对于其他种类的知识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所以,在知识教育的结构上作一些相应的调整也就是必要的。从微观上看,每门课程都可以考察一下各自的教育资源结构;从宏观上看,适当加强人文课程(通识课程中的核心部分)及其与其他课程的关联也是需要格外考虑的。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
赏识教育的含义是指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和学生管理者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展现的优点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及时地予以表扬和赞许,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教育行为。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美国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詹姆斯认为,得到别人的认可、渴望以及被别人赏识是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洛扎诺夫、弗洛伊德及巴甫洛夫等人通过对人的可暗示心理的研究,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实验也从不同角度向我们揭示了“赞扬”“赏识”“暗示”所潜藏的教育魅力及其成功的依据。赏识教育在我国的应用也比较早。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其实质也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充实完善丰富了赏识教育的理论;周弘老师成功地将其聋哑女儿教育成才,成为推广和实施赏识教育的“第一人”,同时也最早将赏识教育理论系统化并全面倡导。这些年来,赏识教育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中央教科所的支持和重视下,在著名教育活动家欧阳维健及当代教育家杨瑞清等人的参与和帮助下,成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赏识教育成功兴起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二)赏识教育的作用
1.使学生树立自信,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注重人的主体性意识的觉醒,赏识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很多艺术类的学生从小生活在亲人的包围里,家长为孩子代劳了本应该自己完成的事情。加之较好的家庭条件,父母尽可能满足孩子在金钱上的要求,导致艺术类的学生花钱大手大脚,没有节度。进入大学生活自理能力差,厌烦学校的伙食,不会自己洗衣服,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过度依赖他人。一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他们那里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另一方面过度重视专业技能导致对学习有一种恐惧心理,自信不足。赏识教育是把这一部分学生看成具有发展潜力和处在发展中的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愿。不能看到艺术类学生在文化课领域弱,就片面地否定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能力。更不能把艺术类学生当做材料来加工,当做工具来驯服。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艺术类学生,通过表扬的方式让这部分学生感觉到满足,使他们有成就感,在失败时能找到新的希望,克服自卑心理,重拾自信。
2.使师生关系融洽,建设和谐的校园氛围。艺术类学生在课堂上相对于其他普通文理的学生有两个极端,一是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个极端的形成主要是教师把艺术类学生积极踊跃的这种行为看成是扰乱课堂秩序,在课堂上冷嘲热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对教师产生反感情绪,进而对学校有抱怨和抵触心理,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很好地执行。赏识教育鼓励教师在课堂上走下讲台,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在各个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发自内心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样做学生也会更加亲近教师。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育人的过程,把学校的价值观和规章制度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学校是真心为学生考虑未来,这样就缓和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赏识教育在艺术类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在当代学生的特点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于艺术类学生的管理不能再沿用以前的老方法,要减少人治的成分和单纯惩罚性的措施。赏识教育既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方法。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赏识教育在艺术类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一)用平等的心态去赏识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存在有一样想法的学生,学生的素质不可能如管理者所愿处于同样的水平,艺术类学生由于其各自的特长所形成的性格更是千差万别,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且无法避免的。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艺术类的学生。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与欣赏学生的每一个亮点。“人人有才,人人成才”出自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的一句话,作为学生来讲,艺术类的学生同样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他们内心里也渴望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受到老师的关心,不在老师和同学异样的眼光中生活学习。所以,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更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因为他们是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差,自控力低,个性张扬就羞辱他们,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关心他们,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二)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
在实际的学生管理中,艺术类学生违纪,犯错误时有发生,作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育人者,不能武断地对学生的行为定性,更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思维,急于对学生进行主观评价。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有深层次的原因。在多年的学生管理中我们发现,艺术类的学生其实更懂得感恩。在他们看似大逆不道行为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原因。作为学生管理者都应该拥有良好的心态认真倾听他们的看法。在学生看来,耐心的倾听本身就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赏识与鼓励。而管理者在倾听中既能走进艺术类学生的内心世界,又能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消除师生间的误会,达到真诚沟通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孤芳自赏”的能力
赏识教育是引导,是感染,不是去控制。赏识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管理者对艺术类学生赏识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在自己的身上捕捉闪光点,认识自我优秀的一面便能够学会赏识自我,即自我认可与肯定,具体做法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在学习中的重要位置,从而将自己在学习上的潜能彻底激发出来。
(四)宽严相济铸未来
关键词:体育2+1项目;技能项目;项目优化
“体育2+1项目”是教育部针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进行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方针,旨在使美育与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得到逐步推动。“体育2+1项目”的含义是使每个学生在学校可以掌握一项或者多项体育特长,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体育2+1项目”中的主要项目有田径、体操、球类项目、游泳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六类,此外还有一百二十几种公开设置的项目。学校更具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展开了一系列成功的实践。现阶段“体育2+1项目”在我国处于探索与实验的阶段,加上国家的一些举措颁布得比较落后,我国在这方面还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一、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得相应的数据
为了得到确切的效果,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了西安的多家中学的教师和学生,对于“体育2+1项目”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解,通过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对“体育2+1项目”的看法形成了相关的研究,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与“体育2+1项目”相关的学习目标判定情况、体育技能大赛对学习目标的影响、“体育2+1项目”达成情况的判定、“体育2+1项目”教学目标体系、“体育2+1项目”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判定,等等。
二、“体育2+1项目”学习领域目标的分析
1.在“体育2+1项目”中教师对学习领域目标的判定
在对“体育2+1项目”学习领域的关注上,大部分的教师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少数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心理健康,而作为体育教学中的重点的运动技能是最不受教师关注的一个方面。可见,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教师内心,人们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逐渐摆脱了以往单纯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但是,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运动技能中始终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是不容忽视的。
在各种目标的关注上,教师看重的并不相同,但是上面所说的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每个方面都不可以单独存在。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是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和载体,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教育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教师的认识是理性的,是与当今的时代特征相符合的,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教育美好的未来。
2.在“体育2+1项目”中家长对学习目标的判定
对于体育与健康各项学习目标的关注上,家长表现出了不同的看法,不管是心理健康还是身体健康都成为家长关注的方面,社会参与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很少有家长进行关注。根据这样的调查结构,我们不难发现,“体育2+1项目”在学习领域目标的看法上不同的人群中存在不同的看法,教师最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家长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教师和家长都非常关注的方面,而以往被作为教学重点的方面都不是教师与家长关注的问题,这样的结果值得大家深思。
3.“体育2+1项目”中对教师与家长的影响调查分析
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参加“体育2+1项目”大赛对学习目标的影响调查中我们发现,身体健康目标、运动技能目标和心理健康目标是居于前三位的目标。“体育2+1项目”应该使学生的锻炼能力和运动技能得到切实的提高。此外,我们通过对家长基本情况的了解发现,现在的家长普遍呈现年轻化的态势,家庭教育的主体呈现青年化的趋势,家长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比较高,这样,家长的教育观念也随之得到了相应的改变,他们不再那么关注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程度,反而更加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
4.在“体育2+1项目”中教师的认识
在前面说的教师对“体育2+1项目”艺术类学习领域目标和体育技能类的关注程度,形成了一定的艺术和体育学习目标的体系。教师与家长在现阶段对于学习目标的侧重主要在于学生的健康方面,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并没有对体育技能进行有效的关注,在这里建议教师与家长提高对体育技能的认识和关注,对于艺术项目和体育技能的教学进行更多的关注。
5.“体育2+1项目”中对于学生全面发展促进的判定
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发现,教师和家长的关注会促进“体育2+1项目”的实施,使“体育2+1项目”的价值以及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最终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尽快得以实现。
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五大领域目标之间具有一致性,任何一个目标领域都不能脱离其他领域目标单独存在;在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不要忽视了学习目标价值取向的实现;在研究中不可以将学段间同类项的纵向结构关系进行割裂,研究的过程要体现出技能和技术的渐进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素质教育 美术教学 创新教学 德艺双修
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已经很多年了,很多年来大家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和理解也愈见深刻,各门学科都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也在这个大熔炉下得到了许多锤炼,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对于它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里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首先,素质教育下美术教学应提倡创新教学。
这里的“创新教学”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教师要具备创新教学的思想和观念;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日本、美国、中国孩子画苹果的事,由于教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一样。中国的孩子画苹果,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标准苹果,规定出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日本的孩子画苹果,教师拿着苹果,让孩子观赏后作画;美国的孩子画苹果,教师提一篮苹果,任小朋友拿一个画。结果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画得最像,日本和美国的孩子每个人画得都不一样。这则故事给我触动很大,作为教师更应该学会向孩子传授掌握知识的方法与技巧,学习日本、美国教师的教法,创新教学方法,给学生们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而不是教师把自己的观察、分析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变为机械的接受器。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和创造,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真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多角度、多观察现实生活,多思考,多动手,使动眼、动脑、动手协调发展,建构合理的、动态的、发展的、多元的、开放型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来全面完善素质教育。
其次,在美术教学中构筑学生较高的艺术修养。
现实中虽然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是艺术家,但基本的艺术修养却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在美术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美术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它对激发学生审美心理、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有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就如何培养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教授美术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些基本理论的学习是我们培养审美情趣和提高艺术修养的开始。
二是培养学生欣赏的能力。
要引导学生对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去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指导他们会“看”作品,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积极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动手欲望,创造机会提供动手的环境,指导其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转贴于
四是美术教学要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教学更多地与非本民族文化、历史、生活的对比。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让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动手、审美、创新等素质教育之目的。
第三,坚持素质教育,美术教学应坚持包容并蓄、多重评价的原则。
在美术教学上,如统一、协调、对比等原则都不是绝对的,太统一了就很难分清主次,太协调了就不会出现强烈的对比,重要的是个度的问题。这个度到底如何把握?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去探索。又如大人在看孩子的画时,往往只看到“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它们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其中闪光的东西,不要一棍子打死。
第四,实施素质教育,美术教学要始终贯穿以美育人、“德艺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