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护理人员人才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抓好护士长的培养。在医院,护士长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基层、最直接的管理者,其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临床护理整体实力的体现,而管理能力提升的关键是具备较强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在人才竞争、向管理要效益的21世纪,建立系统化的护士长人才培养制度显得很重要[2]。通过各种形式对护士长进行基本素质、职责、工作程序及工作重点、管理理论及方法、业务水平、沟通能力与协调技巧、文件管理等综合能力培训,使护士长成为基层优秀领导者、组织者、联络者、监督者、计划者和教育者。强化护士岗位技能操作培训工作。
重点加强护理操作常规及流程的规范化培训。通过组建医院护理操作技能小组,先在各科室选择1~2名优秀护士作为骨干培训,再通过骨干带一般,实现全体进步。还通过技术大比武的形式营造“争先创优”的氛围和目标,做好护理人才储备。
注重五年内护士规范化培训。一直以来,由于很多医院对护士培训不到位从而造成了护士敬业精神和职业信念衰退,专业思想动摇和职业倦怠[3]。护理管理者应注重对护士的规范化培训,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予以不同培养,着重培养高学历人才,加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专科护士培训。专科护士的形成和确立是护理专业化和专门化发展的一个标志,给临床护士在专业上的发展展示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根据卫计委相关要求,专科护士必须持证上岗。为此,本院自2011年开始,有计划、分步骤外派进修或参加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学习,取得相应资质,占全院专科护士91.28%,今年将继续加强专科护士外出进修培训工作。
坚持实行三年内护士科室轮转制度。护士科室轮转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特点,是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科室轮转可促进护理技术的传播、更新、推广和应用,开阔思路,增强护士的创新意识,提高业务综合能力。新护士进入医院通过岗前培训后,留出三分之一人员作为机动人员,方便全院调配。其他人员统一安排全院重点科室轮转,变“科室人”为“医院人”[4]。以多渠道、多形式,针对护理人员结构及特点,采取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分层继续教育。加强对现有人员的“三基”,“三严”培训及外派培训工作,注意教育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必须按需培训,不搞无效培训。把工作与培训融为一体。在工作中落实“传、帮、带”的培训目标,实现全员学习,终生学习,持续进步。
为了更好地适应医院快速发展的需要,医院护理人员储备和提供合适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各级护理人员采取整体和分层次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训,提升护理人员思想和意识,提高专业知识及技能,促进护理队伍的整体发展。
二、讨论
[关键词] 护理人才;培养;价值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b)-064-02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日益增长,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医疗卫生服务还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主要是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尤其是护理人才紧缺、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大部分医院护士与床位的比例达不到1∶0.4这个最低设置,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与我国卫生部的要求也有较大差距;而在我国13亿人口中,护理人员的总量为142.6万,仅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0.8%,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护士与人口总数比例1∶200~400的要求差距甚远。护士紧缺不仅是小医院存在的问题,大医院同样存在着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下面是本人对现阶段医院加快护理人才培养的一点见解。
1 高度重视
实行护理人才培训制度,是进一步强化医院管理,加快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与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规范和完善,对广大护理工作者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文化层次及综合能力水平也会越来越高。护理管理者的资质会向更高、更全面的专业管理层过渡,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将会更多地倾向于高素质护士,医院管理年以后高素质高层次护理人才将会全面取代原来只懂打针发药的功能性护理人员。因此,作为医院的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对护理人才的培养,为培养优秀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提供环境及创造良好条件。
2 统筹计划
实行护理人才培训制度后,护理人力资源部门要根据医院发展实际情况需要实行统筹计划,确保各类专业护理人才及人才的数量能满足等级医院长期发展的资质需要,为此应做到:护理人才的资质范围要满足等级医院资质范围的需要;专科护理人才要满足医院的资质范围需要;护理人才数量要满足医院的规模发展的需要。根据以上几方面需要,积极探索建立护理人才培养的有效体制。
3 培养措施
一是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护理专业技术队伍。建立护理人才培养机制,形成靠人才促进医院事业,靠事业造就人才的良好格局,作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坚持“尊重老年,依靠中年,希望青年”的人才培养规划。二是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支持、引导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敢于冒尖、善于创新,使其专业技术水平在医疗护理实践中有成就、出成果,促医院医疗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医院创造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三是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全面提高业务素质。把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四新学习作为一项工作常抓不懈,要提高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与国际接轨,开拓国际护理人才交流。
4 组织考试
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考核项目,对业务知识和思想政治、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实行重点考核和基本考核相结合。确立培养考试目标,一方面不属护理专业毕业的应严格限制参加护理执业资格考试;另一方面长期不在护理工作岗位上的护士,不应纳入护理人才培养范围,不作为护理人才培训考核对象。为此,医院人力资源部门要统一安排,组织好有资格的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的综合培训考核,确保护理人才的高素质执业水平,保证医院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5 加强培训
鼓励参加高等护理自学考试,高等护理自学考试是护理学历教育和护理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形式和途径[1]。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护理专业人才,重视德育培训,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护理人才;加强素质培训,培养学以致用的全能型护理人才;彻底改变传统“形式式”培训方法,培养主动灵活的学习型护理人才,规范每个人的行为,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创造精神[2],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开拓型护理人才。
6 强化管理
医院设专人全面负责“护理人才培养计划”的选拔、培养和考核等管理工作,高度重视护理人才管理,建立护理人才培养、使用、业绩考核等管理办法,彻底杜绝经专门培养后不在护理岗位或在护理岗位上工作却不能成为培养对象的现象,努力规范护理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医院医疗水平及医疗安全质量工作的提升。
7 讨论
护理学由一门简单、从属、辅助的学科逐渐发展为复杂、独立、整体的学科,特别是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的实施,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健康需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不仅满足于有病医病,还需要无病先防;不仅满足于单纯的医药治疗,还需要精心的护理治疗; 不仅满足于熟练的护理技术,更需要全身心的全面护理。因此,要全面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提高护理质量, 就必须解决因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而带来的护理服务行业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匮乏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护理人员不仅是技术工作者,还是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除了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外,还要为健康人群提供服务和健康教育,这样仅靠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3],因此,应加强护理人员在职继续护理教育,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层次和技术水平。
实行执业护士轮训制度,有利于护理学科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执业护士进行轮训人数寥寥无几,大部分护士毕业后只注重机械性工作,学习与实践脱节,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巩固不扎实,医院对护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大部分只局限于一些形式上的业务讲课及学术讲座,对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能力非常有限。这就标志着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培养现代新型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开拓型护理人才。
医疗市场的竞争,最终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医院要发展,培养护理人才至关重要。加快护理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是当前医院工作的迫切任务,应纳入医院人才培养的重要议程。
[参考文献]
[1]施月姗,李桂枝.论高等护理自学考试与护理人才培养[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7):501.
[2]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1.
1方法
1.1院校双方签订培养协议
院校双方共同协商,签订培养协议,包括学生选拔条件、学生在校学习及医院参与培养情况、顶岗实习标准及毕业留用情况。根据院校协议,学校在新生入学时组织学生报名,由院方组织专家来校选拔学生,组成以医院命名的订单班。
1.2培养模式
1.2.1确立“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
“定岗”指根据护理专业对应的岗位群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双元”即我校和合作医院。为了保障“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针对目前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和调整,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合作医院共同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双方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编写更贴近临床实际的特色教材,修订订单班的课程标准,按照合作医院的实际岗位需求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加入医院特色课。
1.2.2重新组合课程内容
课程建设依据“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按照特定培养目标将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成一门新的课程。在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医院实际工作过程为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融入医院特色课。为使学生“定岗”前奠定理论基础,在第四学期开设专业方向课程,主要包含手术室护理、急危重症护理、肿瘤病人护理、糖尿病病人护理、精神护理、中医护理和口腔护理等。
1.2.3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医院临床护理优秀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学校教师参与医院管理和临床护理工作,并不断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合作医院学习,及时更新知识,掌握临床护理新进展并应用于教学中,校院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合作医院每学期根据学校安排定期选派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授课。
1.2.4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引领部分专业课、核心课、操作课走出教室、走进医院、走上临床,在临床中教学、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定期参观医院、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增加归属感,在教学过程增加临床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与病人及相关人员之间的情景模拟,实训过程增加各个科室常见问题、多发问题的处理方案培训。
1.2.5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服务病人的过程中,护理服务质量与护士人文素质修养息息相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充分认识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教学中加入人文课程并融入医院文化,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将医院文化引入学校文化,让学生更早了解医院的管理模式、规章制度以及竞争机制。在管理制度上借鉴医院的行为准则对学生的管理实行操行分制度,操行分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将来合作医院对学生的录用结果。1.3健全合作管理机制,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医院制定选拔标准和要求,直接参与选拔学生;医院构建激励机制;学校与医院的文化对接,加强制度文化管理。
2结果
通过2年的在校学习,订单班的学生已进入临床实习,对实习学生进行跟踪调查,采用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的主观评价,沧州市人民医院订单班51份、中国人民总医院订单班58份,共109份,收回109份,回收率为100%,合格率100%。
3讨论
专职教师按专业方向与兼职教师一对一结成对子,结合理论课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到临床(社区)参加实践,互相听课,或通过电话、E-mail等方式保持联系,定期交流,及时了解临床(社区)新动向、新进展、新方法。专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行选择临床科室,安排寒、暑假或课余时间到医院进修、参加临床(社区)实践,收集典型案例、照片或图片,建立典型案例库,既丰富了临床经验,又能在今后的护理教学中结合案例讲解,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乏味。专兼职教师根据各自优势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共享资源,合作研究,达到互相指导、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
2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校内课堂由专兼职教师联合授课;课后实验实训室开放练习,由专业课教师或实验课教师辅导;实习前综合强化训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由于兼职教授的参与,学生到临床见习更加便利,实践教学与临床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实施“院校结合”的培养管理模式,打造“双师型”护理教学团队,专、兼职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2]。在学生见习、教师临床进修过程中,鼓励教师、学生对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归纳,并可据此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通过科学研究解决临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模拟医院,完善实训基地
该院建立了“模拟医院”式的实验室,购置了一批国内外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设备,开设了模拟和仿真教学病房、康复护理室、护理心理室、婴儿保健泳疗中心等,使实践教学与专科护理发展相匹配,使实践教学与临床护理需求“零距离”,使学生尽早熟悉医院环境、进入护士角色。
4院校结合的优势
1 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护理人才培养起步相对晚,护理人才培养还有部分按医学生培养模式,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课时设置不合理,基础课课程设置和课时偏多、偏难,专业基础课课时压缩现象严重,护理专业基础课程针对性不强,甚至医学生和护理本科生同用一本教材,不能体现中医护理的特色和优势。而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临床实践,重医疗,轻护理。更重要的是中医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满足中西医结合医院、西医院和中医医院以及社区的需求,在临床实践中无论在西医院还是中医院,由于临床缺乏中医护理引导人才,导致以西医规范带教为主,忽视了中医护理的规范带教,使学生不能将所学的中医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中西医护理的发展不能并进,学生专业特色不突出,毕业生在医院难以较快地发挥中医护理的带头作用。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护理的需求。
2 培养“实用型”中医护理人才,顺应市场的需求
现代医学模式和人民健康观念不在是“有病治病,而是未病先防”,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护体现以人为本、个体化特色服务优势,加之独特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体现“安全、高效、低耗、创新、发展”的特点,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护理的需求,符合当代人们的健康理念。适应护理事业的发展。结合以上特点,采取以下的措施。
2.1 调整课程结构 精简医学基础课程,增加中医护理学基础的课时,特别是增加临床实践的课时,用更多的时间给学生系统学习中医护理理论和传统的中医护理技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护理的需求。
2.2 整合中医护理教材 不能原用医学生的培养模式,更不能共用同样的教材。中医护理的教材虽然编著了不少的书刊,但缺乏规范性、实用性和权威性。如中医养生保健,中医饮食护理等等教材,内容重复,可以将中医护理教材整合成2本《中医护理学基础》和《中医临床护理》具能体现中医护理特色又实用于临床实践。
2.3 加强“双师型”中医护理师资的培养 由于中医护理教育起步晚,临床缺乏中医护理教育人才,中医医院中医护士比例极少,西医院就更加缺乏,学生进入临床实践不能得到规范的带教,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性教学,为培养既有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的综合护理人才,就必须加强“双师型”中医护理师资的培养。
2.4 “中西医护理并举” 中医护理专业的护士,在接受祖国医学的护理知识外,还应重视西医学知识及现代护理技术的学习,在临床工作中既掌握西医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又能体现中医护理的思维特色和专业技能,将中西医护理之长有机结合而服务于人类,更加体现中医护士的双重优势。
关键词:基层医院;护理人才;培养;策略
护理人才是指具有系统的现代化护理学知识、较强的专业才能,并对护理事业作出贡献的护理人员。由于基层医院低学历、低年资、低职称护士较多,基础较差,综合素质不高,给护士的培养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作为护理管理者应该注重对护理人员进行长期的不间断的综合培养。我院骨科自2007年1月以来对护士采取整体培养与分层次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实施方法报告如下。
1培养的模式
一直以来,很多医院对护士培训不到位,造成了护士敬业精神和职业信念衰退,专业思想动摇和职业倦怠[1],所以,护理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护士系统、规范、可行的培训,它是促进护士早日成才的关键。科室的护理人员数量少,易于集中,但入科时间不一,学历层次不一,个人领悟能力不同,因此,在护理部护理人员培养计划的指导下,我们科室采取整体培养和分层次培养相结合的模式,既和普通科室一样注重“三基”培训,又根据科室特点对护士进行分层次、分个人的培养。
2 培养的内容
2.1 整体培养l
2.1.1 思想品德的培养:
基层医院的护士普遍存在学历低、文化底子薄,服务意识落后的现象,科室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医院及科室的管理规定;学习先进理论及先进医护人员的光荣事迹。以先进带动后进,形成你追我赶的势头。以管理规定约束言行,以模范先进为榜样,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树立“患者至上,安全第一”的服务思想,倡导“感动服务”的先进服务理念,对患者做到“五心”服务,即对待患者充满仁爱之心、精细之心、忍耐之心、真诚之心以及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首接负责制,积极开展临床路径,优化流程、降低药品比例及次均住院费用,进一步落实“五常法”管理,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真正做到让病人满意、让政府满意。
2.1.2 心理素质的培养:骨创伤外科具有急诊多、创伤重、病情急的特点,这就要求骨科护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处理各种应急事件。在平时,定期进行紧急情况发生的模拟演练。如模拟各种危急情况发生的情形,要求护士根据现场的提示进行相应处理,以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抢救病员或处理批量伤员时,要求低年资护理人员尽量参加,感受处理危急情况时的气氛,学习处理危急情况的方法以及救治批量伤员的规范处理流程。加强各种应急预案和心理素质的培训及演练,尤其是1~2年护士应急能力差、缺乏经验,更应加强应急预案和心理素质的培训和考核。
2.1.3 仪态素质的培养:护士必须仪表文雅大方,举止端庄稳重、待人热情真诚、语言表达恰当、用语准确、有亲和力。因此,在平时就注重护士日常礼仪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护理操作用语,护患沟通技能,培养护士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让病人感到亲切,对护士充分信任,减少或杜绝护患纠纷。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区域经济;创新模式
截至2010年7月,我国已有316所独立学院,1999年以来高校本科扩招任务的1/3是由独立学院承担的。浙江省的独立学院共有22所,仅次于湖北省的31所和江苏省的26所,位居全国第三。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的短线专业。”该文件从宏观层面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了方向。因此,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需要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培养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但现实与目标往往存在一定距离,当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并没有表现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征,而更多的独立学院按独立学院的发展而发展,其人才培养并没有很好地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特征来供给人才。因此,有必要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对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较多,但由于国外没有类似我国独立学院的形式,针对具体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研究基本没有,更别说独立学院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问题了。
我国对独立学院的研究大多成果都集中在人才培养方面,利用“独立学院”和“人才培养”两个关键词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里探索出454篇,其中选择核心期刊后的文章有62篇,可谓成果丰富,但利用“独立学院”和“区域”两个关键词的结果只有8篇,说明当前对独立学院与区域经济互动研究的文献较少。
从目前的9篇文章中只有7篇是有关区域经济与独立学院的文章。张玲玲(2007)以温州为例分析独立学院与区域经济互动机制进行研究,文章认为各地独立学院的发展表现出与相应区域经济互动性发展的明显特征。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独立学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机制借鉴;另一方面,独立学院为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对口性人力资源。从实践看,独立学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诸如人才培养定位不准、专业设置不尽合理等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阻碍独立学院和区域经济的深入发展。刘俊、陈志丹(2008)认为独立学院的战略重心已到了由规模数量的扩张转向以提高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新的历史阶段,独立学院必须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立教学型大学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要把内涵建设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贾小鹏(2008)提出了独立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的三级目标体系:一级目标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区域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应用型科学研究目标——为区域科技发展提供应用型科研支撑;二级目标为学科与专业设置、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学术环境、效率与效益、科教与实践基地;三级目标为生源质量与培养结构、师资队伍与学术团队、现代化的教学和研究设备、图书馆、管理体制、外部支撑。叶国灿等(2010)利用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与绍兴区域互动为例研究发现独立学院主动与其他区域组织联系表现出较为冷漠的不对等,并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提出“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战略选择建议,其中向区域的企事业输送的具有“有价值知识”的学生是独立学院最佳的实力展现方式和最主要的任务。赵秉真等(2011)认为服务区域经济是解决独立学院就业的突破口。杜苏、徐丽(2011)针对独立学院生源的紧缩现象,利用ArcGIS对生源进行空间分析发现,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的江苏省内生源呈现明显的的地区差异,区域招生的差异主要受学院专业设置、就业情况、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学生管理、所处区位等软硬件方面的影响,受考生高考分数、专业爱好、家庭、人际关系、区位偏好及生源地高中推荐等因素的影响,另外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宣传,高校之间的竞争也不可忽视。刘红艳、焦彦臣(2011)从河北省独立学院的发展和建设看,大部分独立学院基本沿用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办学优势。因此,独立学院应根据其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统筹区域经济建设,抓住亮点热点,瞄准目标定位,实施特色教学。
从上述研究成果看,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居少。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就是为区域经济服务,那么其人才培养必然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动。因此,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应该走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模式,这才是独立学院发展方向,也是责任。
二、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以民营经济见长,所以浙江省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课题组对杭州、宁波、湖州、温州、金华、绍兴等地市,对省内150家知名企业,围绕企业人才需求现状、需求专业以及企业对浙江省高校毕业生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调研,为保证调研质量,调研采取了“问卷调研+访谈”的形式,并且主要以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或其他人事管理人员为调研对象。
1.浙江企业人才队伍现状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企业平均规模在2000人左右,其中人数在 2000 人以上的占53.87%。企业正式员工中,普通工人占到2/3强,技术管理人员不到 1/3。这一方面说明,浙江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吸纳社会劳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表明,现浙江经济仍然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具有现代意识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在企业中的比例依旧偏低,导致浙江企业的产业层次低,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不高。从年龄结构看,浙江企业人才队伍还是比较年轻的企业员工中,年龄在30 岁以下的员工占总数的40.34%,30岁~45岁的占48.06%,老、中、青队伍结构合理,保证了企业稳定发展,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展开。从学历情况看,浙江企业员工的整体学历层次不高,具有本科以上文化水平的只占总数的25.70%,50%以上只有高中以下学历。研究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特别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包括三次产业结构和各产业内部结构,以便针对具体的产业结构确定人才需求状况。
2.浙江企业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专业要求调查显示,浙江企业人才需求主要涉及财经、机械、自动化、生物制药、化工、法律、电子、IT、建筑、材料等23种门类,其中,50%左右的企业对于经贸管理类人才均有需求,另外,机械制造、自动化、电子、化工制药类专业也有较大社会需求。
学历要求调查显示,企业对人才的学历要求基本上还是以本、专科学历为主,对研究生的需求有所增加,另外,高中以下的学历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将难有作为。招聘大学毕业生时,首先会从勤奋踏实、社会经验、专业对口度、人品、社交能力、敬业精神这几方面选拔人才,而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奖要求并不高。这说明当前大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恰恰也是吃苦耐劳、实践经验、敬业精神等内容,反映了目前高校的培养方向、人才评价体系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着不小的距离,即企业最需要的品质素养、经验能力往往是毕业生最缺乏的素质,而传统教育最看重的是学习成绩。
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较大。在本次调研中发现,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迫切希望能引进掌握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有91.2%的企业对复合型人才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其中,近50%的企业需要既掌握工程技术又懂得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外,经济法律复合型、工程营销复合型也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3.浙江省发展规划看人才需求
浙江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十大农业主导产业: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中药材、食用菌、花卉苗木、蚕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十一个重点产业:汽车、船舶、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轻工、纺织、建材、医药;服务业发展重点行业:现代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房地产、社区服务以及服务外包产业;加强板块经济发展,重点建设四十二个大产业集群,包括重工业、轻工业、新能源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建设近40余个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这些重大举措都将对各行各业的人才构成巨大的需求。
三、浙江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分析
人才培养是指包括专业设施、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在内的学生在校期间所有的培养内容,体现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下面就浙江省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专业设置分析
截至2010年,浙江省共有独立学院22所,十一个地级省中只有丽水地区没有独立学院。从22所学校专业设置来看,2010年参加招生的专业共有124个,其中只有一个学校独自开设的专业有40个,占32%;同时有两个学校开设的专业共有13个,占10%;同时有三个学校开设的专业有19个,占15%;共同有四个学校开设的专业有11个,占9%;同时有五个学校开设的专业有41,占34%。从专业开置情况看,开设学校最多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英语,22所中有20所都有这两个专业,另外设置市场营销和电气信息工程两个专业的有18所学校,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专业的有16所学校,设置法学专业的有15所学校。
从专业设置的角度来看,感觉很多专业在独立学院之间是相互错位的,这样避免专业之间相互竞争,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说明专业的设置并不是按市场的需求来设置,而是按独立学院的母体特色专业来设置。并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22所学校中设置的学校只有16所,而这个专业在浙江省的就业倾向和市场需求都较高。而英语专业,22所学校几乎都有设置,但这个专业的需求较低。
2.课程体系分析
在浙江,选择独立学院学习的学生大部分是成绩低于普通本科院校招生,在高中并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的学生,如果再按照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势必会让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而从目前浙江省的课程体系来看,绝大多数照搬普通本科的课程体系,或者说在普通本科的课程体系上作了一些修改,但总体来说,基本还是按照老的一套体系运作。从独立学院面临的生源结构及学习情况看,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应该多重视运用性、实践性,减少理论、抽象的内容,而通过更形象、更生动的形式把枯燥的内容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
3.人才培养区域特色欠缺
从浙江省22所独立学院来看,大部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是在本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并没有根据本地区的区域特色制订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浙江省以其板块经济为特色,那么一些特定区域的独立学院可以服务于本地区的板块经济而培养相对应的人才。而从当前浙江省独立学院的体制来看,基本做不到这一点。目前,浙江省的独立学院中,只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大学两个学校与母体浙江大学基本脱离关系,构建起自己的独立师资力量,拥有了自己的师资,那就可以逐步实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目标,但其他大部分没有独立的师资队伍,那想办出自己的区域特色也就难了。
四、创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要求
1.明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要确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前提是准确分析和把握区域经济对独立学院人才需求市场,并紧密结合办学实际和特色,既要体现学院的办学定位,又要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又要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定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2.创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要服务培养目标,创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对培养对象进行素质和能力的重新设计,确立人才培养要求和标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专业设置;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3.优化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的实践,要以学生发展的最优化为宗旨。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一是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革新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二是要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适用能力的培养;三是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
五、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1.制订独立学院科学的发展战略
根据独立学院当前和今后的办学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科学制订发展战略,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保证。
2.加强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尤其是注重“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养。
3.加强校内外的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校内外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要根据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验室、实训基地的投入,开拓校外实习基地,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用能力。
4.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
要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应加强独立学院的软环境建设。要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强化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
5.加强独立学院应用型特色的教材建设
根据市场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生源特点,建设体现应用型本科特色的具有先进性、应用性、科学性的系列化教材。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区域经济;创新模式
作者简介:李光勤(1979-),男,四川泸县人,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讲师;杨刚(1974-),男,湖北仙桃人,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讲师,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浙江?临安?311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高校)研究课题(课题编号:SCG62)、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互动研究阶段性成果、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20101826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32-03
截至2010年7月,我国已有316所独立学院,1999年以来高校本科扩招任务的1/3是由独立学院承担的。浙江省的独立学院共有22所,仅次于湖北省的31所和江苏省的26所,位居全国第三。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的短线专业。”该文件从宏观层面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了方向。因此,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需要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培养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但现实与目标往往存在一定距离,当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并没有表现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征,而更多的独立学院按独立学院的发展而发展,其人才培养并没有很好地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特征来供给人才。因此,有必要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对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较多,但由于国外没有类似我国独立学院的形式,针对具体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研究基本没有,更别说独立学院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问题了。
我国对独立学院的研究大多成果都集中在人才培养方面,利用“独立学院”和“人才培养”两个关键词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里探索出454篇,其中选择核心期刊后的文章有62篇,可谓成果丰富,但利用“独立学院”和“区域”两个关键词的结果只有8篇,说明当前对独立学院与区域经济互动研究的文献较少。
从目前的9篇文章中只有7篇是有关区域经济与独立学院的文章。张玲玲(2007)以温州为例分析独立学院与区域经济互动机制进行研究,文章认为各地独立学院的发展表现出与相应区域经济互动性发展的明显特征。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独立学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机制借鉴;另一方面,独立学院为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对口性人力资源。从实践看,独立学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诸如人才培养定位不准、专业设置不尽合理等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阻碍独立学院和区域经济的深入发展。[1]刘俊、陈志丹(2008)认为独立学院的战略重心已到了由规模数量的扩张转向以提高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新的历史阶段,独立学院必须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立教学型大学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要把内涵建设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贾小鹏(2008)提出了独立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的三级目标体系:一级目标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区域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应用型科学研究目标——为区域科技发展提供应用型科研支撑;二级目标为学科与专业设置、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学术环境、效率与效益、科教与实践基地;三级目标为生源质量与培养结构、师资队伍与学术团队、现代化的教学和研究设备、图书馆、管理体制、外部支撑。[3]叶国灿等(2010)利用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与绍兴区域互动为例研究发现独立学院主动与其他区域组织联系表现出较为冷漠的不对等,并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提出“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战略选择建议,其中向区域的企事业输送的具有“有价值知识”的学生是独立学院最佳的实力展现方式和最主要的任务。[4]赵秉真等(2011)认为服务区域经济是解决独立学院就业的突破口。[5]杜苏、徐丽(2011)针对独立学院生源的紧缩现象,利用ArcGIS对生源进行空间分析发现,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的江苏省内生源呈现明显的的地区差异,区域招生的差异主要受学院专业设置、就业情况、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学生管理、所处区位等软硬件方面的影响,受考生高考分数、专业爱好、家庭、人际关系、区位偏好及生源地高中推荐等因素的影响,另外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宣传,高校之间的竞争也不可忽视。[6]刘红艳、焦彦臣(2011)从河北省独立学院的发展和建设看,大部分独立学院基本沿用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办学优势。因此,独立学院应根据其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统筹区域经济建设,抓住亮点热点,瞄准目标定位,实施特色教学。[7]
从上述研究成果看,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居少。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就是为区域经济服务,那么其人才培养必然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动。因此,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应该走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模式,这才是独立学院发展方向,也是责任。
【关键词】校院合作 护理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38-02
一、问题的提出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涵盖了基础理论和应用性很强的实践技能。而实训教学是《护理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护生的良好职业素质及综合技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的桥梁。而护生在校学习时所具备的能力与养成的习惯将影响其工作后的实践能力与工作习惯[1]。如何将理论与实训教学有机相结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及操作技能,是护理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利用校院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设计,发挥学校与医院各自的优势,达到资源共享,共同培养社会和市场所需要人才。
二、课的设计
本次课将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法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临床见习巧妙相结合,以病例为中心,以任务为内容,以完成任务为目标,通过临床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制定护理计划,利用学校模拟病房和医院真实病房完成头皮针和静脉留置针输液法操作技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真正的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三、课的实施与观察
本次课运用“七步教学法”,通过知识准备、接受任务、分析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提高、评价反馈来完成教学任务。
1.知识准备
理论是实训的基础。学生要顺利完成实训操作,必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在知识准备阶段,教师詹皇侵苯痈嫠哐生关于静脉输液的相关理论知识,而是通过播放动形象生动、内容逼真的画视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获得静脉输液的原理、静脉输液的目的、静脉输液的部位及周围静脉输液的工具等相关理论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为学生能正确地分析任务(病例)打下基础。
2.接受任务
为了与临床零距离接轨,培养实用型人才,本次课采用临床真实病例,将教学内容与病例相结合,通过播放教学视频,传达临床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病例1:李莉,18岁,女,因食入不洁食物,呕吐腹泻1天入院,诊断为肠炎。既往无重大疾病,心肺功能正常。医嘱:0.9%Nacl 500ml ivgtt st。
病例2:王涛,23岁,男,因畏寒、发热,咳嗽、咳痰2天入院,诊断为肺炎。既往无无重大疾病,心肺功能正常。医嘱:0.9%Nacl 250ml、PNC400万单位 ivgtt bid。
要求学生根据医嘱正确为2位患者实施静脉输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
3.分析任务
接收了临床教师布置的任务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在前面获得的知识正确分析病例。
(1)病例分析:由于病例1为肠炎患者,输入生理盐水,可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病例2为肺炎患者,输入青霉素可以控制感染,治疗疾病,根据医嘱可以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根据患者静脉输液时间的长短还需正确选用输液工具。病例1患者输液时间较短,输液1天,所以选用头皮针;病例2患者输液时间较长,每日2次,且超过3天,所以选用静脉留置针。通过学生对病例的分析,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分解任务:学生分析完病例后,教师细化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根据病例1完成头皮针静脉输液法。在完成该任务之前,先到资讯区查阅资料,完成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操作流程和护理计划,然后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根据病例2完成静脉留置针输液法学习,应先到三甲医院学习由临床教师完成的静脉留置针输液法,然后对输液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4.制定计划
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按照护理护理工作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形式完成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操作流程并对输液患者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教师则巡视指导。在此期间,通过小组配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及共同交流能力。
学生制定好计划后,通过小组汇报、评价等形式,达到纠正、修改的目的,从而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整个操作流程。教师则解析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操作流程的关键步骤,即静脉输液骤排气方法和穿刺方法,胀ü动画演示逐一演示关键步骤,使学生加深理解,掌握要点,为实训操作奠定基础。
5.实施计划
在对病例1患者实施头皮针静脉输液时,为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教师指导学生在输液手背上完成头皮针静脉输液法操作,并正确处理输液故障。在操作中,学生最关注的是静脉穿刺这一点,以为穿刺成功了就万事大吉了。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关注整个操作流程,关注患者,注重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
在对病例2患者实施静脉留置针输液时,则由临床教师则通过真实病房教学,患完成静脉留置针输液操作。学生身临真实情境,感受护患关系,学会操作流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通过课堂、实训、临床为一体的教学学习,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相结合,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提高
学生回忆、总结密闭式静脉输液操作流程、常见输液故障的处理。教师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7.评价反馈
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与学的活动。学生阅读评价表,并反馈意见和建议。
四、 教学效果
1.W生会分析
学生体会,以前护理实训操作只是机械地完成动作,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本次课的学习,明白了护理操作应根据临床病例进行分析,选用正确的护理操作,昭Щ崃巳绾斡盟学知识来分析问题,掌握了分析方法。
2.学生会准备
以前上实训课是实训教师准备用物,本次课是学生根据实训操作内容,结合临床病例自己准备物品。在准备用物的过程中,学生自己要动手动脑,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实训操作的连贯性,还可以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
3.学生会操作
通过学生理论学习、操作练习、操作展示及临床见习,通过从课堂进医院,学做一体化,使学生能熟练进行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漳苷确为输液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升了实践能力,增强了职业素养。
4.学生会沟通
通过感受临床教师与患者的交流,通过在临床一线与患者的对话,完成对输液患者的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如何与患者打交道,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5.教学反思
通过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法的教学,体会到3个一体化,即教学过程与临床过程一体化,实训场所与医院病房一体化,教师与护士一体化。认识到校院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景,以教促医,以医助教,提升了师资队伍,提高了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很多高校教学活动中相对薄弱环节,在教育部一再出台相关的政策强调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之时,不少高校开始积极探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和运行是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关键一环。高效、灵活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从近几年全国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可以将校企合作模式归结为以下几种。
1.1 建设企业内的校方实习基地。
该模式是校企合作较为常见的一种合作模式,学校采用挂牌的方式在企业内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每年拨出专款对实习基地进行维护和建设。学校很多实践教学活动都可以在实习中进行。该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操作较为简单;校企之间的责任划分界限比较清晰;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较为容易。不足之处在于当同一城市的不同高校在同一企业建立相近的实习基地时,在教学活动组织中容易发生资源使用上的冲突。此外,该种模式下很多企业参与学校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面临生产压力,在只有简单的经济关系的条件下,企业不愿意牺牲更多的精力参与校方的教学活动。
1.2 开展校企人员之间的挂职锻炼。
在很多高校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都会派遣教师先期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对于一些年轻的教师尤为如此。相对于企业员工而言,大学教师一般都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在参与到企业的各种管理、科研活动中往往能够从理论的角度为企业提供一些好的建议。采用这种方式后续校方的实践教学活动将可以更好地开展,这是因为通过挂职锻炼的方式,一方面年轻教学的企业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挂职锻炼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挂职教师与企业相关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得到了加强。此外,企业也可以派遣相应的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到学校进行代课,直接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
1.3 举办股份制合作企业。
高等院校与企业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共同投资兴建合资公司。该公司的组成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董事会制度,校方和企业分别占有相应比例的股份。合资双方对该公司的责任以各自出资的份额为限。合资双方按各自出资额在总投入资本中所占比例分享该公司的利润和承担风险。合资公司按市场化的模式运作,树立服务意识,以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在市场上竞争,逐步拓宽市场,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保证投资人的经济利益和人才培养需要。
这一模式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企业的技术和市场的优势,盘活了企业资产;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先进设备及办学优势,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然而,这一模式的缺点在于投资大,市场风险高。
1.4 举办股份制合作办学机构。
高等院校与企业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以股份制的形式成立办学机构。所成立的办学机构依托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各自办学、实训及就业等优势资源,针对市场的人才需求形势,开设相关专业。高等院校与企业采取股份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双方按一定比例分享股份。此外,企业为办学机构的学生提供训练场地和顶岗实习及就业岗位。
这一校企合作模式大大的提高了企业对学生培养的参与度,发挥了高等院校自身的办学优势以及企业的市场优势。但是,这一模式的缺点在于投资较大,专业设置以及学生将来就业更多的依赖于合作企业。
1.5 在高校建设设计工作室。
为使学生尽早接触工作岗位,增强感性认识,培养、锻炼学生综合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高等院校与有关企业合作建立了“产学一体化”工作室,经营方式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由学校、企业、教师各按一定比例投资入股,利益按股分配,实行工作室主任负责制。
这一模式调动了各方积极性,首先,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的自由,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其次,建立了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利于教师的个性发挥、教学积极性的提高、责任制的建立和市场理念的形成;第三,工作室既为企业提供了人力和智力资源,又为企业提供了生产基地,节约了成本,创造了效益。但是,这一模式的一个突出问题在于管理的难度大,需要协调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的各方面关系和利益。此外,这一模式在设计类专业应用较多,很难推广至其他专业。
1.5 举办各专业冠名班。
冠名班(订单班)是指用人单位与高等院校签订用人协议,按企业用工标准,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考选若干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冠以企业名称。对于冠名班的教学与管理,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效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
该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短期性即企业不需要某一专业的人才时,冠名班即会被取消,双方合作终止。另外,这一合作的模式仅仅适用于某一企业,无法将人才的培养进行拓展。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更多的注重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校和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实习和实训环节上,很多情况下由于激励机制的单一性导致企业参与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在理论教学环节上,企业参与的程度也不高,而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基础上的延生,没有企业参与的理论教学难免脱离实际或流于形式。
2.基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互动服务型”校企合作模式的提出
独立学院是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几年来高等教学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与公立高校相比独立学院一般在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上更加偏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样做是为了与重点高校和普通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良好的区分。但如何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如何提高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和理论性,避免陷入过于倚重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模式(与高职、高专院校的实践教学目标进行区分),已成为摆在独立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1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
独立学院要想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是个根本性的问题。独立学院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来恰当地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其定位既要区别与公立本科院校,又要区别与高职高专等专业技术类院校。在重点高校、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都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下,独立院校一方面应当有别于重点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在强化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独立院校也应当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注重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提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而现行的种种校企合作模式基本上都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问题完全由校方单方面把关,理论教学活动有脱离实践的倾向。这不但不利于提高独立院校人才培养的竞争力,也使实践教学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2.2 “互动服务型”校企合作模式构建。
2.2.1 建立校企相关人员互动式交流与服务的人才合作机制。
建立和完善校企相关人员互动交流机制是促进校企“互动服务型”合作模式发展的基础一环。学校和合作企业应该建立起完善的人才互换与交流制度和规定,鼓励相关教师参与企业的管理和科研工作中,鼓励企业相关人员在工作之余到学校进行代课。充分体现学校服务于企业和企业服务于企业的互动服务机制。将这种机制变成一种经常性和常规性的工作,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交流工作。
2.2.2 合作校方为企业建立专门的人员培训基地。
在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中更多偏重于企业对学校实践教学工作在资源上的配合,学校对于企业的贡献和服务往往被忽略。这就导致了学校对于企业具有了一定的依赖性和实践教学工作中的被动性。学校为合作企业建立专门的人员培训基地,可以利用学校在师资队伍,图书资源上的优势为企业新进员工或需要晋升的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这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宗旨。同时帮助企业解决了新员工培训,员工理论知识补充等问题。
2.2.3 合作企业为校方建立专门的实训基地并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
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中应该加强和完善的工作。传统的实训基地一旦建立起来之后企业一般会指定零时性的校企联络人。但实训基地后期的功能完善工作确是相对滞后的工作,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起跨组织的基地管理团队。为此有必要抽调企业相关人员与学校教师之间组成跨组织的工作团队。团队应有具体的工作职责
和工作章程以及具体的人员分工。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工作的同时,可采用矩阵型组织结构来进行团队的构建。
2.2.4 校企之间建立起长效的互动激励机制。
缺乏对参与者的有效激励也是造成校企合作难题的主要原因。长效的激励机制应该既采用经济激励手段又采取晋升等其他激励手段。校企之间尤其是学校应该拿出专门的资金对参与校企互动服务和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人员予以奖励,尤其是企业中表现较为突出的人员。企业也应该依据在整个跨组织团队中的表现对相关的员工进行奖励和晋升。只有建立起长效的激励机制企业相关人员才有积极性和热情参与到整个校企合作的工作中来。
2.2.5 校企人员建立专门的资源交流平台。
建立专门的资源交流平台是促进学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系统性的重要工作。在人才方案制定,教学大纲建立,实训方案设计和实训指导书的编制过程中学校均应该多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交流过程中可以采用研讨会、座谈会、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多种形式,对上述教学文档和方案的科学性,与实践教学的相符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反复的探讨。同时,企业相关人员在遇到管理或科研等课题时也可以采用上述形式与学校相关教师进行双向的沟通。
2.2.6 校企之间建立必要的信息共享系统。
在软硬件条件和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建立校企之间必要的信息共享系统将大大提高校企之间沟通的数量和质量。学校可以利用该系统实训招标方案,将实训项目以具体项目的方式在多个建立信息共享的企业之间进行公开招标。企业也可以对于自身的各种项目在系统中进行招标和。此外,建立论坛,交流组等方式也可以很好地促进各种信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共享,尤其对于一些实践教学方案,可以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实时的交流,减少校企之间的沟通成本,提高沟通效率。
3.结论与展望
对于独立院校而言实践教学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建立校企之间的“互动服务型”合作模式将增加企业在参与该模式中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避免学校在理论教学中脱离实践的现象。对于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培养双师型教师都有着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倪依纯.工学交替培养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4).
[2] 韩伟平.论校企合作双赢的价值取向[J].教育与职业,2009(18) .
[3] 单强.“教学工厂”的人才培养模式:S学院案例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02) .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 互动教学; 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目前,中国独立学院已达322 所,遍布除自治区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截止2010年12月,全国独立学院本科在校学生达258万,占全国本科生总数的比例为22%左右,占全国民办高校本科生总数的比例为58%左右,已成为全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生力军,成为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一、独立学院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互动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产物,它是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进化而来,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18年哈佛大学试行“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帕林克萨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启发下提出“交互式课堂教学建构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国外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理论都相当丰富。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互动式教学法才被我国引进,开始在我国各类学校开始实行。
1.是学生成才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人人成才,要教好每个学生。但独立学院的学生相比较“一本”、“二本”的学生来说,具有较为明显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他们渴望成才,但大多又基础较差;他们好胜好强,但又有高考的挫折感;他们想好好学习,但又常常厌学逃课;他们喜欢表现自己,但又常常苦于没有机会;他们喜欢寓教于乐、但又饱受“注入式”、“满堂灌”之苦。不利于人才培养。因此,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应在独立学院大力倡导与推行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促进学生爱学与乐学,促进学生学会与会学,从而以利于人才培养。
2.是教师乐教的需要
教师是独立学院宝贵的人力资源。目前独立学院专兼任教师主要是两种类型,也有人形象地成为为“两大军团”,一是以离退休老教师为主的“银发军团,二是以刚毕业或在读的研究生为主的”研究生军团”。独立学院的教师任务重,传统的教学模式常常使他们感到身累心也累,甚至产生难教、厌教之情绪,而互动式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成才,而且缓解教师教学之苦之类,使其累并快乐着,真正做到爱教乐教,激励教学常讲常新。互动性教学使教师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观念,通过设计知识情景、问题案例,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组织指导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智力游戏等形式的互动学习,直面学生的询问、迎接问题的挑战,享受做学生良师益友的乐趣和教学相长的成果,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忠诚于教书育人、喜欢教学、善于教学、乐于教学,还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个学生”。总理曾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袁贵仁部长也指出,高等教育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产物的独立学院,通过吸收民间资本,利用举办高校和社会的教学、定位于创新性人才、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也应进行系列的教学改革、实施有效的互动教学,培养创新人才,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新解独立学院 “民、优、特”的特点, “民”即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优” 即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特”即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从而,促进独立学院遵循科学发展的精神,按照教育部26号的要求,保持快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独立学院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问题
互动教学由来已久、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积极倡导互动教学。互动式教学模式,也叫互动教学法,是指教师的主导施教和学生的主体学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一种激发学生心动和行动,促进学生学会和“会学”的教学方法。目前,独立学院在应用与推广互动式教学模式尚有亟待解决的问题。
1.学校的问题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在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方面有很多有意的探索和有效的举措,但就倡导和推广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独立学院大多在2002年创立,经过十年的努力,学校快速发展并形成规模,少则大几千学生,大则在校生近两万人,教学资源紧张,尤其是能实施互动教学的优秀教师缺乏。二是独立学院大多互动教学观念淡薄,不考虑的其自身的办学定位、生源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等因素,生搬硬套地照搬举办高校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模式。三是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与方法,如学生上课不能讲话等规定,严重的影响了互动教学的应用于推广。
2.教师的问题
前面提到独立学院的教师主力阵容主要是“两大军团”,“银发军团”的教师学术水平和专业素质很高,但大多懒得去研究和实践互动教学法、习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研究生军团”的教师尝试互动教学的需求,大多却缺少教学法、教学艺术的研究,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不足。因此,独立学院课堂大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对互动教学大多习惯 “三不”,一是大多不愿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二是有些教师觉得互动教学好,但苦于大班教学,不敢实施互动教学;三是还有些教师想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但不会组织有效课堂互动。
3.学生的问题
独立学院的学生相对于“一本”、“二本”学生来说,具有想学不会学、好学又好动、乐学又厌学的“两面性”特点,一方面渴望成才、喜欢互动教学是其天性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学生在互动教学方面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怕出错的心理障碍,基础差的知识障碍,解决问题的技术障碍,使得学生对“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虽恨但也习以为常了。二是教师互动教学 的“三不”现象,使学生参与互动的机会少、参与互动的能力差,偶有机会,基本上是成绩好的学生、活泼型的学生在表现,大多数学生依然不会动也懒得动。
三、独立学院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对策
作为一种先进的、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实施,符合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遵循了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顺利了学生的心理要求。根据上述独立学院互动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从三个层面实施“三转变一加强”的对策。
1.学校层面的对策
学校对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任务是构建互动教学机制、创造互动教学的条件、建立互动教学管理模式,具体来讲,一是转变办学定位,独立学院是从举办高校的母体中分娩出来的一所新的大学,其办学定位既不是母体的研究型大学,也不是教学研究型大学,而是一所教学型大学,应该是一所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高等院校。二是转变教学模式,独立学院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广互动式教学模式,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三是独立学院要转变教学管理,要强化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要加强互动教学的制度建设,要建立“五个同等重要”的互动教学评价体系,即成人与成才同等重要;学会与会学同等重要;知识接受与知识创新同等重要;干中学与学中干同等重要;学习技能与专业技能同等重要。四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要加强引优秀互动教学骨干教师的进和培养,加强对专兼职教师的互动教学的能力培养。
2.教师层面的对策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良师益友,在互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设计互动教学方案、组织互动教学活动、管理互动教学过程,具体来讲,一是转变教学观念,扬弃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二是转变教学角色,教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先生”,而是学生人生的起航者,学生学习的教练者,是互动教学的主动者、策划者、组织者、执行者。三是转变教学方法,教师要科学地运用讲授法,要言简意赅,讲授要少而精且突出重点。难点和疑点,尽可能多地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团队学习、角色扮演、情景训练、智力游戏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四是加强有效互动的教学艺术研究、真正掌握互动教学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真谛,真正掌握互动教学常讲常新、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的精髓,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学生层面的对策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在互动教学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地参与互动,实现学会和会学、成人和成才的教学目的。具体来讲,一是转变角色,在互动式教学模式条件下,学生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参与者,要增强学习主体意识。二是转变态度,学生要主动把以往“家长要我学”、“老师要我学”的消极态度,转化为 “我要学”的积极的态度、三是转变行动,心动不于行动,学生要班级、在团队的互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参与、勇于表现”,在互动中学会知识、学会合作、学会知识应用。四是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在“会学”上下功夫,注重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注重现代学习工具,学习媒介的运用、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提升。
综上所述,互动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先进、实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在独立学院有着广大的应用推广市场。随着独立学院教学改革的深不断入,坚定不移地进行“三转变一加强”,实行互动式教学模式,必将有效地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必将有效地促进独立学院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世全.独立学院课堂教学质量的现状与改进思路[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1):21-25
[2] 谢少安.AIDAS互动式教学的心理过程及其策略[J].教育探索,2009(8):125-127
[3] 萧毅、张剑.独立学院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09(12):148-150
一、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要求
互联网金融是“跨学科”行业,需要金融和互联网两方面的专业知识,对金融人才的要求比传统金融人才要高。因此,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应以金融机构实际需要为取向,掌握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熟悉金融相关知识,具有实践能力和动力能力,适应金融业网络化、电子化、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具有扎实的金融专业理论知识
扎实的金融专业知识是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基本要求。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金融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网络信贷等业务应运而生,这就要求金融人才不仅要掌握传统金融知识,具备各项金融基本技能,还要掌握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知识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因如此,金融人才能够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互联网金融产品,正确评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风险,管理好互联网金融机构,促进互联网金融整体的发展。
(二)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
如今网络技术与金融创新瞬息万变,金融人才还需要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掌握老师课堂上讲授的金融知识基础上外,还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主动地去吸收课堂上没有讲过的或者是讲授较少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跟上金融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同时,还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金融人才仅掌握金融专业理论知识是不能满足实际工作要求的,还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动手能力强的金融人才,能较快地熟悉金融业务,还能通过不断地实践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变化性强,风险性大,合作性强,金融人才要具备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的思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金融产品需要不断的创新,互联网金融需要的是应用创新型人才。金融人才不能只局限与对传统金融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变革下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金融人才还要良好的沟通能力,金融业务的完成多是需要团队合作的。在团队合作中,有效的沟通是成功的前提,可以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产生内耗和误差。最后,还要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危机意识。网络安全是阻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问题,金融风险一旦发生,很容易给经济带来严重的后果。金融人才要有一定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才能更好地分析出金融业务潜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此外,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素质要求还需要良好的职业操守、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流利的外语语言表达能力等内容。
二、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江苏省有26所独立学院,金融毕业生有4680人。但多数独立院校都是模仿普通高校的金融教学课程安排,没有突出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特色。通过对笔者所在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进行调查显示,2015年金融专业毕业学生为180人,其中金融行业就业生人数154人,其他非金融行业就业人数26人,具体情况见图1。
同时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成的用人单位认为独立院校和普通院校培养人才存在明显的差别,不愿意招收独立学院的学生。传统的金融行业如银行、证券公司等招收的基本都是重点院校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数量不多,且工作岗位多是营销岗位,管理岗位非常少。互联网金融公司中,有近30%独立院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实习或就业,互联网金融公司招聘更注重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学习能力,需要更熟悉风控、法律、产品等跨界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看是否能够适应互联网的节奏。因此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时代,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必须要紧跟金融市场的变化,要大力培养适应互联网需求的应用创新人才。但在现实中,独立学院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与课程的设置还存在较大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不明显
独立学院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育的补充。大多数独立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但是教学计划多是照搬母体金融专业,因此,独立学院学生在教学大纲、教材、考试试卷、考核方式等方面都是和母体学生一样,其培养的金融人才并没有真正突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特点。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出现后,金融业出现新的就业方向和就业模式,独立学院应该重视金融机构不同的金融人才需求,必须突出自身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未来才能有更长久的发展。
(二)重理论教学,轻应用能力培养
独立学院多是仿一本、二本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习完整的金融框架结构和理论知识,授课教材使用重点院校的书籍,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学生被动听课,缺乏主动参与课程讨论的积极性;同时,我国金融学教学整体偏重对宏观经济的分析,对微分析观金融的课程不多,公司财务,企业融资等课程在金融专业并没有作为核心主干课程来学习。金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在工作中不知如何更好的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应用能力较差。
(三)不重视师资培训,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独立学院教师不完全都是本校招聘的教师,还有大部分外聘母体学校教师。因此,独立学院招聘的教师大多都要承担较多的教学任务,忽视了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师资培训机会不多,学校支持力度不大。同时多数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到学校工作,没有金融机构从业经历,授课时理论联系实践的部分可能讲解较少,不利于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独立学院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对策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独立学院要顺应时代变化,寻求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人才培养策略。
(一)调整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互联网金融业务及风险管理课程的内容
在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中围绕“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视学生的基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等。同时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老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先设定互联网金融的某一热点问题,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课堂分享展示,实行老师授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以货币、银行为主体的货币银行学课程体系,增加以金融市场学为主体的课程,如金融工程、金融产品精算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热点问题,利用余额宝、P2P等经典案例让学生了解金融业的现状,从而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和经营流程。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提高独立学院金融专业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关键。学校应鼓励教师到金融机构进修或调研,从而增强教师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积累工作经验。教师可以指定主要教材和辅助教材,弥补一本教材难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缺陷。学院可以开展了“三段式评教”活动,从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三个时段进行了学评教,及时反馈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学评教结果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这样有效监督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利于建立了一个合理的高效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
(三)增加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为解决金融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与金融企业实际操作脱钩的矛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学院需积极与银行、证券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P2P公司等金融企业加强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学生校外参与金融企业的实践,让学生了解金融市场政策的变化及环境现状,储备从事金融业的能力和经验,培养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素质。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实习,及时发现优秀的金融人才,为己所用,从而实现学校与金融企业的双赢。针对一些互联网金融热点问题,可以专业人员走进校门开展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动态及发展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副院长孙丰源介绍说,由于我国重医疗、轻护理的问题较为突出,专业性护理人员一直处于短缺状态。据了解,某直辖市2012年首批护理专业本科生只有200人进入医疗机构,护士缺口仍在3500人左右,病房、尤其是老年病房,护士短缺,护理人员中护工占有较大比例。在民办养老机构,其护理人员的来源是靠常年向社会招聘,从业人员几乎没有进行基本的培训。
我国老年人口1.78亿,80岁以上高龄老人接近2900万,老年人口急剧增长,预期寿命(正在以每年4~5%的速度)向高龄化的方向发展,寿命增长了,但长寿却不健康。目前我国约有3300万人失去部分的自理能力,1080万人完全失能,这些老年人最需要的就是长期护理。
孙丰源说,自从1978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少生育约为4亿人口。如今独生子女孝敬父母遇到的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心;二是承担多位老人的养老负担;三是生活成本高,无力负担;四是无法将父母接到身边照顾;五是养老机构无法让人放心;六是护理康复医疗短缺;七是异地医疗费用结算较为繁琐。
因此,孙丰源建议:
一是尽快建立我国专业性护理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对于高等学校及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学制设置、基础课程、专业科目、实习期限、护理工作准入制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等制度,应当制定和规范统一标准。其次,建立助理护士、专业护士和高级护士的护理人才梯队。再次,注重培养护士的综合能力,把知识、素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三大要素,并以素质培养为重点,使护士在工作中不仅保证技术过硬,更要体现高素质的人文关怀,集中反映护理工作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
关键词: 涉外护理人才 常见培养模式 存在问题 培养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已向老龄社会迈进,特别是西方国家老龄化进程特别快,老年人越来越多,急需大量的护理人员。而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与人才跨国交流日趋频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旅游和工作,国内急需懂英语、了解外国生活习俗的护理人员。各高校和培训机构充分认识到英语能力强的复合型护理人才的广阔就业市场和前景[1],正积极探索如何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涉外护理人才。
1.常见的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1.1在职教育模式。
在职教育模式是指对外交流较多的医院,为提升服务水平,对在职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涉外护理培训的一种教育模式。经过短暂的日常英语知识和护理词汇的学习培训,使护理人员初步掌握简单的英语会话,和国外人员进行交流沟通。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护理人员具备较好的护理技能和一定的英语功底,在较短的时间适应工作,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缺点是未经过系统的英语学习和相关培训,在工作上容易产生矛盾或不协调。
1.2培训机构培训模式。
培训机构培训模式是指具有涉外资质,有从事涉外人力资源交流能力的培训机构,根据国外的需求,对刚毕业的护理学生或在职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后,输送到相关国家从事护理工作的一种教育模式。培训机构具有丰富的培训经验,可以快速帮助学员了解国外生活习惯,较快地适应工作。
1.3订单式的培养模式。
订单式的培养是根据国内外用人单位的需要,签订培养协议,学校根据协议订单培养护理人才。本模式以用户需求为目标,根据工作地风俗习惯及民族特点有针对地、系统地培养涉外护理人才,确保培养质量[2]。
1.4双专业、双学位教育模式。
对于已设立英语专业和护理学专业的医学院校,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学校利用现有资源,引导学生修读本科英语专业或护理学专业双专业、双学位,从而达到培养复合型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本科英语和护理学专业双专业、双学位学习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培养出英语水平高、护理技能强的高级涉外护理人才。
2.涉外护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招生制度制约涉外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现行的招生制度,制约着涉外护理人才的生源,目前招生模式下学校无法选择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导致培养的学生虽然护理技能强,但英语能力差,无法适用涉外护理活动。要提升涉外护理人才质量,入口关很重要,可以通过提高奖学金等优惠政策吸引英语水平高的学生报考,或进校后选拔英语水平高的学生组成涉外护理班。
2.2英语环境不利于学生学习。
医学院校学生学习负担较重,英语环境没有师范院校好,缺乏和国外人员交流的机会,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制约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其一,要活跃英语学习氛围,可以成立英语学联社,开展英语学习活动;和师范院校学生联谊,形成英语学习互助小组,与外国留学生交流沟通,锻炼学生口语,了解国外人的生活习惯。其二,聘请外籍教师,加强学生口语和语感训练。其三,提供学生护理外国人员的实践机会,为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2.3双语师资严重不足。
英语水平在涉外护理人才培养要求中非常重要,要培养高素质的涉外护理人才,必须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中适当使用双语教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医学词汇,另一方面使学生增强语感,掌握常用的工作用语。目前我国从事护理教育的主要师资是医院的护士,存在学历偏低、英语水平较低等现实因素,不能很好地完成护理双语教学任务。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学校要加强师资培养,选拔一批英语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教师到国外学习,学习国外教学方法,提高自己双语教学能力。其次鼓励和奖励教师自主提高英语水平,对双语教学教师,除正常津贴外,给予特殊补助,并享有优先到国外学习培训的资格。
2.4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许多学校培养涉外护理人才,只是在原有护理专业培养的基础上简单增加些英语课程,导致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首先涉外护理的课程设置缺乏护理内涵,尚未摆脱生物学模式,公共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比例不合理,缺少有关涉外法律法规、风俗的课程。其次,实践课比重小,且多在实验室开展,现场实践机会较少,涉外环境下锻炼的机会就更少。再次,人文课程较少,只开设了少量的护理美学、礼仪、文化护理等课程。
3.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确定培养目标。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面向国内外医疗卫生机构、国内涉外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层次较高的普通医院,为医疗卫生第一线提供服务的国际化、实用型、复合型高素质护理人才[3]。通过涉外护理的学习应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基础、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护理急、慢性和急危重病病人的护理原则、操作技术、专科护理和监护技能,并能够应用护理程序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具有社区健康服务、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和国际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护理学方面的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工作能力,具有较强外语(英语)能力和计算机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既熟悉本国文化,又了解国外文化,具有跨文化的理解、沟通及创新能力。
3.2构建合适的知识体系模块。
3.2.1思想政治和人文素质类课程模块
重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护理职业道德的培养,开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法律基础、国际法规、护理伦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六门课程。
3.2.2公共基础类课程模块
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运用外文阅读护理专业资料、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信息、管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开设大学英语、语文应用基础、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家概况五门课程。
3.2.3专业基础类课程模块
以满足护理专业需求为导向,合理安排医学基础课程,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和护理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开设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健康评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护理学基础、护理药理学、护理心理学、预防医学、组织胚胎学、免疫学总论、病原学、临床营养学十四门课程。
3.2.4专业类课程模块
培养学生具备全面的专业护理学知识和技能,正确为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为社区、家庭、个体健康提供保健服务,具备初步的护理科研、教育、管理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开设人际沟通、护理礼仪、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护理管理学、传染病护理、护理专业技术实训、急救护理技术十一门课程。
3.2.5英语强化模块
加强学生英语学习,提升英语应用能力和交流能力,开设英语语音、护理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英语精读、雅思强化七门课程。
3.3加大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升教学质量:(1)积极主张自主学习,让学生有较多时间进行思考与分析,教师主要起指导和辅导作用。(2)强化实际技能训练,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利用休息时间开放训练室,让学生反复操作训练。(3)早期接触临床,学生利用周末在医院进行观摩,体验护理工作。(4)积极改革教学方法,采用“PBL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5)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创造条件进行床边教学,在“观摩、见习、实习”实践中学习理论,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增强学习效果[4]。
3.4加强师资培养,建设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
师资的水平,充分体现在学生质量上,只有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5]。为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要建设一支师德好、业务精、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校内外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
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是护理教育的新课题,要重视内涵建设,优化培养模式,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升竞争力,大力培养能够立足国际的高素质、复合型涉外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甄小鹃,徐淑秀,谢虹.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0,24(1):7-9.
[2]韩华丽.医学院校护理人才订单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1):67-68.
[3]温茂兴.涉外护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6):69-71.
【关键词】 高等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医疗、保健和卫生健康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于医护教育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随着对医护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医护教育方面的各种不足也就显现出来了,这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我国在培养护理教育人的规格上没有明确的定位。
1 高等护理教育发展历程
从世界范围上来看,护理教育延续到今天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860年以前,护理还处在萌芽时期,以带徒的方式存在于社会之中,并且是以“照顾”和“养育”为主的自发的行为活动,讲究的是知识经验的传授。1860-1909年,这期间护理教育进入了正规发展阶段,许多的院办护士学校先后建立起来,如日本、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都开始了正规化的护理教育。直到二十世纪中期,院办护校都被作为是培养正规医护人员的主要途径。从1909年一直到今天,高等护理教育才渐渐出现并且迅速发展起来。1899年哥伦比亚大学开设了一项新的课程——医院经济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护校的校长、护校教师还有护士长,揭示了高等护理教育出现并打开了护理教育的新篇章。在此之后各个国家先后开设或建立高等护理教育相关的课程和专业。
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开始于1921年,虽然开设的比较早,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历程比较艰难,导致我国现阶段本科及大专高等护理教育只占护理教育之中很小的一部分。从1992年开始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先后开设了护理学硕士教育,护理学教育才初步实现由单一层次的中等护理教育向大专、本科、硕士这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转化。截止2003年底,全国共有255所院校开设护理学专业教育,133所院校开设护理学本科教育,30所院校开设护理学研究生教育,护理教育人才层次趋于合理,与国际日益接轨。
我国对于高职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有现代的护理技能和护理知识并适用于临床及社区服务保健的护理人才;招生的对象与学制规定在高、中专毕业为三年制,初中毕业的为五年制;能力培养主要是以社区保健需要和临床护理为原则,切实的制定能力培养标准和项目;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还有其他相关的课程的选择必须要适当合理。
2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社会对医护工作的需求以及国际护理教育发展方向等,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人才的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2.1 高等护理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和人才层次结构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我国当前的护理人员专业群体虽在规模上有所增加,但其学历层次仍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2001年我国护理总数为128.7万人,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的28.55%,已初具规模,但医护比只有1:0.61,远低于1998年1:2.698的世界医护比平均水平,护士与床位的平均比例为0.4:1,低于世界1:1的平均水平。且我国目前护理人员学历层次为中专层次,招生来源主要为初中生。2003年,在全国注册护理队伍中,具有中专学历的护士占64.5%,具有大专学历的护士占24.3%,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护士仅占1.3%,而具有硕士学历的护士则是凤毛麟角。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护理人员学历结构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根据2004年全美注册护士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美国现有注册护士中,中专学历护士占17.5%,大专学历护士约占33.7%,有学士学位的护士占34.2%,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护士占13%。
可见,我国护理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虽然我国护理教育的规模近几年有所扩大,层次有所提高,但在卫生保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护理功能不断扩展与健全的背景下,护理人才的数量更加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健康保健的需求。
2.2 高等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传统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沿袭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将医学教育的模式进行压缩的基础上加上护理的内容,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护理教育的独立性和系统性,缺乏护理专业的特色,使得护理教育专业层次目标定位模糊,护理理念存在偏差,护理人员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卫生保健服务的社会需求。
虽然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已逐步完善对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的规章制度,并将出台新的相关的制度规定,但由于护士工作方面的原因以及继续教育时间的限制,继续教育计划在具体实践中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
3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对策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与进步,护理服务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护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发展高等护理教育,还需继续培养高等护理人才,为不同的人群提供多形式、多层次的护理服务。
3.1 明确护理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培养目标中对于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标准,特别是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等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为适应护理人才国际化、规范化的要求应打破传统护理教育理念的束缚,面向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国际护理教育信息与技术资源,加速护理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
3.2 巩固与完善继续教育 世界发达国家都很重视护理继续教育,借鉴其先进经验,我国高等院校可为在职护士提供继续教育,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教育项目,通过脱产或半脱产形式进行专科护理培训,重点是加强所选择专业的理论学习,扩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满足不同层次护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俊漪.高等护理教育各层次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