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影视艺术的鉴赏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影视是艺术和科技的综合
影视艺术的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影视科技的发展,这一本质体现在电影从无声、黑白、传统摄影发展到有声、彩色、电脑动画,其发展过程始终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影视艺术中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拟音、仿真技术、变焦组合镜头和数字式录音等高新技术。由此可以看出,科技的发展不但能为影视艺术提供物质条件,促进其发展,还开拓了影视艺术的表现领域和表现能力,所以,影视是艺术和科技的综合。
(二)影视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
影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了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法来丰富自己,如借鉴了文学艺术中对复杂生活进行表现的叙事方法,绘画、雕塑和建筑中的造型结构和造型技巧,音乐艺术中的音效节奏感,戏剧艺术中以调动等手段展现戏剧冲突的表现手法及戏剧演员的表演特长。因此,影视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其不但包含了语言、造型和表演等传统元素,还包含了录音、摄影和剪辑等新的艺术元素。
二、影视艺术具有视觉性
(一)影视艺术的视觉性特点
影视艺术视觉性的表现之一在于影视能够以动作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戏剧中同样也有这样的特点,但因为观众距离舞台较远,且视角比较固定,观众很容易忽略某些细小却重要的动作,观众的观看和体验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因此,演员在表演时会有夸张的肢体动作,以便能让后排的观众看清楚。例如,《卖花姑娘》这部影片中,得知母亲死讯的妹妹跌倒在地时双手做出了向前抓的动作,极致地表现出妹妹对母亲的爱及在失去母亲后的悲痛,具有极强的威慑力及感染力。
(二)影视艺术的视觉性情感
影视艺术视觉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影视能够借助镜头把人物脸部的细节、表情和眼神等进行放大,进而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在影视作品中,由于可以借助特写或大特写的镜头表现形式,其人物普遍具有比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更为细致的细节、表情和眼神,因而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更强的表现力。例如,在《归心似箭》这部国产影片中,玉贞赠送了一管小烟袋给魏得胜,用以表达感情。由此可以看出,影视艺术中通常以物件等细节展示人物的感情,而采用以物寄情的手法能够最大限度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
三、影视艺术的审美鉴赏
(一)影视艺术审美鉴赏的策略
(1)做好心理准备。观众看电影时总是会带入个人喜好,或是追求情感的平衡或释放,从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观赏主要强调的还是其娱乐功能,目的在于消遣和调节。如果从影视鉴赏的角度出发,观众的目标会更为鲜明,心理也更为紧张,在视听信息的获取上表现得更积极,思维也更加活跃,有些会自己与作品进行同化和融合,有些则会出现游离状态,即突破原先的剧本模式,通过思考、分析、联想和判断,挖掘出影片更深刻的艺术内涵。
(2)做好影视作品的信息准备。影视作品的信息主要包含作品故事的梗概、作品人物的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创人员的风格和特点等,其来源主要是媒体,鉴赏观众通过这些作品信息能够对作品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了解和把握,在进行艺术价值高的作品的鉴赏时,这一点尤为重要。
(3)把握局部与整体间的关系。观众在鉴赏影片时必须对影片进行分解,再以分解为基础对影片进行综合,即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观影经验及相关影视知识,合理地整合分解的过程和结果。
(二)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
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鉴赏。二是形式鉴赏。
(1)内容鉴赏可以从宏观角度、微观角度及影视风格进行,其中,宏观角度通常与文学息息相关,主要考察作品的社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内涵。首先,用文学方式对主要用故事情节作为其叙事和抒情框架的影视作品进行鉴赏时,要紧紧围绕人物的活动和事件,把握该事件是如何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思想感情的。其次,结合情节及人物安排了解作品的主题及创作者的创作思想。然而,作品创作者由于审美视角、创作心态及创作手法的多元化,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及主题指向往往也带有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在这类影视作品的鉴赏中,既要从情节和人物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也要对创作者的创作思想进行体会,以把握住作品复杂而丰富思想内涵。
(2)形式鉴赏可以从听觉元素、视觉元素和综合元素的角度进行鉴赏。听觉元素的鉴赏特指对声音,即语言、音效和音乐的鉴赏,合理巧妙的音效能够突出作品中的造型表意。视觉元素与美术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包含镜头、服装、道具、化妆、特技和场景等元素。综合元素的鉴赏主要包括艺术和科技、形式和内容以及各部门间智慧的融合。
四、结束语
影视艺术作品是由各种艺术要素组成的多维层面的综合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影视艺术鉴赏体现的只是观众对影视作品某些层面某些因素的选择。高水平的影视艺术鉴赏者可以鉴赏多个层面、关注到诸多方面和诸多因素,但不可能选择和鉴赏所有层面和所有因素。作为影视鉴赏的影视片,其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可以说是编、导、演、摄、录、美的各个部分,再以各部分为切入点进行细致分析和研究,具体体现在文学观念、美学观念、整体结构、艺术特征、技术处理及民族风格上。
一、影视艺术的综合性
影视是一门年轻而又现代的艺术。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综合了各种艺术的元素,同时还形成了有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的独特的艺术特性。了解和把握这些特性,无疑将有利于提升我们感悟影视艺术魅力的审美能力。
(一)影视是艺术和科技的综合
纵观影视艺术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实际上就是一部影视科技的发展史。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传统摄影到电脑动画,每一步发展和飞越都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拟音、数字式录音、变焦组合镜头、高科技仿真技术等新成果的诞生都是影视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科技的进步,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并不断开拓出影视艺术新的表现领域,丰富了其表现能力。据介绍,美国的皮克斯、梦工场、蓝天工作室等动画界的领头羊,无一不是依靠自主研发的动画渲染系统软件而获得稳固的领先地位。由于三维技术研发的长期积累,这些公司将3d动画迅速转换为立体电影可谓驾轻就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永亮在电影科技论坛上介绍说,世界电影史上票房前几名的影片,《阿凡达》《泰坦尼克号》《指环王》等都成功运用了大量数字科技。
(二)影视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
影视从文学艺术中学到了表现复杂社会生活的叙事手段,在绘画、建筑和雕塑中学会造型结构和技巧。在音乐艺术中学会在时间流程中展示各种音效的节奏感,从戏剧中吸取它通过调动系列影视手段展现的戏剧冲突,同时还吸取了戏剧演员的表演艺术特长等。影视艺术是集造型、表演和语言等艺术诸因素于一身,并包容摄影、剪辑、录音等的新艺术。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部动画片进一步开拓多种综合艺术元素的才能,有意识地尝试将本文由收集整理公众对动画的认识引领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二、影视艺术的视觉性
影视是一种视听结合的艺术,它所调动的一切手段,无论是文学的、绘画的、建筑的,还是音乐的、戏剧的或者是蒙太奇手段,目的都必须是创造出鲜明而生动的视觉符号。影视视觉造型性的核心因素是画面构成的造型,画面是构成影视的基本单位,是影视的基本语汇。
(一)影视艺术的视觉性特点
影视可以通过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影视的视觉性中的一大特点。在戏剧中,也可通过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但由于观众与舞台的距离和视角相对固定,因此有很多限制。为了让后排观众看得更清楚,演员的肢体动作往往有些夸张,而有些细小却又极其重要的动作,观众稍不留神就忽略了。
如在朝鲜影片《卖花姑娘》中,双目失明的妹妹在得知母亲死去时,从外面回来连跌几跤,跌散了药包,最后跌倒在地,双手还在向前抓的一个动作,就把其对母亲的爱、失去母亲的悲痛表现得很有感染力和威慑力。
(二)影视艺术的视觉性情感
影视还可以通过镜头,将脸部表情、眼神和细节等放大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影视的视觉性中的又一大特点。影视中人物的表情、眼神、细节,比其他艺术都更细致入微,更接近生活原貌,其表现力也更强,影视可以用特写、大特写等镜头来表现,而其他艺术无法做到。
如国产影片《归心似箭》中玉贞送给魏得胜那管小烟袋,就是以物托情。因此,影视艺术善于借助物件作为细节,展现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这种以物托情的艺术手法,最能引起观众浓厚的兴趣。
三、影视艺术的逼真性
影视的逼真性是影视艺术的突出魅力之一。文学反映生活,虽然可以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但毕竟不是实闻、实见、实临。音乐虽然也有形象,但它的形象很难捕捉,主要是情绪传达的逼真。绘画、雕塑虽然可以很逼真地表现形态,但它不能表现动态的生活。而影视的逼真性是极为突出的,它能逼真地呈现出所拍摄对象的性质。
(一)影视的逼真性来自于照相式的纪录性
影视是一门从摄影发展而来的艺术,能够直接记录现实世界的人和事物的状貌。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在他的《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中说:“电影按其本质来说是摄影的一次外延,因而也跟摄影手段一样,跟我们的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近亲性。”又说,“电影的基本特性是跟照相的特性相同的。”如1988年上映的动画片《龙猫》带有其一贯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利用一些自然景物切入主角的意识流之中,让观者的心得到最真切的共鸣。
(二)影视的逼真来自于它的连续的运动性
所谓“逼真性”是指其逼真地记录、传真并复制显现与存储活动对象的性质,是现代科学技术给它提供的便利。影视具有通过不断变换的画面表现人和事物的运动特性。运动使影视具有连续吸引观众的特殊魅力。影视画面的运动在延续时间中获得叙事性功能,得以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表现多种矛盾纠葛的发展,从而多方面展示人物命运和个性。
(三)影视的逼真性来自于它的声光色
科技的发展又使影视能再现事物的声音和色彩。解决了录音还音等问题,电影就从无声过渡到有声。解决了色彩,影视就从黑白过渡到彩色。影视剧的导演们立足于真实,利用一切造型手段,力求缩短银幕和生活的距离。声音这个维度的增加,使得影视给观众的感受更加真实可信、生动自然。因此,影视的逼真性具有很大的认识价值,尤其是优秀的影视艺术能以非常真实感人的形象帮助我们深入认识社会、了解世人。
四、影视艺术的审美鉴赏分析
(一)影视艺术鉴赏的策略
区别于一般的观摩影片,影视艺术的鉴赏要求观众从感知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甚至到审美意义的层面。其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心理和作品相关信息的准备。现在看电影还是存在一种隐性的“礼仪感”,观众总是按照个人的喜好或情感平衡及释放进入影院的。但从市场调查来看,目前绝大多数观众观赏影视作品最主要还是停留在强调影视的娱乐功能上,于是消遣、调节成了观影目的的代言。而影视鉴赏者明显区别于一般的观众。他们有更为强烈鲜明的目标感,并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心理上表现得更为紧张,积极获取各种视听信息,在思维上也显得更为活跃,往往会出现至少两种观影思维:一种是将自己同化、融入作品;另一种则是呈现一种游离状态,会打破原先剧本的叙述模式,不断思考、联想、分析、判断、推理,从而挖掘影视片中的艺术蕴涵。
二是对影视作品相关信息的准备。信息面很广,可以包括故事梗概、人物简介、时代背景、主创人员的特点和风格等。这一切资料来源可以通过媒体的各种渠道,鉴赏者可以借助它来准确把握,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理解作品。所以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在缺乏准备的观众那里,会黯然失色,大打折扣。
三是要合理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分解对于鉴赏影视片来说是必需的,但分解又因为它对部分、阶段或因素的提取而往往忽略对影视片的整体观照和把握。这样就需要鉴赏者在分解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综合。这个过程要求鉴赏者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片经验以及储备的影视知识等,对分解过程和分解结果进行整合。
最后,为深入鉴赏影视艺术而要努力做的是,在泛读的基础上,至少要对同部作品精读两遍以上。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影视艺术鉴赏的审美素养。
(二)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
1. 内容鉴赏
从内容上鉴赏可细分为宏观、微观和影视风格三个角度。宏观角度一般是和文学内容密切相关,如社会的、民族的、时代的意蕴。以内容的方式进入影视片鉴赏方法之所以成为最一般、最普遍的方法,这与影视艺术和文学的根本联系有关,与电影的观念有关,也与鉴赏者的知识储备有关。对主要以故事情节为叙事框架和表情达意的影视作品,以文学的方式进入影视作品,一定要抓住人物活动的有关事件,仔细领会该事件中表现了人物何种性格特点或思想境界。如我国影片《长恨歌》是一部很有影响的作品,对于主人公王琦瑶这一形象,观众由于文化修养、审美趣味等积淀的不同,肯定通过事件对她的看法会各不相同,人物评价也存在差异,但观赏者都是通过事件去评价人物的,其进入作品的鉴赏方法是一致的。
其次,通过情节和人物的安排寻求导演的创作思想及作品主题。但是有的影视片,由于艺术家们创作心态的多元化、审美视角的多侧面化、创作手法的多样化,导致影片的思想内涵的复杂化和主题指向的多元化。如谢晋导演的《清凉寺的钟声》是一部多蕴涵的影片,其主题相当丰富。它既表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又宣传对生命的热爱,呼唤和平;还有深层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的交流等。对于类似这样的影视片的鉴赏,虽然也可以通过情节、人物活动、细节等安排来分析,不过要仔细地琢磨体会导演的创作意图,特别注意其主题思想寓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2. 形式鉴赏
(一)影视艺术的视觉性特点
影视艺术视觉性的表现之一在于影视能够以动作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戏剧中同样也有这样的特点,但因为观众距离舞台较远,且视角比较固定,观众很容易忽略某些细小却重要的动作,观众的观看和体验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因此,演员在表演时会有夸张的肢体动作,以便能让后排的观众看清楚。例如,《卖花姑娘》这部影片中,得知母亲死讯的妹妹跌倒在地时双手做出了向前抓的动作,极致地表现出妹妹对母亲的爱及在失去母亲后的悲痛,具有极强的威慑力及感染力。
(二)影视艺术的视觉性情感
影视艺术视觉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影视能够借助镜头把人物脸部的细节、表情和眼神等进行放大,进而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在影视作品中,由于可以借助特写或大特写的镜头表现形式,其人物普遍具有比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更为细致的细节、表情和眼神,因而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更强的表现力。例如,在《归心似箭》这部国产影片中,玉贞赠送了一管小烟袋给魏得胜,用以表达感情。由此可以看出,影视艺术中通常以物件等细节展示人物的感情,而采用以物寄情的手法能够最大限度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
二、影视艺术的审美鉴赏
(一)影视艺术审美鉴赏的策略
(1)做好心理准备。观众看电影时总是会带入个人喜好,或是追求情感的平衡或释放,从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观赏主要强调的还是其娱乐功能,目的在于消遣和调节。如果从影视鉴赏的角度出发,观众的目标会更为鲜明,心理也更为紧张,在视听信息的获取上表现得更积极,思维也更加活跃,有些会自己与作品进行同化和融合,有些则会出现游离状态,即突破原先的剧本模式,通过思考、分析、联想和判断,挖掘出影片更深刻的艺术内涵。[2](2)做好影视作品的信息准备。影视作品的信息主要包含作品故事的梗概、作品人物的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创人员的风格和特点等,其来源主要是媒体,鉴赏观众通过这些作品信息能够对作品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了解和把握,在进行艺术价值高的作品的鉴赏时,这一点尤为重要。(3)把握局部与整体间的关系。观众在鉴赏影片时必须对影片进行分解,再以分解为基础对影片进行综合,即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观影经验及相关影视知识,合理地整合分解的过程和结果。
(二)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
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鉴赏。二是形式鉴赏。(1)内容鉴赏可以从宏观角度、微观角度及影视风格进行,其中,宏观角度通常与文学息息相关,主要考察作品的社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内涵。首先,用文学方式对主要用故事情节作为其叙事和抒情框架的影视作品进行鉴赏时,要紧紧围绕人物的活动和事件,把握该事件是如何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思想感情的。其次,结合情节及人物安排了解作品的主题及创作者的创作思想。然而,作品创作者由于审美视角、创作心态及创作手法的多元化,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及主题指向往往也带有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在这类影视作品的鉴赏中,既要从情节和人物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也要对创作者的创作思想进行体会,以把握住作品复杂而丰富思想内涵。[3](2)形式鉴赏可以从听觉元素、视觉元素和综合元素的角度进行鉴赏。听觉元素的鉴赏特指对声音,即语言、音效和音乐的鉴赏,合理巧妙的音效能够突出作品中的造型表意。视觉元素与美术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包含镜头、服装、道具、化妆、特技和场景等元素。综合元素的鉴赏主要包括艺术和科技、形式和内容以及各部门间智慧的融合。
三、结束语
关键词:影视艺术鉴赏;教学方法
G642.4;J905-4
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被形象的称为“第七艺术”。[1]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兼具戏剧、文学、音乐、音乐、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的艺术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影的热情和要求越来越高,在大学里开设影视艺术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电影艺术鉴赏知识教育,显得很有必要。
一、影视艺术课程的开设现状
1. 影视艺术课程的开设现状
我国影视艺术素质教育课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陆续出现。[2]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并且明确将《影视鉴赏》课程纳入到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中,成为公共艺术课程中的八门限定性选修课之一。在教育部的督促下,各个学校对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影视艺术鉴赏也在学校的美育教育中越来越普及。
2. 学生观影水平和电影知识储备
不断刷新的高票房,也预示着人们的观影热情,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人生阅历和电影基础知识的缺乏,对于电影的观赏,仅仅是停留在电影观赏的浅层次。之前有进行过艺术知识方面学习的同学,大多是以绘画和音乐学习为主,很少有专门对电影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的。学生们对于电影的理解,基本以娱乐和放松身心为主。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时,具体分析为何这部电影好、口碑好,学生还是不能够从编剧、电影拍摄手法,造型艺术、音效等方面来解析。
二、影视艺术鉴赏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1. 学生对于课程不够重视
公共艺术课在很多高校中并不受重视,影视艺术鉴赏课程也不例外。虽然影视艺术鉴赏课程为公共必修课,但是同学们依然是按照一个选修课的标准来对待。在上这门课的时候,一直用再影院观影的态度带着娱乐的心态来上课,虽然上课热情很高,但是上课既不做笔记,下课也很少复习,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远远不够。
2. 学生对于影视艺术鉴赏课的认识存在偏差
学生对于不够重视,是因为对于影视鉴赏课程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学生认为鉴赏课只需要做到三点:一了解,二听懂、三听完有印象,就认为已经完成了课程。在课堂上不做笔记,下课之后也不预习、不温习。但是对于影视艺术鉴赏来说,如果没有完备基础知识作为支撑,那么对于影片的赏析和鉴赏仅仅就停留在影院看电影的水准上。
3.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有学者在著述中指出, 在美国, 高校影视素质教育包括4 个方面:1)透视美国影视工业结构(包括从社会影响、影视法规到节目创意、影视经营等方面);2)探索信息与社会控制的关系(包括影视节目对社会、个人的冲击);3)分析影视节目中所体现出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4)了解影视节目劝服的本质、广告结构等[3]。对比看来,我国高校的影视教育基本上是以鉴赏为主,离美国的教育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并且由于授课课时要求,很难在2个课时的课堂上,完整的欣赏完一部经典影片后,再进行讲解。因此对于影片欣赏的完整性比较难以掌控。
三、影视艺术鉴赏课如何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
1. 针对学生特点,完善和改进课程设置,,充实教学素材,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公共艺术课程的听课对象都是跟非艺术类本科生,所以,学生的艺术欣赏基础很薄弱,艺术思维也很有局限性。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学生特点,不能讲的太过深入和专业,要有意的穿插一些色彩和画面拍摄的基础知识。对于蒙太奇等抽象的概念,要多用文字加事例的方法加以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对于课程的设置,我们一定要理论加上实践,既不能太严肃刻板,也不能太过随意。在上课过程中,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要及时配图,穿插视频进行讲解。对于影片的赏析性播放,一定要有目的性。首先把问题抛给学生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影片,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要运用相应的剪辑软件,截取大量的视频资料,收集大量的图片,用图片和视频组成一个活泼的教学氛围。
2. 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配合课程安排,完成学习目标
受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学生接触电影艺术欣赏的第一反应就是看电影。但是当课程中讲述理论知识的同时,由于有了课前对看电影的期望,在上课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效果不好。在第一节课时,对于课程的安排和设置一定要给学生说清楚,纠正他们的固有的学习观念。电影艺术鉴赏的课程是为了教会他们如何从专业的角度去观看电影,并用专业知识对电影进行评论,提高自己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
另外,要事先对学生的审美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他们从上课之日起,看电影都要试着用专业眼光和专业角度去分析和接收,不能把自己的鉴赏水平停留在普通大众去影院欣赏大片的水平上面。
3.采用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
对于传统的考核方式来说,不能够很好的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在期末的考核方式中,可以采用课堂考试的方式,主要考察电影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平时的作业中,也可以用上交剪辑视频,小剧本的形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督促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将会更好的保证课堂效果。
4.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兼具戏剧、文学、音乐、、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的艺术特点。在教讲课过程中呢,要避免照本宣科,死板单一。要涉猎戏剧、文学、音乐、摄影、舞蹈等多个领域的相关知识,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做到以影视艺术为主线,其他艺术形式穿插其中,真正让学生领略到电影的综合性的特点。
总之,影视艺术鉴赏课程是公共艺术课重要的一部分。只有转变了教育方式,更新了思维观念,充实了课堂内容,才能够更好的实现课堂效果,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影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旭光、戴清著.影视鉴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6):16.
在笔者所就职的中医药高校中,公共影视艺术课开设历史已逾十年,在这十余年的教学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渐地暴露了出来。例如,课程定位与结构不合理,鉴赏作品选择随意、针对性不强,考核方式、评价标准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在近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自身实际,做了一定的程度的改革和探索。
一、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不清,理念较为陈旧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就是指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它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之掌握人类的艺术审美经验,受到美的感染,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2]。高校公共影视艺术课是以影视艺术为具体对象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其定位应该是通识教育课、艺术素质课。遗憾的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理念的相对落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干扰,加之课时不足等相关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教学实践违背课程定位和目标,与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正确理念背道而驰。
2、教学方法不合理,理论与鉴赏实践脱节
传统的公共影视艺术课大多是采取面授理论知识与影片观摩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面授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相对完整性,而缺点则在于面授的理论知识常常无法与鉴赏环节有效对接,造成课堂面授枯燥乏味,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造成冰(理论面授)火(影片鉴赏)两重天的尴尬局面,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影视作品的鉴赏中去,从而无法实现既定教学目标。
3、鉴赏影片的选择较为随意,针对性不强
一方面,?影艺术诞生至今已有超过一百二十年的历史,在电影作为艺术的历史进程中,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经典作品;另一方面,每年新创作生产的影视作品又层出不穷。这样一来,巨量作品与有限课时的矛盾就凸显了出来。这个矛盾要求教师在选择鉴赏影片时一定要从课程出发,从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出发,不能孤芳自赏,更不能随波逐流,要有针对性地因地制宜。
4、考核方式、评价标准较为单一、陈旧
公共影视艺术课在考核和评价方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沿用其他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课程考核方法与评价体系,如课堂考试或课程论文等,过分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点和完整知识体系的记忆和掌握。这一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经过长时间的检验可以说是较为符合大多数课程的要求的,但是,对于公共影视艺术课来说,其并不符合通识教育的内在要求,显得较为单一和陈旧。
二、课程改革路径
针对公共影视艺术课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实践探索。
1、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与课程结构,从侧重系统性的知识传授,到侧重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公共影视艺术课的传统教学方法更侧重于影视理论、电影史等方面的系统性、成体系的知识传授。在中医药高校中,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以医学类专业学生为主,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他们而言,课程的定位应该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应以拓宽知识视域、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思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地做出了如下改革尝试: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摒弃系统性、完整性的知识体系,围绕具体影片构建知识体系。具体做法是,树立鉴赏活动在教学内容中的核心地位,使影视理论、电影史、影视批评等相关理论知识紧密围绕在具体作品和对具体作品的鉴赏活动中,从而使理论讲授与鉴赏实践更为紧密的结合。例如,课堂放映了某部影片,理论讲授就紧密围绕这部影片展开,抛开电影史的时间逻辑和影视理论的体系框架,只讲授与本片和本片鉴赏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其更好地为鉴赏实践服务,从而更侧重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二,教学方法上,革新课堂面授理论知识+影片观摩的传统教学方法,突出以影视鉴赏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每次课,学生在任课教师的带领下先欣赏具体影片,然后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鉴赏实践,理论知识只讲授与鉴赏实践相关的电影理论、电影史、批评方法,与影片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理论内容全部忽略。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说在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上存在一定欠缺,可是它更注重鉴赏实践,更加侧重于学生影视鉴赏实践能力和具体操作能力的训练,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前文所叙及的“冰火两重天”尴尬的课堂窘境,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某次课鉴赏影片为关锦鹏导演的《阮玲玉》,先放映影片,继而在后续鉴赏实践中,围绕影片为学生讲解阮玲玉及其作品在中国电影史中的地位,继而从影片纪录与虚构融合的表现方法入手,为学生讲解再现与表现的美学观念以及二者的互动与融合,最后再从女性意识和个体生命的角度为学生阐释影片。总之,贯彻以鉴赏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为鉴赏实践服务。
第三,以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的正确理念为指引,在教学目标上,革新以往过于重视知识掌握的弊端。“通识教育”,意为“全面的教育”,或“综合的教育”,“它的内容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的教育,它的目的是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负责任的公民,它的实质是‘和谐发展人’的培养”。[3]基于此,公共影视艺术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抛弃以往重知识灌输而轻能力培养的陈旧思路,而调整为培养和提升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高度重视鉴赏影片的选择
影视艺术是以具体、鲜活、生动、感人的影片作品为载体的,上文已经陈述公共影视艺术课教学内容和方法层面的革新思路,提出以影视鉴赏实践为核心和导向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样一来,鉴赏对象也就是影片的选择就成为了关乎整个教学活动成败的重中之重。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思路:
第一,如何对待经典影视作品?电影艺术一百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经典影片,从欧洲艺术电影到好莱坞类型电影,从伯格曼、费里尼到黑泽明、斯皮尔伯格,佳作名导数不胜数。公共影视艺术课当然有责任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这些作品,宣扬艺术电影。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要注意度的把握。有些任课教师出于自身影视专业的背景,对这类艺术气息浓郁的影片较为偏爱,对非文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兴趣取向考虑不足,授课中大量以这类影片作为鉴赏对象。因为学生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和课时所限,导致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使得鉴赏实践无法获得满意的效果。笔者看来,对经典艺术电影应该采取少而精的态度,鉴赏影片不应全部局限在这一范畴,以内容和形式上易被学生接受和产生共鸣为准则,选择一到两部即可。
第二,影片的选择注重时效性和话题性。影视艺术既体现在电影史教材中的经典作品中,也体现在“正在进行”的电影创作和生产中。每年,国内外都会上映无数影片,有些影片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成为一段时期内全社会所共同关注的社会话题甚至是社会文化现象,社会影响巨大。笔者认为,公共影视艺术课中的影视鉴赏活动应该为这样的“话题电影”留下空间。一方面,这类影片因其时效性和话题性能够得到更多学生的关注和重视,从而大大提升学生在鉴赏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另一方面,这种选择能够使影视理论知识、影视鉴赏活动与“正在进行”着的电影创作生产实践产生关联,更加“接地气”。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这一选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三,因地制宜,选片凸显不同地域、不同院校的自身特色。我国幅员辽阔,高校众多,不同地域和学科类型的高校之间差异巨大。因此,公共影视艺术课在选择鉴赏影片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从而凸显出不同地区、不同学科背景院校的自身特色。以笔者自身为例,笔者任教于陕西某医学院校,选择鉴赏影片时,一方面笔者会从地域特色入手,选择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一些中国西部电影佳作;另一方面笔者基于所属学校的学科类型,会选择一些与中医药题材相关的经典影片,如赵丹主演的《李时珍》等作为鉴赏对象,从而在教学中体现出地域和学科类型的不同特色,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评价标准,从单一的知识性的考察到评价方式、标准的多元化
公共影视艺术课过去的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侧重于对知识点识记的考核,在方式上多为开卷或闭卷考试,按照传统标准试卷的来设计题型,包括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等等,以识记为主。这种方式实际上是把艺术素质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仅仅考察了学生的记忆和背诵能力,而对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则没有涉及,更遑论用艺术洗涤灵魂,陶冶情操了。基于此,笔者在学校相关规定和制度许可的框架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有益尝试,实践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和方式,例如,将学生影视创作实践和影视批评实践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以学生创作的“微电影”、“mv”、影评文章作为考核其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能力的对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语文教学中融借影视艺术的技巧
1. 拓展学习法。众所周知,《哈姆雷特》代表了莎翁戏剧的最高成就,不管是作品中那突出对人物内心冲突的深刻描写,还是将简单的复仇故事深化成复杂的性格悲剧的手法,或是因“显示出更深刻的人性思考的容量”而成为文坛经典的语言独白等——单凭课本上的白纸黑字和教师的“干嚎”,缺乏人生阅历的学生又怎能感悟?这时,我们何不将《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影片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氛围,补充或强化对剧本隐义的理解?比如思考:上世纪九十年代,彩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为什么这些电影的导演都还要选择黑白甚至压抑至极的形式?
2. 精彩呈现法。“世界是多彩的,而语言是苍白的。”很多事物很抽象,只可意会无法言传,强行解析往往会“生吞活剥”,损害本义。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以课堂传统讲释为主的同时,可让学生观看《红楼梦》电视剧选段,最好是1987版和2010版相关情节比对观看,借助它们较强的直观性、生动性及它们之间那让人议论纷纷的差异性,直接感知人物的性格特征:王熙凤的美丽、刁钻、泼辣和狠毒,林黛玉的柔弱、细腻和多愁善感,贾宝玉的博爱、平等与叛逆等,进而品味曹雪芹文笔的细致入微。
3. 模仿借鉴法。优秀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它就是一本活生生的语文教科书,更何况影视作品往往与文学语言类的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因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影视作品进行分析学习,以提升阅读鉴赏和表达之技能,包括听、读、说、写能力。如看新闻类节目学习普通话,矫正方言口音;看小品类文艺节目学习修辞、串辞类的语言表达与运用;看纪录片、故事片类节目可以强化写作的记叙抒情技能,学习其中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布局的方法;看论坛、访谈类节目强化表达逻辑的严密性。
4. 材料法。打开荧屏,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影视节目当作材料进行学习。其一,写观后感(以讨论的形式在课堂开展亦可)。通过评论作品在语言、手法、内容、结构和主旨等方面的长短,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训练他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相信这种鉴赏课的效果,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所无法比拟的。这样的评论、研讨交流课(分析情节、手法、人物形象、主题等),亦可协助我们的课文鉴赏教学。其二,煽情和铺垫于作文教学中。如看电影《爸爸的三轮车》(韩三平作品),为话题作文“虚荣”“亲情”的训练写作做铺垫。这对启发学生的写作思维和情智都是相当有效的。
二、语文教学中融借影视艺术的意义
1. 影视艺术与语文学科有着相通之处,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对文本信息的读取、感知、分析、概括、判断以及对文学作品鉴赏的过程,与对影视艺术的欣赏过程是一致的。那么在教学生活中鼓励学生亲近影视艺术,对提升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体悟能力,以及实现诸如引发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共鸣,塑造学生的精神人格、文化底蕴等目的,应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2. 影视艺术是生活的再现,但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年龄较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欣赏感受型的教学几乎无法进行,至于与作者沟通、共振,实现心智的熏陶、感化,并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更无从谈及了。毕竟生活的经历体悟不是课堂上片言只语的点拨可以代替的,更何况人性的感受、陶冶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课堂上的几十分钟也根本无法包容涵盖社会、人生的全面。而源于并再现生活的影视艺术,于生动与浅易中寓含着深刻与不朽,深入浅出地演绎着生活,而且容量大,世间万物无所不有,对观众的影响和生活对人们的影响有着相似性。因而借用影视艺术,可以填补学生阅历上的空白。
3. 影视艺术有着直观、生动的形式,且效果又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相比的。传统语文教学的手段形式,有其简洁方便之处,但弱点并不少。PPT教学手段,某程度上帮其摆脱了形式的固定性和用具的单一性,在形式和效果上都使语文教学向人文化、素质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而影视艺术就能很好地克服和弥补以上问题。因为哪怕就只有一台电视也就可以进行了,它具有跨时空、超现实限制性,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内容形式的丰富性和灵活性。针对青少年学生猎奇、好动的性格特点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语文教学中巧融影视艺术的要点
影视艺术是一个视听结合、蕴涵了丰富信息的活动影像艺术,可以制造出逼真的视觉奇观,其丰富的信息含量和全面直接的感染方式,能使观众得到更真实的感受和更强烈的影响,同其他艺术一样,影视艺术的作用主要是审美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和娱乐作用。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使读者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引起思想、情感、理想和追求的变化。此外,枯燥的知识也可借助影视艺术提供的直观可视的艺术形象,更容易被人们掌握。特别是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影视作品还可以为人们提供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看到的场景:神秘辽远的宇宙空间,幽远莫测的海底世界,以及复杂多样的微观世界等等。鲁迅曾经说过:“(我看电影)是看关于非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非洲或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
通过观影活动,不仅使人们能够掌握知识,还能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当前,许多高校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都开设有一些人文学科课程,如大学语文、中国文化常识等,但大多局限于课堂知识的讲解,有时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实施教育的目的。而影视欣赏课由于利用逼真的影像画面,将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更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优秀的影视作品大多蕴藏着一定的人文精神内涵,包含着对人生、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的关爱和反思,常常蕴涵着深刻的哲学、美学思想,具有丰富感人的道德情感力量,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鉴于目前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影视课程教育当中,充分利用影视艺术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而多种多样的影片和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可以带给大学生不同的审美教育和审美享受、人文素养的强化。
影视艺术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利用影视艺术实施人文素质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注意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影视艺术的特点、学生本身的心理、学校的文化建设、教育政策、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也要考虑到国家对影视的管理、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利用影视艺术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加强影视艺术学科建设,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目前许多高校(特别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普遍开设有影视艺术欣赏课程,使大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影视语言和影视艺术的内涵和特点,能够欣赏、分析影视艺术作品,进而提高自我的艺术修养,为今后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其次要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要避免说教式、注入式等形式化倾向,还影视艺术本身的魅力。要探索多元化的课程教育形式和内容,如开设专题知识讲座、普及影视知识(或其他专业知识),组织课堂观摩、开展讨论会,撰写评论文章等。要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内化,成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影视艺术本身来讲,我们应当有目的地选择优秀的影视作品,从作品本身应有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入手,以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目前我国每年生产电影200多部,各省基本都有上星电视台,各种栏目争奇斗艳,花样翻新,其中不乏具备思想性、艺术性和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兼备的,如人物访谈类(《鲁豫有约》、《人物》等栏目)、学术讲座类(如《百家讲坛》、《探索与发现》等)和娱乐益智类(如《幸运52》、《开心词典》、《星光大道》等),当然也包括一些格调不高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因此,影视艺术教育也必须有重点、有分析地进行。既要用优秀的影视作品教育大学生,又要防止错误的观点误导他们。
从学生来讲,影视艺术已经成为他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所以,要通过影视艺术欣赏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影视常识,懂得欣赏优秀影视作品的内涵。影视艺术教育可以分成一系列的专题进行,如艺术审美教育专题、传统与文化教育专题、科技与社会教育专题、文史哲基础知识教育专题、伦理道德教育专题、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法律或经济基础知识教育专题等,分别找相关的影视作品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在观摩作品的同时掌握知识并得到审美教育。从学校来讲,利用影视艺术营造适当的大学校园文化气氛,通过开设影视艺术鉴赏课程,举办“影视艺术知识讲座”、推荐观赏影视作品、开设选修课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他们的人文境界。以达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立足于人文素质教育、人文思想熏陶,加强影视艺术学科建设,注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人文思想的熏陶要贯穿整个“影视艺术鉴赏”课程教学,但它又不等于一般的素质教育课或通识课,还应当立足“影视艺术”,科学地整合影视语言、文学与文化诸方面的知识。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挖掘学生对影视艺术学习的兴趣与潜能,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学会欣赏影视艺术精品,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观赏和写作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人文精神内核。这就不能停留于看看影视剧,写写观后感,而是力求在较高的层次上让学生对影视艺术的创作、影视语言和拍摄技巧、作品的主题、情节、导演艺术、表演艺术等有更系统的了解和分析,而鉴赏能力和读写能力的提高也就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很自然地结合起来。其次,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并兼顾影视艺术鉴赏课必要的工具性,给学生多一点思考和写作的机会,这样的影视艺术鉴赏才能在增强提高学生学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如何整合影视艺术语言、文学、文化知识,怎么引导学习方法,提高品位,让学生有兴趣,这是从事影视艺术教学的教师需要下工夫的地方。
进行影视艺术授课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让学生首先掌握影视艺术的语言、技巧,能够分析解剖每一部影视作品,然后,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自学——课下观摩,因此课堂内容组织必须有深度、启发学生思考;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影视课程当成一般的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教师要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分析,和学生讨论有关的影视语言、技巧和作品主题、人物和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此外,一般来说,“影视艺术”课时比较少,多是一个学期的设置,它不属于专业课,想靠这样一门课来迅速提高学生的影视艺术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并不十分容易。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门课的知识辐射性,使学生对中国的文化和语言文学有一个感性的、系统性的了解,使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对人生价值自觉追问的人文精神,从而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注重实践
改变单纯的课堂知识传授教学的方式,注重实践性,实施训练那些与创造性活动紧密相连的内容,诸如收集相关影视资料;撰写评价文章(对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语言、画面、声响的评价解读);自己编写剧本,了解影视作品写作环节;自己动手实践拍摄DV了解拍摄技巧等。这些活动可培养学生去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总之,影视课程要将本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起来,而且需要长期的不断积累。因为人文素养本身是无形的,它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的一举一动中,落实在课外观看的一点一滴中。
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影视艺术教育的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计划的合理安排,教材的编写,教师队伍的建设,资金投入的保证,各类硬件设施的建设等。
结论
关键词:信息技术;变革;高校影视专业教学;探讨
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影视创作之中,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同时对我们影视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乃至整个教育体系,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影视艺术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和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之上的综合艺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影视教学已无法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必须要进行一系列的优化和改革,以适应新形式,促进新发展。本文对新形式下的高校影视教学现状和应对做了初步的探讨。
一、新形势下的影视教学的特点
(1)人文性
影视艺术教学首先具有人文性,不言而喻,影视艺术作为一门艺术必然具有人文性。电影电视凝聚着人类数千年的文明成果,它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影视已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些优秀的影片更是具有深远的价值,其作用之大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决定人生的道路。影视艺术不仅具有教育功能,还可增加生活体验,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养,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2)综合性
影视艺术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因为影视艺术高度融合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塑、摄影等艺术元素,进而形成了独特的品质,形成视听综合、时空综合、表现与再现统一、技术与艺术统一的一门独特艺术。
(3)开放性
影视艺术教学具有开放性,影视教学内容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也随之变化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过程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课堂之中,电视、广播、网络等一切提供影视信息的地方都可用来学习。
(4)实践性
影视艺术教学具有实践性,它要通过观摩大量的影视片来传授知识的,它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一种切身的感受。
二、新形式下影视教学的变革
(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影视艺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其教学特点有着明显不同。所以,影视艺术教学的教师需要用全新的理念来进行教学,要具备全新的影视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多进行互动,进行情境教学。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在师生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情境中的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对经验和知识的获得也是高效的。
影视综合素质是在不断的学习和长期实践中慢慢积累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和设施,用大量优秀影视片断的鉴赏来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审美观,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框架。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参与,激发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自主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手段对当前影视热点进行评析,从而进行更大范围的学习和探讨。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进行转变,具有深远的意义。
(2)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
传统的影视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讲授影视知识,集中观摩少量的影片。其教学手段单一,大部分时间学生只能听老师“讲电影”,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素质,限制了影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非常必须的。我们在现代影视教学中,应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对大量影视片断的鉴赏来引导学生学习,这样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再现情境,更能启发学生对表象的分析、概括、综合,促进思维的发散。学生通过影视的欣赏和评价,锻炼了他们的鉴别能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很多,影视鉴赏教学也从听老师“讲电影”转变成为真正的“鉴赏电影”。
在实际教学中,择片是相当重要的,除了要增加影视鉴赏的容量,更要注重影视鉴赏的质量,使鉴赏的内容和教学内容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仅要使学生感受到那个时代影视艺术作品的语言特征、拍摄水平以及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经验和鉴赏水平,并可以自主地欣赏解读其他影视作品。在择片过程中,先要以类为选择范畴,然后选择其中优秀的作品作为授课的备用影片。所谓类型电影就是根据约定俗成的类型要求和原则制作出来的影片,它广泛地涉及到题材、人物、特技等影片内容、形式的多个特点。类型电影是现代电影商业化生产意识形态生成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世界各国均有体现,且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反复循环,占主导地位。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影时,既要使其对该类型电影有一系统的了解,又能够分辨不同国别、导演在风格、构图、语言、主题等方面的差异性,还要能对类化电影在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前景有自主的判断。
(3)丰富教学内容
影视艺术是一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科,它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无穷的魅力。需要我们用适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将这种魅力发掘出来,传播开来。所以在影视艺术教学中要不断丰富教学的内容,从单一的课堂教授中走出来,从社会、生活、媒体等实践中吸取养分。
电影和电视已成为现代大学生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影视艺术的内容也在快速的更新,而传统的课堂教授单一、固定,主要是对经典影视作品鉴赏,讲授一些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对现代影视作品及其发展的前沿知识和热点内容讲得很少,甚至没有,这对影视艺术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因此,必须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改革,在现代影视教学中我们需要跟踪影视发展的趋势,及时地来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通过合理地引入现代影视的前沿知识和热点话题,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韩国电视连续剧和欧美电影风靡一时,在空闲时,学生们都喜欢看这类影视,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教学内容中应及时增加和更新相关关韩剧和欧美电影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而引导学生来正确理解影视热点的魅力和其社会背景。
目前,高校的影视教学普遍存在着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如何解决在规定的学时中,既能完成教学的主要内容,又能引入现代影视的前沿知识和热点话题等是值得影视教育者们重视的。在教授的过程中,通过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还可以对补充的内容只做简单的背景介绍,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自主学习。学生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聊天工具与教师、同学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互动,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习、鉴赏和娱乐结合起来,把经典影视和现代影视结合起来,把经典内容的讲授和当前的热点分析结合起来,来充分实现影视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传统的影视艺术教学模式已无法适用。通过将信息技术引入影视艺术鉴赏的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影视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与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与课时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学到影视知识的同时,又能够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其创造力。总之,信息技术在影视教学中的应用对于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审美和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萍.信息技术在高校影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
育技术,2005,19(03):86-88.
[2]邱铭浞,高源.高校影视教育课程的静态思考[J].教育理论
研究,2010,32:290-291.
[3]贺晓宏.高校影视文化课的意义与《影视赏析》课教学改
革初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29(05):19-21.
关键词:高校;影视艺术;鉴赏课;教学模式;创新
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基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影视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已然很全面,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该加强对影视艺术鉴赏课的重视。探索新型影视艺术鉴赏课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审美理念,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水平,让大学生能够在审美价值观上紧随时展的步伐,既有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又有识别腐朽审美的意识。据此,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影视艺术鉴赏课教学模式创新的路径,进而有助于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水平高的专业人才。
一、当代高校影视艺术教育面临的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像的功能和影响范围也迅速扩大,因此对于影视艺术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在高等院校中,每个专业的学生都会在生活中受到影视艺术的影响,其作为一种综合型艺术形式,也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集合了所有其他艺术形式的优势,高校开展影视艺术鉴赏课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对人文艺术素养以及科技知识素养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基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影视艺术鉴赏课的教育质量提升有着重大意义,高校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而能够更好满足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要求。
二、高校影视艺术鉴赏课开展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未来对于人才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毕业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之外,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等,有助于实现全面发展,所以高校应该加大对开展类似影视艺术鉴赏课这样的人文学科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影视艺术鉴赏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阻碍,对于影视艺术鉴赏课的教学成效提高不利,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于重视理论教育为满足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要求,一些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影视艺术鉴赏课程,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技能。不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理论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有的教师习惯于运用大量时间来讲解理论知识,然后用剩下的时间来播放影片,长时间的理论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且播放的影视作品也没有和理论知识相结合,进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很多学生都是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做其他事情,对于教师所讲内容并没有给予关注,在观看影视作品时也是为了满足娱乐需求,不会对影视作品背后的制作技巧、文化底蕴等有深入思考,所以导致学生在观赏影片之后也没有太大收获。
(二)教学理念落后在影视艺术鉴赏课上,部分教师习惯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并忽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首先,教师没有注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学生通常是在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所以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也较为片面,并没有进行过深层次的思考,时间久了,会让学生的艺术思维固定化,对其创造性思维发挥形成了限制。其次,由于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因此学生主动参与影视艺术鉴赏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压,自主学习和思考意识难以形成,而且课堂氛围也较为沉闷,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的主动性缺乏,所以会给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
(三)所选影片存在不合理性电影发展史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在此期间出现了很多非常经典、优秀的影视作品,如果教师能够在影视艺术鉴赏课堂上将理论知识和影视作品充分结合,那么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影视作品鉴赏技能,又能够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有正确的深入解读。但是,在实际的影视艺术鉴赏课上,教师所选影片经常存在不合理性,一方面是教师没有全面了解学生的观影需求,所以在选择影片时是以自己意见为主,导致学生在观影时难以全身心投入进去。另一方面,教师所选影片可能与时代相差较远,学生难以在情感和精神层次上产生共鸣,所以也给学生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形成了限制。
三、高校影视艺术鉴赏课教学模式创新路径探索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影响高校影视艺术鉴赏课教学效率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给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造成了不利影响,所以高校应该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并积极探索应对策略,实施创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水平整体提升。
(一)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很多高校教师在开展影视艺术鉴赏课时习惯占用大量时间来讲解理论知识,但是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随着多媒体技术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普及应用,其对教学质量提高有着积极效用,因此影视艺术鉴赏课教师可以将教学活动与多媒体技术进行充分结合,来丰富教学内容,避免大量讲解理论知识的情况出现。首先教师应该对影视艺术特点进行深入研究,然后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再利用网络技术来制作课件,要适当加入图片、动画、音乐等元素,进而可以让教学课件对学生来(下转第136页)说更具吸引力,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对授课内容有深入理解,有助于强化学生记忆,对艺术鉴赏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
(二)创新教学理念,提高学习效率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较深,所以积极采取先进教学方法的主观意识不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导致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习效率提升。因此,在开展影视艺术鉴赏课时,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比如可以适当应用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提前根据影片内容设定好讨论主题,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依据个人爱好来选择感兴趣的影片主题,然后系统总结成自己的观点进行展示,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影片的艺术价值,从而可以获得深层次的艺术鉴赏认知。
(三)丰富影视艺术鉴赏教学活动形式,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在新时代背景下,影视行业的发展获得了良好机遇,高校应该给学生创造条件去了解很多教育意义重大的影片,或许会给他们今后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因此,高等院校在开展影视艺术鉴赏课时应该尽可能的丰富教学活动形式,比如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来定期开展电影周活动。一方面,教师应该挑选一些艺术鉴赏价值高且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影片,这样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可以深入感受到影片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然后在选择影片时可以挑选对学生价值观具有引导作用的影视剧,同时在学生观赏的过程中,也要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并具备自主学习和提高人文素养的意识,从而可以成为既有专业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的新时代青年。
[关键词] 普通高校; 影视鉴赏; 课程设置; 实践培养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即便没能引入课堂,大学生对电影也并不陌生。创办于1993年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影响力也日益扩大。但是普通高校的《影视鉴赏》作为素质教育中一门主打课程,不但承载着素质教育的使命,更有其自身的教育目标。它不仅仅是为了休闲娱乐,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优秀的、全方位的人才。那么,怎样来实现这个目标呢?下面我来对此进行一下探讨。
针对授课内容和方式的几点做法
(一)影视内容要恰当选取
在以大学生观影频率为目的的调查中,54.8%的大学生不定期看电影。看来,大学文化和电影文化已经同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了。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并没有太多的人生阅历,因此观看电影对于他们而言并不是一个可以参照他们自身感悟的过程,更多的是接受和认识。在影视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我们要以影片鉴赏为主要手段,做到电影知识教育与电影语言教育相结合,电影语言教育与影片鉴赏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作品较强的接受意识和分析理解意识,从总体上看待整个作品的结构,然后从自身的感受去加以解释和评价,而不是一味地深入其中,被影片的节奏所牵引。我们的《影视鉴赏》课,不是让学生看所有的电影,而是正确引导学生看最好的电影。因为好作品一定不是仅靠感官刺激来吸引人的作品,而是具有一定文化品位,引起观众共鸣、思考和交流的作品。通过观赏具有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影片可以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学生接触多元文化,使他们知道艺术在人类发展史上以及在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价值;通过接触经典艺术,感悟影片体现的时代色彩,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艺术品味;通过欣赏具有鲜明的主题内涵的思想性影片,能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高尚情感的教育。熟读了《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文学名著的大学生在欣赏由这些名著改编的电影时,必然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其内容。丰富多彩的影视世界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陶冶了人生境界,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讲授内容要重点突出
电影作品完美地融合了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美术、摄影等艺术元素,还有科学技术的成果,汇天下之精华,扬独家之优势。学生在观看电影作品时,必须耳目并用,调动各种感知能力,方能心领神会。奥斯卡金像奖作为全球电影的最高奖项,设立了最佳影片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剪辑奖、最佳视觉效果奖等奖项。那么我们就选取获得各项奥斯卡奖的电影来给学生欣赏,着眼于每部电影的成功点,有目的地传授。例如欣赏最佳音乐奖的影片时,我们就把重点放在欣赏片中音乐上,因为片中的音乐无时不承载着影片的情感,音乐是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通过欣赏音乐,不仅更易于理解影片内涵,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也拓展了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音乐审美能力,增进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对于大片中运用的蒙太奇、长镜头等制作手法,使影片内部的张力迅速扩大,将观众情绪推向,令观众受到震撼。电影内容有历史剧、音乐剧、人物剧等,通过不同的影片,能对影视传达的历史、人文、生态、风俗等有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老师精心挑选的影片,使学生不仅掌握影视基本知识和影视美学风格的特点,还对他们人格的塑造、品质的培养、情感的丰富都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学生在老师每部电影的重点讲解中,从单纯的看电影提升到鉴赏电影的层次,从娱乐休闲到品味把玩,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过渡,使影视鉴赏进入到更大、更宽的思维活动空间。
(三)讲授方式要丰富多样
任何教育都应该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高等院校开设《影视鉴赏》课程,目的不是培养艺术专家,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启发艺术创造力,提高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因此不应强调技术层面的训练,不能灌输专业知识和单一的技术训练,而要强调生动、活泼的审美体验。从提高艺术欣赏水准方面入手,在恰当的情境营造下,使学生产生轻松、愉快等积极情绪和情感体验。电影的声音、色彩加上演员的表演都使画面本身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它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会让学生体味到心灵的震撼,学生是电影传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就决定了《影视鉴赏》的教师应该在充满自由平等气氛下,启发调动学生的全部情感体验,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审美接受状态。因为知识结构、社会经验、思维观念、性格特征等种种差异,学生也会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摒弃被动听课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感受,形成生态式互动教学模式。在互动的教学模式下,激发审美灵感,使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更为深刻,其感染力也更大,这种讲授方式使学生身心放松,容易发挥潜能。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电影是一门与科技紧密结合的艺术,近几年,技术已经成为一部电影的卖点之一,高科技的运用因此成为今天的电影人极为看重的元素。在影视教学中,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对一部影片简单的观摩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和目的,要让学生对电影获得深切的感性认知,就要从影视艺术的独特之处出发。例如,可以成立电影爱好者协会,组织学生自己拍摄小的影视作品,通过参与剧本创作、场景布置、现场表演、画面拍摄、后期剪辑这一过程,让学生们把学来的电影知识、电影语言、对美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展示给大家。这样不仅有机会用实践来检验所学到的知识,使学生体会表演的博大精深,而且还会从中获得一生受用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表演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影视制作、影视表演的每一个步骤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突破了其所学专业的知识范围限制,并且他们在实践中和不同的学科相互接触,往往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把“大学影视鉴赏”等艺术课程的开设,强调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耀农、贺利则提出了要利用影视实现对于大学生的审美文化教育。毕义星、杨万江等学者则重视影视文化对于大学生人格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全国已有597所院校包括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艺术类院校开设了不同层次的电影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课。
电影艺术教育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规范影视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兴趣
高师普通影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鉴赏能力,提高欣赏品位,从而使之具备更全面的文化素养。但是,现在很多教材为了体现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将影视史学、影视美学、影视技巧、影视批评等知识全部纳入课堂中讲解,内容虽然面面俱到了,却因为忽视了影视艺术课程性质的规定性,也忽视了选修课时有限性,其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有些高校影视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加之许多普通高校影视艺术学科建设长期不受重视,课程之间无系统可言。所以,对于普通高校的《影视鉴赏》的课程设置,应该予以规范。针对大学生的年龄和智力、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特点设置课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大多数学生影视艺术素质的目的。
(二)加强自身修养,更新知识结构
从事高校电影艺术教育的教师不同于一般的教师,应该具备足够的自然、社会、人类、各门类艺术等的初步知识,这是进行电影艺术教育的最根本的艺术储备。目前大多数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影视欣赏的教师大部分由音乐或中文专业的教师担任,在知识结构、教育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制约性,不能很好地挖掘大学生的电影艺术潜能,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形成一定意义上的阻碍。另外,电影艺术教育与时代的进步、文化构成、人类素质、学科建设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联系,所以,教师还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规范教材,适应社会需求
“教材是教育思想的实施,是教育经验的总结,是教育实践的精华,是教育理念的体现。”搞笑的教材更具有特殊作用和地位,其现代化、科学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的电影艺术教材过于强调理论性和教育性,导致学生概念化的思维倾向,不利于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由于电影艺术教育观念的深刻裂变,电影艺术教育与时代进步、文化构成、人类素质、学科建设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密切关联,电影所涉及的社会资讯、大众传媒、艺术文化、产业经济和高科技等都应纳入到电影教学的内容中。因而高校电影艺术教育的教材内容必须随之改变,以适应不断变革的社会文化,规范并修订与之相适应的影视教材,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更新教学设备,建立影视资源
《影视鉴赏》课,是视听的过程,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电影画面讲解影视知识,边看边讲,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是少不了的。目前,各高校VCD、投影仪、多媒体器材等设施还基本齐全,这为电影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电影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像摄像机、对编机等专业电影制作设备,增加大学生动手实践活动的机会,激起他们对电影艺术的兴趣,从而达到素质的全面发展。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利用将成为新的趋势,各高校应该搜集、购置各经典影片的录像带、VCD、DVD,在网络上建立共享的“电影库”,建立电影资料馆,供全校师生在线观看或进行网络下载,为师生的学习、科研提供便利条件。
总之,普通高校的《影视鉴赏》课的教学实践证明,电影艺术教育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影视鉴赏》课逐步成为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教学模式之一,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在普通高等院校已是必开的课程。《影视鉴赏》课是对高校大学生实施美育,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一定要抓住我国重视素质教育这个新时机,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电影艺术教育,使《影视鉴赏》课程健康、蓬勃、快速地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敏.影视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3.
[2] 贾磊磊.影像的传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9.
[3] 王光祖.影视艺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4] 彭吉象.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 郭培筠.论普通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16(04).
[6] 聂海斌,湖泊.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观察,2005(06).
关键词:艺术鉴赏;艺术教育;对策
20世纪中叶以来,艺术鉴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注意。随着艺术教育的不断推进,审美教育的不断加强,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丰富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正如《辞海》中所释,艺术鉴赏体现在:“人们对艺术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通过艺术鉴赏,使得学生“品格得以完善,思想得以净化,情感得以陶冶,精神得以升华,身心得以发展。”为此,高校开设了音乐鉴赏、舞蹈鉴赏、影视鉴赏、美术鉴赏等课程。然而,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学生教学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给当前的艺术鉴赏课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改革创新艺术鉴赏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是当下高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一、艺术鉴赏课程的重要意义
艺术鉴赏就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利用个人的视觉、听觉等感知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等对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它是在不断的感知、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中,获得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自19世纪实证论批评家重视对作家的研究,发展到20世纪中叶结构主义、符号学重视对艺术作品本身进行研究,直到20世纪下半叶接受美学理论异军突起,脱颖而出,影响广泛,充分表明艺术鉴赏主体与鉴赏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受到人们的普遍承认和肯定,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大多数高校将艺术鉴赏课程当作实现审美教育,完善美育的有效方式。正如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通过艺术鉴赏课程的开展,让学生掌握并了解一名鉴赏者同样可以在审美再创造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才能。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知、鉴赏,体会艺术作品蕴含的思想和创作者当时的心情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即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之中,从而获得强烈的美感。好的艺术作品,让欣赏者能够与作者实现穿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这是艺术鉴赏课的意义所在,也是主要目的。以艺术作品为媒介,让鉴赏者与艺术家进行交流,感受艺术的魅力,从而获得美的熏陶、美的体验,达到对学生美育的目的。
然而当代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升学压力,面对严峻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等诸多原因,很多学生失去了对艺术的追求,认为艺术只是消遣,是文艺青年的梦想。因此,大大忽视了对艺术素质的培养。当今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对学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对其他方面的诸如综合、艺术等能力同样有要求。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基地,学校一定要重视开展艺术鉴赏课程,学生重在参与艺术鉴赏类活动,培育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全面提高。
二、当前高校艺术鉴赏课程存在的问题
自从教育部2006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公共艺术课程教育已经成为普通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指导方案》中的要求,各大高校设置的公共艺术课程有《美术鉴赏》、《音乐鉴赏》、《影视鉴赏》、《舞蹈鉴赏》等均以全校选修课呈现。这一项举措是教育部实施素质教育、改善美育教学模式以及提高学生艺术素養的重要途径,对塑造学生审美情趣和健康人格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我国高校的艺术鉴赏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的艺术基础相对薄弱
艺术鉴赏课程有效的融合了旋律、节奏、造型、色彩、舞蹈、影视等多种元素,而理解并熟知各门类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是做好艺术鉴赏的前提。如“在观赏京剧时,哪些懂得京剧程式和技法的人,仅仅从几个人的打斗场面中,就能理解到这是千军万马的沙场……”然而,在现当代艺术教育中,很多学生往往一时兴起学习一门艺术欣赏类课程,但由于缺乏对基本艺术知识的了解,久而久之日觉枯燥,渐渐失去学习艺术的热情,更不要谈艺术鉴赏了。高校广泛开设的艺术鉴赏课程好似形同虚设,对学生艺术的兴趣的培养和熏陶并未尽人意。
另外,在中国美学中,艺术作品常常追求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西方美学追求一种“意蕴”。只有当学生充分调动审美心理中理解因素,才能真正领会和感悟到艺术作品中的深层含义。才能深刻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空白”和“不确定性”。但是当下大部分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知识面有待提升,加之很多学生缺乏自学能力,实践认知能力,没有更好的契机去自觉的感受艺术,接触艺术。仅仅为了学分而学,为了毕业证而修,导致高校整体艺术课程教学质量不佳。
(二)高校艺术鉴赏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化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优秀作品的实践,更离不开相关艺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当下不少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依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教师为了学生了解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掌握基本艺术素养,在教学中多展示了很多中外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其中不乏很多晦涩难懂、高水准的国际化作品。课堂上,老师从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类型、色彩到艺术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侃侃而谈,更多的专业术语、理论教学呈现在教学始终。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教的很用心很卖力,学生学的很辛苦很困惑。讲解―欣赏―讲解的模式成了教师的专用模板,而公共艺术课程渐渐的变成了专业理论课程,有时学生因一些专业术语的费解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由积极主动学习变为被动消极接受,久而久之很容易产生畏学情绪。因此,单一的教学方式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的教学接受质量,教学效果不好,更达不到艺术鉴赏的最终目的,又何谈美育。
三、关于改进高校艺术鉴赏课程的策略
(一)提升高校教师专业教学技能,激发创意课堂
教师的引领和带动对教育成效的好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是教育事业的关键。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除了需要熟悉并掌握艺术基础知识,还需要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现代教学中,高校教师早已进行理论讲解和多媒体展示结合的方式授课,如何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如何让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有趣是当下高校专业教师需要首先思考探讨的问题。面对李白的诗、贝多芬的音乐、山人的绘画、曹雪芹的《红楼梦》、费里尼的电影,教师如何将最初感知到的可视可听的形态、形象和形式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和鉴赏能力传授于学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采用多种样式对艺术作品进行展示,影音、资料、图像等更为直观生动,不仅使学生获取到更大容量信息,还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课堂趣味性。另外,对于高校开展的艺术鉴赏课程应积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方针。加强对现任教师的培训,提高艺术鉴赏课程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安排学校的骨干教师到一些专业性强的机构或者学校进行进修,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师阅历。同时,高校艺术鉴赏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加强相关艺术门类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艺术知识,了解当前社会一些好的艺术作品,紧跟时展的步伐。
(二)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自主探索
高等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更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创新创造精神。因此,高校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以学生为主导,充分挖掘、发挥学生在课堂主体的地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解疑答惑,积极解决学生的困难问题。比如,通过课堂上创设情境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探索优秀艺术作品,有效将生活和艺术联系在一起。环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在多媒体运动基础上,搭配合情的图片和音乐,在视觉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当下互联网信息,实施翻转课堂。课前将学习的重点内容,以简短视频或者课件形式展现,学生自行观看后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和学习任务,进行资料的检索,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将问题困惑一一记录,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对一些学习常见问题统一作答,在师生个性化的接触与互动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升,自主探索模式占据了主导。通过“翻转”由学生掌控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相对轻松避免遗漏;也大大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動,让教师由原来单纯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习的引导着。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思维能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如艺术展览会、文博会等,多带领学生到感受现场,体验艺术作品的魅力。通过现场感受,不仅了解艺术品的表现形式,而且还能感受到现代一些新的艺术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拓展视野,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丰富高校教学资源,为全体师生所用
目前高校艺术鉴赏课程一般由大二、大三两学年实行全校集中选课,受课程容量等影响,不是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进入艺术鉴赏课堂中接受艺术教育。美育全民化无法全部通过课堂传承实现。同时,教师在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授课时,学生的专业背景、人文素养、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为高校的艺术鉴赏课程带来一定的难度。而教学资源的丰富可给予让课上、课外学生充分学习的机会丰富,因此,健全艺术鉴赏课程教学资源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基本的课程教材、教辅材料外,影像资料、艺术类期刊杂志、画册等通过不同的视角传递艺术信息,对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及艺术批评能力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目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在接触到艺术作品诸如看了一幅画、听了一首乐曲、读了一首诗之后,往往会在脑海中对这幅作品加以“好”“很好”的主观评价,而不会形成较为深层次的认识和领悟。因而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广阔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鉴赏视野,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力是十分必要的。另外,教学资源的扩充还包括整合共享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如其他专业艺术院校、艺术作坊、文化馆、美术馆等,将高校校与其建立相对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在校内与校外资源结合中极大丰富课程知识面,开拓学生发散思维,激发求知欲与探索精神,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艺术鉴赏课程在教育课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艺术鉴赏课程的开展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感知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和学生必须引起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教学手段、提升专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宋毅,董华著.艺术鉴赏[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3]孙菊茹,等.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彭吉象.艺术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赵鑫.高校美术专业鉴赏课刍议[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5):262-262.
[6]王晓丹.高校美术鉴赏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62-16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很多事物已经发生了变化和革命性的更新,其中影视艺术就是标准的现代化产物,影视艺术综合了很多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种类,也是在现代科技发展中进步的一项重要成就,影视艺术不仅仅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欢乐,还能够促进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科技知识教育。
1.影视艺术鉴赏的学习过程
影视鉴赏看似简单,实质上在学习当中并不容易,影视艺术鉴赏需要学生以具体的影视作品为对象,通过视觉、听觉以及感官的感受来领悟影片当中的真谛,从而在其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在学习影视艺术鉴赏的过程当中加强学生对美的体会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拥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才会对事物有着正确的判断和正确的认识。影视作品的产生不仅能够促进影视观看者的视觉、感知以及想象,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其搭建一个发挥自身修养和审美素质的平台。例如在影视作品《两只老虎》当中,通过对于该影视作品的观摩就可以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的一种不平衡生态关系,人类是自私的,通过极为感人的情景,来体现出动物间的亲情。
2.影视艺术鉴赏教学中的学生心理分析与调整
2.1影响影视鉴赏学习效果的原因分析
在影视教学当中,必定离不开影片以及影视片段的放映,那么在这种影片放映当中,往往会有一些学生将思想偏离了本应该学习的轨道当中,却将其视为影院当中的享受,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影院效应”。由于在教学当中放映的影片是需要在大屏幕当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放映的,这是的环境和效果与影院当中的效果极其相似,很多学生会忽略教学的重点,将这种影片的放映当做是一种消遣,将自己置身于影片当中的虚幻世界,造成了影视教学的目的偏离。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影响影视教学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们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往往有着消遣娱乐的心理,事实上影片自身就是一种具有娱乐与教育意义的事物,其中娱乐占据着大部分的内容,很多学生借此机会将观看影片当做是一种放松自身精神压力的一种方式。
2.2学生鉴赏心理调整
影视作品是要求学生对其内在的内容进行欣赏和品位,更注重的是情感上的认知和理解,但是由于学生之间自身就存在着差异,在欣赏影视作品的时候必然带着不同的感彩去进行欣赏和品位。为了避免学生将自身的主观情绪带到欣赏影视当中去,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在为学生播放影片的时候需要让学生了解影片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目的,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的心理稍作调整。要想要影视艺术学生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欣赏的审美艺术观,就一定要有一个角色的转变,也就是从普通观众向学习者的转变,由外行看热闹转为专注于影片的核心内容。
3.大学影视艺术鉴赏课程如何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3.1完善影视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是实现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组织教育活动的最主要依据。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在影视作品的学习当中主要有着五个组成部分——听、记、看、议、写,其中听即为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的听讲。记是做好自己的笔记,将老师讲的主要内容用笔记录下来。看是仔细认真的观看影视作品,并从中发现一些有意义的线索。议是组织小组并且讨论影片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在影片的学习和欣赏当中是一个需要集体完成的过程。最后一部分就是写,写就是指用学过的影视只是来写影评。
3.2充实影视教学内容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现如今很多影视艺术高校在对于教学内容方面还有待于提高和改进,因为影视艺术教学是一项较为具有创意和情感的课程,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只有激发起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才能够更好的令其有着对影视艺术的深刻体会。除此之外影视作品并不同于其它的课程,影视艺术教学需要有一些其他课程的配合才会更好的完成。首先笔者建议要在影视艺术教室当中的音响设备换位分辨率较高的设备,这样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听清楚声音上的特殊性,还要将多媒体的设备定期的进行更新,以此来达到影视教学的高水准。
3.3影视艺术鉴赏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影视教学也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和完整性,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目标上,一定要尽量的减少“影院效果”与学生的“娱乐消遣效果”。教师在为学生播放影视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掌握着一定的技巧,例如影片播放要宜短不宜长,也就是尽量播放一些短的影片,否则长时间的播放会容易令学生忘记一些细节。采用两遍播放法就能够提升学生的鉴赏细节,在第一遍播放的时候满足学生追求好奇和娱乐的心情,在第二遍播放的时候再让学生从中找到影片所要传达的意义与核心内容。
4.结束语
[关键词]《影视音乐欣赏》教学目的 教学优势
艺术欣赏类课程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鉴赏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影视音乐欣赏》课程作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已成为不少高校针对文理科大学生开设的一门艺术课程。如何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有必要对这门学科进行认真、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一、何为影视音乐
影视艺术是一门视听艺术,人们同时运用着视觉和听觉这两个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进行欣赏电影、电视。画面与声音是影视艺术中不可划缺的部分。影视艺术的声音又包括:人物语言和音乐、音响。
音乐是人类文明史上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艺术形式已趋完善。而音乐对于影视艺术来说,则是一门年轻的艺术。
影视音乐是影视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主题歌、插曲、片头音乐和情景音乐等,与其他形式音乐相比,它一般要从视听统一的角度,考虑与剧情、画面结合的关系。影视音乐是指为影视而作的音乐,影视歌曲是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使歌曲内容更具体明确,更具有感染力。它借助影视艺术的魅力得以传播,并长期流传,而主题歌直接阐述主题。如:《敢问路在何方》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歌曲,音乐昂扬向上,主要表现了唐僧师徒四人赴西天取经,不畏艰险,踏平坎坷,战胜妖魔最终修成正果。《滚滚长江东逝水》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三国演义》是一部浩瀚的历史长剧,音乐表达的是一种厚实凝重的风格。再加上独唱演员浑厚的嗓音,给听众一种荡气回肠、回味无穷的感觉《好汉歌》是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音乐是作者创作音调与民间曲调《锯大缸》动机的融会创造。可谓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同时运用了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生动地塑造了梁山108将的形象。
《影视音乐欣赏》是一门年轻的艺术类课程,正因为“新”,所以,《影视音乐欣赏》课程在全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出现了随意、松散、杂乱、“各自为政”的不规范局面,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合理、科学地构建《影视音乐欣赏》课程,是我们当前急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二、音乐在影视中的重要作用
影视音乐是为影视作品创作的音乐,它是依剧情的发展创作出来的,它的特殊本质体现在影片中音乐与画面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在这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中。我们更可以用音乐去感受电影、电视,体验到纯音乐所不能够达到的想象领域,了解音乐在影视中的诸多特性,充分发挥音乐作为一种时间艺术和听觉艺术的魅力。
电影、电视在进入千家万户的同时也带来音乐,影视歌曲就是大众比较喜闻乐见的一种以传媒为载体的音乐艺术形式。从早些年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电影《黑三角》主题曲)、《牧羊曲》(电影《少林寺》主题曲)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霍元甲》、《上海滩》等电视剧地热播,致使万人空巷,其主题曲也唱遍大江南北,再后来的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的插等等,直到现在影视音乐几乎已经侵占了普通百姓的整个视听领域了。这些优秀的影视歌曲早已深入人心,可以说这些优秀的影视音乐也使影视剧本身大放异彩,但反过来,优秀的影视作品成就了影视音乐的传播。近年来,有几部电视连续剧深受观众喜爱,其中有一部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认为此剧获得成功的原因除了剧本好,演员优秀以外,电视配乐真是为其添色不少。此剧曲作者作曲家关峡大胆创新,一改以往片头、片尾主题歌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以交响乐为电视配乐,以“主导动机”的专业创作手法,把影视音乐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层次。这非但没有引起“曲高和寡”的现象,还得到观众的喜爱,好评如潮,恰恰是这种直指人心美好音乐让观众在观看剧情时燃烧激情,亦在欣赏音乐时得到审美享受。
三、《影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方法
《影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对影视音乐的历史、发展状况与音乐的制作过程、制作技术等等介绍,让学生了解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特性与音画关系以及音乐与影视不可分割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喜欢音乐及影视艺术:学会鉴赏影视音乐,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中欣赏美,评价美的素质:因此,《影视音乐欣赏》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
优秀的电影、电视主题歌和插曲,往往是画面的补充或深化,能更深地揭示影片的主题思想,刻划人物的内心情感,因而要结合影视的情节、人物性格来欣赏影视音乐。影视音乐大多具有地方色彩与时代特点,这也是欣赏时应当细细品味的。
在《影视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影视作品,通过听、看、唱、创影片中的主题歌曲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多彩的荧屏世界以及影视音乐的多种存在方式,感受主题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创作力,及对音乐风格的把握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和视觉影像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影视音乐欣赏》的教学中,为了突出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老师在新课开始时,首先选一段学生很熟悉的,只有演员表演而无对白的电影片段,如卓别林的喜剧或《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先去掉背景音乐给学生欣赏,再欣赏带背景音乐的影片,让学生进行对比、探究音乐在其中的作用,使他们自己发现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四、《影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优势
(一)影视音乐审美的普遍性、通俗性与教育性
作为“声画合一”的艺术,影视艺术比起其他的艺术样式对受众有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带给观众无法拒绝的视觉奇观和听觉享受。一方面,通过高科技的拍摄手法,使观众能更加容易的从影视艺术作品的画面和表现手法上获得愉悦享受。另一方面,影视艺术在听觉上也能给观众愉悦的审美享受。悠扬的音乐旋律,精彩的人物语言都能给人以娱乐享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从影视作品传播媒介逐渐普及开始,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宏扬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些作品在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以深刻的 内涵唤起观众深入地进行对社会现实问题和自身处境问题的思考,并予以启发,深受观众的好评。它们的主题音乐或优美抒情、婉转缠绵、意境悠远或粗犷浑厚、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歌词委婉含蓄、或通俗明了而被观众广为传唱。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与生俱来地具备了丰富深刻极具教育启发性的内涵,其主题音乐更是剧情内容的高度概括与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心灵被感动,情感被调动,情绪被感染,使影视作品更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大多数的影视主题音乐都是展现本剧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生动形象地塑造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同时它也能让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联想到剧情的内容。一曲《我的祖国》把人们带入战火纷飞的上甘岭:一曲《英雄赞歌》让人们永远记住英雄的王成《让我们荡起双浆》使人们想起祖国的花朵,《人说山西好风光》使人们记起了咱们村里的年轻人。因此,影视艺术中的教育性完全不依靠理性的说教,凭借媒介的强烈感染,观众的情感自觉的介入,在强烈的心灵震撼中达到审美的理解和领悟,从而与艺术作品的深刻宗旨和高尚内涵在精神上得到统一。许多优秀的影视音乐作品具有普遍性、通俗性大众传媒的基础,更能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的基础上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由此看来,不管是影视艺术的创作者,还是作为欣赏者的观众,都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审美心理,无形之中把教育性看作为影视美的重要因素。
(二)为学生营造探索与创造的空间,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个性
在新世纪中,知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创新与创造成为日常工作的主要基调,把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索、反思与创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是一个优秀的教育递送媒介,教育信息贮存媒介,在提供创新环境与创造性学习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办刊特色:
本刊与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的著名音乐家们为繁荣我国艺术文化事业,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宗旨而构建成的艺术文化传播平台而举办:中外名家艺术大讲堂。将平面媒体与娱教互动结合的方式,在于为爱好艺术的有志之士,提供一个与国内知名艺术专家全方位学习、交流、展示的空间,并将其打造成为继《艺术人生》、《百家讲坛》之后国内第三个与著名艺术专家、学者接触的精英品牌。“举艺术名家之力,兴艺术教育之火!”是我们全力办学之宗旨。理念是学习、交流、传播、发展!以学习为基础、以交流为中心、以传播为方式,以发展为目的,本着对艺术的传承发扬精神,为爱好艺术的学者们打开学习之门,培养创作新人,给有梦想有才能的未名者创造成功的机会,为能更多的发掘出潜在的优秀艺术人才及作品。
目标群体
艺术创作的人 创作精神的人 谈论艺术的人 享受精神的人 敢于创新的人 关注音乐的人 爱好音乐的人
发行渠道
主渠道:全国各大书店、全国高等院校图书馆(音乐专业院校)、邮局征订、报亭等特殊渠道
共赢传播:央视娱乐栏目合作、央级音乐电台、多家网络联盟、明星官方fans网站、唱片公司、星级写字楼、高档娱乐休闲场所、度假村等。
主要栏目
封面人物:音乐人物、艺人新秀等音乐人才!美术书法名家、教授!让更多人了解到你的风采!体会到你的优越!
谱乐声音:各院校及广大音乐爱好者词曲原创作品展示台,让“伯乐”看到你的存在,让优秀作品为更多人共享交流,词作可寻谱者,谱乐寻找佳词的互动平台。
校园沙龙:展示校园最新动态、招生、活动资讯,各大院校“名师高徒”专访,校园留言,让师生之间更为了解!
资讯:选登各影院、剧院上演信息,专辑发行等文艺快讯!
音论乐坊:音乐类相关评论,内容涉及音乐研究、科研成果,介绍学习乐器的方法、挑选、保养等专业文章,音乐历史解析、音乐现象评论、音乐理论创新,品评音乐风格,分析中外音乐差异,影视歌曲、戏曲、艺术歌曲、西洋歌剧等作品赏析、评论类文章及音乐创作过程等相关音乐专业文章!
执教文坛:相关教育类、文学类评论解析文章,内容涉及音乐、艺术类教学教育浅析,文学评论等教育类文章!
一、高职院校非艺术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音乐教育是高职院校非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中加强音乐素养的教育对于开拓知识视野、激发思想灵感、陶冶道德情操、塑造健全性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在高职院校开设音乐鉴赏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任何一门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1.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音乐鉴赏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能力,以听觉体验、亲身参与、实际操作为主要手段的艺术课程。音乐可以让聆听者在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同时,实现无限的畅想,思想得到完全的释放,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形成对美的感知和追求,提升对美好事物的鉴赏能力。可见,音乐的本质是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我们要重视音乐教学,推动音乐教育改革,力求更多的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进入校园,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2.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教书育人的方法,都想用最有效的手段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成效、学有提高,使学生的能力不断地增强。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音乐教学的目的,只有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的,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鼓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激发。
二、高职院校非艺术类学生音乐鉴赏力现状
1. 音乐素质普遍不高
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对象是非艺术类学生,这个知识群体对音乐知识了解的程度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根据调查显示,当前非艺术类大学生对音乐的喜
好主要偏重于流行音乐,鲜有对于古典音乐喜欢的学生。绝大部分大学生基本的简谱、五线谱也不认识,乐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就更不用提了,对音乐鉴赏作品也显示出了茫然,其音乐鉴赏力就自然而然的低下。正因为如此,使得大部分学生的审美意识淡薄,特别是对一首歌曲,或一场音乐会的欣赏和评价都一概不知,深刻地体现出了当代大学生缺乏美育而导致不完整教育的结果。因此,在高职院校开设音乐鉴赏课程正是解决非艺术类学生音乐知识匮乏的有效途径,是沟通大学生与艺术的桥梁,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2.音乐氛围不浓
音乐鉴赏课是本院的公选课,授课时间短, 授课内容少而集中,所以效果不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其一,因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以至有些学生把音乐鉴赏课当成是完成学分的课目;其二,音乐欣赏课中需要的视听专业器材、场地没有,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三,音乐氛围不浓,学校关于音乐的社团很少,有些协会虽然存在,但在组织活动的号召力尚欠缺,主要在于人员少,学校给予的财力支持不足。基于上述原因,要注重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力度,加大投入,建立合理的制度,推动音乐素养培训的进程。
三、高职院校非艺术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措施
1.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欣赏则是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手段,通过学生自己的音乐欣赏和音乐批评,才能培养他们的鉴别能力,才会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运用影视资源,丰富和提高音乐的知识。学生们一般对自己直观看到事物感悟较深。影视音乐的运用,能够让学生直接面对音乐,从而丰富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充分运用影视资源,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音乐形象的感知、把握和综合审美的感受,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形象丰富的音乐思维,科学、合理、巧妙地运用影视音乐,对于丰富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起着积极的作用,网络环境下的音乐课堂成为了学生自主发展的广阔天地。
2. 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
钱学森先生说了这样一句话: “应该让学科学的( 人) 学点艺术, 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 应该有艺术素养。”其实科学家在告诉我们: 艺术素养有助于人的创造力的培养。当代大学生接受新思想、新思维、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强,音乐在这方面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音乐鉴赏的目标不单纯是感官的和情感的愉悦,它集音乐感受、节奏变化、感情表达于一身,给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是无限的。用这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会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