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学技术价值观范文

科学技术价值观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学技术价值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学技术价值观

第1篇

关键词:科学技术;生态价值观;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8-1022-04

On the Three Concepts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Valu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AN Xiao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Zhejiang China)

Abstract:Modern Olympic Games' emphasis o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and highlighting of ecological sports precisely indicates “ecology value" to the people, whose core idea lies in the ecological sports, namely a coordination of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laborating the ecological valu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ree Concepts of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and has decoded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valu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logy values; Green Olympics; Hi-tech Olympics; People's Olympics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三大理念,这三大理念为奥林匹克运动注入了新的动力。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2008北京三大理念实质是科学技术角度的生态价值的再现。因此本文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重新审视2008北京三大奥运理念,不仅有利于对北京奥运三大奥运理念的深刻把握,而且更有助于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

1 科学技术生态价值的概念与特点

1.1 科学技术生态价值的概念 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则是指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变革自然界的手段,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维持生态平衡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1]那么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就是运用科学技术于奥运会,不仅能充分利用它服务于奥运会,也能够运用科技来保护在举办奥运会过程中的环境问题[2],来克服和防止环境问题的发生。

1.2 科学技术生态价值的特点

1.2.1 科学技术生态价值的非必需性 马斯洛曾把人的需求分为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说,这五种需要总是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再逐步地产生其它高层次的需要。毫无疑问,对美好的生态环境的需要是一种区别于生理需要的精神方面、心理方面的需要。而这种需求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用科技也可以得到。因此,当人们利用技术作为人与自然交往的工具时,首先考虑的是他的经济价值而不是生态价值。另外,当生态环境问题还不明显时,还不成其为问题时,就根本没有特别的必要去追求生态价值。因此,人们意识不到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的存在是很自然的。

1.2.2 科学技术生态价值的社会共享性 森林、天空、海洋、河流为整个人类社会所共享。这就是生态价值的社会共享性。人离不开环境,每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环境为每一个人“服务”,它是一种“公共物品”。然而,环境的恶化同样也影响着每一个人。对于任何公共环境,如果不加以法律方面的刻意保护,都无法逃脱“公有地悲剧”。正因为生态价值的社会共享性,人们在面临是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还是维护公共环境利益的选择时,很容易采取维护个体利益而牺牲公共利益的行为。

1.2.3 科学技术生态价值的潜在性 科学技术具有生态价值,但这种生态价值是潜在的,使人不容易认识到它的存在。由于人类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所做的很多努力常常不光是利在当代,而且是功在千秋,受益者不仅是现存的个体,而且是未来的后代。[1]这就使得如果以眼前的利益为出发点,就很难看到科学技术对当代人的环境有什么现实意义。

1.2.4 科学技术生态价值的难度量性 生态价值也是价值的一种,也可以衡量出价值的大小、效用的高低。然而,和经济价值相比,生态价值是很难量化的。这不仅与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程度、需要程度不同有关,还与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对生态环境的需求程度有关。[2]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价值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显现并呈增加趋势。它具有从发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特征。处在较低发展阶层的人们不可能对生态价值有充分的认识,但在解决了温饱问题达到小康之后,人们对环境舒适的需求会急剧提高,而后继续发展,到极富阶段趋于饱和。由于生态价值难以度量,许多国家采取了用经济学中货币替代法来计算生态价值的方法,也有人主张用机会成本法、市场价值法、影子价格法、模糊数学法等来计算生态价值。但是,那些涉及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经济利益问题及价值观念问题是无法用任何数学模型来描述的。正是由于生态价值的上述特性造成人们对它的忽视,从而得出科学技术没有生态价值的结论。

2 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解读北京2008年奥运三大理念

实现2008年北京奥运三大理念必须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实现必须又以生态价值作为其实现的标准。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这里的“生态”不单单是生物学话语中的“生态”语意,而是更具有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语境中的“生态”所表达的含义与“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一样,成为具有和谐、协调、平衡发展关系的宽泛概念。[3]生态价值事实上是对奥运举办城市环境的要求,但其核心是生态价值观的体现。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观它以生态价值为依据,以更高的标准去实现北京三大理念。

2.1 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是北京绿色奥运理念的实现核心

2.1.1 绿色奥运是以生态价值为核心 绿色奥运是指奥运会及其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应以对自然环境的最小破坏为目的,注重可更新能源的利用,资源的保护,废物利用和管理;保护人类适宜的空气、水和土壤;保护古建筑等自然文化环境的社会活动方式[2]。在这些保护、利用的过程中必须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生态价值观为价值取向的科学技术能够实现北京绿色奥运。绿色奥运理念的实质是以人类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但生态价值必须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为现实绿色奥运指明方向。

2.1.2 奥运会逐渐重视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关注与支持的重心慢慢转移到举办城市的生态环境。这种转移就是确立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运用。随着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一个区域环境的开发本质上就是对一个区域环境的破坏与保护的过程。因此生态价值也逐渐引起了国际奥委会的重视,事实上对生态价值的关注就是对环境问题的关注[4]。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提出了“健康环境中的健康比赛”的口号。1991年《奥林匹克》中增加了环境保护的条款:“应努力使奥运会在确保环境问题受到认真关心的条件下举行。1996年7月1日生效的《奥林匹克》将保护环境列入国际奥委会的任务之一。2000年悉尼奥运会成为奥运史上的“绿色奥运会”。这一切无不显示出生态价值在当前奥运会举办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2.1.3 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促进了奥运会的发展 对于北京奥运来说,生态价值观的实现须有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生态价值观在推动北京绿色奥运的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4],二者互为条件;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观就是站位于生态价值观的角度来运用科学技术实现2008年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在绿色奥运理念中科学技术与生态价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所以说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观是绿色奥运理念的核心。

2.2 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是北京科技奥运理念的实现准则

2.2.1 高科技技术广泛运用于历届奥运会中 现代奥运会100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与科技发展密切结合的历史,奥运会成了现代科技的一个巨大的实验室。1964年东京奥运会由于首次使用计算机而被称为“技术奥运会”,1984年洛杉矶的“计算机奥运会”和2000年悉尼的“因特网奥运会”,高科技与奥运会的关系更加密切。

2.2.2 北京奥运是注重生态价值的科技奥运 无庸质疑,“科技奥运”是未来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纵观历届奥运会中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科学技术往往聚焦于与训练有关,鲜有以生态价值观为基准去发展奥运中的科学技术的运用。[4]2008北京奥运会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来运用科学技术服务于2008北京奥运会的各个方面:场馆建筑中将广泛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将采用高效、清洁的常规能源利用技术,同时还鼓励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通过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太阳能集热系统、太阳能照明系统、地热利用、天然气热电(冷)联供系城市改造、道路交通、场馆布局、建筑用材、人文社会建设,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有害废弃物(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对废品物质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节能降耗、增加废物的再生循环利用、开拓生态市场、增加产品的生态科技含量。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的科学技术实现北京科技奥运。

2.2.3 生态价值是北京科技奥运的主导 在2008北京科技奥运中生态价值应是主导,主张用科学技术建设生态奥运、生态北京,强调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推动北京的可持续发展[5]。科技奥运的准则是“生态价值”,强调“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观”:从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观自然属性上来说,是指保护和加强北京奥运环境系统生产和更新能力;从科学技术生态价值的社会属性上看,是指在不超出维持北京奥运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奥运周边人民的生活品质;从科学技术生态价值观的技术属性看,是指在建设北京奥运过程中转向更清洁、更高效的技术,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2.3 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是北京人文奥运的实现途径

2.3.1 科学技术是人文奥运的实现途径 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提出的新理念,它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和灵魂。人文奥运在体现“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提倡通过奥林匹克这一社会文化活动,颂扬人类的真、善、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促进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的沟通与协作,进而建立和平美好的跨文化、跨民族的文化体系。

2.3.2 人文奥运是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为体现 北京奥运三大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代表着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人文精神,代表着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在科技与奥运组织管理的融合中,日益显示出科技的伟力和奥运的科技需求。而这种“伟力与需求”的日益彰显正是因为它们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使运动员及时快速了解比赛信息,做好赛前准备;使更多人参与到奥运会中去,观赏精彩的奥运赛事,获得便利、舒适的信息服务。在“人文奥运”的主题下,北京将加大修建文化设施的投资,改善环境[6]。

2.3.3 坚持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来实现北京人文奥运 北京奥运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与环境协调发展。这些都是以人的长远发展为根本的,而人的长远发展的体现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的。因此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必须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为实现途径去建设2008北京奥运会的生态环境,真真正正实现人文奥运。

3 以科学技术生态价值分析北京2008年奥运三大理念的优势与创新

3.1 以科学技术生态价值分析奥运三大理念是对科学技术价值的深刻认知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的三大理念,其中科学技术是承载这三大奥运理念实现的基础[7]。科学技术价值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灵魂,从先前粗放发展到现在的集约发展都是科学技术价值观的次次改变。因此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来分析三大理念,需要对科学技术价值的深刻认知。

3.1.1 科学技术的一般价值 科学技术的一般价值,即人们运用其特有的系统知识认识、改造自然事物从而呈现出的可视价值。这是科学技术的主流价值、人类特别看重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经济效益上。人类的物质文明经历了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电动机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这些既是人类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科学技术价值的标志。生产生活资料的需要和生产本身的需要反映了人的目的性[8]。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实现人的目的,人们就必须向自然界去索取,使自在之物转化为自为之物,由此引起人类物质文明的进化。科学技术的一般价值就在于不断满足人类的需要,不断地实现人类的目的。

3.1.2 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 科学技术真的规律性使人们有效驾驭事物发展的正确方向从而在更高程度上利于问题的控制,使人们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新能源、新材料,并积极利用绿色科技,促进环保的进行。科学的高速发展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技术平台。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是在对过去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科技进步为核心,要注意科技进步的生态化趋势,实现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9]。以生态价值观为价值尺度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态价值观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准[10]。

3.1.3 科学技术生态价值与北京奥运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一种智力活动的角度看,科技精神便包含了极为丰富的人文意义。在北京科技奥运中的奥运理想和精神,以及人们在追求这一崇高理想过程中迸发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尊心、集体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是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自身发展的强有力的精神动力。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的生态价值已超出原有“生态”的本身含义,是环境生态、人文生态的中生态所表达的意义相同[11],与绿色奥运中的“绿色”一样,因此绿色奥运是以生态价值为尺度建设北京的生态环境,实现北京的可持续发展。

3.2 以科学技术生态价值分析2008年奥运三大理念是尊重生态价值的生动体现 生态价值是建立在新的生态道德的基础上,认为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是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要求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实现尊重大自然的原则设法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单纯地让自然满足我们的需要,更不是征服和破坏自然。

3.2.1 生态价值在当今时代的意义 人类在构筑文明时,首先应关注它所依赖的生命支持系统,人类的任何一种生存和发展方式都必须与它所依赖的生命支持系统相适应,而不应威胁、破坏它,这是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义(法则)。目前人类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是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在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实施环境保护上,人们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策略,许多国家、政府也正采取积极措施,自发的民间组织也开展活动[12]。人们也已普遍认识到科技的重大力量及科技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并努力在实践中加以实施,而正确全面地评价科技的生态价值是前提。这需要对科技认识的转变,从把科学作为一种实体力量角度,对科学技术生态价值的预见、认知及增值角度认识科学的生态价值转变到新的更高层次即科学美层面。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生态价值须贯穿于科学的物质价值、精神价值中,且使之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观,这样才能在当今时代展示出巨大意义[13]。

3.2.2 生态价值与北京奥运 科学的生态功能既是人类对自己控制自然活动的再控制,又是人类对自己调节社会活动的再调节[13]。《北京奥运行动规划》将“绿色奥运”定义为:“把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标准和系统的保障制度;广泛采用环保技术和手段,大规模、全方位地推进环境治理、城乡美化绿化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鼓励公众自觉选择绿色消费,积极参与各项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大幅度提高首都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城市。”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北京市将在防治环境污染、完善城市建设重点,构筑良好的生态基础。在奥运场馆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以生态价值观的核心要素来建设奥运场馆,如国家体育场馆观众席等处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尽量减少人工的机械通风和人工光源带来的能源消耗,对场内用房的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进行控制,优化保温、隔热设计。同时,对大面积窗户也将做外遮阳处理,以全面提高建筑物的节能水平;此外,国家体育馆、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老山自行车馆、北京大学体育馆、射击馆等6项工程采用了自然采光屋面。充分体现了以生态价值的思想[14]。以上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环保的基本思想,更体现了据生态价值观而确立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

3.3 以科学技术生态价值分析2008年奥运三大理念是对三大理念的创新理解 以科学技术生态价值分析2008年奥运三大理念是对三大理念的创新理解,其创新性体现在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观解读奥运理念,使“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为基础,建立在生态价值之上的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三者成为一个整体价值理念体体系,从奥运理念中找出对科学技术生态价值的使用与延伸,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北京奥运三大理念。

3.3.1 对绿色奥运的创新理解 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观不等同绿色奥运理念,它的内涵大于绿色理念,对绿色奥运理念的创新理解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2008年北京的绿色奥运将是一种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生态奥运,既需要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功能支撑,又需要资源节约型的高新科技支撑,更需要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支撑,因此加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使三大奥运理念形成一个系统: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生态奥运(自然生态+经济生态+人文生态)[18]。在这种意义上,生态是一种不断进化与完善的通向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过程,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是一种发展生产力,同时又以生态价值观规矩科学技术对北京奥运会的推动,生态更是一种体现奥林匹克精神的竞争、共生与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其次,绿色奥运不仅需要形态结构的表象绿(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还需要生态功能的内在绿(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管理体制、生态保育意识),更需要动态机制的潜在绿(拼搏竞争、协同共生、自力更生)。这是对绿色奥运的创新理解,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又一次升华。三是纵观“绿色奥运”的提出,基本思想的形成以及实现途径,均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利用生态价值桥接科技奥运与人文奥运,在生态自然观基本思想的指导下,2008年北京奥运定能实现绿色奥运行动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有机结合,定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3.2 对人文奥运的创新理解 在三大理念之间,科技奥运在战略上处于核心地位。从科学技术生态价值来理解人文奥运的创新性就体现在:一方面,我们提出“人文奥运”的理念,是因为我们通过倡导人文与生态价值,促进科技奥运――技术进行角色上回归――促进人类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生态价值本身就内涵人文规范。之所以形成技术与人文对立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我们人类自身在发展技术时忽略了内涵在技术本身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所以其创新之二也应该时刻地体现出人文和科学技术生态价值的目的,解决其工具理性与目标分离的问题,从而真正实现科技与人文、生态之间的和谐发展。所以,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讲,从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来解读人文奥运的创新之三在于恰恰是出于消解科技奥运所产生的种种弊端这一根本性目的的。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倡导树立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即生态价值观,将技术恢复到本来的面目――技术内在规定着的,包含着新人文观的确立、生态观的体现内涵的新技术发展观。在这种发展观指导下确定北京奥运三大理念的基本关系,将三者之间协调统一起来。所以,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反思和重树科技生态价值观为背景,北京2008年奥运会应该及时地树立起生态价值观的旗帜,[16]一是可以凸显独特的技术理念,并由此而使北京奥运会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色――一种具有前瞻性、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决策,为社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二是可以加快和加深人们对于新发展观的认识,这样就可以促进技术尽快地进行角色的合理回归,从而使技术真正地体现人文奥运观,成为人类发展与进步的有效的、合理的工具和手段。

3.3.3 对科技奥运的创新理解 奥林匹克运动必须以人文价值与功利价值和谐统一体作为其价值前提,实现技术效率的同时要实现技术对人文的关怀,这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科技奥运中的人文价值观,但是在以生态价值观审视科技奥运理念的创新性与上述不同,它更多的焦灼于科技奥运中人们大生态环境的改变及提高与之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科技奥运理念相比相形见绌,科技奥运中生态价值体现在由关注科学技术对于运动成绩的提高转变以生态价值为主,反对科学技术异化,不注重人文价值[17]。使用科学技术在生态建设方面和环境建设方面发挥作用,将更多的技术运用到生态环境的改变上来。通过组织“奥运工程建设能源环保展示推介会",使太阳能光伏发电、污水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生态渗水砖等先进技术和产品在奥林匹克公园和一些场馆得到应用,推进了在奥运村实施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

3.4 以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分析2008年奥运三大理念是奥林匹克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有必要将新的元素融入奥林匹克文化研究中,对于此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观更是这样,将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促进奥林匹克文化的深入发展。不局限奥林匹克文化研究在文化、教育而是通过奥林匹克文化研究使人们了解科学技术生态价值,增大奥林匹克文化研究的范围。这有利于奥林匹克文化研究的蓬勃发展。最后,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本身就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这是科学技术产生和立身之源。所以,科学技术生态价值在奥运理念中客观地存在着一个必然的前提――技术在提升运动能力时,必须以减少健康损害、体现人的价值和目的追求为预设的人文前提[18],即技术化的科技奥运必须充分地体现出人文价值关怀,此外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必须以生态价值观核心,这是北京奥运三大理念成为内在成为一个整体的充要条件,这更是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的优势与创新理解。

4 结 语

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是科学技术最高的价值观之一,它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长远建设;它是一个涵盖奥运会整个过程、各种需求的全方位理念,它保证了北京奥运三大理念的成功实现,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推动北京奥运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兵,于海娟.奥林匹克文化对中国体育未来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7(12):39-41.

[2] 马岳良.新北京、新奥运理念的探略[J].南京体育学学报,2003,17(1):13-17.

[3] 孔庆鹏.大力推进和谐体育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7(2):1-3.

[4]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编.奥林匹克[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1.

[5] 孔繁民.奥林匹克文化论[J].体育与科学,2003,24(1):20-22.

[6] 北京奥组委.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解读[N].中国体育报,2005-06-27(1).

[7] 董传升.科技奥运的困境与消解[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8] 任海.奥林匹克运动与环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433-436.

[9] 王新华,等.对我国体育教学与人格精神教育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4(1):59-60,64.

[10] 李石柱,等.加快科技奥运建设,促进首都实现跨越式发展[J].北京社会科学,2003(3):73-80

[11] 黄鲁成,娄岩,吴菲菲.“科技奥运”理念及其实施[J].中国科技论坛,2007(5):91-94.

[12]关于人文奥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EB/OL].省略/rendanews/displaynews.

[13] 彭永捷.人文、人本和文化――“人文奥运”理念的内涵[C].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14] 张洁,生态自然观与绿色奥运理念[J].体育世界,2007(10):105-106.

[15] 何振梁.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文化与教育[J].体育文史,2000(5):4-7.

[16] 郑贵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J].理论与观察,2006,2.

第2篇

对于当前社会的现实,其实与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变迁、历史发展、文化气息特点等哲理体系因素密不可分,更与在那长时间处于生产力相对低下,科技科研都十分匮乏的现实社会落后息息相关。在中国的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其怎样改朝换代,孔孟之儒,老庄之道,诸子百家的哲理与思想贯穿其中,影响至今。尤以儒理之风更盛。囊括概之,中国哲学思想我认为更贴近于入世之说。在那个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在相对缺少物资的农耕经济社会时代,普通大众更加注重于人伦与世务,在哲人世贤的思想与价值体系中关注更多的是社会而非宇宙。人们谈得更多的是政治,讲得更多的是道德,行得更多的是仁义礼智信。普通平凡之人热心于人伦日用,文达贤士更多倾注于礼义尧贤。古时的国人他们顺应自然,遵从自然,人们更多的是停留于现象的总结,而缺少深入的系统研究。人们沉于其自然淳朴天真之中,很容易满足。他们不想变化,也无从想象变化(相对西方而言)。

在古时的中国曾经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发明,甚至更优于且领先于西方,但我们常常看到,他们不是受到鼓励,使这些创造发明推而广之,反而认为与世俗相悖,被认为是有违于人伦,被当成是异端邪说,从而导致在应用过程中受到阻挠甚至处罚。千百年来形成的中庸思想又致使古人缺少西方那种敢于用科学与宗教神治进行抗争的精神。因而在那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科学技术发展非常缓慢,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形态,以致于物资的相对稀少而平均。当然也受制于君臣之礼,王宫达贵们的物欲横流为世人之遥不可及。所以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所以在科技并不发达的情况之下,在那个时代即使没有完备的制度体系,绝大多数人们都能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守纲常,更守得住道德的约束与底线,都能有良知的自我坚守与反省。中国近代,受制于自身千年封建思想桎梏,闭关自守,思想僵化,系统性的科学研究一片空白,技术发展与经济状况都十分落后,导致备受西方的,屈于邻国的滋扰和欺侮。人们为了日常的生活,基本的生存,他们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甘愿奴役,无心抗争。在一段特殊的历史环境里,甚至出现了君臣不分,夫妻可以反目,父子可以结仇等诸多违古之纲常今之道德的不正常社会形态,这种对知识的不尊重,对科技的不重视,对社会的无纲无常之世风,对整个中华民族和每个国人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对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带来极其巨大的冲击,于至今天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仍有深刻的影响。

近三十年来,随着国门的打开,改革开放政策坚持不懈的执行,特别在经济领域,科技领域不断发展,使中国经济步入调整发展和扩张阶段,空前的发展速度和巨大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随着信息互联时代的来临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使国人压抑多年的创新创造激情和对财富的渴望爆发与追求,使中国的经济与科技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的突然来到,使人们始料不及,让人们对价值三观与财富认知受到了无比巨大的冲击。这种过度的财富聚集与过快过热的经济发展让曾经饱受落后与苦难的民族与国人无所释从。导致人们的价值观与认知过度市场化、经济化、功利化,面对倒在路边的老人、摔倒的小孩,有无动于衷的,有担心做了好事被讹的,因此出现了没人敢扶,没人敢施于援手,即使扶了、救了也要寻找证人证实自己的行为是救人而非肇事者,这些事例在各个城市中早已屡见不鲜。这是经济快速发展之下,人们对财富过度狂热和过快积聚而导致道德的沦丧,甚至人性的的泯灭。科学与技术发展催使了经济的大发展,但与之配套滞后的社会制度、保障体系、监督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使人们的价值认知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良知的丧失,信仰、诚与信的缺失造成了人们心态与思想的道德盲区。很多人为了成功,他们可以没有原则,可以不择手段,可以没有底线。社会形态的不健康,人性的扭曲这总让人感受到莫名失落与无奈。好在我们已开始有所觉解,正在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反思当下社会之形态,反省当下人们之作为。唤不再牺牲环境、呼不再浪费资源,根除盲目大搞形象工程,打破GDP片面崇拜,倡导绿色经济,低碳发展。建立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过去,科学更多地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总结与归纳。时至今日,科学更多地去探索现象,去发现事物本质与内在的规律,更不断加大对未知领域的研究与探索,以至于最终的是开发与利用。科技的发展与运用揭示了自然内部与外部大宇宙的本质,用实践与行为诠释真理。当前科技的综合研究与开发利用前所未有,用科技去创造财富已是势在必行,更是势不可挡,而同时科技为我们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提供依据。财富或许让人心智有所变化,科技却能使人回归自然。人们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的管理方式去创造无限的财富,也可以拥有与支配的绝对权力。但真正使用的时间与精力总是有限的,没有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约束或停滞,在科学与技术不仅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更让我们看到事物的本身,也使人明德知事,使我们的内心更加光明,使我们的认知与价值真正回归人性的自然。在当今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当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当今这个大数据应用时代,对于当下的中国面对这样一个突然突显的特殊阶段,是用文理引之?或以法律束之?给我们有太多的思考。王守仁在一段话中提到:人心是天渊,无所不赅,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如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科技发现事物本质,本质使人了然于心。一个明德明世明了之人既觉解于已,更觉解于社会,其认知与价值观必将超越自我,必然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也!

作者:周世海 单位:四川明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第3篇

课程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多路径的,经济环境和教育体制越是发达,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方式、价值取向等元素也会越加多元化,原因很明确,那就是信息技术是培养人在信息社会中的适应与创造能力。这种适应与创造,涉及生活、生产、学习等各个方面,不仅仅是合格信息公民的信息技术基本需求,还有信息创造者对信息技术的创新需要。因此,我们探讨未来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价值观问题,要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那就是多元化。

过去的课程明显区分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虽然没有强调单独教授,但是仍然因为人为割裂而被曲解与诟病,支持者与反对者都是从各自角度看待,没有从全局考虑,因此我们此处仍然借用“价值观”这个词汇,去观察、设想未来信息技术课程中需要面对的法律、道德、态度以及技术情感等,以及它们对技术学习与运用的价值观影响。

法律教育能对技术价值观进行公共契约精神的培养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包括信息社会和虚拟世界,法律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尤其是在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信息技术领域,对于初学者和技术成熟者一样需要把法律观念和法律方法作为首要的学习内容。

以往的技术领域的法律教育局限性主要在三方面,一是在内容上一般局限于信息安全、软件版权等纯技术内容;二是在方式上采用法律条文罗列和反面案例分析等就事论事的说教;三是在评价上达到知道程度后无法提高。另外,随着新情况、新法律的出现,在教育上更是容易滞后或误导。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没有抓住法律教育的本质——“公共契约”,我们的教育缺乏的不是正面宣传、反面警示,缺乏的是公共契约精神的培养。

如何在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公共契约精神?试举一个假戏真做的“庭审辩护”项目学习案例。

第一环节,法律准备:首先安排一次小论文、小调查的写作,涉及科技、文化、生活各方面都可以,强调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表观点,比如,《我的校训观》、《电动车的安全改进》、《手机利弊调查》等;然后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分类,从原创度、真实性等挑选有争议或者抄袭的作品,由另外小组进行简要的法律针对性分析,对著作权、肖像权等进行分析,或对发明权、经销权、税法等进行论证,即无论是支持方或者反对方都要找到部分法律依据。

第二环节,模拟法庭:确定几个经典案例,组成法官与陪审团、原告律师团、被告律师团和大众听证团,进行一定约定后模拟法庭辩护,通过诉讼、辩论、合议及审判等相似流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在网上抄作文”、“发隐私图片”、“造假调查数据”等是有法律责任的,或者能够对“修改公共安全设施、工具(如电动车)”、“使用实名反面案例”等寻找法律依据,并且判断不同的行为可能或已经造成的利益损害程度。这样的过程,可能涉及的法律要素不一定全面,但是要有一定的依据。

第三环节,宣判与公约:因为是模拟法庭,宣判侧重在认识的正确与否,以及公共的意见共识达成,而非对个人的处罚。处罚的决定,可以作为对败诉方及所有人的一种意识校正。更进一步,通过公共讨论,形成班级一定的技术学习与运用的公约,如《上课合法应用手机的班级公约》、《作文网络抄袭公诉基本规定》等,达成公共契约之后大家执行,有公诉团体或者个人监督,定期通告或公诉。

组织这样一次或多次项目活动,用时较长,细节繁杂,并非一两节课可以完成,但是可以有一定的准备周期,学生经历后会对法律的核心精神有所领悟,不仅对遵守法律而且对用法律和制定法律都会有一定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会利用契约或法律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班级制度、学习环境等。

无论技术怎样发展,无论是应用“贴吧灌水”还是应用“作业神器”,大家不再以盗号、拷贝、匿名谩骂等违法行为作为骄傲,也不对法律过度敬畏,而是真切有法律的意识,运用法律去维护权益,制定法规去管理大众,认可、遵守和尊重公共契约精神是最基本的社会人属性。逐步达成法律教育目标,再有技术变化、技术法律变化都可以应对,因为不是被动学习的法律条文,而是主动去寻找法律依据、完善法律需求。

法律条文会变,公共契约精神不变。

道德养成能对技术价值观进行自律意识的促进

法律与道德不相同却有关联,这一点在以往的课程中往往表述不清,致使混为一谈或者前重后轻。于是,形成只要不违法就行,自我意识强的人并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比如,公共人物在隐私权和肖像权方面是存在薄弱的地方,但是从尊重社会道德的角度思考,一方面不宜过度放大问题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不能通过网络暴力对他人和自我心灵造成一种畸形认识观失去道德自律,在幸灾乐祸中忽视生命。因此,法律意识是一种遵守的公共契约,道德意识则是一种尊重社会规范的自律。法律教育不仅是从反例分析,还要寻求法律依据;道德培养更注重正面引导、养成教育,而非反面经验。

在技术价值教育中,道德教育涉及的内容更多,主要是指技术的合理利用(相反的如PS造假、恶搞、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网络虚假信息或谣言,包括不加论证的科普虚假信息等)。

自律的培养靠说教是事倍功半的,甚至起反作用,这一点在未来的教育中必须要克服。试想,我们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进行思想教育,为何效果不理想?原因很简单,就是空话太多,实践太少。道德意识是言传身教,是日常行为的是非判断,是具体的而非理论的。因此,我们要进行细致的渗透教育。例如,通过动漫、绘画、摄影等技术创作作品,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认识、描绘善良、美好和信心,通过技术在向别人表达美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审美,加强自我美育,自律养成就会水到渠成。再如,学习邮件不仅是简单的发邮件技术,而是向学校、市政等主体单位提出工作建议,在发挥民主的技术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和主人公责任感,养成关爱社会、有责任让社会变得更美好的意识,能够运用技术对社会做出有价值的贡献,而非是游离或凌驾社会,这是对自律意识的促进教育。

道德源于自律,自律促进来自主动的实现社会价值中的感受。

态度生成能对技术价值观进行科学认同感的校准态度不仅是学习、求知的态度,而且是对具体技术的态度,态度决定高度正说明态度是方向盘,必须时刻校准。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原因,已经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态度,在学生心理上缺乏科学认同感,在学校与社会眼中缺乏课程认同感,原因就是技术的价值显现中严重缺乏科学元素,于是缺乏科学方向,直至缺乏科学精神。

首先是内容要变革,信息技术也是一种科学技术,里面有科学的原理和技术的创造,不能再只局限于应用,要找回“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科学技术价值观。无论编程、动漫创作,还是实验软件、系统软件,都要面向科学。编程方面,从低年级起要在创作中体验、培养如何驱动机器解决问题,而非仅在主题上深化以致与应用软件使用不加区分;动漫创作方面,要在中年级提高交互与自动化技术价值体现,以提高技术对动漫的价值;在实验方面要在各年龄发现问题,系统软件要探索机器运行实质等,不能仅仅把系统软件作为用户界面。如,用系统检测软件可以更清楚地观察、研究、调整计算机内部的硬件、软件运行环境,这是超越使用手册式学习的信息技术科学角度的学习。

其次是教学方式要变革,态度来源于用事实说话,让学生认同课程、认同教师、认同科学技术的方式正是让他们自己去证明、去感受、去创造。认同感的基本需求是“真实”,这是最大的科学原则。我们教师也不要瞎吹,学了电脑多好,用了什么软件会成绩提高多快,这些非理性的商业夸张会在毁掉产品本身的同时毁坏学生的科学认同感。技术就是工具,科学就是规律,不能神化,而是要辩证应用与开发。例如,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络学习方式,而不是统一要求看微课、用在线课程。学生在非强制下有需求了,会主动认同微课、寻找在线课程。

良好的态度来自于民主式的科学认同感,因此形成最重要的科学精神。

技术与德育整合教育的线索与方法基准权衡以上从内容和方式的角度分类对国家的法律规章、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个人的认识态度进行了思考,当然涉及技术的德育内容还有很多,以上仅是举例。目前,国家课程越来越提倡学科的整合教育,那将有更多有关哲学教育、美学教育、劳动教育等元素与技术教育相结合。面对可能繁杂的德育任务,我们需要厘清属于技术教育领域的德育线索与方法,并且要有基本的准则权衡,在内容、方向和时间上有所权重。

技术中德育教育的核心问题,仍然是以“科学精神”的认同感培养为根本。不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我们是要运用科学技术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而非反科学;科学技术一定会不断发展,不存在万能的科学技术。拥有科学的精神与意识,真正实践“实事求是”,一切“公共契约”、“自律”和“态度”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为我们需要科学地面对世界、创造未来。

技术中德育教育的核心方式仍然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脱离课本的束缚,破除网络的瓶颈,把技术运用到生活中去,不论是物联网、创客还是微课,都仅仅是知识的载体与技术运用的方式,需要借鉴这些载体与方式去实践。甚至是平凡技术的应用,比如利用信息采集技术,完整记录、拍摄一种植物或动物的生长,运用信息搜索、交流技术探索动植物生长中的问题与规律,形成很有成就感的认知收获,那么不用说教的一种德育的生成,就更自然、更有力量地成功了。

第4篇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走过了漫长的过程,随着对其认识程度的加深,在诊断和治疗上也越来越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休克分为很多种类型,近年来,有学者把各种原因引起的外周血管扩张、低外周血管阻力所导致的休克称为血管舒张性休克。本文主要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1 血管舒张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2 血管加压素在治疗中的应用

    一 血管舒张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1 血管舒张性休克的病因

    1.1 感染是血管舒张性休克最常见的原因[1],在美国每年有20 万因感染而导致血管舒张性休克的病人。

    2.2 氮和一氧化碳中毒[2,3]

    2.3 各种原因所致严重休克的晚期

    2.4 严重心衰用左心辅助装置[4]

    2.5 长时间体外循环[5]

    2.6 糖尿病病人服用二甲双胍导致严重乳酸酸中毒后

    2.7 某些线立体疾病、氰化物中毒[6,7]

    2 血管舒张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在血管舒张性休克病人的血浆中,儿茶酚胺含量增加[8],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9]。这说明血管舒张和低血压的原因是血管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失调。由于感染中毒性休克在临床中的普遍性、重要性,人们对它研究的最多,虽然不同原因导致的血管舒张性休克可能有不同的机制,如CO 中毒引起的舒张性休克不仅有组织缺氧而且同时有鸟甘酸环化酶的激活 [10]。但血管舒张性休克的发生机制仍有其共性,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a 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ATP敏感K 通道的激活和开放 b NO 合成的增加 c 血浆中血管加压素的减少。

    2.1 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ATP敏感K 通道的激活

    足够的血管收缩需要血管紧张素Ⅱ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体液因子结合并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受体,通过第二信使增加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一是细胞内贮存钙离子的释放,二是细胞外钙离子通过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内流。在高浓度状态下,钙离子与调钙蛋白形成复合体,复合体激活磷酸肌酸激酶调节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的肌球蛋白浓度增加,血管平滑肌收缩。相反,血管扩张剂心房钠肽素和一氧化氮激活肌球蛋白磷酸酯酶,使肌球蛋白去磷酸化引起血管平滑肌的舒张[11]。

    最近的研究发现,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在调节血管张力的作用上起着关键的作用。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静息电位在-30至-60mV之间,细胞膜的去极化使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细胞浆内钙离子浓度增加,血管收缩[12]。相反,细胞膜的超级化使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关闭,细胞浆内钙离子浓度减少,血管舒张。另外,持续的血管收缩需要细胞外钙离子进入细胞内,细胞膜超级化可阻止血管的收缩,在各种不同的离子通道中,钾离子通道对细胞膜静息电位影响最大,目前已知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有四种钾离子通道[13],其中对ATP敏感钾通道的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

    ATP敏感钾通道的开放导致细胞内钾离子外流,细胞膜超级化,阻止细胞外钙离子的内流。这是二氮嗪等ATP敏感钾通道激动剂能够抑制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II 所致的血管收缩的原因。

    正常生理状态下ATP敏感钾通道是关闭的,在组织中毒、细胞缺氧的情况下,细胞内ATP、氢离子、乳酸浓度增加,激活ATP敏感钾通道,血管舒张[14]。在感染中毒、内毒素血症、出血性和心源性休克晚期都有可能因ATP敏感钾通道的激活出现血管舒张性休克。

    体内一些神经体液因子如心房钠肽素、腺苷等也能激活ATP敏感钾通道,感染性休克、出血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时血浆内此类因子明显增加[15],另外血浆内NO的增加通过cGMP激活ATP敏感钾通道[16]。

    2.2 NO 合成的增加

    NO 即血管内皮细胞舒张因子,不仅能导致低血压而且使机体对缩血管药产生耐药性。在感染中毒性休克病人的血浆中,NO的浓度明显增加[17],感染中毒性休克、出血性休克失代偿期NO 诱导型合成酶过度表达,这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中表现尤为明显,目前 NO 诱导型合成酶的表达机制不十分清楚,可能跟L-6、 L-1、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有关[18,19]。NO 合成酶抑制剂可以使感染中毒性休克和出血性休克失代偿期病人血压升高 [20,21]。

    在血管舒张性休克的病人,NO 可能是激活了肌球蛋白磷酸酯酶。另外,它能激活钙敏感钾通道[22]。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上的受体,钙离子大量内流,血管收缩。同时,钙敏感钾通道开放,细胞膜超级化。防止血管平滑肌过度收缩。NO 通过两种机制激活钙敏感钾通道:1 直接使通道亚硝基化 2 激活 cGMP 依赖蛋白激酶。

    2.3 血管加压素的减少

    血管加压素的作用主要是调节体内水平衡,同时参与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调节,在压力感受器调控下分泌,收缩血管平滑肌,肾脏集合管调节血管加压素的浓度范围在1-7pg/ml 之间,在高浓度的情况下(10-200pg/ml)才能发挥缩血管效应。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管加压素对动脉血压的调控作用很小。但在低血压状态,如出血或感染中毒性休克时[23,24],垂体后叶大量分泌血管加压素,血浆浓度明显增加,在休克初始阶段,血管加压素与其它缩血管物质一起维持血压,随着休克的进一步恶化,最初在血浆中的高浓度的血管加压素逐渐减少 [25,26],在狗的出血性休克的的研究中发现,休克初期血管加压素平均血浆浓度超过300pg/ml,而正常情况下为5pg/ml ,在持续一个小时的低血压状态后,血管加压素浓度下降到28pg/ml。同样,在在感染中毒性休克[27]、出血性休克晚期,在体外循环手术和安装左心辅助装置后引起的血管舒张性休克的病人[28],其血浆中的血管加压素浓度比休克初期都有下降。

    二 血管加压素在治疗中的应用

    血管加压素用于治疗尿崩症已超过半个世纪,但它在心血管方面的作用一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最近,血管加压素的抗休克作用及它对心跳骤停的治疗作用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

    1 血管加压素的合成和释放

    血管加压素是一种九肽,在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巨细胞神经原合成。它的生成依赖于血管加压素染色体的转录。在机体血浆高渗状态、低血压和低血容量时,巨细胞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钙离子内流,导致血管加压素神经内分泌颗粒的释放。酸中毒、疼痛、组织缺氧、高碳酸血症和呕吐也能刺激血管加压素的合成和释放[29]。

    血管加压素的贮存够数天的消耗,长时间的休克状态可使血管加压素耗竭。无论是动物或者人类在休克初期血中血管加压素显着上升,但随着休克状态的持续,血中血管加压素的浓度明显减少。其原因可能有三,首先是神经垂体贮存的血管加压素的耗竭,其次是自主神经调节失常或是高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对血管加压素释放的抑制[30,31],最后是NO 抑制血管加压素的合成[32]。

    抗利尿激素在肝脏和肾脏被迅速代谢,其半衰期为10—35 分钟[33]。在夜间,人的血管加压素水平在0.5—5pg/ml[34,35],脱水状态下,血浆晶体渗透压上升,血管加压素可达到 10pg/ml[36],急性休克状态下,最高可升至1000pg/ml[37-39]。在长时间的感染中毒性休克时,血管加压素可下降到3.1pg/ml[27]。

    2 血管加压素在感染中毒性休克病人的应用

    1997 年,Landry[40]首先提出感染中毒性休克病人的低血压状态是由于血浆中血管加压素的浓度减少引起的,并指出外源性血管加压素的应用有可能对休克病人带来益处。1999 年,Malay[41]在一项小样本安慰剂对照研究中证实,外源性血管加压素的应用能增加感染中毒引起的血管舒张性休克病人的动脉血压和外周血管阻力。基于以上最初的研究,近年来对于血管加压素的应用又有了很多的临床研究。

    Tsuneyoshi[42]在一个包括16 个病人的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中发现,对于高浓度儿茶酚胺呈低反应性的感染中毒血管舒张性休克的病人,静脉持续输注0.04U/min的血管加压素,明显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尿量。与此同时,血浆中的心钠素、醛固酮、血管紧张素II、和肾素的浓度前后没有变化。

    Holmes[43]在50 例感染中毒性休克病人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输注(0.01-0.6U/min)平均0.05U/min的血管加压素,可使病人的平均动脉压上升18%,尿量增加79%,同时明显减少儿茶酚胺的用量,而肺动脉收缩压没有变化,心脏指数下降。

    Dunser[44]在60 例血管舒张性休克病人(其中感染中毒35,体外循环术后25)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持续输注血管加压素(平均时间31 小时,剂量4-6U/h)。使平均动脉压上升 29%,外周血管阻力上升56%,同时心率下降24%,肺动脉平均压下降11%。而病人对去甲肾上腺素的需求明显下降。

    Brien[45]应用长效血管加压素1-2mg 单剂量注射,可使血管舒张性休克病人的血压明显增加并维持5 个小时左右。

    3 体外循环术后血管舒张性休克病人的应用

    从1997 年,血管加压素用于心脏术后和左心辅助装置术后血管舒张性休克开始有了报道,Morales[46]回顾性研究了50 例心脏术后血管舒张性休克的病人,2-6U/min的血管加压素不仅能提高病人的平均动脉压和外周血管阻力,减慢病人的心率,同时能明显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应用剂量(从11.7 减至7.9ug/min)。在Dünser[47]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报道。

    4 副作用

    除了可以减少心输出量,血管加压素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肢端缺血,当输注速度>10u/h 长时间输注后,可导致与心输出量不匹配的的肢端缺血[46]。还有报道外周输注血管加压素后,引起皮肤坏死的个例[48]。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发现[49],63 例严重血管舒张性休克的病人在应用血管加压素后,30%发生了皮肤损伤,并且发现皮肤损伤的发生和血管加压素的应用时间和剂量没有明显的关系。最近研究发现,血管加压素的应用可引起胃的局部Pco2 上升,提示胃肠缺血的存在[50,51]。还有研究表明,血管加压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联合应用与单独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相比,能减少胃肠缺血的发生[49] 。

第5篇

1血管舒张性休克的病因

1.1感染是血管舒张性休克最常见的原因[1],在美国每年有20万因感染而导致血管舒张性休克的病人。

2.2氮和一氧化碳中毒[2,3]

2.3各种原因所致严重休克的晚期

2.4严重心衰用左心辅助装置[4]

2.5长时间体外循环[5]

2.6糖尿病病人服用二甲双胍导致严重乳酸酸中毒后

2.7某些线立体疾病、氰化物中毒[6,7]

2血管舒张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在血管舒张性休克病人的血浆中,儿茶酚胺含量增加[8],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9]。这说明血管舒张和低血压的原因是血管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失调。由于感染中毒性休克在临床中的普遍性、重要性,人们对它研究的最多,虽然不同原因导致的血管舒张性休克可能有不同的机制,如CO中毒引起的舒张性休克不仅有组织缺氧而且同时有鸟甘酸环化酶的激活[10]。但血管舒张性休克的发生机制仍有其共性,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a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ATP敏感K通道的激活和开放bNO合成的增加c血浆中血管加压素的减少。

2.1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ATP敏感K通道的激活

足够的血管收缩需要血管紧张素Ⅱ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体液因子结合并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受体,通过第二信使增加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一是细胞内贮存钙离子的释放,二是细胞外钙离子通过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内流。在高浓度状态下,钙离子与调钙蛋白形成复合体,复合体激活磷酸肌酸激酶调节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的肌球蛋白浓度增加,血管平滑肌收缩。相反,血管扩张剂心房钠肽素和一氧化氮激活肌球蛋白磷酸酯酶,使肌球蛋白去磷酸化引起血管平滑肌的舒张[11]。

最近的研究发现,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在调节血管张力的作用上起着关键的作用。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静息电位在-30至-60mV之间,细胞膜的去极化使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细胞浆内钙离子浓度增加,血管收缩[12]。相反,细胞膜的超级化使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关闭,细胞浆内钙离子浓度减少,血管舒张。另外,持续的血管收缩需要细胞外钙离子进入细胞内,细胞膜超级化可阻止血管的收缩,在各种不同的离子通道中,钾离子通道对细胞膜静息电位影响最大,目前已知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有四种钾离子通道[13],其中对ATP敏感钾通道的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

ATP敏感钾通道的开放导致细胞内钾离子外流,细胞膜超级化,阻止细胞外钙离子的内流。这是二氮嗪等ATP敏感钾通道激动剂能够抑制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II所致的血管收缩的原因。

正常生理状态下ATP敏感钾通道是关闭的,在组织中毒、细胞缺氧的情况下,细胞内ATP、氢离子、乳酸浓度增加,激活ATP敏感钾通道,血管舒张[14]。在感染中毒、内毒素血症、出血性和心源性休克晚期都有可能因ATP敏感钾通道的激活出现血管舒张性休克。

体内一些神经体液因子如心房钠肽素、腺苷等也能激活ATP敏感钾通道,感染性休克、出血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时血浆内此类因子明显增加[15],另外血浆内NO的增加通过cGMP激活ATP敏感钾通道[16]。

2.2NO合成的增加

NO即血管内皮细胞舒张因子,不仅能导致低血压而且使机体对缩血管药产生耐药性。在感染中毒性休克病人的血浆中,NO的浓度明显增加[17],感染中毒性休克、出血性休克失代偿期NO诱导型合成酶过度表达,这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中表现尤为明显,目前NO诱导型合成酶的表达机制不十分清楚,可能跟L-6、L-1、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有关[18,19]。NO合成酶抑制剂可以使感染中毒性休克和出血性休克失代偿期病人血压升高[20,21]。

在血管舒张性休克的病人,NO可能是激活了肌球蛋白磷酸酯酶。另外,它能激活钙敏感钾通道[22]。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上的受体,钙离子大量内流,血管收缩。同时,钙敏感钾通道开放,细胞膜超级化。防止血管平滑肌过度收缩。NO通过两种机制激活钙敏感钾通道:1直接使通道亚硝基化2激活cGMP依赖蛋白激酶。

2.3血管加压素的减少

血管加压素的作用主要是调节体内水平衡,同时参与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调节,在压力感受器调控下分泌,收缩血管平滑肌,肾脏集合管调节血管加压素的浓度范围在1-7pg/ml之间,在高浓度的情况下(10-200pg/ml)才能发挥缩血管效应。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管加压素对动脉血压的调控作用很小。但在低血压状态,如出血或感染中毒性休克时[23,24],垂体后叶大量分泌血管加压素,血浆浓度明显增加,在休克初始阶段,血管加压素与其它缩血管物质一起维持血压,随着休克的进一步恶化,最初在血浆中的高浓度的血管加压素逐渐减少[25,26],在狗的出血性休克的的研究中发现,休克初期血管加压素平均血浆浓度超过300pg/ml,而正常情况下为5pg/ml,在持续一个小时的低血压状态后,血管加压素浓度下降到28pg/ml。同样,在在感染中毒性休克[27]、出血性休克晚期,在体外循环手术和安装左心辅助装置后引起的血管舒张性休克的病人[28],其血浆中的血管加压素浓度比休克初期都有下降。

二血管加压素在治疗中的应用

血管加压素用于治疗尿崩症已超过半个世纪,但它在心血管方面的作用一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最近,血管加压素的抗休克作用及它对心跳骤停的治疗作用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

1血管加压素的合成和释放

血管加压素是一种九肽,在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巨细胞神经原合成。它的生成依赖于血管加压素染色体的转录。在机体血浆高渗状态、低血压和低血容量时,巨细胞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钙离子内流,导致血管加压素神经内分泌颗粒的释放。酸中毒、疼痛、组织缺氧、高碳酸血症和呕吐也能刺激血管加压素的合成和释放[29]。

血管加压素的贮存够数天的消耗,长时间的休克状态可使血管加压素耗竭。无论是动物或者人类在休克初期血中血管加压素显着上升,但随着休克状态的持续,血中血管加压素的浓度明显减少。其原因可能有三,首先是神经垂体贮存的血管加压素的耗竭,其次是自主神经调节失常或是高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对血管加压素释放的抑制[30,31],最后是NO抑制血管加压素的合成[32]。

抗利尿激素在肝脏和肾脏被迅速代谢,其半衰期为10—35分钟[33]。在夜间,人的血管加压素水平在0.5—5pg/ml[34,35],脱水状态下,血浆晶体渗透压上升,血管加压素可达到10pg/ml[36],急性休克状态下,最高可升至1000pg/ml[37-39]。在长时间的感染中毒性休克时,血管加压素可下降到3.1pg/ml[27]。

2血管加压素在感染中毒性休克病人的应用

1997年,Landry[40]首先提出感染中毒性休克病人的低血压状态是由于血浆中血管加压素的浓度减少引起的,并指出外源性血管加压素的应用有可能对休克病人带来益处。1999年,Malay[41]在一项小样本安慰剂对照研究中证实,外源性血管加压素的应用能增加感染中毒引起的血管舒张性休克病人的动脉血压和外周血管阻力。基于以上最初的研究,近年来对于血管加压素的应用又有了很多的临床研究。

Tsuneyoshi[42]在一个包括16个病人的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中发现,对于高浓度儿茶酚胺呈低反应性的感染中毒血管舒张性休克的病人,静脉持续输注0.04U/min的血管加压素,明显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尿量。与此同时,血浆中的心钠素、醛固酮、血管紧张素II、和肾素的浓度前后没有变化。

Holmes[43]在50例感染中毒性休克病人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输注(0.01-0.6U/min)平均0.05U/min的血管加压素,可使病人的平均动脉压上升18%,尿量增加79%,同时明显减少儿茶酚胺的用量,而肺动脉收缩压没有变化,心脏指数下降。

Dunser[44]在60例血管舒张性休克病人(其中感染中毒35,体外循环术后25)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持续输注血管加压素(平均时间31小时,剂量4-6U/h)。使平均动脉压上升29%,外周血管阻力上升56%,同时心率下降24%,肺动脉平均压下降11%。而病人对去甲肾上腺素的需求明显下降。

Brien[45]应用长效血管加压素1-2mg单剂量注射,可使血管舒张性休克病人的血压明显增加并维持5个小时左右。

3体外循环术后血管舒张性休克病人的应用

从1997年,血管加压素用于心脏术后和左心辅助装置术后血管舒张性休克开始有了报道,Morales[46]回顾性研究了50例心脏术后血管舒张性休克的病人,2-6U/min的血管加压素不仅能提高病人的平均动脉压和外周血管阻力,减慢病人的心率,同时能明显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应用剂量(从11.7减至7.9ug/min)。在Dünser[47]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报道。

4副作用

除了可以减少心输出量,血管加压素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肢端缺血,当输注速度>10u/h长时间输注后,可导致与心输出量不匹配的的肢端缺血[46]。还有报道外周输注血管加压素后,引起皮肤坏死的个例[48]。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发现[49],63例严重血管舒张性休克的病人在应用血管加压素后,30%发生了皮肤损伤,并且发现皮肤损伤的发生和血管加压素的应用时间和剂量没有明显的关系。最近研究发现,血管加压素的应用可引起胃的局部Pco2上升,提示胃肠缺血的存在[50,51]。还有研究表明,血管加压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联合应用与单独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相比,能减少胃肠缺血的发生[49]。

第6篇

现状一:“信息技术课”等同于“计算机课”

走进校园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手中拿着信息技术书,嘴里却高喊着:“走,上计算机课喽!”学校同事习惯于把信息技术教师称为“计算机老师”。由此可见,在学生和同行眼中,信息技术只是计算机的代名词,把计算机课改成信息技术课如同新瓶装旧酒。

在信息技术教师眼中,信息技术课是不是等同于计算机课呢?在下校调研和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对于教材中介绍软件的那些课时的热情非常高,备课时会将软件的功能一挖再挖,在教材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拔高要求,但对于一些涉及学科基础概念的课时却不太重视,有的教师甚至直接跳过。这种把信息技术课上成了计算机培训课的现象比比皆是。

现状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已成为“三维目标”中的短板

在课堂上,教师过分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分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略对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产生一种定式,针对每节课设计一个任务驱动,讲解新知识点时,首先由教师进行演示操作,然后学生进行练习,针对学生操作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再进行答疑演示,最后通过师评、互评等方法对学生这节课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知不觉地回到技术体系的操作层面上,技能教学变成了课堂主角。虽然教师备课时制定了三维目标,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都已形同虚设,实实在在落实的只有“知识与技能”目标。久而久之,学生认为上信息技术课的根本目的就是学习使用各类软件。

现状三:忽视了差异性

我国地域广博,地区文化差异较大。信息技术教育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部分农村学校的电脑硬件配置比较低,在很多农村完小是两名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上课,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容量和学生的练习质量。学生从小缺少良好的现代信息文化氛围,信息文化资本先天缺失。在教育教学中,无视地区差异,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导致课堂教学目标虚化。

处于同一地区的学生,受认知因素和原有基础知识技能的影响,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上也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无视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采用“齐步走”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能力较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较弱的学生“吃不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做出相应调整。

三维目标齐头并进,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提出的学科目标,它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知识与技能”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我们的教学缺少任何一个维度的目标,学生都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在备课中挖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它自己的学科思想。在备课分析教材时,我们要认真把教材中隐含的固有的育人内容和因素挖掘出来,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让学生体验到、感受到,从而获得价值认同。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作为教材的处理者和课堂的主导者,在教学中要十分注重自己的导向性,因为我们在课堂中引用的案例、素材,以及范例作品的选题,无不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

在评价中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时,我们要从三个维度去检验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对“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渐渐地,学生就会忽视自己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只有教师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学生才会认识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已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领域。

构建“生活”常态化课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教育即生活。教育倘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技术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和学校,割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那学生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信息技术的作用,就无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教师要树立一种“生活”课堂常态化的意识,在教学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在讲解新知识时,我们要努力寻找它们在生活中的原形,善于借助生活类比,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设置任务时,我们要植根于社会生活与实践,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思想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课堂教学只有从生活出发,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植根于生活,才能具有厚重的生命力,只有贴近生活,才能启发学生走出“学习”这个狭隘的范围,走进“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

立足活动,延伸课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经常听到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只会模仿,越来越缺乏创新意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锻炼他们的创新技能呢?笔者认为,立足课堂,开展活动,让实践活动成为课堂的延伸,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课时对他们来说远远不能满足。因此在校园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活动,让学生将学习兴趣持续延伸到课外,学生会体会到更多的快乐,也更乐于探究,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教材中介绍的只是一小部分。课外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活动,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难度上的提升。在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一完整的探究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探究能力,并积累了一些探究方法,扩展了思维广度,创新的火花在活动中不断绽放。

重视校本教材开发,展示学生个性特长

校本教材是由学校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发的教材。通过自主开发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问题,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引入地方特色资源。在编写教材时,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人物、重要事件、建筑物、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等都可以成为教材编写的资源。例如,学校毗邻西溪湿地,西溪的历史、文化、风景就可以作为特色资源引入校本课程。学校附近的交通堵塞、垃圾处理等问题,都可以引入校本教材,成为学生研究问题的切入点,成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技能,制作电脑作品的资源。有了这些熟悉资源的介入,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就会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这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也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补充统编教材的空白点。由于信息技术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统编教材在编写时不可能面面俱到,会留有很多空白点。教师可以结合本校学生的兴趣点或该地区竞赛的项目,有目标地选择部分内容作为校本教材。

第7篇

>> 人文社科期刊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方法与指标分析 现行学术期刊评价模式的利弊分析及新评价指标的介入 学术期刊JIF评价指标的优势及其应用前景 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分类研究 旅游国际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及其评价研究 期刊评价中的关键指标评析及相关性研究 营运资本管理策略激进度与策略绩效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诚信视角的学术期刊评价模型研究 学术期刊的质量与创新评价 创业精神与相关经济指标的相关性实证研究 组合评价和复合评价模型在学术期刊评价优越性的实证研究 动脉僵硬度与动态血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高校学生身体成分与体质健康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改善学术期刊编委审稿不及时现象的几点建议 学术评价、学术期刊与诚信制度 探析高校的科研投入与产出和政府企业之间的相关性 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完善及思考 对“中国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建设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要点[EB/OL].[2015-12-30]..

[4]科学网.科研评价指标功与过[EB/OL].[2015-11-05].http:///news/sub26.aspx?id=2281.

[5]王磊.推动高校学术评价体系改革[EB/OL].[2016-01-02].http:///jyx/jyx_jyqy/201512/t20151201_2721348.shtml.

[6]陈军.科研评价改革关键在人[EB/OL].[2016-01-26].http:///zx/201601/t20160112_2822012.shtml.

[7]朱少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征及其对学术评价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5): 68-71.

[8]蔡言厚,杨华.论被引频次评价的适应性、局限性和不合理性[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5): 59-62.

[9]MARTIN B R,IRVINE J.Assessing basic research: Some partial indicators of scientific progress in radio astronomy[J].Research Policy,1983,12(2): 61-90.

[10]BRAUN T,DI SPATONYI I.The counting of core journal gatekeepers as science indicators really counts.The scientific scope of action and strength of nations[J].Scientometrics,2005,62(3): 297-319.

[11]CHAN K C,FOK R C W.Membership on editorial boards and finance department rankings[J].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2003,26(3): 405-420.

[12]KAUFMAN G G.Rankings of finance department by faculty representation on editorial boards of professional journal: A note[J].Journal of Finance,1984,39(4): 1189-1195.

[13]URBANCIC F R.Faculty representation of the editorial boards of leading marketing journals: An update of marketing department[J].Marketing Education Review,2005,15(2): 61-69.

[14]FREY B S,ROST K.Do rankings reflect research quality?[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2010,13(1): 1-38.

[15]GIBBONS J D,FISH M.Rankings of economics faculties and representation on editorial boards of top journals[J].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1991,22(4): 361-366.

[16]BURGESS T F,SHAW N E.Editorial board membership of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journals: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tudy of the financial times 40[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21(3): 627-648.

[17]MUSAMBIRA G W,HASTINGS S O.Editorial board membership as scholarly productivity: An analysis of selected ica and nca journals 1997-2006[J].Review of Communication,2008,8(4): 356-373.

[18]LAW R,LEUNG R,BUHALIS D.An analysis of academic leadership i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journals[J].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Research,2010,34(4): 455-477.

[19]王d.国际学术期刊“把门人”视角下的大学学科评价研究――以计算机学科国际1573所大学为例[J].情报杂志,2015,34(1): 83-87,99.

[20]DANELL R.Can the quality of scientific work be predicted using information on the author’s track record?[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62(1): 50-60.

[21]KOENKER R,BASSETT G.Regression quantiles[J].Econometrica,1978,46(1): 33-50.

[22]俞立平,隆新文,武夷山.不同水平特征因子与文献计量指标的关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0): 23-27.

[23]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期刊影响因子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6): 145-149.

[24]BAKKER P,RIGTER H.Editors of medical journals: Who and from where[J].Scientometrics,1985,7(1): 11-22.

[25]BRAUN T,DI SPATONYI I.Gatekeeper index versus impact factor of science journals[J].Scientometrics,2007,71(3): 541-543.

[26]VALLE M,SCHULTZ K.The etiology of toptier publications in management[J].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2011,16(3): 220-237.

[27]WILLETT P.The characteristics of journal editorial board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Content Development & Technology,2013,3(1): 5-17.

第8篇

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二甲双胍;急性冠脉综合征;支架血栓;晚期;极晚期

当前,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杀手仍是心脑血管疾病,随着冠脉介入治疗的普遍开展,使得更多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了冠脉支架置入术,使冠脉血管重建,降低再住院率、死亡率,改善预后。但冠脉置入支架后患者就安全了么,介入术后医生更关注担心的是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内血栓形成一旦发生随时可能夺取患者的生命。下面就我院自2008年~2015年之间明确诊断支架血栓形成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为本院2008年1月~2015年1月住院资料较完整的接受支架治疗的ACS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共87例,均植入1~3枚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Firebird支架),心功能稳定,术后30d~2年再发胸闷、胸痛入院及无症状复查冠脉造影明确支架内血栓患者共计15例。晚期支架血栓10例,极晚期支架血栓5例。随访常规治疗43例为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13例,年龄39~80岁,平均年龄59岁。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治疗,为观察组44例,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11.0)岁,随访日期(24.0)个月。

1.2诊断标准 支架血栓形成分类遵循美国学术研究协会分类标准:明确的支架血栓-造影或病理证实的支架内血栓闭塞;极有可能的支架血栓-支架植入术后30d内发生的无法解释的死亡或支架植入术后任何时间发生的支架植入血管供血区域的心肌梗死;可能的支架血栓-支架植入术30d后发生的难以解释的死亡;急性支架血栓-介入术中或24h内;亚急性支架血栓-介入术后24h~30d内;晚期支架血栓-介入术后30d~1年;极晚期支架血栓-介入术后1年以上[1]。

2 治疗

2.1基础治疗 对照组及观察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不吸烟或已戒烟,严格做到冠心病的二级预防。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化血红蛋白6.5%~7%。

2.2干预方法 观察组加用盐酸二甲双胍片(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0561,0.25g*48片*1盒 )口服0.25g 2次/d。

2.3检测指标 入选患者均由美国GE公司的INOVA2000血管造影机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脉支架植入术后30d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支架内血栓形成,本研究所使用冠脉血管造影机。

2.4 手术过程和抗血小板治疗 所有介入操作均按照目前标准指南进行。术后由术者决定是否应用血小板IIb/IIIa受体拮抗剂,术前给予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600mg负荷剂量,然后氯吡格雷75mg/d、术后持续6~15个月,术后常规给予阿司匹林300mg/d持续1w后改为100mg/d,此后长期服用,术后继续使用低分子肝素5~7d,长期服用常规剂量的他汀类调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2]。

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应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

4 结果

患者年龄、性别在对照组及观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用二甲双胍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发生晚期极晚期支架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见表2。

5讨论

心血管医生目前谈论最多的就是支架内血栓,最棘手的仍旧是支架血栓,同道们都很好的研究和总结了支架血栓形成的因素,支架血栓形成与患者基础疾病、病变特点、支架类型、操作技巧、抗栓治疗、患者依从性等诸多因素有关[4]。介入医生在努力研究手术方法、操作技巧的同时,用好药物是基石是持久战。大家都知道防治支架内血栓关键:持续有效的抗血小板[5]、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冠脉介入指南2007年更新版推荐(I类,证据水平B级 )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如无出血风险氯吡格雷应至少服用1年,其中某些患者存在对氯吡格雷药物抵抗或过敏,需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或替换[6]。我们在很好的指导和督促介入术后患者用药,但仍有支架血栓发生,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的介入术后患者。本研究分析了二甲双胍的非降糖作用、心血管保护方面的作用。二甲双胍对心脏保护性作用机制体现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脂代谢、改善高凝状态、改善内皮功能[7]。冠脉介入术后患者服用二甲双胍的治疗时间延长发生支架血栓几率呈下降趋势,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一线首选药物,其具有可靠地短期和长期降糖疗效。二甲双胍是目前唯一被糖尿病指南推荐为有明确心血管获益证据的降糖药物[8]。通过对我院小样本的支架患者加用二甲双胍治疗的随访观察对预防支架血栓有一定疗效。但仍需在以后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进一步评价二甲双胍在降低支架血栓方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Cutlip DE,Windecker S,Mehran R,et al.Clinical end points in coronary stent trials:a case for standardized definitions[J].Circlation,2007,115:2344-2351.

[2]韩雅玲,梁明,荆全民,等.52例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介入治疗[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6,34(11):977-978.

[3]张丽,蒋廷波.影响支架内血栓形成因素的临床研究[J].临床荟萃,2009,24(2):142-143.

[4] Siller-Matula C,Francesconi M,Dechant C. The net clinical benefit of personalized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Clinical science(London,England:1979),2015,128(2):121-130.

[5] Gurbel PA,DiChiara J,Tantry US.Antiplatelet therapy after implantation of drug-eluting stents:duration,resistance,alternatives,and management of surgical patiens[J].Am J Cardiol,2007,100:18M-25M.

[6] Luscher TF,Steffel J,Eberli FR,et al.Drug-eluting stent and coronary thrombosis:biological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Circulation,2007,115:1051-1058.

[7] 赵丽英.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采用二甲双胍治疗降低心血管事件及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33):128-129.

[8] Sanon S,Patel R,Eshelbrenner C.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perspectives of an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ist[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2,110(9 Supl):13B-23B.

[9] Van Veen JJ,Makris M.Management of peri-operative anti-thrombotic therapy[J].Ansesthesia,2015,70 Suppl 158-67,e21-3.

[10] Kern MJ.Thinking about stent thrombosis:how does angiographic flow relate to outcome?[J].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cardiac Angiography &Interventions,2015,85(1):23-24.

[11] Rubboli A,Faxon DP,Juhani Airaksinen KE,SchlitA.The optim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on oral anticoagulation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stenting.The 10th Anniversary overview[J].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2014,112(6):1080-1087.

第9篇

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高职教育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对此,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从市场需求出发,立足高职生成长特点,不断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明确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

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学院首先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当地旅游产业进行调研,明确了该专业的教学定位是培养旅游企业、事业单位一线基层管理人员,而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人员分工、组建团队、项目实施、员工激励、绩效考核等基本意识和素质。

与此同时,学院教改人员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了自我诊断,发现了许多弊端。例如,“我说你听,我考你答,我罚你受”这种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容易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鸿沟。在该模式下,学生被简单地当成一个“真空的容器”,教师则一味地用知识去填充。由于学生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注意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当教师的声音单调乏味时,更容易感到厌倦,这种“一次准备、多次重复”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能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而对学生的知识考核,由于缺乏过程跟踪考核与评价,缺乏实践演练,更是让学生养成了“临时抱佛脚”的陋习,从而造成“学一门、丢一门”的结局。

为此,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中,尝试引入企业管理思维,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定位,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在进一步调研后发现,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与关键环节,专业核心课程则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为攻克教改中的重点和难点,学院旅游管理省级特色专业携手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厂中校”――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校区,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共同以订单培养的方式拓展办学空间,校企共同确定将“公关与礼仪”这门课程确定为乌镇订单班的特色课程,实施旅游人才的标志化培养战略,并以此为抓手,共同打造乌镇特色精品旅游人才,为学院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多筹并举促教改

在教学改革中,学院领导意识到,只有真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热情,才能助力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为此,学院积极启发教师实施教学改革的创新思维,帮助他们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把整个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之前了解熟悉每门课程的知识点,使他们能够对下一步的学习内容和脉络有个初步的了解。

组建学习团队,实施项目管理。事先告知学生学习的内容,接下来就是告知如何组织教学,并告知组建学习团队时需要考虑成员的性别组成、特长组成、兴趣爱好、人员分工以及性格倾向,团队的组成结构及合理搭配、有序的组合都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成绩。由学生按照兴趣组合的方式自由组成以7~8名成员为一组的学习团队小组,按照学习团队分组就座,由组长担任项目负责人,充分挖掘每个成员的特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明确成绩考核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考核量表。能否制定合理的考核量表和评价方式是决定能否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能否控制好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针对以往的教学中通常是教师制定考核标准来考核学生的做法,学院在制定新型成绩评定标准时,要求教师首先启发学生去回答5个W,即谁来考核,考核谁,考核的内容,怎么考核,怎么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启发学生启动管理思维。由学生根据项目的不同,制定出考核个人业绩的量表、考核团队的量表、考核实际成效的不同量表。自行制定考核量表,这样就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了全面的过程动态自主管理。

按照能力渐次提高的思路,组织开展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学院要求,要以学生个人能力训练为主,培养他们收集信息的能力、PPT制作能力和讲解能力。同时,以团队能力训练为主,培养团队协调、沟通能力,合作和分工意识。比如,在讲授“公关与礼仪”课程时,教师以学院承担的西塘景区委托项目――《西塘景区游客满意度调查》为案例,指导学生分组制作调查问卷、开展调研、汇总和整理数据、进行形象差距分析并撰写调查分析报告,将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教改成果育新知

经过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同时也让教师对高职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信息无处不在,教师适当的引导,恰当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撷取珍宝,学生展示的作品往往超出了教师的意料和想象。

很快,尝到了教改甜头的教师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原来我们的学生是如此的优秀!企业管理思维下的项目化教学促使学生不断发现自我,去发掘自身的学习潜力。学生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也是对自我再认识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之间绝对不是简单的居高临下的教与学的关系,师生之间完全可以互教互学。真正的教学相长不仅会打开彼此心灵的窗户,还对教师业务知识的提升、师德师风的建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平等和尊重是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师必须放低身段,放下架子,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平等的身份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自主创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愉悦和创造力,并自觉地接受教师的引导,学生开心了,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的学习和实践中去,并尝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教师对知识体系需进行宏观掌控。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看似轻松,似乎从满堂灌中金蝉脱壳,实则不然。将学生送到了讲台上,其实教师更需要做一个能掌控全局的幕后英雄,在宏观层面能做好部署和调控,具有居高临下的知识掌控智慧和能力;中观层面具有气氛控场能力;在微观层面上,又能洞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具有点石成金的点化技巧和功力。“如水善利万物,功成而不居”,默默地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完成一个个项目,让学生自豪地在台上展示自己,从而最大限度地唤醒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创造性,让他们既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又在快乐中自由自主地学习!

第10篇

【关键词】教科书 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1-0079-03

【Abstract】Textbook is one of the very important factors in education system.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mail polices of textbook management in some countries and regions, whice will give us some inspiration for Chinese textbook management.

【Key words】Textbook Management policy

作为重要的教育载体,教科书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在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教科书的管理问题,并通过多种措施和制度,确保教科书的质量,完善教科书的审查与选用。分析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教科书管理制度,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国际教科书管理制度的总体趋势,对于我国的教科书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教科书管理制度

1.美 国

美国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各州自己制定本州的标准。教科书一般由民间的出版社主要依据各州的课程标准和需求来决定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为取得尽可能大的市场份额,出版社在组织教科书编写时会主要依据几个大州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需求。

从教科书的评估和选用来看,美国没有全国性的教科书评审机构,教科书评估与选用依各州情况而定。在50个州中,有的由州一级教育机构来评估与选用教科书,有的则由各学区和学校自行决定。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有20多个州实行州级教科书审定制度。尽管程序各有不同,但总体包括审查和决策两个阶段。其中,首先由州课程委员会组织教师和各学科的专家成立审查小组,对教科书的社会内容、教育内容等进行审核,意见确定后,汇报给课程委员会,由课程委员会向州教育局推荐审定。同时,全州设立若干教科书展览中心,展出所有送审的教科书,征求公众对教科书的评价意见。在此基础上,课程委员会综合各方面意见,向州教育局提出选用建议,最后由州教育局决定选定的教科书推荐书目,供本州各学区选用。而在美国的其他州,教科书的评估与选用权限则下放到学区乃至学校,但也强调要先评审后购买。不少学区评审教科书时所依据的标准很细致,涉及教科书的内容结构是否符合课程要求及其科学性、时代性等,编写、设计的科学性,以及是否涉及种族、性别、文化等方面有关的争议问题,也要考虑价格等。只有通过评审的教科书才能被选用。在评审之前,各出版社须填写评估申请表格,并严格禁止把教科书直接卖给学校。对于那些已获得审查通过的教科书,如有人提出异议,则需重新评估。

从教科书供应来看,美国主要是实行教科书无偿出借制度,也有个别州部分无偿或有偿使用,这主要由各州根据情况自己决定或个别由学校决定。

2.英 国

自由选择制、自由发行制是英国教科书制度的特色。英国在历史上长期没有全国通行的课程和教学大纲,但有统一性阶段考试。因此,传统的教科书编著常常会受到统一性考试的试题或其出题要目的影响,选用则主要是由老师决定。在英国,教师一直享有比任何其他国家教师更大的在课程设置、教科书和教学方法选用等方面的自治权。

自1989年起,英国所有公立学校实行统一课程,取消了英国教师作为主要力量影响课程的传统自由,许多课程决策权收回中央政府,削弱了教师及地方教育当局在课程决策方面的权限,但具体到选用何种教科书来实施课程这个层面,权力仍然主要在学校,特别是教师。

在英国,教科书的选用实际上听凭各校的自由。在学校的管理规则中,规定其为校长的权限者居多,但校长并非因此就自行决定,他仍然会征询教师的意见。因此,英国中小学教科书的选用方法,各校仍有不同。根据相关调查,在中等学校中,大致由学科主任决定或负有较大的教科书决定权。至于小学则较为分歧,有的是校长具有主要权利,有的则由校长、教师协商决定。在英国,选用教科书问题似乎并不是特别重要。教科书在展览中心或教师中心展出,教师可以自由地研究。一旦选用后,教科书由学校订购,一次购入,各校根据本校财源的情况、学校的方针,决定新教科书的周转率,以及教科书选购的种类。教科书免费租借给学生使用,用完归还,寿命一般为5~6年。

3.法 国

法国有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但在国家一级上不设任何教科书评审和起草机构,不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没有中央级统一的教科书编写机构来协调教科书的编写、出版与审定,教科书的编写是由商业性出版社组织和约请社外作者来完成的。用法国教科书研究专家肖班的话说,“国家对其没有任何控制措施,在教科书出版之前、之中、之后都是如此”。更需注意的是,这样自由发展的教科书市场并没有和教育质量的保证之间发生冲突。

在法国,教师和家长都对教科书的选择有发言权,但教师起决定性作用。当一个年级有几个平等班并有两个以上相同任课教师时,学校会要求教师们协商选择教科书。当教师们对教科书选择出现意见不一致时,校长会责成学科教学小组根据学校获得的拨款数额和课程标准对教师选用的教科书把关,做出最终决定。一般而言,学校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有很大的选择自由与弹性。对于教科书的依靠程度也因人而异,原则上只要不偏离教学目标与整体教学理念,或国家意识形态即可自由发挥。为配合开放式的教科书使用原则,教师的教学与选择或评价教科书的能力颇为重视,因此教科书评价能力的培养一并列入国家教育规则中,即教科书的评价能力亦属于师资训练的基本能力之一。

法国教科书费用由国民教育部负责提供。对初级学校实行教科书免费供应制度。从1980年以后,初中的教科书也开始免费供应,但中学教科书免费的范围只限于一定科目。教科书一般4~5年更新一次。

4.德 国

德国是一个联邦国家,教科书由各州自行管理。各州对教科书的要求、审查、选用等都有明文的规定,教科书的出版和编写本身是自由的,但任何教科书都要符合州的教学大纲,要通过州文化教育部的核准后才可进入具体选用环节。

在德国,教科书的最终选择权也在教师,教师从州文化教育部提供的教科书目录中选择教科书。出版社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教师保持着密切联系。出版社营销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和教师接触,了解目前教师的需求,给教师介绍他们的教科书。例如在黑森州,依据州《学校法》的规定,学校内部的全校教师大会和专业教师会议掌握教科书选用的决定权。其中,前者决定选用教科书的基本原则,后者则负责做出有关选用各学科教科书的具体决定。具体地讲,在考虑财力及教学需要的条件下,由专业教师会议从州文化部提供的教科书目录中选用合适的教科书。

德国总体实行教科书的免费供应制度,但在部分州则只对低收入家庭学生免费供应。

5.日 本

与欧美国家不同,日本教科书管理实行的是国家审定制。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学校内使用的教科书必须通过文部省的审查或由文部省自己编著。不过,近年来在学校中使用的大多数教科书是经文部大臣授权,由出版商出版的。由文部省自己编著的教科书仅限于高中阶段的少许职业科目和特殊学校的盲、聋和其他残障学生。

在日本,只有通过文部省审查的教科书方可进入选用环节。按照规定,地方公立学校教科书的选用机构是所辖区的市町村教育委员会或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国立及私立学校的教科书由该校校长决定。日本的教科书选用使用的是广域地区统一方式,即在同一个教科书选用区域内要选用相同的教科书。

自1963年起,日本政府为国立和地方公立及私立学校的全部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义务教育学校教科书的发行者,依照免费措施法,采取指定制度。未接受文部大臣指定者,不得发行教科书。高中教科书的发行则无特别的规定。按照规定,出版商要将教科书的价格报文部大臣批准,文部大臣会向出版社通告教科书价格的上限。

6.韩 国

韩国对不同的教科书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根据2002年的总统令,韩国的教科书分为三类。一类是国家教科书,它的编写、出版、选用等完全由国家教育部规定和控制,著作权也归教育部所有。近年来,韩国缩小了国家教科书的范围,从原来包括所有的小学和中学的历史、国语、道德课程所用教科书缩小到高级中学和特殊学校使用的这些科目的教科书。二是检定教科书。相对而言,这类教科书一般由民间编写,但必须通过教育部的审定。目前,随着韩国教科书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开放和改革,此类教科书的比例越来越大。三是认定教科书。此类教科书由地方教育委员会认可、备案就可以,由学校、地方教育委员会和省教育厅提出相关要求而定,相当于我们的地方课程。

一般而言,韩国每5年组织一次对教科书的审定。具体作法是由一个国家认定的机构公布教科书的要求以及标准,对相关教科书进行审查。通过审定的教科书,就可以在封面右上角印上教科书的标志和审定通过日期正式出版,供学生使用。

对于国家教科书,全国必须使用。而检定教科书和认定教科书的选用权力则在地方教育当局和学校。韩国的小学教科书由政府免费供应,中学教科书则采用有偿使用的制度。

7.香港地区

香港地区在统一的课程纲要指导下,鼓励多样化的教科书编写和出版。各类教科书编成后都要送给教育署审查,教育署每年都将一份经过审查后认为可用的教科书书目送到各学校,并在教育署的网上发表,供各个学校选用。推荐书目中同一科的教科书可能有好几种甚至10 多种,是由不同的书店或出版社编印发行的。还有一些甚至是外国的出版社在外地编印的。

香港一般是由校长决定选用教科书,没有太多的分歧意见。在部分学校,也有教师自主选择教科书。

8.台湾地区

台湾地区的教科书制度经历了从“统编制”到“审定制”的变化。“统编制”时期只有“一纲一本”,由编译馆统一编写各学科纲要,以及编辑出版教科书。20世纪80年代末,台湾地区逐步开放教科书市场,统编制改为审定制。1989年首先开放中学艺能科(音乐、美术等)、活动科(体育等),1990年开放选修科和非联考科目,1991年开放小学部分科目,1996年小学所有科目逐年开放为审定制。台湾地区中学教科书由编译馆负责审查,小学教科书由教师研习会负责办理,都不设专门的机构,审查委员和内地一样均为兼职。

教科书的选用权在学校和教师。实际上,因改革不久,加上教科书的销售涉及庞大的商业利益,致使选用权问题产生争议,各地做法不一。有些县市由县市政府邀各校代表组成选购委员会,全县市统筹采购;亦有些县市将全县市学校划分成若干区,建立区选购委员会或小组,分区联合选择采购;另有些县市开放由各学校自组评选小组选购之。1999年修正公布的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国民小学及国民中学之教科图书,由学校校务会议定办法公开选用之。”依此目前的法定制度,是以各学校为选用主体,而且选用办法须经学校校务会的通过,这有助于教科书选用的公开化、透明化、制度化和专业化。据台湾学者2000年4月进行的调查,全台25个县市中,除金门县仍实施联合选购,基隆市于各学校选用书单后由市政府办采购手续外,其余均已由各学校自行选购和采用。中国台湾地区各县市政府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大都规定成立教科书选用委员会来进行教科书的评选工作。

二、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教科书管理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长期实行国家统编教科书制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曾出现过一批一纲多本的教科书。为更好地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教科书建设体系,从根本上引入教科书建设竞争体制,自2000年初开始,由国务院体改办牵头,教育部、国家计委、新闻出版总署共同参与,以降低中小学教科书降格为切入点,对中小学教科书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并在调研基础上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各部委联合下发的11个相关文件,对中小学教科书管理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核心是确定了中小学教科书建设要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科书多样化政策。

自2001年开始,在国家相关文件的指导下,我国逐步改变了以前统编教科书的格局,采取国家课程由教育部统一组织教科书审查和公布目录的做法,通过审查的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由地方选用,教科书的出版和选用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共有83家出版社出版了相关科目的教科书,除极个别科目外,绝大多数科目都有2个以上的品种,同时教科书的使用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格局,并初步形成了几个优势品牌。教科书多样化政策的推行,对推动我国教科书建设,服务教育,尤其是提高我国教科书建设能力,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教科书建设涉及的环节较多,各方面的经验不足,加之相关制度和配套措施不健全,在教科书编写、审查、出版、选用和发行等各个环节中都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教科书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教科书到底应怎样管理成为了社会各界关心的话题。我们认为,分析世界各国和地区教科书管理的经验,总结其总体特征,可以为我们解答此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教科书管理实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个总体的特征。

第一,教科书管理权限越来越开放与分散。即便是以前实行统编教科书的国家和地区,也在逐渐地部分或全部开放教科书的管理。在多数国家和地区,教科书的选用,甚至包括审定下放的趋势都比较明显。学区、学校甚至教师、家长有了越来越多的教科书决定权。

第二,对教科书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审查和选用两个环节。审查主要是决定教科书进入市场的资格问题,主要解决的是教科书的质量问题。而选用则集中在程序、环节和办法上,以确保选用的公开和公平。可见,审查和选用是教科书管理的需要特别关注的关键控制点。

第三,鼓励教科书多样化和市场充分竞争。除个别国家部分教科书由国家统一外,总体看各国鼓励各种力量参与教科书编写和出版,并通过各种措施使审查通过的教科书有公平的选用机会。各国家和地区教科书一纲多本的情况十分普遍。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分析现有的市场格局可以发现,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目前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教科书出版虽然有很多出版社参与,但已经相对集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教科书出版集中在几个大的出版社的现象。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管理经验,我们建议:

第一,进一步坚持多样化的政策。多样化政策是我国教科书管理的基本政策和原则。教科书多样化对教育发展、教学建设的积极作用,在我国得到了初步的验证,并已经在世界各国长期的管理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差异显著的国家,教科书的多样性更是一个现实的需要,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本保证,也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我国教科书编写、出版能力的基本要求。为此,从国家管理的层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机制,要在各个层面确保教科书多样化政策能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要确保每个通过国家审查的教科书都能有一定数量的使用,严厉打击恶意垄断,真正实现多样化。只有这样,通过多样化和有序的竞争,我国的教科书才可能实现高质量这一目标。

第二,进一步规范教科书的审核。目前,国家级的教科书审查制度是比较切实可行的选择,但需要进一步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进一步严格规范教科书审查的程序、标准和人员资格,确保审查通过的教科书质量过硬并各有特色,力争实现教科书真正的多样性,避免低水平重复。同时,要通过有效的措施防止教科书出版、编写中的投机行为和短期行为,适当延长一套审查的过程,确保教科书研发的正规性和严肃性。此外,要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制度化的审查和有效的制度保障,建立教科书的流动机制,鼓励优秀教科书,淘汰劣质教科书。

第三,进一步规范教科书选用管理。应逐步规范选用过程,而不是通过回收教科书选用的权力来回避目前存在的问题。要通过有效的法律法规、规范的程序和科学的评估督察,确保选用过程的公开、透明和廉洁,特别是需要逐步淡化各级行政力量在教科书选用中的作用,消除地方垄断、行政权力对教科书选用的干扰。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教科书市场的良性竞争。

当然,教科书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繁多,需要各方面的紧密合作。但在坚持教科书多样化政策的前提下,抓住教科书审查和选用两个关键环节,规范管理,切实推进教科书多样化政策的顺利实施,应该是我国教科书管理制度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第11篇

 

各市科技局,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各有关单位:

现将《科技部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学和应用研究”等“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21〕131号)、《科技部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信息光子技术”等“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21〕133号)、《科技部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等“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21〕137号)、《科技部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生物重要性状形成与环境适应性基础研究”等“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21〕140号)、《科技部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病原学与防疫技术体系研究”等“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21〕144号)转发给你们,请按科技部《通知》要求抓紧做好相关重点专项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

请各单位按照要求时间完成项目预申报书的网上填报,省科技厅组织对项目申报材料审核把关后,按时将推荐项目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统一报送。

联系人:

基础研究与科技奖励处  王积成   0551-62659625

高新技术处           刘王莲   0551-62674421

农村科技处           许应媛   0551-62658791

社会发展科技处       秦  岷   0551-62678552

             王孝文   0551-62678552

资源配置与管理处      张  蕾   0551-62615369

 

附件:1.科技部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学和应用研究”

等“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service.most.gov.cn/kjjh_tztg_all/#

2.科技部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信息光子技术”

等“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

知service.most.gov.cn/kjjh_tztg_all/#

3.科技部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显示与战略

性电子材料”等“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

报指南的通知service.most.gov.cn/kjjh_t

ztg_all/#

4.科技部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生物重要性

状形成与环境适应性基础研究”等“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度

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service.most.gov.cn/kjjh_tztg_all/#

5. 科技部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病原学与防疫技术体

系研究”等“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

知 service.most.gov.cn/kjjh_tztg_all/#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第12篇

【摘要】 目的 比较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结合常规的护理措施预防与常规的护理措施在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将我科2009年11月-2011年4月收治的120例骨科下肢手术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预防,实验组增加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预防。结果 实验组发生了4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发生了24例,发生率为40% (P

【关键词】 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骨科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41%~85%,少数可造成肺栓塞导致死亡[1]。早期预防是防止术后DVT的关键,目前的预防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机械干预。但药物预防存在引发术后出血、皮疹、瘙痒等并发症等危险。我科2009年开始使用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通过比较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与常规护理措施在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月-2011年4月我科收治下肢骨折患者120例,采用方便取样(患者自愿)的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如患者病史中有下肢静脉血栓、脉管炎、皮肤病或其他下肢血管疾病者排除。120例患者,实验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0-90岁,平均53.04岁;行髋关节置换术11例,股骨内固定术29例,髌骨内固定术4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14例,踝部骨折内固定术2例。对照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7-89岁,平均年龄50.96岁;行髋关节置换术12例,股骨内固定术28例,髌骨内固定术6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13例,踝部骨折内固定术1例。

1.2 操作方法

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预防方法,实验组术后即开始应用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并结合常规护理预防,两组进行比较。

2 护理

2.1 护理评估 评估危险因素(年龄、手术、制动、既往史等),以便有的放矢地采取预防措施。

2.2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耐心向患者讲述深静脉栓塞的形成及危害,并观察其心理变化,运用语言技巧进行疏导,鼓励患者克服术后疼痛和恐惧心理,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护理。

2.3 饮食护理 低盐、低脂、清淡、高热量饮食,DVT患者给予低脂肪饮食,以减少血液黏稠度。低盐饮食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高热量高纤维饮食可补足机体所需能量,亦可防止大便干燥,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增加腹压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宣传戒烟重要性,使患者明白吸烟可引起血管痉挛,又可增加血液黏稠度而自觉戒烟。

2.4 护理 密切观察患肢情况,保持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以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由护士指导做足部屈伸活动锻炼。术前1天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并示范床上主动做足跖屈和背屈运动,足的内、外翻运动及足踝的屈伸、内外翻及环转运动。不能活动者,由护理人员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同时做足踝关节活动[2]。术后每3~4h活动1次,每次活动10~20min。

2.5 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 实验组在传统护理方法的基础上,术前1天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应用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美国泰科公司产,6521型)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操作程序:患者取平卧位,双下肢套上套筒,松紧适中。检查套管与主机及套筒的连接是否紧密,套管有无打折、扭曲,备好后,连接电源。开始时缓慢向套筒脚踝部充气,充满后压力保持不变,逐次至小腿、大腿。通过腿套“挤压”过程迫使静脉血液流出下肢,然后套筒所有部位(6个部位)同时放气,血液回流入下肢。片刻,再次充气,周而复始。30min/次,2次/d,7~10d为1个疗程,根据情况给予1~2个疗程。使用时应注意:(1)仪器水平放置;(2)应在肢体套上套筒的情况下对套筒充气;(3)套筒远离锐器以免被扎破致操作失败;(4)急性静脉血栓、深部静脉性血栓严禁使用,因其可加速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

2.6 DVT的观察及治疗 患者在术后2周内出现以下症状需高度警DVT的发生。

(1)小腿疼痛,腓肠肌压痛,渐出现患侧下肢肿胀;(2)皮肤略有发绀或暗红,皮温可升高,浅表静脉曲张,逐步出现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3)下肢局部压痛明显,沿血管可摸及索状物,压痛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出现以上症状之一者需报告医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一步确诊。如出现深静脉血栓,则肢体制动,并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钠及右旋糖苷注射液进行治疗。同时停止使用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

2.7 DVT的预防教育 有DVT病史者,其DVT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第一次发生DVT患者,了解DVT的有关知识,可帮助患者提高对DVT的警惕,采取积极的预防治疗措施,减少DVT的发生。护理中,仔细观察病情,配合使用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正确指导进行术后活动锻炼,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3]。指导患者加强预防措施,对于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预防方法,如药物抗凝疗法及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机械压迫等物理预防方法,以降低DVT发病危险因素,同时做好疾病的宣传工作,增强人群对此疾病病因及危险因素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DVT的发生。

3 结果

在这期间有20位患者术后第4天下床活动,停止使用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组别

DVT发生例数 DVT未发生例数 共计

实验组

4

56

60

对照组

24

36

60

4 讨论

经典Virchuow理论认为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重要因素[4]。本研究对象均为下肢手术患者,具有上述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所以应采取预防措施。目前临床应用的抗血栓药物主要是低分子肝素钠、阿司匹林肠溶片、右旋糖酐糖苷注射液等抗凝药物。但由于抗凝药物易造成出血、皮疹、瘙痒等并发症,因此机械性预防措施更受到人们的青睐[5-6]。

我科使用的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通过可充气的气囊间歇性充气,使下肢和足底静脉受压,增加静脉回流,减少血液淤滞。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在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方面具有明显效果。且对患者无损伤,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座谈会纪要[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10):636-640.

[2] 陈廖斌,顾洁夫,王华,等.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中华骨科杂志,2001,21(3):145-147.

[3] 卢伟杰,余楠生.周期性充气加压预防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0,14(3):129-131.

[4] 蓝春勇,王小燕,张步林,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J].老年医学,2008,17(2):70-72.

第13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竞技科技化;科技化的伦理思考

竞技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代表着人类进步文明的发展方向,尤其是竞技体育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不仅有利于竞技体育运动员自身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而且对于人类生理极限的挑战和人的超强意志力的培养以及伦理价值观的养成等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的加速了竞技体育科技化与现代化的进程,对现代竞技体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同时又带来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伦理问题。我们的主要目标正是对基于竞技体育科技化引起的诸多伦理问题的探讨,但是这些问题往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才逐渐显现出来,进而被人们所认知的。事实上,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已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强有力的支撑,而且高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范围依然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但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是竞技体育的本质何在?把科学技术控制在竞技体育的多大范围内是合理的?对诸如此类问题的探讨我们首先应该去反思竞技体育的发展是否实现了与人文主义价值追求的统一,因为人文主义价值代表了竞技体育本质性的价值追求,而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则应该建立在抛开一味的对物质层面的追求和重视对人文价值追求的基础之上。

一、科技发展与竞技运动的科技化

竞技体育运动在当代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推动下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同时也使得竞技体育自身发生了系统性的变革。其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理论与实践上整体提高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基于对竞技体育的日常训练研究,许多与之相关且复杂的学科理论开始被注入到竞技体育的一般理论当中,使之相互交融,形成了有利于竞技体育日常训练的系统理论。同时,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系统论的理论研究以及营养学的相关知识等都相继被用于竞技体育运动员的一般训练当中,这些相关的交叉理论极大的促进了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进步,并且对他们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最佳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人类竞技体育成绩极限能不断提升的重要原因。2)竞技体育场基础设施的改善。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大多数竞技体育田径场的跑道构造都比较简单,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田径场跑道也只是由煤渣等化合物所组成,而现如今最常见的田径场跑道是由塑胶等合成材料组成,并且极少数发达国家还开发出了纳米跑道,这些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疑能极大改善田径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条件。3)体育运动员的运动装备的改进。许多根据人体的受力原理和新型材料设计和制定出来的跑鞋,以及游泳比赛中鉴于减少人在水中的阻力而特别设计的泳衣,这些高科技产品无疑在具体的赛事中能极大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4)信息技术在竞技体育中的广泛应用。从上世纪末期以来,信息技术与国际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把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运动员可以根据其具体的训练状态通过应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比赛,以达到有效改善竞技方法和比赛技巧的目的。以上分析研究表明,当代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已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强有力支撑。正是科技的日新月异推动了竞技体育运动的深刻变革,而在变革的过程中同时又不断影响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以至于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与方案等不断涌现出来,实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促进,依存发展的关系。

二、竞技体育的科技化造成了价值观念的背离

近年来,竞技体育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项实践性活动,竞技体育对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能有效提高人的主观实践能力、强化人的体制、锻炼人的毅力,而且能不断丰富与增强人的精神素养。但同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深层面且难以解决的伦理问题。如现代竞技体育的商业化与科技化造成了竞技体育的本质和价值的异化,正是这种异化把竞技体育的工具价值与功利性价值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发生了质变的竞技体育的价值观,主要受到了来自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干扰,当然也势必会加剧竞技体育本质的进一步异化以及与原有价值观念的偏离。我们要形成足够的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到竞技体育价值与精神的异化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一旦竞技体育失去其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与初始精神,必然造成竞技体育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而失去发展的意义。因此,随着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产品在竞技体育中应用的不断扩大,我们更应该重视继承和发扬竞技体育的核心价值观念,把发展纳入到竞技体育的本质上来。学者们在探寻竞技体育价值根源的过程中往往会习惯性的引用不同的理论作为研究视角。有学者认为,竞技体育的价值根源在于人类的自我创造的本质,竞技体育存在的首要原因是人类追求人的价值和人权的过程。2所以决定和影响人类竞技运动发展的主要根源依然要落到人自身的发展上来,而不是落在人类能利用来提高比赛成绩的工具上,因为毕竟人的全面的发展才是竞技体育最终要实现的目标。然而,我们所能看到的却是当代竞技体育常常会受到一系列外来因素的干扰,尤其是科学技术在竞技赛场上的滥用现象致使竞技体育的价值理性与其应有的价值追求渐行渐远。所以科学技术决不能僭越竞技伦理的约束而存在,因为一旦超出了这个范围将极大的削弱竞技体育中人的核心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所提出的要求,毕竟注重人的价值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才是人类应有价值目标的关键所在。从形式上看,科学技术越发达,应用于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器材、日常训练手法等就越先进,进而运动员就能从根本上改善竞技能力水平。但事实上,竞技运动员已经异化为当代各类高科技产品的使用者和某种意义上的试用品,需要时常接受各种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的检测,以及调整适应更新后的高科技产品设备。3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科技在竞技体育赛事中的应用也很好的顺应了时展的要求,由计算机软件与信息技术开发设计出来的一整套竞技方法,也相应的弱化了教练员的作用,同时运动员对高科技的过度依赖可能会导致自身在精神上与日常训练中变得更加消极,从而限制运动员的发展。因此,当代竞技体育的科技化难免不会使得竞技体育偏离原有的价值取向,致使运动员形成对高科技及其产品的过度依赖,并依靠对工具理性的追求来向观众展示其竞技能力,将人物化为高科技及其产品的附庸,同时使得竞技体育运动员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异化为高科技主导下的工具理。当“技术性”与“人性”合二为一成为一种复杂的混合态出现的时候,人类自身的主体性就会受到弱化,人类因而也会被边缘化,偏离世界中心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及其产品消灭了人类的主体性。4竞技体育的科技化往往会造成某些竞技体育运动员丧失其主体性意识而盲目追求高科技所带来的益处,一味追求商业性和功利性的目标,导致科学技术对竞技体育产生的实际影响越来越偏离其在竞技伦理范围内应该发挥出来的强大功能。

三、竞技体育科技化的伦理思考

纵观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其从最初的纯思辨理论到发展成为一门正式学科的光辉历程。但必须承认任何伟大的科学都只有建立在以社会实践为目标的基础之上才具有其存在的意义。因此,这就决定了与其具有某些相关性的行为活动都必须受到来自法律、法规以及道德和伦理的约束。科技伦理就其本质而言是指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影响的更深层次的价值探索,是当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后所形成的对人类既定道德与价值观念的一种挑战,因此,科技化伦理问题逐渐构成了当代人类社会发展中广受争议的话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科学是人类的创造,而不是自主的、非人类的东西;科学产生于人类的动机,它的目标也就是人类的目标。

当今社会中的一切与科技相关的行为后果都应该与“责任”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必须局限在科技伦理规范的框架之内,相关科技工作人员也应该加强培育科技伦理的意识。不管科学技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多大影响,我们始终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与科技伦理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及其产品只不过是从属于人类活动的一种手段或者工具。从以上具体实例来看,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逐步形成了从传统的人的体能和技能的竞争到各国科技实力竞争的转变,竞技体育所倡导的人的主体性作用正处于不断弱化的边缘。竞技体育科技化尤其在国际重大赛事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很难对抗科技和经济实力更为雄厚的国家,这实际上是对追求“公平竞赛”的竞技体育精神的一种讽刺。

令人欣慰的是,国际奥委会联合一些国际赛事的主办方已对此种行为加以规范,并采取了必要的干预措施来约束体育赛事中有违道德伦理的行为。当然,竞技赛场上的伦理缺失问题远不止这些,其中最为常见的科技伦理问题就是兴奋剂的使用问题。众所周知,在竞技体育中使用兴奋剂是严重违背体育精神和体育竞赛公平性的行为,并且使用兴奋剂对运动员身体的伤害也是不可小觑的。因此,在诸如奥运会等大型比赛的赛场上使用兴奋剂是被明文禁止的,而且国际奥委会等组织加大了对兴奋剂的检测力度和处罚力度,对于控制这一局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赛场上的应用范围依然是模糊不清的,除了某些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影响较为明显的高科技产品被明文禁止外,其它很多产品的使用是几乎不受到限制的,这也可能导致运动员作为竞技比赛的主体性作用在不断的下降,因为他们能够依靠某些高科技手段或者产品来弥补其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随着现代基因学的进步,人类已完全掌握了基因的重塑与改组原理来强化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核心技术,这无疑将促使竞技运动员自身成为高科技奴化下的一种工具。就像某些运动员基于对自身竞技能力提高的诉求,他们常常会冒险使用各种高科技药物。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同样要求有关部门采取的检测手段也必须与时俱进。而在此复杂的过程中所牵涉到的科技化伦理问题不只是运动员之间竞技能力的较量,而更多的是相关科技工作人员之间的竞争。竞技体育科技化伦理的核心问题是科技进步作用于竞技体育的整个过程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何种影响。高科技在竞技体育运动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已经引起了体育界对有关竞技体育本质与人的主体性价值以及科技道德伦理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因此,为了保证竞技体育的核心价值不至于受到科技理性缺失的影响,各竞技体育主体以及从事体育相关的工作人员都应该高度重视科技化的伦理问题可能对竞技体育事业带来的不良后果。

四、结束语

奥运会是竞技体育中最具代表性的圣会。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的不断渗透,奥运会中的竞技比赛逐渐表现为各参赛国背后所隐藏的科技实力的竞争。尽管从整体上看科学技术对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针对高科技及其产品在竞技体育中所表现出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同样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对于一切威胁到竞技体育本体价值追求的不合理的科技应用都应该被排除在竞技体育应用的范围之外。这其实也是与科技仅仅作为一种手段的本来目的相适应的,它不应该成为一种能够动摇竞技体育本质的作用力,而应该更多的被当作是一种能够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工具。因此,同时制定出相关法律法规来防止因高科技造成的竞技体育中有失伦理的行为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尤为重要的是,始终坚持竞技体育中能保证人的自然运动能力的竞争才是竞技体育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者:刘雪丰 杨攀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注释:

1杨木森.科技革命与体育运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600-602

2王新华,刘波.对中国体育教学与人格精神教育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4,(1):59-60.

3徐伟,姚蕾.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角色规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5):75-78.

4陈凡,董传升,贾岩.技术图景中人的主体性的获得、缺失与重构[J].科学技术哲学,2007,(6):93-98.

第14篇

近代中日两国在引进西方科技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是以两国在认识与处理外国与本国科技文化关系上持有的不同的对外文化价值观为前提的,而这种差异又是以两国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为基础的。

从历史上看,当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时,日本列岛才组合成最初的群落;当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时,日本才开始滋生出奴隶制的萌芽;当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各登文坛,竞相争鸣的时候,在日本列岛上却还过着采集果实于森林,捞鱼贝于海河,猎鹿、猪兔于山野的从文化上看,日本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巨人。

不同的文化结构与相对位置:

实体与中空;"内核"与"外缘

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内容和体系。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实体以它所具有的强大同化力和辐射力,把它周边的国家都囊括于其中,形成了以本国为中心并为世界所公认的东方文化圈。因此,中国文化完全是一个实体文化和"内核"型文化。

当时在文化与历史上都相对落后的日本,除了其固有的"神道教"文化以外,本身几乎没有多少属于自己原创性的内涵,就连日本人曾经推崇的"和魂洋才"中之所谓的"和魂"也只是一个"空壳"("和魂"在英语里意指"消化",在日语里意指"容器"),本身不具有真实的内在含义。对于这一点,日本人自己也承认,他们说"和魂"是"日本人心中的空心结构",是日本文化中空结构的表型象征和外在表现。这种文化历史与结构再加上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处于中西方文化辐射、传播的交接位置),使得日本文化成为一种中空的"外缘"型文化。

不同的对外文化价值观:

崇内鄙外和鄙内崇外

上述两国不同的文化历史与结构,自然使得两国在对外国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认识态度上出现了差异。中国持有的是在"中国文化中心主义"指导下的崇内鄙外的对外文化价值观,而日本却在鄙内崇外意识作用下拥有"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

中国崇内鄙外的对外文化价值观在近代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一,当英国使节于1783年提出与中国通商并互派使节时,清政府却认为,西洋"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拒绝与西方进行往来。当英国再次于1816年要求通商贸易时,清政府也"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

其二,关于是否应该向西方学习,他们或"外国之利器为奇技巧,以为不必学",或以"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试图通过对西方科技的百般诋毁来横加阻挠。正是受到这种对外文化价值观的影响,雍正帝下令驱除西方传教,开始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

日本自知自己是一个孤立岛国,落后贫穷,时刻产生出一种危机感。他们认识到,岛国的宿命使日本没有独创文化的能力,只能贪婪地吸取外来文化,经过取舍、选择、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文化。在此影响下,日本民族形成了"认同外来文明的尊崇价值观"和"功利现实的拿来主义价值观"。

这种对外文化价值观使得当时的日本人认为,只有依附于中国才能生存。然而,中国在两次中的失败,给日本人的心理意识以很大打击,迫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对外文化价值观。日本启蒙思想家们通过对中西科技文化的比较研究,彻底从原来面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鄙内崇外"转向面对西方文化的"鄙内崇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和魂洋才"的对外文化价值观。

“和魂洋才"的特点在于:"和魂"内容主要指"神国主义思想","洋才"则主要指的是西方的技术器物和文化制度。这充分反映出日本人的普遍愿望,即既"保留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生活方式,上下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他们自己的家庭结构,而同时还要建立一个具有可与西方国家相匹敌的力量的近代国家"。

不同的科技转移方式:

注重输出与注重输入

不同的对外文化价值观影响着两国各自的科技转移方式,即中国注重对外输出,而不注重向内引进,而日本却与中国完全相反,注重向内引进而几乎不向外输出。

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曾经指出,古代中国至少有26项技术(还有其他技术)"在公元1世纪到18世纪先后被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西方在此期间,向中国输出的技术只有四项)。明朝大太监郑和于1405年~1433年先后七次远渡西洋,出访30多个国家,其目的不是学习西方国家的科技文化,而是向西洋诸国宣扬中国的富强,让他们在朝贡的名义下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顺从者抚慰之,不恭敬者擒拿或击败之,以恩威并用的办法使他国畏服并臣服于中国。

第15篇

王萝然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1)

摘要:当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有关科学技术的价值论问题得到凸显。相应的,科学技术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探索,研究和判断,尽量的做到趋利避害,促进科学技术更好的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关键词 :科学技术;生态;价值观;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X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6.039

1穹顶之下,科技与生态何去何从

2015年3月2日,柴静耗资百万打造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上线,一经上线立刻引爆网络,纪录片揭示了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发人深省。

当前,河流、水源、空气、食物,充满着这样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我们的生态环境,生存的家园,时刻受到非常严重的威胁。

社会上普遍认为科技的发展能解决目前遇到的各种环境问题,认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就是科学技术的建设,而生态和科技关系究竟如何人们却无从谈起。

科技方兴未艾时,人类在探索中视野变得更加宽阔,于是深谙其道:任何一个技术创新的组织都是技术生态系统中的成员;成员之间不仅要竞争,更要合作,必须与生态系统中各个层次的对手共生共存;同时,成员需要在系统中选择合适的位置,而并非是去尝试取代技术生态系统中的某些技术产品。在国家或区域层次上会更加认识到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应该致力于支持以合作为核心的技术生态系统建设,只有着眼于通过多元的、开放的技术生态系统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技术创新和生产力的良性循环。

2全球化对生态技术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达国家将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经历了长期的工业化,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让他们饱尝恶果。但是经济要发展就不能停止工业化的脚步,于是乎他们把污染转嫁到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劳动力,又对他们的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这种不平等一直在加剧。

环境问题如此之严重,生态环境如此之糟糕,包括第一线的工人、农民,他们处在非常恶劣的劳动环境中。而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多年,但是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非常好的改善,反而带来了更加严重的问题,同时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解决生态文明。

3关于技术创新的争论与哲学反思

马克思站在人类整体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高度把技术置于产生它的人类社会生活关系和历史文化背景之中,从而理解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在人的自由和解放中的巨大作用,解开技术束缚的过程即是人类追求自由和解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科学技术更是承载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与现实的密切关联中去认识技术、生产力与人类劳动的意义。

在对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马克思也看到了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特别是在资本主义背景下的科学技术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的异化或者说人本身的异化也是技术或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的一个必然的结果,这与人类追寻的自由本性相悖。但是要摆脱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基本的前提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必须依赖于技术的巨大进步。由此看来,马克思是在人与社会的发展与文化进步的层面上来定位技术价值的,这再次表明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本立场。

因此,笔者认为仅仅靠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是解决不了我们生态文明的建设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关键不在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具体发展,根本的问题是必须要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我们的价值观。这是关于科学技术与生态建设之间应该探讨的问题。

人们完全可以站在不同学科的视角之上来对科学技术进行理解,如心理学的、社会学的以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在从哲学的视角来探讨技术创新问题的时候必须看到科学技术创新不能脱离特定的人类背景,科学技术究其根本仍然是一种社会的产物,现代技术不仅包含了原理、手段、工艺方法和操作等要素,而且与科学、自然、人类社会密不可分。

4生态技术价值观

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传统的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保护有本质的区别。其不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价值观、生活方式。我们看待自然,看待人类自身的一个根本视角的一个转变。这里面可能会牵涉到很多宗教的问题,牵涉到伦理性的问题。

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简言之就是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科学技术很好的方法,需要科学技术发展的配合。例如空气污染的问题,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煤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能提升煤的燃烧技术,就能减少很多污染。又例如当今的很多工艺,以消费者穿的衣服为例,它要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就会有很多污染物的排放,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污染,如果研究出解决染色污染水体的技术,那么水污染问题就会得到非常大的改善。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技术的革新。

因此,今天的科学技术发展还远远不够,仅仅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足以建设生态文明但是科学技术发展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朝哪一个方向发展,它依赖于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向什么方向发展,是由我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的,是由千千万万个生活在“穹顶之下”的每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的。只要我们胸怀理想,踏踏实实的努力,向着一个充满理想,符合人类文化价值,符合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去努力,就一定会取得非常显著成效。

5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地球的生态系统相互关联,人们对于大自然的种种索取都会得到大自然的“回应”。关于生态技术价值观的基本论点就是既要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又要尽最大和最有效的可能来避免由于滥用技术对生态平衡的所产生的危害和对资源的浪费和破坏,通过生态技术的良好发展来实现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三者的有机统一,从而逐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

参考文献

1陈树林.马克思哲学的文化哲学意蕴[J].求是学刊,2006(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乔瑞金.技术哲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乔瑞金.马克思技术批判思想的精神实质简析[J].哲学研究,2001(10)

6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7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吴国盛.哲学中的“技术转向”[J].哲学研究,2000(1)

9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后现代转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曹克.技术的社会批判与马克思对工业革命的哲学审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8)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贺来.现实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曾国屏,吴彤.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其哲学问题[J].学术研究,2001

15王桂兰.哲学视野下的信息社会与生态环境[J].科技咨询导报,2007(8)

16R·纳什.大自然的权利[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17雍兰利,范玉凤.化解生态危机:从科技理性到生态伦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