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思想政治课研究范文

思想政治课研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思想政治课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思想政治课研究

第1篇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主要是针对高中学生的思想状况,运用哲学原理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所要培养的科学人生观,就是要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实践中自觉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课堂教学中渗透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既要做到不搞形式主义,落到实处,又要让学生乐于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收获。

一、要立足于现实,有针对性,增强时代感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有价值,不可能从人自身得到说明,而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说明。这就要求我们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教材固然给学生真知灼见,使其明辨是非,但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不仅是知,更主要是行,是知与行完美结合。教师教给学生的往往仅仅是教材中的一些死知识、老观点,有些东西学生已经听了许多次,教师如再不停的讲,不停的要求,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结果。这种注入式的教育手段受到学生的抵制,品德思想教育要求更多的开放性、民主性,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要更加务实,必须贴近学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教育的终级目标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所以,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要结合学生当前的思想实际,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传统思想越来越受到西文思想文化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意识形态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式上的选择性在不断加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家庭的利益格局发生了变化,以往的一些旧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往往不相符合,这样学生在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的选择就面临着更大的空间。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握住这种情况,不结合学生的所处社会环境、家庭情况以及他们个人的思想实际,我们所传授给他们的那些思想就会受到抵制和质疑,甚至会出现更恶劣的后果。所以,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增强时代感,结合学生的现实,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所预期的那种效果。

二、利用矛盾,促进教育

德育过程中一个主要矛盾就是受教育者的德育水平与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一矛盾,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程中,要明确提出要求,让学生结合要求,进行讨论、辩论,教师再加以辅导,这样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的冲突已是我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更大问题。过去我们比较重视社会责任,无私奉献的教育,但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道义型价值取向与现在的功利型价值取向并存,这是我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这一问题解决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教育效果。大学生张华的事迹在社会上的不同反响,正是这一问题的最好体现。而对于这一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辩论,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辩论可以解决一些我们在教育中所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加强情境化教育,从现实生活中提出实实在在的德育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选择判断,进行自我教育。在情境化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培养学生判断能力,利用以往所学的知识,结合问题,从中分析出善恶、是非。我们在提出问题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从而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将进一步促进我们的教育,提高我们的教育效果。

三、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2篇

维度。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能力研究;问卷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改背景下,现代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也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有较高的期待。那么,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主要承担者――政治课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完善自己呢?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我校思想政治课教研组承担了校级课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研究》。

二、研究方法设计

在行为时间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特尔非法等几种方法中,我们最终选择了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测验项目,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它主要采用量表方式进行定量化的测试,也可以运用提问方式,让受试者自由地做出书面回答。它以简单的形式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信息,而且可以很好地进行定量分析,为了克服问卷调查法不能为被调查者提供一种灵活回答的空间,我们设置了开放式问卷调查来弥补这一缺陷。

三、问卷设计

首先,对全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让教师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作答:“在问卷空白处列出10或10个以上您认为的,作为一个可以胜任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搜集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具备的特质,这种开放式问卷调查突破了以往经验总结式的研究方法。

其次,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经过教研组讨论,编制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能力词汇问卷,共六个方面三十个子项。由被测试者对这三十个子项进行重要性程度判断。选项分为1分(不重要)、3分(比较重要)、5分(很重要)。初步建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能力模型。

四、数据收集

我们选择了本校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共12个班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620份,回收620份,回收率100%,合格率100%。对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

五、数据分析

用SPSS17.0软件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能力调查》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适当性系数KMO的值为0.950,表明问卷各个项目间的相关程度无太大差异,数据适合作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X2值为9005.448,显著性水平为0.0000,球形假设被拒绝,表明问卷的项目间并非独立,取值是有效的。两个指标的结果都说明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经过统计,分析结果见下表。

六、结论、分析与发展展望

此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得出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能力模型包括六个方面的能力维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政治素养、师德特征、个人特质、交往素质。其中,专业知识是提升中学思想政治课任课教师能力的基础;专业技能是提升中学思想政治课任课教师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政治素养是提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能力的方向保证;职业道德是提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能力的关键;个人特质是提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能力的个体要求;师生和谐是提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能力的催化剂。

研究表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由于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精神,使学生认同和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重任,社会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有较高的期待,除了具备一般教师的职业素质外,还要具有特殊的能力要求,尤其是坚定的信仰和师德方面的要求更高。同时,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政治修养也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的特殊能力要求。

参考文献:

[1]廖昌荫.教师工作特征的结构.教育科研与实验,2007(5).

[2]徐艳华.现代课程变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化.教书育人,2012(1).

第3篇

关键词:初中 思想政治课 多媒体课件 运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近几年来,随着多媒体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上的广泛使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已经逐步摆脱了枯燥乏味的桎梏。在今天的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出来的一系列绚丽多彩的图画或者动画,可以轻松地活跃起课堂的气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拓展,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也不是完美的,如今的初中思想政治多媒体教学尚处于初始阶段,找出并解决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多媒体教学在未来一段时间要做的事情。

1 多媒体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广,多媒体已经在大部分的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初中思想政治教师授课所必须掌握的技术手段之一。近几年来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利用多媒体的主要功能有:多媒体图片的展示、PPT课件的展示、Flas的展示等几个主要的功能,通过这些功能可以把枯燥的思想政治问题和生动活泼的图片或者动画联系在一起,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还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重点并合理地安排好教学时间。

2 多媒体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2.1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迅速地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作为好奇心最强、求知欲最强的群体,初中生对于未知事物的兴趣一直是接近于无穷的。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放映出的生动形象的图像、趣味横生的动画无不吸引着初中生的注意力,再加上教师根据这些图像组织的一系列游戏、猜谜等活动,初中生的学习欲望就会充分地表现出来。

2.2 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如今的多媒体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应用上,大部分情况下都起到了对课堂效率的极大促进作用,但是,仍然存在许多应用不当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许多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嫌麻烦,总是在百度上随便搜索一个PPT教学课件了事。

第二个问题是许多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往往只注意到了自己制作的PPT教学课件画面上的绚丽精美程度,而忽视了PPT课件与教学内容的结合。

3 多媒体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针对多媒体教学对初中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今后的多媒体教学中,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应当多注意将多媒体教学和课堂活动练习结合起来,这样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多媒体教学中,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应该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多创作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并且把课堂知识融会贯通到多媒体课件中去,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只要初中思想政治教师牢牢地把握住多媒体教学趣味性强、表达能力强等方面的特点,多媒体就会给初中的思想政治教学带来更多好的效果。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二中,山东淄博 255424)

参考文献:

[1]胡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多媒体和网络的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2]张凤山.多媒体思想政治教学五忌[J].科学教学,2013(1).

第4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创新性;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328-02

创新性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思维和能力的独特性,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实施创新性教学策略的根本精神。作为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课程在实施创新性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只有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反映当代的特征,实施创新性教学策略,才能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显示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

一、当代初中思想政治课创新性教学的现状

创新性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初中思想政治课是中学教学计划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对初中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必要环节之一。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观的影响,目前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性教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使该课程的创新性教学陷入困境,教学效果欠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创新性教学的意识淡薄

针对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本身而言,思想政治课程更多的是被定义为传统的知识传播和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材大纲除了在能力培养上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对创新性教育几乎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准则。不少教育者认为,思想政治课只是进行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觉悟,难以与创新挂钩,因而许多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对思想政治课是否要进行创新性教育认识不清,对思想政治课实施创新性教学意识比较淡薄。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也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自主性思维,导致学生无法进行创新性学习,教学效果不理想。

2、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占据统治地位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内容的限制,思想政治课教学大多处于封闭状态,课堂教学大多局限于一种刻板、僵化和统一的模式。教学组织形式同其他纯理论课程一样过于程式化,大多采用班级课堂授课,课堂-书本-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忽视了校内第二课堂和校外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的灵活运用,把教师当作唯一的教学主体。这种状况不仅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也削弱了思想政治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主要渠道作用。

3、关于思想政治课创新性教学的研究比较薄弱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对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性教学研究仅局限于某一方面,例如仅对思想政治课如何进行创新性教学和创新思维的训练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但对如何更加深入的理解创新性教学的本质和形成符合思想政治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研究还不够深入;另外,现有的针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创新性教学的研究大部分来源于个人,专门机构和组织缺少大范围的研究,这样就会影响研究的深度,多数研究停留在教育者自己对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和认识,难以上升为创新性教学理论的高度。

二、初中思想政治课创新性教学策略遵循的原则

初中思想政治课创新性教学原则是基于创新教学活动的要求,使学生的主观能动见之于创新实践活动的反应,它反映了教与学的规律。无论哪种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因此,创新性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创新性教育是问题教育,问题就应当贯穿在整个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之中。学生如果缺乏一定的问题意识,必然导致创新性教学的失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营造一个相对开放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更多想象空间、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鼓励初中生“多问”、“敢问”,教学生“会问”、“能问”,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思维定式,鼓励学生不拘于固定答案,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自主的探究和参与思想政治的学习过程。

2、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进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时,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创新性教学活动。注重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参与教学过程,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总结和归纳所学内容,从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从而自主的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

3、发展性原则

思想政治课创新性教学策略的选择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处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发展自主获得创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的社会活动能力。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培养学生发展创新性能力,创新性教学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各类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应用知识,达到知行统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初中思想政治课创新性教学策略

初中思想政治课创新性教学策略是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依据思想政治课程创新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创新教育的方法进行指向性调节,从而逐步实现思想政治课创新性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注重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避免传统的被动型教学,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创新。基于创新教育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要求,在创新性教学中,可遵循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1、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策略

在初中思想政治创新性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的原则,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实际出发点,在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思想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进行创新性教学,紧密结合教材,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满足学生的需求;联系实际的内容应与时代相符,要联系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经验;另外,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知性的统一,这是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我们必须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充分结合校外实践和课堂教学,使初中生在实践中巩固和学习知识,将内在的道德理念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品德修养。

2、研究性教学策略

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教学策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经济、哲学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运用政治、哲学常识的有关理论分析问题,大胆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逐渐养成学习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初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策略的本质就在于使学生自主的进行科学研究,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形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启发性教学策略

启发性教学策略的关键在于教师设计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扩充教学内容,用鲜活的当代事例吸引学生。其次教师要注重启发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在新知识和旧知识的矛盾之中进行思考。除了传统的语言模式,教师可以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因材施教和对学生的情感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思想政治课程感人、化人、育人的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之门,在情景交融的氛围之中使思想政治理论深入人心。

四、结语

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教育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的基本原理使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性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广大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增强时代紧迫感,基于现状探索和研究中学思想政治创新性教学策略,积极投身到思想政治课程创新教育的改革中去,为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中专 实践教学

1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中专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巩固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并由此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也是通过在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分为狭义的实践教学和广义的实践教学两种。狭义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指的仅仅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社会实践的部分。而广义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则指的是除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之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广义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既可以指课堂教学之外的、学校教学之外的部分,也可以是在学校之内、课堂之上开展和进行的。具体说来,中专思想政治课实际教学,是将思想政治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中专学生的个性、特色等相整合,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统一的过程,也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的过程。

2 中专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2.1 中专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符合认识论,体现了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并且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而与此相对应的,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检验。由此可知,认识是认识的主体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对认识客体的能动的反应,因此认识是无法脱离实践而存在的。这也说明,中专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课学习的过程中,只通过课本和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获取已有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也是不科学的,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实践,并通过实践的方式,将客观实际与理论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深刻的领悟所学习的知识,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2.2 中专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体现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多数教学活动都是单一的、封闭的、理论灌输式的模式。常常忽略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主动的、能动性的思考,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不但学生很容易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厌倦倦怠的情绪,难以提起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也会受到阻碍,并最终导致思想政治课失去其应有的魅力,违背教育的初衷。

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系统的理论知识,其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体验,更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因此,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对中专教育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能力的培养、知识的获取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理论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中专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充分体现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2.3 中专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符合中专院校的办学要求,体现了中专院校的办学特点

现代的中专教育,必须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中专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这就要求中专院校的学生不但要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而实践教学正是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不但能有效的体现现代人才培养的特色,也是中专教育教学的重点之一。

3 开展中专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3.1 在开展中专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实效性原则

中专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把学生培养成为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用的人才。因此,在组织中专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以及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成长,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相应的中专思想政治课任课教师也要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科学的引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实效性的问题。

在中专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实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尽可能的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运用多种方式、选取多样的内容来保障学生学习素养的提高。其次是,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能动的去体验、去感受,尽量做到知行统一。把握教学的实效性,是开展中专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关注教学的实效性问题。

3.2 在开展中专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教学载体的选择

开展中专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教学载体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学校内的课堂载体、课外载体、不同形式不同目的的校外载体以及网络文化、校园文化等多种隐形载体等等。不同的教学载体的选择其侧重点和关注点是不同的,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方面也有差别。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中专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效果,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载体的选择,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多种教学方式,组合运用,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第6篇

【关键词】:自主探究 观念转变 创设情境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探究的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初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以达到对知识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起教师导、学生学的探究式教学过程,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初中政治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睾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教师要用心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过程和状态(初中学生更应该作为重点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走进他们的心里,以心换心和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基于此,笔者采用了以下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

1.1 巧设疑问,导入新知。

1.2 “表演”知识,潜移默化。如在教学“自尊自信”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表演《三国演义》中有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不同角色,通过因拒绝正确意见而导致街亭失守的马谡这一骄傲自负的人物形象,让表演的学生和观看的学生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在无形之中让同学们掌握书本知识。

1.3 开展讨论。

2 有的放矢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究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就是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枯燥无味,学生是学习的容器;而探究式教学法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成为会问会学的人。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导学生自己质疑,指导学生自己解决疑问,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究新知。 转贴于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设计部分要素。

要真正地将研究性学习融入政治教学中,而不是流于形式,作为组织者的教师,选好适合探究的课题是关键。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课题都适合用探究这一形式的,应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人手,既容易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又具有可操作性。

3 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提高组织探究课的能力在问题探究教学法中,学生会从跨学科、多角度去质疑、怀疑,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为此,教师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同时,还应当具备跨学科多元知识结构、多向和谐的教育交往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3.1 探究式学习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当好引导者。在以往的教学中,我

们很少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课堂上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进行多角度的考察和思考。久而久之,就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兴趣、习惯和能力,甚至失去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气。而探究式学习,教师应该更多地给学生一些可能性和假设的情景与问题,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探讨的空间。教师不是放弃责任,而是更多地准备背景知识和材料,以便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3.2 探究式学习要体现方式的多样化,做到常改常新。提到探究式学习,我们

往往局限于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答疑或学生搞一些相关性的社会调查。探究式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调查问题、制定计划与设计活动、进行活动与收集资料、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应渗透到教材和教学活动的不同部分。例如,我们讲到古代社会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时,可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上网搜索、图书馆查找资料等方式自主学习,然后以课堂为平台提供给他们交流的机会。如在初二思想政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法庭”、“法制小论文竞赛”及“法制手抄报评比”及“周边环境问题、及市场问题的调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32-02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定位现状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自主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取相应政治能力,培养政治参与感的国家级必修科目,也是教育部明确规定建设的重点学科。该科教师在新课改中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认知程度不同,容易在角色认知、教师态度以及师生关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定位缺陷。

(一)教师角色认知失衡

在新课程理念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将高中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固守传统教学“驾驭者”和“灌输者”角色,难以结合时展及时地进行角色调整,具体体现在:第一,片面驾驭课堂,忽略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发挥;第二,缺乏对自身角色的认识,固守传统教学桎梏;第三,教师角色意识有待加强,个人能力亟待提升。

(二)教师态度表征不明

教师态度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审慎利用肢体和行动语言对学生进行关心和指导,才能有效维护教学秩序。态度表征不明具体表现在:其一,教师从业态度。教师工作的冗杂性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其二,教师学科态度。思想政治课程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实际教学应结合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并时刻保持教学兴趣和热情,逐步完善更新课程内容。态度表征不明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往往会在整个教学工作中产生惰性,对课程教学环境知之甚少。

(三)师生关系发展不均衡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课课堂上学生的参与以及思想政治课后学生的生活辅导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在师生共同打造高效课堂时能否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秩序。后者主要是考虑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注重学生感受。事实上,在师生互动环节,教师会因为谈话主体或者流程的变更忽略学生感受,主导谈话内容,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留于形式,很难真正的充当“倾听者”的角色,这既是师生关系不平等的体现,也是教师个人角色定位迷糊的表达。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定位模糊的原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定位模糊可以归因于诸多方面,无论是教师内部结构还是外在的教师教育环境都是教师角色定位模糊必须找准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舆论导向偏颇

教师是社会人,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教师是必须依附社会群体生活的单独存在,也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舆论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社会地位难以适应社会要求。社会提供给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难以适应思政课程教师肩负的社会期望,不利于教师角色发展的需要。在信息化时代,人们接受资源的范围和能力愈来愈高,教师仅仅对书本知识进行讲述显然难以符合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要。第二,课堂效果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高中思想政治课能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获取政治素养。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行动需要充裕的时间和必要的场合,这正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效果潜伏性和滞后性的表现。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理想和现实生活的嫁接中容易产生角色差距。但社会舆论只关注教师教授的知识对学生的实际作用,负面舆论正是来源于这个契机,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创设可有可无,这种错误观念会形成一股强烈的社会洪流引起教师队伍的恐慌。思想政治课教师会在已经获得的社会角色中徘徊质疑,对未获得的社会角色逐渐失去兴趣,由此导致教师角色紊乱。

(二)教学环境纯度失调

教师只有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够顺利适应各种角色,发挥角色作用,保障教学实效。思想政治课内容庞杂使得教学环境在各种文化交流与摩擦中失去应有的纯度。具体表现在:第一,趋利型科研目的。教师这一岗位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相对稳定,这种稳定虽能够保障基本家庭生活,但也会制约家庭财富的累积。在经济利益多元化的今天,部分教师通过科研来获得自身所需利益,由此在“教学者”和“研究者”这两种角色的协调时影响到教学效果。第二,升学型学校氛围。现代社会的竞争机制渗透到各行各业,学校也未能幸免。为了保障学校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学校会片面追求升学率,这对教师教学形成压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念引导上进行自身角色定位。前者符合升学率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系统的指导书本必修模块相关知识。后者是思政课有别于其他科教学的特殊之处,但在严峻的升学压力和学校综合评定中,难免受到牺牲,这样虽可以保障教学效果,但对教师个人和学生成长有碍,引发教师角色调适的不平衡。

(三)教师个人能力有限

从教师个人能力对帮助自身角色定位的角度看,思想政治课教师会在角色认知、角色体验和角色扮演这三个方面陷入误区。首先,教师角色认知有误。角色认知主要体现为教师面临角色时形成的意识观念和行为指导。思政课教师角色认知的错误之处在于由于角色责任的弥散性和模糊性使教师角色缺乏责任感。弥散性就是教师对多种教学任务的完成很难从时间和空间上把握,多种角色间没有明显的边界,这样教师在完成角色责任时容易得不偿失。模糊性是指多种教师角色之间的共通性和细微差别很难形成清晰的认识。但因时间、空间不同产生的不同程度的角色责任本身没有对错之分,所以也不存在是非观念。其次,教师角色体验不良。思政课教师因为课程实际需要,常会充当“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但教师本人知识和能力与专业心理辅导师存在差距,而该差距是因为传统教学中的思维定势导致的,在其影响下的高中思政课教师对自身角色的体验容易产生不良隐患,加剧教师自身角色定位负担。最后,教师角色扮演失当。教师角色的边缘化和不同价值碰撞导致教师在面临多重角色的选择和扮演时因为个人能力偏差导致角色观念淡薄,角色表征不明。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定位

(一)明确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基本角色要求

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的基本要求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教学精髓的同时融入新课程改革相关理念做出的概括总结。其一,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以“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为开端,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今,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全面成长。其二,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师生关系的营造者。新课改要求在师生间的对话合作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鼓励其积极思考,尊重不同见解,营造积极稳健的教学氛围。其三,思想政治课教师是自我完善的学习者。教师在教学中的自我完善即是指教师主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究,逐步成为具备自我教育能力的自我教育者,以此提高学术水平,为教学服务。其四,思想政治课教师是课程开发的研究者。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开发主要是任课教师结合学校和地方特色,对优秀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充分发挥校本资源优势,进一步开发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与学习资源。

(二)学校积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学校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活跃的主要环境,需要明确该科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首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的开展教学;教师要恰当关心学生,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情绪的表达,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师要认真理解学生,一是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造成学生某方面不足的原因;二是理解学生内在潜伏的心理状况,发挥教师的主体意识,帮助并指导学生表达情绪,选择适合的个体行为。其次,创造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要端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高度信任学生、师生之间要相互交流,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再次,构建发展型教学评价体系。选择“多元化”评价主体,确立“促进发展”的评价目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实现评价重点的转移。

(三)教师积极提高自身角色能力

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积极落实课程改革要求,树立角色意识,加强角色适应和扮演能力,调整角色间关系,准确定位角色意义。一方面,积极参加培训,提升角色认知水平,加强角色扮演能力,实现角色间转换。教师角色扮演能力的前提是教师对自身诸多角色形成认知,了解各角色行为和适应范围,教师需要正视自己这一职业面临的多重角色以及诸多角色已然存在的客观事实,认识角色困境,对相应的解决路径应进行初步探索,恰当整合多重角色,形成自身角色系统。另一方面,调整角色关系,重视自身心理调适,教师应承担教授学生知识的基本角色,注重自身的心理素养,加强自身心理调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促进稳健的角色关系服务。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角色定位是面临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艰难选择,教师需要在自身认知和外在环境保障的前提下积极完成自身角色定位,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延,刘书林,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胡田庚,罗燕.研究型教师的角色定位与成长路径[J].教师教育论坛,2014,(03).

第8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30-0119-02[ZW(N]

[作者简介]孙建勇(1976―),男,江苏海安人,硕士,江苏省江阴市西石桥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明确将研究性学习列入必修课程,可见国家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故而研究性学习逐渐成为大势所趋。初中政治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课程,如何引进、运用、改善研究性学习成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就这一研究话题进行探索与分析,通过明确引进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展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例子、分析改善的方法三个方面对初中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研究。

一、引进研究性学习的益处[HTSS]

(一)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热情

思想政治是一门与社会联系较强的课程,相对其他科目而言,这门课程中的社会实践、思想交流显得尤为重要。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过程、重体验、重应用的学习方式,在思想政治课堂中运用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感受去探索与发现生活中真实的事情,引起学生对各类知识的兴趣,使学生逐渐能够自己发现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与交际能力等。

(二)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程度

在当前的教学体制之下,大部分教师、家长、学生都认为学习是以拿到高分为目的的,不少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并不重视,在课堂上频频出现睡觉、写其他科目的作业等情况。而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关注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学生会逐渐感受到思想政治在生活各个层面中的作用,从而逐渐重视这门课程。

(三)增进师生思想及情感上的交流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校里,导致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师生间的交流也是至关重要的。与学生的交流不但可以对学生的想法进行简单的引导,还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不仅如此,师生间的交流还能够使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当前的状态,从而寻找更合适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二、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上的运用[HTSS]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花费大量资金进行社会实践项目对不少学生和教师来说并不现实。然而研究性学习并不局限于社会实践项目,在平常的课程中也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此介绍两种在课堂上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一)抛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开放性问题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锻炼。讨论的过程中会有思维的碰撞以及观点的磨合,学生能够主动思考问题。比如,可以就“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一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思考与讨论。首先可以让学生派出组代表来陈述他们的观点,再根据学生的答案抛出一系列的其他问题。如果学生选择扶起老人,可以这样询问他们:是什么样的理由让你选择扶起老人?你知不知道扶所带来的后果?你是否关注这类新闻?如果老人反过来诬陷你,你

该怎么做?而对于有些选择不扶的学生,可以这样询问他们:是担心老人伤害到你或者你的家人吗?如果老人不是坏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如若选择了漠视,你是否真的觉得自己做的是正确的?倘若摔倒的是你亲近的老人,别人同样选择了漠视,你又是否会怨恨别人?

可以这样假设一些情境,让学生身处这样的情境中,然后让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找出适合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已经不知不觉得到了锻炼。

(二)鼓励学生分享对周围事物的感受

让学生说出对周围事物的看法,首先就得让学生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无论是感动,还是愤怒或难过的事情,都可以鼓励学生说出来,让学生和大家一起讨论,探索事情的发生原因,思考事情的解决方法。这也是一种简单的社会实践,能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使师生适应研究性学习[HTSS]

要想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常见的教学方式,使师生喜欢和习惯这种教学方式是必经的一步。对于很多教师来说,他们习惯的授课方式是自己主导课堂,更加喜欢安静的课堂、听话的学生,因此,一时可能并不能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为了使教师能够将研究性学习灵活运动到课堂上,教师首先必须明确教学的意义,明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其次要提高自身素质,将新的教学方式作为挑战。最后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以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而对于初中生来说,研究性学习也是一种新的方式。对于那些不适应的学生,教师要采取鼓励、谈心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地采用这种学习方式,从多个方面提高和锻炼自己。

一味地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授课方式将逐渐成为过去时,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的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其目的是不变的,即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使这种方法在课堂上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广大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资源和学生情况做出更加具体的计划,真正展现出教育的力量和成果。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法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一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崭新教学方式。怎样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有效地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呢?自己在实践中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思想政治课要改变学生过去以单纯地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就必须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高中生的思维发展还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他们对课题研究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的。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创设研究性学习,如果一开始便从概念、原理、法则等入手,往往因其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使学生感到高、y、空,影响其研究情绪。因此,可把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起来,激发他们的研究欲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形成研究课题。这样的研究课题是变“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变“任务”为“兴趣”,从而提高研究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2.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也会对某些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发现问题。主要可从时政的热门话题中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学生感兴趣的,而且具有新颖性和实用性。时政热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学生距离比较近,可信度高,感染力强,影响深远。学生喜欢在课外谈论,但由于原有的知识的限制和认识的局限,常常过于片面。可见,学生对时政热点有丰富感性认识,能激活学生思维。时政热点中的材料分析的观点又往往涉及到中学政治课中的知识,这就为时政引进政治课创造了必要条件。由此可见,时政热点是学生自己要选择的内容。把时政热点引入思想政治课,更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3.引导学生从学科学习或阅读中发现问题。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和阅读中,有许多现象只要善于与学科间知识内容加强联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就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如“WT0与高中教育”问题,教师就可以从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的知识,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对中国加入WT0的相关问题进行剖析,让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达到中学思想政治课发现问题阶段的选题策略要求。

二、明确研究方向,精选具体题目

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已被激发。但要正确、适当地选好题目,就必须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合理的引导,使学生明确问题。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的知识水平和该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及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教师在分析指导、确立课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真假。问题有真假之分。真问题是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细化、分解并加以研究的。而假问题则无法展开深入研究。假问题有时也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但它没有可行性,即不能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如思想政治课中的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原理等常识性问题是没有必要研究的。因为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都还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故不能研究。在指导学生确立课题时,一定要帮助他们判定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不光要从学生本身的研究能力和智力水平去分析,还要从社会环境和满足的条件等多方面去分析。

2.引导辨别问题的研究价值。问题既有真假之分,也有价值高低之分。研究性学习从本质上讲,仍属于教学范畴,不属于科学研究范畴,它是通过探究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发展的。因此,在确定研究课题时的一个首要的判定标准就是该课题是否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学生的课题不一定要有多大的创新性或学术性,只要它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能力,就可以说是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三、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第一,要改变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通常把学生分成小组,实行小组合作研究。或者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共同完成研究任务。这种空间布置,有利于学生敢说敢想,无拘无束,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第二,要创设良好的研究情景。作为情景的创设者,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向学生展示充分的信息渠道平台,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内容或信息来源,从而实现学生的“同化”过程。主要包括科普讲座、参观访问、调查问卷、上网搜索等形式。

第三,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缺乏平等意识和民主作风,也就难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落到实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只有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谈得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

四、优化过程设计,发挥学生潜能

1.要引导学生对教材充分研究。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去研读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的目录、序言和课堂小结,对教材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然后,在逐课、节、框、段进行分析,理顺其中的结构、脉络,把握内在的联系。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及实际经验进一步思考和学习,使他们通过自己读研教材,掌握课本知识。

2.加强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在指导研究性学习时还要注意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结合和渗透,实行“跨学科”研究。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把思想政治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实践中,以此增强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第10篇

辑始点和终点;生活化则是思想政治课实施生命化教学的过程和必要途径。基于此,提出思想政治课生活化

与生命化必须有机融合,在融合中帮助学生立足日常生活,学会由死观生;建构德性生活,唤醒生命意识;置

身公共生活,激发生命热情;瞄准未来生活,创造生命奇迹。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生活化 生命立场

民国老课本中有一个闪耀着教育灵光的句子: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生命敏感,物换星移不及一

个小孩在谷仓一角沉思麻雀之死更加动人。”这与

今天我们主张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必须坚持生

命立场有同曲之和,亦有异工之差。这一主张除了

基于对教育最高境界的追求,也自然地顺应了个体

生命与生活两者之间关系的呈展。在思想政治课教

学生活化的目标引领下,我国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

改革正沿着生活化路径在延伸、在行进。然而回首

之间,笔者感觉到越是深入的改革越不能忘记甚至

脱离了根本,这个根本就是生命立场。目的催生动

机,立场决定观念,思想导引方法,只有坚定这一立

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才具备了沿着正确的方向

走得更远的可能。

一、生命立场: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

逻辑始点和终点

关于生命与生活之关系的研究,生物学、哲学、

社会学上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成果丰富。考察思想

政治课教学视阈内个体生活与生命的内在联系,通

常离不开以下三个视点:一是生命对生活的价值,

二是生活对生命的意义,三是自主、独特、超越的生

命与现实、诗意、未来的生活彼此交织融合所生成

的新样态。

1.从生命出发,脱离了生命的生活是不存在的

从生物学角度看,生命是个体生活的自然前提

和存在形式,通常以自我更新、变异与选择以及新

陈代谢作为判别生命与非生命的标准。这一点人和

动物并无区别。然而不同的是,人可以在生命的基

础上有意义地生活,人在生活中体验着自己的生存

状态,享受着生命的快乐和生活的乐趣;动物则只

能听从生命的自然延续,毫无目标和意义可谈。因

此,西方生命哲学实现了生物学对生命诠释的超

越,关注生命的精神性、意义性。总之,脱离了生命

的生活就像没有地基的建筑成为空中楼阁一样虚

幻而不可想象。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培养有

思想、有觉悟、有情操、有能力的人的工程,不能不

首先从关注学生的生命开始。

2.为生命而生活,离开了生活的生命毫无意义

认为,动物的生命是预成的,与周

遭环境保持着一致的关系。动物的生命活动是其本

能的体现,依附于特定的环境生存,延续生命。而人

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有着根本的区别,人的生命是

“有意识”活动的产物,使自己与自然的生命活动区

别开来。这表明,意识使人具有了“超生命”的生命。

所以,生命对于人来说是双重的,是自然生命和超

自然生命的统一。可见,人生存和发展的最大意义

就在于借助于“高质量”的生活来涵养生命、提升价

值。生活是生命的旅程,是生命的一种自主、自由的

伸展,它弘扬着生命的个性,体现着生命的灵性和

律动。脱离了生活的生命同样令人费解,因为它不

符合人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可见,思想政治课教学

关注生命又必须借助于生活化教学这一途径。

3.由始而终,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理应坚持生命

立场

思想政治课的性质、目标、功能决定了其最高

价值在于培养人的高尚情感、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

值观,其意义在于让个体的现在生命得以丰实、得

以快乐,未来生命能够更有意义。因此,思想政治课

生活化过程中没有理由不关注生命,不坚持生命立

场。只有坚持生命立场,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才能

有根有本,有血有肉,教学结果才能符合人的发展

需要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需求,否则思想政治课教学

将失去本真的意义而沦为机械的命题的系统或者

传授知识的形态。

综上分析,生命与生活是解不开的绳索,相互

交织,彼此共存。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的研究与发展

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坚守生命这一立场,而这正是很

长一段时间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所忽视或日忘却

了的一个最基本的东西。

二、生活化:思想政治课生命化教学的过

程和必由路径

如何让学生具有生命意识、为意义而生活、为

生活提升生命品质?思想政治课教学承担着重要的

对学生进行生命化教育的任务。如何进行生命化教

学?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是一个必须的过程和途径。

1.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生活为本源,为学生提

供更为丰富和真实的生命体验

从人类教育的产生、发展、变革以及理性回归

的历程来看,教育从来都与生活有着不舍的联系;

从目标、性质、根本任务角度看,思想政治课教学也

必须基于生活、为了生活。如今学生身处一个整体

性、复杂性的泛生活背景之中,并且面向一种具有

很强不确定性的未来生活;有可观可感的现实生

活,也有电影、电视、网络提供给大家的虚拟生活

……那么这里作为教学本源的生活究竟应为什么

样的生活?学生在学校作为受教主体,其现在生活

具有选择性,因此政治教师和学生均应自主选择具

有代表性、集中性、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有利于解决

学生中普遍存在问题的生活场景、生活方式,帮学

生进行丰富而真实的生命体验,从而理解生活、珍

爱生命,真正达到教学为生活和生命服务的根本目

的。当然,对于虚拟生活场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

能选择回避,因为它是对学生有着极大冲击力和吸

引力,对学生产生着深刻影响的“客观存在”。对此,

政治教师理应在课堂上加以理性而深刻的剖析,让

学生明辨是非,分清良莠,真正懂得我们归根到底

要生活在现实而不是幻想中。

2.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依托生活来进行。为学生

提供“诗意栖居”的机会

生命化教育理念的核心表达就是“让生命在教

育中诗意地栖居”,这也是生命化教育的最高境界

和追求。然而生命化教学一刻也离不开生活,从过

程来看,生命化教学必须依托生活来进行,这首先

是因为人的生命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社会的、文

化的,人的本能的发展和成熟只是自然生命的发

展,一个自然生命体要发展成为社会生命体,就必

须在其自然生命体的基础上,获得文化、智慧、道德

和人格等精神方面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是不可能通

过“生理遗传”来实现的,它只能通过“社会遗传”来

实现,也就是必须借助于生活化的教育和教学才能

实现。其次,思想政治课教学所依托的生活是日常

的、简单的生活,所面向的就是平凡而普通的生命。

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让学生懂得生命无限和寻求生

命意义的重要,懂得自我精神的满足才是生存的本

质所在,懂得生活是基于现实而不是基于幻想。第

三,“诗意栖居”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能力。培养学

生的这种能力可以有多种方式,思想政治课的生活

化教学即为其中重要的一种。依托这种师生共同营

造的现在生活,在一种惬意的生活化方式中为美好

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这个过程是区别于现时教育被

动的填压的那种主动建构的过程,这怎能不算是一

种“诗意的栖居”?

3.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未来生

活,为学生升华生命价值奠定基础

梳理我国思想政治课开设的历史和进程,任何

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色和具体任务。那么如今,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

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在人本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发

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最本质、最关键的任务就

是帮助学生塑造灵魂,通过现在生活达到改善未来

生活的能力。通过思想政治课的系统教学,学生培

养起强烈的爱国热情、集体观念、服务意识、奉献精

神、吃苦耐劳的品行等,这是升华人身价值不可或

缺的思想、认识和能力基础。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

做到对学生的未来生活有益?首先,在教学目标的

确定上,要以学生的生活和生命为旨归,以有利于

学生的生活和生命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准,而不

是精确的、机械化的、冰冷的分值。其次,在教学过

程中,紧紧依托学生的生活和生命状态,助其全

面关注、科学分析、享受或批判当下的政治、经济、

文化和社会生活,从而心生对理想的未来生活的向

往和奋发热情,激发改善未来生活的愿望,为升华

学生的生命价值奠基。最后,学习是为了生活,通过

思想政治课教学升华价值观念,为完满的生活奠定

基础。

三、有机融合:实现思想政治课生活化与

生命化教学的统一

思想政治课生活化与生命化教学的有机融合

是最佳的教学状态,有利于师生在教学中获得超越

的价值,有利于改变当下师生关系的紧张状态,有

利于师生更好地善待生活、善待生命。

1.立足日常生活,学会由死观生

现代社会的人类生存危机已经变成为由生活

意义的丧失到生命价值的隐去,它成为当前人们面

临的最大、最严重的人生问题。为此,我们必须解决

好人之生活与生命之间的关系,所得与所欲之间的

关系,个我与类我之间的关系,解决好生、爱、死三

大人生主题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切问题的解决,又

必从根本上求之于“由死观生”的方法与途径,也就

是通过对死的现象的观察来领悟生的可贵及价值。

因此透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

个迫切任务就是要在日常的生活化教学中引导学

生由死观生,进而懂得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宝贵,

初步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

2.建构德性生活,唤醒生命意识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被权力、金钱、知识、美色

等有形的东西主宰着自己的世界观。但越来越多的

人发现,这些其实都是有限的人生无法带走的事

物。可见,人性之中有种追求外在的不属于自己的

事物的倾向。那么,什么是外在的,终究可以不属于

自己的事物?那就是精神、思想诸类。因此从这一层

面来看,学生有建构德性生活的必要。所谓德性生

活,就是蕴涵道德因子、区别于一般生活、具有某种

道德意义和价值的生活。建构德性生活既是思想政

治课教学要达成的目标、任务,也是每个学生自我

建构的目标和任务。比如,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一课的教学就要帮助并促进学生自主建构一种

诚信的德性生活,在学生的内心世界建构起呼唤正

义、崇尚理性的德性经济生活世界。再比如“民主监

督”,我们不仅要学生懂得监督的必要性和监督的

方式途径,还要从内心唤醒学生参与监督的欲望和

积极性,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对社会的

责任德性,这种民主监督才能由纸上谈兵落到现实

行动,学生的政治生命意识才能真正唤醒。

3.置身公共生活,激发生命热情

思想政治课的目标具有社会性,思想政治课教

学要为社会服务,那就必须引导学生接触并融入公

共生活。先生曾说:“生命本身没有什么意义,

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

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作点有意义的

事。”这对我们的教学有着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思

想政治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公共生活中激发

生命热情,生成生命正义,成就有意义的生命。

4.瞄准未来生活,创造生命奇迹

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长远目标是为了学

生的未来生活,因此只有指向未来生活的思想政治

课教学才能让学生产生创造生命奇迹的欲望和可

能。教学如何指向未来生活呢?首先,教师的情感和

态度会影响整个的教学,政治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

个积极、乐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

能把生活中遭遇的挫折、所受打击的负面情绪带进

课堂进行渲染。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社会的负面

现象避而不谈,也不意味着消极遁世,而是要用一

种特别理性、辩证的观点帮学生分析现象、抓住本

质,激发学生改变社会的责任感和动机。其次,思想

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切实通过生活化的途径,帮助

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产生对现有美好生活的珍爱

以及改变和创造新生活的动力及能力,从而能够在

未来生活中更多地创造生命奇迹。第三,这一指向

不只针对学生而言,对于教师也具有相同的意义。

在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和生命化教学中,师生要实

现双向互长,既有利于学生的未来生活,又有利于

教师的现在生活及未来生活,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享受生命的乐趣而不是职业倦态和无限怨言。

我们对于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中生命立场

的研究将随着时代的演进和人对自身解放之渴望

的加强而不断深入,但这对传统以及如今的思想政

治课教学生态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它需要批判的精

神、建构的意识和生长的理念。但我们也要注意防

止一些错误倾向迷乱了我们的视线,一要防止享乐

主义的滋长,二要防止学生过度追求自由、民主、解

第11篇

高中生了解外界信息更加便捷,渠道也逐渐拓宽,不用电脑只要一个手机就能随时随地关注社会动态,与朋友沟通交流。鉴于学生的信息渠道的不断拓宽,国际国内时事动态,各时各地大事小事的不断了解,教师在教学素材和教学方法上也应相应的有所改进和创新,应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与科技相关的“活”的知识。因此,基于以上情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上,联系教材内容,对自媒体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提出相应对策,以望增强高中政治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2 自媒体时代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1 自媒体时代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带来的机遇

以即时通讯、博网博客、手机媒体为主要内容的自媒体贯穿着学生和教师们的生活和学习中,网络的交互性为高中政治教学提供了更广泛的教学渠道。在自媒体时代来临之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多以课堂教学为主,主要在教室中进行。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如今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渠道大大地拓宽,主要体现在网络教学。除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课堂教育以外,还可以借助手机,电脑,连上互联网,随时随地地通过腾讯 QQ 聊天、飞信、微信等即时通讯传达信息,进行师生学习生活交流,或者进入网络课程教学网站点击教学视频,进入论坛、贴吧发表言论,登陆微博、博客进行点击、分享、链接、互播等进行教学,再或者通过手机短信传达教学信息等。学生可以在课外进行学习,将政治教学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同时,网络各学习资源的内部整合,也节省了教师的人力和物流。

2.2 自媒体时代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带来的挑战

自媒体传播的技术复合性和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对高中政治教师的媒介素养和教学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处于信息的优势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学生的尊重,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顺利展开。而在自媒体时代,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新生事物的超强认同感和接受能力,这让他们成为了自媒体最先的接受者、使用者。而网络技术水平差、新技术意识淡薄、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弱,敏锐性和观念更新不够的教师往往处于了信息劣势的地位。因此,对高中政治教师进行更新知识、提高媒介素养和教学素质成为迎接自媒体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

3 自媒体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实证调查...........................15

3.1 调查方案及过程 .....................15

3.2 调查现状及运用效果分析 ......................... 15

4 提升自媒体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效果的措施....................21

4.1 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师生媒介素养 .................................. 21

5 结语....................26

4 提升自媒体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效果的措施

4.1 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师生媒介素养

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在自媒体时代,要想增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义务。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明显不足,需要学校、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家长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学校可以将自媒体的知识融入到课本当中,或者学校开展一些知识讲座,社会实践活动。微机课教师以及政治课教师可以在上课期间可以对自媒体知识进行一些介绍和讲解,班主任开展班会活动,家长进行家庭会议时,或者对孩子进行网络活动或媒体传播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进行正确的媒体评价,媒体传播。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评判、运用传媒的态度和能力,在面对自媒体时能够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正确的认识、选择、质疑、理解和评估。树立正确的自媒体观念,做个遵守媒体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合格公民,做个自媒体时代优秀的高中生。

4.2 善用负面信息,精选教学案例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于教学案例的选取不要盲目的地排斥“负面信息”,而应用“疏”而非“堵”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走出“负面信息”的误区。我们首先要给“负面信息”正名。我们要正确认识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只有好消息,坏消息的存在也是理所应当的。因此,我们要正视问题的存在,然后找到问题的根源,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解决问题。其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负面信息”。在面对“负面信息”时,对其进行背景和社会影响的分析,对其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在面对学生对“负面信息”质疑时,要给予及时的回应,准确点评,正确引导,以免学生进入误区。再次,积极引用“负面信息”开展教学案例。很多时候利用“负面信息”远比正面信息对学生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5 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个人认知责任;合作学习;履行原则和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11-01

个体责任是影响思想政治课堂合作学习活动的关键因素和首要因素,也是合作学习效益的有效保障。高中思想政治课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在学业考试中成功展示自我的能力(学科能力、各层级的认知目标等),获得比较理想的考试成绩。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合作学习中存在急功近利、重预设问题解决忽视生成问题、参与率不高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思想政治课堂呼唤个体认知责任的研究。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合作学习中的基本因素和核心要素认知责任的研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师深入理解和指导合作学习,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技术层面上的组织与调控;也会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与人交往能力,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潜力。

一、个体认知责任的内涵

责任到人、人人参与、人人尽责是合作学习的根本标志之一。如果是单纯的小组学习,在实际中这种“小群体”式的学习方式常流于形式,多出现搭便车的问题,原因在于责任混淆不清,每个人“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也要对同伴的学习负责”的承诺机制尚未确立或者形同虚设。只有当每个小组成员都确立主人翁地位,在活动中体会到自己的独特作用,并看到同伴的才能,合作的局面才会出现,合作的意识才可能形成。

个体认知责任内涵的解读,既包含着要求个人对学习活动中所遵守和维护群体的共同活动规范应有的责任感进行个体自觉的认知和体验,又要显露为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从外延角度看,则意味着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有为同伴、小组学习和组间竞争尽责的责任心,而生生直面积极互动则是前提和保障。因此从广义上看,个体责任这个概念又包含着对情境、评价、互动、文化环境等因素解读。对个体认知责任广义上理解,既基于高中教师面临的学业考试这一现实,又基于合作学习的研究者们所讲的:“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

二、履行个体认知责任的原则和策略

从理论层面与操作层面的关联角度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已经接受和认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但在实践过程中,缺乏操作层面、技术层面的支持,依然会出现种种合作学习不该有的课堂乱象、错象、怪象,导致了合作学习的低效。通过个体认知责任对合作学习影响角度提供一种框架内的实施原则和策略,不仅有利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也使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得以发挥实践指导功能,从而切实改善教学实践,改变教学质量发展方式,切实提升教学效益。

高中思想政治合作学习中履行个体认知责任的原则,除了中外学者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则,还应该包括:(1)稳定性和开放性的原则。学生的个体认知责任具有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组成,同时是一个开放的和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要体现出真实性和生成性。(2)限定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履行个体认知责任在行为上要有基本规范,体现规则要求,又要具有灵活性,根据小组同伴对象、教学内容、教师风格等的不同,体现活泼性、生动性和创造性。(3)常态化和突击式的原则。履行个体认知责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常态化持之以恒。同时也不完全杜绝在较短的时间内采用突击式强化个体认知责任。

高中思想政治合作学习中履行个体认知责任的策略是:(1)构建思想政治课堂文化。从大的角度看,教师要通过教育智慧,以学科魅力吸引学生,以一种对生活和生命的无限热爱、无限关怀与无限尊重的情怀,形成开放、民主、和谐、智慧的课堂文化,让这种文化充实师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教育教学品质。从小的角度看,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合作学习的小组文化建设,其核心应该是团队精神文化及小组长个人文化品格和合作习惯的培养。(2)加强对学生内外活动的设计。学生个体认知责任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培养。在思想政治课堂学生的外在活动表现为学生语言、面部表情、肢体行为等,内在活动表现为学生心、脑思维而呈现的能力、智慧和非智力因素。要坚持两个基本要求:从简单开始和从规范(即一定的技巧)开始,从简单开始如要站直说活,大声发言,完整流畅表述;从规范开始,如整理出一些思想政治课堂小组展示时常用的学科句式用语和常用技巧,使学生展示讲解时条理更清晰,表述更规范。实现对学生培养最大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情感付出和精心准备。(3)创新使用传统教学的基本方式。思想政治课堂的学生合作学习,是为了回归学习的内在规律。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孤立的,教师培养学生个体认知责任,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讲解、评价、互议、思考等)上予以改革。

参考文献:

第13篇

一、在直觉经验障碍处设问,激活新知识

学生已有知识不仅包括在学校学习的正式知识,也包括他们的日常直觉经验。学生在学校中所学习的课本知识固然会影响到新知识的获得,而学生的日常经验也常常会对此产生重要影响。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才能发展起更深层、更丰富、更灵活的一体化的认知结构。而问题解决活动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激活自己的原有经验,并通过积极的系统的推理活动,使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更充分、更有序地进行。

如我在《存款储蓄利国利民》这一框的教学中,设置了一个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手头有了闲置资金,请问用这些资金可以做什么?学生回答:买汽车、买房、去旅游等,从这些回答中可以看出,有钱就去消费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学生日常的直觉经验,是他们的普遍想法。直觉经验堵塞了学生的思维,形成认知障碍。而要越过这个障碍需要给搭建一个“脚手架”,使学生能够把直觉经验和书本知识有机结合,把新旧知识有效融合。此时,我又设置了一个问题:如果已经有房有车,而且不去旅游,一般的家庭消费都已满足,你还会去做什么?学生回答:买股票,做生意、存到银行、买保险、买国库券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新知识,树立消费和投资相结合的观点。

此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随机应变,在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合理设问,用一个假设性提问把学生从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可以说既巧妙,又灵活。教师上课挥洒自如,起了主导作用,真正做到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促进者、启发者、指导者;学生构建知识得心应手,做到新旧知识有效融合,积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二、在情景虚拟假设中设问,顺应新知识

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新的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改组或重建。学生在探求新知中,老师为其创设一定的情景,提出一定的假说,让学生自己分析研究,得到比较满意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互相合作,自主建构知识。

如在《存款储蓄利国利民》这一框的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你是银行业务经理,我是客户,你怎样向我介绍你们的业务?这一设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都争着当一回业务经理,向我介绍他们的业务。有学生说:我是李经理,我建议您存活期,可以随时存取,很方便。也有学生说:我是王经理,我们银行推出定期和活期两类储蓄业务,我建议您存定期,因为定期利率高。此时我觉得学生给我介绍业务时陷入了非此即彼的思维障碍,影响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及时添置“脚手架”,安排更为深入的设问,使学生进一步地分析问题,达到深化知识的目的。我就跟着学生的思路提出自己的要求:谢谢王经理和李经理。你们让我不知所措。同学们,你们中谁能让我既生活方便,又能得到最大益处?此时,一位学生起来说:您好,我是包经理。我建议您经常使用的资金存活期,长期不用的存定期。活期方便,定期利率高,您看如何?其他学生又为我介绍其他更好的方法。

三、在同场景中多层次设问,深化新知识

任何对事物的简单理解都是片面的,都会造成对事物的不正确理解。因此,教师在设置情景,特别是设问的时候要注意层次性,让学生对同一情境有多方面的理解,以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14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分组;管理

近年来合作学习成了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已成为目前基础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和特征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分工协作地学习某一学科的学习材料,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一种学习模式。它有三大特征:

第一,小组成员共同承担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第二,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第三,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信任,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二、合作学习的实施

(一)合作学习的两个关键点

1.合理的分组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

学生分组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策略:一种是同质分组,即选择一项关键属性(如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性格等)作为分组依据,将性质相近的学生放在同一组;另一种是异质分组,即选择一项关键属性作为分组依据,将性质不同的学生混合编组。

当然,小组的划分应该是动态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如果学生的学习成绩等发生了变化,就必须对小组的划分进行调整。

2.科学的管理,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保证。

管理成功的首要因素是学习任务的确定,因为学习任务是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对小组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学习任务的确定应该符合两个标准:第一,任务应是团体性的,而不是个体性的,即任务所要求的资源(信息、知识、技能、材料)等是个体学习者不可能全部具备的。这有利于小组的每个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特长,调动学习的兴趣,并合作解决问题。第二,任务最好是开放式的,其答案不是唯一的。这有利于小组成员特长的发挥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各成员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的方案,这样,合作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其次,要对合作小组的每位成员进行分工,每个成员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明确的分工,避免了小组成员相互推卸责任,保证了小组活动的正常、规范、有序进行。而角色的互换,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尝试不同的任务,在不同的角色中得到锻炼,这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角色意识,而且使其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操作流程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初步确定如下课内教学流程:明确任务,定向导学;分配任务,个人自学;生生交流,协作互学;师生交流,质疑助学;总结升华,完成教学。

1.明确任务,定向导学。即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向学生展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要完成的任务,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向。

2.分配任务,个人自学。即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由各小组的组织者把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细化,分配到每一个小组成员,由各成员带着任务自学课本,收集信息。

3.生生交流,协作互学,这是合作学习的最重要的环节。此时,学生带着自己学习的见解、产生的疑问和收集的信息,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听取他人的意见,互相取长补短,完善对新知识的理解,加深认识,形成共识。如果小组内意见不统一,可寻求教师的帮助,也可搁置争议,先听取其他小组或教师的意见。

4.师生交流,质疑助学。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和协作互学,大部分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由于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的层次较低,还可能有一些疑难问题无法解决或个别注意事项没有认识到,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的点拨、引导和帮助。

5.总结升华,完成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对所学知识整理、提高,形成体系,并通过适当练习,巩固知识,继续应用。

第15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创新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特征

1.教学设计的参与者与教学辅助设备人机合一

从多媒体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授课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特征,一方面合理地选择、处理和组合符号、声音、图形、影像之类的多媒体要素,顺利地传达特定的授课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地处理教师教授与多媒体课件之间的关系,使教师语言表达与多媒体课件之间形成完美的搭配,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件应有的教学价值。

2.教育资源的系统化和教学目标的清晰化对接

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多媒体元素、组合什么样的多课程内容及选择什么样的传统教学手段,都是围绕着特定的教学目标展开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活动还表现出能够整合多方面、系统化的教学资源,实现与清晰化的教学目标顺利对接的特征,由此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顺利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3.教学反馈的及时化和教学信息处理的数字化接轨

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功能特征与便捷性程度;而且授课教师也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对学生展开在线文字、语言与视频之类的教学活动,或者是在线与学生进行相关的沟通与交流活动,了解其现实的思想状态及在课堂中的学习质量与学习进度情况,尤其是了解他们对于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观点和意见,据此来及时地修改和完善自己的多媒体课件。

4.教学交流的交互化和教学成果的共享化同步

高校思想政治课加强多媒体教学设计活动,不仅能够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活动;而且还能够大大提升各个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活动,一方面使他们能够方便地探讨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够共享多媒体教学设计成果,使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够为更多的老师所学习、借鉴甚至是直接使用。

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观念落后

当前,由于授课教师的知识提炼与整理能力较差,或者是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处理能力不足等,从而造成其多媒体教学设计缺乏应有的层次性与逻辑性,使学生不知所云,或者是跟不上课程进度等,最终影响到其学习效率与学习积极性。另外,部分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而忽视了自己对于特定内容的讲解、分析与引导活动等,造成多媒体课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自身则成为一种附属。

2.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课件不合理

当前,不少教师过于注重课件装饰性元素的使用,甚至将此作为课件设计的主要内容,从而弱化了核心教学知识。表面上看,学生对于课件的关注度比较高,甚至反应比较强烈,实际上却没有学到太多的实质性知识。另外,很多教师无法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特征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手段表现相关内容,从而造成该用文字总结的内容却用抽象性的图片加以展示,该用生动的图片进行辅助说明的内容却用枯燥的文字进行表达。

3.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重设计轻效用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还表现出重知识呈现而轻重难点突破的问题,也即是部分教师仅仅将多媒体课件视为呈现核心教学内容的一个平台,或者是将其视为串联整个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辅助手段,用来呈现思想政治课整体教学内容,但很少用多媒体课件来分析、讲解特定的重难点知识内容,由此弱化了多媒体教学设计在这方面的功能价值。

4.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素材资源选取不适当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存在设计素材资源简单堆积的问题,而且部分教师责任意识不强,创新观念匮乏,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多媒体课件一用到底,很多知识点与案例甚至都已十分陈旧,却没有进行任何更新。不仅如此,也有一部分教师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设计过程中,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寻找最新素材,从而使用一些触手可得的陈旧素材加以代替,由此造成多媒体课件内容陈旧的问题,从而极大地弱化了其教学质量。

5.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忽视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还存在预设性太强的问题,也即是在多媒体课件设计过程中各项教学内容都拥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与方案性特征,或者是为其设定了标准性的结果,学生必须按照预设的教学计划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理解与记忆活动。这虽然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题思维,不利于学生个性塑造和自我思想的形成。

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创新方式

1.贯彻“三贴近”原则,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兼容并蓄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活动无论是素材选择与处理,还是进行课件装饰,都必须贯彻“三贴近”的原则,也即是要使课件内容、课件形式与课件风格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情况,由此才能保证多媒体课件的知识性与道德性并蓄、文本性与时效性兼容,并由此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各个授课教师也应当在吸收、借鉴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优秀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多媒体教学特征,建构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从而实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兼容并蓄。

2.以知识为框架,搭建多媒体教学设计层次性和逻辑性

在进行具体的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当在明确其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特征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教学内容,由此提炼、总结出系统的知识框架,以此建构起多媒体课件的基本结构。在此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多媒体课件内容的相关说明、案例论证和图片、视频与动画元素的装饰,使其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而形式活泼;另一方面则要保证多媒体课件内容前后之间与细节之处的层次性与逻辑性,由此直观、清晰地呈现相关的知识内容。

3.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课件美观性与实用性并存

多媒体课件不仅承担着内容传播的功能,而且发挥着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功能价值,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授课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过程中,除了要注重课件内容的层次性与逻辑性,使学生能够清晰直观地理解课件内容之外,还必须注重课件外在的美观性,呈现出一个美观的多媒体课件作品,实现美观性与实用性并存。

4.多媒体教学设计资源适时适度适用,教学资源生活化,注重挖掘本土资源

授课教师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一是要选择合理的素材资源,尤其是从日常生活、本地环境中挖掘出一些与学生比较接近的素材资源,并保证其创新性、时效性与适用性等方面的特征,发挥其应有的信息传达价值;二是要合理地处理素材资源,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一定的筛选、处理和解释,由此发挥其补充、完善和装饰核心教学内容的功能。

5.重视对教学设计的预设与课堂实施的生成,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合理地处理高校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设计中预设性内容与生成性内容之间的比例关系与内容搭配关系,这是授课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不仅决定着其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学生思想、个性与能力的成长和发展。具体来说,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坚持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统一原则,即一方面要保证部分教学内容拥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与方案性特征,甚至为其设定标准性的考核方式,学生必须按照预设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理解与记忆活动;另一方面还应设置一些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互动、探讨而完成的教学内容,由此在师生与生生合作、对话、碰撞中,出现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并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与主动学习的能力,由此形成独立思维与个性特征。

参考文献:

[1]朱京曦:《多媒体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2]韩保来:《多媒体教学———教学电脑化、网络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