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新经济发展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煤炭 资源枯竭 经济发展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阜新市位于老重工业基地的东北,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曾是我国重要能源基地之一,被称为“煤电之城”。但是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阜新市的经济也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产业结构也必须随之调整。尽管自2001年阜新市被国务院定为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以来,阜新市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实践,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路不断清晰,方向不断明确,内容不断丰富。但是从阜新现如今的发展水平来看,依旧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将近几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对阜新当今的产业结构及经济转型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找出妨碍阜新经济发展及转型的根本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为促进阜新经济转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已开始进行优化使用,但是作为一些重工业基地却依然出现了资源枯竭的现象,从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未来发展也成为了我国学者所研究的热点话题。
王世贤(2014)指出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必须由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入手,使就业、创业与产业转型和承接互相促进,提升结构变动协同性,才有利于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和谐增长。李海超(2013)通过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现行的融资体制对融资的作用。宋喜斌(2014)认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可分为以下三种:政府主导、产业政策转变、经济转型。王茵(2010)、邱松(2011)、陈德敏(2012)也对资源型城市将如何发展与经济如何转型进行了深入探究。苏楠楠(2014)指出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主要出现: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从各个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具有多种方式,却也普遍存在较大问题。本文对阜新的经济发展及转型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相应的政策,使阜新在转型之路上少走些弯路。
二、阜新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生产总值(GDP)基数过低,增长较为缓慢
阜新是一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在建国伊始,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但是,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甚至即将枯竭,阜新经济也一落千丈,成为了辽宁省的最后一名。从阜新最近五年的GDP数据可以看出(表1),阜新GDP基数过低,且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与辽宁省的其他城市相比,阜新明显处于落后的地位。在2013年时,全省除阜新市和葫芦岛市以外,GDP均已过千亿元(虽只列举部分城市数据,但是对整个辽宁省均进行了调查),而最发达的沈阳和大连已超过七千亿元。而葫芦岛市建市不久,经济和文化底蕴皆没有阜新深厚,生产总值也超过阜新一百多亿元。由此完全可以看出阜新GDP基数过低,经济发展缓慢。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比值呈下降的趋势,且依照阜新现在的经济水平来看,这样的增长速度完全不能够支撑阜新的发展,阜新转型势在必行。
(二)对煤炭产业依赖过度,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
阜新素来有“煤电之城”的称号,煤炭产业也一直占据着阜新支柱产业的主导地位。但是,也正是由于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而忽视了对其他产业的着重培养,使得阜新在煤炭资源枯竭之时,经济上也出现了极大的困境。甚至阜新经济转型至现在,其对煤炭产业依然有较大依赖。2010年,阜新被确定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进行经济转型的第十个年头,阜新的原煤产量仍高达1828.31万吨、采矿业的生产总值达到111.83亿元,足足占了当年全市总值的三分之一。而2014年的数据显示,阜新的煤产量仍达到1517.01万吨、采矿业的生产总值达到71.38亿元,虽然所占比值有所下降,却依然占有较大比重。且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五年之后的产量下降并不明显,而产值却下降较多,这是因为我国如今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像煤炭这种非清洁型能源,一旦生产过多便会超出大众的需求,价格便随之下降,从而导致如今煤炭行业的产量多、产值少的局面。
(三)教育发展存在缺陷,就业与失业问题较突出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该地区的人力资源是分不开的,而这一因素又对就业与失业产生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阜新的教育发展却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据统计,至2014年底,阜新在校研究生2939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3378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6945人、普通高中在校生31629人、初中在校生32544人及普通小学在校生84698人。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阜新市受高等教育人数较少、所占比重较低,这也就使得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数相对增加,使阜新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随之下降,这与政府的教育制度不完善和对教育资源投资较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阜新培养出的人才还有可能会由于阜新经济增长缓慢、发展机会少而选择去其他城市发展,如此一来,阜新的人力资源则更加匮乏。而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煤炭行业所需要的人数也就会随之减少,而阜新市截止2014年底矿业从业人员为35746人。倘若矿产资源枯竭、煤炭行业倒闭,则会出现大批失业者,且这些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再就业可能性较小,这也成为阜新未来发展的一大问题。
三、结论及对策
(一)结论
阜新作为我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在转型过程中也遇到一系列的问题还有待解决。阜新市由于对煤炭产业依赖度过高,使得其经济随着资源的枯竭而衰落,而阜新的教育体制不够完善、资金投入不足,使得当地没有足够的人才来引领其进行高端产业的开发与研究。同样,由于其经济水平落后,更无法吸引大批的外来人力资源进入,这也是阜新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且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从事于矿业的人数也会随之减少,就会使这些低文化水平者的失业率逐渐增加,给阜新经济的发展带来负向的影响,也为其进行经济转型增大了难度。
(二)对策
第一,降低对煤炭产业的依赖度。煤炭作为非清洁能源,已经逐渐被清洁能源所替代,使用量已大大减少,若产量过高,只能采取薄利多销的原则,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会随之降低。而它又是不可再生能源,现在也正面临着枯竭的危机,若阜新市继续着重依赖于煤炭产业,将会经济持续低迷下去。所以,必须降低对煤炭产业的依赖度。
第二,着重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支柱型产业。阜新市由于一直以来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减少了对其他产业的着重培养,使其产业结构出现不合理的现象,所以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着重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支柱型产业。阜新旅游业一直都较为丰富,它的旅游总体形象定位是“观沙缘奇丽特色,看煤城变幻今昔,感东藏宗教民俗,悟华夏文化源地。”阜新市可以通过加大宣传、优化景区等方式,将海棠山、瑞应寺等景区打造成一级风景区,吸引大批外来游客,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通过旅游业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应加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大力发展清洁型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及相关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弥补煤炭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不足。充分发挥政府对这些产业的推动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同时也要加强对其的监管力度,使其能够快速地发展起来,也使阜新能够顺利地完成转型,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
第三,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优秀的人力资源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地完善教育体制、深化教育改革,并不断加大对教育项目的投资,才能为本地、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才能为未来经济快速的发展提供可能。同时,不仅要对基础和高等教育进行着重培养,还要加强各单位和社会的人才的培养,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只有推动育才聚才的人才体系建设,才能为转型振兴提供人才保障。甚至还会吸引外来的资源为本地进行建设,加速本地经济的发展进程。
第四,重点解决就业、失业问题。一个地区就业、失业情况如何,既可以反映出当地百姓生活水平状况,也可以放映出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这一问题是困扰我们整个国家的一个长久性问题,但对于阜新这种资源枯竭型、欠发达城市而言,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阜新市应推动高质量的就业体系,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切实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援助各类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例如说,失业的煤炭工人,政府应出面给予帮助,否则如果大批的低水平失业人员不进行再就业,将会使阜新的经济发展陷入严重困境。同时,还应提高职业培训技能质量,以培训促进就业。这一方式可以增加专业人员的数量,还为失业人员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平台,为其未来的就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可以使当地严重的失业问题有所缓解。
阜新只有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改进,直至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顺利地完成经济转型,才能够使其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世贤.阜新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同性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4(3):234-238.
[2]李海超.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问题研究――以阜新为例[D].博士学位论文,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3.
[3]宋喜斌.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以内蒙古乌海市为例[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4]王茵.以城市转型促经济转型―辽源市加大城建投入记事[N].吉林日报,2010-04-10.
(①莱芜市医疗保险事业处,莱芜 271100;②莱芜市财政局,莱芜 271100)
(①Laiwu Medical Insurance Department,Laiwu 271100,China;②Laiwu Finance Bureau,Laiwu 271100,China)
摘要: 本文对绿色会计的概念以及实施必要性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新经济形势下绿色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发展绿色会计的具体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green accounting, expound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green accounting in new economic form, 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measures to develop green accounting.
关键词 : 新经济形式;绿色会计;发展
Key words: new economic form;green accounting;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185-02
作者简介:魏宁(1973-),女,山东莱芜人,现任莱芜市医疗保险事业处财务科科员,本科,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孟艳华(1975-),女,山东莱芜人,莱芜市财政局会计科科长,本科,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递增、生活方式的无节制,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高能耗的基础上,给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为治理环境污染、优化经济发展结构,我国实施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协调企业经济利益与低碳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优化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绿色会计的重要职责。
1 绿色会计的概念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2 新经济形式下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已经进入低碳经济时代,而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如何合理协调企业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经济发展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绿色会计是以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为目的的,因此在新经济形势下实施绿色会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建立绿色会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又不损害未来利益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结构要以低碳环保为核心,而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大多是以高能源消耗为基础的,因此必须要建立绿色会计,通过绿色会计体系督促经济结构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
2.2 建立绿色会计是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会计模式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我国会计由单纯的传统会计、管理会计到人力资源会计再到现在的绿色会计都是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而发展的,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要以低碳环保为核心,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用到环境会计,这种经济发展趋势对绿色会计的发展是一种有利的支持。
2.3 建立绿色会计是强化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 基于当前企业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现状,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实施绿色会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绿色会计可以帮助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将环境成本也纳入到企业的成本支出体系中,这样有利于企业改变以往的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了经济的整体效益。
3 新经济形势下绿色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绿色会计的论述比较多,但是针对我国新经济形势下发展绿色会计中存在问题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则以我国新经济形式环境为背景,分析我国绿色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绿色会计理念还不成熟 绿色会计的发展理念主要是从我国宏观经济角度出发,从社会环境利益方面考虑企业的经济发展,而不能从企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衡量,但是就目前绿色会计的实效运行情况看,绿色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还非常的少,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中几乎没有绿色会计的概念,甚至一些会计人员连基本的绿色会计概念都没有。
3.2 缺乏完善的绿色会计体系 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要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企业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绿色会计体系的案例非常少,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对绿色会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会计实务中还是不能准确系统的对绿色会计的要素、计量以及记录行为进行规范,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也不全面。比如现在我国相关会计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在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中,只会在上市公司的照顾投标书中披露环保因素信息,而对于环保问题而产生的债务等信息却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
3.3 政府及社会对于绿色会计发展的监督力度不足
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切实利益,因此环境污染治理需要每个人履行其职责,依靠社会群体的力量治理环境污染,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治理主要是依靠环保部门的监督与控制,而社会群众以及媒体等对环境污染问题实施监督,而没有一定的处罚权等,这样就会导致许多社会环境污染问题依靠环保部门的单一监督与管理很难实现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这样一来因为监督力度的缺失,再加上实施绿色会计对企业没有产生直接的效益,因此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动力不大。
4 新经济形式绿色会计发展的对策
4.1 提高社会对绿色会计的认识 为改变绿色会计在会计实务中的缺失问题,应该从提高人们对绿色会计的认识方面入手,通过宣传绿色会计,提高绿色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一是政府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加强对绿色会计理念的宣传与指导,引导人们对绿色会计实施的意义以及重要性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二是加强对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丰富与创新绿色会计的内含,将绿色会计理论与企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实现绿色会计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和环保的要求;三是实现绿色会计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的挂钩,让企业明白实施绿色会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进而通过企业实施绿色会计提升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
4.2 建立健全完善的绿色会计体系 基于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为实现我国低碳经济,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要将绿色会计纳入到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绿色会计的环保功能。①国家立法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绿色会计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出台了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而且现有的会计体系多数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因此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确定绿色会计的地位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②加强绿色会计理论研究,我国要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与研究成果,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同步发展。
4.3 强化环境审计力度 基于绿色会计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在具体的会计实务中,企业选择绿色会计的动力不足,它们不会主动披露对环境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也不会主动披露因为环境污染成造成的负债信息,因此政府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要强化对企业的环境审计力度,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审计,实现绿色会计在社会中的发展。同时我国也要建立科学奖罚机制,对于破坏环境的经济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制裁,而对于实施绿色会计的企业以及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4.4 大力培养绿色会计人才 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不长,我国专门的绿色会计人才还比较缺乏,为扩大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应用范围,需要国家大力培养专门的绿色会计人才:一是我国高校要侧重培养具有绿色会计专业知识的人才,尤其是关于企业应用的绿色会计实务专业人才;二是企业要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对绿色会计的认识,增强会计人员对绿色会计的操作技能,满足企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新经济形势下,我国绿色会计发展虽然存在着一些困难,但是其对经济结构转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要强化绿色会计发展理念,提高绿色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将绿色会计充分的应用到企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好的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问题,促进我国环保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李明轩.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会计发展的探讨[J].现代会计,2012(3).
[2]刘卫华.浅析绿色会计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时代金融,2013(5).
关键词:经济转型 商业经济 创新发展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污染工业保持的高速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着挑战,急需进行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不能再以环境污染和资源能耗来换取,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都需要进行重大的调整。目前,我国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已经初步建立了新的经济产业布局,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常态。
一、经济转型的背景和内涵
经济转型指的是由于来自外部的压力,导致社会原本的发展模式不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重新确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保持社会继续发展的一种行为。我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和面临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危机。
我国经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呈现爆发式的增长,这是因为经济体量越小,发展速度越快。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需要一个调整期,经济增长将从高速变为中高速。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保持目前的发展速度。适当的发展速度对于我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有利的,在原有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时,往往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才能继续保持发展的态势。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5%到7%之间,这一经济增长率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尽管目前仍然在维持着增长的态势,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式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庄边,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新经济发展政策的消化等。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包括“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等,是从硬实力到软实力的全面发展战略。
二、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商业经济发展特点和趋势
由于经济发展形势的改变,新兴产业对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推动产业结构改变的同时也要大力加强社会基础的建设。我国的经济转型相对于其他经济体来说有许多特点和趋势。
比如,我国为了推行家电普及,开始了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的活动,由政府提供补贴,鼓励家电企业深入到乡村基层中去。而一旦活动结束,商家立刻失去了这方面的动力。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干预市场的行为,违背了市场规律,尽管在短时间内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家电普及率,但是对于农村地区长远的经济发展没有明显的作用。在经济转型之下,我国商业经济的发展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实现商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我国的商业经济模式需要从多个方面你入手。首先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第三产业是我国未来的主要发展的产业,从2013年开始,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占比中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另外,中央制约三公消费的战略也部分解决了造成过快增长的制度原因。
经济转型之下,我国的商业经济流通速度显著加快,各种快消费和快服务占据了越来越高的份额。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成为我国未来的优势产业,是新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亮点。
三、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商业经济模式和创新发展
新的商业经济形势给我国的商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新的商业模式将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经济方式。目前的商业经济模式和创新发展包括了一下几个方面。首先,互联网电子商务给我国的经济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力量,对传统的实体商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让我国的商业生态和商业模式实现了重新组合,甚至带动了物流产业和交通格局的变化。新的商业模式给边了人们的消费理念,让人们对于商业有了新的理解。
从90年代开始,我国的商业模式是商家出租柜台,依靠物业和租金来获取经济利益。这导致真正的商家并没有自利,无法发展自营品牌,阻碍了我国商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新的商业模式之下,商家能够更好的把握自身的命运,建立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大型商场从集中在城市中心转变为向郊区发展,小型便利店成为了商业活动的主力军。未来的商家该逐渐变过过去的经营模式,而逐渐改为商业地产的自营。而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也不仅仅会考虑到销售实体,而是把服务水平等各种因素纳入到考量当中。
四、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商业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路
经济转型,思路先行。正确的经济发展思路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我国在新形势下的创新发展思路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政府的职能开始发生转变。长期以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一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调节经济发展速度,健身诚信体制,改良商业环境等。在未来的新经济体制之下,政府逐渐转变为对市场进行调节和监督的作用。通过改革流通经济来改善市场环境,平衡传统的实体商业与新兴的电子商业的发展。
诚信体系和健康的商业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基础。我们要调整商业模式和结构,建立健康稳定的市场环境,构建统一的成熟市场,利用电子商务的发展来实现中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还要解决自营的商业模式实现回归,转变思维方式来纠正不健康的商业现象和商业行为。未来我国将依托创新带来的发展动力,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将持续进行商业经济的创新发展。目前我国的盛业经济发展有着转变政府职能,发展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注重经济质量的特点,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有明显加快的趋势。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我国将依托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带动经济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巧珍.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广播电视产权制度分析与创新模式建构[A].新闻学论集(第25辑)[C].2010.18.
[2]王永.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1.
关键词:企业管理 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 网络
引言
在经济日益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作用显得日益重要,企业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开放,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给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能抓住机遇,同时也要能接受挑战,对困难要能采取应对措施。要把握企业管理发展趋势与国外的管理思想相结合,设计出与自己的企业相契合的管理理念与方法,进而提高现代管理的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新的经济形势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全球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随着各行各业企业的增多,以及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的增加,再一个就是由于处于市场经济大的背景下,企业的管理思想、企业文化以及管理制度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还有网络的发展,企业将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与外界时刻发生联系的一个成分,因为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导致企业外部环境很开放,这也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压力,这些因素都在给企业带来压力,同时也在给企业的发展创造着机会,所以企业应该从这些方面来下手,将压力变为竞争优势,积极学习外国的管理经验,再与自己的企业进行结合,摸索出时候自己企业发展的一条途径,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企业管理面临知识管理的挑战
21世纪是知识较量的时代,知识作为无形智力资源已融入到我们的社会中,知识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知识的发展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在大的知识社会背景下,就要求企业管理从知识创新上打基础,主动去迎接挑战,而不是等挑战来找上门。其次,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途径,这就为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抓销售和生产的时候,也必须做到思维方式的转变,思维的转变就需要不断的学习,特别是企业里的干部们,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对当前形势和信息做到及时了解和应对,从企业的自身出发,创新理念,重新安排作业流程,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因此企业的管理创新要从知识的提高上去创新,来应对重大的变革。
(一) 知识经济会将企业管理的基础推向知识的变革
随着技术的发展,经济形态不断变化,使得管理方法也在随着不断变换,直到现在,企业管理经历了五代管理阶段,分别是;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行为管理阶段、现代管理阶段、知识管理阶段。
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当做管理的基础和核心,运用知识分析企业的运行状态及其规律,用知识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各类资产同时增值。企业分为内部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企业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与外界的联系,进而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建立专业的知识储备仓库,建立专家访问制度,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由于知识是在不断创新的,知识所能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正是各个企业所重点关注的,这就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对知识资源的管理是管理的核心。在知识管理中,必须将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作为基础,将知识创新作为主线来发展。
(二)在知识经济管理时代,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越来越重要
在知识管理的领导下,人才是主要因素,只有人掌握了知识,才可能对知识进行应用,从而使企业在知识发展的时代利于不败之地。因此,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应该贯穿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将个人与企业联系为一个整体,更好的发挥人的力量。共同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新理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如何研究和开发知识密集型产品,如何积累和应用知识,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三)知识经济将导致企业管理战略发生变化
表现在投资战略的改变和竞争战略和成长战略的改变,这两个战略要以知识为武器,将知名度和信誉提上来,完善个人形象,使企业永不落伍。
三、企业管理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去整合资源,将资源、人才以及资金有机的结合,树立自己的企业核心,在国际化的影响下,改变其价值观和文化观念,使其与国际接轨。
(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必须加强企业网络的建设
建设高效、便捷的网络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否则企业在信息上落后,就把握不了经济动态,就会是企业遭受很多的损失。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必须建立自己战略联盟
通过合作,使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创造优势劣势互补的竞争优势,这种双赢的发展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显得日益重要,也是中国企业未来必须要走的道路。
(三)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必须重新给自己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管理上也日益困难,企业的生产管理不再是国内的标准,而是要与国际化接轨,紧靠国内的资源已经不能维持企业发展的需要了,必须广泛的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来发展自己的企业。同时企业的发展也要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企业要给自己重新进行定位,不论是从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上,还是产品本身的质量的标准都必须进行重新的定位,一个正确的定位有利于企业的正常发展,一个企业的定位是否正确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因此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并不断的将自己进行完善。
四、企业管理面临网络经济的挑战
网络全球化将世界连为一个整体,网络的发展使企业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变成一个透明的,不论在管理制度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是和外界随时发生联系的,网络的发展同时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信息具有时效性,因此企业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接收最新的信息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内部网络人员的培养,提高网络意识,并且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意识,这种变革将会对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内外兼顾
目前企业管理的重点已不是对内部进行控制,而是更好的去适应外部环境,一个好的企业环境固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但是一个企业能否在世界上长久存在,还得看其是否加强对外开发,因为一个企业的能力和资产毕竟是有限的,必须从外界引进资金,引进技术,来壮大自己。这样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世界经济一体化不仅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也使企业外部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能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变组织内部与企业的关系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二)人才竞争
目前企业的竞争已不是设备的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知识的竞争,因此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关键,设计合理的知识治理机制,对企业文化的形成有很大的好处。以知识为载体有利于科学的提高效率。
(三)资本增值
现在企业已不是单一的经营一种产品,而是对资本的经营,这有利于资本增值,当今企业已经深深被网络影响了,这就预示着了虚拟的经济和实物经济的交融的规模制胜的分配原则的失效。
五、结语
企业为提高竞争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组织设计,提高反应速度;加强客户管理,提升顾客满意度,将其应用于企业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企业外部资源整合领域。最后要加强知识管理,积聚知识资本等方法。总之,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企业的发展趋势,把国外的管理思想引到国内,与本国的国情进行结合,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其竞争力。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企业发展的道路,提高企业的现代管理水平,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朱宏轩,唐瑶瑶. 论新经济形势下产品设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影响[J]. 包装工程. 2011(18): 90-92.
[2] 何雄浪,杨继瑞. 企业异质、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差异――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解释与拓展[J]. 学术月刊. 2012(07): 82-89.
[3] 邱湘煜. 探讨新经济下企业标准化管理[J]. 科学之友. 2011(06): 82-83.
[4] 夏铭翊. 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分析[J]. 经营管理者. 2011(18): 170.
关键词:经济形势;乐器行业;调研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166-02
一、调研概况
二十世纪末,中国的乐器工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以钢琴为代表的乐器生产已经从手工作坊开始向现代化生产过程转变。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的乐器行业已经成为一个品种门类齐全,配套完备的乐器工业体系,成为世界最大的乐器生产国和销售国之一。一些外资、集体、合资、民营企业的脱颖而出,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外商独资、合资、集体、乡镇、私营和个体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2008年1~10月,乐器行业继续保持着平稳增长态势。277家较大规模乐器生产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3.65亿元,同比增长13.84%,新产品产值7.26亿元,同比增长84.27%,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32.39亿元,同比增长13.68%,出易值58.61亿元,同比增长4.97,产品销售率为99.05%。以上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均好于2007年同期。
作者调研的柏斯琴行在1986年创立于香港,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最具规模及知名度的乐器连锁专卖店。自从创立以来,柏斯琴行一直秉承“推广音乐文化、培育音乐人才”的宗旨,坚持举办艺术学校、大师班、音乐比赛及赞助各类音乐活动,给音乐爱好者提供完善、方便的服务和交流的平台。现时遍布香港各地区的分店共22家,培训中心学生近2万人。1993年起积极开拓中国内地市场,现已在国内25个主要城市开设有50家分店和培训中心。柏斯琴行在东莞、上海、宜昌设立三个生产基地,年产钢琴3万多台,产品远销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日本、韩国、东南亚等27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生产、销售一条龙体系。其中正在建设中的宜昌7万台立式钢琴生产基地已列入宜昌市政府“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发展项目。2008年名列世界乐器行业排行22强,并且连续5年荣获“中国乐器行业强势企业”。
二、乐器行业需求分析
我国某钢琴制造行业人士认为,生产商与经销商是利益共同体,面对市场需求,产品结构的打造也要进行高、中、低三个档次综合开发,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各类群体的实际需求,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将产品线拉长。在控制产品规模上,也希望与业界同仁在质量控制的前提下,有序地提升产业的规模,与业界同仁共同维护好钢琴市场的良性发展。就西安市的琴行来说,都可以为以上的顾客服务,不过西安的琴行有很多,定位不是很明确。音乐学院的学生要的好琴这里不一定有,有好琴三年卖不出去,所以这就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
根据目前乐器行业的销售对象,作者进行了分类筛选,得出了初步的结论,这样西安的琴行乐器行业需求分别是小孩子被逼学琴、初高中生、大学生为兴趣学琴、艺考学琴、教师用琴、教学用琴、退休员工用琴、其他娱乐场所消费等。通过对这一市场需求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客户的需求往往是多方面的、不确定的,需要我们去分析和引导,很少有客户、尤其是消费品的客户对自己要购买的消费品形成非常精确的描述。
三、乐器行业的市场地位
在乐器行业,乐器制造商与经销商肩负着乐器商品的生产与流通的社会责任。从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乐器商品的流通方式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统购统销;时至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在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乐器制造商在乐器行业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在逐步弱化,民营、外商独资、合资的企业相继浮出水面,整个乐器市场形成了由国有、民营、外资乐器企业共同构筑的乐器生产、销售网络;进入新世纪,我国的乐器销售市场体现出乐器销售、乐器教育与乐器文化活动一体化的销售市场特征,音乐艺术与乐器制造行业的关系也日趋紧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乐器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品牌以及香港、台湾地区乐器品牌以及营销模式的进入,我国的乐器销售业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硕果。在国有、外资、民营多元体制并存的市场背景下,创办琴行的门槛也在降低,产品的市场划分也更为具体。制造业与琴行本身就是一个互为依存的鱼水关系,商家对产品的选择也更是注重他的品牌与市场效益。商家应有效地培育品牌、协助制造商完成产品的流通,同样也为琴行的未来发展构建品牌形象。
当前市场产品个性与服务群体更加分明,电声产品与时尚接轨,管乐产品与教育接轨,而钢琴产品则更加体现出大众化的消费趋向。在产品个性化和品牌多样化的问题上,很多琴行所采取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取得了市场成效。对于品牌形象的打造,消费市场的划分,各琴行都进行了市场细分,琴行本身作为一个营销品牌获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四、新经济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
自2007年底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乐器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1]2009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积极作用下,我国经济遏制了急剧下滑的势头,呈现出稳定回升的良好态势,2010年,世界经济将出现缓慢复苏,外需有望止跌回升。但我国经济仍面临着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自主增长动力不足、银行不良资产潜在风险增大等问题。金融危机迫使我国乐器制造业与销售业告别低成本、低利润的时代,从量化到追求品质成为琴行销售业未来发展导向,从多品种营销模式向品牌专卖店、连锁店,以及形象旗舰店转变。从产品、店面、导购、企业文化等诸多要素的形象设计,逐步与国际乐器市场接轨,成本的增加,也意味着高附加值产品营销时代的到来。
从当前新经济形势下的市场消费形式看,产品与消费者的对位更为具体,商家在决定品牌与消费者的对位问题时,更需要具有清晰的概念。从目前国内琴行销售业态看,琴行销售业的团队营销概念更为凸显,如何人尽其才,各位所用,有效地贯彻企业文化,未来的琴行将是立体化同步发展的。既有良好的零售与营销体系,又有相当规模的音乐培训系统,还有非常前卫出新的音乐文化传播系统,再加上强大的网络与媒体平台支持。[2]可以说,中国的琴行销售业已告别低门槛、低水平的竞争,没有精诚合作的团队,没有音乐教育培训与文化传播,演出推广与品牌打造,多位一体的高度融合与立体化发展,很难在市场立足。
在国际经济日益动荡,纷繁复杂的新形势下,乐器行业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更开放、竞争更激烈、市场更广阔的经济发展环境,乐器行业应认真调研分析自身产品需求,充分认识市场定位,将不成熟的行业日益规范,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使该行业能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有别于传统形式的人力资源管理,其在人事与人力的基础管理工作上,除了对人员进行招聘、甄选、培训以及负责人员薪资报酬等管理方面的有效运用,还明确了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创新的一面,即在传统人力管理管理的基础之上摒弃了一些迂腐、陈旧的传统套路管理形式。尤其,在当今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人文科学与经济学全面盛行的年代,企业在不断的追求与探索新知,目的是为了迎合新经济时代下的管理模式的全面性创新,而创新管理模式已逐步成为现行新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中的必要构建因素。总之,探索新知,共创迎新的新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战略才能与时下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相协调,使企业更有利地实现持续发展、不断进步。
1. 新经济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战略的意义
1.1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的密切联系
一个企业要实现为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首先应当能够让企业员工明确自身企业的文化,并加以逐步灌输企业文化理念,直至吸收消化,从而使员工整体管理约束意识发生质的改变。而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三者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密切联系,这是企业构建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战略的关键性实质问题,这种密切联系首先要通过人员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去表现出来。
企业文化,即是反映企业员工对知识管理的深层理解,对共享知识的支出与动因,以及企业部门机构间的共享、互动。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都知道麦肯锡是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之一。那么它之所以出名,其具体表现何在呢?我们就以麦肯锡的知识管理基础框架管理为例,从而引出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管理以及企业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麦肯锡,知识管理战略得到了充分的消化、理解。所有企业员工都要能享受到知识共享给自身带来的便利,并从中获益,其主要体现在麦肯锡的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非常完善,它在每间办公室都配备了拥有广泛的信息专本文由收集整理业人士网络,从而为正要努力跟上新领域、新行业的团队,提供了必要的援助,这在根本上加固了人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而结合于新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的管理策略重要涵义去看,麦肯锡的全体员工通过新经济时代下的网络知识共享管理模式实现了加深自身业务技能、主动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竞争能力的培养。进一步说,企业素质文化的树立正是通过这样的内部人员素质良性循环的发展而构建的。而企业文化正也主要是在这种知识经济时代下产生的企业活动进程、企业的激励机制、员工之间的日常交往等的共同价值观与看法,这也正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效用,彼此相互符合以及相互深层印证。
1.2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知识管理在时代经济发展背景的支持下,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发挥出了其管理的有效职能,也在很深程度上提改进了企业员工对知识的获取、积累以及传统套路的管理模式,因此,经济知识时代下,企业文化能够以知识管理为导向前提,并结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加以运用,企业一定能够塑造出更完美的企业文化形象,同时又能依据自身人员的实际能力去更好的发挥企业的运营战略目标。
1.3企业构建知识管理部门协调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是为更好的配合新经济时代下的知识管理体制的构建形成而相应去做出努力协调,因此知识管理部门构建后就要结合企业组织的战略和发展需要,以及企业内部员工的知识的状况,充分加以分析,并通过人才的招聘、甄选、培训和开发,以求满足组织运作需要,在企业自身构建的制度逐步去形成企业文化,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全面优化。而知识管理部门的主职责任是建立和维护知识共享的平台,作为知识共享的技术保障,在知识共享平台上完成知识的汇总、分析、加工和,这些都是知识共享平台所具体实施的主要任务。另外,基于知识管理部门的创建,需要通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行政部门之间的共同协作去实现提升企业的核心组织竞争力。因此,就要需不断鼓励广大企业员工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提供像麦肯锡企业一样完善的基础设备设施,从而调动、满足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乐趣,以及全面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加快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成长与发展;企业提供充足的基础设施,使员工对知识的渴求、不解知识的好奇程度逐步加深,从而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企业知识管理部门的创建。
因此,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整合的内涵为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再造策略构建的雏形奠定了充分的必要基础。同时企业员工再通过培训、评价、激励等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一系列约束,就会逐步形成了一种相互学习、广泛交流的组织文化和工作环境,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知识管理策略运行的质量与效率。
2. 再造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构建方向
2.1引进专业型人才
企业在新经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应运而生,它为企业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带来了一场重要的创新变革。我国企业要想迈向更高端、更科学、更有效率的现代人事与人力管理制度,就应当积极引进专业型高端人才并对其进行科学考评,而对于考评所采用的全新机制应当进行全面优化,要在人事信息获取、处理、评判等方面下足功夫,从而准确评价人才,为职工的任用、提拔、奖惩提供科学依据。
2.2企业结合信息产业技术,辅助人力资源管理再造策略的施行
企业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应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运用。而企业人力资源的战略目标的实施开展离不开时下新经济时代下的技术产业设施、设备的合理运用。尤其是人力资源再造策略的构建思路更要吸纳当今高端的技术领域产业的一切可利用资源,伴随信息产业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突破了以往企业部门管理模式的限制,使之延伸到企业内外的各个角落,从而明确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再造策略的实施导向,同时企业已经不再限制于以往的封闭式资源管理运作制度的约束,企业各级管理者及普通员工完全可以参与到hr的管理活动中来。这样不仅使企业人员、人事管理的质量能上升一个台阶,还在根本上解决了以往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繁杂、琐碎性工作带来的工作困惑、烦恼,进一步提高了其运作效率。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程序也会由简单的职能发挥逐步上升到企业战略目标有效发挥的全新层次。
Abstract: Through the input-output model, the paper counts the direct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influence coefficient and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in Jiangsu Province, reaches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information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basic role in Jiangsu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econd, the use leve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s still low in Jiangsu; third,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unbalanced in Jiangsu information industry.
关键词: 信息产业;投入产出;区域经济;江苏
Key words: information industry;input-output;regional economy;Jiangsu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003-02
0 引言
信息产业具有集聚创新资源与要素的特征,是创新经济中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产业领域。2009年以来,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四年全国排名第一,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不断加速成长,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调整。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刻画江苏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为制定信息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1 模型与数据
1.1 数据来源与整理 本文以江苏省投入产出144部门基本流量表为基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2002)规定,采用“分离法”将投入产出表划分为第二和第三产业,然后从这两个产业中将有关信息行业分离出来。先列相相加,得出信息产业的总和,然后分别将属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业叠加起来算出总和,从而形成四部门的投入产出表。
1.2 模型构建
1.2.1 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是指生产单位产品对某一产业产品的直接消耗量。如果用aij表示生存产单位j产业产品所消耗的i产业产品的数量,那么aij=Xij/Xj(i,j=1,2,…n)。直接消耗系数又称为投入系数或技术系数,可以反映列名产业对行名产业的直接依赖关系。
1.2.2 里昂惕夫逆系数矩阵 里昂惕夫逆系数它表示单位部门j每生产一个最终产品需要部门i生产的总产量。可以反映出总产出与最终需求的关系,可以用于总产出与最终产品的相互推导,进行产业感应度和带动度的分析及波及效果分析等。
1.2.3 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感应度表示国民经济系统各个部门的最终需求每增加一个单位,第i部门相应要增加的总产出量,它反映了国民经济系统中各部门对第i部门产品或服务需求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Ei=■ (i,j=1,2,…,n)
其中bij表示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完全需要系数,且■为矩阵(I-A)-1的元素。
当感应度系数Ei>1时,表示第i部门所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当感应度系数Ei=1时,表示第i部门所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等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当感应度系数Ei
影响力系数是反映某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后向关联程度的重要经济参数,其反映某产业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其他各个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是衡量某产业后向联系广度和深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Fj= ■ (i,j=1,2,…,n)
其中,■为矩阵(I-A)-1的元素。
当影响力系数Fj>1时,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它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波及影响水平;当影响力系数Fj=1时,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它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等于社会平均波及影响水平;当影响力系数Fj
2 计算结果分析
2.1 直接消耗系数分析(表2、表3)
表2显示,信息产业每生产(提供)1万元的信息产品(服务),需要直接消耗第一产业产品0.08元、第二产业产品2656元、第三产业产品812元、自身产品4082元。由此可见:①江苏信息产业产品的生产(服务的提供)对自身产品的直接依存程度最高;②在非信息产业中,信息产业对第二产业的直接依存度最高,对第三产业的比直接依存度次之,对第一产业直接依存程度最低。这说明江苏信息产业结构还不十分合理,信息产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能够带动信息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从信息产品的直接消耗来看:信息产业生产(提供)1万元的产品(服务),需要直接消耗的信息产品为(服务)4082元,说明信息产业的生产对其自身具有较高的依存程度;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每生产(提供)1万元的产品(服务)需要直接消耗的信息产品分别为242元、372元,说明目前江苏信息产业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度不高;第一产业每生产(提供)1万元的产品(服务)需要直接消耗的信息产品为47元,说明农村和农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很低。
2.2 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分析(表4、表5)
从表4知:感应度方面系数最大的部门是第二产业部门,感应度系数为2.054737。说明江苏省国民经济的发展还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部门感应度系数排名第二,为0.723856,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这反映了江苏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对信息产业的需求程度较弱,第一二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融合度不高。这与江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目标不相一致。因此,要加快江苏信息产业的发展,避免信息产业发展滞后导致经济发展的瓶颈。
江苏信息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最高,影响力系数为1.246741,高于第二产业和社会平均影响力系数,这意味着信息产业每增加1个单位产品,对其他产业部门产品需求大于1。因此,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有利于诱导其他产业加大生产投入,以满足信息产业部门的产品需求。
3 结论与对策建议
3.1 基本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江苏省信息产业发展结构失衡,信息设备及产品制造业发展能力不足;第二,江苏省信息产业的发展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程度不高,受到第三产业信息化产品消费和工业信息化程度的影响;第三,信息产业感应度系数远低于第二产业,江苏信息产业的发展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第四,江苏信息产业影响力系数最高,信息产业对其它部门的拉动作用最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很强的影响作用。
3.2 对策建议 第一,促使优势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大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产业新增长点,促使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现代通信和网络、计算机、新型元器件产业等优势产业向高端化发展。第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物联网、应用电子、电子装备等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加强国际研发合作,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化进程,完善产业链,推动信息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壮大。第三,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投入。政府通过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财税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四,加快信息产业人才集聚。积极开展各种层次、各种类别的人才培训,引进信息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制订和落实优惠政策,吸引有技术、资本以及管理才能的信息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第五,推动信息产业集约集聚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园区为载体,加大对具有行业特色、产业优势的重点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转移和转化,发挥信息产业的聚集、辐射与带动效应。
参考文献:
[1]汪浩.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投入产出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5).
[2]王欣,王刚,彭录海.吉林省信息产业投入产出分析[J].情报杂志,2008(1).
[3]吴先锋,吴伟.重庆信息经济影响的投入产出分析[J].情报杂志,2006(12).
[4]徐丽梅.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我国信息产业经济效应分析[J].图书情报,2010(6).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宏观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110-0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国民经济有了更大的进步,全国各地区的经济有了整体上的提升。然而,由于经济政策、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水平大大提高,而有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则比较缓慢,整体经济状况落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民经济有了更大的飞跃,在这样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一步扩大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不仅直接影响着这个地区的人们的生活质量、教育质量,也不利于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
1.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在一个合适的度上,将会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是区域间进行合作和竞争的基础。差异的存在,表示一方优势的存在,因此有利于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能促进优势区域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具有激励作用。如果一个区域的发展与其他地域发展相比存在着落后性,那么将会对这个落后区域产生激励作用,能促进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并借鉴先进区域的经验,锐意发展,从而政治、经济、思想都有了进步和发展。因此,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会促进区域竞争的局面的出现,并共同提高,最终实现国家经济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过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越过了一个合适的度,易造成失稳,将会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差异性比较大,那么区域间将会出现产业结构断层、贸易受阻、收入分配不公、消费不足与消费过度并存等问题,极大地阻碍了某些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例如难以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增长经济等。如果一些区域的经济差异性特别大,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二、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关键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使中国区域经济被区分为两部分:发达区域经济和欠发达区域经济。这种区别的存在,大大增加了中国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难度,同时也带来了发展与改革的矛盾、协调区域发展与赶超发达国家的矛盾、主导产业尽早换与传统产业迅猛发展的矛盾、“双二元结构”的矛盾。就中国现在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而言,这些矛盾的存在是很正常的,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并将步入一个新阶段的必然现象。如果能正确、科学、合理地处理好这些实际矛盾,将能指明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走上一条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如果不能对以上矛盾进行正确处理,将会极大地影响乃至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根据中国的实际,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依靠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
1.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在经济管理问题上,如果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那么说明经济效率最高。而公平则是指个体或集体能平等地获得政治权力,享受和占有平等的社会财富。公平能激发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因此,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时,如果以最公平的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即是实现了工作者与获利者的双赢。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就是实现了利益创造者与国家的双赢。
2.实现灵活性与统一性的结合。要实现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做到灵活性与统一性的结合。统一性是指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致性,通过统一的政策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为微观活动创造一定的条件,从而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这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必然要求。但统一性只是其中之一,还需要结合灵活性,因为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地域辽阔,各区域人口密度也不一样,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也各不相同,每个区域的实际情况完全不一样,但宏观经济管理作为一种整体性、综合性的权利,必须由中央政府进行掌控,所以只有结合灵活性与统一性,才能利于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宏观经济管理的统一政策进行灵活的实施,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和法令效果的最大化。
3.实现均衡发展与倾斜发展的结合。除了以上两点要求,还必须实现均衡发展与倾斜发展的结合。因为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要追赶并超过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必须要接受倾斜发展的局面,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就均衡发展而言,并不是要求国内的每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速度、水平都是均衡的,而是要确保每个区域都能把自身的相对优势以及绝对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在区域分工中占有属于自己的地位,从而确保本区域“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强有力竞争态势。任由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进一步扩大发展,或者完全否认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存在,都不是一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状态下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政策框架
中国在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状态下,一方面,我们应该确保全国区域的经济都处在一个不停发展的进步状态中;另一方面,还要确保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在一个合理的、社会可以接受、容忍的范围内,不应过大。为了完成这样的追求目标,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点关系。
1.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区域都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创造本区域的价值,发展本区域的经济。然而,就国家政策公平问题来看,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难以避免。如果国家没有对全国各区域一视同仁,而是区别对待,例如,给予某些区域特殊政策,而却又不给予其他区域,这种不公平的政策,就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2.坚持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原则。中国目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差异性的问题,如果只是依靠市场进行调节,市场运作也只由市场机制进行的作用,那么不仅不能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问题,甚至还会进一步扩大差异性,增加其不平衡发展的可能性。因此,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时,必须坚持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原则,重视计划的作用,而不能放任自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政策框架的完整性、科学性。
3.坚持倾斜政策与协调政策相结合的原则。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后,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倾斜政策。倾斜政策的主要特征,就是区域倾斜。区域倾斜政策的提出与实施,使中国的沿海地区得到了中央政策的保护,经济快速迅猛发展,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区域倾斜政策也不例外,它的实施,一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改革开放往深度、纵向发展;另一方面也起到了一些消极作用,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其他区域得不到一样的政策照顾,由于所处的政策环境不一,因此不利于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原有的区域经济差异性进一步扩大化。因此,为了避免区域差异进一步扩大化,我们应该坚持倾斜政策与协调政策相结合的原则,例如,以产业倾斜(严格定义是:“指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对于国家规定的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实施倾斜,而不论这些产业是分布在哪一个区域。”)代替地区倾斜,不仅能改变区域政策不公平的情况,而且还能协调全国产业结构体系,促进全国产业分工局面的形成,同时有利于产业政策在各个地区的推行和实施。
4.坚持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相结合的原则。为了确保中国地方政府在区域内的经济主体地位,确保地方政府在区域内的管理权力,使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到有秩序、有指导、有规划,那么就应该坚持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相结合的原则。因为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因此,在全国各区域的经济活动范围内推行法律手段,将能极大促进经济规划与经济运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建立区域经济新秩序。首先,要从制定法律的高度,明确界定中央和地方的权利、责任关系。其中中央和地方的权利责任关系,最重要的是事权以及财权。从事权来看,它以法律的形式,使两者之间的权利责任固定下来,使中央与地方在以后的事物处理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财权上看,有利于中央与地方在明确各自事权的权利和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某些财权的归属问题,双方获得相应的财权,在进行财权划分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与事权相统一,这是不能违反的原则,否则将会不利于以后的工作。其次,中国的“分税制”、“补助制”改革必须进一步加强、发展和规范,并实现分税制以及补助制两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正确处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各自财政收入问题以及收入划分问题,最终对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利益划分工作进行明晰和稳定。
在十上,同志对国内外一系列的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准确、科学的论述。其中,针对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中国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将会一直存在,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宏观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愈发影响着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关系到加快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使命以及实现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国家应该在在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切实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金婷.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基于十内容[J].中国集体经济,2012,(33).
[2] 关兴良,方创琳,罗奎.基于空间场能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评价[J].地理科学,2012,(9).
[3] 谢永琴,钟少颖.产业聚集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10,(5).
【关键词】信息化;发展;农村;农业经济;影响
前言
信息化技术,以现在通信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以大型数据库的网络共享技术为依存,网络信息技术,是汇聚各个多样化研究对象要素的总数据库,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和与之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提供了大环境。在使用信息化技术之后,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1信息化发展给农村农业经济带来的机遇
1.1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历史长河中,我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人们对于粮食的青睐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反复多次的转变和改革。随着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结构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了很大的调整,无论农村经济终于开始向农业型转向多种经营型,至此,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带动了整体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因此,给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正是由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世界接轨的脚步越来越快,诞生了一系列农业跨国公司,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这种经济调整,适应了国内和国际化接轨的双重形式,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得到了国家的认识,今天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需要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等我把农民的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产品竞争实力,需要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全新的商机和信息。
1.2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在我国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实际上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第一产业的,原材料出厂和初级生产呈现下降趋势,但是第三产业却迅速崛起。三产业运动业实际上是相互带动的,在第一产业内部,虽然种植业呈下降趋势,农林牧副渔确定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这种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已经达到了质变的边缘,成为了成熟期和成长期的竞争产物。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加强了对于服务业的青睐和重视,加强了对于第三产业的投入。因此,一定身材的快速发展,推进高水平,荣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理顺整个产业链,实行利益工装和共赢的原则,培养农业经济的龙头企业。加强在信息化发展海洋中的制衡优势,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2信息化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带来的挑战
2.1信息化发展凸显了农村经济的落后
众所周知,我国的现代农业化水平总体程度较低,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虽然很多农民在现代已经增强了自身的信息意识,国家在培养农村新型人才方面也加大了气力,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加强科学养殖和科学种植业,对于农村科学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是在我国,文化,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还有一条很长的道路要走。目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凸显了在农村这种信息化意识的滞后,很多农民认为所谓的信息化就是利用广播和电视进行一定的传媒宣传,而忽略了可以使用信息流动拉动资本流动的作用。虽然地方政府非常注重对于农村信息化硬件的建设,但是,带动一个地区整体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必须要当地农村的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而我国农村的软件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2.2信息化发展使原材料流通快,总体利润降低
以往的农村原材料和初级种植产品,由于酒香不怕巷子深,在销售的过程中偶尔会出现垄断的局面,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农村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信息的流通性非常快,因此,农村不同基层对于信息的需求量差异较大,原材料的快速流通和初级产品的快速流通,使得具有技术含量的产品数量比例呈现出不足之势,凡从平均水平上拉低了整体农村农业经济利润率。另外由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基本的规范性和持续性,在信息的提供方面无法做到定时定点,更无法做到准确和规范,因此,提供信息者有时可能会参差不齐,一方面农村信息化面临着快速发展的势头,而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在科技教育方面相对滞后,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发展非常不均衡。
3以信息化发展手段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举措
3.1以农业信息化步伐实现农民增收
近几年,来由于科技技术的进步,农民的农产品增收现象屡见不鲜,但是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因此,以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步伐,带动整个农业物质资源的交换速度,提升整个农业生产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农业农产品加工的技术含量,使得农产品的竞争力更强。信息化技术的交换,可以使得农产品有更多的出路,改变农业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改变以往只有数量而没有效益的不良局面。同时农业信息化的步伐可以加快,农村二次就业和农村用工,尤其是在农闲季节,方便农民出外打工,方便农民实现跨行业、跨领域就业,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的增产增收。
3.2以农业信息化提升整个农业生产水平
农业化的生产水平是提升整个农业生产实力的基本保证,通过农业信息化的技术和进步,普及在农村宽带的使用比率,当地农民使用网络的成本,让农民学会使用网络进行销售,通过网络咨询,利用网络学习新型农业生产知识。使得信息的搜寻不再盲目,生产计划有据可查,这样就可以通过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加快整个农业生产水平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围绕市场信息,不再盲目的进行种植,所有的种植和养殖活动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利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适应大众消费者的需求。
3.3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减少农业交易风险
以往的农民由于信息比较闭塞,含量较少,因此在交易的过程中可能会被骗,而如今由于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快速进步,农业信息化在实现生产和分配方面发挥了非常强大的作用。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农民可以减少流通中的成本,减少交易费用,而且增强对于卖方信息的关注可能。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可以实现对于农产品交易风险的规避,减少交易成本,因此获得更多的交易利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使得农民的信息可以更加准确而有效,在进行获取和转移的过程中,农民的整体素质也在潜移默化地不断增长,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广泛而快捷地进行农产品交易。
4结束语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洪流中,新时期的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合理,每次调整都希望能够把农业的广度和深度不断的扩大,尤其是在目前我国诞生了一大批,具有极强市场竞争力的农村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具有法人资格,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而且在科研、生产、推广等各个方面都成为当地举足轻重单位。信息化的发展,全面提升了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仅对当地政府和农村经济带来了便利和福利,也给老百姓带来的甜头。因此积极的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实现信息兴农,将是未来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将会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包春霞.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农业经济,2016,(06):64~65.
[2]刘绍敏.中部六省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华大学,2015.
[3]周旺东.信息化建设对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823~6825.
[4]李治宇,胡志全.农村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分析[A].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增刊)[C].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10:6.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经济;有效途径
纵观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发现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就必须及时解决当前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加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引导和规范,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1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1.1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总的来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农业经济的基础比较薄弱,导致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缺乏驱动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落后,大部分地区的农业设施仍然是在沿用几十年之前的,这些设施往往结构老旧、设计过时、工作效率比较低,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使用效果不佳,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第二,农业投入相对不足,地方对农业经济发展不够重视,导致农业经济在运行的过程中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出现设备落后、应变设施缺乏、抗灾能力弱等问题,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成效的提升;第三,部分地区的农业工程设施使用年限过长,功能老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2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不高
由于农村整体教育水平比较低,加之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中,中老年人所占比重较大,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在农业领域也缺乏创新意识和动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在农业经济的领域投入比较少,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领域的高科技技术还远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这就使得我国整体农业科技含量比较低,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都不高。
1.3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农业生产比较分散,规模化经营水平比较低,农业生产率不高。一方面,这是因为我国目前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的巨大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农民的生产经营观念落后,对土地的利用还停留在生产和加工初级农产品的阶段,在市场中的缺乏竞争力,导致农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2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针对以上分析,可以对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限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若想切实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就必须脚踏实地,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问题。
2.1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稳定长远发展,若想改善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不佳的状况,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建立健全当前农业经济领域的各项基础设施。首先,要逐步改善农村经济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寻求外部的资金支持;其次,应该改善当前的农业科技体制,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对农业领域的科技研究,促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逐步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深化发展;最后,要进一步加快对老旧设备的更新换代,引入更加先进的农业工程建筑和设施,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创建一个平稳有序的环境。
2.2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
要想在新形势下实现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时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应该予以农业经济更多的关注,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逐步改善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摆正在经济运行中的位置,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及时给予农业经济各项政策支持。同时,政府应该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补助力度,使农民敢于利用土地资源大胆经营,创新经营方式,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对农业经济投入的加大还可以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的健全和完善,改善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3逐步提升农民素质
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制约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民是在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过程中最可控的因素。若想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应该逐步改善农村的教育质量,逐步提升农民的思想水平,改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
2.4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多数还停留在生产和加工初级农产品上,这严重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在新形势下,农业发展应该结合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带动和发展,逐步提升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的深化发展。
3小结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认识到在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应当及时采取各项措施,逐步提升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促进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宁强,张萌,崔文艳等.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
[2]杜志芬.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农业与技术,2015(16).
目前,我国有国家级高新区113个。为便于从整体上把握11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对重庆高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有大致的了解,需要对这113个国家级高新区进行分类,而聚类分析法就是最常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所以,本文对各高新区进行聚类分析,了解其整体发展状况。根据国内外研究高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权威的指标体系,选取高新区企业数、年末从业人员、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上缴税、净利润、出口总额等7个指标,利用聚类分析法对这113个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类,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发展突出的是中关村和上海张江高新区,发展好的是西安、武汉等7个高新区,发展良好的是无锡、苏州等15个高新区,重庆高新区属于发展较好的高新区,但在中西部各高新区中综合实力较强。
二、重庆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重庆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找出其在全国11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所处的位置,根据上述所选7个指标作进一步分析。在多因素分析中,因子分析法是比较客观的多元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在尽可能保留原有数据所含信息的前提下,将多个指标的问题简化为少数指标问题,达到简洁明了地揭示变量间关系的目的。本文利用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11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其中,因子1是和各高新区企业经济规模有关的综合因子,因子2是和各高新区企业效益有关的综合因子。从表2可以看出,重庆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在11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31名,虽然与中关村、上海张江、西安、成都等高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其中存在着一些客观因素,如中关村、上海张江有政治、经济上的优势,西安、成都有地理区域上的优势。所以,重庆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还是较好的。把聚类分析结果和因子分析结果相比较发现,各高新区在排名上发生了细微变化,但是各高新区的发展状况所属类别是相同的,这两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各高新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度量,明确了重庆高新区在全国11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所处的位置。
三、重庆高新区经济发展竞争力分析
为了找出重庆高新区相对其它高新区的优劣势,分析重庆高新区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水平,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和因子分析排名结果,从113个高新区中抽取了20个与重庆高新区具有可比性且发展较好的高新区,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各高新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作进一步分析:
(1)企业平均经济规模,工业总产值/企业数;
(2)人均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从业人员;
(3)企业生产效益,上缴税/工业总产值;
(4)园区国际竞争能力,出口总额/工业总产值;
(5)创新型企业技术转化能力,毕业企业数/在孵企业数。为了便于比较,对各值采取无量纲化处理。考虑到以上5个指标越大越好,采用以下公式进行处理:Zij=yij/yjmax,式中yij表示第i个高新区的第j个指标,yjmax表示所有高新区(113个)中第j个指标中的最大值,Zij表示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第i个高新区在第j个指标上的值。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看出,重庆高新区除了在技术转化能力方面较强外,园区国际竞争能力尚可,在平均经济规模、人均工业总产值和生产效益等方面都较弱。因此,重庆高新区在这三个方面还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
四、结论及建议
1.结论
重庆高新区建区以来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113个国家级高新区发展较好。就中西部地区来说,重庆高新区的综合实力落后于成都、西安等高新区。从表3中不难看出,重庆高新区在技术转化能力方面较强,国际竞争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在企业平均经济规模、人均工业总产值、企业生产效益等方面都较弱,尤其是企业平均经济规模和企业生产效益差距较大。
2.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构建产业群,形成产业链
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产业体系的形成。重庆高新区企业平均经济规模较差,存在着“有企业无产业”和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因此,重庆高新应以构建产业群、形成产业链为目标,结合已有产业布局,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选择最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加以重点发展,建立起上中下游关联密切的产业链。
(2)转变发展观念,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重新认识高新区的定位和职能,切实转变发展观念。不能单纯以GDP增长速度和招商引资数量来考核园区管理者的政绩,应该更加重视产业配套要素及配套企业的聚集,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和产业竞争力的培育。应把更多精力投入环境产业发展,把重点放在建立鼓励创新的机制、规范竞争秩序、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上。
(3)改善软硬环境,提升服务水平
【关键词】计算机 通信技术发展 前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通信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不仅突破了过去的通信上的局限性,更是使得人们交流沟通的范围越来越大。因为计算机通信在信息处理以及记忆存储方面的能力较强,当前,多数人都是依靠计算机来进行通信的,使得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1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含义及类型
1.1 含义
所谓计算机通信技术,是基于计算机这个信息传输的平台,利用数据传输的方式,在各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从而实现计算机和终端设备间的信息的传输。
1.2 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计算机通信技术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1)根据传输的方式可以将计算机通信分为间接式和直接式两种。
(2)根据传播的领域可以将计算机通信分为广域式、局域式以及城域式三种。
2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特点
2.1 传输发效率比较高
计算机通信技术具有较高的传输效率,其信息的传输是依靠数字信息来进行的。一般情况下,计算机通信模拟可以传输1.8 亿个字符/分,而数字信息则可以传输48 万个字符/分。将两者进行对比,就可以清楚的了解到计算机通信技术其传输的效率明显比模拟信息的高出很多。
2.2 适应范围广泛,支持各种媒体
从适用性上来说,计算机通信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适用范围。从形式上来看,计算机通信技术的类型多样,并利用二值信号来对信息进行传输以及再现的功能,可以在图像以及文字等很多多媒体媒介中得以应用。此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来进行电视剧、电影、歌曲的下载,视频通话、通信、语音聊天等等。
2.3 传输快捷方便
由于计算机不同于模拟信号中所采用的脉冲进行数据传输,而是采用二进制的数字传输模式,因此其传输的速度较快。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光纤技术的铺设,计算机通信的速度将更加的快速便捷。
2.4 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能
通过采用二进制进行数据传输,不但使得计算机通信的速度较快,而且还能够有效的对噪音进行处理。在对信息进行交流时还可以确保信息传输的质量。此外,计算机通信技术还可以促进计算机运行效率和传输通道流通性的提升,从而使计算机的运行更加的高效快速。
3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3.1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
(1)微电子技术的运用。就微电子技术而言,其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非常的早,而且其在多媒体通信中的运用也非常的早,且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和效果。目前来说,微电子技术拥有速率较高的分组交换设备(包括帧中继技术与异步传送模式两种。其中,前者更多的应用在图像传输和局域网内,后者则应用在广域网和局域网内。并且拥有非常简单的通信程序。
(2)光线通信技术的运用。光纤通信技术的运用,更好的促进了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性能和传输的效率。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数据通信速率的极大提升,新型的数据接口在网络技术中的速率和可靠性则更高,且为分布式,不仅有利于将局域网的传输速率向数量级别上提升,同时还有利于实现远距离间的信息传输,并更好的将局域网和城域网间出现的问题很好的解决。
3.2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
(1)在即时通信中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通信软件的开发,人们利用即时通信进行交流已经成为了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是QQ、MSN、易信、微信、飞信,还是Email,微博等都改变了人们交流的方式,给人们之间的沟通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这些软件的运行都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作为基础的,都是通过计算机通信技术,来实现手机或主机――终端手机或主机之间的信息的传输,进而实现通信,让人们能够及时的进行交流、沟通、办公、购物。
(2)在进行远程控制技术中的应用。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物联网技术的迅猛提升,智能家居行业更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计算机、电视以及电话等都可以与家庭的终端设备实现互通互联。人们只要利用语音、指令等就可以对这些设备进行控制,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这些设备的控制则离不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必须以其作为基础。
(3)在多媒体技术领域的应用。通过将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到多媒体技术当中,不仅使得传统工业中多媒体技术的限制被打破,还可以使得多媒体技术转化为多媒体化的通信技术,促进视频、音频、数据一体化的实现。同时,因为实现了多媒体化通信技术,而促进了其它领域,如视频教学以及网络电视技术的发展。例如,通过视频教学中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的喜爱,对知识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教师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并降低教学的成本。
(4)在企事业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近年来,各企事业单位中都开始重视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运用和发展,依靠对信息的管理来促进企业内以及企业间信息的交流,以及业务和贸易的往来,打破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业务经营方式,极大的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减轻了员工的工作负担,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
经过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从有线向无线发展,并可以从计算机间的单一通信转向了计算机和各种其他的移动设备,如手机等之间的互通。伴随着移动3G、4G业务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在我国的发展前景非常的客观。有数据显示,具有较大潜力的智能手机、IPAD等手持终端设备给无线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了更为巨大的发展动力,而这些都需要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支持。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移动终端对网络进行访问、视频通信聊天、播放多媒体软件等等,甚至还可能会出现在与对方进行视频聊天的过程中,呈现出立体的影像,让人感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此外,很多企业都凭借计算机通信技术实现了高效的信息管理,利用无线数据的传输来获得重要信息,而这些也都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作为基础的,因此,计算机通信技术必将向着更安全、更高效、问快速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宁波.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08).
[2]杨亮.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J].科学之友,2011(06).
[3]刘运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J]. 煤炭技术,2013(05).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发展机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4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192-01
2014年,首次以新常态来描述中国经济后,经济新常态这个概念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总体向好,但过去3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开始慢慢地凸显和释放,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不断放缓,人们放弃了追求高速的增长,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本质。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并未发生改变,反而会触发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力,使社会民生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新常态”本来是一个经济术语,起源于美国,用以描述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过程。后来中国学者用“新常态”来形容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于是“新常态”在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主要有以下3点。
1.1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但经济总量仍相当可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年平均增长率达9.5%,其中,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增长率平均高达11.2%。进入“十二五”以来,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愈发的明显,2011年的经济增长率为9.3%,2012年、2013年均为7.7%,2014年经济增长率下降到7.4%,为1990年来的最低增速,但2014年经济总量达到63万亿元,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
1.2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逐年增加,消费成为需求结构的主体。2011年,我国工业占GDP比重为46.8%,第三产业43.1%;到了2014年,工业占GDP比重下降为42.6%,服务业比重却上升到48.2%。服务业总产值不单从比重上超过了工业,而且增长速度上超过了工业,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需求结构上看,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2014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51.2%,成为需求层面上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1.3 中国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创新型驱动转变,经济增长更具有可持续性
基于人们对“碧水蓝天”的渴望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那些依靠资源和环境发展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已不再适应社会的潮流,必将由节能环保、高劳动生产率、高科技创新的企业所替代。
2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为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努力抓住以下几点机遇。
2.1 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机遇
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和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均逐年增加,成了中国第一大就业体,已经代替制造业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同时,互联网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春天,2014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双十一”交易额达到571.12亿元比2013年的362亿元增长了57.7%。可见,许多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中小企业要抓住这个机遇,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
2.2 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扩大市场空间的机遇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4.77%,仍有6亿多人生活在农村,与美国81.28%、日本92.49%的城镇化率相差甚大。根据以往的经验,城镇化每提高1%,可拉动投资增长约3.7%,拉动消费增长约1.8%。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是巨大的,新型城镇化应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一起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2.3 加快产品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遇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过去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已不能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一些国外制造业纷纷从中国市场转移,也反过来督促了中国企业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唯一的出路就是充分利用现在的科学技术和“人才红利”,不断改革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增强企业在经济新常态时代下的市场竞争力。
2.4 促进对外出口贸易发展的机遇
进入2014以来,人民币汇率一反前些年来一直稳步升值的趋势,出现了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人民币贬值使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具有优势,竞争力也增强,所以利润率也会上升,这有助于提高中国外贸企业的出口量,缓解多年来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带来的冲击,由拉动外需进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光远.读懂中国经济新常态[J].商界评论,2014(6).
中国经济2003-2007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对应工业化、城市化的住行产业链群及对应对外开放和全球化的出口产业链群拉动。2006年以来市场机制的自发调整和前期紧缩政策的共同作用,引发了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链群发展减速,包括出口退税在内的结构调整政策则引发了出口相关产业链群的下行调整——从11%以上的高速增长区间向比较合理的9%-11%的中速增长区间回归。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对前期总量紧缩和结构调整政策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政策因素的下行影响已经逐步递减。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冲击、扩张性政策效果及领先产业的恢复发展等因素。
1.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需减少影响正在进一步显现之中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导致的世界经济减速大大超乎预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20世纪90年代市场化改革以来最严峻的挑战。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余震和连锁反应仍然在持续,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和影响正在进一步释放。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并存相抵情况不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仅使我国出现严重的收入效应,也面临一定程度的负替代效应。国际金融危机不仅使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也使长期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尤其是出口——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挑战,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遭遇困难,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难度加大,经济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受到冲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矛盾和困难增加。
2.扩张性政策作用开始显现、领先产业周期性调整基本见底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政策调整,包括稳定外需、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以及促进汽车、家电等消费的政策已经陆续开始发挥作用。在燃油税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汽车消费有所恢复。住房产业经历两年多的下行调整,在市场和政策因素的双重作用下,目前已经基本到底。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将逐步开始恢复,为下行中的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内在支撑。4万亿投资计划已在2008年四季度推出,并且在继续推出新的项目,扩大投资的效果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逐步显现。如果扩大投资政策的效果能够有效抵消外需下降的影响,并弥补住行相关产业下滑的部分影响,与住行相关产业的自身恢复形成合力,我国经济下行调整将在2009年中期基本见底。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有可能率先复苏并保持中期快速增长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比较严重,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也不可能因此而发生改变。短期来看,中国经济有可能率先复苏,且中期趋势比较看好,复苏之后保持快速增长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在中长期周期内能够在技术创新、体制改革、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则有可能出现新的快速增长周期。
1.短期来看中国经济有可能率先复苏尽管我国的出口相关产业已经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且国际金融危机的余震及连锁反应还在继续出现,但主要发生在与我国经济联系不太密切的国家,对我国的后续影响有限。只要我们的主要贸易伙伴不再出现大的问题,我国外需将不会发生新的大幅度下降。即使外需下降,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80%依靠内需拉动,因此,短期经济走势发展取决于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和政策调整效果。由于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被破坏,且投资和消费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占主导地位;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投资的再度提速可以部分弥补出口下滑的影响;我国经济的驱动力量已经发生了变化,下行力量已经处于递减之中,上行力量开始加大。正因为如此,一般认为我国经济有可能率先走出危机阴影,先于美国较早实现复苏。即使美国爆发新一波冲击,进一步影响我国出口并影响到投资者、消费者信心,我国经济复苏将可能延迟,但仍然将早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恢复将可能呈现U型轨迹。
(1.新疆农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2.中国石油新疆销售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分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63)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疆成品油市场进行调查,了解到成品油市场的发展状况,其中包括成品油市场销售网点的构成、成品油价格变化情况、成品油价格变化的影响因素,接着分析了成品油价格变化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对成品油市场健康发展提出了对策。
[
关键词 ]成品油;价格;新疆经济;影响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019
1新疆成品油市场发展的资源优势
新疆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种类相对齐全、储量较大,开发前景广阔。在新疆共发现138种矿产资源。其中新疆地区的石油资源储量为208.6亿吨,占全国的陆上石油资源30%。新疆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巨大,远景十分乐观。新疆2013年原油开采量2658.47万吨,位次居于全国第5。在全疆范围内看,整个新疆共有石油炼油厂55座,这为石油资源的提炼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备设施。
2新疆成品油市场的现状
2.1新疆成品油销售网点布局情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16个地州市,地区总面积为166万平方千米。现有的石油销售企业有中石油、中石化、兵团石油及其他社会加油站,截至2014年12月末,中石油在新疆共有加油站1027座,中石化256座,兵团石油及其他加油站368座,众多的加油站为成品油的销售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新疆地区成品油的销售网点相对比较分散,在城市主城区加油站数量比重大,再者就是在石油开采基地附近的城区比重较大,而其他乡镇分布呈现出不均衡,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主城区和其管辖的乡镇距离相对偏远,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其次是因为城镇居民收入相对较高,有更多的对成品油能源的需求能力,特别是城镇人民的出行工具多为耗油的汽车;再次是由于新疆原油开采地不集中,且每个原油开采基地距离较远;最后就是各个石油企业因为经济发展、靠原材料远近程度进行选择加油站的位置导致这种现象出现。
2.2新疆成品油销售情况
自从2007年以来,新疆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全疆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新疆各项经济建设事业突飞猛进,特别是相关石油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相关的交通运输业、农业、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成品油有了极大的需求,促使中石油、中石化、兵团石油及其他社会加油站站前成品油销售量不断增长。2008—2013年成品油的销售额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特别是2012—2013年,增长幅度最大,2011—2012年成品油价格稍微有所下降。
2.3成品油市场销售价格变化情况
新疆的石油价格变化是受国家整体的价格变化影响的,主要的动力燃料在2008年呈现较大的增长幅度,平均每种动力燃料增长了大约0.5元/升,成品油价格的增长提高了人民生活、生产的成本,不利于经济实现长效稳定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均衡发展。成品油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减少企业销售产品的收益,同时也增加消费者的消费负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4影响成品油价格变化的因素
2.4.1原油价格的变化影响
自2008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油价一路飙升,从2008年12月的40.06美元/桶的成交价格,到2012年12月的102.6美元/桶。同时原油的价格增长会增加购买原油的购买成本,原油价格上涨是成品油价格增长的主要因素。
2.4.2运输成本及其他费用的增长
成本油加工需要烦琐的过程,从原油开采地到炼油厂在经过提炼等过程后再运到加油站的运输费用,又由于新疆地域广阔,运输成本相对较高,同时还有相关的设备、人力、管理费用等,再加上税费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品油价格的成本。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在不能缩紧生产成本的前提下,只有提高销售价格,就促使成品油价格的增长。
2.4.3石油资源的匮乏
新疆虽然资源丰富,但是由于“西气东输”等工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石油资源的匮乏,特别是近些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以来,许多石油开采基地过度开采石油资源,造成有些地区的油井枯竭。由于没有节约资源的意识,浪费资源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再加上落后的工业产业的发展模式,多为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需要消耗的石油资源数量较大。“物以稀为贵”,相对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来说,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成品油价格增长的情况。
3成品油市场发展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分析
3.1成品油市场发展是为企业提供原料保障
新疆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石油、煤炭、石膏等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提供对原油的开采及处理可以为新疆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燃料的保障,同时能为相关的化工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保障工业生产原料的充足,也有利于新疆生产总值的提高。
3.2成品油市场发展有利于活跃经济市场
成品油连年增长的销售量说明消费者对成品油的需求量很大,经济发展情况较好,有利于企业进行良好的运营,特别是成品油销售网点范围在不断扩大,有利于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各行各业都在有条不紊的运作,有利于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
3.3成品油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出行工具的更新换代,还有农民机械工具的不断改良。机械的使用需要大量的动力燃料,成品油市场的发展为人民出行用车时解决动力燃料的补给问题。同时,在普通的乡镇也有成品油销售的网店,这为农民完成农产品播种和收获缩短了时间,有利于农民实现增收增产。
4对成品油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由于新疆属于落后偏远的西部地区,对于能源的开采技术十分落后,又由于近些年的开采频繁,造成石油资源减少、开采困难等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工业发展和城市规模化发展,为了应对能源危机,促进成品油市场发展,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对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水平。成品油作为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要严格遵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有效做好规划的各项实施工作。自治区对加油站建设实行宏观调控,统一规划,统一审批,坚决杜绝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现象。
(2)推动产业优化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新疆地区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其主要原因是能源结构还不是很合理,开采技术的落后和设备的不先进、更缺乏先进的管理系统以及自身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因此,新疆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引进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三高”产业的发展,淘汰落后的低产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3)合理安排加油站的网点。利用国家的政策扶持,合理布置加油站的销售网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为当地的财政收入贡献力量。结合新疆各个地区的特点,特别是地广人稀和绿洲经济的特点,实现城区范围、农村公路范围完善布局的平衡。更要加强对机场、铁路枢纽、公路站场、公路口岸、旅游景点和工矿企业的加油站点网店的完善。
(4)提高广大人民的节约资源的意识。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成品油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原油的支持,所以当地政府要积极宣传我国能源使用现状及面临的严峻形势,强化全社会的能源危机意识,动员各行业和国民关注能源问题,为节能减排贡献自己的力量。
(5)鼓励创新,发展新型节能机械。要加大科技投入资金,开发研制出新型耗油少、动力持久的机械,减少对成品油的消耗,延长同量资源的使用时间,提供成品油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亚雄,李继峰.成品油价格上涨、行业补贴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联度[J].改革,2010(8):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