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金融危机应对策略范文

金融危机应对策略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危机应对策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金融危机应对策略

第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内部审计;审计制度

一、全球金融危机下内部审计的作用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内部审计在发挥监控作用的基础上,应加强其咨询服务作用、风险预警作用和信息鉴证作用。

(一)咨询服务作用。由于内部审计对本单位的程序、风险及战略有全面的了解,其工作具有综合性强和接触面广的特点,因此,内部审计开展有关咨询活动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内部审计有能力和必要为被审计单位提供一些包括咨询、建议、协调、过程或流程设计和培训等工作。

(二)风险预警作用。公司的内部审计应更多地参与面向未来的规划和决策工作,对公司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时时关注。这些风险包括公司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未来将发生的潜在的风险。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估和检查,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

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解释潜在的风险。

(三)信息鉴证作用。由于在公司管理中,下属部门或公司往往报喜不报忧,在一定程度上夸大成绩,掩饰缺点,所以内部审计机构就是要揭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经济效益的真实情况及风险,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经过鉴证的可靠的信息和依据,尤其是ERP系统的运用,增强了审计风险,大大考验

了审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审计风险

(一)持续经营风险。金融危机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的影响有以下方面:

(1)日常对现金的需求超过预期,即营运资金出现不足;

(2)融资难度加大,很难从银行得到长期贷款。

这两方面可能促使被审计单位增加流动负债以弥补营运资金不足,或是增加流动负债以满足购置长期资产的需要,从而造成企业偿债能力下降,极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3)被审计单位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一方面,被审计单位的一些客户可能出现财务困难,从而导致被审计单位产生大量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重大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的一些供应商可能不愿再提供宽松的信用政策,从而使被审计单位的应付账款还款期缩短,导致被审计单位资金链断裂,使其持续经营产生不确定性。

(4)被审计单位对外提供重大担保。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被担保方可能出现了财务困难,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被审计单位就要承担法定的连带责任,其资金链状况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其持续经营能力。

(二)金融及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被审计单位在对金融资产的管理与核算上,可能存在以下风险领域:

(1)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价依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管理者持有资产的意图。金融资产的分类方法不同,会计核算将对其后续计量采取不同的计量属性,因存在对金融资产的浮亏、浮盈的会计处理结果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利润操纵空间的风险。

(2)金融资产减值。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账款这两类金融资产,对其后续计量采用摊余成本法核算;对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在金融危机环境下,这些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可能大幅缩水,其减值计量的科学合理性存在风险。

(3)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因其交易的时态是未来的,具有以小搏大的杠杆效应,存在其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可能被放大的风险。

三、金融危机中出现的审计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创新完善审计理论。现行审计理论未能充分指出衍生产品的使用可能引发的新问题,特别是由衍生产品的高杠杆特性所带来的风险及由此所引致的投资组合风险特征的变化。而且由于审计的法律责任和审计风险,现行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不得对预测性信息作出保证,当现行财务报告将越来越多的对未来的预期的信息纳入表内确认和批露时,审计作为信息工作者的处境就会极为不妙。因而有必要重新阐释职业审计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独立性﹑审计功能、财务报告目标、重大性、风险导向审计、审计模式的概念、审计风险及审计报告等。

(二)会计审计准则及相关法规的修改完善。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等均启动了新的会计审计准则方面的研究项目,如FASB启动了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及其信息披露两个项目,IAASB新的审计实务提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对持续经营的审计考

虑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审计公允价值会计估计面临的挑战等等。

第2篇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寿险公司的影响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在重创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同时,也将触角伸向了保险行业。尽管中国寿险公司在国家政策壁垒的保护下,没有出现由于直接投资金融衍生品而带来的财务危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相对较小,但这对于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的中国保险业来说,依然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当前,中国保险公司受到了以下四方面影响。

1.企业净利润大幅下滑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投资市场疲软造成中国各寿险公司净利润大幅下降。上市公司2009年一季度季报披露,中国人寿实现净利润53.87亿元,比上年同期的34.74亿元增长了55%;中国平安实现净利润15.3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滑66.4%;中国太平洋实现净利润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滑88.88%.

2.营业收入稳步提升

寿险公司积极调整了业务结构,使保险业务收入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人寿原保险合同保费达到2955.91亿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50.34%。中国平安寿险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11.78亿元,同比增长27.79%。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达660.92亿元,较上年增加30.39%。

3.大多数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略有下降但依然充足

收到中国资产市场的负面影响,中国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略有下降,但是均高于保监会的相关规定。截至2008年末,中国人数寿险业合计偿付能力溢额1141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达310%。平安保险公司集团偿付能力充足率为308%,较2007年的486.7%出现明显下滑,其寿险偿付能力在180%以上。太保人寿保险业务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4%,较上年下降43个百分点。

4.调整资产结构,加强实现风险管理

面对经济形势变化和宏观政策调整,中国保险业迅速做出反应,在风险控制和资产管理方面取得较好成效。面对不利的投资环境,大多数寿险公司一致的举措都是积极进行投资结构调整,如进一步加大债券类投资占比和固定存款投资占比,并缩减了投资风险较大的权益类投资占比,如下表所示。

二、中国寿险公司的应对策略

由于政策壁垒等原因是中国寿险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直接受损情况不大,但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势必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寿险公司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1.转变寿险公司经营理念

长期以来,中国大部分寿险公司对资金运用风险缺乏足够认识,超范围、超比例投资时有发生。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寿险公司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是一次难得的风险教育机会。中国寿险公司应该加强对金融危机的研究,强调发挥保险的保障功能,注重承保和投资的共同盈利。

2.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提前进行风险防范

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为确保寿险业经营的持续性和稳健性,中国寿险公司需要关注宏观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加强对经济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关注对保险业产生突出影响的领域,有准备地化解因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家政策调整可能给寿险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

3.加强银行合作

2008年以来证券市场出现大幅度震荡,不断走低,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向因此发生了变化。银行受到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适当减少贷款业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中间业务。中国寿险公司应该抓住银行业发展中间业务的机会,发挥银行的品牌优势和寿险的保障与投资功能,有利于扩大寿险产品的销售份额。

4.发展保障型产品

近年来,寿险行业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保障功能发挥不足、业务结构不尽合理、投资型产品占比过高等问题。在现今经济周期性调整的背景下,保障型保险产品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小,有利于保险公司更好地应对经济周期波动,应加大保障型产品的发展力度。

5.形成一支高素质营销队伍

寿险产品对销售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其具备基本的保险知识和营销技巧,还要有法律、金融等相关知识。要根据当前实际,探索营销员分级分类管理,建立寿险销售资格制度,形成一支高素质营销队伍。

摘要:自2007年以来,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步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中国寿险公司造成巨大的影响。本文研究了金融危机对中国寿险公司的各方面影响,并初步探讨了中国寿险公司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寿险公司;影响;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金融危机 应对策略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流动,可以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帐户反映,资本流动分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种情况。国际资本流动可以采取很多形式,最常见的有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融资和国际负债三种。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的国际流动日益活跃,成为许多重大经济事件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这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有着密切关系。这些情况其实也不外乎一种非常简单的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关系。从需求角度来看,一是发达国家的老龄人口增加推动了养老金规模的逐步扩大,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其投资和获取增值收益的主要场所;二是中产阶层人口增加,他们的经济实力强,对投资的需求旺盛,又理解而且愿意为获取更高投资收益而承担更高的风险,于是,其收入积蓄从传统的银行储蓄流向更高收益的股票市场,从而推动了共同基金的迅速发展;此外,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的管制从8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放松,客观上推动了国际资本市场,特别是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国际资本市场的现状

资本市场的组成不外乎两个方面:市场的参与者和市场上的产品。20年前,商业银行构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主体部分,而今天,尽管银行类机构仍然是清算体系的使用者和主要管理者,但是从资产规模来看已经远远低于投资类机构,如养老金和共同基金等。

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产品两方面同20年前相比已经大大丰富,从组成模式来看当前的国际资本市场呈现出一种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的格局,也就是说网络化。在这种日益凸现的网络化趋势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这就是一些传统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手段受到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所谓的对银行8%最低资本充足比率的要求,现在看来并不“充分”,因为银行仅仅有8%的“垫底资本”并不足以抗御日益增加的资本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后果就是:实际生产部门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对银行领域的“波及效应”被网络大大放大了。另外一个因素:电子交易手段的成熟和不断更新带来了更复杂的资本流动形式和更大的市场波动性,大大提高了全球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动速度。更多的资金以短期获利为目的,导致市场波动性不断增加。70年代因为石油危机导致全球发生债务危机时,如果人们对当时全球各个分割的市场之间的连锁反应(chain reaction)还有惊诧的话,那么,在21世纪,如果由于全球资本市场体系中的某一个市场发生问题而导致整个体系陷入危机,估计大家不会再惊诧了。因为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哪一个市场会在全球危机的状态下而再独善其身。

导致国际资本市场资本流动加快的另一方面原因还在于进入90年代以来开始的放松管制策略的流行。各国放松金融管制造成的直接效应就是交易成本降低,跨境资本流动大幅度增加,最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全球各地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

对于中国而言,虽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很低而且市场规模很小,但已经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外部市场变化的波及效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介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资本流动壁垒和保护墙将逐步减少直到最终消失,这些波动的影响将变得更为直接和明显。所以国际资本流动可能引发的问题从现在起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成因

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波动和因此而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全球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为主要特征,金融资产价格波幅之大,传播范围之广,为前所未见,这种剧烈的波动及其附带的扩散效应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3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离中国并不远。从历史上看,上个世纪末是金融危机多发时期:从最早的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到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再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近的有2000年的南美金融危机。其中以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具备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当然破坏力也最具全球性质。

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传导输送系统,国际资本市场的安全性和效率非常令人关注。亚洲金融危机及其触发的全球范围的市场动荡不安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直到今天其影响仍在继续,这足以说明国际资本流动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对它的成因以及对策的研究是关系到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如果简单的列举,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经济过热导致生产过剩;贸易收支巨额逆差;外资的过度流入;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和不当的汇率水平;过早的金融开放。但是在实际中这些因素往往是综合起来起作用的。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来具体分析就不难看出,是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的总爆发。具体的原因可以归结如下:

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益不佳。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从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增长很快。但长年的高速增长也积累了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些国家都注重于推动经济的新一轮的增长,忽略了对结构问题的解决。

“地产泡沫”破裂后造成银行坏帐呆帐严重。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银行呆帐的增加大大影响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危机之前一些金融机构已经濒临破产。

从外部看,其它资本市场,如日本股市的复苏和美元的持续走强,都使得一部分原来流入东南亚的外资撤离,构成了对这些亚洲国家货币的强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巨额国际资本的高流动性和高投机性终于搅起了这场空前的金融动荡。

国际金融危机具有广泛和巨大的影响。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它对各国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由于在进行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的调控和管理得当,那次亚洲金融危机并没有对中国造成直接影响。但是不管如何,我国仍然感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种种间接影响。

我国防范未来金融危机的策略

六年后的今天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减弱了很多,但是其余波仍未完全消除,国际经济仍然在为成功摆脱衰退回归繁荣而努力。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仍然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国家金融、经济乃至政治上的缺陷都可能造成下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直接波及的中国而言,分析其产生原因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同时如何抓住机遇调整结构制订策略,防范甚至提前化解下一次金融危机也是我国金融业今后发展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我国防范和化解未来金融危机的策略可以归结如下: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本国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实保护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

有计划有步骤的开放资本市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吸引外资流入,往往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殊不知当允许国外资金自由流入本国时,同样也必须允许自由流出。当国际游资流入时,如果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大量资金外流时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因此我国今后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兑换应放慢步伐,慎之又慎,待条件比较充分时再实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中国的开放必须是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条件下的开放。国家经济安全是在世界经济越来越融合的情况下很多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大国、小国共同地融在一个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它们的地位是不同的,抵御越来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风浪冲击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这种保卫自己的能力就是一国的经济安全度。经济安全的保卫需要本国一整套的系统,既要开放,又要在金融的管制、进出口资金的管理方面使本国的企业、政府和银行人员的经营能力与发达国家拉平,有在管理、经营、投资各方面和发达国家同等素质的人才、系统、制度。

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即使在加入WTO的今天也要清楚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的情况不能与发达国家进行简单对比。发达国家在实现资本自由流动方面也经历了若干历程。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同时,也是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产物。我国由于市场基础和市场规范还很不完善,金融监管水平也需要在开放中的动态博弈中逐步提高,对于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因此在目前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让资本自由流动。但是资本全球化、资本自由流动是大势所趋,因此在目前我们就应该积极进行准备,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实现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调整,为中国安全、成功的融入全球资本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融入全球化市场是历史的必然。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既享受国际资本市场和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种种好处,又同时防范和化解由此产生的金融危机风险就成为中国的金融界乃至政府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它给中国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和政府都提出了许多政策上的挑战。对此,只有未雨绸缪早作准备才是应对挑战的正确策略。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笔者相信中国一定能够健康、顺利地实现经济的更大发展。

参考资料: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August, 2001

第4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形成原因;我国的应对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那么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呢?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发展转变。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等问题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风波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就可以过去的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债券;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资银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像刚刚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到现在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二、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保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就目前形势看,次贷危机对中国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定。但受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居高不下。央行对此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7年3月起连续6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以期降低通货膨胀率。2008年中国应该继续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在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之间寻找平衡。

第5篇

随着经济金融化日益加深,现代金融危机以多种形式出现,甚至会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导致经济危机。所以,要从国际和国内不同角度探寻金融危机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应对金融危机,对经济思维进行创新,重构国际货币体系。

【关键词】

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

金融危机不是新生事物,自十七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九次波及范围巨大、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主要有:1637年荷兰郁金香危机、1720年英国南海泡沫事件、1837年美国金融恐慌、1907年美国银行业危机、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1987年席卷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至2010年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现代经济与金融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在经济体系和经济活动中,金融无时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金融化”。银行、保险、股市、汇市等在运营过程中不断累积风险,而金融创新、经济金融化又将各类金融风险叠加、放大,一旦出现局部动荡,就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出现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

一、金融危机的涵义

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资本外逃、股市暴跌、偿债困难、正常银行信用关系遭到破坏、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并且金融危机越来越以混合形式呈现出来。金融危机爆发之际,往往正值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时期,国内普遍过度投资,信贷快速增长,金融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外部资金大量流入。而一旦爆发金融危机,整个经济社会就会遭受重创。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剧增,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区域内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规模缩减,经济增长减缓甚至出现停滞、倒退。人们对未来的经济预期更加悲观,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是二者有区别。

“金融”是以货币和资本为核心,与“消费”和“生产”相对应。“经济”的内涵显然比“金融”更广泛,它包括“消费”、“生产”和“金融”等一切与人们的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活动。金融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种过程危机,而经济危机则是一种结果危机。其次,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又有联系。从历史上看,在发生经济危机之前,通常先出现一波金融危机。其主要原因在于,生产、消费与货币、资本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任何一个阶段出现矛盾,都足以导致货币资本运动的中止,从而出现直接的货币信用危机,也就是金融危机。当这种矛盾在较多的生产领域出现时,生产过程就会因投入不足而无法继续,从而造成产出的严重下降,导致更大范围的经济危机。

二、金融危机的成因

(一)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据测算,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游资,这些游资又被称为“热钱”,是在市场上流动迅速的短期投机性资金。基于纯粹投机盈利的目的,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就会以各种形式入境,通常会进入易于产生泡沫的经济领域,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二)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过于追求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当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弱化时,这些国家为了保持增长速度,转而通过举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内在的经济发展乏力,还债能力不足,经济泡沫导致银行贷款的坏账剧增,不良资产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投资者的信心。

(三)“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实施“出口替代”战略可以提高一国经济的开放度,也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国内经济容易受到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生产成本会提高,成本优势逐渐降低,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众多国家不约而同采用出口替展战略时,它们之间会产生恶性竞争乃至相互挤压;三是该战略也要与时俱进,尤其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必不可少,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无法长期保持竞争力,但许多国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

(四)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更加互相依存,互联网和物联网发展迅速,商品、信息、服务、资本、技术在国际间频繁流动,金融活动也趋于全球化。由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是自发性的,一旦金融活动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也蕴含着高风险,蕴藏着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当国际信贷和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不可调和,金融危机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最薄弱的环节爆发。

三、金融危机的应对策略

(一)经济思维进行创新一是建立最基本的社会福利框架,废除泛福利化体制。二是加强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三是调整经济结构,鼓励实业投资。

(二)积极扶持金融机构一是政府对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增资扩股;二是把妥善处理银行坏账,将银行的坏账打包、切割剥离。待银行复苏后再赎回资金,如果银行倒闭了,则由政府出面埋单,将坏账清零。三是维护银行正常秩序,当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出现挤兑现象时,及时注入资金,增加现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担保,帮助银行渡过难关,增加社会信心。四是解决“资本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仅要解决金融体系内部的问题,更要解决经济结构中深层次的矛盾。

(三)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是实施产业振兴计划,扩大内需,培育市场主体,帮助困难企业和困难群体渡过难关,降低税收,减轻企业负担。二是促进对外贸易,由于从事进出口行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通过增加出口退税,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提高出口竞争力。三是松动银根,降息、降低准备金率,增加流动性。

(四)重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其间几经变迁,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瓦解后,尽管美元不再承担兑换黄金的义务,欧元、日元实力逐渐增强,但是美元的核心地位没有改变。而从宏观上看,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积弊也是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次贷危机、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也暴露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重构适应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货币体系势在必行。中国应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积极参加国际货币新体系的构建。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该是美元、欧元、亚元(以人民币和日元为主的亚洲货币)三大世界主体货币三足鼎立的新体系。三大货币之间实行相对稳定的浮动汇率,各国货币与三大货币挂钩。

参考文献

[1]董彦岭,王菲菲.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政府救市政策的比较研究《.经济与管理评论》.2010.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应对策略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小企业已经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繁荣地区经济、增加社会就业、推动技术创新、扩大产品出口和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旺盛的生命力创造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奇迹。据亚太经合组织中小企业部长会议统计。中小企业户数占各国企业总数的97%-99.7%,GDP比重占50%以上,出口总数占40%-60%。现代中小企业的发展潮流不仅体现了技术创新进步、新兴产业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经济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多维价值、多元性、创造性、协调性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中小企业概况及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截至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增加值的58%,社会零售额占59%,上缴税收占50.2%,提供就业机会占75%,出口额占全国出口的68%。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户国内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同时,很多大企业都是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成的,如联想、海尔、海信、华为等。

中小企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城市下岗职工,还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缓解了劳动力供求矛盾,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正成为我国创新的主力军。目前,中小企业完成了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不少中小企业已经从早期的加工、贸易等领域,向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等领域拓展,目前中小企业在不少地方已形成产业群,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化协作的基础,成为大企业配套的供应商。很多中小企业向“专、能、特、新”方向发展,是创新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小企业对外开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据统计,中小企业在服装、纺织品、玩具等家居用品及轻工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相当大比重;在电子通信设备产品、生物技术等高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出口比重也逐步提高。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基础,并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市场适应能力,成为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

回望2008年,由于年初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小企业信贷资金渐趋紧缩,融资难度加大。在温州民间借贷利率持续升高,区域经济模式潜在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随着金融海啸的全面爆发,苏浙一带的加工型出口、外贸企业的海外订单急剧降低,外商违约率也逐步升高。众多中小企业出现了资金链断裂,所依附的大企业、配套协作产业链也正在发生断裂的问题,“不生产等死,生产是快死”,大量企业出现停工、半停工现象。据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2009年上半年,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即中小工业企业)用电量同比下降48.9%,对全部工业用电减少产生了较大的拉动作用。我国工业用电约占全社会用电70%1)2上,其中建材、钢铁、有色和化工四大行业占工业用电量的43.4%。中电联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工业企业用电量同比下降5.9%,降幅比前5个月缩小1.7个百分点。除了建材有小幅上涨外,上半年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化工行业用电量分别下降8.1%、13.7%和11.9%,均高于全部工业用电量下滑幅度。这表明,中小企业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最大。

二、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

2008年以来,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项旨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了宏观调控对中小企业的倾斜力度,但要在这场危机中化险为夷,自力更生,中小企业还需从自身出发,立足国情,找出自己的突围之策。

(一)灵活应变,高效优质的经营策略

以玩具产业为例。作为世界最大的玩具生产基地,广东近5000家玩具企业生产的玩具产品占到了全球销量的50%、全国产值的70%以上。根据海关方面的统计,2008年以来,广东有出口实绩的玩具企业(包括生产企业和贸易公司)骤然下降,基本只有原来的4-5成。对此,一方面可以归咎为统计方法:另一方面,以前有出口记录而今年没有的,并不等同于企业倒闭。很多企业只是处在停工或半停工状态,只是暂时不从事出口贸易,转做内销或转行等。

2008年初,由于玩具生产的基本原材料价格暴涨,加上劳动工资增加等因素,企业生产成本普遍上升超过25%。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竞争和需求不旺等问题,产品的价格却无法同步上升,企业的利润受到极大挤压。随后,出现了美国连续大宗召回玩具事件的发生,欧美国家相继提高了玩具进口技术标准。据悉,2009年,美国《消费品安全法案》将正式实施,其中对玩具含铅量的标准下降至近乎于零,这对中国玩具企业显然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目前,广东玩具生产已经出现了一种明显的态势,加工贸易订单向规模大、生产设备好、生产技术管理机制完善、品质检控有保障的大型企业集中。玩具的出口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并趋于稳定),但是在企业产品质量和产业升级以及结构调整方面显然更加符合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向。

其实,无论是从产品质量管理,还是产业链配套的成熟程度,离开广东,离开中国。国际玩具商在全球找不到更好的代工商。然而,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迫使广东的玩具企业还需要在经营上更有弹性――通过创立自主品牌、开展技术创新、开拓多元化市场和实行精益管理,来满足市场需求,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有些广东的玩具企业就把高科技玩具的生产水平做到了业内领先,有的与动漫产业相结合,“玩”出了一片新天地,

对此,可以这样理解,“小”是弱势也是强势。船小好掉头,应变能力强是中小企业的生存诀窍。以某IT企业为例,原来IT企业是为一家大型服装生产商提供视频监管方案的,在当前服装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依靠原有的基本技术核心,转向服务于电力、石油等IT需求依然旺盛的行业,保持了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动力。

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的中小型制造企业不应过多抱怨外部环境,而更需要“积极自救”的思维模式。通过自身反思,迅速做出战略调整,抓住当前中国扩大内需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获取新的发展空间。比如,在财务和成本上

进行调整,尽可能减少库存释放现金,消除浪费,收缩不创造价值的活动等。在此基础上,在危机中识别新的机会。

(二)提升附加值,调整结构的产业策略

金融海啸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结构性的,特别是对低端、传统型行业影响大,而IT和装备类等高端产业则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从企业规模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战略应该重新得到重视。

在中国目前“保增长、促内需”的宏观政策环境下,过去过分依赖外需的经济结构将发生根本改变,扩大内需将成为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为了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中国政府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2008年4万亿元“扩大内需的十条措施”,到轻纺工业促发展的六项措施,一直到增值税转型改革,都明确了把“保增长、扩内需和调整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的经济振兴方向。

中国银行近日也再次明确表示,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节能减排信贷支持,同时继续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尽管针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严峻性,有人呼吁,对一些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企业,不要因为担心社会问题而犹豫不决,该关的就关,要坚决出手。但是,根据中国市场需求层次多,城乡区域优势不同,生产力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发展现代产业并不等于放弃传统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长期并存,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将长期并存。关键还是如何鼓励众多的中小企业成为在新品开发、技术创新和产品附加值等方面的“先行者”、“排头兵”。

(三)塞翁失马,危中寻机的市场策略

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表明,危机中蕴含着重大的发展机遇。现在是许多企业最危难的时刻,但也是商机无限的时候。当前在国家拉动内需政策下,要积极提升新的市场份额。中国内需市场的空间非常大,这都是企业需要清醒地看到的。

以温州一些大规模鞋业企业为例,他们基本不受影响,外贸市场不景气,而国内的需求还是很旺盛。通过扩大国内市场,订单依然比较多。他们压缩自身规模,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业内团结合作,把接到的订单分给其他中小企业生产,保证了产能。体现了温州人很强的市场把握和拓展能力。很多原本外向型的企业开始学会“两条腿”走路――在拽紧国外市场的同时,开始尝试涉足国内市场。

此外,温州企业还联合创新,“抱团御寒”。最近,温州市的18家服装企业组建了一个建筑面积43.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达5.6亿元的服装工业园,成为温州服装业新的亮点,为服装企业如何过冬走出了新路。“今天市场的恐慌大多是因为心理的高度恐惧造成的,而造成这些恐惧的原因,又在于太多不懂的人在装懂而混淆了视听。”

面对危机的挑战,一大批生机勃勃的中小型科技型创新企业由于竞争压力大、危机感强,不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活力很强。管理、营销、体制机制等方面也都在创新。通过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力量集中到能够形成自身优势的领域和目标上来,或者谋求成本领先地位。或者争取产品差别优势。纷纷扬长避短乘势而行。以长三角经济区众多的打火机、皮鞋、皮带企业和珠三角经济区的电子企业为例,通过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行精益管理等方式“自救”,使自身的竞争力变得更强。

在美国,内需占到GDP的70%,而中国只有30%。国内市场空间是非常巨大的,相信只要转一下,由于出口市场萎缩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会迎刃而解的。只要勤奋、努力和善于发现、善于逆向思维,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既是危机也是机会。

另外,危机给政府转变职能、提升形象带来了机会。目前,大量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身处困境,对政府的救助往往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作为有资源有优势的中国政府,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对企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层级进行有效地引导,实现政府服务职能完美变身。以会展业为例,由政府搭台。急企业之所需。为企业提供商机,将真正改变以往展会“会而不展”,博览会“展而不博”的弊病,不失为应对危机,促成抱团御寒的有效途径。

(四)政、企、银联动的资源配置策略

一些优质企业虽然能够把自我掌控的部分做得好,但却无法在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大环境下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策略。当前,中国许多优质的中小企业就由于市场变化太快而出现了资金链一时紧张的问题。提高信贷服务水平和能力,支持这些分企业渡过难关,成为中国政府和银行的工作重心。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在前阶段出台企业税费减免或缓征措施的基础上,通过取消和暂停部分行政性收费项目、减免困难企业相关税费、实行企业增值税转型改革等方式,减轻企业负担。

以温州为例,6000亿元的民间资金如何成为中小企业帮手?在严格遵守“只贷不存”、“利率不能超过银行4倍”等政策规定下,能否让小额贷款公司遍地开花,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政、企、银的联动机制顺势而生。通过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支持金融业务创新等途径,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有效保障。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金融30条”),无疑是中国政府对中小企业在金融支持上的又一大利好消息。直接为实体经济运行提供“血液”,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对基本面比较好、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凸显了国家利用金融手段扶持和支持优质困难企业的快速“转身”。

显然,政府在支持的力度和操作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中央银行信贷已在放宽,但是中小企业没有贷款抵押物。没有信用担保。所以借款还是很困难。另外,只有进口生产设备才能获得财政补贴。这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几乎享受不到任何好处。

各地纷纷推出“政、企、银联动”举措,对困难企业进行施救。在杭州市余杭区,政府拿出巨资为企业贷款提供反担保:在广东、浙江等地,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也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联合企业研究对策,开展信息交流、共建科研平台等活动。朱晓红提出,就以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温州模式和绍兴模式经验来看,只要政府发挥好了服务功能――在资金、人才、商机等给予支持,生存能力很强的浙江中小企业肯定能够从困难中走出来,并会产生巨大的回报。在形式上,完全可以在政府主导下,由行业协会掏钱,企业免费参加,通过会展的形式。促进各方之间的合作与交易,从而实现扩大内需,扶持行业,扶持市场的目的。

第7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旅游业 旅行社业 韩国

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全世界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旅游业也未能幸免。金融危机对旅游业有哪些影响?旅游业三大支柱之一的旅行社业该如何应对这场危机是旅行社经理们所关心的重要议题。韩国是中国第一大入境客源国,曾经历过1998年的IMF金融危机,韩国旅行社业经历了IMF风波也有一些危机管理经验。本文以韩国旅行社业为例,分析金融危机对韩国旅游业影响及韩国旅行社业应对策略,旨在为我国旅行社业提供建议与帮助。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

旅游市场包括三大市场,分别是入境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李天元,2003)。本文对金融危机对我国三大旅游市场影响进行分析。

1.金融危机对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

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9月,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056.40万人次,同比下降5.94%。其中外国人188.33万人次,同比下降15.10%。1月~9月累计,入境旅游人数为9729.74万人次,同比下降0.37%。其中外国人1835.27万人次,下降3.53%。

图1显示了我国1月~9月份入境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的增长率(含负增长)情况,可知2008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非常不景气,特别是自2008年6月以来,同比都是负增长,说明今年以来,我国国内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对旅游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旅游需求特别是入境旅游需求进一步造成了不利影响。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

2.金融危机对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的影响

虽然2008年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市场统计数据尚未公布,但学者宋瑞(2008)在研究中指出,金融危机对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她指出,一方面,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A股市场的下滑,使投资者资产缩水,减弱了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股市调整的财富“负效应”将前所未有地显现,旅游、汽车等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消费热点必将随之降温。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使得人们风险厌恶程度普遍上涨,对未来的就业状况和收入预期不甚乐观,当居民收入预期不佳时,首先压缩的就是旅游等非必需性消费。

国家旅游局在近期召开的《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会上也指出,综合分析当前形势,旅游业的发展环境更加复杂,随着金融危机不断加深,旅游发展外部环境受到制约,消费预期减弱,旅游市场需求面临严峻挑战

二、金融危机对韩国旅游业的影响

表1是韩国2008年1月~10月份入境、出境人数统计结果,数据显示,韩国入境旅游同比增长率在1月~7月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但从8月份开始,增速放缓;而韩国出境旅游同比增长率出现了负增长,且从7月份开始均为两位数的负增长。

韩国观光公社认为,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不景气及韩元大幅贬值,使人们消费信心降低,这些原因使韩国人出境旅游需求大大降低。

资料来源:韩国观光公社

三、韩国旅行社业金融危机应对策略

旅行社业是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旅游市场的严重萧条对旅行社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韩国观光协会中央会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2008年韩国已有70多家中小型旅行社倒闭。据协会负责人预测,如果市场继续萧条,预计到2009年将有4000多家旅行社破产(李定锡,2008)。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韩国旅行社业进行着积极的努力。

韩国旅行社协会2008年12月12日召开了“提高友善服务决议大会”,共有150名韩国各旅行社代表出席了大会。会议议题是,应对金融危机,通过对入境游客提供更加友善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旅游环境,振兴韩国入境旅游业。会议一致同意全体旅行社必须提高服务质量,给东南亚游客,特别是中国游客留下亲切友善的印象,同时要大力营造氛围,使韩国国民能亲切友好地接待外国游客。

韩国各旅行社在经营管理方面也在采取各种办法来应对挑战。在战略管理方面,韩国第一大旅行社HANA TOUR确立了“在经济困难环境下,通过国际化经营,挑战未来”的战略目标,力争发展成为世界级的旅游批发商,并积极强化国内旅游业务。HANA TOUR认为,单纯依靠传统的旅行社生产方式已经不能获得成功,必须要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等一系列改革,使危机转变为机会。要提高国际化业务能力,强化入境旅游及国内旅游业务,强化在线旅游、散客旅游、商务旅游和主题旅游业务。

在控制支出方面,韩国知名旅行社,如HANA TOUR、乐天观光、自由旅行社等均采取了削减年薪、实行短期休假制度的做法。

在增加收入方面,为了刺激旅游需求,各个旅行社采用各种营销手段扩大旅游产品的销售。如乐天观光旅行社采取了“早期预订折扣制”,针对早期购买旅游产品的游客提供大幅优惠折扣;HANA TOUR发起了“克服危机007活动”,承诺对参与该活动的所有旅游产品执行2007年的价格,不涨价。

四、结语

旅游业是敏感的产业,也是脆弱的产业,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之一的旅行社业危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旅行社业的做法对我们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旅行社业应对金融危机要从宏观和微观上两个层面上进行努力

在宏观层面上,整个旅行社业要有统一的认识和策略。在韩国旅行社协会的统一协调下,为了振兴韩国入境旅游业的发展,韩国正在开展“提高亲善服务、改善国家形象”活动。这给我们以重要启发,针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具体情况,中国旅行社协会等机构也应有所作为,与所有旅行社企业一道,集思广益,共度难关。

2.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各个旅行社要采取具体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

针对不同企业的情况,可分别从战略层面、经营管理层面上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2

[2]国家旅游局:2008年9月份旅游经济运行有关数据[EB/OL].[2008年12月18日].省略ta.省略/html/2008-10/2008-10-20-20-16-08877.html

第8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能源发展;应对策略

能源安全是一国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一国经济独立自主、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能源的金融化使得能源价格的波动更加激烈,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全球能源产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理性分析金融危机对全球能源行业的影响,准确判断能源发展的新趋势,如何通过改革创新,趋利避害,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危机对能源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还在不断地加剧,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能源形势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石油的价格,从2008年最高时候的147美元每桶,下跌到35美元,虽然2011年10月有止跌回升趋势,但是受供需影响,石油价格短期内不可能再恢复到高位。石油需求与工业生产关联度高,工业部门对原油的消费需求占原油消费需求总量的65%以上,在当前制造业不景气的背景下,能源价格受到很大的影响,石油价格的暴涨暴跌虽然与金融资本炒作有关系,而更为根本的是受供需的影响。同时,由于需求不足,全球能源行业将出现新的一轮整合浪潮,一些重大项目因为资金问题而推迟,而且那些债务比较重、油品品质较差的公司以及一些独立的小型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上遇到资金问题,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幅缩水,有些企业面临部分资产剥离或者整体出售的风险,这将引发世界能源行业的剧烈整合。肯尼亚能源部长基拉伊图・穆伦吉在2011年3月17日的一次记者采访中就表示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东非地区的石油开采活动正受到资金短缺制约。同时,全球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开发遭遇空前打击。过去,新能源一直是风险投资的“宠儿”,相关企业也时常受到巨额资金的眷顾。但2008年下半年国际油价的快速下跌、金融危机肆意侵袭后,信贷紧缩令新能源企业的融资瓶颈尽显无遗,新能源一瞬间又成为受创最重的行业,因此,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可能延缓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

二、金融危机下全球能源发展呈现的新特征

受金融危机影响,能源行业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趋势。一是能源安全受到各大国前所未有的重视。欧盟提出能源安全外交,解决能源危机的出路在于从伊朗进口天然气,以减轻对俄罗斯的依赖。同时,各国将启动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能源、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战略。奥巴马认为美国过分依赖进口石油,无论是对经济还是国家安全都构成威胁,基于这种考虑,奥巴马提出了“新能源计划”,其核心是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二是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交易体系受到冲击,石油交易货币或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当前金融全球化及国际货币体系不断变化整合的进程中,一些产油国政府已要求买家用美元以外的货币与其结算,国际石油定价和交易货币多元化趋势开始形成,尤其是受经济危机影响,美国经济作为始发甬者,代价惨重,奥巴马上台后出台的一系列“救市”政策,尤其是开动“印钞机”,加速了美元的贬值,为了避免油价波动中的美元现象,势必要求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三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对中东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同时,奥巴马政府将更加重视多边合作,倚重外交谈判以及同大国之间的关系建设,俄罗斯和印度等国参与中东石油开发加剧了中东石油的竞争程度,中东地区在整体上将呈现美国控制下的多方制衡格局,我国在中东地区也将能发挥更大作用,影响力将会上升。四是科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目前已经形成这样一个基本共识:以化石燃料利用为基础的全球生产和消费模式的不可持续,必然带来石油危机;以美元-石油计价机制为基础的美元体系不可持续,必然带来金融危机。因此,发展使用清洁煤、新一代核能利用包括可控核聚变等技术、各类可再生能源,都要依靠高科技的支持。可以说,新能源科技将是未来能源的源泉。五是追求核能的国家将增多。虽然核能发电将大幅度增加,能源危机有所缓解,但是也将带来负面影响,即全球核扩散危机加剧,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将会增多,将对大国关系造成强烈冲击。同时,建设核电站还面临着核废料处理不完善而导致的环境问题,消耗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将进一步激化。六是石油峰值推动各国加快囤油备荒。虽然目前国际油价还处于较低价位,但美国能源部预测,随着全球经济见底与复苏,国际原油价格2030年将重回130美元。因此,从长远来讲,经济实力雄厚的能源消费大国将进一步扩大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石油的争夺仍将异常剧烈。

三、金融危机下我国能源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以节能减排为中心,推动产业优化和结构调整

严峻的形势将推动世界经济逐步转向低碳经济直到氢经济。环境成本成为任何一种新能源研发、定价时不得不考虑的一环,也是推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力量。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公开宣布,美国将积极参与气候谈判,并提出了具体的节能减排计划。我国应吸取以往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能源政策,大力促进节能、降耗和提高能源效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处理好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从片面追求生产总量的增长、突出产值增长速度,转变到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主要目的上来。在要从“要素驱动型”和“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以自主创新能力来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进而提高对经济的贡献度,保障能源安全。

(二)重视新能源开发,增加投资,并给予政策支持

发展新能源需要依靠新能源领域技术的突破,而目前的新能源技术在效率、容量、价格、可靠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奥巴马在其新能源计划中提出,未来10年将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的研究,包括乙醇燃料、混合燃料动力汽车研发等。欧盟国家也提出扶持新能源发展的相应政策。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和盲目性,这次经济危机有利于我国新能源产业冷静思考、客观评价和合理定位。我国政府应当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机遇,通过加大新能源技术开发,增加投资,建立国家级新能源基地,确实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近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意见,加快太阳能光电技术在城乡建筑领域的应用,应严格执行,并不断扩大政策扶持的覆盖面和灵活性,使政策对新能源和节能产业的制度保障具有前瞻性、综合性和战略性。我国目前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可再生能源法》等纲领性法律文件。但要使这些战略和法规得以有效实施,必须进一步促进新能源的发展和节能产业管理体系的建立。

(三)完善能源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引导金融资本广泛参与

如何完善能源产业的投融资体系,探索创新有利于能源产业发展的新型融资方式,促进能源投资的多元化,是利用能源金融保障我国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的资本市场规模还不大,产品和结构单一,特别是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从而制约了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扩大国内风险投资的规模,加速风险资本市场的建设,为科技型企业的成长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中国对能源产业技术的发展需求,呼吁中国金融资本全面广泛的参与,同时也为金融资本提供一个无限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当前国际金融格局动荡不定的形势下,中国的能源技术及其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国内外金融资本发挥应有使命的宝贵机遇。

(四)制定能源储备立法,建立能源储备机制

国外经验表明,战略石油储备是石油安全战略的核心内容,建立必要的战略石油储备,不仅可以防止石油供应中断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还可以在油价暴涨的情况下,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目前,国家在战略能源储备上对储备规模、地域分布、资金保障收投规则、日常管理等方面都没有任何规定,建立能源储备迫在眉睫。能源储备相关法律应该着重考虑建立国家资源战略储备制度的功能定位、主体与机构、资金来源、种类与规模、储备方式等问题。国家应有计划地将某些勘探好或开发好的油田或天然气田封存或减量开采,作为战略储备资源和储备库。还要根据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抓住时机以低价购进更多的石油,充实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库。同时,应鼓励企业实行能源商业储备,采取多元化的进口政策,降低对中东地区石油进口的过度依赖。

(五)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世界新能源体系的重建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公平、合理、妥善地解决能源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能源供需和能源安全相互依存。为保障全球能源和金融安全,国际社会应该树立和落实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的能源和金融安全观。当前背景下,我国政府除了做好自身工作外,还应致力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能源新秩序和金融新秩序。由于美元结算的天然缺陷,结算货币多元化具有优越性,因此我国政府要与相关国家共同呼吁改善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呼吁美国政府发行美元要有货币纪律的约束;要寻求石油交易中的货币多元化,与交易国开展货币的双边互换合作,并抓紧研究对象国对中国的进口贸易如何进行人民币结算,对人民币境外的储备、人民币境外的增值如何保证等问题进行研究与协商。针对当前讨论的“建立全球性能源组织”,由于它会带着重要的政府间观点来解决依靠市场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新能源技术的开发、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作用以及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创新解决方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应给予支持,并争取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国际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协调,加强能源勘探和使用、能源技术研发和转让,提升能源科技创新水平,共同探讨能源领域里的重大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和方法,维护国际能源安全与稳定。

除了以上策略,应对金融危机后能源发展的新变化,我国还应当改革现有的能源定价制度,由国家定价逐步转变为市场定价,要逐步培养中国企业运用石油期货交易保值和投机的能力,还应逐渐建立起一套能源相互转换的机制,以适应动荡变化的能源价格。总之,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应深化改革,扩大国际合作,推动能源金融的改革创新,为我国能源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增添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王书平,欧阳智华.高油价时代下发达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分析[J].特区经济,2008(11).

2.管清友,刘德伟.金融危机与全球能源新秩序[J].国际石油经济,2008(12).

第9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香港 机遇 策略

由美国住房市场泡沫破裂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发达经济体纷纷陷入衰退,同样实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亚太各国和地区卷入此次金融危机中。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又是世界最自由的小型经济体,无可避免的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金融危机对香港多个经济环节产生的影响已经逐渐明显,香港经济放缓,消费和投资信心减弱,面临较为严峻的经济形势。

一、金融危机对香港之“危”

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滑,就业市场萎靡,失业率上升;并且对香港经济的主要引擎――金融、房地产和国际贸易都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1.香港经济整体衰退,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滑。金融危机爆发后,香港大部分行业的经济活动趋向疲弱,其中以金融、保险、地产、运输及零售批发等最为严重。相关数据显示,香港2009年首季GDP跌至-7.8%,创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以来新低。其中整体货物出口按年急跌22.7%,创55年以来最大跌幅,是令香港经济疲软的主要原因;首季整体投资大跌12.6%,本地私人消费开支下滑5.5%,连续三季收缩。另外,货物进口、服务贸易输入输出的额度都有大幅下滑,香港经济整体受到较大冲击,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2.金融危机引发香港企业倒闭潮。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前4个月申请破欠基金人数为2788宗,较去年同期的2283宗上升22%,涉及审索款项总额1.5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15亿元升幅37%。已处理的申请高达3093宗,较去年同期增加108%,基金已支付7220万元,按年增加209%,平均每宗个案所获赔偿高达25860元,较去年同期的18975元上升36%。以上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对香港企业冲击较大,许多企业生存陷入困境。

3.香港金融业受到冲击,股市成为“重灾区”。作为香港支柱产业之一的金融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香港的银行如汇丰、星辰,投资银行如高盛,均已在香港的分支机构进行裁员。随着危机的深入,香港银行业将面临信贷成本上升,非利息收入减少等问题,会对金融业造成更大的冲击。另外,香港市民的金融投资意识极强,且投资呈现国际化,随着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大衰退,全球的股市、汇市先后出现大规模的崩溃式下跌,港股不例外的成为重灾区,香港投资者损失惨重。

4.金融危机重创香港房地产业,楼市出现萎缩。香港房地产业也在所难免,楼市市值出现萎缩低迷。从2008年10月份开始,香港整体房价加速下跌,成交数量明显减少,投资商纷纷撤离以求自保。靠获取佣金收入维生的地产业的成交额也大幅减少,个人收入实时大减。2009年首季建筑业的失业率高达12.7%,属于失业率的重灾区,更明确的显现出金融海啸对香港房地产业的冲击。

5.旅游消费疲软,零售业绩下滑。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香港的实体经济,很多中小企业陷入财务周转困境,零售商户倒闭。仅去年10月份,香港就有48家企业申请破产清盘,在倒闭的企业中,既有名不见经传的小型企业,也包括历史悠久的电器老店。经济的不景气严重影响旅客的外游意欲,与往年相比,旅行社接到的内地团体客有较大比例的下降,游客的消费欲望和体现的消费能力大不如前,原本拉动香港零售业销售额主力的内地旅客消费下降,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香港零售连锁业业绩的下滑。

二、金融危机对香港之“机”

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使香港经济步入衰退,但同时“危中有机”,香港应该审视这次危机中暴露出的问题,加紧与内地合作,巩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走产业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1.中央政策的支持、背靠大陆的优势以及欧美金融规则的崩溃,都为香港加强港深共建和粤港合作,进一步巩固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主的金融规则已经崩溃,新的规则体系需要重构。香港作为唯一与伦敦、纽约鼎足而立的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健全的法制,低资金自由出入,信息发达,人才荟萃,经济充满活力,并且有祖国大陆的强力支持,如中央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为香港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内地机构利用香港平台开展国际金融业务;支持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等,这些优势和政策都为香港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香港应利用这些优势,同时利用《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加强粤港合作,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2.利用金融风暴显现的问题,重新审视香港优势产业发展道路,积极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之外,应利用自身条件,推进香港产业多元化,继续走高产值发展道路。

通过这次危机,香港应该重新审视独沽一味搞金融业的思维和实践。走高产值道路,大力发展金融业,积极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无可厚非,但金融业只是高增值、高附加值产业之一,并非全部,一味搞金融业非长治久安之计。通过这次危机就可以看出,金融业起落较大,稍有风吹草动,经济就会出现下滑,因此无论从政策的制定还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都应积极拓展香港经济的多元化。

但从香港现有的产业结构来看,香港原有的优势产业部分已经失去了优势,且未出现新旧交替,只见产业走向末路,却未见新兴产业成为新增长点的趋势。尽管香港早在几年前已经与深圳达成共识,在河套地区建立以高等教育为主体、混合高新技术研发设施和创意产业用途的教育枢纽,但由于没有认真推动,教育枢纽发展速度缓慢,特区政府应该积极推进教育枢纽计划的发展。除此之外,香港拥有良好的信息网络、技术平台和基础设施,以及汇合的中西文化和法治精神,这些条件使香港中医药产业规范化以及认证、信誉保证和建立品牌方面拥有极大的优势。另外,《CEPA补充协议六》的签订,以及《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都为香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发展平台,香港要积极把握机会,发展金融业的同时,改弦更张,发掘和发展新兴产业,推动香港产业的多元化,为香港经济开拓更多新的增长点。

三、香港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危机爆发后,面对经济整体下滑、企业破产数量增加、失业率上升、旅游消费疲软、零售业绩下滑、房地产市场萎缩等问题,香港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但经济危机对香港经济影响的深度和程度仍不能乐观评估,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香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使香港经济早日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

1.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港珠澳大桥建设,推动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特区政府应“大干快上”,利用“反周期”作法,加大基础设施工程的投入,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推进“十大基础工程建设”和各类工程建设,尽快上马“规模大,见效快”的基建工程,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刺激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增进物流和人流的畅通,进一步促进香港经济的回升。

2.采取有效措施,增强企业竞争力。香港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强金融服务、贸易物流、旅游及零售、地产与建筑等行业的竞争力。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保证和存款保证,确保融资渠道畅通。积极推进知识资本管理计划,免费为中小企业提供顾问服务。企业本身也要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好好利用自身的知识资本,同时认清外在的竞争压力,找出需要引进的新知识和专门技术,发展未来业务,再有,对高效员工采取留用措施,保留部分加薪预算予高效员工,为其提供额外发展和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竞争力。

3.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创意文化、创新科技、教育医疗、中医药等新兴产业。香港现行的向金融业倾斜的政策存在的弊端在金融海啸爆发后已经逐渐显现,香港原有的优势产业日渐式微,但又无新的增长点,如果特区政府依然故我,死抱金融业“一柱擎天”的迷思,不及时调整香港的经济结构,从长远而言,香港经济难以乐观。香港应当及时改变产业结构和经济基础,采取合理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如创意产业、创新科技产业、中医药产业、教育枢纽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力争成为香港经济新的增长点。

4.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增强金融和经济机构的管理能力,采取积极的金融和财政措施。香港特区政府向来奉行“积极不干预”、“小政府、大市场”的施政理念,但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市场“无形之手”失效的非常时期,就需要政府“有形之手”适度合理的干预。从宏观角度来讲,香港的金融体系较为健全,银行资本充足率高,没有过度信贷,外汇储备较充裕,具备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金融和财政措施,会有效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比如为银行存款提供充足保障;向银行提供流动资金,加强资产管理及风险披露,保持银行系统的稳健;充分发挥监管体系的作用,对外资银行进行严密监管,要求各家银行保持规定的资金额度,对于在香港运营的外国银行,不允许因母国需要而随意抽调资金等。

5.借助《CEPA补充协议六》的签订和《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中赋予的“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加快港深共建、粤港合作的速度,加紧与内地的融合,积极开拓内地市场,使其合作产生的商机成为香港经济新的引擎。

新签订的《CEPA补充协议六》是在CEPA协议以及原有的5个补充协议的基础上,是内地对香港进一步扩大的政策支持,包括服务贸易开放、金融合作和专业资格互认方面等多项措施。CEPA协议以及CEPA补充协议的相关措施,有助于支持香港在金融服务、物流、旅游等多个方面的发展,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物流等高增值服务中心地位。另外,在《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支持珠三角地区与香港在现代服务业方面的深度合作以及赋予粤港合作有关产业“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因此,香港应积极把握当前机遇,为开拓内地市场做积极周详部署,加强与内地的紧密合作,加快港深融合与粤港合作,使开放措施得以有效落实,使两地合作产生的商机成为香港经济新的引擎。

6.充分利用中央支持香港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加强与内地机构合作,维持香港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政府在香港与内地金融合作、加快香港的基础设施建设、香港与珠三角地区经济合作、缓解港资中小企业困难、扩大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等7个方面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支持香港经济,特区政府要充分利用中央实施的政策措施,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与中央的相关措施对接,实现政策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加强与中央政府相关机构的合作,特别是与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的沟通联系与合作,要更加注重信息交流,保证正常的金融秩序与经济秩序,进一步保证金融危机下香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港府预警全年经济受挫6.5%”[N].香港:经济日报,2009年5月16日。

[2]骁 骏:“香港沉着应对金融危机”[N].法制日报,2008年11月9日。

第10篇

关键词:报业;金融危机;机遇

一、金融危机对报业的影响

“危中有机”研究世界报业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对我们拓展视野、判断形势、寻求对策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和其他一些主要国家的报业危机凸显,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报业股票大幅下挫。二是在高额负债的压力下,许多报业集团不得不变卖资产、减薪、裁员。三是开始出现停刊、转网、请求破产保护等情况。与以往的倒闭风潮相比,这次美国报业危机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危机范围更广,过去是个案,强吞弱、大吃小,而这次是全行业的;二是危机程度更深,以致历史悠久、实力强大的报业集团也难以幸免。

美国的这次报业危机固然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有关,但根本问题还在于,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主要依赖广告支撑的报业传统商业模式开始失效了。中国报业由于体制等方面的优势,能够维系更长的稳定期,不会像美国那样突然发生大的动荡。但是,全球报业已经开始进入衰落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报业也难以独善其身。

中国的网民已经超过了2.98亿,居世界第一,随着网民人数的不断高速增长,势必对报业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3G手机在我国陆续上市并逐步普及,对报业更是雪上加霜。新闻纸价格高位运行及广告形势的不景气,对报社影响很大且非常直接,导致一些报业集团和报社的收支失衡,资金链紧张。如果因势利导,国家适当增加投资,新闻媒体抓住机遇,将能推动新闻宣传事业加快发展。金融危机对报业带来的机遇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金融危机为媒体加强和创新经济报道带来的机遇。危机中人们更关注经济走势对经济发展及民生的影响,更关注媒体的经济报道。媒体要充分发挥“催化剂”作用,走出媒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子。

二是要抓住金融危机为强势媒体扩大市场份额带来的机遇。在新一轮市场洗牌中,争取领先优势进一步增加,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是要抓住金融危机为报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要借助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推动集团内容产品升级,使集团形成以报刊为主业,兼具互联网、数字出版、商务印刷等一体化的大传媒产业格局。

四是金融危机为报业提供危机管理的机遇。在当前形势下,广大读者对主流媒体提供权威性、解读性的信息需求大大增加。

二、报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路与措施

做好当前宣传工作,必须把提振信心摆在第一位。宣传报道以提振信心为主线,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继续显现,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

在这种特殊背景下,报纸应做到:第一,强化报纸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权威性和报道深度;第二,强化编辑记者的社会责任感;第三,强化报纸的服务功能;第四,强化报纸的文化娱乐功能;第五,加强对报纸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参与力度;第六,需要重视借用新媒体,提升报纸媒体的品牌价值。

党报要大力宣传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解读“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重大举措。面对挑战,党报无可替代的两大优势集中表现在:首先,到目前为止,报纸仍是传媒行业里最主要、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内容制造者和提供商;其次,它具有长期形成的强大的社会公信力,和秉持社会责任感的传统。

在机制创新方面,一是建立基于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新旧媒体复合出版机制,实现采编部门、采编人员的多角色管理机制;建立面向多元化新闻产品的生产流程。二是建立面向新媒体的绩效考核机制。调整经营策略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同,各家报纸应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对广告经营策略进行战略性、阶段性的调整,捕捉、培育和发展新的广告增长点,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中国报业结构单一,尚未走出单纯靠广告支撑的阶段。报社可以围绕读者需求,考虑成本控制,主动出击,走出去与读者和广告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分析广告市场的形势,有针对性地召开广告版面推广招商会,使这些客户与报社广告的合作更稳固持久。广告策划创新,一是活动策划。二是版面策划。三是建立品牌推广机制。既要增加广告客户和特定消费群体对报业的信任感、忠诚度,又要为报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另外,可以盘活广告价格,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随市场波动的广告价格运行体系。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建立新市场开发价格体系,推出不同时段的广告价格;针对不同的广告淡旺季节,运用广告价格杠杆拉动广告市场需求。

互联网等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大,对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媒体如何加强管理,加强建设,做到管理与建设并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要高度重视主流媒体和互联网的建设,努力建设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第11篇

“危中有机”研究世界报业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对我们拓展视野、判断形势、寻求对策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和其他一些主要国家的报业危机凸显,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报业股票大幅下挫。二是在高额负债的压力下,许多报业集团不得不变卖资产、减薪、裁员。三是开始出现停刊、转网、请求破产保护等情况。与以往的倒闭风潮相比,这次美国报业危机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危机范围更广,过去是个案,强吞弱、大吃小,而这次是全行业的;二是危机程度更深,以致历史悠久、实力强大的报业集团也难以幸免。

美国的这次报业危机固然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有关,但根本问题还在于,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主要依赖广告支撑的报业传统商业模式开始失效了。中国报业由于体制等方面的优势,能够维系更长的稳定期,不会像美国那样突然发生大的动荡。但是,全球报业已经开始进入衰落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报业也难以独善其身。

中国的网民已经超过了2.98亿,居世界第一,随着网民人数的不断高速增长,势必对报业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3G手机在我国陆续上市并逐步普及,对报业更是雪上加霜。新闻纸价格高位运行及广告形势的不景气,对报社影响很大且非常直接,导致一些报业集团和报社的收支失衡,资金链紧张。如果因势利导,国家适当增加投资,新闻媒体抓住机遇,将能推动新闻宣传事业加快发展。金融危机对报业带来的机遇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金融危机为媒体加强和创新经济报道带来的机遇。危机中人们更关注经济走势对经济发展及民生的影响,更关注媒体的经济报道。媒体要充分发挥“催化剂”作用,走出媒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子。

二是要抓住金融危机为强势媒体扩大市场份额带来的机遇。在新一轮市场洗牌中,争取领先优势进一步增加,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是要抓住金融危机为报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要借助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推动集团内容产品升级,使集团形成以报刊为主业,兼具互联网、数字出版、商务印刷等一体化的大传媒产业格局。

四是金融危机为报业提供危机管理的机遇。在当前形势下,广大读者对主流媒体提供权威性、解读性的信息需求大大增加。

二、报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路与措施

做好当前宣传工作,必须把提振信心摆在第一位。宣传报道以提振信心为主线,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继续显现,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

在这种特殊背景下,报纸应做到:第一,强化报纸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权威性和报道深度;第二,强化编辑记者的社会责任感;第三,强化报纸的服务功能;第四,强化报纸的文化娱乐功能;第五,加强对报纸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参与力度;第六,需要重视借用新媒体,提升报纸媒体的品牌价值。

党报要大力宣传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解读“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重大举措。面对挑战,党报无可替代的两大优势集中表现在:首先,到目前为止,报纸仍是传媒行业里最主要、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内容制造者和提供商;其次,它具有长期形成的强大的社会公信力,和秉持社会责任感的传统。

在机制创新方面,一是建立基于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新旧媒体复合出版机制,实现采编部门、采编人员的多角色管理机制;建立面向多元化新闻产品的生产流程。二是建立面向新媒体的绩效考核机制。调整经营策略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同,各家报纸应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对广告经营策略进行战略性、阶段性的调整,捕捉、培育和发展新的广告增长点,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中国报业结构单一,尚未走出单纯靠广告支撑的阶段。报社可以围绕读者需求,考虑成本控制,主动出击,走出去与读者和广告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分析广告市场的形势,有针对性地召开广告版面推广招商会,使这些客户与报社广告的合作更稳固持久。广告策划创新,一是活动策划。二是版面策划。三是建立品牌推广机制。既要增加广告客户和特定消费群体对报业的信任感、忠诚度,又要为报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另外,可以盘活广告价格,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随市场波动的广告价格运行体系。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建立新市场开发价格体系,推出不同时段的广告价格;针对不同的广告淡旺季节,运用广告价格杠杆拉动广告市场需求。

互联网等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大,对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媒体如何加强管理,加强建设,做到管理与建设并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要高度重视主流媒体和互联网的建设,努力建设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各报社要鼓励子报刊社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科学的、责权利相结合、适应市场需要的经营管理制度。事业发展上,报社要鼓励子报刊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增强活力,子报刊主要负责人与大报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并由编委会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监督管理方面,子报刊重大对外合作投资项目、担保项目要报编委会批准,重大财务支出要报计财部审核、编委会批准,审计处要搞好子报刊年度审计和主要领导离任审计。大报和各子报刊通过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降低生产成本,是应对经济衰退的一个有效手段。

三、结语:复杂经济形势对主流媒体造成了不同程度影响,这种影响呈现较为长远、较为复杂的态势,既提出了挑战,又形成了机遇,总体看机遇仍然大于挑战。对于党报而言,要注重从两方面把握机遇:进一步突出特色,创新宣传报道的内容方法,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发展新闻生产力,扩大传播力,增强影响力。其所属子报刊主要是放活管住。一是明确性质,积极建立独立法人,面向市场;二是加强管理,切实管住方向、导向、干部和重大项目。

第12篇

中国经济到底遭遇了什么问题?

笔者认为,它的核心矛盾仍然是“转型+转轨”带来的阵痛。“转型+转轨”这个话题已经提了有接近八年时间,但为什么到这个时候会突然产生如此剧烈的阵痛呢?原因很简单,无论是“转型”还是“转轨”,它都需要有一个参照物。悲剧的发生是因为——我们的参照物,美国经济和华尔街,似乎就在一夜之间被蒸发掉了。这种感觉,如同尼采在宣布“上帝死了”时感受到的突然空虚、茫然失措和莫名骄傲一样,阵痛带给我们强烈的不确定性和更强烈的不安全感。“上帝死了”之后的世界,快速进入到物欲横流的资本主义后工业化时代,物质文明摧毁了传统的宗教文明而快速膨胀到一个经济学家们无法驾驭的时代,于是地球出现了21世纪初奇迹般的繁荣。但是,如果“美国蒸发了”以后呢?新的世界金融秩序和经济格局,将会如何演变?中国经济将会何去何从?

突然空虚!茫然失措!略带一丝莫名骄傲!正是尼采曾经有过的那种感觉!“转型+转轨”肯定是必需的,虽然我们一时失去了参照物!但这也反过来逼迫我们自己需要尽快结束单纯的模仿。中国经济真正遇到的问题,就是在一个参照物被打碎之后,迅速解放自己内在的创造力。换言之,美国已经不再是受到顶礼膜拜的经济之神,中国需要创造适合自己国情的东方经济学和东方金融学体系。这个过程可能会略为漫长,但必将成为开启中国世纪之基础。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东方巨人,所遭受的到底是内伤还是外伤?

这个问题基本上已经迎刃而解了。实际上这次受伤,也只不过是一次“轻微脑震荡”,它对中国人的金融意识、经济模式、转型目标都造成了一定冲击。但千万不要忽略这一次“脑震荡”,如果在整个治病疗伤过程中,方法不得当,或者没有治到病根,反而有可能造成半身瘫痪甚至变成植物人。战略上我们可以蔑视它,在战术上我们却必需要重视它。这一次,正好是我们进行全面体检、察微知著、强化体力的最佳时机,如果能够做到标本兼治,中国经济必将突破困局,打造伟大的中国世纪!

特别提示:本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对此观点引发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

30年改革开放形成的增长趋势是否会遭遇战略性逆转?

这个问题是很多战略研究家和跨国资本家所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未来决定全球资本流向的关键性问题。中国政府的判断是中国所面临的战略机遇期并没有出现本质性转变。罗杰斯的判断则是中国经济还有希望牛80年,地球将会迎来中国世纪。这些判断背后都有大量数据分析作为基础,金戈个人无法提供更多数据来对此进行论证。

决定现代经济繁荣的三大核心要素包括——消费+资本+生产力。这三大要素中,中国的优势是消费和资本!中国的劣势是生产力环节出现了一些问题。怎么理解?中国拥有13亿以上的人口,其中青壮年人口占据目前人口65%,老年和儿童占据的比例大约是35%。(这些数据是估算,并非是严谨的统计数据。)从各大经济体繁荣过程来看,其主流人口之消费能力将形成经济体的核心元气——市场规模!这些青壮年人口,只要能够保证就业、有稳定收入、敢于消费,就将成为经济体最强大推动力。这些人口出现消费衰退的周期应该是在其出现整体老龄化的时间段。简言之——在中国出现人口整体性老龄化之前,中国市场提升消费的动力都依然存在。中国经济的问题是,这些青壮年收入水平低、工作不稳定、社会福利体制不健全、失业保障体制不健全,因此,大多数青壮年处于社会底层,消费能力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但是,从成长性角度来看,这种大量青壮年人口的严重消费不足,就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市场;只要将这些人口消费潜力开发出来,中国经济所形成的强大增长趋势就完全可以得到强化和维持。

第1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阿里巴巴

B2B电子商务。

一、引言。

2006年,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而引起的风暴,进而全球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危机。

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导致在2008年9月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这场涉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美国“次级房贷危机”)是次级房贷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股市的不稳,房地产、汽车制造销售等支柱产业发展放缓等情况频频出现。

很多企业自身的发展都受到影响,一些企业压力过大纷纷倒闭,而另外一些企业却利用B2B这一电子商务平台的优势将企业与客户紧密结合不断发展壮大。通过网络的快速反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这一平台的低成本给企业带来的却是高效益。阿里巴巴正是里利用了B2B电子商务平台,让很多的企业更快、更容易地利用互联网找到相应的买家或卖家,使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在金融危机中得以保障,从而达到了积极的影响及作用。

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网络公司和世界第二大网络公司,是由马云在1999年一手创立企业对企业的网上贸易市场平台(即B2B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中国站是中国领先的B2B网上交易市场。业务的侧重点主要是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

B2B电子商务的实质是把企业名录、商品目录放在网上,买方和卖方来交易,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建构的电子市场。除此之外,B2B还包括物流配送、应用服务提供商、外包解决方案、拍卖解决方案软件、内容管理软件、应用集成软件、网络商业软件、传 统ERP公司等电子基础设施。

B2B的商务关系是构筑在高信任度的基础之上的,其大宗交易能够更大限度的发挥电子商务的潜在效益,并通过供应的集中、采购的自动化、配送系统的高效率而得以实现。企业选择B2B电子商务的根本在于企业以互联网为手段,结合国际贸易和海外推广的综合商务服务,选择新兴市场,帮助企业实现销售,低成本开拓市场。

二、调研目的及过程。

1。调研目的。为了解此次金融危机对阿里巴巴企业发展的的影响,把握虚拟市场———B2B电子商务市场的运行情况,深入了解B2B电子商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联系,重视正确运用网络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研究先前案例,探索一条有参考意义且能正确解决危机的发展道路。

2。调研过程。赴阿里巴巴进行实地考察,深入该企业,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实地调研其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分层次地了解各方面对于经济发展起的作用。重点掌握B2B电子商务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程度及其重要影响,总结分析企业在阿里巴巴网站运用电子商务平台时的注意点和所遇到的问题。

依靠专业优势,对调研过程中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提炼、分析,通过数据分析综合研究各个因素在企业经济发展各阶段的变化,遇到困难,评估处理方案,总结过失和先进经验,在原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结合网络B2B电子商务,并探索其先进性。综合调查结果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总结一条对缓解经济危机有参考意义和促进作用的道路。

将杭州阿里巴巴应对解决经济危机所得到的先进经验和研究得到的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思路通过媒体宣传等方式贡献给各个企业。与阿里巴巴建立长期的合作,利用浙江财经学院各教授老师的先进技术和经济发展理念,为其做长期的指导和帮助,并研究在该战略下的发展实际。

三、阿里巴巴的市场运营状况。

B2B电子商务平台是指一个市场的领域的一种,是企业对企业之间的营销关系。电子商务是现代B2Bmarketing的一种具体主要的表现形式。它将企业内部网,通过B2B网站与客户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网络的快速反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

电子商务是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代表着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而目前电子商务在中国发展还属起步阶段使得人们对电子商务的成本进行分析和探讨。电子商务使交易形式由实体市场转为虚拟市场,这就可能导致交易成本的变化。

1。阿里巴巴的员工及用户数的增加。从湖畔花园到华星科技大厦再到创业大厦再到滨江新园区,阿里巴巴的不断地迁址扩大建设意味着这个企业的不断扩大、员工数不断增多、用户数不断增多以及业务量的不断扩大。见表一。

表一2004年———2009年阿里巴巴员工与用户数的变化。

阿里巴巴员工和用户数的规模每年都在扩大。在金融危机期间用户数的增长率虽然下降了,但总体上还是呈现正的增长趋势,业务规模还是在不断的扩大。

2。阿里巴巴的财务业绩状况。金融危机期间,宏观经济同比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外贸业务日益恢复。在此宏观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业务逐渐转好,订单量越来越多,企业间的交易需求迅速提升,这对整个B2B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次,核心运营商也纷纷采取多种营销措施,推出了更多的增值服务,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利用电子商务进行交易,保证了危机过后中国B2B电子商务市场营收规模的稳定增长。

经过研究,目前我们只得到04年、05年之后的数据。因2001年到2003年阿里巴巴处于B2B的寒冬,阿里巴巴几乎不能盈利,只能靠风险投资注入 ,所以本身的数据不具可考证性。

表二2004年———2009年阿里巴巴的经营状况单位:亿人民币。

转贴于

从表二可以清楚地看出:2004年———2009年阿里巴巴营业收入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04年———2007年是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时期,营业收入有大幅增长。其主要原因是推出了一系列的增值服务如出口通,从而增加会员数量。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的员工们都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并且阿里巴巴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富有创新意识,正是这种朝气的象征和冲劲带给了企业利润,同样提高了阿里巴巴的营业收入。

3。阿里巴巴国际注册用户、企业商铺、付费会员的增加。

表三2004年———2009年阿里巴巴B2B国际注册用户、企业商铺及付费会员的变化。

阿里巴巴业绩的增长是由于会员的增加,虽然在此期间全球的经济都不景气,主要转向了国内市场,阿里巴巴推出的项目还是得到了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任。国际国内付费会员的增加,给阿里巴巴的业绩填上了一笔。

四、金融危机下阿里巴巴的应对策略。

阿里巴巴B2B电子商务业务需求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与国内的需求明显减少。一些中小型企业的产品销售不顺利,而他们与电子商务平台又有着紧密的联系,阿里巴巴也遇到了严重的业务冲击,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给阿里巴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同时,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将传统的商务模式转变为电子化、数字化,大量减少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交易活动更为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效率。在资金严重短缺的金融危机时期,企业选择加大电子商务的比例,可以为企业省下不少的销售成本,如房屋租金和水电费等的开支的减少。在企业采购阶段利用B2B电子商务的优势减少了采购的中间环节 ,降低了采购成本。在管理方面也减少了人员的开支。这些方面都给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1。

推出新的产品扩大市场占有,满足顾客需求。

1。1在2008年底推出了Goid Supplier出口通增值业务。在2008年底阿里巴巴推出了Goid Supplier出口通版“出口通”,这个举措由于推出合适及价格合理,帮助了不少小出口商,并取得巨大的成功,在2009年底,就已经有17786名国际付费会员,全年净增1650名,同比增长10。

23%。该项目的实施扩大了国际市场,为中小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商机。

1。2在2009年7月诚信通升级为国际Goid Supplier业务。

2009年7月,把诚信通升级为国际Goid Supplier服务,定价为2999美元而国际Goid Supplier所提供的产品功能及曝光度也与中国Goid Supplier相似。在此同时也增加了会费的收入,缓解了压力。还有阿里巴巴的业务延伸至全球如印度、日本、南非、土耳其等。此时阿里巴巴的国际Goid Supplier,有助于海外产品的竞争力,也为阿里巴巴海外市场长远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1。3在2009年第三季度推出了全球速卖通增值业务。

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B2B电子商务市场营收规模中,阿里巴巴占据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垄断优势。阿里巴巴在中小企业的融资及人才等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同时重点推进其全球速卖通业务的发展,旨在发展外贸业务,方便了小额批发的交易。此平台引进有支付宝提供的第三方担保交易,为买家及供应商带来了便捷、安全及可靠网上跨境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

在金融危机期间,阿里巴巴推出新的产品扩大市场占有,满足顾客需求。使得付费会员数目的强劲增长和付费会员平均付费金额的上升带动了阿里巴巴营业收入增长,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巩固了阿里巴巴的市场领导地位。

2。

加强新市场的开拓,降低会员进入门槛。

2。1阿里巴巴逐步着眼于内贸市场。在金融危机之前,占据国内B2B电子商务行业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前三家网站(阿里巴巴等),其收入绝大部分都来自外贸市场。经济危机让外贸形势急转直下,中小企业的外贸订单急剧减少。在此形势下,阿里巴巴公司加强了对内贸市场的深耕,拓展内贸市场会员。

2。2阿里巴巴加强线下传统业务的拓展。经济危机让各大B2B网站寻找线下机会,这一方面可以拓展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可以为会员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提高线上业务对会员的凝聚力。比如:举办线下买家采购会,加大参展力度,拓展杂志等传统媒体渠道。

2。3阿里巴巴降低会员进入门槛。经济危机让中小企业陷入生存与发展困境,这些企业在产品营销推广上的投入也在不断削减。更有甚者,有不少企业直接终止了在B2B电子商务网站上的投入。中小企业的困境也带来各大B2B网站会员发展幅度或续签率的下滑。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借助B2B电子商务来应对危机,也为了B2B电子商务网站的自救,阿里巴巴等网站都不约而同地进行直接或间接降价。

五、结语。

我们的研究也得到了比较丰富详实的材料,通过整理分析,得出了相关的结论,为一些企业B2B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了一些了合理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们对B2B电子商务发展方面的认识。

此次研究,由于能力有限,经验不足,报告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仍需进一步完善等。今后,我们还要更好的发挥大学生的时代先锋作用,继续关注B2B电子商务的发展,力争把社会实践这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阿里巴巴数据网:http://www。aliresearch。com/。

[2]阿 里 巴 巴08年 财 务 报 表:http://www。docin。com/p-49811814。htm。

[3]吴玮、侯希玲,“电子商务的信用保障:以阿里巴巴为例”《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第3期。

[4]邢伟、冯耕中,“B2B电子市场环境下供需双方博弈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第7期。

第14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贸易  反倾销  应对策略

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又称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更于2008年起名为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随后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9月9日,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倾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经营者以低于国内市场正常或平均价格甚至低于成本价格向另一国市场销售其产品的行为,目的在于击败竞争对手,夺取市场,并因此给进口国相同或类似产品的生产商及产业带来损害。反倾销,顾名思义是指一国(进口国)针对他国对本国的倾销行为所采取的对抗措施。贸易的全球化趋势愈强,各国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倾向也随之愈强,反倾销就成为大多数国家主要采取的贸易保障制度。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关系的不断发展、国际市场竞争的几近白热化、各国关税水平的不断下降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际间的倾销与反倾销的斗争显得更加激烈。

1反倾销的国际新趋势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一国政府是与各国通力合作共抗危机,还是采取保护主义姿态,这是各国政府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日趋密切,一个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一项重大经济举措,不仅要考虑本国的发展,更要考虑对他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为了解决本国因金融危机而引起的经济下降、金融机构破产、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等经济社会问题,通过拉动内需,从而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这原本无可非议,但问题是,目前不少国家刺激经济的计划都带有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这就不得不令人们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多了一丝忧虑。

1.1反倾销的主体变化

从反倾销的主体看,由过去传统的几个发达国家指控倾销转变为反倾销全球化。反倾销作为贸易救济的主要形式,长期以来一直是发达国家保护本国市场和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伴随着中国出口贸易额的快速增长,国外对华反倾销愈演愈烈。根据wro的反倾销统计,1995—2006年中国遭受国外反倾销调查案达1245起,其中发达国家526起,占42.2%,发展中国家719起,占57.8%。2007年上半年,国外对华反倾销立案调查数20起,比2006年同期减少13起,但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案就有16起,是发达国家的4倍。从发展中国家的国别看,对华发起反倾销的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大国,如:印度、土耳其、阿根廷、南非、巴西、墨西哥等。

我国已连续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最大受害国。仅2009年前10个月,我国就接受了涉及多个领域、行业的多起反倾销调查,例如:3月秘鲁国家反垄断和保护知识产权局倾销和补贴调查委员会公布决议,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纺织材料作为鞋面的便鞋和运动鞋征收临时反倾销税;6月美国某公司向美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请求对中国进口编织电热毯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6月巴西外贸委员会18日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客车和货车轮胎征收反倾销税,未来将可能对进口自中国的轻型轿车轮胎征收反倾销税;7月秘鲁国家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委员会下属倾销和补贴调查委员决定继续维持对从中国进口的3种冲浪板实施征收反倾销税措施,期限3年;7月阿根廷生产部工贸及中小企业国务秘书签署决议,对中国的手动厨房用点火器开展反倾销调查;7月泰国财政部决定延长热轧钢反倾销税收措施5年;7月阿根廷生产部宣布,对除运动鞋之外的中国鞋类产品实施进口反倾销措施;8月欧盟委员会在布鲁塞尔宣布,欧盟已对从中国进口的葡萄糖酸钠发起了反倾销调查;8月印度某公司向印反倾销局提出申请,要求对原产于中国等国的树脂启动反倾销调查;8月欧盟反倾销委员会通过投票表决,支持欧盟委员会对产自中国的无缝钢管征收为期5年的正式反倾销税;9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对中国轮胎实施3年惩罚性关税。从上述我国遭受的反倾销调查可以看出,当前国际反倾销的主体已经由原来的几个发达国家转变为反倾销全球化。

1.2反倾销运用的手段变化

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经过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后,各成员国的关税税率已经大幅降低。进口关税税率的下降,使得利用关税壁垒的作用日益下降,新的更有效的贸易壁垒,如反倾销结合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层出不穷。以中国出口大蒜为例,2009年1—4月出口大蒜数量为602,983.0吨,同比增长7.5%,金额为23,409.6万美元,同比下降20.2%,平均单价为388.2美吨,同比下降25.8%。但是,反倾销和技术壁垒一直是大蒜出口的两大“拦路虎”。长期以来,我国大蒜出口价格比较低,许多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大蒜企业,一直寻找时机对中国大蒜实行反倾销调查。近几年来,日本、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对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制定了苛刻的技术标准。从世界各国反倾销运用的手段来看,已经由单一的关税壁垒转变为反倾销为主导的多元化非关税壁垒。

1.3反倾销的应诉情况变化

第1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银行业; 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160-01

1 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产生的影响

(1)风险头寸暴露有限,但不能忽略危机继续扩大的风险。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部分美元债券投资暴露于风险之中。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商业银行持有“两房”相关债券头寸共253亿美元(表1),持有破产的雷曼兄弟相关债券约6.7亿美元(图1)。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持有的美国相关债券风险暴露有限,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投资大部分是美元资产,如果有更多的海外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国内商业银行持有的外币债券依然面临较大的损失风险。

图1 中国商业银行对雷曼兄弟相关债券头寸(截至2008年6月)(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美国金融危机原因政策反映及对中国的影响》,2008-9-24。

(2)资产质量及流动性受到影响。随着危机蔓延和向实体经济渗透,整个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将下降。我国中小企业大幅倒闭,中小企业大面积破产和工业企业盈利能力的下滑必然会使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3)中间业务收入受到影响,贷款投放将更加谨慎。金融危机向全球市场渗透,更多的国家加入到降息拯救经济的行列,美元、欧元、澳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波动较大,这些因素导致银行外币资产经营难度加大,外币汇兑风险不断增加,外汇理财产品也呈规模大幅减少、预期收益率和期限缩短之势。我国经济下行风险增加,贷款供给和需求出现结构性失衡。

2 金融危机下我国银行应对的策略

(1)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组织。内部控制是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我国国有银行虽然也建立了一套内部控制但是其效果不是很理想。健全的商业银行内控组织是内部控制先觉条件,构造一个合理的内部控制组织架构需要监事会针对全行进行监督,包括重要的业务管理情况、高级管理人员遵纪守法情况以及经营管理行为。

(2)培养从事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我国银行在这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导致对银行的监管也存在很大困难。应注重培养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使良好的风险理念深入人心,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3)建立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存款结构和资金形势变化给流动性管理带来的影响,适当控制中长期贷款的增长。

(4)推进跨国经营战略,走国际化道路。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国外大型银行的流动性面临危机,信用评级在下降,已放缓国际并购的脚步,而国内银行有充裕的现金和外汇资产,在“现金为王”的市场规则里,竞争力自然大为提升。而且相对于国外银行,国内上市银行目前的平均市盈率较高,现在进行海外并购相对便宜,相当于“半价买银行”。

3 结论

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来看,金融危机实际上是虚拟资本过度膨胀的结果。虚拟资本大量膨胀,尽管能提高金融效率,但金融风险也会相应增加。为此,银行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通过加强员工风险意识培训、建立全程风险管理体系、提升授信风险量化技术、建立极端风险管理流程、建立风险信息共享制度等措施来规避金融危机及其影响。

参考文献

[1]李贵平.金融危机下的我国商业银行的规制[J].知识经济,2009,(02).

[2]隋健.金融危机下我国银行业的应对机制[J].中国货币市场,2009,(05).

[3]王萍.我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考与对策[J].武汉金融,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