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农业科技;贡献率;索洛余值法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表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在全国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以来,山东各级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山东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还比较落后,由于没有及时完备的科学测算、准确切实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农业科技进步的潜力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掘,通过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就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山东农业科技进步状况及其测算现状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而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这关系到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落实和城乡经济社会格局一体化的完成。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再次强调: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本文运用索洛余值法来测算山东省1991-2005年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以期从测算的结果出发,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就发展现代农业提出思考、建议。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在深入了解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统计年鉴和参考文献,通过完备的科学测算、准确切实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量化的指标了解、评价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状态和走势。以期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潜力的有效的发掘,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山东农业科技进步状况及其测算现状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就我国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格局一体化提出对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本文对查阅的数据通过索洛余值法测算出山东省1991-2005年期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然后对影响农业总产值的各要素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山东省“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分析
(一)理论依据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它是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目前经济学界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界定和测算还有争论,但其理论基础都是建立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或索洛增长方程之上的。增长速度方程是C-D函数的微分表达式,其公式简单明了,计算方便,但前提条件是必须用其他方法测算各投入要速度生产弹性系数,目前各投入要素弹性的确定还没有一种公认的方法,通过建立生产函数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各投入要素弹性系数的弹性值(回归系数),不失为较适宜的一种方法。
(二)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农业部科学技术与质量族标准司颁布的全国统一方法:索洛余值法。根据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含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减去投入量产生的总产值增长率之后的余额。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结合我国农业特点,将其分为:物质费用、劳动力和播种面积,这样有如下增长速度方程:
a=(Yt-Y0)/Y0-α(Kt-K0)/K0-β(Lt-L0)/L0-γ(Mt-M0)/M0①
式中:a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Yt-Y0)/Y0为农业总产值增长率;(Kt-K0)/K0为物质费用增长率;(Lt-L0)/L0为劳动力增长率;(Mt-M0)/M0为播种面积增长率。
Y0、K0、L0、M0分别是基年的农业总产值、物质费用、农业劳动力及播种面积;Yt、Kt、Lt、Mt分别为计算年的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物质费用(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农业劳动力及播种面积。
即:a=Y/Y0―αK/K0―βL/L0 ―γM/M0②
可用更简洁的形式表示为:
a=y-αk-βl-γm③
式中,a: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y:产出的年环比增长速度;k:资金的年环比增长速度;l:劳动力的年环比增长速度;m:播种面积的年环比增长速度。α: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β: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γ:播种面积的产出弹性系数。
然后得到以下表达式: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a/y*100%④
(三)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1、山东省农业产值增长分析
从农业总产值来看,山东省农业经济总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农业总产值由1991年的834.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967.99亿元,其间增加了2.36倍,年均增长率为5.88%。
2、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根据年鉴数据和回归方程,计算出山东省1991-2005年农业总产值、物质费用、农业劳动力、播种面积的环比增长速度。运用Excel软件做回归统计,得到以下回归方程:
回归方程:
y=0.01826779+0.556572k+0.112791l+2.728173m(山东省“八五”时期)
相关系数:R2=0.843333
回归方程:
y=0.455039+0.657814k-1.05807l+1.010416m(山东省“九五”时期)
相关系数:R2=0.982686
回归方程:
y=0.010657+0.146316k-0.78080l-0.06616m(山东省“十五”时期)
相关系数:R2=0.960651
回归方程:
y=0.01437+0.575422k-0.15101l+0.79819m(山东省1991-2005年)
相关系数:R2=0.950013
通过上述计算结果和回归模型,可以得到山东省“八五”、“九五”、“十五”时期科技进步贡献率、物质费用贡献率、劳动力贡献率、播种面积贡献率。
从计算结果来看,1991-200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6.79%,物质费用年均增长率为9.03%,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为76.51%,山东省近15年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很大程度都是靠物质投入的带动来实现的。农业劳动力和播种要素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35%和-0.11%,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很小,分别是3%和1.32%,农业科技进步年均增长率为1.14%,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为21.17%。科技进步还处于第二位的增长因素,这表明: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处于以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粗放经营阶段。
但是从各个时期的计算结果来看,“八五”时期物质费用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大于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居首位。而且物质费用年均增长率为17.47%,超出同期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11.64%,表明“八五”期间山东省农业总产值增长基本上是靠高投入实现的,是外延式农业增长方式。而在“九五”时期,物质费用的增长低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表明这个期间,山东省农业已经开始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增长方式转移,为二元增长。“十五”期间,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以22.40%高于同期物质费用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份额20.71%,表明在“十五”时期,科技进步已经开始在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考查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时,必须与本地区不同生产阶段、经济增长因率等因素相结合,才有实际意义。
三、从制度的视角看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现状
通过对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以及对农业科技、农业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得到:
“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是:15.70%,12.78%,22.40%;农业科技进步速度分别是:1.83%,0.46%,1.07%。山东省农业资本贡献率分别是:83.58%,53.20%,20.71%。农业劳动力贡献率分别是:-0.04%,6.18%,53.12%。播种面积贡献率分别为:0.60%,-15.23%,1.15%。
(二)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应对措施
1、继续保证农业科技投入,增加投资渠道
1991-2005年间的数据显示,农业投资在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因素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是加速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农业科技工作是以社会整体效益为主,农业科技投入应该以政府拨款为主,同时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资金。改变农业科技投人只依赖财政拨款的单一国家投入体制,逐步形成政府、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等多渠道、多层次农业科技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农村和个人将资金投向农业科研,同时大力扶持私有经济承办农业科研单位。
2、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如何将科研成果过成功地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山东的一个重要问题。“八五”时期以来,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升高,表明山东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已经做出探索性的一步。因此,山东省抓好目前已建立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外向型农业开发示范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带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对重点农业科技成果,要保证资金投入,实行项目责任制,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真正落到实处。组织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共同协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大力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健全全省农业技术市场网络,逐步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制度。
3、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外、省外高级农业专家、留学生来省工作,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努力创造条件,多选派农业科技人员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才出国进修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术水平。加速改革农业中高等教育体制,培养农业科技后备力量。注重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的新一代农业科技企业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
参考文献:
1、王启现,李志强,刘振虎,刘自杰.十五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2020年预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6).
2、刘兴慧.山东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8(5).
3、李林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基于我国“十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
4、高志兵,李业荣.云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7).
5、袁卫.统计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7、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农业科技进步可以界定为有助于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社会经济活动,包括农业科技发展与投入、劳动力受教育状况、与农业科技进步有关的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其中,农业科技发展与投入主要指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科研与开发机构及投入、农业课题数、技术市场成交金额等;劳动力受教育状况指农村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受教育状况;与农业科技有关的基础设施主要指农村电力情况、农田水利情况、农业机械拥有量、有效灌溉面积等。
从西部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现状看,第一,农业科技发展与投入水平比较低。农业科技投入低是导致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根源,1997_2005年西部农业科技投入占当年农业万元GDP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6个百分点。第二,劳动力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经过统计处理后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加权过后的农村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受教育年限与加权过后的东部地区相比低5.6年。第三,在与农业科技进步有关的基础设施等方面,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电力装机容量、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机械拥有量、有效灌溉面积等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差距。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的起点一定要高,要发展高新技术,特别是依靠节水灌溉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等,确保西部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二、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0. 农业科技进步的指标与数据采集
指标的选择是综合分析的重要环节,选择时要注意指标的全面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根据农业科技进步的定义,农业科技进步的指标应该包括农业科技发展与投入、劳动力受教育状况、与农业科技进步有关的基础设施三个方面的指标。本文根据西部农业科技进步的具体情况将农业科技发展与投入指标用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科研与开发机构数量、农业技术市场成交金额、农业课题数、农业科技投入来测度。劳动力受教育状况指标用农村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受过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大专以上教育以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人数的比重来测度。与农业科技进步有关的基础设施指标确定为乡村办水电站数量、装机容量、发电量、农村用电量、有效灌溉面积、机电排灌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来测度。农业经济增长指标用西部农业GDP表示。在数据采集上主要考虑从西部整体来分析西部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样本采用西部地区11个省(市、区)1997—2005年(新疆、青海、贵州、广西、云南、四川、重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的时间序列数据,均来自于这11个省的统计年鉴,西藏由于数据采集有限未包括。经过作者整理以后的指标数据见表1。
1. 西部农业科技发展与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分析运用统计软件回归得到农业科技发展与投入对农业增长贡献之间的模型结果如下(括号内为T统计量,下同):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除农业技术市场成交金额这一变量显著外,其余均不显著,去掉不显著的变量并取对数重新回归得到模型结果为:由新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R平方为0.7,调整的R平方为0.59,统计量为6.7,Durbin-Watson值接近2,说明模型的拟合度比较高。模型表明,农业科技活动人员和农业科技投入对西部农业增长的贡献都很大。当从事农业科技活动人员增长1%时,西部农村GDP增长0.33%;当农业科技投入增长1%时,西部农村GDP也要增长0.32%。
2.西部地区受教育状况对西部农业经济增长贡献分析运用统计软件回归得到西部农业国内生产总值与农村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受教育状况之间的模型结果如下(不显著的变量已经剔除,下同):
模型的R平方为0.72,调整的R平方为0.63,统计量为7.96,Durbin-Watson值接近2,说明模型的拟合度比较高。结果基本上表明农业GDP增长与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数负相关,而与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高中文化程度人数正相关。模型表明,当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数减少一个时,西部农村GDP要增长0.00017%;当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高中人数增加一个时,西部农村GDP也要增长0.17%。
3.与农业科技进步有关的基础设施对西部农业经济增长贡献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回归得到西部农业国内生产总值与农业科技进步有关的基础设施之间的模型结果如下:
由模型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R平方为0.91,调整的R平方为0.89,统计量为31.9,Durbin-Watson值为2.34,接近2,说明模型的拟合度比较高。结果基本上表明农业GDP增长与西部农村村办水电站、西部农用机械总动力高度正相关。模型表明:当西部农村村办水电站增长1%时,西部农业经济要增长0.24%;当西部农用机械总动力增长1%时,西部农业经济增长0.9%。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农业科技进步对西部农业经济增长实现历史性跨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使西部农业生产呈现前所未有的局面。在农业科技进步因素中,对西部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农业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农业科技投入、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数的变化、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高中文化程度人数的变化、农村村办水电站及农用机械总动力的变化等。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对西部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西部农业科技投入
目前,西部的农业科技投入相对比较少,农业科技投融资体系尚未建立,严重制约了西部农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建立中央、省、区(县)三级农业科技投融资管理机构,组织多元化资金,形成几个资本金在10亿元以上的农业科技投资股份公司。投资公司资金来源可以是财政性的,也可以通过合法程序向社会(企业、个人)募集取得。另一方面,西部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应该是在保持生态环境改善的条件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含金量高的生态种养殖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8—10个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种养殖产业化基地。
2. 加强西部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培育西部农业科技人才
(1)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国家或省属的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国家、省、个人三方共同承担费用的原则,让那些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而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和愿意进入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的公民,在其负担部分生活费的情况下免费进入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提高西部公民从事现代农业的科学文化水平,为西部农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合格的农业科技人才。(2)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农民不仅要从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上升为一名掌握一定技术的劳动者,而且要成为能够适应市场化、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者。因此,应该着手加快西部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目前,西部地区在加强西部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同时,还应该有重点地加大“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的实施力度,建立健全西部农业科技教育体系,全方位培育西部农业科技人才。
1.1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收入就必须通过科学技术实现农产品的优质高产、稳产,农工商结合,销售更多的农产品。扩大农业收益,这一切都取决于农业科技进步。
1.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农业的产业化实质就是要农业工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加工制成品,将农产品转化为商品,走向市场。农业产业化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科学技术。
1.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要稳定、持续发展就要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产值,在以农业为主和以农为本的基础上多种经营,保证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1.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从长远看有利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农业科技进步可以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同时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搞相关经营等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农民不需要单纯外出打工,可以在本地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和从事经营,其意义是多方面的。
2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内容
农业科学技术包含着广泛的内容,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就要了解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从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科技进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2.1选择和培育优良品种优良品种是稳产高产的基础,要逐步淘汰低产的品种,并打击假冒伪劣的品种。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关系到农民的基本利益,广大农民渴望好品种、好种子。所谓优良品种就是稳产、高产、抗病虫害、营养价值或有效成分高,对自然气候和条件适应性强。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成功研究出杂交水稻后,使水稻产量大大提高,对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的贡献非常巨大,令人赞叹。
2.2设计和生产出先进的农业生产劳动工具,主要是各种农业机械设备由于农业生产手段的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研制和配置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特别要生产和销售适合山区农民使用的农用机械,并在操作使用上提供指导和培训。
2.3加快优质农药和化肥的研制和生产,为农业生产创造条件优质农药既要能杀灭病虫害,又要对农作物无影响,减少农药残留,对人体无伤害。优质化肥既可为农作物提供营养,又不影响土壤,这就必须在农业科技上下功夫,真正为发展绿色食品服务,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在农村地区,农民热切盼望好农药和化肥,并且价廉物美,这也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科技进步应发挥重要作用。
2.4培训和指导农民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尤其是要研究、试验和推广科学的栽培技术农业科技进步直接取决于农民科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农业主管部门和农业技术人员要帮助农民树立农业科技意识,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学科技、爱科技、用科技,以科技促进农业发展。山东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包含着科学又实用的知识,借鉴和推广这些技术可以增加农产品产量,增加农业收益等。
2.5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农产品深加工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通过深加工可以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挖掘农产品潜力,丰富农产品市场供应的品种,制造更高的价值,满足人们生活的多种需要。农产品深加工的效果和质量直接取决于加工技术的应用和掌握。人们消费所需的很多食品都来自于农产品的深加工。
2.6农产品贮存和保鲜技术农产品属于鲜活产品,有些农产品是季节性生产,为满足消费需要,就需要贮存、包装、运输、保管等。在农产品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保鲜技术,提高农产品的消费周期和食用质量。保鲜科技进步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对策措施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只有扎扎实实,才能取得成效。
3.1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知识的重要性,树立农业科技意识农业主管部门的领导、管理人员和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带头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媒体新闻工作者要为农业科技宣传服务,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营造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舆论氛围,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我县目前实施的农技推广建设示范县项目、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等形式,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
3.2领导重视,组织落实,建立农业科技工作的组织网络主管农业、科技及其他相关方面的领导都要重视农业科技进步,建立科技工作的组织机构并形成网络。因为农业科技进步包含着广泛的内容,任务艰巨,领导重视和组织落实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基本保证。
3.3制订切实可行的农业科技进步战略规划通过科学的制定农业科技工作规划,有利于激励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信心和积极性,有计划地推进和实施,加快科技进步。例如我县制订的土地平整计划、培养农业种植大户计划有力地推进了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少了农田抛荒现象。
3.4增加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农业科技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且时间长,有一定的风险,足够的资金投入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财力的保证。资金投入要多渠道,包括财政拨款、科技贷款、直接融资、招商引资、技术入股等。同时要加强投入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的合理运用。农业科技资金是关系农村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投资,其效益是多方面的,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
3.5建立农业科技进步的激励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通过良性的机制和科学的政策,促进全社会关心农业科技、重视农业科技、为农业科技服务。近年来我国制定了许多农业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比如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良法补贴、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等,提高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6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要加快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为科技人员创造条件,按其贡献提供合理的待遇和奖励。科技人员要为农民和农业服务,深入农村,走向田间地头,科技下乡、科技上门。农业科技人员要不断学习,掌握农业科技信息和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多试验、多研究,更好地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聪明才智。
3.7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教育培训对农业管理人员和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提高农业管理人员和农民的科技素质农业科技进步的推动和具体实施工作主要和直接的人员就是农业管理者、科技工作者和农民,多种形式的培训是提高科技素质的主要手段。例如目前实施的阳光工程培训和新型农民技术培训对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8做好农业科技进步的配套工作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人员的共同努力,需要做好农业科技的自身配套工作,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和农业科技的信息网络服务,为农产品的流通创造条件,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流通将更加重要,主管部门要筹划建设物流运输系统,建设销售市场,配套相关设施等。
4结语
农业对国家来说是最根本的,它同样是国民经济中的最基本、基础的产业。农业中作为经济部分的增长,它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与进步、对人民群众生活状况提升、向美好生活迈进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由此可见,发展的路上农业经济增长是必不可少的。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有很多要素,本文通过收集历年学者的文献资料数据考察得出的结论,深入了解农业科技的进步,结合分析它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有深远的影响及其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
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经济增长;影响;贡献
1引言
加强农业的建设,其必经之路是农业的转型。改变其发展的方式,摆脱粗放经营。从一开的只追求数量而放任质量的情况下,尽快转变到提高竞争力、注重产品质量、保障产品安全。在转变同时要统筹兼顾,走产出高效,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还要建立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想要人民有钱赚,就要创新发展,吸取精华摒弃糟粕。一二三产业就需要进行融合、发现创新点,让他们能够互相依存共同进步。这就需要延长产业连接,这样可以让农业有更大的空间去实现它的发展;想要乡村美,最基本的才是最实在的。最实在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现实的是让人居住舒适。农业农村的“强、富、美”都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做支撑,尤其是农业的强大和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必须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因为农业是走向机械高产而不迷失在数量上,同样注重优质,这其中最受到关注的还是安全农业。时代进步,科技创新,更要用创新发展的外部条件来强化农业、用新的管理运作方式去促进农业发展、用最新的思想当车头带动农业、用新的教育去培养新的农业人发展农业。更准确的精细的的信息提醒;思想熏陶提高了素质水平;升级结构适应新的环境;找出最适的管理经营方式。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质增效。可以让农业寻找到更合适的进步增长方式,让农业的发展不断进步更趁于集中一体的标准化;整体的大规模控制。
2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综述
2.1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的基本理论
科技进步的研究源于约瑟夫•熊彼特(1912)提出的“创新”概念。把“创新”作为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成,将产品、工业组织、来源、生产方法、市场五个方面。什么是农业科技进步,是将研究创新中的新技术发明结合到实际中去,利用到农业生产里,让生活中的投入能与产出有更高的收益。讲的就是使用少量的或者同等的去得到高的产出。朱希刚(1997)概括农业科技包括很多,它并不是单一的意思,其中有字面解释的农业生产技术;还有的就是如何去综合管理控制;及决策科学等。那科技进步就不可以从单方面看待了,从自然的角度去看,还要从社会的角度。
2.2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王膑(2011)在研究农业经济增长中,针对于农业的进步与发展的看法。科技创新是每个国家在世界寻求发展的动力,是增加生产动力的最基本方法,是让其动态发展的手段。孙联合、赵慧雁(2011)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增加劳动效率,改善基本参与者的素质、优化管理对策等。DouglasA,Irwina,MarkoTervio(2002)。使农业经济增长,是通过对基层生产者、参与人、发展中各要素等让它们相互作用。H.P.Binswanger,M.R.Rosenzweig(1986)指出想要农村发展,经济提升,最基本的是要提高农村的生产力。要想提高生产力具有决定性作用之一的便是发展科技。用先进的技术和进步的思想来强化生产者的素养,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有用的经验。科技进步还可以重新认识、深入了解存在的规律,在新的认识上发展。Devarajan,S.Swaroop,V.&Zou(1996)在农业发展中,农业经济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巨大,并且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使的资源利用更加合理。
2.3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研究
在研究统计中得出对国家的贡献值。董运来(2008)等采用索洛生产函数模型对辽宁省的经济增长进行的计算,发现1991年起15年贡献最大达到66.77%。郝利等(2010)对于北京市1999年起17年中农业科技进步所占份额为78.32%,己经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农业技术进步是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使农业经济得到发展。
3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3.1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技术科技的进步带来的直观影响就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使其达到高效、高产、高收益,最大限度的解放农民劳动力,增加农业收入,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3.2农业科技进步提供正确知识,提高素质科技的进步会使农民学习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大了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从而能从各方面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3.3农业科技进步还能管理决策服务水平高科技的发展能让上层在决策上达到最小失误,科技进步能使其更好的健全机制、创新思路、整合资源,提高决策效率。
4总结及意义
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经济增长;影响;贡献
1引言
加强农业的建设,其必经之路是农业的转型。改变其发展的方式,摆脱粗放经营。从一开的只追求数量而放任质量的情况下,尽快转变到提高竞争力、注重产品质量、保障产品安全。在转变同时要统筹兼顾,走产出高效,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还要建立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想要人民有钱赚,就要创新发展,吸取精华摒弃糟粕。一二三产业就需要进行融合、发现创新点,让他们能够互相依存共同进步。这就需要延长产业连接,这样可以让农业有更大的空间去实现它的发展;想要乡村美,最基本的才是最实在的。最实在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现实的是让人居住舒适。农业农村的“强、富、美”都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做支撑,尤其是农业的强大和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必须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因为农业是走向机械高产而不迷失在数量上,同样注重优质,这其中最受到关注的还是安全农业。时代进步,科技创新,更要用创新发展的外部条件来强化农业、用新的管理运作方式去促进农业发展、用最新的思想当车头带动农业、用新的教育去培养新的农业人发展农业。更准确的精细的的信息提醒;思想熏陶提高了素质水平;升级结构适应新的环境;找出最适的管理经营方式。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质增效。可以让农业寻找到更合适的进步增长方式,让农业的发展不断进步更趁于集中一体的标准化;整体的大规模控制。
2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综述
2.1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的基本理论科技进步的研究源于约瑟夫•熊彼特(1912)提出的“创新”概念。把“创新”作为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成,将产品、工业组织、来源、生产方法、市场五个方面。什么是农业科技进步,是将研究创新中的新技术发明结合到实际中去,利用到农业生产里,让生活中的投入能与产出有更高的收益。讲的就是使用少量的或者同等的去得到高的产出。朱希刚(1997)概括农业科技包括很多,它并不是单一的意思,其中有字面解释的农业生产技术;还有的就是如何去综合管理控制;及决策科学等。那科技进步就不可以从单方面看待了,从自然的角度去看,还要从社会的角度。
2.2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王膑(2011)在研究农业经济增长中,针对于农业的进步与发展的看法。科技创新是每个国家在世界寻求发展的动力,是增加生产动力的最基本方法,是让其动态发展的手段。孙联合、赵慧雁(2011)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增加劳动效率,改善基本参与者的素质、优化管理对策等。DouglasA,Irwina,MarkoTervio(2002)。使农业经济增长,是通过对基层生产者、参与人、发展中各要素等让它们相互作用。H.P.Binswanger,M.R.Rosenzweig(1986)指出想要农村发展,经济提升,最基本的是要提高农村的生产力。要想提高生产力具有决定性作用之一的便是发展科技。用先进的技术和进步的思想来强化生产者的素养,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有用的经验。科技进步还可以重新认识、深入了解存在的规律,在新的认识上发展。Devarajan,S.Swaroop,V.&Zou(1996)在农业发展中,农业经济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巨大,并且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使的资源利用更加合理。
2.3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研究在研究统计中得出对国家的贡献值。董运来(2008)等采用索洛生产函数模型对辽宁省的经济增长进行的计算,发现1991年起15年贡献最大达到66.77%。郝利等(2010)对于北京市1999年起17年中农业科技进步所占份额为78.32%,己经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农业技术进步是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使农业经济得到发展。
3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3.1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技术科技的进步带来的直观影响就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使其达到高效、高产、高收益,最大限度的解放农民劳动力,增加农业收入,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3.2农业科技进步提供正确知识,提高素质科技的进步会使农民学习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大了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从而能从各方面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3.3农业科技进步还能管理决策服务水平高科技的发展能让上层在决策上达到最小失误,科技进步能使其更好的健全机制、创新思路、整合资源,提高决策效率。
4总结及意义
农业对国家来说是最根本的,它同样是国民经济中的最基本、基础的产业。农业中作为经济部分的增长,它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与进步、对人民群众生活状况提升、向美好生活迈进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由此可见,发展的路上农业经济增长是必不可少的。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有很多要素,本文通过收集历年学者的文献资料数据考察得出的结论,深入了解农业科技的进步,结合分析它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有深远的影响及其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
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经济增长;影响;贡献
1引言
加强农业的建设,其必经之路是农业的转型。改变其发展的方式,摆脱粗放经营。从一开的只追求数量而放任质量的情况下,尽快转变到提高竞争力、注重产品质量、保障产品安全。在转变同时要统筹兼顾,走产出高效,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还要建立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想要人民有钱赚,就要创新发展,吸取精华摒弃糟粕。一二三产业就需要进行融合、发现创新点,让他们能够互相依存共同进步。这就需要延长产业连接,这样可以让农业有更大的空间去实现它的发展;想要乡村美,最基本的才是最实在的。最实在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现实的是让人居住舒适。农业农村的“强、富、美”都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做支撑,尤其是农业的强大和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必须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因为农业是走向机械高产而不迷失在数量上,同样注重优质,这其中最受到关注的还是安全农业。时代进步,科技创新,更要用创新发展的外部条件来强化农业、用新的管理运作方式去促进农业发展、用最新的思想当车头带动农业、用新的教育去培养新的农业人发展农业。更准确的精细的的信息提醒;思想熏陶提高了素质水平;升级结构适应新的环境;找出最适的管理经营方式。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质增效。可以让农业寻找到更合适的进步增长方式,让农业的发展不断进步更趁于集中一体的标准化;整体的大规模控制。
2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综述
2.1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的基本理论
科技进步的研究源于约瑟夫•熊彼特(1912)提出的“创新”概念。把“创新”作为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成,将产品、工业组织、来源、生产方法、市场五个方面。什么是农业科技进步,是将研究创新中的新技术发明结合到实际中去,利用到农业生产里,让生活中的投入能与产出有更高的收益。讲的就是使用少量的或者同等的去得到高的产出。朱希刚(1997)概括农业科技包括很多,它并不是单一的意思,其中有字面解释的农业生产技术;还有的就是如何去综合管理控制;及决策科学等。那科技进步就不可以从单方面看待了,从自然的角度去看,还要从社会的角度。
2.2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王膑(2011)在研究农业经济增长中,针对于农业的进步与发展的看法。科技创新是每个国家在世界寻求发展的动力,是增加生产动力的最基本方法,是让其动态发展的手段。孙联合、赵慧雁(2011)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增加劳动效率,改善基本参与者的素质、优化管理对策等。DouglasA,Irwina,MarkoTervio(2002)。使农业经济增长,是通过对基层生产者、参与人、发展中各要素等让它们相互作用。H.P.Binswanger,M.R.Rosenzweig(1986)指出想要农村发展,经济提升,最基本的是要提高农村的生产力。要想提高生产力具有决定性作用之一的便是发展科技。用先进的技术和进步的思想来强化生产者的素养,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有用的经验。科技进步还可以重新认识、深入了解存在的规律,在新的认识上发展。Devarajan,S.Swaroop,V.&Zou(1996)在农业发展中,农业经济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巨大,并且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使的资源利用更加合理。
2.3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研究
在研究统计中得出对国家的贡献值。董运来(2008)等采用索洛生产函数模型对辽宁省的经济增长进行的计算,发现1991年起15年贡献最大达到66.77%。郝利等(2010)对于北京市1999年起17年中农业科技进步所占份额为78.32%,己经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农业技术进步是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使农业经济得到发展。
3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3.1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技术科技的进步带来的直观影响就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使其达到高效、高产、高收益,最大限度的解放农民劳动力,增加农业收入,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3.2农业科技进步提供正确知识,提高素质科技的进步会使农民学习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大了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从而能从各方面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3.3农业科技进步还能管理决策服务水平高科技的发展能让上层在决策上达到最小失误,科技进步能使其更好的健全机制、创新思路、整合资源,提高决策效率。
4总结及意义
(一)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把握农业科技发展方向和科技需求,加强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以自治区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试验站和企业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为重点,搭建阿里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疾病防控、加工贮运和循环农业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的协同和集成能力,对具有战略方向性关键共性技术,集中资金和研究力量实施重点突破,缩短阿里地区与内地存在的较大差距。“十三五”期间,力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每年提高1%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每年提高2%以上。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我国农业大市地位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健全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面向产业需求和农民需要,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十三五”期间,通过搭建自治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平台,突出转化一大批农业科技新成果,培养一支稳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构建较为完善的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同时,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加强地区级涉农科研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切实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农户为主体,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一支2000人左右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推进农业农村科技新创业。力争“十三五”期间阿里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30%以上。(三)健全惠及民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科技的整体水平。大力发展适应民生改善需求的技术和产品。大力推进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全面发展食品安全保障技术,逐步建立从源头到餐桌的食品生产全过程安全检测、控制及管理技术,完善食品安全保障及应急处置技术体系。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科技工作,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健全农业科技投入机制,提高农业科研投资强度。继续增大农业科研投资力度,改善农业投入、科研投入结构,保证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
二、农业改革发展的建议
(一)把振兴农业科技作为阿里地区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阿里地区的现代化。没有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动,就没有阿里农业的现代化。必须将振兴农业科技上升为阿里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摆在建设创新性地区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推进阿里地区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第一推动力。伴随阿里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处于持续快速增长阶段,这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阿里地区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进一步强化,继续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来增加农产品产出的余地已经越来越小。必须把农业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提升产业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以促进阿里地区农业健康发展。(二)把确保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竞争力。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目标确保粮食、蔬菜安全是确保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必须立足阿里地区种植业现状,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把保障阿里地区粮食、蔬菜生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以及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改善粮食作物生产条件,才能不断提高作物生产性能、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本增效;才能使生产、加工技术得到开发,促进粮食产品转换,拓宽粮食生产领域。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大幅度提高667m2产量,实现阿里地区粮食、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学技术,才能提升农业产业获利能力,应对农业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农业由于其产业自身的特点,在与其他产业竞争中处于弱势,更需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同时,阿里地区农业相对落后,只有抓住机遇,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引进人才与先进农业技术,使阿里地区农业得到稳步发展。(三)把强化政府支持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农业领域科技进步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农业科研与技术开发的周期长、风险大。其周期由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周期决定,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人们难以超越。由于植物对生长的自然环境有特别的要求,农业科技成果往往只适合于特定地区使用,特别是新的植物品种对地域的选择性很强。其次,农业科研与技术开发的应用效果具有不确定性。阿里地区海拔高,早晚温差大,受自然环境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农业新技术的预期应用效果并不一定能够实现,新技术的采用也可能因经济效果不好遭到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排斥。另外,农业科研与技术开发的公益性和外部性强。农业科研所获得的科技成果大都属于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范畴,直接受益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带来的效果是农业发展和全社会消费者普遍受益。因此,应增加对农业科技发展的公共投资,加强农业共性技术研究。(四)把产学研、农科教密切结合。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根本途径促进产学研相结合,逐步形成从源头到应用的完整技术链条。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根据阿里地区农业生产实际,始终突出产业导向和产品导向,围绕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将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科学研究、集成转化、推广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科研、推广、教育体系相结合。推进农科教结合,发挥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全面普及农业科技知识,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稳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技术素质,把经济发展、科技推广、人才培训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综合利用,形成科教兴农的强大合力。(五)把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增强农业科技发展后劲的不竭动力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充分利用“组团式”资源优势,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科技研究与转化人才队伍;地委行署人才引进要向农业领域倾斜,继续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优秀专业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建立自治区和地方两级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基金;另外,鉴于农业科技部门在同等条件下要比其他科技部门难以吸引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的人均投入要适当高于其他领域。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积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和“金蓝领计划”;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六)把以稳为主、分类指导作为。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按照稳放结合的原则,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形成布局合理的农业科技系统结构,富有活力的运行机制,以政府为主、全社会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和农业科学研究院所管理制度。根据农业研究自身的规律,对不同类型农业科技研究进行分类改革和分类管理。按照基础性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发和应用技术推广进行分类管理,明确部门权限,全面强化过程管理。
三、结语
回首一年的工作,我无悔:因为,生活更加充实;经历,人生更加精彩。未来两年的日子里,我将在工作队的领导下,在阿里地委行署的领导下,在地区农牧局的关怀指导下,继续尽职尽责,全身心的融入到阿里地区农牧工作中,充分发挥我技术和人格的光热,照亮阿里农牧事业,照亮我的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农业生产 农业科技 农村经济增长 作业 策略
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实践,它是第一生产力。从当前的研究结果与实践情况来看,农业科研投入具备最高的效益,其投入产出比高于一般的工业投资,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最有利的途径。因此,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农村经济增长中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
农业科技进步指的是人们在应用农业科技去实现一定的目标时取得的进展。在农村经济增长中,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着非常关键的催化作用。但该作用需要通过投入生产要素才能得到体现,换言之,农业科技在生产要素中融化和渗透,并会随着投入要素质量的改进及数量的追加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1]
首先,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力中人的因素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在农业发展环节,农业生产者不断提高利用农业科技知识及技能的质量、数量,现代化工具的使用也帮助农业生产者快速摆脱对自然的依赖,有能力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促进农业生产者增收,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其次,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能使劳动资料得到持续的改造和完善,如农具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大,化肥、农膜等新的劳动资料源源不断等。第三,农业科技进步将深刻影响劳动对象,能促进开发人工种植野生植物、把盐碱地改为良田等,还能提高既有劳动对象的质量,如培育新的动植物优良品种,初加工资源逐渐转变成精深加工等。第四,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还能节约对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在改良品种、施肥技术进步、栽培管理等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能大大增加产量等,这些改变都能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策略
目前,农业科技进步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中依旧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科研结构的调整不及时,组织结构、专业结构等的优化不足,科技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且农业科技企业发展较缓,致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不及时、不彻底,对农村经济增长不利。二是大多数农户的文化素质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他们接受先进农业科技的能力不足,无法及时将科技知识转化成农业生产力,制约农村经济增长。三是忽视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没能将科技研发与农业技术推广有机结合在一起,导致农业科技储备不足等。为此,我们可采取以下有效策略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发挥出农业科技进步在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一)调整农业科研结构,大力发展农技企业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科研组织结构、专业结构,从而优化配置农业科技资源。政府应给予具备良好科研基础、较强科研能力、较大发展潜力的科研一定的政策扶持;为一些专门进行重大基础研究工作的研究室、科研所提供经费保证;对那些科研基础薄弱、重复建设、科研能力弱、几乎没有发展潜力、几年都没有新成果的科研所,应通过市场经济机制寻求自主发展。
同时,农业科技企业也应得到大力发展,以促进转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阵地不仅是农业生产,还有农业科技企业,它同时也是重要的科研经费来源之一。在美国,有70%的科研经费是来自企业,英、德、日等国的科研经费也有61%~66%来自企业,但我国只有31.9%的科研投入来自企业,如果农业科技企业得不到发展,那么科研投入低下的问题很难得到本质的改变。[2]所以国家应针对农业科技企业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并重点培育科技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加快转化科技成果,把转化周期缩短,同时鼓励企业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尽早走上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当然,农业科技企业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做到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从而彻底扭转部分农业科技企业负盈利的局面。
(二)培养农户文化素质,增强科技接受能力
要想使农户的文化素质水平得到提高、接受先进农业科技的能力得到增强,政府与农户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地方政府应把农户农闲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聘请学者或专家现场培训和指导农户利用农业科技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并指导农户为下一步农业生产做准备,或通过网络、地方电视台、农家书屋等方式间接培训农户。二是鼓励农业院校的应届毕业生积极到基层工作或回家乡创业,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因为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掌握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虽然缺乏农业生产经验,但只要有平台让他们锻炼,相信他们能快速把理论知识转化成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力,把先进的文化带进农村,间接提高农户的文化素质水平,或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户积极回乡创业,农民工回流效应能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三是农户是最终使用农业科技的人,他们应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增强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供基础条件。
(三)增加农业科技储备,提高整体科技水平
重视开展对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工作,有机结合开发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根据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要求,统筹并实施重大项目的联合攻关工作,尽快推出突破性科研成果。与此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重视抓好农业科技的组装和配套,并把境外、国外的一些优良品种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研究成果等有选择地引入内地,从而加大对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
我国重点农业大学、国家科研机构等应将精力集中到农业科技的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上,不断提高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效率,扩大规模效益,从而有效解决不适宜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全面承担的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3]且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也应加快发展速度,重点围绕应用技术研究开展科研工作,完成农业科研成果的二次开发,并大力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地方科技示范区、支柱产业基地、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为农业科技的进步与推广服务,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三、结语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始终把科学技术视作第一生产力,把各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策略落到实处,就能把农业增长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实现农业发展目标,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为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作者单位为吉林省工商局企业档案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 马占军.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4(09): 13-14.
C-D生产函数的一般模型框架为:式中,Y为农业总产出,K为资本投入量,L为劳动投入量,M表示农业耕地面积,A为常数项,t为时间变量,A0为常数,α、β、γ分别表示农业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耕地面积的产出弹性,δ表示农业科技进步率。假定规模报酬不变,也即α+β+γ=1(避免多重共线性),则C-D生产函数转换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于农业科技进步率与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的比值,因此,首先需要测出农业科技进步率和农业生产总产值增长率。
二、数据选取与处理
本文采用2005-2012年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与《渭南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指标选择与数据处理说明如下:1.农业总产值(Y)。本文以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数据表示农业总产值。为剔除物价因素对测算结果的影响,根据统计公报中所列举的现行价格以及各年度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增长率,通过逐次求出相邻年份的价格因素,再把每一年的现行价格根据各年份的价格因素逐次调整,还原为2005年的农业总产值。2.农业物资消耗(K)。由于可查的年鉴中只有以当年价格计算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涵了价格因素,因此根据上述1中所计算的价格调整系数把所有数据还原为2005年。3.农业劳动投入(L)。本文以农村中有劳动能力、直接参加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的适龄劳动力为统计对象,采用统计年鉴中现有的统计数据。4.耕地面积(M)。本文直接采用统计年鉴中现有的年末耕地面积(主要指可用来种植农作物、经常进行耕锄的田地)。
三、数值测算
1.渭南市农业科技进步率测算将数据输入spss,对渭南市农业物资消耗、劳动力投入和耕地面积农业总产值的LS回归分析结果如下:从模型的回归结果可看到,各变量的t检验值很小,L1的t检验值最小,变量的可信度不高,需要对模型进行处理,剔除变量L1,重新对模型进行分析,模型调整如下:从表可知,各变量的t检验值均大于2,说明变量的显著性较好;调整后的R2值为1.000,表明调整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得非常好,说明劳动力投入不是农业总产值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回归结果可以得到如下方程:五、结果分析从上述分析可知,渭南市农业增长的因素主要有资本、耕地以及科技进步等,为了综合分析,现将各相关要素增长率和贡献率做一比较分析:1.物资消耗在农业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测算渭南市农业物资消耗的弹性系数为0.676,其贡献份额为41%。从理论上推断,渭南市农业总产值增加一个单位,其中0.676个单位是由物资消耗引起的。这说明渭南市农业产值的增长依然离不开物质资料的大力投入,从2005年—2012年农业物资消耗增长的情况来看,渭南市农业物资投入依然徘徊在4.4%左右,低水平的农业物质投入必然是制约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
2.土地是制约渭南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由上述测算可知,渭南农业产出的土地的弹性系数较大,为0.324,其理论意义是耕地面积每减少1千公顷,则会引起农业总产值下降0.324亿元。从统计数据可知,2005-2012期间渭南市的耕地面积平均下降速度为-0.87%,这对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紧缺的渭南来说,农业经济发展更是雪上加霜。因此,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应当加大对土地的保护和开发力度。
3.农业劳动力在农业产值增长中并未发挥应有作用在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的测算中,劳动力投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不显著,成为一个似乎与农业经济增长无关的变量。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农业生产中存在大量剩余人口,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二是渭南市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中动力机械、技术物资等的应用。这一状况正在随着渭南日益作为劳务输出地而导致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外流而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因此,渭南市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和在职农业劳动人口的文化素质教育、生产技术培训必须兼顾、不能偏废,这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唯一途径。
目前国内外关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已较深入,关于不同时期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较多,本文关于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研究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并不相同,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范围较之农业科技进步贡献效率小。当前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采用余值法,但实际上科技投入并不是除了物质费用、劳动力、耕地以外的唯一因素,采用余值法所测算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往往偏大,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对余值法进行适当调整,测算出的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对福建省有关部门进行合理的科技投入提供对策建议。
一、福建省农业科技投入现状
从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与强度来看,福建省财政收入相对较高,2007年为128284亿元,但是全省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却不多,全省全年农业科技经费收入支出为314337万元,仅占财政支出的0.35%与沿海其他省份相比相对较低。福建省农业科技投入总额正处于逐步提升之中,特别是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得到较快增长。当前,政府农賺入强度与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强度的平均水平相比,相距甚远,政府对福建农业科技推广投资处于反复震荡之中,其支撑强度严重不足。
从农业科技与服务力量来看,福建农业科技与服务力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沿海地区地位并不显著。2008年福建省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数为23509人,平均每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技术人员数为75人,在沿海省市中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同时,高级农业科技人员的绝对数也相对较少。
二、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测算体系构建
(一)体系指标选择
对农业所有投入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农业产值,将农业产值作为农业发展的具体指标有其合理性。影响农业产值的因素除了资金、人力、土地3大基本要素外,还有农业科技投入。其中,将农业科技系统人员数、农业通D投入作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可量化的指标。
1.农业产值相对指数Y农业产值很大程度上受到农业科技投入的影响,能够正确、直观地反映农业发展水平。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以货币表现的指标,在不同年份之间进行对比时,因为包含各年间价格变动的因素,不能确切地反映实物量的增减变动,必须消除价格变动的因素后,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动态,因此,将福建农业产值换算成不变价。本研究中,农业总产值主要采用《福建统计年鉴〉冲农业总产值相对指数(以1952年为基数100)。
2农业物质费用相对指数K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5-1992年的各分项农业物质消耗统计数据可得,历年农业固定资产折旧费占农业物质消耗的比重都在2%—3%之间变动,因此,将农业固定资产折旧费占农业物质费用的比重固定为25%131,进而计算出农业各年份的物质费用,农业物质费用必须进行以下2步的调整:
第一步:农业物质费用=农业中间消耗/(1-Q025)
第二步:农业物质费用相对指数=当年的农业总产值相对指数当年的农业总产值X当年的农业物质费用。
3农村劳动力数L农业劳动力采用《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农林牧渔业劳动力。
4.常用耕地面积M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为了测算的精确性,为了更真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本研究采用《福建统计年鉴〉冲的常用耕地面积来代替耕地面积13。5农业科技系统人员数S农业科技系统人员对农业创新提供了人才,人才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科技人员的多少与素质高低对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福建省科技统计年鉴》可查得2001—2005年关于农业系统人员的数量,其他年份的数据则通过线性回归得到1993-2007年农业科技系统人员的数量。
农业R&D投入H(亿元)。在农业科技活动中,农业研究与开发(以下简称f&D)活动处于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位置,是为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实现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产值的一项创造性及应用性强的活动。因此,农业R&D投入的多少会影响到农业发展水平。福建农业R&D投入是根据2000年福建I&D普查中,农业I&D为045亿元,结合2007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17276亿元,是2000年的394倍,进行估算得出的结果。
(二)CobbDogas生产函数对体系指标的筛选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理论和测算方法,在学术上并非完全统一,计算方法也比较复杂,目前关于科技进步的测算方法主要有:索洛余值法、CD生产函数、综合指标法、CES生产函数方法、DEA法、全要素生产率模型法、丹尼森因素分析法、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法。就各种研究方法而言,其理论基础都建立于CobDoglas生产函数或Slow增长速度方程之上。
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依据CobDougla生产函数改造得出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贡献测算的模型为其中Y是农业总产值,民LMSH分别为与Y相对应的投入要素,即物质费用相对指数、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数、常用耕地面积、农业科技系统人员数、农业R&D投入,A为常数项,为时间变量。7,Ha分别是物质费用、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数、常用耕地面积、农业科技系统人员数、农业R&D投入的投入产出弹性。对模型两边取对数可转化为:
本文将以年份数据进行计算所以需取dH
为了检验各指标对农业产值是否有影响,形成各项指标数据的对数表2
利用SPSS13.0对以上数据进行逐步回归,逐步回归后方程只保留了物质费用、劳动九农业R&D投入3个自变量。常用耕地面积和农业科技系统人员数的Sg即显性P值分别为0775和0921接近于1,由此可知,常用耕地面积和农业科技系统人员数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极小,可以剔除。为了更加切合实际情况,将模型改为Y=akLh,按照前文的推导方法将方程改写为y=ak+p屮0h。其中,y、kJh分别是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物质消耗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农业通d投入增长率。
基于MbDoglas生产函数及SPSS130分析,可以得出,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测算体系以农业总产值作为因变量,以物质费用、农村劳动力和农业R&D投入为自变量。
三、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测算归分析,得出估计参数为a=0.547P=0918a=0127。
(一)参数确定
利用SPSS13.0对各项指标数据的对数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估计参数为α=0.547, β =0.918, σ=0.127。
(二)凝计结果检验
模型中常数项与回归系数的检验值分别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F统计量的值较大,为143516F检验通过,由此可知回归方程的效果显著,即模型的效果显著。R高达0999接近于1表明回归模型对样本据点的拟合程度很高,自变量能够很好地解释因变量变化的情况。
(三)测算结果
物质消耗、劳动力、农业f&D投入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分别为:
(四)结果分析
1.弹性系数分析
(1)福建农业增长中存在显著的规模效益。根据所测定出的回归模型,福建农业发展中的各要素的弹性系数分别为a、民a,其数值分别为054709180127a+|3+a=1.592大于1。这表明,在福建农业增长中,扩大规模,可以获得规模效益。
(2)洛项要素的弹性系数分析
农业物质费用相对指数的弹性系数为0547表示当农业物质费用增长1%时,所带来的产出增长中, 扩大规模, 可以获得规模效益。因此,物质费用的投入能够带来较大的产出。
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弹性系数为0918表示当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增长1%时,所带来的产出增长0918%;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弹性系数是5个因素中最高的,同样增加1%投入的情况下,可以带来最大的产出。
农业I&D投入(亿元)的弹性系数为0.127表示当农业R&D投入(亿元)增加1%时,所带来的产出增加0127%。同样投入增加1%的情况下,农业产出的增加对农业I&D投入的增加反映不敏感。
2.各要素贡献率分析
(1) 农业科技投入的贡献率。在农业科技活动中,R&D活动处于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位置,结合CcbbDoga生产函数对体系指标的筛选结果,在本研究中,农业科技投入的贡献率用农业抱D投入的贡献率代替,由表3可知,农业科技投入的贡献率仅次于物质费用的贡献率,其为61.4%,处于较高水平。
(2) 农业物质费用的贡献率。福建农业的增长主要是靠物质费用推动的,从表3可以看出,物质费用的贡献率为821%,这说明,物质费用对福建农业增长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因此,福建省可以在今后加大对农业的物质费用投入。
(3)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贡献率。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对福建农业的贡献率为一306%,出现了负值,这是因为农业劳动力过剩,远远超过了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因此,应当转移剩余劳动力,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四、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贡献的建议
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作用明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并依托科技投入机制真正实现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据前文对各要素贡献率的分析可知,福建省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为61.4%,处于较高水平,但并非为对农业发展贡献最大的要素,农业物质费用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最大,由此说明福建农业的发展仍未摆脱较粗放的经营方式。应当通过农业科技投入来改变福建省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投入的作用提高其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大科技投入,提供科技支撑科技投入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加大投入是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主要手段,因此,加大科技投入,提供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尤为重要。加大科技投入需要财政投入、政策等相关保障,具体而言:(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财政支持是科技投入的最主要渠道,政府的支持在当前由于农业科研成果的外部性而导致的市场失灵的状态下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农业科技投入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需要在政府扶持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利用效率。因此,应当在中央和各级政府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集体和个人增加科技投入,形成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2)加大政策对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农业科技投入包括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管理、信息等6大要素方面着手,出台相应的政策可以保障各个要素投入的顺畅。
(二)是高科技推广强度,促进科技转化效率
提高科技推广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主要方面。农业科技推广强度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投入能否起到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的推广。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保证从立项到科研再到成果的推广及应用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使得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是高农业物质费用的科技含量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人的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一书中断言:“改善人类福利的决定性的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增进。”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潜在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如何把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而从长远上来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途径。
一、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一个国家要想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关键在于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使其人力资源适应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能够对新趋势、新机遇做出灵活地反应和判断。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公告》指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中国农民的数量为世界各国之最,农民状况制约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只有广大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人力资源得到开发,潜能被充分激发,中国的现代化宏伟目标才能实现;只有实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整个中国的现代化。
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和产业非均衡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
以城乡居民社会地位和城乡社会环境的悬殊差距为突出标志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多、素质低,长期以来没有通过有效的途径得以充分开发利用、并及时转化和提升现实的高水平人力资本,致使农业难以实现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及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整体的专业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也受到人力资本瓶颈约束而不能顺利推进。撇开历史的、制度的根源不谈,仅由于大量低素质农村人力资源没得到充分开发,中国二元经济格局还将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在传统体制下,中国工农业之间一直未能建立一种均衡增长的良性循环关系,导致二元经济结构凝固化,工农业没有走上协调发展的轨道。究其深层次原因,是由于农村人力资本贫乏的束缚,产业间的均衡发展失去了应有的农业基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农业结构调整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单一的高产型农业向多元化的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型农业转变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素质的体力型农业向高素质的智力型农业转变过程,更是一个由传统的资源型农业向现代的高科技知识型农业转变的过程。在这些转变过程中,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即农业生产主体——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作为市场主体,要有较好的文化知识基础,市场经济知识,农业生产技术与技能。低素质的劳动者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高要求不相适应,必然阻碍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进程。
可以说,产业结构能否升级,并向现代化推进,形成良性循环,人力资本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前提条件。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不仅表现为静态上的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保持协调一致和相对平衡,而且表现为人力资本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产业结构相适应。因而没有相应素质的人力资本和具有一定弹性的人力资本结构,产业结构演进速度必将受到制约。
三、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2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走产业化之路,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都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人才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只有比较普遍地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才能科学而及时、准确地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才能为农业产业链条的每一环节提供高素质的初级产品生产者,加工产品制造者,销售环节经营者,提供技术、物资、信息保障的高素质服务者。因此,实现产业化的基本前提是,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村城镇化发展对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要求:第一,城镇化既是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也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产业结构演进、生产布局更加合理、经济发展形成新的格局的过程,这两个过程都离不开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都有赖于各级各类人才的支撑。第二,人力资源开发是支撑城镇经济的重要基础。城镇化需要生产要素的集聚,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可以使生产诸要素产生最大效益。城镇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支撑。农村劳动力素质不仅决定了中国农村人口城镇化的规模与进程,而且还直接关系城市管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对加快城镇化进程及城镇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以增收为核心的农民问题的解决最终依靠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能否得到有效开发、能否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已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而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必将有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要有效实现这种转移,就要依赖于对农村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不论是对哪一种转移,包括乡镇企业、从事服务业以及进入城市各行业,都对农村现有劳动力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如果没有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就无法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的能力。实践证明,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与其就业机会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劳动者具有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劳动技能,可以稳定其就业拓展空间。
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民素质与农民增收之间存在密切的正比关系。⑴农民身体素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身体健康的农民人均年收入比整体人均收入2353元高4.2%,而身体状况一般、差和残的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低整体人均年收入的16.6%,21.6%,39.6%。⑵农民文化素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民文化素质愈高,则其家庭收入愈高。⑶农民科技素质(含劳动技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调查表明,经过自学、拜师和培训,以及掌握2门以上技能的农民人均年收入为4758元,比未经拜师和培训的一般农民人均年收入2353元增加2405元,各专业户、私营企业主、车主、店主以及手工业人员,就业再教育程度高,其收入也高于其他农民收入。
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迫切要求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人的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一书中断言:“改善人类福利的决定性的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增进。”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潜在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如何把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而从长远上来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途径。
一、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一个国家要想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关键在于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使其人力资源适应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能够对新趋势、新机遇做出灵活地反应和判断。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公告》指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中国农民的数量为世界各国之最,农民状况制约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只有广大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人力资源得到开发,潜能被充分激发,中国的现代化宏伟目标才能实现;只有实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整个中国的现代化。
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和产业非均衡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
以城乡居民社会地位和城乡社会环境的悬殊差距为突出标志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多、素质低,长期以来没有通过有效的途径得以充分开发利用、并及时转化和提升现实的高水平人力资本,致使农业难以实现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及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整体的专业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也受到人力资本瓶颈约束而不能顺利推进。撇开历史的、制度的根源不谈,仅由于大量低素质农村人力资源没得到充分开发,中国二元经济格局还将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在传统体制下,中国工农业之间一直未能建立一种均衡增长的良性循环关系,导致二元经济结构凝固化,工农业没有走上协调发展的轨道。究其深层次原因,是由于农村人力资本贫乏的束缚,产业间的均衡发展失去了应有的农业基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农业结构调整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单一的高产型农业向多元化的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型农业转变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素质的体力型农业向高素质的智力型农业转变过程,更是一个由传统的资源型农业向现代的高科技知识型农业转变的过程。在这些转变过程中,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即农业生产主体――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作为市场主体,要有较好的文化知识基础,市场经济知识,农业生产技术与技能。低素质的劳动者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高要求不相适应,必然阻碍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进程。
可以说,产业结构能否升级,并向现代化推进,形成良性循环,人力资本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前提条件。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不仅表现为静态上的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保持协调一致和相对平衡,而且表现为人力资本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产业结构相适应。因而没有相应素质的人力资本和具有一定弹性的人力资本结构,产业结构演进速度必将受到制约。
三、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走产业化之路,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都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人才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只有比较普遍地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才能科学而及时、准确地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才能为农业产业链条的每一环节提供高素质的初级产品生产者,加工产品制造者,销售环节经营者,提供技术、物资、信息保障的高素质服务者。因此,实现产业化的基本前提是,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村城镇化发展对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要求:第一,城镇化既是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也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产业结构演进、生产布局更加合理、经济发展形成新的格局的过程,这两个过程都离不开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都有赖于各级各类人才的支撑。第二,人力资源开发是支撑城镇经济的重要基础。城镇化需要生产要素的集聚,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可以使生产诸要素产生最大效益。城镇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支撑。农村劳动力素质不仅决定了中国农村人口城镇化的规模与进程,而且还直接关系城市管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对加快城镇化进程及城镇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以增收为核心的农民问题的解决最终依靠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能否得到有效开发、能否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已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而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必将有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要有效实现这种转移,就要依赖于对农村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不论是对哪一种转移,包括乡镇企业、从事服务业以及进入城市各行业,都对农村现有劳动力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如果没有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就无法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的能力。实践证明,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与其就业机会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劳动者具有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劳动技能,可以稳定其就业拓展空间。
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民素质与农民增收之间存在密切的正比关系。⑴农民身体素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身体健康的农民人均年收入比整体人均收入2353元高4.2%,而身体状况一般、差和残的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低整体人均年收入的16.6%,21.6%,39.6%。⑵农民文化素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民文化素质愈高,则其家庭收入愈高。⑶农民科技素质(含劳动技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调查表明,经过自学、拜师和培训,以及掌握2门以上技能的农民人均年收入为4758元,比未经拜师和培训的一般农民人均年收入2353元增加2405元,各专业户、私营企业主、车主、店主以及手工业人员,就业再教育程度高,其收入也高于其他农民收入。
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迫切要求
一、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林毅夫(2008)提出技术变迁是农业增长所依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表明,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面临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与农业科技创新需求较大的矛盾,无法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现状。为全面推进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不断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努力突破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着力解决农民增收缓慢、农药残留浓度高、优势特色农业整体效益不高、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农业面源污染较重、农业生产低碳化转型不力等现实问题。同时,切实提升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不仅包含硬技术创新和软技术创新,同时还包括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多次应用。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受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创新资金和创新团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虽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平台不断趋向完善,企业主体作用日益凸显,但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障碍。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农业科技投入带有开放系统的许多明显特征,农业科技投入的内涵和外延差异性较大,导致统计口径具有较大区别。本文采用福建省科技年鉴(2011)统计的统计数据,2010年福建省R&D经费内部支出总计为1708982万元,按行业来分,其中农林牧渔业为5357万元,占总数的比例仅为0.3%;在农林牧渔业中基础研究支出为45万元,应用研究支出为807万元,试验发展支出为4505万元。数据表明,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仅总量较低,且存在资金投入结构的问题,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或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比例失调等问题。由此,福建省在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局限,仍需加强和完善,同时在全省范围内也尚未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民(民:指农民及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农业技术供需问题凸显。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供需存在较大矛盾,一方面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和结构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其中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能够显着增产、增收的突破性成果少,一般性成果占主要部分。而品种类成果比技术类成果多、生产类成果比加工类成果多、粮食作物类成果比经济作物类成果多、农作物成果比畜牧业成果多以及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等则是结构问题的主要表现。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提供的质量和结构也存在问题。由此导致农民(企业)无法获得生产中迫切需要的技术与服务,存在着产前愁信息、愁资金、愁种苗;产中愁技术、愁服务;产后愁加工、愁运输、愁销路等问题。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示范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中试示范环节的不足。在当前的科研推广体系中,科研与推广由两个系统来完成,而成果的中试熟化却没有专门的部门来承担。尽管农业科研部门通过艰苦努力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相当部分成果由于缺乏中试熟化的条件,在生产应用中效果不显着,加之农作物品种与栽培技术不配套,且处于不同类型生态区,新品种产量潜力发挥的配套栽培技术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农作物新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仅能发挥其产量潜力的60%~70%。
三、提升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改革,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
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机制。1、加强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在实践中,基于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合理统筹和配置区域、产业间的技术难题和创新资源,以确保农业科研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目的,建立合理、规范的农业科研项目审批和立项制度,使科研与生产能够顺利对接,从而形成科学、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机制。2、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农业科技研发机构是农业科技研发的重要载体,农业领域基础性研究以及相关共性技术的研发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大量投入。为保障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实施,弥补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在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方面资金不足等现象,在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以委托企业承担科研任务等形式和方式来拓宽投入渠道。3、充分发挥各级农科教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按照农业科技管理统一规划、地方和部门共同实施的原则,完善由科技、教育、农业、计划、财政、金融、林业、水利、环保、气象等政府主导、市场多元的农业科技协商机制,切实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
(二)完善条件,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复杂、连续动态过程,且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呈现创新参与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多元化主体诸如政府、高校、农业科研机构、推广机构、中介组织、农户以及涉农企业等众多创新主体各自承担着特有的创新功能,并相互产生合力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和成效。1、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信息资源作为基础,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有利于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以及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议以省农科院、农林大学、省林科院等省级科研机构为依托,构建具备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中介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产业导向”为平台的工作导向及原则,重点突破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2、建设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推手。实践中,福建省可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同时通过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项目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造就一批精干的、在科学前沿勇攀高峰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努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普通中专、农民中专、中央农广校和高等农职校资源以及县、乡科技人员,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培养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推广服务型人才和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技术人才;以企业为主体,依托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尤其是高等农林院校,培养和打造一批精研发、懂市场、懂生产的企业科研人才。
(三)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王安国等(2003)认为,农业科技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每年用于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总支出。吴文元等(2006)认为,应该对农业科研投入机制进行创新,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对农业科研进行投资。在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产出高效的前提下,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明确以政府引导全社会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方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农企农户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以保障可持续的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1、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福建省各级科技、农业等涉农部门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福建省现有的各项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倾斜,加强衔接,形成合力。2、探索完善符合农业科技特点和规律的支持机制。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加大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更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中试熟化的投入,建议对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建设、“菜篮子”工程等重大农业建设项目经费,提取5%~8%用于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科技难题和相应的技术进步与开发工作,使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都得到有效支持。3、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贷款扶持。协调好各类性质的银行机构的职能,改革完善农村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信用合作金融的业务种类,合理分工。同时,通过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鼓励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贷款幅度。4、建立及完善创新型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机制。企业是农村科技创新主体与成果应用重要载体,政府可以适当的增加由企业承担科研项目的形式来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如委托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鼓励农业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申报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等;同时在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的同时对涉农企业给予较大幅度的优惠额度。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不仅能促进政府引导农业企业对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意义是使科研成果更符合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在全省范围加快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研究中心或内部科研机构,增加企业在科技创新的投入,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
关键词:农业科技 推广体系 现状 基本措施
一、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
1.美国
位于北美洲的美国是世界各国中农业现代化的最高水平代表之一,经过长期的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美国最有竞争力的产业之一。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强调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是提高农业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的源动力。经过长期的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美国最有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开始了步入农业现代化的进程。[1]
通过了许许多多的农业发展和支持政策,包括补贴政策、农业保险、农业教育科研投入政策、农业科技推广政策、法律法规建设等。这种农业科技体制对生产力的迅速进步以及农业科技进步,乃至当地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2.日本
日本的土地资源贫乏,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2%左右。因此,日本十分重视本土农业科技的推广,尤为重视的是农业科技在农业中发挥的巨大的的作用。日本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视表现在诸多方面,而最主要的三个方面即是农业科技教育、农业科研体系和农业科技体系推广。一是农业科技教育体系。作为实现农业科技教育现代化的主体,日本十分重视培养多种形式的实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和营农劳动者。二是农业科研体系。日本对农业科研也相当的重视,农业科研工作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三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日本除了重视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业科研体系的建立,也十分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业科研成果出现之后要推广到农民手中,才能得到实践和运用。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从法律、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
3.法国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农业科技在法国迅速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国政府高度认识到了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性。早在1960年8月2日公布的《农业指导法案》中就提出:“依靠发展和普及技术进步成果提高农业生产率”。目前,法国已建成了完整的农业科研体系和健全的推广体系,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业和食品出口国。法国农业科技进步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法国建立了以国家农业研究院(INRA)为主体的公、私立科研机构,并不断注重农业科技研究投入的增强和科研效益的提升。二是自1959年颁布了《农业推广》,法国政府先后设立“全国农业进步基金”、“全国农业推广和进步理事会”等机构,形成由各级政府、农业行业组织和工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普及网络。三为了促进农业科技的有效转化,法国政府积极推进“农民高学历”计划,规定只有具有高中二年以上学历“农业教师证书”持有者,或通过农业职业技术会考的学生,才有资格独立经营农场。
4.国内相关情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及其推广已成为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力量。我国从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出现了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推广理论与方法研究。我国的产学研结合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并逐渐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指导思想。目前农业科技进步与文化、哲学相结合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有物质科技的,政治制度的,劳动力素质的,自然生态的,社会心理的,其视角多注重的是某一方面。
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本形态
1.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础功效
不同于一些西方国家,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被用来处理调合国家与基本农业从业者之间的宏观利益与微观利益的关系,更是用来处理农业上方方面面的的近期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为那些散户及无组织的的农技从业者提供低偿甚至无偿的基础业务服务。这种吐光体系的终极目标就是我国基本传统农业科技进步以及基本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保证我国长久的农业安全和当前社会的持久稳定。由此可知,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仅仅是科技进步成果在新型农业上的应用,还应当是以服务于广大农业从事着,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
2.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特征及其模式
纵览世界各地各国的传统及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基本都离不开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模式,在我国,国家建立了为数众多的政府农业科技推广机构,通过行政机关的推动,辅之以教育及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在民间,各种推广服务机构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近年来,大量的商业化开发推广机构也开始加入了这个行列。[2]
目前已由国家授权科技部在我国国内全面推广的,浙江衢州市于九八年年底针对广大农业从业者对新兴科学技术及信息应用等多方面的需求而率先推行的“110”模式(即110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其主要功效是依托市、乡、村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110服务中心,形成省、市县(区)、乡镇三级,纵向连通、横向协调的农技服务网络。经由互联网电子讯号传播、基础通信视讯、服务到家等多样化的方式,为当地特有农业生产工作提供多种多样的有效科技指导和完善的业务服务。
1997年,国家首次在多地开始建设国家级高效农业示范园。这些新兴的示范园以我国高科技为主要动力,依照我国现行市场情况为指导,以政府宏观指导、企业负责运作、中介全力参与、增大农民收益为原则,通过符合当地经济交通运输等情况的各种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在我国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集中的沿海及大城市纷纷建立。这些示范园集中投入开发我国的一些高新技术成果,通过反复的实验及研究,使我国的这些仅仅存在于理论上的研究成果通通转化为了可以在实际中使用的农业科学技术,使当地农业与我国的市场成功对接。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企业、农民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一世纪初期,一种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出现了。我国黑龙江省农科院优势整合了农技科研所、各类农业院校、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推广型企业以及广大农户的作用,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并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配合支持下实施了农业基础技术培训、农科示范园、农科专家大院和农科信息这四个耗资巨大的工程。这就是科研院所与县推广中心联合推广——黑龙江农科院院县共建模式。
1978年,河北省科委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做出了开发治理太行山区的决定,设立了“河北省太行山区综合开发研究”课题。河北农业大学怀着对老区人名的深厚感情,制定了“治山先治穷,治穷先治愚,治愚先育人,育人先育带头人”的方针。国家科委对这一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总结试区经验的基础上,1981年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山区科技攻关项目,这一新路子被国家科委誉为“太行山道路”。[3]
3.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发展思路
通过阅读大量国外有关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文献资料并且借鉴国内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再结合我国现有的国情与未来发展的特殊需求,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在当前的国情和特殊的经济背景下,我国应选择以政府投资、宏观调控为主体,以具有各地特色的项目带动为基本手段,以已经成功或者初见成效的示范企业为旗帜,以当前国内蓬勃发展的农业科技市场为枢纽,以当地科研院所为依托的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道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发展可以考虑到以下这些方面。[4]
第一,加强政府等职权部门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过程中的引领作用。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广、各类农业技术协会、各种盈利性商企业组织是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的三种主要形式。三种形式分工不同、力度不一。但是政府在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第二,保证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的关键是推广从业人员的基本保障和工作积极性。 第三,加快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示范基地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带动大范围的发展以及通过实践提供成熟可用的模式经验和技术,这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措施。 第四,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也需要分清主次、重点。如何能从每年出现的浩如烟海的各种新兴科技成果中挑选出对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更为有利的部分,已经成为了近年来的新课题。[5]
三、加快我国特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的基本手段
1.完善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要想打破我国现行的农科管理体制去建立新型的健全的创新体制,就必须要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创新运行机制。产学研的结合要求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等方面高效互动,群体攻关,分工协作,把工作指向一个共同目标。
(1)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创新运行机制,是促进农业科技高速发展的的最佳途径,也是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柱。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首先是要通过加紧培养农业科技的带头人和旗帜性人物,培养农村基础市场的龙头企业和个体,逐步建立起以个人及私人企业为基础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另一方面,发挥现有各大高校和农业科研部门的发动机作用,构建以各大高校和农业科研部门作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在构建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和农科创新平台的过程中,要将各大专院校以及科研部门的优势地位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大对他们的扶植力度。
(2)制定鼓励科技人员和相关部门的配套政策,鼓励各部门和各农村企业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协作。支持企业与各大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互惠的关系,鼓励各种科研机构和学校的研究设施向社会开放。建立相关针对农业科技的承包、推广以及效益评价等评估机制,科研单位要对项目组进行动态管理,要大力推行科技成果的保护和奖励。
(3)进一步建设好农副产品成果的转化平台。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就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平台,从目前来看,在当前的中国,推广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各种形式的农业推广部门,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已经明显满足不了当代农业以及广大农业从业者的需求,在目前的农村建设中,要结合现代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基层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的推动与改革,以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机构为主导,建立以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的农产品成果转化平台,尝试在农村建立各种相关的农业技术协会,对农产品成果的转化进行指导、跟踪,探索培养出适合农村科技服务的中介机构和组织,由此来完善农产品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体系。
2.对高素质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
我国想要培养素质极高的科技创新人才,就一定要对于骨干技术力量要有针对性的展开培训,同时要将素质培养与技术引进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以此促进科技人员的专职化和素质的最优化;同时也可采用集中培训、引进师资力量、借鉴好的做法等形式,对团队成员进行科技素质的全方位锻炼,以全面提高科技素质,提高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具体措施有以下两点,第一,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重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于创新团队所承担的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产业化项目要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以造就出一批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科技带头人。对于科研人员的岗位聘用,要实行公开招聘的制度,按照公开、公正的原则,竞争上岗,同时要对现有的岗位职责进行改革,允许各个科研单位内部自行按照业绩和岗位职责,自主制定分配原则,完善各种农业科研机构的创新体制。第二,大力挖掘农村人才,进行分级和分层培养,为农民专家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6]
四、总结
农业科技推广是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是加快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我国国民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应看到,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国际国内形势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农业生产效率偏低,农产品市场竞争不高;农村耕地资源减少,污染和水土流失严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种粮积极性还不高。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出路就是要加快建设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加快建设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步伐,必须要围绕我国当代农业发展的目标,紧跟农业发达国家现有的农业科技发展的脚步,要明确科技推广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明确创新思路,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的投入和管理,为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Derek Byerlee. 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Systems: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Key Challenges [M].The interim Science Council of the CGIAR, 2000.
[2]宜宾科技[J].2009(3):9—13.
[3]李新彦,江山.教育创新拓宽“太行山道路”[N].人民日报,2002-10-15:1-4.
[4]海城市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发展思路.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农林学类论文[DB/OL]http://.2012-07-03(3).
[5]刘春芳,王济民,梁辛.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09(10):27—29.
[6]郑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0):136—137.
作者简介:
汪龙(1989-),男,合肥工业大学学院硕士在读,科技哲学专业,研究方向: 高新产业与政策;
海安县位于江苏省东部的苏中地区,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处,东临黄海,南望长江,占地1108km2,拥有82万亩耕地,93.68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58.8万人,先后建成全国优质稻米、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连续三年稻麦亩产超吨粮,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拥有全国最大的优质桑蚕茧生产基地,全年发种量、产茧量和综合效益等指标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有着“茧丝绸之乡”的美誉;全县大力推广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畜牧生产转型升级加快,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超过50%;特种水产养殖独具特色,河豚养殖总规模和紫菜育苗面积为亚洲最大。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农业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在海安的具体体现,进一步说明了农业科技创新是提升现代农业级次的催化剂,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现结合我县实际,谈一谈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的思考。
一、创新推广体系,完善服务网络
没有一支稳得住、拉得出、打得响的农技推广队伍,开展科技创新也就是一句空话。全面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
首先,要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要借助于机构改革的契机,整合优秀技术力量,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以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为中心,拓宽农技推广的内容,探索创新农技服务的体制机制,构建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以“县为龙头、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三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通过建立竞争上岗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知识更新制度等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体系的公益性连锁推广服务能力,确保农业科技创新的顺畅开展。
其次,在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的同时,要大力培育多渠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形成公益与经营相融合的格局。
二、创新人员培养,出台鼓励政策。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要出台一系列地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力度,从各方面给予优秀人才方便照顾,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
1.要加强进修培训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的农技人员是一专多能、复合型的,过去所学专业太窄且不能适应现代需求,加之机构改革,要求农技推广队伍必须精干高效,因此要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综合措施,对农技人员培训,使他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技推广工作中的应用,提升业务技术水平。
2.要扩大课题申报
虽然目前有一些高层次人才培养课题,如省“333工程”、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但名额较少,资助金额也较低,满足不了县、镇两级农技人员的需求。因此,需要加大投入资助金额,扩大人才选拔范围,更好地满足创新人才培养需要。
3.要科学职称评聘
由于岗位职数的限制,农业职称聘用指标控制得比较紧,相当一部分基层一线的同志,由于未能及时获得评选聘任聘用,既影响了实际收入,又影响了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可以研究出台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长效管理的办法,向创新人员倾斜,对于获得创新成果的人员,可不受指标限制,以此作为人才和队伍建设激发活力的一个新抓手。
三、创新推广模式,拓宽服务领域
建立科学合理多元化的创新和推广模式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多年来,海安县重点围绕五个方面创新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1.提高主阵地服务能力
县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通过开展县乡村连锁联动,定职能、定责任、绩效考核,促进了公益职能的履行和技术服务的到位。
2.实施阶梯式推广模式
借助于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科技入户项目的实施,创建“专家—指导员—农户”的推广模式,组建各产业专家组,聘请首席专家,面向全县农技推广人员,遴选技术指导员,按照“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以此辐射带动广大农户,从而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有效地促进了农技成果的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普及。
3.开展专业化队伍建设
在植保、测土配方施肥、水稻育秧插秧等涉农服务上开拓创新,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展专业化服务,实行技术推广、农资供应、物化服务“三连锁”,既满足农业创新技术推广的需求,又减轻农民群众的劳动强度和难度。
4.强化实用性农民培训
树立以人为本的农技推广理念,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工程。围绕农时农事关键技术,对农民开展培训,提高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率、到位率,促进各产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通过职业农民培训以及创业经营技能的培训,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
5.创新多形式服务手段
开通 “12316”为农服务热线,农民群众生产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可直接来电向专家咨询,必要时专家上门指导;设立 “海安县农业信息网”和“中国禽蛋网”两大网站,定期农业科技信息,方便农民学习使用;编印农业科技宣传挂历进行发放,内容包括每月关键农事、技术要点以及专家名单、联系电话等,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促进农技推广到位。
四、创新平台搭建,加强对接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