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范文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34-01

学习方式的革新是新课改的基本特征,课堂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前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最好的训练。现结合小学六年制数学第六册“圆柱的表面积”一课,作如下探讨。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经历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渗透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合作探究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底面的周长。

教具准备:自制圆柱、易拉罐、小剪刀、直尺。

教学过程:教学预设。课件出示:(一则公益广告)一个易拉罐,在车厢内被踢来踢去,最后被一个人拾起来了。画外音:球进了,公德比赛今天起正式开赛。引出制作一个易拉罐需要多少平方厘米铝板的问题,并告诉学生这节课师生一起来解决这一问题。第一,发现问题。同学们请拿出你制作的圆柱体,在制作圆柱时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第二,提出问题。我们研究“圆柱的表面积”具体要解决哪些有关问题呢?通过学生回答,归纳出以下问题: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的什么有关?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第三,探究问题。接下来我们逐个解决这些问题。问题一: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让学生复习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再观察圆柱回答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大家发表见解,相互补充。问题二: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受表面积;再思考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回答质疑,相互补充。问题三: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的什么有关?一是联想猜测:圆柱表面积与什么有关?二是出示两个高矮不同、底面积相同的圆柱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与圆柱的高有关。(幻灯片出示)三是出示两个高矮相同、底面积不同的圆柱进行观察,引导发现与底面半径有关。(幻灯片出示)问题四: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探究计算方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自己制作的圆柱展开,观察圆柱的表面积由几个面组成?师同时操作,并将圆柱的表面积展开图贴在黑板上加以说明。把自己制作的圆柱量一量,小组想办法算出它的表面积。汇报交流,共同总结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板书)。第四,解决问题。想试一试自己的研究结果吗?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的研究结果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出示例1,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独立解答,汇报板演,相互补充。出示例2,(特殊表面积的计算)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后独立解答,汇报补充。教师重点引导“进一法”的使用。第五,拓展问题。(1)判断对错。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两个圆柱侧面积相等,它们的底面周长一定相等。( )表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柱侧面积也一定相等。( )一根圆柱形木料半径是2厘米,把它平均截成2段后,表面积可增加12.56平方厘米。( )(2)做2节长2米,直径1分米的圆形通风管,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

二、教后反思

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无论是课堂活动设计还是练习设计都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为前提。教师的教学预设,尤其是问题设计必须要让学生的思维有层次感,即要能抓住教学的核心问题,一线串珠。这样既可以避免问题的繁多与无序,不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又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本节课学生在发现并提出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的问题层层递进,既富有逻辑性又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还凸显了问题的核心所在。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的什么有关?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过程中,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加深了对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三、结束语

学习方式的革新是新课改的基本特征,课堂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学生的发展而言,随着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发挥,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学习的深入,学习效果会更显著,探究能力会更强。

参考文献:

第2篇

引导探究,正本清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 孩子在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时,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针对学生由于对某些数学概念、法则、等方面理解不够深刻和透彻,而表现在解题上的失误现象,可以有的放矢地选编一些具有迷惑性的题目,在易错的环节上设置“陷阱”,先充分展示学生解题中的典型错误, 然后引导学生辨析错因, 以正本清源。

二、引导探究,自我纠正

学生在用均值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时, 易犯错误是: 只注意积或和为常量, 而忽略了相等的条件必须具备. 面对这样的错误不要过早点明, 而是在暴露学生思维失误的过程中, 启发学生自我发现,自我纠正。

四、引导探究,培养观察的敏捷性

数学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各个不同分支、不同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引导学生在课本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新问题,思考解题思路,从而达到登高望远的目的,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敏捷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错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使其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新的教育理念所提倡的:由关心教师的“教”转向也关注学生的“学”,从“双基”与“三力”观点的形成、发展到更宽广的能力观和素质观,从听课、阅读、演题,到提倡实验、讨论、探索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宋乃主编.数学教育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芳.《导数问题中的错例剖析》.数学通报

第3篇

探究能力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使用扩散、探寻、发现的思维方式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去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并转化为一种新的数学学习能力。其本质强调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抽象、推理等的一系列方式去解决数学问题,并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来获得知识。应用能力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数学后,能发挥其所学,能够学以致用把数学应用于生活之中。其本质是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形成会用数学的意识。

2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以使探求验证

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学会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使学生能在探究中体验数学,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受教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为: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行探求,讨论——对数学问题验证,得出结论。

2.1创造数学问题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建,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所以教师在设定探究性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问题的情境要能帮助学生引起疑问。第二,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够因此彼此之间的类比迁移与纵横延伸。学生在对原有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注意探究问题的设计能够与将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在对原有知识进行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2让学生进行自我探求,并深入讨论

教师在学生的整个探求过程中不需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指导,这很容易让学生养成惰性和依赖性,不利于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其次,教师在学生进行自行探求的过程中,要能够给学生自我探求的机会。教师在学生自我探求以前,要注意将现有的知识进行一下铺垫,让学生在现有知识上去探求新的知识,这更能让学生在探求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更能够以足够的信心让学生参加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2.3总结问题并进行验证,从而得出结论

在经过上面的自行探讨之后,需要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验证,进而得出确切的数学结论。教师将班级的同学分成不同的探究小组,在每一小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做到数学思维的条理要清楚,说明运算的详细过程。当然学生当中难免会出现不善言语表达的学生,教师尤其要鼓励这些学生敢于发言,并且要将语言表达方面的一些技巧传授给学生,逐步让他们学会有条理的来表述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逐渐将生活的语言引导数学的语言当中去。

3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使学以致用

事实上,初中数学应用教学现状令人担忧。一方面一些教师的知识面还比较狭窄,对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不多,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难以很好地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淡薄,应用能力低下,往往不是主动地去应用数学,而是为了考试被动地利用数学。依然存在着学生只会用数学知识解题,而不会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现象。因此,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的需要,更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

3.1引入概念教学,挖掘数学现实背景

数学概念都是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大多数有着学生熟悉的实际背景。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得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他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兴趣[3]。如在进行概率教学时,学生不懂概率的具体形成过程,可设置问题:“全班有56个学生,有没有同学生日在同一天?”使抽像知识变的亲切易懂,学生会有“原来如此”的感觉。因为这些例子是学生在现实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新知识也就很容易建立在他们已有知识基础上,从而使学生主动性充分发挥。

3.2丰富现实情景,实现数学实用价值

数学学以致用的过程,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成为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如“垂直线段最短”性质学完了,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跳远,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等分圆周学完了,让学生制作五角星图案;统计学完了,让学生估算学习成绩波动情况等等。这样做,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经常让学生去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这也是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3注重小组合作,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小组合作的教学法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小组合作能培养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进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如以小组合作讨论现实中的销售“买五送一”,是不是眼中的“八折”。同学们结果小组讨论计算,一个200元的商品6个卖1000元,买的人等于赚到200元,但是对卖方来说,不过是商品单价打了折扣罢了,也就是一个卖167元(1000/6=167)。200元的商品以167元卖出,大约是打八三折,根本不是八折。在这样的实际问题应用中,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应用意识大大提高,同时还增长了商场学见识。

3.4开展数学竞赛,培养应用型数学人才

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实质是由“知识型人才”向“知能型人才”过渡的教育策略。定期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好形式。竞赛的内容可以制作教具、模型、实地测量、讲解实物、计算实际问题、画画(与比例、平行、垂直、对称轴、几何图形等数学知识有关的)等。数学知识应用竞赛与书面形式的竞赛相比,由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操作性强、应用知识灵活,可以吸引很多学生来参加,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