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学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引言
现代社会对一线技术工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因此传统中职语文教学中“轻能力、重知识”的倾向已经无法满足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由于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缺乏能力培养和低效性等一系列问题,必须要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二、中职语文能力本位概述
通过市场调查,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强力培养中职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和职业语文能力。
所谓的基础语文能力主要指的是听、说、读、写能力。在语文听说能力方面,要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花大力气培养,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学生的自我推销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的培养。在阅读能力方面,要不断强化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形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和合理运用语文的能力。在写作方面,要对学生包括应用文写作在内的写作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所谓的职业语文能力主要指的是与学生就业需要和专业学习等具有密切关系的语文能力。职业语文能力对语文的应用性要加以强调。其中,不同的专业在内容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要严格以专业和职业的需要为依据进行一系列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中职学生的从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职场适应能力得以有效增强。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语文模块化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的8个语文教学模块,见表1。
(一)中职语文基础阅读模块的教学方法
1.精读模块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选择各类文体的典范性文章开展教学。这些文章要语言优美和文化内涵深厚,比如莫泊桑的《项链》、老舍的《我的母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要对学生的阅读精心指导,帮助其进行深入分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典范文章的过程中要能够激发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以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
2.文学欣赏模块
教师要对学生多加帮助和指导,使其广泛地阅读报纸杂志以及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好文章,从而能够对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增广见闻、开阔视野等作用,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中职语文的基础写作模块的教学方法
基础写作模块主要是对中职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的培养。该模块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知识,强化学生一般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的能力。随后以此为基础对学生的观察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强化培养,使学生学会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情感转化成语言文字的写作能力。
(三)中职语文的基础口语训练模块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的基础口语训练模块主要包括两项训练,也就是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和普通话训练。在该模块中要让学生训练出一口流利、规范和标准的普通话,学会在口语交际中使用普通话。将来中职学生就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在与人交往时具有自然大方的仪态,文明得体的用语,有内容、有条理、有逻辑性、思维清晰的语言表达。
(四)中职语文的基础工具模块教学方法
1.书写训练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规范、正确、工整的文字书写习惯加强培养。在书写训练中,首先要让学生正确地书写,尽可能地写出清楚、端正、美观的字体,同时还要对书写格式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加以训练。
2.学习工具使用训练
现阶段很多学生的自学能力都较差。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需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词典和字典等工具书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资料搜集,并且学会如何利用书店、阅览室和图书馆等各种各样的资源自主学习。
(五)中职语文专业性阅读模块教学方法
所谓的专业性阅读模块,主要是指以基础阅读模块面向专业的拓展阅读。在专业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不同专业特点为根据,使学生通过大量的与专业相关的材料开展阅读。这样除了能够使学生学习到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比如,可以选择一些成功的广告案例中的广告词作为学习材料。广告专业的学生通过这些广告词可以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还可以培养广告语言设计能力;可以选择优秀的导游词作为导游专业学生的阅读内容,使导游专业的学生能够将本专业的知识更好地掌握。
(六)中职语文的应用文写作模块教学方法
让学生掌握专业应用文和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技巧。常用应用文主要包括广告、通知、协议、合同、启事、教学计划、总结、自我介绍、求职信等。对于专业应用文,要以不同专业为依据确定专业应用文的课程内容。比如针对幼教专业的学生应开展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计划和教案等各种专业应用文的教学。利用应用文模块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在工作以后解决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七)中职语文的口语交际训练模块教学方法
在口语交际训练模块中主要是对口语交际中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明态度等加强培养。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使学生掌握较强的应对、倾听和表达能力。以不同的专业为依据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比如辩论、演讲、洽谈、采访、导游、推销等。
(八)中职语文的实践活动模块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的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生动性、活动性、直观性、情境性等一系列的特点,因此其能够使学生的语文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所以如何构建实践活动模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以学生的专业为依据,合理地选择实践活动模块的内容。比如可以开展影视评论、歌曲评论、课本剧、演讲、手抄报评比、主题报告、诗文朗诵等各项活动,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推销、采访、招聘会、社会调查等校外活动。通过该模块的训练,能够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强化培养,这样学生在走向岗位之后就能够具有较强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结语
以“宽基础、活模块”的要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模块化教学,能够与学生职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职业生涯需要和专业学习需要相适应,并且还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社会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梅加艳.改变现状 教好中职语文[J].成功(教育),2012(01).
[2]万芹兰,潘立宇.中职语文教学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刍议[J].职教通讯,2012(15).
一、态势语言帮助教学,点燃英语课堂
态势语言又被叫做体态语言或者肢体语言,是指在英语课堂上,不仅要用有声语言来讲解知识,还要利用自己的表情、目光、姿态以及动作,来让知识变得更加有趣、生动,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过于单调,学生很容易走神,也易使他们对这种语言产生抵制心理。在传统课堂上我们可以加入说、唱、玩、看等多项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记住单词、句型等。例如,在学习jump(跳)、run(跑)swim(游泳)等单词时,就可以组织学生来用动作表述,并可以根据反应快慢来了解学生掌握单词的程度。也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编写对话,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
在组织课堂游戏时,教师要把握好学习方向,游戏除了要调动课堂气氛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在课堂上多使用英语与学生对话,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营造语言环境,锻炼听力,也能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尊敬、崇拜之情,从而激发自己努力上进。
二、巧妙引入英语语法,不强硬灌输
对于小学生而言,英语语法是比较难的,这也致使一些教师不敢在课堂上讲语法,害怕学生太小,难以接受语法知识,失去学习热情。但是若不讲解,也怕学生说出的英语错误太多,阻碍以后英语的学习。此时就要求教师要巧妙地将语法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显然,学生是在被动的接受,但如果将主动权交给他们,让他们慢慢总结经验,发现规律,从而总结与归纳出语言规则,这将更有利于他们掌握与学习。例如,为什么有的语句中用的是he,而有的地方则用的是him。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书中尽量多的找出这两种不同使用方法的句子,从而总结出一般动词前用主格,动词后用宾格,而he是主格,him是宾格。
除此之外,讲解语法时不应该贪多。有些教师为了保证学生语言的准确性,会将很多语法都传授给学生,这也许会适得其反,致使学生“不敢说,怕说错”,渐渐丧失学习兴趣。所以,当课本中出现某种语法时,教师要归纳讲解,不要过分延伸,使问题复杂化。
三、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实现语言真用途
除了要记忆单词,掌握语法,还要会听、会说、会读、会写。首先是听,学习英语便是从这里起步的。学会了听,才能会说,学生要听清楚教师每次的示范发音,然后再模仿。我们缺乏英语的语言环境,这需要教师代为营造和训练,平时要多和学生用英语交流,多给他们听录音,锻炼他们集中注意力,理解录音内容。其次是“说”,学习语言是为了能够与他人顺利沟通交流,学习英语,便要敢说。小学生心理障碍较少,这正是锻炼说英语的好时机。教师可以优化教学方法,给学生锻炼说英语的机会,例如,组织学生竞赛,创立英语交流时间。在课堂上,可以请一位同学用英语描绘一件事情,然后请另一个同学依照他所叙述的事情提问,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听力,也锻炼了他“说”的能力。当他们说错时,不要生硬地指出,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要等到学生把要说的都讲出来,然后教师再指出其中不对的地方。因为学生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所以对于那些“羞于开口”的学生,教师要特别关注,给予鼓励。再次是读,启蒙教育至关重要,也许会影响人的一生,在英语读音方面也是一样,有的学生会铭记终身,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准确的读音。在领读过程中,可以配以手势,如升调、重音,这样能够让学生加深印象。最后是写,有时一些常用的单词学生会记住它的读法,但是并不能准确的拼写出来,这在考试中就会吃亏。记单词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单词的音标,也可以将单词归类,统一记,也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法。教师应该指导每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实践、感悟,从而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要注意书写正确的大小写字母、标点符号等。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教学方式;学法指导;学习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高中学生应该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主的学习方式。但近几年在对高三学生学习英语情况的调查时发现:在回答为什么对英语不感兴趣时,大多数选择了“不知怎么学”;在学习方法上进行对比时,又发现优等生都学得主动、灵活、好问,善于发现、分析问题,能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学习计划,安排学习,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差生则相反,半数以上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的知识,死记硬背。作为英语教师,不单单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学习英语的方法,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一、树立正确的语言意识,遵循语言学习规律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人类思维依赖语言这个工具,而语言又是思维过程和结果的体现,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规律必然要在语言中反映出来,而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思维方式和习惯。语言在交流中才有生命,人们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才真正学会使用语言。因此,任何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到学习主体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必须把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来教给学生,因为只有在实际过程中,学习者才能真正理解学习语言的目的,才能真正学会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因为只有通过对语言形式及其组合规律的分析,学生才有可能更经济、有效地学会该种语言。
目前,很多英语课堂上英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练得太少,对能力的培养没落实到实处,把外语学习看成是一种“知识”获取,而不是一种“技能”的培养。事实证明,这样的课堂环境是十分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确实,在我国通过自然的交往而习得英语的机会很少,课堂教学便成了向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使用目的语言的场所和机会,让学生“沉浸”于使用目的语言的环境当中,尽可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信息和沟通上,而不是使用的语言形式上。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只要不影响正常交流的顺利进行,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改变传统教法,以促学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需求、爱好、兴趣等。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在发挥指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
从本质上说,正常的学生不存在聪明和愚蠢之分,只是由于学习方法有好有坏,学习成绩才有高有低。因此,学习方法是影响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不但应该研究教法,而且也应该研究学法,使教与学相互默契、相得益彰。教师在改进、完善教法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各自的学习方法。对于后进生来说,首先要着重解决的是学习方法问题,然后才是如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问题。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吕叔湘先生也指出:“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受用一辈子。”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在于做好学生学习的向导,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懂得如何去学。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使笔者明白;课堂上教师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外语课才能恢复它实践课的本来面目。外语是自己学会的、练会的。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学习习惯,掌握合理的方法,就能学得主动、积极,学有所获,教师也就教得轻松、愉快。
三、素质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一刀切”,而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充分培养个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天赋各有不同,学习方法、目的和动机也不一样,因此,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热情,是培养他们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教师对学生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给予具体帮助。课堂上,表扬学习进步的学生,同时更要关心并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尽量做到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进步。
其次,教师还应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趣味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阶段来培养,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歌曲、游戏、表演等产生表层兴趣。
高中学生则不然,因为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表层的认知兴趣,而是渴望更高层次的智力兴趣,渴望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来获取知识,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为此,教师应设计一些交流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如辩论、采访等。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重“灌”不重“趣”的强制性,寓教于乐,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避免出现重“知”不重“思”的浅层性,让学生从“学答”到“学问”,然后逐渐过渡到自主学习。
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法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的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法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的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学习活动对他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高中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主要是指学习语言知识和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这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独立学习词汇的能力。能够运用拼读规则,利用音标和构词法来拼读和记忆单词,并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特别要注意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最好让学生选择一本英汉双解词典做自己的良师益友。经常使用词典,会越用越熟练,查找迅速,而且可以学会根据上下文找到恰当的释义。
2.学习语法的能力。学习语法是为了正确地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不是为语法而学语法,不必细抠语法,钻牛角尖儿,要善于通过语篇和实践发现语法结构。
3.读英语。读是吸收语言和信息的最重要手段。、学生要善于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读物。每本书的篇幅不必太长,可以迅速读完,使自己经常有成就感。精、泛读结合,扫读与寻读有机结合,用眼不用口,动脑思索,猜测词义。读到一本好书可以废寝忘食,好似“入了境”。这时脑中的英语仿佛多了,也活了,“语感”也产生了。
4.听英语。可以利用一切条件听英美人士的录音,听广播、看电视英语节目。所选的听力材料不必过难,听时要弄清目的,克服心理障碍,情绪放松。精力集中,不要求字字句句都听懂,而是善于捕捉主要的信息,抓住大意即可。
高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表现在以上几个方面。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力很大,教师要加以引导,不可包办代替,影响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要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分析自己的优点和弱点,制订学习目标,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剧增,而在中学阶段,只能选取最基础、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其他更多的知识,包括源源不断的新知识,只能靠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或者终生学习。学会学习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旦养成可以说终生受用。只有学会学习,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才是不可估量的财富! 21世纪的文盲,不再单纯是指没文化、没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知识、技能的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Changing Teaching Method & Strengthening Guidance on Learning Methods & Cultivating Learning Ability
YONG Xuelian
【关键词】学前教育 职业情感 职业知识 职业技能
职业能力是幼儿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也是其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以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为前提,以学生对工作环境的熟悉为基础,以教学实践为根本路径。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单一教学技能的训练,还包括教学情感的培育;不仅包括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教学场景的把握;不仅要求书面考试的成绩,更要求教学实践的检验。
1.职业情感培养
相关研究表明,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来自教师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精神。培育职业情感、加强职业认同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前提。职业情感的培养受制于多个影响因素,一是职业本身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与学生的个性相关,比如有的学生就喜欢和孩子在一起玩耍,而有的学生觉得和孩子在一起不舒服。这是一种本源性的影响因素,对学生在学校能否踏实地学习本专业知识,走上岗位后能否主动追求教学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二是行业地位。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行业声望和行业报酬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从业选择。幼儿教师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被认为是“看孩子”的工作,没有科学性和专业性可言,而且长期以来,幼儿教师的工资报酬偏低,这些不利的外部因素也阻挡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这一行业的认同与选择。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学校首先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安排轻松愉快的“交朋友活动”,帮助学生尽早熟悉学前教育职业环境,体验职业情感,领略职业精神。所谓“交朋友”活动就是让学生与校内实训中心的学院附属幼儿园小朋友结对子开展活动,每周有一个半天的固定时段,学生与结对子的小朋友在幼儿园、学院或附近社区开展各种活动,从最初的自由交谈、讲故事到协助基地园教师开展各种大型游戏活动和户外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孩子的爱心,进而提升其对本专业的认可度,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应充分利用当前社会形势转变和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高度重视的机会,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宣讲会。总之,情感的激发和专业的认同是促进学生职业情感发展的基础,做好这两项工作,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职业知识学习
见习活动虽然不是直接尝试各种学前教育工作,但是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和熟悉学前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对学前教育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热爱和对其专业理论的理解,同时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评价、反思等教育技能,为其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的教育经验。
学生的见习活动需要学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应由双方教师共同设计与理论教学同步的实训项目,并努力涉及儿童行为表现、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观察、记录与评价等方方面面。在每次学生下园后,还应以教育现场观察与研讨、案例讨论、观察报告、调查报告、教育笔记等形式收取反馈信息,教师及时指导、帮助和小结,并将学生下园见习作业的成绩作为专业课程成绩总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提高学生见习的实效性。模拟仿真教学作为一种具有实践性、动态性、交互性、协作性的教学方法,宜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各个年级的专业学习过程,由双师型教师指导进行,一般应采用小组教学形式,既有模拟仿真教学活动,又有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案例分析和现场点评。应用模拟仿真教学,能有效拓宽理论教学的视野, 缩短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培养未来教师的应用技能,使学生克服面对教育现场、实施教育活动时的紧张、慌乱心理,帮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角色。
3.职业技能实践
要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按培养方案所确定的最终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目标,仅有职业情感培养和职业知识的学习显然还不够。当前,普通职业教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个应用性的学科,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是学生接受专业教育后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实训与顶岗实习。
3.1 小组项目式实训。
这种模式主要通过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来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它以项目小组为实训的基本单位,针对专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或实际工作中的典型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
整个过程在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下,由项目小组学生协作完成。该模式立足于幼儿园实地操作,具有研究性、真实性、针对性、灵活性、规范性和全面性的特点。首先,小组项目式实训采用的是小组工作坊的形式,基本上是三个人一组,学生的组合尽量考虑特长优势互补和能力的强弱搭配,形成学生水平的阶梯式分布,即能对学生实训起到一个自然的激励和互助作用,又能有效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其次,小组项目式实训面对的是真实的职业工作情境和典型的工作任务。在实训项目实施前,每个学生要交出自己的计划或方案,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分析、选择最好的计划,其负责人作为小组项目主管,综合并领导实施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依据现实的职业情景进行富有教育智慧的反思调整与推进。
3.2 坚持多岗实习。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成为上岗即到位、多岗位速迁移、发展有潜力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学校应改变传统的学前教育实习,特别是顶岗实习中只安排幼儿园教师这一单一岗位的实习模式,而要求学生在全程化、阶梯式、零距离接轨的职业能力训练活动中,在做强幼儿园教师岗位实习的原则下,拓展保育员、育婴师、0~3 岁儿童早期教育以及学前教育各种培训机构的儿童美术、语言、舞蹈以及学前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实训。这种以幼儿园教育为主的学前教育专业群多岗位的实训活动,能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的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祁海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及培养.辽宁教育研究,2003, (11).
[2] 何立立,关金.沈阳市优秀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调查.辽宁教育研究,2003,(10).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之下,历史这门学科长期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 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够突出,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一个人物是英雄,很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是落实的很不够。有的同学在学习中过于重视对知识个体的孤立、机械性记忆和理解,就事论事,割裂了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对知识点之间关系的融合性理解与应用,窒息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的迁移问题,甚至有人提出“为迁移而学习”的口号。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要重视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是转换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类化。问题情境是问题的呈现方式。一个问题的呈现方式与构建的认知结构越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另外,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也非常重要。思维“定势”也称“心向”,是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心向,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所以,在应用以上所列方法时也不要僵化,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
二、改善高中历史学习中的阅读、做题与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的眼光去认识世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自我。当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并不断推广,教育对教师和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优化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是十分迫切的课题。
阅读历史教科书通常分三步走。第一步,学会浏览教材。第二步,精读。就是对各章节的具体内容逐句逐字地读,弄清楚段落大意、层次、重点、难点,并做好读书笔记。对某些或某个问题有疑问或有不同见解的作出标记,通过以同学、老师共同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三步,接受和整和信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对教材提供的信息(包括引用的史料),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要在接受信息时分析这些信息,用它们做为论据,以做到史论结合。
现在一般历史考试卷包含的题型:客观题(选择题)、主观题(阅读材料题、政史结合、史地结合、政史地结合题)。其中,包括对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考察,同时更注意了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讲述、训练各类历史题的一般解题能力,特别是分析比较能力(知识的横纵联系)、史论结合能力、系统条理能力、文字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历史思维能力是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科的内容丰富,古今中外,人物事件,年代地点,纵横交错,为此,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判断、推理,形成逻辑思维能力。此过程较复杂,要进行反复的训练,主要训练的练习有判断练习、推理练习、论证练习。同时,发散思维对学好历史也很重要,它的思维过程具有开放性、扩展性。这些不但可以让学生认清历史发展线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把古今中外纵横交错、复杂的事情联系起来考虑,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改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还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预习时要边读边记,把疑难问题注在书上或笔记本里,为上课做好准备,如发现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当前改革医学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一)改革医学教学方式是处理好医学类教育教学问题的要求。改革当下医学类教学方式,有利于正确地处理好医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纵观当前我国医学类专业存在的问题,专业项目设计不宽、素质教育较为薄弱、教学形式机械、内容陈旧且方式方法呆板等等现状为医学类教育所面对的重要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能够促进医学类教学方式为的改革,促进医学类教学方式能够强加该专业学生的素质的全面提升,能够推进医学教学形式变革,能够不断充实医学授课内容。
(二)提升医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各方面技能。根据笔者的调研,在所在学校随机抽取2013级50名学医学生,对他们上课的情况进行了解。其中有25名同学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知识不明白,不理解,10名同学甚至对教学知识没印象,出现“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其中只有15名同学对上课的学习把握状态良好,但也有欠缺。这就表明,医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所周知我国医学类授课长时间以来一直运用“注入式”授课形式,主要体现为由老师给学生注入信息与理论知识并不顾及学生能不能掌握与消化,倾向于机械记忆,带来该专业学生可以牢记诸多的专业知识,而不知道怎样应用在临床中,缺少开拓性思路。因此改革医学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医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医学类学生各方面技能。
(三)有利于适应社会现实对于该专业人才的需要。授课方式的改进应满足我国现代化创建对于人才的需要,即为探究与改进授课方式的起点和终点。所以,我们必须思考哪部分医学授课方式是陈腐并且是落后的,哪部分授课方式是不满足当前对于医学类人才品质的要求,挖掘授课方式和对于专业人才需求的内在矛盾,进而改进咱们在医学类授课方式课题上的守旧的教学理念,主动地依据当前的新需求来探究与更新医学授课方式。
二、培养医学生能力素质的几种授课方式
(一)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授课模式。自加拿大一大学提倡的PBL授课模式至今,PBL已经誉为当前西方医学类教育教学的代表模式之一,这几年我国医学类高校广泛开始引入这种模式。PBL的关键是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启迪式授课方式,强调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主体作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的功能则为由教转为导,以树立受教育者的学习技能与处理现实问题的水平作为重点。老师给予学生供给具有相应难度、能够涵盖学习目标、并具有实用性的病案;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出示问题,分析、总结问题,各组学员分工协作,各组研讨等等方式,造就处理问题能力,开拓高领域的思考能力、团体协作能力、获得评估消息的能力及其自我学习能力。
(二)案例式立体授课法。例案授课法为一类以案例作为根基的授课法,实质上为出示一类教育的两组情境,老师在当中出演着策划者与鼓励者的角色,激励学生主动参加研讨,在研讨中获取知识。此法具备强调建立学生思考问题与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的特征。这种立体式的授课方式为老师将课本里知识框架的构成与知识相互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性的全部内容,通过严密的设计加工为归纳清晰、内容完善、合理联系、多元组合的立体式框架知识机构。同时从总体上考虑到教学各环节的任何一种媒介和手段,均为教育思想、原理、方法、形式等等诸多元素的高度归纳与体现。例案式立体授课法结合了例案授课法和立体授课法的长处,把案例授课和立体授课进行融会贯通加以拓展,经过多媒体教学将其紧密联合起来,产生出新的授课法。准确地来讲,案例式立体授课法极大应用了人的智力技术、微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医学图形三维组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极大的应用视频、多媒体、电化、示范课网络等教学手段,认真设计课件、教案、直观呈现“仿真病人”与临床案例研讨材料。它完成了从单一化向立体化的变化,融诸多授课法于一体,起到了多视角、大数量与系统性的授课优势,因此被称为“CTTM(案例式立体授课法)”。
一、借助四边形章节内容的生动性,激发初中生探究的内在情感
四边形章节是初中数学平面几何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四边形章节内容的整体研析,可以发现,四边形章节包含了不规则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腰梯形、菱形、矩形等四边形知识。四边形章节的这些丰富的特性,为激发初中生探析的内在情感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在四边形章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四边形内容的生动性,抓住学生情感兴奋点和聚焦点,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初中生主动探析的欲望。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应用性,在引导初中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内容时,先向学生提出了“小明现在有12厘米、13厘米、13厘米的三根木棒,如果小明想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他现在需要再准备一根多长的木棒?”的问题,这样,初中生在感知现实问题案例中,主动探析的积极情感得到了激发,为有效探析打下了坚实的思想“根基”。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需要紧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发展实际,否则事倍功半。
二、利用四边形问题案例探究性,锻炼初中生有效探究学习技能
解答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索实践的过程。通过对四边形章节问题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四边形问题案例中所提的一些解题要求,都是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内容,需要学生借助于现有知识内容、解题经验,进行探知分析活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四边形的问题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探究性问题案例作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抓手,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初中生探析活动的指导工作,及时归纳总结的方法和策略,以此提升初中生的探究活动能力。
问题:如图,在 ABCD中,点E为AB的中点,点F为AD上一点,EF交AC于点G,AF=2cm,DF=4cm,AG=3cm,则AC的长为多少?
学生分析问题条件认为:“该问题案例考查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方面的掌握情况”,教师进行指导点拨,学生得出解题方法:“作辅助线:延长CD、EF,交于点H。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证AEF∽DHF,由AF=2,DF=4,得,HD=2AE。又点E为AB的中点,CH=4AE。同样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证AEG∽CHG,由CH=4AE,AG=3,得CG=12。因此AC=AG+CG=3+12=15。”解题过程略。师生共同总结问题案例解答策略和规律。
在上述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探究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做指导工作。学生在“亲身实践”和教师有效指导“间接点拨”的双重作用下,探究能力素养得到了有效锻炼和显著提升。
三、挖掘四边形章节内涵深刻性,提升初中生综合探究的素养
通过对四边形章节知识体系结构的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四边形章节包含了多个知识点,如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其中平行四边形又包括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由此可见,四边形章节具有显著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综合探究能力,是初中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考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素养的重点。因此,运用多种解题策略和方法进行问题案例的有效探究活动,成为培养教师能力的重要任务和要求之一。初中数学教师在四边形章节阶段性教学活动中,应该设置包含多个知识点的综合性数学问题,让学生借助于多个数学知识点,采用多种解题策略,进行问题案例的探究活动。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的学前教育对于学生视唱练耳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视,几乎所有学前教育的学生都必须经过1年左右的视唱练耳能力训练。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其一,形式的单一性。教师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基本采用教师范唱,逐句教唱以及单音、音程、节奏和旋律听辨的传统方式组织教学。
其二,内容的复杂性。教师在教材的选用及教学内容安排上,延续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的思路,所教授的内容,基本上是按照自己所设想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学内容的安排过于复杂。
其三,对象的不明确性。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并没有进行认真地分析,对于学生以后的职业规划、能力需求没有清晰的认识。
其四,效果的不显著性。只是单纯地训练唱谱、听辨等能力,对于学生音乐情感、音乐素养的培养较为缺失。故经过1年左右的学习后,学生只能唱一些乐谱和听几个单音或旋律等,对于音乐的内涵和情感的感知鉴赏能力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从客观上,要从学生自身、教材选择、师资力量及相应的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完善;主观上,要从认真研究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教学对象的水平及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进行完善。
二、训练方法
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视唱练耳的基本任务是组织并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训练其积极地将听觉运用到创作表演实践中去。”换句话说,视唱练耳课程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明确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能力需求。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提出幼儿园教师应“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可以看出对幼儿老师音乐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并不高,我们在培养幼儿园教师时应在掌握够用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上,突出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的培养。
(一)节奏训练
节奏训练在儿童音乐活动中尤为重要,对儿童内心律动形成及肢体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具备音乐节奏方面的理论知识及较强的节奏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在视唱练耳的教学过程中,应突出体现学生节奏的训练。
1.节奏感的培养。
节奏感是音乐感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节奏感往往是通过严格、准确的训练形成的。节奏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发展速度感、节拍感和正确的音值组织关系。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节奏感的培养,如:跟随节拍器进行视唱、肢体律动、合唱等。在训练中,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发掘学生内心的节奏感受,体验各种节奏带来的情感体验,并对各种节奏型进行不断地练习,逐步将每种节奏律动固化为自身内心的节奏感。
2.节奏的训练方法。
节奏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前十六、后十六、切分节奏等等,每一种节奏都有自身的特点,根据表现形式传达不同的音乐情感。在训练时,应根据节奏自身特点,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让学生对每种节奏都有一种感性的认识,增强学生对节奏的感知力。
如“三连音”节奏的训练,在具体教学中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教师示范。在训练前,教师的示范尤为重要,是学生认知或了解“三连音”节奏的重要途径。
第二,反复教唱。当学生对“三连音”有一个初步印象时,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反复模唱,掌握三连音的节奏。
第三,肢体表达。让学生用肢体来表现“三连音”的律动,进一步感受“三连音”节奏特点。
第四,感知节奏特点。选择一个合适的,能够体现“三连音”律动特点的音乐,设计游戏,让学生感受“三连音”律动的乐趣。需要注意的是,游戏一定要与具体的音乐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节奏的情感表达。
任何一种节奏,都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掌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了解“三连音”是什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三连音”有一定的认识,并对这样的节奏感兴趣。学生在课下就可以自主地进行训练,从而固化为自身内心的节奏,加速节奏感的形成。
(二)旋律训练
旋律在音乐的各个要素中是最能够传递情感的,是让儿童感受音乐情感、增强艺术表现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视唱练耳的训练中,旋律的训练同样尤为重要。
1.旋律感的培养。
旋律感,主要是学生对旋律的认知、感受、体验、表达等等。对于一首旋律,它的音乐情感是欢快地或是悲伤的,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自身内心的体验,将各种旋律固化为内心的感受。如欢快的旋律形态是什么样,悲伤的旋律形态又是什么样子等等。
2.旋律的训练方法。
旋律的训练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其一,聆听。通过有意识地聆听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旋律,让学生对不同旋律进行感受,并进行对比,总结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旋律的特点,增强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
其二,视唱。通过聆听后,学生对所唱旋律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进入到教唱环节。视唱时,首先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重难点问题,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音准;然后通过反复演唱熟知旋律;最后通过完整的演唱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情感。
其三,展示。当所唱旋律以达到较为熟悉的程度,可以邀请学生上台表现旋律。演唱时,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演唱,让学生感受同一旋律的不同表现形式。
(三)其它音乐要素的训练
音乐要素除了节奏、旋律外,还有音色、音高、力度、速度等等,在儿童音乐学习中,这些要素都有体现。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高专学生,他们对于事物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音乐其它要素的体现形态相对直观,融合性较强。故在训练时,可融入到节奏和旋律的训练当中,如音乐速度可以融入到节奏训练当中。
(四)结合现代教育技术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是各学科、各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组织教学。如音乐、视频的欣赏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音乐、欣赏音乐,更好地体会音乐中的忧伤与欢乐;各种音乐软件的使用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各种网络素材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提高课堂学习的氛围。
三、意义
我国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视唱练耳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音乐基础较弱,音乐素养较低;另一方面在培养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就业所需组织教学。通过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需求程度;理论联系实际;一体化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劳动出版社)涵盖了多门学科,譬如《电机原理与变压器》、《电工仪表与电气测量》、《电子技术基础》等,不但包含的知识量大,而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于此门课程的掌握程度间接地决定了将来毕业时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和操作能力。由此可见,怎样高质量的完成《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这门课程的讲授,是值得专业教师长期探讨研究的问题。
一、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分析
传统教学即纯理论的学习,其缺陷主要为:第一,学生只能听着理论然后死记硬背,凭空想象一些所述场景,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在现实环境下操作时无从下手,沦为纸上谈兵;第二,教授内容要么滞后于现实技术,要么理论内容还并没有在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这就会造成学生理解方面的偏差,无法及时准确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从实践中充分理解理论知识;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段进行,会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无法去期待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很好地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第四,纯理论的学习必然会有其枯燥性,枯燥性会打击学生的进取心理并且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等。
二、对“一体化”教学的分析
1.“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意义
“一体化”教学即打破传统的理论实践分段教学,创新性的将两者合一,让学生能够及时学以致用,能够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理论的重要性和生动形象的理解其内涵。“一体化”教学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而且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
2.“一体化”教学方法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中的应用
一体化教学可以让学生首先在理论上掌握线路的工作原理,同时认清线路上常用低压电器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其安装、检测与维修方法。让学生动手利用一些工具仪器去测量相关物理量,同时也能够掌握工具仪器的使用方法。另外可以方便学生将线路图与实际电路联系起来,形成更加生动的理解。最终达到结合生产实际综合分析各种电气控制线路。
3.“一体化”教学方法的优势所在
第一,能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能够培养出动手能力更加强的专业学生。第二,节约教师资源,节约课程时间,加深学生印象;第三,有利于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第四,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也能够更容易的因材施教,这对学校和学生来说是双赢的结果。第五,“一体化”教学也方便了学校的教学管理。避免出现如传统教学一样,教授理论和实践的两个老师进度不一,严重影响上课效果的现象。
三、“一体化”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内容
“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践需要重视将基础技能和社会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学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际车间参观等,让学生用眼观察实际的电路,并且亲自进行线路的拆卸,独立进行重新组装,这是相当有难度的训练,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够顺利的完成,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需要鼓励学生勇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文章以CA6140车床的实训为例进行阐述,教师通过实训向学生讲述主电路,控制电路的分析内容,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明确其工作的简单原理,CA6140车床要求按下启动按钮SB2能够实现运行和自锁,直到按下停止按钮SB1才会停机,而刀架移动电动机由SB3进行控制,在完成参观和讲解后,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出主轴电动机或者刀架移动电路等的控制线路图等,进一步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单个控制电路的组装,从而构成整个CA6140车床的电气控制电路图。
通过上述实训,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的具体化,同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并且通过机床的工作电路等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做好学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的良好对接,为毕业后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总之,“一体化”教学方法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很多优势所在,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力推行“一体化”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去自主学习,并且勇于实践,这样才能提高毕业生的质量,这样才是对学生的负责表现。另外,“一体化”教学方法要求校方加大硬件方面的投资和引进高水平教师,才能够让此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一体化”教学方法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不断地去改善,充实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许艳妮.电力拖动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探讨[J].职业,2011(13)
[2]张梅.《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教改探新[J].山东工业技术,2013(11)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
在大学教育逐渐变成了大众化教育而造成学生良萎不齐、差异增大以及社会经济行业发展给专业教学带来新挑战的背景下,教学方法创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教学方法是工具和手段,是达成教学目的的“桥”和“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但由于受到教师教育观念、管理方式以及社会氛围等因素影响,教学方法创新难有实质性推进。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1观念启动—树立教学方法创新意识
教育的创新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重点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方法创新作为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科学合理的理解和意识的树立,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创新指的是教学力一法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立足于现有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以及教学观念的转变,还有教学条件的保障等方面,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在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同时,在培养思维方式上也具有重要的独立价值。目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寓教于乐、知行结合等教学原则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方法的改进。高校教学方法创新需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符合创新人才成长的要求,与教学内容相配套,并根据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教师现代教学理念的真正树立。
2素质撬动—提高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依靠于教师知识水平、教学才能和教师的素质。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谦虚的态度来组织教学活动,并具备利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以及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穿针引线的支持能力。教学改革是社会变革与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当代教师要深刻感知社会发展、科学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教师要本着责任心和使命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每个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和加强人文素质修养,掌握创造思维方法,提高管理能力;教师应该拓宽专业知识面,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而且还有研究当代社会主义的新问题,创造性地丰富当前教育的新观念、新内容、新方法;在教学中,不拘泥于已有的方法,敢于提出和运用新的方法,并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使其成为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把不断学习的新知识及技能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如果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当学会运用自我归纳概括能力并参考有益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做出冷静正确的处理,以谋求教学理论的发展。
3管理推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目前高校中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回报率低;教学设施与条件保障不利;教学方法创新难以获得立项等问题。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及实践尚未形成一种氛围,还处于一种教师个人自行摸索的阶段。高校应营造一个适合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大环境,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与良好的创新环境离不开的。如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十分重要。营造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所需要的良好环境,需要合理的教学管理。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教学方法创新的物质支撑条件问题及教学与科研难以协调的问题尤为突出。教学管理中大学教学应体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同样地,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也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因此高校管理中,在进行职称、业绩评定时,应处理好教学指标与科研指标之间的关系;理好岗位津贴与课时酬金分配的问题;教学方法创新的资金支持问题;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及活动不健全的等问题,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才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4硬件促动—应用现代教学技术
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是现代教学发展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和重要标志。通过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教师应该真正实行以讲授为主向以辅导为主转变,使全体学生学习相同内容的教学方式向每个学生都可以自己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转变,最大可能地扩大教学内容的传递方式,并切实加强课堂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信息时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经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具直观性。高校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各种现代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创造性地掌握教育理论和技巧,完成教育任务。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于其教学方法的优化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下面笔者根据对几所高等职业院校的调查,对于高职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目前高职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目前高职教育中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
1.缺少独特的教学模式。由于中国在高职教育方面起步比较晚,发展的过程比较短,在教学方法上没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模式,缺少理论基础,一直在套用其他方面教育的教学模式。此外还存在一个这样的问题,就是大部分的高职学校正处在转型适应期,无暇顾及教学方法的问题,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学校的发展与生存上,这就导致了对教学方法没有一个全方面的调研过程,在资金和人力方面的投入也远远不够。
2.高职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水平不一。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中专生、技校生以及高中毕业生组成,学生以前接受的知识不一样,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水平不一,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像其他类型的学校一样,套用他们的教学方法就不适合了。因此,如何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开阔学生的思维,这些都是高职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3.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协调。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不同于其他教育的教学方法,其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一个整体存在着,在关系上是密切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而由于学校教学的重组,技工学校教师和中专教师转化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这些教师的专业知识还维持在原有的水平上,这就无法满足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需要。重组之后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加深,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就越显得薄弱,特别是高职教育对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上明显有些力不从心了,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虽然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很强,但在实践方面又有些不足,有的教师实践能力很强,但在对新的教学理论知识上掌握不够,这同时也就是缺少“双师型”教师的主要表现。
4.职业教育发展处于探索阶段。高职教育重在对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要求。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就应该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但是由于目前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技工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重组变制升级为高职院校,在这期间学校正处于探索阶段,没有一套成熟的教学方法,这对于高职教育的稳定发展,将是很大一难关。
二、优化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
1.引入多媒体教学方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图像和文字比较形象化、具体化,把许多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实体,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另外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引入,对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讲解旅游文化课程时,可引入多媒体教学,穿插一段民族音乐、舞蹈等,让书本上的知识形成生动的画面;再如“建筑文化”这节课上,讲到长城时,可播放一些“长城长”的歌曲以及视频,这样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对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2.注重实践教学,熟练举一反三的操作。结合高职教学的目的,掌握好市场的动态,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运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专业技能课中,为了让学生能把理论知识更好地实践化,应该开设些实验课,让学生多多动手练习,能够举一反三地操作,这样可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及时做好沟通。在高职教育中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学校的发展等各个方面都至关重要。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一味地讲说的教学方法,在讲课的速度和内容上完全忽略学生的感受,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将会很差。教师在课堂上讲课,不要单单地自己在讲,要及时和学生沟通,让学生看看哪些地方不懂,对有疑问的地方,让学生及时提出来,教师及时地解决,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在课程的设计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和接受程度,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该让学生做总结,谈谈自己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这样不断地分析讨论,总结出一套合适的教学方法,也能达到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
4.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高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其中包括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选取一套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的学生,应该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能力较差、基础不好的学生,应该引入案例教学等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体来说,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学校得以健康发展的保障,所以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积极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论述了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对策主要在于树立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知识与能力水平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学创新 创新意识 创新环境
在大学教育逐渐变成了大众化教育而造成学生良萎不齐、差异增大以及社会经济行业发展给专业教学带来新挑战的背景下,教学方法创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教学方法是工具和手段,是达成教学目的的“桥”和“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但由于受到教师教育观念、管理方式以及社会氛围等因素影响,教学方法创新难有实质性推进。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1、观念启动―树立教学方法创新意识
教育的创新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重点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方法创新作为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科学合理的理解和意识的树立,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创新指的是教学力一法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立足于现有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以及教学观念的转变,还有教学条件的保障等方面,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在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同时,在培养思维方式上也具有重要的独立价值。目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寓教于乐、知行结合等教学原则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方法的改进。高校教学方法创新需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符合创新人才成长的要求,与教学内容相配套,并根据高校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教师现代教学理念的真正树立。
2、素质撬动―提高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依靠于教师知识水平、教学才能和教师的素质。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谦虚的态度来组织教学活动,并具备利用先进技术的能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以及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穿针引线的支持能力。教学改革是社会变革与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当代教师要深刻感知社会发展、科学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教师要本着责任心和使命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每个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和加强人文素质修养,掌握创造思维方法,提高管理能力:教师应该拓宽专业知识面,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而且还有研究当代社会主义的新问题,创造性地丰富当前教育的新观念、新内容、新方法;在教学中,不拘泥于已有的方法,敢于提出和运用新的方法,并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使其成为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把不断学习的新知识及技能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如果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当学会运用自我归纳概括能力并参考有益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做出冷静正确的处理,以谋求教学理论的发展。
3、管理推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目前高校中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回报率低:教学设施与条件保障不利:教学方法创新难以获得立项等问题。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及实践尚未形成一种氛围,还处于一种教师个人自行摸索的阶段。高校应营造一个适合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大环境,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与良好的创新环境离不开的。如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十分重要。营造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所需要的良好环境,需要合理的教学管理。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教学方法创新的物质支撑条件问题及教学与科研难以协调的问题尤为突出。教学管理中大学教学应体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同样地,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也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因此高校管理中,在进行职称、业绩评定时,应处理好教学指标与科研指标之间的关系:理好岗位津贴与课时酬金分配的问题:教学方法创新的资金支持问题: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及活动不健全的等问题,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才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4、硬件促动―应用现代教学技术
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是现代教学发展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和重要标志。通过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教师应该真正实行以讲授为主向以辅导为主转变,使全体学生学习相同内容的教学方式向每个学生都可以自己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转变,最大可能地扩大教学内容的传递方式,并切实加强课堂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信息时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经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具直观性。高校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各种现代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创造性地掌握教育理论和技巧,完成教育任务。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中等 教育管理 教学方法
一、不同领域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同分类
对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实际就是建立教学方法的次序和系统。我国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分类,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郭玉敏根据职业学校两类课型,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为理论性教学方法和实践性教学方法两大类。从实践角度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类基本上反映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特点。纪芝信在《职业技术教育学》中则从时间上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为常用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方法两大类,其中常用教学方法主要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秦虹曾经尝试从职业教育特点出发,给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下定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教学中所采取的以现代教学思想和技术为基础的步骤和手段的综合”。有学者则从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角度,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两大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杨黎明则直接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为现代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其中现代教学方法主要是指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行为导向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所特有的教学方法。对行为导向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如赵志群从知识传授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将行动导向教学 方法分为三大类:目标单一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法、综合能力培养方法和现代工作岗位培训法,前两类主要是职业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但“现代工作岗位培训法”实际上只是职业培训的几种不同形式,还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技能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因此,有学者从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和校外实习三个维度进行分类,认为职业技能教学方法体系由课堂教学法、技能训练法和实习训练法三部分组成。还有学者根据职业技术知识获取的途径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为四大类,即适应课堂教学需要的方法、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的方法、适应生产实习教学需要的方法和适应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方法。从不同的教学类型进行分类,其中既包括一般教学方法,又包括专业教学方法,可以说是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比较全面、完整的一种归类方法。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学者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分类与体系构建虽然作过尝试,但分类标准不统一,全面的、完整的、系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体系还没有完全构建起来。
二、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由于每个教师的思想、气质、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教学能力不同,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在从事教学活动时,在方法上都有自己的选择和侧重的角度,都要采取自己得心应手的方式方法,创造出自己的授课路子和风格。不同的教学特色和授课风格可以并行,不应嵌在一个框子里,只要是效果好,质量高,就是好方法,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一)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让学生通过行动来学会处理问题,其形成的情况则是参与者,观察者一起卷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并急于得到结果,角色扮演的过程给人的行动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具体做法是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背景材料和角色,让同学来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结束后,再让“演员”发表看法,全班一起讨论,最后教师给予归纳性总结,深化扮演效果的正效应。如在公关礼议课程中,教师可设置不同角色,不同场合,让学生练习握手,自我介绍,传递名片等礼议,在酒店管理课程中,可设置如下场景,酒店一名顾客退房,服务员清点时发现房间遗失一条毛巾被,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公关人员来演练和处理,这样的实训方法学生参与兴趣高,情境强,效果好。再者,角色扮演生动有趣,简单易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当地运用角色扮演法,对于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学界,现在被引入职业教育界,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只会解释问题的“理论高手”,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高手”,解决“怎么干”,“干什么”的问题。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就教师来讲,他有责任去选择和组织要讨论的材料,要从大量的资料中选择出适当的案例,如果手头没有现成的可以覆盖所教内容的案例的话,他还要自己动手撰写这些案例,并以一定的程序把它呈现出来。就学生来讲,他也担负着一定的责任,要对教师所提供的具体事实和原始材料进行分析,讨论。
(三)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主张课堂以学生小组为中心,以问题或任务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组装维修时,可由教师先进行组装操作示范,并可结合录像,课件进一步向学生展示操作的全过程,然后让学生在观看完演示后开始动手实际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最后教师对操作步骤进行复述,特别提醒容易出错的步骤和环节,总结要点。
(四)校企协作教学法
这些年来,职业教育系统一直在倡导校导协作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也是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校企协作是教学方法由简单的理论传授到实际应用一种转变,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企业需要什么人,你就培养什么人,这样的话,学生学习也就有了目标,学习性也就越高,同样,企业也就能大大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实习期,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
三、中等职业教育管理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滞后性。作为职业教育核心领域的教学方法,其理论研究长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应该看到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是带有根本性的一项工作,没有教学方法的相应变革,职业教育的改革就成为空中楼阁。改革与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落脚点,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尤其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迅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日益更新的形势下,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显得特别重要。
(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实践应用的变异性。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始终没有摆脱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和普通教育教学方法的模式,没有真正形成具有职业教育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中专长期沿用高校的教学方法,体现以知识为本位,教学内容深奥苦涩,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要求“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忽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偏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一直沿用普通中学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与掌握,以能考出好成绩为最终目标,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实践应用的传统性。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存在更严重的问题是没有完全破除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病。传统教学方法只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对学生的发展,只强调社会制约的一面,抹煞相对独立的一面;强调外因的一面,忽视内因的一面,把学生的发展看作是教育注入的结果。“填鸭式、满堂灌”常而易见,教师总以多讲而尽到一位教师的责任,一本教材从头讲到底,忽视了师生的双边交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
(四)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紧迫性。改革职教的教学方法,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必需,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如何使教学方法的改革能跟上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并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继续不断深化,已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任务。首先是理论研究的需要,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教学理论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其次是实践应用的呼唤,目前沿用高教普教和传统教育的方法模式很普遍,渴望发现和应用有职业教育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其三是比较中的差距,从与其它教育和与世界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相比较来看,高教、普教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比较领先。其四是社会的要求,社会经济要求职业教育的高质量、高效益,要求职业教育能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适用型学生。
四、重视对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技术等一线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一体化”教学方法,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的,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线,采用课题、模块的方式组织实施教学,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突出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效的教学方法。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中心(或专业教室)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教学任务。实训中心以先进的生产设备,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实训中心营造的职业氛围,更有利于达到学生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
教学、实践、服务一体化教学方法,使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生产、贴近市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如在进行“数控技术”教学时,充分利用数控实验室、数控实训中心等的先进设备,合理组织教学,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在数控实训中,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运用问题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总之,职业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其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也是无止境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能力,在发挥教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又要调动学的主体作用,既重视理论学习又要倡导动手实践,只要我们不断地更新思想,推动教学方法的革新,就一定能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秦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本质与特点【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10):52-53.
[2]罗冰雁.浅谈美国社区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8): 16.
[3]郑俊乾.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教学方法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4]吕永贵,高雨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0(22): 4-5.
[5]王丽华.高职院校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10).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中职学生知识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在职校读书的目的也不同。不少学生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便于以后找工作,根本就没有好好学习知识和技术的想法,这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而传统的教学枯燥、单一,更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节课下来,学生往往毫无收获,根本没有提高,无法实现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员工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如何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着眼点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笔者一直对教学方法进行尝试和探索,下面谈一下看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和内涵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怎么教,也包括学生怎么学。从其概念来看,教学方法以包含以下内涵:
(1)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紧密联系,是教学目的实现的关键;(2)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手段;(3)教学方法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既可凭借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也可凭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4)教学方法是一个由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原则、考核方法组成的操作系统。
二、对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一直沿用普通中学的教学方法,只注重强调知识的传授与掌握,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真正形成具有职业教育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偏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
(一)以生为本,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教师的教,不研究学生的学,教师扮演着主角,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扮演着听众角色,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进行机械、被动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对普通学校的学生有一定的用处,但对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的中职院校学生收效甚微。
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学会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根据中职学校教学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如以教师讲述为主的传授法,以学生探索为主的体验教学法、讨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按程序对教材进行学习的学导式教学法,以创设环境激起情绪体验为主的情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的互动教学法、以照顾学生差异为主的分层教学法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选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二)采用教学新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固然有许多优点,但是硬套在职业教育上是不切实际、效率低的,所以,探索一些科学、实用、高效的教学方法成了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经过职业教育先行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判断教学方法改革是否成功、能否大范围推广的关键,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1)明确目标,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中职生对未来的职业方向或行业模糊,学习态度和目标不明确。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让学生明确就读职校的目的、性质和未来的职业走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练结合,活学活用。传统职业教育过多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理论落到实处,在理论指导下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活学活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到操作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培养目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90-02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的教育、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走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对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势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作为主要实施者的高职院校教师应根据高职教育的新目标,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并把当前最新的社会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采用最合适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提高高职教学质量,保障高职教育特色,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高职教育传统教学方法应用现状及学情分析
(一)高职教育传统教学方法应用现状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在目前的教学组织中,大多数高职教师仍以“粉笔+黑板+教材”的传统模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已偏离了职业教育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更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1、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主要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呈现出注入式、教条式的满堂灌,忽视了教师、学生、教材的整体性,无法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效果大打折扣;2、专业培养计划与现实岗位脱节,专业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脱节,最终导致教师们授课时只是片面强调系统全面地掌握本专业学科领域的知识,没有针对职业教育特色,遵循理论教学“必需、够用”、实践教学“熟练、全面”的原则,结果是学生对理论一知半解、实践操作又很生疏;3、课程内容偏离或滞后于该专业职业岗位发展需要、脱离生产实际的现象突出,经常出现学生所学不能为所用、所学不够所用的现象。结果是培养的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职业技能满足不了实际生产的需要。显然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高职教育基础理论要新、应用性要强、理论深度要浅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多样化的、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方法。
(二)高职教育学情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基础素质和学习目的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有所不同,关注高职教育学情,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将有助于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1、高职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理论基础相对薄弱,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理论知识的接受力和理解力不高是高职学生的基本特点,特别是遇到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生感觉学习很费力、难以集中精神,更谈不上与教师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倍感吃力。其次,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积极性、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加之缺乏学习兴趣,上课时无精打采、走神分心,仅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将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起来。最后,大多数高职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没有计划性,不考虑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对知识系统缺乏整合,课后留下的只有零散杂乱的、孤立的知识点,更谈不上将本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实践,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帮助学生不断总结概括、提炼提高。
2、高职学生学习更趋向于实务操作和实用性
虽然基础相对薄弱、理论素质比较低,但从另一个方面看,高职学生一般动手能力强,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且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发现,他们往往对实验实训课、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活动感兴趣,也就是说他们感兴趣的是可操作的、实用的、能让他们参与的内容,或是生动、具体、有故事情节的内容。教师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动的案例让他们分析,或模拟具体的场景让他们参与,他们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踊跃发言。这说明他们在学习时趋向于实务操作和实用性。比如会计出纳实训、公关礼仪实务、营销策划实务、物业管理实务等都会让他们十分感兴趣。因此,教师应抓住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的要求,在克服高职学生诸多学习弊病的同时,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够用、顶用,足以指导好生产实践。
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探析
在分析了高职教育传统教学方法应用现状及学情之后不难看出,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事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要在所教的学科领域拥有比较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应有所突破和创新,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潜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怎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才是教育的目的和教学的本质。
(一)明确培养目标、突破传统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