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建筑劳务市场调研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字:投标 决策 报价 市场调研
一、公路特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工程作为一种产品进入市场,其特点是:
(1)具有单项性和不可更换性:每一个项目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地理位置,都在不同的环境下生产并提供使用。
(2)工程的多样性:一个项目是由多种分项组合而成,涉及多门学科,施工环节多。
二、投标前的决策
投标前的决策主要在于正确选定市场和投标项目,要做好投标前的决策,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1.市场调研
在进入一个新的地区之前,应先对该地区的市场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对开展本行业业务有关情况进行了解,主要是:
(1)该地区公路以及类似工程项目的发展计划和规划、资金来源是否充裕、是否有较多的商机、是否有不断开拓发展的可能。由于公路工程需要投入多种大型施工机械设备,资金投入大,回收慢,往往不是1-2个项目就能见效益的,因此,必须考虑后续项目,以便充分利用已有设备,发展壮大企业实力。
(2)该地区市场环境是否有利于企业发展,例如,市场发展程度,材料、油料、辅助设备、机械配件等生产必需品的供应,有无机械租赁市场和普通、技术工种的来源等。
(3)当地市场管理有关法规和建设管理体制及机构等是否有利于工程承包企业的发展。
2.选择投标项目
在正常经营的过程中,总是需要追求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此,在可能情况下应该选择能更好发挥自身优势、更好体现自身竞争力、更有利的项目投标。这种项目还应考虑以下因素:
(1)能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施工设备,减少新设备购置或租用数量,从而发挥企业资产的潜力,增大资金回收率,减少资金投入。
(2)能充分利用企业及其人员的施工经验,充分发挥企业的管理水平,有把握创造优质工程,并降低施工成本。
(3)工程分项较少,工程量比较集中,工期相对较长的项目,有利于减少施工环节,提高设备工作率,增加施工设备的利用率,减少设备停滞时间,增加效益。
三、投标报价编制
1.报价考虑的因素
(1)考虑材料波动因素
目前,由于材料价格波动很大,在报价时对价格波动大的材料所涉及的工程项目单价应仔细研讨斟酌,考虑以后可能下调或上涨的概率,再决定合理价格。
(2)合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及组织方案
报价前必须认真地进行施工现场考察,全面地、仔细地调查了解工地及其周围的政治、经济、地理等情况。将临时设施等工程范围内的费用正确计入报价。自然条件不利因素也应考虑。一个理想的报价,还要把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做得深入、透彻,有一个比较先进、切合实际的施工计划,包括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进度安排、施工总平面布置和施工资源估算,认真分析施工水平,做出较合理、经济的投标报价。
(3)充分考虑企业自身与竞争对手的状况
投标报价时要根据具体公路工程的情况,搜集各种信息,了解自己,了解对方,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把握形势,分析本企业和竞争对手的优势及劣势,主动权在自己手中,不管面临什么样的竞争形势,一定把握原则,做到能投则投,不利不投。
2.准备工作
(1)制定投标工作计划。工程项目投标工作时间紧,涉及部门多,要求高,所以,投标工作开始要有严密的工作计划和日程安排,并分发各有关人员,切实遵守,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2)机械、材料的询价。包括项目拟采购施工用的机械、材料、油料、配件以及租赁施工机械的供货价格及供货条件等。
(3)合作和分包。合作单位及合作形式,分包的工程分项目,分包单位的确定,合作或分包单位报价资料的提供的使用。
(4)初步施工方案的编制。编制施工方案的人员安排,编制的原则、方法、要求,审定程序。
(5)报价定额的采用。主要项目报价定额对总报价起着主导作用,因而这些项目采用的定额必须加以论证,选用的原则应加以规定。
3.报价策略
(1)适当运用不平衡报价法
不平衡报价法也叫前重后轻法,是指一个工程项目在总价基本确定后,调整内部各个项目的报价,以期既不提高总价影响中标,又能在结算时得到更理想的经济效益。一般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采用不平衡报价:a、能够早日结账收款的项目(如路基土石方工程、桥涵工程等)可报的高些,以利资金周转,后期工程项目(如路面工程、附属工程等)可适当降低;b、经过工程量核算,预计工程量会增加的项目,单价适当提高,工程量可能减少的项目单价降低,这样可增大利润降低损失;c、设计图纸不明确、估计修改后工程量要增加的,可以提高单价,而工程内容说明不清的,则可降低一些单价。但是要统筹考虑,针对工程量有错误的早期工程,如果不可能完成工程量表中的数量,则不能盲目抬价,具体分析后再做决定。
但是不平衡报价一定要建立在对工程量表中工程量仔细核对分析的基础上,特别是对报低单价的项目,如工程量执行时增多将造成承包商的重大损失。另外一定要控制在合理幅度内,以免引起业主反对,甚至导致废标。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有时业主会挑选出报价过高的项目,要求投标者进行单价分析,而围绕单价分析中过高的内容进行压价,以致承包商得不偿失。
(2)适当运用突然降价法
报价是一件保密性很强的工作,但对手往往通过各种渠道、手段来刺探情况,因此报价时可采取迷惑对方的方法。即先按一般情况报价或表现出自己对该工程兴趣不大,而快到投标截止时,再突然降价。采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在准备投标报价的过程中考虑好降价的幅度,根据情报信息与分析判断,再作最后决策。
(3)适当运用先亏后盈法
有的承包商,为了打进某一地区市场,依靠国家、财团和自身的雄厚资本实力,而采取一种不惜代价,只求中标的低价报价方案。应用这种方法的承包商必须有较好的资信条件,并且提出的施工方案也先进可行,同时要加强对公司情况的宣传,否则即使标价低,业主也不一定选中。
(4)合理利用无利润算标法
缺乏竞争优势的承包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在投标中根本不考虑利润去夺标。这种办法一般是处于以下条件时采用:a、有可能中标后将大部分工程分包给索价较低的一些分包商;b、对于分期建设的项目,先以低价获得首期工程,然后赢得机会创造第二期工程的竞争优势,并在以后的实施中赚得利润;c、较长时期内,承包商没有在建项目,如再不中标,就难以维持生存。
四、投标准备
1.初步研究招标书
在购买标书之后,现场考察之前,应对标书进行初步研究,为现场考察准备提纲,为标前会议准备问题。
2.参加现场考察和标前会议
(1)地形、地质、地貌对施工的影响
地质、地形、地貌对清场、土石方施工、便道开通和工地运输都有较大影响,应尽可能做出定量估计。
(2)沿线气候的水文情况
除了招标人根据气象、水文站点提供的气象、水文资料之外,应尽量向道路管理部门和当地居民了解沿线小区域的气象和水文特点及其影响程度,例如,降雨强度和地面排水情况以及大风高温对施工的影响,以便在施工安排中考虑。
(3)当地材料的分布、开采条件或供货条件
道路工程大量采用天然砂石料,以及石灰、粉煤灰等当地材料。然而,这些材料的质量、可供使用的数量和开采条件往往有很大差异,在决定是否采用时需要有可靠的依据。对于小型材料场,其供应条件及可靠程度应做出评价。
(4)可供选择的建点位置
承包人建点的位置与施工组织设计有密切关系,在现场考察中要做出可能的选择,承包人建点的基本要求时对工程施工管理和生活都有利,一般尽量选在道路两侧,有水源、电源的居民点附近。
3.投标阶段的市场调查
投标阶段的市场调查主要是了解当地承包市场的动态以及为投标报价收集资料。
(1)当地承包市场动态调查
首先,了解和分析有多少家公司将参加本次投标,然后调查潜在的竞争对手的经营状况,了解其实力、资信,其在建项目的分布以及任务是否饱满。最后收集以往的报价资料,预估市场价格水平,是投标决策的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有合作意向的当地承包商和分包商了解类似工程的价格资料,查阅有关报刊资料,也可获得以往工程的总造价,推算当地价格水平。
(2)商业市场调查
工程所需建筑材料、机械配件、用具、油料等工程物资和生活物资的供应条件,是影响工程成本的重要因素,都需尽可能就近购买,以应急需,并可降低成本。因此,应在当地或附近地区调查这类物资的供应情况。对于进口物资,要了解购货手续和有否限制,了解海关税率及其征收办法。公路工程施工所需机械类型繁多,但有些机械使用周期不长,利用率不高,全部自备并不划算,所以还要了解机械情况。
(3)劳务市场调查
随着劳务市场的发展和规范化,工程施工所需劳动力必然更多的在当地劳务市场解决,因此,进入一个地区开展业务,就要了解当地劳务市场可能提供的劳务工种。在劳动力充裕的地区或者边远地区,劳务市场价格和雇佣条件往往可以降低,因此,还要了解可能发生的实际费用。
4.确定投标策略
在对投标项目所在地区进行市场调研,对项目招标文件进行研究,对市场竞争形势进行分析,并进行现场考察之后,才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实力和发展需求,制定投标策略,作为投标的指导方针,以下是几种不同策略的投标:
(1)进入市场标:将本项目投标作为本公司进入该市场的首选机会,尽可能利用公司已有施工设备,适当添置新型设备,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方案,以保本或微利报价,力争中标,为开发该市场打下有利基础。
(2)后续项目标:考虑到该项目与本公司即将完工的项目邻近,工程内容亦比较接近,可以充分利用即将退出在建项目的施工设备和人员,发挥熟悉市场,减少迁移费用,减少资金投入的优势,可以以低成本报价,并根据对市场竞争形势的分析以低利报价,力争中标。
(3)试探性标:考虑到工程难度比较大,须增添大型设备,资金投入比较多,风险比较大。为进一步摸清市场行情,决定参加投标,编标时应合理考虑各种有利、不利因素,以保低利投标。
一、##县农村劳务开发的实践与成效
近年来,我县始终牢固树立“欲富民,必先减少农民”这一轴心,用抓工业的思路抓“三农”,把劳务开发作为产业来抓,创新农村劳务开发机制,积极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加快了农村劳务开发步伐。据调查统计,2004年,全县23.11万个农村劳动力中,就地转移二、三产业的有3万人,占总数的13.0%,县外劳务输出7.8万人,占总数的33.8%。全县实现劳务总收入6.4亿元,拉到农民人均增收161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5%,比去年增长14.7%,走出了一条劳务开发带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新路子。目前,我县劳务农村劳动力培训总量、就业结构、文化程度等方面呈现以下良好的发展趋势:
(一)培训总量不断增加。
一是农业科技培训。充分利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结合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科教培训工程”、“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开设了农学、农机、畜牧兽医、果树、蔬菜等培训专业,今年培训农民1.3万人以上,现已培训1.12万人;二是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扩充公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对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截止目前,全县共审批机电技能培训中心、东华技校、第二职业技校等公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17家,开设了农机驾驶、车工、钳工、机电、服装电脑“CAD”设计等专业,今年组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有2730人,现已培训1964人,其中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有750余人;三是引导性培训。鼓励农民外出就业的政策措施和外出求职基本常识培训,以及法律法规知识、安全常识、公民道德规范等知识培训,确保每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能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增强其外出求职信心,大胆出门闯天下,现已培训近5000人。
(二)劳务输出的地域不断扩大。
外出务工、经商的地域从过去以广东为主向全国各地拓展。目前,我县劳务输出在广东的约3.6万人,集中在深圳、珠海、东莞、广州、汕头、惠州、梅县等地;本省约3万人,主要集中在厦门、晋江、泉州、漳州三角地区约占70%,福州、莆田、南平、三明地区约占30%;其他省市约1.2万人。我县现有建筑企业70多家,其中有资质等级的企业42家,建筑从业人数约5.1万人,有职称工程技术人员1450人。我县建筑业主要集中在广东的深圳、广州、惠州,如深圳著名的“锦绣中华”景区其供水工程就是##人承建的。随着西部开发热潮的到来,我县部分建筑企业逐步移师西部的陕西、贵州、四川等地。
(三)劳务输出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从文化程度看,据初步统计,目前劳务输出人员中,高中(含高中、中专、技校)以上文化程度的外出人员约1.7万人,占外出劳动力数的21.8%,比2000年增长14.9%,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8.2%,约6.1万人。从参与管理意识看,在外打工人员中,有一部分已在企业中担任管理人员、中层干部等。
(四)从事的行业朝多样化发展。
从以往单纯的建筑行业逐步向电子、矿产、商饮、服装制造、机械加工等多行业发展。过去我县外出人员近90%的从事建筑业,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近60%的外出人员仍旧从事建筑业,约22%的人员在外资企业或个私企业工作,约18%的人员从事商饮等第三产业。
(五)劳务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我县著名的“建筑之乡──才溪镇,并依托“才溪建筑”这一特色招牌,加大建筑行业的技能培训,一批批外出务工者依靠这一特色走上了致富路,该镇现有资产在百万元以上的270人,资产在千万元以上的48人,形成了新“九军十八师”的喜人现象。官庄乡通过开展装饰装璜的技能培训,靠“一个能人帮一帮,一帮能人带全乡”的乘积效应,在厦门市后厝创业形成“官庄装璜装饰一条街”,从业人员有3000多人,成为我县外出就业的新典范。稔田镇也不断利用各自优势,积累经验,发挥技术专长,长年在福州从事电脑及配件销售,目前开设电脑及配件销售10多家。
二、劳务开发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就业观念跟不上。农村劳动力中存在“不愿出去、不敢出去、不会出去、不愿意干”等问题。农民们不愿出去是先富起来的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懒字作怪;不敢出去是怕上当受骗,特别是受到过黑中介、传销等欺骗的影响,严重的影响了外出劳工的积极性;不会出去是没有掌握必要的技能,而“体力型”劳动力的需求量逐步减少,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种;不愿意干是期望值过高,对工作时间长、收入低、苦难脏累险工种,如城市环卫工、护工、搬运工等工种感到不满意。
二是劳动力素质偏低。全县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其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9.1%,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占11.5%。农村富余劳动力普遍存在非农劳动技能不高、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成为制约农民脱离土地、进入二三产业就业的瓶颈。
三是现行体制和政策存在障碍。现行户籍、计生、土地、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许多制度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农村劳动力无法取得与当地市民平等竞争的权利和平等待遇。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一直是妨碍农民进城的障碍,人为造成许多农民在城镇已有固定职业和住所,却难以在城镇真正安家落户、溶入城市生活,致使相当部分的劳动者在城镇干几年后又回流到农村;现行计划生育工作手段落后,育龄妇女外出打工每隔半年至少需回原居住地接受一次查环查孕,这既增加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经济负担,又使一些人因此而丢失了工作岗位,制约了劳动力外出;当前带有福利性质的土地制度及其有偿流转机制不健全,使得农民不愿意彻底放弃土地,以致成为城乡两栖、流动就业的兼职农民;当前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尤其是在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大的情况下,土地已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唯一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不解决,农村劳动力对土地的强烈依存必然存在,从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此外,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在子女就学、工种选择等方面都受到一些歧视性政策的限制。
四是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育不全。由于全县劳动力市场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劳务信息的搜集、整理、覆盖面窄、时效性差、中间环节多,缺乏系统性、广泛性、权威性,导致不少群众盲目出门,走了很多弯路。由于中介组织偏少,且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劳动力流转的配套设施建设和网络建设,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跟踪管理工作都很薄弱,在目前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大都是自发性,基本上是通过“亲帮亲、邻帮邻”的转移渠道和形式,带有个人的、分散的特征,真正由中介组织介绍出去的很少,全县输出劳力中有组织输出的仅占全县输出劳动力总数的8.5%。
三、加快劳务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创造机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小城镇建设必须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要研究制定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和社会各方面投资建设小城镇的政策,走出一条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在发展小城镇问题上,既要积极推进,又要避免盲目性。有三点必须明确:一是小城镇的发展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政府的责任是制定政策,扶持引导,而不能用行政手段强制推动;二是要有总体规划,全县22个乡镇,都铺摊子发展小城镇,既不经济,也难有所作为,应在现有重点建制镇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三是小城镇发展,最关键的还是要繁荣经济,没有经济的增长,小城镇的作用就很难发挥。把发展小城镇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小城镇经济基础。加快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劳动力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的新兴行业和服务业,鼓励农村劳动力投身社区服务业,从事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搬运、家政、托老、助残等社区服务,提高中小城镇吸纳就业的聚集效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规模效益。
(二)围绕资源和产业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以资源利用最优化原则为指导,按照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展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一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民以村、镇为单位或以产品为纽带,在自主、自愿原则下发展自己的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等经营组织,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合作社)+农户”等较为完整的组织模式,带动相关产业群的发展,将产业产品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二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发展生猪、奶牛、烤烟、杭梅、反季节蔬菜、花卉、食用菌等劳动密集型特色优势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三是大力推广生态庄园经济。引导农民发展“果-沼-牧”、“果-沼-鱼”等形式的生态庄园经济,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四是继续引导和促进乡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上下功夫,使乡镇企业调优、调强、调大、调活,实现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产品更新的目标,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门路。五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增强其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三)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增强劳动者的竞争能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增强劳务输出的竞争力。一要政府扶持、统筹规划。按照“村发动、乡镇组织、县培训”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事业,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加大财政投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进行具体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二要整合资源、多方协作。建立“农、科、教”统筹机制,整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和乡镇政府等培训资源,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受训者、社会服务机构和群众团体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二、三产业转移,保障全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三要培训就业相结合,注重培训实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工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转移能力为目标,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坚持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在加强市场调研与预测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要求,区分不同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坚持按需培训,注重培训实效。同时,要搞好农村劳动力外出前的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保证受训学员输得出、输得快、输得好、输得久。
(四)开辟劳务市场领域,多管齐下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要发挥区域协作、山海协作通道的作用。积极主动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政府、职能部门、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协调和联系,与厦门、漳州、广东等地区和大城市建立跨区劳务协作机制,签订劳务输出协议,开展定点、定向输出,形成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同时,还要努力开拓境外劳务市场,促进国际劳务输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将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更多机会,各有关部门要利用这一发展机遇,组织开展国际劳务合作,尽力为外派劳务提供有关服务,把外派劳务作为今后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努力拓展劳务输出空间。
(五)大力培育中介组织,健全劳动力市场与网络体系。中介组织是劳动力转移的载体,对实现劳动力就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把培育中介组织作为劳务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一要培育和建立职业介绍机构。要加快县农村劳务开发服务中心的组建和运作,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劳务开发中的中介与服务作用。劳动保障部门的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也要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功能,在农村劳务开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鼓励和支持涉农部门、经济实体和社区积极兴办各类农村劳务中介服务机构,鼓励机关干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农村能人和大中专毕业生领办、创办集职业技能培训、信息搜集、职业介绍、劳务输出为一体的农村劳务中介机构。二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建设覆盖全县的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平台,解决城乡之间,供求之间,以及招聘录用之间信息不畅的问题。乡村两级逐步建立劳动力台帐,详细记录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工作经历、技能水平及求职意向,并全部输入计算机,实现信息化、动态化管理。引导和鼓励教育培训机构加强与职介和用工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及时传递用工信息,有针对性地组织各项培训,并建立起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用工的信息网络。三是成立劳务派遣公司。要把劳务派遣作为深化用工制度改期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的新举措、促进就业的新形式。四是劳动、工商、公安等部门要加强对劳务市场的管理,依法打击和取缔非法招工,避免和减少农村劳动力盲目外出提高劳务输出的有序性。
(六)、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按照“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基本思路,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和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在手续办理上给予方便,市场、税费、用地、供电、供水、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法律上给予保护,实行与招商引资同等待遇。对务工人员返乡创办的企业,可享受城市下岗职工创办个体私营经济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各有关部门对返乡创办企业的要实行“五优先”,即优先登记、发证,优先解决土地、场所,优先提供水、电、通讯和市场设施,优先提供信贷支持,优先解决子女入学,努力创造宽松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二次创业。各乡镇应建立外出务工拔尖人才档案,建立走访民工制度,分管领导和劳务开发管理机构,每年应到务工人员集中的城市或工矿企业看望走访务工人员,带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七)采取有效形式,转变农民就业观。一是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各种媒体,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宣传党和政府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宣传各地农村劳务开发的成功经验,宣传外出劳务的典型人和典型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让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好氛围。要用身边人和身边事来教育和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消除顾虑,鼓励他们大胆走出山门闯天下。二是促进贫困户劳动力实现就业。重点对贫困户劳动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就业能力;县内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实行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档案管理等“一站式”就业服务。三是设立劳务开发员。劳务开发员可从村干部中挑选出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熟悉劳务输出政策,思想开化,会做群众工作,对本村劳动力情况和外地用工信息比较熟悉,且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来担任,力争在全县335个行政村村村设立劳务开发员。劳务开发员要及时传递劳务信息,有针对性地根据各户情况,上门为村民宣传有关政策,分析就业形势,并及时将有关劳务输出部门的用工信息带给条件合适的农户。
关键词:建设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Abstract: the paper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st audit content and audit content, to how to effectively contro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st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Cost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工程造价是指工程价格,即为建成一项工程,预计或实际在土地市场、设备市场、技术劳务市场等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筑安装工程的价格和建设工程总价格。显然,工程造价的第二种含义是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前提。它以工程这种特定的商品形成作为交换对象,通过招投标、承发包或其他交易形成,在进行多次性预估的基础上,最终由市场形成的价格。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任务, 是合理地确定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突破传统的静态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 做好动态工程造价管理, 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控制工程造价对于防止投资突破限额, 以及建设、施工、设计单位加强管理, 使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工程造价的特点
1、工程造价的大额性。要发挥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用,其工程造价都非常昂贵,动辄数百万、数千万,特大的工程项目造价可达百亿人民币。
2、工程造价的个别性、差异性。任何一项工程都有特定的用途、功能和规模。因此,对每一项工程的结构、造型、空间分割、设备配置和内外装饰都有具体的要求,所以工程内容和实物形态都具有个别性、差异性。产品的差异性决定了工程造价的个别性差异。同时,每期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不相同,使这一特点得到了强化。
3、工程造价的动态性。任何一项工程从决策到竣工交付使用,都有一个较长的建设期间,在建设期内,往往由于不可控制因素的原因,造成许多影响工程造价的动态因素。如设计变更、材料、设备价格、工资标准以及取费费率的调整,贷款利率、汇率的变化,都必然会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变动。
二、工程造价审核内容
1、工程量的审核。工程量的误差分为正误差和负误差。正误差常表现在土方实际开挖高度小于设计室外高度,计算时仍按图计。楼地面孔洞、地沟所占面积未扣;墙体中的圈梁、过梁所占体积未扣;钢筋计算常常不扣保护层;梁、板、柱交接处受力筋或箍筋重复计算等等;正误差表现在完全按理论尺寸计算工程量,项目的遗漏。因此对施工图工程量的审核最重要的是熟悉工程量的计算规则。一是分清计算范围,如砖石工程中基础与墙身的划分、混凝土工程中柱高的划分、梁与柱的划分、主梁与次梁的划分等。二是分清限制范围,如建筑屋层高大于3.6m时,顶棚需要装饰方可计取满堂脚手架费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方可计取支模超高增加费。三是应仔细核对计算尺寸与图示尺寸是否相符,防止计算错误产生。
2、套用单价的审核。对直接套用定额单价的审核---首先要注意采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与设计图纸标准是否要求相一致,如构件名称、断面形式、强度等级(砼标号、水泥砂浆比例)等。其次工程项目是否重复套用。如块料面层下找平层;沥青卷材防水层,沥青隔气层下的冷底子油;预制构件的铁件;属于建筑工程范畴的给排水设施。
3、费用的审核。取费应根据当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文件及规定,结合相关文件如合同、招投标书等来确定费率。审核时应注意取费文件的时效性;执行的取费表是否与工程性质相符;费率计算是否正确;价差调整的材料是否符合文件规定。
三、加强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措施
1、市场调研阶段造价控制。在建设工程前期,进行建设工程项目的初步可行性研究,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市场调研,造价分析员预测分析建设工程项目造价的各项经济指标和资金筹措风险及偿还能力,编制出初步的造价估算,并进行投资估算、评价环境影响和财务经济评价等,拟定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议书和方案,并在经济上协助业主对建设工程项目做出精准的投资决策,提供合理准确的决策性咨询,帮助业主选取最具经济效益的建设方案。建设工程项目决策阶段工作的有效进行,对建设工程的造价以及项目竣工后经济效益的优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勘察设计阶段造价的控制。设计阶段应实行监理制度,加强设计人员的经济理念,优化设计方案。在设计委托书中明确建设工程的造价限定额数、设计标准要求和工艺参数以及建设工程现场说明等,通过对设计阶段的监理,使得设计人员既要按照批准的设计和造价估算控制来进行初步设计,又要按照初步批准的总概算控制方案设计,对建设工程造价实行纵向和横向控制,使得工程造价控制在既定限额范围之内,层层控制建设工程的功能和综合造价,保证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让设计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趋于经济性,实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3、施工阶段造价的控制。建设工程的施工阶段是落实设计方案和招投标合同、实现建设工程意图、形成建设工程事物,并实施工程造价控制的实际操作过程阶段。由于建设工程的施工阶段周期长,很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因此,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加强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竣工验收阶段造价的控制。重视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定期跟踪检查,并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杜绝违法违规行为。在进行工程竣工结算时,必须准确整理竣工结算资料,严格审查工程量计算,减少工程量清单中的差错,防止建设工程竣工验收一拖再拖,影响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确认,如实地反映整个建设工程的实际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审核;质量
引言
建筑工程造价审核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必要手段,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命脉,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必要手段,是一项工作面广、责任大而极其细致的工作。工程造价是指工程价格,即为建成一项工程,预计或实际在土地市场、设备市场、技术劳务市场以及承包市场等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筑安装工程的价格和建设工程总价格。为合理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工程造价审核非常重要,应重视工程造价审核工作。
一、建筑工程造价审核的内容
1、工程量的审核
工程量的误差分为正误差和负误差。正误差常表现在土方实际开挖高度小于设计室外高度,计算时仍按图计。负误差表现在完全按理论尺寸计算工程量,项目的遗漏。因此对施工图工程量的审核最重要的是熟悉工程量的计算规则。一是分清计算范围,如砖石工程中基础与墙身的划分、混凝土工程中柱高的划分、梁与柱的划分、主梁与次梁的划分等。二是分清限制范围,如建筑物层高大于3. 6m时,顶棚需要装饰方可计取满堂脚手架费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方可计取支模超高增加费。三是应仔细核对计算尺寸与图示尺寸是否相符,防止计算错误产生。对签证凭据工程量的审核主要是现场签证及设计修改通知书应根据实际情况核实,做到实事求是,合理计量。
2、套用单价的审核
①对直接套用定额单价的审核。首先要注意采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与设计图纸标准是否要求相一致,如构件名称、断面形式、强度等级(硷强度等级、水泥砂浆比例)等。其次工程项目是否重复套用,另外定额主材、地材价格套用是否合理,对有最高限价的材料的定额套用的规定等。②对换算的定额单价的审核。
二、建筑工程造价审核的主要方法
采用合理的审核方法不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将直接关系到审查的质量和速度。主要工程造价审核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项目归纳审核法。本方法适用于多层住宅,小区里栋数较多,结构形式和建筑风格分成几类,每一类中又有几栋相类似的住宅。首先,确定总体审核方案,根据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建筑风格及有地下室的工程,分别归类,挑选有代表性的工程为主要审核对象,将其栋号的特殊情况剔除,放在系统审核中。具体做法是:①在总体审核方案确定的基础上,选出审核对象的栋号计算工程量。②深入施工现场搞调研,核定新材料、新工艺的生项定额,即:单方工、料、机,实际发生的基础数据。③对本工程使用材料,深入市场调研摸清底价,为编制材料补充核算价格提供基础数据。④依据预算定额编制原则,根据现场测定资料编制有关发生项定额。⑤编制有代表性栋号的工程预算,确定其统一价格标准,在此基础上将每一栋工程按不同结构形式计算出建筑面积,计算出典型栋号在其中所占比例,代入统一价格标准。
(二)全面审核法。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审核人重新编制施工图预算。首先,根据施工图全面计算工程量。然后,将本人计算的工程量与审核对象的工程量一一进行对比。同时,根据定额或单位估价表逐项核实审核对象的单价。
(三)重点审核法。这种方法类同于全面审核法,其与全面审核法之区别仅是审核范围不同而已。该方法有侧重地、有选择地根据施工图计算部分价值较高或占投资比例较大的分项工程量。 结束语:总而言之,市场经济变化莫测,工程投资的确定和控制变得更加复杂化,工程造价审核人员应该熟练掌握专业的审核知识,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来处理设计过程中的复杂问题。做好工程结算去虚存实,保证工程结算审计的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三、提高建筑工程造价审核质量的方法
1、提高审核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提高审核质量,归根到底,最终还是取决于人的因素,要求造价人员既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技能,更要懂得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法行事,依法执业,使自己的行为,自身的行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要提高审核人员的思想素质,要求造价人员具有钻研精神,不断学习造价部门颁布的新文件、新规定、新规范,碰到不懂的地方,应积极与同行沟通;另外要求造价人员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严格遵守职业操守,不询私舞弊,做到公平、公正,问心无愧;最后,造价人员应经常深入施工现场了解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叱
2、建立健全完善规范的审核制度
工程造价的业务涉及的范围很广,面临的情况更是千差万别,涵盖多种学科和专业。因而,在制定规章制度之时,就有必要根据审核的不同环节和事项,参考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再依据规模因素、项目结构,同时考虑成本和效益,制定出一系列符合各专业特点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权利,做到奖罚分明。为了建立和完善审核制度施工单位应实事求是编制相关的工程资料,相关审核人员应能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复测,以确保审核资料的真实、准确,保证送审资料的可靠和全面,特别应严把现场签证和材料的审核,健全设计变更审批制度。
3、尽早深入现场,全面掌握工程动态
由于设计变更联系单的提交签字有一定的时间性,当对现场签证或者工程结算进行审核时,施工过程的许多隐蔽工程难以再现。因此,工程造价审核人员应尽早进入现场,对照图纸查看施工情况,是否发生工程变更,与建设各方进行座谈,了解和收集工程的有关资料,有必要时进行跟踪拍摄取证,及时掌握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协助业主及时审核设计变更、现场签证、工程结算等发生的费用。只有审核人员经常深入施工现场,掌握施工现场的工程动态,并把信息及时反馈给施工方确认,才能扭转日后签证、结算审核工作的被动局面,提高造价审核的质量。
4、工程造价信息的积累与运用
工程造价信息是一切有关工程造价的特征、状态及其变动的消息组合目。由于生产周期长,工程造价呈现动态性的特点,呈现出种种不同特征,但工程造价的一些规律经验是不变的,积累这些经验并运用于工程造价审核中,能快速提高工程造价审核质量。这些有用的造价信息主要有造价指标、相关项目工程量之间的关系、常用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常见错漏项等。
造价指标有单方造价指标、单位面积的钢筋用量、单位面积的混凝土用量。相关项目工程量之间的关系主要有钢筋、混凝土、模板的关系,砌筑脚手架与砌筑的关系,楼地面面积、天棚抹灰、楼板体积的关系。施工方案常应注意土方开挖方案的选择、混凝土浇筑方案、垂直运输机械的确定等。常见错漏项主要应注意土方挖、填、运之间的关系,机械开挖是否考虑10%的人工开挖,室内回填土是否正确,管桩是否计算桩身及考虑损耗率,人工挖孔桩已包括了护壁及挖土方内容,直形墙项目的计算,商品混凝土定额的套用,楼梯工程量的计算等。
结语
工程造价审核是一门专业性、知识性、技巧性很强的工作。不同类型的建设工程审核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审核人员不断学习进取,注重平时资料和经验的积累,掌握材料价格的市场动态,领会新的相关法律法规,另外应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工程造价审核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责任心,建立健全规范完善的审核制度,及时审核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工程造价的审核质量,真正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有效管理与控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控制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项目造价管理是实现工程建设项目收益最大化的关键手段,只有作好全过程的造价管理才能实现工程项目建造的最终目标。目前,在建筑业领域,决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的“三超”现象比比皆是,给国家的宏观管理、行业的中观管理、企业的微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非常不利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在现阶段,如何控制工程的投资,搞好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是一个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管理科学的不断拓展而逐渐进步和展开的。建设项目工程的全过程的造价控制包括以下三个阶段: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施工招标投标阶段等。
1.建筑工程造价的重要性
工程造价实际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含义:工程造价是指进行某项工程建设花费的全部费用,即该工程项目有计划地进行固定资产再生产、形成相应无形资产和铺底流动资金的一次性费用总和。第二种含义:工程造价是指工程价格,即为建成一项工程,预计或实际在土地市场、设备市场、技术劳务市场等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筑安装工程的价格和建设工程总价格。现在通常把工程造价第二种含义认定为工程承发包价格。建设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与有效控制是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所谓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就是在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确定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承包合同价、结算价和竣工决算。
一个企业或者队伍在接一个建筑项目工程的时候,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是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造价是和经济效益息息相关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建筑工程的造价长期存在着“三超”的现象:即概算超过估算、预算超过概算、决算超过预算等,这种现象严重的困扰着建筑工程项目投资的效益管理。所以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就是要合理确定并且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把项目的投资控制在批准的限额之内,还在于合理的使用人力、财力以及物力,以达到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目的。
2.影响我国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因素
2.1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部门政出多门,由于受到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普遍存在多层次、多部门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造成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例如:建筑工程造价咨询中介机构必须取得建设、财政、计划等各个部门规定的相关资质或证书,必须遵守各部门制定的执业制度,各部门的各项制度衔接不到位甚至相互矛盾,让中介机构无所适从,影响正常开展工作。
2.2招标投标把关不严
对于招标投标工作把握不严格,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的“无控制价”,意思是说投标以及招标的工程人为压低造价,最终导致建筑工程的造价失真。招标投标的建筑工程成本的价格难以界定,操作困难,致使建筑工程招投标管理部门很难有效监控低于成本价竟标现象发生,使得部分业主为了减少建筑投资,利用建筑市场中“僧多粥少”现象,人为压低造价,出现不合理的低价中标,同时也给建筑工程日后的施工质量埋下了隐患。
2.3人为浪费现象严重
建筑工程的设计标准很难控制,浪费的现象严重。一些设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没有责任心,人为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系数,或者应中标施工单位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人为变更设计方案,提高标准,配合施工部门赚取超额的“利润”,严重影响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造成了巨大浪费。还有部分新型材料在价格上失去准确性,导致建筑工程造价的虚增。新型建筑材料的价格日新月异,尤其是装饰材料,因为信息不通畅,其价格的异差极大。许多承包商就利用这一点虚报价格,导致建筑工程的造价失去控制,损失极大。
2.4 “三超现象”普遍存在
部分业主单位为了使项目能够顺利的通过,采取“化整为零”的手段,尽可能的压低概算的造价,预留投资的缺口。在建设过程中通过追加投资等一系列方式,提高建设的规模和标准,出现概算超过估算,预算超过概算,决算的时候又超过预算的“三超”现象,最终导致投资控制难度大。
3.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管理措施
(1)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对成本进行控制。①建立建筑项目工程控制,实行按照岗位分工控制的方式。②认真做好项目在决策之前的准备工作,收集好资料,确保资料准确,例如:建筑工程所在地的水管和电路情况、地质特征、主要的材料以及设备的价格、人力资源情况等。③做好优化方案。在完成市场调研之后,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施工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多个方案的筛选,经过比较,选择最经济合理,造价最低的设计方案。
(2)把好设计关的造价控制。设计工作是建筑项目的初始阶段,对工程的造价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要做好以下方面的控制工作。①要加强对设计部门设计图纸的监督和审查,充分发挥图纸作为审查中心的智能作用。②要加强规范设计概算的方法。确定设计概算需要套用建筑工程标准定额并经相关造价管理单位全面审核,这样可以避免扩大设计规模的超额费用。③制定“限额的设计标准”,落实限额设计奖惩制度,控制造价总额。限额设计是控制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的一种有效措施,也是控制投资规模的最佳方法。因此,要尽快组织相关部门按照建筑的具体规模以及类型,制定出合理的限额设计标准。④强化设计变更管理,有效控制造价增加。
(3)控制招标程序。建筑工程的招标和投标主要包括材料和设备的采购以及施工等两个方面,通过招标的形式选择材料供应商和施工单位,可以对施工的进度以及质量进行控制。在招标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招标工作要公平、公正、公开、诚信。在招标之前,要严格对施工单位的资质进行审查,避免出现无证施工或者跨级施工的现象。②严格规范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应该对招标过程中有关招标的文件进行整理和收集,并对有价值的数据和资料做好保存工作,并对招标文件中关于费用的条款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样有利于以后的造价控制。③合理低价者中标。在众多的投标单位中要选择合理价低者。既要考虑投资的成本,又不能盲目追求低价而忽略工程的可行性,更不能出现“关系户”。 只有在有效的工程控制价下进行招标,各投标企业才有可能根据自身的施工设备、采购材料优势以及企业管理水平自主报价,确定出企业自身的成本价,从而创造出诚信的竞争环境,促进招投标工作的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进行造价控制。
(4)把握工程的重点,在施工中控制造价。首先,科学建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体系,严格控制材料的使用量,合理确定材料价格以及在施工过程中的使用比重。在建筑工程造价中材料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预算人员要及时了解材料市场价格波动, 掌握最新、最准确的价格信息,对材料进行有效控制。其次,建立项目概算预算制度。对于在施工过程中来自施工单位的一些变更、现场签证、材料代用、额外费用等外加费用,要及时掌握,即如果现场发生零星签证资料,检查资料上有无含糊之处,要核对签证手续上所说的话语是否通顺,以便为今后的结算提供可取的依据,例如一些签证人工费用的工日个数是否正确,普、技工单人人工费是否合适,是否造成工期延误损失,是否构成对建设场地附近居民造成影响补偿等等这些都要严格审核;尽量按图施工,不要改设计;如果总造价超过了设计时的总预算,要立即上报相关单位申请批准。最后,要加强项目工程进度款的支付管理。对款项的支付条件、方式和会计核算程序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掌握施工进度,实物与图纸相比较是否有不同之处。
(5)在结算中控制造价。工程项目竣工结算是造价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至关重要。在结算过程中,要根据预算、合同、竣工资料以及国家有关规定,认真地审核工程款项。首先,严格审核工程量。审核人员要根据施工图纸、承包合同、现场签证、设计变更、相关定额、施工规范等资料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计算,严格控制高估冒算,更要防止虚报及重复报量,曲解合同条款,含糊洽商部位,涂改洽商内容,虚增工作项目;其次,把好材料价格关。对材料的报价以及套用定额换算时应进行仔细核查,避免出现乱报价乱套定额格现象;最后,在建设单位审查结束之后,一定要送到相关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二次审核,以便确定合理的造价,并做好竣工结算报告,分析投资使用情况,总结经验。
4.结语
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直接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所以做好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做好工程造价管理不是单纯从某一个方面,而是要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全方面进行控制,从最初的设计到最终的竣工,每个部分都要进行严密的审核,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贺晋军.浅谈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J].大众标准化,2011(S1).
[2] 李俊武,卢晓娜.关于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2011.
关键词:建设工程 工程造价 设计变更
前言
从投资者或业主的角度:建设工程造价是指有计划地建设某项工程,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的费用。即有计划地进行某建设工程项目的固定资产再生产建设,形成相应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铺底流动资金的一次性投资费的总和。从承包商、供应商、设计商的角度:建设工程造价是指为建设某项工程,预计或实际在土地市场、设备市场、技术劳务市场、承包市场等交易活动中,形成的工程承发包(交易)价格。
建设项目投资,亦称建设工程造价,是指建设项目从筹建到竣工交付使用所需的全部费用,即该建设项目有计划地进行固定资产再生产和形成相应的无形资产和流动资金的一次性费用总和。我国现行的制度规定:建设工程造价由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设备和工器具购置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组成。怎么合理的确定建设工程造价是重中之重,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可以大量节省工程建设资金,利用有限的资金,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设计变更、签证、结算审核阶段几方面,阐述如何向进行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一、加强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的管理
(1)设计变更的含义及内容
设计变更是工程施工过程中保证设计和施工质量,完善工程设计以及满足现场条件变化而进行的设计修改工作。一般包括由原设计单位出具的设计变更通知单和由施工单位征得由原设计单位同意的设计变更联络单两种。
(2)工程签证的涵义及内容
施工过程中的工程签证,主要是指除施工企业就施工图纸、设计变更所确定的工程内容以外,施工图预算或预算定额取费中未含有而施工中又实际发生费用的施工内容所办理的签证,如由于施工条件的变化或无法遇见的情况所引起的工程量的变化。
(3)设计变更的签发原则及注意事项
设计变更实施后,应注意以下三点:
1)本变更是否已全部实施,若在设计图已实施后,才发生变更,则应注意因牵扯到按原图施工的人工、材料费及拆除费。若原设计图没有实施,则要扣除变更前部分内容的费用。
2)若发生拆除,已拆除的材料、设备或已加工好但未安装的成品、半成品均由监理人员负责组织建设单位回收。
3)调减或取消项目也要签署设计变更,以便在结算时扣除。
(4)分析设计变更,追究责任方的责任
1)若由于设计部门的错误或缺陷造成的变更费用以及采取的补救措施,如返修、加固、拆除等费用,由造价工程师协同业主与设计单位协商是否索赔。
2)若由于监理单位的失职或错误指挥造成设计变更,应由监理单位承担一定费用。
3)由于设备、材料供应单位供应的材料质量不合格造成的费用应由设备供应单位负责。
4)由于施工单位的原因、施工不当或施工错误,此变更费用不予处理,由施工单位自负,若对工期、质量、造价造成影响的,还应进行反索赔。
(5)工程签证的签发原则及注意事项
1)严格现场经费签证。凡涉及经济费用支出的停工、窝工、用工签证、机械台班签证等,由现场施工代表认真核实后签证,并注明原因、背景、时间、部位等。
2)应在合同中约定的,不能以签证形式出现。
3)应在施工组织方案中审批的,不能做签证处理。
4)工程签证单建设单位要随时留一份,以避免添加涂改等现象。并且要求施工单位编号报审,避免重复签证。
5)材料价格的确认要注明采购价还是预算价,以避免采购保管费重复计取。
6)建立合同交底制度。
7)严格区分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
二、加强建设工程竣工结算
(1)掌握工程造价确定的依据是确定或审核工程造价的前提
1)读懂合同。掌握工程合同对双方的约定条款是工程管理者必须的要求。
2)施工图与竣工图的差异。竣工图是以实体完工时状态的记录,而施工图是招标依据和过程施工的证明,有些工程建设单位要求按竣工图结算,要求设计院把施工中发生的设计变更、联系单、会议纪要等变更的内容反映在竣工图中,不能反映的施工过程以“后补签证”形式结算。
3)改变功能和虚设费用。有些机械在施工中没有使用,或者使用的是小机械,但在结算造价中却有这些大型机械费用,改变机械使用型号。
4)材料性能和价格标准。
(2)工程预结算审核的主要内容
1)工程量的审核。
2)项目单价的审核。a.对直接套用定额单价的审核。b.对换算的定额单价的审核。c.对补充定额的审核。
3)费用的审核。取费应根据当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文件及规定,结合相关文件如合同、招投标书等来确定费率。审核时应注意取费文件的时效性;执行的取费表是否与工程性质相符;费率计算是否正确;价差调整的材料是否符合文件规定。
(3)工程预结算审核的主要方法
项目归纳审核法:1)在总体审核方案确定的基础上,选出审核对象的栋号计算工程量。2)深入施工现场搞调研,核定新材料、新工艺的分项定额,即:单方工、料、机,实际发生的基础数据。3)对本工程使用材料,深入市场调研摸清底价,为编制材料补充核算价格提供基础数据。4)依据预算定额编制原则,根据现场测定资料编制有关发生项定额。5)编制有代表性栋号的工程预算,确定其统一价格标准,在此基础上将每一栋工程按不同的结构形式计算出建筑面积,计算出典型栋号在其中所占比例,代入统一价格标准。
逐项审核法:又称全面审核法,这是延用老的审核方法,适合小工程,投资较少的项目,如围墙、道路挡土墙、排水沟等。这种方法全面而细致,审查造价准确率高,效果好;但是,工作量很大,时间又长。
重点审核法:是有侧重点的,一般选择工程量大而且费用比较高的分项工程的工程量作为审核重点。如基础工程、砖石工程、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门窗幕墙工程等。对分项及换算定额部分,重点审核。其次重点核实与上述工程量相对应的定额单价,尤其重点审核定额子目容易混淆的单价。该方法的优点是工作量相对减少,效果较佳。
比较审核法:是有先决条件的,即在掌握大量数据和有丰富经验的前提上,使用此方法较简单。该方法是在总结分析预结算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同类工程造价及工料消耗的规律性,整理出用途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地区不同的工程造价、工料消耗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对审核对象进行分析对比,从中找出不符合投资规律的分部分项工程,针对这些子目进行重点审核,分析其差异较大的原因。
通病审核法:在预结算编制中,不同程度地出现某些常见病。某些施工单位的预结算常常出现以下常见病:1)工程量计算正误差;2)定额单价高套正误差;3)综合费用计算正误差。
三、结束语
工程造价的管理应是以市场为中心的动态控制,对造价计划执行中所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分析研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将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记者手记:学生胡琳的生存体验
记者:你是怎么想起来参加“生存体验”的呢?
胡琳:很惭愧,其实我一开始“动机不纯”,这是我们学校团委会开办的一项暑期活动,凡是参加生存体验并能坚持到底的学生,会有品德积分。大三时,我看到学长们为找工作而疲于奔命,便想多攒点积分,可能对就业有好处,于是报了名。
记者:是为期十五天的生存体验吗?
胡琳:对。带队老师带我们去了一个陌生城市,去的当天就要求上交手机和钱包,一下子就有了一种“身无分文”的紧张感。
记者:这十五天,是需要自己找工作,还是带队老师帮忙介绍?
胡琳:既然是生存体验,当然要求自己出去寻找“活路”,带队老师可能会暗中考察我们,但绝不出手帮助。
记者:找工作顺利吗?
胡琳:其实第一份工作很顺利就找到了,是帮一个培训机构发传单,但还工作不到一天就被人解雇了,呵呵。
记者:因为什么事呢?
胡琳:以前我从没发过传单,并不知道发传单有这么多讲究。比如要求站在单车道,往来往的单车车筐里投放传单,但站在那儿很危险,极容易被车碰到。还有就是派单员在工作时,培训机构会派巡查人员来回抽查,如果发现谁工作偷懒,现场就能解雇他。如果要上厕所,也需要先向巡查打过招呼才能去。我虽然不适应,但也咬牙坚持着派单员的规章制度。最后被解雇,是因为眼神不好,没有看到城管过来,别的队员都一哄而散,就我倒霉被抓个现行,没收了全部传单!
记者:那当天的工资拿到了吗?
胡琳:没有呢,为这件事我还狠狠哭了一场,长这么大,从没受过这样的委屈。幸好第二天,队友介绍我去她打工的餐馆洗碗,我才能顺利完成生存体验。
记者:这十五天过得很不容易吧?
胡琳:太不容易了!我这辈子都没洗过那么多碗,洗到手指都脱了皮,食指甚至好几天弯不过来。但是感觉特别充实,这十几天不但挣到了自己的食宿费,最后还结余了好几十元,买了礼物送给父母。父母收到凝聚我血汗的礼物时,感动得都快哭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长大了,以后不要再做动不动就撒娇哭鼻子的小公主,而要变得更加坚强独立,才能适应社会。
体验红黑榜
用心感受,总会柳暗花明
红方:周宇,24岁,电脑工程师
几个月前,我参加了我们公司别出心裁的拓展训练――生存体验。参加前我将这件事想得特别简单,因为我们规定时间是五天,要在陌生城市生存五天,我就算随随便便找个工地小工也能活下去嘛。
但到了A城后,发现情况并不如想象中乐观。A城并不大,城里也没有“大兴土木”。我好不容易找到几个建筑工地,人家一看我瘦瘦的样子就直摆手,说工人已经够数了。唉,我是包工头,也不会要“眼镜+瘦子”这种文弱书生啊。
经“高人”指点,我去了劳务市场。沿着街边站了不少等着“买主”检阅的劳工,但我既不会粉刷,又不是电工,只能和一些扛重物卖苦力的汉子站在一起。有个老板买了不少家具,需要人帮忙抬。我赶紧跑上前去,他却推了我一把,看我打个趔趄,更是轻蔑极了:“像你这种小身板还想吃这口饭啊?回家练练去吧。”
生存体验第一天,我一分钱都没赚到,回住处后还是同事悄悄塞给我一个馒头,才不至于饿着肚子入睡。第二天,同事说他找到一条“生财之道”,可以和我结对子。
原来他花了几个钟头做市场调研,知道在城北批发市场进矿泉水,再到市中心售卖,利润不错。我听了也很受鼓舞,至少,当“个体户”比当“没人要的小工”更有尊严吧?
为了省钱,同事建议我们步行去城北进货。于是,我俩冒着烈日走了一个钟头才到批发市场,说了不少好话,押了身上所有证件,老板终于答应我们先赊货后付款,于是进了两箱矿泉水,带到市中心的天桥上售卖。
那天天气特别炎热,可能是全年最热的一天吧?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生意也特别好,不一会儿就卖出大半箱矿泉水。
以前我是最讨厌夏天的,天气一热就躲进空调房写程序、打游戏,非常害怕出了汗黏糊糊的感觉。但现在却恨不得太阳烈些再烈些,这样我们的水会更好卖!
但好景不长,一箱水还没卖完,过来一个算命的中年男人。他非说我们占了他的位子,要将我们赶走。
这时天桥上已经被摆地摊儿、贴手机膜、卖茉莉花的都占完位子了。算命男子不依不饶地吵闹,我们也无法做生意,只好收拾东西走人,换了另外一个偏僻的地方继续售卖。不过生意就清淡了很多。
在卖矿泉水时,遇到一个老大爷,他刚从电脑城出来,拎了一个新的手写板,却一脸不高兴。他买了一瓶水,我主动问老大爷有什么烦心事。他说儿子在国外,想和儿子在电脑上“见面”,却是一个电脑盲。
于是我毛遂自荐去当老大爷的“电脑教师”,他得知我的专业后喜出望外,答应了。我意外得到这份工作机会,同事艳羡无比。
剩下的三天,我上午教老大爷用电脑,下午还是和同事一起卖矿泉水。大爷终于学会和儿子视频聊天,还能用手写板写字。他高兴坏了,执意要给我两百元小费。我告诉他自己是在进行“生存体验”,不用那么多,只留下够几天食宿的钱,其他的退给了大爷。
这次生存体验,让我走出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体味到人情的冷暖,世道的艰难,更加了解了生命的意义。
想走偏门?走着瞧!
黑方:岳宝,23岁,自由职业者
我现在真后悔啊!当初之所以会玩生存体验,就因为咽不下一口气,和朋友赛车输了,人家要求我身无分文地去玩生存体验。这小子看准我是富二代吃不了苦,不会答应这么苛刻的条件。哼,小瞧人!我一冲动,应承下来。
冲动的代价真不小啊!这不,我已经大半天水米未沾了,饿得肚子咕咕叫,恶狠狠地诅咒朋友想出这样的馊点子来折磨自己。
刚刚被朋友蒙上眼睛,带到这里。眼看一切都很陌生,手里又没有一分钱,如果不找到事做,赚不了糊口的钱,恐怕熬不到朋友来找,就会被饿死吧?
走了很久,走得都快饿晕了。我站定,休息了一会,眼见旁边餐馆里,―对衣冠楚楚的中年男女点了一大桌子菜,却没有怎么动筷子,女的忽然面带愠色拂袖而去,男的匆忙追出来。
多好的机会啊!我再也控制不住肚里的馋虫造反,三步并作两步地跑过去,顾不得斯文,用手操起一根鸡腿就要大嚼。
没想到,快送到嘴边的鸡腿却被人横空劈落,滚在地上。我抬起头,中年男人气冲冲地骂:“今天真晦气!老婆要闹离婚,还遇到个偷儿小瘪三!”
我生下来还没受过这种气呢!当然也指着中年男人鼻子回骂:“你算什么东西?你才是瘪三!这些东西,我家的狗都不吃,老子吃是给你面子了!”中年男人嘴笨,力气却大,一把扭住我手腕,痛得我龇牙咧嘴。这时餐馆的服务员也忙不迭地向客人鞠躬道歉,将我当垃圾一般赶出门外!
唉,我只想捡点剩饭吃,却受到这样的奇耻大辱,真是越想越气不过。哼,不就是生存体验吗?只要能靠自己本领活下来,我照样完成任务!
那个拧我手腕的中年男人结账埋单了,他的皮夹子鼓囊囊的……如果“顺”了此人钱包,别说朋友三天后来接,就算十三天,也照样有吃有喝啊。
打定了主意,我悄悄跟在中年男人背后,等待机会,一个劲给自己打气:“叫你诬蔑我是小偷!现在就让你尝尝小偷的厉害!”
然而,当拳头如同雨点般落下时,我只能拼命求饶:“别打我,我爸爸很有钱,他会给你们很多很多钱。我只是在进行生存体验……”
可当时,谁会相信我的话呢?
向电影学“生存体验”
《幸福终点站》
影片讲述了维克多在前往美国途中,家乡发生,政府被,所持证件不被美国移民局承认,被拒绝入境却又不能回国,被迫滞留肯尼迪国际机场期间的故事。无奈之下,他只能留在机场睡在大厅的椅子上,在卫生间里洗澡,靠为路过的乘客服务生活。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育变革策略
一、高职教育在改革中存在的误区
(一)职业教育的定位不明确
定位问题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方向。高职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现代化建设造就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是培养和培训基本就业者的教育。但目前对高职的定位认识上,依然存在三种误区:一是一部分高职院校不安心于扎扎实实办好高职教育,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想方设法提高办学层次,及早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工作上;二是在办学理念上倾向于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育模式上沿袭本科院校的做法,办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三是过分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把教学要求和考核偏重于少数学生的“专升本”,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要求。显然,以上三种认识有着明显的偏颇。不同的定位将导致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定位偏颇也势必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偏颇。因此纠正对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偏颇迫在眉睫,在对高等职业教育正确定位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
(二)专业设置不科学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有些高职院校不能对专业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及时做调整,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不协调。在专业构成上,以传统专业为主,新兴专业和特色专业发展缓慢。一些新知识和新技术含量高的专业得不到发展,专业设置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机构的调整,总是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各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大同小异,导致学生在毕业的时候,相同专业的毕业生扎堆,而企业却苦于找不到自己所需求的专业人才。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许多学生的就业选择与所学专业大相径庭,形成就业上的“专业浪费”。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的主要定位应该是职业教育,但有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依然保持其固有的“教育惯性”,形成着重学科建设、强调理论体系的“学科本位”。不顾经济发展形势和岗位的需求,“你发展你的,我教我的”,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目标定位一般都有职业培养要求,但往往局限于一般职业技术标准,没有细化到岗位工作规范,以至课程实际上难以摆脱传统学科性课程的痕迹。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适销不对路,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势必造成就业压力。有的高职院校则忽视了高等教育的共性目标要求,偏重于“能力本位”,仅仅把学校当成职业培训机构。个别学校也正好挂着安排学生实训实习的名义到工厂企业顶岗就业,之后不再安排教学,也不再进行跟踪指导,美其名日适应市场需要,追求就业导向,其实质是占领就业市场、降低教学成本。
(四)缺乏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及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
自上世纪9o年代以来,我过的高职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许多高职院校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招生数量的扩大上来,因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学校的规模,招生数量关系的学校的效益,所以,学校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放在这两方面上来,其中更是把招生工作当作学校的常规I生大事来抓,而对于学生就业工作的关注,远未及招生工作引起的足够重视。从而使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形势下,却又缺乏必要的就业指导;有的高职院校虽然设置了相应的就业指导机构,但就业指导老师人手少,不够专业,主要忙于毕业生派遣、资格审查、就业率统计等事务性工作,难以展开具体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以就业为导向下的高职教育变革策略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建立与社会就业价值导向相适应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其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实施有效的变革策略。
(一)明确高职教育的定位
截止去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9%,已进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并将逐步进入普及化阶段,这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关键还要靠高职教育,因为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重点院校主要还是从事精英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加强内涵建设,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所以,我们应该明确高职教育是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都应立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鲜明的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事实上,高职院校只有坚持高职的办学方向才有生
命力。因为高职院校相对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在学科教育、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不可能与普通本科院校相竞争,但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性研究方面,却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因此,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针,随时把握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以及对这类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应该明确,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是高职升本科,也不是转向普通教育,高职教育是在高中阶段的基础上培养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丢掉不必要的思想包袱,从开始办学就要找准就业市场需求,积极配合劳动部门和人事部门,密切与企业劳务市场的合作,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二是培育并提高为地方或行业服务的能力,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突出职业特色,科学设置专业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要实现“产销”链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区域经济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关注城市功能的转变,重视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成由学科带头人、行业和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专家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论证、评议、审核,并在此基础上决定专业设置与否。
高职院校还要对已有的专业进行定期评估,对一些生源不足、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专业进行改革,有效地调节各专业学生的数量和规模,保证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相吻合,避免因“专业过剩”而产生的不良后果。此外,还要着眼长远,对于已经成为学校优势、有特色的专业,要采取扶持、帮助的政策,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体现本校和本地区特色的专业结构。
(三)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课程改革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正经历着深层次的变革,随着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等“以人为本”的观念的确立,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备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而且还必须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伦理。高职教育给予学生的应该是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为胜任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和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文化知识、经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课程改革应努力追求课程目标的实用性和发展性相结合。
1.实行多元化的课程开发
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能力培养,必然要求改革教学模式。在课程开发方面。应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行业、企业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之一。
这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可以有两种具体形式。一是学校与企业建立“定单”合作伙关系,即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向学校“预定”所需人才,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设定培养计划和相应课程;二是建立有行业和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让行业、企业的专家直接参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计划,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发挥校外行业和企业专家在专业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
这种课程开发模式,使学校专业课程真正建立在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之上,并能够随着职业能力的变化及时修订课程,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导向课程。尤其是“定单”式课程开发,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心态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岗位适应性。
2.实行以“岗位就业目标”的课程目标设计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职课程目标设计,要有非常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明确的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突出岗位培养目标并不是把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隔离开来,而是把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知识、个人修养以及体质、心理等素质教育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岗位技术训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一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由于课程目标定位瞄准某种职业,具体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直接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只要专业设置建立在市场调研基础之上,确实为社会所需,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过程得到贯彻,就可以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就业而无须再培训提供条件。
3.课程内容注重知识技能的综合化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技术能力通常具有综合化的特征。因此,高职课程也应是一种综合性结构。同时,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频繁变化,对就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教育必须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创新能力、开拓精神的养育。高职课程应立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精选职业社会必需的知识、技能、规范,妥善处理知识、技术、能力、理论性与职业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其间恰当的平衡。综合化课程内容要选择与专业核心要
素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点,把原来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重新调整,打破学科体系,将某些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内容重新组合,搭建新的内容框架构成一门或一类新的课程,整合后的课程要充分体现内容的先进性以及技能操作环节上的时间保障。
4.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
相对于传统的职教课程,模块化课程本身具有灵活性的优势。但是,课程模块化仍有一个如何设计和选择结构的问题;一组缺乏内在联系的模块,很难形成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特性。以职业核心技能为基础的多向选择课程结构模式,可能是处理好模块课程之间灵活性与系统性的关系、实现两者统一的理想方案。其基本设计思路是:首先对某一专门职业的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基本性知识、技能设计为核心课程模块;再将该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为就业方向性课程。多个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的组合构成一个专业及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核心课程是相对稳定的,学生必修的,体现专业特征;就业性课程是灵活多变的,供学生选修,体现就业方向特征。整个课程结构由于核心课程内在结构以及方向课程的多种选择性而富有弹性。这种模块化课程结构设计富有弹性,有利于加快课程的更新,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以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选择学习方案和就业方向,最终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就业适应性的目的。
5.实现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并重
在现代课程观中,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是两个相对应的范畴。所谓“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是根据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的教学计划而制定的,是“正式课程”。所谓“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类课程是非正式的,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后者是无意识的、无计划的。现代课程观认为,隐性课程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只有使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的统一,才能共同构成课程的完整的概念。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广泛存在,主要包括下述几个层面:物质层面,如学校建筑、校园环境等;行为层面,如学生问的交往、师生关系等;观念层面,主要有办学方针、教学观念和校风等;制度层面,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以及班级运行方式等。笼统地讲,学校的各种讲座、社团活动、课外阅读、校园环境、教师人格影响及专业教育中贯穿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等都属于隐性课程。“如果说显性课程主要体现人的认知结构的话,那么隐性课程主要体现人的人格结构和价值体系”。为了谋求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和谐统一,需要创设宽松、真实、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情境,以尽可能减少隐性课程的负面影响,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四)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提升就业质量
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停留在较低层次及较为单一的层面上,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比较散乱,缺乏系统化。因此,组建一支职业化、专门化、人本化的职业指导队伍,并构建科学、有效的职业指导服务系统是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实现高职院校战略目标的必要保证。
1.构建职业指导服务系统的组织架构模式
为提升对市场变化响应的灵敏度,有必要使职业指导服务系统纵向进入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操作层。可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协调委员会——职业指导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职业指导服务中心——系职业指导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专业教师、辅导员——班级学生信息员的体系化组织运作模式。各系专兼职教师凭借自身的专业技术、行业经验以及行业企业关系,和辅导员一起成为职业指导服务的基层提供者。职业指导服务中心与各系所构成的双道命令系统共同作用于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并通过其“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实施统合。
2.科学划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服务系统的子系统模块
职业指导服务系统应成为高职院校的信息采集处理中心、教育产品研发中心、行为价值评价中心、职业咨询服务中心及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中心。可考虑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服务系统划分为五个子系统模块,即对外的就业市场模块(服务用人单位、中介机构等)与生源市场模块(服务考生、家长等);对内的教活动主题模块(服务提供教活动的个人与部门)与学活动主题模块(服务学生);相对独立的信息平台(社会需求模板库)建设与服务模块。使这些模块既能发挥不同的功能,又能相互协调。
3.发挥实践基地和校友会的作用,搭建就业平台
就业工作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就业率和就业称职率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最终指标。高职院校要利用产业、企业庞大的资源,从一般性韵参与合作走向协的介入合作,探索互动性产学合作以及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互补。
论文摘要: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主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改革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分析高职院校这些误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变革策略,以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推动我国高职院校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高职教育在改革中存在的误区
(一)职业教育的定位不明确
定位问题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方向。高职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现代化建设造就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是培养和培训基本就业者的教育。但目前对高职的定位认识上,依然存在三种误区:一是一部分高职院校不安心于扎扎实实办好高职教育,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想方设法提高办学层次,及早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工作上;二是在办学理念上倾向于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育模式上沿袭本科院校的做法,办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三是过分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把教学要求和考核偏重于少数学生的“专升本”,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要求。显然,以上三种认识有着明显的偏颇。不同的定位将导致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定位偏颇也势必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偏颇。因此纠正对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偏颇迫在眉睫,在对高等职业教育正确定位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
(二)专业设置不科学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有些高职院校不能对专业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及时做调整,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不协调。在专业构成上,以传统专业为主,新兴专业和特色专业发展缓慢。一些新知识和新技术含量高的专业得不到发展,专业设置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机构的调整,总是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各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大同小异,导致学生在毕业的时候,相同专业的毕业生扎堆,而企业却苦于找不到自己所需求的专业人才。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许多学生的就业选择与所学专业大相径庭,形成就业上的“专业浪费”。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的主要定位应该是职业教育,但有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依然保持其固有的“教育惯性”,形成着重学科建设、强调理论体系的“学科本位”。不顾经济发展形势和岗位的需求,“你发展你的,我教我的”,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目标定位一般都有职业培养要求,但往往局限于一般职业技术标准,没有细化到岗位工作规范,以至课程实际上难以摆脱传统学科性课程的痕迹。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适销不对路,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势必造成就业压力。有的高职院校则忽视了高等教育的共性目标要求,偏重于“能力本位”,仅仅把学校当成职业培训机构。个别学校也正好挂着安排学生实训实习的名义到工厂企业顶岗就业,之后不再安排教学,也不再进行跟踪指导,美其名日适应市场需要,追求就业导向,其实质是占领就业市场、降低教学成本。
(四)缺乏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及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
自上世纪9o年代以来,我过的高职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许多高职院校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招生数量的扩大上来,因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学校的规模,招生数量关系的学校的效益,所以,学校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放在这两方面上来,其中更是把招生工作当作学校的常规I生大事来抓,而对于学生就业工作的关注,远未及招生工作引起的足够重视。从而使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形势下,却又缺乏必要的就业指导;有的高职院校虽然设置了相应的就业指导机构,但就业指导老师人手少,不够专业,主要忙于毕业生派遣、资格审查、就业率统计等事务性工作,难以展开具体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以就业为导向下的高职教育变革策略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建立与社会就业价值导向相适应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其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实施有效的变革策略。
(一)明确高职教育的定位
截止去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9%,已进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并将逐步进入普及化阶段,这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关键还要靠高职教育,因为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重点院校主要还是从事精英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加强内涵建设,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所以,我们应该明确高职教育是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都应立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鲜明的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事实上,高职院校只有坚持高职的办学方向才有生命力。因为高职院校相对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在学科教育、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不可能与普通本科院校相竞争,但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性研究方面,却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因此,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针,随时把握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以及对这类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应该明确,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是高职升本科,也不是转向普通教育,高职教育是在高中阶段的基础上培养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丢掉不必要的思想包袱,从开始办学就要找准就业市场需求,积极配合劳动部门和人事部门,密切与企业劳务市场的合作,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二是培育并提高为地方或行业服务的能力,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突出职业特色,科学设置专业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要实现“产销”链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区域经济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关注城市功能的转变,重视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成由学科带头人、行业和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专家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论证、评议、审核,并在此基础上决定专业设置与否。
高职院校还要对已有的专业进行定期评估,对一些生源不足、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专业进行改革,有效地调节各专业学生的数量和规模,保证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相吻合,避免因“专业过剩”而产生的不良后果。此外,还要着眼长远,对于已经成为学校优势、有特色的专业,要采取扶持、帮助的政策,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体现本校和本地区特色的专业结构。
(三)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课程改革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正经历着深层次的变革,随着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等“以人为本”的观念的确立,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备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而且还必须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伦理。高职教育给予学生的应该是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为胜任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和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文化知识、经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课程改革应努力追求课程目标的实用性和发展性相结合。
1.实行多元化的课程开发
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能力培养,必然要求改革教学模式。在课程开发方面。应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行业、企业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之一。
这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可以有两种具体形式。一是学校与企业建立“定单”合作伙关系,即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向学校“预定”所需人才,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设定培养计划和相应课程;二是建立有行业和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让行业、企业的专家直接参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计划,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发挥校外行业和企业专家在专业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
这种课程开发模式,使学校专业课程真正建立在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之上,并能够随着职业能力的变化及时修订课程,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导向课程。尤其是“定单”式课程开发,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心态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岗位适应性。
2.实行以“岗位就业目标”的课程目标设计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职课程目标设计,要有非常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明确的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突出岗位培养目标并不是把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隔离开来,而是把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知识、个人修养以及体质、心理等素质教育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岗位技术训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一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由于课程目标定位瞄准某种职业,具体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直接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只要专业设置建立在市场调研基础之上,确实为社会所需,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过程得到贯彻,就可以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就业而无须再培训提供条件。
3.课程内容注重知识技能的综合化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技术能力通常具有综合化的特征。因此,高职课程也应是一种综合性结构。同时,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频繁变化,对就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教育必须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创新能力、开拓精神的养育。高职课程应立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精选职业社会必需的知识、技能、规范,妥善处理知识、技术、能力、理论性与职业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其间恰当的平衡。综合化课程内容要选择与专业核心要素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点,把原来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重新调整,打破学科体系,将某些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内容重新组合,搭建新的内容框架构成一门或一类新的课程,整合后的课程要充分体现内容的先进性以及技能操作环节上的时间保障。
4.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
相对于传统的职教课程,模块化课程本身具有灵活性的优势。但是,课程模块化仍有一个如何设计和选择结构的问题;一组缺乏内在联系的模块,很难形成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特性。以职业核心技能为基础的多向选择课程结构模式,可能是处理好模块课程之间灵活性与系统性的关系、实现两者统一的理想方案。其基本设计思路是:首先对某一专门职业的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基本性知识、技能设计为核心课程模块;再将该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为就业方向性课程。多个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的组合构成一个专业及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核心课程是相对稳定的,学生必修的,体现专业特征;就业性课程是灵活多变的,供学生选修,体现就业方向特征。整个课程结构由于核心课程内在结构以及方向课程的多种选择性而富有弹性。这种模块化课程结构设计富有弹性,有利于加快课程的更新,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以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选择学习方案和就业方向,最终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就业适应性的目的。
5.实现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并重
在现代课程观中,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是两个相对应的范畴。所谓“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是根据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的教学计划而制定的,是“正式课程”。所谓“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类课程是非正式的,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后者是无意识的、无计划的。现代课程观认为,隐性课程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只有使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的统一,才能共同构成课程的完整的概念。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广泛存在,主要包括下述几个层面:物质层面,如学校建筑、校园环境等;行为层面,如学生问的交往、师生关系等;观念层面,主要有办学方针、教学观念和校风等;制度层面,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以及班级运行方式等。笼统地讲,学校的各种讲座、社团活动、课外阅读、校园环境、教师人格影响及专业教育中贯穿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等都属于隐性课程。“如果说显性课程主要体现人的认知结构的话,那么隐性课程主要体现人的人格结构和价值体系”。为了谋求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和谐统一,需要创设宽松、真实、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情境,以尽可能减少隐性课程的负面影响,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四)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提升就业质量
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停留在较低层次及较为单一的层面上,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比较散乱,缺乏系统化。因此,组建一支职业化、专门化、人本化的职业指导队伍,并构建科学、有效的职业指导服务系统是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实现高职院校战略目标的必要保证。
1.构建职业指导服务系统的组织架构模式
为提升对市场变化响应的灵敏度,有必要使职业指导服务系统纵向进入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操作层。可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协调委员会——职业指导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职业指导服务中心——系职业指导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专业教师、辅导员——班级学生信息员的体系化组织运作模式。各系专兼职教师凭借自身的专业技术、行业经验以及行业企业关系,和辅导员一起成为职业指导服务的基层提供者。职业指导服务中心与各系所构成的双道命令系统共同作用于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并通过其“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实施统合。
2.科学划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服务系统的子系统模块
职业指导服务系统应成为高职院校的信息采集处理中心、教育产品研发中心、行为价值评价中心、职业咨询服务中心及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中心。可考虑将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服务系统划分为五个子系统模块,即对外的就业市场模块(服务用人单位、中介机构等)与生源市场模块(服务考生、家长等);对内的教活动主题模块(服务提供教活动的个人与部门)与学活动主题模块(服务学生);相对独立的信息平台(社会需求模板库)建设与服务模块。使这些模块既能发挥不同的功能,又能相互协调。
3.发挥实践基地和校友会的作用,搭建就业平台
就业工作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就业率和就业称职率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最终指标。高职院校要利用产业、企业庞大的资源,从一般性韵参与合作走向协的介入合作,探索互动性产学合作以及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