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地理教学导入法范文

地理教学导入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理教学导入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地理教学导入法

第1篇

关键词:设疑导入法;地理教学;应用浅析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127-03

课堂导入是一个完整的课堂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地理课堂导入是指地理教师在一项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开始之时,针对教学目标,采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导入是否贴切,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说对于一节地理课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如何能在课堂的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兴趣性所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牢牢地抓住课堂有效时间,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笔者的课堂教学实例,对设疑导入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做一浅析。

一、设疑导入法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课堂导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心理特征的差异,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与方法。目前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有直接导入法、图像导入法、经验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活动导入法和设疑导入法,等等。[1]

其中,设疑导入法因其在课堂开始之初,就提出了学生以旧有知识无法解决或解释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思维碰撞,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更好地发挥主体性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文主要针对设疑法导入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做一探讨。

二、设疑导入法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设疑导入法,是指教师在开始一项新的学习内容前,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导入新课。在问题中既能巧妙地提出学习任务,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提问可以说是设疑导入法的关键。那么问题从何而来呢?问题的提出,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出发,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创设情境,由“境”发问,提出问题。

由此可见,设疑导入法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两个: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一个精心设计的情景创设,能够水到渠成的将问题呈现出来。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发现问题,引发学生求知欲望。同样,好的问题提出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激发思维的火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过程。问题的提出,与情境的创设不可分割,相辅相成。

三、设疑导入法的操作步骤

1.疑从何处而来——问题情境的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建构活动,学习过程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2]

直接讲授课本上的知识点,虽然逻辑严密,脉络清晰,但是往往学生学过之后,不知道如何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印象也不够深刻。情境的创设,主要功能是,要将课本上将要讲授的抽象的知识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起联系。在讲课之前,就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所学的知识,将能解决或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在导入环节中,通过情境的创设,将课本知识转换成学生所能了解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也更加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1)从学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出发,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创设情境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身边的、可感知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出发,就会使得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更加形象、具体、生动。从学生看似熟悉的地理事物中,却引导他们发现了已有知识无法解释的现象,中间蕴藏着地理规律和大自然的奥秘,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本来抽象,枯燥的原理规律知识,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中“昼夜长短的变化” 时,笔者就选用了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地理现象,来创设了问题情境。笔者实习的学校位于深圳,离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很近,许多同学都去游览过丹霞山。其中,丹霞山的日出日落景观雄伟壮观,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于是笔者在丹霞山景区的网站上,找到了指导游客观赏日出日落景观的“丹霞山日出日落时刻表(表1)”。引导学生观察时间表会发现,在一年当中,日出日落的时间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的,那么这种变化有没有规律性可言呢?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2)组织丰富的地理活动,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教师在导入环节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与地理知识学习有关的地理活动,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能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例如,在讲述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中“34个省级行政区”时,教师在课堂开始先安排了学生进行一个分享活动。请同学们分享一下假期都去了哪些好玩的地方、城市、旅游胜地,等等。大家都很兴奋,交流得非常热烈,兴趣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老师趁势可以提出问题,你知道刚才提到的这些地方分别位于我国哪个省份吗?这个省份的简称是什么呢?接下来学生就会兴致盎然地自己动手开始在地图册上寻找答案。自然而然的就展开本节课的教学。

(3)设计地理实验,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例如在讲到我国的干湿地区划分时,老师提前一个月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家庭实验。让同学们买葡萄,挂在自己家里的阳台上。并且要记录下来在这一个月中葡萄发生了什么变化。一个月过去了,同学们发现葡萄虽然干枯萎缩了些,但并没有做出像超市卖的那样的新疆葡萄干。大部分同学的葡萄都发霉,潮湿,黏黏的。老师在课堂上又展示了新疆地区葡萄干晾房的视频,趁机提出问题,同样的方法,造成我们这里葡萄发霉潮湿的原因是什么呢?说明我们这里的气候跟新疆相比,有哪些方面的差异呢?通过这个实验的设计,自然而然的引出不同的干湿地区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种媒体,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讲到寒暖流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时,教师运用了网络上的卫星天气预报截图。根据同学们现有的知识基础,纬度位置较低的地区,温度应该比较高才对。截图显示, 11月14日,同一天,西欧和俄罗斯东部的气温的差异。位于俄罗斯东部的阿扬(AYANG)与位于西欧的贝尔根(BERGEN)相比,阿扬的纬度位置要比贝尔根低约5°,但阿扬的温度却要比贝尔根温度低。出现这种异常的原因是什么呢?自然而然的引出寒暖流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2.问到点子上——问题的提出。

(1)问题的提出不应以难为主,要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提问应当分步提问,从易到难。成就动机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动机之一。前苏联俄国作家高尔基说:“就是对自己的一个小小胜利,也能使人坚强很多。”[3]教师的提问有层次性,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回答一些问题,学生得到鼓励,能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一直处于活跃状态。课堂导入的效果也能更好一些。

(2)问题的提出应当目标性非常明确。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只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在关节点处设置疑问,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这节课的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说出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所以在导入环节,设置问题的时候,就主要设置在让学生观察丹霞山的白昼长短时间是如何变化的,有没有什么规律可言,最后让学生思考产生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学生已经将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原因上,接下来再展开教学,必能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设疑法导入在应用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所选情景不能一味求新求奇,要贴合教学实际。在导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是,为了导入而导入,只注重了课堂导入的形式,忽略课堂导入的本质,甚至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与课堂无关的内容上,影响整个课堂的秩序或者课堂节奏。正确的做法是,所选情境不仅要与学习内容的中心问题联系紧密而且从形式上来说,要符合课堂教学实际,不能一味求新求奇。在学习必修三《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节内容时,笔者为了能让课堂导入更加精彩,选用了歌曲视频《我的家在东北》,因为歌曲视频中有几个画面和歌词体现了东北的河流,主要的粮食作物风土人情等信息。没想到歌曲视频一放出来,同学都兴奋了,唱歌的唱歌,有的本来就比较活跃的同学,甚至开始用夸张的腔调模仿赵本山的小品,引得周围的同学哄笑不止。费了好长时间才整理好课堂秩序,已经耽误了课堂时间,急急忙忙开始讲授新课,导入的作用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2.结课环节要与导入部分遥相呼应。地理课堂教学,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开端,也需要一个完美的结局。完美的结课部分会成为“点睛之笔”,能有力地促进地理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在使用设疑导入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是,导课时提出了问题,在结束课时没有头尾呼应,没有重提这个设疑命题,出现悬而不解的状况。正确的做法是,应在适当的时候解开悬念,使前后内容相互照应,结构浑然一体,以加深学生印象,强化讲授内容。比如,在本文开头引用昼夜长短的导入例子中,提出了学生在本节课的设疑问题——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不是有规律的?经过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它的变化规律。结课时候可重提这个问题,并让学生根据这个规律判断一下,我们所处的地区,在接下来的半年内,昼夜长短将会如何变化。既呼应了课前提出的问题,又让学生应用了本节课所学内容。

总之,做为课堂导入的一种重要形式,设疑导入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白文新,袁书琪.地理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导入方法

地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导语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就像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造情景的作用。恰当、简洁、生动,或风趣幽默的导语,会有效地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扣准学生的心弦,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迅速形成教学。常言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如果由于教师采用恰到好处、引人入胜的导入方法,从课的一开始,学生就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较好的方法手段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探究。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习了地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能力,提高了精神品格,使师生双边活动更加融洽地开展。下面就如何做好课堂导入谈谈自己一些的做法。

一、游戏式与表演式导入法

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式导入方法,既可增加课堂趣味性,又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如学习"大洲与大洋"一节内容时,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好一张改正纸,教师说明游戏规则:1.不能重复贴;2.记住贴在陆地部分而不是海洋部分;贴完后统计贴在大陆、海洋的人数,提问为什么贴在海洋上的人数多,而贴在陆地上的人数少,让学生带问题去思考阅读,得出答案:原来海洋面积大,而陆地面积小,这种导入可加深学生对大洲与大洋的认识。

如今的新教材都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动手,扮演不同的事物。如在表演过程中轻松地掌握知识,培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还可使部分学生克服易害羞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在学习"地球运动"一节时,先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然后分别让两位学生扮演地球和太阳,表演自转和公转。从中掌握自转的方向、中心、周期、产生的现象。又如讲"地图"一节时,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比例尺、方向、图例,让他们介绍各自的情况。

二、提出问题与设疑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新课开始,可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并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渗透本课学习目标,研究主题等。比如,在教学《中国河流和湖泊概况》时,可让学生谈《中国河流和湖泊分布图》,师问:你们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上面有长江、黄河、洞庭湖......";有的学生说:"我国河湖太多了。";此时我接着说:"中国有多少河湖?著名的有哪些?各分布在什么地方?如何流向?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们进入新课学习,学生们很明确了当堂课要探究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后,再用设疑法来达到复习与开启新知识的目标。设疑法这种方法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就学过的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回答后自然引入新课。如讲《中国的天气和气候》,可这样导入:请同学们先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说说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等等。

三、事例分析、吸引学生注意力

事例分析法是提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事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的导入方法。这种方法与传统的质疑法同样是教师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思考。所不同的是,事例法不是简单的问答,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用已学知识去分析具体的现实事例,得出结论,获得新的知识。而事例往往由我们的生活中而来,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师生、学生间质疑反驳,能有效地提高其思维与表达能力。

例如在讲授"中国的商业"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把下列地点的商业活动排序:一般交易场所--东门批发市场--南山广场,并说明理由。几个地点是每个学生都非常熟悉的,通过生活经验,彼此补充可以得出正确结果,并初步了解影响商业中心的可能因素。随后,让学生讨论分析一般交易场所与南山广场购物中心哪个规模大,顾客多,生意兴隆,并说明原因。答案很明确,南山广场购物中心较大。但原因是什么,各人有不同观点,在相互争论中,老师穿插点拨,最后形成共识,从而很好地掌握了"大型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这一本来枯燥无味的知识点。运用事例分析法,一方面要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热烈讨论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引导,既不能代替学生说出答案,也不能放任自流,使讨论不着边际,而是要引导他们朝设定目标前进。

四、地图导入

第3篇

图表式导语就是在引入新课时利用课本上的插图,或教学挂图、图表、画片、仪器、模型等,结合老师适当的讲解或提示,使学生视、听、思维联合起来,以取得较满意的教学效果的一种导语。

图表式导语的最佳作用是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对一些较疑难的或模糊不清的内容作较直观的了解,从而使他们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降低教学难度。如导入“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这一知识时,教师可展示一组风景优美的图片或照片,学生既欣赏到美丽的风光,又形象而直观地了解到地形知识。教师不用多费唇舌,学生就能领悟到: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就是地形。进而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音像式

音像式导语是图表式导语的延伸和强化,在把握学生心理的方法上两者属同一范畴,有着十分相似的功能。既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同样起着直观教学的作用,同时也是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促进思维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之一。当然,音像式导语有着更完整、更丰富的音像内容,因此它还具备感染或唤起学生情感的功能,类似激情式导语的某些特点。我们把利用光电的现代化手段,诸如录音、幻灯、电视、电影等设计的导语称为音像式导语。

音像式导语中的“像”一般是指幻灯、电视录像和电影等电教手段,它比图表更形象,内容更丰富,表现更加多角度。所以,它除了具备图表式导语的各种功能外,还因其具备画面形体、明暗、远近、色彩的变化,并以其特有的动态画面逼真地再现生活,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情境或者更全面地了解说明的事物,使语言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

如在上“长江”一课时,播放学生熟悉的《长江之歌》的录音,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对祖国“大动脉”――长江的向往与眷恋之情,提高学生了解长江的兴趣,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打好基础。

音像式导语的使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的心神快速入境的捷径,也是学生感受美、理解美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活动式

活动式导语就是采用解题、答问、实验、实习甚至游戏等手段,引导学生在言行上直接参与和投入,使得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或得到启发,或引起思考,或产生疑问,利用动手、动口,促进动脑,以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授“降水与干湿地区”中“降水的空间分布”时,鉴于学生对降水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和知识储备,教师可通过生活游戏的活动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活动式导语有别于其他形式导语的标志,就是学生不是被动地被导入、被激发、被感染,而是学生以第一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问题的讨论与解答。课堂上的师生交流不仅是双向的,而且是多向的。

第4篇

一、要抓好素质,练好教学基本功

教师要起好主导作用,首先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同时要练好教学基本功。新的课改给我们带来新的理念。理想的教师,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建设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业务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讲过这样的例子:一位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的历史老师在上课,听课的教师完全被抓住了、入迷了,课后有人请教这位名师这节课准备了多久?他回答说:“为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15分钟。”理想的教师一辈子都在积淀知识,更新他的知识结构。

二、课堂教学是主阵地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善于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地理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发挥文理综合优势,引入历史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时事政治、数理知识等;发挥图文结合优势,展示地形图、政区图、绘制各种示意图、趣味读图等;还有我还特别教给他们怎么学好地理,必须时刻想着运用地图去解决问题,学会读图、识图、分析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关键,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时时刻刻心里脑里必须有个地图,中国的,世界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学好地理,那么其他学科也会跟着好起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名诗在地理课考得是诗词中“春风”指的是:夏季风、还是冬季风?如果你对语文知识欠缺,那么这题你一定不会做,可我们知道这诗意思是晚上下了一夜大雪,第二天看到满树的雪像梨花指的是雪花,所以每个学科之间联系很紧密;我还问过:黔之驴?黔指的是哪个省份呢?这样语文知识和地理相结合,融会贯通,互学互相进步,一举两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个“蜀”是哪个省份呢?太多了这样提问,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上来了,连班级一些后进生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很好了。

2.用心设计问题情境,追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启动思维,进而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学记》中载:“善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之以容,然后尽其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

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考虑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想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使其感受探究中增长知识的喜悦。如在学习“太阳高度”时,设计如下问题:①为什么“冬天冷,夏天热”?(猜想)②一天中什么时段最热?(验证)③冷热取决于什么因素?(结论)上述三个问题从生活现象人手,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学生经过猜想、验证过程,获得新知。

3.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部驱动力。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期待或鼓励,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外,开放性的答案能使学生人人都觉得“我能行”“我愿意尝试”,使学生感到教师对其信任与尊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经度变化规律”时,教师鼓励学生观察经度图,总结判断东、西经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找零度经线;有的同学说在度数最小的那根经线上画“十”字,再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也有的同学观察得到:经度越向哪个方向变大,就是该方向上的经度。每一种方法教师都给予客观积极的评价,学生受到鼓舞,士气很高,学习效果好。

三、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古语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1.自学导读,有目的的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先阅读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做到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框架。学生亦可针对疑难提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

2.图文结合,善用地图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运用地图教学,并且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5篇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目前的初中地理课堂枯燥乏味,教师不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是在灌输完大量知识点之后,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仅记得慢,而且容易遗忘,对于学生的创造力也起到了遏制的作用。面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不能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当低下,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初中地理教师掌握一定的学法指导方法应该是目前的一项重点工作。

一、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一)初中地理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与主体两方面的协调体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怎样才能使主导与主体统一于教与学的活动中呢?这就需要通过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去完成。笔者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成功的体现就是学法指导,而学法指导的结果,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体现教法服务于学法的观念

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是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创造性地去掌握知?R,提高能力。而这些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学生,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去研究教法,使教师的“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强调教法服务于学法,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它要求教师用“教”的艺术去促进学生“学”的艺术,这是教师主导作用最有力的体现。

二、地理教学中几种基本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类比法

地理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密切的联系。如天气与气候,火山、地震与海啸,长江和黄河的治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和辽中南工业基地等。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时,注意分组、结对,并且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

(二)阅读自学的基本方法

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练习,都要求学生要进行阅读自学。阅读自学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有提示),阅读之后应归纳知识要点,找出难点,提出感到疑惑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阅读自学可以激发求知欲,思维积极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1]。

(三)知识归纳法

地理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部联系,如在讲述地质作用时,注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八年级教材地理下册中,以我国分区地理为主,学生在学习过一段知识之后,应及时掌握学习分区地理的方法,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构制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常见的归纳方法有图示法、提纲法和列表法。图示法一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列表法则更适应于期中或期末复习。学生掌握并实际应用这些方法,就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增强学习效果。

(四)科学记忆法

地理概念和用语(术语)等分不清是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方法之一是采取“先强记后巩固”的记忆方法。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学生在记忆时,应该先把知识点强记清楚,课后有时间的时候再把内容多读几遍,这样就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

方法之二是联想记忆法,即引导学生把记忆材料与其相互联系的材料结合起来。例如,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D秦岭和淮河,它是我国冬季0摄氏度的分界线,也是南方河流和北方河流的分界线(水的结冰点是0摄氏度),还是我国温度带中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我国温度带是按照积温划分的);秦岭和淮河,它是我国降水量800毫米分界线,也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还是我国粮食作物中水稻和小麦的种植分界线等等,这样对提高记忆十分有益。

方法之三是利用绘图、形象记忆法,例如,我国新疆地区的地形特征“三山夹两盆”,就可以先画个三角形,然后在这个三角形中画上三条山脉和两个盆地,并注上名称,还有我国台湾岛的位置,也可以简单的画个南北向的几何图形,赤道从它的中南部穿过,然后标出岛屿的东南西北方向的地理事物,这样不要求学生画得多好,主要是生动形象,便于记忆。

(五)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小学和初中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2]。良好学习行为习惯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即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总结等。目前许多学生只重视上课和作业而忽视了其它环节,形成不预习就上课、不复习就做练习的不良习惯,结果是上课听课效果差、练习难以顺利完成,使得学习被动,成绩难以提高。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会事半功倍,只有努力培养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掌握。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法指导的方式方法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程改革 师生关系 教学方法

目前,地理学科以基本加入中考系列。这样导致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重教轻学、死记硬背,片面追求分数的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农村学校,大多数教师只顾埋头教书,“满堂灌”而不注意去指导学生如何学,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并且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农村中学担任地理教学20多年,现就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1.初中地理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与主体两方面的协调体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怎样才能使主导与主体统一于教与学的活动中呢?这就需要通过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去完成。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成功的体现就是学法指导,而学法指导的结果,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体现教法服务于学法的观念

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是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创造性地去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这些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学生,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去研究教法,使教师的“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强调教法服务于学法,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它要求教师用“教”的艺术去促进学生“学”的艺术,这是教师主导作用最有力的体现。

二、地理教学中几种基本学习方法的指导

1.类比法

地理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密切的联系。如天气与气候,火山、地震与海啸,长江和黄河的治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和辽中南工业基地等。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时,注意分组、结对,并且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

2.阅读自学的基本方法

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练习,都要求学生要进行阅读自学。阅读自学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有提示),阅读之后应归纳知识要点,找出难点,提出感到疑惑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阅读自学可以激发求知欲,思维积极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归纳法

地理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部联系,如在讲述地质作用时,注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八年级教材地理下册中,以我国分区地理为主,学生在学习过一段知识之后,应及时掌握学习分区地理的方法,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构制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如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是以气候为主,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是以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为主,从而区分它们在自然和人文上的明显差异。

常见的归纳方法有图示法、提纲法和列表法。图示法一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列表法则更适应于期中或期末复习。学生掌握并实际应用这些方法,就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增强学习效果。

4.科学记忆法

地理概念和用语(术语)等分不清是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方法之一是采取“先强记后巩固”的记忆方法。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学生在记忆时,应该先把知识点强记清楚,课后有时间的时候再把内容多读几遍,这样就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

方法之二是联想记忆法,即引导学生把记忆材料与其相互联系的材料结合起来。例如,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和淮河,它是我国冬季0摄氏度的分界线,也是南方河流和北方河流的分界线(水的结冰点是0摄氏度),还是我国温度带中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我国温度带是按照积温划分的);秦岭和淮河,它是我国降水量800毫米分界线,也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还是我国粮食作物中水稻和小麦的种植分界线等等,这样对提高记忆十分有益。

方法之三是利用绘图、形象记忆法,例如,我国新疆地区的地形特征“三山夹两盆”,就可以先画个三角形,然后在这个三角形中画上三条山脉和两个盆地,并注上名称,还有我国台湾岛的位置,也可以简单的画个南北向的几何图形,赤道从它的中南部穿过,然后标出岛屿的东南西北方向的地理事物,这样不要求学生画得多好,主要是生动形象,便于记忆。

5.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小学和初中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良好学习行为习惯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即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总结等。目前许多学生只重视上课和作业而忽视了其它环节,形成不预习就上课、不复习就做练习的不良习惯,结果是上课听课效果差、练习难以顺利完成,使得学习被动,成绩难以提高。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会事半功倍,只有努力培养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掌握。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法指导的方式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学法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去准备,并且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各环节中去,正确指导学生如何去记笔记,怎样去观察和对比,怎样去总结知识,怎样去归纳知识,怎样去复习功课,怎样去预习功课等,使课堂教学成为学法指导的主渠道。

第7篇

一、深入研究教材,恰当完善补充,提高教材实用性

教材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依据与载体,集聚绝大多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从钻研教材入手,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教师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善于把握教材的编辑意图。教师拿到地理教材之后,首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的研读分析,对教材内容编排的前后顺序及其意图、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做到准确把握。将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相结合,综合分析研究,进一步把握教材的编辑意图,筛选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章节与知识点,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教材的编排特点,立足于一册教材、一单元、一课等不同的范畴进行教学设计。

(二)善于增加社会生活内容。地理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教师要学会对教材进行生活化处理,既要立足于通行教材,又要融入本地区一些地理教学内容,尤其是要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对地理教材中一些滞后的内容进行调整完善,融入社会生活中最新鲜的因素。如最新的地理数据图片,最近发生的地理现象、地理事件等,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教材中,能够体现地理教学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等特点,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实际成效。

(三)善于汲取其他版本的精髓。当前,高中地理教材有多个版本,无论是人教版、鲁教版还是湘教版等版本,都有鲜明的设计理念和长处。教师在地理教材研读中,要立足于所运用的版本,并汲取其他版本地理教材之精华,对于所用版本中内容不够完善的地方,可以从其他版本的教材中增补。例如在自然灾害内容教学中,鲁教版重点介绍了洪涝灾害,教师可以参照其他版本增加台风、寒潮成因与危害等内容,并增加近年来出现的各种自然灾害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加深了解。

二、开展趣味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氛围

地理教学相对较为枯燥,教师要在教学导入环节下工夫,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通过趣味性的导入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兴趣,从而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运用信息手段导入。信息化手段是近年来地理教学中得以普及的有效手段,其演示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教师要善于发挥这些手段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自然灾害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一开始就播放台风、洪水、冰雹等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场景,极具震撼力的场景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探究欲望。

(二)运用探究问题导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具有启发引导作用的探究题开展导入,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了解的一些地理现象设计探究题提问: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六月份经常出现连续阴雨天气,而七到八月份却是炎热少雨呢?学生有了兴趣,激活了思维,带着这样的悬念进入学习活动,始终保持探究的欲望,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运用趣味知识导入。地理教学中可运用的趣味知识非常多,有奇特的地理现象、神奇的地理影像,以及地理谚语、地理实验等方面内容,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信息,选取与此相关的趣味知识作为导入,既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开展学习研究。

三、优化课堂模式,强化师生互动效果,提高教学实效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堂始终是主阵地,教师要改进以应试模式为主的单向灌输模式,打造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向的素质课堂,让师生互动成为课堂教学深入开展的主动力,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科学设置思考线索引领学习探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必进行直接灌输,而应充分考虑如何采取启发引导方式,让学生自主获得问题答案,既掌握知识,又培养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教学活动中设置了思考题对学生进行引领,如教学资源的跨区与调配。南水北调为例,笔者出示了一组探究题: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分布方面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严重缺水,存在哪些影响因素?南水北调为何选择长江作为水源地?对华北地区沿线和长江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这样一组探究题,较好地扣住了教学重难点,体现了内容的相互联系和逐层深入。学生在这样一组探究题的引领下,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有效解决了绝大多数问题,体现了主体地位。

(二)组织开展主题研究强化领悟效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造一些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开展主题研究活动,在这样的研究中相互交流讨论甚至辩论分析。通过训练思维,表达观点,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教学我国环境污染现状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从环境污染的类型、危害、发展趋势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要求学生针对本地区环境状况进行分析讨论。这样的主题研究活动,既巩固了学生对教材内容要点的掌握,又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训练,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也增强了学生环境保护危机感和责任感。

第8篇

就目前我国的一些高中来说,很多高中教师在进行示范课、观摩课、评优课以及表演课的时候都非常在意教学导课艺术,但是在平常的教学中却经常忽略导课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开始时不存在导课的环节

有很多高中地理教师认为,导课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甚至有些教师更是认为课堂开始的导课艺术实质就是在作秀而已,因此就导致了上课铃响起了之后教师就开始了自己的表演,对于学生有没有进入学习的状态完全没有进行了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课间休息的时间是很短暂的,当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上一节课的学习情境之中;有的学生则是在窃窃私语、交头接耳;有的学生在忙着寻找教材和学习用品。因此在课堂开始的一阶段时间内,学生的精神都是非常疲惫的,而且注意力也不是十分集中,很难投入到学习当中。因此,教师应该以一些精彩的导入让学生兴奋起来,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完全将注意力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导课设计比较平常

在一些高中学校中,在进行地理教学过程中也是存在着导课环节的,但是经常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导课在设计过程中缺少了一定的艺术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导课方式比较单调,没有新意,形式非常呆板,而且缺乏一定的感召力,很难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语言艺术运用的程度比较低,内容也十分平淡,没有震撼力,很难让学生陷入深度的思考和探究当中。3.导入的形式看似新颖,但是过于渲染和浮夸,使导课艺术的作用并不是十分明显。学生在上课前一般都是处于冷淡的“被动接受”的心理状态,同时学生对于地理这一学科并不是十分看重,对于地理学习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从而导致了学生不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如果能够运用比较新颖和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导课,立即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让学生对新课充满好奇和求知的欲望,从而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导课方式

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对于导课的设计都有自己独具匠心之处,因此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学过程当中。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导课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以教材的内容和师生之间的感情作为依据。高中地理教学的导课方式有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复习导入方式

复习导入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是最为常见的,其做法就是以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作为联结点。在开课刚开始的阶段,对旧的知识进行询问和质疑,让学生对旧的知识进行回顾,在学生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将新的知识导入其中,让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对新的知识也充满了渴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情境导入方式

第9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 互助教学 情境导入 重视能力

多年以来,初中地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各学科中始终处于小儿科的地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不可否认,学生在刚接触地理课时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但时间一长,他们就认为地理不是主科,只要考试及格就可以了,学习兴趣不高。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认为,主要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情感”教育

地理教师要想更新教学意识,提高教学技能,就要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地重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更有一些非专业教师常常拘泥于课本,缺乏地理情趣。这就使得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好感,学习起来毫无动力。要想让学生学好地理,对地理有兴趣,教师就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知趣相容,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即实行“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二、在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地理课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必须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单一的讲授方法,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原则,为学生创设各种教学活动。如进行地理角色扮演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新闻活动等,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三、地理教学中要有“情境”导入

一直以来,地理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导入新课的方法。一种是“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完全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方式;另一种是“同学们,请把书翻到X页……”把地理教学变成了枯燥的文字教学。这两种导入新课的方法,都会使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

实际上,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学习“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这一知识时,我先让学生朗诵《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如,在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时,我为学生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导入新课,这是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歌曲,学生通过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了解到我国是个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从“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知道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通过“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这句歌词中了解到各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这样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四、地理教学过程要地图化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是地理学科的一种独特语言,更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有效方式。如果地图运用得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现在的学生学习地理还是停留在简单的机械式记忆水平上,对地图的学习和运用也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学习兴趣,并教给他们观察地图的方法,使学生会读不同的地图,为他们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助力。

五、在地理教学评价中应重视能力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与改革评价方法相结合,改变往日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变闭卷式考试为开卷式考试,开卷的范围可以从地图和课本改为只开地图不开书,把学生读图、用图以及分析地图的能力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考试可以减少学生的作弊现象,考出真实水平,不仅强化了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更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了地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要勇于挑起自己肩上的重担,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从“认识地理”“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参考文献:

[1]陈雪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教学的意义及基本要求[J].才智,2011(12).

[2]王运琳.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地图[J].新课程:上,2011(4).

[3]李敏.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

[4]徐艳芳.探析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如何实施开放式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3).

[5]李淑梅.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8(Z2).

[6]方敏.浅议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0(27).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导入 生活体验 演示实验 情境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犹如小说里开篇的引子,如大型乐章开启时的前奏,课前导语虽然不是“正文”,作用不可低估,它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切入教学设计的主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独具匠心的新课导入设计是地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富有创意的新课导入,会给学生带来一种“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的意境。避免呆板的导入方式,尤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占领制高点,开启思维的闸门,调动学生感官,使学生一开始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带着问题去探究,因此,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艺术性导入设计非常重要,意义重大。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断思考,在地理教学中,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艺术,现归纳如下。

一、谜语谚语 贴近生活

新课标要求课程要关注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时刻与社会各方面发生联系,大自然中有许多的问号,从而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谜语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一份珍贵民间文化遗产,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学导入设计中我们要善于寻找这些谜语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地图的要素”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认识地图,运用这样的谜语导入:“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江河湖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这是什么呢?让学生来猜。通过猜谜导入新课的学习案例不胜枚举,这种方式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充满学习激情。

谚语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和生产生活中长期的经验、智慧的结晶,是言简意赅的知识概括。地理谚语中有许多涉及初中地理教学方面的内容,课标提倡挖掘与生活接轨的课程资源,在课堂导入过程中,如用“过一冬,长一葱”引入“地球运动”教学中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这个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回归线以北的区域白昼逐渐变长。“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谚语来引入山区气候的学习。这些谚语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启迪其思维。

二、生活体验 引人入胜

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就是要组织、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地理的应用价值。如“天气和气候”教学导入中,教师提问:“夏天同学们穿什么衣服?”“冬天同学们穿啥衣服?”“为什么冬夏两季穿衣不同?巧妙地引入天气和气候的新课学习中。同样的内容,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自己冬天在海南岛的旅游照片和夏天在拉萨的旅游照片,让学生观察衣着的变化,思考衣着变化的因素,顺利导入新课,这些教学资源来源途径多,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做有心人,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发现教学资源,独具匠心去设计。

三、歌曲视频 创设情境

为学生创设一个新奇、神秘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顺着问题的发展和深入将学生融入到考古、探秘的情境中,如学习“埃及”一课时,播放视频资料“金字塔之谜”,课堂一开始学生就被引入到教师创设的神秘场景之中,学生急不可待地想了解古老而又神秘的埃及王国,课堂的导入轻松而愉悦。在学习“长江”一课时,教师选择播放歌曲《长江之歌》,随着高亢的歌声长江浩荡奔放的气势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学习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诗词故事 诗情画意

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有众多的优秀诗词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揭示自然地理规律,描写山川风情的佳句颇多,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把古诗词引用到地理教学中,既能赏析古诗词美妙的韵味,又能轻松愉快地深刻理解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秦岭淮河”一节内容时,教师以春秋末期《晏子使楚》的故事导入,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才能展现给学生,“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的名句烙印到学生脑海里,让学生感受古人地理知识的渊博。在学习“中国气候”一节中,引入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认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底蕴深厚的中华古诗词,使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形式更新颖、活泼,只要合理地摘选,精心设计,这种导入方式一定让教学增色添彩,让美的欣赏与知识的学习同行。

五、演示实验 新颖别致

伴随着素质教育下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入,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都在产生深刻的变革。社会大环境的变革促进教学的变革,新时代的学生更要求学有所用,学有所乐;这时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多的来源于知识内容本身,把书本上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如“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节教学中,教师对海陆分布对气候影响的导入设计中,以演示实验的方式导入,步骤一:用酒精灯加热两个烧杯中相同容积的沙子和水,5分钟后让学生读出温度计示数。步骤二:熄灭酒精灯把两个烧杯中的水和沙子放置5分钟,再次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学生讨论结果:相同条件下沙子(代表陆地)吸热后升温快,放热后降温快;水(代表海洋)吸热后升温慢,放热后降温也慢。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被引入课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个难点也迎刃而解。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本节知识的印象。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课程资源更加丰富,新闻时政、影视资料、地理漫画、标志性建筑等都可能成为教学素材,我们要用发现的眼光去探寻地理教育资源。总之,地理课的导入设计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目的性,要贴题而行,方法可千变万化,但变化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都应该在符合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巧妙设计,只要做到构思巧妙、新奇而富有有艺术,简洁明快富有启发性方可,这样的导入才能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地理课堂的教学一定会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2]鲁祥波.浅谈地理课程与教学改革[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4).

[3]周树平.实施初中地理新教材的几点尝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6).

第11篇

>> 地理教学中学生探究兴趣的培养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培养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意识 培养中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探究 小议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方法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浅谈初中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 怎样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探究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方法 培养初中学生地理课兴趣的教学 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方法探究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方法探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兴趣培养的方法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那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呢?【关键词】初中物理兴趣培养教学质量当前的地理教学,很多教师只是注重了知识的记忆,采用灌输的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其实这是效率低下的教学方式,在现代的地理教学中,我认为应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应该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才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首先是备课。备课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必须认真、扎实地备课和编写地理教案。近几年来,初中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新大纲和新教材,从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功能、体系结构等方面,都做了大的改革。教师教学时,进一步选择组织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安排好教学的全过程。

其次是编好教学提纲。教学提纲是课堂教学活动具体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写教学提纲时,要掌握教材结构,分清教材主次,注意内在联系,使之合乎地理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地理教学法的基本要求。通过钻研,教师要从教材内容中找出其主体部分和核心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还应分析找出重点、难点和关键这“三点”的关系。要善于突出重点、排解难点、抓住关键,带动一般,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再次是设计教学方法,准备直观教具。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备课时教师要估计到上课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发挥好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使教学活而不乱、有声有色、紧张有序地进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必须考虑直观教具的选用和设计、制作。教具何时用、如何用,做到心中有数。

二、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初中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课教学之始,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的灵活多变,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以饱满的学习精神和专一的学习态度参与学习。下面介绍两种课堂导入方法:一是设置悬念导入。如在教学《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时,首先提出:为什么我们这里夏季白昼长,气候炎热,而冬季则恰恰相反?为什么一年之中会产生季节的变化?要知道它的原因,就得从地球的公转说起。这种运用悬念导入的方法,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引起强烈的求知欲。二是读图导入。这种导入与学习新知识联系密切,过渡自然。通过读图活动,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情境。二是运用景观图片导入。如在教学《两亚和北非》一章时。首先让学生观看课本前面的彩图,把他们的注意力直接引入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世界,引起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三、利用现代技术媒体

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具体教学实践。在地理课上适当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使一些比较呆板的教材内容更形象、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具有负载量大,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还可以节约部分板书及板图时间。

四、设计问题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抓住时机,设疑导学,就能激发学生自觉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一步步地深入思考和探究,做出科学的推理和正确的判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在地图上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的山峰,高8848米,可是暑假里,小明和爸爸到去旅游,拉萨中学的小卓玛同学告诉他,在他们那里看到的珠穆朗玛峰约是4000多米,这下小明不明白了,怎么同样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呢?你能帮助小明,解答一下这个难题吗?这一个问题一出,很多同学就开始讨论,然后,我就乘机引入两个地面高度计算的方法:“海拔”和“相对高度”,在两个概念弄清楚后,同学们很快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

五、循序渐进布置练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我的做法是: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唾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

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会学生善于思考是学校的首要任务。”而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还处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的学习中,没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导致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提不起兴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要做好引导工作,充分地信任并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支持学生、启发学生、鼓励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摆脱课本的束缚和对课本的依赖,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地图 激活 教育

中国古代文人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为作为博学的标准,十分重视地理的学习,地图在地理中的运用古已有之,现代地图的意义也是由古代地图一词衍生出来的,如《周礼·地官·士训》:"掌道地图,以诏地事。"郑玄注:"说地图九州形势山川所宜。"《管子·七法》:"故兵也者,审於地图,谋十官。"其中的"地图"是指国家地势的险要。宋周琿《清波别志》卷上:"上命取地图视之",其中"地图"的意思就和今天的一样了。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古人对地图的重视以及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地图的运用能够促进地理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初中地理教材朝着图像化方向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巧用地图,激活地理教学。

一,地图轮廓教学法

图文结合的方法可以直观的体现教学内容,增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初中的地理教材都配备了辅助教学的地理地图,色彩斑斓的地图给地理教学带来了生气,而教师如何巧用地理地图来激活地理教学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用地理地图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中国地理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地图轮廓教学法。各省、市、自治区的地图各具特色、形象多样,教师就可以结合地图特征展开地理教学。如云南省的地图像一只孔雀,而孔雀是云南省所特有的一种动物,教师可以通过地图趣味导入方式进一步的介绍云南省的地理情况。又如青海省的地图像一只小白兔,青海湖就是小兔子的眼睛,学生听到这样的讲解就会下意识的去了解青海省的相关地理知识。通过地图轮廓特征教学法,学生可以发现学习地理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影像导入教学法

自然地理中涉及大量的地图基础知识,对于很多初中生而言教学内容相对枯燥,而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而言是一种挑战。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笔者采用的是影像导入的方法,在经度和纬度的章节教学中播放纪录片"神奇的北纬30度",让学生了解神奇的地理现象,进一步的充满好奇,带着学生的各种疑问继而引出"纬度"的概念。在地理教学中如果生硬的告诉学生经纬的定义,学生很难具体的感知相关的知识,采用影像导入地图知识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是学生初步的了解自然地理、区域地理以及人文地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全面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的促进地理教学。

三,地图拼图教学法

要全面的掌握地理知识就必须要熟悉地图,尤其是区域地理的学习更需要如此,巧用地理地图可以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好学。例如要让学生牢固的记忆和掌握中国地理地图,就可以采用拼图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作拼图,把不同的版块标注相应的地名,通过拼图教学的方法可以深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活学生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等。

四,强化地图教学

要实现初中地理教学质的变化就必须重视量的积累过程,并且要建构一套完整的教学知识体系。地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虽然初中地理的知识难度并不算大,但是内容较多且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区域地理。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相应的教学知识点,就应该强化地图知识的教学。例如在对"中国的地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地图上找山脉、河流,并根据地图的标注总结与地形相对应地貌、气候特征,依次类推,使学生不断深化对知识的认知与概括的能力,强化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增进地理知识的学习。

五,作业填充地图

初中地理教科书都配备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填充地图,对于地理教学来说这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讲求实践,填充地图就是检验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与否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身体力行,亲自填充地图,对填充地图的内容作大致的了解,结合填充地图分析教学内容,把填充地图作为参考进行教学规划。教师让学生填充地图的时候要做到尽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采用默填的方式力求做到准确填写,在填写完成之后对照书本进行检查,及时的发现填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综上,巧用地理地图激活地理教学是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初中地理学科拥有较大、较宽和较广的知识体系,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地理教学的发展需要,利用地图进行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身的需要,也是有效提高地理教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第1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学;课堂;融合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及空间性的特点,所以其教学当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显得非常重要。信息技术的演示作用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抽象性,另外,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还能改变学生思维,达到有效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目的。因此,研究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融合是很有必要的。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相融合的作用及意义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当中,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是一个新视点,其能够保证传统教学的继承性,同时还与传统教育有着一定的联系,有着自身教学的独立性。把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地理课堂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它能有效的丰富地理教学的形式,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不断的优化教学过程,同时还能够大幅度的提高学生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学生处理问题能力。

但实际上将信息技术整合到高中地理教学当中,短期内学生的成绩提高并不明显,但是对于解决地理问题是有帮助的。笔者认为地理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二者的融合是互动的,其中在融合的过程当中信息技术是一种认知工具,在融合的过程当中为了更好的和教育信息化相适应,地理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手段也应该发生相应的改变。当前,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以考试为导向,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准备考试上,这样必然会使得二者融合后效果的发挥造成影响。但是实际上二者的融合对于开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知识是非常有利的,能够帮助学生针对地理有关的问题进行深究。我们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二者融合的效果,其能够为学生研究地理规律、获取地理知识创设出更好的环境。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的最佳切入点

笔者对高中地理课程所学的内容、学科特点进行分析,对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地理课程教学具备的形式以及特点进行总结,力求找到二者有机融合的最优切入点,认为从知识点的阐述、归纳等具体的环节来进行信息技术的融合,能够有效的开展高中地理教学。

1.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创设。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集动画、图像和声音于一体,对于学生来说更为生动和形象,那么利用其进行情境的创设则就使其具有了魍辰萄Р痪哂械挠攀疲例如在高中地理课程《地球环境的整体性及差异性》讲解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首先播放我国南北方景观的视频,然后附上一些自然景观图片,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兴趣,很好的实现了课程的导入,导入之后的新知讲授也就更加容易了。这种利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相较于传统的导入能够让学生更快的融入到课堂当中,并且和教师的口述相比更加直观。

2.利用信息技术打破传统的教学手段及内容的局限

地理涵盖了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内容,很多教学重难点是很难通过简单的模型、挂图、板书等完成的,那么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这些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的直观性、动态性、立体性。例如教师在讲解“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一地理原理的时候,教师应用Flas演示底层由于地壳的运动出现弯曲变形,这样学生通过动态的演示就可以清晰的看到背斜的顶部由于受到张力的作用,受到挤压而不容易被侵蚀。教师的一步步演示并且配合上讲解,学生就能够将这一地理原理认识到位,并且更好的掌握该知识点。

3.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探究学习的结合。

信息技术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能够为学生营造出探究的最佳环境。例如在“为什么要停止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探究学习中,教师可以先播放上两段北大荒开发及当前北大荒的现状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启发学生能够找出一些原因,然后利用PPT展示给学生三江平原的自然特征,最终让学生能够自主的探究出停止北大荒开发的原因。经过这样的一系列过程,学生探究出的知识就记得更加的牢固、理解的也更为深刻,于此同时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

4.发扬信息技术的教学优点,提升地理教学的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张,如何实现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有效引进,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优点正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地理教师要在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应用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高中生学习特点选择信息技术教学插入时机和插入方法,促进地理课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与此同时,在进引进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的意识到对于信息技术插入内容的合理筛选,让学生可以充分的明确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中心内容。例如,在进行高中地理课程《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可以快速的进入对这一章节知识点的深度思考过程,就需要在进行《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的使用多媒体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中所重点介绍的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多媒体图片,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在欣赏多媒体课件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对于流域开发的立体性认知,对地理教学的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总结:

怎样培养教师的教育理念、课程、信息素养的整合能力,是需要认真进行探索的内容。另外,信息技术不断的和课程进行整合,所以怎样对课程整合进行有效管理、如何使得整合更加有效,是每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思考的。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引入信息技术不但能够丰富地理教学的形式、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不断的优化教学过程,同时还能够大幅度的提高学生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学生处理问题能力。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当中,信息技术在情境导入阶段、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以及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整合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第14篇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地理课堂教学的手段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作出正确的选择。其中,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当今时代的一种先进教学技术,自从其被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之后,就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通过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进步。下面,笔者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就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1以多媒体技术作为课堂教学导入的手段,让学生在起始阶段就对地理学习充满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第一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心,促使学生能够紧跟教师深入进行接下来知识的探究。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只有恰当的导入方法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探究欲。在地理教学中,多媒体同样课堂成为课堂导入的方法之一,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导入,能够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就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始终保持兴奋地状态,急于进行接下来知识的探究。

例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先对天气形成一定的认识,也调动学生对天气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几段和天气有关的小视频。在视频中,学生们看到各种各样的天气情况:在视频一中,学生们看到狂风大作,乌云呼啸,巨浪冲向陆地,树木被连根拔起,房屋被刮到,半空中飘舞中各种物品;在视频二中,学生们看到南方连降大雪,道路断交,电线被压断,人们处于寒冷和饥饿中……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们受到了震撼。在观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在视频中,同学们都看到了怎样的天气现象?

看到这样的天气同学们都想到了什么?”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请同学发言。之后,教师导入今天的新课学习,“天气情况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气系统,学习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系统,了解天气的相关知识。”在观看视频和讨论之后,学生们一直处于兴奋地状态之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被调动,在这节课中,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过程当中,课堂教学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学生的不断思考和讨论中,课堂教学取得了最佳的效果。

2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由于地理知识中会涉及到一些抽象的内容,依靠学生们的思维很难做到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更不用说深入理解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弄明白教学的难点问题,不厌其烦对教学难点进行方法讲解,以期学生能够学有所得。但是实际效果并不乐观。虽然教师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少,但是,教学效果甚微,在经过教师的反复讲解之后,学生们对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仍然没有太多的感触,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情绪,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减弱,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高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他们获取直观、形象知识的能力较高,在看到形象事物后会很快形成深刻的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技术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媒体技术声色兼备、动静结合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多个感官可以参与课堂教学,使教学难点变得浅显易懂,取得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地球公转》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为了突破“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一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动画,对地球绕日公转时的情况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进行知识的探究。

第15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教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一词由来已久,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叶澜等一批中外教育大家都谈到过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教学反思尤其成为了新课改的内在要求,更是青年教师不断自律不断成长的必经之路。但是,地理教师面对课堂和学生时,往往因为教学任务或班级管理的一些琐事,降低了地理教师对于初中地理课堂教育反思的敏感度。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原动力。通过教学反思,既能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强化自我监控意识;又能使教师捕捉到教学中的灵感,进行教学创新。”[1]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教育改革最前沿阵地,教师不仅仅要在教学中遵循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理念,更多的是作为中学教师,必须具备善于思考研究的能力。因此,笔者就自身经验结合所见所闻,浅谈以下几点。

一、重视地理素养生活化的提升

注重培养地理素养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内在要求。对于知识的本身,重要的不是记忆,而是运用,对于地理知识而言尤其如此。作为学生要懂得这个道理,摆脱记忆的怪圈。对于教师,更应该用地理素养的敏锐性来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获得新的学习兴趣。

笔者曾经用《46亿年之恋》的电影名字举例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46亿年?怎么用这么奇怪的限定词?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可是如果学过基本的地理知识,知道46亿年是地球诞生以来的年龄,就能立刻理解这个电影名字的文艺范儿。这样具体的例子才使学生们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处处离不开地理。也正是这样,才真正迎合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2]的理念。

二、重视地理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始终相随,它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3]要想训练学生拥有“地理的头脑”,教师就要拒绝假大空,要努力落到实处。因此要充分挖掘课本的相关图表,重点把握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渗透。

现以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中的教学内容里的淮安枢纽工程图片为例。图中曾获得国家鲁班奖,登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的“水上立交”在普通教学过程中很少被提及。为了增强地理课堂上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地理教师在谈及淮河阅读知识窗部分时可以提及该图,并在说明了“水上立交”的基础上增加一句“是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的唯一通道”。这样的改动,加深了学生对我国工程技术的了解。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挖掘不仅体现在书本上,更体现在教师的话语中。话语中营造的氛围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三、重视对知识趣味性的有意识的钻研

笔者曾经在听取复习课地球大小这部分的时候,听到课堂上的师生想方设法记住地球平均半径这一知识点,共同讨论了好几种方法都不甚理想。其实,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时间来记这个数字,6月30号过了就是7月1号,连起来就是6371,记得单位是千米,就能很好地记住地球半径是6371千米了。有了这样的小心思,更能寓教于乐。

四、重视对导入新课环节的思考

导入新课是拉近课本知识与师生距离的重要环节,因此地理教师导入新课时要充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要贴合学生的心理年龄,满足学生心理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地切入地理课堂,这样才能让课堂活跃高效。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中有有关东北的自然气候的章节,在上这一章节时提及时尚亲子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关于雪乡――牡丹江的那期,同学们就会很有共鸣,这样的导入就能很快地调动学生,令学生振奋。

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让笔者深受启发,并且努力应用到实践中。笔者在教授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走近国家》第四节《法国》这一课时,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纠结了很久。导入新课是吸引眼球的关键,该如何更好更快速地吸引眼球呢?笔者有四种方案备选,第一种,采用的是图片导入法,通过和学生一起回顾观看法国的标志性建筑、美丽的田园风光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开始新课,这样的导入十分正统,但缺点是老套缺乏新意;第二种,打亲情牌,介绍法国是与中国建交的第一个西方国家,缺点是对孩子们来说有点儿政治化;第三种,介绍法国的奢侈品牌,缺点是有拜金主义嫌疑;第四种,法国是跑酷运动的发源国,优点是时尚又充满活力,最适合青少年。最后笔者采用了第四种,通过介绍跑酷运动来引入法国的学习。这样的实践时尚风趣,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重视对科学性错误的总结和反思

作为地理教师,要认真备课,并且要在关键点上注意强调正误,不能想当然地糊弄学生。笔者在协助指导教师负责会考复习工作时,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一些简单的知识很有可能会因为自己没有认真对待或缺乏执教经验而导致学生信口开河。

例如,“印度人是白种人”。学生容易想当然地认为印度人是黄种人(原因是印度是亚洲国家),或印度人是黑种人(原因是印度人肤色黑)。所以作为老师最好在第一次接触人种划分的时候就用印度人的例子来强调肤色不是区分人种的全部依据。

又例如,“湄公河注入太平洋”。学生容易认为湄公河自北向南注入印度洋(原因是分不清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分界是马六甲海峡)。

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还遇到过很多很多,对于地理教师来说,这些错误都是宝贵的,因为它们能更好地反馈教学,让地理教学工作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白文新.地理课堂教学反思技能应用策略探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09):1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