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第1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s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through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y, stud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dition, pointed out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reform several spot specific request, and proposes myself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reform three suggestions.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革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Reforms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已经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这场变革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所带来的显著变化,早已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面对这场深刻的、全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变革,我们必须好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以稳定和保持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新的形势之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需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下面我们将了解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新形势下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从此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并提出本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革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现阶段,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这里,是从个人的思想上入手,培养以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教育的内化作用使其外化成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上的思想指导。另外一个部分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相对于第一部分来说,这一部分的内容就是从宏观的方面入手,培养人们思想上的整体意识,将人放到社会中来教育,培养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总体来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围绕社会主义价值取向而展开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求

当今,最能反映一个社会的价值倾向的群体是大学生。而当今的大学生的性格一般具有兼容性、不稳定性、主体性和矛盾性。造成这些特性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造成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容易地通过各种媒体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外来文化的入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的冲击,也是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大挑战。我们的大学生正是受到国外的文化的影响,才使个人主义的思想更加强烈。同样的,因为当今的大学生也是最能接受新事物的人群,于是在他们身上充分地体现出对文化的兼容性,可以同时接受两种或更多的思想意识形态。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这种种的挑战,必须积极地做好接受挑战的准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改革的关键。(1)新形势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加强学生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的了解世界文化和其他意识形态。(2)新形势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所更新,更换那些过时的事例,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成功经验和更贴近现代人现实生活的事例作为新的内容,这样更具有说服力。也就是说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在新形势下找到新的结合点,更好地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3)新形势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入更多有关心理学的知识,通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性格、健全的人格。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革之我见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除了以上提到的要求以外,本人还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必须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相一致。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不只是内容的改革,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变革,需要从观念上、内容上、方法上和评价体系上一起改,一致地改。只作出单方面的改革只是徒劳的。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革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应该慎重地改。不能守旧、保守地保留一切过时的、不符实际的经验和方法,也不能全盘地否定西方的有用的、值得学习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理论。客观地分析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法,可以避免产生任何极端的思想或行为。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心理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美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有助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教育者本身更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安秦二中,《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之我见》,搜狐新闻网, news.省略/20041124/n223154588.shtml

第2篇

一、遵循整体构建的依据与原则,实现内容构建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立,不是由教育者主观任意选择的,而是有其自身的客观依据。内容的整体构建,就是在遵循客观依据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科学原则,对内容进行科学的选择、确立与设计,保证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客观依据是内容确立的基础,科学原则是对客观依据的反映和体现,是内容整体构建的准绳,二者紧密联系,共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科学性。

(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立的依据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立的客观依据既有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形势发展要求,又有内在的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等,只有紧跟形势,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的规律,才能科学地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很好地完成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培养出思想政治品德过硬的优秀人才。

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性质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根本上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所制约,因此,它直接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性质;反过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为实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它们都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决定,同时又为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服务。只不过目标较为抽象集中,具有方向性;内容较为具体分散,具有可操作性。如果不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这一主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就失去了根基和准绳。

2.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政治品德发展规律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受教育者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所能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层次的高低、深浅和广度也迥然各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置要求上,不同身心发展阶段的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求和选择不同,而且对同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能力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立既要考虑与教育对象过去所达到的目标的衔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设置相应的内容。否则,即使内容准确无误,如果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脱离了受教育者的发展实际,不管是过高还是过深还是过浅,其结果必然是无效或收效甚微。

3.形势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情况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由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及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所制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些基本的、相对稳定的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还有另一类不稳定的或者说是多变性的内容,即由时代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的形势要求出发而确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是由社会环境的动态性决定的。这种多变性的内容,或者是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影响,或者是因为党和国家的某些政策的变化和发展,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及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原则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原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理论构建与现实实施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的基本准则。

1.科学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中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呈现出“工具性”特征。坚持主体性原则,可在遵循科学性原则的同时,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显现出“价值理性”的光辉。因此,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中科学性与主体性统一的原则,也就从根本上达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工具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

2.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不能超越社会发展的阶段,不能脱离社会的实际道德水平而向受教育者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只有从现实出发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考虑到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既应体现现实性,又要体现理想性。

3.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确定,历来就有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不同主张。前者主张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应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设计,后者则主张应为了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设计,两者之争实际上是教育价值选择问题。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依据社会要求来确定,存在过分强调社会适应性教育的片面倾向。科学地阐述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认为两者不仅紧密相联,而且还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就其价值关系来说,二者是一致的。

4.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整体性原则是指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构建,它要求各内容要素协调配合,发挥整体的最佳功效。如果破坏了内容结构的有机整体性,各要素相不配合,互相排斥,则必定破坏整体功能的发挥。

二、优化内容结构,实现内容构建的全面性

(一)优化内容结构的出发点:加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内容,政治性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看,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政治功能,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虽然仍然受到相当重视,但只是众多功能之一。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主体,主体性的全面提升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逻辑和核心性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离开人,最发达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会因其失去根本而如同大厦建于沙漠,是虚幻的。

(二)优化内容结构的基础:加强内容构建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实现内容构建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针对性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依据。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基础也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三)优化内容结构的价值取向:实现内容构建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结合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实际上是教育目的理论中教育价值选择问题,所以,实现内容构建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结合,避免片面的社会化取向或个性化取向,是优化内容结构、实现内容整体构建的最佳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结合原则在实现内容结构优化中的具体运用。从根本上讲,重视人的个体价值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个体价值的实现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根本价值尺度。没有个体价值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内在意蕴。

第3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反思 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综合分析

从本质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思想与政治两方面的教育,它的延伸范围也是很广的,像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都属于其范畴。从实际的教育状况来看,要提高整体的教育效果,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其它学科之间的界限进行明确的划分,这样会使教育的内容更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便于被教育者的理解记忆,从而使人们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加强强化。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构成上来说,它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特殊性。也就说它的教育内容是动态化发展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内容构成上也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第二,普遍性。即它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下,其保留着稳定的传承性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连贯性;第三,交叉性。讲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具有的前两个特征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中相互交叉,形成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内容,并且它还具有十分良好的指导导向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构架上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育内容在架构方面没有很好的连贯性和稳定性。这一问题的主要表现就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它的重要理论和最基础的知识在时事政治中难以完全的表达出来,不能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没有稳定性。另外,它的教育内容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在架构上较为分散,这也就使教育工作存在着盲目性和浅显性,与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度性不相吻合。

第二,在教育内容的构架上,有很大的政治和理想化特点。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它的教育内容设置和教育的最终目标以及接受者的接受水平和社会政治教育的实际发展状况不相一致,有很大的抽象化和空想化,与现实实际相脱离。另外,从它的教育内容设置上来说,其主要是以政治为核心,而没有必要的思想教育内容。

第三,教育内容缺少条理性和层次性。这一方面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它的教育内容在设置时没有按照既定的条理性结构,大多是根据教育的方便安排的,而且与接受者的需求和能力也不一致。除此之外,它的教育内容在存在层次感差的同时也反应出了它的多余重叠,没有一定的教育逻辑性,例如对时事政治、法规常识以及历史事件的教育方面。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思和重构的建议

3.1根据实际,把握社会多层次的特征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对其的构建和反思是势在必然的,同时这也是时展的要求。具体来说,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和重构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实际状况,遵循社会多层次的目标来进行,不可盲目无序。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要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作为首要内容,这是我国保障公民最基本的权益的重要反映;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与人们的职业要求相一致,不论职业的特殊与普通都统一对待,并予以尊重,不能有任何的偏差和不公平;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设置要满足人们的最基本的需求,对人们的基本需求予以尊重,平等对待。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具体设置安排需要结合接受者的实际需求和真实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因材施教,兼顾差异化,进而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在思想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也就达到了巩固思想政治文化的目的。

3.2兼顾社会性质的差异化现状

为什么要在反思和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考虑社会的性质差异?主要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性质是由所处的国家社会性质来决定的,对我国来说,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时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具有的先进性,这也是我国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与此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构成,与我国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相适应。

3.3考虑到教育接受者的实际情况

教育的接受者实际状况主要说的是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状况,因为每个不同的受教育者在思想、意识、价值取向上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有很大的差异化,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每个个体也是有针对性的,会对自己欠缺的部分予以关注,如果教育内容的设置超出了接受者的实际接受能力范围之内,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状况。另外,还要对接受教育者的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差异化进行综合分析,在掌握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使教育的效率得到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

4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现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人们的思想引导,正确观念的树立是有密切关系的,针对存在的一些误区,需要相关管理者根据实际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在进行反思和重构的过程中,要使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和创新性,与时俱进,确保人们的教育平等、公正,从而使教育取得最大化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基,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思与重构[J].求实,2011(12):93-97.

[2] 邓立新.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职工教育,2013(06):38.

第4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必修课程,对培养、塑造、完善学生具有积极地意义。党的十明确指示:以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目标,其对各所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不容乐观。高校将注意力集中于思想政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价值方面,忽略了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人格魅力等人文关怀方面教育。由于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学生在德智、内外等方面的发展出现失衡现象。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一)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以相关政策、文件等为参考标准制定教学目标、考核教学成效,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强制性的要求学生接受硬性条文[1]。教师在学生主体方面严重缺失人文关怀,其通过管理、评价等措施,对学生行为、成长那个过程进行规范。师生之间处于非平等地位,这严重违背了人文关怀精神。

(二)教学实践中情感关怀较为匮乏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具有非凡的意义。为更好地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编排大都体现出严谨、条理清晰等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高校教师高度重视教材的严谨性,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方面的教育,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抑制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漠视对大学生的情感关怀,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高校教师应明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做到关爱、尊重学生。通过确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能够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给予适宜的指导、监督,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我展示空间,以增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从而达成提升道德素质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教学活动时,教师首先请学生分享其所理解的优良道德传统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将教材中的优良传统与其熟知的经典事例有机结合进行分析、判断。这种凸显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教学有效性。

(二)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关怀学生

高校教师优化教学方法可从将灌输及引导相融合、温言讲解及严格执纪相融合、理论及实际相融合、言传身教相融合四个方面着手[2]。灌输及引导指的是教师既要明确的将某些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通过引导,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温言讲解及严格执纪指的是在传授知识时,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处理违纪时,要严肃对待。理论及实际相融合,教师应教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心理、生理等问题。言传身教指的是教师可以引用自身经验进行教导学生,更有说服力。

(三)完善教学体系,加强人文关怀力度

在进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研究当中,要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渠道作用,将教师的人格魅力充分的体现出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不断的学习和丰富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体现出浓厚的人文精神,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当前的教学目标相结合,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进行专业课授课的过程当中,要将教学的当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充分的挖掘出来,形成全方面与人的教学思想,针对专业学科的基本特点以及学科当中所蕴含的教学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在授课时,也要将人文主义精神贯穿到教育教学当中。

(四)构建科学人文关怀体制,促进人文教育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是校党政干部、校共青团员干部以及教师等。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就必须要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部门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水平。只有不断地充实这些主体力量的人文素养,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才能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学生的基本权利,保护学生安全,承担起培养学生的重任。

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干力量的制度建设,包括人才选拔制度、激励制度、保障制度、申诉制度以及动态预警制度等[3]。加强人才选拔制度以及激励保障制度等能够有效地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积极性,构建申诉制度、动态预警制度以及学生心理健康制度能够将学生的意见和学生的情况及时的反馈出来,更加科学的进行教学。随着可续发展观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必须要顺应当前教育发展以及社会的潮流,实行人性化的教学,避免高校内部出现功利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营造和谐、具有强烈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也要加强家庭环境育人的理念,父母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人文关怀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极其重要。希冀,高校教师能够正视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并通过采取有效策略,以取得更显著的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熊英灼,李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114-117+133.

第5篇

一、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现状

为了摸清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现状,本文综合了其他研究者针对大学生责任感意识问卷调查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座谈请教,直接与大学生进行责任感意识方面的谈话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责任感方面存在以下的问题:第一,一些大学生精神浮躁,充满迷茫情绪。“无聊”、“郁闷”等词汇是大学生口中的高频词汇。现在不少大学生很少关注时事政治、社会发展、国际动态,甚至对于学习生活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毫不在乎学习生活的意义在哪里。第二,部分大学生个人主义思想强烈,对家庭、学习缺少责任意识。校园中大学生群体里“月光族”“负翁”不在少数,不少大学生甚至为了购买高档手机、电脑借债度日,而这么做的背后实则是对家庭、自己的不负责任,攀比、个人享乐主义作祟。第三,一些大学生社会公德修养不够。在一次针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调研中,六成以上的大学生对“买饭插队、随手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自习室吵闹、公共场合情侣亲昵”等现象表示普遍存在。大学生群体理应是高素质、高修养的代表,但在实际情况中却大打折扣。

二、我国大学生责任感淡化成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第一,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不够全面、理性。由于大学生心智还不完全成熟,加之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有可能使得他们形成对自私社会的错误认知,从而脱离社会主流发展。第二,大学生思想观念的错位。由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学生天子骄子的观念的影响,使得不少大学生对自己期望过高,当感到自己理想期望实现有困难的时候,就会人为设置思想障碍。第三是习惯养成的影响。不少学生从小便被灌输一种学习的目的即是为了上大学的思想,而不是经过学习明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二)社会原因。第一,社会的多元化影响。多元社会是一个经济成分多元化、社会生活领域独立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分配形式多样化、人的个性独立化的社会。这就使得无论组织还是个人都不能兼顾他人或社会整体的利益,最终导致行为做事以单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第二,市场经济发展中错误观念的影响。市场经济能够充分调动并发挥个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衍生出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对于大学生责任感意识养成极其不利。第三,中外文化交流中外国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现代一些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着个人享乐主义、个人极端主义等糟粕观念跟西方资本主义负面价值观、错误思潮的传入脱不了关系。

(三)家庭原因。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于大学生责任感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不少父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子女责任感意识的养成。不少父母在子女的成长、教育过程中把子女当成家庭的中心,大包大揽属于子女的责任,在子女的成长教育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传输作用。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很少独自承担属于自己的事情,从而远离挫折,导致“逆商”指数较低。

(四)学校原因。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的单一化模式,在学生责任感意识培养方面存在薄弱环节。第一,教育体制弊端对于学生培养的不良影响。第二,在我国教育传统中,缺少学生个性、人格的培养,过于单纯强调社会价值取向。第三,包括大学在内的学校教育,在日常课程安排和教师讲授教育中,过于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很少用社会实践教育来培养学生。

三、多措并举,切实增强大学生责任感意识

通过以上关于大学生责任感意识缺乏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责任感意识的形成主要通过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起作用。做好大学生责任感培养工作,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良好成效。

第一,大学生要着力提升自身认知水平。大学生必须深刻认识到责任感现状发展,从思想上重视责任感意识的培养,决不能自恃清高、漠然处之。只有将责任感思想观念深埋脑中,不断反省自己,树立积极向上的责任感观念意识,才能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第二,家庭教育要摆正培养观念。首先,家长要从思想上重视对子女责任感的培养。子女性格、道德品质的养成最先受到家庭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伴随终身。其次,家长要率先垂范,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子女责任感的养成。家长必须清醒地明白,只有给与子女责任之爱、理智之爱,让子女自己时刻牢记自身肩负的责任,才能使子女得到生理、心理的全面成长。

第6篇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IAO Jianqing, YE Yin

(Economic Management Academ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Our country is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and populous,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ducation needs to provide support and protection. The face of the concep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relative lack of ecological reality of the situation, we need to increas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 effort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form a scientific concep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is the cor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education, but als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adhere to the theme.

Key words ecology civilization;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现实的需要。生态环境教育在我国已经开展了许多年,然而我国生态环境教育的效果不明显。不断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障碍,同时也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的行为受思想的支配,要化解当前的生态危机就需要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来纠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培育出生态人、建设生态文明。因此,在高校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已成为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求。(2)时展的要求。我国是人口和自然资源大国,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生态环境教育来提供支撑和保障,党的十报告中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时展的需求。(3)教育本质的要求。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社会人即适应社会各个方面发展的文明人。在后工业文明即生态文明发展时期,生态人正作为新型文明的主体承担者,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推动着当代人的生存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从而表征、创造和建设着生态文明。①生态人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力量,生态文明归根结底是人的文明。

2 生态环境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环境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维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有必要先明确生态环境教育的兴起与内涵以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所包含的生态环境教育理念。

(1)生态环境教育的兴起。二十世纪人们在解决生态环境危机的过程中意识到:生态环境教育是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必由之路。因为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治理,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决定性因素是人类本身。②因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必须借助生态环境教育的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问题,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生态环境教育由此产生。

(2)生态环境教育的内涵。1970年世界上第一部环境教育行动法案将环境教育定义为:环境教育是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教育过程;1970年在美国召开的题为“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的会议将环境教育定义为: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价值和澄清概念的过程,这些价值和概念是为了发展和评价人及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所必需的技能与态度。环境教育促使人们对环境质量问题做出决定,对本身的行为准则做出约束。③这时环境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拓展,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自然界延伸到了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1977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环境教育定义为:环境教育是一门属于教育范畴的跨学科课程。④此时生态环境教育已经拓展到了人类的思想和精神领域,强调了生态环境教育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赛萨络尼基召开会议发表《赛萨络尼基宣言》,首次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引入生态环境教育当中,环境教育发展为可持续性的教育。⑤随着生态环境教育内涵的深度和广度的扩展,新的生态环境教育已经将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结合起来研究,新的生态环境教育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表1)。

总之,生态环境教育要求人类关注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通过生态环境教育使得人们对各个方面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唤起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生态人”,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3)理论包含生态环境教育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早就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必须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作为人的直接生活资料,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⑥他们强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社会主义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

(4)生态环境教育是中国化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是对的继承和发扬。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它意味着要建立全新的生产方式,这种全新生产方式的建立必将开启有别于传统工业文明的新文明,即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三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要求将贯彻于以理论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包含的生态环境教育来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

3 加大生态环境教育力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教育对象形成符合特定时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由于特殊的发展背景和现实要求,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态环境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在生态环境教育方面的作用。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需要加大生态环境教育力度,让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其生态价值本位。

3.1 提升教师生态素养,增强生态文明教学质量

首先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生态素养。教师是生态环境教育的具体且重要的实施者,其对生态文明知识理论的掌握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引导学生用生态文明的知识去分析不断变化的客观事物,对新问题、新事物给与科学的说明,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教育功能,有效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3.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环境教育体系建设

在新的时期,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生态环境教育教学,是推进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本身的要求。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环境教育,首先要加大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力度。其次,鼓励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推进理论讲授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总之,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生态环境教育之维。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环境观,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这是生态环境教育的核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主题。

注释

① 范斌.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6).

② 印卫东、郑大俊. 为了环境的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环境教育的情感化[J].前沿,2010(1).

③ 王燕津.“环境教育’概念演进的探寻与透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1).

④ 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第7篇

关键词:军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恩教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2-067-03

作者:郭小卿,李会文,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士官系;北京,102249/ 汪玉明,南京政治学院政治理论一系讲师;江苏,南京,210003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一种行为。[1]感恩是一种品质,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新到何种地步,知恩图报始终是我们应当固守和发扬的美德。

对军校学员而言,更应该具备感恩的品质。军校是培养军队干部的摇篮,军校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着军队未来的发展,而学员的感恩品质与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密切相关。无论是忠诚于党、热爱人民还是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都体现着学员军人的一种感恩情怀,体现着学员对党和人民、国家和军队之恩的认同与回报,只有识恩知恩、懂得感恩,学员才能真正具备军人核心价值观。因此,感恩教育受到了军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某些军校已经开始了感恩教育的尝试。去年的《报》就报道了武警工程学院进行感恩教育的情况。[2]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思想、感恩观念对学员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教育活动。简单的说,感恩教育,就是教育学员感恩的活动。把感恩教育纳入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创新。感恩教育的目的在于唤起学员对父母、战友和他人、对党、国家和军队、对自然和社会等给予自己的恩惠的认同和感激,形成感恩报恩的情感,并将这样的情感转化为自身服务人民、献身使命、报效国家的感恩行为,使感恩最终内化为学员的个人品质即感恩品质。

笔者认为,军校学员感恩教育的内容要在吸收中外感恩思想的精华的基础上,着眼学员是军人的特殊性,结合时代要求和我军的实际来科学构建,使教育内容符合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合格军事人才的需要。

一、知恩教育――培养学员的识恩之心

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结果,只有深知,才能笃行。因此,感恩教育,首先要从感恩的认知入手,要让学员认知恩情、知道感恩的对象。

(一)知父母之恩。我们每个人首先应该感恩的便是父母。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含辛茹苦的养育我们。从出生到求学,在到以后的成家和立业,父母对儿女总会有操不完的心,念不完的情。父母的恩情就像太阳一样温暖我们,哺育着我们健康成长。

(二)知他人之恩。除了父母之外,还要感恩我们的老师,是老师传授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给予我们很多具体的指导和教育,提高了我们的能力。同时,还要感恩我们的亲人、朋友、战友和领导,是他们带给我们爱情、亲情、战友情、朋友情,给我们以关爱、帮助和关怀。正是很多人的付出和关爱,我们生活才有快乐、生命才会温暖。

(三)知党和国家之恩。我们每个人都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之下,感受着党和国家的关爱,是党和国家的培养才使我们有今天。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十分关心部队的建设,十分关心官兵的生活,不断加大军费的投入,军人的待遇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高,从换发O7式军装、伙食标准调整到军人津贴补贴调整,无不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关爱之情。

(四)知军队之恩。作为军校的学员,有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有着军人身份的政治荣誉,有着自己的使命、责任和追求;平时可以专心的安心的学习,不用为学费为生计而操心;毕业后,军队又给提供接受锻炼、施展才干、实现人生抱负的舞台――这些是地方青年无法得到的。

(五)知人民之恩。作为军人,我们应该懂得感谢人民群众,回报人民群众。我们的军队来自人民,是人民养育了我们,人民群众是我军官兵的衣食父母;人民群众也是我们打胜仗最深厚的伟力所在,这种神奇伟力,是人民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

(六)知时代之恩。改革开放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时代给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国家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殷实的物质生活;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动力;各项事业的不断推进,为我们干事业提供了建功立业、脱颖而出的机会。

(七)知生活之恩。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既有成功和拥有的喜悦,也有大大小小的失败的挫折,正是生活让我们品味到了酸甜苦辣,感觉到了奋斗和拼搏的价值,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八)知自然环境之恩。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资源和空间。太阳是我们地球的能量之源、生命之父,土地是地球上包括我们人类的所有生命的母亲,水和空气是我们生存的必需,植物和动物是我们食物的主要来源等等。

二、恩情教育――培养学员的感恩意识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3]感恩意识就是不忘恩、图报恩的意识,是人们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感激并意欲回报的一种情感诉求和心理趋向。感恩意识是由知恩到报恩的桥梁。因此,感恩教育要在知恩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恩情教育,培育学员的感恩意识,激发学员的报恩之情。

(一)教育学员“受恩勿忘”“知恩图报”。要教育学员在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和方便时,应该记在心中,心怀感恩之情;要有试图报答的意识,想着要去谢恩和回报,就像富兰克林所说的,要“把别人对你的恩惠刻在大理石上”。

(二)引导学员激感恩之情。教育者要通过引导学员去感受、去体会自己所受的恩情,使学员在情感触动中,发自内心地感动和感激,产生出意欲报恩的情感。我们的每一名学员对父母的哺育之恩、组织的培养之恩、国家的关爱之恩、人民的支持之恩、战友的关心之恩,都有亲身的体会,要通过教育者进一步引导,使学员都心怀感激,常思报答之法。

(三)教育学员感恩意识要适度。感恩意识要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学员既要有知恩图报的感恩心、感恩情,但又不必因为他人有恩于己而时时处处思索报恩,想方设法的去报恩,这样容易导致知恩图报的畸形化,使报恩变成个人的终生负累。学员应该保持自己意识和行为的独立,把感恩意识控制在“受恩是一种幸福、报恩是一种快乐”的范围之内,超出这个范围,受恩也许就变成一种亏欠,报恩就变成了一种累赘。

三、报恩教育――教育学员报恩于行

报恩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上,更要适时的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因此,要教育学员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施恩者给予报答。通过报恩行为,感恩意识才能得到强化,感恩情感才能得到升华,感恩思想才能最终内化为个人的感恩品质。

(一)教育学员采取恰当的报恩方式

1、要及时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报恩并不难,有时一句由衷的感谢的话就可以就会让帮助你的人感觉付出得到了回报。当我们受到别人的帮助时,我们要及时的表示感谢,一句“谢谢”的话会让施恩者感到幸福和满足,感觉到施恩的快乐。

2、要从细小的事情做起。报恩要从细小的事情做起,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对父母点滴的孝行、对战友的细小的帮助、对老师轻轻的一声问候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之举都是报恩的表现。

3、要用爱心之举来回报恩情。对有恩于己的所有的人或物,都应该用爱心之举来予以回报。要用爱心来对待每一个人,对待大自然。要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战友、爱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等等。

4、要用热爱和忠诚来回报恩情。对伟大祖国的恩情,要做到爱国奉献、保家卫国,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尊严;对伟大军队的恩情,要做到热爱军队事业、爱岗敬业、献身历史使命;对伟大人民的恩情,要做到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伟大的党,要热爱党、忠诚于党、听党指挥;对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恩情,要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歌颂这个时代,拥护改革开放。

5、要用责任心来回报恩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军校学员,更不同于一般人的知恩图报。学员是军队的未来,更应该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应该将感恩、报恩升华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军队的责任感,树立起自觉奉献的责任意识,真心诚意地服从组织的安排,尽职尽责地履行工作职责,用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无私奉献来回报军队、回报社会,努力为党旗、国旗、军旗增光添彩。

(二)教育学员防止错误的报恩方式

1、不能“授爵公朝,感恩私室”。在如何看待上级的器重和提拔使用的问题上,古人向来倡导的一个观念是“公不谢私”,这种观念今天同样应当提倡。教育学员不能把进步看成是某领导的“恩赐”,不能把感激之情全部倾注到领导身上。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要肯定领导对工作、对下级的负责精神,表示对领导的尊敬,更重要的是要化感激之情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把组织安排的工作干得更好。

2、不能违背原则。报恩之举要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做必要的和力所能及的事情。学员无论在学习期间,还是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都要始终坚持原则,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不能因为报恩而违背法律和道德。如果对自己有恩的人,就不管好坏、不分是非、无原则的报恩,甚至做一些违背法律的事情,这种方式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是有害的。

四、施恩教育――教育学员主动施恩

主动施恩是感恩的最高境界。一个真正具有感恩之心的人,会自觉自愿地主动给人以帮助。学员只有达到了主动施恩的境界,也才能真正的把感恩内化为个人品质。

(一)要积极施恩。施恩并不难,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你的一个举手之劳的帮助;当别人不开心时,你的一句关爱的语言;当别人气馁失望时,你的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让人感到爱的存在,感到恩情的温暖。

(二)要平等施恩。从人格上来说,受恩者和施恩者是平等的,只不过出于各种原因前者产生某种匮缺需要后者的援助,所以,施恩要注意方式,要尊重被帮助者的人格,“恩赐型”、“施舍型”的施恩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三)要施恩勿念。华罗庚曾经说过:“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施恩勿念,也就是施恩不图报。教育学员施恩要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心态,要在施恩助人中享受生活的快乐,把施恩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式,为部队又好又快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P10

第8篇

Abstract: The basic category research is the thought politics pedagogy important component, to thought politics pedagogy development theory guidance and reality support's influential role. The author divides the thought politics basic category into the thought politics pedagogue and the education obje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al and the education principl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and the education metho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education carrier eight aspects.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基本范畴 体系建构

Key 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ic categories; System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王振,男,(1986-)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士,方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理论的二级学科,担负着捍卫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阶级使命,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必须关注的,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①。

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内容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②。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确立应尊需以下若干原则:一,基本范畴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基本范畴应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整体性;三,基本范畴的划分应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能最大化。基本范畴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 就构成某一门学科的对象”,即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矛盾表现为社会对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和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对这一矛盾的研究要从主体、客体、载体、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

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是孤立、静止的、形而上学的一对矛盾概念,而是由各个链条式的、相互作用的部分构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效能的最大化。

基于以上理由,笔者把思想政治基本范畴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教育载体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的划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性,为更有效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效能最大化提供了最直接的研究对象。

二、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体系建构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对于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加速建设高水平的科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建构和学科独立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范畴的体系研究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践过程入手,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划分为核心范畴、基本范畴和一般范畴三个方面。核心范畴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即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范畴是由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重要,最本质,最普遍的关系,是整体上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③。一般范畴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一般数量较多。这种阶梯式划分方法,不仅全面吸收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研究成果,还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特别是基本范畴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为理性、有序的平台。

为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先进性和求实性,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必须具有时代性特点。有学者提出,建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及其系统,必须遵循三大原则:逻辑与历史一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无数的偶然、曲折和跳跃中展现了其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经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展开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进程基本一致的。另外一方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形成是按照一定得逻辑法则从一对到另一对推到出来的,思维的逻辑最高点也是认识和理论理解的最高点。在这里思想政治教育逻辑的进程和认识的发展都遵循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法,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要坚持三者相统一的原则。笔者认为,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研究要结合学科建立和发展的背景予以分析。对理论体系的整理和完善,构建系统而规范的范畴体系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科建设的最优选择。对基本范畴的研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在学科范畴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范畴,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和规律的基本范畴,在学科体系中处于方针、原则重要地位的基本范畴。

参考文献:

① 朱静静,廖宇婧.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3)

第9篇

【关键词】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化的急剧发展,传统的农业社会开始了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工业主义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层次,从而引起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渗透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领域,尤其不断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担负起时代的重任,服务于社会现代化建设。因此,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进而不断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

一、现代化的内涵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实质是工业化,是指经济落后国家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现代化是一种“文明的进程”,主要指人类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改变过程。现代化就是人类对自己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合理性的控制的扩大。现代化就是“合理化”,是一种全面的理性的发展过程,其中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是现代化的最终要求,即个体完成从传统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变。总之,现代化不只是经济发展,也是政治发展,同时又是文化发展和精神发展。在现代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可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就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目标、运行机制、主客体以及实现路径方法等各方面的现代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涵盖的方面很广,笔者在本文中主要论述在现代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创新,也就是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些启示。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

目前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现代转型,但是社会价值观、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理念和文化的转型还在进行中。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外来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不断输入,以及我国社会自身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诸如道德失范、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等等,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个复杂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内容。现代化过程中,对热衷于经济建设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生态环境,和平教育等。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带来了新的内容,迫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能够切实解决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深层次思想问题,帮助人们树立同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的现代观念意识和共同理想,促进人的现代化,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和健全人格,为人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体现科学性、现实性、丰富性与适应性的现代化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仅体现传统的内容,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逐步开展同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内容和环境内容开展教育,用具有现展趋势,体现时代特点的人和事来教育引导群众。

三、现代化视野下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带来的的启示

无论是在世界其他各国还是在我国,在体制变革和经济腾飞的现代化过程中,传统的思想文化必然会遭到猛烈的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又不可能很快地发育成熟,若不能够及时关注这些不和谐因素,必然影响现代化的整体推进。因此,在现代化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尤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丰富多元化。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现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带来了启示:

1、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道德失范问题。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重经济建设,使得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对金钱的崇拜,导致只追求物质上的利益,而对精神文化的相对缺失,诸如道德缺失,社会风气败坏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产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我们应当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道德教育应当放在首位,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道德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方面的事,家庭道德教育更加应该加强重视,要应当防患于未然,不能等出现问题才针对问题进行整治。

2、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现代化建设中,追求经济建设而对环境问题忽略。从而导致大半个国家都产生雾霾产生,民众出行困难,有毒气体危害人身健康。现代化过程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成工业社会,虽然工业化获得成功,但是相应的环境问题也产生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除了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的重视,应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党的十报告里增加了“美丽中国”等方面的建设,从而把环境问题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增添了新的内容,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也应当全面关注环境教育问题。

3、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形式多样性。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科技发达,联络通信技术发展,世界各种文化开始互相渗透,譬如美国的快餐文化对我国影响深远。现代化促使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我国传统东方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开始颠覆固有的保守的儒家思想,在思想文化上有了推进作用。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当融入各国优秀的思想文化观念和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国际文化形式的发展,逐步跟上现代化的潮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4、现代化进程中全球化现象。现代化过程中,典型的特征就是全球化。全球化与现代化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全球化现象给整个世界带来的影响都是极为深刻的。比如网络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距离缩短,彼此之间互相影响更加巨大。所以,在现代化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网络教育,网络中复杂的环境对于思想影响是迅速而且不可估计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应对网络教育进行深化加强,对网络有更新的认识,知道网络对于思想上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一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全球化现象有全面的认识。

总之,在现代化的潮流中,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一些积极的部分是需要认真对待吸取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有推动作用,但是有些消极的部分是需要正确对待的,应汲取教训来进一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抓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在现代化视野下,有很多地方值得去借鉴,需要我们的努力探索和研究,笔者仅仅是略谈了一些简单构思的想法,现代化这个大环境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应继续努力研究和探索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启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张尚字.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浅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0).

[4]杨增岽.近20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7(1).

第10篇

一、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补牢学生的思想基础,而且要培养品质制胜的实用型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大众化和职业教育的不断扩张,技工院校与职业院校的边界正在趋于模糊,经历了生源之争而沦入技工院校就读的孩子基本上是学力较差,家庭经济困难,甚至家庭有特殊情况的学生。由于初中阶段的努力不足,进入技校后的学生难免自卑甚至自暴自弃。相对于以前寻求老师的开导、同学的互助,现在的技校生尤其是独生子女技校生更多地依赖网络,特立独行、随性而为、传统、单向、有威严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难以发挥解人之惑、示人以道、给人以力的作用,需要顺应形势,优化定位,从新的对象、新的形势、新的需要出发,明确当代技工学校应当开展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定位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明确功能,不仅要补差,而且要创优。技校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掌握一技之长,将来能顺利地就业或创业,能完成相应的任务或实施有效的创业行为。这必须建立在思想相对成熟、行为相对规范的基础之上。对技校学生来说,育人更重于教书,思想政治教育应放在首位。如果一个就业或创业者难以正确地认识基本社会形势,难以约束自己的言行,其就业和创业基本上可以说不会成功;而一个技校生如果品行端正、意志坚定、善于团结、肯于吃苦、勇于创新,即使文化不高、技能不强,也可能在就业和创业中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功。从事技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要定位自己的职能,要有责任感,力争不让学生因为行为不规范、思想不成熟而无法正常就业或创业;更要有光荣感,要相信成才先成人,成人宜成才,对那些少年无知的技校生在受到中考挫折后施以细致有效的思想教育,促使他们思想上成熟起来,行为上醒悟并振作起来,靠精神立人,有时候反而能超越中职生、大学生而成为更加出色的就业者或创业者。

二、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势在必行,重点是主题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

1.主题创新

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鲜明,就是要向走向成年的技校学生灌输基本的政治理论和道德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因人因时而异,设计不同的主题,进行系统的规划和有效的思想引导。这几年,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技校学生从进校到毕业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思想难点,以及男生、女生、穷生、富生、农生、城生等不同的情况,设计了不同的主题,实施更有利于各类学生解决相应思想问题、实现健康成长的教育,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到,对于技校生来说,技能固然重要,也肯定可以通过精心教学而成功地实现,而且可以通过将来在工作实践中继续学习提升;而技能之外的做人、处事、创业思路更重要,这些知识和技能本来就欠缺,如果在学校里再得不到有效的补充,走上社会以后更多的是沉沦而不是提升。因此,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全员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针对技校生存在的共性、个性问题,有目的地设计不同的主题实践活动,真正在思想上成熟、行为上成人、素质上成才下功夫。

2.管理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政治老师单纯地说教,也不是几十门课程中的一门,而是贯穿技校生几年校内外生活的每个角落的教育工程、管理工程、服务工程。这几年,我们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提出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抓学生管理的理念,努力创新管理的内容,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管理之中,寓管理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从新生入学时就针对技校生的特点,在自信心、自尊自爱、文明礼仪、校史、校规校纪等方面进行教育,为他们几年的学习和生活奠定思想基础。在临近毕业时,又针对学生的择业和求职,切实加强思想管理,举行富有技工教育特色的就业指导活动,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指导,使学生形成健康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平时,教师要更多地注重开展感恩教育,注重生命意识、生存能力、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让技工院校生学会理解、学会感恩、学会报答,能够心平气和地学习和生活。

3.服务创新

技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教育、管理职能之外,我认为还有更重要的服务职能。它实质上是服务技校生思想成长的一种事业。众所周知,现在的技校生因为网络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社会”,因此思想情感丰富,有主见,独立性较强,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因此也更需要在不断矫正、不断优化的过程中为学习和成长提供更有效的思想支撑。做好技校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上要突出服务学生的理念,重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更多地关注实践教育、心理疏导、人文关怀,更多地采用说理疏导、情感陶冶、典型示范、自我教育等方法。作为施教者,要把自己的角色从一个管理者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的服务者,强化服务意识,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困惑和实际需求,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落实到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发展的理念,从学生个性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技校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大力发展咨询教育,把学生与教师放在一对一平等的位置上,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让陷入迷茫、压抑、空虚、焦虑和就业压力中的技工院校生得到良好的心理辅导,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三、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水到渠成,关键是阵地创新、渠道创新

有了新的定位和新的内容,还要有新的方式方法来实现。当下的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处在信息化加速发展、职业教育服务供大于求的新形势下,不再高高在上,不再框框条条,创新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效果,已经水到渠成。创新方式的前提仍然是创新观念,如果观念问题不解决,什么事情都干不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下,包括技校学生在内的青少年已经拥有了自我教育的阵地、渠道,也有了对自己思想、行为、业绩的评判标准。要对这些崇尚自由、追求平等、张扬个性的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管理、服务的目的,必须转变观念,摒弃对施教者来说也许轻松自如、天经地义的传统方式,努力创新阵地、创新渠道。

1.阵地创新

新媒体不断出现,自媒体充分发展,并不代表技校思想政治教育丧失了阵地,那仅仅是因循守旧者不肯创新的自弃。富有创新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为有了更多更优质的阵地而欢呼,应该积极地研究新阵地,利用新阵地。当然前提是要坚定不移地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让传播知识的课堂同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发动所有技工院校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基础上,要发挥实训实习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抓住技校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和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机会,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劳动者。要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利用校园网、微信、QQ群等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板块,使新媒体变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要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通过校园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影响学生的理想追求、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

2.渠道创新

第11篇

关键词: 高职学生性教育 “两课” 缺位 补位

19世纪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关于性的主要的生理知识应当在青春期以前学生们并不激动的时候,简明而自然地教给他们。然而在我国的中学阶段,性教育并未真正实施开来,高校的性教育也长期处于“真空”状态。高职学生性生理已经逐渐成熟,然而性心理却处于幼稚阶段,因为不能得到专业系统的性教育知识和理论,在碰到性问题时通常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去处理。因此,探究性教育缺失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对高职学生性教育的缺失进行有效补位是当务之急。

一、高职学生性教育在“两课”中的缺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银河表示,高职学生性问题之所以得以高度关注,根源在于我国教育体系中性教育的“缺席”。高职学生性教育缺失已经是我国教育界公认的事实,其危害也成为社会的一大隐痛。

(一)高职学生性教育缺失的缘由

1.社会对性持“含蓄”态度。性是人类繁衍的必然途径和正常婚姻建立的“基本量”,然而由于“性本能”和“私”双重效应的相互作用,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际中,普遍认为有关性的话题难以启齿,一旦说出,就意味着贱卑粗俗和不文明出现。在下一代的性教育工作方面,人们似乎也认为没有担心的必要,他们觉得“性本能”是万能的,是生来就有的。因此,社会对性始终持十分“含蓄”的表示态度,虽然表面上谁都不愿提及,但是却心照不宣,好奇和疑问只能憋在心里、藏在肚里,期待“无师自通”。然而,对青少年来说,这种对性问题既无引又无导的社会态度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也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2.学校对性教育忽视和不解。目前,高职学生性教育既未纳入高校“两课”,又未纳入专业知识教育,性教育的重要性地位尚未得到认可,将性教育作为专门课程开设的学校更是寥寥无几。高职学生对性知识的迫切需求和高校不能提供系统性教育的矛盾时刻存在。另外,受社会对性“含蓄”态度的文化影响,学生也不会主动找学校心理咨询师和教师寻求帮助,他们私下里“偷偷摸摸”地寻找“自学”途径――网络、影视,甚至是性经历的尝试。未经筛选的性信息虽然能解决他们的暂时“懵懂需求”,但更多的是有害信息诱导学生误入歧途。高职学校对学生的性教育还存在两个曲解:一是无师自通论,认为性知识是人的本能,不需要特别讲授;二是引导害怕论,认为教给学生性知识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性冲动。

3.家庭对性教育“云里雾里”。家庭中的性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基础价值和启蒙意义,但现实却非常遗憾。由于家长自身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性教育,与孩子们谈论性问题时他们难以说出口;孩子一般很少和父母亲谈及此事,多数父母用搪塞、回避、责骂打消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一些父母因为缺乏性知识和沟通能力,即使想和孩子沟通,也因不知道方法,使家庭性教育无法正常、科学进行。

(二)高职学生性教育缺失的影响

社会、学校、家庭都未能及时给予高职“萌动期”的学生有效的性教育,打个比方:在肥沃的庄稼地里,如果不及时撒上种子,野草就会长满一地。由于性知识的缺乏梯度教育和性道德的迷失方向,高职学生性观念、和性道德之间不能相互科学有序协调,最终导致顾此失彼。高职学生婚恋观多元化、幼稚化,在对待两性问题时是比较随意盲目的,恋爱和性经验的攀比现象也在校园里逐渐蔓延。高职学生性失误逐年增多,造成了性心理困扰、性道德观念淡薄、性犯罪、性病蔓延等严重的社会问题。研究资料表明,我国青少年性犯罪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已上升为第二位,女青年参与的犯罪案件中性犯罪占90%以上。科学、有效实施高职学生性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学生性教育在“两课”中的补位

(一)高职学生性教育的思路

性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采取适当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应遵循以下工作思路。

1.高职学生性教育与“两课”相结合。高职学生性教育与“两课”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在功能作用和内容原则上是相互补充、相互交叉的。性教育不能离开“两课”而单独存在,“两课”缺少了性教育也就不具备完整性和科学性。实事求是来讲,高职学生的性困惑不是都可以依靠传统的“两课”来解决的,只有将性知识教育与人格教育、性伦理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使性教育真正达到效果,使“两课”更加贴近高职学生的需要,实现教育“以生为本”的终极目标。

2.教育引导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学校作为性教育的主体,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习某些共同、基本、普遍适用的性价值观和性道德观,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在性价值观方面,学校要敢于表达态度和立场,对错误的性价值观敢于说“不”。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高职学生分辨良莠,发挥正确的引领作用。

3.高职学生性教育要适时、适度、适当地进行。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另外,应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采取适度的方式方法,既要教育到位又要保持适度,充分理解高职学生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其隐私。

4.注重性教育在各专业教学和相关的培训讲座中的渗透。高校还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需要开辟多种性教育渠道,例如服务热线、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性健康教育网站等。这样的性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的高职学生个体,使性教育更加个性化。

(二)性教育在高职学生“两课”中的有效补位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性教育是关于人自身的一门科学,了解自身是每个人走向健康的必修课,是人格完善的重要内容。青春期经历不可重复,性成熟期不能等待,一旦出现教育的缺失和失误,在个体成长史中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事实再一次告诉我们,高职学生性教育迫切需要政府、高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视,并发挥教育引导之合力,使性教育的长期缺失得到较好的有效弥补和不断改善。

1.引导作用在政府。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高职学生性教育是解决高职学生“性问题”的前提和保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努力在以下五个方面积极作为:第一,尽快确立高职学生性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要把性教育作为高职学生专业教育和“两课”的一项重要内容确立下来,同时将实施性教育的教育经费纳入政府教育预算,及时足额下拨经费。第二,尽快制定高职学生性教育高职大纲,并在高职纲指导下出版教材,建设高职学生性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高校性教育的师资队伍,提高性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及专业指导水平。第三,鼓励开展高职学生性教育相关理论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寻求高职学生性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把性教育推向科学化。第四,举办家长性教育短期培训班,帮助家长掌握性知识、性道德、性病防治和性法律知识,增强他们在性教育方面与子女的沟通意识和能力。第五,积极发挥高职众传媒和社会舆论的正面宣传引导效应。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把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意识形态融入各类节目中,发挥其对高职众的引领作用,营造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和道德舆论氛围。

2.主要职责在高校。高校作为性教育的最后一站,作为高职学生“两课”最重要的“红色阵地”,应将性教育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性教育视为“两课”的主要内容和新的教育载体,引导高职学生选择和拥有正确的婚恋观与性道德。

第一,系统科学地开展高职学生性教育。高校应将性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计划,保证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课时,使性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常态化的教学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把性教育作为“两课”的抓手,充实“两课”的内容,增强“两课”的魅力和效果。开展高职学生性教育,重点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观、观、性荣辱观和法制意识。性教育的目标在于教育高职学生在与异往中知荣明耻,自重自爱;正确认识个人行为对本人、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懂得两性相处的道德原则;增强高职学生的性心理控制能力和性生理抵抗能力。

第二,校园文化是熏陶。在美国“性解放”时期,高校学生恋爱成风,但哈佛学生仍能安心学习钻研,在谈恋爱问题上不跟风不攀比,保持着严谨客观的态度。哈佛淳朴、严谨、开明的校园文化为其保持世界名校的荣誉奠定了坚实基础。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在学生性道德教育中具有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高校应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带动作用,围绕高职学生的能力提升、特长培养、意志锤炼、情操陶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健康的精神家园,为高校性教育的顺利开展搭建服务的良好平台。

第三,改善和优化性教育工作方法。要使性教育取得良好实际效果,还必须注重改善和优化性教育工作方法。高职学生在渴望性知识的同时,更期望性知识来得活泼、感性一些,课堂氛围的开放性、教学手段的生动性和多样性是保证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唤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允许其自由发表想法。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案例研究、情境设计、角色扮演、主题辩论就是目前非常好的教学形式,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度沟通和博采众长,在教学实践中迅速成长,从而走向成熟。

3.基础功能是家庭。高职学生性教育和家长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研究调查发现,家长对性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到三成,大多数学生认为父母从来没有谈论过与青春期有关的话题,有近半数的家长不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可见,家庭在性教育中仍然处于边缘角色,然而,家长在基础性教育方面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使孩子在青春期的身心发展得以延伸。第一,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隐性”作用,家长要认真对待和正确处理家庭成员间的感情、夫妻间的性关系。第二,家长要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性教育的方法。第三,家长要与孩子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动态,当孩子情况反常时给予关心和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褚卫东.关于高校性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

[2]黎钰林,沈又红.当前我国高职学生性教育的困境及其症结[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

[3]尹红新.高职学生性教育缺失的原因剖析及对策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9).

[4]樊蔚,刘冰.高职学生性观念及其性教育的缺失[J].湖南师范高职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

[5]方若石.改革开放背景下高职学生性教育探索[J].“两课”研究,2009,(1).

[6]李淑兰,朱宏,赵丽等.对当前高职学生性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7).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与网络相融合而成的一种新的实践形态和教育模式。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发生了相应改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为大学生服务的,其实际效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以及网络自身发展的特点,必然要求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其有效性。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利用网络技术以及现代传播手段对大学生这一受众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具有一致性,二者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具有的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发展。网络意识或内容是现实社会存在的映射,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具有内在的重合性。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至少包括网络思想教育、网络政治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以及网络心理教育等方面。具体说来,网络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政治教育是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基本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原则和方向。网络道德教育就是引导和规范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评价。网络法制教育不仅是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规教育,促使大学生保持网上网下行为的一致性和合法性,而且要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法律意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网络心理教育是针对大学生在网络社会里出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心理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辅导、网络心理训练以及网络心理咨询。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基本要素,又是蕴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载体,其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要素的影响,因而内容的有效性本身也存在着无效性的可能。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性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梳理,有利于我们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准确把握。

1、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尚未完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其基本内容必然包含着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等方面。但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并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内容体系更多的是借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架构的,因此相应的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缺乏独立性。由于网络的发展,网络与现实的连接不仅使现实社会存在在虚拟空间的数字转化成为可能,而且扩展了大学生主体的思想和行为边界。内容体系的不完善不仅使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引导上的作用,而且在面对大学生在网络世界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因此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

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一定偏差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并未形成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内容体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现象。一是内容在设计上过于理想化,缺乏生活化的内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植根于现实基础之上,其内容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复性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大学生群体的现实生活根基和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容易使教育流于表面和形式。二是内容缺乏稳定性和时代感。内容体系的不完善必然导致教育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流变的可能,一些基本的理论难以贯穿教育内容的始终,因而也会使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力度。于此同时,在网络虚拟领域形成的一些较有时代性的网络道德观念难以适时得以认可和宣扬,大学生缺乏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动接受和自我知行的转化。

3、 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单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异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展示应充分考虑网络技术背景和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心理接受特点。网络虚拟领域超越现实时空的限制,使得大学生在面对网络多元文化和多样化信息时难以有效辨别和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大学生对内容选择的自主性,网络环境下教育内容的传播和引导不再是建立在大学生的被动或者无知的基础之上。承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网站难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力的缺乏自然点击率就低,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从不去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此同时,内容的不优质使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工具性”而没能与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休闲娱乐和心理咨询等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内容枯燥、更新缓慢,缺乏思想深度,再加上在形式上多重理论宣传甚至只是教科书内容的“电子文字搬家”,网络技术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单一,弱化了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可与接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自然也就难以保证。

4、 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相对来说,大学生这个群体有较深的知识背景并且大多已成年。于此同时,面对网络虚拟社会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容易有更深刻的困惑和不解。大学生的思想相对独立却又未能摆脱社会意识的多重影响,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价值选择容易出现不确定性。网络社会出现的不良现象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有效的应对,更没能确立相应的规范与制约。另外,大学生在其社会化进程中,既生活在校园这片相对单纯的环境里,又即将踏入社会。网络世界信息多变,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多元传播和影响,大学生往往容易站在道路和方向选择的十字路口。大学生走出校园面临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和全球网络化对自身的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没有及时把握网络世界的负面信息和影响,使得大学生在其社会进程中对自我和社会可能出现的疑惑和迷茫不知所措。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

相对于既定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有利于在大学生身上引起预期的变化,形成预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针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出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

1、完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因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网络发展的特点,其内容不应只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网络虚拟社会存在的简单移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不仅仅只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基础上加上“大学生”这一主体前提就完成内容构建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应只是自发式的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而应根据自身特点自觉框定内容的范围并不断完善内容体系。因此,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应有一定社会和阶级所要求、所确定的相关内容,因其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相应的意识形态性,也应根据大学生这一同类群体的特质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针对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群体存在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局限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演绎和架构。

2、 教育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生活,突出重点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不是超出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无法触及的规范和制约。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游离于网络社会存在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之外,而应将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各环节,既不能过于理想化而使大学生无所适从,也不应降低内容应有的要求而失去教育本身具有的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承载着教育目的,因而其在设定上要考虑大学生群体实现目的的可能性,既要有远大的理想也要有眼前可触及的目标。同时,根据网络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泛泛而谈,在内容广而告之的同时应突出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点内容。

3、 丰富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传统社会环境相对单一,社会结构相对稳定,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主导与大学生多样化需求引导的同时,其内容更易把握和为大学生主体所接收。在信息社会,开放的环境以及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再局限于社会意识形态的灌输,更多的是有其自己的认知及其认同,与之相应的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复杂性。为了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更有效性地为大学生主体所吸收和接受,高校网站应充分发挥网络自身的优势,不断更新教育内容而不是进行网络说教式的宣传。同时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教育内容不仅要重视知识性,而且要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渗透力,只有大学生去接触和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有效性才有现实的主体前提。同时,内容的表现形式不能局限于网络文字式的静态展示,而应变静态为动态,从平面式的教育模式转为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充分运用网络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效能,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4、加强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认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何以成为可能,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又将走向何处。网络社会中有序与无序共生,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面对网络不良现象可能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及时有效作出应对。加强大学生的网络观教育,使之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并自觉规避网络的不良影响。针对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产生的疑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及时调整并作出解答。在网络中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对于大学生在社会化进程出现的认知障碍和选择压力,尤其是即将真正踏入全球化网络社会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选择上应注重针对性和时效性,既要教会大学生认清现实经济社会与网络虚拟存在的区别,也要教会大学生在更宽广的网络社会环境里甄别真、善、美,更好地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 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第13篇

关键词:微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以微信为代表的“微内容”在大学校园内广泛传播并影响着大学生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标准、审美情趣、处世态度等。

一、“微内容”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1)网络环境的开放性有利于资源共享

网络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载体,通过这种介质的丰富有效连接主体之间的交流,使传授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信息。吸收贴合当下的新内容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受教育者还可以通过网络得开放性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扩充知识面,缩短与教育者的知识距离,消除交流的障碍,打破了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垄断与权威,使互动持续稳定进行。

(2)微内容环境下的平等自由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

中国传统教学中师生的不平等性,导致了师生间信任感的缺失。在微内容环境下,以“朋友圈”为媒介,交流者双方地位平等,缩短了交谈双方的心理距离。沟通双方谈及话题宽泛,学生可以表达个人见解与看法,通过与教师的思想交流形成一种共同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也可以借助于网络环境的封闭性,在朋友圈内进行“一对一”针对流,消除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的尴尬与顾虑,使大学生在微内容环境下能够上更加自然地畅所欲言,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也能够使教育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保证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微内容环境下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时效性

微内容发送速度快、传播面积广,打破了传统话语权的垄断。朋友圈为大学生提供了宣泄情绪的“空间”,大学生可以在朋友圈中发感慨、晒心情,关注朋友的最新动态,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加好友”既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情绪波动,又可以察觉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对症下药,疏导大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消极因素,避免破坏性、冲突性事件的爆发,也能够避免大学生被错误、失真的信息所误导。同时也可以借助微信息对学生的吸引力,把形势与政策课、政治理论学习等融入他们的生活当中,形成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微内容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微内容时代,大学生信息来源广泛,信息受监管力度不够

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他们的成长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追求刺激,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自主能动性、创造性等特征明显,刷微信,关注“朋友圈”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很多大学生反映“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情是看朋友圈的更新,关注朋友的心情变化”。年轻气盛的大学生主人翁意识强烈,不满足于仅做国家决策的执行者,他们更渴望成为决策的参与者、讨论者,在针对一些有争议性的话题时,大多数的人凭借自己的价值观和经验进行判断。缺乏主流引导,大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对事物全面、客观、理性的判断,容易被激进者的言论吸引,欣赏并转发,而不是静下心来自己分析,得出自己的判断。如果非理性表达再与组织化、迅即性结合起来,可能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2)微内容借助手机“24小时覆盖”受众,挑战传统思想政治工作

手机和电脑的普及,使微内容可以在任意时间和空间进行即时定向传播。学生对信息的和接受比以往更加自由。与现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时空上的有限性以及规范、刻板、严肃的传统教化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此外,微内容的多元化传播渠道,使得随时随地的虚拟交流成为可能,极易导致自制力较为薄弱的青年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沉溺于网络环境中的虚拟交际,将自身实际的工作和学习抛之脑后,从而忽略了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产生与家人、同学、老师间的沟通障碍,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3)微内容把关人缺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监控难度加大

朋友圈中信息的、传播都隐藏在网络后台,导致网络信息把关人的缺失,导致一些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趁虚而入,向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发起挑战,引发广大学生思想和舆论混乱,造成校园环境不稳定,近期爆出大学生在朋友圈出售假货,而朋友碍于熟人不好意思寻求补偿的新闻,严重违背当前的市场经济原则。

三、总结

面对机遇和挑战,高校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当好“把关人”,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微内容”的监管和管控。

参考文献:

[1]喻国明.微内容聚合与开发:未来媒体内容生产的技术关键.青年记者,2006(21)

[2]喻国明.中国传媒业:30 年发展逻辑与现实走势.青年记者,2008 年 2 月下

[3]沈培辉.“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基于传播学视角的思考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年8月

第14篇

当代大学生思想极为活跃,个性张扬,同时又存在诸多这样或那样急待关注的心理问题。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要实现人才强国,培养对国家有利,对时代有益,对家庭有贡献的大学生,需要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容建设。

一引导大学生思想进步

大学生思想进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首要内容。人的思想必然产生自我意识,没有自我意识的思想不是真正的思想,人的自我意识涵盖价值的实现,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生存及生活的意义等范畴,因此,引导大学生思想进步就是引导并促成其全面素质的发展。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进步一方面要着力在在其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上,引导他们去探索生命的最终意义和价值;一方面要着力在社会层面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的共同理想与价值观上,使其生成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支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科学方法,直接影响其个人成才和价值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既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做好引导大学生思想大学生思想进步,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人。

目前,大学生群体中独自子女不占少数,一般来说,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自我接纳障碍存在比较普遍,具体来说就是在独立性、勤俭节约等方面存在缺陷。这些大学生或者深受父母长辈的溺爱,自理能力较低;或者家长无暇顾及,只是本着“重智轻德”思想不断给予压力,使其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要打破这一定式,除了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和学校生活上多加以关心之外,还需要与家庭建立配合。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使得家长在义务教育过程中早已精疲力竭,孩子一上大学许多父母自以为长舒一口气,但是,大学生的人际沟通障碍解决特别需要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所以,思想工作还必须紧密及时地与学生家长沟通,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与要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思想上全面进步。

二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

人的全面发展不等同于单纯的个体体力和智力的发展,还必须具有鲜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伦理尺度,道德是人格素质的核心元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立足大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通过切实有效的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认知,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激发丰富的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培养坚定的道德信念,养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当前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工作需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引导,有些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自身辨析能力尚弱,自控能力较差,在没有引导的前提下不能正确分辨善恶美丑、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这就需要大学思想工作加以引导,工作中还需要注重方法,因人而异,使其偏离的道德观念得以走上正确的方向。

2.纠错,当代大学生生长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世界里,呼吸着轻松无羁的自由空气,思想观念很容易想当然地自由化,只知道追求所谓自由,而不明白所有视域下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损害他人利益的自由是会被剥夺的。对于思想道德层面出现问题的大学生,一定要明确地指出错误,纠正心态督促其改正,因为对于几个个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忽视,微观上可能导致几个人的思想品德指向问题,如果放任发展,最终会造成一个群体的社会问题。

3.示范,在加强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工作的同时,还应在教师队伍相应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包括网络用语都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一代学子。这里包含两层意思,首先,一个自身道德水平不高的人即使满口仁义道德也没有说服力,不能使人真正感同身受,更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其次,根据普遍哲理对事物发展的看法,社会中任何事物都有其与时俱进的品质,道德也不例外,不加强自我学习就无法开展工作,守旧落后的道德标准对于学生只能是一种缚束,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除了在大学校园一直贯彻的尊师重道,团结同学,尊老爱幼等道德要求外,当前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者还特别需要关注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内容,在学生毕业之前对其灌输职业道德理念指的是:敦促其努力掌握专业技能,使其能够胜任岗位;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在工作中能够把心态摆正不犯政治与经济错误;灌输其善待他人与奉献的优秀品质,使其能够和同事和谐相处克己奉公。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定位人生

1.尊重大学生的成才和展才需求,关心和包容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差异,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展式自我的意识,做到因材施教。针对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没有人生目标自怨自艾的情节要多加以鼓舞,发现其独特的闪光点,帮助其重塑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对于那些不能认清自身“资本”,心态自负的学生在不打压其积极性和成才心态的前提下,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找准人生定位。

2.要对于大学生存在的价值观误区充分关注并有针对性地一一纠正。人生价值蕴含了人对于社会的贡献、责任以及社会对人的尊重、满足两重含义,针对“奉献意识弱、索取意识强”的错误观念,要加强思想教育与政治学习;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大学生群体还出现了“追求奢侈享受,摒弃艰苦奋斗”的错误观念,加之部分社会媒体的误导与渲染,这股不正之风渐入人心。对于享乐主义危机,大学校园中更要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面典型,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新时期大学生有理想追求,但动机趋向功利化。针对拜金主义观念要加强引导而不是盲目打压,要帮助学生树立“立足社会需求,实现个人价值” 的正确价值观,教育学生把个人奋斗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增强自我意识与竞争意识,引导学生把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放在首位,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关系。

四关注大学生权益的维护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生存状况的变化和大学生权益意识增强的现实背景,尊重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积极创设必要条件促进大学生权益维护的实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1.要强化教育者的服务意识,全力维护大学生应享有的权益,保障大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发展状况、所学专业发展前景、师资队伍水平等基本情况的知情权,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在学校资金、管理人员相对充足的条件下,为毕业生提供与市场接轨的实习基地或产业园区,让学生接受社会教育的同时获得合法的劳动保障。

第15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协同性;理论与实践;反刍功能;制度性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12-0029-03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模式都是理论教育,也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而全面铺开的教育改革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在课堂内非常重视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认识到理论不能与实际相脱节,要克服空洞的、抽象的理论说教,从而逐渐重视课外、校外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至实践教育教学,通过实践去验证理论。笔者认为,有关改革的学术研究和实践的探索为我们接下来的思政教育改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一些新问题,需要我们在改革创新中用较宏观、整体的视角去考虑思政教育创新的诸多问题,更好地去协调各方面、各部分,使之能协同朝着同一目标去走,即便有时殊途,但最终得于同归,具体的路径、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经自觉的协调及协同,使之目标、结果能够一致。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是一个恒久弥新的话题,而以整体性、协同性的视角去考量可能是较好解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一直以来存在的很多难题的一个很好的抓手。其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除了理论教育教学外,应该有实践教育教学。其二,如果是两者并存,那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才合适、才协调、才能协同朝着同一教育教学目标前进?其三,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何各自的作用与功能?这些作用与功能是一种什么关系?其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课堂内与课堂外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情况又当如何处理才符合我们的整体性与协同性考量?其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实践教育教学的条件是否成熟?其六,是否有更好的制度和机制来保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顺畅有效进行?诸如此类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而在探讨研究时,我们的立足点是其整体性和协同性,所追求的是整体的效果而非只是课内或者只是课外效果,或者只追求理论教育,或者只追求实践教育的效果,而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效果;另外协同性有助于其朝着良好的预期方向发展,有助于整体效果的更好实现。因此它要求我们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协调以上各方面、各部分关系,对系统内的各部分要协调好、处理好可能的冲突乃至矛盾,要有分工又有协作,要协同作战,要朝着共同目标共同努力。

在理论教育教学与实践教育教学之间,近年来有更多地方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教育教学,这非常值得肯定,也值得我们去总结。纵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是对理论教育教学讲得多,对实践教育教学讲得少。二是相比而言,对实践教育教学实践探索较多,而对其抽象研究、总结尚少,也亟待提高。对实践教育的内涵理解也有分歧,导致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脱节、实践教育与“一般”实践混为一谈,在不少高校里把实践教育等同于社会实践教育。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中,有意识地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整合到一块去研究较少,特别是对于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个系统及各个子系统内的关系认识不到位。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促进理论与实际相融合,协调不同形式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关系,使之能够协同一致,充分发挥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各自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设计相应的制度性创新给予更有力的保障。

一 课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心应从理论教育转移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者并重,确立和加强泛实践教育在其中的地位并发挥其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课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一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模式和主阵地,当然离不开理论的灌输,而具有相当的理论性。从很大的意义讲,大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才能更好地成长、成才。因此理论的教育在课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当然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且与中小学的同类性质的课堂相比,这种理论和理性只会更强而非更弱,只会更系统而非更零散。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仍然要加强和改善理论教育。但是从其他方面来看,却有比较大的欠缺,这就是实践和泛实践的教育(指牵涉实践教育各元素的教育,与传统和狭义的实践教育些微不同,范围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