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公共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光电工程;计算机信息管理;兴趣驱动;任务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25-02\ 一、现阶段光电工程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有价资产,而计算机信息管理作为数据应用的基础也变得日益重要起来[1]。但是,多年以来光电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一直注重数理基础的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技能的培养相对较少,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一是学生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不了解光电专业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的紧密联系。二是学生在行动上没有将充足的精力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多数学生仅仅靠上课听讲,课下并没有有效地复习,因此学习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三是多年以来计算机信息管理课程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新时期学生的兴趣点把握不准,致使学生认为该课比较枯燥,使得教学效果不太理想。随着光电工程方向各种数据的积累,相关单位迫切需要具有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毕业生。为此,本文从光电工程专业特点出发,提出一种基于兴趣驱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二、基于兴趣驱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教学方法
(一)兴趣点的发掘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他便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力求揭示其中的奥妙[2,3]。现阶段学生的兴趣点都直接或间接的源自于互联网,而互联网上的热点,变化迅速,此起彼伏。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互联网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网络热点事件,解析热点事件背后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基础性作用。转变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机信息管理在光电工程方向的重要应用,使学生明白计算机信息管理已经渗入到各个领域之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教师是学生兴趣点的启发者[4],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挖掘学生的兴趣点,结合网络热点事件,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学科特点与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和魅力去感染学生,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一个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境界,从而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二)兴趣点的培养
要使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兴趣长盛不衰,学习的动力源源不绝,形成学习计算机信息管理的良性循环,关键是要让学生感到学习计算机信息管理“有用”,这种“有用”不仅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指在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道路上有用。能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真正掌握的,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
光电工程方向的学生比较重视数学、物理以及英语等课程的学习,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其原因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光电方向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的紧密联系。学生行动上没有将充足的精力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多数学生都是仅仅靠上课时候听讲,课下也没有有效地对课程进行复习,致使学生兴趣点全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学生具有一定兴趣后,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自主获得信息进行思考,同时,转变了课堂中的学习气氛,对学生思考后的问题进行解析,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巩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进入问题驱动阶段,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兴趣点能较长地维持,关键是培养学生做事要有始有终,有恒心,有毅力,这也是每个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重要方面。学生能学、爱学、会学,便为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学生兴趣变化大,做事缺乏恒心,情绪易于变化,因而很多事做起来不能持久。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坚持学”,不断地鼓励,适时地点拨,有意正确引导,长时间维持学生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兴趣。
三、基于兴趣驱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教学实施
(一)基于任务的兴趣强化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通过给定学生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让学生在解决任务中学习,能够大幅提高学生成就感,强化学生的兴趣[5,6]。实施基于兴趣驱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任务,让学生在任务中进行学习[7]。
随着近年来光电工程领域技术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数据也大幅度增加。因此,可以利用光电工程领域实际数据管理需求,设计任务,让学生进行解决。为此笔者将过去科研项目过程中生成的光电工程方面的数据以及一些需求作为学生兴趣强化的任务。在过去的十年中,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先后承担了国内多家光电工程研究院所的数据库管理项目,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可以很容易得到大量的不同难度的任务。
以通常的光电工程领域的数据为例说明典型任务的构建。通常光电工程领域的数据主要是图形图像数据,视频数据等。图形数据一般是指一些简单的、规则性的几何形状。图像数据是指图画、照片之类的静止画面。视频数据是指动态图像,由一系列静止图像组成的序列,也是一种时变媒体。一般的视频数据中还包含音频、图形、图像或文字等视频数据。因此如何对光电数据进行分类,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模型抽象。如何设计数据表和字段。如何建立一个小型数据库等方面都可以分解出一系列的任务,供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用。
(二)课程考核
传统的计算机信息管理课程的考核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辅以平时成绩作为补充。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作为高校毕业生的一项必备技能,计算机实践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计算机信息管理的考核要更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在平时学习中要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包括每次学生完成任务所得到的评价和上机测试。学期总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是包括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上机完成任务情况、任务总体完成情况、课上反映情况和上课出勤情况五个部分,占总成绩的一半;考试成绩是学期末进行考试所得成绩,也占总成绩的一半。另外,试卷考试内容也不是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在试卷中减少了理论性、记忆性内容的考核,加大了综合应用内容的考核。
通过笔者所在学校对光电工程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课程两年的试验,学生的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且有一批学生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为基础申请得到了国创项目的资助。通过笔者课后的调查回访,发现兴趣驱动教学方法能够大幅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课程的学习效果,对于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乃至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亚利,韩卫媛.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30:114-116.
[2]Shen Bo,Chen Ang,Guan Jianmin. Using achievement goals and interest to predict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2007,75(2):89-108.
[3]郭戈.关于兴趣教学原则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2,03:119-124.
[4]赵兰兰,汪玲.学习兴趣研究综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107-112.
[5]李占宣.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0,(12):52-53.
[6]岳淑玲.任务驱动法在“SQLServer数据库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3,20:149-150.
关键词: 网络工程; 网络安全与管理; 知识结构;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0-62-02
0 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从1998年教育部批准开设以来,发展十分迅速。截止2012年,全国已有329所高等学校设置了网络工程专业,其中重点院校超过50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网络工程从原来计算机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专业。2011年教育部将网络工程专业列入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基本目录,标志着网络工程专业已经成为一个稳定发展的基本本科专业[1]。
网络工程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普遍性的困难与问题。比如: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其他信息类专业的差异区分不够明显,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因此,有必要从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建设入手,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制定特色鲜明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
笔者所在学院2012年获批了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改善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网络工程系以此为契机,结合已有的信息安全师资优势,凝练出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并开展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本文以此为背景,探讨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1 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人才培养要求
与其他信息类专业类似,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人才培养要求从素质和能力两方面入手。
1.1 基本素质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2]。
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政治立场坚定,热爱祖国,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质要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文化气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素质要求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坚持职业道德的底线,具备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品格,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一丝不苟的作风,以及服务社会的意识。专业素质要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风格,具备较好的创新思维和踏实严谨的实干精神。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乐观向上的心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身体力行的风格。
1.2 基本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协同工作能力、专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2]。
学习能力是指自学能力,即知识和技术的获取能力、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通过专业调研、理论分析、设计开发、仿真实验等方法解决网络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是指专业技术文档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包括专业表达能力、问题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专业适应能力是指在学习网络工程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能够从事并适应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与管理工作,并能适应网络工程专业技术和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1.3 专业能力
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除了满足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外,还需要注重培养两方面的专业能力: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和网络管理维护能力[3]。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是指熟悉信息安全基本理论和常见网络安全技术的工作原理,掌握主流网络安全产品的安装、配置和使用方法,能初步设计开发网络安全产品。网络管理维护能力是指熟悉常见网络设备与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网络管理的主流模型、系统功能、以及各类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初步管理和维护网络与信息系统。
2 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体系
2.1 知识结构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人才要求具备的知识可分为三大类: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相对固定,具体知识包括政治理论知识、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其中,政治理论知识包括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和职业素养、军事理论、体育。自然科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
专业基础知识根据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制定,具体包括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技术基础、计算机系统基础。其中,电子技术基础包括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和电路基础,技术技术基础包括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系统基础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
专业知识相对灵活,通常根据所在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办学条件制定,具体包括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方向知识、专业实践环节[1]。下面重点讨论这部分内容。
2.2 课程体系
依据上述知识结构,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专业特色,制定了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由于公共基础课程基本固定不变,在此不再列出。
2.3 专业方向课程知识点
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可分为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两个分支。其中,网络安全分支课程包括信息安全基础[4]、网络安全技术[5]、网络攻防技术,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网络管理分支课程包括网络管理[6]、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
3 结束语
本文以笔者所在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为背景,分析了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说明了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要求,进而得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结构和课程体系内容。最后重点介绍了网络安全与管理专业方向主要课程的知识单元与相应的知识点。接下来的工作是将该课程体系落实到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段调整,逐步完善。希望本文所作的研究与探讨能给兄弟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姜腊林,王静,徐蔚鸿.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课程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9:48-50
[3] 曹介南,蔡志平,朱培栋等.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差异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3:139-142
[4] 教育部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安全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选题方向 研究趋势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5、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低碳管理方面发展
【关键词】社会实践;发展;研究
一、公共管理的内容
如今的公共管理是将现今的经济学以及社会中的企业管理方法结合后作为管理思想的基础,同时行政管理改革推动了现今的公共管理的发展,通过行政管理的改革让政府的职权行使范围发生了改变,政府对组织涉及的政治活动及其与政府的关系的管理一直在改进,政府通过对这些事项的管理,使得非营利组织的能够发挥的作用更多。公共管理课程在大学及其以上的教育中都占用一定的地位,人们越来越重视公共管理的实际作用了。但是由于国家的经济体制一直在调整、企业的管理方法也一直在改进,公共管理所具备的作用以及运行的手段也在变化着,所以对公共管理的研究还是有着很大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得尽早制定出一套比较科学的、完美的、效果明显的管理方案,注重挖掘优秀的、有潜力的公共管理人才。也因为公共管理的发展,政府现在所能够行使的职权一直在改变,许多管理工作逐渐由非营利组织负责处理,组织对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开始组织更多的招生工作,让公共管理的学习以及实践方法变得更加的科学有效,同时也使得公共管理的未来更加明媚。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结合的结晶,公共管理的管理对象、管理目标以及管理模式都非常明确。对于公共管理事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公共管理事业不只需要管理国家、政府的相关事务,还需要管理一些社会事务。公共管理的组成部分包括很多,例如慈善个人以及机构、私人单位等等。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也就是按照法律的规定使用被赋予的公共权力,通过借助公共产品以及服务获取公共的利益,与此同时还无条件的允许公共进行监督,这也可以说是公共管理相较于其他管理的不同之处。
二、两种管理的相同处与不同之处
人们开始关注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了,而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备受关注。这两种管理体制的对象、目标、管理方式都有相同之处。想要分清此两种的关系就必须要根据其产生的背景以及其所具备的意义来进行分析方可。我国的行政管理通过产生、发展以及科学化最终形成如今的管理体系。而公共管理理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以及社会的发展才形成的,所以说公共管理体制可以是社会的折射,它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学科专业。公共管理从最初的对政府行政管理研究转向研究公共行政方向,再转至公共政策以及公共管理方向。这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一)研究目标不同。行政管理研究的是公共部门,通过对公共部门的行为进行管理监督来实行行政管理理论。而公共管理是对国家、政府以及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公共管理更注重公益性。公共管理的研究内容是政府管理用的方法,行政管理研究的是公共部门用的管理方法。
(二)管理性质不同。公共管理侧重的是为政府服务,但是行政管理侧重的是为社会提供服务。
(三)权利的限制性不同。公共管理是政府对公共部的管理,政府所具有的公共权利很大,甚至需要对社会的一切生活负责,限制性较小。行政管理因侧重的是社会公共事务,所以权利的限制性较大。但是无论权利大小都应该将人民放于首位,这样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三、借鉴意义
(一)管理方式的借鉴。我国的很多组织都一直偏向采用权力高度集中化的管理方式,权力集中在上层,下层的员工的自主性较小,领导与群众难以进行真正的交流,底层的实际情况难以被真正知晓,这也不利于人才的开发和利用,这样不利于促进国家以及经济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的。对于现今的这种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应该要进行更正,将这种类似金字塔形的结构管理形式换成水平式的结构管理形式能够帮助公共管理的管理范畴扩大,同时还能让信息更加开放化,组织间的信息沟通更加频繁也能帮助行政管理的实行。
(二)服务方向的借鉴。现今的中国正在经历着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更新阶段,怎样让政府的职权也随之产生相应的转换,同时又能够成功的改革政府体制是现今的比较重要的问题。对于国家的调节市场及经济政策的政策首先要进行完善,根据实际的情况安排市场资源,借助法律的威力促进国家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另外就是要确实把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职权的重点,准确的区分政府组织和以及非营利组织的具体权力以及工作范畴。
(三)加大业绩与效果的借鉴。加大对业绩与效果的管理对于体制改革来说也是其中所必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传统的业绩与效果管理只是浮于表面,并未将其与法律联系起来,所以落实起来效果不佳。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借助人大立法,以加强业绩与效果的管理力度。同时也需要注意对职员的评估与专业素质考察,要将服务于人民的理念灌输、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建立起一个真正的服务型政府。
四、结语
总的来说,公共管理以及行政管理存在着很多的相似点,并且它们也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所以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分辨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以及对市场经济所具备的作用。当然我们也了解到只有政府体制出现改革才会有政府职权的真正改革,这样公共管理才能更好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做出成效。
参考文献
[1] 周荣.公共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J].商,2013 (19).
[2] 陈继伟.公共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4).
1.1从招生规模看,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进入内涵发展阶段
近年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报考及录取人数大致稳定增长,与试点期间快速扩张不同,常规阶段的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将转变发展方式,探索如何稳定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内涵建设成为必然发展趋势。随着新增公共管理培养高校的审批放缓,建立在行业自律基础上的质量保障机制,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场和质量成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驱动力量[1]。
1.2从教育资源看,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区域分布不平衡
根据高校所在地区和服务区域不同,我国公共管理培养高校可以划分七大地区(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北、西南、东北)。其中,华东和华北地区综合性大学多,具有培养公共管理资格的高校也较多,教育资源非常丰富。相比而言,华南地区的公共管理培养高校较少,教育资源相对贫乏。教育资源的区域性分布不平衡,必然导致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发展不平衡,这也将成为公共管理专业学位面临的一大困境。
1.3从教学评估看,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内涵建设迫在眉睫
由于公共管理培养高校的区域分布不平衡,造成有些高校在招生宣传中恶性竞争、异地办学不规范行为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了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的形象、秩序和质量[2]。开大班、满堂灌等疏于管理、教学松散的培训模式也屡见不鲜。质量是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建设的生命线,我们必须树立质量意识,以质量求发展,全面推进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内涵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良性竞争机制,形成办学特色,是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分析
2.1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师资背景的多元性
公共管理培养高校实行开放办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整合校内外、海内外的优秀师资力量,一方面,注重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跨学科联合培养人才的目的和教师多学科背景的特点比较明显。另一方面,在师资队伍组建中,我国公共管理培养高校注重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持久的合作方式,聘请政府官员或专家承担教学工作,组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2.2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课程设置的实践性
公共管理培养高校都设立了与实践紧密结合、富有针对性的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①核心课程更多考虑的是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初步构建,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经济现实,关注公共管理改革发展,密切联系实际,以加强公共管理研究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②广设专业方向,以满足不同职业导向和部门导向的人群的需要[3]。③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内容覆盖多个学科分类,以突出应用型、实践型的培养目标,体现跨学科、复合型特点。
2.3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公共性和管理性
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建设既包括公共性也包括管理性特征。①管理目标的公共性,公共管理专业学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追求的是公共利益,这有别于一般管理,讲求公平、公开、法治、正义。②管理方式的公共性,在教学方面,要突出实践性教学、场景教学、案例教学等,这有别于传统的学术性教学。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公共管理专业学位论文不提倡做抽象的理论研究,应该注重于针对解决具体问题的应用型、实践型研究。比如,问卷调查报告、对策研究、案例分析等。
三、以特色创新促进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
王乐夫教授在第三批公共管理新增培养单位培训暨研讨会开幕式上指出:“我们应吸取培养院校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优势学科特色,打造学校自有品牌。公共管理培养应该‘求新不求全’,学校的价值在于某方面的特色,而学校特色又是学校有为的前提[4]。”因此,在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内涵式发展阶段,我国公共管理培养高校应更加注重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特色,打造公共管理精英教育模式。
3.1突出订单培养特色,形成学界政界业界联动机制
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立足于对本校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联合学界、政界、业界资源,形成联动机制。①在招生宣传中,通过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战略合作,以地方重大人才需求为导向,积极依靠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的政策支撑,采用“组织委托、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面向政府部门和相关行业招收公共管理学生。我国公共管理培养高校应根据自身学科优势,让政界业界对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增加优质生源[5]。②在培养过程中,根据不同教育对象量身定做课程体系,特别是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整合国内外优质培训资源,开发一系列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信息量大的较为实用的培训专题,围绕公共管理学员最需要更新的知识、最想了解的情况、最困惑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开发课程,以应用型研究为主展开教学。③在实践课程方面,让有工作经验的非全日制公共管理学生,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展开调研,撰写论文;让全日制的公共管理学生有机会深入到地方政府机关实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3.2突出优势学科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大做强
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一定要看其是否能立足该校的优势学科,发挥专业优势。①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经验。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强调以经济学定量方法来分析公共政策;锡拉丘兹大学的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包含了经济、历史、社会、政治学、人类学等多个社会科学系;印第安纳大学的办学特色是环境政策方面的卓越声望;佐治亚大学以行政管理、公共行政为传统学科;普林斯顿大学的伍德·威尔逊公共和国际事务学院的办学特色是公共事务与国际事务的交叉融合;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公共政策学院的办学特色是定量分析培训[6]。②发挥学校优势学科,提供本土化的专业研究方向。就我国而言,公共管理培养高校在合理配置原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具有自身特色的公共管理专业学位模式,打造公共管理专业学位自有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形成各大高校既“百花齐放”又“自成一体”的教育格局。
3.3突出开放办学特色,拓展教师和学生的国际视野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中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之父夏书章教授所言“教育者先受教育”,要提高我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内涵建设,首先必须建设一流的师资力量。①加大校内人才资源整合力度。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点,仅靠某一个系或学院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力量单薄,因此要统筹考虑,加大各院、系、所的密切合作,充分发挥人才潜力。②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配套支持措施,组织教师出国研修考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结合实际应用于公共管理教学实践。③对有一定发展潜力但目前缺乏高水平带头人的学科方向,积极从国内外招聘、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或者从国外聘任客座教授,既丰富教学内容,又开阔眼界,能够使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和学科建设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四、小结
关键词:MPA论文规范;公共管理;应用型研究生
公共管理硕士(MPA)是适应现代社会管理日益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主要为政府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培养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等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我国MPA是2000年设立的第10个专业学位,国务院学位办在10年中先后批准了四批高等院校共100所大学作为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院校。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明确规定: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同管理类其他硕士学位相比,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招收对象、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以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有特定要求和质量标准,区别于教学、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强调直接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实施专业学位教育。1]这表明MPA专业学位的教育培养模式,与一般的学术型硕士培养的目标、特点和标准应该有所区别。MPA的教育培养模式的导向应为公共管理专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在公共管理应用型导向的教育培养中,MPA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是高校培养水平的综合体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论文的相关要求是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实际。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成果,也可以是高水平的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论文应体现学生运用公共管理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与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1]这一要求为MPA学位论文规范指明了大方向,然而关于MPA学位论文的具体标准,MPA学位论文从选题、研究、写作、论文评审和论文答辩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目前国内各高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式,因此关于应用型导向的MPA论文规范和论文的全过程指导与管理成为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培养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MPA学位论文选题规范与管理
1.引导应用型选题。MPA学位论文选题更加强调其应用价值,应引导论文选题面向研究生任职的公共管理领域,运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分析解决我国公共管理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论文类型可以是管理案例分析、专题调研报告、政策评估报告及公共管理问题对策研究等。虽然一般不禁止写学术性论文,但为了避免空洞的理论堆砌、减少论文的重复率,保证MPA毕业论文的质量,对于没有第一手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为基础的学术型论文,要求必须在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列明其理论创新点。
2.鼓励创新性研究。围绕MPA的培养目标,学位论文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2].应用型的硕士学位论文,虽然不侧重于考察论文的理论创新深度,但是要考察论文是否能够提出工作实践中的新见解和新方法。为了使论文达到一定的深度,在论文选题中应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尽量使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从而充分地展现作者的个人观点。
3.规范论文开题报告。MPA学位论文研究方向确定之后,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向导师组提交论文开题报告,即设计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论文选题的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该项研究的条件、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及可行性等问题进行论证的报告。通过阅读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包括一定数量的外文参考文献,按论文的类型选用不同的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一般应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见解或新方法。选题和文献综述报告一般在3000字以上,并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4.注重开题指引教导。在学生提交论文开题报告之后,导师组要为其举行开题报告会,由学生对论文的选题特色、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措施、基本观点和预期成果等做出说明,并附上论文的写作大纲。导师组要对开题报告作出评价和指导,并作出通过或不通过开题报告的结论。经导师组讨论通过开题报告后,学生方可撰写学位论文。对不合格的开题报告,要提出具体修改建议并需延期半年后再次参加开题报告会;对通过的开题报告,导师组要提出选题方向性的修改建议和论文研究的具体建议,从而使学生在论文研究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二、MPA学位论文写作类型规范与管理
专业学位授予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职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对职业实践领域的知识有创造性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反思实践的能力,对实践工作进行深度总结和提炼。因此,针对政府与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领域的管理特点,结合以公务员为主的公共管理者的职业特征,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要求,本文将应用型导向的MPA论文写作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管理案例分析。围绕公共管理部门或机构已经发生的典型管理事件,运用公共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要求:①案例反映的内容必须真实,具有代表性;②论文具有作者所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访谈内容和统计数据;③案例分析要应用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将实践经验和教训概括、归纳、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分析层面;④论文内容结构包括引言、案例正文、案例分析、解决方案、结论。
2.专题调研报告。针对公共管理部门或机构现存的某方面具体问题,运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通过部门或机构运行现状与突出问题的描述,以及统计数据深入而系统地分析挖掘,剖析问题及其成因,总结归纳或推论出结论,提出具体对策。要求:①调研分析的对象是公共管理部门或机构;②论文具有作者所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访谈内容和统计数据,样本描述客观、科学、准确,资料数据翔实;③调研报告要以事实为依据,在分析中要应用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结论和对策要有科学论证;④论文内容结构包括调研专题的背景与目的说明、国内外研究综述、调研方法和技术路线、调研样本的选取与描述、调研数据分析结果、相关对策建议。
3.政策评估报告。针对某项公共政策或公共管理方案的可行性或实施后果进行调研分析、综合评价条件、代价和效果,并提出具体对策或改进建议。要求:①以公共管理部门或机构的某项政策或管理方案为研究背景;②结合作者工作实践分析比较政策或管理方案的利弊得失,提出一定新的观点和见解;③政策评估过程要结合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评估过程具有逻辑性,对策或改进建议要有科学论证;④论文内容结构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政策或管理方案说明、政策或方案比较分析及选择、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结论。
4.公共管理对策研究。针对公共管理部门或机构管理中的现实问题,深入分析原因,设计可行性解决方案,并进行方案的论证。要求:①研究目的是发现部门或机构现存问题、从而设计解决方案;②借鉴国内外理论模式和相关实践经验;③运用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辨析问题、分析成因、提出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④论文内容结构包括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问题描述、成因分析、备选方案的提出及筛选、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对策建议。
三、MPA学位论文研究流程指导与管理
自19世纪以来传统大学所固守的一切为了科学和学术的洪堡理念[3],在20世纪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日渐成熟,并成为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专业学位教育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服务学生至上的理念。
MPA研究生虽然主要是由公共管理人员这个群体构成,但是学生的学科背景、职业技能、工作职责和工作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生尽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研究基础较差,很多学生没有受过系统的研究训练,加之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本身存在着诸如工学矛盾、与同学的沟通少、与导师见面机会少等问题,导致部分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完成论文研究,严重影响了论文的质量。所以,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相比,MPA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更需要加强指导与服务。而研究生指导老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责任人,应该加强与在职研究生的沟通,了解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的合理性、可靠性[4],将导师的学术思想和技术方法渗透到学生的论文之中,从而提高论文的创新性和研究深度。为了加强学生与导师的沟通,需要通过制定MPA选择指导教师的流程、MPA论文研究和写作的流程,通过制度督促学生与导师的联系,加强导师对论文研究的指导与管理。同时,导师按照学术规范要求对MPA论文的内容结构及格式等进行详细的解析和指导,从而帮助在职学生更好地提高论文质量。
四、MPA学位论文的评审与管理
MPA的学位论文从开题至论文答辩的全过程有几个重要的审查环节,即论文开题评审、论文中期评审、论文预答辩评审和论文答辩的最终评审,从而避免学生出现方向性错误,确保论文质量。其中MPA学位论文过程监督与管理中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加强论文中期检查。在MPA学位论文研究的中期,要求MPA研究生对个人论文的调研情况、已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尚需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方案、对学位论文预期目标的基本估价和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形成文字报告,并交由指导教师审查。指导教师对研究生科研态度和进取精神、调研工作完成情况、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以及开展的研究工作是否达到开题报告中提出的预期要求提出具体意见。论文中期检查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
一、公共管理专业视角下探索导师制模式的必要性
公共管理是研究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价值定位和实践活动规律的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1)公共管理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开展各项活动;(2)公共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对社会进行管理和服务;(3)公共管理重视国家、企业、个人在处理公共事务中发挥协同作用;(4)公共管理主张多元的普世价值观;(5)公共管理把政府的绩效放在重要的位置;(6)公共管理既关注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样也重视长期战略规划;(7)公共管理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目标;(8)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一个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知识结构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要经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才能逐步获得的。以创新人才的基本构成来看,一对一、面对面式的个性化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出创新人才的有力渠道。公共管理专业导师制就是对具有不同条件的学生建构不同的、各具特色的培养方案,并进行个性化培养,提高其个人的创新能力,因材施教,不断提升和优化学生的文化素养,尽早发现、准确把握学生独特的思维类型、智能结构和性格特质。可以说,公共管理专业导师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而有效的模式,可以创造出更加良好的教育环境。实行公共管理专业导师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第一,能够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行导师制,导师能有效的掌握学生的兴趣、个性、特长、爱好和发展的突出领域,然后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制订不同适合其发展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行面对面、一对一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自觉的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第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导师制能够明显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而学校归属感与本科生的学习动机、生活态度、学业成绩具有高度相关性,学校归属感是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也是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2]。导师制鼓励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训练创新思维,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有利条件。第三,能够塑造学生的性格特质。实行导师制,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更加及时、方便的交流和沟通,随时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度探讨,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更加亲密的亦师亦友的新型关系,实现师生品质与精神的融会贯通,学生将会更加关注并且学习、效仿导师的生活态度、言谈举止、道德品质,导师的表现会对学生性格特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二、公共管理专业导师制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导师制是有效实施学分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3],但当前公共管理专业导师制的发展主要遇到了以下问题:
1.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高校致力于导师制的研究,并就此提出了一些关于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方案和办法,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偏离导师制意义的现象,导致导师制往往是有名无实,难以落实并起到预期的作用[4]。其中尤为突出的表现就是重方案,轻实践。部分高校试点导师制的结果并不让人满意,其中关键的原因就是制度方案一大堆,却无人考察实践情况,对出台的导师制度实施结果的监督和约束等配套制度也存在严重的缺失。
2.导师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指导次数较少。由于导师队伍数量不足,有限的导师们还得承担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往往亲自指导学生的次数仅仅局限在学期初和学期末的少数几次,指导频度直接影响了导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二是指导内容较为粗糙。导师在有限的与学生们交流的时间里仅是粗略地、宏观地、纲要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化学习和研究,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细致的指导和检查学生的学业科研、品行风尚。三是指导方式较为单一。一对多较多,一对一较少;面对面较多,多媒介较少;单向指导较多,双向互动较少。
3.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由于长期接受被动的教育造成缺少主动性的不良习惯。主要体现在:对自身缺乏详细的了解、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模糊、有问题不主动联系导师、不清楚导师的评价体系、不重视和采纳导师的意见、不理解实施导师制的意义。
三、加强公共管理专业导师制的对策建议
借鉴国内外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导师制的经验和教训,只有有效加强对导师和学生的双重管理才能保证公共管理专业导师制的全面推广。
1.明晰导师具体职责,强化导师遴选管理。要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必须明晰导师的工作职责和具体任务,如此才能有计划有目标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彰显导师制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作为考核导师的一个标准。导师遴选是公共管理专业导师制的重要环节,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所以要十分谨慎和严格。遴选导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第一,确定导师资格标准。学校在遴选导师前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进行广泛的关于导师聘任的宣传,使全体师生了解导师制的意义。由导师自愿进行申请,学生民主选举,领导小组综合评定。在遴选导师时不应该只局限于科研水平、职称等级等因素,应该树立只要是能力强、水平高、责任心强的老师均可以担任导师的理念。第二,成立导师组,对学生分类指导。对于公共管理专业三年级本科生,依据学科方向,配备由教授和讲师共同组成的科研型导师组,旨在增强本科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对于公共管理专业四年级本科生可以实行双导师制,除科研导师外另配备一位实践导师(也可以从学生实习所在的公共部门选任),加强对公共管理实践、实习的指导和引导。第三,师生进行双向选择。学生通常愿意选择学识和能力更强的老师,其他老师可能成为次选;老师通常愿意选择品学兼优的学生,其他学生可能会被冷落。为不影响多数师生的积极性,在同一研究方向组内,师生之间允许进行双盲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平均分配优质资源。进入四年级后,学生可以二次选择科研导师。
2.加强导师监督交流,完善考核激励措施。加强监督和完善激励措施是保证公共管理专业导师制能够良好运行的根本,它不仅提高了导师的积极性,使其对自己的工作定期进行检查,发现自己的不足,积极弥补,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导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实现共同进步。学校应该成立导师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监督,从总体上督查各院系导师制的实施方案和具体运作成果;各院系也同时建立对自己院系的导师监督的体系,定期召开导师座谈会,汇报导师近期工作情况,做好详细的记录,重大问题进行集体研讨;定期召开学生交流会,详细了解导师对每个学生的指导情况,将结果及时反馈给领导小组,同时也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导师有不足的地方,不隐瞒、不顾忌情面,及时指出,使反馈达到应有的效果。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研发专题网页,学生们可随时了解导师动态和指导情况,并在网络上实现对导师的电子评价。对导师的考评应该注意:第一,可采用自我评估、学生测评、导师组评议、所在学院考评等多元主体来评价导师工作。第二,需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总结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多角度多方法考评导师工作成果和指导质量。第三,将导师的考评工作与报酬、职称、职务有效结合,激励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关键词】公共管理;教学方法;专业课程
随着政府、企业、公共事业单位、人民团体面临的公共事务的复杂性日益提高,公共管理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难度也在相应的提高。现代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驾驭中层和低层次的管理工作,同时又具备担任高层次管理人员的素质。如何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专业态度端正的新型应用型、综合型公共管理人才可以说是当前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在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最关键的途径是不断提高教学目标,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真正做到以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为导向。
一、当前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教学方法的低效运用
总体来看,当前高校中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乃至教学技术都在不断改进,但不可否认的是,公共管理类专业课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长期以来都难以克服的“顽疾”。部分教师依然采用较为传统保守的课堂教授方式,“满堂灌”现象依然无法避免。这种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尽管有其可取之处,它比较有利于让学生形成扎实的基本知识基础,但是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也是其一个“硬伤”。为了改善课程教学效果,也有不少教师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较为新颖的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例如,引进小组讨论法、体验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等。只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由于对这些教学法的精神实质把握不透,往往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同时由于教学条件的改善,绝大部分的课程都使用多媒体教学,但部分教师对文字、音频、视频的处理等需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透,技术无法更加突出教学内容。这些都造成了现代教学方法低效运用的状况。
(二)理论和实际的脱节
公共管理本身是一门需要将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专业。公共管理专业中的不少核心课程,如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等都是需要将理论和公共管理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既能将理论做深入的讲述,同时又能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公共管理活动的分析中。不否否认的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么过多的注重理论讲述,要么太注重于实践活动的分析。这样的结果是,学生要么虽然熟悉理论,但是只会生搬硬套不会灵活运用,或者只是了解部分的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但是对其背后隐含的思想背景、理论根源一知半解。所以如何避免“源”和“流”不交融,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现象也是创新教学法的一个重点。
(三)教学过程中缺乏互动
由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大部分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主题众多,学时相对较少,外加上教师对现代教学方法的低效运用等状况的存在,大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讲授为最主要的形式,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的空间教少,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和交流。最终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这里的互动和交流不是简单的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等言语上的交流,而更多的指的是师生之间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触碰。这就要求作为教师,能在教学中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角度考虑学生们可能遇到的学习难题或者感兴趣的问题,以学生能理解的角度将知识传播到学生中,使得学生的所想和教师的所教能找到交集。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课教学方法创新方向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定位的更新
公共管理类专业中存在的种种教学方法或技术运用问题,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是部分教师对教学理念和定位把握的偏差。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定位一直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上的话,那么教师主宰课堂,无法调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成为必然的现象,即使是引入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个现象。因此教学方法的创新首要的一步就是思想的更新,教学的重点要从教师为中心的“教”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上来。只有在适应了教学理念和教学定位这样的一种更新后,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技术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二)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平衡
现代公共事务的日益复杂化和公共管理的不断发展都决定了新型运用型、综合型的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在课程教学中要从知识传授为导向的教学目的转移到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上来。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或者新型教学方法的低效运用,往往都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要的导向。这种导向本身无可厚非,毕竟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目标一定是知识的传播和继承。但是,如果仅仅只有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那么学生在学习中自主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要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兼顾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做到这三者的平衡。
(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随着公共事业日益呈现的复杂化状况,对于公共事业管理者而言所需要的实际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对实践性人才的需求也在相应的不断提升。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普遍,特别是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更加明显。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结合。这对教学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深入理解理论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提升理论基础,了解当前在公共管理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
三、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内容
在厘清了当前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把握了教学方法创新方向的情况下,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内容是可以在传统的课程讲授的基础上有效的使用下面的这些教学方法。
(一)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强调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性质,组织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能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中,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课堂报告、课堂辩论、角色体验等多种形式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的掌握教学内容。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的许多课程中主题都可以使用使用参与式教学。例如,在公共管理课的专业学习资源这个环节,教师完全可以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外通过多种途径寻找出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然后以小组课题报告的形式在课堂上做展示。
(二)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有效案例,由师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案例式恰当运用的关键是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应做到尽可能的多元和丰富。案例本身集信息、整理信息、文字表达、材料分析和问题分析于一体,是比较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素材,在多个专题的教学中都适合采用。[1]例如,在公共管理专业导论课讲述创业这个专题时候,教师可以在提供一定便利条件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去自主寻找和总结同校、同院系大学生创业的真实案例,然后组织学生对案例展开深入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主动了解和总结身边的大学生创业的条件、模式和利弊等等,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是否以及如何理性选择创业。
(三)专题讲座
专题能较好地通过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和探讨,在有针对性的解决具体问题中获得实效。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不少课程需要在专门的探讨过程中以引入情景、增加情感内容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期在较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调动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前沿性问题的研究,实务性理论知识都比较适用于专题讲座。面对面的讲座相对而言教学效果更好,但是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比较典型、重要的讲座视频在课堂上播放。
(四)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
课外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突出的意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课时,组织学生到院系或者学校的实验室进行实验体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的单位和企业参观,开拓新生的视野,让学生对未来从事工作的环境有切身的体验和了解。与此同时,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督促和指导学生学会善用学校的教学资源,通过对软硬件教学资源的接触,让学生对公共事业管理工作内容和方式有初步的感性认知。
(五)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现代化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些综合运用。首先,多媒体课件是现代化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活泼生动,富有趣味性,能立体形象的展现教学内容。其次,可以适当精选一些视频资料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必要的信息。[2]再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教学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辅之以飞信、微信、QQ等现代通讯手段,加强与学生的课内外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实际问题,弥补由于时间限制造成的课堂教学的不足,尽可能在第一时间为学生解答困惑。
参考文献:
[1]刘大勇等.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
[2]昝志宏.综合采用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9).
(一)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实现分类授课、小组教学。通过组建专业的实验室,--是可以通过教师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课发掘不同类型学生的专业兴趣点,实现有的放矢的分类式教学与授课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特长培养例如,有对电子政务感兴趣的同学河以由电子政务课老师和实验员与学生共同完成相应的案例编写成者通过电子政务软件实现人机对话与相互交流。小组教学是可以通过一个老师与几个学生的方式在一起进行专题讨论的方式实现对案例的解读与分析研究,这种教学形式放开了老师的教学空间,同时也有相对充足的时间释放学生的争论与思考的能力容易创造出更多智慧的结晶。
(二)为培养职业化、高素质公共管理人员提供实习实践基地。通过建立健全实验室,培养专业学生职业化发展取向与打造高素质公共管理人员的实践基地,学生利用实验室的软硬件设备学会发现与跟踪社会热点问题、利用方针政策思考问题、创新管理思维与方法主动寻找对策,这样公共管理案例实验室就逐渐具备了实习实践基地的作用。同时在大力倡导府校合作、协同创新的当代,公共管理案例实验室也具备了为政府公务员提供职业培训训的舞台,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专用空间。高校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物理空间往往分为两类,在具有MPA专业学位点的二级学院公共管理案例本科教学基本设于MPA中心;在没有MPA专业学位点的学校有两种情况:一是将公共管理案例实验课改为课堂讲授的理论课这样就没有真正的实验室成者在借用计算机中心的电子设备勉强完成实验课程。由于我国MPA专业学位点是为了适应专业硕士而进行功能设计的因此,它的功能不能完全对应现有的本科学生而对于国内的几百所没有专用实验室的公共管理专业而言其案例实验课往往只能沦为形式。
(二)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管理体制落后缺乏专业管理与服务人才。现有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明显落后基本延续工科实验室管理方式,缺乏制度设计,对实验室的人、财、物缺乏长远规划责任、权力、利益关系安排失当,容易挫伤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时,缺乏专业的管理与服务人才也是制约实验室发展的瓶颈。专业管理人才是指对实验室进行硬件维护维修、软件升级与制定操作手册、配合授课老师指导学生开展案例实验、对实验室内部进行保洁的专职工作人员篙理人才的缺乏易导致实验室硬件运行不畅;服务人才主要是专业的案例编写人员或案例研究员(casewrti-er)s月及务人才的缺乏导致实验室缺乏自主产权的案例与案例库易导致软件更新能力受限。
(三)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长远规划不足。实验室长远规划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有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基本上是一次采购、持续消耗,缺乏更新理念,容易导致电子设备等加速老化及快速折旧;二是实验室软件采购不能适时更新往往为了节约经费而导致学生利用过时案例,无法达到更新知识与提升学生创造性思考能力的目标;三是从学校到二级学院往往没有意识到案例研究员的重要性,缺乏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政策;四是现有高校教学实验管理体制处于教学科研管理的末端导致相应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训与再培训机制长期处于缺位状态,老化的实验室管理理念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
(四)实验室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缺乏双向交流。实验室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缺乏双向交流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面临的又一困境。一方面,学校分配一个实验员编制给二级学院下辖的实验室实验员既要分担硬件维护维修的任务、兼顾软件的调试任务、录课与剪辑任务还要负责消防安全与保洁任务,往往工作重点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另一方面教学科研人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利用实验室作为教学场地这样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两者既无双向交流的任务,更缺乏双向交流的激励机制。
三、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一)重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软硬件升级换代与性能匹配。一是实验室硬件采购与更新要适合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科培养方向,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可以采取全方位采购战略即对软硬件采取一揽子采购战略,便于此类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在多领域的实践化培养目标的达成。二是软件要及时更新换代软件更新的速度与软件采购的质量是提升案例实验教学的核心它标志着一个时期以来公共管理领域的热点与重点问题。三是硬件与软件要实现谐和、共进式的采购与匹配战略,既要避免软件更新过快而计算机等硬件更新速度无法跟进池要避免硬件投资过多而软件升级停滞导致的“空机”现象。
(二)设置案例研究员职位,重视公共管理数据库组建与更新。一是必须设计专业的案例研究员岗位,聘请或内部培养具有制作公共管理案例能力与技巧的案例研究员。二是尽量做到组建自己的公共管理案例数据库(erposotiyr),可以效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做法,案例数据库按照“研究地域”与“研究领域”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规划。以国内公共管理为研究对象可以按照东、中、西部作为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按照“研究领域”分类灰可以划分为决策科学、经济发展政策、教育科技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学科进行分类。三是数据库必须做好充实基础与定期进行更新工作既要保证外购案例质量,更要做好内部的案例编写与审查工作;按年度淘汰过时案例。
(三)重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管理人员配备。当前实验室管理人员作为“教辅”人员,与教学人员相比其行政编制与物质待遇不受重视,同时,自身的管理技能培训与敬业精神严重不足。因此从建立健全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出发必须完善实验室管理人员配备。一是从工科背景的毕业生中招录管理人员实验室的硬件与软件维护保养更需要懂得专业同时又掌握一定电子设备维护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中选拔任用。二是必须在政策层面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岗位重新认定,提高其在单位内部的地位,并且逐步改善其物质待遇,改进实验员的职称评聘标准。三是强调实验员的管理职能与操作技能,同时沫曾加实验员的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性。
(四)转变管理观念浏新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一是变管制型、管理型的管理观念为服务型的管理观念。将以往对实验室采取二级或三级管理的方式,转为系或教研室按照学科或研究方向直接管理实验室,并下放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聘用权、简化设备采购流程等,这样可以有效改善官僚体制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管制型观念,真正落实以学生学习实践文本、以专业教学科研为重的服务型理念。二是可以试行教学人员兼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方式在不需转变教师编制的同时,便于教师熟悉实验室的各项设施设备做好备课和案例准备工作。三是鼓励实验室创新研究方法与管理方法,实验室本身应向新的“学术增长点”方向发展。四是实验室建设应具有开放性,吸纳社会各方面的有识之士献策献力形成一个“问题研究基地”。
一、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关于公共管理的概念界定,有很多种说法,学者们按照自身研究的侧重对公共管理进行概括,至今无统一提法。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笔者对公共管理理念的概括为:政府通过整体规划,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采取多种方式对社会群众的生活和社会本身发展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活动。
近几年,公共管理的发展迅速,主要因为相对于公共行政来说,公共管理更为贴近群众生活,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当然,从广义上讲,公共管理包括公共行政,更包括非政府公共部门在内的多元社会力量,这些力量共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公共管理理念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公共管理社会化,即政府简政放权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使政府更多地从宏观方面进行管理,将多数具体执行的过程分配给社会;二是引入了市场竞争的机制,促进公共服务多元并存,优胜劣汰,使被服务者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资源。
二、公共管理理念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优化政府职能、精简职能,促进政府结构优化,减轻财政负担。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以政府占主导,引入公共管理理念以后,政府的执行操作越来越少,更多的是政府指导、计划与监督,市场操作,政府与市场之间形成了相互补充与合作的关系。政府简政放权,市场根据经济规律进行优胜劣汰,最终达到最优运行效果。政府通过改变做事的方式,更能优化自身结构,改变政府臃肿的体制机制,抑制低效的政府管理,控制政府规模,节约成本,减轻财政负担。同时,引入公共管理之后,政府与社会各种力量合作,一些国家建设项目可以引入社会资金,让民间财力发挥作用,既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又能够促使社会资源与政府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势互补,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二是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公共管理理念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调动和组织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中来,参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改革,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全面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社会的建设。
三是优化社会结构,增强全社会的活力。公共管理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就是要促进公共权力回归社会,促使部分管理社会的职能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和市场运作,政府只负责整体规划,其角色也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我国政府提出的使社会充满活力,就是要使一切促进社会进步的意愿得到支持,创新活动得到鼓励,创业激情得到发挥,创造的成果能够发挥作用,就是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使公共管理的效用得到最广泛的发挥,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证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在我国,随着公共管理在社会实践中应用的不断深化,大量的社团组织从政府中独立出来,在市场中寻找新的发展活力,建立出一种更适合市场运作,更符合群众需求的管理模式,进而推动“小政府、大服务”的改革目标。
四是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公共管理理念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为化解社会矛盾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的不同群体出现了不同的利益诉求,公共管理的运作模式能够切实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具体利益需求,从而形成有效的协商机制,其主体包括各类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协会、中介组织等,这些主体通过明确的利益表达和博弈来沟通社会矛盾,形成社会管理的有效渠道,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促进社会均衡发展。
三、公共管理理念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与经验
公共管理理念的运用首先体现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政府机构有过一次过度膨胀的过程,这些增加的部门多数与经济发展有关,臃肿的机构体制促进了我国政府在1982年左右进行机构精简,虽然国务院的部门由100个减少到61个,但数量的增减没有真正使权力精简。几年的运行之后,中央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体制机制创新,这在公共管理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1998年,我国提出要把政府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3个方面来,公共管理理念在不断渗入。这期间最重要的转变就是撤销了所有的工业经济管理部委,按照简政放权的理念,规定所有的工业经济部门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市场化运作具备了现实意义,而且,此次改革有200多项职能被下放给地方政府、企业或社会中介组织;人员也有一半左右进行了精简,推进了公共管理理念对社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进程。
公共管理理念的运用还体现在社区管理中。近几年,社区管理在社会管理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各类职能、权限更多的下放给社区,整体来看,社区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构建设等都初具规模,但一些软实力的方面,如社区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等却差强人意,许多方面的建设还不能符合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管理理念。成熟的社区管理模式要有明确的社区定位,能够独立承担一些责任,不依赖政府组织活动,经营管理具有独立性,同时,社区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居民自治制度。
公共管理理念的运用更体现在社会组织中。随着政府机构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类非盈利组织、行业协会正如火如荼的发展中,公共管理的理念正不断渗入这些组织中。非政府、非营利,正是这些组织的创建初衷,参与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促进政府职能向社会转变。当然,在转型初期,这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和管理的力度还没有体现出来,更多的组织还依赖政府进行运作,无论是组织结构还是制度建设都还不成熟,缺乏社会公众基础。
综上,公共管理理念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还处于发展初期,尚需要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引入市场的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水平、改革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使公共管理的理念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社会结构更合理、社会发展更有活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
一、公共管理专业开展城市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融汇交流不足
公共管理专业试办前,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主要集中在工学和理学中的建筑工程、工程测绘、经济地理等专业。到2007年底,全国共有138所高等院校设立了本科城市规划专业,57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了硕士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自1998年起,公共管理专业异军突起,城市规划逐渐步入社科领域,目前已经有成百所高校开设了公共管理专业,但公共管理在引入城市规划教育方面明显滞后,既没有重视城市规划在该领域的建设,也没有充分吸取传统城市规划学科的专业优势做出适宜自己的专业布局。培育出来的公共管理人才缺乏必要的规划技术、规划理念和设计思维,缺乏城市意识,不能按其规律建设管理好城市,对于其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构成了短板。
(二)专业建设重视不够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截止2009年,公共管理相关本科专业已经发展到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应急管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海关管理等17个本科专业,这些专业成为高校最为普及的专业,各大院校成立专门的公共管理系及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教育方兴未艾[1]。在研究生教育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学术型与专业型相结合的形式,开设的研究方向也涉及公共管理的各个领域。可以看出,公共管理学科经过30年的发展,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相对于城市规划教育而言,课程设置的涵盖面却不够广,开设的课程也主要局限在城市管理、土地管理等契合度较高的专业,而在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中非常匮乏,甚至不开,就连MPA的专业学位教学中城市规划内容也少之又少,即使开了也放入选修课中。
(三)课程设置规划滞后
由于普遍对城市规划教育重视不够,公共管理领域内的城市规划课程设置大都滞后,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局限性大,开设的课程涵盖面不够广,开的课主要是市政学、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等课程;课程设置往往视师资情况而定,有这方面的老师就开,没有就不开,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波动性较大;课程所占比例不当,城市规划的内容大多设为选修课,未列入核心课程。二是专业内容滞后于社会需要。很长一段时期,公共管理专业被看成培养公务员的基地,在这种思维定势下,课程安排上也是政治大于技术,对就业市场的变化和新公共管理的要求缺乏敏感性,城市规划作为非“从政”专业,其课程就更难排上,有的学校甚至以为开设了市政学就能取代城市规划的相关课程。与此同时,城市的现代化进程非常迅速,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对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日益增强,这对于非“规划”专业的公共管理而言,更新更慢。三是学科基础不明确。公共管理专业对城市规划的教育是基于管理学科还是工学学科,是重技术还是重人文,还没有清晰的认识。至今,还有相对一部分人坚持城市规划是工学、理学领域的思维定势,不敢越雷池半步,也就不可能实现公共管理知识与城市规划知识的联动,构建出相应的结合模块,关于城市规划的课程特色更是模糊不清。四是师资力量短缺。城市规划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规划专业从本科到博士毕业,一般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3],因此每年培养出的城市规划专业博士数量有限。这种稀缺性,对公共管理专业城市规划教师的引进造成了很大冲击,很多学校只能从相近的专业选人,造成教师来源背景杂乱。问题的另一个关键还在于,正统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的教师往往缺乏公共管理的知识,对公共管理领域内的城市规划教育缺乏认知,侧重技术分析,不重视人文思考,操刀的教师又缺乏足够的技术功底,教不明白,理论知识更是缺乏。
二、公共管理专业开展城市规划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厘清思想误区
高校要高度重视城市规划教育,改变在城市规划教育上的认识误区,剔除城市规划只是其他学科任务的偏见,形成公共管理专业重视城市规划教育的共识。公共管理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没有哪一门学科(经济学可能是唯一的例外)像公共管理学一样与国家的进步和发展结合得如此紧密,没有哪一门学科像公共管理学一样获得了如此快速的成长。……其每一步的前行都记录了这个国家进步的轨迹。”[4]时下,我们正处在城市化、现代化和社会化迅速转变的过程,需要公共管理解决的各种公共问题越来越多,公共管理的职能越来越广,作用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公共管理专业更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将城市规划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直接与社会公共事务相关的学科更应重视城市规划的教育。2011年5月,教育部重新修订了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17个专业缩减为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海关管理、交通管理、海事管理8个专业,布局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值得注意的是,与城市规划相关的专业继续保留更加凸显了城市规划教育的重要。
(二)构建课程体系
高校要在城市规划课程体系上进行科学建构,对哪些专业需要开设城市规划课程,哪些课程需要设置成主干课程,哪些需要设置成选修课程,有清醒的认识和合理的计划。与工学、理学的城市规划课程设置相比,公共管理专业的城市规划要突出自己的特色。笔者认为,除了现有的市政学、城市土地使用规划与控制、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现代城市规划等课程之外,公共管理专业的城市规划课程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模块设置:(1)城市经济功能与城市规划。课程设计范围: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城市产业规划、城市中心区和城市商业中心规划等。(2)行政管理与城市规划。课程设计范围:城市规划的行政行为、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城市规划实施和监督检查、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行政管理等。(3)公共政策与城市规划。课程设计范围: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与战略重点等。(4)公共管理与城市规划。课程设计范围:公共管理与城市规划职能定位、公共管理手段与城市规划干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与管理等。具体设置什么样的模块,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运用什么样的教材,依据各自专业设置及办学特色而定。此外,要注意与既有城市规划学科的交融互补,在教材、教法上做好借鉴、引进工作。
(三)拓展专业领域
从我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来看,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采取多种方式、多层次培养城市规划人才,满足数量和质量要求,实现规划人才结构的多元化。笔者认为,对于公共管理专业而言,除了增加相应的课程之外,还可在公共管理一级科目下,试办“城市规划专业”二级学科,形成地理学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公共管理城市规划专业三位一体的培养格局,专门化培养城市规划人才。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的城市规划人才可以直接充实到公共管理第一线,这会对提升我国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产生很大的作用。事实证明,城市规划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城市规划教育课程必须由多学科内容组成,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很多理论和方法对城市规划有深远的影响,公共管理对城市问题更是有着直接的研究和体会,在公共管理领域开设城市规划专业,有利于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而对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也会有极大的提升。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城市规划教育的成效如何首先取决于是否有一支稳定、有水平、结构合理的教研队伍。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加大城市规划教师的引进力度,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强对从城市规划专业引进博士的公共管理知识培训,注重学科的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相关领域内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活动,使他们适合并胜任公共管理领域的城市规划教育。针对公共管理专业城市规划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可以通过聘请一线专职人员或负责人做兼职教师解决,也可根据需要选送部分教师到政府和实际规划部门挂职锻炼。在教学方式上,应该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增大实验、实地教学的比重,尽可能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与理学、工学中的城市规划教育重技术相比,公共管理学科的城市规划教育应该侧重人文与分析,培养学生的宏观规划视野、民主规划情怀和科学决策能力。
(五)推进自身改革
关键词:公共管理 实验教学 电子政务教学模式
在高等院校教学的诸多环节中,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质量工程”就明确提出要实施“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1]。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活动,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就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不但要熟练掌握自己所学专业基本理论及专业技能,而且还要对相关信息技术及知识有所了解。为此,很多高校相继建立起了电子政务、经济管理、电子商务等不同类型的文经管类实验室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2]。但事实上通过文经管类实验室来培养管理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仍有诸多问题没有解决。特别是对于起步较晚的以电子政务为主要特色的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如何避免硬件建设形式化,如何改进实验教学内容,如何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具有公共管理类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则成了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公共管理类实验室规划建设欠缺系统性
随着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逐渐普及,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一些高校更是建立了公共管理类实验室,为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输送人才。但从整体来看,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在高校实验室建设中尚属新鲜事物。已建立此类实验室的高校或出于追求时尚的目的,或出于评估的需要,建设启动很快,但建设过程中重视不够,欠缺系统考虑,导致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形式化[3]。很多人对公共管理实验室的作用仍然缺乏认识,没有真正意识到建设公共管理实验室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社会已越来越强调研究成果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对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在学科建设整体规划中的地位及作用都还缺乏认识和研究,对实验教学设计没有从整体和远景方面作考虑,建设思路不清晰。
⒉实验教学模式设定存在盲目性
多学科交叉融合既是新兴学科的生长点、优势学科的发展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更是培养综合素质创新人才的优质资源和重要基础。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正是顺应时代要求,依托公共管理和计算机信息学科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但目前大多公共管理类实验室都是按照各本科专业的要求分别进行实验教学建设,没有从相近专业、交叉专业、交叉课程等方面对整个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进行综合、系统的考虑,造成重复建设以及实验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另外,由于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就业环境的特殊性,使高校学生不太容易到相应的管理部门真正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这就对公共管理实验教学出了一道现实难题。学科建设和学生实践面临的困难使得公共管理实验教学在实验课程设置、实验内容安排、实验教学方法的采用等教学模式的设定方面存在着盲目性,导致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所利用的传统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限制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阻碍了学生专业知识的拓展以及个性化、多元化、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⒊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方法欠缺多样性
从专业特点及课程类型来看,文经管类等人文学科与理工科有很大的不同[4]。公共管理的无定式和管理活动的灵活性、创新性,使得教科书不可能提供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的内容,许多理论都是高度概括出来的。这与实验教学步骤明确、操作具体的特点不相符合。因此在实验教学上,我国的公共管理实验室教学虽强调知识的应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过多注重知识的讲授,多是教师讲授操作方法,再让学生做,验证性实验多、创新性实验少。这样,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理解实验内容,学生在实验中具有盲目性,缺乏创造性,积极性也不高,实验教学方法的单一严重影响了实验效果。
二、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路和实践
⒈思路
针对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的问题和不足,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立了公共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思路,即统一思想,系统规划,坚持“注重基础、加强融合、培养能力、激励创新”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探索和推行“拓展学生公共管理素质的实验教学特色模式”。在人才培养途径上,通过整合学院现有实验教学资源,大力推行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完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注重以多学科优势带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多样性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学生乃至全校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公共管理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及个性化的实验项目的设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强的综合素质应用人才。
⒉实践
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个上至思想观念转变,下至实验课程、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手段等设计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应通过充分分析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多种课程的特点及课程间的关联关系,提炼出能够利用现代实验技术开展实验教学的课程,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保证实验的系统性、课程之间和实验内容的连贯性,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方法,积极构建新型实验教学模式。
⑴实验课程的“融合”设置
目前实验课大多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内容和手段,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与课堂的理论教学衔接紧密。但是缺点也很明显,表现在实验课内容缺乏学科间的关联性[5]。科学技术认识和发展过程都是系统的、综合性的,对于缺少实践经验的公共管理类学生而言,其本身就对所学的学科门类知识缺乏系统而整体的认识。如果在实验教学环节中不能对学生进行多学科的实践综合训练,学生就难以形成独立、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2006年开始,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管理系电子政务实验室结合本系现实情况,按照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要求,本着综合各专业学科特色、发挥交叉优势的目的,将学科相近和实验内容具有公共性的实验课程设为“融合”课程。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政务理论与实务、现代网络化管理、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5门实验课程作为我系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共同设置课程。这种“融合”课程设置的最大优点在于既能有效发挥交叉专业优势,又能让学生对公共管理这一学科门类有一个基础的系统认识。但目前这种实验课程的设置还有待完善,因为,其融合性不仅体现为各专业共设实验课程,还体现在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课内容的重新设计和编制,要尽量体现公共管理类各专业的交叉融合,具备公共管理类综合素养的基本特征。而这些对于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并且,对于融合课程的选择、融合课程实验内容的安排及实验教学方法的设计等方面都面临着是否能有效体现融合特色的难题。
⑵实验课内容的“模块”建设
我校公共管理实验室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不同实验类型对所有公共管理类实验内容(项目)进行模块化分类,设基础实验模块、综合实验模块、设计型实验模块三个层次(参见图1)。
基础实验模块: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运用一些常见技术工具及软件,培养学生的观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实验模块:通过综合性实验项目的设计,突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通过综合能力的训练实现对公共管理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设计型实验模块:利用各专业软件,通过模拟实际办公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其基础实验模块包括:Excel、SPSS软件应用,现代网络化管理,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管理决策方法;综合实验模块包括:虚拟政府、虚拟企业、企业养老保险信息管理模拟、虚拟现代饭店管理、虚拟旅行社;设计型实验模块包括:电子政务综合实验、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验、社会保障综合实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以及辅助设计所需的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网络相关实验。此“模块”建设打破了各专业界限,按照模块分类进行统一建设。这样,不同专业的实验课程综合分为三大类别,每个实验项目目的性更强。同时,在明确各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各专业可根据自身特色,灵活选择实验模块,组合本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实现各专业实验资源的融合、共享。
⑶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
实验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原有的教师以教授知识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必须改变,“模拟体验式”的实验教学方法就是一种新的值得倡导的教学方法(参见图2)。
该实验方法强调教师由幕前走向幕后,以指导学生的模拟体验式学习为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实验课程的中心,老师的地位是成为培养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和帮助者。通过该教学方法的改革,从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潜能,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具体方法是,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负责特定情景设计、问题的创设和任务布置,而学生则扮演主角。在模拟环境中,运用专业知识自主地或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各种问题,完成实验任务。这种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既有赖于模拟教学软件的采用,更有赖于教师富有创新性的情景设计和任务安排,最终目的是期望尽可能地接近真实条件下的工作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⑷实验课程管理体制的转变
从上述实验课程的“融合”设置和实验内容的“模块”建设可以看到,原有各实验课程分属不同的专业教研室负责的分割建设、管理的方式已经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应是综合型的实验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即由实验室负责对所有实验课程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建设。具体做法是,以实验室牵头,组织各专业教研室、各专业教师按照公共管理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完成“融合”课程的选择及设置,统一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及指导书;将各专业实验课程按照基础性模块、综合性模块、设计性模块进行统一的模块分类,按照各模块功能,设计实验内容,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及指导书。这样,原有实验课程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浪费资源、建设的重复性等问题就可以得到极大的改进,通过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使资源相对集中,投入资金的实现统筹安排,所依托的学科也能得到扩展,从而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效益。各教研室、各专业实验教师在实验室的统一协调下,相互协商,共同完成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三、结语
实验教学是构成高等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当前公共管理教学改革的重点,各高校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但是至今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我们在此提出的有关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初步构建,仅仅是在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6-7],结合我校实际,对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提出的几点建议。其实践操作也才刚刚起步,由于涉及问题众多,经验欠缺,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并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EB/OL]. (2007-01-12). moe.省略/edoas/website18/info24731.htm
孙水林.文科实践教学中心建设模式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6):100-103
陈益娥.浅谈高校实验室改革与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5):253-255
徐建评,章学拯.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36-138
吉爱国.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94-96
赵永俭,陈小平等.日本大学实验室管理与建设[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6):1-6
黎小勇.关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3):137-139
作者简介: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教学定位;制度
公共经济学19世纪80年代诞生于国外,20世纪50年代在英语国家得到真正重视,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为国人所知。
公共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提供公共商品的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的学科。一方面,公共商品与私人商品的区别决定了公共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另一方面,公共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决定了公共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存在紧密的联系。同时,公共经济学研究各个公共部门,公共部门主要是一些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那么公共经济学和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也会存在交叉领域。
目前国内高校开设公共经济学课程多是财税、公共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但不同专业培养学生的社会定位或者职业取向不同,财税专业和公共管理学生的社会定位或者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不同,因此,即使财税、公共管理相关专业都开设公共经济学课程也有必要区别对待,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的特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运用公共经济学研究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
一、公共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定位单一
公共经济学是当今高校财税和公共管理等相关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质而言公共经济学授课对象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运用方向,那么教师在讲述时也要有相应的定位。但目前大多数高校不同专业的公共经济学由相同的教师运用相同的课件年复一年的重复相同的内容的单一教学定位,实际上出现没有反映专业特色,也没有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需求。
(二)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一方面,公共经济学主要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公共部门决策,必然导致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财政与金融、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行政管理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学习公共经济学需具备一定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数学基础。虽然财税专业前期都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数学等课程,但不同专业的课时安排不同,公共管理类专业没有前期的数学铺垫和薄弱的宏微观基础,导致同一教学内容对财税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难易效果不一,学习效果参差不齐。
另一方面,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如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前期开设财政学,再开设公共经济学必然有些内容重复,公共管理类专业也一样,同时还与后续课程会有知识点的重复,一定程度的重复能起到巩固基础知识的正向作用,但也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或轻视学习的心理,从而轻视整门课程的学习也会带来学习效果参差不齐。
(三)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不当
目前许多教师习惯拿着PPT满堂灌,偏重于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不少学生仍习惯于应试的需要采取管用的思维与学习方法死记硬背概念,忽视对知识的理解与思考。很多高校基于教育评估的要求每门课程都要按照标准化的考核方式,这种平时考勤占多少、平时作业占多少、期中考试占多少、期末考试综合定成绩的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助碌碌无为、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甚至“作弊”等不良倾向,既不符合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也有违公平规则。
二、公共经济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国家教育制度的限制
自从教育部实行教学评估以来,高校教学的创造性就被压抑得更可怜。如果教师们用一些自认为较好的教学和考核方法却可能会连累学校考核不通过。教育评估集团需要什么做就全部按照要求标准化,上课方式标准化、考勤次数标准化、试卷题型标准化,这样的教育制度下教师们只有安全起见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标准的考核方式。
(二)学校制度的限制
学校制度的不科学一方面是学校被动的逆向选择。多数学校要靠财政拨款维持运转那么学校制度就要尽可能的配合上面制度要求,即使不靠财政吃饭的民营学院为了取得招生资格和发证资格也要通过教学评估,所以目前高等院校的教学都走上标准化的道路。
为了让这种标准化在学校执行良好,一般学校都有采取督导制度,督导顶多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但是却有权给学校各老师打分,打分多少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收入和职称评定,为了在督导的检查中取得较好成绩或者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例如找你谈话、大会小会挨批评,当然还是按照标准化(即使是不适合本专业特色)授课是最优选择。
学校制度限制另一方面是少数人利益的需要。目前高校排课有些没有根据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或者特长来分担,排课者为了省时省事或者照顾部分教师利益,在安排公共经济学课程时基本上不征求任课教师意见,本科生的课程多数由年轻教师承担,这些教师经常被当做万能机,分配什么课程就得上什么课程,没能很好的理解各个专业培养定位。
(三)教师的经济人选择
大家常说现代文人没有骨气,但是现代文人没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己饿死可以但家庭的责任还是得承担,文人也活在市场经济中,生活所需也要通过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既然学校只会按照课时付费,认真讲和应付讲差异不大,甚者当你认真尝试新的方法还可能得不到督导的认可,还是上熟悉的旧课最好。
目前很多学校的培养方案都是在不断的修改,但多数是在旧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师资结构做的调整。自各高校教学评估以来师资规模和结构鲜有变化,培养方案的巨大变化必然导致有些教师要上新课,上新课备课的压力很大,教师们又是培养方案改革的决策者,当然也可能是少数领导决策,所以逆向选择的结果就是决策者所提的修改意见都是在维护自身利益基础上的不关痛痒的变化,或者更直接用一些教学难度小的课程替代教学难度大的课程,或者领导们不考虑任课教师的时间和能力安排课程。同样,教学课程衔接设置时不排除有些决策者们考虑的都是自己每学期的任务量能否完成,所以很多时候违背课程衔接的逻辑。
(四)教师缺乏责任感
缺乏责任感一方面表现在备课不认真。目前开设公共经济学的专业一般也开设财政学,有时候是同一个教师拿着相同的课件讲授这两门课,即使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先后接受不同教师的公共经济学和财政学课程学习,由于老师之间缺乏沟通两门课程讲解内容也几乎一致。
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没有能力承担的课程也不负责的承担。如果教师是具有公共经济学专业基础肯定能搞清楚两门课程的区别和联系。公共经济学是对财政学的发展,财政学研究财政的收支两翼――为什么要有财政收支,财政收支具体有哪些形式;公共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比财政学要宽,比如公共选择理论是公共经济学的重要的内容,均衡分析方法、博弈分析方法等现代经济分析方法融入到公共经济中。
三、公共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为先导
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学校所指定的制度都应该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必须尽快采取自上而下的变革,取消标准化的教育评估制度替代人性化和科学的评估办法,教育评估制度的指定要考虑一线教师的意见,不要再做一些浪费人力物力、学生时间、毒害学生的要求,新制度要有利于教师教学的创新和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只有从上而下的改革才能避免学校的逆向选择,学校才有可能科学指定教学制度。
(二)科学设置与执行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的设置要真正做到为了本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和就业技能必须规避培养方案决策者的个人利益导向,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教育当局必须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允许学校引进缺乏人才或者安排教师进行相关新设专业的进修,因为在学生所需学分既定的情况下开始的总课程由更多的教师分担,可能会对一些教师产生没课带无法完成任务的影响,必须载不影响收入情况下对这些教师安排进修以适应新课程的开设需要。最好是放眼未来设置培养方案,提前一两年就让一些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准备新课程。
(三)教学安排连贯
在教学安排中课时安排、不同课程内容的衔接等对教学效果影响重大。任何专业公共经济学课程开设前都应先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不同专业相应安排不同的后续课程。
(四)教学内容因材施教
公共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应本着不同能力培养的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通过课程内容和进度的不同以充分体现专业特点和差别,特别是要避免与其它课程内容的重复。财政和税收专业的财政学课程应在强化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前提下,侧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公共管理专业更侧重公共决策的制度过程分析。
(五)教学考核方法多元化
大学教育更多还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财政学属于应用教学,需要打破以往的满堂灌的做法而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构建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到课外的自助开放实验以及校外财税相关部门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还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培养方向的需求,安排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训和实习,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开,许慧.公共经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研究[J].当代财经,2005(5).
[2]刘宁.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定位研究[J].教育产业,2006(5).
[3]刘晓玲等.公共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7(3).
[4]华民.公共经济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 公共行政 行政改革
中图分类号:F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190-01
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80年代末,为了适应自身的发展,西方各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政府改革运动,也就是“新公共管理”。至今,这场气势磅礴的支边已经持续了近四十年,并且在各国已经初显成效,同时改革的精神也覆盖到更多的国家。我国的行政改革的脚步也一直在前进,在这期间,借鉴“新公共管理”改革以市场化、效率化为导向的思想,这对我国行政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改革形成的影响,并探讨新公共管理对促成我国行政改革的策略。
一.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影响
1.理论层面的影响
新公共管理理论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公共行政,其深刻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理论。行政改革理论涉及到更加丰富的学科知识,为我国行政改革理论开拓了新视角,摆脱了传统的由政治学占主导地位的束缚;行政改革由传统的“精简机构”理论向“政府职能”方向转变,从而进一步优化行政管理,提升办事质量;将视角更多的关注到服务型政府的发展,转变了人们以往对政府的认识,使政府的角色发生质的转变;从多角度探析改革政府内部管理,逐步提升政府运行效率,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改革,这对于公共部门来说有很大的带动作用;明确了我国行政改革的市场化和民营化路线。
2.实践层面上的影响
从实践上来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已经初显成效,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政府职能打破重组,逐渐建立多元化的行政体系,缩减了政府的干预范围和频率,使市场的资源配置发挥出最大的价值,逐渐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职能。随着我国对公共服务型政府研究的持续深入,中央已经提出了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此外,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政府管理的一些领域已经开始运行市场机制,与时俱进的措施切断了政府专权和垄断,为民众的服务效率明显提升,如国家公务员的公开考试录用、选拔等机制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参考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在政府内部得到有机的管理,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二.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借鉴新公共管理的局限性
尽管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影响颇深,不过毕竟国情各不相同,具体的运用要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此外,新公共管理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运用不当会出现负面效应。
1.戒备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意识形态力量
新公共管理以市场为核心,强调减小政府规模和政府职能,其适用于资本主义国家。在新公共管理改革的资料中,极力提倡其广泛的适用性。不过细读之后不难发现资料中所勾勒出的企业型政府另人向往的画面,而这些资料都省略了新公共管理的负面效应,只将美好的一面充分展示而避其弱点,引起他国民众对其神往甚至是不满于本国行政现状。这股强大的意识形态力量必须要引起重视。
2.我国行政改革具有特殊意义
我国处于经济迅速发展阶段,在政治体制改革环境下,
经济体制往往会受到一定的牵制,而政治体制改革无法实现飞速的突破,所以行政改革便成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桥梁。这就赋予我国行政改革较强的政治性和经济性,具有特殊意义。而适用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公共管理没有涉及政制和经济的利益关系,因此,我国的行政改革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思想。
3.我国市场机制还有待完善
新公共管理以市场原则为核心,这与减小政府规模、开发市场存在很大的关联。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市场方面还存在诸多有待完善的环节,而成熟的市场机制是运用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因素。
4.官僚制度灵活性有余规范性不足
新公共管理否定官僚制,而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机制和官僚制的成熟所决定。超限的官僚促成了新公共管理的快速生长。而我国目前处于官僚制发展不足的阶段,无法实现工业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其重要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官僚制的灵活性余规范性不足,因此不存在官僚制度发展超限问题,也就无法适应较强的市场化。
三.新公共管理思想下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策略
1.加快理论研究
理论是执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必要的指南,要想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就必须要对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当下我国的行政改革受诸多因素影响,尽管有一部分是按照步骤进行,但是还有一部分是临时出台,存在一定的被动,预测性不够,理论研究还无法做到应付自如。我国的公共管理和行政改革理论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此外,在改革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都需要做好的充分的准备工作,在理论研究上多下功夫。
2.注重整体战略设计
一个完备的战略设计能够确保改革的有效衔接和稳定性。我国行政改革的战略设计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管理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改革战术也就一直没有得到稳定的确立,这不仅打击了改革者的信心和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改革无法有效衔接。我们要在改革理念更新的同时,重视改革的战略设计。
3.提升政府内部效率
做出明确的政府职能界定,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科学缩减行政层级,将组织结构引向扁平化,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功能,防止资源浪费。实施政府绩效管理,这也是新公共管理所倡导的核心内容。我国在绩效管理方面上处于初期阶段,要进行持续优化和完善。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管理工作中融入绩效评估,使绩效评估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和行政成本的降低,并综合运用电子政务服务功能,综合提高政府内部管理的工作效率。
四.总结
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合理借鉴新公共管理的指导思想,勇于创新,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改革措施,确保我国行政改革的稳定实施。
参考文献
[1] 池忠军.公共行政民主化与新公共管理的对立及融合的可能性[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87-92.
[2] 张康之,张乾友.论公共管理概念的生成及其基本内涵[J].行政科学论坛,2014,01:9-16.
[3] 赵健.浅析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J].经营管理者,2014,22:288.
[4] 刘宇.论新公共行政对新公共管理的有益补充[J].科技与企业,2013,18:10-11.
(一)建立课堂教学效果交流机制,逐步提升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培养的中心环节。在课程组建设推进的同时,学院拟紧紧抓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工作重心,逐步提升教学质量。1.沟通学院各系,筛选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整理个人教学效果体会,准备交流。2.拟定于每年4月召开学院人才培养及课堂教学效果会,进行教学经验效果交流。3.建立课堂教学效果定期检查考核机制。拟经学院教指委通过,建立定期、定人、定系随机听课制度。4.定期开展院、系两级校外名师交流活动,拟请教学名师进行示范教学和教学效果经验交流;定期开展院、系两级学院课题教学效果反馈活动,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完善。
(二)建立课业检查考核机制,逐步提高学习质量
针对国内外以慕课(MOOC)、翻转课堂(FlippedClassModel)等为代表的国内外教育方式深刻变化、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学现实情况,学院拟逐步建立每一门课程的课业检查和考核机制,加强过程管理,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1.要求学生完成课堂笔记。拟经学院教指委通过,要求学生准备课程学习本,根据任课教师的安排记录课堂教学内容。2.要求任课教师及时检查课堂笔记,并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予以打分。3.要求各系定期检查该系课程修读同学的课堂笔记并整理汇报。
二、探索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系统目标创新实践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学院力图实现“三协调”(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三协同”(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课堂内外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三者协同进行)的培养目标,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授课水平。
(一)根据教育部2012年最新专业目录调整院系设置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系有不同专业系、所合并而来。为理顺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关系,于2012年进行了全院人员调整,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以教育部专业设置为基础,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1.根据“学科建院、专业建系”原则理顺学科、专业、课程归属关系,据此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规范运行流程。区域经济学科按照申报国家重点学科要求确立研究方向和建设重点,公共管理学科按照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要求完成学科布局和建设重点,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交叉学科按照交叉学科博士点申报要求完成学科布局和建设重点。2.根据教师本人意愿,确立归属单位。根据学术成果和专业兴趣申请职称、岗位和研究生导师资格归属学科,学术委员会审议。根据教学业绩和教学效果申请加入课程组、教学项目和人才培养各项工作,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3.以专业和研究兴趣为纽带,以课题和科研平台为依托建设开放多元的柔性科研团队,如研究中心或研究所,设中心主任(所长)和副主任(副所长),便于开展学术交流和团队培养。4.以“课程组”建设教学团队,“课题组(平台)”建设科研团队,形成由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建设负责人—后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后备力量、专业建设负责人—专业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专业建设负责人—课程组负责人—主讲教师—授课教师等多种形式多元发展的学科建设梯队,在全院范围内实现两大学科相互借力、优势互补,稳定和支持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经过全院参与,顺利将学院调整为行政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系、城市经济管理系和区域经济系,分别对应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和城市管理(区域经济管理)等专业(方向)。
(二)选拔行政管理国际班
行政管理(国际班)是学院特色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一环。学院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并经多次讨论拟定了《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级行政管理国际班选拔办法》。该办法指出办班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理论基础扎实,熟悉国内国际公共管理理念、规则与实践,具备良好理论基础与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适应国际化发展环境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由于自2013年开始设班,根据招生工作需要,经和学校教务处协商,学院拟定了《致2013级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生的一封信》,并随录取通知书发放到学院2013年录取的新生手中。所要求的国际班学生报名资格如下:1.热爱祖国,热爱专业,有国际交流愿望或出国深造意向。2.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达到一定水准,北京市口语测试成绩在4分以上,或英语高考成绩在110分以上,或具有IELTS、TOEFL、PETS等参考成绩。3.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宽裕,能够负担出国交换期间的基本生活费用。截至2013年8月10日共报名20人,经审核符合考试条件19人。8月29日,由学院行政管理系负责,在学校外语系教师协助下,经集体抽签、英语笔试、无领导小组面试等环节,选拔工作顺利结束,最终确定录取14人。由于行政管理国际班试点2013年首次举办,鉴于选拔标准、宣传力度、报名过程、专业方向等因素,录取人数不是很多。但本着公平公正、宁精勿滥和重点培养的原则,经学院讨论并充分征求行政管理系意见,决定不再进行补充录取,即按14人单独成班,精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适应国际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2014年3月,根据国际班发展情况,学院又提出了在全校范围内选拔9名同学补充到国际班的决定,随学校大类分流时间表进行。
(三)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