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体范文

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体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体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体

第1篇

县国资办主任

如何实现县域国有资产由非经营性资产向经营性资产、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由闲散资产向集聚效益的“三个转变”,提升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水平和实效,亟需探索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落实出资人职责,解决所有者权益。现状分析

我县国有资产构成主要是经营性企业和非经营性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了专门的国资管理工作机构,加强了国资管理队伍建设,不断创新国有资产监管机制,对竞争性领域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坚持“国退民进”原则,通过招商引资、吸纳社会资金等形式,盘活了大量闲置国有资产,同时,部门预算改革,加强了对行政事业单位临街门面、闲置办公用房、设备出租收益的管理和调控,避免了国有资产经营收入的流失。截止====年底,全县国有资产账面价值=====万元,其中,企业国有资产====万元,主于分布于广元杭利公司、九龙制药厂、粮食企业、汽车站、自来水公司、武当市场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万元,分布于===个行政单位和===个事业单位,主要是房产、交通工具、设备资产等。行政事业单位实有净资产=====万元,其中,行政单位拥有净资产=====万元,占==%;事业单位拥有净资产=====万元,占==%。

主要问题

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难落实。国有资产存量不清,责任不明,账账、账实不符。

二是国有资产配置不平衡。国有资产被各单位分散占有和使用,有些单位通过各种关系争取大量资金建办公楼,购置大量办公设备,办公条件得以改善,有些单位办公地点陈旧、狭窄,办公设施落后,资源配置不平衡。

三是擅自改变国有资产使用性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把多占用的国有资产用来进行商业活动,如出租房屋、开招待所等,为职工谋“福利”;有的用国有资产投资办企业,赢利归单位所有,亏损由国家负责。单位职工之间苦乐不均,收入差别明显。

四是国有资本不能正常保值增值。由于多种原因,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生产经营效益不高,国有资本不能正常保值增值。据调查,全县====万元国有资本中,增值的仅====万元,其余====多万元的国有资本每年大约以==%的速度亏损。

对策建议

一是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结合我县实际,尽快出台《苍溪县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对国有资产占有、使用、保管、维护、报废和损坏赔偿资产处置进行规范,实现我县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是摸清家底,明晰产权。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机构改革,将非经营性资产进行了归并,出现了部分闲置房地产及设备。应由国资委牵头,县财政局等相关部门配合,逐单位、逐部门地对国有资产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清理核实,掌握闲置资产的全面情况,分门别类提出处理意见,对产权不清的资产要由占有单位申报,进行产权界定,明晰产权。

三是创新机制,优化配置。针对全县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分布不均的实际,对全县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部国有资产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对各单位办公楼等实行集中管理、统筹安排,优化配置;对交通工具实行统一管理,成立苍溪县公务车服务中心,各单位使用时向服务中心交纳租金,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对“非转活”的资产,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基础上,实行阳光交易,挂牌竞价租赁。

第2篇

【关键词】国有资产;档案管理

高校国有资产档案是指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具有招投标文件、购买合同、资产档案、出入库文件、报废文件、捐赠文件等材料。高校国有资产档案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真实记录,是高校资产监管部门工作的依据,是高校建设发展的凭证,维护国家财产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十几年,高校规模快速发展,国有资产短期内迅速膨胀,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跟不上高校发展速度,面对这种新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新形势,高校国有资产档案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一、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

(一)国有资产档案材料不齐全。由于历史原因,国有资产档案在校区搬迁过程或者是人员交接过程中,造成资产档案材料不齐全。由于高校规模快速发展,资产采购量较大,资产档案管理任务繁重,导致直接或间接造成资产档案的流失。如对国有资产申购、验收、使用、维修、改造各个环节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没能及时归档,造成档案材料的缺失与不完整,使得国有资产出现了故障后因为不能得到良好的维修和保养。

(二)资产档案制度不健全。有些高校对资产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健全资产档案管理制度和资产管理员,资产档案工作没有纳入学校的资产管理工作中去,没有与资产的计划管理、采购供应和使用等工作紧密结合,这是造成高校资产档案缺失和不全的主要原因。有些部门进行资产采购过程中未将档案没有列入项目管理工作中,资产档案管理员处于服务于项目工程的被动的从属地位,致使采购结束后不进行国有资产档案验收。

(三)资产档案管理手段的原始化。在信息化时代,手工仍运用于资产档案的文书整理立卷、归档等工作中。这样就造成立卷程序和方法仍很传统,根据文件的主要类型或文件的特征进行区分和初步组合,拟写案卷题名,排列卷内文件并编号,填写卷内文件目录和备考表,编制案卷封面,并对案卷进行装封。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的纸质文档转换成电子文档,扫描纸质文档,建立电子档案,已经是迫在眉睫。

(四)资产管理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校的固定资产规模较大,一般高校国有资产处人员编制较少,多由各部门人员兼任,没有档案管理知识背景,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专业素质、理论水平、思想观念等方面参差不齐的问题十分突出,因而很难将资产档案收集整理完整,这样就会造成资产档案整理分类缺乏系统性、准确性,致使资产档案存档材料不规范,给今后的利用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二、提高高校资产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健全资产档案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的组成部分。由于国有资产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因此,高校要把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其中做好资产档案管理工作是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提高利用率的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高校需对国有资产档案的管理工作的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健全资产档案管理制度,实行领导负责制,明确责任,落实到人。

(二)提高资产管理员的业务水平。专职资产档案管理员须有档案管理知识背景,能够很好的把全校的国有资产资料进行分类归档,定期为各类兼职的档案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强化自主工作意识,认识资产档案的管理的重要性。及时做好各类资产档案的整理、归档。每年进行一次资产大清查,进行档案的查漏补缺,对资产。

(三)提高国有资产档案的利用率。国有资产档案存档的好多利弊问题都是在调阅国有资产档案的过程中发现的,合理的修正档案目录的树状图,科学的将国有资产档案进行分类,提高国有资产档案存档后的使用率,最大发挥国有资产的价值。

(四)建立资产档案管理系统。开发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将所有的资产采购,立项,验收,归档,通通在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上进行操作。这样既免去所有工作人员跑来跑去的申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对国有资产档案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管理,最大化的保证国有资产档案的完整性。既方便今后档案的查找、调阅,节省保管档案的空间,同时也对所有过程进行很好的监控,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针对高校资产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科学的提高国有资产档案管理,促进国有资产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科学发展,确保国有资产的完整,实现国有资产的科学配置,实现国有资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军.浅论高校招生档案的规范化管理[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aoio(i).

[2]娜嘉.高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口[J].兰台世界,2008(19).

[3]李云峰.国有企业资产档案评估的几点思考 [J]档案学研究,1998(3)30-31.

[4]刘敏华.提升档案管理水平防范国有资产流失[J]兰台世界,007(6)45-46.

第3篇

目前工商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比较混乱,利用率较低,运营效益不高,现状不容乐观:一是资产闲置的多,用的少;处置的多,报批的少;二是帐实不符,盘亏资产、帐外资产现象严重;三是资产运营效益低。这些情况主要是由以下问题造成的:一是机构缺位,监管不到位;二是宣传不到位,监督不到位;三是管理脱节;四是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够。因此,要加强工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一是组织工商系统进行全面的资产清查和处置;二是建立统一的资产调配中心;三是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制度;四是加强对市场的管理;五是设置资产管理机构和配备专门人员,明确职责,加强管理。

关键词:工商系统国有资产 管理

工商管理系统中国有资产应该包括两部分:一是满足机关办公所需资产,二是工商管理部门投资创办的便民市场和其他经济实体。管好用好这两部分资产既是保证工商管理工作正常运转的物资基础,又是弥补办公经费不足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后一类资产还可以为群众提供生活便利。但从对工商系统的国有资产管理调查情况看,国有资产管理现状不容乐观,资产管理混乱,利用率低,运营效益不高,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工商系统的资产管理亟需加强。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

一是资产闲置的多,用的少;处置的多,报批的少。

从调查情况看,有的部门不能从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厌旧喜新,为了达到购置新的仪器设备的目的,打着提高办公效率的旗号,重复购置大量仪器设备,造成大量资产闲置,增加了财政负担,影响了资产的合理有效使用。由于闲置资产远远比使用的资产多,管理制度又不严,闲置资产根本得不到很好的利用,资产丢的丢,损坏的损坏,无人痛惜。资产随意处置现象十分突出,比如擅自改变资产产权关系,将国有资产无偿划给实体;擅自将国有资产为所办实体抵押、担保;资产转让不经评估,低价处置。这些处置事项必须到上级主管部门或国资部门办理审批手续,而大部分单位在处置时没有办理任何审批手续,都把国有资产作为部门资产,随意处置,忽视了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

二是帐实不符,盘亏资产、帐外资产现象严重。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单位不能严格遵守法规制度,资产长期不核对帐实,该入帐的不入帐,该核销的不核销,存有大量帐外资产。有的单位管理制度不严,帐面上记载的固定资产远远少于实际的固定资产数,增加的固定资产不入帐,报废固定资产不减少,如一些几十年前的早已不存在的破旧资产,没有及时减少,仍然挂在帐面上,资产报废的不减少,新购置的不增加;有的单位资产处置手续不全,固定资产的增加或减少,没有经办人手续,到最后谁也说不清有多少固定资产。有的单位甚至连固定资产帐目都不设立,结果造成固定资产增减无据可查。一些干部的调动中“物随人走”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成了一些干部的私人用品随意带走。盘亏资产与帐外资产的同时存在,使盘亏资产越来越多,但却不容易被发现,资产也就悄无声息的流走。

三是资产运营效益低。

工商系统投资创办便民市场时,大部分是贷款经营,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每年都严重亏损,形成大量债务包袱,增加了财政负担。投入的资产不但没有形成收益,反而全部亏掉,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创办的实体,也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严重亏损。但有时为了挽救实体,又要弥补经费不足而将资产无偿借给使用或不断的投入,最终的后果都是只投入,无产出,把国有资产都白白的亏掉和变相吃掉。

二、国有资产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机构缺位,监管不到位。建立资产管理制度,设立和配备专门机构或人员,来进一步明确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责任,是维护资产安全和完整、保证行政机关履行职责和促进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工商系统资产管理混乱,主要原因是单位负责人资产管理意识差,对资产的购置、借出、报废等手续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进行管理。没有资产管理制度或资产管理制度的虚设造成工商所的资产人人可以借用、人人可以拿走。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没有人愿得罪人去多管闲事,人人争着做好人,甚至相互攀比着谁赚的便宜更多,造成大量资产的流失。对所办实体更是无人监管、无人过问,只是盲目的投入,根本不考虑收益能力。所以配备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且比较稳定的资产管理队伍是解决工商系统资产管理的首要问题。

二是宣传不到位,监督不到位。由于有关部门对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及制度宣传不到位,致使很多单位不了解资产管理的法规政策及管理程序,造成管理意识的淡化和管理工作的弱化。通过调查也反映出资产占有单位对国有资产的权属关系不了解,不知道各单位只有占有权和使用权,而把国有资产当作部门资产,不经国资部门批准,随意划转,随意买卖。所以在资产管理中多组织资产管理人员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是必需的,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所有权和占有权、使用权的区别和联系,占有、使用者要合理、有效、节约地使用国有资产。

三是管理脱节。现行的财政管理弊端造成财政支出管理、资产管理、会计管理脱节,致使单位只重购置,不重管理,只求拥有,不求效益,只反映支出,不反映存量,只想要钱,不想开源。认真解决这三方面的脱节问题也是工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四是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够。由于以前资产管理的法制法规不健全,对资产损失浪费的责任人没有相应的制约及追究措施,致使单位领导对资产管理不重视,资产损失不在乎。所以对责任人的制约及处罚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正好我省的《山东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已经出台,对资产管理和责任人处罚措施规定的很具体,下一步怎么去贯彻执行这个办法,同时对资产责任人处罚的“手”能不能“硬”起来也是工商系统在资产管理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一)组织工商系统进行全面的资产清查,对帐外资产该入帐的入帐,该报废的报废,统一进行处置。摸清存量资产,建立健全有关的资产帐目和管理制度,对短缺资产要查明原因,限期追回,并按国资部门要求进行产权登记确定占有、使用权。

(二)建立统一的资产调配中心。由主管部门对内部闲置但仍有使用价值的资产进行内部调剂使用,提高资产使用率,避免资产闲置浪费。一方面可以解决单位资产购置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资产原拥有单位换来一些经济上的收益,对国家来说也减少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制度。对资产进行分类管理,每张卡片,对应每一项固定资产,做到专人负责,按照谁使用谁保管的原则,明确责任。

第4篇

(一)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不足

我国文化事业单位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与发达国家的文化事业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而且,一些文化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一直重资产轻管理,缺乏有效的规范机制和措施。由于我国文化事业单位的资产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或者无偿拨付,所以文化事业单位作为资产实际使用者,缺乏对资产有效管理和有效使用的认识。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

完善的管理体制是加强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经济转轨期,完善的管理体制尚未形成。目前,对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着职能界定不清、权责划分不明等问题。首先,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对于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尚未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尽管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对国有资产的形成、配置、使用、处置在原则上有相关规范,但是缺少具体规定。其次,管理职责界定不清。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各部门间出现职能及权责划分不明确的现象严重。具体表现为财政部门与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职责划分不清;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与机关事务管理局职责划分不清等。

(三)国有资产操作与运营不规范

操作与运营不规范是管理制度缺失造成的,具体表现为:在资产的前期配置环节,采用基数法,单位编制预算互相攀比;资产使用环节,资产使用效率低下且缺乏监督,例如使用者缺乏产权意识,对使用的设备不珍惜,从而造成设备损坏严重,大大降低了资产的可使用时间和效率;资产处置环节,处置程序和处置方式不合理,不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甚至低价处置资产,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二、加强我国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文化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

针对我国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实际情况,应当从三个方面提高认识。1.明确管理的目标。2.坚持管理原则。3.重视管理地位。通过三方面努力,提高对资产管理的认识。

(二)建立健全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关键是设置监管的主体。财政部门是事业单位的拨款单位,也是资产的出资人,掌握文化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情况,所以设置财政部门监管主体最为合适,同时应构建“国家—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文化事业单位”管理模式。

(三)规范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营

第5篇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

我们把由权力机构的权力与法规的显在力量形成的社会秩序称社会显秩序。由传统习惯、社会文化、社会心理及市场等无形力量形成的社会秩序称为社会隐秩序。国有资产管理也是在显秩序与隐秩序的交互作用下进行的。各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法规是显秩序。国有资产管理惯例、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是隐秩序。仅仅靠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显秩序是不够的,还必须改善国有资产管理的隐秩序,只有这样国有资产管理才能真正得到改善。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之相对应的各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也在不断改进中,但各单位及政府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混乱现象依然非常严重,这与我们几千年形成的社会隐秩序难以很快变革有关。比如市场经济是强调平等的,但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崇尚权力等级,社会隐秩序还是封建专制那一套。许多群众明知领导,但很少有人愿意站出来进行斗争。这种社会隐秩序深深地影响着普通民众和各级当权者的行为,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也影响各单位、各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

国有资产管理的显秩序是按照传统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定即人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进行制度设计的。当人们面临各种经济问题时,假定会选择成本最小而收益最大的方案。但当我们把按照这一基本假定设计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付诸实践时,会遇到很多麻烦。什么叫成本最小?什么叫收益最大?有时往往难以确定,这时往往由人们的主观价值偏好来确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这种社会显秩序面对现实世界的复杂多变,往往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实际上是难以进行真正的最优化理性选择。为了摆脱国有资产管理显秩序的尴尬,必须有配置的简化机制,减少人们的选择结果的不确定性。这种简化机制是由人们无数次“反复试错”的经验积累形成的,进而成为国有资产管理的隐秩序。这种社会隐秩序是在特定条件下逐步淘汰那些不利于生存和发展的国有资产管理行为,并逐步形成的某种社会心理和习惯。

为了提升国有资产管理隐秩序水平,进一步改善国有资产管理,有必要就影响国有资产管理社会隐秩序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人们的心理结构。在国有资产管理实践中,人们不是简单机械地执行某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机器,而是在特定环境中对外界做出能动反应的主体。每个人都有求生存、求发展的本能,都有某种心理结构,都有自己的价值评估体系,都有自己的行为目标。在国有资产管理实践中都会争取以一定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经过反复学习,逐渐形成人们的心理结构,成为支配人们国有资产管理行为的隐性规则。为了提升国有资产管理隐秩序水平,就需要改善人们的心理结构,即改善人们的国有资产管理行为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以及人们的国有资产管理习惯。

第二,人们的财务关系。财务关系的改善一直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国有资产管理隐秩序的重要内容。财务关系中充满了冲突、适应与合作的各种成分。在形成财务关系的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不按照一定的价值规范来行事,不可能不遵守一定的伦理秩序。当人们遵循一定的伦理秩序来追求自身的财务利益,不同的人在争夺有限财务资源时机会逐渐形成某种相对稳定的财务资源配置习惯法则。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民族、各地不同企业、不同人在处理财务关系时,其特定的习惯往往是不一样的。如美国发生财务纠纷好打官司,但中国却尽量私下解决。因此,如何进一步改善财务关系,将成为提升国有资产管理隐秩序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国有资产管理社会环境。这是国有资产管理隐秩序的客观基础。人们的心理结构和国有资产管理习惯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国有资产管理社会环境下形成的。现实的国有资产管理环境塑造着人们的国有资产管理心理结构,因而形成人们的国有资产管理习惯,进而决定着国有资产管理的隐秩序。因此,要想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不改善国有资产管理社会环境是行不通的。比如说官员追求GDP就会有一些国有企业盲目上一些无效益的项目。中国有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的国民心理结构和社会隐秩序。不理解中国文化就不可能理解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不知道如何改善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社会环境,也就不知道如何优化中国国有资产管理的隐秩序。

国有资产管理隐秩序是人们自发遵守的秩序,最终靠人们的自律来实现,不具有强制性,人们在隐秩序下所进行的国有资产管理活动仍然是反复试错性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由此形成的国有资产管理秩序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容易导致国有资产管理失范。为了建立稳定的国有资产管理秩序,应以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法规的形式强制性要求相关人员执行,由此形成国有资产管理的显秩序。

第6篇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问题 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主要指具有社会效益的、非生产性、营利性的资产。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一般包括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收益部分以及财政预算的补偿部分。因此,如何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进行高效的管理,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是实现资产优化及合理配置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资产合理流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基础措施。最重要的是,行政事业单位通过管理国有资产,有利于降低单位运营成本,逐步改善管理漏洞,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及完整性,最终实现国有资产在原有基础上的升值。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管理认识理念淡薄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管理理念淡薄,内部管理人员职责划分不清等现象。虽然纵观长期以来,单位领导多次强调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但从执行结果来看,管理效果并不明显。这是由于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中,始终存在重视国有企业中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而忽略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的普遍现象。这种宏观大环境中的思想导向直接导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管理理念严重落后,部分单位甚至存在资产产权认识不清,对管理属性缺乏整体认识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国有资产的利用率,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资产处置困难。

(二)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不扎实直接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出现闲置浪费、利用率低、配置不均等现象。首先,许多单位在资产使用时,缺乏对资产的预算及控制,即事前评价与事后监督的缺失。单位在采购办公设备的时候常出现部分资产短缺而部分资产又闲置。这种相互矛盾的现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时有出现,说明其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存在缺失。其次,国有资产配置不均的现象频现。房产及公务用车等资源的配置不均现象尤为严重。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此类国有资产的分配并不是按照一定的标准严格划分,也不是按照需求来进行划分,而其分配标准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始终缺乏明确标准。再次,财政部门为防止国有资产的配置不均,曾进行相应的调配,但调配过程缺乏完善的认证、核实以及审批过程。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落后

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陈旧落后,导致单位内部对国有资产的随意处置。由于国有资产本身就具有区别于一般资产的特性,其非经营性资产的特征使其不能直接用于生产经营中去创造可衡量的价值。而正因如此,行政事业单位开始疏忽对这部分国有资产的管理。单位领导在思想上缺乏重视,相关财务人员也缺乏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对与其有关的政策和法规不熟悉。甚至在职能划分上也同样不明确,关于资产的使用权以及管理权、所有权无法及时调配。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性资产的所有权关系不清,导致单位财务账目中出现账面资产与实务资产的数目不符。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观念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不断树立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理念。尤其是单位内部从事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人员,应充分认识到非经营性资产管理对单位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行政事业单位若要发挥其自身职能则要依靠国有资产的存在,此外,国有资产属于国家财产,无论是社会捐赠部分还是政府拨款部分,都应毫厘不差的用于公民身上。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另外,为进一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视,上级有关部门应加大考核力度,将对领导的政绩考核与资产管理考核直接挂钩。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利用媒体及社会舆论的力量,宣传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应与单位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及时沟通,探讨单位内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解决,不断开拓国有资产管理新理念。

(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

国有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主要体现在采购及分配方面。资产的购置及后期的处置环节都应纳入日常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管范围内。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应对这些日常环节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单位资产的采购也应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严格按照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来执行。而对于资产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单位应严格执行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规定中标注的物品价值及定额进行合理配置。既要满足职能及工作需求,也要从实际出发,严格控制。单位资产处置必须要经财政部门审批各部门资产凡需进行报损、报废、出售和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都必须严格按照有关国有资产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审批程序。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对国有资产管理设置内部监察机构。这也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走向制度化与规范化的重要方式。内部审计人员应依法行使职权,按照内部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监督与检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各项制度规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及时编写审计报告,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绩效评价。第二,明确各主体的责任,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具有资产占用及资产保管两个责任部门的职能。其内部人员也可以根据这两大职能的要求来具体划分,各司其职。首先,对于资产占用管理部门应根据资产价值的大小建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并确保专人专款的管理模式的实现。其次,为优化资产的合理分配,单位应建立完善的配套制度,明确每个人的国有资产占有额,并严格按照该规定来进行考核及问责。第三,开创网络信息化监管系统。在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以及资产管理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及时交换。同时,财政部门也可根据系统中的信息对国有资产的变动及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控。

(作者单位为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王燕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J].北京社会科学,2013(2):25-26.

第7篇

保证国家持有国有资产目标的实现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前提。

国家持有国有资产的目标包括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前者主要涉及国家的政治与社会环境的稳定、国家安全、社会公平以及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等方面;而后者则主要涉及如何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进而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作为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之一,必须能有效地保证国家实现持有国有资产的目标。这也是衡量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及其运行是否有效的基准。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这不仅为国有资产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明确了不同类型的国有资产在实现国家持有国有资产目标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同职能和使命。以中央政府为出资人代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是国家通过国有资产管理者一资源配置机制实现其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对这类国有资产及其相应的国有企业应坚持以法律法规和行政手段为主,由国家政府直接实施监管;严禁开放这类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实行国家全资拥有、或者以国家绝对控股的方式经营;并保证国家拥有相应的投资决策权、运营和管理绩效的考核评价权、人事任免权以及价格和收费标准的国家管制权。相应地,对其他国有资产则应主要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推进管理体制创新。

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职能设计时,必须相应考虑到责任体系。

职能体系规定国有资产管理所具有的社会与经济功能,具体表现为国家持有国有资产的目标所规定的内容;功能性的规定代表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管理者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所拥有的权利与权限。而责任体系则是为保证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目标的实现所做出的一系列追溯制度的安排;这主要包括受托管理责任、财务责任、政治责任、政策责任以及道德与社会责任等;责任性规定代表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与管理者在行使其管理权的同时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建立“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各级政府要“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论述,就是要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设计要做到职能体系与责任体系的统一。历史地看,以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只重视职能体系的设计,而忽视了相应的责任体系安排,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缺乏必要的责任追溯机制。

建立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又一基本问题。

国有资产管理的业绩评价是对整个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运行效果进行考核和鉴证,并通过反馈机制来不断修正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由于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评价结果往往涉及到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及其管理者的切身利益,所以评价标准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总的来说,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评价标准是看其是否真正实现了国家持有国有资产的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但在确定评价体系时则应考虑在国有资产分类分级管理的条件下,各类各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及其管理者所负有的不同职能与责任,避免“一刀切”。具体来说,与国家持有国有资产的目标相适应,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可分为社会性指标和经济性指标两大类。社会性指标主要考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运行结果的“公共性”,而非盈利性;这类指标主要包括稳定性、安全性、公平性和效果性等。经济性指标主要是考核国有资产的盈利性,从而判断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的状况和水平;这类指标主要涉及国有资产使用的效率性、效益性和增长性等方面。应该指出的是,社会性指标和经济性指标在很多情况下是相互矛盾的或此消彼长的,如当强调国有资产配置效率时,可能会对就业和环境保护等社会性目标造成不利影响等,但是从国有资产的性质和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要求来看,社会性指标可能更重要。因此,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运行及其绩效评价过程必须在社会性与经济性之间进行有效权衡。

探索国有制的多种有效现实形式,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突破点。

第8篇

[关键词]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4-0110-02

文化事业单位是指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目标,在文化领域从事研究创作、精神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文化事业单位拥有的各种资产总和。

一、我国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现状分析

(一)国有资产规模

我国文化事业性资产规模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的比重较小,上不到1%,但其绝对数量仍较大,而且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增幅稳步增长。2001年,我国国有资产总量为88万亿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为26万亿元,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为1399亿元,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比重的053%。截至2008年底,全国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达到522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约273倍,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比重也提高了034%。近10年,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以年均3902%的速度增长。

从表1和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在逐年上升,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背景下,今后我国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比重将会不断提升。

(二)国有资产构成

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有文化事业单位60459个,其分类情况为:文化艺术服务类机构(指文艺创作与表演机构、图书馆、博物馆等)为54190个,艺术教育类机构158个,文化和文物主管部门3088个,文化文物执法机构2704个,其他有319个。如图2所示:

截至2010年底,全国文化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共有551373人,其中文化艺术服务类机构共计455161人,艺术教育类机构12796人,文化和文物主管部门51230人,文化文物执法机构21449人,其他有10737人。如图3所示:

从以上机构分类和从业人员情况可知,文化事业单位是以文化艺术服务类机构为主,文化和文物主管部门、文化文物执法机构也占一定比例。加强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应以文化艺术服务类机构为管理重点。

二、我国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不足

我国文化事业单位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与发达国家的文化事业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而且,一些文化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一直重资产轻管理,缺乏有效的规范机制和措施。由于我国文化事业单位的资产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或者无偿拨付,所以文化事业单位作为资产实际使用者,缺乏对资产有效管理和有效使用的认识。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

完善的管理体制是加强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经济转轨期,完善的管理体制尚未形成。目前,对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着职能界定不清、权责划分不明等问题。首先,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对于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尚未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尽管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对国有资产的形成、配置、使用、处置在原则上有相关规范,但是缺少具体规定。其次,管理职责界定不清。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各部门间出现职能及权责划分不明确的现象严重。具体表现为财政部门与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职责划分不清;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与机关事务管理局职责划分不清等。

(三)国有资产操作与运营不规范

操作与运营不规范是管理制度缺失造成的,具体表现为:在资产的前期配置环节,采用基数法,单位编制预算互相攀比;资产使用环节,资产使用效率低下且缺乏监督,例如使用者缺乏产权意识,对使用的设备不珍惜,从而造成设备损坏严重,大大降低了资产的可使用时间和效率;资产处置环节,处置程序和处置方式不合理,不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甚至低价处置资产,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三、加强我国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文化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

针对我国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实际情况,应当从三个方面提高认识。1明确管理的目标。2坚持管理原则。3重视管理地位。通过三方面努力,提高对资产管理的认识。

(二)建立健全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关键是设置监管的主体。财政部门是事业单位的拨款单位,也是资产的出资人,掌握文化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情况,所以设置财政部门监管主体最为合适,同时应构建“国家―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文化事业单位”管理模式。

(三)规范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营

在资产配置环节上,应当做到资产的配置与文化事业单位相适应,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结构优化,勤俭节约;在资产使用环节上,应建立完整的制度体系,包括资产购置审批制度、资产采购制度、资产入库登记制度等;资产处置环节上,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应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提出意见,按审批权限报送审批。对于处置资产取得的收入必须实行 “收支两条线”管理。

[参考文献]

[1]徐传谌,俞晓敏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中的政府作为研究[J]中国财政,2008(10)

[2]刘莉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相关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24)

第9篇

论文摘要:文章简述了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来源及表现形式、管理涵义,并针对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通过加强信息系统建设,解决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 

 

国有资产是科学事业单位重要的经济资源,是其开展业务和其他活动的重要保证。近十年来,科学事业单位的投入不断加强,国有资产逐年递增,但其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呈滞后状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科学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理顺产权关系,明确产权主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合理整合科学事业单位资源,已是科学事业单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来源及表现形式、管理涵义 

 

1 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来源。科学事业单位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目前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的来源渠道多元化、复杂化,具体表现为:(1)国家财政预算拨款,形成科学事业单位事业费部分,目前仍为科学事业单位的主要来源;(2)不同投资主体拨付的研究经费;(3)以有偿服务或产品生产等形式创造的经营性收入;(4)无偿调入或接受捐赠形成的国有资产;(5)其他形式。 

2 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表现形式。科学事业单位占有或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它包括财产、债权和权利。具体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从价值衡量看,有大到几十万、几百万的仪器设备,也有小到几元一册的图书;从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区分,有可量化的有形资产,也有无法量化的无形资产。 

3 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内涵。国有资产管理,是指国家以产权为基础,以提高国有资产营运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为目标,以资产的占有者和使用者为对象开展的管理活动。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政府),但它是以产权所有为基础的,资产所有者与资产经营者的身份是平等的,不具有超经济的强制性。 

 

二、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对资产管理的意识不强,责权不明,导致国有资产的价值分离,管钱与管物脱节,管理体制上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和投资效益评估机制。从单位主要负责人到具体工作人员资产管理的意识淡薄,造成现在许多科学事业单位“事事伸手向上要,不怕摊子大,不怕东西多”,造成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低,国有资产的有形和无形损耗严重,现有国有资产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2 家底不清。(1)账实不符,且差距较大。财务资产核算不清晰,账面只反映资产总值,不按资产性质、类别设置明细账目,或者只记载金额不记载实物数量,甚至漏记漏登。例如,一些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但又未达到规定年限价值标准的大宗资产,多数未按规定记人固定资产;有的单位新建办公楼已使用两年,仍未登记固定资产账,因此,单位会计无法准确反映资产数量的多与少,难以核算资产价值的增与减。(2)资产价值不实。多年来,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一直是按购建成本人账,且从未执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加上相关核算制度不健全,目前不少资产现值已降至为零。还有一些资产虽然有效使用期限未满,但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丧失使用价值,而在单位的资产账户中仍按原值反映,造成单位资产价值的严重不实。 

3 资金管理力度强于物。长期以来,我国科学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资金管理,而忽视了物的管理。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中,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单位没有严格的管理约束机制,造成了单位资产管理的不规范。特别是固定资产管理在重钱轻物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平时的财务管理中,多数单位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完整的清查处置、报废等财产管理制度。具体表现为:固定资产采购缺乏采购计划和必要的审批制度,导致盲目购置、重复购置;采购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导致自由采购、随意采购;采购后无验收、保管等制度,导致有账无物、有物无账或账外资产。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科学事业单位资产虚置,固定资产流失严重,更有甚者,由于受到利益的驱动,有些单位还可能将闲置的资产用来对外出租、转让等等,并将取得的隐性收益用于账外循环,不纳入单位统一账户核算。 

4 尚未建立健全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法规体系。目前我国专门针对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还比较少,只有《事业单位财务细则》、《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文件均由财政部颁发,属于法律体系中的部门规章,其法律效力偏低。而且两个暂行办法中的原则性规定比较多,对于资产的监管、处置等具体环节还没有细化的规定,这不可避免的使得两个暂行办法的实施效果打了折扣。许多地方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一些规范性文件,但是立法层次偏低,立法质量不甚理想,还存在着执行难的问题。另外,对于科学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尚未出台相应规定,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时有发生。

5 管理手段落后,资产使用效率低、绩效差。目前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点在于信息的录入,而对信息的管理、分析尚待加强。另外,由于现行的固定资产编码系统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客观上也影响了资产信息的统计。科学事业资产的绩效管理尚未真正实施,科学事业资产使用效率低、绩效差。目前国内还没有完整、系统的评价体系,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科学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其产出收益难以量化,并且其经费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因此,缺乏绩效评价的主动性和迫切性。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基本采用非成本核算的财务核算方式,会计制度采用收付实现制,此种财务核算方式的低效性已显露无疑。在收付实现制下会计科目太过简单,导致某些经济活动无法进行财务核算,从而阻碍了市场经济活动的展开,比如融资租赁设备等。目前的财务会计制度对某些经济活动的收益不作账面反映,导致了账外资产的存在和国有资产收益的流失。科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重估市场价值的做法使得某些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使用价值、市场价值之间严重脱离,不仅不利于资产更好地发挥其经济收益,也不利于核算科学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所花费的真实成本状况。 

三、加强信息系统建设,解决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 

 

为全面加强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监管,科学事业单位作为资产使用单位,应对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清查,进行账面和实物对比,彻底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的资产数据库。利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国有资产的购置、变更、处置及时登记、处理,做到国有资产信息更新及时准确;加强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包括资产入库、资产查询汇总、内部审批审核等。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要包含国有资产的基本属性、卡片信息,而且要覆盖国有资产的预算、资产的购置申请、领导审核/审批、资产购置、入库、调拨、出库、配发,然后到捐赠、报废等,使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一个全周期、全过程的管理。与此同时,还需要对资产的维修、模拟折旧等提供对应的功能。简而言之,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资产管理手段的提升,是建立健全资产管理规章制度、规范资产管理的一个良好契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科学事业单位的刊物、广播、网络以及各种宣传教育途径和大众传媒,通过会议布置、媒体等多种途径,加深社会各界对科学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化管理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了解,使追求资产信息化管理成为全科研院所的共识,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资产信息化管理建设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参与到资产信息化管理建设中来。 

2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要想顺利实施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国有资产的管理无论在何种程度上实现标准化或者智能化,最终执行的都是相关的人员。而由于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涉及信息技术的使用,更重要的在于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应的专业知识。只有将信息技术与资产管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信息化才能健康发展。因此,对国有资产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吸取现代化的新技术,才能提高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供人才保证。 

3 拟订实施方案。资产信息化管理实施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以资产清查数据为基础,建立资产管理动态数据库;(2)建立数据查询和综合分析子系统,方便、快捷地查询和分析资产占有、使用及增减变动情况,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和资产优化配置等提供决策支持;(3)确立资产管理业务工作规程,实现资产管理业务的规范化、流程化、网络化;(4)建立资产预警信息系统,及时、自动提供预警信息;(5)实现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各科学事业单位通过国库支付网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网络完成资产申报、审批、查询等业务,资产管理部门可以及时掌握各单位资产存量和增量的变化。 

4 深入推进。将资产信息化管理与科技创新工作统一部署,纳入常规的科研院所工作,进入规范化工作程序。在培训与搭建系统运行环境、系统初始化、全面运行信息系统和试点总结的基础上,可全面推广应用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此期间,还要研究软件实施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全国科学事业单位范围内全面推广应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系统的全面交付使用验收。 

5 后评估。根据系统建设、运行、试点和推广运用的有关晴况,及时评估项目资金使用等内容,并提出完善建议。项目后评估是科学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最后一步,其目的是就资产信息化管理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完善科学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结束语 

 

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事业性国有资产,是对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和方法的重大创新,是国有资产管理的新突破。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只有实现了信息化,才能将死的管理变活,才能实施科学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降低国有资产使用成本,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和水平,使国有资产朝着资产配置科学、处置优化、运营高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资产高效运营。 

 

参考文献: 

[1]耿新民.浅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ljl.安徽水利财会,2007(4). 

第10篇

现阶段,在公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解决。其问题主要在于:首先,从管理层的角度上来看,监督权不够明确,管理主体三方的关系处理不好,实施的是多头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模式使得公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效果不佳,容易产生管理上的矛盾,而且管理者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并不是很了解,难以实现有效的统一,出现问题的时候也无人承担责任。其次,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公路经营企业的内部体制并不够完整,缺乏企业凝聚力,而且在编制财务核算等内容的时候,并未按照实际情况来制定。而且公路经营企业并未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来执行工作;最后,将这两个部分结合来看,交通主管部门和公路经营企业之间的矛盾较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交通主管部门是管理者,而公路经营企业则是被管理的一方,却难以服从于管理者,也正是如此导致公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效率不高。

二、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监管利弊

(一)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监管的有效作用

在公路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监督机构,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高质量的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监管工作,能够清楚地认识政府和企业的之间的关系。利用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能够将政府和企业的职能分开,协调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以为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提供重要的保障。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是出资人,而公路经营企业则是被出资人,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利用法律来约束和规范,能够有效的避免出现干预公路经营企业的现象。第二,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监督工作的开展,备受人们的关注,能够增强人们的信心。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活动,可有效的改善当下公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愿望。

(二)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监督的不利之处

虽然发挥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监督作用,能够带来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实际监督工作中却并未能得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此监督工作的开展缺乏法律的保障,不具备科学的依据。在开展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监督工作的时候,影响了公路经营企业的工作,削弱了交通主管部门对其的管理,而且在此过程中主要以盈利为主,反而忽视了公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社会效益。

三、构建新型公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一)明确公路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确定正确的方向

在构建新型公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时候,应当明确公路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公路国有资产管理十分重要,有效的管理能够促进整个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保障,有利于带动我国经济的增长,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制定公路国有资产管理目标时候,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我国公路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为基础,结合我国公路国有资产自身的特点,来确定其目标。新型公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目标应当包含以下几点:首先,所制定的管理体制要能够保障公路国有资产的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性,突显出公路国有资产管理的公益性;其次,要确保公路国有资产具有安全性,所实施的管理体制要能够保证公路质量不受损害;最后,所制定的公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能够促进管理工作有效性的提高,促进公路国有资产效益的提高,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除此之外,还应当确定公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方向。第一,要明确公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主体者,要将国有资产的管理权和使用权相统一,以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积极性,协调地方政府和中央的关系;第二,要建立健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出资范围;第三,寻求最佳的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方法,有效整合公路资源,严格按照相关立法来执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二)把握公路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关键之处

在构建新型公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时候,应当把握其关键之处。首先,一定要有一个出资人代表,将此工作落实到位,以保障出资人代表的权利,促使交通管理部门的工作更加便捷,从而提高公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质量。其次,要完善公路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实施两级出资政策。两级出资制度中涉及到了三个主体,一个是交通主管部门,一个是公路经营企业,最后一个则是公路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企业。严格贯彻两级出资制度,有利于协调三方的出资关系,分配各自的职责和权利,能够避免行政干预,保障各方的权益。

(三)创新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为了保障公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科学性,应当突破传统的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采用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以适应新时期下的要求,从而提高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效率。在新的管理模式中,应当分配好各个主体的职能。可以实施具有层次性的职能管理工作。在第一层次中,主要是由交通主管部门来进行管理,将其作为公路国有资产出资人,并且用法律的形式来明文规定。第二层次的管理则是由公路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来执行,其贯穿于整个国有资产经营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负责优化公路国有资产结构,促进公路行业的稳定发展。第三层次则是公路经营企业,其主要是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来实施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企业内部制度,并且根据公路企业经营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应用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做好财务核算工作。

四、结束语

第11篇

关键词 军队 国有资产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加强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既是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根本措施,也是优化军事资源配置、提高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对于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军队实行国有资产计价核算以来,资产管理得到加强,资源配置明显优化,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但与国有资产管理的高要求和保障打赢的高标准来看,军队国有资产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国有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和部队完全供给制的大环境之下,部队和军工企业的一些管理人员的思想上对“货币”或“资金”比较重视,而对“资产”不够重视,对于“国有资产”的认识更是缺乏。受“重钱轻物”思想的影响,一些单位缺乏资产管理的“概念”,部分单位没有把国有资产管理纳入党委理财的范围,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仍在一些单位比较突出,缺乏资产与经费统管并重的观念和措施,不能做出统一规划和合理的预算安排。由于不够重视,部分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始终处在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营运中,军队国有资产浪费、积压、重复购置、无偿占用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二)国有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界限不够清晰。

近年来,随着各级领导和财务人员对军队资产管理越来越重视,但对军队国有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关系认识还不够明晰,有的军队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认为,反正军队资产是国有资产,资产使用、管理的好坏与单位和个人的利益不直接挂钩,因而对军队资产能多占用就多占用,“不用白不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部分军工企业和生产经营的主管部门人员认为,军工企业和生产经营资产既然是国有资产,作为主管部门就必须行使其决策调配权,容易造成军企不分,军队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使用权不分,越俎代庖,过分干预,不按经济规律办事,而造成军工企业和生产经营资产不必要的损失。

(三)国有资产的估值不够准确。

由于军队特有属性,当军队国有资产由于经济、技术和自然的原因,而导致价值迅速下降时,可能不能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从而造成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产生差异,并随时间的推移其差异可能越来越大,从而导致账实不符,有的甚至资产已经报废,但账面一直不作调整,成为“家底不清”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影响了军队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正确计算和国有资产产权的转让,不利于单位资产的日常管理、使用和处置。

(四)国有资产监督体系不够健全。

各级财务部门作为军队国有资产的行政主管部门,对本级军队国有资产享有管理和监督权力。但是,军以下财务部门没有设立专门职的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仅由财务部门一名助理员兼管。与此形成反差的是,绝大多数军队国有资产分散掌握在军以下、军工企业等单位手中,由于管理人员过少,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系。财务部门作为主管部门,虽然负有监督军队国有资产使用责任,但是由于实际是没有形成配套的制度机制,难以真正把监督权落到实处。由于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没有专职管理人员,没有可遵循的管理法规,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影响了实际工作的落实,难以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二、加强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加强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对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的思想认识。

提高思想认识,是促进工作、加强管理的前提。加强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既是各级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的重要职责,也是每个军人的义务。要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开展宣传工作,提高认识,促进军产管理工作,明确军产在整个国有资产中的地位,转变重经费轻资产的观念,改变“钱物管理脱节”的现象。要加强存量资产管理,将经费和资产纳入年度预算统筹安排,建立财力财权集中统一、经费资产投向科学合理、投量适当有度的经费资产管理模式,实现由单一理财向钱物统管转变,防治军产流失,确保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使用。

(二)理顺军队国有资产产权关系。

军队国有资产产权管理是涉及从产权界定、产权登记管理到产权使用管理和产权变动管理的动态过程。通过对军队国有资产进行所有权界定,可以划清军队国有资产与其他资产的归属界线,确认和落实国家对军队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权,保障国家的合法权益,防治军队国有资产的流失;通过对军队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等产权的界定和责、权、利的明确划分,可以形成对各产权主体的利益激励和责任约束,激发各产权主体管理资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防治军队国有资产的不合理毁损和浪费,实现军产的保值增值。

(三)健全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机制。

军队国有资产的管理法规和制度不完善、不配套,是造成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现阶段,军队可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和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的特殊要求,制定相应的法规和办法。在保护军队国有资产和加强军队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方面,可参照《国家国有资产监管条例》,颁布相应的军队国有资产监管条例。在国有资产的产权方面,可制定能包容产权纠纷、产权界定、产权转让、产权登记等问题的“军队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办法”。在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方面,可出台“军队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办法”和“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处罚规定”等等,确保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四)规范军队国有资产登统计工作。

把好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等关键环节全过程管理,保证资产合理使用。一是资产增加要及时入账。对上级配发未列入装备实力、自购自建等国有资产要及时登记入账,不能漏记,迟记,防止资产游离于监管之外。二要是及时补充计价登记。资产价值变动难以确认的,要咨询专家意见后,如实计价登记。三是要严格资产处置。对现有资产的处置,要严格手续,严格审批,严格按权限报有批准权限的党委或分管领导审批。现有资产处置必须通过严格论证、认真鉴定评估后方可进行。不符合处置条件的要继续使用。有残余价值的要登记收入并按规定上缴。不按规定或不采用正常程序处置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浪费的,要视情节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五)强化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监督。

加强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控制,是搞好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方面。当前,可采取以下监督方法:一是行政监督。军队是高度集中统一的武装集团,军队财务具有高度的计划性、集中性、统一性,必须依赖于强制性行政手段对资产进行管理。因此,宏观管理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预算的作用,通过制定有效的调控政策强化对微观主体的约束;另一方面监督部门要统一执行政策的尺度,对违规事件要依据法规准确处理,保证国有资产监督检查公平、合理。二是法律监督方法。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军资产管理的法制建设,建立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强化执法力度,确保法规制度落到实处、抓出实效。三是审计监督方法。审计监督的方法,是对所有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军事经济监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军队国有资产的审计监督,是指由专职审计机构或人员接受委托或授权,对军队国有资产的使用、占有、经营、管理者的全部或部分资产会计资料或有关资料进行审查,以确定或解除被审计者的经济责任的一项监督、评价和鉴证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军队国有资产预算执行情况、对军队国有资产产权处置及价值核算以及对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和资产收益收缴、分配、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通过审计监督,进一步强化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减少资产的流失,提高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效益。

(六)加强军队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第12篇

关键字: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建议

近年来,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一方面,财政部2006年6月23日公布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行政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明确了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并于2007年上半年开展了资产清查及工作,下半年开展了资产核实工作,为全面做好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在县级行政单位尤为突出,不仅不利于“三农”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政府形象的提升。

一、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

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县级行政单位(包括县级党政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各派机关)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即县级行政单位的国有财产。我国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包括国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调拨的资产、县级行政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组织收入和经营收益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积累,我国县级行政单位的国有资产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在我国公共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县级行政单位资金来源从单一的财政拨款,逐步发展成为以财政拨款为主,行政性收费收入、经营收入为辅的多渠道资金来源格局。这样一来,筹资来源和投资去向的多元化,从而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构成形成多元化局面。由于配置标准和配置程序的不规范,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不合理、分配苦乐不均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造成有的单位资产大量闲置,有损政府形象;另一方面,有的单位有着大量的资金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严重影响了行政工作效率。

(二)经营性资产监管不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当前,县级行政单位在发挥行政职能,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常常将一部分相对闲置的国有资产以投资、租赁、入股、承包等形式进行经营活动,这种做法对盘活现有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以及缓解单位经费不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监管不力等方面的原因,经营性收入往往得不到及时收回和运用,不仅滋生了腐败,也造成了国有资产地严重流失,严重背离了靠创收弥补经费不足的初衷,助长了不正之风,影响了政府的廉政建设。

(三)资产处置和资产流动不规范

对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普遍存在产权归属不清,管理缺位的问题。单位领导往往将国有资产视为本单位资产,可以随意使用和处置,这样不仅造成资产无法实现合理流动,还直接导致了流失、浪费现象。在这种观念下,单位往往在不经过可行性论证的前提下,擅自处置国有资产,并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缺乏规范公正的处置程序和有效的监督措施,明显不合理低价处置、无偿租借、无偿担保等现象非常普遍。此外,由于经营性收入没有纳入财政统一管理,多数形成单位的“小金库”,转化为职工福利,损害了国家利益。

(四)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先进管理理论难以付诸实施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基础比较薄弱,资产分布、资产价值及现状缺乏相应信息,致使单位资产预算工作缺少依据,资产形成缺乏统筹性、科学性。此外,由于资产管理基础工作不到位,先进管理理论往往因为缺少相应历史数据支持而难以付诸实施,从而造成单位资产管理理论的缺位。

二、加强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鉴于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及复杂性,针对当前我国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至少应当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工作。

(一)贯彻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管理主体

针对当前我国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主体不明确,重资金,轻资产等现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原则,贯彻执行全国统一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制。即中央行政单位资产管理可以实行“财政部一管理局一单位”的体制。其中,财政部负责制定规章制度、资产预算和综合管理,相关管理局分别负责机关事务归口管理单位资产的具体管理,各使用单位负责日常管理。在这个体制中,县级行政单位作为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主体,必须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资产购建预算是单位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切实做好单位内部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而县级财政部门可根据财政部制定的统一制度,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实施办法,并对该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实施统一管理。

(二)完善制度,加强行政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

首先,建立健全“非转经”资产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非转经”资产报告审批制度、有偿使用制度和财务监管制度,把经营性资产同单位剥离,避免出现账外资产;建立资产保值、增值管理办法,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建立统一规范的“经营性”资产收益处置办法,统一规定资产收益上缴财政比例,对资产收益实行财政统筹管理。其次,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县级政府是县级“非转经”资产的所有者,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办法,把行政单位出租、出借、经营使用国有资产所形成的收入和拍卖、变卖国有资产的所得金额,纳入非税收入,实现统一管理。最后,在国有资产“非转经”过程中,占有、使用该国有资产的县级行政单位应做好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并报县级财政部门审批,财政部门在经过充分调查取证后,方可实行国有资产的“非转经”。

(三)完善相关法制建设,杜绝违法、违规处分国有资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法制化作为基础才能实现。同样,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是资产处分、流通环节)也必须以立法的形式对行政单位占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并根据行政单位的不同特点,制定执法细则,进行科学、严密的规范,使行政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权责统一,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和完善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必须要对行政单位资产建设购置,管理目标、占有使用、职责范围,转让处置、违法责任追究等作出规定。如此以来,可以通过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活动中的违法、违规成本杜绝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重视县级行政单位的清产核资工作,做好国有资产管理

的基础性工作

针对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家底不清等问题,县级财政部门等职能部门必须重视县级行政单位的清查核资工作并形成数据,建立健全完备的产权登记制度和一整套基本的数据库并加以存档。这样一来,一方面有利于完整反映行政事业资产的动态,加强对资产使用效率的监督管理,为深入开展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为科学分配预算,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理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搭建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借助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实现的一种管理模式。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完全可以信息化管理,及时掌握和了解各单位、部门国有资产情况。此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系统软件,建立一整套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基本的数据库,搭建中央与地方、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与单位之间的国有资产动态管理的信息平台,提高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三、结束语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尤其是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党和政府工作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如今,县级政府行政机关滥用财政资金,在存在大量财政赤字的情况下兴建豪华办公楼,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这与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直接相关。此外,县级行政机关是与农民接触最密切的政府机构,其管理国有资产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从事县级行政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的实务工作者都必须认真对待这一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同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财政与发展,2006年第5期.

[2]唐颖.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第13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28日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逐年增加,对资产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如何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目前经济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清、重视不够。目前,我们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多依靠财政投资,很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其对资产重购置轻管理,各个部门都从自己使用出发,不断购置资产,购置后又不能充分利用,从而大大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率。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数量大,种类多,许多设备价格昂贵,国有资产的管理责任重大,然而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不规范,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容易使单位放松对实物资产的管理,造成资产账物不符,家底不清。思想上的轻视,导致国有资产在利用和管理上出现漏洞,最终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顺、制度缺失。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改革有了一些成效,但是还是没有完全理顺,管理主体不明,管理职责不清,管理制度不健全,种种不规范的管理体制必然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不力,甚至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另外,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主要依靠财政投资,长期以来各单位对国有资产不够重视,管理力度也不够,资产与财务管理没有结合起来,很多制度仅仅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有关管理制度与法制建设远远滞后于实践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没有具体完善的财产管理制度将直接导致国有资产的损失和浪费。

(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脱节。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其资产管理基本采用分散管理、分散使用的形式,从而使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脱离,主要表现为有的资产购置后不及时办理财务手续,有的调拨或捐赠资产长期账外运行,有的资产随意报废、报损,从而导致资产台账不健全,无法进行正常的财务核算,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脱节,缺乏对资产有效的财务监督。同时,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严重脱节,部分单位预算编制粗糙,只重视资产购置、不重视资产管理,只求拥有资产、不求资产效率,资产购置随意、盲目、重复,资产闲置浪费现象严重,这不仅降低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而且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国有资产管理监管乏力。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普遍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双重缺失极易引起国有资产的流失。从内部监督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大都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没有专人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激励机制,常常出现账物分离或者账账、账物不符的现象;从外部监督来说,财政、审计等国有资产管理监督部门工作繁杂,人力有限,很难对国有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控制,监督力度薄弱,很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首先要形成国有资产管理的观念,树立全员参与,共同管理的意识,从根本上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重视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要转变其重购置轻管理的旧有理念,应充分调动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人员,要让每个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资产的管理中去,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要使国有资产管理更加透明,将国有资产管理落到实处,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首先要确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政府分级所有并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原则,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分级管理,厘清各级各部门的责任,真正做到产权清晰、责任明确,切实促进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与有效使用。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是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根本保障。随着时代的进步,一方面对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制度做必要的调整与修改,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废弃那些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工作的制度规定,出台新的管理制度与方法;另一方面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和今后发展趋势的新要求,建立一些新的、必要的制度。加大技术和资金支持,建立健全一整套比较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并保证其全面贯彻执行,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及资产管理能力,促进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

(三)强化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的结合。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财务管理制度,坚持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资产与财务管理办法,对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的财务管理与监督,全面掌握本单位的资产状况,杜绝账外资产的存在。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大对资产预算管理的重视,建立合理可行的资产配置制度,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强化预算约束机制,科学编制预算,加强预算执行力度,科学、合理地使用和配置资产,通过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四)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乏力,极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机制势在必行。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首先从自身出发,建立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确定专人管理,定期不定期的对资产和账务抽查,对出现的盘盈盘亏找出原因,及时处理;另一方面国家资产管理监督部门,应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完善国有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等重要环节相应的制度和程序,对容易出现问题和漏洞的环节加强审计监督力度。此外,应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执法力度以及资产管理的激励机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积极性,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努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为适应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充分认识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清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正视其中的问题并努力加以改正,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水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穆冬枚.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探析[J].现代商业,2013.35.

[2]李颜.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探析[J].中国外资,2013.23.

[3]徐艳.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12.

第14篇

【关键词】高校 国有资产管理 模式 改革

高校国有资产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渐的暴露出来。对此,要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质量,从而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避免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保障高校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亟待改革的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完善,传统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的需求,也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因而必须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改革。具体表现如下:

(一)按照国有资产的概念,高校国有资产隶属于国家,并归国家所有,然而事实上,并没有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来具体实施,这就混淆了高校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导致责任和使用脱节,导致国有资产的使用和处置较为随意。再加上,目前我国针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这部分的制度不完善,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制约,使得高校国有资产在管理上漏洞百出,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二)高校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低下。传统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使得高校国有资产的相关信息不能在各部分之间畅通的了流动。同时,在使用国有资产的过程中,使用者往往手里含有的国有资产数量,并凭借国有资产的数量衡量一个人权利和势力的大小,但是并没有真正重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缺乏考核机制,从而导致建设多次复工,虚假夸大报告等问题。目前,高校国有资产分割严重,并有加剧的趋势,拥有者往往只在乎拥有量,不管效益,在使用和调配的过程中,各部分之间缺乏交流,导致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每况愈下。

(三)僵硬化的高校国有资产配置。高校国有资产的凝固性,导致高校国有资产流动性差,不能满足高校的发展的需求进而导致国有资产配置僵化,不能优化资源配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有资产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改革方向

(一)明确权责管理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责部门是财政部门,因而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由财政部门统一监管,对此,为了明确财政管理部门。高校、主管部门等管理主体的责任和权限,要完善管理体制。 具体做法如下:第一,财政部门作为监督管理部门,要严格履行职责,通过财政预算优化高校国有资产的配置,并根据相关的规定对其的使用、配置以及处置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同时还可以通过财政对会计制度基础性管理工作职能对高校国有资产实行价值观管理,从而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价值,最大程度的保留高校国有资产,防止资产流失。第二高校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高校国有资产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全面系统的管理。

(二)创新机制,建立高校国有资产财政监管新模式

一是实行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机统一。为避免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脱节,一方面可以考虑改变当前单一的年度预算形式,补充编制高校中长期预算,使年度预算和中长期预算能够相互连贯。另一方面从高校资产的形成、使用和处置各个环节上建立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结合点,实现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有效结合。二是建立高校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制度。从预算收入入手,着力于预算支出的审计;从预算执行结果出发,着力于预算执行全过程审计。三是改进高校会计核算,增强会计信息的可行性。

(三)完善制度,全面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综合管理水平

首先,要做好国有资产的基础性管理,健全管理制度,认真对待清产核资、产权登记、资产台账等日常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规范高效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健全高效国有资产台账制度。针对学校产权、无形资产、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其次,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力度,如针对知识产权,可以专门设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的激烈制度,提高高效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并促进高效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产品。再者,重视国有资产的配置和使用,实行以存量定增量,盘活存量资产,优化配置,防止出现重复配置现象。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传统的高效国有资产管理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改革。对此,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不断的研究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资产管理办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以便适应高校发展的需求,保障高校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避免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有高校国有资产。

【参考文献】

[1]邹群.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财经界,2013(2):43-45.

[2]郭彦斐、李忠民.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分析与展望[J]. 山西建筑,2013(3):244-246.

第15篇

【关键词】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6-0278(2013)07-061-0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财力的不断增强和公共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现了快速增长。公立医院作为国家卫生事业单位,其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构建公益事业的物质基础,在公共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公立医院拥有的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但是,目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却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在管理意识、方法和手段上都明显滞后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发展的步伐。如何对国有资产进行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其效能,是公立医院必须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的范围

公立医院国有资产是指公立医院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包括国家拨给医院的资产,医院使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医院按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济法律认定为医院所有的资产。医院国有资产按价值形态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和其他资产。

二、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审视

(一)观念认识上不足,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观念认识上的不足是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相对落后的思想根源。许多公立医院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资产的内部集中管理和优化配置,重钱轻物、重购建轻管理的现象盛行,造成重复购置、资源浪费、使用率低、效益不佳的不利局面。

(二)缺少有效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

目前,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比较陈旧,尚未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以及有效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直接造成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相脱节,主体缺位问题突出,资产管理松散、配置不合理、处置随意和流失等现象十分严重。

(三)国有资产管理手段落后

不少医院还在采用财会人员手工登记资产明细账等方法来管理国有资产,这种手工记录方式不但繁琐极耗精力,更容易出错,出错后也难以查找原因,而且资产数据依靠定期统计、上报、汇总取得,致使取得的数据严重滞后,真实性也难以保证,不利于管理部门及时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医院资产信息。

(四)账实不符、家底不清,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许多医院在国有资产管理中,虽然在形式上医院财务和相关科室都建有国有资产分类账目,但实际各部门的管理并不到位,对资产很少清查盘点,账账、账物之间互不衔接,账实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在资产购置、使用、评估、处置等各个环节都不时发生不同形式的资产流失现象。

(五)无形资产管理薄弱

长期以来,在医院资产管理方面,形成一种观念,认为只有有形才是资产,并建立了对有形资产的管理方法,而对无形资产却缺少规范化管理。实际上,无形资产作为医院国有资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医院发展建设的作用很大。医院无形资产管理上的薄弱,会导致无形资产多渠道流失,使医院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三、加强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医院领导应切实重视国有资产管理

加强医院国有资产管理,有赖于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必须提高医院领导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明确以医院主要负责人为国有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使其高度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同时在管理中应树立齐抓共管、资源共享、节约资源的现代资产管理观念,使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发挥其最大使用效益。

(二)健全管理机构,理顺职责权限,完善管理制度

公立医院要设立专职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国有资产实施有效管理,并通过各种形式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增强其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同时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应建立贯穿医院国有资产形成、使用、配置、处置、监督全过程的资产管理制度,使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当前尤其要重视国有资产管理考核评价制度及监督机制和惩处机制的建立。应将国有资产管理纳入单位和部门领导业绩考核范围,重视审计监督,严肃追究违规者和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使医院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

(三)健全国有资产财务账目,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行为

医院会计人员应健全国有资产财务账目,加强资产日常管理工作,对资产的日常增减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财务处理。在国有资产入账时要认真审核,与资产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将资产管理视同资金管理,及时与资产管理部门做好核对,确保账实相符,并建立国有资产清查制度,不定期地清查核对,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防止资产流失。

(四)推进医院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

医院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既可以实现资产从购置、入库、调拨、出库的动态管理和监控,简化资产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又可以完成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实现财务数据和物资数据的对接,有效解决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资产的利用率,真正实现国有资产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