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工安全技术概论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火电厂;热工自动化;DCS;FCS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1)36-0050-02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电力行业体制的改革也逐渐深入。在这种背景下,加之电网商业化运营、竞价上网的需要,以及火电机组要适应电网自动发电控制(AGC)的要求,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技术改造已成为必然。
1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的概念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的主要概念是以火力发电过程中数据的测量、信息的处理、设备的自动控制、报警和自动保护为基础,通过自动化系统的控制来达到无人操作的过程。在火力发电厂生产过程中为了使发电设备的安全有所保障,需要对设备进行自动化控制,以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同时也减少了一定的人力资源。一般的火电自动化系统都分为四个子系统,其中以自检系统、控制系统、报警系统、保护系统为主。
2我国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
我国火力发电厂的热工自动化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核心技术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更是被我国发电企业所应用。现将我国当前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分述如下:
2.1电气控制纳入DCS之中
分散控制系统DCS在被火电厂采用后,大大提高了汽轮机和锅炉的控制水平,然而仍采用传统的控制方式对单元机组进行控制,将大量的模拟仪表光字牌和开关按钮装设在控制盘台上,这就使得控制室内与汽轮机和锅炉的DCS控制显得不协调,严重制约了火电厂自动化的发展。在电气控制中将DCS纳入范围,其主要用于发电机系统和主厂房内的厂用电系统,它主要由发电机变压器线路组、高压启动/备用变压器、高压厂用工作变压器、低压厂用工作变压器、低压厂用备用变压器及低压厂用工用变压器等的控制和信号测量所组成。将DCS不断纳入保安电源系统、支流系统和不停电电源系统来进行监视。尤其在发电机励磁系统、自动准同期和厂用电快速切换等方面更要重点考虑DCS的纳入。国际上已开始广泛将DCS纳入电气控制,并得到了好评。在国内,对于电气控制DCS的纳入也有成功的经验。
2.2FCS(Fieldbus Control System)得以广泛应用
某个局部的故障由于DCS的纳入而使其对整个系统的影响较小,再加上不断成熟的各种软硬件技术,大大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因此,自动控制系统逐渐以DCS为主流。但是,DCS也有不足之处,DCS不能实现上位机系统对现场仪表的信息要求,使得控制过程视野受到限制,上位机系统功能的发挥也受到制约,因此,要求在上位机与现场仪表进行数字通信,随之就出现了FCS。
2.3智能控制应用呈现增多趋势
火电厂热工控制理论经历了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和现在的智能控制理论,历时约50年。计算机的出现与发展,变革了控制技术的工具,从而确保了智能控制顺利实现。智能控制作为一种新的控制方法,它基本解决了非线性、大时滞、变结构和无精确数学模型对象的控制问题。
3加强自动化技术改造与安全系统的有效措施
DCS安全技术包括2个方面:①提高DCS可靠性,从源头上减小DCS故障发生率,如提高DCS电磁兼容性、开发安全控制器等。为此,《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安全技术指南》已进一步提出一系列要求。②合理配置DCS及其后备监控设备,减小DCS故障的影响程度。对于自动化技术改造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首先,设备质量是自动化改造工作成败的关键,在选择和购买设备或配件时,应以质量、可靠为前提,采用公开、公正和公平的招标方式选取供货商。招标前要提出要求合理的技术规范书,制定合理的标底,防止招标中的不轨行为。招标前对供货商的资格审查很重要,选择的供货商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具有合法资格证明;有成套设计供货能力和业绩;有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有相对稳定的职工队伍和售后服务力量。若电厂对DCS或其他控制设备的生产厂商和产品质量不清楚时,可向咨询机构咨询,再通过有目的的调查研究,选择几家厂商作为招标对象。积极支持民族工业发展,优先选用符合性能要求的国产化产品或在国内有合作单位的产品,不仅可降低造价,而且有利于备品的供应和厂家的售后服务。
其次,老机组自动化改造的目的是提高机组整体运行水平。通过改造要做到降低煤耗、提高可用率、减少运行人员,并能实现AGC和适应调频调峰要求。因此,老机组自动化改造工作不能独立进行,必须与主机、辅机的技术更新工作配合进行。完善的自动化只能建立在可控性好的机组和可靠性高的自动化装置基础上,任何脱离主辅机改造的自动化改造都是难以取得实效的。
再次,自动化系统的基础是测量元件、传感器和执行机构,应首先改造不能适应工作要求的测量元件和执行机构,选用性能好、质量高的传感器、变送器、开关仪表及执行器。这里还应特别注意与执行机构相连的阀门,它直接影响自动系统的改造效果。
此外,对老机组自动化改造必须进行长远考虑,不能忽视设计的重要性,否则难以避免反复改造。老机组的主机经改造后延长了继续服役的年限,因此改造方案应考虑机组继续服役过程中不会再出现无法适应新的运行方式。无论在装置选型和功能实现上都应进行全面、长远的考虑,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对目前因技术问题或资金限制暂时不能实现的功能,可留待以后分阶段实行,但在选择DCS配置时应留有可扩展的余地,并考虑DCS的开放性,以便与其他厂家设备如PLC相连接,实现分步改造的方式,逐步扩展完成整个机组的自动化改造。
4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我国火力发电厂的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火力发电厂的热工自动化技术,其控制系统DCS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控制范围、控制结构、总线技术、管理系统、监控系统都为热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动。相信将来的火电厂自动化技术将日臻完善,为电力的安全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李阳春、夏静波.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的发展和展望[J].电站系统工程,2003(6)
2 孙长生、冯国锋.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J].自动化博览,2008(4)
3 于金芳、刘涛.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8)
On the Thermal Power Plant Automation and Security System Transformation
Yuan Beishi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普遍使用PowerPoint课件(简称PPT)。PPT编辑多媒体的功能强大、简单好学,易于上手,课程内容以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静结合、视听并用的感官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多媒体教学优势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程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有效弥补该课程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在该课程中,其优势体现在:(1)增大教学容量,加快教学节奏;(2)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3)增强感观效应,提高教学效果;(4)课件便于保管,利于教师修善;(5)课件易于复制,利于复习效果。
二、《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原则
1.教学性原则。教育理论强调“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即应充分发挥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二者和谐统一。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就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利于学生的学。既然明确多媒体技术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有其必要性,专业教师就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利益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吃透教材精神,熟悉教材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精心准备适合学生的多媒体课件。
2.可操作性原则。《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多媒体课件的操作要做到便利、灵活、可靠,易于教师的课堂控制。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设置寓意明确的菜单、按钮和图标,避免层次太多的交互操作,还要注意课件大小及过多链接给软件运行速度带来的影响。为便于教学,尽量设置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移控制,可以方便地前翻、后翻、跳跃,老师要熟悉掌握多媒体教学每个环节,在备课时就要提前调试,模拟教学,及时发现课件操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予及时解决,保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正常播放。
3.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评价课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课件更是如此,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科学严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件中显示的文字、符号、公式、数据、图表及概念、规律的表述一定要做到准确无误,插入的图片、视频既要符合教学内容,又要客观真实。文字说明、语言配音等也要准确、真实。关于环境保护及安全技术方面有比较多的工艺流程和数学演算,在课件演示过程中要尊重客观事实,正确分析工艺原理和流程机理。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在演示过程中允许必要的夸张,淡化一些细节。
4.简约性原则。《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件展示的画面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要简约明了、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同一画面对象不宜多,制作也不能太花哨,丰富的背景和多彩的画面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信息干扰。课件要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可以通过图像、图表、图形等方式来展示,提高视觉直观,加深印象。
5.艺术性原则。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精品课件教学不仅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让人赏心悦目,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的心情。优质的教学课件应是内容与形式美的统一,《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在内容上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德育美育教育相融合,在形式上再予以美的视觉进行展示,教师乐于教学,学生乐于学习,教学相长,会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审美情趣,根据授课对象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课件合理的布局、色彩、图形等界面对课程内容以美的诠释,做到集课程教学与观赏审美融为一体。
6.适时适度运用原则。适时适度运用原则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认知学习和教学设计理论,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需要,适时适度运用多媒体教学,而不需要全程采用、全程播放的。该课程有些章节,有些内容是不需要课件讲授的,甚至使用多媒体效果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7.适度信息量原则。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这也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可以大大弥补《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不足。但如果课堂教学信息量太大就会导致“电灌效应”,过大信息量就会超过学生实际的接收能力,这种囫囵吞枣灌输模式依旧是填鸭式教学。适度信息量原则就是指教师按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信息资源,提供适度的信息量,在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扩大视野的同时,能让教师自主地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关键词:工程认证;化工安全概论;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是在国际上实现工程教育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主要条件之一[1]。专业认证的作用是让工业界的工程技术人员得到优质的教育,其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按照行业认可的既定标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工科专业毕业生。2016年我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第18个成员国,该组织是国际上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工程教育互认协议组织之一,标志着国际社会对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的认可[2]。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报道,我国已在机械、计算机、化工制药、水利、环境、安全等多个专业领域进行了认证工作,目前为止超过百所高校通过了专业认证[3]。“化工安全概论”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本专业工程认证的核心课程之一,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化工生产具有工艺复杂多变,涉及物料易燃、易爆、毒害、腐蚀,装置大型化,过程连续化、自动化等特点,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潜在的危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和分析在化学、物理和生物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危害,辨识化工厂设计和操作中的危险源,具有提出安全可行方案的基本能力,并了解现代企业HSE管理体系。
1工程认证背景下“化工安全概论”教学存在问题
基于化工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培养要求,“化工安全概论”必须满足4个最基本的学生毕业要求指标点:①在设计中能够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②能理解、分析和评价化工过程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和项目实施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③了解并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内涵和意义。但是目前现行的教学过程与工程认证的专业要求并不能完全契合。根据讲授本课程,再调研其他学校这门课程的教学情况以及结合工程认证要求及工程认证专家进校意见,发现“化工安全概论”存在的诸多问题。“化工安全概论”这门课程在学习时需要学生具有化工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仅仅由教师主动地灌输和填鸭,就会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从而使教学达不到较好的效果[4-6]。作为工程认证背景下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理念[7-8]。对照该课程对应的毕业要求和教学大纲培养目标,学生能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掌握化工安全对工程实践的重要性,强化面对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
1.1重理论轻应用
[9-12]“化工安全概论”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科目,基于课程本身的性质,要求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通过工程实例的积累,不断让学生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当前的教学现状是教师教学中太过于强调理论知识,而对工程实践的应用却不够重视。因此,就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而言,仅仅依靠教师的上课讲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通过学习积累大量的工程实践案例,让他们不仅仅从书本基础知识层面理解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把这些理论知识很熟练地运用到安全生产实践当中。因此,需要强化案例及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案例及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1.2跟实际案例衔接不够密切
学习“化工安全概论”课程的知识,目的是为学生进入到化工企业顺畅地就业,所以如果教学过程脱离化工企业的实际案例,而仅仅灌输理论知识,不仅浪费教育资源,同时也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但是,目前国内讲授“化工安全概论”课程依然重书本知识而跟实际脱轨,依然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工作,教材里的有些内容甚至已经落伍了新技术许多年,但是部分教师依旧把这些内容教授给学生。基于目前这种状况,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将实际案例和教学内容进行衔接,不能只是为了按时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必须以学生和企业实际需求为核心。1.3教学方式不够新颖因为“化工安全概论”这门课程具有教学内容相对枯燥且抽象等特点,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找到或者从网络上下载拼凑“化工安全概论”课件,然后在课堂上按照下载的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给学生看,然后在一堂课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的习题作业等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对“化工安全概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另外一方面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也不会有所提高。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改革,尽量采用相对具有创新性且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师生互动,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改进措施
结合目前“化工安全概论”教学现状,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其改革线路如图1所示。首先,强化基础知识。本课程结合化学工业物质种类繁多、加工过程多样化、损害和伤亡事故多发性的特点,从化工厂设计和操作等方面,全面地介绍了防火、防爆、防毒、防腐蚀的安全理论和安全技术。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在理解化学品的性质特征及其危险性、化工厂设计与装置安全、燃烧和爆炸与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化工安全工程基础知识,并借助化工生产中安全事故实际案例,强化学生的化工安全理念和意识,使其能在以后的化工生产、设计及研究等工作中,自觉地把化工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并能够处理化工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其次,重点知识拓展。根据本课程宽基础、重实践的特点,较系统地学习有关章节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化学反应等相关安全原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化工产品生产工艺中的安全问题;重点讲解化学品的性质特征及其危险性、化工厂设计与装置安全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对化工生产中安全事故实例的分析,强化学生在学习化工基础知识过程中,树立化工安全的理念和意识。再次,融合案例教学。由于课时少,内容多,而且学生对于化工安全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案例教学在教学中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化工安全技能,最终达到推进素质教育,适应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因此采用案例(工程案例)教学手段,阐明化工安全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专任教师尽管其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专业知识的讲授和案例内容的糅合不够密切,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需要深挖“化工安全概论”的理论知识和案例知识点,构建起课程素材库,便于在教学过程中自由取用,信手拈来。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引入事故案例,难免会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恐惧心理,所以也要适当引入一些正面案例。例如,美国的康菲石油公司是美国第三大石油公司,也是全球第四大炼油商。上个世纪80年代,该公司在北海的海上员工公寓和休斯敦化工厂发生过严重的安全事故,造成重大伤亡,这两起灾难对该公司以后的安全工作有着极大的影响。现在,康菲公司的员工把《健康、安全和环保管理体系政策和程序》当做圣经,按照最高的标准来贯彻执行,从最高领导到普通员工,每个层面上都进行持续的安全意识灌输和强化。通过这个案例告诉学生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大多数事故的发生实际上都是管理上出的问题,如果严格执行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完全可以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中[11]。同时,运用计算机语言及网络技术,设计开发出一套适用于“化工安全概论”的案例库,同时在软件中添加分类管理和相关的理论案列,构建在线资源,为课程群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实现资源共享。最后,完善过程考核。在考核上,本课程采用布置课程作业、阶段性小结、大作业和闭卷考试,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平时成绩具体要求及评分方法如下:(1)作业要求:对物质性质、物化原理与安全等知识的掌握比较准确,解答过程完整,答案合理,书写清晰。对燃烧、爆炸与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准确,解答过程完整,答案合理,书写清晰。对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及影响因素等知识的掌握比较准确,解答过程完整,答案合理,书写清晰。(2)阶段性小结要求:对物质性质、物化原理与安全等知识,有正确的理解,归纳内容全面,书写清晰。对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及影响因素等知识,有正确的理解,归纳内容全面,书写清晰。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巩固,学生能够将这些基础知识运用到后面的案例分析当中。(3)大作业要求:“化工安全概论”这门课程工程实践性很强,在以往的过程考核中,考试题型一般以传统的判断、选择、填空、简答等为主,主要考核课本的基础知识点,这样会导致学生不能够结合课本的基础知识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所以在作业及考试试题中应尽可能增加案例分析类的题型。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分析事故原因,指出案例中存在的不恰当做法和改进措施,以及针对该类事故应采取哪些防范措施等等。这样的题型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不仅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也为未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小范围实践教学改革措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安全设计大赛,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其化工工程安全设计与实践能力,并且培养他们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然后再大范围地运用教学改革方法,并且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和效果。
3结论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电气接地;电气保护
1电气接地的作用
1.1保证系统正常运转
这种能够保证建筑电气系统争创云状的接地操作又被称为工作接地,是将变电站的中性点的电力传输装置与地面相连接。这种连接方式没有对电阻提出较高的要求,但是变电站需要有自己獨立的连接体系,这样就可以在电阻较小的睛况下也能够保障电力的正常传输。
1.2避免电击
建筑物遭受雷击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性都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现如今建筑建设种类繁多,高层建筑的建设密度大,高度也在不断增高,受到雷击的可能|生更大。人本身是优良导体,在雨天中受到潮气的影响,使得导电量更大,也有以遭受电击。将建筑中的电气设备进行接地处理,可有效的防IE建筑电气设备在恶劣的天气环境中遭受雷击,也可保证建筑中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电气设备的接地操作,可将建筑吸引的电流通过电路传递到地表,形成一个回路体系,可避免雷击造成的伤害。
2电气自动化中电气接地系统保护技术
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要积极践行更加系统化的处理机制,为后续接地系统的处理工作提供保障。传统的处理机制中,有两种方式应用的较为广泛,但是都存在自身的劣势。一方面,土壤中添加无机盐,尽管这种方式的成本较低,但是,由于盐体并不稳定,若是下雨,土壤会恢复到无机盐状态,对于接地系统的作用就会消失。另一方面,对土壤中的含水量进行集中管控,但是,大面积洒水的方法会造成耗时耗力的弊端。基于此,要对土壤进行有效的处理,主要是向土壤中添加接地增效剂,整体性能较为稳定且安全,并不需要非常严格的维护机制,能有效改善土壤的接地性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接地增效剂包括膨润土、导电水泥以及碳粉,其导电性能较好,而导电水泥最为理想,既能在湿润的土壤环境中发挥作用,在干燥土壤中也能优化土壤接地性能。
2.1合理化降低电阻
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行效果,确保接地处理符合标准,要对接地电阻数值进行集中控制。第一,要利用外引接地的方式对整个系统进行处理,主接地网区域要将主变系统和电阻率低的接地装置连接在一起,减少接地电阻阻值的同时,优化接地效果,这种处理机制的限制条件较多,需要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综合性分析。第二,有效扩大接地网面积,在条件允许下,要保证有效增加接地网面积,降低电阻值。第三,提高接地网的埋深。
2.2合理化整合接地系统
在接地系统管理的过程中,要对系统运行结构和控制体系予以全面重视,尤其要整合三大接地系统。其中,IT系统和TN系统不能同时安装。TN系统运行过程存在三种基础性方式,且相关适用范围并不一致,要对不同情况进行集中处理。第一,TN-C-S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对于这个电力系统的供电水平和质量要求较高,要确保安全性能稳定,才能适用该系统,从而有效发挥接地系统的实际价值。第二,TN-C系统,在实际线路运行和管理的过程中,要系统对于线路没有较为繁琐的要求,能简化线路并且提高安全性,爆炸問题非常少,因此,在工作环境较为简单的区域应用该系统较为常见。
2.3合理化控制电涌防护器
在实际设备处理和管控过程中,要对电涌防护器进行整合,将接地线长度布置设置为最短最直,延长接地线长度,就能有效增大阻抗数值。确保高频瞬时电压和谐振总阻抗能形成有效的开路结构,保证设备和运行系统的整体效果。另外,在电涌防护器应用的过程中,也要借助屏蔽防护装置对电缆进行综合性隔离,确保处理效果符合预期。除此之外,技术热源要对接地线质量展开深度处理,利用双股绞线,设计过程和设计要求都要符合材料的基本标准,并且有效避免使用单股铜线,提高质量的同时,完善设计效果和应用水平,促进整个接地系统的优化运行。
3电气自动化电气接地和电气保护技术应用措施
3.1加强验收环节
对于电气自动化系统的首次安装,应仔细检查继电保护的技术设施。充分重视验收环节,只有在所有的标准符合要求后,才能运行。其次,对电气自动化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故障进行仿真。通过仿真,有效地解决实际运行中的故障。在设备验收过程中,要对继电保护的安全技术进行检测。应注意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并进行若干试验。此外,继电保护的安全技术需要根据周围环境和周围的供电电压制定更高的标准。
3.2完善继电保护安全技术的相关制度
在分析讨论继电保护的安全运行时,必须完善相关制度,及时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继电保护装置软件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及时更新继电保护设备,减少设备发生故障的概论。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安全管理标准化工作,认真控制继电保护的各个环节,使继电保护安全运行。
3.3加强继电保护安全技术的检查人员的专业素质
加强对操作维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增强其熟练掌握设备运行的能力。在系统运行之前,继电保护安全技术检查员应有多种操作方式和变电站接线方式。对这些技术检查员要有严格的选拔,只有通过选拔才能上岗。
3.4提高设备调试安装质量
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建设中,继电保护的功能越来越高,继电保护的设备组成和运行环节也越来越多,如仪表表、后台监控、远动、五防等。为保证继电保护装置正常发挥其功能,必须注意和完善设备元器件的调试和安装,明确划分继电保护的管理分区和责任等,实现各方面的有效合作。此外,还必须注意系统数据库的建立和基础数据的输入,为继电保护装置的安全运行提供良好的基础。对于新安装的继电保护装置,必须进行系统验证。针对计算机设备的高湿阻、安全系数和工作可靠性的问题,以及对环境和条件的高要求应在两端采用屏蔽层接地的相关抗干扰措施。在电网和两回路和直流电源中科学合理地避雷。将该位置添加到稳定的滤波设备中,再将交流电源的位置引入到避雷器等。通过上述各种措施的综合运输,提高光缆和网络线路的抗外力和抗破坏能力,从而保证该设备的坚固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安全生产;安全文化;建设
一、引言
目前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同时还在各级政府设立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来应对安全生产的问题。但是,当前企业中的重大事故仍然频繁发生,其原因主要是大众安全意识淡薄、安全价值观念差、安全素质较低,企业没有安全文化支撑。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实现安全发展、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建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必须构建企业安全文化。
二、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而安全文化是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就企业安全文化而言,它包括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安全观念文化和安全行为文化,是近年来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企业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
安全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民族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兴盛。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是增强安全管理功能的重要的无形资产,一种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一旦形成,将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举手投足。不难想象,一个没有安全文化的民族、一个没有安全文化的国度,将如何实现生产安全、生活安康、社会安定,将如何建成祥和安乐的和谐社会。因此,增强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整治并形成严密的安全生产体系,强化法律责任、行政责任的追究是必要的。安全文化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一切,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可以为职工营造生命安全的平台。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反映人文思想,弘扬人本主义,彰显人性理念,以人的安全和职业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安全第一”是安全文化的出发点,也是安全文化的归宿。
三、构建企业安全文化的措施
(一)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
安全生产实践证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发生事故的最主要原因。人的安全行为具有复杂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受安全意识的调节,受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的支配;态度、意识、知识决定人的安全文化水平。所以,要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尤其是安全文化素质,就一定要抓好企业的宣传教育工作,把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训结合起来。
第一,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应在全公司范围内普及安全生产知识、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事故案例等的学习,使员工自觉遵守安全生产的要求。加强定期安全技术考核,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强化广大员工安全技能,不断提高对事故危害性的认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第二,利用板报、标语、条幅、宣传栏、有线电视等多种形式时刻提醒员工注意安全,通过班前、班后会等方式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强化员工对安全理念的理解和认同,从而营造安全生产的浓厚氛围。还可以调动广大员工家属一同参与宣传安全活动,有效的发挥员工家属的督促作用。
第三,在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要力求丰富多彩,推陈出新,使安全教育具备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广大职工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意识转变,进而达到“我会安全”的境界。
总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是职工,职工受教育的程度、知识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等基础文化素养,与安全文化工作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作为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硬约束,它要求员工必须无条件地执行。企业应结合安全生产实际和不同时期的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健全和完善已有的各项规章制度,摒弃不合时宜的制度条款,充实适合形势和发展需要的新制度和新规定,以满足企业安全生产和保障岗位员工人身安全的需要。
第一,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切实做到有章可循。将安全指标纳入干部业绩考核、资产经营责任制、精神文明建设、质量效益年活动和新型工业化考核体系,把员工的经济收入与安全生产直接挂钩。做到责任与激励对等,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增强搞好安全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包括各级领导、各个部门与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尤其是把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的责任落到实处。管理是双向的,是互动的,但在实际工作执行中,对第一责任者还缺乏有效的监督,有的第一责任者并没有承担起自己肩负的责任。安全生产是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责任重大,一旦出了问题就应当严肃处理。只靠觉悟的高低来体现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是科学的管理,只有靠制度的刚性落实,才能真正起到对第一责任者的监督约束作用。
第三,完善安全监督体系,确保各类规章制度及安全行为规范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落实,并使其渗透到生产领域的各个层面,确保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按法律、标准、规范来进行。政企分开,依法设立安全培训、安全检查、安全评估等的中介机构,使职能部门、中介机构和生产企业之间互相监督,保障企业安全生产。
总之,只有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管理,贴近实际,求真务实,认真抓好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健全安全监督体系,构建企业安全文化才有保证。
(三)做好安全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工作
只有科学地研究和探索企业安全文化的塑造途径,才能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并在安全生产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政府部门应组织力量,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导下,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学家、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等联合起来。对安全基础学科与安全技术进行专门的研究,为安全管理和生产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科学技术支持。例如:研究劳动生产中的安全原理、安全技术、安全哲学、安全防护科学、安全信息管理、安全经济等的理论;逐步建立防灾减灾学科、灾害预测学科、事故预防控制学科、专业防火防爆学科和特种专业安全学科,培养安全专业科技人才。
第二,企业应加大安全科研和安全生产的投入,积极进行科学研究,确保安全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确保质量标准化水平工作不断加强。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推广先进的安全技术成果,不断改善劳动环境和作业条件,实现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化,并持续提高安全生产技术水平和转化率。例如:开展重大危险源防范措施的研究、各种新工艺的研究;安全防护设备、防暴设备。同时必须做到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专款专用,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四、结束语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是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必由之路。构建企业安全文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群策群力,全员参与,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才能实现。总之,只有切实把构建企业安全文化纳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安全生产计划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去,进一步明确构建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才能真正使构建企业安全文化工作落到实处,做出特色,取得实效。由于安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多层次的,因此不可能在短期内产生明显的、根本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玉梅,李惠男.建设安全文化体系营造生命安全平台[J].煤炭技术,2007(4).
2、王正根.对创建企业安全文化的认识[J].江西煤炭科技,2007(2).
3、李淮海.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探讨[J].电力安全技术,2007(2).
4、吴宝华.如何构建企业安全文化[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5、魏福成.浅谈矿山企业安全文化建设[J].新疆有色金属,2007(1).
6、徐德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概论[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关键词:安全工程;课程体系;设置模式
安全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生产过程和生活活动中技术事故和危害的科学,它是研究事故或危害的产生、发展规律以及预防的现代科学技术。安全工程是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综合学科的重要分支学科,是以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发生的各种事故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已经发生的事故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的有关知识,识别和预测生产、生活活动中存在的不安因素,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安全、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这使得安全工程学科的研究领域由过去以研究生产领域问题为主扩展到生活安全、生存安全领域,大大拓宽了安全科学技术的研究范畴。
安全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安全科学与技术能够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安全工程专业作为安全学科的本科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复合型高级安全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将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有必要对本学科的内涵、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我国,安全科学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崛起和90年代初期的徘徊后,在新世纪已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安全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术界和整个社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和提高。这说明科技界已从更深的层次认识到了安全科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自身安全的渴望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
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纷纷设置的新学科和热门学科,2001年只有30所,而2004年就有68所大学招收安全学科本科学生。为了培养安全科学领域急需的各种人才,身处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师,努力组织教学,突出专业,有的侧重于采矿、化工、航空等行业工程技术,有的侧重于消防、空调等公用工程技术,极不统一。这样由高校一厢情愿地培养的特定行业或某一专业的安全工作人员,非但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反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才浪费,同时还使某方面的人才短缺。可见,安全科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更多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面对21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安全科学如何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学科体系,进行安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已成为安全科学建设中一个亟待研讨的重要课题。
二、河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现状
河北理工大学是河北省内重点发展的骨干大学,其下属资源与环境学院从事矿山安全技术、采矿技术、爆破技术和地质的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采矿工程专业硕士授予权,涉及安全工程的许多课程已开设多年,不论是教材建设,还是教学研究,都有坚实的基础。
河北理工大学于1958年建校就设立采矿工程专业,1993年获得采矿工程专业硕士授予权,2002年获得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硕士授予权,在此基础上,我校在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安全工程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主要学习矿山与地下建筑、交通、航空航天、工厂、物业、商厦与地面建筑的灾害防治技术及工程和通风、净化与空气调节、安全监测与监控、安全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监察和管理等专业知识和实践。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安全科学、安全工程及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在安全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化工、建筑、交通运输、大型工业企业等部门,培养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环境监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科研单位、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厂矿等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矿山与地下建筑、交通、工厂、物业、商厦与地面建筑的灾害防治技术及工程和通风与除尘、安全监测与监控、安全监察与管理等工作。
三、河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指导思想
课程设置要明确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遵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秉承“崇术重用”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精心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方案在设计上要实现“五个明确”:明确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思想,明确扎实够用、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体系,明确稳定与灵活的课程设置结构,明确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并行的教学模式。
2、基本要求
(1)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及各专业委员会的相关要求,进行专业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大专业知识结构调整力度,以课程模块的形式合理设置专业方向,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2)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要进一步提高必修课的质量,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上机、实验等实践环节,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结合专业教学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认真研究在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和社会、科技、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内容、途径和方式。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对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设计,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要把基础教育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的实践教学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4)注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通过教育、教学、课内课外等各个环节的共同作用,将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实验、自主设计和自主实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实践教学活动,要有计划的组织开设如数学模型、电子设计和机械设计等方面的选修课,组织各类科技竞赛,要倡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促进学生在以学习为主的条件下,逐步实现由单纯的学习知识向学习知识与发现、发展知识相结合的转变,逐步形成创新教育机制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3、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是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课程体系设置必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颁布与实施(2002年)以来,政府、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复合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长,同时也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提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思想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内容方法,加强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思想,采用“一减少、两增加”的方法,即减少专业课学时,增加基础课学时和增加新的专业方向,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灵活培养为原则,跨学科组织教学,横向设置专业并充分考虑社会需求,进行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平台+模块”结构进行设计。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分流限选模块、任意选修模块和实践教学环节等部分。
(1)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原理、纲要、概论、基础等课程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占理论教学总学时的30%。
(2)公共基础必修平台:包括各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如数学类、大学物理、化学类、机械类、力学类、计算机类和电学类等课程。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平台设置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机械制图、普通化学、物理化学、电工电子学、线性代数、工程力学、概率统计等课程,占理论教学总学时33%。
(3)学科基础平台:主要包括安全学原理、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心理学、安全法律法规等,占理论教学总学时的14%。
(4)专业选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按照专业特色设置矿山安全、消防安全和化工安全三个模块。其中矿山安全模块设置矿山地质学、采矿学、通风工程学、矿山安全工程等课程;消防安全模块设置燃烧学、防火与防暴、消防工程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化工安全模块设置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工业防毒技术、化工安全等课程。每个模块占理论教学总学时的10%。
(5)任意选修模块:包括专业任选课和校公共选修课。其中:专业任选课是为本专业学生提供的以拓展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为目的的专业课,此类课程为任选课;校公共选修课是为学生提供的以拓宽知识面、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完善知识结构的要求设置人文、艺术、社科类、计算机类、外语类、自然科学类、经济管理类、环境类等多方面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每学期由学校教务处统一修订。要求学生至少选修专业任选课6学分,公共选修课15学分。
(6)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40周,主要包括军事训练、单独开设的综合试验、专业实习、金工人士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制图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同时为更好的贯彻《高等教育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专业还开辟了第二课堂,设立了“创新学分”。创新学分主要指对第一课堂以外所实施的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取得学分。凡在各类学科竞赛(如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等)、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开发等)、及文学作品、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及其他方面的创新活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或成果的在校大学生,均可申请获得相应的科技创新学分。
教学培养计划全面实行学分制,理论教学课程划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修课主要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选修课主要包括专业选修模块、专业任选课、公共任选课。两者学分比例4:1左右,4年总学分控制在200学分左右。必修课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能够满足本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选修课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增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和融合。
关键词:化工安全教育;创新;方法
安全,是企业员工对工作生活的最基本要求,是各行各业的基础保障,更是化工厂生产永恒而重要的议题。从个人、企业到政策法规,安全第一毋庸置疑,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全国各地化工企业一次又一次的“爆炸泄漏事故”,例如天津港事件,江西电厂坍塌事件。爆炸后的伤员,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事故中离开了亲人好友,逝者的离去带给我们无尽的悲伤,人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生命对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对个人和家庭都是一场无法弥补的灾难。安全教育培训是安全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为安全工作提供思想、智力和能力保证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一只蝴蝶在南美扇动翅膀,几个月后在北美可能刮起一场飓风。同样道理,企业能否做到长效安全,是会受到少数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缺乏、安全技能不足的员工所左右的。我国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事故多发,有其特定的主、客观原因,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有助于化工厂稳定生产,有助于化工企业加强安全管理减少事故的损失提高经济效益推进现代化管理,有助于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掌握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为制定宏观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常见的安全问题及原因甚多,其中人为因素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例如,人的不安全行为、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生产工艺资料滞后和生产设备设施陈旧等。由此可见好的安全教育尤为重要,要强化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这是安全生产的工作方针,也是长期安全生产工作的经验总结,对于化工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必须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正如好的教育可以使国家富强,人民和谐,社会发展稳定,好的安全教育可以有效防止化工生产事故。
1目前化工安全教育中存在问题
1.1应试教育下形成的意识的障碍
应试教育下,员工只是被动的接受安全知识,许多安全问题由于并为亲身经历,不能产生共鸣,而安全考试的分数也不能如实反映员工对于安全的理解。
1.2安全思想不能完全深入人心
员工是安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教育的对象是人,对人的本质认识最能深层次的影响教育行为。员工作为独立的人,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思想,有着主动发展的积极本质,他们需要启发性的教育而不是强行灌输。
1.3安全教育纸上谈兵员工缺乏应急能力
有些安全教育只让员工拥有了理论能力,却在实际生产与事故中缺乏应急能力,事故具有突发性,会让员工精神紧张从而忘记接受过的安全教育,应让教育进入实践中去,让安全深入人们的精神。
2安全教育深度
这里所说的安全教育深度不是安全理念和安全意识,是对安全知识的讲解深度。化工专业岗位安全知识的深度对员工的安全意识有很大的影响。以氮气窒息的原理为例,很多员工不理解氮气窒息的严重性,这里有认识的误区。首先,氮气无毒、无害,空气中含量79%,有些员工经常使用氮气,无任何影响。甚至有人认为正常人憋气3~4分钟是很正常的事情,氮气窒息是不是有些危言耸听。所以对氮气放松了警惕,影响氮气使用的安全意识,即便进行安全教育也达不到效果。这就属于对安全知识学习深度不够,自我经验意识先入为主。成年人安静时需氧量大约250ml/min,我国成年人男子肺活量大约2300ml,成年女子肺活量大约1800ml。空气氧含量20.9%,人体呼气平均氧含量16%,肺中中平均氧浓度在19.5%左右。所以氧浓度低于这个值,开始进入窒息缺氧,就已经相当于开始憋气了。但此时呼吸是正常的,很难意识到自己已处于危险之中。如果是吸入高浓度氮气,肺中氧浓度可能瞬间降到10%以下,血液中氧分压高于肺部氧分压,血液无法从肺部获得氧气,甚至出现反向扩散,吸入者瞬间昏迷。所以,安全知识的学习深度很重要。一旦发现安全要求与生产、生活经验不协调时,要加深安全知识的培训,从理论上、专业上让员工的认同危害的存在。
3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所以避免事故发生的最有效方法是消除危险因素。针对以上因素,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加强安全教育。首先必须以人为本,加强人的教育和管理;其次是改变教育形式,补充完善技术资料,健全安全教育体系,做到安全在心中。只有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安全意识、建立有效管理机制,提高安全教育水平,落实责任、各司其职,互相监督,才能确保化工行业又快又好地健康发展。
4化工创新性安全教育
什么叫创新?创新应该是指冲破陈规旧律的羁绊,创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产品等新的事物。安全教育的创新就是要让安全更加深入人心。在新世纪里,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战,让化工行业更加安全,就必须“安全”二字进入员工的内心中。安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为此,在大力推进安全教育中,采用一定方法使员工安全意识得到提高也是化工行业的需要。要创新首先要转变传统的安全教育观念,提倡创新教育。化工厂,是员工工作并接受教育的场所。因此就应该转变传统的安全教育观念。如今的社会是信息的时代,知识达到爆炸性的发展,一两次的安全学习获得的知识很有限,很难有效地运用于整个生产。化工厂要做到终身教育,深入教育,点滴教育,并让员工形成独立判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安全教育做到人人受教,互相监督,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因材施教,针对本单位的生产与建设,可以采用针对性教育使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能充分深入人心,提升个人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其次提供自我约束,互相约束的安全教育制度。摆脱“传授———接受”这一传统的模式,人人受教,互相监督能更好的做到化工生产安全,采用这种教育制度环境,能更好的相互约束,洪洞营造安全氛围。要有效地推进创新安全教育,就必须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创新,这点可以向发达国家看齐,加强化工厂内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安全负责制。化工厂要开设各种类型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员工在实践中受教。总之,要落实和扩大安全教育内容,深化化工厂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自我约束,互相约束。让员工以扎实的安全知识积累作基础,参与各种安全活动,相互形成监督体制,做到“我安全,我们安全”。然后安全教育者应是创新安全教育的主导者与实践者。教育者的水平决定了员工对安全的理解程度,决定了化工安全的程度。能否拥有一支高层次、高水平同时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安全教育队伍是化工厂能否安全走下去的关键所在。如何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化安全教育管理团队呢?应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应使团队处在一种终身学习的状态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化工厂发展极快,教育这本身也要跟随潮流,对于新科技,新技术,有充分的理解。应不断的参加学习与进修,必须使他们处在一种永不休止的学习状态中。在不断的提高自身层次的同时还要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善于吸收最新的科学成果及科研成果,并将其积极运用于安全教育中。第二,安全教育者应运用新方法及技术进行安全教育。可以采用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纪录片教学等等,有效加强员工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安全教育者应是站在时代最前沿的安全知识传播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员工。第三,安全教育者的教育思想要坚定并与时代同步。只有用最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用最坚定的教育,管理方法在化工生产中。才能做到真正的安全生产。电子技术和国际互连网络的迅速发展,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这样也给安全教育带来了影响,为化工厂的安全教育的实施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提供了崭新的视野和更为广阔的平台。①计算机的使用使我们可以足不出户接受到安全教育,也能更直观的了解到各种事故的危害性。②高级教育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为更好的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模拟事故的同时,让员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在应对突发事件也可以得心应手。③国际互联网络的开通为实现全球教育资源共享带来了契机,我们可以更直接、及时的追踪国内外化工技术发展以及化工安全管理技术,不断更新自己对安全的理解、扩展自己的安全意识。
5结论
安全教育要结合所处行业的具体情况与时俱进,通过创新,知识拓展与深化讲解,重视员工安全学习能力的培养,将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廷竹,吴春江.化工安全生产管理应做好四个“把关”[J].浙江化工,2006,37(8):21~22.
[2]陈伶浪.当前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2(19):30~31.
[3]李艳敏,郑昌元.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浅谈[J].科技资讯,2009,117(28):144~145.
[4]王兵.加强化工企业生产安全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14(21):121~122.
[5]魏振枢.化工安全技术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7).
[6]高有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46(18):59~60.
关键词:计算机网路 消防信息化 网络安全
1 消防信息化理论
1.1 消防信息化概念
消防信息化是指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呼叫求助、卫星技术等设备,使用互联网络,采集、分析、优化处理和存储消防信息数据,从而对消防设备和信息数据实现高效率、高程度的共享与应用。
1.2 消防信息化的作用
①消防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消防部门工作的办公效率,降低人力作业强度,使消防救援工作提速,确保接警、处理及时迅速,从而提高群众满意度。
②消防信息化使得消防信息工作更加公开透明,提高了消防官兵的素质,拉近了官兵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为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消防部队形象奠定基础。
③消防信息化可以实现信息资源之间的共享,促进信息、资源高速交互,进一步拓宽获取信息的覆盖面,确保所得信息客观、一致,从而提高消防工作质量。
2 消防信息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一般消防信息化中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有:
2.1 缺乏有效地信息安全监控手段和网络安全设备。在建设消防网络初期,由于资金和对网络技术的掌握不到位,致使组建的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性能缺乏保障,且监控措施无法落实。
2.2 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不能有效的执行。现行消防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比较健全,但由于响应的权力部门和监督管理部门尚未建立,使得制度执行不到位,网络安全隐患重重。
2.3 非法利用Web服务。当前,大多数消防单位均通过下属的专业性网站来宣传消防法规、产品质量信息、危险品等消防知识,有的单位的网站上还开辟了重点业务项目,这样做给公众提供了便利,也使得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但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 消防信息化中网络安全问题的主要解决方法
3.1 技术方法
3.1.1 防火墙技术:一种比较常用的能够有效提高网络安全系数的隔离控制技术。其原理是在网络之间布设障碍,避免数据、信息受到非法攻击,确保内、外部数据安全交互。
3.1.2 杀毒软件:主要作用是杀毒和阻止病毒攻击。由于网络病毒始终都在不断的更新中,因此杀毒软件必须进行定期的升级,才能更有效的保护网络不受病毒的侵害。
3.1.3 加密技术:一种针对数据信息而言的主动性的安全防护技术。它将数据、信息重新编码重组,使数据、信息中的关键性内容隐藏,一经加密的资源信息,就能够实现对其的隐秘保护。
3.1.4 入侵检测:网络中有许多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入侵检测能够检测到这种非法行为,及时的报告系统中存在的威胁,并对这些威胁进行限制,从而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
3.1.5 访问控制技术:是实时控制系统内部合法用户的非授权访问的安全防护技术。按照技术类型,它有任意访问控制与强制访问控制之分。任意访问控制是用户在系统中根据使用需要任意规定访问对象。因而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这种控制无疑是方便的,但是安全级别很低。强制访问控制就是通过无法回避的访问限制来阻止非法入侵。安全性能相对于前者来说略有提高,但灵活性差,造价高。如果系统对安全性能的要求较高,可将二者综合运用。
3.2 管理方面的对策
如果说网络安全的前提是技术,那么必要条件则是管理,离开了管理的技术也只是空谈。
3.2.1 规范管理流程。严格的管理工作是确保消防信息化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基于信息化目标对管理流程实施优化设计有助于稳固管理基础,健全网络安全系统,从而确保系统快速响应,提升工作效率。
3.2.2 组建管理支持层。网络信息化工作强调系统性和各细部流程连续性。要确保网络信息系统高效运作,首先领导要倾注全部精力,给予大力支持。如加强网络技术培训、从宏观上调整工作流程,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等等。在落实过程中,须从各职能部门选调干部组建专业的领导小组,并设立专司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确保各项制度有效执行。
3.2.3 制定配套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基于网络信息化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网络科技攻关和人员管理方面加大管理力度,严格人员准入及监督制度,禁止人员单独作业,提高系统安全系数。
4 结论
随着网络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人类的生活已离不开网络,消防信息的网络化虽然使得消防部门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是网络中存在的安全威胁也是需要大家重视的,所以在今后的消防信息化工作中,必须不断的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工作,才能确保消防信息化日常工作顺利的开展,保证国家和人民财产不受侵害。
参考文献:
[1]刘冰.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36-38.
关键词:起重;吊装;安全管理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for safety management and the lifting operations are summarized respectively, sort out a set of applicable to the lifting of the homework safety management solutions, including homework before the checks and operations of the rules and arrangement.
Keywords: lifting; Lifting; Safe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安全管理概论
安全管理(Safety Management)是为实现安全目标而进行的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主要运用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和手段,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从技术上、组织上和管理上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并且实施企业的安全生产所涉及到的规划、知道、检查和决策,同时,它又是企业能否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
施工现场所涉及到的安全管理主要可以分为安全组织管理、行为控制、安全技术管理和场地与设施管理等四个方面,具体而言就是指对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人、机、环进行综合管理与控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原则:管生产同时管安全;坚持安全管理的目的性;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安全管理;安全管理重在控制;在管理中发展、提高。
2、起重吊装作业概论
起重吊装作业主要是指使用桥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塔式起重机、汽车吊、升降机等起吊设备进行的作业。在进行起重吊装作业时,应该首先考虑到起重吊装机械的吊具、索具;起重吊装设备的标准负载能力;支腿;起吊重量;作业半径。
吊具与索具是起重吊装设备的附属配置,包括钢绳、滑轮、索环、平衡仪、扣钉、吊架孔、轮箍和挂钩等。标准负载能力即制造商在设备上表明的最大吊升能力,它与吊臂的长度以及半径有着极大的关系。支腿是指起重设备上用于维持其稳定性,并且增加其负载能力的可以自由延伸的起固定作用的臂。起吊重量即为施工中单次起吊所能悬挂的最大总质量。作业半径指悬挂物的中心垂线与吊臂转动中心的水平距离。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要按照规章程序办事,遵守一定的安全规范,否则就会带来很多严重的后果(见下图)。
图一 违规操作带来的严重后果
3、起重吊装作业中的安全管理规定
3.1起重吊装的作业计划
计划必须在具体施工之前进行,它是确保安全生产的第一步。具体的作业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相近的任务描述;具体工作的实施步骤;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负责人;作业环境和地点;所涉及到的设施设备与工具;约定的指挥信号;员工防护用品等。其中员工的防护用品包括安全头盔、手套、防滑胶鞋、全身式安全带、听觉和视觉保护装置。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的自然或者认为的情况,引起施工环境变得恶劣,影响正常施工。在这种情况下,会涉及到关键性起吊的规程。安全性起吊主要是指出现以下情况时所涉及到的起吊计划:施工过程中使用多台起重机;货物总质量高于最大负载;操作员无法目视起吊货物时;毗邻电线、管线1.5m之内;遇到严重恶劣天气条件,如暴风雨、沙尘暴、雷电等。
在起草关键性起吊计划的时候,除了应该注意一般计划所涉及的内容之外,还应该包括以下内容:解释为何为关键性起吊;起重机的类型的生产厂家;吊臂的长度与角度;作业半径;货物重量;指点;可能遇到的各种阻碍;吊具以及索具的类型。
起吊计划应该有专业的起重技师和专业人员进行审核,并按照附录中的检查表逐一检查,最后由生产单位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签字批准。
3.2作业中的安全管理
(1)吊装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且吊装质量大于10t的货物应该办理《吊装安全作业证》
(2)对于吊装质量大于40t的物体和土建工程主体结构,必须提前编制吊装预方案。
(3)必须设立安全警示牌,并且安排专门人员监护,非工作人员任何时候都不准入内。
(4)施工作业时,夜间必须有足够的灯光照明,大风、大雾、大雨等天晴应该立即停止作业。
(5)吊装人员必须按照规定佩戴安全帽。高处作业应遵守厂区关于高处作业的相关规定。
(6)起吊作业前,应该按照规定对于将会用到的所有起吊设施进行检查,必须保证安全可靠,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7)实施作业时,必须分工明确,坚守自己的岗位,按照信号灯统一工作。
(8)任何人不得随同吊装货物一同升降。特别情况下,必须随之升降的,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并且由现场的安全指挥员批准。
(9)吊装机械时,既要注意遵守通用标准,也要注意遵守机械的操作规程。
(10)吊装作业时,必须根据规定符合来合理安排被吊货物,并据此选择适合的吊具、索具。在被吊的货物高于核定吊装载荷时,应随时检查制动器,并且低空试运行之后,在平稳吊起。
4、相关安全教育
4.1起重吊装“十不吊”规定:
(1)被吊物重量超过力学性能允许范围内不准吊。(2)信号不清不准吊。(3)吊物下方有人不准吊。(4)吊物上站人不准吊。(5)埋在地下物不准吊。(6)斜拉斜牵不准吊。(7)散物捆扎不牢不准吊。(8)零小物无容器不准吊。(9)吊物不明,吊索具不符合规定不准吊。(10)6级以上风不准吊
4.2吊装和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预防措施
一般情况下都是不允许直接用起重机来运输吊起的货物。如非特殊情况下必须这么做,建议选择特殊型号的起重机或者履带式起重机,并且应该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
(1)严格按照负荷标牌来安排吊装。(2)注意行进路线的路面状况。(3)货物必须绑定结实。(4)必须将速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保证能够合理控制货物。(5)必需使用引绳来保证稳定性。(6)随时鸣笛保证安全。
4.3绳索工的职责:
(1)核定载重并通知操作员。(2)检查器具是否正确使用。(3)保证被吊物体是否稳定。(4)防止被吊物体滑下。(5)避免绳结损坏,提前更换。(6)发现异样立即报告操作员。(7)检查绳结方法是否正确。
4.4信号工的职责:
(1)必须保证被吊物体固定好,才能发现号。(2)必须向操作员发正确而又清晰的信号。
4.5起重机操作工的职责:
(1)必须可靠地操作机器。(2)保证外伸部分安全配置。(3)发现任何问题向信号指挥官告知。(4)必须提前确定被吊物体重量。(5)必须持证上岗。(6)必须看到清晰的信号之后才能操作。(7)在旋转路径上有任何障碍物时不能起吊任何物体。
参考文献:
[1] 王强. 超重型物件的起重吊装工艺[J]. 广东建材, 2006,(12) .
[2] 林有燕,董志锋. 吊装作业的安全操作[J]. 现代职业安全, 2010,(02) .
[3] 李群. 钢结构吊装工程的施工监理及安全管理[J]. 科技资讯, 2011,(02) .
[4] 张桂森. 高压线超近距离下基坑开挖方法研究[J]. 科技资讯, 2009,(09) .
[5] 常洪春,苏文光,陈红. 大型压缩机吊装的安全管理[J]. 中国化工装备, 2010,(03) .
[6] 李顺阳. 塔吊临近高压线的作业时安全防护措施[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18) .
[7] 陈友建. 高压线地下连续墙钢筋笼分节施工技术[J]. 铁路技术创新, 2009,(01) .
[8] 李轰仁. 论吊环的安全系数和试验载荷[J]. 石油机械, 1981,(02) .
[9] 马天华,丁仁义,聂增民. 论炼化设备吊装安全管理与控制[J]. 石油工程建设, 2001,(06) .
[关键词]油田企业;安全培训;内容;方法
[中图分类号]X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4-0046-02
由于石油企业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高温高压、连续作业、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生产过程中有较大的风险,因此,安全工作是石油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首要工作。实践证明,在石油企业无论何种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安全教育培训的问题。翻开安全生产事故报告,我们不难看到,一个个血淋淋的事故都与安全教育培训有关;不是领导不重视安全生产,就是安全培训不到位、未持证上岗,或者是虽然也开展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但基本上是流于形式,有的在做表面文章,有的在搞突击性的培训以应付检查。古人云:“凡为治之大本,莫善于抑末而务本。”安全生产管理的治本之举在于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只有做到了“抑末务本”,紧紧抓住安全教育培训这个重要环节,才能从根本上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改革的深入、职工队伍的新老交替、安全工作经验和教训的积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安全教育是安全工作的根本。
1 传统的安全教育培训方式
在石油企业,常规安全教育培训主要包括:首先,领导重视带头参加安全教育培训,企业领导安全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员工安全素质的高低。企业主要靠各级领导进行管理,党的各项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的关键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对安全的认识和对安全的重视与否。因此,企业安全生产的好坏,直接与各级领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其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是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素质的前提。安全教育的基础是对企业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包括法制教育、道德教育、集体荣誉感教育、责任感教育。再次,加强安全技术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水平是安全生产的基础。最后,加强安全管理人员教育培训是安全管理的根本保障。重点工作是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安全管理的一系列规定、制度和措施,建立健全落实安全责任制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并监管督导基层人员履行职责,真正保证管理到位、制度和措施执行到位、安全生产方针贯彻落实到位。
2 新形势下,油田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内容扩展
在安全发展新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的视野必须更加宽阔,教育培训的内容将更加丰富,也将更加新颖。除一般的安全概论和安全技术内容外,当前,以下内容应当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1 安全法制
包括《安全生产法》和煤炭、建筑、交通、消防、水利、化工、烟花爆竹等行业安全法规,以及刑法、民法中的有关内容。企业管理者必须依法生产经营;劳动者必须依法作业,并依法保护自己的利益;公众要依法监督政府和企业,并履行社会义务。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多层次、多种形式地开展全民安全法制教育培训。
22 安全文化
对于石油企业,应当开展安全文化方面的教育培训,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安全文化工作者。在企业的车间班组持久开展安全文化活动。安全文化要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使职工喜闻乐见。安全文化涉及文化学、传播学等知识和方法,可以发挥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应当成为管理者和安全工作者培训的重要内容。
23 危机处理
危机处理是公共关系活动中日益引起重视的管理思想和生存策略,特别是在全球化加剧的今天,企业或组织一个小小的意外或者事故就会被扩大到全国,甚至更大的范围内,产生迅雷不及掩耳的恶化后果。对于公共突发事件,我国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政府危机处理机制正在日渐法制化。实践中的主要步骤为:危机的确认、危机的衡量、危机的决策、危机处理的实施、处理结果的考核。因此企业或组织更应该建立起完备的危机紧急处理系统,并懂得如何运用新的技术全方位地有效传播和控制信息,使损失降低至最低限度。有关危机处理的理论和方法应当列入安全培训计划。
24 心理干预
在发生灾难性突发事件时。心理危机干预可起到缓解痛苦、调节情绪、塑造社会认知、调整社会关系、整合人际系统等作用。有效的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对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调整,并学习到应对危机有效的策略与健康的行为,增进心理健康。如果能及时对整个受灾群体和高危人群进行心理社会干预,就能减轻灾后的不良心理应激反应,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促进灾害事件后的适应和心理康复。现代意义的心理社会危机干预,主要体现在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结合,就是要以人为本,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尊重,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心理干预一定要专业,目前,我国还缺乏大批从事心理干预的专业工作者。安全培训教育既包括心理干预的专业培训,也包括对安全灾难幸存者和亲属的心理干预。
3 油田企业安全培训方法创新
从实际出发,培训方法应更加灵活,脱产与不脱产结合,课堂讲授与网络教学结合,系统培训与继续教育结合,增加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比重。考核方法应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
首先是教师队伍建设。各类安全教育教师(生产现场和培训机构的培训教师)也要有一定的任职资格并具备胜任安全教育工作的条件:懂生产、懂教育;具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安全工程学、劳动保护、工业卫生等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安全法规政策、标准、规范和现场生产安全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和一定的绘画、摄影等技能。安全教育教师还应了解本企业重点要害生产部位、掌握相应装置的工艺流程,使所授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另外,随着生产过程中新设施、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培训教师的授课内容也应及时更新。培训教师应率先了解和掌握新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及相关的专业知识,成为新工艺、新技术的学科带头人,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安全教育要求。
其次是教材内容要创新。教材是安全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国家人社部对部分特种作业人员(电工、登高架设工、企内机动车驾驶员等)编制了相应的安全教育教材,但还有很多工种特别是石油生产、加工方面的大批工种尚无统一的安全教育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安全教育工作者在掌握和了解安全生产工艺、安全操作规程及相应的标准、规范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自行编制培训讲义并通过整理和审定使其成为适应石化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教材。
最后是在教学教法上的创新。一是要搞好调研工作。调研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基础,通过调研可了解与培训有关的生产工艺流程,安全法规、标准、规程及相关的安全生产知识,也可了解培训对象的文化程度、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及其对本工种的安全法规、标准、规程等的掌握情况。二是要紧密联系实际。课程设计是根据调研的情况确定培训的教学内容。培训内容一定与生产实际相联系,要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要根据培训对象、岗位、工种、工作环境、可能发生的问题、造成的危害的不同来确定相应的培训内容。三是要加强培训教学管理。在培训实施过程中要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严格的教学管理、考核制度,要抓好教学质量、学纪学风、考纪考风三个方面的工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将多种教学方法穿插应用,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演练相结合;座谈(讨论)式教学法和案例式教学法相结合等;在生产现场也可将培训的形式演变为安全知识问答(或竞赛)、事故预想、危险预知演讲会;仿真(应急)反事故演习;事故现场参观调查分析会;安全生产情况和趋势分析会;当年事故今日反思讨论会;请历险、睹险职工现身说法等。另外在培训的同时进行生产现场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价,查隐患和不安全因素,提防范措施等工作都将更好地增强培训效果,同时为企业增加效益。
参考文献:
物资供应管理是石油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作和长期发展。本文通过分析长庆油田石油专用化工产品的供应现状,强调了在长庆油田化工产品供应链中采购、供应、检验、运输等各环节的重要性。
关键词:化工;物资;供应
1、长庆油田石油专用化工产品的供应现状
长庆油田作为国家特大型石油企业,年物资采购量超过100亿元,其中石油专用化工产品近11.73亿元。石油专用化工产品以油田化学助剂为主,多以液态形式存在,产品包含几十个种类上百项规格,系统完整的物资供应管理体系有效保证了油气田生产的正常运行。
1.1源头入手。
从采购入手,把采购质量作为质量控制的重点,通过规范进货物资质量监督与管理,提高采购物资质量水平。采购管理部门相应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审核入网制度,审核供应商资质,审核产品的供货渠道,严格管理和考核,真正行使质量否决权。
1.2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
物资入库验收,是物资供应部门管理工作的开始,物资到库后必须经过保管员严格验收才能入库,入库应做好四项验收工作:验品种、验规格、验质量、验数量。产品必须三证齐全,即产品质检证书、合格证、产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化工产品的说明书涵盖产品简介、技术指标、性能特点、使用方法、包装贮运等方面,对化学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严格执行国家和有关部门的规定,遵照《物资供应处仓储管理标准及考核细则》,强化物资入库验收、检验、保管、物资出库等仓储环节的管理。
1.3标准化库房建设。
以打造中石油一级标准化库房为目标,持续加强标准化库房的考核达标工作。统一规范了库存物资标牌和标识,有效推进了标准化库房建设和管理上水平、上台阶。化工专用库房必须阴凉干燥,无火源,具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堆码高度一般为一层,没有特殊要求的也不得超过两层。加强化工库房等生产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卫工作,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要害保卫体系。严格化工材料在储存、装卸、拉运作业中的过程控制,防止因震动、撞击、摩擦造成的环保事故的发生。
1.4树立高度的责任心。
化工产品包装容器上应有明显标志,标明产品名称、型号、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净质量、厂名、厂址、标准编号。有效期多为一年,消泡剂、助凝剂自生产之日起保质期为半年,破乳剂、粘土稳定剂、缓蚀剂、洗井液自生产之日起保质期为两年。要求必须遵循“先进先出,后进后出”的原则,库房保管员必须树立高度的责任心,精心核对,认真检查,及时报检,准确验收,按时发放。由于石油专用化工产品有它的特殊性,破乳剂、阻垢剂按作业区不同配方有所差异,严禁错收、错放、错发。
1.5信息化管理取得新突破。
近两年信息化管理再上新台阶,物资管理水平日益提高。目前正在全油田使用的ERP系统是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运行的工作管理平台,内容包括物料管理、制造与计划、销售以订单管理、财务与成本管理。物资供应处数字化管理系统于2012年1月11日也正式上线运行,填补了物资供应生产指挥数字化管理的空白,真实反映了库存物资实物管理动态。
2、长庆油田石油专用化工产品供应工作存在的问题
长庆油田石油化工产品属于集中采购,全部列入强检物资,即强制检验产品。严格规范的管理至关重要,一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石油专用化工产品的物资供应工作难上加难。
2.1物资品种方面
2.1.1物资名称分类不清。
遵照长庆油田物资供应工作界面的分工,物资采购管理部负责物资编码的审核、计划的审批、合同的签订、供应商的管理工作,因为审核不严,造成物资名称有误,譬如正确的是单向压力封堵剂DF-A,系统是单向压力封闭剂DF-1;正确的是缓蚀阻垢剂WT-225,系统是注水处理用缓蚀阻垢剂WT-225;正确的是缓蚀阻垢剂 SIB,系统是注水处理用防垢剂 阻垢剂-SIB和注水处理用缓蚀阻垢剂 SIB。
2.1.2物资编码一物多码。
由于审核部门把关不严,ERP系统中同一个物资名称出现多个物资编码,给后续结算工作造成困难,譬如油气集输用清防蜡剂 CX-3的物料编码有两个11001917357和11002607518;油气集输用清防蜡剂 HQL-02的物料编码有三个11001917359、11002607519和10000269634。
2.2物资检验方面
2.2.1检验周期长。
石油专用化工产品的检验统一由技术检测中心取样、检验。取样地点分布在延安、庆城、靖边,而产品检验地点在西安未央湖,取样时间一般是一周一次,各类产品的检验周期更是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杀菌剂14天,破乳剂、清蜡剂5天,其余是7天,所以说从产品送到我们库房后,从取样到检验出结果时间一般都超过10天。
2.2.2检验报告上传慢。
由于系统运行不正常,检验报告多次无法全部上传,造成即便合格的产品也不能及时办理验收手续。
2.3运输方面
2.3.1自提的运输方式降低了用户满意度。
由于石油专用化工产品的料性独特,运输车辆必须具备危险化学品运输许可证,特殊的运输要求更让使用单位对自提的运输方式抱怨很大。
2.3.2自提的运输方式影响了物资周转。
石油专用化工产品料性多而杂,发放起来多到几十吨,少到零点几吨。一般情况下,作业区也不愿意多领,一是占地方,二是存在安全隐患,往往是报计划是季度、半年或者一年的计划,使用是按实际投用数量准备,都是需要时才来拉需要用的料,造成不急需的物资周转周期慢。
2.3.3自提的运输方式增加了检验费用。
由于石油专用化工产品从使用单位报计划到合同签订一般需要两个月,时常出现已按合同验收的物资因为使用单位调整生产方案,出现长期滞留,库房因为无法配送,工作被动,造成产品积压。特别是化工产品有效期多为是一年,对于本已检验合格却因为用户不提造成有效期过期的产品在使用时要求再次报检,增加了检验费用。
3、物资供应工作中石油专用化工产品管理的建议
2013年,物资供应取得新业绩,全年吞吐物资369.2万吨,其中石油专用化工产品吞吐量近35万吨。面对日益上产的油田大好形势,供应组织超前主动、及时有效保障的难度越来越大,在集中采购、分段运行的条件下,处于供应末端的我们如何更好发挥保障能动性,确保物资供应万无一失,都始终面临着考验,建立适合油田特点的石油专用化工产品供应管理模式,迫在眉睫。
3.1 科学划分物资储备结构,保持合理库存,减少储存成本。
物资采购部门应该根据不同生产单位担负的生产任务或物料类型,按照物资重要程度和使用频率科学合理地确定重点物资、常规物资和特殊物资的储备,譬如重晶石粉为应急物资,清防蜡剂、清蜡剂在冬季生产用量大,应按冬季重点物资储备;要参考历年物资采购数据和油田公司每年的生产任务初步确定最优库存满足油田生产需要和库存控制的要求,和供应商签订一年代储协议,供应商按照签订数量将物资运送到物资供应处对应站库,库房实行以发代收,业务部门按照实际用量进行结算,缓解运输、取样的次数,减小因计划审批时间长、产品检验周期长对生产用料造成的影响;采购部门应该根据油田公司油气生产的工作进度情况经常和各生产单位沟通,调整库存结构和数量,从而保证合理的库存水平,既可加快资金周转,也可降低存储费用。
3.2 完善物流配套设施,合理配送,加强物资周转。
由于长庆的各个生产现场都地处偏远地区,道路状况不好,物资的需求量多而且杂,所以生产运行部门应该将各个生产作业区块的小批量物资的需求计划及时进行归纳整理,超前制定物资配送、运力保障方案,超前调整库存和到货物资布局,切实做好采购、供应和需求衔接工作,综合考虑物资的料性特点、交通情况等因素,按照共同配送的原则合理安排运力,减少运输次数。各作业区就不会出现攒货、压货的现象,我们的库房也就减少了“憋库”、“空库”现象的出现。
3.3 借助信息平台,推进物资供应现代化运行。
目前我们使用的操作系统有数字化系统、ERP系统、合同管理系统,数字化系统直观反映了库房入库、发放、库存实物情况的第一手记录数据,ERP系统是计划、合同、报检、验收、发放、结算综合信息的一个系统,合同管理系统是为了合同结算形成的一个独立的系统。三个系统之间的完全融合还有待完善,特别要提出的是ERP系统,在信息共享上还没达到同步,一些重要物资的动态信息应该设置提示窗口,譬如重晶石粉、破乳剂、阻垢剂、清蜡剂、清防蜡剂等产品的库存,以真正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最大限度实现库存调剂,及时补充或调整库存,优化库存结构。
3.4 加强“内、外”沟通,提升生产组织能力。
我们要主动加强与油田公司相关部门及用料单位的沟通协调,根据季节需求,按产品配方调整库存,减小生产与库容的矛盾,保证生产急需物资的及时到位;在内部沟通方面,要加强科室、部门和基层单位之间的配合协调,紧扣物资到货、检验、入库、配送等环节,密切协作,相互配合,加快业务运转,形成保障合力,及时解决生产运行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基层供应站库充分发挥靠近生产、贴近一线的优势,主动深入生产单位和作业现场,做好日常供应衔接和业务联系。
结论
长庆油田大发展的前景美好而广阔,长庆油田石油专用化工产品的物资供应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切实贯彻落实物资供应工作的整体管理模式,在“集中采购,分段运行”总体指导思想下,加强计划、采购、验收、检验、仓储、发放、运输、结算工作之间的衔接管理,减小采购与生产、生产与库容的矛盾,提高用户满意度,充分实现共同为油田生产建设提供物资保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健,杨臻 油田企业物资采购质量管理精细化探讨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0 第10期
[2]邢培银,张军胜,刘迎霞 加强进货物资质量监督管理提高石油企业采购产品质量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9 第2期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特种设备;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P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6-0090-02
安全生产是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在保护环境、发展经济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和运行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如何有效提高特种设备安全水平,最大限度遏制并减少伤亡事故,是当前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亟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特种设备安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涉及到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锅炉每年消耗掉全国煤产量的70%,是工业生产的“心脏”;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及其附属设备的投资额在石油化工项目中,约占项目设备投资总额的40%~50%;起重机械、场(厂)内机动车辆作为现代生产资料的主要搬运设备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电力、港口、建筑、制造业等各个领域,其拥有量和配置已经成为上述产业装备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特种设备的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特种设备的数量及其安全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其拥有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其安全状况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的社会管理水平。
迁安市特种设备主要分布在工业比较发达的镇乡、对市经济发展起支柱作用的产业。其中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电梯四种特种设备超过100台的镇乡有9个,总计3000多台;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三种特种设备约2000台。
“十五”以来,迁安市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管理手段,使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实现了连续多年零事故的目标。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从“十五”初期基本情况的台数不清、涉及企业数量不清发展到初步实现了微机建档、动态化管理;安全监察范围从简单的锅炉、压力容器拓展到现在的大型起重机械、厂内机动车辆、游乐设施等各种特种设备;监管方式从以执法为中心发展到以为使用单位提供各种优质服务为重点的全过程安全监管;逐步建立了信息报送制度、重大隐患报送制度、事故预警制度、特种设备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等制度,建立了责任较为明晰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但是,迁安的特种设备安全状况与先进地区相比,还面临着安全管理水平偏低、手段落后、科学技术装备不足、社会环境不理想、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等多方面的问题和差距。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思想上不重视安全生产,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投入严重不足;政府财政支持不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基础和技术水平与先进地区差距较大。
二、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特种设备安全
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工程原理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符合迁安实际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控制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1.构建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和社会监督体系。不断完善以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检验检测机构技术把关责任、安全监察部门依法监管责任的三方责任体系。进一步强化政府安全监管主体意识,建立覆盖全市的政府部门、镇乡政府的行政监督体系;在适当时机申请建立迁安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高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能力和检验效率;充分发挥工会组织、新闻媒体、社区基层组织以及社团组织对特种设备安全的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体系。
2.构建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以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为主导,企业特种设备管理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为基础,镇乡政府为辅导,覆盖全面、反应实时、运行规范、监控有效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组织体系。
3.构建特种设备信息网络体系。构建重点监控对象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基本情况数据库、重大危险源数据库、重大事故隐患数据库、重特大事故档案数据库。建立涵盖市安全生产委员会、质监和安监等部门、镇乡政府、企业的业务网络系统。
4.构建特种设备危险源监控及安全评价体系。建立市、镇乡两级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中心和动态监管及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定性准确、分析量化、评定科学、监控有效的特种设备安全评价体系。
5.构建特种设备应急救援体系。编制和完善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建立信息共享、预案齐全的特种设备应急预防系统。结合实际,依托现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和组织网络,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市、镇乡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综合性、专业性应急救援基地和骨干专业救援队伍。
6.构建特种设备管理技术支撑体系。依托国内外特种设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整合特种设备管理科技资源,适当时机建立具有一定水准的特种设备管理技术支撑机构或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机构,逐步构建起满足特种设备管理需求的技术分析、检测、咨询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7.构建特种设备教育培训体系。依托各种教育机构,逐步建立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宣传教育相配套的全方位特种设备宣传、教育、培训体系。
8.构建特种设备安全服务体系。建立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运作、优质高效、诚信规范的特种设备安全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政府部门和各类企业提供特种设备安全咨询、评价、检测检验、培训、认证等服务,不断提高中介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9.构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诚信体系。制订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诚信管理制度和诚信等级评估标准,建立诚信评估体系和诚信数据库,形成企业特种设备管理诚信信息采集、和失信惩罚的安全信用机制,为特种设备分类监管、动态管理提供可靠信息,促进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自律。
三、采取的保障措施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国家财产的安全,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责任重大,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加强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是实现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1.把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和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及投资计划,使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投入机制。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等单位建立特种设备管理、研究基金,改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运行状况。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财政、金融政策,拓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资金投入渠道,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金融和保险参与的多元化特种设备管理投入机制。
3.实施特种设备科学管理战略。大力实施特种设备科学管理战略。加强科学技术与特种设备管理运行的紧密结合,把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基础研究项目和关键性技术难题列入有关科研计划。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科技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科技队伍。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设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相关专业,着力培养懂安全、有技术、会管理的特种设备管理专业人才。
4.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以抓基层、抓基础为切入点,大力加强特种设备监管机构、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完善市政府、主管部门、镇乡的安全生产委员会机构,保障各级特种设备监管机构、人员、装备、设施、资金投入等到位。
5.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把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严格执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6.加强与先进地区、有关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宽渠道,不断加强与先进地区、有关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特种设备管理、科技、教育、培训、人才的交流。吸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不断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水平。
四、结语
通过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现状的分析,对现在存在的问题有了透彻的认识,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阎同喜.数据库技术发展概论[J].机械管理开发,2004,(5).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培养模式改革;水产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70-02
一、引言
自2002年教育部批准率先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以来,至今全国已有160多所大学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分散于理、工、农、医等不同院校。不同高校由于各自办学特色和学科背景不同,对新时期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其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构建差异很大[2]。大连海洋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经过十年招生办学的经验凝练,形成了鲜明的自身特色:充分体现出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特色,着力培养“精安全、懂加工、能管理,重实践”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我国目前十分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1]。
二、培养方案的修订
1.修订的总体思路。(1)在课程设置中突出专业特色:①水产特色:立足于我校的发展特点,将本专业建成具有鲜明的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特点的专业。一方面,通过课程设置体现水产特色,如水产品追溯体系、水产经济动植物学、冷冻冷藏工程等;另一方面,在课程大纲中充分体现水产特色,如“食品工艺学导论”这门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四分之三的内容为水产品加工相关工艺。②预防医学特色: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关系到食品的营养、品质控制及人类健康等多方面内容,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必然要加强相关预防医学的课程,如生理学、免疫学基础、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与卫生等课程,使学生建立“保护食品的营养价值、提高食品的安全卫生质量是保障消费者健康并最终使食品制造者获得利益的关键”的观念。(2)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建立“课内实验课外开放性实验创新学分实践科研项目训练创新设计大赛”多层次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本次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实验课学时,而且对实验教学内容大胆改革,最大限度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并鼓励本专业实践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教师承担实践教学。(3)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本次培养方案把培养目标设定为着力培养“精安全、懂加工、能管理、重实践”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首先,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了大量分析检验和质量安全控制的课程,如分析化学B、仪器分析B、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感官与物性学等分析检验类课程,以及食品安全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食品有害微生物控制技术及检测、国际食品安全管理概论等食品安全控制的专业课程。其次,要对食品进行质量安全控制,必须熟悉食品的加工过程,因此,专业设置了食品工艺学导论、现代食品工厂设计、农产品加工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程高新技术概论等课程,来加强学生食品工艺方面的知识。再次,为了培养宽口径人才,使毕业生除了能从事食品质检方面的工作,还可以胜任管理和商贸方面的工作,我们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食品标准法规与审核认证、食品消费心理与市场营销、食品物流学、企业管理学等课程。
2.培养方案的特色。(1)水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特色与预防医学特色有效结合。立足于我校的发展特点,将本专业建成具有鲜明的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特点的专业。一方面,通过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安排体现水产特色;另一方面,加强预防医学的课程,使学生明确水产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掌握水产品营养的保障和安全卫生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2)培养“精安全、懂加工、能管理、重实践”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为了培养宽口径的人才,使毕业生除了能从事食品质检方面的工作以外,还可以胜任管理和商贸方面的工作,在培养方案中一方面加强分析检验与质量安全控制的课程,同时加入管理和物流课程,增加毕业生的就业面;另一方面,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环节。这样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和水产行业的需求。
三、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群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三大类。专业注重专业课的课程群建设。现已形成6个课程群,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群、预防医学课程群、食品工艺工程课程群、食品微生物课程群、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群和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与法律法规课程群。
2.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关系。(1)化学和预防医学类的基础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使学生掌握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基础知识。(2)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控制与食品的加工方法和加工条件密切相关。食品工艺工程课程群,使学生掌握食品生产工艺,特别是水产品的加工工艺,为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打好基础。(3)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控制重点是食品检测与监控内容,因此,食品微生物课程群、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群、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课程,从三方面使学生掌握食品化学毒素和微生物检验的有关技术;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及检验技术;及时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与安全技术的发展动向及其趋势。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多来源于外界的污染,极少数来自食物本身。其污染既有人为故意所为,也有管理不当造成。因此,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还要有食品生产管理和相关法制法规的内容。使学生掌握食品生产的质量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具备食品生产、流通和贮藏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能力以及熟悉国内外食品加工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政策法规。
四、培养方案修订的经验总结
1.引入资深专家和企业家,加强专业建设指导。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国内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和企业家组成,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将继续引入行业技术专家和企业家,每年定期召开会议,针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研讨,结合当前的食品安全发展方向和就业形势,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提高培养质量。
2.科研促进教学,带动学生科技创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近五年来,团队成员共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国家公益计划、农业部标准计划、辽宁省科技厅、教育厅和大连市等科研项目,引入科研经费约800万元,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0余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教师团队充分利用国家级、省部级、市级、校级和横向科研项目和专业现有科研平台,构建了具有鲜明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将专业领域前沿的发展状况与动向,融入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结合实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科研平台促进了实验室开放、加强了实验室建设与资金投入,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升。
3.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一些稳定的、优秀的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基地),是学生与社会紧密联系的重要渠道[3]。实习教学内容要体现技术实用性、先进性,以弥补有些知识更新慢、实验方法陈旧、动手机会不足等薄弱环节。学生到实践基地实习,不但实现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还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职业精神。
五、结论
大连海洋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鲜明的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特点的专业,肩负着为东北地区培养水产质量安全控制方面专业人才的重任,通过培养方案的修订,可以提升毕业生质量,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对水产质量与安全控制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广河,陈振林,伍淑婕,谢冬娣.地方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化建设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310(3):86-88.
[2]刘胜斌,王春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4,(2):83-85,88.
[3]李伟,金桥,佟长青,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1,38(4):217.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in the Specialty of Aquatic Products
LI Zhi-bo,ZHAO Qian-cheng,QI Yan-xia,WU Long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cean University of Dalian,Dalian,Liaoning 116023,China)
[关键词] 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工程;信息化工程监理;电子政务工程监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务信息化、电子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现代化水平及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出现了空前热潮,由于电子政务工程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其成为信息工程监理中最重要的业务之一。
一、电子政务概述
电子政务主要是指国家机关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政务管理与服务的行为。一方面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建立基本的服务工作平台,实现政务流程的集约化、标准化和高效化;另一方面采用交互式手段,通过电子化渠道实现与政府内部各部门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达到由传统政府管理职能向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管理服务职能转变的目的。从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情况来看,电子政务主要包括3方面的内容,即政府之间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 to Government ,G to G),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 to Business,G to B),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Government to Citizen,G to C)。
综上所述,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信与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政府,将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在网上实现,目的是打破现行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和时间、空间以及条块的制约,为社会公众以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服务。
二、电子政务工程及电子政务工程监理
电子政务工程一般可分为:网络基础设施、安全支撑平台、应用支撑平台、电子政务应用以及系统管理等部分,电子政务工程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电子政务应用可分为面向办公的应用系统和面向公共管理服务的应用系统;安全支撑平台可为网络层、应用层支撑和业务应用层,为电子政务工程提供安全支撑服务。
电子政务工程是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一部分,是科技含量较高、资金投入较大的工程,也是风险较大的工程。一是该工程的综合布线、网络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开发、安全子系统建设等,涉及信息系统建设各个方面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如果缺乏有机衔接,容易造成工程隐患;二是该工程要实现政府之间、政府对企业、政府对公众的信息切换与交流,其安全要求高,如果不慎,将会造成安全隐患;三是该项工程需要许多掌握政府办公与管理业务知识且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参与工程的设计、研发与实施,这样才能使工程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而此类人才的缺乏,容易造成工程在今后应用上的隐患。
除了技术、安全和人才的因素外,管理不当也是造成工程风险的重要因素。据统计,21世纪初,美国政府和企业的信息技术项目中,按照预算、质量、工期3个指标来衡量,大约28%是成功的,23%被撤销,其余的工程只能算是部分成功。类似问题在我国同样存在,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质量不达标、工程超预算、工期延误等问题,致使有些工程迟迟不能交付使用,或者已经建设完成的项目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资金,甚至出现“豆腐渣”工程。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但工程管理(监理)跟不上,缺少建设经验,不能严格按工程建设规范办事应当是重要原因之一。
信息化工程建设中,通常强调“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同理,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运行机制,才能打破承建单位或系统集成商在工程建设上“一统天下”的格局,合理规避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确保业主单位的利益。借鉴国内外信息工程监理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引入第三方信息化建设项目监理,形成由业主单位、承建单位、监理单位三方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十分必要。
三、通常电子政务工程监理
作为信息化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工程监理具有通常意义下的信息工程监理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进行监督,协调理顺业主和承建方之间的各种关系,对建设项目实行高效的管理。其监理的核心在于“三控两管一协调”,即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资金使用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协调双方的关系。“三控”是监理工作的目标,“两管”和“一协调”是控制手段和措施,是为实现“三控”而服务的。
一般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实施过程中,要在整个工程建设中,特别在工程出现重大变更时,严格审查和核定资金使用,确保资金投入、维护和管理的合理比例,避免资金的浪费,使其得到合理的使用。但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项目监理过程中,不要把投资控制简单地理解为将工程项目实际发生的投资控制在计划投资的范围内,应当认识到,投资控制是与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相关联的,它是实现整个工程项目总体目标所实施的控制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实现投资控制的同时需要兼顾质量目标和进度目标;进行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一般要掌握整个电子政务工程的建设特点,了解工程强度,掌握较确切的工程量,周密分析施工步骤和方法,通常采用事先控制、全程监督和事后纠偏的方法,使建设的实际进度符合进度计划的要求,确保项目建设工期;进行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是指在监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根据关键性过程和每个阶段的特点,确定其质量控制的目标和任务,严格审查关键性过程和阶段性结果,检查其是否符合预定的质量要求。一般采用事前控制、事中监管和事后评估的方法实现质量控制。同时,还要对所有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单位和人员的资质、素质、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对个体工作的质量进行测评,这也是工程项目质量目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为个体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整体工程建设的质量;进行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是指在工程项目建设之初,要在监理单位的协助下,业主单位与承建单位签订科学规范的合同,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监理单位要及时分析合同的执行情况,并进行跟踪管理,妥善处理工程变更、工程延期及延误、费用索赔、合同争议和违约等纠纷;进行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是指要妥善管理在监理过程中监理方输出的文档资料和承建方、业主方提交监理方的文档资料,对三方共同参与的过程和活动作监理记录,并要求业主单位和承建单位妥善保管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文档资料,与业主单位和承建单位共同对工程中其他方的重要信息保密,尊重其他方的知识产权等。为此,要保证信息收集的渠道畅通,保证工程项目监理信息能及时地存储到计算机系统中,并做到目录完整、层次清楚,结构严密、表格完备,且能够(通过网络)及时报送监理机构和各有关部门,使得监理单位、业主单位和承建单位能够及时了解工程建设信息、共享工程建设信息资源;进行工程项目全面组织协调主要指建立业主方、承建方和监理方的三方沟通机制,如例会制度、专题会议制度、里程碑会议制度、文件传送制度等,协调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变更、争议和索赔等。要把全面组织协调工作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中,使工程建设各方充分协作,有效地执行工程建设计划,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四、基于电子政务工程特征的监理
1. 电子政务工程特征
与通常意义上的信息化工程建设相比,电子政务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具有自身的重要特征,表现为:突出强调系统的安全性、重点体现“政务”的特性、整体系统建设具有复杂性。
安全性原则是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灵魂。为此,在施工监理时,应着重理解和把握这一特点,在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注重系统的安全性审查、督导和监控,同时严格按照国家关于涉密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规范和要求做好项目的监理,以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可靠。
电子政务工程是一个大型综合应用系统,以“政务”为主,即政务办理、政务服务、政务管理。因此,工程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应遵循软件工程开发的过程与方法;同时工程在基础网络平台、安全系统平台等建设中,又具有“电子”工程建设的特性。因此,在实施电子政务工程监理时,应兼顾这两个特性,按照相关的监理方法和手段开展监理业务。
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涉及综合布线、网络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开发、安全子系统建设等,几乎覆盖信息系统建设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工程监理中应充分认识,针对工程中不同的项目和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监理方法,考虑不同的监理重点。
2. 电子政务工程监理
根据电子政务工程模型,电子政务工程监理的主要内容为:①基础网络建设监理。其中包含综合布线系统、网络系统集成、服务器平台集成的监理;②安全支撑平台建设监理。其中包含证书认证服务系统、安全保密管理服务系统、授权管理服务系统、可信时间戳服务系统、基础安全防护系统的监理;③应用支撑平台建设监理。其中包含统一接入层、门户解析层、Web服务层、集成/交换层、应用服务层、基础服务层的监理;④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设监理。其中包含面向办公的业务系统、移动办公系统、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网上审批系统、网上申报系统、政务信息系统、政府决策支持系统、政府会议系统的监理。上述监理中,基础网络建设监理与普通计算机网络建设监理相似,但应突出抓好系统安全方面的监理。此外,从电子政务工程的特点来看,监理的重点应放在安全支撑平台建设监理、应用支撑平台建设监理、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设监理这3个方面。
3. 电子政务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监理要点
结合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主要特征以及电子政务工程监理的主要内容,在电子政务建设实施的各个阶段,电子政务工程监理工作应当有自己的侧重点。
工程实施前:①应对设计需求进行监理。包括总体方案监理、项目建设施工批复检查、承建单位资质审核。重点是总体方案中的网络体系结构、工程涉密、系统安全体系设计的监理。②应对施工准备进行监理。包括项目实施人员审核、现场环境保密条件检查、施工方案审核。重点是监理实施人员是否稳定以及是否具有安全保密资质,施工场所、设备的保密措施与保密制度等。
工程实施阶段:①应对产品与设备的选型进行监理。重点是接入设备选型、运行状态观测、产品安全性检测等。②应对设备、材料进场检查。重点是对系统中的信息安全设备(如防火墙、物理隔离设备等)、关键设备、进口设备等的品牌、类别以及行业或国家许可证书进行检查,并对上述设备的安全性能进行检测。③应对综合布线工程监理。重点是政府内网和政府外网是否进行各自独立布线,线材是否为达标的屏蔽线材。④应对网络系统集成进行监理。重点是,若属于涉密信息系统的电子政务工程,其建设标准应符合《涉及国家秘密的通信、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系统审批暂行办法》(中保办发[1998]6号)的要求。⑤应对安全支撑平台建设进行监理。包括平台的安全保密性能,各安全支撑子平台系统的技术性能等。重点是系统的建设安装应符合保密要求,平台的各关键设备应有合格的防泄密、防窃密装置,保密措施应与信息的密级相一致。平台下的各个子系统应具有访问控制、数据保护和系统安全保密监控等措施。
工程验收与交接阶段:①应对系统初步验收及试运行监理。包括初步验收、安全性能验收、试运行等。②应对竣工验收进行监理。包括向有关部门提供系统用途、软硬件配置、安全保密技术措施、涉密系统运行状况的报验材料,配合主管部门进行现场考察测试,接受专家组的评估与鉴定,对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改进后进行再验收。③该阶段还应对工程建设的相关文档进行验收。
工程验收后,为确保各项安全技术的实施与管理,还应协助、督促业主做好安全管理与安全制度建设工作。
五、结束语
电子政务工程多属于大型信息化应用工程项目,其投资大、周期长、意义重大,与业务应用紧密结合,与政府能力的塑造息息相关,项目的成败或关系民生,因此确保此类工程的建设成功必然是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目前,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引入信息工程监理机制,并有效地实施电子政务工程监理,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在电子政务工程监理过程中,应遵循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普遍规律,较好地把握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特征与原则,对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管理,使工程建设按照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以及设计方案有计划、按步骤实施,对工程建设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这对确保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进度、保护政府在工程建设上的投资、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提高电子政务工程成功率和回报率,最大限度地保障业主方的投资利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 宁家骏. 电子政务工程实务概论[M]. 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6.
[2] 谭伟贤. 信息工程监理设计、施工、验收[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 王玮,刘宏志,徐全平,等. 电子政务与信息工程监理[C]. 首届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
[4] 刘宏志,徐全平,葛乃康. 我国信息化工程监理体制框架的探讨[J]. 标准与技术追踪,2004(9).
[5] 吴紫丹. 信息系统工程第三方监理模式探讨[D].福州: 福州大学,2005.
[6] 张洪石,陈劲,付玉秀. 国际组织与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6) .
[7] J Art Gowan Jr. The Importance of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IS Project Performance[J]. The 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5,18 (2):235-255.
[8] David C Yang and Liming Guan. The Evolution of IT Auditing and Internal Control Standards in Financial Statement Audits[J].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2004,19(4):.544-555.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改革
计算机技术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着网络化、多功能化及行业化的方向发展。与之相对应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发展则显得相对滞后。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专业化的计算机教育欠缺,学生始终停留在计算机基础理论和简单程序的操作上;人才短缺匮乏,普遍表现在专业实践技能强的学生少;此外,教师队伍也未能及时更新知识体系。
据有关媒体报道,到2015年,重庆市的电子信息产业要占工业销量产值的三分之一,将有超过1亿台电脑在重庆生产,形成年产值7000亿元的产业集群。目前,我市的IT人才缺口约在6万~9万人。调查数据中显示,按照我市IT产业的发展规划,实现产值2500亿元时,人才缺口将高达30万人。
1确立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和规划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职业素养培养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价值取向,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计算机主要是培养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维护、程序编写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庆地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高职专业定位的岗位主要有平面设计师、动画设计师、影视编辑员、网站设计师、IT产品营销师、文秘、排版技术员和程序员等。
根据以上培养目标,可将计算机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块。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社会需求和应用软件的变化,灵活地设置和改变专业及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方面,采取了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设计和实践教学方法。其中公共课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英语、法学概论、哲学、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等。专业基础课包括:电子线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等。专业课包括: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数据库应用及程序设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基础、软件工程等课程。在课时数的比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学生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的同时,还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2计算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设想
2.1深化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设计方式为,在第一学年的暑期安排顶岗实习。通过一学年的计算机基础实训和微机组装与维修的基础知识学习,然后利用暑假,进行顶岗实习。进行办公技能和微机组装与维修的顶岗工作;在第二学年的暑假安排顶岗实习,将在程序设计、网页制作、软件开发、计算机网络应用等课程,进行顶岗实践;第三学年就进入毕业设计学年。前半个学年安排专业综合技能课程的学习,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最后半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并根据岗位需求,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项目开发、软件编程、软件测试、网页制作等专业性工作。
2.2确立符合岗位需要的教学方案。对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和合理分解,确定专业能力规格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关键,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应以实践能力培养规格要求为目的,合理的安排各教学环节,构建新的知识理论,结合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通过国家相关部门或企业认证的考核鉴定并取得岗位证书和等级证书,达到培养目标。
2.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先进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解决时间与内容多的矛盾,进一步开发教师授课能力和创造力,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大大缩短教学时间,为实现学分制,弹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2.4建立教师培训体系。教师专业素质培训包括两方面:一是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跟上专业发展步伐,及时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二是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培训,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现代化教育理论等。
3构建市场项目认可的考核制度以适应院校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市场对毕业生的认可度同类院校排名靠前的优于排名靠后,关于计算机专业只是针对个别理科院校有所差异。但是因为行业分工体系的不同,技术工种的认可度也逐渐提高,在中小企业中已经有了重新的认识,而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基于传统的认可度。创新型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高职毕业生仅仅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综合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考核模式上,突出实践教学的要求。以项目或者作品考核代替笔试。要求学生平时必须在设计上花很多时间和精力,通过作品设计又可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改变传统的评价手段和方法,结合市场项目采用阶段评价、过程评价、目标评价等多种评价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评价形式结合课堂表现、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等情况,更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和能力,用市场需求认可度来完善现有课程评价考核中的不足。
4结束语
一直以来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缺乏且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改革其专业教育体系和课程方案的设计,包括职业教育体系的规范和监控,因此,为了保证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健康发展,除了要重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外,还要在课程分析、课程方案实施、课程方案评价等环节上多花时间。
参考文献:
[1]董红安.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的思考[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
[2]吕岩.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0
[3]付光.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
作者简介:
李芳(1979~),女,山东人,在读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及网络安全技术、软件可信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