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心理学的情感理论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408100)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复杂的一项教育活动,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个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则有着重大影响.作为个体的人必然要受到自身抑或是他人情绪情感的影响.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到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激励、认知和塑造这三个方面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上端正,内容上渗透,方法上贯彻,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
关键词 :心理学;情绪情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87-03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关于人的重要活动,而情绪情感也是人类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发展、变化,并对认知过程有着重大的影响.换而言之,情绪情感产生于认知,又对认知起到了重大的反作用.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情绪情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认识的催化剂,也是人们认识的障碍物.因此,了解情绪情感的内容、特点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联,将情绪情感的相关理论切合实际地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深入探讨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大积极作用,切实探索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使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程度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1 情绪情感与思想政治教育
情感情绪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只有在充分了解其内涵、特点、分类的基础上才能找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口并把情绪情感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去,从而有突破性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1 情绪情感的科学内涵
“情绪和情感可以看做是人对于客观事物能否符合自身的需求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一种或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体验.”①情绪和情感反应的是人类自身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主观上的体验,它伴随着一定环境而产生,不同的环境对情绪情感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而且依据认识个体的自身实际情况的不同可能会对同一环境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情绪状态.这充分体现出了情绪情感在个体上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1.2 情绪情感的特点
作为个体而言,情绪和情感的特点是不尽相同的,每个个体都会受生存环境的影响,并因其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而产生自己的情绪情感.个体之间的情绪与情感受环境、性格、他人等多方面的影响.但是就宏观来看,情绪和情感俨然是有特点可循的.最主要的就是四种动力的特征,即度、即强度、复杂度、紧张度.例如在强度上有强和弱之分,度、复杂度以及紧张度亦是如此,这四个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两极性,情绪和情感特点之间的共性也就在于此.
3 情绪情感的分类
由于情绪和情感的产生基础、稳定性和特点不同,所以情绪和情感的分类不能够统一划分,而应该将情绪和情感分离开来进行划分.
情绪的表现形式在实际生活中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主要可分为四种,即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按照前文所说的情绪和情感的特点又可以把情绪分为三种,即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平缓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相对心境来说持续时间比较短的情绪状态;而应激则属于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人的一种精神状态.
个体情感的种类是十分复杂的,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比较高级的具有社会性的情感,其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是指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他人或自身思想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的情感体验.在不同时代人们对道德标准有着不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我国现在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理应崇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推广见义勇为和互帮互助行为等.理智感是人在自身理智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去认识、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在驱动力之一,是与人们认识所处世界、追求探寻真理的需要及需要的满足紧密联系的一种情感体验.美感是指人在接触到一个事物时,通过观察得到的一种对于美的体会、理解和感受.
4 情绪情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者社会群体用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对其内部成员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使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必须要通过教育主体才能够传授给教育客体,而受教育者只有通过自身的消化吸收和理解反思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效果.因此,思想和感情二者都可称得上是人思维活动的直接产物,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思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显然人作为一个个体,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情绪情感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两者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思想是情感的基础和内容,情感是思想的流露和表达.综上所述,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③从而可以看出情绪情感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和切入口也在于此.
2 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人的情绪和情感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对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有不同的方面、不同程度的作用,但是整体上来看,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有激励作用、认知作用和塑造作用这三个方面.
2.1 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积累,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而这两个基本要素则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与否.面对这样一个工程浩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持续的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心不在焉等种种问题,此时就需要用正确合理的情绪情感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者进行引导,以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效果.
情绪情感对于教育者的激励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在时空上具有无限量性的特点,其不仅需要付出大量的体力,而且需要在与众多受教育者的交往过程中消耗极多的心力,面对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再加上教育者在生活中可能面对的来自生活和家庭的压力,教育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育者正确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来调节情绪,保证自己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情.通过乐观向上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感来激励自身促使其迅速走出心理阴影,早入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情绪情感对于受教育者的激励作用.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层次性、主体性的特征,尤其是主体性的特征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落实中具有能动性和自主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并不一定就完全按照教育者的引导来进行思政道德品质的构建,因此,就需要充分发挥情绪情感的激励作用,使受教育者通过主动与教育者沟通等方式缓解自己内心的疑惑,促使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坦然面对教育过程中已有的价值观念与所学的价值观念之间的差异,学会调适自身心态,实现自我教育并逐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
2.2 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认知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不仅是受教育者的认知过程,更是教育者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认知过程中,情绪对于主客体双方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正面的情绪对于主客体而言有着积极的影响,相反的,负面情绪对于主客体而言亦有着消极的影响.
情绪情感对教育者的认知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传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且在传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之后,还要进行自我认知,反思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寻求改正的办法.如果教育者拥有正面的情绪情感,能够在自我的认知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寻求改正方法从而达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这就称得上是认知的正面作用.反而言之,如果是负面的情绪就会对教育者的认知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因觉得自身技能不足产生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进而影响其终身发展.
情绪情感对受教育者的认知作用.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认知主要是指对于某种价值观人生观的认知.在这一个过程中,情绪情感对于认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正面的情绪情感会促使受教育者乐于认知并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反之负面的情绪情感会严重影响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不利于受教育者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2.3 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塑造作用
对于教育者而言,情绪情感有使其自身的思想道德价值观重塑的作用,但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次要部分,重要的部分应该是其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观的塑造.“思想教育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人们巩固的道德品质,是一种长久的品质而不仅仅是短时间内数次的道德行为.因此,让受教育者有着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可作为思想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重要环节给予高度重视,因为一个人只有拥有了坚定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才能养成正确的道德习惯.”在受教育者自身价值观念的塑造中,情绪与情感可以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情绪与情感在受教育者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塑造作用.情绪和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会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心态.“情感尤其是道德情感的形成,能够为教育对象提供强有力的内心情感支柱,促使教育对象发自内心地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指导自己的社会行为.”④由此可见,情绪和情感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价值体系的形成有着塑造的作用.
3 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和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送给受教育者已到达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情绪情感又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因此,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上来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用正面的情绪情感积极引导教育者,促进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想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拥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顺利开展.用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引导教育者在自觉主动的加强政治学习,塑造个体人格,坚定自身的思想信仰,养成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素质,最终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将情绪情感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但在总体而言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统治阶级发展需要的.如果想要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个最主要的策略就是要将情绪情感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去,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让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明白情绪情感的重要地位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进而反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3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的运用上,要重视情感情绪手段的应用
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过程中不该局限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该借鉴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这其中就需要灵活运用情绪和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在选择方法时,可以以景生情、以情生情、寓教于乐,充分考虑各种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引导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重视情绪情感的作用.教育者要不断的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在激发出受教育者的兴趣之后,让受教育者深刻体验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愉快,这就使思想政治课题的教育寓乐于学,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4 主客体双方重视情绪情感作用,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既包括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方面,但是这些环境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创造的因素,比如或轻松或紧张的交谈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人的因素参与其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去主动关心受教育者,在面受教育者的问题时,不能粗糙对待更不能不管不问,而要妥善处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保持一种正面的情绪和情感,在面对思想改造中遇到的问题时,更应该乐观积极的向老师询问,向同学交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彼此努力、共同提高.
综上所述,在分析情绪情感的内涵特点即分类后,认识情绪情感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运用情绪情感的必要性后,努力将情绪情感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这个问题上,则要重视对情绪情感手段的应用,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情绪情感之间的切入口和突破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达到营造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长期目标.
注 释:
①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41.
②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③邵军.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5).
④卢鹏.论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策略[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1).
参考文献:
(1)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41.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3)王振兴,朱如珂.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M].北京:中国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8.
(4)卢鹏.论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策略[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1).
关键词:情感教学情感心理情感体验数学兴趣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
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巧妙利用好情感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学中求乐、学中求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能引起师生间的思维共鸣,其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动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教育工作是一种极富有情感色彩的工作,教师的丰富感情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和源泉。平日,教师本身的感情状态,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数学,以高度的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自豪感对待数学教学,以满腔的热情,富有情感地讲授每一堂课、每一章节。因为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课堂上出现相应的心理气氛,形成协调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内容。我们常常看到一名优秀并有威望的数学教师的思想品质、教学形象、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内容给他的学生往往留下非常深刻的痕迹,不仅能熏陶学生优良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而且还会促成学生学业上的造就。这种言传身教的“遗传因素”会在他的学生的身上得到延续和回报。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非常注意自我的思想品质修养,并身体力行,为学生作出良好的表率;次之,数学教师还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扩大知识面。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胸有成竹地处理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教学中善与人处,与人为善,学生为教师的和蔼而严肃的态度所感染,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二)运用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谓情感的感染功能就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情感的迁移功能就是指一个人对其它对象的情感会影响他与之有关的其它对象的情感。简单地说,当学生对教师有感情时,那么对他所交的朋友、对他经常使用过的东西都会产生好感,教师所教的这门学科就更不用说了。首先要求教师要有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上课时以精练、幽默、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师要思路清晰,深入浅出,学生易学易记,针对性强。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三)运用情感的动力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要渗透德育教育。初中数学教材中反映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时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另外,勾股定理、赵州桥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祖冲之、华罗庚等数学家的故事能够唤起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从而产生一种内驱力。通过数学史教育,著名数学家介绍提高学生爱国热情,激发学生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献身精神。通过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胸怀眼界,使他们感到学数学是无穷尽的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学到做人的道理窥视世界乃至宇宙的奥秘。
(四)运用情感的调节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适当的情感对人的认知过程具有积极的组织效能,而不适当的情感会产生消极的瓦解作用。这里所讲的“适当”与“不适当”,首先反应在情绪的极性上。一般说,诸如快乐、兴趣、喜悦之类的正情绪有助于促进认知过程,而诸如恐惧、愤怒、厌烦之类的负情绪会抑制或干扰认知过程。根据这一规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在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探索,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寓学法训练于教学之中。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激增的今天,“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信息量大接触面广的当代学生的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之相适应。多媒体是一种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录像,实物投影于一体,提供文字、音响、图形、动画等多种信息的现代化设备,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充分调动人体的各种器官,扩大信息接收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增大教学容量,增强学生的新鲜感,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形象化、具体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思维,培养兴趣,从中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学科间的综合能力,开创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五)运用情感的强化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谓强化一般是指影响有机体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反应可能性的力量。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前者以它的呈现来增加反应重复的可能性,其强化物常与奖励、表扬相联系;后者则以其排除来增加反应重复的可能性,其强化物常与处罚、批评相联系。盖杰和伯纳在“教学心理学”中指出:“对教师来讲,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表扬按随着某种行为的频率增加”。过多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挫伤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经努力成绩仍不好,此时须得到老师理解,不能乱加指责,而要给鼓励,关心,帮助,这是人遭到失败挫折时的一种情感需要。通过个别谈心,家访,把握时机,帮助他们找总是挫折原因,并给于及时的个别辅导,从事物发展积极面入手,对学生取得点滴进步,特别是大多数同学老师均以为差的学生给于热情鼓励,给以及时肯定表扬,换取了学生心理上亲近,感情上融洽,他们把老师作为知心人,肯讲心里话,提高了学习劲头,终于达到了合格并取得良好的成绩。任何对学生的讽刺,挖苦,歧视,冷落,都会挫伤他们自尊心,窒息刚燃起的求知之火,直至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立,所以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这一点,从事物发展积极面入手。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享受成功喜悦,稳定自身须要。学生的抽象思维有局限的,若超越了,会使学生对自己以往努力产生怀疑,降低兴趣,反之,思考性不强,难理解或须分析的知识点不高又缺少直观实验相配合内容,使学生感到乏味,所以备课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要运用典型范例,指导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重视课堂环境的情感渲染,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上进心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决定了课堂活动为双边活动。数学教学中更应重视学生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以极大热情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对回答正确的,要及时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对回答错误的要以耐心、平和的态度纠正其错误,让学生懂得自己的观点讲出来,让大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充分说理,取长补短,印象就深刻了。同时,课堂上设疑要注意技巧,因人设疑,让那些学习差的学生也能享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乐趣,使他们在情感上感受到老师并没有歧视他们,只要努力,自己也可以啃下数学这块难啃的骨头,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这句话一点不假。有了兴趣、爱好,反过来就能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七)展示数学美,陶冶学生情操
数学美感很强,数学学科本身知识结构的内在美,数与形特征的表象美,数学思想方法独特奇异的美,教学中表现出数学语言符号,图象信息简洁形象的美,课堂教学中探索思路解题过程美,点拨启发思维艺术的美,作用美等。这都给学生以美感,因此,教师要依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情趣。
如黄金分割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揭示舞台上报幕员站的最佳位置;女青年腰带扎的最理想的位置;黄金分割用于优选法及建筑、绘画、舞台艺术设计等各种实际应用等,使学生感受到黄金分割的形态美及应用价值,学生兴趣浓,就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动机。
(八)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热情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还要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系统的设计,教师的学识水平,口头表达能力,是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对学好当前的课程,而且还对学生一生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如:在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一章的引入时,我不是照课本中的引例(“铺设水管”)讲解,而是将其改成生活实际的设计问题(求水管的铅直高度),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一下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开始讨论,制定方案,有的作全等三角形,有的用相似三角形等方法,我充分肯定这些解法是不错的,但有一些在实际中是不可行的。那么是否还有简单易行的办法呢?此时学生沉默了,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仿佛有豁然开朗之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这一节课学生的兴趣很浓,也为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九)夸奖式的评价,增强学习信心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适时给予夸奖式于评价之中,会更加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讨论问题就会更加激烈,课堂情绪就会始终高涨。
如在上述问题中有一个基础较差的学生抢先回答。听了这个答案后,同学们都笑了,此时,作为教师,若加以批评或否定,无形就给这位学生,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也对后来发言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于是我并没有直接否定他的答案,只是用很幽默的语言从侧面点拨他,此时他也觉察到了答案中的错误,紧接着我还表扬了他积极勇敢发言。之后,同学们的讨论更加激烈,解法越来越多,新课的引入非常顺利。后来,这位学生上课发言依然很积极,而且学习成绩也在逐步提高。
可见,夸奖式评价,学生对教师会产生亲切感,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情绪就很愉快轻松,学生学习兴趣浓,教学效果也很好。
(十)教法变换更新,调节学习情绪
教师上课犹如演戏,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演员,因此,要使表现扣人心弦,耐人寻味,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总体设计要科学,每节课型的教学方法要精心策划,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适时创造性地不断变换教学手段。
如:讲《垂径定理》一课时,我采用“试验观察法”,要求课前学生用纸片剪一个小圆,课堂上通过“动手画”、“动手叠”、“用眼看”、“动脑想”,即通过“试验—观察—猜想—论证”的教学模式教学。整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效果很好。
又如:讲《解直角三角形》一课时,我又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先让学生讨论解直角三角形的各种类型,学生说出了9种类型,我再要求学生用化归思想,将这9种类型归为几大类,最后,由学生出题,学生讨论,学生制定解决方案,最终在诸多方案中评选最优方案,这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所学的知识在讨论中掌握,并且这一节课没有留课外作业,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这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课前还可以进行小测试,课中开展小竞赛,课后参与数学活动课等,这些都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做到质“优”减“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暴露思维过程为核心,强化反馈,针对实际,讲求实效,重视情感教育,便能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卢家楣主编:《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教学实践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钓鱼镇 张书健
我有幸参加了今年的青年干部第9期培训班的学习锻炼,紧张而又充实的学习生活,让我夯实了理论基础、拓宽了视野、坚定了理想信念、增进了同志感情、培养了工作执行能力,这必将对我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现将这次阶段学习的几点体会简要小结如下:
一、 理论素养得到提高,理论基础更加坚实
学习期间,苏州市委的领导给我们讲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青年干部成长成才规律》,苏州大学的教授给我们学习了《创新思维的方法》、《管理中的博弈思维》、《领导科学与管理艺术》,这些课程平时都没有能够系统的学习,也没有系统的听过这类课程,这次学习班上,让我有幸得到学习和提高,感觉很新颖、很实用,学习的关键是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解决主客观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同自己的工作实践统一起来,认真研究工作中不断变化的情况、存在的问题,更好的为工作服务。
二、思路更丰富,视野更开阔
学习第一天,发改委的樊主任给我们解读了我市“十二五”规划,让我对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动态、规划,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组织部安排我们到苏州农村干部学院的学习,让我对苏州近期工业经济运行态势、经济发展的框架、社会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学校还安排我们参观了常熟市波司登集团,了解了波司登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企业文化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通过对企业的参观,让我看到了波司登人对事业孜孜不倦、开拓创新的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他们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牌,创造了世界品牌和业标志产品牌。
三、创新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在学习期间,我们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提升公务员的学习能力和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了党政有为的执行力建设、提高应对处置公共事件的能力。我作为一个基层的农村干部在工作中面对的是广大农民群众,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为群众服务?如何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群众问题?对突发的涉政事件如何应对和处置等等这些问题,老师都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解和分析,系统的教学、有代表性的案例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记得在创新思维一课上,有一句话, “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和解决正确的事情”。这句话很好理解,但做起来可能不是很容易,现在的农村工作,有很多惠民政策需要我们去落实,很多的农村纠纷和矛盾需要我们去处理,那么如何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这就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要学会如何去与老百姓沟通的问题。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将工作做好,总之一句话:将集体的事情当自己家的事情去做,肯定会想见一切办法用最好的方法解决正确的事情。也肯定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支持和理解。
四、互帮互学,相互提高,增进友谊
学习期间,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带队领导的关心爱护、老师的和蔼可亲,学员们的互相帮助,兄弟姐妹般的学习和生活……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默契。从领导、老师和同学身上学到了更多的社会知识、工作方法、为人态度和处事原则,那些有形和无形的有益方面都影响了我、熏陶着我,使我在理论上得到了充实和提高,知识上得到了补充,思想上更加成熟。这将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必将成为今后工作和生活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动力。我知道这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是我工作和学习的一个“加油站”,给我补充了更多的营养。时间虽短,但我能感觉到学到了很多;我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用学到的新知识去指导今后的工作。
通过这次学习培训,虽然说受益匪浅,收获很大,但也使我更加清醒地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今后,要继续加强政治理论的系统化学习,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我们要以这次学习培训为动力,开拓进取,迎难而上,振奋精神,扎实苦干,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讲政治、会管理、求发展的合格基层干部。
第九期青干班个人学习小结
大营镇 王 锋
通过这次为期九天的集中学习,我认真学习了苏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践经验,突发事件的处理与危机管理以及领导科学与管理艺术等专业知识,聆听了专家教授们所作的《创新思维的方法》、《招商引资与高新区建设的经验》、《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青年干部成长成才规律》、《管理中的博弈思维》等专题讲座,对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牢固树立为民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理论素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次学习,非常及时,非常重要。我感到获益匪浅,具体体会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课程安排非常精心。从第一天何部长的殷切期望,市纪委王常委的谆谆教导再到在苏州农干院学习期间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所安排的一系列专题讲座,可以体会到市委组织部的良苦用心,这些知识都是我们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同志所急需的必备的知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既有案例分析,互动交流等理论教学,又有到波司登集团和康博村参观考察等拓展活动,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既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又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危机意识,提高了应对处理复杂问题,维护基层稳定的理性认识。我们非常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非常感谢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为我们全体学员所做的精心安排。
二是领导和专家授课非常精彩。这次学习,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无论是苏州市的老领导还是各位专家教授,平易近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总是把一些抽象的、深奥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常常在不知不觉中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就悄悄过去了,每听完一堂专题讲座,总有让人意犹未尽,余音绕梁之感。非常感谢为我们精彩授课的苏州市的老领导以及各位专家教授们,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
三是同学之间相处非常融洽。这次我们青干班以及赴园区挂职的同志一行共四十八人,大家来自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岗位,九天来,大家始终做到生活上互相关心,学习上互相探讨,彼此之间亲如兄弟姐妹,这次集中学习对于增进大家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一、让爱充满课堂,形成友好的师生关系
有位伟人说过,爱是教学的媒介,友爱更是消除人戒备心理的传感器。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换成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指导者,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内外,师生共同讨论,积极探索,相互交流,教学互补,师生共同创建课堂讨论式教学的新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讨论,教师积极地倾听,并适时给予支持、评价、辅导和赞美,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当然,教师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先进、良好的英语学习方法。
二、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各种比赛活动来调节课堂气氛,开展男女生比赛、小组比赛、同桌比赛、个人比赛等,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很高的积极性,且乐此不疲。通过单词、语汇比赛,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并培养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和互相合作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多创设成功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成就感越大,学习英语的动力就越大。当学生获得一次成功时,哪怕是拼对一个单词得到老师的赞扬或同学的肯定时,他都会因此而兴奋不已,继而对英语学习产生好感和亲近感,增强克服学习中困难的勇气。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多创设诸如问答、口语交流、阅读课文、朗诵比赛等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感受与喜悦。当然,机会要面对全体学生,对于好、中、差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成功机会,借此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
四、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培养学生文化和思想素质
>> 健美操运动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 积极心理资本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团体干预研究 生活应激诱发大学生抑郁症状及轻生意念预警模型 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对自杀意念影响的研究 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应用积极心理学干预大学生心理应激方式的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理论研究 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逆商的影响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团体咨询在大学生网络依赖干预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形成与干预机制的理论研究 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幸福感提升的对策 积极心理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 积极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的干预研究 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构想 基于积极心理学探索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几点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Larson M, Luthans F. Potential Added value of psychological captital in predicting work attitudes[J].Journal of Leadership&Organizational Studies 2006,13 45-62.
[3]张明,魏义梅.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杀意念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0):1217-1219.
[4]翟书涛.自杀学的精神病学侧面[M].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1:18(1):1-6.
[5]Beck A T , Kovacs, M Weissman A . Assessment of suicide intention:The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 1979, 47( 2 ) : 343- 352.
关键词:情绪与情感;英语教学;功能
情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一般来说,情感(affection,又译感情)是作为情绪(emotion)、感情(feelings)这一类心理现象的笼统称呼来使用的。教学与情感的相互关联是客观存在的。寓理于情,情自理出,情理结合,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正如教育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特别是对于心理发育还不完善的中职学生来说,更需要积极情绪的指引和维持。
一、情感的调节功能与英语教学
近年来,我国心理学者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了国外的同类研究,认为情感确实对个体的认知过程产生影响。传统英语教学历来采取“填鸭式”的办法来进行授课,通常是老师说,学生听。这是一种教师始终处于主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相对沉闷,教学效果较差。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学生在英语学习时的情绪兴奋性,有利于英语学习的提高。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可时常采取讨论式的集体课方式。这种课堂讨论可以用多种形式、多种内容进行:或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表演;或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就英语学习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它的优越之处在于,课堂情绪气氛愉快,形式活泼,内容丰富,视角广阔。学生可以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谈自己的看法,还可以通过口头发言把自己平时的感悟体会总结成理性认识。这种宽松活泼的授课形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师生的深入了解,由了解而相互密切配合,教学相长,共同切磋。
二、情感的动力功能与英语教学
现代心理学很重视情感的这种功能,美国心理学家利珀(Leeper)甚至明确提出“情感本身就是动机”的观点。情感的动力功能运用在英语教学中,就能有效强化学生直接指向教学目标的英语学习行为。英语教学活动要求学生不断地重复在识记与背诵,并将其转化成语言应用的熟练技能操作。因而,强制性的各种“规定”必然产生消极影响。英语学习是要求母语非英语的学生可以较流畅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其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及热情。如,电影资料欣赏、听音乐资料、与外籍友人交谈等方式,直接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行为,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正如前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弗・鲍良克所指出的,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即教学对他们有吸引力还是引起反感,情绪感受还决定学生在教学中是有兴趣,还是消极。特别是我们还要看到,学习英语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这就更需要明确的学习动机和情绪情感推动作用,依靠情感的动力作用。这使我们能更深切地体会列宁的那句名言:“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三、情感的感染功能与英语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斯托特兰德(Stotland)用实验证实,当我们觉察到另一个的情绪时,会改变自己生理上和主观感受上的情绪状态。我们平时说的情感共鸣就是典型的情况。情感的这一功能运用在英语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感受思维和行动之间的有机结合,使人在兴趣和关心的驱使下组织智力加工活动,对教学对象、学习对象投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以神入、体验、主客融合、人我共感的情感状态把握客体。具体体现在:以情景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环境,用游戏等活泼的形式加深学生记忆,用实践课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英语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形式多样的英语实践活动,并使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英语表达结合起来,逐渐在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不断丰富和积累语言表达和应用的技巧。
四、情感的信号功能与英语教学
根据达尔文的观点,人类表情最初也是生存竞争的一种手段。英语教学中,运用情感的信息功能,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部各种信息的基本内涵以及教师主体的评价方面的信息,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运用恰当的言语表情、体态以及富于表情的讲解及引导,能使讲课格外生动形象,从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本堂课程的要点。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表情,能更好地传神入微,让学生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称赞、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渗入学生心头,使学生准确把握学习的方向,同时激发起巨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强调指出:“做教师的定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
毋庸置疑:“暗示”可以变成“提示”,但“暗示”也可以变成“暗器”。可千万别让“暗示”成“暗器”、“毒器”!首先,别让“暗示”左右了你。只有不断丰富知识,不断提升明辨是非、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自觉识别和抑制消极的暗示,克服胆怯和紧张的心理反应。其次,千万别放大“暗示”的副作用。人因悲伤而哭泣,但又因哭泣而悲伤,在“暗示”的副作用面前,就事论事,不扩大,这样就不会陷入副作用的陷阱中。再次,努力放大“暗示”的正作用,经常训练如何增进自信心,如何能由失败中体验成功,如何克服恶劣的情绪等等,真正做到自我激励、自我肯定、自我超越,摆脱“旧我”的桎梏,塑造“新我”,将有益于成功的积极思想和感觉。诚如斯,“暗示”又怎会成“暗器”!
参考文献:
[1]埃米尔・库埃.心理暗示力.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07.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4.
[3]戴维・迈尔斯.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01.
[4]谢佛.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邹泓,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07.
【关键词】生态心理学 理论取向 现实意义
就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来说,一直对人类的行为产生着重大影响。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曾经一度风靡一时的拜金主义理论以及现实主义理论都对当时时代群众的心理以及行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生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心理学领域以及价值观领域又开始迎来新的变革。
一、生态心理学理论取向具体概述
就生态心理学的发展而言,除了时代的推动作用之外,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实际上也起到了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过去一些理论产生过程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心理学领域的发展与当时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价值观实际上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就生态心理学的产生来说,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们受西方文化领域的影响,先后兴起过物化主义、理性主义,随着人文主义以及科学主义的兴起,心理学的理论取向也开始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们越来越渴望心灵的回归,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鉴于这一潜在的心理推动力量,生态心理学也就应运而生。世界经济的发展逐渐将世界联成关系紧密的整体,人们需要处理越来越多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关系,在这样复杂的关系链中,许多人群开始对自身的社会价值以及个人价值产生重组和调整,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产生,它主张的是一种人与社会、与自然进行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在生态心理学的具体研究中,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对人的心理以及情感的影响,对人的情感进行有效调整的基础上,从而从而提高人们在整个社会中的认可度以及价值归属感。
二、生态心理学的重大现实意义
通过上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生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那么就生态心理学这一理论取向的发展来说,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一)塑造国民全新的精神状态,提升民众的幸福指数
就生态心理学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来说,除了是心理学领域研究水平的提高的具体表现之外,更为现实的意义就是对民众心理的干预和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人面临的生存和发展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归属感以及幸福指数直线下降,生活质量也处于较低的水平。针对这种情况,如果对生态心理学进行有效利用的话,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营造一种生态的、愉悦的生存环境,不仅能有效改善群众生活中的精神面貌,同时还能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二)有利于绿色环保理念的渗透和引入
随社会发展而来的,是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虽然现阶段我们已经意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生态代价,但是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商业大贾和企业家并没有对相应的理念进行有效的转变,在领导层没有树立起环保意识的基础上,员工哪怕具有一定的生态发展价值观,但是,也会毫无理由的被扼杀在摇篮里。就生态心理学的应用来说,如果企业的领导层能够接受这一理论取向,重新调整价值观以及心态来看“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旦管理层改变相应的价值观,那么企业的经营理念自然而然就走上了绿色环保的道路。机生态心理学相关理论以及价值取向在社会活动中的运用来说,实际上是从潜在的心理学层面对社会个体的价值观进行有效的影响,从而遍及整个社会的这样一个过程。就绿色环保理念来说,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和挑战,生态心理学理论取向中“人与自然”的部分对于引导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处理好与自然这一层关系上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精神追求发展的需要,和谐社会的建立已经成为我国上下所有人民心向往之的梦想。但是在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依然面临着许多的难题。虽然群众在和谐社会建立的过程中有着同一个梦想,但是在进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却无法将想法付诸到实际的行动上。生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成就包括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引导人们如何在社会中认可个人价值的基础上去实现相应的社会价值,从而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人都在为生存和发展绞尽脑汁,生态心理学的出现正是为这样的人群提供了一个心灵的栖息地,让他们在无尽的迷茫中重新去调整自己的方向和位置,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属于自己的那份薄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生态心理学来说,是心理学研究领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到达一定阶段的具体表现。它不仅能对整个国民的精神面貌起到一个提升作用,同时对于中国梦、和谐社会的实现也能起到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生态心理学中“人与自然”的理论部分对于绿色环保社会的实现也能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就现阶段我国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将生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中来,提升我国国民的幸福感指数,充分发挥生态心理学的现实价值和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文广,宋广文. 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及其意义[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10-115.
[2]吕晓峰. 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审视[D].吉林大学,2013.
[3]赵忠宇. 个人建构心理学思想与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3.
[4]邵华. 应对研究的挑战性问题与新方向[D].吉林大学,2013.
【关键词】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
公共心理学对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师范院校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将心理学定为公共必修课。心理学慢慢成为区分师范生于非师范生的一门学科。几十年来,公共心理学一直按部就班的在开设着。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师范类公共心理学无论是对教学目的的定位,还是在教材体内容、教学方法方面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愈益突显出差距,迫切需要改革。
一、公共心理学的主要特点
公共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了一般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多方面内容。与其他心理学专业学科相比,公共心理学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理论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国内很多高师范高校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公共心理学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显著的特点:
(一)公共心理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其教学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例如,情绪情感是公共心理学重要的教学内容,而情绪情感的发生、转化等等都是学生经常经历的问题,他们迫切需要科学系统地了解快乐、悲伤、恐惧等情绪究竟从何而来,并如何进行消解和转化。
(二)公共心理学具有系统的理论性和体系化特点。公共心理学的理论脉络比较清晰。公共心理学主要围绕一般性个体经常会遭遇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教学内容呈逐步递进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非常适合学生系统地学习,也能够为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心理学有关领域和理论分支提供理论基础。与很多专门的心理学分支理论学科不同,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具体和生动,更加具有体系化特点。
(三)公共心理学具有高度的时代性。公共心理学的学科内容贴近时展和生活需要,无论是公共心理学中的情绪、情感还是认知、能力等研究内容,都是现代社会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问题。二是指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调整和完善。公共心理学由于学科自身特点决定了其自身具有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许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而衍生出的新问题都会在其中得到充分地体现。三是指公共心理学能够有效地应用在社会实践之中。
二、公共心理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问题。绝大部师范院校没有根据教师自身实际与学生及地方实际组织编写教材,采用“国内知名”教材,教材不断的更改,部分同类教材还存在体系的差异。上课老师不适应,总是要不断的熟悉教材,更新课件。而师范类心理学课程所用教材基本上仍为传统模式,即以普通心理学为主干,结合教育心理、发展心理等方面内容,上课时从对心理现象的分析开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按部就班地讲授。课堂上着重分析一个个心理过程的概念、特点、规律,并顺带涉及教学应用。由于教材中所阐述的心理规律与实际应用没有紧密结合,课堂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这样的教材体系与培养合格教师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其最大的弊端是很多学生觉得“学了等于没学,学了不恩能够运用”,部分学生走上教师岗位后不能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更是很多抱怨“学了用不上”。
(二)教师教学方法问题。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基本是讲授法,加上都是大班教学,大部分教师都是“一言堂”,采取“结论加例子”式的平铺直舒,基本不采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其所讲的内容(心理学内容告诉怎么教授)体现不明显,说一套做一套。
(三)学生学习问题。由于公共心理学是公共课,加上对其要求不严,教师上课缺乏趣味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都较差。很多学生开始兴趣高昂,尔后兴趣索然。学生对学习心理学对其未来的指导意义的认识不明确,认为就是一门普通的课程,并没有想到起以后在教学过程需要应用。公共心理学的考核基本是走形式,大部分学生都可以顺利通过,导致学生最起码的外部动机也消失。
(四)教学目的问题。教师对公共心理学的教学目的目标本身就不清晰,很多教师就是为完成一个教学任务。并没有提升到其作为师范生必修课的高度,并没有明确这门课程对现在的学生未来的老师的指导意义。很多教师上课都是东扯西扯,讲花边,讲故事。让学生听的有点意思,但是学不到实质性的东西。
三、建议
(一)灵活选用教材。认真编写或选取适应本校任课教师及学生实际的教材,将教材中更多的贯入了认知思想,引入认知心理学的概念、方法、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考察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方面,对其中每个具体环节所涉及的认知过程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二)明确教学目标。师范类心理学教学应达到以下几个主要目标:首先,要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与未来教学工作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如心理活动主要规律,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矛盾,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心理因素等。其次,应使心理学知识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加强应用性、实践性,提高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再次,教师人文意识的培养问题。当前中小学校相当部分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曾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培训,却仍然沿用简单粗暴教育方式,漠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忽视学生的心智启迪、个性发展。
(三)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增加实验辅助教学。心理实验辅助教学是心理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精心设置若干个心理学实验,达到串联教学内容,启发学习兴趣和补充理论教学等作用。心理学实验体现的是人与机器的关系,通过实验不仅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实验的结果还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特点,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自我心理特点,增强自我认知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舞蹈心理学 舞蹈创作与表演 舞蹈审美与欣赏
一、舞蹈心理学理论框架的设立
舞蹈心理学是心理学新近设立的应用学科,主要对舞蹈中的心理学问题进行研究。平心教授在“舞蹈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上,以心理学为框架对其进行科学分类,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为舞蹈心理学新学科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平心认为:“舞蹈心理学必须以舞蹈为基础、以美学为指导,以心理学原理为内容和体系。它不仅是艺术学和舞蹈学的一个门类,而且也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舞蹈心理学研究思路是以普通心理学和艺术心理学为依据,从而形成舞蹈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主要有以下章节:舞蹈感觉、舞蹈意象与想象、舞蹈思维、舞蹈情感、舞蹈动作技能、舞蹈气质与性格、舞蹈能力、舞蹈教育、舞蹈心理学理论等。既然是基本内容和理论,自然就涉及舞蹈的各个环节并对舞蹈的各个环节具有指导意义与作用。”①它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艺术心理学与美学,这种分类方法利用了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心理学作为框架,对舞蹈心理学进行创造性的分类,纵横交错,自成一体,为整个学科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舞蹈心理学的三个领域
舞蹈心理学大致分为三个领域――舞蹈教育与教学领域、舞蹈创作与表演领域、舞蹈审美与欣赏领域,这三个领域中,舞蹈教学心理的研究早已从教育心理学中分离出来,则更成熟一些。
1.舞蹈教学是舞蹈心理学的重点,着墨较多,主要涉及舞蹈感觉、舞蹈思维、舞蹈技能等章节,在舞蹈教育中的动作记忆、舞蹈动作、操作思维的问题等都影响着舞蹈教育成效。
在舞蹈学习中,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动觉、平衡觉等的感知动作,通过舞蹈动作思维,学习舞蹈技术,通过反复练习形成熟练的舞蹈动作技能。这里所说的舞蹈技术是指学习某一舞蹈科目,如蒙古舞蹈的硬肩、软肩技术。这里所指的舞蹈运动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一种能力。它是经过训练后熟练并自动化完成舞蹈作品的能力。这种舞蹈技能较一般的纯运动技能更复杂,因为舞蹈表演需要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即演员在完成动作时还要有情感表达,舞蹈心理学对这一问题做了一定的论述与表达。
舞蹈学学生的智力发展与个性心理特征是舞蹈教育的重要方面,是一个需长期努力与潜移默化教育的过程。舞蹈学生对智力要求有何特点、智力与个性的养成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学员个别差异与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以及舞蹈演员气质类型划分与角色扮演,都是舞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在舞蹈创作与表演领域的探讨
《舞蹈心理学》主要谈了舞蹈创作中的舞蹈思维与艺术想象,主要涉及舞蹈思维、舞蹈情感章节。
舞蹈思维可分为舞蹈动作思维、舞蹈形象思维、舞蹈抽象思维,该书谈了如何激发创作灵感及舞蹈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舞蹈表演是舞蹈演员对舞蹈编排艺术构思的创造性舞台体现。演员在舞蹈表演中具有二次创造的能动性,应具备较全面的艺术素养,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表现力。
舞蹈表演必须形神兼备,表演者须先学习角色的外部动作技术,再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塑造艺术形象。演员的面部与肢体表情是观众认识舞蹈形象的重要方面。舞蹈心理学一书详细论述了情感的概念、分类与舞蹈表情手法。
在舞蹈表演中,青少年学生初次参加表演时会产生焦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等也是舞蹈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此外,舞蹈心理学还研究舞蹈活动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以及舞蹈活动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
3.在舞蹈审美与欣赏领域的探究
舞蹈美学是从总体上高度概括、抽象,上升到揭示舞蹈规律及其本质。近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为舞蹈审美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对于舞蹈的创作、表演和欣赏从审美心理方面提供了科学的借鉴。平心教授在《舞蹈心理学》中对著名的美学理论布洛“心理距离”学说进行了新发展,并首先提出“心理距离产生美的机制是想象”,他对布洛“心理距离”学说产生的机制作出了科学与精辟的解释,并且对美学中的“意境”理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悠远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舞蹈心理学基础理论
平心最后将舞蹈心理学基础理论分为精神分析舞蹈理论、行为主义舞蹈理论、人本主义舞蹈理论、超越心理学舞蹈理论,分析了这四种理论在舞蹈中的应用实践,为本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平心最后提出了有一定创意与哲学意义的“四个世界划分理论”,他认为,“人类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人际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四个世界,而舞蹈艺术位于四个世界的交叉点上,任何一个舞蹈作品,它既是身体的(自然的)、人际环境的(社会心理的),也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反映”。②这个学说为舞蹈心理学的发展描绘了美好愿景。
结语
总体来讲,《舞蹈心理学》的内容博大精深,逻辑严密,是一本优秀的舞蹈专业本科(包括舞蹈教育、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理论专业)与研究生选用教材,它是应用心理学的新拓展,也是艺术心理学的新创见,对师范院校舞蹈教育专业学生来讲,它可以替代普教《教育心理学》,并更有针对性,它对舞蹈教育与舞蹈表演心理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注释:
关键词: 格式塔心理学 音乐教育 整体论 顿悟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它于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原子心理学相对立。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过程。广义地说,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用格式塔这个术语研究心理学的整个领域。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心经验。在观察对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所以称为格式塔心理学。由于这个体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故有时又成为柏林学派,主要代表人是维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对音乐教育的启发
“格式塔”意为“完形”、“整体”,这一学派否认对心理现象的认识等于对其分解的种种元素的认识,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直觉和问题解决方面。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动物和人都是以相互关系来感知、学习的,事物相互间体积的大小、颜色的深浅、位置的上下左右、呈现时间的先后长短等关系才是感知、学习和记忆的关键。
在音乐教学中,联系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理论,可以运用“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弄清学科的结构,就能发现一系列个别事实和技巧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知识迁移,以后的学习就会变得容易,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学科材料。例如,在合唱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法是一个声部一个声部地教和学,每一个声部在演唱的时候尽量不要互相交流,等到每一个声部学会了,再合起来演唱,并在合唱时要求各声部不要去听其他声部的演唱,以免受到干扰。而在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的指导下,则首先要求教师尽力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所有声部合起来的音响形象,并要求各声部在演唱时随时注意倾听其他声部的演唱,在了解其他声部的基础上达到配合一致。在器乐教学中,传统教学法是一段一段地学习,再整体连起来演奏。而整体教学法则要求教师先讲述这首乐曲的整体风格,然后分段讲解,其中必须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逐段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会注意段落之间的关系,并会在段落过渡时做相应的情感转变的处理。如果依照传统教学法,就割断了乐曲段落之间的联系,在表现乐曲上缺乏完整性和对乐曲的宏观理解。声乐艺术中的“整体”概念是指:人的思想感情与演唱能量整体运作的整体展现。例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就是演唱方法与感情表达、声音色彩、演唱风格等种种要求同时到位的效应。思想感情是指演唱者对歌曲情感的处理和艺术升华。演唱能量是指演唱者的歌唱技巧,如歌唱的呼吸、咬字、共鸣、声音的强弱、音色的明暗,等等。声乐教学的整体概念指的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我们将它归纳为一个由多个部分构成的整体,部分与整体之间既是独立的又是层层制约、环环相扣的,并且整体教学取得的效果不仅仅是部分之和。整体与部分理论指导下的声乐教学要求我们做到把声乐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看成一个整体来对待,尽管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层次的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有步骤、有计划及侧重点,但是却不能把演唱者的声音、语言、情感分割开来单独进行训练,片面强调声乐单方面某个表现,往往会阻碍声乐训练的进展,这是不可取的。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顿悟理论对音乐教育的启发
顿悟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以有名的“接竿问题”实验得出来的结论。把饥饿的猩猩关在笼里,食物放在笼外一定距离处,笼与食物之间猩猩伸手可及的地方则放了几根木杆,每根都不能单独够着食物,但木杆之间有机关可连接。猩猩在几次无效地尝试之后,突然显出明白的样子,把两根木杆接起来,达到了取食的目的。这就说明:这并非练习和经验积累的结果,而是猩猩观察、试探了整个情境,明了情境中各种条件之间的联系后,产生了顿悟。格式塔学者认为,顿悟是思维的基础,只有对事物整体的思维才会真正理解问题,并领悟解决问题的原则,而这种原则的迁移就是“触类旁通”,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从音乐学习来看,对音乐语言的概念的理解、对音乐表现内容及风格特点的把握等,适合用顿悟的学习模式。而在技能技巧学习中,除了模仿、练习之外,有时也要用到顿悟学习模式。顿悟实际上是一种在感知、想象、联想和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基础上渗透着理性色彩的直觉。音乐艺术作品最深层次的意蕴,往往是将无穷之意蕴在有尽的形式之中,具有多意性和模糊性。在很多时候,这种“弦外之音”,仅仅靠感性直觉、体验或是单纯的理解都难以把握,只有欣赏者将自己的心灵完全沉浸在艺术的境界里,在一霎时获得顿悟,才能把握住。
心理学认为,顿悟可以通过一定的情境或情绪来激发。那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适当的情境,营造符合音乐情绪的某种特殊氛围,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顿悟的形成。例如在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时,教师可以选择一种配有电视画面的vcd作为音响载体给学生欣赏。强劲有力的音乐伴随着黄河之水奔腾跳跃的壮观画面,在课堂里营造出雄壮豪迈的情境和氛围,学生对音乐艺术形象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进而对作品所蕴涵的情感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结合关于作品创作的基本介绍,他们很容易就联想到这雄伟豪迈的音乐所描绘的奔腾不息的黄河,不正象征了中整理
参考文献:
[1]库尔特.考夫卡.黎炜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大桥正夫.钟启泉译.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4]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4.
关键词:舞蹈心理学;舞蹈美学;舞蹈教育
一、简述舞蹈心理学与心理学
舞蹈不仅追求肢体上的美感更加注重灵魂的升华,舞蹈的身体动作只是舞蹈的外部载体,其实质还是内涵的表达,换句话说,虽然舞蹈本身是一系列身体动作的连续的艺术形态,但从灵魂本质的角度上讲舞蹈更是一种心理过程,舞蹈的过程就是内在意识形态、精神世界的表达过程。众所周知,艺术的本质始终是精神内涵,任何艺术形态都是意识形态的外在表达,使人们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艺术的表现和存在,舞蹈的灵魂也是存在于其意识形态之中,舞蹈的灵魂才是真正充实渗透到每个舞蹈动作中的内在精神支柱,缺乏灵魂的舞蹈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更无从谈起艺术美感了。因此,研究舞蹈和舞蹈心理学,首先应该研究心理学的理论和相关美学的理论。
1.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发展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研究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劳动生产等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等。心理学理论是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逐步成熟和完善的,主要经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被称作为心理分析,该理论主要强调心理的深层结构,潜意识结构或者心灵结构,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是最切入人的本质和艺术本质的心理学原理,这里人的本质和艺术的本质是相互贯通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要产生于20世纪初期,其创始人华生认为不存在所谓的人的心理和意识,人的大脑只是对来自外界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心理学主要应该研究的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和联系来进一步探索人类行为的目的。直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又兴起了新的心理学流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此理论主张心理学该主要关注人的价值、潜能和尊严,既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机械决定论。
2.舞蹈心理学理论
所谓的舞蹈心理学理论是指对舞蹈的创作、欣赏以及教学的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研究,是主要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深刻分析舞蹈的起源、做用和价值来揭示舞蹈的本质和精神内涵的舞蹈理论。通过上面对心理学理论和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流派与理论的分析,在对舞蹈心理学有个大致了解的基础上,结合舞蹈艺术的表现形态和意识形态来深入解析舞蹈心理学的研究意义。首先,在上述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阶段,弗洛伊德曾经说过“美的概念植根于性刺激之中”,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舞蹈艺术,可能舞蹈艺术本身也是一种本能欲望的自我升华,舞蹈的行为和肢体动作的表现都来源于内在真实意愿的原始驱使,是一种本能的自我释放淋漓尽致的通过肢体动作的外在表现,当然舞蹈的每一个肢体动作都在表达内心的情感,或是抒发或者叙述,表达着人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些情感都是受内心原始欲望支配才产生的,在欣赏或是舞蹈创作的过程中,都不要忽视舞蹈动作背后的情绪与情感,这些都是内心抒发的真情实感的具体体现。从文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下的以实现自我为核心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舞蹈心理学的研究,首先,该理论认为人有从高层次到低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尊重等基本的需要,还有高层次一些的发展需要,而求知和审美的需要则可以统称为超越需要。舞蹈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艺术价值,自然脱离了前面所提及的那些低层次的需要,舞蹈给人视觉上的审美感和欣赏作用,是超越需要的高层次价值,因此舞蹈所追求的不该是简单的情感表达和形体美感,更应该在深刻了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去表现高价值体验的高级情感,通过对舞蹈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过程的探索,努力创造出舞蹈的高级价值观和外在审美感。
二、舞蹈心理学对舞蹈教育的意义
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研究心理学的意义在于能够对人的内心感受、言语和行为有一定的感知和认知的能力,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之所以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主要是为了能够随时察觉出学生的细枝末节的心理变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舞蹈的练习和训练,更加要注重学生的内心情绪的波动和起伏,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在确保学生智力正常、情绪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专业的舞蹈教学,不仅能够使舞蹈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更能够加深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热情和对任教老师的喜爱。
2.注重舞蹈精神的表达
舞蹈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虽然是通过外在的肢体行为来完成舞蹈的整个过程,但舞者在跳舞的过程中内在的精神表达是丰富不可获取的,这就需要舞者在练习或者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肢体动作的完善,更要关注内心精神本质的表达,往往具有完美精神内涵表达的舞蹈才是真正舞出了艺术的灵魂。因此,在教学舞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格外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变化和存在形式,提醒学生不要忽视舞蹈的精神本质,一切的舞蹈动作都是服务于内在精神表达的载体,没有灵魂的舞蹈根本不算是艺术。
3.配合方案完成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进度安排,如果教师充分具备了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就会很专业、准确的判断出目前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如果,根据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等方面的科学分析,制定出符合这一阶段的学生学习计划安排,不仅能够有效的完成教学进度,还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和负担,能够配合老师继续完成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因此,心理学对舞蹈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学是舞蹈教育的基础,只要具备了深厚的心理学只是理论,才能更加从容的面对多元化的学生需求和教育任务,使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既能体会到舞蹈的乐趣又能学好舞蹈的基本理论和基础动作,由浅入深一步步揭示学习舞蹈的本质和内在表现力,使学生游刃有余的面对舞蹈学习任务,在保证身体和心理都健康发展的过程后快乐的学习舞蹈,建立好良好的师生互动过程,增加师生之间的亲密感和友善感,能够使教学过程进展的更加高效便捷,教学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心理学不仅丰富了舞者的文化底蕴,更是造福了整个舞蹈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李东旭.基于意识心理学的舞蹈感觉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平心.舞蹈感觉与本体感觉——舞蹈艺术的内涵、舞蹈心理学的外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02:37-44.
[3]彭吉象,平心,汤旭梅,韩荞冰.艺术学与舞蹈学发凡——兼谈艺术心理学和舞蹈心理学[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01:7-14+1.
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根据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这样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近代西方教育思潮倾向于把教育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这是促进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前提条件。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科书》等书,对教育心理学的建立起到开拓作用。虽然当时尚未使用“教育心理学”这一名称,但实际上已把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赫尔巴特在教学理论中,把教学分为教育的教学和非教育的教学两种,前者指伦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养,后者指传授知识、技能的智育活动,这两方面都必须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讨论教育和教学问题时,他特别重视“兴趣的引起”,并把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等六种。这些心理状态,可以引导儿童的注意力定向,并引起心理,促进思想活泼和精神旺盛。对兴趣的研究成为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联结起来的一个重要联结点。赫尔巴特之前的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上对启发后来的教育理论家重视心理学在教育上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是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另一重要条件,这导致实验教育学的出现。实验教育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产物。德国的莱和莫伊曼都把实验心理学的理论广泛地与教育和教学理论相结合。莱所著《实验教学论》一书,实际上是以教育心理学为内容的著作,为教育心理学成为心理学中的独立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测验学在教育心理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触媒作用,它促使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教育学上常提到因材施教原则,是由于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如何适应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则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共同课题。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是实行班级教学制度所必须掌握的两种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教学效果的工具。学校招生和入学后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对学生的个案研究,都要应用各种测验。
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应该归功于桑代克。他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0年代前后,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学派的学说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教育学产生一定影响。格式塔学派介绍到中国以后,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顿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再局限于尝试错误、刺激与反应等联结主义,心理学所提出的教育心理学问题,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桑代克的学习三大定律之外的“顿悟”问题,也将格式塔学派的“整体的概念”,“转移的概念”、“精确律”、“完成原则”等等原理、原则应用到教育上来。
行为主义理论则促使30年代的中国教育心理学界重视人的行为的研究,注意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使教育心理学重新重视意识的研究,特别是潜意识和下意识问题。教育心理学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把心理卫生知识引进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都是受这一学派的影响。
巴甫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充。教育心理学在发展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也就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家曾对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对象提出具体建议。
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进行规划的委员会,认为教育心理学应包括五个方面,即人类生长和发展,包括遗传与环境,一般生长和发展,社会与情绪的发展,动机的基本理论,智慧、性向与兴趣,以及个别差异等;学习,包括学习的本质,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的动机,技能,推理与问题解决,态度,特殊科目的学习,以及训练的转移等;人格与适应,包括情绪,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卫生,特殊儿童,品格,以及社会活动;测量与评价,包括测量的基本原则,智力与性向的测量,学习的测量,适应的测量,以及测量结果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包括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统计技术,以及为教师所提供的研究方法。
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观察的实施是在班级集体的活动中或在个别交谈中进行的,可以对外部的活动和表现进行观察,也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进行观察或对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
调查分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前者是对全班级或全学校进行调查,后者又分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分群抽样、比重抽样等多种。调查的方式可分为问卷法和晤谈法。
问卷法是通过编制种种不同的测验,调查各种不同的教学效果,测量各种不同人的智商、性向和性格的方法比问卷法可更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在受教育后的心理特质的变化。各种测验的编制及各种量表的使用,应保证其效度和信度。
对比研究一般是在严格控制条件的实验中进行。把实验对象分成各种条件(智力、学力、年龄、心理素质等)基本相同的两个组,一组叫实验组,另一组叫控制组,在实验组的学生面前提供新的刺激物,例如新教材,而控制组则保留经常使用的教材。经过一段教学时间,然后测量两组的学习成绩、学习速度、理解程度,比较两组的特点和优劣。对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其他种种教和学的问题,都可以作不同的设计,进行不同的实验。
关键词:社区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挑战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067-02
自心理学研究产生以来,经典的心理学研究分支层出不穷、不断发展,其中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各分支中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也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一个领域。但在近十年中,教育心理学不断适应各学科的要求,朝向一种包容性广泛的方向发展。我国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但形成体系的教育心理学还源于西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学者一方面学习、引进西方的研究结果,另一方面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展开独立研究。尽管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成熟、研究和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体制上也趋于完善,但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创新,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不足逐渐显露。
一、社区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个体心理健康问题逐步显现。为了捍卫个人利益,美国国民发起了心理卫生运动和民权运动,为社区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准备条件。然而,社区心理学真正诞生的标志是1965年5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维姆斯哥特市举行的社区心理学会议,会议产生并创建社区心理学这一新领域,同时呼吁社区心理学重点关注“在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连接个体行为和社会系统的心理学过程”。美国心理学会则在第二年成立了社区心理学分会。
尽管如此,直至1975年4月,社会心理学才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中真正取得了学科建设的独立地位。会议的主题是预防与促进社会行动以及公平与尊重多样性作为主题,同时探讨了社区心理学家的培训模式,促进了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卫生的分离,使社区心理学真正走向学科独立和特色化发展。1987年,美国心理学会将社区心理学分会改名为“社区研究与行动学会”(SCRA),促进了美国社区心理学向多学科合作及重视行动研究过渡的新阶段。
(二)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社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社区心理学的服务和干预重点是加强个人与社区目前的心理防御能力,同时发展和提高个体个人能力而不是治疗其病例缺陷。因此,这种服务和干预重点可以大大降低心理或药物治疗的个体人数。因此,社区心理学家逐渐将工作聚焦于一级预防(心理问题的预防)和二级预防(心理症状早期阶段的干预),而不是三级预防(对官能障碍的治疗等)。
2.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区心理学主要关注个体与社区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合作的研究关系,将理解提高个体、社区及社会的生活质量作为研究对象。广义地讲,社区心理学关注个体与社区之间多样的关系。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关系,社区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生态学水平的分析,像朋友圈、工作环境、学校、志愿者协会、宗教集会、教会、社区及邻居,或者更大意义上的社会或文化均属于这类社会关系。此外,社区心理学还关注互助型组织和自助型组织,当个体面临巨大压力事件时,会采用非正式渠道(朋友,邻居,同事)来获得社会支持。因此,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是社区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内容。
3.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社区心理学属于交叉学科,因此其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主要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参与观测法,是研究者“加入”社区生活,与社区成员一起工作、生活,从而观测他们的情况的方法;(2)个体定性访谈法,是以合作的方式和开放式问题来消除参与者语言和经验的影响,集中于小样本研究的方法;(3)聚焦组访谈法,与定性访谈相似,但在团体中可能消除一致的观点;(4)社区个案研究法,是集中于一段时间仅研究单个组织或社区的方法;(5)定量观测法,是以大样本数据进行标准测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6)随机区组实验法,是采用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的实验方法;(7)非同质比较组实验法,和区域实验很相像,无随机分配条件;(8)间断时间序列设计,是采用多基线设计,在实验干预前后对一个或几个情境进行纵向测量的方法。
(三)社区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自1975年美国奥斯汀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议以后,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多样的趋势,每种趋势都代表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1.预防和提高社会胜任力
社区心理学的发展能有效解决社区居民的各类问题,如儿童的社会发展障碍和学习障碍;青少年各类行为问题;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离婚、家庭暴力等社会问题。
2.社区构建、公民参与和授权
为了体现社会构建以及公民参与的趋势,社区心理学家集中于研究、开发或创造一种社区系统。这种系统一方面能够加强社区居民的社区感觉,推动其参与群体活动计划、实施的经验,另一方面能够以更有意义的方式影响更多的居民群体,帮助他们进行社区变革并进一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3.理解人和文化的多样性
社区心理学家正尝试创建与文化社区中居民的合作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社区心理学家不仅鼓励居民参与研究设计和实施的各方面,而且试图让他们理解不同的文化群体以及这些不同文化群体所产生的各类因素。
4.社区心理学的生态学转向
社区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向是逐步建立生态化的社区。研究者凯利及其同事提出了社区心理学的四个生态学规则,即相互依存、资源的循环、适应和延续。社区心理学还对环境心理学进行了长期关注,他们都强调自然条件下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同时将其概念、理论等应用到社会行为中。此外,研究者西恩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社区心理学对物理环境的研究兴趣逐渐增加。
(四)我国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西方的社区心理学正趋于成熟,但在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直至20世纪90年代,国内才显现一些有关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但个体对社区心理学的认知仍旧模糊不清。不少人认为,社区就是“居委会”的翻版。但是综合我国实际情况,社区心理学既要狭义地研究小区居民的心理服务工作以及和谐小区建设工作等问题,也要广义地研究和谐社会建立的问题。因此,我国的社区心理学重点关注个体问题行为的预防以及个体社会能力的促进,同时提供社区的生活水准,建立和谐文明社会。
我国心理学者对社区心理学研究的关注点:一是社区与青少年发展。考察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社会态度以及家庭因素中家庭软环境(家庭关系和家教方式)之间的关系。在保护青少年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社区预防与矫正使社区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二是社区老年人的研究。考察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社区集体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三是其他社区人群的研究,特殊女性(更年期妇女、离异女性)、亚健康人群、残疾人群、外来人群等。
二、对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挑战
(一)方法论的挑战
社区心理学为当代教育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多元化、生态化的理论视角。随着社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兴起,教育学者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研究,将原有的方法论进行改进,并从另一角度建立新的研究方法,充分体现了取向多维、方法多元、立场多重、观点多样、研究环境生态化的宗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人文过程,而教育心理学面对的是情感丰富、有情感体验的人,因此量化研究与实验方法必然导致教育情境的局限。社区心理学以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生活环境生态化作为研究目标,在方法上给当代教育心理学家提供了另一种研究决策。
(二)对研究内容的挑战
社区心理学是一门建立在众多相关学科基础上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内容广泛开放,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区分什么不是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不是什么是社区心理学的。尽管这门学科的科学地位已经得到承认,但其具体研究领域仍在不断发展,相关内容界定也需要进一步改善。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很可能与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有部分重叠。同时,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对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有一定作用,例如在对青少年教育的一些观点方面,社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能对经典的教育学原理发起了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1).
[2]陈良,张大均.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7,(5).
[3]曹智荣.国外青少年社区心理健康促进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2).
[4]冯增俊.美国社区心理学概述[J].心理学动态,1989,(2).
[5]王广新.西方现代社区心理学述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6]金庆英.社区心理学研究综述[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6).
[7]于华林,杨毅.我国社区心理学研究述评[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8]佐斌.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及述评[J].心理学动态,2001,(1).
[9]张骞,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问题与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探究
中国分类号:G62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依然属于一种新型学科,其研究也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其中也存在一系列的争议性问题,也有一些难题。基于这一背景,全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现状、热点问题既是这门学科的发展需求,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渠道。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型学科,处于初级研究阶段,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科学体系不完备
科学体系对于学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兼具思想政治与心理学两个学科的特征,这一问题已经受到了相关学界的认可。但是,对于其具体的内容体系与学科体系,依然处在一个探索性的阶段,不同的学者都有其各自的间接,论证也不够权威。
1.2 缺乏实证性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诞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上产生的学科,该门学科有着极强的实践性,需要面向教育实践、面向社会大众,同时,要注意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各类现实问题,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研究将重点放在了理论研究上,对于实践活动并无较大的指导作用。
1.3 理论整合不充分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开展的现实与理论基础就是人的思想与心理的一种相通性,但是,就现阶段来看,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德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尚未实现科学的融合,就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的研究依然是将心理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分开研究,两者的整合严重的不足,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不科学,此外,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将心理学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1.4 缺乏人员支持
在现阶段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数学者都处在一个个体研究阶段中,整合协作困难重重,在讨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问题与前景时,也都是各自为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未形成统一的定论,缺乏必要的沟通,这就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策略
2.1 进行理论整合,完善理论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兼具思想政治学科与心理学学科的特点,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涵盖管理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行为学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心理学则具有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德育心理学以及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些学科共同有机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对其学科体系的构建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也增加了这门学科的复杂性,学科体系的构建也较为庞杂,要想构建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就需要将思想政治学、心理学、德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将心理学的理论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中,从人的思想意识着手来分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心理因素。
此外,要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就需要在借鉴以上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挖掘,构建出一种独特的内容体系与理论体系。
2.2 扩展研究领域,加强动态研究
社会的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须要扩展研究领域,针对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开展动态性研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脚步。
2.3 注重操作性研究,突出实践的指导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于社会实践有着一定的指导性,在未来阶段下,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道德教育,注重操作性研究,研究生活中的课题,做好资料的整理与收集工作,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应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样即可有效消除教育对象的逆反情绪,让他们可以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2.4 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这种道德品质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对于社会舆论、政治规范、思想规范、道德规范的自身整合,这种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心理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时,必须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与个性倾向。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未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心理规律。考虑到这一因素,在下一阶段下,必须要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规律的分析,从心理矛盾来着手,深入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规律。
3.结语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有效吸收了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优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效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空间,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始朝着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这门学科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相信在相关学界专家学者的努力下,这一学科定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辛辰.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存争议和问题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本文主要研究了四方面内容:积极心理学的来源;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儿童积极人格的建构:对“积极情绪空间”的初步探讨。具体而言:
1.积极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创建
从1998年诞生之初到现在,积极心理学经过17年的发展,己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学科。心理史学家舒尔茨称积极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是“心理学历史上的两大新进展”。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框架由三方面内容构成:
一是是积极情感体验。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着重研究人针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特征及产生机制。
二是积极人格,其关键是制定积极人格的分类系统,对人的积极品质或美德进行分类和界定,并对积极人格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
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就是确定社会、家庭、学校、单位等怎样才能有利于一个人产生积极情感体验,并形成积极的人格。
3.通过对“积极情绪的扩展一建构理论”、“人格渐变论”、“良好品德和积极力量”的研究,得出了儿童积极人格的建构途径:一是通过积极情绪建构、二是通过积极社会组织系统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