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知识点范文

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知识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知识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知识点

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三生物总复习中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和设置变式训练、解答实验探究题三个方面运用的原因及优势,以便为今后生物教学发展提供参考。

高考生物总复习知识量大、时间紧迫、任务重。如何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教和学的效率,减轻学业负担,协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知识迁移、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是新时代生物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各考复习辅导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从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整合教学资源,变式训练的设计,实验探究题解答几个方面对多媒体在高考生物总复习中的合理利用进行了试验,收到了良好的复习效果。

一、使用多媒体构建知识体系,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生物学习和其他学科一样,遵循从节到章再到单元即先部分后整体的原则。这样学生学到知识以部件的形式储存在知识库中。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大多数学生很难自行找到各部件之问的横向联系,将其组装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以应对高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因此,高考生物总复习应从整体着手,渗透部分,以整体指导部分,以部分理解整体来构建知识框架。此时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在有限的课堂中怎样讲授繁杂的单元知识点

一般情况都是教师对单元知识点进行课前总结,再讲授给学生。这种方式有很大的缺陷。如果上课时只讲述不写板书,会造成学生听觉疲劳,降低学习效率;如果讲述配合板书,则时间不足,不能完成教学计划。在这种情况下,借助多媒体可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在备课时制作严密的知识框架和视觉效果良好的课件,将丰富的知识点以辐射图、列举法等有效的方式呈现在课件中,进行多媒体教学,可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使学生视觉和听觉同时发挥作用提高复习记忆的效率。

2.在有限的课堂内怎样呈现知识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的呈现方式决定着学习效率。在课堂上,传统的知识呈现方式以讲授为主,教学是一个以教为主的被动过程。这样容易导致学生思维不集中,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和思路。如果选用多媒体手段,教师在备课时将重要知识点设置成填空的形式或用醒目的颜色加以强调,则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强记忆,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学习,提高自学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教师根据课堂的反应判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适时合理地做出反馈,提高堂课学习效率。

二、使用多媒体宜于整合教学资源和设置变式训练

作为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料是自己的职责,特别是高三教师,要时刻关注本学科有关的新信息、新知识以及发展动态,将各种资料中相关知识点进行删除、添加和重组,对难点问题设置各种变式训练,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知识的迁移、理解和运用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由于受到时间、资源和经济等因素的限制很难跨越这一难题。但是,如果选用多媒体教学,利用教师备课时制作良好的课件就能达到以上目的。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多媒体不仅是一种现代教育手段,也是教学资源的最佳来源。例如,在蛋白质专题的复习时,教师可将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基本单位、空间结构、多样性、合成过程和场所、代谢、作用以及蛋白质的相关计算、蛋白质工程等知识点有机组合在一起制作简洁明了的课件。则该课件本身就是蛋白质专题的教材,而不是单纯的教学手段了。这种跨单元、跨教材的知识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寻找各知识点之问的联系。

三、使用多媒体有利于解答实验探究题

第2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核心概念;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60-02

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任务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每个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指的就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之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首次将概念列入课程目标。《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三大课程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达成后两个目标的基础。在知识目标中要求,“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整个生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就是概念。于此同时,课堂教学是所有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那么,毫无疑问生物教学的核心就是生物概念的教学。那么生物概念教学就直接关系着知识目标的达成。又因为知识目标是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基础,生物概念教学也即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达成。生物学概念的教学关系着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和日后的持续学习。

二、学习《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目的及意义

本模块选取的都是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和细胞研究的新进展以及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学习本模块的知识,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特点和结构特点以及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这样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中对学生有巨大帮助。学习本模块后,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本模块的学习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所以,在本模块的学习中,极为必要的就是开展核心概念教学,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和知识框架。

三、《分子与细胞》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地位及与其他模块的联系

在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共同的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中,“分子与细胞”模块主要是阐述生命的本质,即生命的化学基础和结构基础,实现自我更新的生理基础,实现自我复制的遗传信息传递基础;“遗传与进化”模块主要是阐述生命的延续性,和生物界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和原因;“稳态与环境”模块则主要是阐述生命系统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其保持稳态并适应环境,以及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作用使其结构与功能达到协调统一并持续发展。因此,共同必修部分的3个模块内容之间的知识联系非常密切。而学习其他模块时“分子与细胞”是学习高中生物的基础。此外,学生通过“分子与细胞”内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的技能,对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的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等知识起到保证作用。

四、《分子与细胞》模块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1、生命系统这个概念存在于《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一节,本节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堂生物课,起着承接初中学习开启高中学习的作用。因而本节内容并不需要学生掌握生命系统的所有外延,只需要学生能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层次,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即可。

2、“细胞的分子组成”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细胞的元素组成、细胞的分子组成、水和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要求是:简述生命元素的类别,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3、“细胞的结构”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的研究方法。细胞的类别、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细胞的整体性等。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的大体功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简述细胞核的基本结构,阐明细胞核贮存遗传信息。举例说出细胞各部分结构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理解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4、“细胞的代谢”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ATP与代谢、酶与代谢、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要求是:说明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转方式,以及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酶作用的特性;简述ATP分子结构,解释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说明ATP的生成途径,阐明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细胞的呼吸的两种方式及过和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在生产实践中运用。

5、“细胞的生命历程”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 细胞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其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要求为“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同期性”,属于了解水平。 .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涉及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细胞核的内容存在一定的联系,与我们现实的生活也较为接近,另外同细胞的癌变等内容均联系紧密。这部分内容还包括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新课程标准标准》的知识目标要求为“说明细胞的分化”“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属于理解水平。并要求将细胞的凋亡和细胞坏死进行区分,属于理解水品。

五、实施过程中,我的教学策略:

1、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供必要帮助。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的。具体学科任务的解决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但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从旁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

3、进行及时的评价。为了保证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还要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4、每节设置“练习”,每章设置“自我检测”和“本章小结”,及时复习和巩固,强化自我评价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中生物-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程玉平《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和改进生物实验教学》

第3篇

这个月来外出学习不多,六年级的同学们即将面临毕业,又在下个月的月初要进行县监测,大概一周以前学校给了通知以及关于教研员出题时的范围和考试的指导,本次监测范围为科学第八册教材的第一单元生物体的基本特征,第二单元走进微生物世界,第三单元能量。还有科学第七册教材的第二单元人体生长发育。前面的三单元,每次学习完成之后,都会给学生总结出一份单元知识点,再出一份单元检测试卷进行巩固。好在只有三个单元所以我坚持下来了,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只是记忆性的东西,真的需要不断的巩固和加强。前几天,师傅给我发过来她总结的基础知识点,赶紧打印出来给孩子们,希望他们都能好好的掌握,基本的掌握了,考70分应该没问题,下面就是在能力和探究题方面给予引导。主要针对第七册教材的第二单元人体生长发育中的调查报告进行辅导,使学生知道调查报告中包括几部分,调查步骤又是怎样进行的,了解抽样的调查方法,会简单的设计调查问卷。另外对学生生长发育的数据能够通过二维表格反映出来,会通过二维表格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会涉及关于霉菌生长受温度或者湿度影响的实验等进行重点讲解。对于部分学生抓住他们的基础知识,对于基础知识较好的同学,提升探究的能力和方法的指导。希望孩子们也注意一下,争取本次监测能够考出自己满意的成绩。

您现在阅览的是第一diyifanwen.com/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5月下旬的时候,去中关村三小万柳部分校听了大概五节课,本来是六节,因为时间问题,所以听到下午快三点的时候赶紧离开了。这次的六节课都是北京市优秀教师的展示课,有来自北京市六个区县的六位有些科学教师教授,听了中关村三小杨老师的《热是怎样传递的》,延庆县永宁小学乔虎老师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那个区老师的《植物是怎样输送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还有怀柔朱老师的《简单机械—斜面》,上午的四节课,四位老师都有各自的优点,其中杨老师要求学生在记录实验现象时记录可以采用画图的方式给了我启示,方法是多样性的,但更多的时候能够让这样的方法更有趣味性也很重要,乔虎老师的课,逻辑思维严密,通过各种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生物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所得出来的规律,能够对一种生物的形态特征或者行为分析推测其生存环境,也能够通过对环境的分析,得出生物的形态特征或者行为方式。植物是怎样输送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老师的实验方法很好。采用提前已经浸泡好的植物的经进行解剖用放大镜观察得出植物的经是怎样输送水分和养分的,了解其中筛管与导管的作用,简单机械那课突出了特点:依据数据分析斜面的特征以及斜面的生理与斜面的高度、角度、长度等等之间的关系,更突出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特点。

第4篇

关键词:生物复习课;方法;提高

任何功课的学习都离不开复习,复习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复习课在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成功有效的复习课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积极的作用。笔者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提高生物复习课效率的方法,下面与大家一同分享。

一、立足生物课堂,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发挥

生物课题的学习内容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改革,何以谈得上创新与实践? 笔者回顾自己以往的生物复习教学,觉得过于死板、放不开,瞻前顾后,总怕学生学过的知识容易遗忘,因此课堂上常常进行炒冷饭,学生也只是跟着感觉走,被动、机械地进行知识的重新整理和记忆,课堂复习气氛沉闷、枯燥乏味,结果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复习效果并不佳,优秀的学生得不到提高,底子薄的学生抄来抄去,还是一知半解。其实,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生物课堂复习中,笔者一改以往的复习模式,只给他们提供一些复习的思路和线索,让他们顺着线索自己复习教材,找出问题,教师根据问题对症下药。或者采取一上课就直接给学生罗列本节复习内容的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复习,这样做后发现学生兴趣浓厚,复习效果明显提高。如:复习《泌尿系统》这一章,让学生遵循如下线索复习:排泄及其途径、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及其功能、肾单位结构和功能、尿形成的过程、排尿的途径及意义、人粪尿处理的原因和方法。这样一条主线,使各知识点既脉络清晰,又相互联系。在复习第五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时,笔者预选设置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析:(1)新疆的哈密瓜为何特别甜?(2)温室栽培植物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产量?(3)北方地窖如何保存蔬菜,仓库怎样储藏粮食?(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等。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学生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抓好“两个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注重学科能力的考查,是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但在强调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近几年试题内容来看,知识考查的重点大多都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并且很多知识点都是多次考查过,不同的是变换不同的形式而已。所以,充分认识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具体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基础知识,在强化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上每一节课以前,笔者都让学生课下把课本精读一遍,上课时,先让学生回答复习的课本内容,自己认为重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这样笔者心里就有数了,讲课时能够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学生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不觉得被动。在课堂上,笔者尽量多鼓励,少指责,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全部爱心帮助每一位学生。学生回答问题,不管正确与否,笔者都认真倾听,并耐心引导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如果学生回答有误,也给他们留有余地作出评价。

三、要留给学生更多思维活动的空间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新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应在课堂上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发展创新思维的客观环境。课堂中要求教师尽可能讲得少一点,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多讨论。但教师应该怎样少讲,怎样启发,这是值得我们重新深思的问题。在生物课堂复习中,笔者总是千方百计地给学生提供种种创新实践的机会,课堂讨论便是其中之一,有时大家的讨论就像原子反应堆,通过思维相互碰撞,迸发出了很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看法。为了一个小问题,大家经常会争得面红耳赤。作为一个教师,自己首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学习,既要适时指导,又要谦虚好学。经过这样的课堂讨论,师生双方的知识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而在讨论中出现的学生思维活动的相互碰撞,就是创新意识的火花,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些火花,并由此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真正达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目的。

四、把控好生物课堂,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即多触角思维,它有四个特点:一是活,对一个问题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即能根据所发展的新事实,及时修正原来的想法;二是多,对一个总是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去分析,从而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各种各样的结果;三是全,要全面地考虑问题,要考虑问题的整体和细节,要考虑问题的纵向和横向,要考虑问题本身,和相关的条件;四是新,答案可以有个体差异,各不相同,新颖不俗,学生有可能想自己所没有想到的,或在众多可能的新假设中作选择,萌生新的想法,使之成为自己的独创。这种方法,既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平时的生物复习教学中笔者总是努力做到:(1)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定好框子,鼓励学生放开思考,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课堂上笔者曾提出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一次用同样的方法克隆了四只绵羊,这些绵羊的性状表现如何?试分析原因。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就会充分打开思路,挖掘课本中遗传变异的知识,推测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2)笔者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善于标新立异,敢于班门弄斧和异想天开。如在讲血液这节时,笔者提问人体的血液是红色的,那么动物有血液吗?若有,会是什么颜色?同学们大胆猜想,发表意见。然后笔者给他们提供了相关资料,他们的猜想有对有错,激发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3)经常进行分析类比,使他们掌握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方法,增强探索性,发展知识的迁移能力。生物复习教学中笔者常采用数学图像原理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如分析淀粉、蛋白质、脂肪分别在人体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消化道中被消化的关系曲线图,让学生从图示分析三种大分子有机物被消化的情况知道小肠是消化食物最主要的场所。再如通过讨论食物链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关系,让学生自己推测一种生物数量减少其他生物数量的变化趋势。笔者认为,这样做就是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五、充分开发和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为了加强生物复习教学的直观性,笔者充分开发和利用尽可能用到的教学资源,如资料、挂图、课件、模型、故事、诗歌、实物标本。甚至自己准备和制作一些适合教学的版图和教具,如用线、闭路电视线及纸板制成胸廓模型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复习、理解呼吸肌引起的呼吸运动,以及呼吸运动实现肺通气的原理。又如用泥巴制作血细胞。

六、重视生物实验的复习,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在生物复习课中,实验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每年的生物考试都有实验。每期复习时,笔者都将实验内容融于构建的知识体系中;归纳总结有关实验的方法体系;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方法和材料培养学生对实验设计题和探究题的操作能力。最后精选一些试题让学生演练,提高解答生物实验题目的能力。

七、采用多种方法复习基础知识

1.表解复习法

学生的知识是块状的、短线的,因此在复习时,笔者就把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完成知识的系统化,使知识点连成立体的知识块,并使逐条知识块连接成知识线,再用长短不同的线编织出纵横交织的知识网。引导学生进行章节复习时,应对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归纳,理清各章、各节或各类知识的脉络,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对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生物体结构层次的教学概念图等动物运动的知识框架,生物多样性的单元知识树。

2.板画复习法

板画简洁明了、形象直观,边讲边画,能让学生形成一个简明扼要清晰的印象,再加上使用鲜艳的彩色粉笔的刺激,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能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如:在复习桃花的结构时,边讲边画桃花边叙述桃花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画时按照由下至上,由外到内的顺序画成整朵桃花,在画的过程中,督促学生心口一致,与教师保持一致。然后让学生默记后自画桃花,标出名称,叙述功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3.即兴练习法

练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复习后练习,尤为必要,及时地趁热打铁,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每复习完一个知识点后,笔者都根据知识点,设计一些紧扣知识点的问题即兴练习。 即兴练习可防止学生学习兴趣减退,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也是帮助学生再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掌握知识,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由“图”设题法

图表概括性强、生动直观,是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浓缩和升华,其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的。因而在进行复习时,应重视对图表的复习,重视培养学生看图分析的能力。强调学生看图释文,文图活用,读图解题,使图文充分结合,把冗长的文字叙述用图表的形式表达出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绝不能忽视对图表的复习,片面地认为,只要把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记住,就可以了。这样复习的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无法达到一个好的复习效果。 生物课本中配有许多插图,所以应该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复习的重点。重视“图”的复习,由此设置一些有关的习题,可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形象记忆重难点,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有良好的效果。如:复习尿的形成可结合插图设题:

(1)记忆图中所示结构的名称及功能;(2)尿的形成过程包括----和——;(3)血液、血浆、原尿、尿的区别是————;(4)流入肾脏的血液与流出肾脏的血液成分相比——含量高——含量低;(5)两端都连毛细血管网的血管是———,两端都连动脉血管的毛细血管网是——。

5.连线记忆法

生物教材中有的段落是重点段落,包含的知识点多,若成段记忆,就很枯燥。若采用连线法,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教无定法,只有认真钻研生物课程标准,研读教材,对学生情况成竹在胸,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分析、归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提高复习课的质量,取得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玉亭.浅谈如何上好生物复习课[EB/OL]./xueke/100930/11395258.html

[2] 黄海鸿.提高高三生物复习课的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0(35).

第5篇

学案导学教学探索作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K826.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67-02

将知识点引入一个个综合程序问题之中。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1学案的设计

针对生物学新授课的特点,学案的设计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以课本为基础,以利于学生的自学和能力的培养为前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1学案的设计原则

学案是“学案导学”教学法得以实施的基础,学案的编写是否科学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课前学习和课堂教学效率。为尽可能的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学案的编写至少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课时化原则?尽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内容的编排基本上是一小节一课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有利于学案的编写。而新教材的实施就需要教师对新课标和教材都需进行深入地研究,宏观把握,细节入手,按课时编写学案。这样有利于控制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有利于课时目标的实现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引入一个个综合程序问题之中。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编写,除一般地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之外,还必须重视所编问题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学科信息的准确性;学科信息的系统性;学科信息的思想性;学科信息的启发性;学科信息的多样性;学科信息的针对性。使之既源于课本又不落俗套,既注意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加强知识的拓展与联系,具有较强的思考性。重视对读图的指导、对实践和社会认知方法的指导。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生活化原则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根据生物学学科特色,在学案设计过程中,应根据所学的教材内容,将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现象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去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与现象,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性化原则学案不应编成学生印象中的试卷。学案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参与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

1.2学案的组成

学案的组成应相对固定,同时应根据每一课时的具体需要灵活地编写。组成学案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学习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意目标,能力目标等等。并给出学习的要求,如对认知目标的要求可用“识记”、“理解”、“运用”等,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知识结构包括教材体系、单元知识结构和课时知识网络等等。知识结构的给出有利于学生在宏观上把握所学内容,并能使学生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综合程序问题紧扣新课标要求,围绕重点难点进行编写,并渗透认知方法的指导、创新思维的培养等等。技能训练包括课堂活动(练习),课后讨论(思考)等等,题不求多而求精,以巩固所学,培养能力,并获得反馈。

总之,学案应围绕着新课标和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融入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灵活而人性地编写,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目标。

2学案的实施

2.1课前预习阶段课前预习阶段是“学案导学”教学法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

2.2课堂讨论阶段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综合程序问题。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充分利用图、表及其它声像材料及时进行诱导、点拨、归纳。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的点拨、诱导性问题,要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学生生物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实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解决,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当然,作为新授课,无论教师对教材内容怎样挖掘,最终都应回到课本这一层面,所谓深入而浅出。

学案中的课堂练习题应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并获得一种艰苦(脑力)劳动后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同时,练习中少数较难题又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对学习的积极主动状态;最后,这样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3课后巩固深化阶段

第6篇

生物中考必背知识点有哪些?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大家学到了哪里?在中考生物复习阶段,一定要把知识点总结成系统的知识框架,这样才能考出更好的成绩!共同阅读生物中考必背知识点,请您阅读!

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考点一: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

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实验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最基本的方法是观察法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五、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对照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影响该种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地球上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生物必须适应周围的环境,否则将不能生存下去;生物的生存也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①生物适应环境 例: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

②生物影响环境 例:大树底下好乘凉。

③环境影响生物 例:大雁南飞。

6、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

7、生态系统的组成:

8、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最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9、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越强,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10、物质(循环)和能量(单向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能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越多;食物链越短,营养损失越少。

11.食物链书写规则:①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

②箭头从被吃者指向吃者;③结束时必须是该食物链中没有其它能吃该生物的为止④食物链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一般式: 生产者植食性动物小型肉食型动物大型肉食型动物

1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4、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最稳定的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肾”)、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5、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考点二:阐述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一、显微镜的常识:

①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即当物像不居中时候,应该同方向移动玻片标本 。

②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二、显微镜的使用:

①取镜和安放:左托右握,试验台偏左离边缘7cm处。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③观察: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到看清物象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观察先低倍镜后高倍镜)

④整理:擦拭干净后(镜头要用擦镜纸),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两旁,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制作动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步骤:植物细胞:净—滴(清水)—撕—展—盖—染(稀碘液)—吸

动物细胞:净—滴(0.9%生理盐水)—漱—刮—涂—盖—染(稀碘液)—吸

2、生理盐水:防止口腔上皮细胞吸水变形甚至胀破。

3、稀碘液:便于寻找和观察细胞,可使细胞结构(尤其是细胞核)看得更清楚。

4、气泡:中间白亮四周黑的圆形或者椭圆形结构。

5、盖盖玻片的方法: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考点三: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重要考点)

1、植物细胞结构名称及功能:

①细胞壁:支持、保护 。 ②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③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④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

⑤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⑥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场所。

⑦液泡:内有细胞液 ,溶解有多种物质,如花青素、酸甜苦辣、甜味物、营养物质。

2、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注意是否是绿色部分,如洋葱内表皮细胞就没有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

4.看一个细胞是动物还是植物细胞主要看是否有细胞壁。

炒红苋菜流出红色汁液,是因为高温破坏了细胞膜,汁液来自液泡。

5、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①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绿色细胞部分特有的能量转换器。

②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动植物共有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考点四: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主要功能。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是DNA ,

DNA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③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DNA 个具有特定

遗传信息的片断就是基因。

④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⑤、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⑥、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⑦ 遗传物质从微观到宏观: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

考点五: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使数量增多)和细胞的生长(使体积增大)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生长、分裂、分化的结果。

2、细胞的分裂过程:

①染色体数目加倍(最主要、最重要、最明显的变化)——保证了新细胞和原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保证了遗传信息的稳定

②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③细胞质分成两份 ;

④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计划由于九年级生物是小科目,按学校课表安排每周只有1课时授课时间,因此从第一学期即开始进入总复习阶段,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生物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高校培养人才,特拟定以下复习备考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课标》《大纲》为指导,以《中考说明》和《中考指南》为依据,结合中考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实情,以及我校学生基础差、间隔时间长的现状,制定以侧重基础,提升能力,针对考点,突出实效的复习策略。努力让每个学生考出较为理想的成绩,整体提高我校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素质。

二、奋斗目标: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力争使我校生物整体教学成绩名列全市前8名,九年级现在校人数102人,合格率达85%(85人),优秀率达35%(36人),高分率30%(30人),满分率5%(6人)。

三、复习安排:

总复习共分为三个阶段:系统复习、专题复习和模拟复习。

第一阶段:系统复习。时间是从开学初到4月底。这期间主要以《中考指南》为载体,针对学生对已学的生物基础知识,因时间久而遗忘的共性特点,本着“依纲靠本”和“温故而知新”的原则,全面系统地复习基础知识,弄清各单元的考点,初步对各单元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小结,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识记,理解,应用。复习目的:结合教材,全面复习,夯实基础。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时间是从4月底到5月底。这期间主要以《中考说明》为依据,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针对重点和难点,分模块进行专题性的复习,让学生对所复习的知识理清各部分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网络和体系。所有内容共分为10个专题:1、生物与环境;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3、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4、生物圈中的人 ;5、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6、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7、生物的多样性; 8、生物技术;9、健康的生活;10、生物科学探究。

第三阶段:模拟复习。时间是从5月底到中考实战前。针对两次大考所反馈的情况,备考会中相关的信息,以及各县市交流的适应性考题,开展以考(模拟中考)、评(评讲练习)、补(查漏补缺)为主要方式的复习。同时对学生渗透仔细审题、规范答题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考心理素质,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失分,突出复习的实效性。

四、复习措施:

1、夯实基础是关键。

历年中考题目千变万化,但做题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和基础识却是相对不变的,而且中考试题中大多数题目还是比较简单的基础题,难度高的很少。所以,扎实雄厚的基础是中考取胜的必备条件之一,我们在复习中,一定要重视基础,不能好高骛远。

2、巧用方法是手段。

随着中考的临近,学生的复习任务愈加繁多、心理压力更大,不注重复习方法和技巧的话,可能会事倍功半,豪无收效。生物学科,不可能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只有设法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浓缩、快节奏的复习课堂,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具体而言:(1)识记时不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让记忆方法多样化(对比法、联想法、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等)。(2)结合学生实际,精选习题,精讲精练,讲,就讲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练,就练中考的常见题型。还要加大变式训练的力度,注重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3)增强复习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认真研究分析历年中考的命题方向,关注中考的动态和趋向,针对中考的热点、重点和难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复习,减少复习的盲目性,避免走弯路。

3、加强备考技巧和心理训练。

比如:做题时先易后难,仔细审题、不写错别字,注意书写速度等。还要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复习,以自身最佳的状态迎接中考实战。

学霸分享的生物学习方法课前预习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在浏览时,应用笔将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划出来,将自己看不懂的内容标出来,将浏览后产生的问题记下来,有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做出预习笔记。

通过这样的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听讲时就可以对自己已经弄懂的或重点知识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较一下老师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则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对于自己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对于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老师讲到了,则要听懂,如果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问清楚。预习也为将来的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仔细听讲

很多优秀学生的经验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点,即学生的主要功夫应下在课堂上。我们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解决一种矛盾,即已知与未知的矛盾,通过学习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然后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现,我们再来完成这个转化过程。而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应该是很顺利的。

有很多学生就是课上认真听讲,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但是,总有些人,课堂上不认真完成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白白浪费掉45分钟,反而在课下再花时间去完成转化,此时已没有老师的`指导,只有课本上的内容,显然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课后复习

每天的复习一定要避免机械的重复,而应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知识的联系和老师讲课的思路,将老师讲课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述一番。

第7篇

而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为践行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科学课当成了实验操作课,以为动手操作就是“探究”,用大量的操作替代了对科学概念的分析、理解、梳理、总结。因此,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是零散、紊乱的,对科学概念更是缺少整体把握。由此带来的后果:平时热热闹闹的实验课给学生增加了大量的无关学习资源,造成学生工作记忆被外在认知负荷占领,无法进行有效的认知加工;复习阶段大量概念知识的呈现占满学生工作记忆的空间,大大加重了学生检索和加工信息的负担,使学生负荷超载。

那么,怎样才能减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认知负荷呢?我们的做法是:

一、减轻小学生学习科学外在认知负荷的策略

(一)“先行组织者”――提前准备策略

学生在学习中,有时认知结构中缺乏与新知识建立联系的适当观念,或是虽有适当的观念,但是由于它不稳定、不清晰,难以成为新知识的固定点。在这种情况下,新旧知识的同化就会受到阻碍,这个时候学生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为了避免这种机械学习的情况出现,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些抽象概括水平普遍高于新知识,但又是学生容易接受的引导性材料。将最能与新知识建立联系的高度概括的观念“移植”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能顺利地利用这些观念来掌握新知识,确保新旧知识间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由于这种引导性材料呈现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并能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认知结构中,所以我们将这样利用先行组织者进行的教学策略称为提前准备策略。

例如有这样一个涉及两种不同液体中三个小球受浮力情况的教学内容(见图1)。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下列的概念图(见图2),使学生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相互作用达到认知结构渐进分化和融会贯通的目的,使学生一目了然、心领神会地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及与过去所学知识的联系。

(二)“树形图”、“气泡图”和“网状图”――学习组织策略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过于抽象的学习内容,对他们来说,存在着很大的理解困难。因此借助可视化图示,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意义加工,使学习中的思维过程外显可现,使学生对知识的组织更为便捷;同时活用可视化图示,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理清概念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1.运用“气泡图”和“网状图”辅助整理旧知,探求新知

使用气泡图和网状图都有助于学生整理加工已知的信息,要注意的是,它们各有侧重点。气泡图中记录的内容应当是学生切实观察、检测到的,因此,气泡图更注重于学生对即时观察的信息的整理和反馈;网状图可以帮助学生围绕中心词作尽可能的联想,由此教师可以了解到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为进一步探求新知确定起点。

教学六上科学“形状与结构”单元《建高塔》一课,可以利用气泡图来组织对高塔结构的了解。在建高塔活动结束后,总结出高塔稳固的特点,一幅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气泡图就诞生了(见图3)。使用气泡图便于学生及时整理和反馈探究活动中获取的信息,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促进对整个知识架构的掌握。

图3 《建高塔》一课概念建构的气泡图

网状图出现在三上“水和空气”单元第一课《水》的教学中。本课的第一个教学内容即是学生运用网状图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支离破碎的点进行归纳,并用圆圈和直线穿起来形成一张有结构的网状图。帮助学生围绕“水”主题作尽可能多的联想,并确定探求新知的起点,降低因不良教学设计引发的无关认知负荷,促进学生形成准确的科学概念。

2.运用 “树形图”提升概括知识的能力

树形图常常应用于描述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利用树形图,能够清晰地反映事物整体与部分存在的关系。如六上“生物多样性”单元对动物进行分类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清动物分类之间的关系,提升他们应用分类方法的能力与水平。

图4 动物分类树形图

(三)“知识地图”――资源导航策略

作为小学科学,当前普遍采用的复习方法是:教师把一册书中能够挖掘的科学知识点和科学实验过程不辞辛苦地整理出来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读背。按照这种方法,学生头脑里的知识都是零散的、混乱的。相应增加了认知负荷。

对于科学课的复习需要一种系统、整体的复习方法,把每节课的知识形成概念图,将相关内容以结构化的方式组织起来,构建成“知识地图”。学生通过“知识地图”,可以迅速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避免其耗费大量的认知资源,为加工整合信息腾出尽可能多的认知空间,从而大大降低了外在认知负荷。图5是学生根据五上第二三元“光”的认识结构,利用概念图所做的一个“知识地图”的实例。

图5 “光”单元知识地图

二、降低小学生学习科学内在认知负荷的策略

内在认知负荷与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和学生认知水平的相关程度有关。如果学习材料比较复杂,而学生又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那么理解所要学习的学习材料就必须同时调取多种信息,这些信息同时在工作记忆中进行加工,势必增加了工作记忆的负担,产生较高的内在认知负荷。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有相关的知识储备,那么他们在学习相同的材料时就会产生较少的内在认知负荷。因此,要降低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就需要减少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并且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

(一)“维恩图”――学习内容整理策略

维恩图是表示事物之间区别和联系的图形,也叫文式图。它在选择、分类和比较信息时用处非常大。使用维恩图时,学生能够记录他们观察的结果,在两个圆中呈现不同的信息。

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电和磁”单元时,了解磁铁和电磁铁两者概念的区别,对于掌握电磁铁的特性是十分重要的。而利用维恩图的方式,对于还主要运用形象思维方式的学生来说,比较适合。可以事先让学生将磁铁和电磁铁各自的特点分别记录在两个圆中,而将它们的共同特征记录在交叉的部分(见图6)。通过维恩图对学生原有磁铁认识的了解,我们就能在教学时有效利用学生的这些前概念信息,重点比较观察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对电磁铁有个明确的认识。

图6 “磁铁和电磁铁”的维恩图

利用维恩图分类比较信息的方式使得实验观察及汇报交流活动,变得十分有条理,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一目了然。

(二)“图示模型・概念发展流程图” ――学习资源整合策略

根据以往教学发现,学生老是把音强与音高混淆,发一个响亮的音,他们就认为这个音声调高,听到低音却会认为声音小、弱。音调与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特征,但是对初学声音的学生来说是两个很容易混淆的概念。从语文的角度看“强弱”与“高低”是近义词。有些学生就会思索,响度、音调怎么还反映声音的两个不同特征呢,从而就一头雾水。故此,需要将音强和音高在实际的物品中让学生体验,并通过建立音量与音高的不同模型,从本质上来认识它们的不同。

首先,在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建立不同振动状态的模型(见图7),通过图式可以清晰地让学生理解声音的强弱由振动的幅度决定,声音的高低由振动的速度决定这个概念。接着可以用两个音叉上标注的不同频率来强化:频率快,声音高;频率慢,声音低。

图7 “音量与音高”模型图

第8篇

"导学案"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为参照,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是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知识更新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通过"导学"实现"两个前置"(学习前置、问题前置),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效率,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设计导学案

1、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首先,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自学、自问、自练、自悟的方法和机会,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技能(会学)的统一,使导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形成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第三,要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能力,从学生的认知体验去感知教材,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最后,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编制的"导学案"应具有适当的弹性,以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2、有效整合多种学习资源

地理"导学案"是对学生手头现有各种学习资源,如课本、地图册、填充图册和同步伴你学(练习册)等有效整合的一种方案,是指导学生利用手头资料进行自主、、高效、创新学习的"线路图"。它不是多种教辅资料内容的拼凑与堆砌,而是对优质教学资源的加工与创作;它不是靠大量补充材料、习题来进行"填鸭式"灌输和题海训练,而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的基础上对所生成的质疑和所暴露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和发展性训练。

3、合理控制学习内容和教学容量

地理"导学案"的现实操作情况普遍是当堂发、当堂用,为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拥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学、思考和展示、评价,就要求在课时导学案的整体设计上做必要的量化。"课前预习"部分,可以采用挖空的形式,把课时的重点知识梳理详细且覆盖到位;也可以采用纲要式树枝状结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构建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内容不可太多、太难。"互动探究"部分,是课时导学案设计的重要栏目,以师生活动为蓝本,在此基础上加工成"源于课本、立于图像、基于问题、逐次引领"的探究活动,原则上只配一幅地图,设问以3-4个为宜。"交流展示"部分,在互动探究的基础上,结合以问题链为线索的地理图像探究展示,所设任务以1-2个为宜,通过交流互动,精讲点拨加以达成。"巩固练习"部分,本部分为当堂达标检测题,紧扣课本双基、突出重点编制,一般选择题3题,为单独成题,增加覆盖面,读图思考题1题。

4、有序设置互动探究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和思维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提出问题"应成为教学的起点,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特征,把问题设计成串,引导学生进行互动,问题与互动是构成导学案组织流程的基本要素。

探究问题设计应具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作适当提示,创设情境,配以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例如,对澳大利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中,生物的多样性、古老性和独特性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可以设计问题串:澳大利亚目前在地球上的地理位置是怎样的;澳大利亚所处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多媒体展示);澳大利亚大陆很早与其他大陆分离,又有广阔的海洋将其远隔在热带、亚热带海洋上,对生物的进化有何影响。

探究问题设计应具有层次性。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做到循序渐进,这样不仅有助于解惑,而且利于深化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悟、揭示地理原理和规律。例如,进行"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探究,如果这样设计问题:观察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哪些因素会影响气温?很显然这个问题太大,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找不到思考方向,如果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你能看出全球气温哪儿高,哪儿低?有没有规律;按照你发现的规律看看青藏高原那儿,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是更平直些还是更弯曲些,可能是什么原因;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说出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哪些吗。这样有层次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会不断感受到探究的快乐。

探究问题设计应具有开放性。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习能力强的得到"挑战";学习能力一般的受到激励;学习能力薄弱的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充分使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一种预设,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利用导学案去引导学生,促进其生成并充分利用其生成。

1、"导学案"与教材结合使用

"导学案"重在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提供材料和指导。而部分教师往往丢开课本,按照"导学案"展开教学活动,这样把"导学案"单纯当作以知识为线索的学习提纲,就失去了"导学案"的意义。教材不仅是概念、原理和方法的介绍和分析,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在使用导学案时不忘联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不忘提醒学生深入思考;在课堂听讲时不忘提醒学生记录和总结归纳,从而提高学生获取文本信息能力。

2、指导学生有效预习与整体反馈

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要让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必要时要有一定指导方法。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恰当而积极的评价,时间充裕时,采用详细批阅,或者小组长批阅;也可以把学生的预习作业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大家加以评价。教师有意识地通过以上多种途经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加以讲解。在课后阶段,对"导学案"进行整体反馈,可以通过检查、批改手段,除了判断对错、完整性;还要从学生的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和品质等多方面综合评价,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

"导学案"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构建以问题交流与互动探究为纽带的思维对话型课堂。课堂上,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要求,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带着思维走向小组、走向班级,学习中产生的疑问以及困惑的思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构建和谐的、思维的对话,让学生思维能展示得完整、深刻,通过追问、互评等方法,将潜在的问题挖掘出来,在对话中逐步培养学生论证式应答习惯,促进学生主体认知与情感的健康发展。

4、"导学案"与多媒体结合使用

"导学案"不仅起着沟通"教"与"学"的纽带,还承担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精心编制的"导学案"能扩充课堂知识容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导学案"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会更好。例如,在"地球的运动"教学中,可以用"导学案"来导学,再辅助以多媒体(动画课件)等手段,创设情境,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和现象直观化,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到刺激,便于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比单一使用"导学案"导学效果好。

5、"导学案"为学生总结反思留空间

第9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这就要求我国教育事业能够紧跟经济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体现在其教材已不单单是以往的说教式内容,而添加了更多的图文解说和应用模块。高中化学的概念图就是一种新颖的教育改革创新方式,基于此(以苏教版教材为例)本文首先对概述了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然后对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功能和应用做了分析,最后总结全文。

关键词 概念图;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应用分析

前言

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不仅包括要求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掌握和理解,而且要学生熟练运用概念知识理解化学实验过程,掌握高中化学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高中化学的教学目的。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概念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或者不全面,势必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更谈不上对高中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熟练应用。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中,以概念图的方式清晰、明确地向学生展示基础概念的内容,各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综合运用。从图上学生可以系统的查看和理解各化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记忆。运用概念图设计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能够让老师更加准确、清晰地讲解化学概念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更容易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同时,运用化学概念图来设计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能够达到教学目的,而且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概述

概念图与系统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将概念内容做出相关联系的一种体现,一幅概念图能够囊括许多用语言无法描绘出的内容。概念图在国际上的通用概念是展示出人能够识别、理解和思考的内容,以连线、节点、框图的形式表达各系统内容之间的关系,其中节点代表概念,连线代表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图示法展示化学内容的方式能够更加直观、清楚地把人脑中潜在的隐形知识串联起来,使其更加可视化。

例如,(如上图1所示)对电解化合物做概念图分析设计,可以从五个节点引出化合物电解的基本概念:化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弱电解质、强电解质,然后再根据五个电解物质之间的等级关系用连线的方式联系起来,可以把最左边作为电解质的最低级,最右边作为最高级,框图内代表电解的基本概念,这样就能从直观地了解电解化合物的过程。概念图的构建步骤可以从根据中心主体确定知识领域、通过联系特征建立概念连接和罗列分析概念进行合理排序、不断修改完善增删概念的角度安排构建。

(一)高中化学概念图的构建应该能够建立起即将学习的新概念和以往学习的旧概念之间的关系,注重的是概念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知识的框架联系。因此,首先要做的是根据中心主题确立知识概念的领域,概念图的构建要确定中心和主体,如下图2所示,从重点知识的角度切入能够更加直观的表达出概念图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

(二)选定了主题之后,就要根据主体具体包括的内容罗列和分析概念,并且能够做到合理排序。例如(以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做概念图构建时先要对本专题的内容做一个罗列: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然后根据对罗列的内容分别进行分析,将简单的、有关联的信息和概念用连线和连接词进行横向连接,表明关系。

(三)经过上述的过程,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图已经成形,这仅仅是构建出了基础的概念关系,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新旧概念的不断接触,需要对概念图上的概念做适当的完善和补充。这样不仅可以随时保证概念图根据学习内容的加深得到实时更新,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原有知识的同时不断更新对概念的理解,对所学的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加深入。

二、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高中化学知识概念图一般是将高中化学概念、化学元素组合、化学实验和化学应用等联系起来,以连线和框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其包括的内容不仅有各高中化学概念与后续化学教学的联系和区别而且包括高中化学学习的应用背景和意义,这种整合到一起的系统图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示给读者各学习章节和整体教材内容的学习脉络。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一下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功能,

(一)概念图可以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设计,让老师建立起宏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指导方案,同时概念图与数学中的树状图一样清晰地展示了高中教学的章节知识点、重点内容和教学计划等。例如,老师在讲解关于有机化合物知识章节时,其整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化学的获取与应用、化学染料与有机化合物、食品中的有机化学、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老师在讲解这一章内容的时候可以根据这四块内容建立起联系框图,然后将每一块内容所包含的基础知识、概念联系起来。同时为了展示出课程讲解的过程可以有顺序和目的性地完成概念图的结构。

(二)概念图可以应用于教学反馈,通过对概念的设计,老师可以获取学生对基础化学概念的掌握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进度,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微观物质结构这一章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本章节的知识概念图,并且让他们自己讲解一下有关微观物质与物质多样化、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从微观角度看物质的多样性四个内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掌握从哪个角度切入能够把内容整理的清晰、自然而且能够体现各知识章节间的密切联系。通过学生自己梳理内容然后以概念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老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由这种形式反馈回来的教学效果信息能够指导老师随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形式。

(三)概念图课提高学生宏观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对不同内容作出联系框架和系统搭建思维。我们在学习新内容时一般刚开始只是片面得学习本章节内容,很难将各章节内容联系起来。这种以概念图形式的讲解或练习,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各章节内容的同时加强系统思维的培养。例如,教师在对碳、硫化合物一章讲解之前可以让学生首先设计一个化学知识概念图,让学生先从宏观角度了解本章节的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在设计的概念图上体现出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及与前几章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点、整理已有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实现对系统知识的长期记忆。

三、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适合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计划。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应该考虑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其设计内容不仅包括阶段性学习的知识内容而且包括教师在这一阶段教学的安排和进度。根据教学计划的不同以及概念图设计的对象不同可以从教学内容计划安排、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复习课上化学内容总结和对概念知识的修正、补充等几个方面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概念图制定应用策略,并且能够不断更新完善下一阶段化学内容的学习。教师在制定概念图教学方案时应该预留出对新概念更新和完善的设计空间,配合教学过程中的单元知识巩固,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修正。下面就详细阐述一下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一)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应用概念图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计划安排是概念图在教学中的一个典型应用,教师通过系统全面的概念图设计能够大致掌握对高中化学的整体授课安排,帮助老师计划课时安排和内容讲解进度,让老师能够随时根据课时需要调整教课内容。同时,在设计化学概念图时,要考虑知识的难易程度和选择性教学的模块,这样能够提示教师在讲解相关化学知识概念时能够有选择的做好课程讲解的筛选工作。

(二)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应用概念图最大的受益对象是学生,系统、清晰的知识脉络和知识框架安排,将化学内容相互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在做课堂预习时,能够根据概念图提供的知识系统框架和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做好对课上知识的预览。同样,在对学过的化学知识复习过程中,化学概念图是学生最好的帮手,概念图为学生提供的不仅是知识上的梳理,而且加强了学生知识系统化的思维。

(三)化学知识的特点是记忆和理解的内容比较多,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灵活性和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化学知识时就可以发挥出概念图的优势,将前后知识点和新旧概念串联起来,建立联系。同时,学生自己动手构建一个化学知识概念图是检验学生复习效果的有效方法,通过构架化学概念图可以达到对化学内容熟练掌握的目标。

(四)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应该对化学的相关知识、课程授课方式以及教学的进度有大致的把握,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化学世界里,越来越多的未知事物被发现,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应该具备随时更新化学知识,完善教学内容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应用概念图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的更新和完善,做好知识更新和完善的准备。

总结

化学概念是高中化学教学中最基本的知识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和理解化学概念与化学实验、化学原理公式、元素化学知识结合,充分掌握高中化学知识。如果学生对化学概念产生深刻理解,不仅有益于化学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升,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将化学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既能更加深刻的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为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途径。

参考文献

[1]戚宝华.试论“思维导图”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11,07(12):018-020.

[2]陆真,李静雯,邹正,等.信息技术与化学新课程整合的研究——思维导图及Mind Manager与化学模块化学习[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6(11):047-049.

[3]支瑶,王磊,张绪姝.化学平衡常数对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功能价值分析及其教学实现[J].化学教育,2010,31(26): 029-034.

[4]郑志壮.试谈多媒体课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基于《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上, 2012,16(07):079-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