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是不但没有身体疾患,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一个人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日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受到美国的影响迅速发展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美国教育考察团的建议(1946),日本展开了新教育运动。作为新教育的一环,强调将学生指导问题作为重要问题来对待[1]。

近年来,日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带来各种问题,例如生活压力过大、 过劳死、交通问题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面对这些问题,社会上对身心 健康的呼声越来越高,日本的教育界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青少年抓起,来帮助人们 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促进学生人格的全方位发展,是学校教 育的严峻课题,也是日本教育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日本从文部省到学校都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普遍设有心 理咨询室。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咨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日 本应用心理学会于1953年向国会提出了将“学校心理咨询人员”予以制度化的建议,自此 心理咨询开始引起政府的关注。

二、日本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日本教育基本法的规定,教育的目的是:“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和平国家和社 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 康的国民”。根据这个教育目的,日本教育界认为,教育者应当让孩子从小就获得健康的心 理状态,学会处理各种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以达到促进终身健康与安全生活的目的。

在日本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成长、生 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无论是国家级还是地方自治体,近年来都倾注 全力来培养教育心理咨询人员。现在,全国的都、道、府、县各中学都设置了“教育咨询室”。

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懂得人的心理是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经验 的丰富而发展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情感、社会性的发展和对异性的关心等都是属于正常的 心理发展;初中、高中心理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小学心理教育内容的具体深化。心理健康 教育主要通过教育咨询室(也称作学校保健教育咨询室、学校健康教育咨询室、学校教育咨 询室、心理咨询室等),解决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不适应、与人交往有困难和家庭内部不和 谐等问题,以及常出现的与精神有关的病症和心理问题,如头痛、失眠等心因性疾病等,维 护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改善其人际关系;促进个性的开 发与成长,使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价值观等。

三、日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1952年到1953年,相继在京都大学、九州大学、东京大学各举办了为期三个月的学 生福利保健指导研究集会,邀请美国著名咨询心理学家进行咨询指导的交流活动,提高了 人们对大学心理咨询指导重要性的认识。以此为契机,1953年,日本第一个学生咨询室在东 京大学诞生。其后,京都大学、山口大学、东北大学、名古屋大学等国立大学,及早稻田大学、 庆应大学、学习院大学等私立大学也先后设立了学生心理咨询室。目前,日本大学生心理 咨询机构普及,心理咨询已成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当前日本青年心理研究的主要领域有18个:自我和自己、身心状况、性别角色作用、人 际关系、依存和独立、生活情感和情绪、态度、认知发展、价值、道德判断和道德意识、需求和 动机、学习和指导、职业升学选择、成人特点、非行(即适应与否)、地域研究、测定和评价、其 他(分为临床问题和留生适应两大类)。针对这些问题的日本大学生心理咨询内容可以分为 以下4类:(1)学习发展方面,包括学习方法、升学、择业、考研等;(2)学生生活方面,包括海 外活动安排、勤工俭学、家庭、恋爱等;(3)心理问题方面,包括性格、情绪、人际关系、异 往、人生、宗教等;(4)精神健康方面,指对患有精神疾患的学生开展的咨询和治疗服务。

四、日本学校心理咨询的特点

在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具体来说,学校心理咨询 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调整人际关系 的方法,促进个性的开发与成长,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价值观。

学会生存、学会共事、学会做人是适应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要求,也是学会处理目前 社会存在的基本关系――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条件。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工作是指 导和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理解他人的思 想,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会与人合作。除此之外,日本学校心理咨询的工作还包括培 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抗挫折能力和接受挑战的勇气,而不是养成安逸、享乐的生活态度。这 一点是我国的心理咨询工作可以借鉴的地方,生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培养学生的生存 能力、抗挫折能力和接受挑战的勇气对学生今后的生活是相当重要的,可以帮助人们更好 地处理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心理咨询的功能

日本学校心理咨询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及其监护人在教育方面进 行咨询;为学生建立个别指导档案,设计具体的指导计划;就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 根据具体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向学校提供问题分析以及指导和 咨询对策;定期召开教师、家长联谊会,及时回馈指导结果,不断修改指导计划,巩固指导成 果;提高学生对自己身心发展的理解。

(二)学校心理咨询的构成

日本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主要有三种: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学校心理工作者和学 校教育心理咨询促进委员会成员。

在日本,对专职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培养是非常严格的,现行的培养和训练途径主要有 三种:在大学中培养、在职培训和民间团体的培养。以在大学中培养途径为例,根据财团法 人日本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协会《临床心理士资格审查规定》,具有以下条件之一才可以申 请资格审查:(1)在大学院研究科修完心理学专业博士课程前期课程或修士课程,具有一年 以上心理临床经验者;(2)在大学院研究科修完心理学边缘诸科学博士课程前期课程或修 士课程,具有两年以上心理临床经验者;(3)在外国与上述第一条或第二条具同等以上学历 及两年以上心理临床经验者;(4)医师免许(执照)取得者,取得后有两年以上心理临床经验 者;(5)在四年制大学本科学完心理学或心理学边缘诸科学课程,毕业后有五年心理临床经 验者。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在中小学做专职心理咨询的教师,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而对学校心理工作者和委员会成员就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因为他们的角色与专职心 理咨询教师不同。学校心理工作者的具体角色有:理解者和帮助者;班主任;学校教育咨询 促进者;一个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及学生之间的协调者。而学校教育咨询促进委员会从 属于教育处或学生处,通过专职的教育咨询者负责联络协调,共同商讨教育咨询工作。

第2篇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环境 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222-01

1.未成年人网络依赖形成的多因素分析――青少年为什么沉迷于网络

1.1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冲突

生理心理学认为青春期往往指12岁至20岁左右长达10年左右的生命阶段。是从幼童向成熟个体过渡的阶段,也是人格心理与行为模式形成并定型的关键时期。在这阶段中,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体内的激素、心境、思维方式、朋友、家庭关系以及情感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心理成熟往往滞后于生理成熟。处在“第二断乳期”的孩子,从父母依赖走向独立?还是转向网络依赖?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

1.2网络依赖的心理需求

1.2.1追求奇异变化。

1.2.2释放心理压力的需求。

1.2.3自我实现象征心理的需求。

1.2.4交往与归属感心理的需求。

1.2.5性的身心需求。

1.3网络依赖与家庭教育

从目前治疗网络依赖的孩子中进行调查,我们发现网络依赖的青少年中,有将近80%的孩子都与家庭教养模式有关。

其一,许多网络依赖的孩子都是生长在缺少父母的关爱的单亲家庭当中,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得不到关爱,因此就会在网络中寻求自己在生活中缺失的爱和归宿感。

其二,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一旦达不到要求就一味地指责孩子,也常常会使孩子由于压力过大而丧失自信,而网络轻松自由的环境容易使这类孩子沉溺其中。

其三,有些家庭的父母经常打骂孩子,而在玩网络游戏时,孩子往往会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变成了威震八方的英雄人物,因而使得他们不但在游戏中找到了自己的自信和尊严,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些都是导致青少年容易陷入其中的原因所在。

其四,溺爱型的家庭,由于过多的保护,盲目的赞同,使孩子形成蛮不讲理、过度自我和攻击心理,所以根本不受家长管制,因此一旦玩上网络游戏,家长也无法控制住他们上网的行为。

2.网络依赖导致的心身危害

2.1心理封闭,现实人际交往淡漠。

2.2价值判断模糊,“零度情感”泛化。

2.3情绪反应机能失调,心理空虚感加剧。

2.4信息交流途径单一,创造性思维贫乏。

2.5人格失衡,心理疾病产生。

2.6病理症状并发,身体健康受损。

3.策略以及干预措施

3.1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3.1.1正确引导孩子上网,作为网络时代的孩子,家长一味禁止其上网不是最好的办法,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告诉青少年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对其上网进行指导和适当控制,使其有防范意识,使孩子在网络世界里学会鉴别,学会选择。

3.1.2当发现孩子有逃学、深夜不归或上网不文明、不规范时,应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发现孩子第一次实质性错误的时候,一定要严肃批评、教育,甚至可以给些惩罚,惩罚的力度应大于他在网上获得的程度,使孩子有一种犯错误得不偿失的感觉。

3.1.3了解孩子的心理,做孩子的朋友,这一点我觉得是最关键的。当今的中国家庭,在家里一切父母说了算,孩子只能照做,至于孩子的所思所想,家长似乎一概不在乎。许多孩子由此在家里感到孤独、压抑,于是便通过在外面结交朋友、上网等方式来排遣自己的寂寞。

3.2加强和完善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所不能比的。过去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今天,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思想教育的优势,结合新时代特点注入新的内涵,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其一,加强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青少年在网上大多并不以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为准则,而是以快乐为原则。要想制止他们不去做什么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唯有对青少年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他们不致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世界里迷失方向,才是治本的方法。

其二,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心理咨询应注重青少年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不同冲突和心理问题。帮助青少年认识到自身的心理特点,培养其健康的人格。此外,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要注意在青少年中加强网络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普及心理学知识,使青少年自觉地调整上网行为。

其三,通过开展网上、网下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青少年对网络的适应能力。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组建心理教育网站,通过寓教于乐的网上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的吸引力来影响青少年,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3.3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孩子上健康网

学校应该联合网络文化管理机构坚决打击、取缔违法违规经营的网吧、网站,同时,呼吁政府部门要加强技术研究,依靠技术手段,适时监测、监控不健康信息的传播,并对网上信息垃圾及时清理、净化。依法保障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科学上网,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配合和努力。

第3篇

一、目前中学生心理现状

(一)来自于学习方面的压力。

中学时期,由于学习竞争的激烈,有的学生因不能适应学习的压力,表现出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记忆力下降等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出现厌学心理;还有的在考试过程中出现考试焦虑,一旦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心理往往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二)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这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产生消极情绪,使得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多数中学生都希望能有知心朋友,在自己情感需要的情况下,寻求朋友的理解、支持和信任,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由于有的同学处理不好同学关系,甚至关系紧张,就会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有时处理同学关系时会感觉无所适从。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有的家长缺少与孩子的沟通,甚至出现专制式教育,让孩子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和谐、民主,导致孩子的性格孤僻、自私、专横等。不和睦的家庭更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逆反心理。中学阶段也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产生的阶段。中学生要求独立的意识开始增强,不想依赖老师和家长,但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他们总是孩子,对他们关爱有加,总是避免不了干涉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样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导致其形成很强的逆反心理。

2.早恋问题。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高中这种现象较为突出,一些学生由此感到“烦躁不安,吃不下,睡不香”,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成绩开始下降。

(四)不能正确对待挫折。

现在的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大多独立意识差,娇气,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受不了,耍态度,哭鼻子。有的学生因为家境贫寒,时时感到矮人一截;有的学生由于父母离异,便封闭了自己。因此,加强学生的耐挫力的培养极有必要。教师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分析学生受挫折的原因,培养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给教师宽松的教学环境,让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教师。教师不论承载了多重的负荷,都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学生要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对学生要充满信任,充满期待,用自己良好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社会应为教师减负,关心、理解教师的工作,使教师先拥有健康的心理。如今教师所承载的负荷大大超过人们所能想象的程度,学校内部的种种评比、有些家长动辄告教师状,令教师时时感到心理紧张。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又怎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呢?因此,适当给教师松绑,给教师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希望能多些这样的呼声,在对教师严格要求的同时,也对教师多些谅解,多些宽容。

(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多方关注。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在思想品德课中,还应渗透到其他各科教学中。不仅学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社会也应多方面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这样才能让中学生从心理上得到呵护和关爱,进而快乐健康成长。

1.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到整个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反应,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宽容、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对于突然出现的偶发事件,要学会冷处理,用宽容和关爱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让他们从心理危险的状态中走出来,重新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去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如果教师能敏锐地观察到学生的心理异常表现,并及时疏导,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一些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2.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心理教育纳入整个教育工作的日程中,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定期举办讲座、开办学生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等,为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利用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自学钻研,建立一支专业精、教育观念科学、业务能力强、心理素质好、职业道德高尚的高素质教学队伍,有意识地鼓励教师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发挥好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有的优势作用,创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不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有责任通过观察、谈话、问卷等方法,多方了解学生,主动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识,多理解学生。未成年人是社会的财富,每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都要尽自己最大可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