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作为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毋庸讳言,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阅读能力的训练未能落到实处,应还其本来面目;②过重的学习负担,使挣扎于茫茫题海的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间和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③现行教材这个“例子”,就入选的课文来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诸方面存在着数量太少、视野太窄、单调划一的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④阅读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真正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学生的阅读训练有着较大的模糊性、盲目性,教学的目的不甚明了,特别是未能认识到现阶段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的重要性,使许多学生对缺乏活力和趣味的阅读教学敬而远之。信息竞争这一浪潮,折射到语文教学之中,促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必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广泛而有序的课外阅读获取、筛选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应该引起人们的不断重视。
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蕴含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做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团。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就说过:“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同时要求小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于祖国语文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针对《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阅读教学部分,本文探讨了小学教师如何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开展,并提出了六点看法。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1)这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给我们提出的目标。
作为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无庸讳言,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阅读能力的训练未能落到实处,还其本来面目;②过重的学习负担,使挣扎于茫茫题海的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问和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③现行教材这个“例子”,就入选的课文来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诸方面存在着数量太少、视野太窄、单调划一的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④阅读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真正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有着较大的模糊性、盲目性,教学的目的不甚明了,特别是未能认识到现阶段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的重要性,使许多学生对缺乏活力和趣味的阅读教学敬而远之。信息竞争这一浪潮,折射到语文教学之中,促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必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广泛而有序的课外阅读获取、筛选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应该引起人们的不断重视。
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饮食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为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2)。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3)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 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同时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于祖国语文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知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觉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隐含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要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加快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并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纳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深入浅,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知)、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又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为,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进行课堂延伸阅读,教师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刘勰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关键词: 课外阅读 课堂教学 有效延伸
语文课堂教学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准备过程,课外阅读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过程,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密不可分。如果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语文的素质教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1.梳理教材归类课文,让课外阅读的选择有针对性
虽说课外阅读不应该有框架的限制,但是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在书海中漫游,也许最后的结果只是两手空空,因为当我们面对摆在面前的丰盛午餐的时候不是不知道怎么吃,而是不知道从哪开始吃。当今打着“学生课外阅读”旗号的课外读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给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便利条件,但是读物一多,难免会泛滥会有鱼目混珠、美丑同在的现象,所以一定要认真审慎地选读品位高、质量好的书,获得有益的知识营养和精神食粮。《新基础教育论》提出在教学中应该打散课文,按类进行教学重组,其实阅读也是这样。我们完全可以将课本中的课文进行分类重组,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苏教版文章,按体裁可以分为小说类,如《船长》、《爱之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等,以此为点让学生向小说领域展开拓展阅读。除了小说类之外还有抒情散文类,比如《桂花雨》、《我和祖父的园子》、《月光启蒙》、《姥姥的剪纸》这几篇课文可以归为一类,因为这类文章均有共通之处——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通过对某样事物、某段生活的回忆寄托作者深深的情思。针对这类寄情于物的散文,推荐的课外阅读将是运用寄情于物方法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背影》、冰心的《荷叶与红莲》及叶圣陶的《藕与莼菜》等。还有就是诗歌、剧本类,比如《负荆请罪》、《我们爱你啊,中国》、《长江之歌》及古诗系列。这类文章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类书籍培养学生对人文、历史的探究兴趣,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抒发爱国之情的古诗,并寻找共同主题的课外读物,一起感受作家心中的爱国情怀。
2.留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探求的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阵地,如何利用好这块阵地,让学生在课堂中学有多得,甚至学有所求就需要老师下一番苦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比较贴近儿童的生活,适合小学生阅读。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时,便可及时推荐书目,引导他们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是从好老师的引导开始的,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激起阅读兴趣,其实是一件很艺术的事。比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在教学白骨精的奸诈,她第一次变成了一个村姑时我就幻灯出示《西游记》原文:见唐僧身边有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就摇身一变,变为一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体似燕藏柳,声若莺啭林……让学生形容这是怎样的一个美貌女子。然后学生说,我就话锋一转说道:“名著有很多人去研读,并在旁边批注,《西游记》最著名的版本李卓吾批注本,在妖精第一次变少女的文字后面他批注了一个‘妙’字。你想知道李卓吾老先生为什么写这个‘妙’字吗?另外告诉大家,其实原著中也有对白骨精后面两次变为老者有着精彩的描述,想知道吴承恩是怎么写的吗?课后自己好好去读读原著。”这样的课堂问题,并非教师无意为之,而是故意留白。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一定会很好奇,课后也一定会迫不及待地进行阅读,以完善自己的知识库。
3.建立长程阅读,做好课外阅读的前沿后续
关键词:课外阅读 语文教学 指导方法 持之以恒
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有直接习得和间接习得两种。而阅读就是间接习得最为主要的方式,是获取知识最为主要的途径。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广意上说,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因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是这样定义“阅读”的:“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段的阅读量有这样的规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也就是说,一个学期至少要阅读25万字。而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学期只有30篇左右的课文,不过3万字左右而已,这就需要我们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如何落实这课堂之外的学习呢?
一、以课文为例,拓展延伸
教材上精选出来的课文就象一颗颗晶莹的水珠,而这滴水珠的背后是小河,是大江,是海洋。我们在学习每篇课文时,可以把相关的时代背景,名篇名文引荐给学生。在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中,有不少名篇节选,如《草原》摘选自老舍的《内蒙风光》,《蟋蟀》选自法国的法布尔的《昆虫记》等。在教这些课文的时候,可以把原著指给学生课外去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还能更全面地感受大师的语言魅力。而《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这一类的课文,如果学生不了解时代背景的话,是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布置学生去阅读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阅读是课堂必要的延伸。
学生课外阅读需要教师的指引,我们应该从这一滴水珠出发,把这滴水珠映射出的知识海洋指给学生。
二、培养阅读兴趣,指导读书方法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特点都有异同,教师要充分了解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在阅读兴趣上给予引导,努力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的阅读材料。因此,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读书。
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点,给学生提供《海底两万里》等儿童文学的经典,也可以是《哈利?波特》等畅销书,让他们有所选择。有的学生热爱科学,可以指引他们去学《十万个为什么》,或自然科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喜欢社会信息、知识的学生,可以指引他们去观看电视新闻时事,阅读报纸,去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经典。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让学生在综合知识考试中考出高分,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的心智。对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或是国外的,他们也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以及安徒生,甚至迪斯尼的故事等。这些都是学生一生受用无穷的精神食粮,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师难道不更应该指引给学生吗?
在阅读量的要求上,更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一般的学生每天要求3千字左右,阅读能力好的学生可以在5千字左右,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哪怕每天只读百字,都应该对他进行肯定和鼓励。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呢?作为教师,应尽量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读物,以打开学生视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指导帮助孩子寻找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他的第二本教材。让这些美文成为他们生活的向导,写作的拐杖,精神的力量,想象的翅膀……
首先,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我们不仅要选择好的阅读材料去激发孩子的阅读热情,还要想办法让孩子保持这种阅读热情,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和家庭都有着良好的读书氛围,耳闻目睹,孩子自然也会是爱读书的。其次,对待孩子的阅读方式,要多些宽容。如果一本书,孩子翻了三页就不感兴趣了,你不能再强迫他一定要看完;如果孩子对一本书着迷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你不能因为它不在你的推荐范围之内而横加阻挠,你应该想想这本书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万一它真是儿童不宜的话,那就反省一下是否在引导方面存在着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指责孩子。
另外,有的孩子喜欢看注音的书,有的孩子喜欢看原著,有的孩子喜欢看有解释和评价的。不同的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同的,阅读能力好的孩子,一目十行;阅读能力差的孩子,可能连读懂意思都感到吃力。这些,我们都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个性差异,不要动辄棒喝,也不要过份赞赏。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他们喜爱的事。
三、培养习惯,让阅读成为我们的影子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提倡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很大程度来自于学生时代的坚持。我们可以用一些活动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
我觉得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单靠简单的表扬、奖励是达不到目的的。应该让学生真正从心里面爱上阅读,才能渐成习惯。
我们可以每天利用课前10分钟开展“我读了……”的活动。每天一点时间,让每个学生都用简短的话来说说自己昨天读的书或者文章,既交流了收获,开阔视野,又锻炼说话能力。我们的活动能够坚持多长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就能坚持多长时间。我们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办读书手抄报、读书板报,开展读书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这样一个例子:
美国马萨诸塞州亨廷顿的盖特威区中学,1978年全校确定了持续默读时间,每周一和周五早晨,长度是25分钟。在这个期间,整个学校(包括校长、老师、学生等)都必须把“工作”放在一边,每个人都自由选择自己的读物,在整个盖特威区中学里只会听到一种声音,就是翻书页的声音――是非常渴望的翻书声,而不是原来那种不情愿的翻书声。这很值得我们借鉴。
课外阅读的延伸,尽管属于个体行为,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而采取恰当的形式,定期组织体会交流有其必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收集材料、汇总信息,结合课堂教学。思想教育、时事教学、班集体建设等环节,让学生显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呈的知识信息世界,使课外延伸阅读反馈于日常教学,真正实现阅读的目的。
一、指导制定计划
“凡事预则立。”如何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呢? 首先,便是要指导学生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计划要具体、详实,具有可操作性。每天都要有计划。教师要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计划,不可一曝十寒。关于阅读的时间问题,要见缝插针,挤时间阅读,当然,教师也可抽出一定的语文课时让学生阅读。双休日,五一、国庆长假,寒暑假等是学生读课外书的黄金时间,更应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
二、指导阅读方法
阅读分类的标准有多种。根据阅读时细密和简约的情况,阅读可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是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等彻底通晓,即一字一句也不能放过,是完全性阅读。它通过细读、反复等形式,推敲、琢磨文句,求的是知识的深度。略读是不完全性的阅读,它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它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上。通过浏览、跳读等形式,舍去无关紧要部分,省略了逐字逐句,乃至逐章逐篇的阅读过程。在阅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它可扩大学生阅读的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略读前可先让学生找一些有关作品的内容梗概、名家评点来读读,这样学生便可先粗知大体内容。略读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速度,要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真正达到“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的速度要求,并且要逐步提高,力争做到“一目十行”。 另外,我们还可指导学生尝试运用“三遍阅读法”,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像这类名人的读书方法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三、指导做读书笔记
课外阅读的目的之一在于多积累知识,怎样积累呢?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培根说:“做笔记使知识准确。”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以巩固阅读的效果,要指导学生或写入小册,或载之卡片,都要立即动笔,不能迟疑。宋代苏轼诗云:“作诗火急追亡捕,清景一失后难摹。”作诗写景急得像追捕逃亡一样,做笔记也应如此。要指导学生在摘抄佳词妙句后反复揣摩,吟诵、领悟,或对原文中的某些观点加以分析和发挥,对原文提出批评和商榷,或把原文的内容、观点和其他同类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加以比较和分析,写出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这样,学生便能加深对作品内容及艺术风格等的感性或理性的认识。
四、指导学会交流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要取得预期效果,还须良师的启蒙和与益友的探讨。学生在阅读中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便要让他们虚心向别人请教,不耻下问,一字为师。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举行作品讨论及阅读经验交流会,指导他们与别人交流阅读的方法、经验与体会,谈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人物的评价、技法的运用等。要指导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学生便会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作更为深入的思考。另外,如条件许可,教师可邀请当代作家等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将会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产生深远影响。
五、指导观看影视
现在,不少中外名著都已成功地搬上银屏,像老舍的《骆驼祥子》、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我们应指导学生将阅读原著与观看影视结合起来。观看影视可采取集中观看与自由观看相结合的方式,要充分利用好电影、电视和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教师可组织影评征文、座谈等活动,以巩固其效果。通过观看影视,学生便能较快地掌握原著的基本内容,吸收原著的精华,从而更好地理解原著。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原著与影视进行比较,如学生能找出两者在叙述事件与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异同,他们便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启迪。
六、提高学生理解、赏析能力
学生在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中外名著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往往看问题不全面,甚至有些偏颇,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指导。
指导学生“知人论世”。
“知人”就是了解作者的生平,“论世”就是了解作者作品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作家传记,深入了解作家的生活、思想和经历等知识,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写作目的。
归纳作品思想内容。
关键词:主体支配自主阅读;教师指导课堂阅读;课外延伸创造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阶段的首要任务,因为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检测的重要能力。新课程改革为我们的教学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个性,关注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展个性,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个性化,我在教学实践中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放手主体支配下的自主阅读
个性化阅读教学强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开发各类学生的阅读潜能,让阅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这种自主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主体支配下的自主阅读,特别需要教师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强调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述、评价,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二、重视教师指导下的课堂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认为主阵地仍然在课堂,其核心仍然是课堂上文本的阅读。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教材的教和学,教材既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中介,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凭借。所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也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和课堂文本的阅读。教师在阅读时要透过语言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读出自己的审美情趣、独特见解、深刻反思,读出作者巧妙的谋篇布局,精巧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抒发,别致的材料选择等,以此感染学生,进而有序指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笔者在与学生共同阅读陆蠡的《囚绿记》时,通过探究问题:作者对绿的称呼有何变化(绿色-绿友)?然后由称呼的变化到情感的变化,探究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欢喜-不快、恼怒-敬重-真爱)?循序渐进指导学生阅读,进而从作者情感的变化人手,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认识到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作者对绿的情感由爱质变到了真爱,二者的区别在于真爱是用了心的爱。这样学生就突破了传统解读的藩篱,纷纷谈出了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准确把握了作者情感,为进一步解读文章主旨打好了基础。
再者,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起他们阅读的自主性。比如在学习曹操的《短歌行》时,我通过播放《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前夕,曹操横槊赋诗诵读《短歌行》的片段,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形式中找到了自己阅读的出发点,实现了个性化的阅读。
三、拓展课外延伸下的创造阅读
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已知的东西,而是要将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正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激发自己的创造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生命感和价值感。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要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激发学生从课堂探究中发现问题。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了。如《兰亭集序》的学习,王羲之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何一契”,“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课堂上学生已经理解了作者的人生无常之感,时不我待之叹,那么我们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呢?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思考,这样课堂就延伸到课外了。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365-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切实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本文作者在此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同仁共同探讨。
一、适当选取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
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注重开放性阅读教学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要这样来理解。开放性阅读教学要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开放思维的空间,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特别是要鼓励学生不断生疑,大胆发问,对问题,新知识始终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三、营造好的读书环境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教会学生阅读积累
语文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数量,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要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果。而做读书笔记有一点难度,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心得、作评价等,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阅读理解文章。
五、课外阅读延伸
课堂阅读教学不可缺,它是基础,是前提,但仅限于此是不够的。阅读教学还必须向课外延伸,那么,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呢?
1、教师应该向学生推荐介绍各种文学刊物,如《散文》《小小说》《微型小说》《中篇小说》以及报刊上刊登的优秀文章等,并向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方法。
(一)体裁教学法的理论背景和依据。教育工作者们在二战后发现,尽管各国都在义务教育普及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但是即便接受同样的教学,还是有许多学生因为无法通过考试而进入高一层次学校进行学习,并且劳工家庭出身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因为家庭的经济地位并不能决定学生的智商高低,因而他们在学业上表现出的巨大差异无法用先天因素来做出合理解释。许多学者开始尝试从文化和社会的视角来努力探索在一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在这一背景之下,澳大利亚学者JimMartin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在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框架上发展起来一种新型的语言教学方法——“体裁教学法”。
(二)体裁教学法的特点。系统功能语言学同教育社会学有机组成“体裁教学法”,两者相铺相成。一方面,根据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可以实现将系统功能语法与社会现象的结合,从而跳出语言学科的限制,使其运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另一方面,可以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来研究教育社会学理论,并且可以证实一些假说。
二、体裁教学法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将“体裁教学法”运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结合英语阅读教学的特点,要注意该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应该注意下面几点事项:
(一)明确“体裁教学法”的教学步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体裁教学法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完全不同。通常的教学模式被一分为二:或者选择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而体裁教学法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断的发生改变。例如,在解构这一教学步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阐述对不同体裁的看法,以此来掌握学生对某种体裁的熟悉程度,因此教师不必干涉。但是在其后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利用范文分析其谋篇布局时,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凸显,教学节奏和教学进程也逐步为教师所掌控。
(二)组合“体裁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法。在将体裁教学法运用于英语阅读教学中时,应该注意摆脱其具有的“规定主义”,防止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体裁教学法指出,只有受到体裁的肯定,创造性才能得到认可。而这一主张只是教导学生在交际过程中,适应主流社会的固有模式,必将导致学生批判意识的缺失。另外,有许多篇章中的体裁不是唯一的,而是很多体裁的有机结合体。例如,在记叙文中,为了突出主题,会适时的发表一些观点和看法,这本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所以,在运用体裁教学法时,一定要注意和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比如:图式理论(TheSchemaTheory)、整体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注意不同体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才能让体裁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出最大优势。
(三)注重“体裁教学法”在课外的延伸。课堂上,常借助英语教科书来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教科书的编排科学,合理。一个个专题的构建洋溢着时代气息,而且信息量比较大,注重思想教育的渗透,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教材的表面,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也不能将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因而,“体裁教学法”在课外的延伸显得尤其重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几点原则。
1、从学生需求出发,选择材料。课外延伸的阅读材料不计其数,如果是从课本中阅读材料的某一点出发,辐射出去,会有很多角度。只是一味贪图材料的多样性必将导致学习的失效,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裁教学。新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外阅读的延伸不仅在于让学生具备什么,而且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着眼于学生既有的英语阅读基础,帮助学生走向一个更广阔的阅读天地。
2、激发兴趣成为课外延伸的取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才能更有效的学习。在课外阅读资料的选取方面可以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篇章,让学生多渠道的开拓视野。结合体裁教学法的特点,可以精选阅读材料。在体裁教学法实施的起始阶段,可以先根据不同的题材,筛选出与课堂上的讲授内容相对应的篇章,借此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饮食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为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2)。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3)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同时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于祖国语文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一、强化教师新课程改革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提出已经有一段时间,并且随着其教学理论的不断深入,大部分教师已经从传统的应试思想中解放出来,通过在实践中采用多样化教学策略,一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面貌,让如今的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给予其必要的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克服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有待提高的地方,致使新课程改革的力度打了折扣,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传统的应试教学思想过于根深蒂固,一些常?r间受到应试教学思想影响的教师很难从其中抽身出来,为了改变这一个别教学面貌,一方面,笔者建议,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精心研读;另一方面,校方也应当对此高度重视,通过开展语文教学研讨会或者座谈会等,强化小学语文教师的新课程改革思想,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得到凸显。
二、落实语文“双基”,强化阅读训练
所谓“双基”,指的是语文学习中的字、词、句、章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听、读能力,通过强化小学生的语文“双基”,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效率,让小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这一点无论是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还是对于其他学科来说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简言之,提高了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这种能力会伴随小学生,在阅读其他文学资料时也大有裨益,因此,从整体上看,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但要想让小学生的双基得到有效强化,教师就应当改变以往的语文课“三段式”教学倾向,以“导读课”“讲练课”“练评课”等不同课型,确定以学生为阅读主体,教师为辅助教学的模式,做到有目的、有重点、有层次、多形式地进行训练。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材施教,灵活、客观地对学生指导和传授学习方法,使之达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习而得之,提高学习效率。
三、拓宽学生语文知识面,让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高效 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阅读教学的效益决定了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然而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教师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分析串讲轻整体感悟,重求同理解轻求异创新的弊端,束缚了学生的脑、口、手,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扼杀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构建初中阅读课高效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真正把《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及阅读教学目标落实到阅读教学之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就成了当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设民主化氛围,唤起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
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要使阅读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除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主要的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的创设。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氛围的营造,对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发智力、陶治情操,优化阅读教学效果方面的重要意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合适恰当的教学氛围,激发作为主体的学生的阅读动力,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阅读的兴趣和欲望,才能保证知识能够尽可能让学生发现,内容能够尽可能让学生选择,取得最大的阅读效益和发展。
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变为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调控者、学习气氛的营造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学习信息的交流者和学习探究的协作者。注重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难,就能唤起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通过合作学习,师生间、学生间多向交流,使师生间心绪相同,在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学习气氛中,才能使学生阅读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二、鼓励个性化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创设一个自由交流的心理场,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与创造,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的启迪。惟有如此,才能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才能让阅读的原野上绽满学生个性的花蕾。
如,在学习《台阶》一文时,在学生反复阅读、琢磨、品味之后,我提出:“在九级的高台阶筑好之后,父亲为什么感到失落?”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学们形成了不少独特的、富有一定深度的见解。有的说:九级的高台阶筑好之后,也就实现了他毕生的追求和理想,他失去了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所以感到非常失落。有的说:建一幢有高台阶的新房子,是父亲的愿望,他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但当真正实现的时候,父亲已经老了。父亲习惯上只有三步的台阶,更习惯与人低眉顺眼的交往、打招呼,挺胸昂首、趾高气扬对他来说无异于演戏作秀,所以感到很失落,浑身不自在……这样,学生个体的感受被充分尊重,从而充分调动自主意识,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三、开展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式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探究性阅读为阅读教学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使阅读教学变得更有意义,更加充盈着生命的张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诱发学生深入分析钻研课文,并借助探索性的设问,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
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我一改过去分析讲解式,改为让学生自己看注释并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小组讨论研讨它的思想意义及写作特色。学生在研讨它的思想意义时,思维异常活跃,有些观点尖锐对立。
四、课外延伸阅读,发展学生持续的阅读能力
学生持续的阅读能力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基础上的。然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让教师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导致了学生阅读视野的狭窄,甚至对阅读失去了激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的各种活动,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延伸向课外,去扩大阅读领域,拓展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尽快地从“书本”的世界,跨入更为广阔的社会世界,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分,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发展学生持续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既要提高课堂效率,又要引导学生将阅读延伸至课外;既要重视教材文本的学习,也要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教师引导,也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庆会.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探讨[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2.7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8(B)―0032―01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语文教学界就阅读教学做了很多研究,提出了许多适应时代要求的改革意见,探索出不少富有成效的教学举措,使得阅读教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其现状仍然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偏僻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信息相对闭塞,教学观念滞后,语文教改举步维艰,致使语文教学仍然在“少、慢、差、费”的怪圈里徘徊不前。笔者认为,目前农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阅读材料局限于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是阅读教学的载体,不少语文教师仅以教授语文教材来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阅读对象也大多局限于语文教材。但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实践。只满足于读完教材中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
2.教学内容局限于文本解读。农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普遍的做法是教师以讲明白课文为要务.学生以听明白课文为目标。这种阅读教学往往只停留在习得知识、理解文本的层面上,忽视了阅读方法的学习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让学生从对课文的学习中举一反三,从而使阅渎教学陷入费时多、成效差的困境。
3.教学方式倾向于以讲代读。由于阅读教学局限于文本解读,再加之学生课外阅读和个性阅读思考的缺失,使得这些内容的教学大多只能靠教师的讲解完成。于是,阅读教学就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的单向讲授占去了大量课堂时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体验,束缚了学生的多向思维,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着眼于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从而促进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要打破语文课堂的时空限制,使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让学生接触和感受一个更为广阔的语文世界。课堂阅读教学以语文教材为主,但必须建立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比如,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课文时,搜集相关资料,把以往需要在课内解决的部分问题延伸到课前或课后。这样,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一方面获得知识,开阔了视野;另一方面也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要结合教材,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或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有目的、有选择地阅读课外读物,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课外阅读目标。
其次,要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现行阅读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阅读文本的理解程度。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实践表明,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一节成功的语文阅读课堂.除了让学生习得必要的语文知识外,还必须要有关于阅读方法的知识。因此,教师要特别善于指导学生解决“怎么读”的问题.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逐渐掌握阅读的规律和方法.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财富。
一、利用课文“留白”,激发想象,进行审美创造
课文中的“留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为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留有余地。笔者从教数年,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无字处皆有其意”的留白,例如诗歌。语文学习最终是要将课本上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语言。因此,在教学诗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在读中体会诗歌里的“留白”,为课后的拓展“补白”埋下伏笔。教学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文配有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图画并联系自己的情感、生活、社会、阅读等经验,把课文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头脑中生动鲜明的形象,进而读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情调和韵味,让课文还原成生活。在学生感知文本,读透诗文的“留白”之后,教师可设计适当的创编练习让学生课后完成。通过这样由课内到课外的语言实践创造活动,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独特感悟,展开各不相同的想象,去填补空白,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利用课文“留白”练“说”。就是在学生感受美和理解美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仿照文中的句式进行重组提炼,创造出又新又美的艺术形象。例如,一次儿歌课中,学生说出了“歌声会领您走进树林,听到布谷鸟欢快的歌声。歌声带您飘进花园,想起牡丹花艳丽的笑脸。歌声会领您飞向太空,看到祖国壮丽的山河。”这般美丽的诗句。
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训练他们创造文字美(即作文)的过程,就是审美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利用课文“留白”,引导学生多模仿,多实践,促进其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如《珍珠鸟》一课的最后一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为学生留下了巨大的思索空间,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人鸟相亲的美好境界后,播放一组人与动物、人与人和谐友好的画面,请学生课后写出自己对“信赖”的一点感觉,一点滋味。这一补白练笔,可以使学生直接触及文本的灵魂,深刻领悟课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二、通过延伸阅读,提高审美品质
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还意味着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审美品质。
(一)养成延伸阅读的良好习惯
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提升阅读审美品质。通过有效的语文课外延伸阅读活动,笔者班里的很多学生由原来不喜欢阅读到喜欢阅读,从喜欢阅读到一有时间就阅读,在阅读中获得到了美的享受。课外延伸阅读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笔者班里的学生从两年级起就自备一本“采花酿蜜”本,他们习惯于在课外阅读时摘抄优美的词语、动人的语句,此为“采花”;而将摘录的好词佳句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则为“酿蜜”。课外延伸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空白,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续性,体现了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品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延伸阅读的有效方法:“三圈结合”法
课文为一圈,引申为一圈,课外阅读为一圈,三个圈围绕同一圆心,层层扩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如学完《草船借箭》这一课后,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去读一读《三国演义》的少年读本,然后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阅读、讨论中感受到作品中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爱上我们中国的文学名著。在学生的审美情感被激活以后,教师可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去读读中国四大文学名著的另外三本。
(三)选择适当的读物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读物。“适当”是指读物在内容上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与人性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息息相关。低中年级应以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等感性读物为主,比如教师可以推荐低年级的小学生阅读《格林童话》《木偶奇遇记》等,使这些读物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因为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一般都渴望纯美、神秘、冒险的故事。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一、体裁教学法的基础理论
(一)体裁教学法的理论背景和依据。教育工作者们在二战后发现,尽管各国都在义务教育普及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但是即便接受同样的教学,还是有许多学生因为无法通过考试而进入高一层次学校进行学习,并且劳工家庭出身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因为家庭的经济地位并不能决定学生的智商高低,因而他们在学业上表现出的巨大差异无法用先天因素来做出合理解释。许多学者开始尝试从文化和社会的视角来努力探索在一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在这一背景之下,澳大利亚学者jim martin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在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框架上发展起来一种新型的语言教学方法—— “体裁教学法”。
(二)体裁教学法的特点。系统功能语言学同教育社会学有机组成“体裁教学法”,两者相铺相成。一方面,根据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可以实现将系统功能语法与社会现象的结合,从而跳出语言学科的限制,使其运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另一方面,可以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来研究教育社会学理论,并且可以证实一些假说。
二、体裁教学法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将“体裁教学法”运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结合英语阅读教学的特点,要注意该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应该注意下面几点事项:
(一)明确“体裁教学法”的教学步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体裁教学法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完全不同。通常的教学模式被一分为二:或者选择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而体裁教学法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断的发生改变。例如,在解构这一教学步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阐述对不同体裁的看法,以此来掌握学生对某种体裁的熟悉程度,因此教师不必干涉。但是在其后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利用范文分析其谋篇布局时,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凸显,教学节奏和教学进程也逐步为教师所掌控。
(二)组合“体裁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法。在将体裁教学法运用于英语阅读教学中时,应该注意摆脱其具有的“规定主义”,防止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体裁教学法指出,只有受到体裁的肯定,创造性才能得到认可。而这一主张只是教导学生在交际过程中,适应主流社会的固有模式,必将导致学生批判意识的缺失。另外,有许多篇章中的体裁不是唯一的,而是很多体裁的有机结合体。例如,在记叙文中,为了突出主题,会适时的发表一些观点和看法,这本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所以,在运用体裁教学法时,一定要注意和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比如:图式理论(the schema theory)、整体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注意不同体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才能让体裁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出最大优势。
(三)注重“体裁教学法”在课外的延伸。课堂上,常借助英语教科书来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教科书的编排科学,合理。一个个专题的构建洋溢着时代气息,而且信息量比较大,注重思想教育的渗透,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教材的表面,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也不能将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因而,“体裁教学法”在课外的延伸显得尤其重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几点原则。
1、从学生需求出发,选择材料。课外延伸的阅读材料不计其数,如果是从课本中阅读材料的某一点出发,辐射出去,会有很多角度。只是一味贪图材料的多样性必将导致学习的失效,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裁教学。新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外阅读的延伸不仅在于让学生具备什么,而且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着眼于学生既有的英语阅读基础,帮助学生走向一个更广阔的阅读天地。
2、激发兴趣成为课外延伸的取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才能更有效的学习。在课外阅读资料的选取方面可以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篇章,让学生多渠道的开拓视野。结合体裁教学法的特点,可以精选阅读材料。在体裁教学法实施的起始阶段,可以先根据不同的题材,筛选
出与课堂上的讲授内容相对应的篇章,借此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结束语
“体裁教学法”这一新生的教学方法给我们的英语教学带来新的气息,它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体裁的特点和它们的建构过程。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语境和语言的不同侧面,来感悟英语篇章,达到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宇,蒲显伟.澳大利亚基于体裁的教学法:特点及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9.60-6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