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理教育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区域地理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泛,包罗世界各地、各民族,有众多的地名、地理事物。由于时间和资金的问题,不可能学到什么地方,就去到当地亲身体验。因而单凭教材和地图册,学生觉得知识还是抽象的,有时还因国外的地名多而弄得晕头转向,从而害怕学习地理知识。通过电脑播放一些该国家或地方的资料,让学生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抽象的知识感性化,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该知识。如:讲《非洲》一节时,我在新课的导入部分设计了一组最能体现非洲特色的图片,诸如乞力马扎罗山、在大草原奔跑角马、黑人部落等,并配以非洲音乐,当学生一进入教室,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下子集中到课堂中来,很快地融入课堂教学所创造的情境中去。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区域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软件控制,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也可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如讲到《东南亚时》,首先显示一幅世界地图、然后点击东南亚的位置,图上出现使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及其范围,让学生一目了然,突出东南亚位于两洲两洋之间,再点击放大突出马六甲海峡,随时转移地图突出马六甲海峡在波斯湾与日本之间搭起日本“海上生命线”,使学生更好理解马六甲海峡作为世界重要咽喉要道。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加大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有效性
区域地理知识涉及面广,有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学生难于掌握,抽象性知识也不少,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从而对地理课不感兴趣,甚至产生畏难的情绪,对知识的学习极其不利。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入地理课堂进行教学,通过制作地理教学软件,使讲授的知识具有动态感,图文并茂,加大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有效性。学生不必十分精通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即可获取大量地理知识,这对地理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在讲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时,由于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比较复杂,可以用不同颜色闪烁来逐一展示十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同时显示各种气候类型的名称。这样,学生可在短时间内掌握十种气候类型的大致分布。
一、当前我国地理教育研究转载现状分析
首先,笔者通过Excel2003统计分析了近10年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转载论文共694篇,在这些论文中,有来自中学地理教学三大杂志《地理教育》、《地理教学》以及《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方面的转载,也有诸如《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等大学学报方面的转载,还有来自《教学月刊》、《教学管理》、《课程・ 教材・教法》等核心期刊的转载,因此,转载的地理论文对当前地理学科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从横向(各年论文转载数量)和纵向(各年不同类别论文)转载数量两个维度对当前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为近10年来每年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论文转载的数量结果统计。
■
另一方面,笔者将近10年700余篇论文按照研究的类别进行分析,将其大致归纳为地理课程理论、地理教学(包括地理教学理论与地理教学应用两个方面)、国内外地理教育比较、考试试题研究、地理教材理论、地理学习理论、其它方面(包括教师成长、学生作业体系、地理思想教育等)等8个方面,如图2所示。
二、当前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现状特点
笔者通过近10年人大复印转载中心《G33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中地理教育研究方面论文转载归类分析,并结合2003年全国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将地理教育研究分为四个小时期:课改前的百废待兴期、课改时期的“新气象”、以及研究发展的高峰期和发展的平稳期,各个时期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各具特点。
1.百废待兴(2001―2002)――深化地理教学研究
新课程改革席卷全国之前,我国中学地理学科教学使用的是1994年的老教材,它是我国恢复地理高考以来内容最丰富、层次结构最明了的教材,同时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相关研究比较集中,如表1所示。
■
从研究发现,这一时期重要表现为对最后“旧时期”中存有价值的教学方面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不到80篇文章中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超过一半,包括对地理教学中的方法、案例、概念、素养、教学目标等诸多方面的研究,这是研究层面比较狭小、急需革新的时期。
2.推陈出新(2003―2005)――加强地理多领域研究
2003年是新课程推广的第一年,从课程的设置到教学方法、模式、策略等方面不论是思想上还是内容上都出现新的深层次的研究,基于此变化也为地理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材料。所以,这一时期的地理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对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有对地理新教材的研究(包括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有注重学生学习的研究以及对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试题的研究等,如表2所示。
虽然教学是地理教育研究的主体,但也出现了相关新内容的细化研究:以教材为例,有“实验地理教材(人教版)中探究性活动的类型和功能分析”;以教学为例,有“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地理教学中知识观的转变”等,是地理教育研究深入性、丰富性最显著的时期。
3.百花争艳(2006―2007)――趋于平衡化研究
经历课程改革后,至2006、2007年,全国已有大部分地区进入新课程时期,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在新课程背景下进入了多次高考。这一时期较前一时期研究更加平衡化,如图3所示。
■
从该图可知,地理教学理论、地理教学实践、地理教材理论、考试研究等方面趋于平衡。
4.平稳发展(2008―2010)――追求创新性研究
以地理教育为例,它承载着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地理教育的创新研究是有利于教师自身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这一时期文献不多,2008年64篇,2009年43篇,2010年47篇,但是研究的方法形式更具创新意识,如“基于高中学生学习行为的中学地理教学实践研究”――从行为的量化分析入手;“高考地理学科思维能力价值评价”――从学科价值的评价切入,“地理新课程与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研究”――从“学案”的提出说起等这些维度方面的研究都是以往没有出现的,很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
针对当前我国地理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教育论研究过于集中,课程论有些失衡;教学论研究层次欠缺,教学评价涉及较少;重视教师教学研究,忽视学生学习研究;教师教育发展关注不够;地理教育相关方面的研究不博也不专;地理考试试题研究呈现减弱趋势;国内外地理教育比较研究内容较为薄弱。
三、我国未来地理教育研究发展的展望
1.加强课程理论研究,完善课程体系观念
地理课程理论在地理学科教育中具有引领性,它规定了地理课程的基本方向、目标、内容、结构,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上位概念,地理课程的任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误导地理教学。以现行地理课程标准为例,它还是实验版的,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其中可能会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它与实践中的地理课程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缩短其中的差距,这些都需要加强课程理论的研究,完善课程体系,为理想与实践之间的架构起“桥梁”作用。
2.注重教学理论细化研究,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通过文献统计分析,教学理论研究固然丰富,但是研究的内容比较集中于思维、方法、策略、地图、案例、能力等方面,那么如何评价这些研究的实际意义?笔者认为,在注重教学理论的细化研究同时,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如地理新课标中提到教学中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结合”,可以将其具体到教师教学行为评价、学生学业评价等。有条件的可以将课堂与课外实践结合,这样地理教学理论研究更具实践指导意义。
3.建立“档案袋”研究,关注师生全面发展
地理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发展。文献统计中相关内容关注较少,就学生学习理论方面有50篇左右,而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其智力结构与非智力结构研究不多;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也比较少。因此,在未来发展中通过建立“档案袋”形式,跟踪研究,关注教师或学生个人发展的过程,做相关研究可以有效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4.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深化地理教育比较研究
文化的发展需要交流,教育也是如此,通过国内外教育各方面的交流,可以擦出思想“火花”,产生新的思想观念,可为教育教学的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材料与方法手段,也为进一步深化国内外地理教育研究提供条件,可拓展研究的深广度,有利于缩小理想地理教育理念与实践教学的差距。
一、关注时政新闻,强化公民教育
例如,我在讲“天气预报——台风”这一内容时告诉学生,我国在台风预报方面应用了多种现代化手段,从气象卫星到雷达引导,再到高密度地面观测自动站,使我国对台风的预报做到了无一遗漏,对台风的生成、孕育、发生、发展和影响,都做到了全程监视。目前,我国不仅在台风预报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防御、救灾、抗灾方面,也处于世界先进行列。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报告和活生生的现实材料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既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又调动了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心系社会。在讲到“我国的自然资源特征”的时候,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比较我国的各种资源在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方面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结合网络热词“光盘行动”,让学生深刻领悟:浪费资源,祸及子孙;节约资源,我有责任。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节俭意识,落实节俭行动。
二、创设活动情景,强化公民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公民教育,不能单纯地进行理论说教,要有真情实感,要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让感悟在活动中升华。因为情感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扎实的认知基础,难以产生真挚的情感。在教学中,我结合课堂教学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活动情景,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如讲完“中国区域地理”后,我设计了一堂“我的祖国我的爱”的地理活动课。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对我国的疆域、行政区划有了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对地形、气候、河流等地理知识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还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结合教学内容强化公民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森林锐减、垃圾成灾、酸雨肆虐、雾霾横行……这些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面对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树立公民的环保理念,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通过环境教育使学生获取环境知识,形成环境意识。环境意识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所以,在当代社会,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公民进行环境意识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中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是公民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在仔细研究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与同学科的教师分工,将教材中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如,在学习水资源的内容时,先让学生了解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再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全球水资源现状,了解全球因水资源短缺而产生的严重的环境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各种图片和视频资料,以此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另外,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水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并让学生大胆设想化解水资源危机的方法和途径。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纷纷提出自己的设想。有些设想虽然幼稚,不太现实,但是学生关爱社会、关心自然的爱国情感已经被激发。这种渗透式的教学,既能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地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体验式教学强化公民教育